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有感
做好妈妈,也要做一名好老师
——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有感
桥边小学杨丽莉
不得不说,女儿寒寒的出生,是激发我再次学习的动力。
也不得不提及我的父亲,父亲不是老师,但回首我的成长历程,父亲的教育对我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从我们的行为习惯,到我们的道德品质,从如何学习到如何工作,乃至而后我为人妻,为人母,到现在,我们父女都还保持着谈话的习惯。谈话的时候,总是他说的多。现在看来,他的教育理念,并不亚于一位教育工作者。
前话说的太多,听起来与本文无关,但正是因为父亲几次提醒我孩子早期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性,于是我网购了这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一直自以为自己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母亲。因为从孩子一出生,我坚持自己带孩子,哪怕一晚上起来给孩子喂三四次奶;不用纸尿裤,哪怕一夜起来给孩子把四五次尿。听到周围好多妈妈说为了省心,他们的孩子晚上都跟奶奶睡,我很吃惊。白天上班不能陪孩子,晚上正是父母和孩子交流感情的好机会,怎么能把这么好的机会放过呢?我研究孩子生长发育所需求的营养来调整她的饮食,我针对孩子各个阶段的行为表现做观察记录来制定她的学习计划,我向在医院当儿科主任的姑妈学习宝宝的疾病处理,向刚拿到育婴资格证书的婶婶咨询健康护理。。。尽管我的女儿才一岁半,但每每和别人谈到带孩子,我都认为自己非常有发言权。
然而看完这本书后,我不得不感慨,精心养孩子和精心育孩子之间是有很大差距的!
难怪作者的一位同学说了这么一句话:我原来只看到我的孩子和你的孩子之间的差别。自从看了你的这引起文章,才发现这差别原来是我和你之间的——作为母亲,你是把孩子精心教育大了,我其实只是把孩子养活大了。
以前我也读过许多一些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书,但经常令人失望。尤其是每年的高考成绩出来后,每天本地报纸跟连载似的,会大篇幅地报道这位高考状元的成长经历,那位名校学子的成功秘决,看多了,就会发现。所有的家长在谈自己的教育心得时,都只是在炫耀自己的“成功”,读的时候好像句句在理,放下书时却觉得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没学到。不知是不是虚荣心在作怪,这些家长都不肯承认自己的孩子有多用功,说的最多的就是,自己从来不逼孩子学,自己的孩子也并不刻苦。言外之意,就是自己的孩子天生聪明,那就是块学习的料。看到这样的文章,不越看越自卑才怪,因为您的孩子一岁会背几十首古诗两岁会认几百个字吗?
看完这本书后,我有了自信,因为我相信作者所说,每个孩子生下来就是一块玉。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正如雕刻玉石的过程,多年后,有的人得到了令自己满意的作品,而还有一些人眼瞅着玉石的变化越来越失望。二者的区别,就是后者使用的雕刻工具,常常是锄头。当我们手上有块玉石时,我们必须要找准一把刻刀,才能雕琢出精美的玉器。
读了这本书,让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秀之处,但每个孩子的优秀都是有出处的。从书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女儿何等的用心,而她的教育手法又是何等自然无痕——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是教育最美妙的境界。
这本书语言通俗却专业,从思想与品格,智力发展与学习能力以及习惯的培
养入手,通过作者自己孩子成长中的真实事件,引出自己对儿童教育的思考,用自己的经验,给许多妈妈很好的建议。而这些建议,恰好能解决许多妈妈在生活中常常碰到的并且很棘手的问题。是一本可以真正为家长提供实用的养儿育女思路的书。
下面我摘录了一些很有感悟的话:
父母之爱都深如大海,但有质量差别。决定质量的,不是父母的学历、收入、地位等,而是对孩子的理解程度和对细节的处理水平。
如何对孩子进行品格教育?不需要说教,不需要奖惩,所有的教育都在日常生活里。品格决定命运,童年决定一生。
儿童无小事,所有的小事对孩子来说都是大事。父母在小事上有正确观念,不误导孩子,就是帮孩子成就了大事。孩子也会以做大事的气质回报家长。
。。。
让我欣赏的实在太多太多,若是一一道来,三言两语也说不完,更有与自己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之处,笔耕通宵也未可能止。这本书我一直放在枕边,可谓是爱不释手。其中之妙,阅读多遍也不会是浪费时间。只要你是一位用心的妈妈。
一个有心的小伙夫可以成为一名高级厨师,一个有心的妈妈也可以成为一名儿童教育专家。
从女儿出发,我要做一位有心的妈妈,一位好妈妈。
从自己班上的孩子出发,我要做一位好老师。
第二篇: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有感
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感触颇深,这着实是一本有思想、有智慧的书,推荐给更多的家长和关心教育的人。
这是在单位图书馆借读的第一本书,书中有非常多的观点让我回味无穷,因借书早晚有还,故写此文,总结精华,加深记忆,以防来日忘却、悔恨不已。
作者熟悉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有精深的研究,并且自己培养了一个优秀的女儿。作者的女儿品学兼优,曾跳级两次,16岁时参加高考,成绩超过清华录取线22分,被内地和香港两所名校同时录取。作者有很多观点是我非常赞同,甚至极为欣赏的,因为她总结了我自孩童时期经历过的很多事情,我深有体会;有些观点颠覆了我一贯的教育认知,让我不自觉发出“噢,原来如此!”的感叹;但也有一些观点,我还是抱着怀疑的态度谨慎对待,这需要时间和实践的验证。
下面我就我认为的书中精华予以总结:
一、阅读是一件非常非常好的事情。
杨振宁数学才能超常,刚上初中一年级时就把中学几年的数学都学完了。有人建议他去学习更高深的数学知识,但他父亲对他的要求却是,花几年时间去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后来,杨振宁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对他的科学研究有深刻的影响。
作者在书中用了非常之大的篇幅、非常之多的专家观点、非常之丰富的事例,来描述阅读的重要性。认真读过此部分后,我十分推崇她的观点:阅读对孩子的智力和学习有非常大的影响。作者把课外阅读比作一把“魔杖”,能够不显山不露水地赋予孩子不同的能量——凡从小有大量课外阅读的孩子,他的智力状态和学习能力就会更好,哪怕是写作业速度,一般来说也比那些阅读少的孩子快上很多。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青少年阅读有很多研究,他说:“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缺乏阅读能力,将会阻碍和抑制脑的极其细微的连接性纤维的可塑性,使它们不能顺利地保证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谁不善阅读,谁不善思考。”“有些学生在家庭作业上下的功夫并不大,但他们的学业成绩却不差。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在于这些学生有过人的才能。这常常是因为他们有较好的阅读能力。而好的阅读能力又反过来促进智力才能的发展。”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呢?
1、阅读与是否善于思考挂钩;
2、阅读与学习成绩挂钩;
3、阅读与智力挂钩。
在孩子接受初等教育时,仅凭聪明是可以取得好成绩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接受高等教育的程度越高,在学习和待人处事上就越显得力不从心。
212(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202页。
(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203页。“就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来说,他们从小就奠定了良好的阅读基础和阅读兴趣,是真正赢在起跑线上的人。”我觉得作者的这句话可以让我们作为名言警句,经常拿出来看看。
举一个我身边的例子。我表弟今年高考,现在成绩还没出,他自己估的是670分,而且他已在高考前通过了北京一所“211”也是 “985”高校的自主招生,即使高考发挥失常,也能保证今后有一个好的前程。自他小时候,我姑姑、姑父因为工作忙经常管不上他,一天姑姑突然打电话来说孩子丢了,因为她临下班突然有事,忙完工作再去接孩子时,孩子找不到了!这给我们大家带来极大的恐慌,去学校、去各个亲戚家、去表弟的同学家、回家的每个路口……大家分头找,后来却是在新华书店找到的。小小的人儿蹲坐在历史名著区的地板上,捧着一本《双城记》看的津津有味。他在小学时期把能叫上名的世界名著基本上都看了个遍。
在这里,我想对家长们说,要注意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如果孩子对大块头书不感兴趣,就不要拿什么“作文大全”、历史名著一下把孩子的读书兴趣“闷死”。作者想要培养她女儿长篇阅读能力时,给孩子推荐的是金庸小说。孩子8岁时已经把金庸写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十四部小说全部看完了。
当前,国家通过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课外阅读文字
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家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69页。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初中生不少于260万,高中生不少于150万。我想问,现在的孩子有多少能达到标准的?
二、给孩子一个合适的心理预期。
“儿童的忍耐力其实是惊人的,只要不吓着他们,给出一个合适的心理预期,他们多半能够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难的事情。”
有些孩子经常说“我不会”、“我不敢”、“我害怕”,如果家长不适时给予孩子帮助,时间久了,孩子在心中就会产生“惯性”,以后再遇到此类事情还是退缩不前。家长的职责就是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让孩子以积极平和的心态面对这些事,把难度和痛苦降到最低。比方说“打针”,每到打预防针时,门诊上总是哭声一片,有些孩子甚至“鬼哭狼嚎”手脚并用着想要挣脱父母的桎梏。可以想象,这些孩子对打针恐惧到了什么程度。
我们来分析下大人的想法:打针是件很简单的小事,不疼,只要把孩子摁住了或者哄骗着打完就没事儿了。我们再来分析下孩子的想法:那么长那么冰冷的针头要插进肉里应该很痛吧,爸爸妈妈“动用武力”或者许下种种诱惑,证明了肯定非常痛,不然他们才不会这样对我呢!
按照作者的思路,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首先肯定打针疼的事实,再给孩子一个心理预期,给个“甜枣儿”,最后来 44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家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1页。个“兜底条款”。“打针有一点点疼,就像宝宝摔了一个屁股蹲儿那么疼。妈妈觉得宝宝很勇敢,你试试看自己勇敢不。能忍住就不要哭,忍不住想哭也没事儿。”
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做,要用孩子能懂的语言向他说明,不要认为孩子不懂就不去说。对于孩子所要承受的痛苦如实相告,尽量不夸大也不过分缩小。“甜枣儿”是利用孩子都有的英雄情结,让他觉得自己很勇敢,给了他鼓舞,激发孩子的勇气。“兜底条款”给了他退路,让他觉得想哭也没事儿。
三、不要捉弄孩子。
“捉弄孩子,是承认居高临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让孩子犯错误、哭泣和害怕。它的目的是逗大人高兴,给孩子带来的是羞辱、担忧和失落。”
举两个最时常发生的例子:
亲戚朋友笑问孩子:“如果你爸爸和妈妈离婚了,你跟着谁呀?”
“你爸爸妈妈不要你了,跟我回家吧。”
也许大人会觉得不是什么大事儿,只是拿孩子的童言稚语逗大人一乐,问过也就算了。但是对小小的他来说都是一种伤害,会痛苦,会失落,甚至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
如果你注意观察自己的孩子,他可能会在此之后,与人
55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家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7页。打交道不似原来那么大方、自信,眼神躲闪,说话犹疑。甚至有的孩子会做恶梦,梦见父母离异,梦见被大人抛弃。
法国思想家卢梭在他著名的教育论著《爱弥儿》中谈到,人在尚处于天真纯洁时期所接受的感知,将对他的一生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儿童无小事,所有的小事对孩子来说都是大事。父母在小事上应该有正确的观念,不要误导孩子,这样孩子也会以做大事的气质回报家长。
四、“自己不带孩子就是渎职。”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本杰明〃斯巴克认为,“儿童出生数月后,开始热爱和信赖经常照看自己的那一两个人,把他们看成是自身安全的可靠保障。即使年仅半岁的婴儿,也会因为照顾自己的父亲或母亲突然离去,而丧失对人对物的兴趣,不开笑脸,不思饮食,精神上受到严重的压抑……儿童长大成人后,毕生处事乐观还是悲观,待人热情还是冷漠,为人多信还是多疑,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他们出生后两年中主要负责照看他们的人的态度。”
每个孩子都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美玉,家长是他们思想品格的第一任工艺师。家长的重要性大家都清楚,但是现代家庭教育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父母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为孩子付出时间和心思。当代女作家池莉说,“我发现从古至今,孩子都是一样的,家长却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现 67
67卢梭,《爱弥儿》,李平沤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第2版,467页。
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家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194页。8(美)本杰明·斯巴克,《新育儿百科全书》,翟宏彪译,中国建设出版社,1989年第1版,37页。在太多的父母只愿在孩子身上花钱,不愿意花时间、精力和心思。实质上是家长变得糊涂了,自私了,盲目了,愚蠢了,懒惰了。”
很多人把干事业和养育孩子对立起来,不是他们不爱孩子,而是不认为与孩子相处是件重要的事情。在他们那里,孩子如同一件贵重的宝物,可以暂时寄存在一个值得信赖的人那里,然后可以随时完好无损地取回来。他们觉得孩子小,忘性大,没有把他当成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
七八岁时放暑假,父母把我送回老家呆了近两个月,老人年纪大了,虽然对我很好,但因为不常见,也没有共同语言,所以聊天基本上没有内容,仅是日常问候之类。开始时突然没有人管了,行动上疯的像个野小子,成天跑出去玩,又不想和那些乡下小子一样光屁股钻泥塘,玩不到一起,只是自己傻跑傻窜,因为小还不会表达,但心里总觉得空落落的,像是被抛弃一般。后来就盼着爸爸把我接回去。但直到暑假快结束时,爸爸才来接我,那时我已经忘了原来我不是本地人。我清楚的记得,爸爸来接我时,我就站在姥姥旁边,看着西装革履的爸爸就像看着一个陌生人,没有兴奋,没有激动,一点波澜都没有。回想起来,真恐怖,我怎么会忘了爸爸的样子呢。
五、给孩子古诗以滋养。
池莉,《来吧孩子》,作家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55页。“被古诗滋养的孩子,得到的不仅仅是事情和文采,实际上也成为被生活和命运多一份垂青的人。”
艺术需要感知。幼儿时期学古诗并不侧重理解,古诗词平仄押韵,韵律感非常好,着重让孩子养成良好的感知。大人们会觉得古诗词难以理解,甚至有一两个字特别难以诠释、琢磨,但这都是大人的事情。孩子需要的只是感知它们的韵味、深邃,体会它们的意境美。诗读百遍,其义自现。要的就是这种感觉。千万不要一字一字地释义,逐字逐句地解释,这是对想象力的束缚,对意境美的破坏,兴趣往往就是这样一点点被磨灭的。
家里来客人时,家长会让孩子背几首古诗,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甚至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对别人炫耀说他会背了多少诗。因为这会让孩子产生一种炫耀感,虽说可能会激励孩子短时间内多背几首诗,但是孩子是把背古诗词当成了一种炫耀的资本,失去了徜徉在古诗词里单纯的心境,起不到滋养身心的效果。
六、善良与实事求是。
现代人很多认为这两种品格已经被社会潮流所湮灭,有它不多,没它也不少。
哲学家弗洛姆认为,利己主义与孤独是同义语,而人不可能在与外界毫无关系的情况下实现自己的目的。善良的 101
11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家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36页。
弗洛姆,《为自己的人》,孙依依译,1988年11月北京第1版,34页。人,才容易成为幸福的人;在心态上不苛刻的人,待人处事能力要强一些,他的人际关系会更和谐,会获得更多的帮助和机会。
“实事求是的主要对立面不是虚假,是虚浮——虚荣、浮躁,以及这之下的偏执和嫉妒等——看似小问题,在不经意间流露,却有相当的破坏力。”很多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不是因为他们的教育知识欠缺,而是由于虚荣、浮躁。
我想要我的孩子幸福,要达到这一目的,培养孩子善良、实事求是的品格是必不可少的。
七、“不管”是最好的“管”。
清晨,很多家庭都会出现相似的一幕:孩子背着小书包准备上学,爸爸妈妈追出门去喊着:“别忘带……”
大人生怕孩子有什么考虑不周,替孩子全部想到了,一点不落地盯着他做,当时是帮了孩子的忙,但长远来看,却是帮了孩子的倒忙。只有不断犯错,不断改正,才能不断成长。
“犯错误”是孩子成长中的必修课,只有修够一定“课时”,他才能真正获得举一反
三、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能力。家长要理解“过失”的价值,看到在孩子成长中,他的“过失”与“成就”具有同样的正面教育功能。
八、设立“记功薄”,不设“记过薄”。
121
213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家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139页。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家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35页。“儿童和成人一样,都喜欢受到肯定,受到激励。在肯定和激励的环境中,他们才更容易自信,更容易进步。许多家长的错误就在于总喜欢用物质的东西奖励孩子,这说明他们并不了解孩子——对于今天并没有物质短缺体验的孩子,物质奖励作用不大,可能带来一时的满足,但不会持久;只有精神上的愉悦和成就感,才可以带来真正的幸福感和动力。”
为什么不设“记过薄”呢?因为好行为与坏行为经过记录,不断翻看导致不断暗示,好行为与坏行为都会趋于稳定,最后导致的结果是,好行为经过不断巩固成为真正的优点,坏行为经过不断暗示也将成为影响一生的缺点。而且,若是外人看到孩子的“记过薄”,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这又是一种“副作用”。
孩子的天性是好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心,上进是他的天性,只要不被扭曲,就一定会健康成长。
九、睡觉不怕吵,学习不怕吵
昨天去老公同事家做客,他家宝贝儿一岁半,最赖人的年龄,看见来了客人很兴奋,困得都快睁不开眼了也死活不去睡觉。当他稍微一眯眼,他妈妈就示意我们安静,不要吵醒他,静悄悄地静候宝贝儿睡熟。
前段时间高考,很多家庭不开电视、走路悄无声息、说 1414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家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209页。话轻声细语,就怕影响孩子的学习。
有些孩子确实会被一点点声音打断思路,被一点点声响吵得不入睡,家长爱子心切可以理解,但这样做是错误的,孩子的这些习性都是被惯出来的。“在一个正常环境中备受打扰的孩子,他在安静的环境中同样容易受到打扰,真正打扰他的不是那个声音,是他寻找声音的习惯。”作者这句话道出了孩子不专心学习、做事的真正原因。
十、在生活中应当注意的“小事”。
“在报纸或电视上看到一些人上当受骗的事,一定要讲给孩子听。各种各样的儿童伤害事件之所以会发生,就在于大人和孩子没有相关生活常识,没有提防心理。”
“在良好的家庭里,永远不会有处罚的情形,这就是最正确的家庭教育的道路。”
“无论家长多么爱自己的孩子,如果经常向孩子提出听话的要求,并总是要求孩子服从自己,他骨子里就是个权威主义者……他潜意识中从未和孩子真正平等过。”
“辩论是为了明辨是非,而不是驳倒对方。” “表扬的话说得过头了,不如不说。……不打击孩子和不过度表扬孩子,意义其实差不多,都是家长不去扰乱孩子
1918
1615 1516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家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258页。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家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288页。17(苏)马卡连柯,《马卡连柯教育文集》,吴式颖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第2版,507页。18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家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221页。19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家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209页。的自我认知。”
“考好了不奖励。把奖励当作学习的诱饵提出来,是一种成人要求儿童以成绩回报自己的行贿手段。它让孩子对学习不再有虔诚之心,却把心思用在如何换取奖品,如何讨家长欢心上。这让孩子的心总是悬浮在半空,患得患失,虚荣浮躁,学习上很难有心无旁骛、脚踏实地的状态。”
“任何考试卷,只要修改,成绩肯定会高于原来的。这样,孩子就发现了过程与结果的关联性。认识到,只要去解决一个错题,就能得到更好的成绩。”(不考100分)
“孩子天生不反感写作业,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之所以后来变得不爱写作业,是因为在上学的过程中,尤其是小学阶段,写作业的胃口被一些事情弄坏了。被罚写作业,就是弄坏胃口最有效的一招。”
“孩子的成长经历会经历这些“小事”(不是错事)……只要鼓励孩子改正就可以了,不要责怪,也不要经常提起,不要让孩子有内疚感和负罪感,否则的话它真能固定成孩子一个难以改正的缺点。”
“批判意识的培养并不一定要求孩子提出什么新观点来,而在于首先让他敢于讲出自己的想法。……健康的批判精深应该是视角开阔的,是有高度的,所以应该是具有宽容 202120
24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家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192页。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家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188页。22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家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185页。23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家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153页。24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家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147页。气质的。”
台湾作家李敖尖锐地说:“电视是批量生产傻瓜的机器。”
“当你引导孩子去认识一件事或理清一个思想时,最好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让孩子在家长的引导下,把想法讲出来,把思路理清楚,这比单方面由家长讲道理效果要好。”
“人们在煞费苦心地寻找教读书写字的最好办法,有些人发明了单子拼音读卡和字卡,有些人把一个孩子的房间变成了印刷厂。真是可怜!”
“当孩子因为什么大哭时,要尽快转移他的注意力,这比哄啊劝啊更有效,更能降低孩子的痛苦感。”
“儿童多动症是个谎言。”
2625 2526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家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130页。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家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128页。27(法)卢梭,《爱弥儿》,李平沤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第2版,134页。28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家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6页。29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家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317页。
第三篇: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有感
我在当当网上看见大家都在推荐尹建莉老师写的教育读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于是就买了一本。看了这本书,身为人母又身为人师的我,被书中的内容深深的吸引和打动。看的时候,我的心情一直起伏不定,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让我发现,原本我们一直认为正确的教育方式,事实上是完全错误的,从而大大地贻误了我们的孩子。
该书的作者是一位成功的妈妈,她16岁的女儿参加高考,取得了超过当年清华录取线22分的优异成绩,这到还是其次,最主要的是,我们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女儿从小到大的乖巧懂事、快乐和健康、成熟和自立,我们能感受到女儿所有的一切绝非天生,她的一切成绩都来自于这个细心又有智慧的妈妈的教育。
文中:“年轻的父母会得到一块玉——可爱的孩子——多年后的结果却是,一些人得到了令人满意的作品,一些人眼瞅着玉石的变化越来越失望。二者的区别,就是后者使用的,常常是锄头。”
关于家庭教育,我们承认,孩子家庭教育的影响远远大于学校教育。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妈妈也是一位老师,书中记叙了许多,作为一位充满良知又懂教育的妈妈,她是如何一次又一次的,“冒险”抵抗女儿学校老师的不良教育。比如为了和女儿一起抵抗老师的“暴力”作业,她替女儿写了几年的家庭作业。为了抵抗老师不正当的处罚,她宁愿女儿再次接受处罚,也不让女儿做本来就是错误的事情。
虽然是一本家庭教育的书,但我认为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教育都是相通的。书中记叙了许多事情再次地证明了作为一名教育者只要真正从爱、理解、尊重孩子的立场出发,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都可以被塑造成为优秀的人才。
但真正的问题是,当我们在一次又一次的抱怨孩子不懂事、不听话、总是在犯错误,永远达不到自己理想的时候,我们愿不愿意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我们愿不愿意向孩子承认或向自己承认“我错了”。如果我们没有这种勇气或不愿做出这种反思,我们就不要奢望我们的孩子会有所改观。甚至我们有的家长或老师对孩子不满了,非打即骂,打骂的理由是充足又充足的,简直无懈可击。书中说:“打孩子是一种陋习和恶习。一个用武力征服儿童的成人,无论财富多么丰厚,地位多么显赫,学问多么高深,打人的理由多么充足,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现。这一瞬间,你以为自己强大而正义,其实是缺少理智,恃强凌弱;你在弱小的孩子面前心理全部失守,只能从体力上给自己找平衡——在爱的名义下施暴,此时此刻你的行为如此粗野,不过是个穿西装的野人。”
“在爱的名义下施暴”这句话给我很强烈的感受,它让我越来越深刻的反思,我们作为老师在做学生工作的时候,总是在强调“我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问心无愧。”良心和爱固然是必须的,但这毕竟主观,而且我想这也是一种比较自私的想法,毕竟你主观感觉的是对得起自己,那孩子呢?如果不被孩子所接受,即使我们再煞费苦心,也是失败的教育。我们要求孩子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我们作为老师有没有树立起作为老师的理想;我们要求孩子从小认真学习,我们作为老师有没有把“教育”作为一门功课来学习,如果我们没有,又有什么资格去要求我们的孩子。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总是在强调一些客观因素,小学老师说孩子没有良好的家教,初中老师强调小学老师没把孩子教育好,高中老师又抱怨初中老师无能,大学老师更是觉得没有必要为学生的行为负责。如此,孩子便长大了,真的成为祸害别人的人了。谁为他负责呢?我们应该为此感到忧虑。没有道德败坏的孩子,只有不幸的孩子。我们没法改变无法改变的事情,但我们可以让每一个到我们手中的孩子感觉到幸运,要知道他已经不幸很久了。
书中说“现代家庭教育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父母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为孩子付出时间和心思。”我们从来不否认一个溺爱孩子的父母对孩子深深的爱,所以我们也从来不否认作为一个良苦用心的老师对孩子所做的一切努力,但这远远不够,如果我们真正能够爱孩子,那就从改变自己做起,从加强自身的学习做起。
书中说“不是所有成为父母的人都会做父母。”所以不是所有成为老师的人都会做老师。教育是一门永远学不完的功课。作为一名老师,我越来越感觉自己的力不从心。我想只有更多的学习,不断地提高才是我当下要走的教育之路。
第四篇: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有感
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有感
每天晚上在睡觉前,我总是拿起《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读一读。作者那独到的教育理念,简单奏效的教育方法,仿佛一位邻家大姐在我耳边轻轻地传授着育儿的经验,让我受益匪浅
从有了孩子开始,我就为如何教育好她而感到束手无策。我知道要把儿子的身体养好不算太难,难的是她的心灵的成长。记得看池莉介绍女儿的成长时,我就羡慕的无以形容,但还是不知应从何处下手。而从这本书中作者通过一系列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她所举的例子平常得好像是就发生在我们周围一样,有时我甚至觉得就是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我一边看一边反省,原来我们在对待孩子上有这么多的误区。也许正像作者说的“建立正确的儿童观,用期许的眼光看孩子那些‘闯祸’行为,就会感到它们是良机而不是坏事。这样的心境下,你内心还会有‘火’吗?”
看这本书还有一个最大的体会就是:作者是把自己当做一个孩子,从孩子的视野、孩子的感受去理解孩子,这正是我们大多数家长做不到的。还记得作者引用陶行知先生的那首诗:人人都说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你若以为小孩小,你比小孩小。我们总以为小孩小,那是因为我们从来都是站在大人的高度,从大人的角度去看问题,试问我们有几个人真正能够蹲下身去,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从孩子的高度去观察。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玉,只是看你手中拿的是一柄锄头,还是一把精美的刻刀。管孩子,不如爱孩子;教育孩子,不如欣赏孩子。希望我能象作者一样,做一个爱孩子的理性妈妈;也希望女儿在我们爱的教育引导下,能象书中的园园一样,做一个知理有德的孩子!
第五篇: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有感
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有感
在很多老师和家长的推荐下,我借阅了尹建莉老师写的教育读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看了这本书,身为人母又身为人师的我,被书中的内容深深的吸引和打动。看的时候,我的心情一直起伏不定,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让我发现,原本我们一直认为正确的教育方式,事实上是完全错误的,从而大大地贻误了我们的孩子。
虽然是一本家庭教育的书,但我认为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教育都是相通的。书中记叙了许多事情再次地证明了作为一名教育者只要真正从爱、理解、尊重孩子的立场出发,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都可以被塑造成为优秀的人才。
但真正的问题是,当我们在一次又一次的抱怨孩子不懂事、不听话、总是在犯错误,永远达不到自己理想的时候,我们愿不愿意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我们愿不愿意向孩子承认或向自己承认“我错了”。如果我们没有这种勇气或不愿做出这种反思,我们就不要奢望我们的孩子会有所改观。我们作为老师在做学生工作的时候,总是在强调“我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问心无愧。”良心和爱固然是必须的,但这也是一种比较自私的想法,毕竟你主观感觉的是对得起自己,那孩子呢?如果不被孩子所接受,即使我们再煞费苦心,也是失败的教育。我们要求孩子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我们作为老师有没有树立起作为老师的理想;我们要求孩子从小认真学习,我们作为老师有没有把“教育”作为一门功课来学习,如果我们没有,又有什么资格去要求我们的孩子。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总是在强调一些客观因素,小学老师说孩子没有良好的家教,初中老师强调小学老师没把孩子教育好,高中老师又抱怨初中老师无能,大学老师更是觉得没有必要为学生的行为负责。如此,孩子便长大了,真的成为祸害别人的人了。谁为他负责呢?我们应该为此感到忧虑。没有道德败坏的孩子,只有不幸的孩子。我们没法改变无法改变的事情,但我们可以让每一个到我们手中的孩子感觉到幸运,要知道他已经不幸很久了。
作为一名老师,我越来越感觉自己的无知和无能。回想自己十几年的教师生活,许多事情感觉力不从心,我们总是宽容自己一次又一次的犯错误,可我们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我们犯了错误可以改,可我们孩子的生活却永远不能够从头来过。
书中说“现代家庭教育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父母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为孩子付出时间和心思。”我们从来不否认一个溺爱孩子的父母对孩子深深的爱,所以我们也
从来不否认作为一个良苦用心的老师对孩子所做的一切努力,但这远远不够,如果我们真正能够爱孩子,那就从改变自己做起,从加强自身的学习做起。
书中说“不是所有成为父母的人都会做父母。”所以不是所有成为老师的人都会做老师。教育是一门永远学不完的功课。作为一名老师,我越来越感觉自己的力不从心。我想只有更多的学习,不断地提高才是我当下要走的教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