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学习参考资料

时间:2019-05-12 03:20: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家长学习参考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家长学习参考资料》。

第一篇:家长学习参考资料

【家庭教育学习参考资料】

初一学生心理发展状况参差不齐,有的学生进入青春期心理特点,敏锐多思,对异性有排斥心理;有的还处在小学生的心理阶段,活泼好动,爱表现,希望老师多表扬。家长一定要确认好自己孩子的当前状态,有针对性的确定交流方式

初一学生面临以下问题,可能会导致学习自信心、交往能力和情绪控制等方面心理异常

1、学生从“老大”到“老小”;孩子进入中学,积极性普遍都较高,因他们脱离了“小”字,充满着种种新的幻想和憧憬,然而,一跨入中学大门,他们发现许许多多现象都向他们提出挑战。在小学时,他们是老大,而在中学,自己又是老小,社会、环境及家长对他们的要求都不一样,导致他们情绪上的不安;也可能会出现叛逆心理导致放纵情绪。小学阶段,教师和家长都保持着相当的权威,而进入中学,由于学生的独立性增强,都会有较多的民主。比如自己支配更多的钱和时间,能部分参与大人的而有些学生有时会错误地理解这种民主,会渐渐滋生叛逆心理。从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出勤、清洁、课堂纪律、作业、预习、复习等环节出现漏洞。教师同样的要求,可在不同学生身上的效果往往大相径庭,问题主要源自家庭教育的差异。任何时候,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都是大树的根,而学习成绩只是树叶、花果。只有根深,才能叶茂、才有果实。因此,重视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的培养,在真正成熟之前,家长还是要保持适度的权威,要立规矩、要真督促、要适度的饥和寒。反对棍绊教育、反对贿赂孩子、反对盲.................目家教辅导。......

2、功课“从寥寥无几”到“五花八门”。小学就那么寥寥的几门课,两三位老师一竿子包到底;而中学,一下子十几门课全端出来,老师一人授一门课;这节课刚一完,下一节又换了老师,换了内容,门门有作业,应接不暇。容易学习遭受挫折导致畏难情绪,在小学阶段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对初中的学习成果期望值较高,如果开头不能尽快适应,受到挫折就会影响学习的信心。家长要协助孩......子掌握中学阶段的学习特点和方法,最重要的是学会听课和主动预习、及时复习。....................................家长不要过于看重考试分数,不同试卷的分数没有可比性,偶尔没有考好,也不能打击自信心。要鼓励并帮助孩子分析错例原因,既而发现学习或考试中的缺陷。

3、老师从“里里外外”到“抓大防小”。小学班主任一天到晚和他们在一起,老师不仅管课内,也管课外,不仅管学习,也管生活,而中学,班主任通常自己抓影响力大的班级表现而将许多日常事务布置给班委会,让班委会同学率领大家完成,科任老师作业批改和备课负担较重,一般是学生学习上有问题了方才找学生,于是小学时自觉性不够强的孩子就需要增强。过于自卑,内向的孩子要学会与老师沟通。家长要多与孩子沟通,进行及时的的思想疏导。因为家长更了解孩子自卑的诱因,更清楚孩子对老师的不满。要首先肯定孩子的长处,比如他可能板报出的不好,但劳动很认真。增强其自信心。要肯定教师的批评动机是关爱、是期待。促进其大胆与老师交流,这样就可以消除误会,缓解孩子的焦虑。

4、从“街坊邻居”到“五湖四海”。小学同伴大都是街坊邻居,中学则不同,五湖四海聚在一个教室,面孔陌生。同一年级的伙伴来自更大的范围,须重新选择朋友。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凡是都以我为中心。但班级是一个集体,唯我独尊必然要遭受挫折,主要是来自同学的不买账和老师的批评。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可能形成孤芳自赏,远离集体,甚至会激化矛盾,打架闹事,可见学会与同学相处十分重要。我们希望家长能坚持教育子女以“宽容、互助、自省、交流”处理好同学关系。,以期培养一种合作意识,树立一种团队精神,协助班主任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大家庭氛围。防止因为不善处理人际关系导致行为障碍 家长还要学会察言观色,从子女言谈举止中也许会发现孩子渐渐跟某个异性同学交往过密,其实这是生理趋于成熟导致的微妙心理变化。家长一定要以恰当的方式加以正确引导,既不能放任不管,亦不要棍棒相加。应当在时间上科学地提前教育,过早没有意义,太迟了恐怕抵挡不了欲望的冲击。内容上要引导健康爱好,充实子女兴趣。一定要避免子女接触不健康的书籍和音像制品,要防止孩子沉溺于网络游戏或聊天。因为毕竟是孩子,自制力还比较弱。最好高中毕业之前都不要破例。两句老话,黄毒猛与虎。玩物丧志。切忌,切记。温馨的家庭亲情给子女一个永远的心理依靠。父母相敬如宾、尊老爱幼、爱岗敬业、遵纪守法、艰苦创业等美德对子女的潜移默化是长久而深远的。给子女一个可靠的经济保证很重要,而给子女一个温馨可靠的亲情环境更为重要。你的子...女能否给你敞开心扉,诉说他(她)的苦与乐,这对你掌握孩子的思想动向非常...................................关健。只有经常保持这种坦城的交流,才能实现两代人的成功对接。因此,抽陪...................................朋友,陪客户的时间陪陪孩子,可能是一种更有效的投资。但不要跟孩子在一起...................................就是说教,有时做做游戏、说说笑话、到野外郊游更有利于下一次教育。这一点,................................

在学生的周记、作文中有很多表白。能感动、能教育孩子的,常来自于生活中琐事折射出的亲情。孩子的情商亦会在这种亲情中得到进一步提升。单亲家庭尤其要注重这一点,无论那一方,都应该关爱孩子,夫妻离异不甩掉作为家长的责任,不能剥夺孩子应得的父爱和母爱。这是法律、是道德,也是自己的切身利益。

1.初一学生生理发育的主要特点:(主要表现为性的成熟趋势)

(1)男生的身体迅速增长和呈豆芽形体型;(2)女生的身高发育减缓,体重、胸围迅速发育;(3)呼吸、消化和泌尿系统迅速发育;(4)心脏暂处缓慢发育时期;(5)神经系统机能迅速发育;(6)性器官和副性征迅速发育和发展;(7)骨骼组织与肌肉纤维以增长为主。

2.心理品质发展的主要特点(体现自我)

(1)半儿童、半成人,从少年向青年早期发展过渡;(2)活泼好动,好奇心强;(3)情感外露,情绪易变,待人热情,渴望师长关心;(4)自尊心、荣誉感、表现欲望迅速增强;(5)独立意向、成人感迅速增强;(6)性意识由神秘好奇向向往、爱慕方向发展。

3.思想品德发展的主要特点(同学集体影响加大,父母权威减弱)

(1)单纯幼稚,易受同龄人或周围环境影响;(2)交往能力与兴趣迅速增强,喜欢与同龄人交友;(3)在新环境中,具有渴求上进的思想;(4)社会性意识逐步增强,渴望参加各种活动,但思想方法单纯、片面、缺乏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1)家长要了解并顺应孩子身心发展特点,逐步改变小学时期的教育和管理方法,做好小学与初中的衔接工作,使自己孩子较快适应中学生活。利用孩子由小学进入中学的新鲜感和新的愿望,引导孩子全面发展,融入新集体生活。(2)家长要针对孩子好胜心强、意志力较薄弱、自控能力不足等特点,加强抗挫折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重视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训练。(3)家长要针对孩子好动、好模仿、精力充沛的特点,积极发展孩子的兴趣、爱好,开展各种有益的文体娱乐活动。(4)家长要关注并预防在初一第二学期开始的分化现象。对孩子适当加强青春期的心理关爱。(5)家长要对迷恋网络等问题孩子及时寻求心理疏导、给予正确引导。

家长在教育上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孩子关注时事,多参观旅游游览等活动

2、集体主义教育:多参与社交活动,不能按照小孩子看待,要让他参与到讨论中;学会融入集体生活中去。培养孩子团结友爱的精神,鼓励孩子参加班级和学校组织的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孩子集体意识和归宿感。

3、理想教育,正确的学习目标教育

4、劳动教育,以自我服务为主的劳动教育和劳动习惯的教育,减少依赖性

5、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的教育,《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文明礼貌、社会公德、良好的个人品德教育。

6、协调好与老师与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家长应帮助孩子正确认识并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这些原则和技巧包括冲突解决、合作与竞争,学会拒绝以及尊重与支持等

7、勤劳俭朴、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

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1)诚实正直、积极进取的教育。(2)青春期心理卫生、男女同学正常交往及真诚友爱的教育。(3)正确的自尊、自爱教育。(4)初步的良好意志品质的教育和培养。

第二篇:一年级家长学习资料

一年级家长学习材料

亲爱的家长朋友,你好!

所有家长都说:“我很重视孩子的教育,甚至超过了其他父母”,还有大部分家长说:“该想的办法都想了,该送的地方也送了,辅导站、补习班、各种培训中心…..我已尽了最大努力”是的,所有的家长都无比重视孩子的教育,你一定也是这样,对孩子尽职尽责,希望孩子茁壮成长,将来成才。那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家庭教育的知识吧!

本套自编资料共5套,分别适用一至五年级,希望通过学习会对你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所帮助。

一、理论篇

(一)名词解释

1、生理健康:既身体健康,是指只要无任何器质性的病变,这个人就可谓健康。

2、心理健康: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将个人的心理发展成最佳的状态。一个人的健康是指这个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统一健康。

(二)心理健康的特征

1、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思是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识和态度。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外部世界的认识;另一方面是个体对自己的态度,即自我接纳的程度。具有良好自我意思的人能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并乐于接纳自己。

小学阶段属于儿童期,这时期的儿童自觉性和独立性迅速发展,自我意思的范围扩大,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是学校、班级和社会的成员,是学习和社会活动的主体,并能从人的行为的内在动机及个性的本质特点方面进行评价。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在个性形成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个体的兴趣、能力、性格、情感、意志和道德行为等无不受自我意识的制约和影响。可见,在不断正确认识环境的同时,正确地认识和估价自已,既是一个人适应环境,改造世界的重要条件,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能正确地对待自己,既要了解自己的优点、缺点等各方面情况,还要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爱好、情绪和动机等方面特点,并以此来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尽最大可能发挥自己优点,既不因取得一点点成绩而目空一切,忘乎所以,也不因暂时的失利而自卑、绝望、丧失信心。有良好自我意识的人能正确地对待他人意见,在学习成绩下降或犯有某种过错时,能以正确的态度接受他人的意见或批评,并作出中肯的自我批评。心理有问题的人往往

或妄自尊大或过分自卑,不能正确认识和评论自己,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或诿过于人,或嫉妒、嘲讽、怨恨甚至攻击他人,如当考试失利时,他们往往归咎于教师教学水平差或出题太难等。以此来消除自身由于挫折所带来的紧张。此类行为,如果出现过多,就是心理不健康的一种表现。

2、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个体在社会之中生活,首先要适应社会。个体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或改造自身以适应环境要求,或改造环境以适应自身的要求。由于客观现实是十分复杂的,因此,个体只有与客观现实保持良好的接触。

以学生的考试为倒,学生对考试的最有效的适应是平

时努力学习,充分准备好所学的功课,作到“有备无患”,即使在考试时间紧迫来不及全面复习的情况下,也能有针对性地选择最主要的和自己学习中最薄弱的部分进行复习,以达到考试的基本要求。相反,如果企图投机取巧、碰运气,或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如作弊)甚至以装病来逃避考试等,就是从根本上违背对学生的要求,是不能有效适应或完全不能适应的表现。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常常以个体的心

理或行为是否符合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作为心理正常与否的标准,心理健康的人总愿努力去实现一定社会所认可的行为。

3、乐于学习、工作和生活,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取得成就。

人的智力有高低之分,智、愚、敏、拙各不一样,在通常情况下并不影响一个人心理健康。一般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将自己的才能和旺盛的精力,集中在学习上,取得优异成绩,并从中体会到满足和愉悦的情绪。相反,如果一个学生智力正常,但上课无法集中精力,不是做小动作,就是扰乱别人;放学后,只是毫无目的游玩,不完成家庭作业,学习成绩纸下,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当人的心理健康发生了问题,就会部分或全部丧失其学习工作甚至生活的能力。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学生智力超群,才思敏捷,学习成绩也很好,但由于心理不健全,事事处处总想比别人高明,一旦失意,就自责不休,悔恨不已,结果使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有的甚至

进入精神病院了却一生,无法施展其聪明才智为社会做贡献。这就是精神心理不健康所造成的悲剧。

4、乐于交往,人际关系融洽,有关系密切的朋友。

心理健康的人,喜欢与他人交往,并从这种交往中寻求生活的乐趣,获得友谊。在正常的状态下,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希望自己能与他人交往,并得到别人的理解、信任和尊重,希望自己的所作所为能得到他人的赞同。所以,人们总会通过适当的方式向他人表述自己的思想感情,逐渐学会以诚恳、谦虚、公平、宽厚的态度待人,学会尊重人、容忍别人的短处和过失,使别人愿意并喜欢和自己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一个人在集体中生活,却总是想方设法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封闭”起来,或只关心自己的私利,对别人的痛苦和欢乐都漠不关心,无动于衷,甚至幸灾乐祸,就不能认为其心理正常,他也很难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5、具有正常、乐观、稳定的情绪

情绪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

体验。人的行为不仅受意识的支配,而且还受情绪的影响。积极的情绪能提高活动水平,有助于心理健康;消极的情绪则会降低活动水平,有害于身

心健康。因此,长期以来,人们把良好积极的情绪状态作为心理健康的一种标志。心理健康的人,心胸开阔,情绪多乐观、稳定和平静,并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对未来充满希望。同时,由于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与个人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与客观情境有极大的关系,所以,在情绪的强度上和持续时间上,也应与客观环境相适应,“当喜则喜”、“当忧则忧”。一个心理健康的人,绝不会无缘无故高兴或者悲伤,也不会不适当地大笑或吵闹,而是善于调节与现实社会的关系,避免焦虑,保持冷静、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情绪状态,善于控制自己的欢乐和激情,做到表现适度,适可而止。

6、具有正常的行为方式

(1)行为方式与年龄特点相一致。人的心理和行为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不同年龄的人,其心理和行为表现都有自身的特点,表现出一定的年龄阶段特征。当然,心理的发展和个体的行为表现是存在明显的个别差异的。但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只有与其年龄特点相符合,才能认为其心理是健康的。

(2)行为方式与社会“角色”相一致。在一定的社会中,由于每个人的社会分工和职责不同,所从事的实际活动也存在区别,因此就形成了特定的社会角色。社会角色不同,表现出来的行为也就不同,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应与他在社会中充当的角色相匹配。如果一个人不能根据自己担负的角色,采取适当的行为方式,或者行为经常不当,就会出现角色偏差,导致角色冲突和角色紧张,妨碍心理正常发展,照成心理疾病。

(3)反应强度与刺激强度相一致。刺激强度与反应强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即强的刺激引起强的反映,弱的刺激引起弱的反应。心理健康的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是适度的,该激动时则激动,该冷静时则冷静,即能对外部刺激做出“恰如其分”的反应,与外部环境取得有效的适应。如果刺激与反应失调,往往是心理失调的先兆。如有的学生对别人一句无关痛痒的话而耿耿于怀,以为别人是故意攻击或侮辱他,于是就暴跳如雷,大发雷霆或闷闷不乐,甚至终日不思饮食,夜不能寐。还有的学生对不可笑之事大笑不已,对不需悲之事而悲痛如绝。这些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4)行为具有一贯性和统一性。人的各种心理现象以

及心理与行为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心理健康的人的各种行为、活动应是首尾一贯和始终如一的。行为的一贯性和统一性,反映了个体对客观现实的稳定态度,表现出健全的人格特征。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表现是不一贯的、不统一的,则说明心里健康已经有了

问题。

7、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

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心理健康的人有相对正确的信念体系和世界观、人生观,并能以此为核心,把动机、需要、态度、理想、行为目标和行为方式统一起来。如果一个人经常是欲望与信念相左,需要与良心相冲突,行为方式与态度不一致,其心理必然存在问题。

当然,以上判断心理健康的标准,只是一个相对的参考依据。必须因人、因事、因时、因地等作的分析,不能作为绝对的教条而生搬硬套或“对号入座”。

摘自“小学生心理卫生,苗军芙

杨永欣主编”

二、案例篇

(一)案例一:孩子“妈妈,今天校运动会上,我们班得了年级第一名,真开心!”

母亲:“哎呦,你看你这身汗,脸上脏的,快去洗洗,穿上衣服,别着凉!” 概括:不和谐

分析:我们发现,即是说的兴致在高,也是各说各的。孩子向父母表达时,是在向父母传递一个信息:我很高兴,希望妈妈和我一起分享快乐。可是父母根本就不关心孩子讲的的内容和体会孩子的情感,只关心“我”看

到孩子这个样子给我的感受——出汗、脏。这种对话就像两架同时开播的收音机,各自在坚持不懈地播放着各自的声音,根本没有听众和反馈,自然很少有下文。

示范:妈妈不妨先听孩子说完,微笑着用简短的语言回应孩子:“哦?”“是吗?”“看出来你很开心!”“祝贺你们!”

(二)案例二:孩子:“妈妈,我今天倒霉透了!上体育

课,老师没让我去上。” 妈妈:“是吗?一定是你上课不听话,老师又惩罚你了吧!和你说了多少遍,在学校不能淘气。”

概括:不理解

分析:孩子在向父母倾诉一件事的时候,通常是先说这件事对自己的影响、感受。通过强调感受来得到父母的理解,而不是等着父母说教。可是父母关注的是事情的结果,喜欢根据以往的判断标准来评价孩子的行为。有的父母更是想抓住这个教育机会对孩子进行说教。而孩子根本不需要这样的说教。

示范:妈妈可以这样回应孩子:“你盼望的体育课没有上吗?”或“老师取消了你上体育课的权利?”或“没上体育课,你一定很失望!”

(三)案例三:孩子:“妈妈,我想再买个文具盒,给我十元钱好吗?”

妈妈:“又要买文具盒?从你上学到现在,我们在你身上花了多少钱了?我们那个时候一个文具盒都要捡哥哥姐姐的用,一直到不能用了才舍的买新的,从不乱花钱。你看看现在,还好好的呢,又要买新的……”

概括:太唠叨

分析:一句话要引出父母的许多话,还要把自己的过去搬出来,这种喋喋不休、批评指责让孩子陷入烦躁、焦虑的情绪中父母说了什么根本没有听进去,只盼早点结束。这样的对话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下次孩子可能就不愿再找父母说了。示范:妈妈就事论事,询问原因:“文具盒不能用了吗?”或给出方法:“你可以攒下零用钱去买。”或给出建议:“这学期马上就要结束了,文具盒还能用,等下学期买新的,好不好?”

以上案例摘自“不输在家庭教育上,48页,家庭教育指导师

周玉萍”

(四)案例四:惩罚孩子新招式

1、事先把合理的惩罚后果告诉孩子

6岁的依依和她的朋友楠楠一起玩之前,依依妈都会告

诉她,如果她们两个有一个人哭闹耍赖,或者两人发生争执,就不能一起玩了。周末带依依去公园,妈妈也会事先告诉她,如果在游乐场她跑到离父母太远的地方,就必须离开游乐场。这种方式对依依来说非常有效,每次她都会按照妈妈的规定去做,因为依依知道妈妈肯定会说到做到。

思考:理论上讲,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一定的处罚,能够使孩子明白行为和后果的关系,同时也可以教会她什么是责任——承担这个后果就是她的责任。如果父母决定用这种处罚方式,那么最好事先向孩子解释清楚后果将是什么,给孩子一个明确的警告。

2、失去某些特别待遇,采取事不过三的方法。5岁的刚刚总爱打人,妈妈常会采取“事不过三”的办法。刚刚因为不让妹妹玩他的玩具,就把妹妹推了一下,妹妹哭了。妈妈严厉而又冷静地对刚刚说:“不该打人的,这是第一次!”然后明确警告孩子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刚刚吃饭时因为抢饭碗,又打了一下妹妹,妈妈就告诉他:“这次第二次了!”小朋友来家里玩,刚刚打了别人一下,妈妈说:“今天你是第三次打人了!”然后马上实施惩罚——晚上坚决不准刚刚看他最喜欢的动画片。

思考:孩子的一些坏行为有的已形成习惯,要改起来不那么容易。对不良行为超过三次就给予惩罚,一是等于在告诉孩子:对不良行为的容忍是有限度的;二是给孩子一个

时间去改正。三次行为最好相隔时间短,否则孩子容易忘记自己先前犯过的错误。这个惩罚要事先对孩子警告过,警告的目的是让孩子事先明白,我不能去做那种事。不管孩子自己是控制不住还是有意为之,只要超过三次,就必须坚决给予惩罚。

特别注意:如果想让孩子事先认识到一个重大的必须承担的后果,比如得不到他最喜欢的玩具、失去他的最爱,那么“事不过三”处罚方式的效果就会更好。

总之,无论父母使用哪种管教方式,都应该事先给孩子解释清楚。不要等到孩子犯了错误才开始管教,惩罚孩子。如果没提前给孩子说清楚定的规矩是什么,哪些行为是将受到惩罚的,那么孩子就对不良行为没有任何认识和概念,也不知道大人对他行为的期望是什么。而父母呢,一看到孩子的不良行为,就很有可能反映过激,从而使用较为严厉的惩罚方式对待孩子。不过,惩罚如过于严厉,将很难坚持到底。

摘自“不输在家庭教育上,49页——50页,家庭教育指导师

崔伟华。

(五)案例五:7岁的小小用玩具枪向他的小朋友射击。不提倡的做法:妈妈气愤地喊道:“讨厌的家伙!如果你在冲小朋友射击,我就把你的枪扔掉!”

小小把妈妈的警告党成立了耳边风,不一会儿,就又把枪对准了小朋友。妈妈一把抢过玩具枪:我不是警告过你

了,让你不要朝小朋友射击,你还这么做。不想要枪了是不是?以后你都别想再玩!”

提倡的做法:妈妈:“小小,要往靶子上射击,不要朝小朋友射击,以免伤到小朋友,好吗?”不一会儿,小小把枪又对准了小朋友。妈妈:“你不听话,那只好没收枪喽。”

温馨提示:

1、当孩子重复做具有危险的事情时,如果父母恐吓孩子“如果你再……我就打死你”,那么孩子肯定会再犯那些让人讨厌的行为,因为的恐吓和威胁只能是刺激孩子重复去做,并不害怕。

2、避免“如果你……”的对话方式,父母给孩子必须的提醒,并提醒孩子不这么做的结果是什么。

摘自“不输在家庭教育上,68页,家庭教育指导师

周玉萍。

三、警示篇

(一)从“父母皆祸害”看10大错误育儿习惯

这是“父母皆祸害”小组里一个组员的文章。父母们也不妨对照一下,问题出在哪?

1、对孩子期望过高,管教过严。被逼迫出来的“优秀”孩子,有很大一部分有心理疾病,容易对父母、对社会产生怨恨。

2、不尊重孩子,为孩子做所有的决定与选择。这一点,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

3、不相信孩子,不给孩子学会“自律”的机会。当孩子关上房门,就总觉得他肯定在里面干坏事。

4、不表扬孩子,以免孩子骄傲。孩子兴高采烈地冲回家告诉妈妈得到老师表扬了,而妈妈却说,受表扬就会翘尾巴,你看看你的衣服多脏!

5、喜欢横向比较,说得最多的就是“你看某某……”可以说这是所有家长的通病。

6、爱往孩子身上撒气,奚落孩子。父母将工作中的情绪带给孩子,稍有不顺就拿孩子撒气,还觉得孩子是自己的,想打就打,想骂就骂。

7、有条件地满足孩子要求。“你考到全班前三名,暑假就带你去玩。”“你考上名牌大学,我就给你买最好的电脑。”这样的奖励,让孩子觉得父母对他的爱是有条件的。

8、轻易许诺,但言而无信。最本质的原因是父母没把对孩子的承诺看成承诺,没有理解父母与孩子间的关系应是平等关系,这样的父母会让孩子很失望。

9、总是限制孩子做他喜欢做的事情。父母总说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当孩子对一件事情表现出极大的天赋与热情时,家长视而不见,将孩子的爱好和梦想扼杀在摇篮里。

10、忽略了孩子品格的培养。电影《闪亮的风采》中钢琴师一生的悲剧——粗暴的父亲只要求他单纯学习技能,最

后导致他在技艺上成为大师,在精神上却变成了残废人。

摘自“不输在家庭教育上,70页

二、母亲的品质影响孩子的未来

一个家庭,哪怕穷得家徒四壁,只要有一个善良、节俭、乐观和整洁的女人在料理,这样的家庭仍是心灵的圣堂与快乐力量的源泉。

母亲为社会做出的最主要产品就是你的孩子,出了自发的爱以外,母亲必须学习教育的艺术,否则,任何教育改革将是徒然。

母亲的形象自始至终都会影响每一个人的人生,也许很多人不会认真地思考和承认这个问题,但是这确实是一个不能否认的真理!

一个人从小到大,只要母亲伴随着他们的成长里程,母亲的一切,包括母亲的形象,母亲的做人原则,母亲的思想……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始终影响他们的孩子,那些孩子就是生活中的你我他。

坚强的母亲教会孩子在困难面前不怯懦

在人们的一些思维里都是把女人当做柔弱的代表,似乎只有男人才能配得上“坚强”二字。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真正

遇到困难,能够不惧艰难困苦、一直坚持下去的往往就是那些看起来比较软弱的女人,他们甚至在有些方面比男人显得还要坚强、执着。

像王桂荃(梁启超的夫人)女士,在梁启超离世之后,带着九个孩子度过了令人无法想象的岁月,即使在文革的动荡年代也没有动摇她的坚强信念。在他去世以后,梁思成和兄弟姐妹一起在父亲墓旁种下一颗“母亲树”以此纪念这位伟大的坚强母亲。

心胸宽阔的母亲让孩子学会展望未来

女人的胸怀历来被文人描写得极其狭窄,甚至还有民间的俗语:女人头发长见识短。好像世界上只有男人的胸膛是宽阔的大道,儿女人的心胸只是山间的羊肠小路。然而有很多女人的胸怀让我们敬佩,真是这些女人的胸怀让我们懂得一个母亲的宽阔胸膛会对孩子起多大作用。

郭安娜(郭沫若的第二位夫人)这个现代人也许并不知道她名字的女人,在离开郭沫若后,一个人居然抚养着五个未成年的孩子,直到十五年以后见到郭沫若。

心地善良的母亲让孩子懂得悲天悯人

人类社会最可怕的就是行为的残酷和精神的冷漠,可是

我们谁也不能否认很多人好像无法躲避这两种悲惨的现实。“悲天悯人”的情怀

虽然有后天的修养与教育的作用,但是它仍然来源于孩子母亲的善良根基。

比尔.盖茨就说过,自己在母亲那里得到的是“虔诚和善良”,我们在比尔.盖茨对全世界贫困地区的大量捐款上就可以看到母亲的印记。

冷静镇定的母亲是孩子学会坚忍不拔

在很多文学作品中,或者是有形宣传影像中,我们大多数情况下看到的是遇到灾难时候的母亲,不是号啕大哭就是绝望地想到自杀,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见到的在如今人们难以形容的场面上,一个母亲的镇定和冷静足以让人终生不能忘记。

有修养的母亲能铸就孩子的优秀品质

“修养”这个名词在每个人身上的体现,那就是这个人的品质,一个人的品质优秀似乎又能成就他的事业。一个人的修养,其实大多数还是从母亲那里点点滴滴“浇灌”的。母亲尊老爱幼,孩子自然就会上行下效;母亲节俭有度,孩子自然就会拒绝奢华;母亲彬彬有礼,孩子自然就会谦虚不傲……

文化资深的母亲会影响孩子的深刻思考

有文化的母亲绝对会影响孩子的思维,如果是文化资深的母亲似乎就更能影响孩子的深刻思考,就像一个还不会走路的孩子在打人手牵手的带领下慢慢学会走路一样。有文化的母亲从孩子出生那天起就在每一天的生活里,一点点地影

响孩子,让他们杜绝粗俗,让他们远离简单,让他们知道深刻……

著名作家金庸就曾说过,他对小说的人物内心深处的探索很多是母亲的文化影响。金庸的母亲徐禄是徐志摩的姑妈,在那个时候就读过高中,并能写一手漂亮的水笔字。

每一个人的母亲都在以她们各自的形象影响着自己的孩子。虽然在这里举出的都是名人的母亲,但不等于我们没有注重平凡的母亲,只是这里所举出的母亲形象大家都知道和熟悉,所以他们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即使是我们的母亲,他们身上同样会有这些美好的人格特征和精神品质,唯一的区别就是只有我们自己清楚。

摘自“不输在家庭教育上,69页,文/ 唐梦瑶。

第三篇:家长网络学习资料

家庭教育指导材料

(一)本次材料精选自《正面管教》,此书由(美国)尼尔森博士编著,它是一本让数百万孩子,家长和老师受益终身的经典之作。

正面管教讲述的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使他们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十几岁孩子的正面管教将帮助父母们在一种肯定自己的价值、肯定孩子价值的相互尊重的环境中,教育、支持自己的十几岁孩子,并接受这个过程中的挑战,帮助十几岁的孩子最大限度地成为具有高度适应能力的成年人。

关于青春期个性化特征:

1.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搞清楚自己是谁。

2.个性化往往看起来像叛逆,因为十几岁的孩子在试探家庭的价值观。3.青春期的孩子经历着巨大的身体和情感变化。4.与同龄人的关系优先于家庭关系。

5.十几岁的孩子要探索并运用自己的力量和自主。6.十几岁的孩子极其需要对父母保留隐私。7.父母成了让十几岁孩子尴尬的人。

8.十几岁的孩子认为自己是全能的、无所不知的。

要记住,这些特征的出现都是连续的,从一个没有到几乎全部都有。十几岁时的成长,对于每个孩子来说都是各不相同的。

有时候,一些父母在看了我们列出的个性化特征之后,会有强烈的反应。他 们的话都很相似:“你不能不履行父母的责任,放任孩子自己个性化。”而且,“个性化”这个词是带着明显的讽刺意味说出来的。

我们不是提倡放任孩子自己个性化。这是骄纵——一种在孩子学习宝贵经验的时候,剥夺了来自于父母的支持的养育方式。十几岁的孩子需要指导,但不是外在的控制——这只会增强孩子的叛逆。我们父母努力要做到的是:

1.要努力进入到自己十几岁孩子的内心世界,并尊重孩子在整个青春期旅程中的个性。

2.要用特别时光与和善而坚定的支持,来平衡你的十几岁孩子对隐私的需要。

3.要运用本书中提供的一些对待“成长中”的十几岁孩子的建议,而不要求助于惩罚和控制。

确保把爱的信息传递给孩子:

不当的方式:

控制型:当控制型父母批评、责骂、说教、纠正、盘问、贬低,并表达他们的失望时,孩子们感受不到父母的支持和爱。十几岁的孩子会体验到控制型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他们相信,父母是唯一会“站在他们一边”的时刻,就是他们完全按照父母要求去做的时候。这会造成一种存在感的危机。他们如何能够即按照父母的要求做,又能发现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呢(正常的叛逆并不是在跟父母对着干,而是孩子自我发展的需要——除非父母控制过多)?

骄纵型:另一方面,那些放任、溺爱孩子的父母,会允许自己十几岁的孩子有太多的自由,却不要求他们承担任何的责任。他们会娇惯自己的十几岁的孩子,给他们买汽车、电子产品和过多的衣服,而不用孩子做出任何的贡献。骄纵型父母为把孩子从自己行为的后果中拯救出来,并帮助他们摆脱那些本来可以成为很好的学习机会的困境而不断地介入。这不是一种站在十几岁孩子一边的有益方式,也不能帮助孩子学到形成个人能力干所需的生活技能。

忽视型:如果孩子受到忽视,他们也不会感到父母是站在他们一边的。父母 对孩子的忽视有很多种形式,从吸毒到沉迷于工作,到因为养育太难或太不方便而放弃。

我们给父母们提供了7个小建议,能够让你通过“在纠纷前先进行情感联结”,使你的十几岁的孩子相信你支持他们,而不是反对他们。如果你觉得你和孩子的关系又退回到原来的旧模式,就要回顾一下这7个建议,并再次尝试。和你的十几岁孩子建立情感联结的7个建议: 1.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并共情。2.倾听并保持好奇心。

3.别再担心别人怎么想——要做对你的孩子最有利的事。4.用鼓励代替羞辱。

5.确保把爱的信息传递给孩子。6.让你的孩子一起专注于解决问题。7.与孩子达成相互尊重的约定。

如何让错误成为学习的大好机会:

在你的孩子十几岁的这个阶段,你的职责就是以鼓励和支持——而不是用巴掌和惩罚——来帮助他或她从错误中学习。

如果是几岁的孩子确定自己不会因为所犯的错误而受到批评和惩罚,他们或许会愿意告诉你自己犯的一些错误。如果他们感觉到和父母探讨一些可能性是安全的,他们或许甚至会避免犯某些错误。然而,大多数十几岁的孩子学会了隐藏自己的错误,以避免父母的指责和暴怒。或者,他们学会了隐藏自己认为并没有错的行为,以避免父母的说教和控制。

随着你的成长和作为父母的意识的增强,你会发现自己过去做的很多事情都是无效的,甚至可能是让你的孩子丧失信心的。你的十几岁的孩子不是唯一能够从错误中学习的人,你也能。考虑到十几岁孩子的经验、知识、支持体系和正处于成长过程中,你的孩子已经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而且,你也是如此。教给孩子错误是学习的大好机会的最好办法之一,是你自己要实践这个原则。当你犯错误时,你既可以感到自己无能、丢脸,并且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也可以从中寻找学习机会。当你犯的错误涉及其他人时,下面的“矫正错误的四个R”能够帮助 你。

矫正错误的四个R: 1.承认(Recognition)2.承担责任(Responsibility)3.和好(Reconciliation)4.解决问题(Resolution)

承认:意味着你要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把自己看作一个失败者,并沉湎于自责和羞愧中是无益的,倒不如认识到你所做的是无效的。

责任:意味着要看到你在错误中应该承担什么责任(或许,你以某种方式招致了孩子的反叛后让他们丧失了信心),并且愿意为此做一些事情。

和好:意味着要告诉你的十几岁孩子,如果你以不尊重的方式对待了她,或以任何方式伤害了她,你都很抱歉。你注意过当你道歉时,孩子会多么快地说“没关系”吗?他们是非常宽容的。

解决问题:意味着要和你的十几岁孩子一起想出一个你们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法。一旦你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为错误承担起责任,并且像孩子道歉,你通常就创造出了一种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氛围。需要记住的和善而坚定的养育技巧:

1.要经常告诉你的十几岁孩子,错误是学习的大好机会。2.要相信你的孩子能够自己做决定并从错误中学习。

3.要通过友好地问你的孩子一些“什么”和“如何”的问题,帮助你的十几岁孩子探究他们的选择带来的后果。

4.十几岁的孩子是有着自己感受的年轻人,应该得到理解、尊严和尊重的对待。

5.告诉孩子对你来说什么是重要的,以及为什么(确保把爱和尊重的信息传递给孩子)。

6.搞清楚对你的孩子来说什么是重要的,以及为什么。7.愿意对规则破例(这与娇纵不同)。

8.不要匆忙地解决问题,而要定一个时间,或者等着开家庭会议,一起是、制订出一个让所有人都能够遵守的计划。附:家庭教育小故事《爱的艺术》

有一个年轻人用绳子牵着一只羊走。路人说,这只羊之所以跟你,是因为你用绳子拴着它,并不是因为这只羊喜欢你,也不是真心愿意跟你。于是年轻人放开了绳子,自己随意走,然而羊仍然寸步不离。路人为此很好奇,问年轻人原因,年轻人说:“因为我供给它饲料和水草,还精心照料它。因此,拴住羊的不是那根细绳,而是对羊的关照和怜爱。”

启示与评注:家庭教育里,很多家长抱怨走不进孩子的心。育人先育心,波斯的年轻人关爱羊,羊尚且知道不离开主人,何况有感情的孩子呢!

我们注意,年轻人对羊的关爱是“供给它饲料和水草”以及“精心照料它”。用心理学的语言说,这就是激励机制的两个层次。“供给它饲料和水草”是让它生活有保证,这属于激励机制的物质利益激励那一部分。而“精心照料它”则属于激励机制的精神激励。

在引导和帮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多个方面,这种精神激励更为重要,有时一个温暖的拥抱胜过千言万语的鼓励。精神层面激励孩子,重要的是对孩子的尊重,要认真倾听孩子的内心需要,重要的是与孩子一道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帮助引导孩子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第四篇:家长工作资料

幼儿教师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的心得体会

(2013-04-17 22:46:52)转载▼

《幼儿园工作规程》第四十八条指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幼儿家庭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在幼儿期,对儿童影响最大的是家庭,家园共育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立足点。教师要与家长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共同生成适宜于促进每个幼儿最大限度发展的教育。

幼儿园具有双重任务。一是实行教育与保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二是为家长参加工作、学习提供便利的条件。我园处于重建后一个崭新的幼儿园,面对以前教师在工作中的一些旧的思想、旧的观念我们将进行新的转变,尤其是我园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教师如何充分整合利用家长资源,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们也认识到:掌握与家长沟通的艺术,对提高教师的教育素质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因为从家长处教师可获得许多宝贵的知识经验与信息,对提高教师素质,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幼儿园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以求全面了解孩子发展的情况,在教育上取得共识,从而共商教育策略,协同进行教育。那么,幼儿园教师该如何有效的与家长沟通呢?我通过收集有关资料及这几年的工作经验与大家进行分享:

一、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技巧(1)一句话沟通法

这种办法是针对那些孩子本身在各个领域的各项目标发展中不存在明显的问题而家长也很少过问的。这样的孩子和家长是最让老师省心的,如果我们对自己稍微放松一些,就可以不去和这样的家长沟通。但我认为,家长不主动找你,并不代表家长就不想了解孩子在园的各种情况,相反,他们和其他家长一样,渴望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及各方面发展的水平,只是由于时间关系或不愿给老师添麻烦等原因而压抑着自己。于是,我们针对这样的家长采取了一句话沟通法,即利用接送环节用一两句话向家长反映情况,如:今天某某学会了„„今天某某吃了几碗饭等等,当 你说完后,往往会看到家长会心的微笑。(2)引起注意法

这种方法是针对那些孩子本身在某一领域的某一方面或多个领域的多个方面存在问题,但是没有引起家长的重视。由于家长对幼儿教育理念不太了解,又被亲情蒙住了眼睛,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即使有点缺点也会树大自直,所以对孩子的情况不太关注。对于这样的家长我们就采取了引起注意法,即利用半日开放、作品展示等让家长发现自己孩子和别人孩子的差距,从而引起家长的关注,再根据不同的情况和家长沟通,过程是这样的:

1、让家长了解教育目标及幼儿应达到水平。

2、这位小朋友和其他小朋友的差距,并逐步渗透教育理念。3、了解家长的教育方法。4、找出问题的原因。

5、共同制定好的解决办法并共同努力,使家园共育取得最好的效果。

(3)真情感动法

这种办法是针对那些孩子本身在各领域的发展中不存在问题,但家长有许多的不放心。每天围着老师问这问那,或是站在窗外久久不愿离去。对于这样的家长我们就采用的是真情感动法,即:将孩子在各领域发展中的点点滴滴及时向家长汇报,尤其家长特别关注的问题,我们要在日常工作中认真观察,细致指导,耐心细致的向家长反映情况,让家长感到老师了解孩子,关注孩子。他的孩子在老师心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老师会为孩子的进步而高兴,为孩子的失败而难过,用我们细致的工作感动家长,让家长相信我们,支持我们!让家园共育的合力促进孩子更快 更好的发展。

二、家园沟通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要尊重家长。我们要以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家长,尊重他们的人格与观点,要耐心、虚心、诚心的听取家长的一些合理有益的建议,努力营造和谐、轻松、愉快的交流环境,这样家园才能保持协调一致。

(二)要肯定孩子。教师一句微不足道的称赞,都会让家长感到高兴,直至影响对待孩子的态度,如亲亲孩子的小脸蛋说:“你真棒!老师喜欢你。”而这种奖赏性的行为和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孩子继续努力的心理。同时这种肯定也能使家长轻松、自信、愉快地面对教师,主动向教师提出孩子目前存在的一些不足或育儿的困惑,期望得到教师的指点与帮助。这样,交流的主题就会得到延伸,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交流。

(三)教师应耐心辅导家长运用科学的育儿方式。许多家长由于对孩子年龄特点不了解,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有时教育孩子的方式很不恰当,一味的溺爱,甚至放纵。而老师是有一定育儿知识的专业人员,遇到问题应通过各种方式启发、引导家长,让他们了解孩子的身心特点,更新教育观念,掌握正确的育儿方法。曾遇到过一个家长向我诉苦“老师,我们家孩子太任性,每天上学非要买零食,怎么打他骂他都没用,不买就不上幼儿园。”作为教师应该先告诉家长:吃零食过多,不但有碍于幼儿身体健康,还会造成幼儿偏食;建议家长把和孩子交流时用浅显的语言讲给幼儿听,其效果肯定比打、骂的方式好的多。家长从我们这里了解到了正确的育儿知识,及时的改变了自己的教育方法。与此同时,我们也更加了解这个孩子,同时与家长也拉进了距离。

(四)对家长要一视同仁。家长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历、职位、性格均有所不同。无论家长间存在什么样的差异,从他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幼儿园的那一天起,家长与教师就开始了共同的历程——教育好孩子。因此,教师应该学会与每一位家长交流,让每位家长都能感受教师的关注或重视。由于职业、性格、文化水平等因素的不同,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教师深入地了解家长,以便有针对性地与家长沟通。

(五)教师应以“换位”的思维方式与家长沟通。我们好多老师现在还很年轻,尚没有为人父母的角色体验,有的即便是已经做了母亲,在与家长沟通时,常常会遇到难以达成共识的局面,这就要求教师了解父母的角色,并从父母的角色去体会家长的心情和需求。孩子在集体活动中有时手或头碰破一点皮,家长接孩子时十分惊讶、十分心痛是肯定的,这时我们要了解幼儿父母的角色,要换位思考,体谅家长的爱子之心。而有的教师表现得若无其事的态度,认为家长大惊小怪,那么,一件小事立即会使家长觉得老师对自己孩子不够关心,对工作不够负责,进而影响家长与老师的关系,给家园沟通设置了障碍。如果老师从孩子父母的角色去心疼孩子,或是换个角度想想,如果受伤的孩子是自己的孩子,那就会很自然的理解家长的心情,处事态度也会大不相同。那么家园沟通就不会受阻。

(六)要充分发挥语言艺术的魅力。在家园交流中,双方难免会谈到孩子的缺点,作为教师,应客观的向家长告知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而不应该掺杂主观色彩和情绪。教师应该用平和的语气,委婉的态度,一分为二的观点与家长交流。可以先向家长介绍一些孩子的优点,再说孩子不足之处或须改正的地方,这样,便于家长接受。在父母眼中,自己的孩子最棒。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犯了错误,只是一时糊涂,孩子的调皮,是一种可爱。孩子毕竟是孩子,我们(包括家长)都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家长担心的不是孩子犯下的错误,而是教师对于孩子所犯错误的认识与态度。我们教师关键在于表达一种愿望——让家长明白:谈论孩子的不足,目的是希望得到家长的支持,以便家园共同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要以一颗真诚善良理解的心,去表现对孩子的关爱之情,以此换来家长的信赖,家长十分在意教师如何看待自己孩子的态度。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应多站在家长的角度去关心孩子,理解家长的心情,如果教师真诚对待每一个幼儿,她与家长之间的交谈一定会顺利进行,它会让孩子家长感受到教师是诚意喜爱关心自己的孩子,因而家长就会更容易接受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使家长坚定了教育好孩子的信心。

(七)对孩子共同的爱是沟通的基础

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教育好孩子。共同的爱使家长和教师的距离拉得很近,使家园的交流更加自然、融洽。但是,家长对孩子的爱有时是不正确的,要么爱得过火,要么不到位。例如,当孩子没有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时,教师会教育幼儿:要对自己的事情负责。而有的家长怕孩子受批评,竟主动替孩子开脱责任:是我不好,我没有提醒他。从而使孩子心安理得地认为完成老师的任务是爸爸妈妈的事,和我没有多大关系。而有的家长则是恨铁不成钢,当众指责孩子:你看别人怎么都完成了?你为什么忘了?从而使孩子羞愧难当,自信心大受伤害。我们在与家长交流时,首先要理解、肯定家长良好的出发点,不要使家长有挫败感,同时要给家长一些帮助,使他们能够正确运用他们的爱去教育孩子,使孩子的社会性得到健康发展 沟通是双向的,家长的积极参与是沟通的必要条件,由于各种原因,如工作忙或不好意思给教师添麻烦等,不少家长很少主动与教师沟通,这对家园共育十分不利。因此,我们教师要鼓励家长采用多种形式与教师沟通。

三、教师和家长谈话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切忌“告状”式的谈话方法。这样会让家长误认为老师不喜欢甚至是讨厌自己的孩子,从而觉得自己的孩子在班里会受到不公正待遇而产生抵制情绪。

(二)和家长沟通要讲究谈话的策略性和艺术性,把谈话建立在客观、全面的基础上。要让家长相信我们,尊重并听取我们的意见,要让家长感到教师在关注自己孩子的成长和进步,感到老师比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孩子。同时,要抓住时机向家长了解孩子的情况,以请教的态度耐心的听取家长的意见,使家长产生信任感,从而乐意与教师进行充分的交流,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具体步骤是:

1、汇报孩子近来的发展情况(进步与问题所在)。

2、了解幼儿在家情况及家长的教育方法,找出问题的原因。

3、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和方法及家长需要配合做的事。这三个步骤的良好运用,就为我们更好的和家长沟通开了一个好头。

掌握了最基本的原则,我们还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做不同的安排。如:每学年开学初,我们都要接一个新班。由于家长对老师不了解,所以关注的一般都是幼儿在园的生活情况,即吃的怎么样,水喝的多不多,中午睡觉了没有等等。根据家长的需求,我们指导幼儿制作了一张生活卡,贴在楼道里。内容包括:今天我吃饭了、今天我喝水了、今天我大便了,今天我睡觉了。指导幼儿利用室内活动时间按数量用自己喜欢的图案纪录。这样,家长就能利用接送孩子的短暂时间充分了解幼儿在园的生活情况。又因为是孩子们自己记录的,孩子们还可以向家长解释,从而让家长了解的更清楚,更真实。

四、教师应通过多渠道,采取多种方法与家长沟通

1、家长委员会

老师们要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幼儿园大型家园共育活动,可请家长委员会代表参与制定方案并一起组织实施。还可通过家长委员会真实了解家长们的心声。

2、家长辩论会

以往的家长会多以老师说教为主,家长兴趣不大。我们可以改变老的形式把家长会改为家教辩论会。老师举出几个班上幼儿最具代表性的事例,以家长为主,让家长分析讨论,各抒己见。在激烈的辩论中,家长们更新教育观,对照事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并产生学习和参与各种教育活动的兴趣。待家长们发言完毕,教师再有的放矢的发表意见,表明观点,介绍经验,其效果事半功倍。

3、家长园地

家长园地是幼儿园与家长沟通的一个重要窗口。老师们似乎已习惯于用更多的心思来设计栏目、寻找内容,而忽略了家长参与的深度与广度。我们为什么不准备一块小天地,将家长请到家长园地中来。如“夸宝宝”栏目可写孩子在家的表现;“我的育儿心得”让家长畅所欲言;“我的问题”可写上家长的困惑等等。家长园地不能只是教师唱“独角戏”,要调动家长积极参与的兴趣,为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搭起一座彩桥。

4、家园共育袋

我们可给每个孩子准备一个家园袋。每周,我们都将幼儿所学的内容及作品全部放入袋中,还可随时将幼儿在园情况,教学内容及需家长帮助等写好,放入袋中。由于袋里装着孩子们小小的成果,家长们会很乐意每个周末将袋子带回家,周一再带入幼儿园。另外,家长对老师的工作有何意见、要求都可写下来装入袋中,以助于老师工作的提高。家园共育袋使忙碌的家长能更了解幼儿的发展情况,无声的交流促进了教师与家长的沟通。

5、个别化的家园沟通 由于每个孩子个性的不同;家庭环境的不同;家长文化素质的不同,大量的通常性的沟通是个别化的。个别化家园沟通的方式有家访、约谈、家园联系册、电话、便条以及接送孩子时的交谈等。如今,许多幼儿园上了宽带网,并且实现了班班通,这样就更加拓宽了沟通渠道,网上交谈也是很方便的。个别化的沟通要着重于针对每个幼儿不同的问题和不同的家长在教育上的问题而进行,以促进每个孩子的身心发展为目的。

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双方都有责任,但教师更应主动些,并且要努力为沟通渠道创造条件。幼儿教师要真正从狭隘的教育观中走出来,必须充分认识到:家长工作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家园合作,共同为幼儿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总之,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主要靠幼儿教师做出努力。教师常常要换位思考,善于与不同类型的家长相处,遭到家长误解时教师要保持冷静,善于自控;遇到矛盾时,教师要主动反思,为畅通渠道做出努力。

第五篇:资料-家长监护人同意书

监护人同意书

监护人:姓名:

性别:

身份证号:

电话:

与出行者的关系:

姓名:

性别:

身份证号:

电话:

与出行者的关系: 出行者:姓名:

性别:

身份证号:

监护人(父亲姓名)/(母亲姓名)知道且同意(出行者姓名)于2013年4月29日至2013年5月4日独自/与(同行人)一同赴日旅游,在日旅游期间(出行者姓名)可自行照顾自己的生活、旅游等诸项事宜,并保证其在日期间遵守当地法律法规,按时归国。

特此说明。

父亲:

母亲

下载家长学习参考资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家长学习参考资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资料)家长教育行为规范

    国家教委、全国妇联 关于颁发《家长教育行为规范》的通知国家教委、全国妇联关于颁发《家长教育行为规范》的通知 (1997年3月17日 教基〔1997〕4号) 为了贯彻中共十四届六中全......

    家长安全知识讲座资料

    一、家用电器使用的防火 家用电器种类繁多,但从其工作原理来看,大致可分为电热式(如电热炉、电烤箱、热水器、电饭锅等)和非电热式(如电视机、录像机、电冰箱、洗衣机、空调机等)......

    学习资料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四中全会精神解读 法治的根本精神就是个人权利是一切国家权力的来源,宪法和国家不是公民权利的造物,而是公民权利的结果。 一、反腐是法治建设的重点指向 二......

    学习资料

    2010年 2012年经费预算相比去年实际使用经费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其主要原因有三: 从一般预算执行情况看,全市财政总体运行平稳,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一是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主体......

    学习资料

    /集团工作纲领: 什么是IS14000? 为什么要成为学习型组织?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组活动,促进干部队伍建设,全IS14000是国际标准组织制定的针对环境管理的 企业必须成为学习型组织的......

    学习资料

    本题的关键是“轻质绸带”。 通俗一点 第1步分析:因绸带是轻质模型,质量可视为零,故无论如何运动,所受合力为零,即受力平衡,而题中绸带在斜面上所受三力,一是斜面向上支撑的弹力,另......

    学习资料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期末调查卷 (B)2011年1月班级姓名成绩一、直接写出得数0.1+7=0.3×0.3=0.44-0.4= 1-0.2=2.7+3.3=0.48÷6=8.8×0.1=6×0.15=0.1÷0.01=0.9×100=二......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地址书写方法: 写地址时依据从小到大的原则,先写门牌号、街道名或路名,再写区(县)及所在市名,然后是省或州、郡名,最后写国家名。需写邮政编码时,写在城市名称后边,用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