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培养孩子感恩的心
如何培养孩子感恩的心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给予孩子的爱不该是不求回报的爱,就是要教孩子不仅接受爱,还要献出爱,让孩子懂得他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和朋友的关爱,这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修之课。在讨论如何让孩子学会感恩的过程中,我有几点思考供大家一起交流,这也是我对如何教育孩子的一方面总结:
一、父母要感谢孩子,孩子才能感谢父母。
事物都是两面性的,相互影响的。作为父母,是个有思想的成年人,我们的行为就是孩子很好的道德教科书,我们如何待别人的一举一动,将深深地印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如果我们也是相互关心感恩的夫妻,如果我们也很孝顺我们的父母,经常看望他们,为他们添衣添食,给他们挂挂电话问侯,为他们过生日一起过节等等,那么我们的孩子能不受到影响么?这一点,在我们家就特别有体会。我和先生都是孝顺的儿女,常常在孩子面前问侯父母亲,让孩子和老人家隔三差五视频说说话,孩子的家庭观念就形成了,我们家要有大家才是完整的,如果哪个人不在,他都会问,某某干嘛去了?在孩子帮我们一起做家务比如帮忙倒水、倒垃圾,我们也感谢他,孩子也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和个人价值的认可;孩子在接过我们为他端的水或是添的衣服时,他也开始说谢谢了,然后我们表扬他真懂礼貌,接着就有了下一次。在教他读《三字经》时背一段话,“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开始他不大懂,后来我们在和孩子一起暖被窝时告诉他,他嘿嘿地笑着说,嗯,我也帮爸爸妈妈暖被窝。好样的。
二、带领孩子参加一些关爱的活动,比如支助贫困地区的家庭,比如去孤儿福利院看望孩子,去之前要让他明白为什么要做这些活动,回来后可以谈个感想。往往通过对比,孩子更能看到自己所处的环境是多么幸福,更会珍惜和怜悯,也渐渐从对亲人的爱转向对社会的爱。想想我们从小不也是这样么,或许在我们那个年代有更多的事迹教育,有更多来之不易的生活体会,才得以今天这样谦卑感恩。
三、通过一些书籍或电视教育,还有名人故事和身边的例子。现在的大学生常常难以找到工作,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他们有学历了,但品德品质落后了,心高手低了,自以为是的,用人单位不想要;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却抱怨难以找到合适的人,唉。学习如何做人,还是当今社会的最基本要求。这些大学生如此,是否我们可以找到我们孩子未来的影子呢?所以,现在中国有相当素质的家庭开始重视孩子的德育,检审
父母自己的行为,近几年满大街又开始流行《弟子归》、《三字经》之类的,或许那些浅薄的道理谁都懂,却经常被忽略了。
四、利用一些特殊的节日或时间。比如这次的感恩节,孩子的学校发了一份作业,说写下你的感谢。孩子认真地写了还大声读了:我感谢爸爸每天接送我上学,每晚陪我读书。我感谢妈妈每天给我做好吃的饭菜,给我洗衣服。我感谢爷爷奶奶陪我一起玩耍。比如在母亲节,父亲带孩子一起送花给母亲;在父母亲生日的时侯,和孩子一起做生日贺卡感谢父母;在孩子生日的时侯,和他说他如何出生的情况等等;在教师节时赠贺卡给老师。
五、注重孩子和伙伴在一起的细节。孩子最喜欢和自己的伙伴一起玩,而现在的孩子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对好吃好玩的东西肯定想自己先占有,即使是好朋友的都要霸占,这些礼节在平常学习时就可以贯穿起来,比如孔融让梨等寓言故事就是很好的教育例子,平常在家时父母就要找机会试探锻炼孩子的行为。还有主动去关心其他小朋友比如生病时的问侯,多找孩子和伙伴一起合作的机会,让孩子懂得他再强也离不开他人的帮助,对朋友施给的恩惠即使再小也要铭记在心,从小培养孩子的善恶美丑观。
六、养成良好的感恩习惯。无论是接受谁递送的礼物,都要双手接过来,并大声说谢谢。这里再分享一段我喜欢的话:人在失败中要记得回头,有回头就要学会感恩,有感恩就要记得美丽。永怀感恩的心,学会感激来到这个世上,感激生你养你的父母,感激和你相处的朋友,感激给你发展的事业平台,感激今天至少还幸福地微笑着,那么你会发现原来生命是多么灿烂。为自己预备一本美丽的小簿子《感恩储蓄簿》,随时记下感恩的事情,从最简单的,如清晨的好时光、美味的食物、善良的笑容、温馨的说话,都是上帝送给你的礼物,为此感恩吧。恩典、喜乐会像储蓄一样的,是有者愈有的,当你心烦意闷时拿出来细数,扬声赞美。每天每时刻,珍惜所有生活点滴,高兴欢喜。从今天起,我们就要好好教导孩子学会感恩。让孩子学会重视、尊重和感谢别人对自己的付出。与此同时,我们大人也要学会感恩,就会有富足的心,即便日子清贫,也有滋有味,才会幸福,这是一种共同的生活态度。
第二篇:如何培养孩子的感恩心
如何培养孩子的感恩心
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上夹河中心小学 刘宇慧
我从刊物上看到一个故事:
有一位老爷爷带着他的孙子在森林里行走,他们渴极了,一条汩汩歌唱的小溪挡在前面,老爷爷和孙子喝了个够。然后,老爷爷从包里拿出一个工具,从小溪里挖出几勺淤泥扔在一旁,并且说:“谢谢你呀,小溪流。”
小孙子看到这一幕之后笑了,他问:“爷爷,为什么要对小溪说谢谢呢?它根本就听不见您的话。”
老爷爷摸摸小孙子的头,说:“小溪什么也听不见,假如是狼喝了水,他可能不懂感谢,但我们是人!孩子,你知道为什么要说‘谢谢’吗?因为这个词能使人变得高尚。”
这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他的每一届学生都要讲的故事。文中的老爷爷,无疑是个智者,他没有告诉孩子应该如何去做,而是用自己的言行去打动孩子,将感恩的种子播撒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充盈感激的心田,必将利于感恩的种子萌生长大。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呢? 1.言传身教,让孩子识恩。
生活中,我们必须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孩子。当孩子向老师问好,老师应该积极回应:“ 谢谢!你的问候让我很高兴。” 当
孩子为你捡起掉在地上的笔,或给你端来一杯水,你一句“谢谢你,你真能干!” 会让孩子感动不已。当孩子受到别人的帮助时,老师和家长要示范孩子对别人表达感激之情。当孩子们受到这种影响,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我们还要在平日的一言一行中,给孩子贯穿感恩的思想。要知道,有时一个歉意的表示,一个抱歉的微笑,一句温柔的话语,哪怕是一个不经意的举动,都会让别人感受到爱。久而久之,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下,会不自觉地表达自己的爱与关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所熟悉的一则公益广告,其中有这样两个画面:一个镜头是女儿每晚都把热乎乎的洗脚水端到妈妈的房间,为妈妈洗脚;另一个镜头是一直都在旁边观察的儿子,颤悠悠地端着洗脚水,来给他的妈妈洗脚,画面感人至深。做父母的如果不关心和感激上一代人,孩子就会模仿父母。因此,父母要有意识地激发和呵护孩子的感恩之心。
2.时时事事,教孩子知恩。
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首要的是让孩子知恩,老师和家长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要让孩子知道,对给予自己生命的父母,对照顾自己的亲人,对帮助自己的同伴,对教给自己知识的老师,对做出可口饭菜的厨师阿姨,甚至一棵树、一朵花、一棵小草,都对自己有恩。只有时时事事提示孩子,才能给予孩子熏陶。
让孩子从小就浸润在感恩的环境里,真心感受,每天怀有感恩地
说“谢谢”,不仅仅使自己有积极的想法,也会使别人感到快乐。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伸出援助之手;而当别人帮助自己时,以真诚的微笑说一声 thank you。这些小小的细节都是一颗感恩的心。3.体验教育,助孩子体恩。
感恩是一种心情,也是一种心境。老师和家长要运用体验的方法,让孩子将自己置身于他人的处境,为他人着想。培养孩子互助、分享、谦让和感恩的行为。例如,要让孩子体贴、关心、孝敬父母,可通过“ 护蛋行动 ” 等感恩主题教育来进行,让孩子从 “ 护蛋 ” 的不容易和辛苦中体验父母养育自己的辛苦,体验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爱。再如,当孩子撕坏图书、捏死小蚂蚁时;当他们摘树叶、践踏小草时,可以启发孩子想想自己被别人踩了是什么感觉,被别人打了又是什么感觉,让他们从中知道,对比自己弱小的生命应给予帮助,从而反省自己的不良行为。4.节日活动,引孩子感恩。
虽说大恩不言谢,但感恩一定不要仅发于心而止于口。对自己需要感谢的人,一定要把感恩之意说出来,把感恩之情表达出来。要让孩子以行动回报父母、老师、同学以及亲人的恩情,让他们在一些特殊节日活动中知恩、感恩、报恩。比如“ 三八 ”妇女节时,我引导孩子给奶奶、外婆、妈妈送上一句祝福;父亲节时给爸爸送上一张自己亲手做的感恩卡;重阳节时给爷爷奶奶唱一首感恩的歌;教师节时为教师做一件小事等,以此表达自己的感恩之心。要让孩子知道,别人给予自己的,哪怕是再微不足道的帮助和关怀,也不要忘了感恩。
5.家校共育,导孩子报恩。
感恩教育需要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要想对孩子实施更有效的感恩教育,需要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要通过家长座谈会、家长开放日、家校联系栏、家长反馈表、评价交流会等形式,引导家长参与孩子的感恩教育中,家校共育,让孩子懂得对家长、对学校、对老师、对社会的感恩和回报。
当我们带着一颗知足而感恩的心做这一切,便会发现,爱是如此的简单容易——就像老爷爷从小溪里挖出几勺淤泥,感谢小溪流一样。我们只有懂得感谢,才会懂得爱和回报。我们感谢被爱,才会去爱人;我们感谢他人的给予,自己才会付出更多。关爱别人、为别人付出,是高尚的表现。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培其心”,只有让孩子们学会感动,拥有一颗感恩之心,才能感悟自己的行为,才能让这个世界多一些爱。当一个人懂得感恩时,便会将其化作行动,实践于生活中,并因感恩而感到快乐。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将不会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及满足。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感恩是一种文明,是一种传统美德。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才会和谐,才会亲切。正如老爷爷所言,“感谢”这个词能使人变得高尚,能让人的生命变得无限精彩。
让我们深深俯首感谢,感谢成长岁月中的所有点点滴滴,让所有的点点滴滴化为爱的音符,在我们的心间低低吟唱,永不停息。
第三篇:怎样培养孩子“感恩的心”
怎样培养孩子“感恩的心”?
心理咨询师您好!我的孩子上初二,对我特别逆反,不断地报怨我们家长对他不好,对我们的行为和做法挑三拣四,横加指责,甚至于直接顶撞和拳脚攻击!看到其他孩子和父母关系那么融洽,挽着手和父母逛街,我很难受,我的半辈子辛苦换来的却是这种结果,不知道是我错了还是孩子有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孩子“感恩的心”?谢谢!
心理咨询师刘建伟:首先很理解作为母亲你现在的感受,我们现在的孩子因为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对他们倍爱有加,导致溺爱,所以产生了自我意识过强,自制能力很差,社会适应能力很弱的心理特点,有些同学不知道自己父母身体的健康状况,不记得自己父母的生日,有的连自己父母的工作单位在哪都不知道。在孩子的心中,家长做到一切都是应该的,付出的再多也是欠缺的,不只是你有这样的伤心,我们12355接到的热线里面,许多家长都有类似体会,在此我不过多分析其中原因,给家长提供几种做法以供参考:
1、身教胜于言教
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所谓近墨者黑,近朱者赤,更何况父母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家长首先要示范出感恩的生活来。记得要经常向孩子说“谢谢你”。詹姆斯说:“人性最深的期盼就是受人感激。”用感谢来满足别人的人性需求,不但简单又有报酬。学习感谢是迈向自我实现重要的一大步,也是我们教育孩子最简单和最有效的方法。
2、化态度为行动
一个小举动,像是一个微笑,一件小礼物,像是一封贺卡永远是受欢迎的。当一个孩子在家帮忙把碗盘放好,就是以行动表达了他对家庭与食物的感恩。当一个学生帮助老师提录音机,就是以行动表达了他对学校与老师的感恩。中国早有名训“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形式就会到感悟。
3、加强社会实践
让孩子经常注意和体会社会上还有一些没房屋住的家庭,父母丧失劳动力的,或是那些本身残疾的,还有在街上乞讨的。在看过他们艰辛的生活以后,对自己舒适的生活又会是另一种体会吧。忆苦思甜,社会实践可以让孩子从中体会到家长的艰辛,感恩之心自然会循序渐进的得到培养。
本栏特邀心理专家刘建伟: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宝鸡新青年教育中心校长,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培训宝鸡辅导站站长、共青团宝鸡市12355青少年服务台台长、宝鸡市总工会职工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副主任,从事心理健康教育12 年。
第四篇:培养孩子有一颗感恩的心
培养孩子有一颗感恩的心
王志祥
摘要:
感恩是新课标中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教学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掘新教材中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培养孩子有一颗感恩的心。
关键词:感恩
感悟 观念 心态
现在我经常听到家长向我反映:为什么生活条件都更好了,孩子经常还不满足,反而觉得他们所拥有的东西是理所当然的?为什么孩子不太懂得谦让?为什么你规劝孩子要上进学习时,他却怒目相向?为什么遇到一点挫折,就觉得受不了,觉得不公平?„„中央电视台节目曾报道过一则新闻,一位农民供应他的孩子完成学业,年近50岁还卖血挣钱,连续六年卖出的血量能装满两个汽油桶。而孩子读大学后六年都没回家,整天沉迷于网吧,荒废了学业,直到被学校退学。当节目现场父母在含泪呼唤时,孩子事后既找到央视记者说,父母在电视台这么说他,是父母有病„„很震惊吧,这样类似的事其实经常在我们身边上演,作为大人,我们要思考这背后的原因这一切,我们要如何教导呢?
感恩是新课标中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教学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掘新教材中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培养孩子有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是什么?感恩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精神境界,更是一个人的世界观。感恩,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准则,也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凝聚力的内核。因此,在家庭生活中,我们不仅要感恩父母、感恩亲人、感恩社会、感恩自然、感恩地球,家庭中每个成员都应该拥有一颗感恩的心。随着社会发展,人类现代文明的进步,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基本单位,每一个家庭成员在整个社会大家庭中,其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人类只有相互依赖,相互支撑,相互帮助才能更好地生存在这个地球上。
一、指导学生“美读”,在品文中感悟恩情。
现在的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文章不是无情物,篇篇文章都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文中所表现“恩”的主题也是丰富多彩,有赞美大自然哺育我们的自然之恩,如《只有一个地球》、《桂林山水》等;有表达父母之恩的,如《游子吟》、《地震中的父子》等;有报效祖国之恩的,如《十六年前的回忆》、《狼牙山五壮士》、《詹天佑》等;有师恩、友恩的,如《画杨桃》、《她是我的朋友》等。语文课文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情感天地,如何让学生感悟文章所蕴涵的“恩情”,最主要的途径是“美读”。“美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多方面地感知教材,“不假思索”地感受审美对象的美,感恩之心在“美读”如春风化雨般潜入学生的心田,滋润学生的心灵。
二、带领学生“入境”,在情景中感悟“恩情”。
“文质兼美”的课文带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心灵的震撼。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曾别出心裁地把“母语教育”称之为“情感教育”,足见恩情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因此,教学中要把学生带入文章特定的情景中,让学生置身其境,如扪其形,如闻其声,如嗅其味,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产生对主人公肯定或否定的情感态度,“象喜亦喜,象忧亦忧”,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在性情上得到陶冶。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心灵日臻“净化”,摈弃假、丑、恶,趋于真、善、美,“感恩”之心永驻心间。
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时,课前,我要求学生大量阅读关于抗美援朝的资料,初步为理解课文作了铺垫。课堂上,为了使学生从读中感悟到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情深厚谊”,我播放了老大娘打米糕累得昏倒,救伤员失去小孙孙,小金花救老王失去妈妈,大嫂挖野菜失去双腿的场面,个个场面无不凝聚了朝鲜人民对我国志愿军战士的满怀情感。这时,配上离别的音乐,更加衬托了中朝两国人民依依不舍的情感世界。此时,再引导学生扮志愿军的角色进行深情追述;最后通过个别读,整体读,引导读出了真情,给了学生终生难以忘怀的感恩教育——今日的幸福生活,是中朝两国并肩作战用鲜血换来的,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以报答烈士的献身救国之恩。
三、指点学生“悟神”,在对话中感悟恩情。
语文教材中有些文章质朴无华,但又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或深刻的道理。由于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及阅历的浅薄,对这类课文的教学就需要教师“指一点门径”、“给一点暗示”(叶圣陶语),让学生在自力品文的基础上,教师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在对话中“随时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得到美的欣赏,充实自己的经验,让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往更高更深的方向发展,从心里头发出由衷的赞叹,感恩之灯由此点亮心间。
应当说这段话在课文中是一个极易被遗忘的角落,然而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与文本的认真对话,及师生平等的交流,最终从简单的几个字眼中深刻地体会到字里行间的“情”和“意”——一位母亲博大的情感世界,领悟到文章蕴涵的思想感情——对伟大母爱的深切怀念与无限感激。学生的心被作者的感恩之心震撼了,禁不住流下了可贵的感动之泪。
四、走进“感恩日记”,在写作中知恩报恩。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致力于引导学生在“美读”、“入境”、“悟神”中感悟到恩情的重要性,点亮了学生感恩的心灯。为了让这盏灯常亮不灭,还需要进行“感恩日记”的训练,促进学生支持每天反思一下自己:今天我应该感谢谁?使学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感恩写作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让他们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他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亲情、友情、师生情、祖国情、大自然情的重视,并且培养起融感恩于心灵的习惯。教师这种寓思想教育于课文,寓情感陶冶于日常写作之中的教学方式,不但使学习与感恩教育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知、情、意、行熔于一炉的效果,而且使学生的精神品质、智商、情商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提高,以达到感恩在心中永世之不灭的奇效。
1、课后小练笔。
可从课文入手,让学生在知恩感恩的基础上做适当的拓展,让学生通过表达心声,把情感升华到报恩和施恩的层面。主要方法有:
1、保持角色本色诉衷肠,如教学《雅鲁藏布大峡谷》时,可以以“保护母亲河,从我做起”为话题进行施恩小练笔;
2、深入角色诉衷肠,如《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每年扫墓时,我们在烈士墓前说什么?”;
3、变换角色诉衷肠,如《穷人》的拓展练笔,“假如你是西蒙的孩子,醒来后你会说什么?”;《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假如小钱与那位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们又会说什么?”。总之,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感恩、知恩,进而报恩、施恩。
2、“特殊日子”的感恩日记。
引导学生在“
三、八”妇女节,为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做张贺卡,写首小诗祝贺等;在“母亲节”,“父亲节”或写信,或写诗,或唱一支歌,或制作一个小礼物;在“教师节”以贺卡、信笺、鲜花或各式各样的小纪念品,由衷祝福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老师,点燃我们智慧之火的老师,写下老师共同度过快乐的日记,流下感恩之泪;在同学的生日时送上一份真诚的祝福与问候,共度这美好的时光。我相信在日记上记下这些难忘的时刻,这些令人心动的亲情、友情、师生情定能深入学生心田。
语文课堂教学为感恩教育开辟了“英雄用武之地”,感恩教育使语文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情满心间和闪光生辉的教学效果。总之,我们的时代需要感恩、施恩;我们的生活需要感恩、施恩;我们的心灵需要知恩、感恩;我们的教学需要感恩、知恩,所以我们要陶冶感恩的心灵,酿造感恩的甘泉,点亮感恩的心灯。我一千次地确信:语文课堂教学如果没有一个感恩的火把,就不能点亮学生的感恩心灯,放出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之光。
【参考文献】
1、王志艳《学会感恩 懂得爱》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11
2、戴克明《关于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思考》《中国教育学刊》2000第12期
3、汪小屏《语文课堂上教会学生感恩》2009,9《调查:当代青少年为何缺乏感恩的心》
第五篇:如何培养孩子的宽容心
如何培养孩子的宽容心
案例分析:教孩子从小学会宽容
育儿专家提示,在孩子幼年时期,父母应及时帮助孩子摈弃偏见,学会宽容。
案例:妈妈带着未满4岁的丹丹参加学校组织的亲子活动。当老师安排小朋友以两个人一组完成搭积木的活动时,丹丹拒绝与身边穿着旧衣服的男孩合作,她甚至皱着眉头对妈妈说:“我不跟他一组,我不喜欢他穿的旧衣服。”
丹丹妈妈担心这些话被男孩听到后会影响他的自尊心,急忙把女儿拉出教室,并在走廊里严厉训斥她:“你怎么可以说这样的话?”此时,丹丹只是茫然地看着妈妈不做声。
专家分析:对于丹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表现出如此“无情”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他们已经能够注意到他人身上不同于自己的特性。研究发现,6个月以内的婴儿就能注意到种族和性别上的差异;孩子从3岁开始就会对人进行分类,并且能判断出哪一类人更好一些;到了5岁,他们会把一些优良的品德与自己认为好的那类人挂钩;到了8岁时,孩子才会注意到社会对不同人的态度;等他们再长大一些,就会懂得如何面对社会的偏见,开始理智地思考问题。
由于孩子长大后面对的世界是多元化的,所以,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父母应尽力帮助他们改变偏见,塑造具有宽容性的性格,而最好的时间是在孩子幼年的时期。
以下介绍几种方法,父母可以通过生活中的细节来帮助孩子接受别人身上存在的“不一样”的地方,并正确看待这些差异。
方法1:“柠檬”训练
在这个活动中,老师会给每个孩子发一个柠檬,然后要求孩子们了解它,孩子们可以在地上滚柠檬,也可以品尝或是闻其气味。然后把柠檬集中放在一个篮子里,让孩子们找出自己刚才玩的那个。
虽然有些柠檬脏了,弄瘪了,还有些上面有牙印,孩子们还是会认为自己的那个是最好的。
提示:把柠檬皮剥掉,再让孩子找出自己的那个柠檬,这时孩子便无法辨认了。这个活动能让孩子认识到,虽然人的外表存在差异,但内心都是一样的。
方法2:分析特征
帮助孩子认识自己与其他人在哪些方面存在差异,例如别的小朋友可能比他矮、稍稍有些胖、戴眼镜、不擅长踢足球等,然后将这些特征进行比较。
提示:告诉孩子一个事实,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特征。有些人会因为看到别人与自己的差别就认定别人比自己低一等,但事实并非如此,也不应该这样认为。
方法3:实例讲解
父母可以通过发生在社区中的一件事,或是电影中描述的某个场景作为教育契机,与孩子讨论缺乏宽容行为的危害。
提示:可以在旅游途中,带孩子参观博物馆和展览馆,或是和孩子一起欣赏路边特色建筑的圆角屋顶或彩色玻璃,与各种类型的人建立社会交往。
当孩子遭遇偏见
1、确保孩子的安全不受威胁,并强化孩子的意识,让他知道发生这样的事是错误的,会得到纠正;
2、培养孩子对今后可能发生的任何事情做好心理准备,教他学会一些措辞,例如“以后别这么叫我,这不是我的名字”等。
当孩子中伤别人
1、立即上前制止,告诉孩子,父母不能容忍这种行为,并会严肃地对待这件事
2、帮助孩子分析这种偏见或成见为什么是错误的,并帮助孩子进行换位思考;
3、在生活中各个方面都要为孩子树立榜样
如何培养孩子的宽容心
1、为孩子树立榜样
孩子的宽容之心最主要的来源就是妈妈。孩子最初是从妈妈那里学习待人接物的方式的。妈妈宽容、大度、遇事不斤斤计较,与邻里、同事之间融洽相处,孩子就会学着妈妈的样子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宽容、乐于与人相处。如果孩子不小心犯了诸如打破杯子这样的小错误,不要用惩罚或责备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告诉孩子,其实妈妈有时也会犯这样的无心之错,只要下次小心就可以避免。从原谅孩子的错误开始,用宽容的心去引导他认识自己的错误,让孩子知道,解决问题的办法除了批评、惩罚以外还有宽容。
2、教孩子学会心理换位
心理换位是指当双方产生矛盾时,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思考对方何以会如此行事、如此说话。如果真的能够做到这一点的话,就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矛盾。就像是下棋的人,一开始想着自己怎样走,不管别人,水平逐渐变高的时候,就会想对方怎样走,自己怎样应对。许多孩子只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习惯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而要消除这种现象的办法就是“心理换位”。
站在妈妈的角度上考虑,就会理解妈妈的良苦用心和唠叨;站在老师的角度上思考,就会理解老师的艰辛;站在同学的角度上思考,就会觉得大多数同学是可爱、可亲、可交的。所以,教上小学的孩子学会心理换位是非常必要的。
3、教孩子学会理解他人,理解人人都有缺点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有缺点和不足乃是人性的必然。和同学相交,和朋友相处,完全没有必要求全责备,完全可以求同存异,只要同学和朋友的缺点不是品质方面的,不是反社会的。对于朋友的缺点和不足,对于同学心情不好时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没有必要事事计较,事事都要求个公平合理。多一次原谅,多一次宽容和理解,同时也就为自己多找了一份好心境,也会使自己在个性完善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当然,宽容不是怕人,不是懦弱,不是盲从,不是人云亦云,这一点是必须向孩子讲清楚的。妈妈必须让孩子知道宽容是明辨是非之后对同学、朋友的退让,而不是对坏人坏事的妥协。对坏人和得寸进尺的人是没有必要宽容的。
4、让孩子多与同伴交往
宽容之心是在交往活动中培养起来的。孩子只有与人交往,才会发现每个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都要犯或大或小的错误,只有学会容忍别人的缺点和错误,才能与人正常交往,友好相处。也只有通过交往,孩子才能体会到宽容的意义,体会到宽容带来的快乐。如称赞别人的缺点、庆贺同伴的成功、帮助有困难的小朋友、采纳别人的合理建议等。这些都能使孩子得到友谊,分享别人的成功,并使自己获得进步。
在孩子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妈妈要特别注意引导孩子容忍比自己强的同伴、比自己“差”的同伴和自己的竞争对手。让孩子不嫉妒比自己强的同伴,不嘲弄比自己“差”的同伴和不故意为难自己的竞争对手。让孩子向好同伴学习,帮助“差”同伴,学会与竞争对手合作。
5、鼓励孩子“纳新”和处变
宽容不仅体现在对“人”的态度上,也表现在对“物”和“事”的态度上。父母要引导孩子见识多种新生事物,让孩子喜欢并乐意接受新生事物,承受事物所发生的意想不到的变化,善知变和应变。允许孩子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孩子一旦习惯于“纳新”和“应变”,他对世间的万事万物也就具备了宽容之心。
推荐:一些宽容的小故事
宽容的故事一:佛家禅语
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里散步,突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位出家人违犯寺规越墙出去溜达了。老禅师也不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少顷,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墙,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
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我们可以想像听到老禅师此话后,他的徒弟的心情,在这种宽容的无声的教育中,徒弟不是被他的错误惩罚了,而是被教育了。
宽容的故事二:六尺巷
清朝时期,宰相张廷玉与一位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毗临而居,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要张宰相出面干预。这位宰相到底见识不凡,看罢来信,立即做诗劝导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母见书明理,立即把墙主动退后三尺;叶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马上把墙让后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张廷玉失去的是祖传的几分宅基地,换来的确是邻里的和睦及流芳百世的美名。
宽容的故事三:总理轶事
有一次,理发师正在给周总理刮胡须时,总理突然咳嗽了一声,刀子立即把脸给刮破了。理发师十分紧张,不知所措,但令他惊讶的是,周总理并没有责怪他,反而和蔼地对他说:“这并不怪你,我咳嗽前没有向你打招呼,你怎么知道我要动呢?”这虽然是一件小事,却使我们看到了周总理身上的美德——宽容。
宽容的故事四:婚姻往事
一位老妈妈在他50周年金婚纪念日那天,向来宾道出了她保持婚姻幸福的秘诀。她说:“从我结婚那天起,我就准备列出丈夫的10条缺点,为了我们婚姻的幸福,我向自己承诺,每当他犯了这10条错误中的任何一项的时候,我都愿意原谅他。”有人问,那10条缺点到底是什么呢?她回答说:“老实告诉你们吧,50年来,我始终没有把这10条缺点具体地列出来。每当我丈夫做错了事,让我气得直跳脚的时候,我马上提醒自己:算他运气好吧,他犯得我可以原谅的那10条错误当中的一个。”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婚姻的漫漫旅程中,不会总是艳阳高照,鲜花盛开,也同样有夏暑冬寒,风霜雪雨。面对生活中的一些小矛盾,如果能像那位老妈妈一样,学会宽容和忍让,你就会发现,幸福其实就在你的身边。
在人生中,宽容实在是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文章来源:http://www.xiexieb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