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个女人的故事
三个女人的故事
来下沙两年了,很幸运在这里遇到另外两个姐妹,萍和潇,同一个班同一个宿舍小家,萍是那种非常体贴的女孩子,很爱吃零食。我们三个人在一起的时光就是快活的源泉。早上起来宿舍里一阵欢呼,接着手忙脚乱的梳妆,就急匆匆的奔在了上课的路上,经过一番努力狂奔终于在打铃的同时到达了教室。听着听着肚子就咕噜噜的叫了,我和潇对视着形容我们的饥饿,这时候萍从书包里拿出了凤梨酥发给我们,那个奶香哟美味至极,我和潇贪婪的享受着,萍得意的介绍说,这个凤梨酥的内陷富含水果维生素早上吃蛮有营养的,上次搞活动的时候专门在百草味旗舰店里买的,味道好而且价格也实惠。这小妞都快成吃零食的专家了,我和潇还在她的书包里找到了杏仁和碧根果。哎,怎么吃都吃不胖的妞挺羡慕呀,我心里念叨着。
一周的课结束了,我们决定来个温馨的晚上,潇提议买一堆好吃的零食还有啤酒,一起看电影。”吃喝玩畅聊看电影,不错嘛,就这么定了吧。萍你那些好吃的上次说哪里买来着,今天买些不知道明天能到不?” “可以的,我经常淘百草味的零食,好吃种类又多,不错哦,你们也可以试试。我把网址发给你们,买的话一起好了,付一个邮费。” “好,发过来吧。” 潇有点激动,嘿嘿。
萍这个小专家说的真不错,我去看了百草味旗舰店零食多的眼花缭乱,夏天天气热了各种各样的水果干馋得我没忍住下手。我喜欢上了水晶柠檬片,酸酸甜甜的味道好极了,而且富含维生素C美白皮肤。潇买了好多的开心果,杏仁,红枣和猪肉脯。周六的下午的时候就到了,萍已经是老买家了,淡定着看着我和潇激动地打开包装,相互品尝的兴奋样。“恩,真不错啊,下次再买!”我们在超市里买了几灌啤酒,把宿舍地面拖干净了铺上泡沫垫,接上了电脑,开始了我们CHEER的时光,三个女人一台戏哈。
以后几乎每周我们都会过一个温馨轻松的夜晚,当然少不了美味零食的陪伴,感谢萍和潇,感谢百草味,怀念我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第二篇:徐志摩同三个女人的故事
徐 志 摩 与 陆 小 曼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京城,有两位风华绝代的名媛——林徽因和陆小曼,她们美貌动人,才华出众。不仅如此,她们都与当时的著名诗人徐志摩有过浪漫的爱情。而林徽因与徐志摩的爱情,终成镜中花;陆小曼与徐志摩的爱情虽历尽千辛万苦,终是步入婚姻殿堂。
■出生在晚清举人家中,父亲既在民国政府财政部任职,又是中华储蓄银行的主要创办人,陆小曼6岁时来到北京,进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接受新式教育
1903年农历九月十九日,陆小曼生于上海。陆小曼的父亲陆定是晚清举人,曾到日本早稻田大学读书,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弟子。在日本留学期间,陆定参加了孙中山先生的同盟会,后来又到民国政府财政部任职,是中华储蓄银行的主要创办人。陆小曼的母亲吴曼华也是名门之后,陆小曼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中,决定了她未来的道路。
陆小曼6岁时来到北京,她的父母一心想把女儿培养成名媛,因此陆小曼一直受到新式的教育。
陆小曼在北京女中读书一直到14岁。15岁时,又被父亲送到法国人开办的圣心学堂。这是一所贵族学校,当时北京军政界部长的千金小姐们,许多都在圣心学堂读书。陆定还专门为女儿请了一位英国女教师,教授英文。陆小曼生性聪慧,十六七岁已通英、法两国语言,还弹得一手好钢琴,又精于油画。她既有上海姑娘的聪明活泼,又有北京姑娘的秀丽端庄,在学校里,大家都称她为“皇后”。
■在外交部街的三年(当时的北洋政府外交部所在地),使陆小曼从一个女学生转身成为社会名媛
在北京的街巷中,有一条街叫外交部街,因北洋政府外交部设于此而得名。当时的外交总长顾维钧,需要一位精通英语和法语,年轻美貌又有学识的姑娘,参加接待外国使节的工作。于是,顾维钧就请以培养名媛著称的圣心学堂代为推荐,陆小曼成为当然人选。从此,陆小曼经常被外交部邀请去接待外宾,担任口语翻译,参加外交部举办的舞会等。
三年的外交翻译生涯,使陆小曼从女学生成为社会名媛。18岁时,陆小曼逐渐名闻北京社交界。她的多才多艺,她的热情大方、彬彬有礼,她的明艳笑容、轻盈体态和柔美声音,令无数人倾倒。
■海军联欢社——陆小曼与王赓“闪婚”的地方
1922年,陆小曼19岁,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陆家夫妇千挑万选,终于为她选定如意郎君——王赓。王赓少年得志,毕业于清华大学,赴美国留学,到西点军校攻读军事,与美国名将艾森豪威尔是同学。陆小曼之母看到王赓这样的英俊少年,毫不犹豫地就将陆小曼许配给他,从订婚到结婚不到一个月时间,堪称“闪婚”。
然而两人结婚半年,就出现了婚姻危机,不久陆小曼生命中的“真命天子”——徐志摩出现了。
■协和医学院礼堂——陆小曼与徐志摩擦肩
1924年,北京学界发生了一件大事,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来到北京。5月8日是泰戈尔64岁生日,在协和医学院的礼堂,北京学界特意为他开了一个祝寿会。在祝寿会上一群名流出演泰戈尔的诗剧《齐德拉》。剧中,林徽因饰公主齐德拉,徐志摩饰爱神,此时徐志摩正幻想与林徽因重温旧情,他想尽一切办法接近林徽因。当时,陆小曼也在协和医学院礼堂。不过,当时的徐志摩和陆小曼都不知道,爱神正向他俩走来。
■陆小曼与徐志摩红杏出墙的真光戏园,就是现在的中国儿童剧场
徐志摩与王赓同是梁启超的学生,于是徐志摩成了王家的常客。由于王赓专注于工作和前途,因此他常要徐志摩陪伴陆小曼,王赓没想到他的婚姻出现了危机。陆小曼与徐志摩一起游长城,逛天桥,到来今雨轩喝茶,去西山上看红叶„„他们一个是窈窕淑女,一个是江南才子,爱情的火花在他们之间迸发了。
■人间仙境的北海公园里,徐志摩与陆小曼结为神仙眷属
陆小曼与徐志摩感情渐深,两人“恨不相逢未嫁时”。可是徐志摩的父亲却出了难题,他虽然勉强答应陆小曼与徐志摩的婚事,但提出了三个条件:
一、结婚费用自理,家庭概不负担;
二、婚礼必须由胡适做介绍人,梁启超证婚,否则不予承认;
三、结婚后必须南归,安分守己过日子。这三条徐志摩都答应了。1926年8月14日农历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陆小曼与徐志摩在北海董事会举行订婚仪式。
10月3日,在北海公园,陆小曼与徐志摩举行了婚礼。因为婚礼是自筹经费,所以仪式草草,与陆小曼当年和王赓的婚礼简直天壤之别。
■北京火车站——离开北京的地方
1926年10月,陆小曼与徐志摩离京,开始了他们甜蜜的日子。陆小曼说:“我们从此走入了天国,踏进了乐园„„一同回到家乡,度了几个月神仙般的生活。”然而幸福总是短暂的,痛苦却来得很快,婚后陆小曼与徐志摩在性格上的差异逐渐显露出来。陆小曼婚后全没了当初恋爱时的激情,似乎不再是一个有灵性的女人。她每天过午才起床,下午作画、写信、会客,晚上大半是跳舞、打牌、听戏。徐志摩常常婉转地劝告陆小曼,但效果不大。后来,徐志摩的父亲出于对陆小曼极度不满,在经济上与他们夫妇一刀两断。徐志摩不得不同时在光华、东吴、大夏三所大学讲课,课余还赶写诗文,以赚取稿费,即便如此,仍不够陆小曼挥霍。而陆小曼在舞场霓虹里,把时光轻轻送走了。
1930年秋,徐志摩应胡适之邀,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徐志摩自己北上的同时,极力要求陆小曼也随他北上,幻想着两人到北京去开辟一个新天地。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为了赶上林徽因那天晚上在北京协和医学院礼堂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讲演,迫不及待地搭乘了一架邮政机飞往北京。登机之前,他给陆小曼发了一封短信,信上说:“徐州有大雾,头痛不想走了,准备返沪。”但最终他还是走了。因大雾影响,飞机在济南党家庄附近触山爆炸,徐志摩身亡。
徐志摩死后,陆小曼痛悔不已,她在书桌前写下“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从此不再出去交际。1965年4月3日,一代名媛陆小曼在上海华东医院悄然过世,她的灵堂上,只有一副挽联:推心唯赤诚,人世常留遗惠在;出笔多高致,一生半累烟云中!概括了她备受争议的一生。(摘自《北京青年报》)徐志摩死后,陆小曼与他们的朋友翁瑞(午翁瑞午,江苏常熟人,其父曾任桂林知府,以画名世。他会唱戏,又做房地产生意,胡适称之为“自负风雅的俗子”)过着“十分尴尬的同居生活”一直到去世,长达30年。这30年里,中国从旧社会走向了新社会,可是,陆小曼的生活轨迹没有多大的变化:一是仍然留恋鸦片,二是身体还是多病,三是仍然没有生儿育女,四是还是要靠男人来维持生计。
后人评价之一:
至于说小曼生活奢侈,加重了丈夫的经济负担,曾一度陷于困窘,对正常人家来说,也不是什么不可宽恕的事。名媛犹如名花,是要人供养的,像陆小曼这样的女人,就是要破费钱财的。只能说徐志摩后来养不起了,不能说陆小曼不值得养。你不能要这样的女人,又能下得了厨房,又能上得了厅堂,富了能和你一起去炒股发财,穷了还能和你一起去上街卖菜,真要能那样的话,也就不是名媛了。
徐志摩与林徽因张幼仪陆小曼之间的情感故事
《人间四月天》这部电视连续剧,是2000年春天在全国热播的,到现在已经四年了。那一段,有关徐志摩的书卖得很火。这个剧本是一个台湾剧作家王蕙玲写的,她是台湾铭传大学、世新大学和台湾艺术学院的讲师,她选择《人间四月天》这个题材应该说是很有眼光的。
这部戏从演员阵容、演出效果上,都得承认是成功的。但实在说,我作为一个研究现代文学史的人,还是有自己的看法的。当时我正着手写《徐志摩传》,还在搜集资料、整理年谱阶段,光搜集资料编年谱,就用了三年时间,刚要动手写就赶上了这么个“徐志摩热 ”,不能说一点感慨也没有。
我的《徐志摩传》是2000年6月写完的,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0月印出来,当年就印了第二版。这个时候,《人间四月天》的热劲已经过去了。有人说,老韩啊,你要是早写上半年,不是就搭上这个车了吗?我不这么看。我的看法是,多亏我写得迟,我要是写得早,他们就把我的研究成果吸收到电视剧里头了,这个片子就不可能留下那么多的话题让人评说了!
徐志摩是花花公子吗?
现在所以重提徐志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跟几个优秀的女人有关系,要是没有这几个女人,光凭着那几首诗,写得再好,人们的兴趣也不大。男人喜欢徐志摩,只能说感兴趣,因为他艳福不浅,什么时候自己也能这样活一回呀;女人喜欢徐志摩,是真喜欢,这是个什么样的人呀,怎么那么多优秀的女人都爱他爱得死去活来,我倒要看看这是个什么人!怎么不想想,是徐志摩真值得爱,才会有人爱,是徐志摩真优秀,才会显得那些女人优秀。如果张幼仪不是徐志摩的前妻,只能说是个会理家理财的女强人;要不是和徐志摩有那么缠绵的恋情,林徽因不过是个漂亮的女建筑学家;要不是成了徐志摩的第二任妻子,陆小曼不过是个才貌双全的民国名媛。还是徐志摩好,才有了她们的好。她们的本事是她们的,她们的名声,有一大半是徐志摩带给她们的。
千万别认为徐志摩是个花花公子,只会讨女人喜欢。他的人品也很好,基本上可说是完美的,无可指摘的。这从他死了以后朋友们的评价上可以看得出来。我编过一本书,叫《回望徐志摩》,收录了许多朋友的纪念文章,其中有梁实秋的一篇《谈徐志摩》,很长,有两三万字。梁实秋是个很自负的人,轻易不说过头话,和徐志摩的关系也不是十分亲密。徐志摩去世后,有人说徐志摩是纨绔子弟,意思就是浪荡公子、花花公子,梁实秋就说:
“有人说志摩是纨绔子,我觉得这是不公道的。他专门学的学科最初是社会学,有人说后来他在英国学的是经济。无论如何,他在国文、英文方面的根底是结实的。他对国学有很丰富的知识,旧书似乎读过不少,他行文时之典雅丰赡即是明证。他读西方文学作品,在文字的了解方面没有问题,口说亦能达意。在语言文字方面能有如此把握,这说明他是下过功夫的。一个纨绔子能做得到么?志摩在几年之内发表了那么多的著作,有诗,有小说,有散文,有戏剧,有翻译,没有一种形式他没有尝试过,没有一回尝试他没有出众的表现。这样辛勤的写作,一个纨绔子能做得到吗?”
梁实秋还说,他数十年来奔走四方,遇见的人也不算少,但是还没见一个人比徐志摩更讨人喜欢。讨人喜欢不是一件容易事,须要出之自然,不是勉强造作出来的,必其人本身充实,有丰富的情感,有活泼的头脑,有敏锐的机智,有广泛的兴趣,有洋溢的生气,然后才能容光焕发,脚步轻盈,然后才能引起别人的一团高兴。
徐志摩和好几个女人有婚恋关系,爱他的女人还有好几个,可以说,不管他对她们怎么样,她们中间没有一个恨他的。看了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人们恐怕最同情张幼仪了。多好的一个女人,徐志摩怎么就和人家离了婚呢!错了,张幼仪晚年说过这样一句话:“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这话叫人听了会落泪的。一个他辜负了的女人说出这样话,这个男人在性格上品质上总是有过人之处的。
林徽因、梁思成和金岳霖
《人间四月天》里提到,徐志摩和林徽因在伦敦相识,相识不久便相恋,两个人一起坐船在康河里游玩。从一幅剧照上可以看到,徐志摩和林徽因坐在船上,徐志摩还搂着林徽因的肩膀,十分亲热的样子。还有一幅,徐志摩骑着自行车,林徽因坐在自行车的前梁上。有人觉得很美,我看了只觉得恶心,这是把现代小青年那种流氓阿飞行径,安到徐志摩的头上了。我绝不保守,我是说,徐林之间的恋情,绝不是这个样子。
先从年龄上说,徐志摩是1897年出生,按阴历是1896年。林徽因多大呢,她是1904年出生,按阴历算比徐志摩小八岁,按阳历是七岁。徐志摩1918年北大肄业以后去美国留学,后来因为他非常崇拜西方的哲学家罗素,便来到英国留学。到了英国以后,才知道罗素去中国讲学去了,这样他就在伦敦住下来,就在这个时候,认识了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并在林长民家里认识了林徽因。林徽因当年只有16岁,还是个中学生。这是1920年秋天的事,同年年底,徐志摩就把张幼仪接到英国了,在剑桥大学旁边一个叫沙士顿的地方住下。当时他们的感情是不太好,可也没到离婚的程度。一个是已经结婚生子的男人,24岁了;一个是情窦未开的少女,只有16岁,怎么可能一下子就到了那种程度呢!
这期间,徐志摩曾对林徽因表示了一点感情,林徽因见了信惊慌失措,自己不敢给徐志摩回信,由林长民给徐志摩回了封信。现在已经发现了当年林长民给徐志摩的信,信上说:“阁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惑不知何以为答,并无丝毫嘲笑之意,想足下误解了。”
林长民的这种态度,是我们现在的人无法想象的。想想吧,这是八十多年前的事,就是给了现在有点封建意识的家长,那也是要动刀子的。我对你这么好,让你到我家里来吃饭,喝茶,你居然打起我女儿的主意来了,这还了得!可林长民没有这么做。他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是留日的,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又是研究宪法的,他表示能够理解,信上的意思是说,我的女儿年少,不知该怎样给你写信,她没有不满意的意思,你别误解,她让我代问你好。可见,他们当时实际上没有到那个程度,就是后来稍有发展,也不过是两情相悦而已。
对这一段朦朦胧胧的感情,林徽因长大以后,也是很怀念的,甚至多少有点觉得对不起徐志摩。现在要探究的是,16岁的林徽因当时有没有要和男子谈恋爱的意思,我的看法是有的。
1937年抗战初期,林徽因到了长沙,心情很是不好,给沈从文写了封信。因为当时正下着连阴雨,便想到了当年在伦敦时的心境。信上说,那时候爸爸到瑞士国联开会去了,她一个人住在一个大屋子里,外面下着雨,白天独自一人在大房间里看书,晚上一个人坐在一个大饭厅里吃饭,垂着两条不着地的腿,还有两条垂肩的发辫。一面吃饭,一面用嘴咬着手指头哭。这时候,总希望生活中有浪漫的事情发生,或是有个人叩门进来坐在对面同她谈话,或是同坐在楼上的火炉边给她讲故事,最要紧的还是有个人来爱她。而实际情况却是天天在下雨,竟没有一个浪漫聪明的人走来同她玩。
徐志摩是爱过她的,她也感觉到了,只可惜没有发展下去。后来她多少是有点后悔的。1927年在美国留学时,正好胡适来美国,林徽因给胡适的信上说:请你回国后告诉志摩,我这三年来寂寞受够了,失望也遇多了。告诉他我绝对不怪他,只有盼他原谅我从前的种种不了解。昨天我把他的旧信一一翻阅了,旧时的志摩现在真真透彻地明白了。过去的就过去了,现在不必提了,我只求永远纪念着。事实上,在1924年春夏间,他俩的感情是发展到相恋的地步了。真正达到论婚嫁的地步,则是1931年春天,徐志摩到北平教书之后。也就是说,林徽因和徐志摩确实是相恋过的,只是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曲折的,不是那种干柴烈火,一见面就烧起来的爱情。这样一说,就知道《人间四月天》里的处理,是多么荒唐可笑了。
有一件事,可以验证林徽因和徐志摩之间的感情有多深。徐志摩1931年11月19日在济南附近的党家庄飞机失事遇难,梁思成从北平赶去处理丧事,从现场捡了一块烧焦了的木头。那个时候的飞机不像现在的,有些部分是木头的。他捡了一块飞机残骸拿回去给了林徽因,林徽因非常悲痛,就把这块木头挂在卧室的床头。直到她1955年去世,一直就这么挂着。她觉着,她是爱徐志摩的,徐志摩又是为了赶回来听她的演讲而死的,她就要用这种方式纪念他。这在我们现在,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在这点上,我是说在感情的纯洁与执著上,在对崇
高感情的理解上,我们是失败的。我个人认为是这样的。比如说,一个男子,你的妻子爱着一个她过去的恋人,当然他们之间什么事也没有,就是喜欢他或感谢他,两人是很好的朋友。有一天,你妻子的朋友因飞机失事而死,你会不会替她去处理他的丧事。而且因为你知道自己的妻子喜欢他,所以一定要在现场替她拣上一块飞机的残骸,然后送给你妻子保存,而你妻子呢,对他又特别地喜欢,虽然你是我的丈夫,虽然每天晚上和你都在这张床上躺着,还是要把这块飞机的残骸恭恭敬敬地挂在墙上。我相信我们中间极少有人能做到,能做到的是神仙,但是他们确实做到了。
有人或许会说,反正徐志摩已经死了,她只是这样怀念他,又不会出别的什么事。这样优秀的女人,肯定对她的丈夫不会有二心的。其实,她对他的丈夫是有二心的,但是她做得非常光明磊落。
学者金岳霖,是中国第一流的哲学家。大概是1932年夏天,也就是徐志摩死了没多久,有一天,梁思成从河北宝坻考察古建筑回来,林徽因哭丧着脸说:思成,我痛苦极了,我现在同时爱上了两个人,我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该怎样办才好。梁思成一听就知道出了什么事,知道林徽因爱上了金岳霖,想跟他分手又舍不得。
这时候梁家住在北平东总布胡同,金岳霖就住在梁家后院,另有旁门出入。起初也许只是好朋友住邻居,交往久了才爱上的。金岳霖受过西方教育,生活很讲究,他家的厨师做面包做得好,每天早上就给林徽因送过去,没事了就过到梁家在一起喝茶聊天。金岳霖喜欢林徽因,梁思成是知道的,但他不知道林徽因喜欢金岳霖到了这个地步。听了妻子的话,梁思成半天都说不出话来,全身的血液凝固住了,连呼吸都困难了。一面感到痛苦,一面又感欣慰,欣慰的是妻子很坦诚,没有把他当成个傻子。想了一夜,他把自己和金岳霖比了又比,觉得自己不如金岳霖,林徽因跟金岳霖结合会幸福的。第二天他跟林徽因说了自己的想法,同时说,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你们永远幸福。当时两个人都哭了。林徽因把梁思成的话告诉了金岳霖,说梁思成说这个事情一切由我来决定,我要是喜欢你的话,他是可以离婚的。金岳霖说,思成能说这个话,可见他是真正爱着你,不愿你受一点点委屈,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退出吧。
从此以后,金岳霖就成了“游牧民族”了。这是我的说法,叫“逐林木而居”。游牧民族不是“逐水草而居”吗?林徽因姓林,金岳霖总是住在林家后院或是隔壁,林徽因到了哪儿他就到哪儿,还不是“逐林木而居”,还不是成了“游牧民族”吗?
金岳霖此后终生未娶,一直到八十多岁去世,还是林徽因的两个儿子给他送终的。他们之间的这种感情,这种思想境界,咱们这些俗人,想都不敢想。只能说人家太完美太高尚,我们太庸俗太卑鄙了。当时他们三个人相处得非常好,甚至抗战以后,林徽因和梁思成到了四川李庄,金岳霖在昆明西南联大,放了假以后就住在梁家。有时候我认为,我们这代人对上一代人,尤其是那些留学欧美的知识分子的感情是理解不了的。上一代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那些人物的感情,我自己只有佩服的份。人家就是受过文明教育的,是文明到骨头里的。所以说,我看了《人间四月天》的剧本,觉得王蕙玲女士也许是个好的剧作家,但对二三十年代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那一茬知识分子根本就不了解。
我说的都是根据真正的历史资料推断出来的。不信的话,大家可以到图书馆借这些书看看,比如《林徽因文集》里就有给胡适的信,还有给沈从文的信。
张幼仪
张幼仪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女性。
1920年,徐志摩把张幼仪接到英国,在沙士顿住下,两个人的关系就比较紧张了,离婚也就不足为奇了。张幼仪呢,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不管你徐志摩要我还是不要我,反正我是徐家的人。离了婚也不再嫁,直到儿子结了婚,直到把徐志摩的父亲送了终,直到五十几岁才跟一个医生结了婚。结了婚,还在为徐志摩的事操心,徐志摩的全集,就是在她的操持下在台湾出版的。她活了八十多岁,在美国死的,三个女人中,数她活得最长。她是最后的胜利者。晚年还做了件很重要的事,就是接受她的侄孙女的采访,写了一本书,把她一生受的屈辱全写出来了。根据这样一本书拍出的电视剧,当然是为张幼仪说话了。林徽因清纯可爱但不懂事,陆小曼干脆就是个交际花,徐志摩虽说英俊潇洒,也难脱认人不准的干系,这一切都不奇怪了。
这本书里有个观点,是很奇特的,就是徐志摩和张幼仪离婚,后来跟陆小曼结了婚,张幼仪不恨陆小曼,恨的是林徽因,恨的原因不是因为林拆散了他们夫妻,而是因为林徽因既然答应了徐志摩,后来却没有和他结婚,把徐志摩闪了。她处处都是为徐志摩考虑的,就是离了婚,她还是爱着徐志摩,始终把自己当做徐志摩夫人。
张邦梅写《小脚与西服》的时候,他的爷爷张嘉铸还活着,听说孙女采访了姐姐,要写这样一本书,特意叮嘱,笔下对徐志摩要留情,他怕姐姐一时糊涂,过多地给孙女说些不利于徐志摩的话,孙女不知轻重全写进书里,损害了徐志摩的形象。大概就在《小脚与西服》出版前后,张嘉铸就去世了,他的遗嘱里有一条,就是告别仪式上不要放哀乐,朗诵几首徐志摩的诗就行了。
张嘉铸生前还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1926年10月,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北京结婚时,张嘉铸不顾姐姐的感情接受得了接受不了,欢欢喜喜地盛装参加了徐志摩的婚礼。这在常人看来,也是不可思议的。徐志摩把你姐姐甩了,你还西装革履地参加那个人的婚礼,给了现在的人怕就做不到。这个事情要从两方面看,一是张家人对徐志摩多么重视,再就是徐志摩这个人的魅力多么大。也就是说,徐志摩这个人的品质是非常好的,决不是书上写的,见了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就要下手的那样的男人,而是很有分寸,很有道德,很讲究品位的。
第三篇:徐志摩和三个女人的故事
徐志摩和三个女人的故事
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已经发生事。或者想象故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徐志摩和三个女人的故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徐志摩和三个女人的故事 篇1——《林徽因传》白落梅
很多人总是不明白为什么我付出了这么多,TA却不爱我?
我曾经也是其中的一员,然后我研究了许多关于恋爱交往的书籍,也请教了许多PUA(Pick-upArtist把妹达人),并通过长时间实践,终于发现了其中最简单却最难以实践的秘诀。
我想通过一个例子说明。
徐志摩这个渣男和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这三个女人的故事,就是阐述这爱情秘诀的最典型例子。
首先你要接受这个事实:爱情从来就不是付出与收获均等的公平交易。
这关键的秘诀是什么,我相信你看完应该会理解。
第一段:徐志摩与张幼仪女向男一边倒
第一次见到张的照片时,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婚后从没有正看张幼仪一眼。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义务之外,对其不理不睬。
而反观张幼仪,她回国后仍照样服侍徐志摩的双亲,精心抚育她和徐志摩的儿子,为让世人知道渣男的著作,她来策划编撰了《徐志摩全集》。
她说
“你总是问我,我爱不爱徐志摩。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对这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爱的话,那我大概是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第二段:徐志摩与陆小曼势均力敌
在刚结婚的前段日子里,两人也得浪漫、惬意。只是到了后期,由于陆小曼的病,和徐申如(徐父)的拒绝接纳,由于鸦。片的侵蚀等诸多原因,陆小曼变得越发娇慵、懒惰、贪玩,早没了当初恋爱时的激情,似乎不再是一个有灵性的女人。徐志摩为了使妻子欣喜,就一味迁就她。
再后来
徐申如出于对陆小曼极度不满,在经济上与他们夫妇一刀两断。而陆小曼生活挥霍无度,巨额花费使徐志摩入不敷支。想知道自己一生的姻缘如何,结交大师:FS3360,免费给你测姻缘!应胡适的邀请,徐志摩兼教于北京大学,为了贴补家用,常在上海、南京、北京间往返,同时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法学院、大夏大学三所大学讲课,课余还得赶写诗文,以赚取稿费。
而依旧沉溺于跳舞、打牌、票戏等夜生活的陆小曼每天天亮才上床,睡到下午两点才起身。
徐志摩死后,她说
“多少前尘成噩梦,五载哀欢,匆匆永诀,天道复奚论,欲死未能因母老;万千别恨向谁言,一身愁病,渺渺离魂,人间应不久,遗文编就答君心。”
并用了几十年的时间,致力于整理出版徐志摩的遗作。
第三段:徐志摩与林徽因男向女一边倒
徐志摩与她交往甚密,并单方面有谈论婚嫁之意,并与张幼仪提出离婚。
然而,这场所谓的恋爱至始至终都是徐志摩自导自演的。林徽因经过思索,和父亲一起提前回国了,而且是与多情的徐志摩不辞而别。
而徐志摩,正是因为要去参加林徽因的演讲会,而坠机遇难的。
她说
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大家应该看得出这三段恋情的排序,并非按时间,而是按渣男付出的程度由浅至深排序的。
但是站在女方的角度看
张幼仪是最爱渣男的,也是付出最多的。
陆小曼也是爱渣男的,但却是享受最多的。
而林徽因,不爱渣男,但却是渣男的最爱。
这下你应该明白了吧,爱情从来就不是付出越多收获越多的对等公平交易。
而这其中关键的秘诀是什么呢?我想你也看明白了些。
付出最多、最爱渣男的张幼仪,长相平庸,学识平庸,所以渣男对这“乡下土包子”不理不睬。
而陆小曼,虽生活堕落糜烂不堪,但却是他们三个中最漂亮的,也不乏才气。所以渣男愿意为她忙碌奔波补贴家用。
而才女林徽因,虽不及陆小曼的花容月貌,但才华横溢,一举手便是张力,一投足便是气场。所以渣男才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而林徽因却根本看不上渣男,与门当户对的梁思成走在了一起,还有了一个为了她而终生未娶的优质备胎金岳霖。
所以爱情的本质,就是势均力敌的相互付出,自身的实力就是数字前头的那个123……89,而付出,就是那后面的0,没有前头的数字,再多的付出也只是0000000000=0。
这就是爱情最简单但又最难以实践的秘诀
充实自我,无私付出。
徐志摩和三个女人的故事 篇2徐志摩
徐志摩,浙江嘉兴海宁人,出身于富商之家。现代诗人、散文家。出生于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离世。享年34岁。
中学在杭州一中学习。后依次在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就读。
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获学士学位,并荣获一等荣誉奖。同年,转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经济学。
1921年赴英国剑桥大学学习,研究政治经济学。
1923年成立新月社。先后任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教授。
1930年应胡适之邀,重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
他最为人们熟知的作品是《再别康桥》,同时也是他的代表作。
张幼仪
徐志摩的第一任妻子,张幼仪,1900年生于江苏宝山,逝于1988年。1915年与徐志摩结婚。1918年生下长子徐积锴。
1920年,张幼仪前往欧洲与徐志摩团聚。然而,此时的徐志摩正在热恋林徽因。为了能够追求到林徽因,徐志摩决绝地向张幼仪提出离婚。当时,林微因极为痛苦。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同意了徐志摩的要求。并于第二年生下了二儿子之后,与徐志摩正式离婚。
1926年,张幼仪返回中国。1927年,在东吴大学任德文教授。
1928年辞职,任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副总裁,并兼任云裳服装公司总经理。
1949年移民香港。1954年,在其54岁时,与苏纪之医师结婚。1970年代初,苏纪之去世,张幼仪搬往美国与家人团聚。1988年,在纽约去世。享年88岁。
为张幼仪作媒的是她的四哥张嘉璈。当时,他任浙江都督的秘书。一次他陪同都督到杭州一中视察工作,无意中发现才华横溢、出类拔萃的徐志摩。
当时,徐家是江南富商,而张家也有着巨大的政治声望与经济地位,可谓门当户对。二人成婚也是两家所期望的结果。结婚时,张幼仪才15岁。
张幼仪到底出生于大户人家,受家庭熏陶,知情达理,对公婆极为孝敬,二老对其宠爱有加。离婚后,也一直没有离开徐家,一直在尽儿媳的责任。为此,张幼仪也赢得了家族与亲朋好友的一致称赞与尊敬。
在离婚这件事上,徐父及徐母都极为不认可徐志摩的做法,并且觉得亏欠张幼仪太多,因此对其极为关照,像对待儿媳一样对待她。
对于二人的关系,很多人认为是在他们年少无知,人生懵懂的时候的一桩传统婚姻,缺乏感情基础。但是,在离婚这件事上,徐志摩表现得确实有点过分与绝情。
林徽因
林徽因是徐志摩用生命追求的女人。
林徽因,女,福建闽侯人,建筑学家、作家、诗人。1904年出生于浙江杭州。1955年去逝,享年52岁。
林徽因8岁时,移居上海,进入虹口爱国小学上学。1916年,举家随父迁往北京,就读于北京培华女中。
父亲,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擅长诗文、书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等职。
1920年4月,其随父游历欧洲,在伦敦因对建筑学产生浓厚兴趣,遂立下志向——成为建筑学家。在伦敦期间,她认识了父亲的弟子——诗人徐志摩。
徐志对其一见倾心,二人相见后不久,便向妻子张幼仪提出离婚,全身心追求林徽因。而此时,他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但他对林徽因的追求以失败而告终。因为,林徽因回国后两年,便与梁启超的大公子梁思成结婚。
她与丈夫梁思成领衔设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晚年,在对子女谈到与徐志摩的关系时,林徽因说:“在徐志摩脑海里,她是被徐志摩以诗人的浪漫思想想像出来,而她不是那样。”
见追求不到林徽因,数年后,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但林徽因从此却成为他一生当中的红颜知己、偶像与女神。又过了几年,即1931年,徐志摩所乘飞机失事殒命。乘飞机去北京就是为了参加林徽因对国外建筑学家举办的一场建筑学演讲会。
林徽因与丈夫梁思成都是当时国内建筑学权威,尤其是古建筑学方面,可以用引领中国古建筑学研究潮流来形容。
由于二人的研究与推介,国外许多建筑学家才得以真正了解中国的古建筑之美与古老而璀璨的建筑文化,并为之折服与痴迷。二人也因此获得了无数国内外学者与世界建筑学家的敬仰与爱戴。
林徽因不但在建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文学方面也成果丰硕。除著有剧本、散文、诗歌、译文等作品外,还创作了多部文学作品,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与传诵。
林徽因去世后,也被安葬在她设计的八宝山革命公墓,被葬在第二墓区。这个墓区安葬的都是些为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做出贡献的著名人士。墓碑都是用汉白玉雕刻而成的,给人以整洁庄重的美感。并且,在祭奠时节,她墓前的花束最多,送鲜花的人大多与她并不相识,人们只是为了向她表达崇敬之情。
陆小曼
陆小曼,徐志摩的第二任妻子。江苏常州人,生于1903年,逝于1965年,民国时期女画家。
陆小曼多才多艺,她的画作、文笔都很出色,并且,还懂得昆曲,能参演戏中角色。
在绘画方面很有天赋,其作品曾参加过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画展。一生当中,知名绘画作品就达近20幅。
另外,她的文学功底也十分了得,特别在文字的修饰方面,能力超凡。一生创作散文、故事、日记、译著数十篇。
陆小曼的父亲,陆定,生于1873年,逝于1930年。其少年聪颖,考试成绩优异。晚清举人,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弟子。
陆小曼,于1903年11月7日,出生在上海市孔家弄。六、七岁时,随母亲迁往北京生活。小学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就读。
1920年,被北洋政府外交总长顾维钧聘用为外交翻译。从此,她在北京逐渐声名鹊起,并闻名于北京社交界。当时有“北陆南唐”之称。“北陆”指陆小曼,“南唐”指唐瑛。二人均为美女加才女,并且声名远播。
她的朋友大多都来自于外交与政界。在当时,有谁能参加陆小曼举办的舞会是件很有面子的事。如果哪国的外交家举办的舞会没有请到陆小曼,那这场晚会肯定会被圈内人士评价为不成功的。
1922年,陆小曼与第一任丈夫王赓结婚。但那时的陆小曼还不到20岁,对婚姻完全处于懵懂状态。结婚第二年,王赓被任命为哈尔滨警察局局长。二人的感情由于长时间分居,而变得逐渐隔膜起来。
陆小曼认识徐志摩是在她结婚两年后。那次,她在出演戏剧《春香传》时首次见到徐志摩,遂后,二人便产生爱慕之情。随着交往的加深,感情也逐渐升温。一年后,陆小曼与王赓离婚。次年,与徐志摩结婚。
在二人婚姻期间的1929年,陆小曼曾参与接待来华访问的印度文学家、诗人、哲学家、社会活动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泰戈尔,以此足见其在当时的文化界的影响。
1956年,陆小曼受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的关怀,被安排到上海文史馆当馆员。1958年,成为上海中国画院的专业画师,并加入上海美术家协会。1959年,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
1965年4月3日,陆小曼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63岁。
徐志摩和他的三个女人
一个是不想要,也不珍惜的女人
一个是自己苦苦追寻一生,最后自己为此送命的女人
一个是自己喜欢,却养不起的女人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上图依次为 张幼仪 林微因 陆小曼
徐志摩和三个女人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前妻 张幼仪
1915年,由政界风云人物张君劢为自己的妹妹张幼仪提亲,徐志摩把从未谋面的新娘娶进了门。实际上这次婚姻,也是由家庭包办,张幼仪是上海宝山县罗店巨富张润之之女与徐家也是门当户对。
张幼仪与爱子阿欢
从婚前到婚后,徐志摩一直是鄙弃张幼仪的。第一次见到张的照片时,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婚后从没有正看张幼仪一眼。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义务之外,对其不理不睬。就连履行婚姻义务这种事,徐志摩也只是遵从父母抱孙子的愿望而已。
1920年,徐志摩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留学。应张君劢之请,写了一封乞求父亲的信,让张幼仪出国与其团聚。于是张幼仪如愿和徐志摩在一起了。
1921年徐志摩结识了游历欧洲的林徽因,此时,林徽因才16岁。
林微因年轻照
徐志摩也被林徽因出众的才华与美丽所吸引,对她评价甚高,为林徽因写过很多情诗。两人也都是以书信来往。由于林微因的走入,同年3月徐志摩与发妻张幼仪提出了离婚。
此时,张幼仪已怀次子两个月。徐志摩对此置之不理,见张幼仪不答应,便一走了之,将其一人撇在沙士顿。
1921年,张幼仪产期临近,无奈之际,她给二哥张君劢写信求救,她来到巴黎,后来又去了柏林,生下孩子。
徐志摩明知张幼仪的去向,却不予理睬。直到1922年要办理离婚手续时,才找到柏林。
产后,张幼仪很快从悲痛中振作起来,入裴斯塔洛齐学院,专攻幼儿教育。回国后办云裳公司,主政上海女子储蓄银行,均大获成功。这与后期徐志摩为了养活陆小曼,一年8次在上海、北京两地来回奔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难能可贵的是,张幼仪回国后仍照样服侍徐志摩的双亲(认作义女),精心抚育她和徐志摩的儿子。台湾版的《徐志摩全集》也是在她的策划下编纂的,为的是让后人知道徐志摩的著作。
红颜 林徽因
林微因与梁思成1921年,16岁的林徽因游历欧洲,在英伦期间,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留学的徐志摩。当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
林徽因被徐志摩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而徐志摩也被林徽因出众的才华与美丽所吸引,对她评价甚高,为林徽因写过很多情诗。两人也都是以书信来往。
徐志摩与林微因交往甚密,并有谈论婚嫁之意。于是,徐志摩在1922年3月向张幼仪提出离婚,认为他们不应该继续没有爱情、没有自由的结婚生活了。自由离婚,止绝苦痛,始兆幸福,这是徐志摩的单纯的理想主义,他在追求着一种理想的人生。
但是,林微因比较理性,经过理智的思索后与徐志摩不辞而别,和父亲一起提前回国了。
后来,徐志摩对在英国康桥这段生活分外留恋,因为与林徽因的恋爱不无感慨,异常兴奋,大量作诗,他这时诗情汹涌暴发。英国康桥的生活使他迷醉。
之后,他们一起组织新月社活动,一起演戏,并常有书信来往。
林微因 徐志摩 和泰戈尔在一起
1924年泰戈尔访华期间,徐志摩和林徽因共同担任翻译,之后徐志摩陪同泰戈尔去了日本,林徽因和梁思成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
当徐志摩与林徽因再次见面的时候,已是四年之后。这期间,林徽因已嫁给梁思成。
1931年11月19日,为了参加林徽因演讲会,徐志摩搭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邮政飞机由南京北上。
当飞机抵达济南南部党家庄一带时,忽然大雾弥漫,难辨航向。
机师为寻觅准确航线,只得降低飞行高度,不料飞机撞上开山(现济南市长清区崮云湖街道办事处境内),当即坠入山谷,机身起火,机上人员(两位机师与徐志摩)全部遇难。
妻子 陆小曼
徐志摩和陆小曼婚纱照
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前夫王赓都是梁启超的学生,也是好友。
1922年,徐志摩留学后回到北京,常与王赓相聚。由于王赓专注于工作和前途,陆小曼想去玩时,他就说:“我没空,叫志摩陪你玩吧。””王赓根本就不会想到这样处理会产生婚姻危机。
就这样,徐志摩与陆小曼在王赓首肯的大好形势下一起玩耍。朝夕相处,日久生情。
王赓调任哈尔滨警察局长后,徐志摩与小曼接触机会更多,使他们感情越陷越深。
不久,陆小曼和王赓发生了一次大的争执。陆小曼在众人面前,受到王赓的辱骂,声称今后再不回王家,陆小曼的父亲听后此事也非常气愤,表示支持女儿的行动。
最终1925年陆小曼与王赓离婚,次年与徐志摩结婚。
与徐志摩刚结婚的前段日子里,虽然徐父徐母对陆小曼依然心有不满,但是两人也过得浪漫、惬意。
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公园内
到了后期,由于陆小曼的病,由于徐父的拒绝接纳,由于鸦片的侵蚀等诸多原因,陆小曼变得越发娇慵、懒惰、贪玩,早没了当初恋爱时的激情,似乎不再是一个有灵性的女人。
徐志摩为了使妻子心喜,就一味迁就她。虽然在口头上常常婉转地告诫陆小曼,但效果不大。
后来,徐志摩的父亲出于对陆小曼极度不满,在经济上与他们夫妇一刀两断。
大学任教时候的徐志摩和陆小曼
为了满足陆小曼的挥霍,徐志摩不得不同时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大夏大学三所学校讲课,课余还赶写诗文,以赚取稿费。
1930年秋,即陆小曼29岁那年,徐志摩索性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以挣家用。
仅1931年的上半年,徐志摩就在上海、北京两地来回奔波了8次。当时,人均的年薪为五块大洋,而徐志摩一年即可挣到几百大洋,但是即便如此,仍然满足不了陆小曼的花销。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去参加林徽因的演讲会。为了省钱,他选择了最便宜的邮政飞机由南京北上。由于大雾,飞机撞上开山而遇难。
徐志摩的遗体从济南运回上海后,陆小曼见到了现场唯一的一件遗物是一幅山水画长卷。这幅画是陆小曼于1931年春创作的,堪称陆小曼早期的代表作,更为珍贵的是它的题跋,徐志摩把这张手卷随带在身,是准备到北京再请人加题,只因手卷放在铁箧中,故物未殉人。
陆小曼看着这张画卷,想到徐志摩的种种好处,自此,她一直珍藏着这幅画。
第四篇:三个历史故事
三个历史故事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三个历史故事》的内容,具体内容:历史是故事的集合,这些故事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体现。那你知道历史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 3 个历史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历史故事:李世民取东都李渊占领长安的同时,各...历史是故事的集合,这些故事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体现。那你知道历史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 3 个历史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历史故事:李世民取东都
李渊占领长安的同时,各地起义军也不断发展壮大。除了瓦岗军之外,主要的还有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和杜伏威领导的江淮起义军,不断在各地打击隋军。残暴荒婬的隋炀帝自己知道末日来到,索性躲到江都,每天和皇后、妃子喝酒作乐,醉得昏昏沉沉。
他不愿听到失败的消息,但是心里到底发慌,对萧皇后说:“听说外面有不少人想算计我,且别管他,还是快快活活喝酒吧。”
有一次,他拿起一面镜子,呆呆地照了半晌,说:“好头颅,不知道谁来砍它呢!”
隋炀帝担心的日子终于到来了。他身边的一批禁卫军兵士,多数是关中地区的人。他们眼看跟着隋炀帝没有生路,都想开小差回家。宇文化及利用兵士想回家的心理,发动兵变。宇文化及带领兵士,攻进行宫,派人把隋炀帝监视起来。
隋炀帝对监视的官员说:“我犯的什么罪?”
官员说:“你发动战争,穷奢极侈;相信奸邪,拒绝忠告;使男子死在战场,妇女儿童走上绝路,百姓流离失所,你还说没罪吗?”
隋炀帝说:“我确实对不起百姓,但是你们这些人也跟着我享受富贵,没对不起你们。今天这样做,是谁带的头?”
官员说:“全国的人都恨透你这昏君,哪儿是一个人带的头!”
隋炀帝这才无话可说,他自己解下巾带交给官员。这个作恶多端的统治者就这样被勒死了。统治中国三十八年的隋王朝宣告灭亡。
隋炀帝死后,东都洛陽还在隋朝的东都留守杨侗(炀帝的孙子)和大臣王世充手里。王世充把杨侗立为皇帝,继续打着隋朝的旗号,对抗起义军。
东都周围本来是瓦岗起义军活动的地区,李密曾经多次打败隋军,但是因为李密骄傲自满,跟将领们互相猜忌,在跟北上的宇文化及人马打了一仗之后,力量渐渐削弱。王世充看准李密的弱点,发起一次袭击,打垮了李密大军。李密带着残兵败将,逃到长安投靠唐朝。
王世充赶跑了李密,自以为力量强大,把杨侗废了,自立为帝,国号叫郑。
这时候,唐军已经削平了西北的几个豪强割据势力,稳定了后方。公元620 年,唐高祖派李世民统率大军进攻东都。李世民大军一出关,河南许多州县纷纷投降,很快就把东都包围起来。
李世民不但善于打仗,而且善于用人。他从原瓦岗军和别的割据势力的降将中,收留了一批人。像有名的秦叔宝、程咬金、尉迟敬德(尉迟是姓,尉音 y,都成了他的得力助手。有一次,李世民亲自带了五百骑兵在阵地上巡视,被王世充发现,发动一万多步兵骑兵突然围上来,王世充的大将
单雄信冲到李世民身边,用 长矛直刺过来。李世民后面的尉迟敬德飞马赶上,大喝一声,把单雄信刺下马来。尉迟敬德保护李世民突出包围,两个人又带着骑兵转过身在郑军阵地来回冲杀,吓 得郑兵不敢阻挡。接着,后面的唐军源源不绝地上来,把郑军打得一败涂地。
从这年秋天一直到第二年春天,唐军把东都越围越紧,日夜不停地攻城。王世充在城里严密防守,不断用石炮、弩箭袭击城外唐军。日子一久,唐军将士也感到疲劳,有人向李世民建议暂时停止进攻,回长安休整后再打。
李世民说:“现在四周各州都已经投降,洛陽成了一座孤城,迟早可以攻下,怎么能半途停下来。”接着就向将士发出命令说:“不攻下东都,决不退兵。”
王世充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好派人偷偷地出城,赶到河北向窦建德求救。
窦建德领导的起义军是河北一支强大的力量。王世充自称郑帝以后,窦建德也自称皇帝,国号叫夏,攻占了唐军许多土地。他接到王世充的求救信,一面带领三十万人马,水陆并进,援救东都;一面派出使者给李世民送去一封信,要李世民退回关中。
唐军许多都被夏军的强大兵力吓得害怕了,主张暂时离开东都。但是有人认为王世充兵力还很强,缺少的是粮食。如果让窦建德跟王世充两军会合,用河北的粮食接济东都,那末胜利就没有希望了。
所以,一定要把南下的窦建德大军堵住。
李世民接受了这个意见,把李元吉留在东都继续围攻王世充,自己带三千多精兵北上,扼守武牢关(就是虎牢关。在今河南荥陽汜水镇)。
窦建德大军到了武牢关,被唐兵拦住,夏军发起几次进攻都没成功,李
世民却派轻骑兵抄小路,把夏军的粮道切断了。
窦建德认为自己兵力强大,不怕攻不下武牢关。他拒绝了他部下和妻子的劝阻,命令全军出动,摆开阵势,鼓噪着冲了过来。
李世民上高地观察了夏军的阵势,说:“窦建德没有遇到过强大的敌手,从他的阵势,就可以看出他骄傲轻敌。我们只要按兵不动,等待他们兵士疲劳的时候,一举出击,一定能打败他们。”
夏军兵士摆开阵势,准备交锋。但是,从早上到中午,还没有见唐军出来交战,兵士们又疲劳,又饥饿,有的坐在地上,有的到河滩上舀水喝。李世民一见时机已到,就命令将士渡过汜水,直冲窦建德大营。
窦建德正和他的将帅在大营聚会,听到唐军骑兵突然冲来,赶忙指挥骑兵应战。双方发生了激战,阵地上尘土飞扬,箭如雨落。
李世民乘夏军不防备,带领一支队伍猛插到夏军阵后,举起了唐军的大旗。夏军将士回头一看,以为唐军已经占领大营,没有心思再战,争先恐后地逃散。窦建德在混战中受了伤,被唐军俘虏了。
窦建德失败后,李世民再回兵围攻东都。王世充还想突围,将士们说:“现在夏王已经失败,我们就是突围出去,也没有用。”王世充眼看大势已去,只好向唐军投降。
窦建德被送到长安,不久就被杀害,他的部将刘黑闼(音 t)率领河北夏军,继续和唐军作战。唐军又花了三年时间,才把河北地区稳定下来。公元 623 年,唐统一中国的战争基本结束。但是,唐朝皇室内部的矛盾却尖锐起来。
历史故事:瓦岗军开仓分粮
瓦岗军首领翟让,本来是东郡的一个小吏,因为得罪了上司,被打进牢监,还被判了死罪。有个狱吏同情他,跟他说:“我看你是条好汉,怎么能在牢里等死呢。”一天夜里,狱吏偷偷地砸了镣铐,打开牢门,把翟让放了。
翟让逃出了牢监,逃到东郡附近的瓦岗寨,招集了一些贫苦农民,组织了一支起义队伍。当地一些青年人,听到这个消息,都来投奔他。其中有一个青年叫徐世勣(音 jī),年纪才十七岁,不但武艺高强,而且很有计谋。
徐世勣劝翟让说:“这里附近都是贫苦的老乡,我们不应该去打扰他们;我看荥陽一带,来往的豪门富商很多,不如到那里去筹办点钱粮。”
翟让听从徐世勣的意见,带领农民军到荥陽一带,专门打击官府富商,夺取大批资财。附近农民来投奔翟让的越来越多,很快就发展到一万多人。
李密投奔翟让以后,帮助翟让整顿人马。那时候,附近各地还有一些小股的农民队伍。李密到各处去联络,说服他们联合起来,听从翟让指挥。翟让十分高兴,跟李密渐渐亲近起来。
翟让虽然有了很多人马,但是他并没想到自己能推翻隋炀帝。李密对翟让说:“从前刘邦、项羽,本来也是普通老百姓,后来终于推翻秦朝。现在皇上昏庸暴虐,百姓怨声载道,官军大部分又远在辽东。您手下兵强马壮,要拿下东都和长安,打倒暴君,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翟让听了很高兴,说:“您的意见太好了,我倒没想到这一点呢。”
接着,两人商量了一番,决定先攻打荥陽。荥陽太守向隋炀帝告急。隋炀帝派大将张须陀带大军镇压。
张须陀是镇压农民军的老手。翟让曾经在他手里打过败仗,这次听说又
是张须陀来了,有点害怕。李密说:“张须陀有勇无谋,再加上他自以为强大,骄傲轻敌。我们利用他的弱点,保管能打败他。”
李密请翟让摆开阵势,正面迎击敌人;他自己带了一千人马在荥陽大海寺北面的密林里设下埋伏。
张须陀欺翟让不是他的对手,莽莽撞撞地指挥人马掩杀过来。翟让抵挡了一阵,假装败退。张须陀紧紧追赶,追了十多里,路越来越窄,树林越来越密,正是 李密布置的埋伏圈。李密一声令下,埋伏的瓦岗军将士一齐杀出,把张须陀的人马团团围住。张须陀虽然勇猛,但是被伏兵层层包围,左冲右突,没法脱围,终于全 军覆没。张须陀也被起义军打死了。
经过这一场战斗,李密在瓦岗军里提高了威信。李密不但号令严明,而且生活朴素,凡是从敌人那里缴获来的钱财,他都分给起义将士。日子一久,将士们就 渐渐向着他了。第二年(公元 6!“7 年)春天,李密劝说翟让,趁隋炀帝在江都巡游,东都空虚的机会,进攻东都。瓦岗军派人到东都刺探军情,被隋朝官员发觉,加强了东都的防御。李密就改变计划,提议先打东都附近的兴洛仓(在今河南巩县)。
兴洛仓也叫做洛口仓,是隋王朝建造的最大的一个粮仓。仓城周围二十多里,城里挖了三千个大窖,每个窖里贮藏着八千石粮食。这都是隋王朝多年来从各地农民身上搜刮来的血汗。
翟让、李密两人带七千名精兵攻打兴洛仓。这些兵士原是流离失所的农民,一听得攻打官府的粮仓,个个摩拳擦掌,勇气百倍。他们向兴洛仓发起猛攻。驻守在兴洛仓的隋军还想顽抗,但是怎么也抵挡不住像插翅猛虎一般的瓦岗军。兴洛仓被攻破了。
瓦岗军攻破兴洛仓以后,立刻发布命令,开仓分粮。兵士们打开一口口粮窖,让老百姓尽情地拿。受饥挨饿的农民从四面八方拥向粮仓,从头发花白的老人,到背着孩子的妇女,一个个眼里带着激动的泪花,前来领粮。大伙对瓦岗军的感激心情,就不用提了。
接着,瓦岗军又打败了东都派来的隋军救兵。到这时候,瓦岗军的指挥权渐渐集中在李密手里。翟让觉得自己的才能不如李密,就把首领的地位让给李密。大家推李密为魏公,兼任行军元帅。
瓦岗军在洛口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后,乘胜攻下许多郡县,隋朝官吏兵士纷纷投降。瓦岗军一面继续围攻东都,一面发出讨伐隋炀帝的檄文,声讨炀帝的罪恶,号召百姓起来推翻隋王朝的统治。这一来,把整个中原都震动了。
正当瓦岗军胜利发展的时候,内部发生了严重分裂。翟让把首领位子让给李密后,翟让手下有些将领很不愿意。有人劝翟让把权夺回来,翟让却总是笑呵呵的不当一回事。但是这些话传到李密耳朵里,李密就很不高兴。李密的部下撺掇他除掉翟让。李密为了保自己的地位,竟起了狠心。
有一天,李密请翟让喝酒。在宴会中间,把翟让的兵士都支开了,李密假意拿出一把好弓给翟让,请他试射。翟让转过身子,刚拉开弓。李密布置好的刀斧手就动起手来,把翟让砍倒了。
打那时候起,瓦岗军开始走了下坡路。但是,北方由李渊带领的一支反隋军却正在强大起来。
历史故事:陈后主亡国
陈武帝建立南陈王朝的时候,北方的东魏、西魏已经分别被北齐、北周代替。公元 550 年,东魏高欢的儿子高洋建立了北齐,公元 557 年,西魏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建立了北周。北齐和北周互相攻战,到北周武帝时,灭掉了北齐,统一了北方。
北周武帝是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但是继承他的周宣帝却是一个荒婬暴虐的人。周宣帝死去后,他的岳父杨坚夺取了政权。公元 58!”年,杨坚即位,建立隋朝。这就是隋文帝。
在北方政治上**的时候,南陈王朝获得了一个暂时的安定局面,经济惭惭恢复起来。但是传到第五个皇帝,却是一个荒唐得出奇的陈后主。
陈后主名叫陈叔宝,是个完全不懂国事,只知道喝酒享乐的人。他大兴土木,造起了三座豪华的楼阁,让他的宠妃们住在里面。他手下的宰相江总、尚书孔范 等,都是一伙腐朽的文人。陈后主和宠妃经常在宫里举行酒宴,宴会的时候,让他们一起参加。大家通宵达旦地喝酒赋诗,你唱他和,还把他们的诗配上曲子,挑选 了一千多个宫女,为他们演唱。
陈后主这样穷奢极侈,他对百姓的搜刮当然非常残酷。百姓被逼得过不了日子,流离失所,到处可见倒毙的尸体。有个大臣傅縡(音 zi)上奏章说:“现在已经到了天怒人怨、众叛亲离的田地了。这样下去,恐怕东南的王朝就要完了。”
陈后主一看奏章就火了,派人对傅縡说:“你能改过认错吗?如果愿意改过,我就宽恕你。”
傅縡说:“我的心同我的面貌一样。如果我的面貌可以改,我的心才可以改。”
陈后主就把傅縡杀了。
陈后主过了五年的荒唐生活。这时候,北方的隋朝渐渐强大起来,决心灭掉南方的陈朝。
隋文帝听从谋士的计策,每逢江南将要收割庄稼的季节,就在两国边界上集结人马,扬言要进攻陈朝,使得南陈的百姓没法收割。等南陈把人马集中起来,准 备抵抗隋兵,隋兵又不进攻了。这样一连几年,南陈的农业生产受了很大影响,守军的士气也松懈下来。隋兵还经常派出小股人马袭击陈军粮仓,放火烧粮食,使陈 朝遭到很大损失。
公元 588 年,隋文帝造了大批大小战船,派他的儿子晋王杨广、丞相杨素担任元帅,贺若弼、韩擒虎为大将,率领五十一万大军,分兵八路,准备渡江进攻陈朝。
隋文帝亲自下了讨伐陈朝的诏书,宣布陈后主二十条罪状,还把诏书抄写了三十万张,派人带到江南各地去散发。陈朝的百姓本来恨透陈后主,看到了隋文帝的诏书,人心更加动摇起来。
杨素率领的水军从永安出发,乘几千艘黄龙大船沿着长江东下,满江都是旌旗,战士的盔甲在陽光下闪闪发光。南陈的江防守兵,都吓得呆了,哪里还有抵抗的勇气。
其他几路隋军也都顺利地开到江边。北路的贺若弼的人马到了京口,韩擒虎的人马到了姑孰。江边陈军守将告急的警报接连不断地送到建康。
陈后主正跟宠妃、文人们醉得七颠八倒,他收到警报,连拆都没有拆,就往床下一丢了事。
后来,警报越来越紧了。有的大臣一再请求商议抵抗隋兵的事,陈后主才召集大臣商议。
陈后主说:“东南是个福地,从前北齐来攻过三次,北周也来了两次,都失败了。这次隋兵来,还不是一样来送死,没有什么可怕的。”
他的宠臣孔范也附和看说:“陛下说得对。我们有长江天险,隋兵又不长翅膀,难道能飞得过来!这一定是守江的官员想贪功,故意造出这个假情报来”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根本不把隋兵进攻当作一回事,笑话了一阵,又照样叫歌女奏乐,喝起酒来。
公元 589 年正月,贺若弼的人马从广陵渡江,攻克京口;
韩擒虎的人马从横江渡江到采石,两路隋军逼近建康。
到了这个火烧眉毛的时候,陈后主才有些惊醒过来。城里的陈军还有十几万人,但是陈后主手下的宠臣江总、孔范一伙都不懂得怎么指挥。陈后主急得哭哭啼啼,手足无措。隋军顺利地攻进建康城,陈军将士被俘的被俘,投降的投降。
隋军打进皇宫,到处找不到陈后主。后来,捉住了几个太监,才知道陈后主逃到后殿投井了。
隋军兵士找到后殿,果然有一口井。往下一望,是个枯井,隐约看到井里有人,就高声呼喊。井里没人答应。兵士们威吓着叫喊说:“再不回答,我们要扔石头了。”说着,真的拿起一块大石头放在井口,装出要扔的样子。
井里的陈后主吓得尖叫了起来。兵士把绳索丢到井里,才把陈后主和两个宠妃拉了上来。
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陈朝灭亡了。中国自从公元 3!"6 年西晋灭亡起,经过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局面,重新获得了统一。
第五篇:三个故事 三个启示
【三个故事 三个启示】 很精典!你又明白多少了……
一、年轻人不小心将酒店的地毯烧了三个小洞,退房时服务员说根据酒店规定,每个洞要赔偿100元。年轻人:确定是一个洞100元吗?服务员:是。年轻人点燃烟头将三个小洞烧成一大洞。
启示:1.考核标准在哪里,人们的行动就在哪里;2.不要光站在自己的角度订立标准;3.漏洞有时是致命的。二、一士兵遭到敌军突袭后逃到了山洞。敌军在身后紧追,他躲在洞中祈祷不被敌人发现。突然胳膊被狠狠地蛰了一下,原来是只蜘蛛,他刚要捏死,突然心生怜悯,就放了它。不料蜘蛛爬到洞口织了一张新网,敌军追到山洞见到完好的蜘蛛网,猜想洞中无人就走了。
启示:很多时候,帮助别人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
三、父亲丢了块表,他抱怨着翻腾着四处寻找,可半天也找不到。等他出去了,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找到了表。父亲问:怎么找到的?儿子说:我就安静的坐着,一会就能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启示:我们越是焦躁的寻找,越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只有平静下来,才能听到内心的声音。
不错的启示,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结果是不一样的。新的感悟一一。慢慢看,慢慢悟
1、人生需要四种人:
名师指路,贵人相助,亲人支持,小人刺激。
2、女人,大美为心净,中美为修寂,小美为貌体。
男人,大智为信仰,中智为克己,小智为财奴。
3、没有机会做大事的人,是因为没有通过做好小事来证明自己的实力。放在越不起眼的地方,越要主动发光。在别人不敢委以重任之前,把小事做到极致,来证明你的实力。
4、延参法师《宽怀人生》: 紧张与松弛,沉重与飘逸,都是生命的状态,坎坷和艰辛中蕴藏着更大的追求。笑着面对悲伤,悲伤会化为动力,笑着面对忧愁,忧愁会化为快乐。让忧愁去漂流吧,生活需要快乐,也应该是快乐的。
5、大道至简,平常心是道:
一个行者问老和尚:“您得道前,做什么?”老和尚:“砍柴担水做饭。”行者问:“那得道后呢?”老和尚:“砍柴担水做饭。”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老和尚:“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
6、当你喜欢上某件事,会发挥出惊人的能力:
抱着你自己10公斤重的孩子,你不觉得累,是因为你喜欢;抱着10公斤重的石头,你坚持不了多久。当一个人不喜欢做某件事,就算他才华横溢,也
无法发挥;当一个人喜欢上了某件事,他发挥出来的能力会让你大吃一惊。所以,一个人没有成绩,不一定是他没有能力,很可能是因为不喜欢。
7、爱你的人会一直愿意为你付出,你爱的人却不一定愿意为你付出: 二战时,一犹太家庭遭到迫害,大儿子和小儿子分别去寻求帮助。大儿子去找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小儿子去找自己曾帮助过的人。结果却是大儿子获救,小儿子被出卖。爱你的人会一直愿意为你付出,你爱的人却不一定愿意为你付出。在现实中,真正对你忠诚的都是曾经给过你恩惠的人、爱你的人。
8、改环境,不如改自己: 乌鸦往东飞,遇到鸽子。都停在一颗树上休息,鸽子见乌鸦飞得很辛苦,关心地问:您要去哪里?乌鸦忿忿答:其实我不想离开,可是这个地方的居民都嫌弃我的叫声不好。鸽子好心地说:别费力了,如果你改变不了你的声音,飞到哪都不会受欢迎的。做事也是如此:改目标,不如改方式,改环境,不如改自己。
9、关键时刻能救你的,只有你自己: 一头驴子不慎掉进了枯井,众人设法救它,都没有成功,就决定埋了它。驴子悲声鸣叫,可当泥土落下的时候,它却出乎意料地安静了。它努力抖落背上的泥土,把它们踩在脚下,让自己登高一点。就这样,它随着泥土的抖落不断登高,最后竟在众人的惊奇声中走出了枯井。
10、世事总不能万般如意,有舍才有得: 师父问:如果你要烧壶开水,生火到一半时发现柴不够,你该怎么办?有的弟子说赶快去找,有的说去借,有的说去买。师父说:为什么不把壶里的水倒掉一些呢?
11、有一颗不屈的心:
一个失意年轻人寻找成功,哲人给一颗花生说:“用力捏它。”年轻人用力一捏,花生壳碎了,剩下仁。哲人又叫他搓,结果搓掉红色的皮,只留下白白的果实。哲人再叫他捏,不论他如何用力,却捏不碎花生仁。哲人说:“虽然屡受磨难,失去了很多,但要有一颗不屈的心。”
12、只有学会放弃眼前利益,才能获取长远大利: 富翁拿了三块大小不一的西瓜放在青年面前:若每块西瓜代表一定程度的利益,选哪块?青年回答:最大的。富翁把最大的递给青年,而自己却吃起最小的。富翁很快吃完了,拿起桌上的最后一块西瓜吃起来。青年明白了:富翁吃的瓜虽都不大,加一起却比他多。
13、谦卑自己,就是份量: 一滴墨汁落在一杯清水里,这杯水立即变色,不能喝了;一滴墨汁融在大海里,大海依然是蔚蓝色的大海。为什么?因为两者的肚量不一样。不熟的麦穗直刺刺地向上挺着,成熟的麦穗低垂着头。为什么?因为两者的份量不一样。宽容别人,就是肚量;谦卑自己,就是份量;合起来,就是一个人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