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学习评价

时间:2019-05-12 22:20: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学习评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学习评价》。

第一篇: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学习评价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学习评价

班级: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15×3分=45分)

1、从唐末五代经两宋至元朝,先后诞生了四个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和元。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疆域空前辽阔的统一多民族的少数民族是()

A.契丹族B.女真族C.党项族D.蒙古族

2、“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国古代历史上实现国家统一的几个王朝的历史不

能进行类比的是()

A.秦朝B.唐朝C.北宋D.元朝

3、纸币最早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 ?()

A.隋朝B.唐朝C.北宋D.南宋

4、据报道:从古沉船“南澳1号”打捞出的瓷器,很多都是出自于“瓷都 ”,请问我国那个地方被称为“瓷都 ” ?()

A.河北曲阳B.河南汝州C.江西景德镇D.河南开封

5、南宋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这最能说明南方()

A.自然资源十分丰富B.地理位置重要

C.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D.交通十分发达

6、对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最准确的理解是()

A.苏州、湖州地区气候宜人B.苏州、湖州地区商业繁荣

C.苏州、湖州地区成为国家的重要粮仓D.苏州、湖州地区物产丰富

7、我国至今一直延用的县、省级行政制度,最早推行分别是在()

A.秦朝、元朝B.夏朝、唐朝C.商超、汉朝D.西周、秦朝

8、某校七年级的一次历史探究与实践课上,老师围绕主题出示了以下材料:①

秧马图、②牛转翻车、③圩田、④海船残骸,由此可知其探究的主题()

A.东晋时期流芳千古的书法艺术B.宋朝南方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C.唐朝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D.清朝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9、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经历了由北向南转移的过程,至南宋时期最终完成。对

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说法不正确的是()

A.南方为少数名族政权,政治清明B.南方战乱相对较少

C.北方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D.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10、关于“瓦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给城市生活增添了生机B.出现在宋朝时期

C.是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D.散布于广大农村

11、假如你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南宋临安城,你最不可能看到的情况是()

A.国内外的客商往来不绝B.店铺一律在夜间关门

C.流动客贩走街串巷叫卖D.纸币与铜币在市场上并用

12、历史上西藏置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是在()

A.汉朝B.唐朝C.宋朝D.元朝

13、早在元朝时,元政府就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那时候台湾称为()

A.夷州B.直沽C.琉球D.大都

14、南宋时期,曾写下脍炙人口《过零丁洋》的抗元名将是()

A.寇准B.岳飞C.文天祥D.韩世忠

15、在我国历史上,曾建立了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元王朝统治者是()

A.成吉思汗B.忽必烈C.完颜阿骨打D.耶律阿保机

二、连线题(13分)

㈠少数名族政权名称建立者㈡朝代名称建立者 契丹金完颜阿骨打北宋赵构 女贞辽耶律阿保机南宋赵匡胤 党项蒙古大汗国元昊元朝李渊 蒙古西夏铁木真唐朝忽必烈

隋朝杨坚

三、填空题(5分)

1时期,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经济重心从域转移到流域。

2、制度的建立,使广阔疆域都置于中央政府的有效管辖之下。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形成了新的民族。

四、简答题(37分)

1、两宋时期,南方成为“天下粮仓”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这说明了什么?成为全国最重要粮仓的地区具体在什么流域?(12分)

2、宋代手工业取得巨大进步,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7分)

3、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有这么几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你知道毛泽东写的是那几位古代帝王吗?他是怎样评价成吉思汗的?为什么这么评价他?(12分)

4、你如何评价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扩张战争?(6分)

第二篇: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自测题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自测题

一、选择题

1.“澶渊之盟”是哪两个政权之间的盟约?()

A.北宋与西夏 B.北宋与辽 C.北宋与金 D.南宋与金 2.下列哪一项搭配是错误的?()

A.女真族──阿骨打──金 B.契丹族──阿保机──辽 C.党项族──元昊──西夏 D.蒙古族──成吉思汗──元 3.辽、西夏、金三个少数民族政权的相似之处是()。

A.兴起于东北 B.与宋朝并立 C.被蒙古灭亡 D.创制相同文字

4.宋代时,南方经济迅速发展的表现有()。

①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②造船业发达③苏杭丝织品“号为冠天下”④海外贸易频繁⑤浙江哥窑烧制的冰裂纹瓷器精美

A.②③⑤ B.①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5.下列关于宋代南方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 B.南方自然条件相对优越 C.从国外引进优良品种 D.宋金之间没有战争,边境无事

6.南宋都城临安,就是今天的()。

A.宁波 B.南京 C.苏州 D.杭州 7.瓦子在宋代都市盛行的主要原因是()。A.士大夫的提倡 B.达官贵人的需要 C.农民的需要 D.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8.“苏湖熟,天下足”中的苏州、湖州在()。

A.汴河沿岸 B.黄河流域 C.长江流域 D.太湖流域

9.宋代时,被称为“号为冠天下”的丝织品出产在()。

A.海南岛 B.江浙地区 C.蜀 D.广州 10.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

A.开封 B.临安 C.四川 D.泉州

11.南宋与金对峙局面形成后,金迁都燕京,改名为()。A.大都 B.中都 C.上都 D.北京

1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作者是()。

A.岳飞 B.文天祥 C.王安石 D.辛弃疾 13.我国行省的设立始于()。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14.下列最能说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原理的是()。A.蒙古贵族采用汉法 B.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C.元朝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D.元朝的民族大融合 15.宋元时期,民族关系所具有的特点是()。

①既有战争,也有议和②由民族政权对峙到走向统一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④新的少数民族形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6.北宋时期出现了我国四大发明中的()。A.造纸术和火药 B.指南针和造纸术

C.火药和指南针 D.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

17.下列能代表宋元时期我国科技水平的重大成就有()。

①活字印刷术的发明②郭守敬的《授时历》③指南针用于航海④火药在军事上广泛使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8.沈括的《梦溪笔谈》是一部()。

A.科技著作 B.天文专著 C.地理专著 D.历史专著

19.下列词人中,生活于两宋之交的是()。

A.苏轼 B.李清照 C.辛弃疾 D.陆游 20.下列人物属于“宋四家”的是()。

A.赵孟 B.张择端 C.李公麟 D.蔡襄

二、配伍选择

A.一代天骄 毕升()

B.“神品” 成吉思汗()C.郾城大战 元世祖()D.活字印刷术 赵孟()E.开凿新运河 岳飞()F.“宋画第一” 李公麟()

三、列举题

有人说,在17世纪之前,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极大地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请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列举中国在17世纪前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四、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北宋都城开封)“每日交五更„„诸趋朝、入市之人闻此而起。诸门桥市井已开„„酒店多点灯烛沽卖„„并粥饭点心,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

材料二(南宋都城临安)“杭州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更)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最是大街一两处面食店,通宵买卖,交晓不绝”。

材料三(开封东角楼一带)“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人们“不以风雨寒暑”,皆要前往,致使“诸棚看人,日日如是”。在临安可数的瓦舍也有十七处。

材料四瓦子中除有各种娱乐活动外,并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博、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以致人们“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请回答:(1)同以前相比,宋代城市的商业活动有哪些特点?

(2)瓦子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所?请简单概述一下。

(3)结合所学知识,尝试分析宋代城市商业繁荣的原因。

五、论述题

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梁启超提出史学家应具有“史德”“史学”“史识”“史才”四长之说。“史德”是指史学家要克服头脑中的主观成分,毫不偏私,做到忠实、公正;“史学”是指史学家要贵精专不贵博杂,同时还要懂得常识;“史识”是指史学家的观察力,要注重“求关联的事实”;“史才”是指“作史的技术”,主要包括组织的才能(体裁体例、篇章结构)和文采。

你同意梁启超的观点吗?你认为怎样才是一个合格的历史学家呢?

第二单元自测题

一、选择题

1.B 2.D 3.B 4.C 5.D 6.D

7.D 8.D 9.C 10.C11.B 12.B 13.D 14.A 15.D 16.D 17.A 18.A 19.B 20.D

二、配伍选择

A.一代天骄 毕升(D)

B.“神品” 成吉思汗(A)C.郾城大战 元世祖(E)D.活字印刷术 赵孟(B)E.开凿新运河 岳飞(C)F.“宋画第一” 李公麟(F)

三、列举题

(1)公元前613年,鲁国天文学家观测并记下了一颗彗星扫过北斗,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2)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为世界各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3)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其中的某些内容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4)东汉时期,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5)南北朝时期,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6)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比欧洲早了七百多年;(7)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8)北宋时期,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了四百年;(9)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指南针的国家,北宋时,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10)我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家,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11)元代科学家郭守敬编成《授时历》一书,测定一年为365.2425天,与现在通行的公历基本相同,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约三百年。

四、材料解析题

(1)宋代商业活动的特点:①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出现了很多商业都市,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②宋代商业打破了营业时间的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买卖昼夜不绝”。

(2)瓦子是一种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中有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有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耍杂技的、表演踢球的,等等,令人眼花缭乱。瓦子里还有许多摊位,卖饮食、药材的,卖古玩、字画的,剃头、剪头的,相面、算卦的,等等,十分热闹。

(3)原因:宋朝的建立,消除了晚唐以来的割据局面,社会经济得以发展;宋代农业、手工业高度发展,为商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边境贸易和海外贸易的扩大,促进了宋代商业的发展。

五、论述题(略)

第三篇:七年级历史科下册第二

七年级历史科下册第二、三单元复习资料题(第12课~第16课)

------------------

发表日期:2007年6月5日

已经有1135位读者读过此文

七年级历史科下册第二、三单元复习资料题(第12课~第16课)

一、填空题

1、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

为大汗,尊称他为

,蒙古国建立。

年定国号为元,次年定都。

2、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立,地方设立

。我国

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

。元政府加强对的管辖,在中央设宣政院,成为我国正式的行政区。此外还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

3、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

4、北宋时

发明了活字印刷术,15世纪欧洲才出现活字印刷,比中国晚约

年。

5、火药是我国古代

在炼制丹药时发明的,中期的书籍里已有记载火药的配方。

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

和。

6、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它是人们在时期,发现磁石指南北的特征并制成的。

7、宋代词人层出不穷,杰出的有、、等。

8、宋元绘画艺术风格多样,突出地体现在画、画和

画的创作中。

9、宋代文学的主要形式是

,它是一种新体诗歌,最初在朝民间流行,经过

到两宋,有了极大发展。

10、宋代著名的书法家有、、、。他们被合称为“宋四家”。

11、元代最著名的画家是

,当时人们称颂他的画属于“神品”。

12、年,朱元璋以

为南京,称皇帝,建立明朝。他就是。

二、单项选择题

1、成吉思汗的业绩是()

A、领导群众起兵抗辽 B、灭亡金朝 C、改国号为元 D、建立蒙古政权

2、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是()

A、秦朝

B、唐朝

C、元朝

D、清朝

3、下列各项中,不符合元朝历史的是()

A、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B、设置宣政院管理藏族地区行政事务 C、设置理蕃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

D、加强对琉球的管辖

4、人们现在之所以肯定文天祥,主要是因为()

A、坚决抗元 B、忠于南宋王室 C、写下了千古名篇 D、有崇高的气节

5、元朝政府发展海运和漕运(运河运输)的主要目的是()A、促进对外贸易的开展

B、便于皇帝到南方巡游

C、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

D、解决元朝大都的粮食供应问题

6、元朝开凿的运河中,在今北京境内的是()

A、通会河

B、会通河

C、通惠河

D、惠通河

7、元朝时既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城市是()

A、长安

B、洛阳

C、开封

D、大都

8、下列关于元朝大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元朝的政治中心

B、是元朝的重要海运港口

C、是当时世界闻名的商业大都市 D、人口众多,粮食主要依赖于南方供应

9、元朝中央最高行政管理机关是()

A、中书省

B、行中书省

C、宣政院

D、理蕃院

10、元朝时期,管辖我国东北地区的行省是()

A、岭北行省

B、辽阳行省

C、甘肃行省

D、陕西行省

11、西藏成为中央政府管辖上的正式行政区,是在()

A、唐

B、元

C、明

D、清

12、元朝时,我国形成的一个新民族是()

A、回鹘

B、藏族

C、蒙古

D、回族

13、下列有关回族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在我国定居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的后代

B、在我国定居的信仰伊斯兰教的西亚人的后代

C、居住在天山的维吾尔人的后代

D、汉、蒙、畏兀儿与波斯人、阿拉伯人融合而成的新民族

14、下列政权被蒙古族灭亡的是()

①辽

②西夏

③金

④南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5、祖国宝岛台湾在明朝时称东番,三国、隋、元时期依次称为()A、流求、琉球、夷洲

B、琉球、流求、夷洲 C、琉球、夷洲、流求

D、夷洲、流求、琉球

16、欧洲最早使用活字印刷的是德国人谷登堡,时间大约在1440年~1448年。谷登堡使用活字印刷比毕升的发明晚()

A、300年 B、400年 C、500年 D、800年

17、我国最早的套色印刷技术出现于()

A、隋唐时期 B、唐宋时期 C、宋元时期 D、元末时初

18、发明转轮排字盘的元朝科学家是()

A、毕升 B、沈括 C、郭守敬 D、王祯

19、指南针最早用于和广泛用于航海事业,分别是在()

A、隋朝、唐朝 B、唐朝、北宋 C、北宋、南宋 D、南宋、元朝

20、把中国的指南针传到欧洲去,为欧洲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的是()

A、日本的遣唐使 B、意大利传教士 C、阿拉伯商人 D、欧洲航海家

2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B、唐朝末年开始用于军事上 C、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D、11、12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22、按照发明的先后,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①火药 ②纸 ③活字印刷术 ④司南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④②①③ D、③②④①

23、下列我国古代科学家中,哪几位在相同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①张衡 ②贾思勰 ③沈括 ④郭守敬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4、下列哪部作品曾预言石油在未来“必大行于世”。()

A、《天工开物》 B、《梦溪笔谈》 C、《资治通鉴》 D、《农政全书》

25、主持开凿通惠河的元朝水利科学家是()

A、毕升 B、沈括 C、郭守敬 D、王祯

26、在一次参观文物展览时,邓小平指着一幅名画说:“我们祖先早已熟知商品经济了。”这幅名画应是()

A、《天王送子图》 B、《洛神赋图》 C、《清明上河图》 D、《步辇图》

27、在词中经常倾吐对山河分裂的悲痛,一直胸怀恢复中原壮志的是()

A、李煜 B、李清照 C、辛弃疾 D、苏轼

28、既是著名词人又是人称“宋四家”之一的著名书法家是()

A、苏轼 B、黄庭坚 C、米芾 D、蔡襄

29、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悲剧的名著《窦娥冤》的作者是()

A、关汉卿 B、王实甫 C、马致远 D、汤显祖

30、某饭店请你推荐一幅宋代城市风俗画作装饰,你觉得最合适的是()

A、《秋郊饮马图》 B、《洛神赋图》 C、《女史箴图》 D、《清明上河图》 31、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以一位元朝最著名的书法家的名字命名了水星环开山,以纪念他对人类文化史的贡献。这位元朝最著名的书法家是()

A、黄庭坚 B、柳公权 C、赵孟頫 D、顔真卿

32、两宋时期,表现市民生活的风俗画出现并日益增多的原因是()

A、城市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B、人们审美观念改变

C、绘画艺术有了新突破

D、宋代绘画技巧成熟

33、人称“宋画第一”的是()

A、郭熙 B、李公麟 C、张择端 D、苏轼

34、宋元时期,盛行的书体是()

A、楷书 B、隶书 C、行书 D、草书

35、如果你是明朝的一位地方官员,有事上京参见明太祖,应去()

A、南京 B、北京 C、西安 D、洛阳

36、明朝统治者为加强君主权力采取的措施有()

①设三省六部 ②设三司 ③设转运使管地方财政 ④设厂卫特务机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②④

37、下列政权中,曾定都南京的有()

①三国吴 ②东晋 ③南宋 ④明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38、我国古代设置和废止“丞相”一职的朝代分别是()

A、秦朝、明朝 B、两汉、明朝 C、秦朝、唐朝 D、唐朝、明朝

39、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最突出的表现是()

A、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

B、撤销中书省和宰相,权分六部

C、设置厂卫特务机构

D、设殿阁大学士

40、我国依四书五经,行八股之体的科举考试开始于()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41、我国古代帝王迁都原因有很多种,下列各朝代迁都中,目的在于加强军事防御力量的是()

A、商王盘庚迁殷

B、周平王迁都洛邑

C、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D、明成祖迁都北京

42、明朝迁都北京的时间和迁都的皇帝组合正确的是()A、1368年,朱元璋

B、1402年,朱棣 C、1421年,朱棣

D、1421年,建文帝

43、与燕王朱棣登上皇位的过程相似的是()

A、东汉光武帝刘秀

B、唐太宗李世民

C、宋太祖赵匡胤

D、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

44、“靖难之役”类似于()

A、玄武门之变 B、陈桥兵变 C、靖康之变 D、安史之乱

45、下列强化君主权力的措施中,不是明太祖采取的是()

A、设殿阁大学士

B、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直属中央

C、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 D、设立特务机构东厂

46、明朝的科举考试命题范围是()

A、四书五经 B、时事政治 C、诗赋 D、算术

47、“靖难之役”的实质是()

A、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 B、农民起义军讨伐地主政权的战争 C、民族之间的国内战争

D、地主政权之间的割据战争

48、请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好“北京”在我国古代的称呼()

①大都 ②中都 ③涿郡 ④北京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①②④③ D、③①④②

49、明朝能够实现郑和“七次下西洋”壮举的主要原因是()

A、海外交通发达 B、前期国力强盛 C、指南针的应用 D、造船技术高超 50、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皇帝是()

A、明太祖 B、建文帝 C、明成祖 D、元世祖

51、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

A、早一百多年 B、晚二百多年 C、晚一百多年 D、早五十多年

52、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是()

①表现了我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和高超的航海技术 ②扩大了我国同西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③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航海家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④为驱逐倭寇做出了贡献

A、①②③ B、②③C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3、“戚家军”九战九捷,荡平浙江倭寇的地点是()

A、台州 B、义乌 C、登州 D、福州

54、下列有关戚继光抗倭的评价中,不正确的是()

A、为扫清倭寇做出重大贡献 B、是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英雄

C、使明朝从此免除外来威胁 D、其斗争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55、明朝抗倭斗争能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原因是()

A、抗倭斗争的正义性

B、戚家军战斗力强

C、戚继光的战术正确

D、其他军队的配合

56、在中国古代史上最先侵占我国领土的西方殖民国家是()

A、西班牙 B、葡萄牙 C、荷兰 D、俄罗斯

57、从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澳门居住权,到澳门回归祖国,经历了()A、444年 B、446年 C、440年 D、450年

四、简答题

1、为什么称成吉思汗为“一代天骄”?

2、元朝采取了哪些发展经济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3、元世祖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有哪些?

4、列举秦、隋、元三代开凿的人工运河的名称及其作用。

5、元朝是怎样加强对全国的管理的?

6、简介元朝时期推进中国历史进程的三项措施。

7、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8、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是谁?哪个朝代的?这一发明有什么意义?

9、元曲有什么特点?

10、《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谁?这幅画主要描述了什么?有什么价值?

11、宋元时期,我国有哪些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五、材料分析题

1、材料一:世祖皇皇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得中书省„„

——摘自《经世大典系录·官制》 材料二:世祖即位之初,„„颁《农桑辑要》之书于民,俾民崇本抑末。„„中统元年(1260年)命各路宣抚司择通晓农事者,充随处劝农官。„„巡行郡邑,察举勤惰。材料三:元自世祖用伯顔之言,岁漕东南粟,由海道以给京师。始自至元二十年,至于天历、至顺,由四万石以增为三百石以上,其所以为国计者大矣。

——摘自《元史·食货志·海运》(1)

材料一中的“中书省”“行中书省”是什么机构?请引用材料中的话予以说明,元朝建立这种制度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

元世祖“俾民崇本抑末”采取了什么措施?

(3)

“岁漕东南粟”指什么?由“海道以给京”的具体路线又是怎样的?

(4)

为了解决运输粮食的困难,元世祖还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些措施起了哪些重要作用?

(5)

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元世祖在历史上的主要事迹。

2、“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元世祖(1)这段话反映了元世祖什么认识?(2)基于这种认识,他采取了什么措施?

3、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与能比。

——《马可·波罗行纪》(1)“此城”指什么?为什么说它“世界诸城无与能比”?(2)马可·波罗是哪国人?他来中国说明了什么?(3)《马可·波罗行纪》这本书对西方人有什么影响?

4、材料一:唐朝以来,不少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

材料二:“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

——元末诗选(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元末的什么情况?

(2)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3)

你能说说元朝民族融合的情况吗?

5、“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1)

指南针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在南宋时广泛用于航海说明了什么?(2)

指南针传入欧洲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6、“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1)

这首词的名称是什么?是谁的作品?(2)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词的风格有哪些?

(3)

词中的“周郎”指谁?为何把“周郎”和赤壁连在一起?(4)

试简述词的发展历程。

7、“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致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胡三省《新注〈资治通鉴〉》(1)《资治通鉴》的作者是谁?他是哪朝人?如何评价他?(2)此书是什么体例?记载了哪段历史?

(3)试以书名的含义来说明胡三省为什么认为这本书是君臣必读之书。

8、“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有所参决。”(1)

以上是哪个皇帝所采取的措施?(2)

“罢丞相不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3)

殿阁大学士的地位后来有何变化?

9、明太祖时,大臣宋濂在家中请客。第二天,明太祖问他:“昨天喝酒了吗?请了哪些客人?”宋濂一一回答。太祖笑道:“说得对,没骗我。”说着就拿出一张画着宋濂请客的座位图。宋濂吓出一身冷汗。

(1)

监视宋濂的是什么人?他们由谁直接指挥?

(2)

为加强对臣民的监视,明朝统治者后来又增设了什么特务机构?由谁统领?(3)

这段史实说明了什么?反映了明朝统治的什么特点?

10、“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1)

这是哪位著名思想家说的话?他抨击了什么?哪一时期的?(2)

文中的“焚书”、“咸阳之郊”指的是什么事?发生在什么时期?(3)

“八股文”有什么特点?它有什么危害?

(4)

历史上还有其他类似于“咸阳之郊”和“八股之害”的事例吗?

11、“自永乐(明成祖年号)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国,余里,观夫海洋,洪涛接天,„„”

(1)

材料反映的是哪一个历史事件?说出其起止时间及最远到达的地方?(2)

这一事件有什么历史意义?

(3)

为什么航海者能取得成功?材料反映了他的什么精神?(4)

为什么说这一事件是我国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12、“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1)

这句诗是的作者是谁?

(2)

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愿望?

(3)

作者最主要的事迹是什么?这一事迹的背景是怎样的?为什么他能取得成功?(4)

如何评价作者?为什么?

六、连线题

1、A、一代天骄

a、毕升 B、神品

b、成吉思汗 C、郾城大战

c、元世祖 D、活字印刷术 d、赵孟頫 E、开凿新运河 e、岳飞

2、A、苏轼

a、《清明上河图》 B、李清照

b、《念奴娇·赤壁怀古》 C、辛弃疾

c、《如梦令》 D、关汉卿

d、《破阵子》 E、张择端

e、《窦娥冤》 参考答案

七、填空题 1、1206,铁木真,成吉思汗,忽必烈,1271,大都

2、中书省,行中书省,省,元朝,西藏,西藏,琉球

3、宋元

4、毕升,400

5、炼丹家,唐朝,阿拉伯,欧洲

6、司南,战国

7、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8、山水,花鸟,风俗

9、词,唐,五代

10、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11、赵孟頫 12、1368,应天,明太祖

八、单项选择题

1、D(B是成吉思汗死后蒙古军队进行的,C是忽必烈的业绩)

2、C(由蒙古族建立)

3、C

4、D

5、D

6、C

7、D(D是元朝的都城,也就是今天的北京)

8、B(元朝的重要海运港口应是刘家港)

9、A(B是元朝地方行政机关,C是元朝管理藏族地区行政事务的,D是清朝机关)

10、B

11、B

12、D

13、D

14、B(②③是由蒙古族建立的蒙古政权灭亡,④是蒙古族建立的元政权灭亡。而①是女真族建立的金政权灭亡)

15、D

16、B

17、C

18、D

19、C 20、C

21、D(应是13、14世纪)

22、C(④是战国时发明,②是西汉发明的,①是唐朝,③是北宋)

23、C

24、B(沈括所著)

25、C

26、C(C描绘的是北宋东京汴河沿岸风光和繁华景象,真实反映了当时东京城商品经济繁荣的局面;A属于宗教题材;B

描绘的是神话故事,C反映的是民族关系(唐与吐蕃))

27、C

28、A

29、A 30、D

31、C(A是宋朝的,BD是唐朝的)

32、A

33、B

34、C

35、A(明太祖建立明朝后定都南京(应天),明成祖时才迁都北京)

36、D(①在隋朝时,③在北宋时期,只有②④才是在明朝)

37、A(③的都城在临安,也就是杭州)

38、A

39、C 40、D

41、D

42、C(朱棣即明成祖)

43、B

44、A

45、D(D项是明成祖所为)

46、A

47、A

48、B(③是隋唐时期的称呼,②是金朝迁都北京时对北京的称呼,①是元朝对都城北京的称呼

49、B(B是决定性作用的原因,ACD都是基于B的基础上的)50、C

51、D

52、A(④是戚继光的功劳)

53、A

54、C(明朝后来还有其他外来威胁,如葡萄牙)

55、A(BCD也是其中的原因,但不是最重要的)

56、B

57、B

十、简答题

1、因为他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国,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局面。

2、(1)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2)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北方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3)为便利南粮北运,他令人开凿两段新运河,与原有运河连通,使粮船可以从杭州直通大都,还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4)加强中外交往,元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5)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对全国实行有效统治。(6)加强对西藏和琉球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3、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还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北方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开凿了运河,还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

4、(1)秦朝开凿了灵渠,沟通了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2)隋朝开凿了隋朝大运河,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3)元朝开凿了会通河和通惠河,使原有的运河连接起来,使粮船可以从杭州直通大都。

5、元政府建立行省制度,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在中央设立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元政府还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还加强对琉球的管辖。

6、(1)行省制度(2)加强对西藏、台湾的管辖(3)联通运河,开辟海运。

7、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民族融合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8、毕升,北宋,活字印刷术既经济,又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9、(1)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2)元杂剧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熔于一炉,是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3)元朝还有一种歌词,称为散曲。

10、张择端,描述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荣景象。价值:它是我国美术史上的不朽作品。

11、(1)北宋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约四百年;(2)北宋时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并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3)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军事,13、14世纪传入阿拉伯和欧洲;(4)沈括创制的“十二气历”比英国编订类似历法早800多年。

十一、材料分析题

1、(1)元朝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行中书省是地方最高的行政机构;依据是“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2)元世祖让有关部门编辑成《农桑辑要》,颁发于民,指导农业生产,选派劝农官,并把农业生产好坏作为评定地方官政绩优劣的依据。(3)元大都人口众多,每年都要依赖南方供应粮食,粮船从长江口的刘家港出发,经黄海、渤海到达直沽,再转运到大都。(4)开凿了从山东东平到临清的会通河和从通州到大都的通惠河,连接起原有的运河。作用:这样,漕运粮船可以从杭州直通大都,保证了大都的粮食供应,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航运业的发展。(5)第一、1271年改国号为元,统一全国,忽必烈就是元世祖。第二、元世祖重视发展发展农业,采取了发展农业的措施。第三、为南粮北运,元世祖开凿新运河、并开通规模空前的海运。第四、元世祖鼓励对外交往,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第五、元世祖实行行省制度,巩固了元朝的统治。

2、(1)重视农业(2)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还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北方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开凿了运河,还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

3、(1)大都。因为大都既是元朝的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2)意大利旅行家。说明元朝中外交往很频繁。(3)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

4、(1)民族融合的发展,并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2)元朝时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3)许多汉族人来到边疆,为那里的开发做出贡献;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契丹和女真逐渐和汉族融合在一起;回族形成。

5、(1)北宋,说明南宋海外贸易发达,对外交往频繁。(2)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

6、(1)《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2)气势豪迈,雄健奔放;(3)三国时的吴国将领周瑜;因为周瑜曾在赤壁与曹操大战,结果周瑜指挥孙刘联军取得胜利。(4)词在唐朝时已出现,最初在民间流行。经过五代到两宋,词得到很大的发展,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

7、(1)司马光,北宋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2)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3)书中总结出许多历史经验,供统治者借鉴。

8、(1)明太祖。(2)改变丞相专权的局面,加强君权。(3)后来参与决策,逐步形成内阁制度。

9、(1)锦衣卫特务。由皇帝直接指挥。(2)增设了东厂等特务机构,由皇帝的亲信宦官统领。(3)说明皇帝加强了对官吏、人民的监视与统治,从而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反映了明代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

10、(1)顾炎武说的。抨击的是“八股文”。明朝的。(2)指的是“焚书坑儒”。发生在秦朝。(3)文体必须死板地分成八个部分。危害:它使读书人只顾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的人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4)西汉时,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1、(1)郑和下西洋。1405年至1433年,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2)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他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3)①明朝国力强盛;宋元以来,我国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先进;郑和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②郑和的船队克服种种困难,表现了我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和高超的航海技术。(4)原因:规模大:郑和船队的规模在当时举世无双;设备先进:郑和船队具有当时最先进的航海设备,如指南针;时间早:郑和船队远达亚非30多个地区,比欧洲航海家的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12、(1)戚继光。(2)不求封候,只求肃清倭患、保家卫国的愿望。(3)事迹:取得了抗倭斗争的胜利。背景:倭寇不断骚扰。原因:抗倭战争是正义的;戚家军作战英勇,纪律严明;与其他军民团结合作;戚继光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4)他是我国的民族英雄。因为他和他领导的戚家军同倭寇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并取得胜利,使我国沿海地区的倭寇得以全部肃清。他捍卫了祖国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抗击外来侵略,所以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十二、连线题

1、Ab,Bd,Ce,Da,Ec

2、Ab,Bc,Cd,De,Ea

第四篇: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人教版)课堂知识评价(第二单元)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人教版)课堂知识评价(第二单元)黄河颂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澎湃()()

宛转()哺育()....屏zhàng()

狂lán()

山diān()气pî()

2.填空。

⑴组诗《黄河大合唱》的作者是,原名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由

谱曲。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

、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⑵题目“黄河颂”中,“ ”字是关键字。诗人从自然特征、、等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河的 的思想感情。

⑶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填写出恰当的动词。

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万丈狂澜;浊流,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 南北两面。3.指出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方法。

⑴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⑵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⑶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⑷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二、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这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三、本诗可以分几个部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四、序曲部分和尾声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五、歌词中哪些内容是来歌颂黄河的?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歌颂的? 最后一课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踱步()字帖()惩罚()气氛()祈祷().....ào()悔 gěng咽()chà()异 wǎn()转 郝sǒu()2.分析下列句中破折号的用法

⑴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⑵„„只向我们做了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⑶“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3.填空。

⑴本文作者是 国作家,课文是在 这一历史背景下创作的。本文是以 为线索安排情节,按照 → → 的顺序展开的。

⑵本文的体裁是,它以刻画 为中心,通过完整的 和 来反映生活。它的情节包括、、、四个部分。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等。

⑶《最后一课》通过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生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 和对祖国的,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

4.选出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B.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C.„„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D.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好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二、通读全文,说说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并简要概括文章主要的故事情节。

三、小弗郞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有何变化?找出描写其心理变化的语句。

四、通过分析相关描写归纳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本文刻画人物所用的描写方法有哪些?这些描写什么作用??

五、都德在本文中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把这一主题表现得深刻动人的?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一、基础知识

1.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艰难(jiān)逼狭(xiá)崎岖(qí)B.境界(jìng)断崖(ái)险峻(jùn)......C.叠岭(diã)魄势(bï)险阻(zŭ)D.旅途(1ŭ)浩荡(dàng)雄健(jiàn)......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泄万里。B.旅途上的征人所经过的地方,有时是坦荡平原,有时是崎岖山路。C.但这种状美的趣味,没有雄键的精神是不能感觉到的。D.目前的艰难境界,哪能阻仰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用散文形式写的民族精神颂。

B.课文通篇使用比喻,增强了说理的透辟性、情感的生动性和语言的形象性。

C.课文中作者所说的“趣味”,其实都是经历艰难险阻以后的趣味,是一种快乐、一种幸福。D.课文结尾说:“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这一句告诉我们:发扬雄健的精神,是时代的需要。这种雄健的精神应该像长江、黄河一样浩浩荡荡,应该有沙漠、山峡阻遏

不住,一泻万里的魄势。

二、请结合文章内容和历史背景说说“艰难的国运”是指中国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三、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分析“雄健的国民”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四、文章中“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之间有什么联系?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五、结合文章中的句子,理解比喻句的含义和作用。土地的誓言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注音。

炽痛()嗥鸣()镐头()田垄()亘古().....辗着()谰语()丰饶()跳跃()....2.根据拼音写全词语。

斑lán()lán()语 怪dàn()默qì()污huì()阻yì()3.下列句子中没有用到修辞手法的句子是()A. 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

B.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

C.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D.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二、文章的题目是“土地的誓言”,文中的“土地”具有怎样的特点?结合文中语句概括。

三、作者面对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思乡之情,感情舒缓,境界优美,找出文中最能打动你的句子或词语,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五、细读课文,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1.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泛滥”这个词的确切含义? 2.“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埋葬”这个词的确切含义?

3.怎样理解“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等语句?

4.作者为什么要选取“白桦林”“蒙古驹”“奔马群”“红高粱”“黑土地“作为描写对象呢?其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木兰诗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机杼()鞍鞯()胡骑()金柝()策勋()赏赐()......理云bìn()pâi头()扑shuî()雄 chí()阿zǐ()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愿为市鞍马

市:买 东市买骏马

市:集市 ..B.出郭相扶将

郭:外城 木兰不用尚书郎

不用:不愿做 ...C.朔气传金柝

朔:北方 策勋十二转

策勋:记功 ...D.军书十二卷

十二卷:十二本 赏赐百千强

强:有余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⑴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⑵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⑶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4.理解性默写。

⑴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繁忙、周密有序地准备情形的句子是:

⑵描写战士矫健雄姿,以及行军迅速的句子是: ⑶描写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句子是: ⑷表现战争旷日持久、激烈悲壮的句子是:

⑸成语“扑朔迷离”源于木兰诗中哪一句诗文,并解释该成语: ⑹表现木兰不慕功名利禄的句子是: 5.指出下列各句中使用的修辞。

⑴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⑵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⑶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⑷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⑸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二、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全诗的各个情节,并说说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三、熟读诗歌,结合具体描写说说你眼中的木兰形象。

四、请说说最后一段的妙处何在?

五、你从《木兰诗》中读到了哪些有关主题思想的信息?

参考答案 黄河颂

一、1. pãngpài wǎn bǔ 障 澜 巅

2.(1)光未然,张光年,冼星海,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2)颂 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热爱和赞美

(3)望 掀起 宛转 结成 奔向 劈成 3.⑴拟人 ⑵对偶 ⑶拟人 反复 ⑷比喻

二、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三、三个部分:序曲、主体、尾声。

四、本诗首尾呼应,但序曲部分重点在“黄河“上,尾声部分重点在“中华儿女”上。

五、望„„(统领后文,形成气势)啊,黄河(反复呼告,文章结构,感情线索)

摇篮(暗喻,发祥地)、屏障(暗喻,指黄河天险)、臂膀(臂膀,暗喻,指众多支流;铁,突出力量)、劈成南北两面(拟人,刚健有力);分别从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保卫着中华民族、激励着中华儿女三个方面进行歌颂。最后一课

一、1.duó tiè chãng fēn qí 懊 哽 诧 宛 叟

2.⑴解释说明 ⑵递进 ⑶表示声音的停顿

3.⑴ 法国 都德

普法战争

“我”的见闻感受

上学路上

上课

下课

(2)小说

人物

故事情节

环境描写

开端

发展

高潮

情节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3)悲愤

热爱

意志

爱国主义精神 4.B

二、韩麦尔先生是主要人物,小弗郎士是在全篇小说中起“穿针引线”作用的重要人物。从故事情节这篇小说可分为课前、上课、下课三部分,也可分为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四部分。

三、从天真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到热爱法语;从无忧无虑的幼稚到热爱祖国;从不懂事、害怕老师到留恋、理解、同情、敬爱老师。小弗郎士心情变化:快乐—激愤──难过──懊悔──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对老师的爱戴。

四、韩麦尔先生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热爱自己工作的普通的乡村小学教师。主要对外貌、语言、动作、心理和神态进行描写。小说深刻地揭示了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特征、心理活动、思想感情等,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五、都德要表现的是人民丧国失地的悲痛和对侵略者的控诉。他通过对小学师生和村里老百姓的悲伤和痛苦的具体描写,使文章对侵略者的揭露和谴责更深刻有力。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

一、1.A 2.B 3.D

二、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国内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具体展开则在第五节第三句和第四句中,据此看出“雄健的国民”应具备的品质——“高唱”、“悲壮”、“走过”„„ 指有不畏艰险,勇往直前、英勇而自信的精神的人民。

四、艰难的国运造就了一大批真正的猛士,真正的革命者。表现了作者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五、用长江大河比民族生命进程;用扬子江黄河比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用“浩浩荡荡”比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用“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比中华民族历史的顺利发展;用“曲折回环”“崎岖险阻”比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用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比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用“浊流滚滚,一泻万里”比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比喻的作用:增强说理透辟性、情感生动性和语言形象性。土地的誓言

一、1. chì háo gǎo lǒng gân niǎn lán ráo yuâ 2.斓 谰 诞 契 秽 抑 3.C

二、文中的“土地”是美丽丰饶的,遭受侵略者百般蹂躏的,却又是十分顽强不屈的。

三、“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为了她,我愿„„和耻辱”。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思念故乡,以及愿为故乡而战斗而牺牲的感情。

四、如:1.“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作者将倾诉的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表现出作者对土地母亲般的眷恋和热爱。2.“它们从来没有停息,它们的热血一直在流,在热情的默契里它们彼此呼唤着,终有一天它们要汇合在一起。” 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日益高涨,总有一天沦丧的土地会回到祖国的怀抱。

五、1.“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这里表现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泛滥奔流,一发不可收拾。它比用“澎湃„‘涌动’”等词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表达作者极其强烈的思乡之情。2.“埋葬”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那么,我的欢笑已经死去了吗?是的,昔日飘荡、回响在田垄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出迷人的光泽。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这里用“埋葬”比“飘荡”、“回响”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3.从表层看,这是写实。在任何一块大地的深层,都涌动着沸腾的岩浆,这些岩浆就是“红熟的浆液”“燃烧的洪流”。从深层看。这是虚写。在作者的心中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4.因为这些景物都是东北所特有的,展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思念故乡,热爱故乡的感情。木兰诗

一、1.zhù jiān jì

tuî

xūn cì

鬓 辔

2.D

3.略

4.⑴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⑵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⑶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⑷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⑸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解释: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⑹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5.⑴复沓 ⑵排比 ⑶夸张 ⑷对偶 ⑸顶真

二、替父从军(详写)——征战沙场(略写)——凯旋受封(详写)——辞官还乡(详写)

原因:①突出木兰孝敬父母、深明大义、勇担重任的性格。②略写战争残酷,详写回乡团聚,隐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木兰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四、用比喻的手法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多年来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五、诗中热情赞扬了木兰这位奇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战斗的精神,以及端庄从容的风姿。它不仅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普遍的尚武风气,更主要的是表现了北方人民憎恶长期割据战乱,渴望过和平、安定生活的意愿。它对木兰的讴歌,显然也冲击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偏见。

第五篇: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测试卷

我们全都要从前辈和同辈学习到一些东西。就连的天才,如果想单凭他所特有的内在自我去对付一切,他也决不会有多大成就。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测试卷,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40分):

1.科举制度正式形成于:()

A.隋文帝统治时期 B.隋炀帝统治时期 C.唐太宗统治时期 D.武则天统治时期

2.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大运河    D.灵渠

3.隋朝结束魏晋南北朝的分裂,统一全国是在公元()年:

A.公元581年  B.公元589年 C.公元605年  D.公元618年

4.唐太宗统治时期,名将、名相辈出。下列属于贞观名臣的是:()

A.姚崇 房玄龄 B.宋璟 杜如晦 C.房玄龄 杜如晦 D.姚崇 宋璟

5.历把唐朝的全盛时期称为:()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6.唐朝时期农业发达,下列符合史实的有:()

①出现了曲辕犁 ②创制了新型的灌溉工具筒车

③创建了四十多处水利工程 ④出现了翻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7.在唐朝繁华的大都市中,现在不是省会城市的有:()

A.长安 B.洛阳 C.扬州 D.成都

8.唐朝时中日交往的重要人物是:()

A.鉴真  B.玄奘 C.戒日王   D.戒贤

9.下列属于世界艺术宝库之一的是:()

A.龙门石窟 B.敦煌石窟 C.云冈石窟 D.大同石窟

10.今天藏族的祖先是:()

A.吐蕃 B.南诏 C.回纥  D.匈奴

11.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是:()

A.黄河大桥   B长江大桥    C.玉带桥  D.赵州桥

12.对唐朝“坊”的解释正确的是:()

A.住宅区   B.手工业作坊 C.商业区   D.防洪大坝

13.唐代文坛中最光彩夺目的是:()

A.散文   B.传奇   C.戏剧   D.诗歌

14.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最有成就的书法家是:()

A.王献之 B.柳公权 C.颜真卿  D.欧阳询

15.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

A.《金刚经》 B.《古兰经》 C.《木兰辞》 D.《圣经》

16.今天的印度半岛唐朝时称:()

A.大食 B.罗马 C.天竺 D.波斯

17.“中国”在英文中为“CHINA”,它是用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瓷器来借代,那么唐朝创制的闻名于世界的瓷器珍品是:()

A.青瓷 B.白瓷 C.青花瓷 D.唐三彩

18.在小说《西游记》中,下列哪个人物有历史原型:()

A.唐僧   B.孙悟空 C.猪八戒 D.沙和尚

19.隋朝的统治类似于下列哪个朝代:()

A.秦朝  B.东汉 C.东晋 D.唐朝

20.下列能够准确形容武则天统治的是:()

A.开皇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二.读图学史(20分):

21.①上图中,是筒车,主要用来;是曲辕犁。(每空2分,共6分)

②上图中,“诗仙”是,A是,《新乐府》的作者是。(每空2分,共6分)

③下图中的二人是谁?(4分)你认为他们的主要贡献有哪些?(4分)

三.读史有感(10分):

22.从这里开始,才算踏上了莫贺延碛。这碛长八百里,古称沙河,也就是大戈壁。那里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也无水草,是行旅人最艰苦的途程。在沙漠中有一困难,就是容易迷路。他走了百余里后,找不到野马泉,当取出皮囊时,因袋重失手落地,所储的水全流出去,使他大感恐慌;以至觉得道路盘回,不知向着那面走才是。因想重回到第四烽去,可是回头走了十余里,思前想后,觉得自己一再表示,不到天竺(那时称印度为天竺,又叫做婆罗门)决不东归一步,怎么自己回头走呢?还是应该抱定决心,宁可西进而死,决不东归而生。于是他又口念观音,转身向西北前进。这样连走了四夜五日,没有一滴水沾喉,不禁口干腹焦,痛苦欲死,再也不能前进一步,不得不倒卧在沙漠中,心想:“这回可真完了。”幸亏识途的老马将他带到绿洲,人马才俱得苏息。在草地边停息一日,然后盛水取草,才再向前进发。经过一年的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北印度。

①上述材料中的“他”指的是谁?他去干什么?(每问2分,共4分)

②他最后有没有成功?为什么?这留给你哪些启示?(每问2分,共6分)

四.材料解析题:(20分)

23.阅读下列材料:(8分)

材料一:“缙绅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唐 言》

材料二:有的学者说:“科举制度如果抛开其考试内容而仅就其形式上看是很有科学性的。它完全可以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

请回答:

①根据材料一,进士科是由谁创立的?(2分)

②科举制度在历有哪些进步作用?(6分)

24.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1300年前,在唐朝的初期,在南昌曾经有过一次盛会,遗留下来了一篇名作,就是王勃的《滕王阁序》。王勃用美丽的诗句描述了当时的人力物力,其中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两句,很确切地道出初唐时代中国的潜力。以后1000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发挥了这巨大的潜力创造了盛唐的文化,为当时世界之冠。——杨振宁《在广州粒子物理讨论会开幕式上讲话(1980)》

材料二唐朝的中国文化由于印度文化的输入,获得了飞跃的发展.不但在中国文化已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境,在世界文化也罕与伦比。最近有位美国外交官员参观了武后陵墓,看到峙立在两旁的各国使节的石像时,感慨地说:“当时我们美国在哪里?”千余年前中国②他最后有没有成功?为什么?这留给你哪些启示?(每问2分,共6分)

第一单元测试参考答案:

1B2C3B4C5C6A7C8A9B10A11D12A13D14C15A16C17D18A19A20D

21①A灌溉农田 C②B 诗圣 C③松赞干布、文成公主 贡献: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22①玄奘 去天竺(或印度)学佛法,取佛经②成功原因:因为他具有为了实现理想不辞辛劳,不畏艰险的优秀品质(言之有理即可)启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坚定信念,坚持到底,不畏艰辛。(言之有理即可)

23①隋炀帝②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能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是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24①共同点:都是赞美唐文化的高度发展,同时又不仅仅停留在民族文化传统上,给人有所启示。例子: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与使用,玄奘西去天竺取佛经,促进了佛教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事例不限,说明两则材料即可)②材料二是从吸收外来文化,创造民族文化特色的角度来赞美唐文化的高度发展。③这个潜力在于我们自己。要继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又要大量融合外来文化而形成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言之有理即可)

下载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学习评价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学习评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年级下册历史各单元试题

    七年级(下)历史 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 选择题(本题15小题,每题2分,共30分。) 1.《三国演义》卷首语这样写道:“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从西晋到南北朝近300年分裂、对峙后,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综述 本单元共有4课基本线索:讲述1953到1976 年大约13年的历史,这一时期中国历史最突出的特点是:走了一条艰辛的社会主义的探索之路,......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测试题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 1.我国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以五年为单位编制发展国民经 济的计划,始于() A.1951年B.1952年C.1953年D.1956年 2.下列表格反映了建国初......

    七年级下册历史

    历史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繁盛 与 开放 的 隋唐 1、杨坚建立朝,定都,再次统一南北,结束分裂,杨坚就是 。隋炀帝在江都(今扬州)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李渊起兵反隋建立唐朝,他就是唐......

    七年级历史下册

    阅读下面材料: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请回答: (1)材料中的“中华”、“夷狄”分别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中的“朕”......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 红旗飘飘 一、编写意图 本单元承接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祖国颂歌》的主题意义,旨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从音乐材料上看,有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26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2分) 狂澜( ) 诧异( ) 默契( ) 金柝( ) ..... 2.结合句子,说说下列各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画眉......

    2014七年级下册英语第二单元知识点

    Unit 2 What time do you go toschool? get up 起床get home到达家中get to work到达工作岗位 make breakfast做早饭make a shower schedule做一个洗澡的安排 practice gu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