第一篇:市上调研金融系统支持新农村建设(最终版)
市上调研金融系统支持新农村建设
及特色产业发展发言材料
灵台县农牧局
(2010年7月20日)
市上领导来我县调研,是对我们工作的支持,我深表感谢。近年来,我县金融系统认真履行支持“三农”的职责,持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有力的支持了优质粮食生产、旱作农业项目、牛产业壮大、蔬菜产业发展、户用沼气建设等重点建设项目,培育了牛、菜等特色优势产业,扶持了平凉红牛良种繁育中心、中台脱水蔬菜厂等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通过“一折通”及时兑付了各项政策性惠农资金,金融系统为推动我县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做出了不懈努力。今年我县夏粮预计产量达6.92万吨,较上年增长%;出栏肉牛万头,产值万元;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12.89万亩,较上年增长%;完成春播蔬菜5.28万亩,搭建塑料大棚1050座占地157.5亩,新建日光温室20座占地43亩,累计建成沼气池12277口,“三改”配套率达到75%以上。
0年
第二篇:关于县域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调研对策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支持作用日益突出,但存在的障碍因素不容忽视。加大支持力度,改进农村金融服务是目前必须加以解决的重点课题。
一、县域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障碍因素及现实表现
1、农村资金供求失衡,制约县域经济发展。在县域内,一方面,资金需求旺盛。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深入,农村经济发
展的资金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资金需求越来越旺,农村经济对金融服务的要求趋向多样化。随着工、农两行乡、镇分支机构的撤出,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信贷的主要承担者。而农村信用社由于其经营规模小,资金实力弱,面对大量的农村资金需求,显得力不从心。另一方面,资金外流严重,信贷资金流向、流量发生了新的变化。因此,农村经济对信贷资金需求的刚性增长与农村资金外流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
2、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影响为“三农”提供完善的服务。目前县域农村金融体系主要以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农村信用社为主体,诸如证券、保险、信托投资、租赁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不同程度地缺位,金融创新产品供给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政策性金融未充分发挥有效作用。二是商业银行基本丧失了支农功能;三是农村信用社孤军作战,力量不足。一方面不能为客户提供安全、便捷、高效的服务,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信用社的金融创新和服务也相对滞后,已不能完全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的多样化需求。从目前情况看,县域农村金融体系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不可持续的现象,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撤并、重组,形成了农村金融服务的盲区。
3、信贷结构调整滞后,于新农村建设不同步。农村信贷结构的调整没有及时跟上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新增贷款缺乏新意,存量贷款调整困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当前新农村建设。
4、农村信贷风险缺乏保障机制,影响信贷投入。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经济发展承担着较大的风险,缺乏相应的担保中介机构,农业项目和涉及农业贷款担保抵押难。农业发展项目受自然条件和政策因素影响较大,具有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性。而农业保险占市场份额小,对农业的支持保障能力相对较弱,根本无法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影响了金融对农业的信贷投入。
5、民间借贷活跃,缺乏规范。近年来,民间借贷在县域融资中悄悄崛起,借贷规模也逐年上升。民间融资由原来的隐蔽型逐渐向公开化发展。由于没有法律保护和监管约束,民间借贷良莠不齐,纠纷频发,矛盾四起,增加了农民债务负担和农村金融风险。
6、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影响当地经济发展。一是由于邮政储蓄功能自身的缺陷,只存不贷,邮政储蓄资金全部上划,上存人民银行,致使相当比例农村资金流出农村。二是部分富裕的农民出于预防动机和追逐利益的考虑,将其闲置的资金存储到城里的金融机构,也造成农村资金向外转移。大量农村资金外流,削弱了金融部门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信贷投放能力,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
7、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佳,亟待改善和整治。一是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二是涉农金融法律滞后;三是信息披露失实,银企关系不协调,银行信贷资金潜在一定风险;四是农村金融服务中介——担保机构存在不同程度的缺位。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佳对新农村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导致了支农贷款难以持续快速增长,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对“三农”投入的积极性。
二、县域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对策选择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构建新型的农村金融体系。进一步推动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形成“健康高效、竞争适度、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系,保证“三农”资金投入,切实提高金融服务水平;规范民间金融,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加强农村信贷政策服务引导和金融监管,规范发展适应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健全农村金融市场,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强化政策性农村金融,引导商业性农村金融,促进农村金融组织机构、运行机制、产权方式的有机结合,以此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2、人民银行应加强“窗口指导”,用活支农再贷款。县级人民银行应积极引导金融部门加大对“三农”和特色农业的信贷投入,支持农业产业化。适时向农村信用社发放支农再贷款,以缓解农村信用社支农资金紧张的矛盾,用信贷杠杆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3、进一步推动农业发展银行拓展开发性金融业务。政策性金融机构在控制风险的同时,进一步拓宽信贷支持领域,加大信贷投入力度。农业发展银行应整合政策性金融业务,创新信贷服务,改进经营方式,拓展新的业务,开办农村综合开发、农村基本建设和扶贫等贷款业务,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等纳入
支持范围,拓展对农业、农村的服务范围,增加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中长期贷款等开发性金融业务。
4、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金融支持作用。目前农业银行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在农村领域的主要力量。在新的历史时期和市场条件下,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定位于服务三农。一是巩固和稳定县域农业银行分支机构,以资本为纽带发挥系统优势,扩大基层机
构的信贷权限,增强其融资功能;二是明确其吸收资金用于发放农业贷款的比例;三是充分考虑不同地区间的差异性,制定更加符合基层实际的信贷管理方案和信贷政策;四是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重点支持农业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新型发展模式,逐步提高涉农贷款的总量和占比。
5、农村信用社要与时俱进,努力提升服务水平。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找准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调整信贷结构,合理调剂资金,既要突出支持重点,又要扩大贷款面,让大部分农民都能得到信贷支持,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
6、创新适应农村经济融资要求的金融产品体系。在建设新农村的战略要求下,各金融机构要充分考虑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积极开拓农村金融市场,实行差别信贷措施,避免贷款标准“一刀切”。同时,应根据农村经济的特点,积极开发新产品,形成特色化、差别化、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7、加快金融改革步伐,尽快组建县级邮政储蓄银行。目前,国务院已批准成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还应尽快组建县级邮政储蓄银行,以改变县级邮政储蓄机构只存不贷,资金外流的现状,充分发挥邮政储蓄机构农村网点多的优势,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血液”。
8.优化农村信用环境,增强农民诚信意识。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力度,以开展创建“信用乡(镇)”为突破口,稳步推进“农村信用工程”,切实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强化农民诚信意识,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努力实现政府、金融、农民“三兴”、“三赢”的良好局面。
第三篇:浅谈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政策支持
浅谈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政策支持
摘 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对农村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科技和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和诸多环节的建设,它包涵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层次,财政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调节部门,如何通过财政政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财政部门在新形势下重要的历史性任务。
关键词:新农村 建设 财政 政策 支持
中图分类号:F8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10-0060-01
一、政府积极为农村公共服务创造条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涉及范围极其广泛的领域,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村公共卫生、农村义务教育、环境保护、文化娱乐、公共安全等诸多方面。从财政支持的角度讲,主要是为农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二、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为不发达地区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为农村提供公共服务,需要政府通过财政投入保证社会成员获得均等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体现社会公平原则。中央应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农村地区人口数量、地区财政收入水平等有关数据,制定地区财政收支平衡指标,确定地区财政应承担的公共服务支出水平,然后,中央财政根据全国公共服务平均水平,确定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数额。同样一省区域内,由于同样存在经济基础、地理条件、资源情况的差异,因而也存在财政收入水平和支出水平的不同,存在着本地区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不同,需要省市级财政通过本省市范围内的财政转移支付来弥补财政收支缺口以及农村地区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投入的不足,使本地区农村人口获得均等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改善本地区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基础设施,提高落后地区教育水平和医疗水平,从而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三、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弥补政府资金的不足。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公共服务发展的需要,通过国家、社会和个人多渠道共同投资,可以拓宽投资渠道和服务范围,促进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速度和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
四、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环境。一是大力加强农业重大工程的建设,搞好农田水利、中低产田改造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一些重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要实行中央和地方共同负责制,逐步扩大中央和省级小型农田水利补助专项资金规模,要继续搞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山区综合开发等生态建设工程,改善农业发展的生态环境。二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交通条件,解决贫困地区人畜吃水困难,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速度。
五、加大农业科技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力度,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一是提高农业科技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保证农业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每年要安排一定比例的国债资金用于农业科技投入,用于农业重大科技工程和重点农业科研基地的建设。二是要利用财政贴息、财政补贴和税收政策来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科技。三是要发挥农业科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对农业产业化的促进作用,通过社会化服务组织联系科研机构和农业生产环节的桥梁作用,调动社会资源用于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农业科研单位和企业的多种形式的结合,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根据市场需要搞科研,培养“公司+农户”、“科研+基地+农户”等多种科技推广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培养农业科技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六、加大农村公共卫生投入,改善农村医疗条件。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高卫生投入比重,保证各级政府卫生预算支出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的速度,并保证各级政府卫生投入向农村公共卫生倾斜。二是加强农村公共卫生经费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山西省已经制定了实施全省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救助体系规划,中央和省财政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的建设。财政部门要加强经费的监督管理,保证项目资的安全和有效使用。三是加快推进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建设步伐,加大对医疗救助资金的支持力度,扩大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水平,重点解决好农村五保户等贫困家庭的医疗救助问题。四是严格合作医疗资金管理,建立稳定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机制。认真总结试点工作以来一些有效的做法,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简便有效、农民认可的筹资办法。同时要加强资金管理,将提高补助标准所增加的资金最大程度地用到农民身上,以要避免出现基金透支,防范基金支出风险。
七、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力度,改善农村教育条件。一是要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强化中央、省、市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投资的支出责任,改变长期以来重视大专院校,轻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方式,改变基层财政负担本级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方法。中央和省级财政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办法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资金问题,使贫困地区的农民子女享有均等的受教育的机会。二是政策上对农村居民给予支持,对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子女在城市上学,给予同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禁止向农民子女收取各种名目的入校费用,解决农民子女上学难的问题。三是大专院校招生时,应适当降低贫困地区学生的录取分数线,增加农村地区招生数量,为农村地区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为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优秀的人才资源。
第四篇:农发行如何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新近公布的中央1号文件指出,“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调整农业发展银行职能定位,拓宽业务范围和资金来源”。2005年中央1号文件也明确指出,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增加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中长期贷款,在完善运行机制基础上强化农业发展银行的支农作用,拓宽业务范围。这一系列政策和要求为农发行发展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
给农发行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无论机制体制,还是功能和业务范围,都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对农业的支持不够直接、有力,政策性金融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主要表现为支农的广度不够,主要支持传统的粮棉流通领域,支持范围受到严格限制;支农的深度不够,主要支持传统粮棉产业化和加工企业,仅限于农业的产后服务,产前、产中尚未涉及;支农的力度不够,主要支持企业流动资金,技改和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农田基本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因此,改革发展是农发行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农发行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进一步完善功能,拓宽业务范围,完善经营机制,尽快打造成“建设新农村的银行”。
要调整农发行职能定位,把农发行定位于“建设新农村的银行”。由于农业政策性银行的特殊职能,在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政策导向、政府调控、示范引导、信用保障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迫切需要完善农业发展银行职能,明确其功能定位。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考虑到当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农业政策性金融支农需求状况,应把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定位为建设新农村的银行,实行所有农村和农业政策性信贷业务归口农业发展银行统一经营和管理。要根据新农村建设需要,重点围绕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体系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与集约型农业发展、农村扶贫开发等领域,增加中长期开发性贷款投入,支持农村的综合性开发。
要拓宽农发行业务范围。农发行应在逐步调整定位的基础上,扩大业务范围,完善服务功能,担当起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重任。在目前继续巩固现有的粮棉油购销贷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粮棉油加工企业贷款,以及畜牧、水产养殖和农业种籽贷款等业务的基础上,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批准,拓宽业务范围,重点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应主要增加开办以下贷款业务:国家确定的中小型农、林、牧、水利、水电基建和技改项目贷款;乡村道路、通信、电网建设和改造项目贷款;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贷款;生态环境建设项目贷款,重点包括国家确定的林业、治沙项目贷款,山区综合开发项目贷款,牧区草原建设和改造项目贷款等。农村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建设中有偿还能力的重点项目贷款。
要加快改革步伐,完善经营管理机制。结合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改革发展现状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农业发展银行必须加快改革步伐,总体构想为坚持政策性银行办行方向,按照建设新农村需要和要求借鉴国外农政策性金融管理经验,拓宽业务范围,完善服务功能;整合组织机构,调整业务流程,完善营运机制;建立健全绩效考评机制,努力构建现代银行的基本框架,逐步把农业发展银行办成发展空间合理、治理结构科学、体制机制健全、经营管理规范、操作手段先进、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使农发行真正成为引导资金回流农村的重要载体、政府支农不可或缺的农村开发性、农业服务型金融机构,建设新农村的银行。
第五篇:2010年支持新农村建设总结
2010年科技局支持新农村建设总结
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布署,我局围绕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认真做好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现将我局一年来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以及取得的成效总结如下:
一、认真履行职责
根据县委、县政府有关文件精神,我局与有关部门合作通过科技下乡和科技活动周等形式推广普及农村科技知识,并参与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组织、指导全县农民科技知识培训。以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和提高农民科学素质为主要目的,在全县范围内全面开展“科技下乡”和“科技活动周”活动,全年共培训学员2000人次,发放各种科技资料3000余份,科技书籍500余本,种养光盘500余片,受益群众达1万余人;每个月不少于二次到挂点村开展工作,了解民情,帮助村班子支部建设,指导村级抓好以油茶、毛竹为特色的创业项目,带动村民致富。
二、积极开展帮扶,做好挂点村工作
为做好新农村建设的帮扶工作,我局成立了由局长为组长,两位副局长为副组长,其他人员为组员的驻村工作组,并多次下到我单位帮扶的新农村建设点指导工作,同时我局还在有限的资金上拿出了***元帮扶资金帮助挂点村***村和灾后重建村**村。今年我局帮扶点在我们的帮助下,该村上下形成了一心一意谋发展,勤劳致富奔小康的良好气氛。村级财务管理严格,所有账目有票有据,定期公开;村党建工
作有声有色,“创建和谐社区”成为该村的一品;社会治安稳定有序、计划生育工作规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也是十分出色;林业、林政管理到位;班子团结为民办实事,今年该村 “五新一好”目标按二类村完成良好。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帮助村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建设发展目标和计划,搞好村庄建设规划。重点要做好科学规划、施工管理、资金统筹等工作,把实事办实、办好。
2、采取有效形式推进各项工作。结合实际情况,搞好调查研究,找准工作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多研究些点子,多出些思路,采取多种形式,推进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3、加大培训力度,对想要培训的农民进行培训,满足农民发展生产的知识需求。
二O一O年十二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