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目前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状况的调研报告(共)
我国目前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状况的调研报告 历史文化学院2012211529刘汉春
这几天,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届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深水区,经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社会矛盾重重下的背景下召开的,因而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此,我想用自己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原理分析一下当前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状况。
首先,当前我国社会最根本的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国家的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增长,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广大人民的消费水平迅速的提高。这个我是亲身经历的,在90年代的时候,在家里用得上手机电话的还算少数,在90年代后期和新世纪初,大部分人家里都装上了电话。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随着我国电子工业的迅速发展,现在我国的手机电脑已经基本在全国普及。但是同时,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也面临诸多问题,比如收入分配不公,经济体制改革缓慢,政治体制改革停滞不前,这些因素是造成我国目前各种社会矛盾的根本原因。
当前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些都是由于一系列经济政策的调整带来的生产关系的变革带来的。首先还要追溯到改革开放之初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它打破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把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带动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农业的发展面貌。但是时至今日,这样的体制显然已经不再适合我国目前的农业发展状况。目前由于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大量的农村青壮年进入城市成为自由劳动力。同时,农村却因此出现了劳动力不足,农业劳动者素质等问题。在此背景下,相当一部分可以实现集中机械化商业化生产的土地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限制得不到集中管理和科学经营,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严重限制了我国农业的长远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我国的私有经济的迅速成长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但是在城市经济的发展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目前虽然实行的是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的政策,但是在体制内民营经济仍然受到歧视。在资金技术税收上受到区别对待的民营资本不能够转化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强大的动力,这状况是亟待改变的。但是同时也应该看到,我们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促进了我国的生产关系的调整改变。国家通过了物权法,明文规定了公民的合法收入和个人财产受到国家和法律保护。这就是对于几十年来我国人民通过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获得财富的认可,是对于公民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肯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再举一个例子,国家目前正在研究向一些产业领域引进民营资本的相关政策和法律问题,准备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以确保民营经济的正常发展。这些也是民营经济迅速发展使得决策层不得不进行政策调整,以此来使现行的生产关系更加适应目前我国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必须更多依靠民营经济的现实。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由于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我国实行与之适应的社会主义相关政治军事法律和其他相关制度。我们的上层建筑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维护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的,但是目前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和政治制度方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基础的巩固。首先是我国的民主制度不太完善,虽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人民提供了参政议政的渠道,但是基层民主的建设依旧滞后。百姓的民意诉求不能通过有效的途径得到反馈解决,于是就有了近几年频频发生的群体性事件。这些都是由于相关民主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了政府和民众出现了一种制度性的脱离,二者无法进行有效沟通。其次,是我们的法律建设严重滞后。许多法律领域仍是空白,即使有了法律,也会出现大量的有法不依甚至执法者执法不严不实的情况。最后是我们的政治制度的改革过于缓慢,国家和地方的决策权掌握在各级主要党和政府领导人手中,决策缺乏透明度和科学性。同时监督缺失,使得一些官员得以从中牟利,造成了严重的制度性腐败。由于上述原因,出现了国有资产流失,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政府的权威下降,贪腐案件多发等等严重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保障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是不可想象的。最后,我们的意识形态领域十分混乱,一些国际反华势力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大量的传播资产阶级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并且企图以此煽动中国进行颜色革命。对于这些险恶的用心,我们一定要提防。如果一旦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问题,我们的国家就会面临巨大的灾难。
所以综上所述,我们国家目前面临着所谓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必须坚持推进我们的改革。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作用的结果,不仅表现为通过革命实现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而且表现为通过改革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即实现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旧的社会体制的改革。目前我国在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无不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我们只有继续将改革开放制度走下去,一方面改革政治民主体制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另一方面改革经济体制增强经济发展活力,才能够保障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才能够实现几代人期待的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第二篇:我国目前汽车分销渠道状况调研总结
我国目前汽车分销渠道状况调研总结
我国汽车分销渠道在传统上一向采用总代模式,但是,随着国外品牌的涌入、家用轿车的普及,传统的分销渠道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汽车厂商为加快渠道流通,提高品牌形象,完善售后服务,纷纷进行渠道转型。特别是国外汽车企业不断进入中国市场,在带来汽车产品和品牌的同时,也带来了高效的分销模式。目前,国内汽车行业分销渠道改革总的趋势是扁平化,以加快产品和资金流动、加强对市场和终端的控制。其主要分销渠道有以下五种模式:
(一)直销。由汽车制造商及其下设的各地的销售机构,直接向最终用户销售汽车。
(二)总代理制。渠道模式可表述为制造商→总代理→区域代理→下级代理商→顾客。进口汽车主要采用这种模式。
(三)区域代理制。渠道模式可表述为制造商→区域总代理→下级代理商→顾客。这是汽车渠道最早采用的模式,目前使用这种模式的厂商已较少。
(四)特许经销制。渠道模式可表述为制造商→特许经销商→顾客。区域代理制实施一段时间后,汽车制造商逐渐发现很难对经销商的经销行为进行规范,市场价格体系混乱,1996年后,汽车渠道逐渐向特许经销制转变。
(五)品牌专卖制。渠道模式可表述为制造商→专卖店→最终用户。品牌专卖制是1999年发展起来的渠道模式。主要以三位一体(包括整车销售、零配件供应、售后服务)专卖店和四位一体(整车销售、零配件供应、售后服务、信息反馈)专卖店为表现形式。
特许经销制和品牌专卖制是汽车渠道的主流模式,二者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经销商的要求不同:特许经销制下,制造商一般只能就经销商的地理位置、销售能力等进行考察,不能对申请特许经销的代理商有过多的软硬件要求,比如店面的大小、装修水平、售后服务方面,而品牌专卖制下,制造商不仅注重专卖店的位置和销售,同时对专卖店的硬件有着严格的规定,有的甚至连装修材料的采购地点都有明确的规定,四位一体的专卖店还特别强调售后服务、信息反馈功能。
(2)管理力度不同:制造商对特许经销商的销售管理和培训方面支持较少,而品牌专卖制下,制造商对专卖店有着严格的管理,在店面管理、销售管理、员工培训等方面都有统一的管理措施。
(3)展示的形象不同:特许经销制下,经销商不能打制造商的品牌形象;而品牌专卖制下,专卖店可以打制造商的牌子,注重展示制造商的形象。(4)经营品牌的数量不同:特许经销商经营汽车的品牌数量不是惟一的,制造商也不能对此进行控制,而品牌专卖店则只能经营单一的汽车品牌。从面对客户的渠道终端来看,汽车销售渠道的表现形式体现为大型的汽车交易市场(如北京的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广东汽车交易市场、三鹰汽车城、广州汽车博览中心、华南汽车贸易城、浙江的康桥汽车销售集团等)、汽车制造商设立的品牌专卖店、汽车交易市场外的非汽车厂商直营的专卖店(如授权销售服务中心、特约销售服务店等)、从事汽车单一服务的行业,如汽车维修厂、汽车俱乐部等。
其中我国汽车行业营销渠道存在的不足的地方:
我国在加入WTO以后,汽车行业方面的竞争加剧,原来的营销渠道的不足也被逐渐地暴露了出来,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缺乏战略营销的理念与管理。尽管中国汽车业界已经认识到规模经济的重要性,并把规模经济看成是优先于财务的企业关键目标,但是以竞争优势与竞争能力为导向的管理体系的建立上,至今还没有形成分析未来市场需求、判断产品定位走势、建立滚动开发设计的汽车需求战略管理与开发体系,这一问题将会导致一部分优势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开始下滑。
(二)汽车营销渠道的管控体系不完善。渠道商务政策的完善性、返利制度的合理性以及激励制度的有效性,都会直接影响渠道的管控能力。目前,汽车厂家都是通过对产品的控制,特别是对产品利润的控制来实现对经销商的管理,厂家处于绝对控制地位。然而,一旦产品滞销,厂商关系就会出现恶化。经销商为了完成厂家的任务指标和获得利润,就降价、窜货、甚至低于进价销售,这不仅乱了厂家的价格体系,还严重影响了品牌形象。
(三)汽车营销渠道服务能力不足。目前,国内汽车企业普遍存在重营销、轻服务现象,营销渠道服务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备件供应不及时、备件供货率不能满足备件缺货;②对于一些高档车的进口部件,普遍缺货,且供应不及时;③维修技术,对于专营店无法解决的技术难题,经销商迫切需要厂家提供支持,而目前一切厂家的技术支持还不能满足经销商的需要;④商家不仅需要产品的营销广告,也需要增加服务营销广告的投入。
(四)汽车营销渠道忠诚度降低。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汽车厂家的销售体系一般都是以自己为中心,强调对渠道的控制。以前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都是汽车厂家靠经销商获得高额利润来维持其忠诚度。目前,随着我国加入WTO时间的延续,国外汽车大量进入中国,汽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经销商的利润不断降低,导致经销商对厂家的忠诚度也降低。
最后,我们总结下对我国当前汽车市场分销渠道模式的建议:
(一)坚持品牌专营的主渠道地位。品牌专营,对汽车工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且也是目前最为有效的一种渠道模式。尤其是在消费者对汽车服务功能的延伸具有较高需求的时候,品牌专营具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制造商在品牌经营上要着重提高软件水平,降低成本,提高顾客满意度。
(二)虽然传统的汽车交易市场与现代汽车工业的发展需要相去甚远,从某种程度而言已完成其历史使命。但由于其能够降低用户的购买和比较成本,依然受到消费者的认可。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模式依然会存在,只是内容将有所改变。为了适应今后汽车市场发展趋势及私人购车的需要,汽车交易市场要进行战略调整:引进各大汽车名牌专营店,使专卖店集群成为市场的主体形象;加大招商引资,完善“四位一体”功能;促进经营机制的改变,由管理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
(三)对汽车园区进行合理规划。汽车园区的建设大多位于城郊,因此应顺应城市的整体发展规划,合理利用土地,加强交通设施的规划,以功能化、规模化、园林化等特点,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经营理念,加强园区周边设施的配套建设,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打消顾虑,增加投资力度,促进汽车园区建设和发展。
(四)汽车连锁经营,采用了世界第三次商业革命的成果-特许连锁经营作为手段,以低成本、低风险迅速发展销售网络。当前应完善连锁服务体系,将保险、维修、零部件供应和汽车救援等建立起全国连锁体系,真正实现汽车连锁经营的规模经济优势效益。
(五)探索开拓电子商务等创新型渠道模式。通过电子商务提供的模块化服务网络系统,在满足顾客需求、降低流通成本、减少交易环节、便利沟通等方面具有
传统分销渠道无可比拟的优越性。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传播,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实施有针对性的沟通,可以极大提高顾客满意度,创造消费价值。
第三篇: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其解决措施
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状况
及解决措施
摘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我国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本文详细介绍了我国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深入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生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解决措施
0前言
生态环境是指以特定生物体(包括人类)为中心,多元复合生态系统各要素和生态关系的总和,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连续性、稳定性和协同进化性,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主体提供的环境功能。当系统的整体性、连续性、稳定性和协同进化性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时,就变成了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一般可以分成两类:
(一)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
(二)城市化和工农业高度发展而引起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污染、噪声污染、农药污染等环境污染。
1我国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人类发展的源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我国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当前的生态问题突出表现在:
(1)空气污染,空气中有害物质以及颗粒粉尘不断增加,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特别是北方地区,大面积出现雾霾情况。
(2)森林资源匮乏,林草覆盖率低。近年来,我国森林面积大幅减少,森里采伐量远远超过森里生长量,滥砍乱伐、毁林开荒现象十分严
重,森林赤字明显,当代人已经过早地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
(3)水土流失面广量大,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
(4)水资源严重短缺,且地区分布不均,河流断流日趋严重,湖泊退化愈演愈烈。
(5)地下超采,水位下降。华北地区地下超采形成的沉降漏斗已连成一片,达2.3万平方公里,地下水沉降漏斗由点到面,由城市向乡村发展,面积越来越大,出现了区域性大范围的漏斗。
(6)湿地变农田,湿地破坏力加剧。
(7)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乡镇工业污染严重,农村耕地化肥使用量逐年增加,禽畜和水产养殖加剧了农村污染。
2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
造成生态破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因素;既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原因,但是人为因素更为主要的的作用
一、原生环境问题(第一环境问题)
这是由自然环境的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或很少有人为因素参与。如西北地区干旱、多风、土壤风蚀强烈;南方多暴雨,广大丘陵山区易发生水土流失。这是经过较长自然蕴蓄过程后发生的,主要受自然力操纵。
二、次生环境问题: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生态问题,可以说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原始积累”不可逾越的过程。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在原始积累的时候,将生态问题转嫁给殖民地,而我国在该阶段,只能自己消化。
(2)工业化压力。
我国工业化起步时间晚,发展起点低,又面临赶超发达国家的繁重任务,不仅以资本高投入支持经济高速增长,而且以资源高消费、环境高代价换取经济繁荣。重视近利,失之远谋,重视经济,忽视生态,短期性经济行为为生态环境带来长期性、积累性后果。
(3)人口压力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且具有农村人口多,新增人口多、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人口分布不均衡等特点。这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大障碍,又成为我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压力。迫于生存,人们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采滥挖,破坏植被,众多人口的不合理活动超过了大自然许多支持系统的支付能力、输出能力和承载力。
(4)发展思想的偏差
由于认识的历史局限性,长期以来,未能正确处理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关系,可持续发展得思想未能贯彻实施。在处理发展与生态保护问题时,往往不能正确处理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一直采取的是“重用轻养”,只开发、不保护的态度。与此同时,“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错误观念派生的“资源低价,环境无价”的经济政策,助长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思想和掠夺式地开发资源的盲目行为,都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5)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生态破坏。农业生产普遍采用大水漫灌,过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矿产资源开采的回收率很低,损失浪费严重。铁路、公路等建设,大量开山取石、铺路搭桥中,由于管理和运作不善,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6)政府与执法部门生态保护工作不足。
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全国性的生态环境检测网络,不能对环境现状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价。一些部门单位监督不力、执法不严,使许多环境破坏现象屡禁不止,加剧生态退化。同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一些产业在税收和政策方面缺乏国家支持,41%保护区未建立管理机构,广大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并且,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仍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还不完善。
3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
在生态保护方面,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做到严格控制新的生态破坏的产生,使原有的生态破坏区域得以逐步恢复治理;在生态管理方面,坚持“强化监督”的方针,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多种
手段,实现更加有效的生态管理目标;在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方针,达到鼓励保护者,惩罚破坏者,调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为实现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符合现代化的要求,应着重采取下列措施:
(1)坚定不移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落实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要采取综合措施,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制定和落实发展新兴产业的规划和政策;完善服务业发展政策,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大城市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积极鼓励优势企业强强联合,鼓励关联企业、上下游企业联合重组。
(2)坚持提高全民族生态意识,树立正确发展观。
广泛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加强电影、电视、图书、期刊和报纸等宣传舆论作用。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生态意识,特别是要提高各级领导决策者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树立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近期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的统筹兼顾的大局观;树立资源有限,提倡节水、节能、降耗的资源观;树立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保护人类自己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观。
(3)坚持把节能减排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
在保增长的过程中绝不能忽视节能减排,要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切实使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落到实处。对钢铁、电解铝、水泥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要采取措施,管住增量、调整存量、上大压小、扶优汰劣,支持企业围绕节能减排加快技术改造,进一步完善促进落后产能退出的政策措施。要继续抓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要继续广泛深入地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大力弘扬健康文明、节能环保的生产方式。
(4)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加强相关的法制建设。
各部门要各司其职,积极协调和配合,各级地方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齐心协力,共同推进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建立生态保护制度以及制定相应的生态保护标准。国家在主要河流源头地区设立特殊生态保护区,防止进一步的破坏;要对严重的生态破坏实行限期恢复与治理;对天然林实行禁伐,对森林实行限采和草原实行限牧;对各种资源开发活动严格执行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监督管理制度,逐步实行区域与流域环境影响评价;对已建的大型资源开发项目逐步开展环境影响的后评估工作。另一方面要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加大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的重大生态破坏案件的查处力度,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犯罪。
行为。
(5)政府积极作为
把保护生态环境工作真正做到实处 “把好事做实,把实事做”,不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加大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科技投入,把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研究纳入国家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给予重点扶持。4结束语
在生态保护方面,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在生态管理方面,坚持“强化监督”的方针,在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方针。近年来,世界能源消费剧增,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逐步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参考文献
[1] 刘晓丹,孙英兰.生态环境内涵界定探讨[J].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06,25(6):722~724
[2] 王力,李裕元,李秧秧.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恶化及其对策[J].自然资源
报,2004(3),19(2):263~269
[3] 方世南,张伟平.生态环境问题的制度根源及其出路[J].自然哲学,2011,12(2):173~179
[4] 陈永奇.浅谈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生态问题[J].自然哲学,2005,1(2):273~275.[5] 浅谈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与保护措施.百度文库
[6] 如何解决当前生态问题.百度文库
第四篇:毕节市社会组织发展状况调研报告2
关于毕节市社会组织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
2016年11月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完善,我国政府已逐步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近年来,社会组织在降低社会管理成本、弥合分歧、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了日益明显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在社会性、公益性、事务性社会管理方面的不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独特优势。自1998年9月,国务院颁布《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以来,毕节市紧紧围绕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监管有力、诚信自律的社会组织发展体系的目标,坚持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积极推进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主动发挥作用,为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为了解毕节市社会组织发展情况,对进一步推动社会组织改革发展提供参考,我们组织进行实地调研,全面摸清情况,提出了推动社会组织发展的对策及建议,现将调研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毕节是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全市辖七星关、大方、黔西、金沙、织金、纳雍、威宁、赫章、百里杜鹃管理区、金海湖新区7县1区和2个功能区,共262个乡(镇、街道)、3662个村(社区),国土总面积26853平方公里,居住着汉、彝、苗、回等46个民族,总人口904万。截至目前,全市共注册登记社会组织1012家,其中,社会团体616家,民办非企业单位396家;有行业协会商会218家,农村专业经济协会56家;初步形成门类齐全、覆盖广泛、结构较合理的社会组织体系。毕节市社会组织不仅是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的重要力量,在扩大公共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也发挥出重要作用。仅2009年,全市社会组织在应对金融危机方面就开展了近100余次活动,在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市慈善总会成立来,接收社会捐赠款物累计达1.7亿元,救助困难群众达70余万人次。毕节梁才学校和毕节彝文双语职业学校分别跻身全国41家优秀学历教育类非企业单位和27家优秀职业教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行列;黔西县小太阳幼儿园曾被评为“全国民办非企业单位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先进单位”;纳雍县老凹坝乡畜牧专业经济协会和市苗学研究会都曾被评为“全国先进社会组织”。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毕节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社会组织建设管理的部署和要求,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创新,扎实推进社会组织建设管理工作,在完善工作机制、登记管理、简政放权、等级评估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
(一)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将社会组织建设管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根据工作需要,制定出台《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实施方案》、《毕节市社会组织信用信息记录、共享和使用管理暂行办法》、《毕节市社会组织管理工作联络员制度》、《关于认真落实社会组织重大活动事项报告制度的通知》、《关于开展2016年具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资格全市性社会组织目录编制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建立自律承诺、双报双推、安全生产等工作机制,推动社会组织建设管理工作逐步迈向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轨道。
(二)稳步推进改革创新。一是探索推行直接登记制度。自2011年起,全市对公益慈善类、社会福利类、社会服务类社会组织注册实行直接登记;2012年起,对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实行直接登记。截至目前,全市直接登记的社会组织有25家。二是积极推进简政放权。按照中央和省简政放权的要求,积极开展行政审批、行政许可等事项清理,及时将异地商会登记管理权限下放到县级,加强事中事后管理,确保县(区)接得住、管得好,工作有序推进。取消社会团体批筹环节,将审批时限缩短至7个工作日;指导各县(区)降低城乡社区社会组织登记门槛,实行备案管理制度。三是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制度。2015年市政府办公室,市民政局会同市财政局出台,公布了2016年具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资格全市性社会组织目录。
二是推进脱钩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市委、市政府领导要求,今年市发改委已联合市民政局代市委、市政府草拟了《毕节市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实施方案》和《毕节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毕节市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联合工作组的通知》。市民政局联合市发改委已向省民政厅报送第一批脱钩试点方案。待实施方案经市委、市政府正式出台和试点方案经省脱钩联合工作组批准后,立即对9个行政机关(业务主管单位)与所主管的10个全市性行业协会商会围绕“五分离、五规范”的要求开展脱钩工作,同时指导各县(区)开展脱钩试点工作。
(二)大力加强监督管理
一是加强日常服务管理。逐步由重入口登记向兼重准入和日常管理转变,建立事前行政指导、现场监督指导、颁证培训、约谈告诫、纠纷调处等制度。切实加强和改进年检工作,探索集中年检、网上年检、上门年检等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年检工作,注重检改结合,以检促改。建立社会组织管理信息系统,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
二是加强社会组织诚信自律建设。2015年,制定加强行业协会商会诚信自律建设工作的意见,加强行业信用建设。在推进行业协会商会在行业信用建设、健全行业自律机制、加强自身建设等方面加强诚信自律建设工作的基础上,制定《毕节市社会组织信用信息记录、共享和使用管理暂行办法》(毕民通[2015]58号)。对社会组织信用状况产生负面影响的行为分为9条一般失信行为和18条严重失信行为。
三是开展社会组织评估工作。制定社会组织评估管理办法和分类组织评估标准体系,完善评估工作方法和程序。2011年以来,已对75家社会组织(其中市级33家)进行了评估,并颁发荣誉证书和牌匾。
四是引导社会组织加强内部治理。按照《贵州省社会团体章程示范文本》、《贵州省社会团体民主决策指引》、《贵州省社会团体民主选举指引》、《异地商会内部治理指引》,引导社会组织加强法人治理结构建设。
五是加强制度建设。建立重大活动报告制度。出台《毕节市民政局关于认真落实社会组织重大活动事项报告制度的通知》(毕民通[2015]37号),规范社会组织开展重大活动必须实现报告制度,明确了报告的内容、程序和注意事项。建立自律承诺制度。发起人发起成立社会组织时,应承诺提供的全部材料真实、有效、完整、准确。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恪守非营利性原则等要求。建立联络员制度。为加强与业务主管(指导)单位的协调沟通,进一步做好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工作,推动社会组织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制定《毕节市社会组织管理工作联络员制度》(毕民通[2015]81号),明确51家业务主管(指导)单位联络员分别负责204家全市性社会组织的主要职责任务。建立双报双推制度。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建立双报双推制度。对新成立的社会组织,引导督促其提交党建工作情况申报表,符合建立党组织条件的推动其建立党组织。对已建立党组织的社会组织,引导其开展好党建工作。建立安全生产工作机制。社会组织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遵循“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社会组织自查自纠,业务主管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及有关部门监督检查”的工作机制,坚决防范一般事故、坚决遏制较大事故、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确保全市社会组织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发展。
三、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市社会组织管理各项工作紧跟民政厅的安排部署,注重政策创制,注重制度创新,工作整体推进,社会组织领域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直接登记、简政放权、等级评估等工作获得民政厅的肯定。但是,在社会组织数量、社会服务等方面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尚有差距。全市各级民政部门登记社会组织共1012个,占全省登记数(全省10533个)的9.6%,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1.65个(全省2.5个)。
究其原因,从政策层面来看,一是认识不统一。社会组织日益凸显的地位和作用还没有充分引起全社会的足够重视。二是法律体系不健全。工作中还存在无法可依、无据可查情况。三是政策扶持不到位。在税收优惠、财政资助、人事管理、社会保险、承接政府转移职能以及参与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缺乏完善、具体的政策规定,还存在管理碎片化、服务零星化的现象。四是监管乏力。登记管理机关力量薄弱、保障不足。目前全市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构不健全,市级民间组织登记管理机构2个(市民政局内设民间组织管理科和下属市民间组织管理办公室),专职工作人员5人。县级只有七星关区民政局成立了社会组织管理促进股,专职工作人员2人。其余的县(区)没有专门的机构,更不要说专职工作人员了,由民政局其他股室的同志兼职做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工作。从市至县各级登记管理机关都没有专门执法队伍。难以全面有效履行登记、监管、执法等职责。更难对未在民政部门注册登记但实际开展活动的社会组织监管缺失。
从社会组织自身层面来看,一是内部机制不健全,缺乏内在发展动力。对政府的依赖性强,不能完全摆脱对政府行政机关的依附,缺乏内在发展动力。同时,内部制度不完善,大部分社会组织都还没有建立起以章程为核心的符合现代法人治理结构要求的内部管理机制。二是社会组织结构不够合理,人才匮乏,专业化程度较低。三是社会组织的信息透明度与公众认可度有待提高。不仅影响了公众对其的认可度,还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四、对策建议
为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精神,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毕节的高度,借鉴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营造有利于社会组织发展的良好氛围,确保到2020年基本形成现代社会组织管理体制。
(一)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和组织领导
一是加强对社会组织建设工作的领导。建立由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组织、宣传、民政、发改、监察、经贸、劳动、公安、国安、财政、物价、地税、工商、质监、法制、银行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社会组织管理协调领导小组,根据各部门的管理职责统筹协调解决社会组织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向市委、市政府提出社会组织改革和发展的建议,并指导社会组织管理工作,为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提供沟通交流平台。
二是加强登记管理机关的力量,对社会组织实行有效管理。登记管理机关的力量薄弱也是制约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瓶颈”之一。目前,全市社会组织每年以10%左右的数量递增。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登记管理机关由单一管理向全面登记管理服务转变,工作量剧增,现有工作力量极不适应,必须尽快建立健全县级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构,解决专门机构和专职工作人员。根据社会组织登记管理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管理特点,将市民政局内设的民间组织管理科和市民间组织管理办公室合并为市社会组织管理局(加挂社会组织执法监察局牌子),并升格为市民政局所属副县级二级局,下设综合法规科、登记管理科、党建工作科、执法大队、登记服务中心,编制18人。
(二)积极培育和扶持各类社会组织发展
根据“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求,将社会组织建设管理作为一个重要内容纳入各级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纲要,统筹规划、统筹发展,力争到“十三五”期末,全市社会组织总数达3000个左右。
一是培育和扶持社会急需的社会组织。按照结构合理、布局科学的要求,积极发展有利于改善民生、参与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和谐的社会组织,积极促进志愿者服务、慈善公益、老龄工作等联合性、专业性社团组织发展,积极扶持符合产业发展方向、适应市场化进程的行业组织,加快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公益性社会组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求。
二是培育和发展基层社会组织。随着社区服务业的改革和发展,需要在社区大力培育一批公益类、慈善类社会组织,满足社区居家养老、文娱体育、幼儿托管、困难救助等需要。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农村社区的逐步建立,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程度的提高,需要在农村建立一批与之相适应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互助性公益组织和帮助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的公益慈善志愿服务社会组织,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留守家庭的需要。
(三)营造有利于社会组织发展的政策环境
一是加快政府职能转移进程。结合行政机构改革,政府将各部门可由社会组织承担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建立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制度。政府通过加强引导、扶持、管理和监督,强化标准、资质审查和绩效评估,为社会组织提供社会服务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是加快制定财税扶持减免政策。加大对社会组织的财税政策支持,根据《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研究制定社会组织财税扶持减免配套政策,根据社会组织服务类型,对如卫生、教育、科研、慈善、社区、文化、福利组织等制定不同的税收政策,建立相应的税收减免和优惠机制。
三是加快制定专业人才保障政策。研究解决社会组织的人才引进和培训、职称评定及职业资格认证等问题,确保社会组织专职人员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政策落实到位,促进社会组织人才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四是健全沟通协调制度。政府在制定政策措施过程中,听取社会组织的意见和建议。将社会组织作为一外单独界别,分配一定的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名额,鼓励社会组织中的优秀人才积极参政议政,发挥社会组织在协调利益关系、反映诉求方面的作用。
五是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政会分离,引入竞争机制,探索一业多会。严格控制新增行业协会商会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在社会组织中兼职。现有的行业协会商会存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兼职的,实行逐步退出机制,确保行业协会商会与党政机关在“人、财、物”等方面实行脱钩。
六是建立社会组织执法联动机制。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建立健全执法查处的主体、程序、监督、处罚等有关规定和法律文书,严格持证执法并明确专人负责执法工作,配备必要的执法设备和工作经费,逐步建立社会组织突发敏感性事件和应急处置工作机制。
四、对国家层面的建议
由于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政治性、政策性、敏感性很强,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建议尽快出台修订《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同时加快对社会组织的立法工作。
第五篇:关于目前公司的状况及建议报告
关于目前管理公司存在的一些不良状况及
建议报告
今年二月份以来,公司高层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经营模式、组织架构、人员分工、岗位职责任到服务理念,应该算是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裂变,首先是公司高层调配,看似完美,实则一盘散沙,高层配备繁多,但在岗不在位,在位不谋实事,空话、套话多,有部分中、高层管理者以谋个人的私人利益为核心转移,导致公司经营理念不明确,使公司日常管理出现真空,普通员工六神无主,工作方向不明确,工作时间玩游戏、干私活现象普遍存在,大部分员工甚至丧失了工作责任心,公司的服务对象得不到很好的服务,公司声誉一落千丈,直接影响了公司将来的生存和发展,很多不利于公司发展的怪现象,本人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为此特向董事会报告并提出建议,希望公司能更好地长足发展,我们也好有个赖已打工和生存的地方。现象一:公司总经理一位、副总经理二位、总经理助理一位,长期不在岗,部分中层干部业务不熟,工作思路不清,员工偶尔见到一次公司的中、高层领导,日常事务没人管理和监督,突发事件员工无法处理也无处汇报,使公司形象严重受损,与服务对象之间的事务得不到良好的解决,导致矛盾越来越尖锐。建议:公司领导层必须有一名高层每天实行值班制度,以变于监督日常工作,处理日常事务,处理突发事件,接待上级检查,接访服务对象。
现象二:随着外地员工的不断进入,公司管理制度对外地员工的偏爱逐渐增加,比如外地员工每月的连休假制度给其他员工的心理造成的不平衡,部分员工在工作中消极怠工,得过且过,直接影响工作效益及服务对象心目中对商贸城的良好形象。
建议:修改员工手册,普通员工一视同人,所有员工按公司正常作息时间上、下班,统一休假时间;员工不分外地与本地,任何人不得连休假,不得分食堂就餐,提升员工公平、公正的心理待遇,树立全体员工的主人翁精神,积极培养员工之间的和谐,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现象三:市场维护队人员杂乱,管理不善,着装、作风邋遢,巡查不到位,对保护目标的安全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回族队员过多,由于生活不便,把视频监控室当厨房和餐厅,影响极坏。
建议:从整顿作风开始,定期训练仪容、仪表,确定个体保护目标的岗位并制定责任奖惩制度,强化责任心,从严要求,统一着装,统一佩带商贸城标识、标牌,统一文明用语,统一事件等级报告制度,以便于公司高层随时掌控安保情况;给回族队员一定的生活补助或清换部分不适应集体生活的队员。
现象四:保洁人员超员,目前的保洁人员数是为负责整个商贸城的清洁卫生准备的,但是目前3、10、16、19号楼未交付业主使用,导致保洁人员工作量小,上班时间空余时间多,部分保洁人员在工作时间做私活、逛街现象,卫生区域出现死角。
建议:
1、缩减保洁人员,待二期工程全面交付使用后再增聘;
2、按区域公平划分,实行定期检查奖惩制度,确保商贸城环境卫生长期保持在一个良好状态,每月实行问卷调查,保证最低业主、商家满意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
现象五:车队人员过剩,目前中巴车驾驶员跑一天休息两天,极大浪费人力资源。
建议:缩减中巴车驾驶员一名。
现象六:管理公司没有固定的客户接待人员,目前的客户接待工作由以前的物管专员兼任,由于没有统一培训过接待程序,没有规定统一的接待人员形象、着装和接待用语,长期以来给公司造成了许多不良的负面影响,建议:制定接待人员形象、着装和接待用语制度,制定相关检查监督制度,确保服务对象高兴而来,满意而去。
现象七:水、电费问题,一直以来收取工作被动,查缺补漏工作没做到位,直接致使水、电费收支失衡,损失过大。
建议:督促水电组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制度,加大漏点的寻查力度及维护、维修力度,确保水、电费的收支平衡。
总的来说管理公司从成立至今,经过几任管理者的辛勤工作,成绩是肯定的,但以上是公司目前存在的一些根本问题,同时又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候了。特此报告敬请领导参考!
2013年6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