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402班学生家长观影感受
电影<<地球上的星星>>讲述了一个关于儿童差异性的故事。让我感触很深,也给了我许多感动和激励。
小男孩伊夏有阅读书写障碍症,然而在这个讲究统一讲究规矩的校园内,他成了一个大家公认的调皮捣蛋的坏孩子,甚至他们在没有深入挖掘问题根源的情况下,强行将他送到寄宿学校进行“改变”。可以武断给他安上“懒惰”“作怪”的毛病,却不愿承认孩子身上与其它人不同的方面。
为什么?原因是我们害怕差异,我们对差异没有正视的勇气与引导的耐性,差异便宣告了规矩的被破坏。差异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反而向反面发展。差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放弃,只要老师和家长的适当的耐心的鼓励和指导及关爱,多让学生们自由思考自由发挥的鼓励和宽容,有时候它甚至成就了天才,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光芒各异的星星才汇成了美丽的星空。
涂润晰同学妈妈402班《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昨天看了《地球上的星星》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叫伊桑的小男孩,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小男孩,在老师和父母眼中是个调皮捣蛋的坏学生,他的哥哥尤汗却成绩优秀,认真听话,无疑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老师眼中的好学生。
伊桑进了一所技术学校,他的代课老师也很怪异和顽皮,伊桑在老师的开导下,渐渐变好,学习也慢慢进步,成为了一个好孩子。
这个电影告诉我们要如何去爱我们的孩子,孩子如同地球上的星星,他们需要爱、自由、阳光,让我们放开对孩子的束缚,让他更好地去享受生活,成为父母眼中那颗最耀眼的星星。
向往同学妈妈402班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看了这部片子之后,我觉的不能太宠孩子了,一宠,他就得意忘性了。
这部片子里的小男孩太不听话了,在原来学校是一个样,转学了还是老样子,他的家人为他操碎了心,我看着都心寒。
这部片子看完之后,我很心寒,因为我很少管我的孩子,也不知道他在学校
是个什么样。
我觉得我们要多管管孩子,不能光宠孩子,这对他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黄诗童同学妈妈402班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一个有阅读障碍的男孩,字母和数字在他眼里就像在跳舞,因此他总是最
后一名,大家都以为他品行极差,同学嘲笑他,老师责骂他,爸爸打骂他,只有
妈妈关心、呵护他。就在他自信心即将崩溃的时候,一个特别的老师从天而降,改变了他的命运,发现了他对绘画的天赋。并主动要求跟他做游戏,给他讲那些
和他一样的名人的故事,用爱感化了他。使他恢复了信心与自信,成为一名优秀的孩子。当我们看到他很努力学习,却依然没有效果,被爸爸打时,我们都为他
流下了伤心的泪水。当我们看到他成功时候,紧紧拥抱老师的情景时,又为他流
下了激动的泪水。伊库姆巴老师与伊桑的师生之情使我深深感动了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这样幸运的遇上伯乐的。我只是希望通过这个电影,让社
会和更多的家庭知道,该如何去爱我们的孩子。孩子们如同地球上的星星,他们
需要爱,更需要自由,阳光,有了这些才有能力去赢得残酷的竞争和挑战。让我们放开对孩子的束缚,让他们更好的去享受生活,成为闪着光芒的星星。
喻 靖 雯爸爸402班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今天,看了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影片讲述了一个叫伊夏的男孩,只有九岁,由于他有某些障碍,读写都是反思维的,导致学校的老师,还有家长都认为这个孩子不可救药,同学们也取笑她,也正是这样,伊夏的自尊很受打击,对学习有了很大的抵触情绪。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像伊夏爸爸这样的家长,平时和孩子不是说服教育,不是沟通,而是“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做错事,或是没考好,不是找原因,而是用粗暴的行为和严厉的语言警告下次不能这样。还有现在的家长给孩子报的各种兴趣班、补习班,也不管孩子愿不愿意,是否感兴趣,周末塞得满满的。家长的心理都能理解,希望孩子多学点东西,将来能应对社会,现在社会竞争激烈,人才济济,将所学的的知识和技能派上用场。可孩子这么小,消化得了吗?平时在学校就够累的了,周末也不能放松,难怪孩子说:“还我一个愉快的童年”。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学习成绩再差的同学也有闪光点,正如电影中的伊夏,对画画就很有天赋。现在这社会像尼库这样有爱心、有责任、还懂心理学的老师多一些就好了,不要因为我们的孩子平时考试成绩不好,表现不好,就贴上“差生”的标签。不过,一个好孩子靠的是家长和学校老师的密切配合,不是一个人的力量所能及。如何教育好孩子是我们大家的头等大事!
万蔚依同学妈妈402班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片中的伊夏是一个让老师和家长都特别头疼的孩子,以至于学校都认为他是一个有智障的孩子。家长的不理解,老师的不认同,同学们的取笑,都让伊夏特别沮丧,自信心一再受挫,同时他也陷入了无限的痛苦中:“为什么自己就是学不会呢?”一个聪明活泼的孩子从此失去了快乐和笑容。
其实孩子的世界既是单纯的,又是五彩的。他们需要有自己的世界,而不是
受到大人们传统思想的禁锢,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和创意,他们需要鼓励,需要肯定,需要支持,需要欣赏,更需要大人的理解和尊重。当我们面对他们的不听话、没礼貌、无故发脾气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可以冷静地想想他们这种行为
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一直都想着要去教育、改变孩子,其实改变孩子最首要的任
务是要改变我们自己,让自己多一点耐心、多一点爱心,用心了解孩子的想法和
需求,相信孩子就不会再叛逆,我们的关系不会再紧张,而我们最终会成为永远的好朋友。
刘秋瑒妈妈 402班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地球上的星星》这部感人的电影的男主角儿是一个八岁的小男孩伊桑,一个充满了奇思妙想的男孩。在他眼睛里,世界神秘可爱、充满色彩,他喜欢天
空、白云、飞鸟、河流、小鱼,甚至可以津津有味地注视小水坑,欣赏它被人踩
出的水纹和倒影。伊桑的哥哥尤汗显然和他是两个极端,尤汗成绩优异,在成人
以家庭作业、分数、整洁为标准的世界里尤汗无疑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老师眼
中的好学生。
伊桑常常上课捣乱,然后他的家长被叫去学校,被老师一顿批。但他自己
却一点也不害臊。最后,他竟然逃学!还谎编请假条,让哥哥尤汗来写。成功后,又一个人在街上闲逛。最后被爸爸发现了,骂了一顿,直接把伊桑送进了技术学
校。他刚刚进去,十分害怕,还好有班里成绩最好的一个朋友和他一起玩。后来,来了一位代课老师,这位老师出场是十分怪异。穿着一身小丑的服装,吹着我们
中国传统的笛,出场了。他十分可爱、善良、顽皮。伊桑在他的开导下,渐渐变
好,学习成绩也慢慢跟了上去。后来又展开了一次“画画比赛”。老师和伊桑的画不相上下,但最后还是伊桑的画,赢得了冠军!开家长会的一天,伊桑的父母
以为又要挨批了,结果迎来的是老师们对伊桑的赞扬。当场伊桑父母高兴不已。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这样幸运的遇上伯乐的。我只是希望通过这个电影,让
社会和更多的家庭知道,该如何去爱我们的孩子。每个孩子有每个孩子 的优点,孩子们如同地球上的星星,他们需要爱,更需要自由,阳光,有了这些才有能力
去赢得残酷的竞争和挑战。让我们放开对孩子的束缚,让他们更好的去享受生活,成为闪着光芒的星星。
董绣春妈妈402班
第二篇:观影感受
观影感受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是一部优秀的华语片,也是一部教育的好教材。”
育的把老永久人民伟人法揭须关是。《周周总动。我们谋福真情“《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是开展及时雨,周总理爱人民、为人民百姓当亲人、当朋友;群众,是的挂念,是党永远的源泉。
影片把重大历史题材、国家决策日常生活吃饭、喝水结合起来,形象与平凡细节结合,以艺术的示:要建立干部群众的鱼水情,心人民疾苦,走群众路线、实事
看着电影回忆起了小时候的课恩来办公室窗口的灯光》,再次理鞠躬尽瘁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周总理,就是我们的镜子。今天一定要继承党的优良传统,为人利。
影片以摄影记者的口吻叙述,既实感,也有纪录片的特点。
教,党和
把手必求文
被感,民有
周总理与群众的血肉关系让人感动,很有现实意义。这部电影表现了伟人的平民意识,平民的国家情怀。在电影越来越娱乐、世俗化的今天,观众需要这样的心灵鸡。汤
第三篇:微课观影感受
观 摩 感 受
昨天下午三点多我们石家庄工程职业学院装备制造系所有老师在系领导的组织下学习院里2014年评出来的一些优秀微课。
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后我发现了自己的好多不足,起码在PPt的准备阶段我就没有那些优秀微课里的动画效果,以及那个体育部的老师可以在讲的同时添加自己的动作分解动画,顺便再加上一点轻音乐,让观看的人在放松中学到东西。通过观看这几个优秀的微课,使我感觉到了微课程的魅力所在,微课程虽“微”但内容含量却不小,微课程的内容很具体,它所关注的是“小现象、小策略"。在短短的十几分钟时间里,教师要讲某一知识点阐明清楚,尤其是我们理工科不需华丽的语言,只要将所要讲述的问题用学生可以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微课程是由文字、音乐、图画三部分组成,微课程以ppt的形式呈现,它没有解说的声音,在优美的轻音乐中文件自动播放,静静地阅读文字,欣赏画面,引发我们深深的思考。微课视频的目的:就是把课堂教学放在网络上,供学习者能够容易地获得知识。使学习者能在短短的十五分钟之内,尽快学习到所需要的知识,从而表现出高效性。
记得前段时间系里要求每个老师都得录制微课,由于是第一次录播,特别的紧张,不过,还是硬着头皮把自己要讲的知识内容给做好了。结果是由于自己平时的语速特快,尽管录制之前告诫自己慢点,但还是不在微课录制的要求10~15分钟之内。所以又继续录播第二个微课,这一次比第一次要好多了,没有以前紧张了,时间也达到录制要求。有了录制微课视频的经历后,我打算以后有时间就继续探索微课视频的录制,给自己的教学片段在有限的生命中留下一点纪念。另外微课视频,需要简洁流畅,不需要对同一个知识进行反复去讲解,因为视频本来就可反复点击观察,这就可以让学生去反复操作学习。所以,微课的课件需要认真去做好。我们不能把平常用的课件直接做微课视频,需要进一步的加工处理,面对屏幕进行录制时,要克服没有学生的场景,面对冷冰冰的电脑屏幕,需要我们发挥想象力,把屏幕当做学生去讲解。
所以说微课视频录制的方法和步骤我已经基本掌握。但对讲好一堂微课,掌握好录制技术,我的能力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上课的内容中下足功夫才行。
第四篇:24小时新一季观影感受
本季一共12集,目前看到了第八集,基本没有通过国内的视频网站看,都是看的1080P.web版本。说说感受吧,起初得知24回归的时候确实很意外,作为追了五年的剧集来说,感动是不言而喻的了。作为当初接触美剧的处女剧集来说,24小时给我的印象和影响可以说是非常深刻,他不仅诠释了一部美剧所具有的制作精良、编剧考究所具备的一切条件,同时也潜移默化的被我当作之后衡量一部美剧精彩与否的标准,当然,能出其左右的可谓少之又少。
作为美剧大行其道(泛滥)的今天,FOX重启24小时并无多少悬念,但同时也担负着巨大的风险,如何把老粉丝拉回来、吸引新观众是此剧开播的当务之急,所以FOX才有了一系列的动作:
首先是将24小时缩短至12小时。这一点,作为铁杆粉丝来说或许会有所遗憾和不解,但是出于收视率和成本的考虑,制片方无法得知拍摄24集是否会把观众一直留到这一季的季终,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FOX并没有表示此季为正统的续作(官方称“番外篇”),宣传时也没有痕迹表明此剧为24的第九季,试水意图非常明显,也正是因为如此,在每一集
播出时我都会仔细留意他的收视率,盼望他能够高了再高。
再次,支线过于简单,人物关系没有往季复杂。作为24的铁粉们不知有没有发现,作为以往24小时的惯例,剧中的每一个人都值得怀疑,当回到这季的时候,总感觉有些时候,有些角色的设定必定可以反目或者因他而新生支线,但却没有,虽然总体主线明确,情节紧凑,但是支线过于简单,人物没有往季的复杂。我分析原因,一是可能因剧集的缩短,编剧只能将所有的支线和情节在不影响精彩度的情况下精简,二是可能怕新观众不适应24的由众多支线交织,不到最后一小时不消停的“永远让你意想不到”的虐心风格,当然第八集总统
被炮轰已经让很多新观众大呼受不了了。
最后,谈一谈24小时还能走多远,哦,这里应该说,包小强能走多远。当看到他在第一集的那张面部表情特写时,我意识到小强老了,虽然依旧睿智、敏捷,但是对于一部剧集来说最难的就是保持演员的年轻,尤其是这种靠演员的魅力征服观众的剧集。007系列要不断的更换演员来保证角色的常新,因为它是一部电影,完全可以因为演员来定义影片的格调和人物的性格,而不像24这样,人物都是经过漫长的几季之后而逐渐饱满,传神从而深入人心。再看哈利波特系列,典型的反面教材,随着主角们年龄的增长,基本上已经从一部老少皆宜的电影转变为成人类的科幻片,这也就是为什么喜羊羊和灰太狼不能长大的原因。话题扯远了,对于包小强能否再陪伴我们几年,答案只有在本季季终才能给出,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自24小时开播以来,在本季破天荒得出现了一名在各方面能力均能与包小强抗衡的角色,KATE。目前来看她应该不会是反面人物,但是至于她最终的结局怎样我们只有拭目以待。一山不能容二虎的定律在美剧中一直存在,包小强继续他的反恐之路,还是KATE操刀出马,相信FOX会在新季的最后给出答案。
有个问题顺便说一下,新一季的英文名在国内都翻译成了“再活一天”,难道说这一天是小强的最后一天?我不希望编剧以小强的牺牲作为结局。如果说下季的主角由小强换了KATE,这确实就是小强的再活一天,但是如果小强还是24的主角,我宁愿大家把他翻译成“择日而生”!
第五篇:湘女萧萧观影感受(范文模版)
湘女萧萧观影感受
法学0903 王礼尧
09261066
学期过半,影像与中国文学这门课上我们已经欣赏了4部电影。其中我对娜仁花老师演绎的两部电影十分喜爱,一部是湘女萧萧一部是黑骏马。可能由于自己是蒙族的关系,所以对同为蒙族的娜仁花有一种亲切感,由于田老师未对黑骏马进行讲评,所以我这次选择第二部湘女萧萧进行分析。
观看本片的感受,和以往观影体会很不同。以前看的都市片比较多,要么就是古装片,像这乡土气息浓重的影片算是第一次看到。纯朴的乡土人情,一切来源于自然回归于自然,没有过多的对白但确精心雕琢过,没有华丽的道具但却复合电影所要带给观众的感觉。以前看过一句话,“影像的躯壳,声色的装修,不足以支撑起电影这门思考的艺术。”从这个角度看,《湘女潇潇》的成功不是在于高超的拍摄手法和美丽精致的取景,而是在于导演通过它寄予的人文情怀,整部影片洋溢着浓郁的人文气息。
其实高中时就应身为作家的姑姑要求读过沈老的原著萧萧,不得不提,虽说大体的故事情节相差不多,但是电影和小说给我的感觉完全不同,毫无疑问,电影通过导演对于细节的精准把握增强了批判的力度和内容。原著给人的感觉是恬静安详的,符合沈从文的一贯描写湘西生活的风格,纵然那些人们可能在我们看来是不开化的、愚昧的,他们做的很多事情是很难理解并接受的,我还是可以感受到一份远离都市玷染的原生态人性的美好;在小说里,很难判定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因为一切都被淡化了,像一幅烟雨蒙蒙的山水画,你不想去深究,在乎的只是它给予你的一种整体的感觉。当矛盾冲突达到高潮时,花狗逃跑后,我曾担心过萧萧的命运会不会很悲惨,可是最后的结局却让我感到几分温暖,萧萧生下的孩子和她的小丈夫一起在草地上玩耍,生活没有因为那些波澜而停滞而是继续向前,一如往常得平淡和谐安详,即使背后是生活的无奈和残酷。
但是电影不同,不能太过含蓄,不仅强化了矛盾冲突,还要借原著表达导演想对这个时代说的话。有一个场景我印象特别深刻,就是在寡妇被沉潭的时候围观群众的麻木的表情,当一条鲜活的生命被悲惨地扼杀,竟然没有人上前阻止,甚至还有人冷漠无知地笑。不得不说,这个场景是应当深刻地刺痛一个时代的神经的,当民众对悲剧无动于衷,对早就应该被淘汰的陋习坚持到底,对生命毫无敬畏和起码的尊重,那这个时代离死亡也就不远了。导演可能想借助这部电影,来吸引大众对于那些易被忽视的角落的重视,减少一点悲剧的发生,让人们活得更有尊严。
这部影片中的人物也无谓好坏,因为在无知面前一切也都失去了意义。没有受过教育的民众哪来反抗命运的勇气和动力?他们接触的是水和山,是田里的耕种和家庭的重担,他们爱了就是爱了,没什么海誓山盟,也没什么经典场景铺垫。老水车不停地运转,暗示了一代代女性无法逆转的轮回命运。萧萧的公公一直没有露面,后来我们通过她婆婆的眼泪我们才知道,婆婆应该是和潇潇一样是童养媳,养着比她小的丈夫,后来丈夫长大后和别的女子在一起了,并且拒绝回到那个陈腐而乏味的家庭。
但是,再无知单纯的人也会有对美好自由幸福的追求,萧萧也不例外。她羡慕过城里打扮新潮的女学生,她抱着弟弟对着月光唱歌,她想过和花狗私奔到外面的天地去……可是,人在诸多束缚面前终是无力的。最后的结局对白不多,却让人心里空荡荡的,感觉到寒冷和难过。年龄还未到中年的萧萧穿起了她婆婆那样的衣服,脸上的表情早已没有了刚开始的纯真烂漫,而是空洞苍白。她为她的儿子迎娶了一个当年的“萧萧”;而当年的小丈夫,也已经长大,面对这写他无法选择的一切,终是没能继续面对,选择了逃离,不知道他逃向哪里,但可以肯定的是,萧萧的生活,不能再指望这个小丈夫有任何亮点了,注定的是死水,不再激起半点波澜。
萧萧由受害者,到陋习的执行者,孰是孰非,难以判断。山依旧青,水依旧干净,可是,人已被时光的洪流冲击到无法掌控自己命运转盘的河道,随波逐流。
所以,如果原著是一曲带点小哀伤的田园组歌,那电影就是一部凝着深深批判和遗憾的人性哀歌,但是两者还是归结于一,那就是永恒不变的洋溢着的人文气息,拒绝冷漠,拒绝麻木,呼唤爱,呼唤美,呼唤拯救,呼唤一个时代对于尊严的关注。我想应该感谢谢飞导演领导的第四代导演们,他们在当时的环境所拍出的电影也许真的做到了源于原著,高于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