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对孩子进行延迟满足的读后感
6月7日家长作业
读“对孩子进行延迟满足”的读后感
记得有一次孩子的成绩考得不太理想,我在与班主任沟通的时候,她告诉了我一句话:“对孩子要进行延迟满足”这段时间我这句话经常萦绕在我的脑海边,溺爱型父母就是要把孩子培养成“儿皇帝”,物质上高度满足,要什么,给什么;精神上高度控制,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
由于女儿在上课的时候,她后面的同学经常性的在上课的时候以各种理由要找她说话,打断了孩子听课的思路,影响了孩子上课的质量,其次就是孩子没有很好的学会主动控制自己的情绪,会感觉拒绝同学或暂时拒绝同学而烦恼,不能有意识的调节和支配自己,这一系列的原因,结果让她在考试的时候就考的很不理想,这使我很烦恼,怎样才能在不影响孩子的同学关系的情况下,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班主任告诉我,家长在这时候首先应该先了解孩子考试成绩不太理想的原因,其次再根据这些原因找到一一解决的办法。这时我想到了《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这本书,其中有一篇文章是“对孩子要进行延迟满足”写的非常好,我的感触有以下几点:
一、要孩子明白一些界限延迟满足的核心就是等待获得更大的利益。如果孩子在完全没有界限,其自我中心感就一定很强,基本没有自我的控制能力,所以,一些日常的小规定,都是对孩子自我约束的锻炼,帮助她养成自我控制能力。
二、延迟要从一分钟开始在训练孩子延迟满足时,要循序渐进,开始的时候延迟时间不一过长,否则孩子会灰心丧气,彻底放弃追求的目标和信心,如果获得成功,就要遵循小步递进的的原则,时间由短而长,逐步增加,通过这段时间对这个办法的逐步开展,我感觉孩子有已经有了细微的改变。
当然这只是我在家庭教育中学到的一点点知识,在今后孩子的教育中我希望自己会循序渐进与孩子共同进步,做孩子贴心的好朋友。
6月7日家长作业
1、父亲教育不可缺失,作为爸爸你对照一下自己在认识上的误区有多少?
答:作为父亲,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脑海中不时的会产生 “自己工作忙,顾不上孩子”这样的想法,自从孩子一天天的长大,渴望了解和学习的知识也随之增多,只靠母亲一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工作在忙,也应该抽出一定的时间来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孩子的教育、培养不仅仅包括智力开发活动,它有着更广阔的内涵,孩子的健康教育,兴趣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等,都离不开父亲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我想今后一定要抽出时间来培养孩子,多和孩子沟通、交流,使孩子能够健康、茁长的成长。
2、疏导孩子的情绪是家长的责任,你会多少?
答,作为一名母亲,我感觉在疏导孩子的情绪时,不论是不良情绪还是好的情绪,都应该首先:
一、作孩子忠实的听众,听孩子说出事情的经过和自己对所发生事情的观点和想法;
二、根据孩子诉说的内容判断应该属于什么情绪;
三、根据情绪产生的起因与孩子一同探讨和解决实际使她产生情绪的问题,培养孩子遇到问题要想办法的好习惯。
第二篇:家庭教育:延迟满足对孩子利大还是弊大(模版)
家庭教育:延迟满足对孩子利大还是弊大
当孩子提出某种需要希望家长满足时,家长有意地不即刻满足孩子,而是做些等待,延迟满足需要,理由是这样经过延迟满足的孩子,在长大后往往具有更好的控制力。而另一些观点也指出,延迟满足其实对孩子挫折感太强,不利于其安全感的形成。延迟满足对孩子到底是有利还是有弊?
关于时间 三岁是个分界线
心理专家、亲子家庭教育专家于东辉指出,延迟满足其实是一种挫折教育,培养延迟满足能力不等于父母对孩子合理要求也不去及时满足。这里有一个清晰的标准,就是以三岁作为一个重要的分界线。
因对过度照顾孩子而导致溺爱的现象担心,英国一位知名的儿童学家温尼科特先生曾做过专业的研究,最后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规律,那就是如果父母在孩子三岁之前,对于孩子的合理要求不及时回应,孩子就容易对整个世界产生负面与错误的看法。所以,这时要尽快去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而不需要延迟满足。但如果孩子在三岁之后,父母仍然保持这种对孩子尽量满足的状态,等到孩子六岁之后,他会觉得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得到得过分容易,而丧失了追求与努力的动力,最终呈现出溺爱的问题。所以,比较好的做法是在孩子三岁之前,尽量满足孩子的合理需要,三岁之后,可以适当做一些延迟满足的训练了。
家庭成员及环境变化后都应保持一致性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国际分析心理师高岚说,延迟满足的背后是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家长想要通过它去培养孩子某种品质时,在这个过程中与儿童的互动必须要保持一贯性。
“所谓延迟满足,就是给孩子一些限制和挫折,但如果家长的规则总是在变,孩子会搞不清楚情况,家里的所有成员在对一些规定性的事情上要一致,不能奶奶说‘等五分钟再下楼’,然后爸爸说‘洗完澡再下楼’,爷爷和妈妈又是另外两种不同的要求,如果大人们经常这样变来变去,所有的延迟都是没有用的。”高岚强调说,还有一种情况是,在环境发生了变化后,限制“规则”被打破,孩子也容易产生混乱。比如孩子在家里,妈妈的通常做法是要求他吃完饭才可以玩玩具,可一旦换了不一样的环境,例如在外公家,当孩子突然来情绪哭闹不吃饭要去玩玩具时,妈妈准备按照在家里的限制“发令”,而旁边的外公马上递上了玩具,如此一来,常规的限制被打破,小孩易被周边情况搞混乱,所以,大人之间,也要做好沟通和统一。
延迟满足要适当,不要让孩子过分控制自己
于东辉提醒家长,延迟满足的训练不能过度,否则就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延迟现象的背后,其实是说明孩子有足够的忍耐力,对自己的各种欲望,有适当的压抑与控制能力,能够理性与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人生。但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压抑与控制能力过分的话,人也会变得过于理性,缺乏激情。这对人生来说,并不是好事。所以,较佳的方法,是让孩子有适当的自我控制能力,其中的尺度,要把握得较好才行。
第三篇:延迟满足、塑造自我
走好人生每一段路
一:延迟满足:当欲望和现实发生冲突时,我们真的需要理性权衡,不要冲动,训练自己做到延迟满足,结果会更理想,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快乐幸福,而不是伤害与痛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随机训练,最简单的例子是:大家想一想你怎么做。机会很多随时可以
虽然向往,但不是现在就要得到,有的同学担心错过,不用这样想,统计学规律表明,全世界,符合你的理想条件的人有两百万之多,而你目前并不适合涉足恋爱,应该说爱情与婚姻都是成熟的产物,它是人生很重要的选择,决定一个人的主要幸福,所以不可草率,首先你要有一个完整成熟稳定的自我,即便如此,大家也知道,当今社会离婚率普遍很高,这说明很多人,即使成熟了但也不一定就能正确选择,或者正确选择了也不一定能很好把握,这充分说明这是很有艺术的很需要学习的,你没有足够的完善的自我,本身都是很多残缺的,不管是文化知识和自身修养再到行为习惯都不够好的话,那你怎么能吸引到好的对象,若是和你的目前的水平相当的,在你们没有错误判断充分了解的前提下,你们会彼此满足,暂时平衡,但人都是不断变化的,每个人的内在都有自我成长的欲望和追求完善的想法,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一旦契机成熟或有合适的因缘,我们都会选择改善和进步,只要有一方发生大的改进而另一方没有足够的敏感度没能不断成长的话,就会产生不平衡,就会面临危机,所以不论是人生的什么状态,我们每个人都要注意和外在及自我不断平衡才行,才能保证共同进步,完美一生。处在现阶段的同学们,变数更大,你的自我不断成长进步,任何人都不能保证自己不会为今天的选择后悔,你的未来有着无限的发展空间,如果现在就涉足恋爱,过度玩乐,不可能不消耗精力和时间,你该做的事比如努力学习,发掘提升自我,和更多的不同的同性异性朋友正常交往,都会受到影响。你满可以多运动多学习多交友,参加丰富多彩的有意义的活动,和大家一起健康成长,在这过程中你的身体、心理、思想和认识都会逐渐成熟,会慢慢形成自己的独特的相对稳定的人格,不断了解自己和他人以及社会,会慢慢发现自己的喜好、特长与不足,能够对自己的社会与生存能力有足够的把握,你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将初步形成,那时的选择才会是相对成熟理性的,当你能支撑一片蓝天的时候,你才会有足够的能量施爱于人,给你爱的人带来安全感、幸福与快乐,你的各种良好的品质和素养会吸引同样好的人到你身边,和你一起共同努力,你们会拥有和谐美好的人生之旅。想到这一点我们都会很开心,愿我们都能懂得延迟满足,在合适的时间作合适的事,植物包括所有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每一步都有一个最佳时段,我们要想获得美好的结果,就要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望,转移注意力,去做该做的事,更重要的事,平时有意识多做延迟满足的训练,你的自我控制能力会更加强大,你也就会更多的体验成功与幸福的喜悦。
人格有三个层次,心理学家把它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举例说明你想吃糖并吃到了糖,你的本我需求就得到了满足,你会快乐,也就是说,本我是有关生理和人的基本欲望的满足,与人的潜意识需求有关,无关道德和规范,无关理性,就是能给你带来最直接的快乐的方面。每个人有生理需求和基于个人喜好的基本欲望,尽管它不一定符合大众,但那是你的内在所向往的,这很正常,无怪有人说过:我的内心是邪恶的,我很憎恶内在的这个我,我怕它一不小心露出来,别人会不喜欢我了。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担心,即使有也没关系,大家要知道,这很正常,你不必内疚、害羞或厌恶自己,而且这也不是不可改变的,你可以通过不断反省提高改变你的内在和潜意识。再有就是,好在我们大多数人还是理性的,没有任由本我放纵,因为我们在受教育和成长的过程中,还不断形成了,合于大众的基本道德标准及行为规范的自我,它是理性的,能帮助我们分析判断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发乎情止乎礼,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当本我和自我发生冲突的时候,若自我战胜本我,你就提升了自控能力和自己的境界,而如果本我战胜了自我,那你的行为就会出错,你也同时会受到自我的谴责,你的内疚后悔就是表现,其实你本我欲望满足的快乐真的抵不过内心的愧疚和不安,所以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平衡自我实现与本我欲求的关系,既不过度压抑本我欲望,要有适度合理的释放,只要于人于己没有伤害就好,另外,也不能放纵自我,不做违背道德和大众规范的事,以自利利他为准则,要知道心安是福,而自我的提升也会给你来更高的快乐。你会觉得,我遵守纪律,努力学习,适度休闲,我很棒,我是个有价值的人,我是很有前途的人,我身心健康,魅丽活力十足,大家都喜欢我。这样的感觉使你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成功,你的发展会走向良性循环,前途完全取决于你的选择和努力。最后说说超我,大家都知道雷锋,你能理解他坚持一生,以苦为乐,舍己助人的行为吗?媒体报道过:有这样的老大爷大娘,自己靠拾荒生活,省吃简用,但能把自己的卖废品的微薄收入大部份捐出来救助失学儿童,有的企业家创业有成,能控制自己不去奢侈享受,而捐资修路、架桥、助教等等,很多人不顾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义无反顾地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他们的人格已经超越自我,上升到超我的境界,他们自己的生活品质不及常人,他们为什么不痛苦还很快乐?确实他们真的很快乐,那种快乐是一般人无法体会到的,只有胸怀大爱的人才有机会体会,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就会无法理解,甚至会认为他们很傻。我想大家能够理解。如果你爱一个人,你会乐于付出,并从对方的快乐中体验快乐,同理如果你有爱心和同情心,能够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像爱自己一样爱别人,你就会对别人的遭遇感同深受,你就会愿意帮助他就像帮助自己一样。为之得救助和改善就像为自己得救助与改善一样而乐于付出。照顾别人的需求,急人所难,不惜牺牲自我的利益,看到别人得到救助满足了他们利他的本能,其实利他的本能每个人都有,太自我就会压抑甚至埋没它,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很简单,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别人的身体心灵,尽量制造快乐满足而不是打击伤害,我们每个人都有缺点,看别人某一方面不顺眼,其实别人也说不定看我们的某一方面不愉快,人与人在身体和心灵方面是有差异的,有时甚至反差极大,让我们觉得很难相处,但我们还是要多反省自己,改变自己,而不是指责挑剔别人,其实当你不断改善的时候,你会不知不觉影响了别人,指责只会带来指责,你对别人的方式最终会回馈到你的身上,你的宽容理解也会带来宽容理解,你能反省自我、不断改进的好品质,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你身边的人。另外如果有必要,即使劝谏也要是友善和艺术的,直截了当对方能接受当然好,但每个人的性情和接受能力是不同的,一定要慎重,要让对方能感知你的善意,不抵触。巧妙无痕也很好,比如你可以用隐喻或讲故事的方式,劝谏别人,古人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值得我们借鉴。《邹忌讽齐王纳谏》很值得我们学习,尽量用你良好的素养和言行表现,去潜移默化的影响别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除非你有绝对的把握自己是正确的,否则不要去评判指导别人,激发别人自我教育和提升的本能,是最好的帮助,尊重和爱是教育的前提。让我们和每个人都和谐相处,把握好自己不追求不该得的利益与快乐,不去做不该做的事,把握好自己,丰富自己的生活,多读好书,结交益友,努力学习,在平衡的基础上发展特长,控制自己,在上课铃响后,放下手里的业余爱好,投入正常的学习,不痴迷手机游戏,不以闲聊浪费光阴,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不和异性同学朋友单独相处,不把视线集中在少数或个别异性身上,就象刚走进森林,看到的第一朵花,不要停留,你可以欣赏品味,但不能留恋要继续前行,更多种类的更多特质的花等你欣赏品味,你一路前行一路欣赏,随着你的成长和经历的丰富,你的自我及鉴赏水平不断提高,最终你会知道哪一朵花哪一棵树是你真正喜欢的,不要着急,你只需要努力学习提升修炼自己,你有多好你的生活就有多好。很庆幸你们都是有思想,善于思考,有能力把握自己的,祝大家珍惜现在,做该做的事,身心健康成长,你的未来取决于你每一天的努力之中。祝福大家,谢谢同学们的耐心倾听。感谢学校给我这样一个机会。我很愿意和大家一起面对成长中的种种问题,祝愿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快乐成长!也祝愿所有成长中的孩子都能把握好自己,让我们一起努力。我想这不只是老师,也不只是家长,而是我们所有成年人的心愿和责任。请大家在遇到解不开的问题时,懂得求助,如果你有问题,我很愿意帮助你,我们解决不了的,还可以请教别人,请相信,没有解不了的难题。
谢谢大家,祝大家身心健康,快乐成长!走好人生每一段路。
第四篇:如何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
如何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
光阴荏苒,时间转瞬即逝。我从2000年毕业至今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作为一个年轻的班主任,工作踏实认真,方法得当,所带班级受到家长和校领导的一致好评。班主任工作是艰巨而又重要的。从我当上班主任那一刻起,我一直尽心尽力地为当一名优秀的班主任而努力工作。我付出了自己辛勤的汗水,收获的是学生们可喜的成绩;我燃烧了自己火样的青春,收获的是学生们丰厚的感情。回想着几年的点点滴滴,我真的无怨无悔;面对着几年充实的生活,我真的无怨无悔!
下面我谈谈如何通过开展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敬长辈、孝敬父母,让学生明白父母的伟大,让学生学会关心父母,理解父母,学会做人,围绕这一主题,我们班举行了“孝心献给父母”的班会课。为了促进学生和父母的交流,唤起学生对父母的孝心,通过真情体验,感悟亲情,激发学生爱的情感,丰富情感积淀,把亲情回报付诸于实践。我决定邀请学生家长参加班会课,为双方创设一种特定的氛围,以表达子女和父母之间互动的爱。一段深情地歌颂母爱的演讲录音《妈妈,我拿什么报答你》,拉开了班会的序幕,这时,我要同学们去到各自的父母身边,仔细端详父母,并上讲台向父母说一句深情的话。(摘录)
“每天天未亮,妈妈就起床为我煮早餐,煮好后再叫我,爸爸为了中午让我休息一会儿,常常不午睡。”
“每当我不开心时,爸爸总是开解我,给我讲故事,哄我开心。”
“我喜欢弹钢琴,爸爸给我买了钢琴,还在外面给我报班,我在教室里学,父亲就在外面等。后来我因为怕吃苦、没恒心,竟放弃了弹琴,我辜负了父亲的一片苦心,觉得对不起父亲。”
这时我发给每位同学一张纸,让他们在纸上写上姓名,这时全班同学感到莫名其妙,随后老师提出要求,请把你们父母的生日准确地写出来。一时间许多同学愣住了,有的同学叫到:“老师,我不知道,怎么办?”当场交上来的纸条中有17人没有写上他们父母的生日而交了空白卷。于是老师提出问题,你能否想起你过生日时你的父母是怎么做的吗?同学们讲了父母如何给自己过生日的事。接着老师又追问:“父母单是过生日那天对你好吗?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说:“不是。”“平时父母又是怎样做的?”有的同学讲到生病时;有的同学讲到天冷时、下雨时„„此时班里一片寂静,许多同学很受感动,觉得自己没听父母的话,表示从现在起一定好好学习,听父母的话,做个孝顺的好孩子。同学们反思了自己对父母的态度,纷纷表示要听父母的话,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一定要努力学习,„„同学们讨论决定今后要把爸爸妈妈的生日牢牢记在心间,为爸爸妈妈过生日。这时,我要求同学们展开讨论:你打算怎样把孝心献给父母? 让学生想象“假如父母离开你”或者“你离开父母”的情景,激起学生内心爱父母的情感。同时,我又邀请了几位家长发言,有一位家长很激动,发言过程中几次哽咽。最后,由我总结,提出要求:回家之后至少做三件让父母开心的事,给父母一份惊喜。
送一份独特的礼物给父母,如自己设计的贺卡或小制作;最近通过努力取得的最佳成绩或获得的喜报;一封感谢父母的信;帮父母做家务事;向父母表示关爱。
班会课最后放歌曲《鲁冰花》,在这首深情的旋律中,我让学生全体起立,感谢家长,感谢老师、感谢那些曾经和正在帮助我们的人,让我们把对他们的敬意转化为无穷的动力,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回报社会。
班会课在深情的旋律中结束了,许多家长和学生的眼睛模糊了。泪,滴在脸上,热热的;流到心头,甜甜的„„通过这堂班会课的教学,学生知道了应该关心体贴父母,一些同学不再任性,能礼貌待人,主动帮助同学,关心他人,也使我们班级形成了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在以后的日子里,有许多家长打电话给我,说他们的孩子自从班会课后,有了许多改变,会与家长沟通,会关心家人,会做家务,会„„,感激之情溢满听筒。
这次班会课,学生感动了,家长感动了,老师感动了。
感恩:一个恒久而鲜活的话题。学会感恩,我们才能有一个积极的生活态度去面对繁杂的现代生活;学会感恩,我们才能微笑面对困难和挫折;也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会发现这个世界更加美好。
第五篇:浅谈如何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如何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个人的人格、个性、价值体系、习惯行为模式等个人素质形成,都是从儿童期开始的。对孩子的成长,不应局限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层面,关注心理健康也是保障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关键一环。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认为,儿童期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为将来孩子品德智力发展奠定基础。如果此时忽略关注心理健康成长,那么家长希望孩子成人后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的期待将可能会落空。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就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作为教育者应怎样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呢?
一、培养孩子的亲情
爱是孩子的天性,他不但应得到别人的爱与关注,同时也应学会爱父母、爱亲人、爱朋友。为此,教育者应教育孩子学会爱父母、亲人和老师。全球首富比尔盖茨说过一句话:“我最不能等待的就是孝敬父母”。家长可将每年的三月份定为孝敬父母月,要求孩子为父母或亲人的生日准备礼物,在外吃饭时点父母爱吃的菜,为父母夹菜等。
二、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孩子是最富有同情心、最乐意帮助别人的,但这种情感需要教师或家人的引导与培养,使其能体验别人的心情,感受别人的欢乐、痛苦、烦恼和失望。如在父母、祖父母或亲人因病住院时领孩子去医院探视,参加各种爱心捐助活动等。
三、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责任感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但它不是生来就有的,所以,作为教师应该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家长可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整理自己的房间与学习用品,准备好自己出游的食品,养好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等。
四、培养孩子的义务感
也许有人会说,小孩子还未成年,有什么义务呢?其实不然,孩子生活在集体中就有各种各样的义务。在班级里有打扫教室卫生的义务,在家里有参与家务
劳动的义务。如何培养这种义务感呢?如:父母可教孩子做家务,给孩子制订一个家务劳动的计划,每周要求孩子完成一定的家务劳动,或者将某一特定任务交给孩子去干,只有在这种实践操作中才能培养孩子的义务感。
五、培养孩子的挫折感
现代家庭物质条件优越,一些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生活中出现一点小麻烦或困难,往往不能很好地应对。为了避免孩子将来可能遇到难以应付的境况,家长在平时可不时地给孩子制造一些挫折,让他们不时地去面对一些小小的挫折,学会自己去应对。
六、培养孩子的幸福感
2004年,在南京举办的儿童保健会上,有专家指出“经过调查发现,现在有八成的孩子感到不幸福,这是令人震惊的。”现在的孩子家庭生活条件优越,父母疼爱有加,可为什么他们感觉不到幸福呢?因为幸福是一种感受,需要教师去引导孩子领悟,启发孩子去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及家长可以和孩子讨论什么是幸福,也可让孩子在一定的情境中体验生活的艰苦,从而让孩子能够学会珍惜现有的生活。
七、指导孩子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首先,要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与人际关系,以此影响孩子。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班集体,班级成员互相尊重、相互帮助、相互关心、讲究文明礼貌,劳动有分工、也有合作的班级氛围。让孩子在这种潜移默化地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与人交往。
其次,建立家庭幼儿园,为孩子交友提供空间。引导孩子与来自不同社会文化阶层的孩子进行交往,在交往中教会他与伙伴互帮互助,多看别人的优点,学会宽容等。
再次,家长与孩子平等相处,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家长必须保持一点童心和童趣,使自己与孩子之间有共同的兴趣和语言,走进他们的心灵,就他们关心的东西展开交流、探讨,在这种亲子互动中培养感情,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浇树要浇根,育人要育心。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是对学生的心理结构进行改造、重组、升华的过程。中国的未来正充满希望地注视着新世纪的一代新人。培养学生自尊自爱、善于交往、乐于奉献、具有较强的反省能力;能正确对待挫折,勇敢面对现实,有一定的忍耐力;能勇于负责、独立思考、不盲目冲动。这是当前素质教育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基本要求。愿我们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辛勤耕耘、播种、采摘、并长期坚持,系统规划,总结经验,成为心理教育领域的拓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