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交流——儿童读物及指导阅读的方法
感谢蔡校长给我这个机会和大家交流我读书的一点体会。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一套书,都是获国际大奖的儿童小说,一共59本。这套书在学校的图书馆就可以借得到。其中包括:纽伯瑞儿童文学奖、国际安徒生奖、卡内基文学奖和美国、德国、奥地利的一些知名奖项。国际上有两大非常知名的儿童文学奖项,一个是国际安徒生儿童文学奖,一个是纽伯瑞儿童文学奖。国际安徒生儿童文学奖是颁给儿童文学作家的,有时作家的作品不见得是本本精彩,而纽伯瑞儿童文学奖则是颁给作品,作品都非常棒。以前这个奖项的作品我们接触的不多,近几年,很多获奖的作品被翻译了过来,这些书都是非常值得向孩子们推荐的。
《时代广场的蟋蟀》是在这套书当中被推荐的最多的了,在书店里买下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原来与之相关的有一套书,于是我把这套书全买回来了。这套书应该说蛮老的了,像《时代广场的蟋蟀》就是与1961年获得纽伯瑞儿童文学奖的。但大家都知道,经过岁月洗涤沉淀下来的东西,才是经典的。所以,即使在今天,你阅读这些文字的时候,仍然会觉得很新鲜。
这本书讲的是一只蟋蟀的故事。这只蟋蟀本来生活在乡下,因贪吃跳进一个野餐篮,被带到了纽约时代广场的地铁站。它有绝妙的音乐天赋,能演奏各种交响乐曲,也因而震惊了整个纽约。可以说是声名显赫之际吧,它开始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于是,这只蟋蟀静下来思索自己生命的价值。最后,他选择了回到自己深爱的家乡,自由的歌唱。
也许孩子们读这本书并没有那么深入的思考,但仍然会喜欢故事里那三只善良的小动物的,也会喜欢读它的。
蔡校长还布置了我和大家交流交流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的方法。网上一搜就有很多。在这里我跟大家分享自己的两点体会,其实也是拾人牙慧。
首先,我们可以尝试大声读给孩子听。这套书的内容是很适合低年级的孩子读的。但我买的这套没有注音,所以小孩子读起来可能会有些困难。或者是高年级的一些学困生,也许他不喜欢读书的原因是有很多字不认识。这时候就可以由老师或家长读给孩子听。有一本书叫《朗读手册》,有很多老师读过,其主要观点就是说要父母、老师和孩子一起读书,放声读。
有很多书,很好,但孩子不愿意静下心去读。比如六上的推荐读物《鲁滨逊漂流记》。可能是文字的表述方式吧,学生不太易懂。当时我们就是采取的共读一本书的方式。全班都准备了这本书。开始是由我来读,然后让学生准备、再读。应该说效果还不错。很多学生对这本书越来越感兴趣,主动提前读,要求上台读,还写出了有一定深度的读后感。在这套国
际大奖小说中有一本叫《蓝色海豚岛》,和《鲁宾逊漂流记》有些相似。讲得是一个小女孩因为要找他的弟弟,被遗忘在海豚岛上。在弟弟被野狗咬死之后,她独自一个人生活在岛上的故事。书中有很多对那个岛自然景色的描写,学生自己读的时候可能就是一眼扫过,并不能真正体会文字的妙处。我认为就非常适合大声的去读,那样他们就可以边听边想象了。另外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叫《银顶针的夏天》,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加妮特的小姑娘。书中有一个章节讲的是加妮特因为生哥哥的气,独自一个人搭车到很远的镇上的发生的事,学生们一定非常感兴趣。但书的开头是大段的景色描写,学生可能因为没有情节很快放弃去读它了。如果老师能花一点时间,给孩子们读一读,孩子们就能很快的享受到读这本书的快乐了。
可能有的老师会觉得这样操作起来会有困难。因为本来做老师的嗓子就不太好,读一章下来真的很累。在这里我建议大家去下载有声图书。很多网站都会提供一些名著的有声读物。还有一个困难就是买书,其实大多数家长是舍得花钱在孩子的教育上的,毕竟一本书也就是一顿肉的开销而已。实在不行的你可以帮他借,在选书的时候就选那种学校图书馆就有的书。听老师读,并不要求每个孩子手里都有一本书,只是对学困生来说,看着文字听老师读会更容易理解。
给孩子读书还有一个好处:便于交流。这应该算是我的第二个体会吧,读书一定要思考,否则读的再多也没有用。
刚毕业的六(3)班有个学生叫刘诗琦,应该说很喜欢看书,看书的速度很快。据他自己说,一个上午在新华书店可以读十几本书。但她写出来的文章常常是前言不搭后语的。问题就在于她没有思考。你想,一个上午看十几本书哪里还有时间去思考?
另外有个孩子叫杨子墨。认识他的老师都知道他很优秀。他最大的优点就是自律。我去过他家几次,每次去爸爸妈妈都还没有回来。他们家在他上六年级的时候买了电脑,电脑也从来不说关着锁着什么的。他就是能控制住自己,从来没有因为玩电脑马虎过作业。教他的时候,我就常常思考:他为什么这么优秀?我和他的妈妈交流过,妈妈说孩子从小的习惯很好,这当然也是原因之一。前阵子,我和他在网上聊天的时候,发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我当时说:“有时候你不太像个小孩子。”
他说:“每次看电视、看书的时候都会去想”
“就像让你去一个环境,再换一个环境”
“自然有所感”
“思考剧情的原因,谁是对的,谁是错的。”
这个孩子的作文不华丽,也不精致,但很有思想。可以这么说,每篇日记、作文,都闪
烁着思想的火花。众所周知,作文的技巧是可以教的,但作文的思想是没有办法教的。特别是当你进入高一层次的学习环境之后,那种“开头是一段排比,堆砌辞藻,中间又是引用名句,到了结尾为赋新词强说愁,自己的话一句也没有的”作文,就不可取了。
也许有人天生就会思考,但大多数孩子不会。当我们和孩子共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来教孩子思考了。在这套国际大奖小说中有一本书,叫做《亲爱的汉修先生》,我个人认为非常适合师生共读。在这本书的封面上写着“一本《亲爱的汉修现身》胜过所有的作文书!”这样的推荐词,很是吸引我。如果你想教孩子写日记,就可以把这本书推荐给他,因为整本书都是采用书信和日记的方式来安排的。小主人公叫雷伊,因为喜欢一本书,便于那本书的作者汉修先生开始通信。因为是书信的形式,所以在读的时候就留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你可以引导孩子尽情的想象文字以外的东西。
有一点,我们要注意的。不能为了教会孩子思考,就在读故事的过程中频繁的停下来分析、说明、详细叙述、并讨论各个角色的情绪等。应该把对话安排在故事之前和故事之后,那样孩子们必须回想故事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来回答。这样的思考才是对学生词汇发展最有效的。
第二篇:读书方法指导
第十一周读书指导
亲爱的同学们:
早上好!
《圣经》说,每早晨都是新的!确实,清晨有甘露,滋润万物,校园的清晨,有琅琅的读书声,润泽心田。
在这美好的清晨,我们又相聚在这里,我们师生一起来探讨怎样读书,能使我们有更多的收获。
常有老师对同学们说:要多读书,多读书能开扩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力,提升我们的写作水平。似乎多读书就能解决一切的语文问题。事实上,多读书的收获比这更丰硕,培根就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确„„”。总之读书能改变我们,使我们整个儿人变得聪明又智慧。
听到这儿,同学们不禁要问了,书我们没少读呀,早上也读,中午也读,为什么我的阅读能力不见提高,作文呢还在原来的水平?至于明智,聪慧,精确更不见影儿?
其实,凡事都要讲究方法,方法得当,就事半功倍,读书也是这样。
如果把书比做一方土地,我想告诉同学们的是:要想有收获,首先得耕耘。怎样耕耘呢?
1、用心。正如朱熹所说,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这句话说的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读书的时候心要宁静,眼要专一,要心无旁骛,全身心投入。同学们,问问自己吧,做到这一点了吗?当你读书的时候,外面的声响是否干扰了你,走过的人影是否吸引了你?如果是,那么至于看书,你还没入门。需要努力。
2、反复。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又说,好书不厌百回读。所以呀,当你挑到一本好书之后,你可以用多种方式反复地读。看到书名,你可以猜想这本书会写什么内容。读完第一遍,你可以试着讲说故事大意。读完第二遍,你可以品味欣赏精彩语段,甚至可以把这些背下来。读完第三遍,你可以思考,作家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读第四遍,你还可以接着把这个故事编下去。当然,你还可以读下去,继续寻找,继续发现。至于这种方法,同学们愿意试一试吗,如果愿意,俗语说,人勤地不懒,如此耕耘,相信你会有收获的?
最后希望每个同学做一个爱读书,会读书的好少年,让书充实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的人生像清晨那样美好!谢谢!
第三篇:初中生读书方法指导
初中生读书方法指导
读书是重要的学习活动。“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作为初中生,我们每天都要读书。通过我的观察,不少同学读书只是把老师要求记忆的内容读会背就算完成任务,学习处于一种被动的机械的状态,学习的知识没有融会贯通,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那么读书到底应该怎么读呢?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结合我们的学习实际,读书时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一、读教材——利用目录,连点成线。
每一本教材都有其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思想体系,都有它的知识脉络,尤其是理科,只是的前后联系更强,每一个单元也是如此,而目录就是对这种结构体系脉络最好的体现。我们在学习一个单元后,对照目录,看能不能根据目录把每一节需要读记的概念、法则、性质、公使定理、习题类型及其解题方法等内容会议出来,对于不清楚的地方可以翻书再看看,如果能和同学相互再说一遍效果更好,或者自己默写一遍也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那么对某一小节的内容如何利用目录呢?每一小节的目录其实就是老师讲课的各个知识点,根据这些知识点自编一个“补充目录”会使你兴趣盎然的。例如:人教版《历史》课本第三册21课清代的文化——文学与艺术的发展:
清代小说:1《聊斋志异》蒲松龄2┅┅
清代诗歌:1《已亥杂诗》龚自珍2┅┅
清代绘画:1扬州八怪2八大山人3
京剧:1四大徽班2┅┅
我们在读这些目录的时候,一方面对所“读”的内容进行了检查,另一方面所学的内容自然而然形成了系统。
二、读试卷——分门别类,温故知新。
不管是小测验还是月考、中考、末考都是对所学知识的总结与检查,其中每一道题都有命题老师特别的用意,一份好的试卷是对测试范围之内的所涉及的知识、能力、思想、方法等高度的归纳和概括。因此,试卷上的每一个试题都是茫茫题海中的精粹的展示,所以说读捐资是我们快速提高学习成绩的法宝。要想读好“卷子”首先要订好卷子。准备文科、理科两个文件夹,在扉页上贴上自己崇拜的科学家、英雄人物的照片,下面写上自己的努力目标和座右铭,再加上其他的修饰,总而言之,当我们打开这个文件夹三时候,一方面使我们精神饱满心情舒畅,另一方面使我们满怀豪情斗志昂扬。第二页,分科写上目录。如: 数学:
P1第一周教研试卷: 9月7日92分
P2第一章单元测验:9月20日87分
P3第一次月考试卷:9月30日90分
┅┅
每一科的试卷集中在一起,科与科之间用色卡进行区分,以便于查阅。其次,每一份试卷在老师批改后自己必须进行试卷分析,错题订正。根据自己的情况对试题分级,在题号前用★表示,★的多少表示其难易程度,★越多代表越难,用这种方式便于我们有重点的读卷子。对于易错题,我们可用一个错题本进行记录,先把题目抄下,隔几天之后再做,看自己的理解是不是又上升了一个层次。
第三,我们不要到考前再去读卷,要“周周读,天天翻”。即每周都要在周六周日评读,在小天天浏览,这样就会达到既深刻认识及时巩固,又节约时间,温故知新。
三、读课外书——多读书,读好书。
文科成绩尤其是语文成绩的提高仅靠课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大的阅读面和阅读量,需要相当的阅读积累。因此周日假期尽可能多读书,读好书:
1经典名著,名家名篇。2历史小说,人物传记。3科普读物。4智力游戏竞赛指导。5学习方法心得体会类。6杂文,散文,美文欣赏。7新闻时事方面的报纸杂志等。
在读这些课外书的时候要注意几个问题:
1、时间的控制。从大的方面来说,七八年级的学生宜多看,九年级学生应少看,从小的方面讲,节假日宜多看,在校时宜少看。
2、写读书笔记。如果我们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那么所读的书将会逐渐增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就会淡忘,并且读过之后如果没有及时分析,认识上会停留在表面。为了从读书过程中得到更大的收获,就需要些读书笔记。
写读书笔记可以写故事梗概,可以写自己的感想,也可以把你最欣赏的段落摘抄下来,过一段时间之后,看看自己的笔迹,你会对度过的内容产生会议,看看自己的感想,你会得到更深一层的认识与收获。
3、把握“评读”与“略读”的关系。对于经典著作、名家名篇要评读,优美的段落及诗词还要背诵,而有的内容尤其是小说类则只需要略读,我们更重视的是对文章所体现的思想的认同和欣赏。
另外,“尽信书不如无书”。一是因为现在市面上的各类书籍良莠不齐,其内容的积极性思想的深刻性以及印刷质量均不能保证;二是因为所有的知识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使是经典的作品,也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三是因为我们读书的真正目的不只是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训练思维。所以在读书时不能一味盲从,把书上的一切都当作至理名言,完完全全遵照执行,而要加入自己的思想和意见,要学会有选择地读书、批判性地接受。
第四篇:一年级读书方法指导
一年级读书方法指导
余文森教授指出:“学生语文水平不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语文营养不良,阅读太少。”为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语文课程标准把多读多写提高到重要位置。然而,许多人都认为一年级学生需要完全依赖于老师,不可能具备课外阅读的能力,可是,实验证明一年级学生通过培养,也能很快具有课外阅读能力。
经过多年的教改实验,我们体会到:把一篇课文读懂不是目的,学会读懂一篇文章,逐步做到自己能读书,不待老师讲才是目的。也就是说,不是要学生“读会”而是要学生“会读”。那么要指导小学生会读程度适宜的课外读物,必须教给他们科学的阅读方法,这样才能够把他们带上路。“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益。”这足以证明方法之重要,以不增加小学生的负担为前提,我们采用了以下三种方法来指导。反复诵读法。尽量提供给学生程度适宜的课外读物,它们大部分是全文注音,为指导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反复诵读既培养了说普通话的能力,又起到了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一年级的学生识字少,缺少必要的知识和经验,读一两遍,也许弄不明白其中意思,多读了,意思也就搞清楚了。读的形式也要多样化,注意因文而异。总之以读为本,充分利用汉语拼音,引导学生去读,去体会。
定向思考法。一年级课本中大概有这么几种不同类型的教材(汉语拼音、看图读拼音识字、识字学词学句、课文、复习、口语交际)每一类型的教材我们都先下功夫,花时间“扶”着学生学习一、二课,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自学同类课文,从而又引导学生采用学习方法去阅读课外读物。如:教学《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时,根据看图学文的特点精心设计读书步骤,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课文。即:⑴先看看课文里有几幅画,按顺序看看每幅图讲什么?然后连起来讲的是一件什么事?⑵大声读课文,遇到生字要多读两遍,再把生字词用笔画出来。⑶轻声读课文,找找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图上的内容并用序号标出来。⑷轻声读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做个记号。⑸想想还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教学中我们先按这五个步骤一步步带学生学习,再让学生回忆学习过程,体会总结学习方法,接着安排学生按步骤自学《自读课本》中的相关课文,让学生在独立学习中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最后引导学生用这种方法去读课外读物。
图文结合法。低年级的课外读物几乎每篇都有插图,有助于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如低年级注音版《唐诗三百首》中《静夜思》就画着一个人在静静地望着月亮思考,让学生看图和读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前看看图,读后讲讲图,发挥图帮助理解内容的作用。
第五篇:读书方法指导教案
读书方法指导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基本的读书方法,从中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方法,运用自己的方法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并做好读书笔记。
2、通过读书学习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一种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
三、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安排:
(一)名言导入:
1、学生出示课前布置搜集的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
2、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二)初识读书方法
1、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读书方法
2、教师总结并补充。
(三)再识读书方法
1、教师讲述古人读书的诸多方法作补充。
2、教师讲述名人读书的诸多方法作补充
(四)具体指导、师生探究
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例,具体指导读书方法。
师:拿到一篇课文首先是要快速的读一遍,解决好最基本的问题,比如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有哪些生字是自己不能解决得,有哪些又是通过与同学交流可以解决得,做到心中有数。下面就请同学们按这个提示来读一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注意重点解决我提到的问题。
生:读课文,认真圈画。
师:(检查)课文有17个自然段;生字中的“崛”通过自己查字典解决、“铿、锵”需要教师讲解。
师:解决完最基本的问题,下面再来读课文,还是要带着问题读课文。这次的问题就要更加深入一点: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涉及到哪些人物,在课本的空白处用笔写下来;同时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画出自己不明白的词语和句子,说先是自己利用工具书解决、和同学交流解决,最后解决不了的在提出来问老师。
生:读课文,写大意,划词句。
师:(检查)课文主要写得是少年周恩来在修身课上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的事;主要涉及到的人物有:周恩来、伯父、魏校长、中国妇女、巡警、洋人,等;不明白的词语有:诸生、衣衫褴褛、灯红酒绿,等;不理解的句子有:为什么洋人“得意洋洋”?为什么中国巡警不帮中国那个中国妇女?等。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非常好,说明同学们认真思考了。(解答不明白的词语)对于同学们提出的不明白的句子,我想放一放,等老师和大家一块了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然后我们再来回答这个问题,也许同学们会觉得更容易理解。
师:关于背景的的几个提示问题:
1、周恩来的生平经历 2、12岁的周恩来为什么离开家乡去东北?他的伯父又是谁?
3、为什么不去别的地方而去东北?当时的东北是一个什么情况?
师:逐件解决以上的问题,在一步步的揭示答案中让学生了解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状况,了解周恩来当时的情况,了解东北的社会状况,从而让学生理解“租界、巡警”等带有时代特色的词语,理解中国巡警为什么不帮中国妇女,理解洋人肇事后为什么还得意洋洋。
师:再来读课文,带着自己对于课文的背景的了解再来读课文,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加进去,读出自己的感情,试着体会周恩来当时的心情。
师:出示问题:周恩来为什么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拓展练习:你是为什么而读书?
生:回答,并写下来。
师:梳理这篇课文的学习方法:
1、读课文,解决字词
2、再读课文,了解大意,提出问题
3、了解背景,深读课文,解决问题
4、重点段落解析,体会文章精髓
5、回顾体会,拓展练习
(五)总结
关于读书方法
读书的方法有多种多样,下面介绍常见的十种方法。(1)泛读
泛读即广泛阅读,指读书的面要广,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具备一般常识。不仅要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也要读社会科学方面的书,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都应广泛地阅读,以博采众家之长,开拓思路。马克思写《资本论》曾钻研过1500种书,通过阅读来搜集大量的准备资料。(2)精读
朱熹在《读书之要》中说:“大抵读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省得尔。”这里“熟读而精思”,即是精读的含义。也就是说,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对本专业的书籍及名篇佳作应该采取这种方法。只有精心研究,细细咀嚼,文章的“微言精义”,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可以说,精读是最重要的一种读书方法.(3)通读
即对书报杂志从头到尾阅读,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对比较重要的书报杂志可采取这种方法。(4)跳读
这是一种跳跃式的读书方法。可以把书中无关紧要的内容放在一边,抓住书的筋骨脉络阅读,重点掌握各个段落的观点。有时读书遇到疑问处,反复思考不得其解时,也可以跳过去,向后继续读,就可前后贯通了。(5)速读
这是一种快速读书的方法,即陶渊明提倡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可以采劝扫描法”,一目十行,对文章迅速浏览一遍,只了解文章大意即可。这种方法可以加快阅读速度,扩大阅读量,适用于阅读同类的书籍或参考书等。(6)略读 这是一种粗略读书的方法。阅读时可以随便翻翻,略观大意;也可以只抓住评论的关键性语句,弄清主要观点,了解主要事实或典型事例。而这一部分内容常常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所以重点看标题、导语或结尾,就可大致了解,达到阅读目的。(7)再读
有价值的书刊杂志不能只读一遍,可以重复学习,“温故而知新”。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伏尔斯泰认为“重读一本旧书,就仿佛老友重逢”。重复是学习之母。重复学习,有利于对知识加深理解,也是加深记忆的强化剂。(8)写读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俗语也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之说。读书与作摘录、记心得、写文章结合起来,手脑共用,不仅能积累大量的材料,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并且能增强阅读能力,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技巧。(9)序例读
读书之前可以先读书的序言和凡例,了解内容概要,明确写书的纲领和目的,有指导地进行阅读。读书之后,也可以再次读书序和凡例,以便加深理解,巩固提高。(10)选读
就是读书时要有所选择。古往今来,人类的文化宝藏极为丰富。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不加选择,眉毛胡子一把抓似地读书,就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书目,进行阅读,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怎样“略读”
首先是要默读,就是无声地读。不用口发音和耳朵听,只用眼睛看、用大脑想,速度比出声读快得多。美国阅读专家胡弗发现,默读每秒可读5.63个字,出声读却只能读3.55个字。
其次是在读时要去掉多余的动作。如阅读时用手指,用铅笔、尺子在页面上指指点点,头随视线的移动而移动„„这些都是多余的动作,略读时要去掉。其实,眼部肌肉完全有能力使眼睛从一个字移到另一个字。
第三,扩大“视野”,即增大眼睛的扫视范围,由原来的一字一词地看书,变为一句一行地看书。
最后,略读时抓住关键字、词联想。如看到“恨铁”就联想到下面可能是“不成钢”,看到“路遥知马力”,就联想到下面可能是“日久见人心”,这样做可节约一半的时间。
怎样培养自己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提高阅读的自觉性,发展阅读能力,增进阅读的理解和速度,提高学习成绩,都有好处。那么,怎样培养自己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一.制定阅读计划
“凡事情预则立,不预则废。”阅读应有计划,这个计划包括时间、内容、要求,实现计划的措施。计划的形式不拘,但要切实可行。
二.读、写、用相结合
阅读后,要把新学的知识和技巧用于实际。写,也是一种运用。写心得、记笔记、写短评,最后达到用。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很重要的学习。
三.虚心求教
在遇到通过运用工具书,查资料都不能解决的问题时,要虚心向老师、同学求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四.勤于自学
古人云:“业精于勤,荒于嬉”“学问勤中得”,这些名言都是说学习要勤。阅读要靠自己努力,自己能办的无比办到,不可等老师教,也不可依赖工具书。要有自觉地学习行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多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五.阅读时要“心到”
宋代的朱熹说过:“读书应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再加上一到,就是手到,要手勤,要摘抄原句或做上记号,进而在写读书笔记时将句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四到当中,心到手到最为重要。
六.阅读时应多动脑
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对读物多动脑分析、比较,进而去吟咏、体会。鲁迅先生主张读书要认真思考、观察。他说:读书要“自己思索、自己观察。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他还指出读书要先了解一下书的内容结构,而后思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同学们应在读书实践中不断总结,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养成习惯,受益终生。
读书的三个层次
世上的书是读不完的,按读后对读者是否有益可分为四类,一类是必读之书,如国内及国际级的顶尖名著;二是可读之书,如国内及国际级的一般名著;三是读不读都无所谓的书,如一些思想性和艺术性稍差的书;四是不可读之书,如黄色下流的书,这些是读书人都知道的,所以在这里不多说。
由于世上书籍浩如烟海,加之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读书方式,所以读书不可能都细读甚至于精读,于是就产生了三种读法,这就是读书有粗读、细读和精读之分。
粗读,粗读有两种方式,其一是有的人通篇都读,通篇都粗,一目十行,行行如飞,由于这种读书方式没有重点,没有深入,所以除读一些消遣故事、茶余饭后的谈资之类的书以外,对于其它书本也采用这种方式读的话,应当是最不好的一种读法了,采用这种读法对自己读写能力的提高是起不到很大作用的;其二是有的人将艰涩、难懂、枯燥的部分跳过去不读,其它地方还是常规地去读,这就比通篇都去没有重点地粗读要好的多,对于大部分的小说、故事、内容浅显的书报来说,采取这种读书的方式也不失是一种有效的读书方式。
细读,它是逐字逐句地去读,对于一般的书籍来讲,能达到细读这个要求也就够了,这样读过以后,通篇的结构和故事能够掌握,也有益于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欣赏水平。不过对于有些书来说,如中国的一些古代典籍、一些复杂的文学作品,只是细读的话,其深藏的东西有时还不能发现,你也就很难领会其精神实质,也许刚开始读的时候,还能读下去,可是很快就不知所云了,就是勉强坚持读下去,对书的内容常常也只是领会十之五、六,所以这类的书必须精读。
精读,精读也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一般的精读,只要求一字一句的读下来,对于一些重要问题做一下笔记,对好的段落勾画出来,必要时写一下批语和点评,能达到这些我想已经达到一般细读的要求了。另一种是研究性精读,就是在一般细读的情况下,做更多的笔记,提更多的问题,写更多的批语和点评,看为什么这样写?甚至对于一本书的不同版本进行比较。其实这是一种研究性工作了,对于一般人并不要求这样。
以上是从读书的仔细程度来划分的,也是读书人都很明白的,所以也不是这里讨论的重点,我要说的是,如果站在更高的角度上来看,读书还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看故事
这是大部分人的读书方式,是最普遍的一种读书方式,以这种方式读书的人一般来说读书不多,文学修养不高,读书的目的就是消遣。喜欢这样读书的人也常常喜欢看电视电影,因为他们的重点就是看故事,只要有好的故事,有悬念,那么他们就喜欢,至于语言、词汇、结构、色彩、氛围甚至于感情,他们在读书过程中都不去体会,也无从体会,所以这些对他们来说也不重要,正因如此,这些人看的书常常是以故事性见长的,对于艺术性较强或较难理解的书,他们是不喜欢的,因为这些书看起来费劲,自己接受不了。其实这是最低一级的读书层次,在这个层次上读书的人,自己的文学水平也不高,如果让他们写点东西的话,也很难拿出手来。这类读书的人一般不读名著,也就是前面说的一类和二类书籍,读的是以三类为主的书,偶尔还读一些四类的书;这些人的读书读法,常常是粗读为主,并以粗读中的通篇都粗,一目十行,行行如飞为主,很少出现粗读中的第二种情况,至于细读就更少了,精读是与他们绝缘的。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利益的驱动,加之浮躁情绪的蔓延,这类的读书人越来越多,不过,这绝对不是一个好现象。
第二个层次是看语言
应当说这一个层次的读者比第一个层次进了一大步,这常常是文学爱好者的读书方式,以青年人居多。这些人喜欢文学,自己也时不时地写一点东西,但他们对文学的理解多停留在表面上,特别是停留在词句方面,对于文章统盘的考虑和文字要求常常考虑不到。这些人喜欢华丽的词汇,喜欢名言警句,喜欢成语。看一篇文章首先注重的是文字是不是华丽,句子是不是漂亮,只要有好句子,用的词汇多就喜欢,至于结构、色彩、氛围甚至于感情,他们注意的也不多。应当说这些人有了一定的文学修养,但也不是很高,他们读书的目的常常是为了自己将来的写作,希望自己将来能够写出点东西,他们读书也不一定很多,喜欢这样读书的人也常常喜欢看电视电影。在这个层次上读书的人,如果让他们写点东西的话,也许能够拿出手来,但写的东西里面绝对少不了他们喜欢的词汇、警句、大量成语等内容,至于写的东西是不是大量需要这些他们不会考虑很多,反正是以华丽为美吗?这就很好地应了“大家追求内容,爱好者追求表面”这句话。这类读书的人能够读一些名著,但是以读前面说的二类和三类书为主;这些人的读书读法,常常是细读为主,对于自己喜欢的句子可能还要背诵,有时可能出现粗读现象,不过不多,至于精读就像粗读一样,也不会多了。实际上现在这类的读书人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也越来越少了。
第三个层次是看感觉
在我看来这是读书的一个最高层次,能达到这个层次的人常常都是在文学方面有所成就的人,没有大的成就其码也写过一些东西,所以能达到这个读书层次的人有文学爱好者,但文学小成或大成者可能更多。这些人对文学的理解就不是停留在表面上了,他们可能不注重故事和悬念,他们也可能不专门注重词汇,但他们注重的是文章的结构、色彩、氛围、感觉、体会、想象,他们知道表达什么样的内容用什么样的文字,也就是说他们懂得什么是文学了。这些人读书看得是感觉,体会的是人生,他们读的不是字面上的东西,而是字里行间所表达的一种情愫,他们读书体会作者的心态,体会作者对人对事的看法,体会作者的用意,体会作者的匠心,体会作者描绘的整个特定的事件。这些人读书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品读,品读才能出心得对吧?如果刘心武不是读感觉,他写不出《刘心武揭密红楼梦》;如果于丹不是读感觉,她写不出《于丹论语心得》;如果易中天不是读感觉,他也写不出《易中天品读中国系列》,这就是读感觉的结果,也只有读感觉这个层,才能读出这么多内容。这些人的文学修养,可以说达到了一定的或很高的程度,他们一般来说读书较多或很多。当一个人达到了读感觉这个层次,对于一些扁平表现手法的艺术,由于其深度不够,不能充分发挥其想象力,所以他们认为太单薄,常常不喜欢,因此他们一般对电视、电影不喜欢(当然,我这是不是批判电视电影这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只是说由于这些艺术形式自身的限制,它们留给人思考的空间较小,如小说中写一个女孩的漂亮,你可以随便想象她有多美,但电视和电影由于人物是透明的,只要在屏幕上一出现,你就无法再想象了,对吧)。这类读书的人能多读一些名著,主要以读前面说的一类和二类书为主;有时也读读三类的书。这些人的读书读法,常常是细读为主,必要是进行精读甚至专门研究,当然有时可能出现粗读现象,不过不多。实际上现在这类的读书人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也越来越少了。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观点,对于读书这件事,不能对每一个读者都提出一个统一的要求,应当说读书从大的方面讲是一种审美活动,既然是审美活动可能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方式和方法。我这里这样写,也主要是对读书进行分一下类,从而对读书活动看的更清楚,也可帮助一些人改掉不良的读书习惯。
最后说明,我从来不认为我的想法都是对的,我只是乐意把自己的想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