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三学生父母应如何与老师进行沟通
高三学生父母应如何与老师进行沟通
案例:
我儿子今年上高三,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逐渐进入常规的高考第一轮复习阶段。第一轮复习主要是系统全面地掌握各学科知识,孩子自认为实力比较强,回家跟我商量,觉得跟着老师的复习计划走进度慢,自己想另起炉灶搞一套复习计划。我没有同意,觉得高三年级的老师都是非常有经验的,第一轮的复习进度也是多年来的经验总结,如果不跟着老师安排的进度走,各科的基础知识可能不会扎实,但是我又没有办法说服儿子,请问我该怎么与老师沟通呢?
分析:
2012年的1月,高三考生经过上学期的紧张复习,就要迎来高三一年中非常重要的考试——期末考试,这次考试在某种程度上能反映考生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在这一个月的备考复习期间,父母要针对孩子的这种想法,及时找班主任沟通,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哪些科目是孩子的强项,哪些是弱项,特别是成绩不理想的科目要注意什么,怎样提高,恳切地听取老师的意见。另外要找任课老师多沟通,因为任课老师最了解孩子的学习进度。考生最主要的复习时间是在学校,复习工作与学校的复习进度相协调才会事半功倍。把握复习进度的是任课老师。他们不仅要确保考生的复习进度与质量,而且非常清楚考生在每个阶段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父母在这方面多是外行,从任课老师或班主任那里了解情况后,可以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为孩子量身制订备考复习的学习计划。有些不好说的话,可让任课老师与孩子沟通。孩子可能会觉得自己很受老师关注,证明自己在老师心目中处于重要的位置。老师的话可能在这个时期更容易被接受,可以有效帮助孩子在备考过程中扬长避短,找到一条快速提高成绩的捷径。
建议:
高三父母通过与老师沟通可以无形中赢得老师对孩子的更多关注,因此父母要提高与老师间的沟通意识,积极主动地与老师联系。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与老师进行沟通呢?我建议父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沟通:
第一,向老师询问孩子的备考状态如何。要知道,孩子的备考状态直接说明了备考效果。在高三这样一个敏感时期,孩子的任何细小变化,老师都能感受到。而这点恰恰是父母不具备的。所以,首要的就是与任课老师沟通,了解自己的孩子有无异常举动。
第二,向老师了解孩子在校期间的心理变化。老师往往只了解学生在校这段时间的心理变化,父母往往只了解孩子晚上在家的心理变化,缺乏对孩子心理上的全面了解,所以需要父母和老师多配合,相互合作,共同疏导孩子心理。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一些具体问题和老师共同商量,采取一些必要措施。父母要主动承担孩子存在问题方面的责任,主动配合老师,因为老师和父母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把课教好,使孩子学好、考好。如果父母不和老师及时沟通,很容易凭对孩子的片面了解,提出建议或批评,那就会起到负面作用。
第三,向老师询问孩子是否有偏科现象。孩子出现偏科是一件很难办的事情。一些靠平日积累才能得高分的科目,倘若在备考过程中偏科,那就需要付出非常大的努力才有可能弥补。所以,父母要在孩子偏科情况刚刚出现的时候就采取相应的对策,提防偏科情况的恶化。这就需要父母积极主动配合,提供信息,主动与任课老师沟通。父母要非常巧妙而委婉地与任课老师讨论孩子的薄弱学科学习成绩下降原因,把孩子的意见转达给老师,任课老师就会比较主动地关心该生的学习,给予更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孩子的成绩可能会因此有明显提高。
孩子进入高三后,父母就要和班主任、任课老师勤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校学习情况,陪同孩子走过高考。
第二篇:老师和学生如何进行有效沟通
老师和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
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了解学生的最佳途径莫过于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在平时的沟通中,老师一般占主导地位,老师掌握与学生沟通的技巧非常重要。老师与学生沟通一般要遵循几个原则,才能保证沟通的有效性 一.理解
教师与学生因年龄的差异,生长环境、思维方式的不同,很容易产生认识上的差异。因此,教师应多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以学生的眼光去看世界,以学生的心态去推理一切,然后有效地将这些感受传递给对方,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理解与尊重,从而产生温暖感和满足感。当一个教师不愿意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会使学生觉得老师不理解他,对教师的信任度降低,与教师的沟通就会停止。
二.爱心和关怀
与学生在沟通的内容方面,讲道理应该只占5%,而爱心要占95%;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是一种神奇而又伟大的力量,是除了母爱之外,世界上又一伟大的爱。这种爱是无私的。但师爱不同于母爱,因为师爱是一种理智与心灵的交融,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师爱可以引导学生产生巨大的内动力,去自觉地、主动地沿着老师指出的方向迈出。只有当班主任给学生以真挚的爱,给学生以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学生才会对老师产生依恋仰慕的心理,才能向教师敝开内心世界,我们才能“对症下药”,收到应有的效果。因此,班主任必须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理于情、情理结合,才会产生动情效应,从而收到较好的德育。三.尊重和欣赏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每位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成绩与优点得到教师的认可与尊重。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点,并及时表示欣赏之意。作为教师,不要吝啬赞美的语言,它会给学生带来极大鼓舞。“你提的问题十分有价值!”“你的想法很有创意,老师也没想到。”这些语言虽然简单,但却能鼓舞学生斗志,增强学生自信,激发学生潜能。作为回应,学生会以自己的行为来回报教师的赏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赞赏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从成功中增强自信,享受成功的快乐。四.平等对待
沟通需要真正平等的“太空时间”,即创造没有任何干扰的沟通氛围和条件;为一名老师,爱优生并不难,难得是爱差生,尤其是爱“双差生”。老师热爱教育,热爱学校,也要热爱学校中的每一位学生,对待学生不能因为他的学习成绩好而特别亲之爱之,也不因为他的成绩差,行为不端而恶之厌之,而应是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师说过一句名言:“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把差生看死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变化,班主任工作方法的改进,他们也会发展变化,即使不成为瓦特、牛顿、爱迪生,也要把他们塑造成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五.学会了解
了解学生师生沟通的首要条件。了解学生方能深刻理解学生,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达到心理上的共鸣。这也是老师的本职。我们老师要了解学生的家庭、性格、学习成绩、兴趣爱好等,只有这样才能使谈话达到要求。工作中要多问,特别是组成一个新的班级时,应问问他们有什么新的打算,会不会适应新班级和新环境,学习上是否跟得上,他们的兴趣与爱好等等,在与家长接触中要经常询问其子女在家里的生活、学习习惯、性格特点、家庭教育等,还要主动向原班主任、任科教师了解,以求更深入地了解每位同学各个方面的情况,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存在问题。如为谈话顺利开展,教师可采取“投其所好”的沟通策略,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为了防止谈话过程无意识触及伤害学生的话题,例如家庭的变故,学生的一些缺陷等。所以我们必须了解学生。六.专心倾听
如果学生向你倾诉,你一定要专心倾听。哪怕一个牢骚满腹、怨气冲天,甚至最不容易对付的人,在一个有耐心、具有同情心的倾听者面前,常常会被“软化”而变得通情达理。不管面对一个怎么冲动或愤怒的场面,只要你积极的倾听,整个气氛便会缓和。愤怒或冲动的学生在自由的表达 了自己受压抑的感情后,心理压力得到一定程度减轻,而且通过你的认真倾听,学生觉得自己问题已经被引起班主任老师重视和理解,于是精神得到支持和鼓励。在这种情况下,解决任何问题都有了良好的开端。七.面带微笑
在人际关系中,微笑的魅力是无穷的。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脸上常带三分笑,就能得到学生的好感。学生会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而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引导。我在批阅学生的谈心本市,有一篇令我非常深刻――《我们的新班主任》:“班主任你非常潇洒可爱,一头乌黑的头发,水汪汪的眼睛下有一个高高的鼻子„„非常开朗,经常笑,但有时却非常严肃,还带着一些凶恶的表情。老师我好希望你保持你开朗的笑,我喜欢看你的微笑。” 学生爱看我笑,学生会因为我的微笑而心花怒放,“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接触温馨可亲充满笑容的我,而讨厌整天带着凶恶神情的我。细细一想,对!人与与之间的一个微笑可以把两个不相关的人拉近。对教育而言,老师更应该对学生保持微笑,如此细小的一个动作却可以得到丰收,我们老师何乐而不为?微笑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艺术,不要吝啬你的微笑和称赞的话语,哪怕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都会让学生感到你的亲近。在当今,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当惯了“小皇帝”,对老师严厉的硬性说教并不十分愿意接受;反而友善的气氛中,以平常谈话形式输入你要求他怎样做会更有效。
教育学生决不是说了就行,和学生沟通应从外化转到内化,从单纯的说教转化为实践活动,让情感与认识相互作用,使情感上升为信念,成为提高学生自觉认识的动力。尤其是作为班主任更应该学会和学生沟通的艺术找准机会,抓住重点,有的放矢的和学生进行思想得沟通,这样的教育才会有成效。
老师怎样判断自己与学生的沟通是否成功呢?事实上老师只要看学生的反应就可以了。换句话,学生是不是按照你所希望的那样去想了,去做了,别人对你的印象如何?你的班级是否团结,这些都是判断师生沟通是否成功的标准。
总之,建立平等、民主、和谐、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最关键的地方,一双眼睛看不住几十个学生,一颗爱心却可以拴住几十颗心,教师可以凭着高尚的人格魅力和精到的育人艺术,走进学生的心灵,教师必须打开学生的心理的壁垒,透视学生的内心世界,为他们分忧,为他们清除“病灶”,把学生心灵世界的沃土垦植成“真、善、美”的苗圃,真正建立起新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活动中,老师只有用爱心换起学生的信任感,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使学生喜欢老师,再喜欢他所提供的教育,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第三篇: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地沟通
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地沟通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产生教育效能的首要条件。只有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师生情感和谐融洽,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学其道”。教师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理解和尊重是前提
教师与学生因年龄的差异,生长环境、思维方式的不同,很容易产生认识上的差异。因此,教师应多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以学生的眼光去看世界,以学生的心态去推理一切,然后有效地将这些感受传递给对方,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理解与尊重,从而产生温暖感和满足感。当一个教师不愿意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会使学生觉得老师不理解他,对教师的信任度降低,与教师的沟通就会停止。
二、爱心和关怀是关键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师的爱心能驱使教师以最大的耐心和韧劲克服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挖掘自身的潜能,创新教育方法,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教师的爱,对学生的发展也是一种巨大的动力。有了这种爱,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感情,才能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和仰慕心理,从而把这种情感迁移到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上。心理学关于模仿的研究表明:“人们总是趋向于模仿他所爱的人,而不愿模仿他所嫌弃的人。”因此,教师这种爱的情感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之主动模仿,提高教学效果。如果教师缺乏这种爱,对学生冷漠无情,甚至对他们感到厌烦,动不动就严加训斥,学生就会紧闭心灵的大门,势必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使教育活动受阻甚至中断,最终导致教育的失败。
三、尊重和欣赏是保证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每位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成绩与优点得到教师的认可与尊重。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点,并及时表示欣赏之意。作为教师,不要吝啬赞美的语言,它会给学生带来极大鼓舞。“你提的问题十分有价值!”“你的想法很有创意,老师也没想到。”这些语言虽然简单,但却能鼓舞学生斗志,增强学生自信,激发学生潜能。作为回应,学生会以自己的行为来回报教师的赏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赞赏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从成功中增强自信,享受成功的快乐。
教师对学生所做的第一件事是在与学生沟通,教师通过与学生的沟通来向学生表达学校的教育理念与要求,无论是面对全体的要求、评价,还是针对个人进行的谈话、写信等,都是为了达到教师的教育目的——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成功的教育取决于多种因素,这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质量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而沟通工作的实际的大小,取决于师生沟通的效能。在大量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在向学生热情地传递知识、价值观等,而学生毫无兴趣,面临的是学生的抗拒,低度的学习动机,这是一个可悲的事实。从这个角度讲,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效能产生的关键,也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大部分教师都了解师生关系相处的原则,但事实上,如何将这些理论与自己的实际工作接轨,如何将其在教学工作中体现出来,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还是需要多画一些心思去琢磨的。
一、理解、爱、信任,是师生有效沟通的前提。
首先,教师要有同理心,能够做到换位思考。
教师要关心学生,那必须要了解学生,而要了解学生,首先必须进入学生的情绪和思想的系统中去,以学生的眼光去看“他”的世界,以学生的心情去体会学生的心情,而且也以他的思想去推理他的一切,然后有效地将这些感受传递给对方,这样的同理心可以使对方会感到理解与尊重,从而产生温暖感与舒畅的满足感,这种感受可以诱发出彼此充满体谅和关怀的沟通氛围。同理心是与学生进行良好沟通的前提,俗话讲也就是换位思考。关键是一个教师能不能真正放下身段,站在一个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学生的困难和困惑。当一个教师不愿意设身处地从对方去考虑,会使学生觉得老师不去理解他,不关心自己,对教师的信任度降低,与教师的沟通就会停止,而老师则不能真正地接纳学生,非常容易对学生提出无益的指责与批评,也不能正确地对学生做出积极的回应。老师愿意见到的事实是学生通过老师有效的教育能够改正不良习惯、错误思想,从而形成良好习惯、确立正确思想。因此,在教育中,老师对学生的同理心与换位思想是开启心智世界的钥匙,是教育效能产生的前提。
例如,我班内有个学生叫赵圆圆,如果要找他的问题可是一大堆,大错不少小错不断,如果只是挑他的毛病那真是说也说不完。可是挑他的毛病真的能够帮助他进步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所以,不管他犯多大的错误也都要尽量先去理解他,考虑他做这件事情的合理性,从他的合理性乃至优点长处切入,进而在去谈他的问题,并深信他通过努力、改正是可以进步可以有变好的,不止作为老师要这么想,而且也要让他自己知道老师对于他的这份信任和期望。事实证明,他不乏优点,而且,通过教育放大他的优点达到了教育目的:他进步了。那么,这样的沟通与教育也就是有效的。这是对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很深的信任感,教师从自己的内心深处相信学生可以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样会给学生信心与勇气。这就要求老师在对待学生是要多鼓励、多夸奖,少责备、少批评。
再例如,我班的刘悦同学。她学习成绩优异,但是有一段时间,因关系非常好的同学要转学,情绪受影响,学习也跟着大幅下降。这样的情绪中也不乏少女朦胧的爱恋。为此,我专门找她聊天。作为老师,很理解她们之间存在的这种美好的感情,但是,进而劝慰她不要顾此失彼。为了避免早恋这个敏感的话题,我们每次聊天都集中在对同学之间相处的美好回忆中。不仅如此,我还让她每周来找我聊天两次,以来观测她的感情动向,再而也是为了提高她对学习的动力。理解使我们只练得沟通更为顺畅,也使我的教育有一定的效果。这与赵圆圆的例子又有所不同,在沟通过程中,教师应能“由衷的接受”学生表露的感受,并由衷的愿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为此安排时间,这样他就会摆脱一份困扰的情感。特别是对于女生,更应斟酌沟通的艺术,以情动人是比较有效的方法。
教师对学生的烦恼感同身受,但又要保持适当的距离。还有一点需要指出,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学生需要的是老师的同感而不是同情与怜悯,当学生需要老师的帮助时,通常那段时间比较敏感,假如老师过分同情怜悯,会加强其自卑,对学生的成长是有损无益的,再有也可能会使学生对老师的过度关注产生一种理所应当的感情,进而变得熟不拘礼,反而减弱了教师的教育效果。对于这一点我的感受很深刻。还是赵圆圆同学,在最初了解他的家庭以及他的经历后,出于女性天生的同情与怜悯,我就没能控制好与他接触的距离,一来是出于本能他对自己的家庭的敏感不愿意随便向别人提起,再后来则变成虽然可以什么都说,但是,作为老师他也会像家人一样打折扣,这对于教育是十分不利的。尽管关系近了,教育反而不好进行了。所以,控制好距离是十分重要的。
其次,信任。有了理解,才能信任学生。
老师对学生的期望都是出自良好愿望的,但事实并不是每个老师对学生的良好的愿望都能被接受,甚至被抵触。我想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在沟通时,学生对老师的真诚的高低感受不同,教育的效果也就截然不同了,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对学生必须要信任,这样教育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如果作为教师们真地做到了理解学生,那么信任也就不那么困难了。
老师信任学生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结合学生的特点使其扬长避短,让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而让他们亲身感受到教师的体贴与关怀,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潜能,只要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鼓励他们去不断的主动探索,这样就可以使他们得以充分发展。夸奖和鼓励是一剂良药,可以帮助孩子确立信心,取得更大的进步。如对于赵圆圆扬长避短的夸奖,就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这其实也是多元智能评价的一个理念,一个人不可能十全十美没有缺点,但同样的,一个人也绝对不可能十恶不赦没有一点优点。正如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只要教师用心,就不难发现孩子身上的点滴优点和闪光之处。
有句话说得非常好:理解不等于接受,尊重不等于放纵。对学生的信任不等于看不到学生的不良行为或者对其合理化,对于一些不良行为可以不接纳,不赞同。对待学生的错误我们就要保持这样态度。例如对待学生迟到,每个人都会有疏忽、意外,这都是难免的情况,但是不是因为认同他们迟到的合理性,就等于认同他们迟到也是对的呢?迟到可以理解,但是该怎样惩罚还要根据校纪班规,一点不能偏袒。
对学生的信任表现在能够等待学生慢慢变好,而非一蹴而就似的马上改过。学生毕竟还未成熟,在学生这个年龄错误一犯再犯,是可以理解的。作为老师切不可因为他第二次或第三次反同样的错误就放弃他、不信任他,有时候信任对学生的教育效果比批评指责更有力量。这在赵圆圆身上就有明显的写照,初一学期初他因与体育老师有冲突而拿起板砖要打体育老师。这件事发生后震动全校。尽管如此,在我与他的交流中我依然表现出我对他的理解与信任。这之后他在给我写的信中写到:“在体育老师这件事上,其实都是我的错误。但是老师还那么相信我……我知道我错了,请老师原谅我……”而且,此后在与他的接触中他确实有控制自己的表现。
再而,爱。有了理解和信任,爱也就更容易的表现了。
爱是贯穿于理解与信任之中的灵魂感情。理解与信任固然是爱,还有,爱可以促使你去做很多事情:有了爱你就愿意理解孩子的无知行为,有了爱你就能够容忍他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错误,并在耐心的去教导他,有了爱你就会设身处地地为他着想,有了爱你也会愿意为他们付出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很多老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但他从没有在工作中找到乐趣,心中也从没有涌起爱的热潮,这样的老师永远不会取得教育上的成功,教育如果没有爱,正如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那么老师如何将爱表达给学生呢?
老师爱学生还表现在愿意为了孩子付出时间是精力。这种时间和精力不仅指在处理学生问题和教育学生方面,还有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而进行的有目的的学习与研究。如何使自己真正的贴近学生,只是口号式的叫喊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需要老师真正的去学习有关学生的理论,了解学生的真正需要。例如关于青春期心理特征方面的书籍、鼓励方面的书籍、学法指导、学习障碍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与学生沟通,也才能够更好地传达自己的爱。而且,这样的爱才是正确的真正的爱。
二、至于到底要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与学生沟通才更有效,在什么样的时机与学生沟通更合适等等问题,就要根据每个受教育个体和特殊的实践而论了。像谈话、写信、打电话、发短信、qq聊天、游戏等等,都是非常好的方式,都有其各自的优点所在。
三、判断师生的沟通是否成功的标准是什么
老师怎样判断自己与学生的沟通是否成功呢?事实上老师只要看学生的反应就可以了。换句话,学生是不是按照你所希望的那样去想了,去做了,别人对你的印象如何?你的班级是否团结,这些都是判断师生沟通是否成功的标准。
总之,建立平等、民主、和谐、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最关键的地方,一双眼睛看不住几十个学生,一颗爱心却可以栓住几十颗心,教师可以凭着高尚的人格魅力和精到的育人艺术,走进学生的心灵,教师必须打开学生的心理的壁垒,透视学生的内心世界,为他们分忧,为们清除“病灶”,把学生心灵世界的沃土垦植成“真、善、美”的苗圃,真正建立起新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活动中,老师只有用爱心换起学生的信任感,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使学生喜欢老师,再喜欢他所提供的教育,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马雅可夫斯基曾说过:“语言是人的力量的统帅”。作为一名高中班主任,谈话是班主任对学生实施教育最基本的一种方法,也是做好班级工作的基本条件。通过谈话接触,我能够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品质,增进教师与学生的感情,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困难,消除各种心理障碍。话,人人会说;但话,不是人人会谈。和学生谈话也是一门艺术。
如今的高中生思想活跃,喜欢独立思考,不轻信成人的意见和答案,他们的人生观逐渐形成,通过九年义务教育,他们对自然和社会获得了一定的认识,也形成了自己的看法;但同时他们也容易冲动,遇事考虑不周全,理性思维不成熟。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在谈话初期总是显得比较拘谨。如何与这些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我想谈谈自己的体会。1.谈话要适时、及时
谈话的时机很重要,一定要做到适时、及时。当发现学生情绪有波动或者班级寝室常规有松懈的现象,要及时向家长或身边同学了解情况,查明原因,然后找学生谈话,不让问题严重化、扩大化。如果学生主动找你聊天,班主任一定要热情接待,耐心倾听,并对其做法给予充分的肯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语言准确,态度诚恳
谈话不只是教师说,学生听,而是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姿态谈心,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谈话的语言要求准确,不生硬,使学生容易接受,多用鼓励性的语言,不使用辱骂性的语言讽刺、嘲笑、训斥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同时与学生谈话时还要注意面部表情。人们对强硬的态度会本能地产生对抗情绪,而对柔顺、温和的态度则往往容易接受。从心理学的观点看,笑是沟通人的情感的媒介。教师和学生相处假如老是板着面孔,学生就觉得有一种恐怖感,缺乏人情味。不苟言笑、语气强硬,命令和训斥较多,不利于与学生的沟通。面带微笑地和学生聊天谈心能让他们感到老师是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也会更加信任自己的班主任。3.宽容学生
曾经对100名高中生做过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心中理想的教师标准之一是具有“宽容之心,能了解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生活和与人交往的经验,理性思维不成熟,容易冲动,学生在谈话中难免有时顶撞老师。作为班主任应该耐心地教育他,以自身的人格和高尚品德去感染影响学生,不能以自己的先前印象影响判断。当然宽容不等于无原则地迁就学生,对学生的过失该指出的要明确指出、该批评的要严肃批。
谈话是一种互动,是一种思想、观念、情感的交流,传递的是彼此的真诚、信任,也需要采用不同的谈话技巧。
教师对学生所做的第一件事是在与学生沟通,教师通过与学生的沟通来向学生表达学校的教育理念与要求,无论是面对全体的要求、评价,还是针对个人进行的谈话、写信等,都是为了达到教师的教育目的——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成功的教育取决于多种因素,这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质量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而沟通工作的实际的大小,取决于师生沟通的效能。在大量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在向学生热情地传递知识、价值观等,而学生毫无兴趣,面临的是学生的抗拒,低度的学习动机,这是一个可悲的事实。从这个角度讲,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效能产生的关键,也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大部分教师都了解师生关系相处的原则,但事实上,如何将这些理论与自己的实际工作接轨,如何将其在教学工作中体现出来,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还是需要多画一些心思去琢磨的。
首先,教师要有同理心,能够做到换位思考。
教师要关心学生,那必须要了解学生,而要了解学生,首先必须进入学生的情绪和思想的系统中去,以学生的眼光去看“他”的世界,以学生的心情去体会学生的心情,而且也以他的思想去推理他的一切,然后有效地将这些感受传递给对方,这样的同理心可以使对方会感到理解与尊重,从而产生温暖感与舒畅的满足感,这种感受可以诱发出彼此充满体谅和关怀的沟通氛围。同理心是与学生进行良好沟通的前提,俗话讲也就是换位思考。关键是一个教师能不能真正放下身段,站在一个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学生的困难和困惑。当一个教师不愿意设身处地从对方去考虑,会使学生觉得老师不去理解他,不关心自己,对教师的信任度降低,与教师的沟通就会停止,而老师则不能真正地接纳学生,非常容易对学生提出无益的指责与批评,也不能正确地对学生做出积极的回应。老师愿意见到的事实是学生通过老师有效的教育能够改正不良习惯、错误思想,从而形成良好习惯、确立正确思想。因此,在教育中,老师对学生的同理心与换位思想是开启心智世界的钥匙,是教育效能产生的前提。
教师对学生的烦恼感同身受,但又要保持适当的距离。还有一点需要指出,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学生需要的是老师的同感而不是同情与怜悯,当学生需要老师的帮助时,通常那段时间比较敏感,假如老师过分同情怜悯,会加强其自卑,对学生的成长是有损无益的,再有也可能会使学生对老师的过度关注产生一种理所应当的感情,进而变得熟不拘礼,反而减弱了教师的教育效果。
其次,信任。有了理解,才能信任学生。
老师对学生的期望都是出自良好愿望的,但事实并不是每个老师对学生的良好的愿望都能被接受,甚至被抵触。我想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在沟通时,学生对老师的真诚的高低感受不同,教育的效果也就截然不同了,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对学生必须要信任,这样教育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如果作为教师们真地做到了理解学生,那么信任也就不那么困难了。
老师信任学生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结合学生的特点使其扬长避短,让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而让他们亲身感受到教师的体贴与关怀,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潜能,只要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鼓励他们去不断的主动探索,这样就可以使他们得以充分发展。夸奖和鼓励是一剂良药,可以帮助孩子确立信心,取得更大的进步。如对于赵圆圆扬长避短的夸奖,就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这其实也是多元智能评价的一个理念,一个人不可能十全十美没有缺点,但同样的,一个人也绝对不可能十恶不赦没有一点优点。正如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只要教师用心,就不难发现孩子身上的点滴优点和闪光之处。
有句话说得非常好:理解不等于接受,尊重不等于放纵。对学生的信任不等于看不到学生的不良行为或者对其合理化,对于一些不良行为可以不接纳,不赞同。对待学生的错误我们就要保持这样态度。例如对待学生迟到,每个人都会有疏忽、意外,这都是难免的情况,但是不是因为认同他们迟到的合理性,就等于认同他们迟到也是对的呢?迟到可以理解,但是该怎样惩罚还要根据校纪班规,一点不能偏袒。
对学生的信任表现在能够等待学生慢慢变好,而非一蹴而就似的马上改过。学生毕竟还未成熟,在学生这个年龄错误一犯再犯,是可以理解的。作为老师切不可因为他第二次或第三次反同样的错误就放弃他、不信任他,有时候信任对学生的教育效果比批评指责更有力量。
再而,爱。有了理解和信任,爱也就更容易的表现了。
爱是贯穿于理解与信任之中的灵魂感情。理解与信任固然是爱,还有,爱可以促使你去做很多事情:有了爱你就愿意理解孩子的无知行为,有了爱你就能够容忍他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错误,并在耐心的去教导他,有了爱你就会设身处地地为他着想,有了爱你也会愿意为他们付出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很多老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但他从没有在工作中找到乐趣,心中也从没有涌起爱的热潮,这样的老师永远不会取得教育上的成功,教育如果没有爱,正如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那么老师如何将爱表达给学生呢?
老师爱学生还表现在愿意为了孩子付出时间是精力。这种时间和精力不仅指在处理学生问题和教育学生方面,还有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而进行的有目的的学习与研究。如何使自己真正的贴近学生,只是口号式的叫喊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需要老师真正的去学习有关学生的理论,了解学生的真正需要。例如关于青春期心理特征方面的书籍、鼓励方面的书籍、学法指导、学习障碍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与学生沟通,也才能够更好地传达自己的爱。而且,这样的爱才是正确的真正的爱。
第四篇:班主任如何与学生进行沟通
班主任如何与学生进行沟通
四会市龙湾学校:陈银娟
2013年1月16日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孩子的心灵像未干的水泥,只字片语都会对他们有所影响,父母和老师所讲的话,哪怕是开玩笑的戏言,都会在他们的人生中留下严重的后果。”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老师的一句话,有时能够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那么,作为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老师——班主任该如何与学生沟通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去努力:
一、真诚与爱心
任何一位班级管理成功的班主任,其成功的经验中肯定都会有共同的一条,那就是热爱学生。班主任只有真诚地对待学生,坦诚地面对学生的过失,诚恳地提出自己的建议,才会给学生温暖的感觉,才会有感染力和亲和力。在学生充分感受到教师关爱之心的基础上,再捕捉适当的时机,巧妙地加以引导,这样即使是一块顽石也会被感化的。
二、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要了如指掌
班主任要想教育好学生,使他们成为跨世纪人才,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条件。了解学生的方法很多,我主要采用访问、巧谈、善观等方法。首先,班主任在工作中要访问,在接受一个新的班级时,应问问他们有什么新的打算,能否适应新环境和新老师,老师讲课是否听的懂,学习是否跟得上,他们都有什么兴趣与爱好,经常与家长接触,了解其子女在家里的生活、学习习惯.性格特点、家庭教育等,还要主动向原班主任、科任教师了解,以求更深入地了解每位同学各个方面的情况,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存在问题,为顺利地开展工作准备。其次,和学生谈话可以在正式场合,如课堂、办公室,也可以在非正式场合,如课间、操场、劳动场地,或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等.不管在什么场合谈话,尤其在后一种场合,要谈得好、有收获,关键的是选准交谈的突破口,从学生最熟悉、最兴趣的话题入手,使他们解除顾虑,打开心扉。第三,班主任要有一双善于观察有慧眼,不仅要观察班集体的变化,更需要透过每个学生的细微表现发现其思想本质,真正做到知微见著。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妥善处理,把工作做在前头。
三、不能用同一个模式去套所有的学生。
对自己的经验,对他人的经验,都不能照搬,因为学生在不断的变化,每一届学生都不一样,甚至每个学生都会有变化,这个礼拜和下礼拜都不一样。另外,现在是信息时代,万事万物都是日新月异,在这样快节奏社会时空成长起来的学生,他们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时代特点的差别是相当大的。所以沟通的方式方法得不断变化,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再说了,一个班级的学生的观念、习惯都是和班主任老师在长期的磨合下产生的,新接手的班级总是感觉学生和自己很疏远。并且觉得新班级的学生有很多习惯自己都不喜欢。尽管这样,也不能光表扬以前的班,肯定以前的班,这样就会灭了同学们的威风,使学生失去自信心。我们要善于发现新班级的优点,并以此作为和学生沟通的切入点及时的表扬、夸赞,让学生感觉到新老师也很欣赏我们,喜欢我们,由此为今后的沟通奠定了一定的情感基础。
四、试着先改变自己,再改变学生。
做过多年班主任的我有这样的感觉,自己在低年级一手带的学生,觉得在管理上很顺手,可从半道上接过去的班,好的不说,要是接一个差班的话,那就要让老师费脑筋了。今年我接了一个新班,就深有这样的体会。为了和学生接近,今天想这个法子,明天想那个辙;这
次找这个学生谈心,下次找那个学生劝说,自己忙了好一阵子,可感觉学生还是和你很远,怎样也拉不到自己手上。自己对学生的苦口婆心的教导却被学生一次次的冷淡。通过今天对这个专题的学习,我明白了,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放下架子,主动和学生沟通。比如主动找一些学生谈谈心,了解他们平时都喜欢那些活动,就找机会和他们一起搞活动。以便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班上有大的活动,主动和同学们一起商量对策,征求他们的意见,并适当的放权,相信他们一定信。如果这个班级的学生都比较活泼好动,就不要强迫他们做和自己一样文静,腼腆的学生,要把自己融入到班级这个大家庭中,让学生觉得老师也是我们中的一员。时间长了,学生自然愿意亲近你,信任你,你说的话他们就会听。这时候,在开始逐步地改变学生当中的不良现象,试着改变学生,他们就容易接受了。
五、从内心真正地喜欢他们。
现在这个班我从半道接过来的,尽管已经带了一年,可实话说,我从心里一点都不喜欢他们。因为他们和我以前带过的学生相比,不管是在学习、还是在品质或是习惯上,都特别逊色。所以有时候对他们说的我喜欢你们之类的话,都不是出自我内心的,只是为了讨好学生吧。今天方知这可能就是导致我和这个班的同学感情不深的一大原因。这使我明白了,只有老师真正的喜欢学生了,学生才能喜欢老师。
六.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班主任只有和学生打成一片,和他们拉近距离,经常和他们谈心和交流,他们才会把心里话如实的跟你说你才会得到第一手信息。知道他们心里在想什么,才知道采取什么措施,才能防患于未然。当学生之间发生矛盾,或学习、生活上出现问题时,他们都会自觉的告诉你,然后一起讨论,好的就鼓励,不好的找出原因,指出今后应该怎么做,遇到问题怎样去面对,怎样去解决。班主任没有权威和长幼之分,谁有理就听谁的,这样也给他们发言权,让他们学会思考和处理人际关系,这对他们今后走上社会也是有利的。让他们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学会观察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这样又能提高写作能力。比如学生上网、看电视,好多家长都很担心他们上瘾不能自拔,其实我们不必担心,要有目的的引导他们上网,让他们学会怎样利用电脑帮助学习,要及时的鼓励他们,让他们有成就感。如:教他们怎样创建博客,让他们有空的时候把自己的日记和文章写进去,或者装扮自己的空间和制作动画等,有空也经常到他们的博客留言,写些评论等等互相交流,这样既能让他们有事情可做,他们又有成就感,感到无比的快乐。
七、要掌握一些师生沟通的艺术。
如:
1、幽默――师生沟通的“润滑剂”。幽默有助于班主任巧妙摆脱某种不期而遇的窘困和尴尬,避免冲突,增添教育的功效和魅力。
2、宽容――师生沟通的“助力器”。宽容地对待学生,意味着教育思想更加深刻、心胸更加开阔、情操更加高尚。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撼比惩罚更强。”
3、尊重和热爱――与后进生沟通的“灵丹妙药”。
4、微笑――师生沟通的神秘力量。
5、沉默――此时无声胜有声,在师生沟通中,班主任适时沉默会体现出一种自信心和力量感。沉默是师生间眼睛的注视交流,是彼此心与心的碰撞,是在沉默的过程中进行的无声交流。沉默为师生创造了一个平静的氛围,通过激发学生的自尊、自爱,诱导学生自我认识错误、自我教育,使班主任的期望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要求。
6、主任敢于认错――师生沟通的奠基石。
7、科学批评――发挥沟通的魅力。
8、慎待学生的隐私――师生沟通的法宝。
9、积极主动参加学生的活动。
10、认真聆听……
这是我从本专题中摘录下来的,我很欣赏,希望能和大家一齐共勉。
总之,要当一名合格的班主任,必须搞好师生之间的沟通,才能使学生从情感上深深地体验到班主任是可敬可亲的,既是学业上的导师,又是生活中的父母,更是个人成长中的朋友。
第五篇: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
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
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的知识技能目标,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用爱心来感化学生心灵,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与心理素质,使学生得到和谐发展。如果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不当,即使心怀美好的动机,也会造成很多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与学生心灵的沟通。
1、塑造良好的自身形象
人们常说,“身教重于言教”,主要是因为“身教”是无声的教育,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孔子说“君子怀德”,认为做老师的自己首先要有高尚的人格,才有资格去教育学生。人格魅力就是人在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特征方面所具有的吸引力。高尚而富有魅力的教师人格能产生身教重于言教的良好效果。有理想的人讲理想,有道德的人讲道德,学生才能信服。因而,教师应努力学习,具备渊博的知识底蕴;要努力锻造自身高尚的品格与道德情操,以此去影响和感召学生。生活中,才华横溢、知识渊博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往往最有威望,也最令学生信服。因此,教育者要努力成为品德高尚、处事公正、与人为善、知识渊博的人。
2、积极倾听与反馈。倾听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基本技巧,也是在沟通中认识与了解学生的第一步。良好的沟通,需要耐心地聆听对方,了解他心中的感受。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对学生的倾听显示了对学生的理解与尊重。在倾听中,教师首先应表现出对学生谈话的专注,其次要用简洁及扼要的语言将学生的观点复述出来。老师发现学生的问题之后要主动及时地找他谈心,听他的心里话,理解他、接纳他。有了这样的尊重和理解,也许不用再做任何事情,学生的心结就自然解开了。我班里有一位女生,个性较强。一次,英语老师下课后对我说,这个女生上课总是跟他对着干,没认真听讲,批评她一句,她还气呼呼地把课本全摔到地上。我当即把这名女生叫到办公室,没有批评她,而是问她是不是对老师有什么想法,开始她还不想说,后来看我态度很诚恳,于是就说出原因。原来这个女生因为有一次英语老师没及时给她发测试卷,她便以为老师是针对她而处处跟英语老师作对。后来我请英语老师过来,对她说明情况后,她心里的疙瘩才解开,也向英语老师道了歉。
3、换位思考。一般而言,善于交往的人,往往善于发现他人的价值,懂得尊重他人,愿意信任他人,对人宽容,能容忍他人有不同的观点和行为,不斤斤计较他人的过失,在可能的范围内帮助他人而不是指责他人。他懂得“你要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得怎样对待别人”;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懂得“得到朋友的最好办法是使自己成为别人的朋友”。
4、表扬与信任相结合老师对学生的表扬与信任,有助于他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树立自信心。表扬、信任是与学生心灵沟通的重要方式,我们除了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表 扬、鼓励之外,还可以把这种表扬通过电话告诉家长,扩大表扬的激励效用。有些学生总是丢三落四,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这种事情本来就是难免的,如果我们总是对学生严厉批评、失望放弃的话,他们可能就会破罐子破摔。这时候我们应该多一点耐心,对他们充满信任,这样才会成为他们进步的动力。
班级管理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我们不但需要各种技巧,更需要充满爱心,营造一种温暖、和谐的班级气氛,积极关注每一个学生,走进每个学生心里,这样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