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状况调研
中国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状况调研
——
Jack作品
以赣州宁都县为例
摘要:目前国内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研究方向多有不同,其中不乏生态环保方面的调研。但这些调研中,普遍视野较局限,同时缺少专业知识来分析情况及原因。因此到目前为止,尚无该方向带有学术性的论文发表。本文借助在赣州宁都实践调研获得数据及走访采集资料,从新农村建
设与生态环保之间和谐发展的问题进行调研。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生态环保 和谐发展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农村经济也开始活跃起来。但由于未进行系统性规划,在农村建设中依然采取传统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农村环境日益恶化的局面。正在发展中的农村普遍存在各式生态环境问题——饮用水源水质下降、生活垃圾处理不当、禽畜养殖污染等。这不仅威胁着农村群众的身体健康,也制约着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这些环境问题如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必将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实现。
江西省地处中国东南偏中部长江中下游南岸,有“红色土地”之称。在中国宏观经济大势下,作为承担着推动“中部崛起”的农业大省,其对于农村建设的重视性,通过江西省“优质农副产品供应的基地”的发展战略,足以体现。同时又出于对“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基地”、“旅游观光的„后花园‟”战略的需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冲突问题也逐渐体现出来。赣州市宁都县正是在这战略规划下,一方面要招商引资承接邻省广东的产业转移,另一发面又需重视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曾被评为“国家生态示范县”的宁都,在护住这个荣誉光环的时刻,又需实现江西省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是典型的新农村建设发展中的城镇。
可见,调查江西省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的状况,对于在全国范围内的新农村建设生态调查中,具有代表性。而正如上面所述,有“红都”之称的宁都县是集合江西省经济建设和环境关系的特点的模式县。
对宁都县的生态调研成果,在我国范围内,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推广意义。
我江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与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达成共识,承担了对我院暑期实践队活动地点——赣州宁都的生态调研任务。2004年7月14日至7月20日,全体成员共19人在院团委书记谭菊华老师的带领下,对宁都县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环境情况进行调研,随机走访了对坊乡、刘汉乡、垦田乡、田头乡等地及县城周边地区村庄的农户,完成《农户调查》问卷51份,《村庄调查》问卷3份。并在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帮助下,实地考察了部分新农村建设基地,听取了当地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介绍
和县内生态环境的大体情况。
通过调研,调研组认真分析了这些乡镇存在的生态环境现状、农村建设过程中环境的变化、当地政府环保工作的成绩和经验、当地农民的环保意识。结合调查问卷收集的数据,大体了解了当地在新农村建
设过程中的生态环境状况。
研究目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文明社会,生态环保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一、近年来政府部门对农村生态环保的投入有所提高,力度有待加强
村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100%的人认为村有做专门的规划,100%的人认为村有环境卫生管理制度,这说明政府部门已改变以往将农村作为城市“垃圾处理场”的观念,开始为农村营造干净卫生的环境;同时,农户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家庭饮用水类型”题中,选“自来水”的与选“手压井水”的人数持平,“厕所情况”中选“室外旱厕”的与选“室内水冲”的人数相等,表明农民的生活卫生条件在逐步改善;通过调查结果我们也发现,78%的人承认参加过有组织的农村环保科普活动,但有100%的人承认村无专职保洁员,39%的人认为政府应加强环保资金投入(农村调查问卷第17题),41%认为工业与环保的协调发展主要依靠于当地政府(农村调查问卷第18题),而且在17题中选择“法制法规建设”的只有6%。这些数据表明,当地政府已开始为农村生态环保做工作,但工作层面不够深入。目前,村民对环保工作的要求已不仅只在政策宣传、法制法规建设上,同时也希望政府部门能带头以实际行动来唱响环保之歌,这将需要更多的人力财力投入
进来。
二、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展,村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也加重了环境的负担
在走访中我们了解到,随着将农民问题提到国家议案层面上,当地农民的经济条件在逐步提高,多数人在政府的帮助下,住上了新农村建设规划房。但农村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境污染问题也随之而来——3%的人认为家庭垃圾主要来源生活垃圾,而只有11%的家庭对垃圾采取“统一收集”;在“家庭污水来源”一题中,92%的人选择了“生活污水”;同时,39%的人认为环境污染主要是固体废弃物污染,32%者认为空气污染来源于垃圾,35%者认为水污染来源于生活污水,24%者认为噪音污染来源于机动车发出的引擎声(仅次于“没有噪音”一项)。而在谈及环境质量与当地工业经济发展关系时,31#者认为影响不大。这都反映了农村中因工业较少,所以污染主要来源于村民生活。要恢复农村的好山好水,一方面要坚持不将农村作为城市发展的“牺牲品”的立场,另一方面要针对村民生活产生的污染物采取适当措施,以往“托付”给自然的方式已无力解决目前村民生活污染问题,在我们走访中就发现,不能回收的废弃塑料袋在乡村随处可见。这些废弃物让土壤来腐蚀“消化”的话,要两百年之长!这是人类发展所不能等待的时间。所以,我调研组认为,对于城市居民提倡的环保观念,如今也完全可适用于农村环保宣传——讲明生活污染对土壤、对村民
生活的危害,提倡村民们使用环保生活用具,比如使用可回收的塑料袋、合理处置废气电池等。
三、目前农民经济收入来源的局限性,制约了环保工作的落实
村庄调查中,对于“全村主要的经济来源”一题,所有的被调查村都选择了“农业”和“副业”;农户调查中,69%的人承认家庭收入来源于务农。这表明,大多数村民的生计仍依靠“一亩三分地”。生计的需要,使得大多数村民不关心任何与“农田”无关的事情。甚至在我们走访村中河水浑浊的农户们时,多数人认为村中无污染,这也看出了国家的环保政策至今未落到农民心坎上的原因。假如不能让农民明白生态环保对他们家庭收入的助益作用,环保的工作也只能停留在政治口号或暂时上级任务的层面上。只有将环保工作和村民的生计挂上勾,才能使农民们自觉地按照环保的要求来建设自己的家园,为构建和谐农村而尽各自
一份力。
四、新农村建设中兴办的各种企业忽略了对环境的责任,逐渐成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新来源
农户调查问卷结果显示:51%的人认为家乡的环境污染对当地工业发展有制约;35%的人认为家乡由于企业的兴建造成了新的环境污染(本题选择率最高项),而这些新污染主要体现在水污染上;在“造成这些污染的企业的性质属于”题中,选“食品加工企业”、“造纸、制革、印染、电镀企业”的各达5%,“养殖、屠宰企业”达10%,另“冶炼、炼焦、建材企业”也有人选。这相比往年江西省农村污染源调查结果有很大的不同。往年,村民们基本上认为只有生活污染,而如今各种企业污染也出现在调查结果中,说明了由于企业刚起步阶段,注重经济收益,不承担对环境造成危害的责任,而使乡村污染源逐渐变得复杂化,为日后的治理增添了难度。
对于以上问题,我调研组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要在加强环保法制法规建设的同时,落实职责到部门,以足够的人力物力解决目前的农村污染问题。我调研组通过走访发现,当地政府在新农村建设的大号召下,环保工作的相关法制法规已建立得相当完善。特别是县环保局便民的举措使各地的问题能及时地上报,并能迅速地做出解决办法。遗憾的是,由于经费及历史观念原因,当地环保工作能解决的问题局限于县城境内和周边地区,对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较多是处在“文件”层面,这使得再好的治理之道也只是村民心中的“美好期待”。目前农村的污染并不严
重,污染源较单一,及时治理的话,容易控制。这也是实现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路途。
其次,将环保工作与农村经济相结合,以“擦边球”的方式将环保意识植入到农民心中。我国是农民大国,农民们出于生计的考虑,基本上较多关心农业生产等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情。针对这一特征,环保工作人员应采取变通方式,将环保的成效和农民们的收入相结合,可以传授创收科普知识的方式,让大家意识到,保护好环境,不仅利于社会、他人,也利于自己的“小家”。这样能使农民从内部、外部因素影响上
都能真正参与到农村的环保事情里去。
经过调研组的努力,大家终于对宁都地区的新农村建设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较透彻的分析。调研走
访的这几天,成员们也各有体会,现总结如下:
一、农民们也很关心村庄环境的变化,但自主意识较弱,期待政府或他人的帮助。在与农民交谈中,他们都流露出对过去“好山好水”的怀念,一说到村庄旧貌,基本都表达一个意思——虽然地方穷,但是山青水秀的,环境很宜人。可当说到目前的污染状况时,要么归咎于附近的企业,要么就从没想过原因。因为他们始终还有一种观念——祖辈们都是这样处理废弃物的。所以当他们感觉身边环境真变差了,只是一味希望政府“买单”,可对自身的行为却依然没约束。素不知,即使政府帮忙买单,到最后还得靠村民们自
己维护。
二、农民的知识水平影响了他们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理解。调研中,我们时常碰到老乡不明白什么是“生态”、什么是“污染”,以至于刚收集问卷数据时,成员们基本上交白卷。由此发现,就算我们当地环保工作作做得多么有声势,但村民们不理解,这也是枉然。所以,我调研组认为,乡村环保也要从教育抓
起,从小抓起,这样才能治“本”。
三,新农村建设规划短期内无法完全实现“与环境相和谐”的目标。根据我调研组考察的几个新农村建设基地所反映的情况来看——规划房做的很漂亮,也考虑了地势差异,但环境并非最佳。多数的规划村区都坐落在老村区的村口处,而这些地方以前多为杂草,即使有树也因建房而被锯掉。这使得漂亮的规划房屋暴晒在夏季炎炎烈日下,冬天也可能无物挡风而成为“冰房”。同时,规划房内虽设计完善,但规划房外的排水渠道等都没经过任何处理措施,或直接排入村中唯一河流,或直接排到空地。这将使未来的村庄可
能遗传到发展中城市的“房屋虽美,水质难闻”的特征。
调研后记
本次调研活动得力于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的支持,使我们明确了调研方向和方法,达到了我大学生想了解新农村生态环境现状的目的,实现了我青年大学生用专业知识服务于祖国建设的愿望。调研报告形
成之际,特此感谢!
第二篇: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问题
当前我国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正在迅猛发展,加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长期存在影响,如何统筹城乡和区域的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发展成为我国发展中必须面对的新课题和新挑战。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途径和战略举措。直接关系到整个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但到目前为止,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却越来越突出,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的总称(即生态系统),一般指水资源(水环境)、土地资源(土地环境)、生物资源(生物环境)以及气候资源(气候环境)。生态环境建设是指水、土、气、生等自然资源(或再生自然资源)的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目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及其所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农村生态环境中的土地环境问题严重。
针对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生态环境中的土地资源污染主要有两方面问题,一是耕地面积的减少,二是土壤肥沃力下降。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村地区为了发展自己的本土经济,不惜代价引进了大量的厂矿企业和乡镇企业,有的农村还建立了大面积的工业园。这使仅有的耕地面积不断缩小,而单位耕地上承载的人口却不断增加,由此土地和人口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另一方面,水土流失、粗放耕作、农田污染、有机质不能还田、不正确的土壤耕作等造成了土壤肥沃力的下降。我国又人多地少,化肥、农药的施用又是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主要途径,加之蔬菜生产发展迅猛,使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施用化肥、农药数量最大的国家,土壤肥力不断下降。
(二)生活垃圾和废水污染情况严峻。
农村不像城市有统一的市貌规划,农民建房、乡镇企业布局都是比较分散而且杂乱无序。据测算,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生活垃圾约218 亿t,生活污水约90 多亿t,绝大多数没有处理,生活污水和垃圾随意倾倒、随地丢放、随意排放。而且绝大部分农村并没有污染治理设施,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各种废弃物随意抛散,垃圾“围村塞河堵门”现象已经成为令农民头疼的“公害”。再加上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排放的畜禽粪便更是给农村的生活垃圾“雪上加霜”。目前农村的水污染也相当严重。据统计,绝大部分农村的饮用水从未经过检验,目前全国共有3.2 亿人用水不安全,不少地区的农民饮用高氟水、高砷水和苦咸水,大多数村庄没有排水沟渠和污水处理系统,每年有超过2500 万t 的农村生活污水直接进入地下水系统,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
(三)农村生态环境中能源消耗严重,能源建设滞后。
在农村,由于农民的环保意识薄弱,村干部又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增长,所以对能源节省和再利用方面做的远不到位。而且广大农村做饭仍以烧柴为主,大量砍伐和使用薪柴,不仅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同时造成大量污染,滑坡、泥石流加剧,严重地影响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四)农民环保意识环节薄弱,过于追求短期效益。
在农村,多数农民认为“知识无用论”。许多孩子不上学或被迫辍学跟着家长外出打工或自己外出打工,农村孩童受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少,文化知识低。生态环境破坏,土地、水源地减少,土壤、水源污染。农民的身体健康受影响,生活水平不升反降。
我认为,面对我国目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上述一系列问题,我们在发展过程中要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重视农村生态环境基础体系的建设,规范农药、化肥的使用。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要严格控制饮用水、食品工业用水、农田灌溉水的相应质量标准,防止污染物侵入造成危害。另外,在村镇环境规划及综合治理过程中,要防控生产污染、生活污染、强化垃圾回收等,还要抓好改善能源结构、发展沼气、生态养殖场建设、有机食品生产等工作。通过实施生态农业,合理规划与开发农业资源及利用方式,控制生产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问题,建设我国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
第三篇:浅析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浅析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摘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由于见效慢,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内容,但又应该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在概述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的生态植被的破坏等五个突出问题之后,指出了生存压力、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监管不力是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三个主导因素,并提出了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应该从强化农村生态环境监管、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提高农民的科学发展观意识三个方面着手。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
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而其中村容整洁就是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使农村的发展得到合理规划。人居环境的建设需要加强农村基础,加大对农村道路、安全饮水、农村能源、改厨改厕等方面的投入,完善电力、广播、通讯、电讯、电力等配套设施建设,使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供水系统快捷卫生,电力设施安全齐备;需要加强农村环境建设,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沟渠水塘、院落畜圈的整治,加强对危旧房屋的更新改造,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生活环境;需要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地建设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的居民民宅,使其美观实用,又节约土地。但是,在新农村建设的诸多内容中,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效工程,由于见效慢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然而这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应该列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我国许多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已直接威胁到了农产品的食用安全、农民的身体健康、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的社会和谐。
一、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问题
1.农村生态植被的破坏
我国对陆地生态植被的第一次“浩劫”是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大跃进”、大炼钢铁、毁林毁草开垦、围湖造田等一系列错误政策的实施,导致了大面积灾难性的生态和经济后果,教训是惨痛的。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日益重视,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生态植被的恢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对生态环境的欠债太多,植被恢复积重难返,加上巨大的人口生存压力,对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处理的不当,各地毁林毁草开荒搞建设,不少农村地区还以柴薪为主要的生活能源,对生态植被“蚕食”现象一直持续不停,形成我国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局面。从整体上看,我国生态建设状况已进入“治理与破坏相持”的关键阶段。我们正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一方面仍在毁坏生态功能强大的天然林,另一方面又在下大力气营造生态功能脆弱的人工林。农村生态植被的破坏使农业生产失去生态屏障,是导致水土流失、荒漠化、虫灾、洪灾等自然灾害频发的重要原因,直接威胁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安全。
2.农村水环境的污染
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药品提高产量,而未分解的药物流入地下水和河流等水体,使水体富营养化,造成地下水和蔬菜中硝态氮含量超标,影响土壤自净能力;破坏生态环境,威胁生物多样性,粮食蔬菜果品中残留的农药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作用危害人的身体健康。乡镇工业大量工业废水,以及城镇和乡村生活污水排放,加之农村地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绝大部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而直接排入河道,成为农村河水污染的主要来源。目前,我国大多数乡镇没有无害化垃圾填埋场,生活垃圾被随意抛弃在荷塘或低洼处,不仅影响环境卫生,而且造成河道淤积,污染水体。不少地区水环境污染已经直接威胁到了农民的生存,农民患癌症等大病的比例增加,也直接导致了农村家庭的经济贫困。
3.农村土壤环境的污染
一方面,我国是耕地资源极其匮乏的国家,近年来耕地面积又在不断减少,并以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另一方面,我国的土壤污染问题仍在恶化,不少农田土壤层有害元素含量超标、板结硬化。目前,我国受铬、砷、铅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近2000万公顷,约占总耕地面积的1/5;土壤污染的危害性相当严重,仅以土壤重金属污染为例,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粮食1000多万吨。我国大多数城市近郊土壤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许多地方粮食、蔬菜、水果等食物中铬、砷、铅等重金属含量超标或接近临界值。土壤污染还会导致其他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
4.农村固体废弃物的污染
随着农民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塑料、玻璃、废旧电池、快餐盒等不可降解物正大举“入侵”农村,污染农村环境今天进入农村,最触目惊心的莫过于随处可见的垃圾。乡镇工业发达的地区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特别大,甚至一些城镇的固体废弃物也随意往农村地区倾倒。垃圾等固体废弃物危害也相当严重,不仅占用大量土地,污染空气、水源、土壤,还影响村容。未收集和未处理的垃圾还会滋生传播疾病的害虫,如苍蝇、蚊子等。对农村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我国大多数地区还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
5.农村大气环境的污染
我国许多农村家庭还在使用柴草和含硫量高的优质煤作为生活燃料,且农家灶房的排烟设计很差。农家炊烟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有害有毒物质,其中部分还是致癌物质,大量吸入会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炊烟还含有大量可吸入颗粒物,一旦经呼吸道吸入人体,就会直接进入肺泡和血液,最终引发呼吸道疾病和肺部疾病等。在工业废气方面,乡镇工业废气和工业粉尘排放量均占我国工业排放总量的近一半。农村的大气污染由于受影响地的人口密度较低和较分散往往不易引起重视,但其危害是相当严重的。
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几点建议
1、强化政府的职能,增强执法的力度,依法保护生态环境。
加强环境法制建设,依法行政,是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保证。政府须继续坚持目前所走的生态发展道路,保证良好势头,确保各项环境指标能真实可靠,达到环境标准。须制定领导责任制奖惩办法,指定具体的工作计划、编制环境总体规划。各责任主体,要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既各尽其职又通力合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充分调动下属单位及全体干部职工的创建积极性,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不折不扣的落实各项任务,形成人人听指挥、层层抓落实的良好氛围。还应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应对突发的各种环境问题。
2、加大科研支持能力,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生态环境保护是有着显著社会效益的公益性事业,要确保对用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到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支持能力。做好现有的污染治理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继续提升科技含量,降低治污成本,尽快成熟可复制推广的治污技术。此外,还需要加大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农工业工程体系,化绿色壁垒为绿色竞争力,打造一批有影响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3、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契机,加强对居民的环境意识普及。虽然现在公众的环保意识普遍增强,但是生活中对环境造成破坏的行为还有许多,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习惯问题、比如设施的齐备问题、比如社会环境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时间来一一完善,从有意识到开始行动,政府各级职能部门还需要做很多。要通过此次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契机,加大宣传力度,让市民体验到切切实实的优异感。并且要对居民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环境知识普及工作,定期开展活动把环境教育融入到对居民的亲身实践中去。加强对环保分管业务人员和各村(社区)环保办人员的业务培训教育;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让环保渗透进学校、走进社区、进入企业,不断加强中小学生的环保教育,提升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增强企业的环保责任感,真正形成领导重视、企业负责、群众参与的良好氛围。
4、保持原有环境不破坏,进一步整治污染单位。在处理水污染问题以及空气污染问题的时候,一方面要保证好污染单位不能再度恶化,另一方面要积极着手,通过政府主导,采取强有力的办法将污染范围逐步缩小,把污染的程度逐步降低。政府部门还要严格落实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关,从源头控制环境污染;严抓污染治理,不断削减污染负荷,有效改善环境质量;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全面推广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在生态建设和污染整治的问题上,政府也可以就如何治理好污染和怎样更好的进行生态规划向高校和上级环保部门咨询,团结好社会的力量,共同建设好生态文明镇。
5、充分挖掘资源优势,整合生态资源。在积极建设生态农村的时候,也可结合开发当地的文化旅游资源,把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相结合,开发出一条新颖的旅游模式,充分的发掘自身所具备的资源优势,而不单只是靠引进企业工厂获得收入。努力发展出一条适合自身的新型旅游模式,把自身生态文化品牌推向外界,打好绿色旅游这张牌让绿色旅游成为一种时尚,从而更好的突出生态资源的优势。
第四篇:谷涛 我国新农村体育发展状况调研
我国新农村体育发展状况调研
谷涛
体育系03级3班学号031003015
指导教师熊扬名职称讲师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我国新农村体育发展现状,结果表明我国农村体育得到巨大的发展,但还是处在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状态。要促进其发展应使领导机关提高认识,建立全面基层组织,利用好农村学校,重视宣传,创造条件,保证农村体育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国;新农村;农村体育;发展现状
1前言
我国是农业型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是国民主体,其健康状况决定国民整体健康水平,关乎国家发展。而同时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现有的医疗卫生条件下,大力提倡参与体育运动,锻炼身体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发展农村体育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将呼唤和孕育新的农村体育,为农村体育的发展带来新机遇、提出新任务、注入新的活力。农村体育的发展必将服务和促进新农村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增添新手段、提供新载体、贡献新支持。因此,在建设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体育建设必须有所作为。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全国农村体育及四川南端的11个贫困县。
2.2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分析讨论法,归纳法。
3分析与讨论
3.1农村体育发展现状
建国后的50—60年代初是我国农村体育第一次繁荣期,当时开展农村体育的基本思路是:“服从生产,坚持业余、自愿原则,开展简单易行的体育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2000多万人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约占当时全国农村人口总数的5%。我国农村体育的第二次繁荣期开始于改革开放,特别是“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以来,农村体育更是取得了全面发展。一是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县级的全民健身领导机构占县总数的95%以上,许多乡镇也成立了领导或协调机构”(《大力繁荣农村体育,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张发强,全国农民体协工作会议,1999年1月26日 北京);二是体育场地设施有所改善,“全民健身工程”和“雪炭工程”的实施对于改善贫困地区体育场地设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三是“全民健身宣传周”活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有效地增强了农村居民的体育健身意识,特别是1990年2月开展的以乡镇为基本单位进行的“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对于广大农村居民形成良好生活方式和道德品质,远离“黄、赌、毒”恶习,抑制“法轮功”侵蚀产生了良好作用,而每两年评比表彰一批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使先进分布在全国广大农村,为农民体育活动的开展起到很好的示范、激励和推动作用。“亿万农民健身活动”的蓬勃开展,不仅减少了疾病,提高了农民的健康水平,而且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体育对农村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越来越大;四是体育社会化程度逐步提高,组织网络正在形成,“农村县城镇体育指导站增幅显著,由1995年的10292个增至99531个,增加了8.7倍”(《大力繁荣农村体育,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张发强);五是农村体育竞争和激励机制更趋完善,为表彰和鼓励农村基层开展群体工作的积极性,推动农村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工作的开展,从中
央到基层运用竞争激励机制并逐步成为制度,形成一套表彰体系。体育事业的持
续发展,为20世纪末农村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所谓发展不平衡,“城市与农村、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
地区全民健身工作发展不够平衡,特别是体育意识、场地设施、经费投入、科学
指导等方面较为突出”(国家体育总局向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汇报工作)。
这种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主要
特征之一,也为建设小康体育增加了难度。
3.2 四川南端的11个贫困县的农村体育发展现状。
就行政区而论,包括宜宾市的宜宾、高县、屏山、珙县、长宁、筠连、兴文
七县,乐山市的沐川、马边两县,泸州市的叙永和古蔺两县。其中叙永、古蔺、兴文为国贫县,其它为省贫县。我们对分布在川南11个贫困县县级领导、科局
级干部、机关一般工作人员、乡镇干部和学校师生五种社会群体,共3106人进
行了调查。
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了解程度不够,51.8%的人回答“不了解”,28.9%的回答“听说过”。究其原因,一是贫困地区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宣传力度不够,二是当地群众对全民健身计划的关注不够。80%以上的调查对象所在的单位每年
都要组织1次以上的体育健身活动。
叙永、马边等四县均开展了少数民族体育活动。活动的主要内容以传统项目
为主,如兴文苗族的踩山节和挤芦笙活动,马边县彝族的锅庄舞活动。80%的调
查对象能够积极参与单位组织的健身活动,近一半的家庭每季度有一次户外活
动。从范围上看,参与面较广。但从参与健身活动的频率上看,大部分人未能达
到健身锻炼经常化。
对用于健身活动的经费支出,家庭拥有的健身器材、报刊图书三个问题的调
查结果显示,大部分调查对象在健身方面都有所投入,但投入的平均水平普遍较
低。支出水平在1%以下的占调查人数的63.2%。这与个人经济收入偏低,消
费观念的陈旧,相关书刊和健身器材的价格、质量等因素有直接关系。
学校体育现存问题中,最需迫切解决的是经费投入。调研中许多有识之士谈
到,贫困县的学校体育虽然有传统项目的优异成绩,达标率在上升,但总体上处
于一种自然发展状态,应试教育的影响,升学率的压力,经费的短缺,场地器材的困难,师资的缺乏。
3.3领导机关提高认识
3.3.1 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多无化体育服务体系,认真研究制定城乡统筹
兼顾体育发展政策和规划。
3.3.2 认清农村体育重点是乡镇,抓住县城,中心镇实现农村体育突破,党的十
六大部署“全面分设小康社会新农村”战略后的20年里,小城镇建设取得突破
性发展,乡镇结构发生重大变化,1978年镇约2170个,2001年增至20364个,目前乡镇社区构成农村社会基础,迅速发展的小城镇创造了大约1/4的国民生产
总值,因此,认清乡镇为重点,将对农村体育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3.3.3 理清县、乡二级事权,200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
干意见》要求乡镇政府,应承担起地方体育事业建设,与现行法规相抵触,应清
理关系以免执行中造成混乱。
3.4建立健全基层组织
建立健全基层组织,制订适应农村现实的措施,如建立健全村民委员会,村
委会是直接领导农村体育的基层组织,又掌管本村经济事务,因此,建立健全村
委会,发挥其在农村体育发展中的作用并明确职能,责任、意义重大,引导扶持农村基层文体专业户。农村基层文体专业户是新兴的农村自发组织,由个人出资,满足农民文化体育要求,解决政府相关供给不足的一种全新服务形式,可以是村里提供场所,专业户提供资金的联合形式,或专业户自己投资场场,器材的自办形式,事实证明起到了普遍的作用。
3.5解决场地师资
利用农村学校最大限度地解决场地师资问题(1)利用场地:目前全国农村平均每个乡镇有小学3.8个,中学1.3个,“科教兴国”战略和“希望工程”的实施使农村学校特别是贫困地区学校办学条件有了较大改善,1989年希望工程实施以来,在贫困地区投资助建设,希望小学,11000余所,这将为农村体育发展提供最稳定的场地来源。(2)利用体育师资,“九五”以来,有数百万农村民办教师经过培训和资格认定重新上岗,农村师资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这是解决农村体育发展最现实的师资来源。
3.6重视宣传
重视宣传,提高农村人口参与体育活动,锻炼身体的认识,从根本上激发人们参与体育的热情,才有为农村体育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3.7创造条件,保证农村体育可持续发展
尤其是政府各职权部门要鼓励农村体育向纵深发展,解决设施问题,提供健身服务指导,大大促进农村体育工作的发展国家体育总局将2004年定为“农村体育年”,提出了“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的主题口号,并确定了以“体育三下乡”为主题活动。如何做好这些工作并形成一个“长效”机制,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基于这些认识,从农村体育发展状况、机遇挑战、制约因素和发展对策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 经济滞后,经费短缺,是导致农村体育设施匾乏的重要原因之一。
4.1.2 新农村建设是新世纪我国构建和谐、协调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新农村建设不仅要解决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提升物质文明建设水平,同时也要在农村建立现代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文化生活。
4.1.3 农村群众体育工作落后,农民对体育的错误认识是影响农村体育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4.1.4体育设施的匾乏,体育师资的短缺已成为制约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瓶颈。农村学校体育发展受制约,势必影响国家整体农村体育的发展。
4.1.5创造条件,保证农村体育可持续发展,现代农民已经认识到体力运动不能代替体育锻炼,他们渴望,到场馆中健身,渴望拥有健康,享受生活,体育在农村中充满生机,只要保持蓬勃的发展趋势,我国民国体质水平会有一个巨大飞跃,这将为我国经济更快速发展注入持续活力。
4.2 建议
4.2.1体育建设是和谐新农村的需要
农村体育可以增强广大农民的体质,提高生产力,服务于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可以促进、形成和谐的村民关系,增强基层凝聚力,服务于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可以培育先进的思想观念,繁荣农村先进文化,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引导农民移风易俗,提升农村的文明程度和农民的文明素养,服务于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因此,新农村体育不仅本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基本任务和发展目标,而
且对新农村的整体建设具有无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发展农村体育是新农村建设的客观内在需要,也是促进和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4.2.2新农村体育建设迫在眉睫
目前的主要问题在于:广大农村居民的体育意识和体育健身意识不强,体育场地设施、体育组织建设严重滞后,体育健身项目单一且,特色性、普及性缺乏,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育竞赛活动时冷时热、时有时无,体育健身指导远远不够,农民体质状况堪忧,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农村体育在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不明显,农村体育工作任重道远。如果体育建设这颗“螺丝钉”没拧好,会影响到新农村建设这一系统工程的进度,缺少体育这一环节的完美,就缺乏新农村建设的和谐。
4.2.3新农村体育建设形式要多元
特色就是竞争力,就是生命力,特色可以出优势,出效率,唯有特色之树常青。新农村体育建设走特色促普及、特色促发展之路。植根乡情,培育农村体育新特色。
我省农村的类型颇多,有平原型、丘陵型、水乡型、少数民族型和城郊结合型等等。2003年和2005年,省体育局组织开展了两次体育特色乡镇的评选活动,培育并涌现出了一批体育特色乡镇,像荆州龙舟之乡、咸宁象棋之乡、襄樊自行车运动之乡、宜昌巴山舞之乡、十堰登山运动之乡等,发挥出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4.2.4新农村体育建设要注重整合当前,纵横联合、部门联合、行业联合已成为整合资源、拓展新领域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和重要举措。发展农村体育,服务新农村建设要进一步突破地区封锁、行业界限和部门垄断,找准切入点,大力推进农村体育与农村科普、教育、文化卫生、旅游的结合,把农村体育的场地、组织、活动、指导、科普、培训部分嫁接到农村科教文卫旅。
可以考虑将农村健身科普与农技科普结合起来;将农民健身技能培训与农业技术培训和农民工进城培训结合起来;将农村健身设施的建设与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环境的优化以及提升旅游景区的服务功能、服务水平和对游客的吸引力结合起来搞好新农村体育建设是一篇大而重要的文章,我们要认真研究,着手实施,以点带面,逐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发强大力繁荣农村体育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少量,全国农民体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1-1.26
(2)陈立 树立科学发展推动体育事业发展2004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讲话。2004—2.27.(3)裴立新我国农村体育发展问题思考,中国体育报2004.6.24。
(4)马艺华体育在农村充满生机,中国体育报2004-5-13。
(5)曹或西部农民渴求“体育开发”中国体育报2005-8-1
(6)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会“全国体育发展论文选”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7)国家教委农村教育综合办公室〈农村教育改革大思路〉1998
(8)邵华,顾美容,张燕,“我国农村体育的现状及发展”1996
(9)康辉兵“南方农村中学学校体育教学特点分析”1998
(10)杨占明 李润梅 “贫困地区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1999
第五篇:我国生态环境破坏状况
我国生态环境破坏状况
一、物种灭绝。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高等植物和野生动物物种均占世界的10%左右,基保约有200个特有属。然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了动植物生境的破坏,物种数量急剧减少,有的物种已经灭绝。据统计,我国高等植物大约有4600种处于濒危或受威胁状态,占高等植物的15%以上,近50年来约有200种高等植物灭绝,平均每年灭绝4种;野生动物中约有400种处于濒危或受威胁状态,近年来,非法捕猎、经营、倒卖、食用野生动物的现象屡禁不止。广东省吴川县非法出售犀牛角,珠海活熊取胆等案件在国际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二、植被破坏。森林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柱。一个良性生态系统要求森林覆盖率仅13.9%。尽管建国后开展了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但森林破坏仍很严重,特别是用材林中可供采伐的成熟林和过熟林蓄积量已大幅度减少。同时,大量林地被侵占,1984~1991年全国年均达837万亩,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植树造林的成效。草原面临严重退化,沙化、碱化,加剧了草地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
三、土地退化。我国是世界上土地沙漠化较为严重的国家,近十年来土地沙漠化急剧发展,50~70年代年均沙化面积为1560平方公里,70~80年代年均扩大到2100平方公里,总面积已达20.1平方公里。40年来初步治理了50多万平方公里,而目前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79万平方公里。我国的耕地退化问题也十分突出。如原来土地肥沃的北大荒地带,土壤的有机质已从原来的5%~8%下降到1%~2%(理想值应不小于3%)。同时,由于农业生态系统失调,全国每年因灾害损毁的耕地约20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