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展经济学作业
管理学院46100222潘冬雪 第 1 页
1、尤纳斯的格莱珉银行有什么启示? 4/9/2013
格莱珉银行它是在尤纳斯博士的带领之下,格莱珉银行成为一个针对穷人的特殊的银行,向穷人开放小额信贷。它的资本是94%股份是穷人的借款者所拥有。格莱珉银行是村庄的意思,它代表的是穷人,给他们提供金融的服务。服务于孟加拉国的农村,所以叫穷人银行,格莱珉银行的目的就是和穷人在一起,不需要他们担保,然后给穷人提供贷款。那么穷人和格莱珉一道合作,通过格莱珉银行的帮助脱贫。从这些对格莱珉银行的描述中我们可一看出,格莱珉银行的成功起源与尤纳斯博士的一个试点,在这个试点中格莱珉银行在农村中运作而不是城市,完全的服务与农民们,让银行与农民们通过与他们共同的奋斗来偿还贷款,而不是仅仅通过一定的保证来确保还款率。而格莱珉银行的贷款中贷款人可以每星期还款,如果他们收入增长了,他们可以还得多一点,如果收入下降可以还得少一点,所以这个贷款对穷人来说是比较容易偿还的贷款,负担比较轻。类似于这种类型的具有非常人性化特点的借贷关系可以让格莱珉银行在群众的心中树立一种可以信任的形象,从而成为格莱珉银行成功的原因。所以说无论在做任何盈利性的活动时,一味的追求金钱方面的满足不如在适当的程度上打造良好的形象创造的永久性盈利来的重要。
2、我国经济发展主要借鉴了哪个国家的发展经验?
在新加坡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新加坡值得我们借鉴的成功经验有很多,其中重要的就是他们的战略发展的方向。
第一,实施高度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
在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中,新加坡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战后,新加坡实行高度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是与其所处的特定的国内和国际经济条件密切相关的。新加坡是一个海岛型的城市国家,自然资源暖乏,国内市场狭小,发展经济的初始条件较差,所具优势仅是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劳动资源.在这种条件下,依靠国内的投资推动和需求拉动的经济循环,无法形成经济增长的动力,因而必须把国内的经济循环扩展到国际市场上去0 6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增长,国际分工和对外贸易突飞猛进,跨国公司得以空前发展,尤其是发达国家正经历战后第一次产业结构调整而将大量劳动密集型出口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新加坡抓住这一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机遇,积极推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将其经济纳入国际分工的体系。在参与国际分工的过程中,新加坡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大力引进跨国公司的资本与技术,迅速提高出口音争能为.从而沛外向刑的多济循环粗制很以确立.第二,建立以国际性和区域性经济中心为主体的外向型经济结构。
由于推行高度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新加坡一直以建立和发展国际性和区域性经济中心来构筑其外向型经济结构。目前,新加坡已是世界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国际贸易中心、金融中心、航运中心、通讯中心和旅游中心。这在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中,仅有香港能与之媲美,但近年香港作为世界性制造业基地的地位已日趋下降,而韩国和台湾均未建成这种综合性的国际经济中心。第三,实行以自由港为核心的市场经济与政府积极干预有机结合的经济体1
制。在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中,新加坡与香港的经济发展模式最为相近。尽管它们都黄于自由港的模式,但在经济体制方面迥然不同。新加坡政府对经济实行积极的干预政策,而港英当局则信奉“积极的不干预主义”。
通过新加坡的这些发展方向,我国就采用了积极学习的态度,从而有了我国后来的高速发展,对此我国与之相对的政策实施的也相当成功。
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借鉴了新加坡的模式。我国的主要思路是对外开放和对内改革与可持续发展。先说对外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外开放工作开始发生历史性转折,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三十几年间,从在沿海建立经济特区到向内陆渐进式开放,基本形成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多渠道、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开放领域由初期的一般加工业和餐饮服务业拓展到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和一些服务贸易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展到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从中小企业发展到大企业、大财团和跨国公司。外商直接投资、借用外债等多种方式被广泛采用。由此中国迅速摆脱了原来封闭半封闭的状态,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迅速发展,给国民经济注入了新的巨大活力,使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世界经济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其次是对内改革。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因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农村。中国社会是不是稳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能不能好起来。因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进行农村改革,主要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还有就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乡镇企业的发展,解决了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百分之五十的人的出路问题,为农民致富和农村逐步实现现代化,为促进工业和整个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刀:辟了一条新路。农村改革的这两大成功,使农村面貌的变化非常快,农民生活提高非常显著。第二,就是对城市经济进行改革,原则就是胆子大,步子稳。并且主要是以城市企业为试点进行的。主要策略是扩大企业自主权,所有的企业必须实行民主管理,使集中领导和民主管理结合起来。第三就,是进行了物价改革和金融改革。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措施,就是设立了经济特区。这是经济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立经济特区主要是为了避免过去那种一大二公的经济模式,所谓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后富,最后达到全民共同富裕。最后是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是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参与者和忠实实践者。多年来,我国积极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做出不懈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总结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有四:一是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进程,坚持走自己的发展道路,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三十几年来,我国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明显优化,经济发展正在由主要依靠物质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二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进步,着力解决社会发展中不公平不协调和突出的问题,我国坚持实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人口增长速度明显下降,普及义务教育,在教育领域大量投资,人口素质极大提高;推行就业和社会保障建设,社会保障面不断扩大和保障水平提高,人均住房面积不断增加,城乡饮用水保障能力明显提升,提前6年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的饮用水安全目标;三是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成绩突出。不断加大资源节约、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力度,能源消费强度大幅度降低,重要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得到加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四是能力建设加强,归根结底以科技为主。虽然目前还面临诸多挑战,但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愿意在互相尊重平等互惠的基础上,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发展与合作。
3、中国走出去战略实施过程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由于中国对外金融开放的程度还小,仍然存在着一定的资木管制,国内金融机构并未深陷到相关结构性金融产品的泥潭,美国次贷危机通过金融渠道对中国经济的稳定与健康的直接影响比较有限,对中国经济的短期直接影响总体上小太人,但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尤其是徒出去”战略实施的间接影响小可低估。①、中国出口增长可能放缓
由于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对世界经济环境对于以前的依赖性提高了很多,因此,资本主义世界中经常发生的经济危机会对我国造成一定成都上的影响。②、中国的国际收支小平衡可能加剧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运行的潜在风险和小确定性上升。一方面,在发达国家经济放缓、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美元持续贬值和人民币升值预期小变的情况卜,资木净流入规模加人。随着次贷危机的小断恶化,美国可能采取放松银根、则政补贴等多种方式来防i1经济衰退,而这些政策可能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加剧全球的流动性问题,国际资木可能加速流向我国寻找避风港。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市场的持续动荡、保守势力的抬头、我国企业自身竞争力小足等因素可能会对我国的资木流出产生影响,导致资木净流入保持在较局的水平,加剧我国国际收支小平衡的局面。另一方面,由于发达国家的金融优势,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可能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越来越多,境外金融市场的动荡可能会影响到跨境资金流动的规模和速度,加人中国内部资金调节的难度,而且一日_出现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可能会加人中国国际收支波动的风险。③、中国对境外投资的风险加人
由于日前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和货币紧缩,}大}而加人了我国企业徒出去”的融资风险和投资经营风险。一方面,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小断深入,投资者的风险厌恶和离场情绪会引起更i }}等级的抵押支持证券的定价重估,从而危及境内金融机构海外投资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另一方面,随着美元走势的小确定性增加,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性也必然会加人,对此,应对汇率波动风险成为中国‘走出去”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也将间接增加这些中国企业的业务成本。
另外,如何处理好与大国关系、周边国家关系、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实现与其他国家友好地发展;注重传统的和非传统的安全问题;如何增强中国企业在经营理念和文化上的适应力等问题,都是中国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面临的问题。
4:对于中国未来发展的建议
最近,互联网上关于学校安全问题的报道越来越多,由刚开始的校车事件,又有后来的学校食堂集体中毒事件,在教育这个重大的问题上,应该有更多的思考了。我国等教育离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一些差距,还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过去30年来,我国教育在快速发展中,出现一些困难和问题。如在追求学生数量和办学规模时没能保证质量;在大规模扩大教师队伍时产生一些不符合职称条件的教师;在追求学术论文成果时出现片面追求数量甚至少数人学术造假等问题。此外,经济发展加大了贫富差距,贫穷学生上不起学等问题也日益凸现。对此,中国的未来发展道路上还有重重的问题。
首先,教育的成败在于教师的水平高低。一个学校没有一流的教师,就不可能有一流的教学和科研成果。研究型大学的教师肩负着传授最新知识、发现新知识、服务社会三重任务。教育型大学的教师对科研任务的要求没有那么高,但教书任务更重。我国的大学正处于快速扩张期,因此,许多学校没有定格,都希望做研究型要做的事。近年来,一般学校不满足于现状,纷纷追求升格、申请硕士点、博士点。这都是目前大学定位不明确所造成的。要升格,就得有一定数量的教授,所以,近些年我国教授数量猛增。伴随这一过程的其他弊端也纷纷呈现,如学术造假,不以学术标准作为职称提升的唯一标准,以多的教学工作量、争取到多的科研经费替代学术成果。许多博士生导师自己还没有完全弄通做学问的套路,也没有努力钻研学问的积极性。因此,科学研究能力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种不良状况在我国比较普遍。我们教师队伍的发展必须两手抓:一手严格依靠评估杠杆,推动教师队伍自身的成长;另一手就是采取积极措施面向国际市场不惜代价不分国别和人种广纳贤才。评估必须坚持学术唯一的标准。一个人争取项目的多少不能作为大学教授的衡量指标。否则,指挥棒误导只能形成一堆坐拥研究经费的“承包商”。不能从根本上建立和推动我国学术标准的建立和提高。梁启超曾在推荐没有国外学位的游学人员——国学大师陈寅恪时这样评价他,说自己的等身著作不如陈寅恪一篇论文。可见人人心中都有衡量学术质量的一杆秤。只是需要通过建立合理的机制唤起学术界的公正风气。特别需要没有利益冲突的第三者参与评估。对于“承包商”式的学科带头人,建议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科研项目经费与课题负责人工资脱钩,解除科研课题提成,实行科研岗位工资定岗工资制,打入预算,实行财政直接拨款,严格管理执行。目前,国家科研项目人头费太低,随着科研人员工资的提高,人头费在整个项目中所占的比例应该逐步增加。目前,我国合理的人员费比例应该高于项目经费的50%。研究型大学教师的平均科研经费支持力度太低。但是我国的科研成果主要产生于这些大学。因此,国家应该大大加强教育界的科研经费投入。
第二篇:经济学作业
从汕头市城乡居民幸福指数思考中国人的幸福感
一、调查目的
为了解当前中国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与主观幸福感的现状,探索可能会影响主观幸福感受的若干因素,以期促进中国城乡居民幸福生活与和谐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积极可行的建议。而汕头特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时期最早开放的四个特区之一,其经济发展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及特殊性,且由于学生长期生活于汕头特区,对其经济发展以及城乡居民收入有一定的了解及认识。加之近期汕头特区最近正在举行关于“汕头市城乡居民幸福”调查问卷,正好可以借用其调查问卷来分析结果。
二、数据结果与初步分析
(一)答题者基本信息:
1、年龄分布:参与此次问卷调查的人中,18-25岁的人占了41%,26-35岁的占了33%,36-45岁的占了15%,46-55岁的占了6%,56-65岁的占了2%。
2、性别分布:参与此次问卷调查的人中,男性占了58%,女性占了42%。
3、受教育程度:参与此次问卷调查的人中,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占了12%,高中或中专的占了34%,大专占了29%,本科占了21%,硕士及研究生占了1%,博士占了1%。
4、家庭目前月平均收入情况:参与此次问卷调查的人中,月平均收入在1000-2000元的占了39%,2000-4000元的占了34%,4000-6000元的占了14%,6000-8000元的占了5%,8000-10000元的占了2%,10000-15000元的占了1%,20000元以上的占了1%。
(二)调查结果初步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从调查者的经济收入状况、职务等方面来衡量此次调查的幸福指数。
在“对目前的家庭月收入水平是否满意”一题中,选择“非常满意”的占了2%,选择“满意”的占了7%,选择“一般”的占了38%,选择“不满意”的占了32%,选择“非常不满意”的占了19%。而选择“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合起来占了51%。
在“对您的家庭投资选择主要是”一题中,选择“房产”的占了6%,选择“股票”的占了10%,选择“银行存款”的占了20%,选择“子女教育”的占了24%,选择“健康”的占了17%,选择“其他”的占了20%。
在对“职业”一题中,选择“公务员”的占了4%,选择“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含文教卫研究单位)”占了16%,选择“企业管理人员”的占了10%,选择“工程技术人员”占了5%,选择“工人及商业服务人员”占了13%,选择“其他”的占了49%。在“对现在的职业是否满意”一题中,选择“非常满意”的占了3%,选择“满意”的占了16%,选择“一般”的占了49%,选择“不满意”的占了18%,选择“非常不满意”的占了18%。其中选择“不满意”的和“非常不满意”的合起来占了36%。
在“对事业取得的成就满意度”一题中,选择“非常满意”的占了2%,选择“满意”的占了12%,选择“一般”的占了49%,选择“不满意”的占了34%。在“对汕头现在的赚钱机会是否满意”一题中,选择“非常满意”的占了1%,选择“满意”的占了4%,选择“一般”的占了32%,选择“不满意”的占了35%,选择“非常不满意”的占了26%。其中选择“不满意”的和“非常不满意”的合起来占了61%。
在“对在的住房条件是否满意”一题中,选择“非常满意”的占了3%,选择“满意”的占了14%,选择“一般”的占了36%,选择“不满意”的占了25%,选择“非常不满意”的占了19%。其中选择“不满意”的和“非常不满意”的合起来占了44%。
在“对居住在汕头的安全感(包括社会治安、人身财产安全等)如何”一题中,选择“很有安全感”占了1%,选择“有安全感”的占了13%,选择“安全感不强”的占了54%,选择“没有安全感”的占了30%。后两者合起来占了84%。在“对身体健康程度是否满意”一题中,选择“非常满意”的占了6%,选择“满意”的占了20%,选择“一般的”占了45%,选择“不满意”的占了12%,选择“非常不满意”的占了4%。
在“对汕头就医环境满意度”一题中,选择“非常满意”的占了1%,选择“满意”的占了5%,选择“一般”的占了29%,选择“不满意”的占了32%,选择“非常不满”意的占了30%。后两者合起来占了62%。
在“感觉家庭生活幸福满意度”一题中,选择“非常幸福”的占了11%,选择“幸福”的占了42%,选择“一般”的占了37%,选择“不幸福”的占了4%,选择“很不幸福”的占了3%。
在“对业余生活满意度”一题中,选择“非常满意”的占了4%,选择“满意”的占了20%,选择“一般”的占了46%,选择“不满意”的占了18%,选择“非常不满意”的占了9%。
在“对人际关系交往满意度”一题中,选择“非常满意”的占了6%,选择“满意”的占了32%,选择“一般”的占了43%,选择“不满意”的占了12%,选择“非常不满意”的占了4%。
在“对汕头交通状况满意度”一题中,选择“满意”的占了3%,选择“一般”的占了19%,选择“不满意”的占了73%,选择“说不清楚”的占了3%。在“对汕头购物便利性满意度”一题中,选择“非常满意”的占了9%,选择“满意”的占了31%,选择“一般”的占了40%,选择“不满意”的占了21%,选择“说不清楚”的占了1%。
在“对汕头社会保障制度满意度”一题中,选择“满意”的占了6%,选择“一般”的占了35%,选择“不满意”的占了52%,选择“说不清楚”的占了4%。在“与过去相比,您感觉目前您的精神紧张程度有何变化”一题中,选择“压力更大”的占了67%,选择“压力更小”的占了7%,选择“没什么变化”的占了17%,选择“说不清楚”的占了7%。
在“对未来幸福满意度”一题中,选择“将会比现在更幸福”的占了47%,选择“变化不大”占了29%,选择“不幸福”的占了8%,选择“没想过”的占了13%。
在“最关注的社会问题”一题中,选择“社会公平、正义”的占了12 %,选择“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的占了11%,选择”社会保障体现”的占了11%,选择“房价”的占了10%,选择“医疗”的占了12%,选择“教育公平”的占了10%,选择“下岗再就业”的占了5%,选择“社会安全”的占了12%,选择“食品安全”的占了11%。
在“对汕头人身份认同感”一题中,选择“强烈认同”的占了18%,选择“认同”的占了59%,选择没有归属感的占了21%。
在“对汕头城市绿化、公共设施配套建设、文化场馆建设等满意度”一题中,选择“非常满意”的占了1%,选择“满意”的占了11%,选择“一般”的占了42%,选择“不满意”的占了25%,选择“非常不满意”的占了18%。在“为现在的幸福感打分”一题中,选择91-100分的占了6%,选择81-90分的占了21%,选择71-80分的占了27%,选择61-70分的占了24%,选择51-60分的占了19%。
在“对汕头城市生活节奏满意度”一题中,选择“非常满意”的占了4%,选择“满意”的占了25%,选择“一般”的占了51%,选择“不满意”的占了11%,选择“非常不满意”的占了7%。
在“对汕头邻里人情满意度”一题中,选择“非常满意”的占了6%,选择“满意”的占了30%,选择“一般”的占了46%,选择“不满意”的占了10%,选择“非常不满意”的占了6%。
(三)结论与讨论
在分析结果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城乡居民的受教育水平、月平均收入、工作职务以及对其工作的成就感、自身身体状况、人际交往、社会保障制度、邻里关系、生活节奏、公共设施、交通状况都在影响着人们主观的“幸福感”。而且,当上述各方面呈正相关时,人们的幸福指数就越高,反之则越低。另一方面,目前汕头城乡居民还有大部分人在就业、工作成就感、住房条件、安全感、就医环境、交通状况、社会保障制度方面都觉得不满意现状,希望可以有所提高,这也成为影响居民幸福感的消极因素。但如果我们从以上所有方面来加强建设,相信会有一个更加幸福的氛围。
根据上述材料,我们可以得出,城乡居民收入、支出、经济状况、身体状况等与幸福指数有一定的相关联系。我们的调查表明,大多数答题者对自身幸福感的评价比较高,选择91-100分的占了6%,选择81-90分的占了21%,选择71-80分的占了27%,选择61-70分的占了24%,选择51-60分的占了19%。也就是说,大多数的答题者认为自己生活比较幸福。
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评价,它既以人们生活的物质条件为基础,又与人们的主观评价相关联,也与社会发展状况和社会的价值观念相协调。总体上说,当前人们的幸福感水平在提高,但城乡之间,以及不同年龄、不同教育程度、不同职业群体之间的幸福感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这与他们各自的人生目标、参照群体、现实生活状况有关。当然,各种社会因素都会对人们的生活幸福感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生活幸福感的提升与社会结构、社会政策的发展有密切关系。中国正在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保障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政策并切实加以实施,以提高社会公平。这就是说,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追求经济、社会与人的协调发展。同时,还必须开展更加细致的调查和研究,了解不同层次人们独特的需求和感受。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调查发现,人际关系,身体状况,社会性状等后天的因素对人们幸福感的影响很大。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幸福感是可以通过个人的主观努力去改善的。一个能够自我解压,情绪稳定,决断力好的人,往往也是那些自我感觉幸福的人;一个乐于助人,经常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人际关系融洽的人,大多生活愉快,感觉幸福。为了更好地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受,我们需要提升生活质量,也需要调整个人的心理状态,搞好人际关系,营造和谐家庭,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共同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而共同努力!
希望借着此份问卷,从汕头城乡居民幸福指数出发,来反映整个中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支出的幸福感,虽然还有一些因素无法使得本次的调查完全反映出整个中国城乡居民的幸福感,但也希望能够由此来引发大家的思考。
第三篇:经济学作业
就近期出台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看法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
分类: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 将财政政策划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是根据财政政策调节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中的不同功能来划分的.(1)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主要措施有:增加国债、降低税率、提高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
(2)紧缩性财政政策(又称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主要措施有:减少国债、提高税率、减少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
(3)中性财政政策(又称稳健的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
例如减少税收可刺激消费,增加政府的支出能够刺激生产,这两种方式都可以刺激经济增长。经济措施主要指财政税收杠杆;法律措施是通过立法来规范各种财政分配关系和财政收支行为,对违法活动予以法律制裁;行政措施指运用政府机关的行政权力予以干预。① 国家预算。主要通过预算收支规模及平衡状态的确定、收支结构的安排和调整来实现财政政策目标。
② 税收。主要通过税种、税率来确定和保证国家财政收入,调节社会经济的分配关系,以满足国家履行政治经济职能的财力需要,促进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公平分配。③ 财政投资。通过国家预算拨款和引导预算外资金的流向、流量,以实现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调节产业结构的目的。
④ 财政补贴。它是国家根据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和一定时期的政策需要,通过财政转移的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对农民、企业、职工和城镇居民实行财政补助,以达到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和社会安定的目的。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用以达到特定或维持政策目标——比如,抑制通胀、实现完全就业或经济增长。包括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外汇政策。
根据对总产出的影响方面,可把货币政策分为两类:扩张性货币政策(积极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稳健货币政策)。在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采取措施降低利率,由此引起货币供给增加,刺激投资和净出口,增加总需求,称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反之,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太高时,中央银行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货币供给,以提高利率、抑制投资和消费,使总产出减少或放慢增长速度,使物价水平控制在合理水平,称为紧缩性货币政策。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这一部分是一个风险准备金,是不能够用于发放贷款的。这个比例越高,执行的紧缩政策力度越大。最简单的说,就是各家银行需要交给人民银行保管的一部分押金,用以保证将来居民的提款,而如果押金交的比以前多了,那么银行可以用于自己往外贷款的资金就减少了。
我国目前采取的措施
一,我国采取的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我国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消费需求保持稳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对外贸易更趋平衡,内需作为经济增长动力更强,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工业生产增长平稳,居民收入继续增加,物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围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一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综合交替使用数量和价格型工具以及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平稳增长,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和调整信贷结构。同时,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在各项措施综合作用下,货币信贷增长从2009年的高位逐步向常态回归,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充裕,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金融运行平稳。当前经济增长趋稳是主动调控的结果。一段时期内世界经济形势依然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国内经济发展也面临不少新情况、新变化、新挑战,但中国经济本身平稳增长的内在动力较强,宏观经济有望继续课 持平稳较快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发展总体稳定,并且呈增长模式。而我国的货币形势也较为稳定,但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也暴露出了许多弊端,特别是人民比在近两年不断地升值,这对经济的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视。所以,货币政策虽然能够调节经济发展说存在的问题,但是它本身是无法几头兼顾的,要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光靠货币政策是不够的,政府推动行政体制改革和调整自身的行为也必不可少
二,我国采取的适度宽松的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它是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两大重要工具之一,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全过程。通过税收和公共支出等手段来实现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等宏观经济目标的长期和短期财政战略,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财政政策运用的是否得当,决定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功能是否能正常发挥。财政政策运用得当,就可以保证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运用失当,也会引起经济的失衡和波动。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功能可将财政政策划分为扩张性政策、紧缩性政策和中性政策。
财政政策作为国家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并形成自己的体系,是经历了一个历史地发展过程。我国古代历史上的理财家早已提出“量入为出”、“轻徭薄赋”、“藏富于民”等颇有见地的、朴素的财政政策思想,但这种政策思想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政策的目标单一,手段简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小。我国建国后,实行宏观经济政策后,奉行 “双松”政策,1998年针对当时结构性需求不足的现实,政府主动地采取了积极财政政策,再到2005年我国政府开始奉行了“双稳健”政策,再到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发展迅猛,财政政策再次转变为积极地财政政策。我国政府正是从实际出发,结合我国国内经济发展的形势和国际经济动态的转变,审时度势,成功地完成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这说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政府对财政政策的运用日趋成熟。
为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必须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这样,我国已经连续实施两年的“积极加稳健”宏观经济政策搭配格局延续至第三
个年头。不过,根据以往宏观经济政策运行的轨迹可以发现,今年继续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与往年相比也有很多不同的侧重点。相同的宏观经济政策搭配了不同的实际内容:一是适当增加了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二是结合税制改革完善了结构性减税政策。重点是加快推进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工作,完善试点办法,适时的扩大了试点地区和行业范围。三是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向教育、医药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严格控制行政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勤俭办一切事业。中央预算内投资主要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农业、水利、城市管网等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民生工程,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等领域。四是继续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妥善处理债务偿还和在建项目后续融资问题,积极推进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建设,合理控制地方政府性债务水平。总体看,以上几点更好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中的作用。
我的认识
近年中,我国恰当的运用积极财政政策,应对国内外的经济状况。对我国经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据资料显示,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主要指标处在预期的合理区间,但经济环境仍然错综复杂。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和工业增加值数据来看,我国经济稳定增长,但工业企业盈利状况仍未好转;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来看,中国经济的增长仍然是靠内需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环比持平,通货膨胀压力温和可控;货币市场运行平稳,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总的来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虽仍存在小问题但对于解决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过快,物价持续高涨不降,内需不足等多重影响经济稳定增长的大问题是最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并取得了巨大的政策效应:扩大基本建设投资,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经济结构;加大科技改革创新力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大教育和科研投入,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就业再就业机制,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大力刺激消费、鼓励出口。总之,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地增长,使国民经济和财政收支导向良性循环的轨道,为和谐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发展总体稳定,并且呈增长模式。而我国的货币形势也较为稳定,但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也暴露出了许多弊端,特别是人民比在近两年不断地升值,这对经济的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视。所以,货币政策虽然能够调节经济发展说存在的问题,但是它本身是无法几头兼顾的,要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光靠货币政策是不够的,政府推动行政体制改革和调整自身的行为也必不可少。
袁云鹏
1313138
13会展1班
第四篇: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概论
目录
1.新疆教育投入的意义..........................................................................2 1.1 大力发展新疆义务教育,对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有着重要意义................................2 1.2 大力发展新疆教育,可以防止宗教活动过热,维护民族团结........3 1.3 大力发展新疆义务教育,将会提高西部民族地区人民的整体素质,为西部大开发奠定良好的人力基础......................................4 2.新疆教育现状分析.............................................................................5 2.1 教学力量分散,资源浪费严重..................................5 2.2 师资队伍及其素质水平偏低....................................5 2.3高中阶段及其以上教育供给能力不足.............................6 2.4 教育观念一般比较落后,不重视教育的现象比较普遍...............7 3.新疆教育资源的分析..........................................................................7 3.1 教育层次发展不平衡..........................................7 3.2 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高校师生比严重失调,高层次师资严短缺.....8 3.3 中等教育力度不够以及少数民族教育力度不够....................8 4.新疆的教育政策现状分析....................................................................9 5.加快新疆教育发展的对策和建议..........................................................9 5.1 搞好各级各类教育,进一步加强九年义务教育....................9 5.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综合素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10 5.3 改善教育经费支出结构,提高教育经费的整体使用效率...........11 5.4 加强学校教育及教学设备的常规管理,充分发挥现有设备的使用功能...............................................................12 6.总结...............................................................................................12 7.文献参考........................................................................................13
1/13
发展经济学概论
摘要:本文通过对新疆教育研究来了解新疆教育的发展状况。在本文中先是介绍了新疆教育投入的意义,然后分析了新疆教育的现状、教育资源的分布、新疆教育政策现状分析,最后为加快新疆教育发展我给出了一些的对策和建议。关键字:新疆 教育 资源 政策
21世纪的竞争就是知识的竞争,但说到底是教育的竞争。当前,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新疆“科教兴新”战略正在积极实施,发展教育、培养人才已成为新疆赢得发展主动权的关键。
教育是实现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的基础工程,不同的教育层次对人力资源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各层次的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方向和力度也存在差异。因此研究新疆教育人力资源发展状况对新疆教育的发展及经济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1.新疆教育投入的意义
1.1 大力发展新疆义务教育,对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有着重要意义
从总体上看,目前新疆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应该予以肯定的,其发展趋势也是积极的、稳定的。他们热爱祖国,关心新疆
2/13
发展经济学概论 的改革和发展,有较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时代责任感。但是,极少数民族分裂分子跟我们争夺青少年,这是应当认真对待的。因为青少年正处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对他们教育得如何,直接关系着新疆的未来、命运和前途。所以,在新疆地区(尤其是边境地区)的基础学校组织要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新疆的教育相结合;同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的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主义的斗争相结合。要切实加强对各族青少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的教育,牢固树立“两个离不开”的思想,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这是在新疆击败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进攻的需要,也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1.2 大力发展新疆教育,可以防止宗教活动过热,维护民族团结
通过教育可以根本抵制民族分裂分子的分裂活动:一方面由于新疆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全国总数的60%以上,国际敌对宗教组织正是利用这一点在信教群众中宣传“教徒迫害论”、“经济侵略论”、“民族独立论”等;另一方面教育不仅可以“治穷”,而且可以“治愚”。因此,我们在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同时,还需大力发展教育,加大智力扶贫、科技扶贫、文化扶贫在扶贫工作中的比重,以增强群众的科技意识,淡化宗教意识,防止宗教狂热;同时,通过教育可以传播一定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对青少年进行革命理想、纪律、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品质的教育,使青少年形成适应和拥护一定社会政治制
3/13
发展经济学概论
度和政治活动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完成青年一代的政治社会化任务。由此可见,加快发展新疆边境地区教育,在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3 大力发展新疆义务教育,将会提高西部民族地区人民的整体素质,为西部大开发奠定良好的人力基础
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也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基础教育和经济发展是密切相关的。由于教育具有迟效性的特点,所以要重视人才资源的早期开发。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对象主要是学龄期的儿童和青少年。新疆的基础教育应突出这样几个功能:一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全体劳动者科学文化素养的良好基础,杜绝新文盲的产生;二是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学生,以利于高一级学校培养出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各种人才;三是传授实用的生产生活基本知识,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特别是新疆农村牧区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善,提高生产生活水平。根据西部地区人才资源情况,还应重视针对成年文盲而实施的基础教育,其形式可以是非正规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迅速地掌握有助于消除贫困、提高生活质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4/13
发展经济学概论
2.新疆教育现状分析
2.1 教学力量分散,资源浪费严重
新疆地广人稀、7种语言授课,中小学布局分散、点多、规模较小,位置偏远,天寒地冷,加上需食堂、餐厅、浴室等配套设施,导致教育成本偏高,使得原本短缺的教育经费难以满足基本的教育需求,相当一部分边境线地区适龄少年儿童“进不来、留不住”,一些边境地方农村初中生辍学严重,15周岁人口受教育完成率偏低,实现这些地区的“两基”攻坚目标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任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2 师资队伍及其素质水平偏低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科之间分布不合理。目前,新疆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和边境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教育现状令人担忧。教师队伍和师资力量弱,教师在岗培训比较欠缺,教师素质和能力及教学水平较低。一是教师学历合格率低。教师的学历水平与国家要求和现实工作需求差距很大;二是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人员是非师范类专业毕业,他们的合格学历是通过自学、函授、进修等形式取得的,虽然学历高,但其实际能力差,这种现象主要存在于乡村学校。同时,教师队伍“整体超编”与“结构性缺陷”并存,重点学科的教学教师严重不足,而民语言学校中小学教师严重超编,随着少数民族学生接受汉语言学习人数的增多,只会用民语言教学的5/13
发展经济学概论
民族教师将大量过剩。2009年全区总人口2,158.63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60.7%。新疆边境区域有7种中小学授课语种、4种高校授课语种。到2007年底,全区444.4万在校生中少数民族学生占57.3%;28.3万名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中少数民族教师占55.8%;24.18万中小学专任教师中少数民族教师有14.36万人,占59.4%,按照自治区标准,在师资的配备上还存在很大问题,语文、数学、英语三大门教师学历合格率非常低。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影响,边境县乡教育事业引进人才难度较大,而本地人才外流现象严重。
2.3高中阶段及其以上教育供给能力不足
高中阶段及其以上教育的供给能力不足,制约义务教育的发展,影响高等教育的持续快速发展。新疆福海县教育存在的问题为例,初中升高中难,民族学生接受汉语言教学难。目前全县共有初中在校学生3,903人,其中民语言学校初中在校生1,803人,高中在校生1,489人,其中民语言高中在校生为412人。近年来,福海高考升学率达到80%以上,而中考升学率不足25%,造成大量优秀初中学生不能接受高中阶段教育,这种现状已经引起广大群众的不满。据调查,从1998年以来,在县城中小学校中,汉语言学校招收民族学生人数平均以每年递增40%速度急剧增加,相反,县城纯民语言教学的原县一小招生人数逐年减少,1998年每年招收民语言新生达89人,而到2002年、2003年只有30人左右。这一现实,一方面造成了民语言学校教
6/13
发展经济学概论
育资源闲置和浪费;另一方面给汉语言学校招生带来很大压力,造成许多希望子女接受汉语言教学的民族学生难以满足需求。
2.4 教育观念一般比较落后,不重视教育的现象比较普遍
一方面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所限,教育的经济价值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因而人们的教育观念一般比较落后;另一方面,在这样的贫困地区,不重视知识、不重视教育的现象比较普遍。这种教育观念的落后造成很多没有初中毕业的学生辍学。自八十年代以来,新疆部分地区由于大批学龄儿童弃学放牧,一部分学龄儿童转到境外就学,使得这些地区义务教育入学率明显下降。2009年新疆小学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与全国平均升学率相比仍然较低,新疆农村中小学生失学的现象有蔓延趋势。新疆部分地区的教育发展落后,使得这些地方的经济发展迟缓滞后,严重制约新疆整体经济的发展。
3.新疆教育资源的分析
3.1 教育层次发展不平衡
从全国比较来看,新疆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受过高中教育的人数只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8.43%,为东部平均水平的46.11%,为中部平均水平的52.22%,为西部平均水平的95.19%;受过初中教育的人数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8.15%,东部平均水平的32.52%,中部平均水平的31.79%,为西部平均水平的60.82%。这种“倒金字塔”式的状
7/13
发展经济学概论
况直接导致了生产一线和广大基层普通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制约了生产力的解放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3.2 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高校师生比严重失调,高层次师资严短缺
由于经济因素的影响,新疆高等教育的学校中有90.32%集中在北疆,而相对于南疆等欠发达地区,教育支援严重不足的现象长期存在。另外,国家高校扩招,从2000年至2005年高校教师负担学生数上涨了58.67%,这对于本来就师资严重不足的新疆来说无疑是使老师学生之间的比例更加严重失调。
3.3 中等教育力度不够以及少数民族教育力度不够
从1995至2005年,虽然小学升学率在提高,而且都在90%以上,但初中升入高中的比率却一直在35%左右。这种教育状况表明,有大多数适龄人口不能正常接受高中层次的教育,这对新疆实施“科教兴新”和“人才强新”战略非常不利。另外虽然少数民族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但依然有很多的问题有待解决。一是汉语师资严重不足。二是在较为落后的民族地区,由于教学条件不足,备课资料匮乏,备课没有基本汉文资料。三是信息闭塞,很多的教育信息不能及时的获得,所学知识较为落后。
8/13
发展经济学概论
4.新疆的教育政策现状分析
2003年3月,自治区人民政府转发了自治区教育厅提出的《关于调整中等师范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确定了中等师范学校布局调整的目标,即2004年停止三年制师生的招生计划,2005年取消中等师范学校办学层次,从而实现新疆师范教育结构由“三级”向“二级”过渡。
政策和措施对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卓越的成绩并不等于教育工作的完美无缺。当前,人们已经意识到新疆教育工作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投入相对不足,教育结构不尽合理,教师队伍素质偏低,教育质量效益不高的问题依然存在。
5.加快新疆教育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5.1 搞好各级各类教育,进一步加强九年义务教育
应重点提高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大批合格的技术工人,以期持续快速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高等教育在快速扩招的同时保证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应不断加强“产、学、研”结合,促使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以信息化带动经济的发展,推动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应在进一步巩固9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大力推进12年义务教育。目前,至少应在县级
9/13
发展经济学概论
先普及12年义务教育,全面提高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把沉重的人口包袱转化为巨大的可持续发展的宝贵人力资源。
5.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综合素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进一步落实东部地区的教学资源,加大对东部地区的教育支持力度。不仅要利用好青年志愿者支教西部的教育资源,还要成立由专门机构组织一批已经退休但是身体健康的老教师,担当志愿者,缓解边远地区汉语老师不足的压力。同时,扩大新疆中、高师汉语专业招生规模,建议自治区为每个学生每年补助一定额度的学费和生活费,以增强汉语专业招生的吸引力。建议自治区尽快按国家新的编制标准,结合各地区实际,核定中小学教师编制,并从解决教师编制入手,为该边境地区解决一定数量的教师编制,逐年解决师资紧缺的问题。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立一支素质高、有敬业精神的教师队伍,是新疆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关键。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是要因地制宜地调整边境的校点布局,合理配制教育资源,扩大办学规模,改变过去校点多、规模小、费用高、效益差的状况,把学校布局与危房改造同步进行,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要组织开展社会助学活动,解决适龄儿童特困生的辍学问题,确保“普九”教育工作任务的完成。同时,根据边境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具有边境基础教育特
10/13
发展经济学概论
色的课程体系,使教学内容符合边境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学生终身教育奠定扎实的文化知识基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5.3 改善教育经费支出结构,提高教育经费的整体使用效率
新疆各级财政部门应努力保障教育经费的基本投入并随 着财政收入的增长不断增加教育投入。另外财政部门积极配合 教育部门做好合理调整校点布局,实现规模效益;优化专职教 师、后勤行政人员及学生的比例,逐步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合 理配置和利用教师资源。
注重解决农村、牧区学校经常性费用不足、教师培训经费、学校冬季采暖方式等具体问题,办好牧区寄宿制学校。为了解决新疆部分地区义务教育经费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地区及各县(市)应成立相应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实行“一把手”责任制,为确保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顺利实施和试编今后中小学校预算工作奠定基础;
第二、明确工作目标。地、县(市)相继应制定《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地、县(市)分项目、按比例分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使得农村义务教育供需矛盾得到缓解;
第三、落实改革资金、多渠道筹集资金。国家和地方应采取更大的政策倾斜,支持边境地区的教育发展,必须增加对当地教育的财政投入。没有资金想发展教育就只是一句空话,特别在边境地区,在各方面都处于劣势的办学条件下,更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除此之外,11/13
发展经济学概论
偏远地区还应该积极获取教育捐资。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宣传该地区的教育发展状况,利用一切机会争取企业个人的捐资助学。
5.4 加强学校教育及教学设备的常规管理,充分发挥现有设备的使用功能
区现有现代化教学设备不能充分利用的情况,首先,我们应该集中加强教师这方面知识的培训,使该边境地区的教师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网上的资源优势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其次,应该引进一部分计算机方面的专业人才,加强对现有教学设备的管理与维修;第三,改革考试和评价体系,促进教师、家长、学生观念的转变。针对边境地区教育现状,我们不妨矫枉过正一些,在一些评价上可以向信息素质教育倾斜,以振聋发聩之势将认识之后的学校领导和教师“诱上梁山”,促进他们彻底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6.总结
通过完成这次论文,让我更加了解新疆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新疆教育的意义,新疆乃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想要很好的发展经济,重中之中就是快速发展教育,储备人才。21世纪,什么最重要。答案毋庸置疑就是人才,而怎样才能快速的获得人才,那就是加速发展教育。本文通过对新疆教育现状的分析,并给出了建议。如果我们能抓住这些机遇,新疆的教育将发生翻天地步的变化。
12/13
发展经济学概论
7.文献参考
[1]顾华详.新疆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实事求是,2004.2.[2]蔡宝来.现代教育的新功能与发展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3]曹红.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新疆教育实施优惠政策的历史考查[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4]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6(3):118 [5]骆诗政,刘玉杰.新疆南疆地区基础教育多元文化课程建构[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12):16 [6]艾力·伊明.多元文化整合教育视野中的“维汉”双语教育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1
13/13
第五篇:发展经济学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传统农业升级路径分析
耕地仅占世界10%的中国,人口却占世界的22%,十几亿人的粮食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粮食安全关系着国家的安全,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同时,如何确保国家粮食的安全与稳定至关重要。河南作为我国的粮食大省,在兼顾自身发展的同时,更要从国家的整体规划出发,确保粮食生产的稳定与发展。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河南作为传统的粮食生产基地和人口大省,要摆脱落后的局面就必须在工业化和城镇化上下功夫。但同时,河南又肩负这粮食生产安全的重任。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必然会带来农村劳动力和农业用地的减少等诸多矛盾,要摆脱这种不利的局面,农业的生产就必须跟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实现现代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三化协调”发展。
所谓“三化”协调发展,就是要以新型工业化促进产业布局不断优化、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切实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持;以城镇化带动城市功能完善、生产要素集聚和农村劳动力加快转移,统筹城乡发展,为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注入内在动力;以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为工业化和城镇化奠定坚实基础,真正使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促进、相互协调,成为良性互动、互为支撑的有机统一体。
“三化”协调的本质是不牺牲农业和不错位发展,而是相互促进和齐头并进,最终达到促进农业和促进土地集约使用的目的。工业化与城镇化要实现快速的发展,我们从从东部沿海地区都可以得到相应的发展经验。沿海地区工业化的普遍发达是与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密不可分的,但同时他也是在大量牺牲农业的基础上才实现的。河南作为我国的人口大省,其农村占用土地与农业人口比重相当高,“三农”问题的解决一直困惑这我们,要按照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经验,必然导致非城镇地区经济的更加低迷。所以我认为,在河南要实现三化的协调发展,就必须肯定农业的基础地位,并以“三农”问题为根本进行统一规划。
一、要合理规划农村土地用途
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必然会大量的侵占农业用地的面积。但同时,工业化的发展带来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为农业机械的生产提供必要的保证;城镇化的发展同样能够改变我国现在农村住房占地面积太大的现状,使得农业用地能够大面积的统一规划。这两方面的作用都为我国农业向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采取适度规模的产业化生产提供了可能。在这其中,河南16.7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在哪里建设城市?建设多少个城市?在哪里建镇?建设多少镇?在哪里建居民点?建设多少个居民点?每个城市、镇、居民点面积多大,人口多少,空间界限在哪里等等,都进行科学界定。土地的规划不仅需要为工业化与城镇化提供了可供发展的空间,同时还要考虑到环境的保护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二、确保农村人口在转入城镇化过程中的待遇提高
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在这期间,城市和城镇必然会存在大量的流动农民工,如何解决这些人的安置问题关系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为其注入动力——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工人,城镇的发展需要大量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在这个过程中,农民的增收问题是决定农民在建设中的积极性的关键。我省作为全国的劳动力输出大省,就是因为现在农村人口对于农业生产已经显得过剩,外出务工能够大幅度的增加自身的收入。所以,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作用下,农村人口能够为现代化与城镇化提供足够的动力。相应的,工业化发展对于劳动力的要求能够提高农村人口本身的技术水平,城镇化的发展有助于普及基本公共服务,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从而促进人民教育水平和健康水平的提高。这两方面都有助于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业机械化的使用和科学农业技术的应用。
三、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是一种过程,同时,农业现代化又是一种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的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
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包括农业的机械化生产、生产技术的科学化、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农业信息化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这五个方面不论哪个方面的提高都会带来农业粮食生产率的提高,从而释放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为达到这一目的,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稳定和完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坚持土地公有制和严格尊重农民的土地使用承包权,不仅是我国社会安定和发展的根基,也是从实际出发,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制度创新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倡农民土地使用权有偿流转,切实保障农民土地使用权的合法权益,根据区域实际,搞好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其次,加强和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农民作为现代化的价值主体和创造主体,农民首先必须现代化。农民现代化本质上是把农民怎样从传统人变为现代人的过程,是包括生产方式的现代化、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第三,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促进科研成果应用。着力建立一批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依靠科技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实验区和示范区。大力加强科技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提高农民自觉接受和运用科技的积极性,并逐步形成科技推广的市场化、产业化经营。
总之,由于河南在我国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地位,以及省内人口过多,尤其是农业人口过多的现实。我认为河南的“三化协调”发展必须以农业的发展为中心,尤其是以“三农”问题为根本,逐步实现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相互促进、齐头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