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推荐5年级孩子阅读的书
一位名人说过“一次成败在考试,一生成败在读书。”读书则贵在持之以恒。暑假已过半不知道孩子们,你们这段时间阅读情况怎样?
希望同学们能做到:每天阅读30分钟以上,并认真地做好读书摘记(有好词佳句、精彩语段、读书心得…)切不可草草了事,一目十行。聚沙成塔、滴水穿石,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新的收获。这里推荐适合五年级以上的同学阅读的一些书目,大家可乘暑假时,选择性的找来读读。开学后也可带到学校来。我想上学期大家在阅读上的进步,多半源于咱们书柜上的那些书吧!
1.《告诉世界,我能行》。(成长面对的50个问题)
“知心姐姐”卢勤以一部《告诉孩子,你真棒》而赢得广泛的读者。《告诉世界,我能行》是的姐妹篇。本书分六个部分,激励儿童积极向上,改变世界、改变命运、改变生活、改变关系、改变人生、改变未来。相信有一天,我们会面向世界,自豪地高声喊出:“我能行!”
2.《不可思议的小豆豆》
本书是日本著名作家黑柳彻子继《窗边的小豆豆》全球狂销1000万册之后,最新推出的倾情之作,可当做《窗边的小豆豆》的续篇。书中的小豆豆对世界仍然充满了好奇,仍然有那多的疑问,还是那样亲切可爱。读者可以与她一起欢笑,一起悲伤。本书尤其适合亲子共读。
3.《青铜葵花》《草房子》(班上部分孩子已读)
这是著名作家、北大教授曹文轩叔叔的长篇小说新作,是其“纯美小说系列”的一部。本书讲述了一个男孩与女孩的故事。男孩叫青铜,女孩叫葵花。一个特别的机缘,让城市女孩葵花和乡下男孩青铜成了兄妹相称的朋友。他们一起生活、一起长大。12岁那年,命运又将女孩葵花召回她的城市……作品写出了艰难生活中又不失温情、真爱和希望。因此,一幅幅乡村生活场景,成为一首首纯美的诗篇。
4.《画说五千年“未解之谜”》
漂流的诺亚方舟、所罗门的宝藏、来去无踪的UFO,这些看似虚幻的东西是否真的存在过? 恺撒遇刺之谜、拿破仑的死亡,名人的身后有着怎样的秘密?本书借助生动活泼的文字和精美图片,从多侧面、多角度,向孩子们介绍了历史上的未解之谜,展示了一个神奇、多彩、奇妙的世界。
5.《青鸟飞过》、《象母怨》、《蓝花》、《钟声》(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
四部作品,从“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获奖”10年作品中精心挑选。作品有对过去生活的怀念,有对今天生活的赞颂,也有对未来生活的向往;有写人间的冷暖,也有写人和动物的情感,代表了作者较高的艺术创作水准,适合小学高年级儿童阅读。
6.《向着太阳歌唱》
《向着太阳歌唱——青少年美德天地》,由徐传德主编,是一份献给全国青少年朋友的成长厚礼。人在童年时种下了一粒什么样的种子,就会在未来萌发出什么样的芽,《向着太阳歌唱》是一本让孩子们萌发爱与美的书,全书分18个主题,选编了世界各国的精短美文250多篇。爱、美、责任和奉献,是这本书的核心。书中那些优美动人的篇章会深深的唤起孩子内心的触动,从而与美好的心灵沟通,成就孩子美德的世界。
7.《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班上部分孩子已读
美国20世纪的杰出女性海伦.凯勒的作品,震撼、影响了无数的读者。作者曾被评为20世纪美国英雄偶像。全书以饱含激情的文字,展现了作者这个盲眼女性勇敢而富有个性的生活,为全人类带来了心灵的光明。她具有穿透力的文字,能够帮助今天的孩子度过挫折、战胜困难。
8.《亲亲我的妈妈》
这是著名作家黄蓓佳阿姨2006年最新奉献的长篇小说,是其“倾情小说”系列中的一部。作品直面当前生活,通过充满灵性的温情笔触,叙说了这一对特殊母子在相视相处中的陌生、微妙的情感。故事起落有致,文笔潇洒俊逸,由很强的现实感和可读性。适合小学高年级儿童及其父母共同阅读,是当前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的好读本。
9.《非法智慧》
本书的作者是著名作家张之路。这是他为孩子创作的一部 “情节小说”。作品围绕女中学生桑薇“侦破”同班男生梅山(原名陆羽)被植入“七星瓢虫”大脑芯片的经过,演绎出一幕幕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作品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本书的内容有助于孩子思辩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体现了作家对未来一代精神生命成长的深刻思考,10.历史读物 :《岳飞传》、《上下五千年》、《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故事》系列:春秋、战国、西汉、东汉、三国
阅读这些书籍,其意义在于可以让少年儿童尝试接触历史读物,对五千年文明史有一个初步但很重要的了解。孩子可以尝试在家长指导下阅读
11.《中国兔子德国草》周锐、周双宁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快乐小子丛书”之一,丛书还有《无敌队不漏气》、《有个秘密告诉你》等,这其中的快乐读了就可以感受到。)
12.绿太阳和红月亮(中国儿童文学获奖者自选文库)白冰
13.《城南旧事》(中国儿童文学获奖者自选文库)林海音(五年级课文将涉及到)班上部分孩子已读
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一只想飞的猫》、《稻草人》、《森林报》等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珍品藏书系:《第七条猎狗》、《斑羚飞渡》等
14.王子与贫儿(英国)马克
(因为相象,王子与贫儿交换了自己的生活,各自体验到了另种滋味。)
15.骑鹅旅行记(瑞典)塞·拉格洛夫
(一个不爱读书的小男孩,被一个小精灵变成了一个小人,骑在鹅背上,游历了祖国的河山,也经历了很多奇特的事情,很幽默生动。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6.屋顶上的小孩(美国)克伦毕斯
(这是一套获得纽伯瑞文学奖的作品,写了孩子心灵深处的快乐和苦恼。还有〈桥下一家人〉等)
17.蓝色的海豚岛(美国)斯。奥尔台
(卡拉娜独自一人在岛上孤零零地生活了十八年,等待援救她的船只到来。她独立修建住所,制造武器和捕鱼用具,与野狗斗争,历经艰险才得以生存下来。这是个真实的故事。)
18、还有一些优秀的外国文学:《时代广场的蟋蟀》《绿拇指男孩》《水孩子》《夏日历险》《纳尼亚传奇》林格伦作品选{美绘版}:(《长袜子皮皮》、《大侦探小卡莱》、《淘气包埃米尔》《小飞人卡尔松》)《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丛林故事》《黑骏马》《毛毛》《永远说不完的童话》
第二篇:诫子书
诫子书
一、教材简析
本文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的一封家书。其问文短意长,言简意赅。成为后代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接触文言文的时间不长,对文言文的文体知识、写作特点,论证推理有初步了解。应根据实际,不宜往深处挖掘。
三、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诗词意思。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汲取精神养料,体会作者对儿子的殷殷(yīnyīn)期盼之情。
四、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词句翻译、课文背诵、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学习难点:
充分理解文章内涵,理清逻辑层次。
五、教法、学法 讲授法、点拨法、练习法
六、学习准备 多媒体、工具书
七、课时安排 2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诸葛亮相关视频,请同学说说他是谁?(2)介绍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二)朗读课文(1)解题
《诫子书》中“戒”告诫、劝勉;“书”书信。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2)播放诫子书的录音
(3)标注生字注音,划分朗读节奏。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4)指定同学朗读,其余学生评价,然后全班齐读。
(三)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作者写这封家书的目的是什么?告诫儿子要注意哪些事情?
诸葛亮在文中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工夫,最忌“淫慢”险躁”。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节俭惜时,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2)疏通整篇课文的文意(包括重点字词解释)(3)要求学生记录下重点字词和整篇文章的翻译。
(四)作业
(1)抄写诫子书的原文及其对应的翻译文。以句号为单位,一行古文,另一行翻译。(2)读熟课文原文,尝试背诵。
九、板书设计
诫子书 1.作者介绍 2.生字词 3.精彩重要句子。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了解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把握文章主旨。
3、品析精彩句子
4、背诵全文。
二、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1、赏析精彩妙点,了解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
2、理解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思想感悟。学习难点:
把握文章主旨和充分理解文章内涵,理清逻辑层次。
三、教学过程
1.回顾学习内容,请同学齐声朗读戒子书原文和解释。回答问题:
(1)本文是什么文体?论点是什么? 议论文,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诸葛亮对后代的殷殷期盼之情。(3)文言知识(检测实词虚词掌握)古今异义:
淫慢则不能励精(古:懈怠
今:速度低、缓慢)险躁则不能冶性(古:修养 今:治理)意与日去(古:日子、岁月 今:白天)一词多义:
行
夫君子之行(操守、品德)
学
夫学须静也(学习)
三人行,必有我师(行走)
非志无以成学(学业)
2、本文文章结构
第一、二句:提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观点。
第三句:从立志求学的角度谈完成学业、增长才干。
正面
学习第四句:从修身做人的角度谈“淫慢”“险燥”的坏处。
反面
做人 第五句:从惜时方面勉励儿子努力进取。
从反面论述强调勤学刻苦,不能荒废学业,暗含惜时之意。
总结:本文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家教”的,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儿子的品德。回答问题:
(1)说说本文为了论证论点采取了什么论证方法? 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正反对比论证法
(2)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从哪句话得出(小组讨论)? A 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B 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3)这些句子多用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本文句式整齐,多用对偶句,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吟诵、记忆。文章语言简明,用意深刻。“双重否定”句式。否定之否定便是肯定。作者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与无限的期望。
举例说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对偶句:把意思相近或相反的两个句子或词组对称地排列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手法。3.怎么理解文中的“静”
“静”是指一种摒除杂念和干扰而宁静专一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可以心无旁骛的学习。要做到静自然要摒除名利的束缚和干扰,这就是“淡薄”。只有做到“淡薄”和“宁静”,才能使志向坚定,明确(明志),最终实现远大目标(致远)。若心不静,陷入“险躁”,则不能专心学习,也就不能增长才干,更谈不上修身养性了。
4.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感受文章句式和语言特点 想一想:
品行高尚的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论点句)。志存高远的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千古名句、“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博学多才的人: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苦学和成才关系: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珍惜时间的人: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作业:
1、你喜欢里面的哪些句子?说明理由?
2、有没有其他关于淡泊、立志、惜时的名句,请每项写2句名言? 淡泊:
(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2)心旷神怡,宠辱皆忘。——宋·范促淹《岳阳楼记》(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书》 立志: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2)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诫子书》 惜时:(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2)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第三篇:诫子书
诸葛亮为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诫子书》是他临终前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以下是yjbys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一篇《诫子书》优秀教案,希望对各位教师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教学目的
1.背诵课文,积累诫、夫、修身、澹泊、励、遂等词语。
2.理解文章大意,并进行现代审视。
3.了解阅读文言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背诵课文,积累诫、夫、修身、澹泊、励、遂等词语。
2.理解文章大意,并进行现代审视。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景激趣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受到历代的赞扬。其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诸葛亮在民间与官方的影响都甚大,后世流传着大量与他相关的歇后语、俗语、成语等,如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七擒孟获、既生瑜,何生亮等。
本文写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当年诸葛亮出兵武功,其间写信给诸葛谨,称“诸葛瞻如今已经八岁,十分聪明可爱,只是怕他过早成熟,将来成不了大器”。又在临终前作《诫子书》与诸葛瞻。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不仅让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后来诸葛瞻战死绵竹,为国尽忠,就是明证,也给其他人提供了修身立志的借鉴,其中的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本文,看看我们能够从中受到怎样的启示?
二、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文意。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序号标出情节结构。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下列词语:
诫:警告,劝人警惕。
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指操守、品德、品行。
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养德:培养品德。
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成:达成,成就。
慢:懈怠,懒惰。
励:振奋。
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与:跟随。
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去:消逝,逝去。
遂:于是,就。
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有“用世”的意思。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淫慢:过度的享乐,懈怠。淫:过度。
一、探究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课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1.总的要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修身方法:澹泊明志,宁静致远。
3.求学方法:宁静求学,立志成学。
4.行为要求:切忌淫慢,防止险躁。
二、探究中心
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1.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明确: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2.本文的中心对你有何启示?
第二步,精读课文。
一、翻译课文。
抽同学翻译,教师点评梳理:
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的人,(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狭小天地里,悲伤叹息,还有什么用呢?
二、理解课文,并加以背诵:
1.诸葛亮要求儿子应如何修身?
明确:要从澹泊和宁静狠下功夫。
2.诸葛亮认为澹泊和宁静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澹泊可以明志,宁静可以致远。
3.诸葛亮认为应该怎样求学?
明确:要宁静,要有志向。
4.诸葛亮认为“淫慢”“险躁”将导致怎样的后果?
明确:淫慢不能振奋精神,险躁不能陶冶性情,将随年岁的流逝,造成精神日益萎靡,从而无用于世,悲守穷庐。
第三步,熟读课文,现代审视。
一、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课堂探究:
1.你赞成课文中的观点吗?为什么?
拓展阅读
诫外甥书 诸葛亮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shù)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xián)吝(lìn),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总结固趣
从这篇《诫子书》中,我们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也可以看出他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
我们要从中体会作者所阐述的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了解立志与学习的关系,理解宁静淡泊的重要,体会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并使之指导我们的立身行事。
学习这篇章课文,我们也应了解学习文言的基本方法,并积累相应的文言知识。
布置作业:
预习《猫》,要求能概述文章内容,拟出不懂或有质疑之处。
第四篇:诫子书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少年中国说
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guì)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刿曰:“肉食者鄙(bǐ),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fú)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有的版本为“遍”)(biàn),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sháo)。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shì)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fú)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yòu)余,而形貌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窥(kuī)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bàng)讥于市朝(cháo),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第五篇:诫子书
《诫子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会划分停顿,读出文言的韵味。
2.精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说出诸葛亮告诫儿子成才的条件。
3.研读课文,能说出“静”的含义.4.背诵文章,谈谈文章对自己的感受,汲取精神养料。
【教学重难点】
找出相关语句,说出诸葛亮告诫儿子成才的条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分析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关于诸葛亮的生平资料,《诫子书》配乐朗读,诸葛亮病死五丈原视频资料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搜集诸葛亮相关资料
【评价任务】
朗读要求:有停顿2’,声音洪亮2’,有韵2’。
展示要求:人数3’,声亮2’,有条理2’,补充质疑3’/人
【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道德伦理准则。因此,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通过朗读、圈画、质疑、小组讨论、比较研究与拓展强化,从中对《诫子书》有初步的了解和鉴赏,从中汲取精神养料和人生智慧。
一、导入环节
二、合作探究环节与展示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入语:在老师的书房里有启功先生的一幅字,上面的八个大字 我特别喜欢,每当夜阑人静的时候我都会去读一读。这八个字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品读课文,会划分停顿,读出文言的韵味。2.精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说出诸葛亮告诫儿子成才的条件。3.研读课文,能说出“静”的含义 4.背诵文章,谈谈文章对自己的感受,汲取精神养料。
【合作探究】
(一)一品文章,读出文言的韵味
在疏通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准确读出和划分停顿,增强语感,读出文言韵味。
1、朗读形式可自读、小组读、范读。
(PPT展示什么叫停顿,如何划分停顿。)
(二)二品文章,析出训诫的理味
1.《诫子书》一文,它的题目“诫、书”的含义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
明确; 诫,告诫,劝勉。子,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
作用: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品德,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过渡句:文章虽不足白字,却把修身治学的大道理谈得透彻深刻,许多语句垂诸久远,我们一起走进《诫子书》)
2、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几个条件?(用文中词语概括)找出这几个句子,再次加以品读,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
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点拨: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互相联系,缺一不可,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
(三)三品文章,悟出家书的情味
3、《诫子书》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也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请你找出一个最具智慧性的字眼。并说说这个字与“修身养德”、“学”、“志”的关系。
-------与修身养德的关系:“静”以修身意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要求人们内心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与学的关系:是学习的基础。““静”指的是一种摒弃杂念和干扰而安宁专一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可以心无旁骛地学习,静静深思,反思自己的作为。求学过程是孤独寂寞之旅,只有心无旁骛,潜心专一,才能深入思考,精研学习。
-------与志的关系:是志的条件。要做到“静”,自然要摒弃名利束缚和干扰,这就是“淡泊”。只有做到“淡泊”和“宁静”,才能志向坚定明确,并最终实现伟大的目标。
追问1:为什么要把修身养德放在句首?
点拨:中国传统文人历来注重“修身”,而修身养德是为人的根本、做事的基础。
追问2:如果心不静会怎么样?
点拨:陷入“险躁”,则不能专心学习,不能增长才干更谈不上修养心性了。
点拨:文中关于“志”的语句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和“非志无以成学”。文章很重视“志”的作用,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也就是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一方面强调无“志”则不足以“成学”,意谓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
4、《诫子书》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经历与才学,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是大有可鉴之处的。
作为学生,如何将“静”运用在学习中?
作为公民,如何将“静”运用在生活中?
以上两个问题,请你以的理解说一说,谈一谈。
点拨:自习课要安静,自觉遵守班规,沉心静气,高效的上自习。安静的环境,打造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独立思考。在公共场合中尤其注意安静,比如公共图书馆,饭店等地方。
三、拓展与小结
【拓展延伸】
5、“静”可以使我们去除淫慢险躁,学会深入思考,形成聪
明智慧,达成目标理想,请你以“静”为话题,自拟题目,写片段100字。
6、组展示优秀短文。
示例:
静的魅力
先人有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动是人生的一大乐 趣,另有一半则得之于静。静也是一种很好的生存状态。静心才能专注,正所谓静水流深。在岩石上形成的深邃的洞,那并不是汹涌波涛的功能。无论多大的力量,它永远也做不到。只有那一滴接着一滴的水滴,才有能力实现,它每日每夜安静地落在一点上,最终“水滴石穿”,这就是静者的专注所拥有的力量。心沉静下来了,心境则空灵,空灵则让人着力于一点,所以诸葛亮为什么会选择在卧龙山隐居,因为深山中没有世俗的喧嚣,他才能潜心学问,不受外界干扰。由此看来,心如止水能让人专注,专注则更容易事半功倍。
课堂总结:
本文短短86个字,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也是给我们人生的几个启示。
启示一:“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只有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不能够静下来,则无法有效的计划未来,而且学习必须要有安静的心境。
启示二:“俭以养德”——他告知我们要节俭,以培养自己的德行。审慎理财,量入为出,不会成为物质的奴隶。
启示三:“非淡泊无以明志”——实现理想的路上,要能耐得住寂寞,能抵住外界的诱惑,不求名利,用平和的心态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