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培养初一新生好的学习习惯
如何培养初一新生好的学习习惯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一种行为重复21天就会变成习惯性动作,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我们抓住习惯培养这个根本,就抓住了家庭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第一方面:养成爱学习的习惯,成为学习的主人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兴趣才能使学习变得自觉和有趣。不同的学习目的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众多的目的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以学习本身为目的。孩子可以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喜欢的科目以及弄懂不明白的问题。另一类是以学习为手段的。这类包括三种:第一种为将来的发展、证明自我价值和能力。这类孩子即使难以从学习活动本身获得快乐也可以将学习进行下去。第二种为父母的期望。这样的孩子将学习变成了还债,难以获得乐趣,更多体验到的是无法使父母满意所导致的焦虑。第三种为面子,把学习作为竞争手段,这样的孩子自我接纳程度较低,往往不够自信。从以上几种目的看,以学习本身为目的的孩子,对学习的喜爱是最稳定持久的。因此发现、保护和发展孩子的学习兴趣成为父母的重要责任。
发展孩子的学习兴趣应关注孩子的智能优势。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们身上存在着八种智能:语言、数理逻辑、音乐、视觉空间、身体运动、自省、人际交流和自然观察智能。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智能优势,多数孩子能在一两种智能方面有出色表现,但不可能在所有智能上表现出色。明智的父母既要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更要明白取长补短的道理。父母应该在充分认识肯定和欣赏孩子的优势领域的基础上,鼓励和帮助孩子将自己优势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从而使自己的弱势领域也得到最大化的发展。
对于孩子不喜欢的科目,您可以让孩子试一试自我暗示法,调整对学习的不良情绪。在头脑中想象学习获得成功时的愉快情境和生动形象,长期坚持学习就会真的变得很有趣了。对于孩子不感兴趣的科目不妨让他们做些曾经作业练习或测试中出现过失误的题,哪怕是讲过的题做对了给个满分,也给孩子一些成功的体验,培养孩子对薄弱学科的自信心。我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对孩子来说成功更是成功之母,反复失败的孩子会越来越差,反复成功的孩子会越来越好。我们要让孩子在成功中爱上学习。
第二方面:养成有计划的习惯,管理好自己的学习
如果没有目标缺乏计划,孩子就会失去努力的方向和动力,成绩自然难以提高。制定计划,并按照计划学习,将引领孩子走上通往成功的学习之路。学习计划制定的好处在于可以帮助孩子克服惰性和倦怠,尤其和自我奖励制度相结合就更加有效。可以确保孩子不会浪费时间,还会做些其他该做的事,如运动娱乐。制定学习计划的好处主要体现在:
1.可以使孩子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让他清楚哪些事等着做。
2.可以增强孩子的学习效能感,每天都有成就感。在安排学习计划时,重要的事要先做,这样才更有效率。一个简单的阅读计划:一本书共21章,7天读完,那么每天三章,分别什么时间读。要想获得成功,必须有清晰而明确的目标,否则没有方向浑浑噩噩。只有目标没有计划,那么目标永远是空想。计划是通往成功的路线图。只有那些确立了目标并有明确计划的人,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上疾步如飞,奔向成功。能够激发孩子为之付出努力的学习目标一般具备如下特点:明确性(例如我要努力学习不如改为每天预习数学,多做三道题);具体性(例如我要学好英语不如改成每天记10个单词);合理性;有适度挑战性;在相对
短的时间内可以实现的。那么这些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分析孩子的学习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从而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许多目标看起来难以实现,可以把它们分成若干可以实现的小目标,然后集中精力想办法逐一实现每一个小目标,当小目标全部实现时,大目标也就实现了。有了目标和具体任务还要有详细的时间表,时间表制定的应注意:1.重要的事情要先完成2.不同的内容交叉安排3.考虑时间段的长短避免中途打断4.利用好零碎时间。制定好计划和时间表之后,最重要的就是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学习。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检查计划完成的情况。
第三方面:养成专心学习的习惯,打开智慧之门
法国生物学家乔治·居维叶说:天才,首先是注意力。专注使人强大。注意力是孩子进行学习获取知识的重要条件。学习的成败,不禁依赖于一个人的聪明才智,而且依赖于他的注意品质。善于集中注意力的人,等于打开智慧的大门,让知识源源不断的进来,反之,就是拒绝各种信息于大门之外。对于不能集中注意力的孩子,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分析哪些因素导致学习时不能专心,对症下药。应对走神孩子可以有自己的方法:1.做记号提醒自己 2.专注呼吸 3.对自己说:回到这来。父母要用减法,起初不能把标准定太高太硬性,应该逐步减少不良习惯出现的次数,最终使之不再出现。这需要一个过程。即使孩子有毛病,父母也不能总把这件事情挂在嘴边习惯性的抱怨,这样做容易给孩子不良的暗示,消极的判断。第四方面,养成质疑提问的习惯,让学习成为探索之旅
养成质疑提问的习惯,远比回答一个问题更重要,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最佳开端。质疑提问是主动的思维,养成了质疑提问的习惯,孩子的成长学习过程会成为一个乐趣无穷的探索之旅,孩子的视野得以扩展,知识得以积累,思维更加灵活,心灵日益丰富。要让孩子明白,提问不是愚笨的反映,而是独立思考追求真知积极向上的表现。通过问题,老师也可以了解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提供更合适的教育。父母如果对孩子的问题心不在焉或不耐烦,他们就会减少动脑子提问题的热情,渐渐放弃自己的想法。高明的父母“宁给孩子一架梯子,不给孩子一个果子”,他们面对孩子的提问,往往不是简单地告诉答案,而是关切地友好地向孩子提出反问,引导孩子不断思考,不断探索问题的答案。
第五方面,养成预习的习惯,成为主动学习者
预习可以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培养自学能力,发现自己的知识缺陷及时扫清听课障碍,可以发现难懂的地方提高听课效率。预习不是简单的阅读教材或者把课内的事情放到课外来做,不仅仅是把教材从头到尾阅读一遍,或者在父母的辅导帮助下,全面提前掌握教材内容,这样就变成了一种变相的灌输学习。预习并不需要提前弄懂新课的所有内容,而应将视野扩大到教材以外的空间,融入孩子自己的思考和体验,要发现自己在知识上的缺陷和不足,发现不能理解之处,从而对课本的学习产生深层次的反思与感悟。预习可以是阅读课文及相关背景资料,也可以是动手操作。刚开始培养预习习惯,要求孩子全面预习是不现实的也是没必要的。要有选择性,可以从孩子感到比较吃力的学科开始。预习可以有1.学期预习,对课本目录进行大体浏览。父母也可以借此了解孩子的学习进度和内容。2.可以有周预习,一般在周末进行,有助于孩子形成系统的知识。3.日预习可以在每天作业之后进行,时间可长可短。
第六方面,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学习是不可替代的基本学习形式,是孩子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要让孩子听课,首先要知道孩子听不进去的原因是什么,父母心平气和地跟孩子谈一谈,不急躁,这样孩子才能打开心扉,针对不同的原因,提供更有针对性更具体的要求和帮助。父母指导要具体,不空洞,允许孩子有反复。教给孩子方法比反复提醒更有效:如课前准备包括物品心理和知识
准备(预习)。让孩子学会倾听:听老师讲课的思路,听老师讲课的重点,每节课的结尾,常常是对本课内容的总结而不是重复。还应特别注意老师讲课中的提示。耳朵听,眼睛看,积极思考,记好笔记。
第七方面,养成复习的习惯,收获学习成果
为了保持学习的效果,必须尽早加以复习,这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复习是课堂学习的延续,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记忆,归纳整理和融会贯通。上中学后,如果还没有养成复习的习惯,那么就很难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了。所以一定要帮助孩子养成复习的习惯,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当天的功课当天复习,表面看起来是增加了负担,而实际的效果却是从总体上节约了学习的时间。这就好比一座房子不能等到垮掉再修一个道理。孩子经常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将分散的知识联系起来,融会贯通,经过反思悟出其紧要的东西,概括出知识的要点。课后复习可分四步进行:尝试回忆,钻研教材,整理笔记,有效回忆。分散复习和循环复习相结合。
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非一日之功。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需要家长重视和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将使孩子终身受益。
第二篇:初一新生学习习惯养成
初一年级学生
学习习惯的培养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那么什么是习惯呢?习惯就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对于学生而言学习习惯则尤为重要,那么什么是学习习惯呢?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
下面就初一年级学生分为几个层次来探究一下不同程度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成绩优秀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这类学生有预习、听课、笔记、复习、考试、作计划等基本学习习惯,对于他们更为关键的是思维拓展,知识面扩展。作为辅导老师在日常的辅导过程中更应该注重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
1、抓要点、多思、善问的习惯:
上课听讲过程中要注意老师所讲的要点、重点、难点和知识点,把知识分解成若干个点,扣住知识点去理解记忆并运用。遇到课上没听明白的问题,下课以后要找老师或同学询问,有疑问的地方要找老师或同学一起讨论研究,多问几个为什么,把知识点消化吸收。对待学习要严肃认真、多思善问。“多思”就是把知识要点、思路、方法、知识间的联系、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认真思考,形成体系。“善问”不仅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还虚心向老师、同学及他人询问,这样才能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增长知识,有所创造,要做到决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问题。
2、大胆质疑、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的习惯:
不唯上、不唯书、敢于怀疑、敢于突破旧观点,敢于对问题进行讨论、争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理有据的阐明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述要准确,逻辑要清楚,要先把问题想好。“想”是“说”的先导,只有“想”的周密,“说”得才有条理,才透彻。
3、协作研讨的学习习惯:
要学会团结协作、相互配合、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要善于帮助别人,也要善于向别人学习,通过协作研讨,使自己在叙述、解释、验证事实、解决矛盾等方面调整看法,实现对知识的科学构建。在平时辅导中注重他们的解题思路、让他们试着当老师,和其他同学互相讲解,从而学会不同的思维方式。
4、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
要做到把书本知识和实际生活相结合,把知识运用到生产生活中去,在生活和实践中验证知识,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
5、总结学习经验、方法的习惯:
学与思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平时学习中要培养他们探索方法、摸索规律,并对自己学习中的经验、方法进行分析总结,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巧妙方法,处处留心、时时改进。
二、成绩中等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这类学生有一定的基础,但学习习惯不好,对于他们最重要的是知识的巩固和拓展。作为辅导老师在日常的辅导过程中更应该注重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
1、先预习后听课、记笔记的习惯:
帮助他们认识课堂的重要性,每次新课前利用网上知识导学栏目把新课的主要内容、重要知识点阅读一遍,把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在上课时认真听老师的讲解,做到知识点在脑中至少过两遍。争取上课时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并做好课堂笔记,笔记的内容主要记录重难点、知识要点、课本以外老师补充的知识点、一些典型例题的分析过程、解题思路和解题注意点,并把自己在课堂上没听懂、没理解的内容用着重号标明,以便课后有重点地复习。下课后及时复习,及时整理。
2、基础知识巩固的习惯:
从简单的单词、概念、定义到基本的语法、逻辑、章法,从抽象的定理、公式到具体的运用计算,都烂熟于心、信手拈来,争取做到基础知识牢固、坚实,遇到问题不需要冥思苦想。
3、作业、考试的习惯:
作业是对课堂的检测,作业时不要去翻书,每天都要先复习再作业,作业时首先要认真审题,弄清已知条件,明确未知因素,确定解题的突破口,寻找解决问题的阶梯。其次要独立思考,切忌抄袭,遇到难题要多思考,实在想不出来时要先看课文,好好将相关知识点复习一下,掌握了相关知识后再做题。考试时遵守考试规则,并在考后做好分析工作,分析错误原因,找出薄弱环节,提出改正措施。
4、善于比较、转化思想的习惯:
在日常学习中要注意利用比较的方法把知识形成体系、联成网络、求同存异、区别运用,小到词与词,概念与定义间的比较记忆,大到人物性格、思想内容、技巧手法间的比较运用。从而做到对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归纳综合以达到转化思想、由表及里、活学活用的目的。
5、自己做学习计划的习惯:
学习主要靠自觉自愿,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利用网上资源为自己安排学习计划,每个人的成绩程度、科目所差情况不同,课余时间也不同,每人做好周计划,并按计划完成本周学习,请家长协助监督。
三、成绩较差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这类学生基础差,有时学习欲望也很强,但是由于听不懂课,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怎么做,所以学习兴趣持续性很低,对于他们最主要的应该是对基础知识的学习。作为辅导老师在日常的辅导过程中更应该注重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
1、注重学习的习惯:
他们主要是小学阶段养成教育不足,对学习重要性认识不够、放纵自己、随心所欲,没有规范性,所以我们应该从这方面入手转变他们的思想,多和他们谈心,首先让他们接纳我们和我们做朋友,然后从思想上采取积极的教育让他们从心理认可,引导他们注意学习,愿意学习,把心放到学习上。
2、注重基础知识的习惯:
他们的共同点是不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往往概念不清,记忆的知识混乱,辅导过程中多去考察知识点的记忆情况、变形试题检测,帮助他们巩固基础知识。
3、预习习惯:
在每次课之前协助他们预习,让他们把其中重要知识点记录下来,留出一定的空隙用以在课堂上听课时做补充,并把重难点习题做记录以便复习巩固。并识记其中的概念、定理、公式以及单词、短语、句子。
4、听课、记笔记的习惯:
帮助他们认识课堂的重要性,争取上课时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并做好课堂笔记,笔记的内容主要记录重难点、知识要点、课本以外老师补充的知识点、一些典型例题的分析过程、解题思路和解题注意点,并把自己在课堂上没听懂、没理解的内容用着重号标明,以便课后有重点地复习。下课后及时复习,及时整理。
5、作业、考试的习惯:
做作业时要注意作业本工整,字迹清楚,解题过程要详细每一步都标明这样做的依据,作业时禁止翻书本、笔记。作业前要先复习,有不会的作业后复习再做。考试时遵守考试规则,认真审题,注意书面工整并在考后做好分析工作,分析错误原因,找出薄弱环节,提出改正措施。
6、自我约束的习惯:
由于他们的基础差、习惯不好,所以在学习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他们有一定的克制力,帮助他们养成遇事等几分钟再去做,克制情绪激动。习惯是一种非智力因素,是人们在后天所养成的一种自动进行某种活动的特殊倾向,是一种自觉、主动、持久、稳定的行为方式,习惯一旦形成要想改变它很不容易,正如古语所说“习惯成自然”,让我们的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从而成为一种自然是我们辅导老师所希望的也是我们所奋斗的目标。
第三篇:小学品生品社学习习惯培养
小学品生品社学科学习习惯培养
平阴县孝直小学孙梅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学生自身也要逐步适应课堂教学带来的学习方式的变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这里的习惯是指常常接触某种新的情况而逐渐适应。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逐步养成的,教师只有不断地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尝试新的学习方式,并且致力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才能有效地落实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之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的应用,好像出自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本身就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课程目标之一。加之教育与课程实施的本身就是学生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在课堂教学这一特定的学生亲历的生活情景中,提高学生适应和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任课教师必需长期关注,一而贯之的。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学生要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多方面的,根据学科特点,制定了一下几点习惯要求:
一、培养学生对品生品社学科的兴趣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1、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学生学习保持最佳状态的关键,它可以感染激发学生潜在的认识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把所学归于生活,就必须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来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情境中诱发学生探究性的思维活动,以加强教学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游戏、猜谜、看录像、听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形象的教育情境,使他们在课一开始就集中注意力,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还可以多方面采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深入浅出,让课本上的图画,课本上的事例活起来动起来,让事实说话,将遥远的拉近,让历史复活„„这样就可以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
2、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教师要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兴趣,就必须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来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情境中诱发学生探究性的思维活动,以增强教学的感染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文明最精细的表现在情感里。”我们在教学中认识到,认识的发展不能代替情感的发展,因为人对某种价值的认同,不仅是认知所及,而且是情感所致。《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
3、联系实际,解决学生实际问题。
对于学生来说,探讨和把握获得科学结果的方法和途径,往往比学习和记忆知识结论更有价值。他们在向未知和疑问的探讨研究过程中,经常是需要经历和体验失败的。但是,重要的是学生在这种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了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正如杜威所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生活性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注重儿童自身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努力促使他们在自身的经验、体验中学习,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考虑问题,用多种广泛的知识来探讨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样才能使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二、学会对生活观察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中离不开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才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才能扩大学生的生活体验。然而,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又有着明显的年龄特征的,一般低年级是儿童想象活动的敏感期,他们的观察总会伴随着丰富的想象,容易脱离现实生活。中、高年级学生逐步进入观察活动的敏感期,他们会越来越多的观察到细节和变化,因此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首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细节展开。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往往容易忽视细节。而细微的生活细节正是有实效的道德教育展开的“生长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不放过生活细节的观察生活的习惯。还要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观察生活。观察总会遵循一定的角度,这样又容易造成主观观察与现实生活的落差,因此,学会从多角度观察生活、全面地观察、带着思考的观察是良好的对生活观察习惯的重要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通过交流不断丰富学生观察生活的视角。
如教学《火热的季节》,教师从教室里的电扇开始转了为话题,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变化感受夏天,学生从空洞的荷花开了、天气热了露水了;小狗吐舌头了;停电越来越多了„„这样的交流展开后,丰富了学生的观察角度,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细节展开观察,学生对季节的变化、对生活的影响的感受也随之加深了。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得到了养成。
三、学会与他人合作
信息社会是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是信息社会对社会成员的要求。品德与社会课是为了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这种发展必须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得以实现,就如在岸上是教不会游泳一样。交往离不开合作,这就需要学生养成与他人合作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综合的活动型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动成为主体,否则学生个体是无法逐一落实的,只有实现合作的学习才能更好地适应课堂形态的转变。有研究表明,“合作取向”的学习优于“个人取向”的学习和“竞争取向”的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供丰富的有利于开展合作学习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养成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习惯要鼓励学生学习与他人交往。独生子女往往表现出交往能力的缺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更多地提供条件帮助学生建立“有困难,找人帮”的群体意识,让学生体验合作的价值。引导学生乐于交往,进而善于交往。
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习惯还要学会一些基本的方法。比如学习小组的合理建构;合作学习小组长的产生通过竞选、轮值、奖励、分专题等形式产生,让人人都有机会;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逐个操练、争相发言、共同讨论、互帮互学、小组竞赛„„学生一旦掌握了一些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后,他们的合作学习就能有效地展开,反过来又能进一步提高他们合作学习的技能,有助于合作学习习惯的养成。
四、学会积极参与
参与本身就是一种态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的参与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课堂教学中我们越来越多的需要学生参与,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活动进行得是否圆满,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关注学生良好的参与习惯的养成。
美国科学教育专家兰本达曾经说过,学习是学习者自身内部发生的过程,他越是卷入得深──他越是有动力──也就越能积极的和这一过程合作。她认为“卷入”是参与学习活动的起点。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感到学生的参与不仅是活动形式上的参与,更多的要体现在思维的参与上,那样才是较为深刻的“卷入”。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的参与,就要与学生展开“对话”。这里的对话不是教师替代学生思考,更不是教师把自己的思考强加于学生,而是交流,引导学生多问、多想、多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地质疑与反思,体验与感悟,进而获得真实的感受。这样学生参与的习惯将会伴随着活动的始终。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一个重要环节即评价,在评价时,教师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参与的程度,这样有助于学生完成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同时,我们也要理解被评价者,使之在充满人性关怀、同情与理解的氛围中享受到参与的乐趣。
如教学《找长处》一课时,教师设计了站在高台上大声发言的活动,老师注意到有的学生想试一试,又有些胆怯。这时候,老师走上前去,蹲在那位同学旁边进行对话,激发学生战胜挑战的愿望,在大家的帮助下,这位同学终于站了上去。老师适时地引导同学们进行评价,同学们对这位战胜害怕的同学给予了更热烈的掌声,然后老师巧妙地将对话引向深入,让这位同学体验战胜挑战以后的感受,以及将上来前的心情与完成任务以后的心情进行比照,那位同学发自内心的说:“我能行!”。这样的参与是有深度的,而不仅仅是走走过场。在这样的活动进程中也有助于学生良好的参与习惯的养成。
五、学会倾听
学会倾听是一种能力、一种习惯。学生的发展是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要教会学生倾听,让学生能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在课堂教学中就要精心设计有结构、有层次的活动,引发学生对问题理解上的辩论,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开展互补式的信息交流活动和训练活动,求得真知,从而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
1、“辩论式”活动,学会听中思考,学会完善自己的表达。真知在辩论中越辩越明。学生的思维也在互相争辩中获得发展进步。争辩的基础是认真地倾听学会在听中思考,只有认真地听清别人的观点,吸收了别人的优点,明确了别人的不足,才能很好地进行反驳。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善于挖掘教材中可供争辩的内容,巧妙设计,还要牢牢抓住课堂上出现的争辩的苗头,组织引导学生在争辩中提高和发展倾听能力。例如在针对教材中出现的“网络的利与弊”这一辩题,让学生进行辩论,让学生自己评价,无意中培养了学生的倾听能力。
2、“交易式”活动,让学生在表达中倾听不断丰富知识,不断提高。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不解、困惑去倾听小组内其他同学,从他人的感悟中得到启发,汲取精华,又把自己预习、收集到的信息材料,同伴共享。学生就在这样的互动中不断丰富知识、不断的提高发展自己的倾听能力。
3、“评述式”活动,学会在听后复述、评析,提高倾听能力。“故事”对于学生来说是最喜闻乐见的,而思想品德课中的故事颇多,培养学生完整叙述一件事、一个人、一种社会现象、一个家庭生活片段的习惯。要在了解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世界的认知过程中,在道德、品质、情操培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表达、完整叙述的习惯。
4、“听写式”活动,学会边听边写,提高听的能力。这里所说的听写不是语文中简单地听写词语,而是听写诗歌、童谣等。在教师用书中有很多与课文相关的诗歌、童谣中摘录一些,给他们听写,开始一小句一小句地听,慢慢地就是听写一整句、一整篇。在这样的训练活动中,学生“听”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听”的习惯也在逐渐形成。
六、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和整理的技能
在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方面,还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学习,善于合作,这是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方式。这与过去的死记硬背,接受式学习是不同的或者是相悖的。不论是主动学习也好,积极探究也好,善于合作也好,这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那么学生如何积极以主人翁的角色参加到学习中来,学会学习呢?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准备、形成、延伸方面做了一些有效的尝试,具体的说就是课前收集信息,课上整理运用信息,课后获取更多新的信息。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也是新的课题,如何教会学生选择信息,如何教会学生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现总结一下方法如下:
1、给学生提供方法,使学生有章可循
给学生提供方法就是说让学生掌握一般的收集资料、信息和整理资料信息的方法,在学习中作到有章可循,而不是无头苍蝇,到处碰壁。对于教师给学生的收集资料和信息的作业,学生只有在掌握了方法的基础之上才能完成,否则将是一句空话,或者对于学习自觉性较强的学生,当他努力去寻找想完成教师的作业而无法完成时,对其学习的积极性将是一个极大的打击,而对于另一部分的学生来说,则是一种无谓的放纵,从而养成不良的学习的习惯。
2、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积累经验 给学生提供机会就是让学生有进行资料信息收集的机会,就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是按部就班,照本宣科,而是要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使教学内容真正的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教学对学生的了解不可缺少,更重要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自己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进行观察了解体验。而这种观察了解体验也并不是高年级学生才能做到的,所以这里说要给学生提供机会,就是要从低年级开始,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的方法,从而形成习惯。
3、给学生提供场所,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
给学生提供场所,就是给学生提供资料收集的时间和空间,由于学生在学校要学习多门学科,教师一定要统筹时间,不给学生增加不必要的学业负担,能在课内完成的尽量让学生在课内完成,能在学校完成的尽量让学生在学校完成。同时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场地,如学校图书馆、大队部都是学生活动的好场地。在学校教师还可以进行现场的指导,使学生学会方法,以便在其他时间进行活动。
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很重要。“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研究的心理状态。它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创造始于问题,一般来说,问题可分为难解之疑、求异之疑、创新之疑等几个不同层面。对一些通过深入解读文本就可以找到答案的问题,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去解决。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感觉到,当学生提出了与教师不同看法时,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的这种质疑精神,如果确实闪耀着创新的思想火花,教师一定要抓住契机,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强化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一个关键。
1、用发展观点精心“设计问题”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合理组织教材
教学实践证明:必须开放课本教材,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品德社会课堂。然而,现行教材中,往往出现一些过时内容,如:小学四年级下册《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这一节课中,交通信号、交通设施等与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相比,教材的更新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式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社会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再如:在上《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这一节课,教师可围绕“带来的思考”这样小主题,根据学生课前调查,当前交通拥堵等情况,启发学生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案及建议。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知道现实问题就在自己身边,从而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用自己智慧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创设平和环境
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要创设宽松、安全的环境和氛围,增进教学民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才能张扬个性,培育起探索未知的信念、意志和品质,释放出巨大的潜能。因此,教师要采取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只有这样,学生才敢想、敢说、敢问。
3、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小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加强小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正像教育家顾明远所说的,“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要花大力气引导学生寻疑、质疑、释疑,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通过引导学生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和发现创新的能力。教学中,要渗透质疑方法的指导,鼓励学生自由地进行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大胆怀疑,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并能对某些带有共性的看法或结论质疑,得出自己的结论。
第四篇:如何培养初一新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范文
如何培养初一新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旦养成了坏习惯,就会使你受害终生;相反,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也会使你受益终生。因此,初一新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尤其在今天的农村,留守学生不断增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极少,孩子在爷爷奶奶的教育下形成足多不良行为习惯,可见,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已迫在眉睫。那么各班学生如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
一.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是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前提。
1.各班学生再次作自我介绍,增进相互了解。
我们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地方,彼此都比较陌生,每位学生的性格、家庭出生都有所差异。特别是一些性格内向,学习又比较差的学生,很难融入一个新的集体,再加上初中课程多,难度较大,学生容易打退堂鼓。因而,我们可以通过再次自我介绍,既有助于更进一步相互了解,又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胆识,还能消除个别学生的消极情绪,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朋友。这样,每位学生就会有一种温馨感,很快就能融入到大家庭中。
2.创造机会,加强学生之间的亲和力。
一个好的集体,各自的家庭状况、学习成绩、道德品质有所不同。家庭状况好的学生很难与家庭条件差的学生来往,学习好的学生很难与学习差的学生交流,道德品质好的学生很难与道德品行差的学生交友。出现这些现象,如果我们引起重视,歪风邪气就会蔓延,同学之间就会生疏。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创造机会,改变观念。如:手拉手帮扶学困生活动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献爱心”,“交叉座位”等方式,促使其互相交流互相鞭策,增进友谊。形成团结、互助、向上的亲和力。
3.同学之间要相互了解,让同学们之间心中充满爱。
相互了解同学之间的的性格和行为习惯,明确哪些是需巩固和发展的,哪些是需要 1
改掉和重新培养的。通过系列了解,对同学之间基本做到了心中有数。在交往的过程中学会理解,学会包容,只有同学、战友之间的感情才是最真挚的感情。
二.强化管理意识,严格执行“规范”要求,是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根本。
1.宣传校纪校规,增强思想意识。
我国古代把开锁的钥匙称为“管”,因此管理一词从字义上讲就是“管辖”、“治理”,“处理”的意思。新生从小学步入初一,正处于各种行为规范在头脑中尚未形成的阶段,这就需要管理。班级管理就是以法治班,以规章制度去规范他们的言行。因此,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应该从学生的认知出发,并抓住先入为主的规律向学生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各班再次宣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相关的规章制度。可是怎样把《中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变成学生的行动呢?为此,我建议学生首先要会背这些守则和规范,然后利用周会课进行比赛,选出优胜奖并给予奖励。这个办法有助于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较好地培养了他们行为习惯。
2.大家参与,自制班规。
学生了解本校的校纪校规后,虽然思想上有了认识,但这些制度具有普遍性,所以我们要通过大家讨论,班干部与班主任审查,制定出适合本班现状的规章制度。在讨论中,每位同学既体会到民主性,又可以当一次小主人,让他们深感责任的重大,同时这又是自己制定出来的制度,容易让其接受,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各班班委会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常规养成教育时,制定了《养成文明十个好习惯》向学生明确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去做。平时我还从班级的每件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养成良好的习惯。班里扫地,也有常规,半小时内要扫好,拖帕要冲洗干净,扫帚该放在哪里,拖把该放在哪里等,都有规定。又如,广播操做到“四个一”,既乐声响后两分钟内到位,一条线对齐,一句话不讲,一节节认真做好。这样,既能爱护了公物,又能培养良好的习惯。在学生充分领会守则的基础上发挥守则和规范的指引作用,评价作用,教育作用,预测作用和制约作用。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更有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而且又提高了学生的思想素质,为学生将来进入社会,自觉地遵纪守法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阵地。
1.轮流担任班干部,增强自控能力。
班干部虽只是娃娃官,但一个得力的班干部所起的作用却不可估量。他既是学生的领头羊,又是班主任的好助手。在班干部工作过程中,每位班干部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工作中既能体会到班干部的难处,受到启发,又能在管别人的同时,锻炼自我约束能力,从而改变过去的无知、不足,促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
2、开好主题班会,构建快乐育人环境。
各班在班级管理中,要根据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原则的道德教育,进行以关心,爱护,尊重他人,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文明礼貌教育;进行民主,法制和纪律教育;进行劳动教育;进行青春期教育;进行无神论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诚实正直,积极进取,勇敢坚毅,谦虚宽厚,惜时守信,勇于创新等新世纪所需要的良好思想,心理素质的人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班主任要充分运用主题班会形式开展专题教育.如在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上.就可以采用主题班会的形式配合:《我是集体的主人》,《红领巾在闪光》,《我心中的英雄》,《由于我的存在,让周围的人更幸福》,《我爱你——祖**亲》等.通过班会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遵规守纪教育,端正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行为习惯的教育.3.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
一个人若没有精神动力,他的心就会死亡。同样,一个班集体缺乏凝聚力,就会出现一盘散沙的局面,长期下去,班将不班了。所以,我们一定要积极参加学校的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向心力。它为我们今后良好班风、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作了铺垫。因此,我们要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争取向心力和凝聚力。
总之,初一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要“反复抓”、“抓反复”、“一抓到底”。决不能时冷时热,感情用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才会出现初中三年的持续稳定。
第五篇:初一新生如何进行适应能力的培养
初一新生适应能力的培养
我讲一个故事:有一只青蛙和一只老鼠是一对好朋友。一天老鼠请青蛙到陆地作客,准备得相当丰盛。过几天,青蛙请老鼠到水中作客。老鼠犹豫不定,但架不住青蛙的热情,最后,决定要去。青蛙用一根绳索一头绑在自己的腿上,一头捆在老鼠的腿上,一同跳进了河里。青蛙一路下潜,呼呼的水声将老鼠的呼救声淹没。青蛙游到家一看,老鼠早就死掉了。(适应性的重要)
同学们,不知你们熟悉不熟悉非洲的草原:当晨曦来临的时候,狮子早早的醒了,用它强壮有力的身体练习奔跑,因为它知道:没有风一样的速度,便只有挨饿的份;而羚羊也深深的知道:如果它不能快速地奔跑,它也只能面临被吃掉的命运。(要生存,就要努力。)同学们,不知道你见没见过麦田:麦苗努力地生长,它们不管脚下的土地是否贫瘠,也不管脚下的土地是否干旱,它们总是努力的生长,当酷暑来临时,它们总会用或多或少的果实来回报农民的汗水。(报怨没有用,努力才是硬道理。)
同学们,你们长大了,升入新的学校。你们也会面临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能否适应新的校园生活?初中阶段是一个人一生发展中的黄金时代,在这里你们不光获得大量的基础知识,而且身体上会发育成熟,心理上会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成败会关乎到你一生的成败。那么,我们的新同学如何去适应新的生活呢?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点个人看法:
一、遵守纪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记得美国一位计算机博士去应聘,屡屡受挫。他便到一家大公司去应聘打字员的职位,工作了一阵后,领导发现他不仅能把文件打好,还能改正一些程序上的错误,于是他亮出了计算机本科毕业证。领导便让其去编程序,又过了一阵,领导发现,他对编程序也是游刃有余,他便亮出硕士毕业证,他再次被安排到更重要的岗位上去。故事再次发生,直到他亮出了自己的博士毕业证为止。说到这,我想起了一个笑话,一个哈佛毕业生毕业了,兴高采烈地盘算自己光辉的前程,连坐在出租车上都不能安静下来。于是,司机问他:“你是哪个学校毕业的?”“哈佛。”他骄傲地说,随后司机的一句话使他立刻安静了下来。司机说:“真没想到。咱俩还是校友!”
通过这两个故事,我想说的是,今后社会人才的竞争,竞争的不仅是学识,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优良品质。这种品质的形成主要是在初中阶段。我经常听到家长反映孩子小学时学习很好,但是到初中学习成绩却不行了。究其原因:一是小学与实践的学习特点不同,在一个就是初中起始阶段的适应不良造成的。故此,初一新生入学后,要过好三关:纪律关、学习关和成长关。
对于初一新生来说,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的第一步是欣然接受学校的管理制度。初中学校的管理相对小学来说要更严格。有时间上的要求,有校规、班规的要求,还有中学生一日常规的要求。但是,这些制度是保障学生顺利进行学业的前提条件,所以如果初一新生能够在心理上消除抵触情绪,欣然接受新制度,就会为顺利度过“小升初”的衔接关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有助于自人控制能力和毅力的培养。
每当新生入学,老师们总能发现,学生在自习课上常常不知道该做什么,精神不集中,这是因为在小学阶段学生们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通常是老师领着学生做习题等等,而在初中学生们需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为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学会自我控制,更多地运用理性思维来解答问题。在初一学习中,严把学习的三个环节:预习、听课、复习,培养适合自己的学习习惯显得犹为重要。
美国建国初期的总统富兰克林在青少年时期发现自己有不少的缺点,于是自己下决心向自己的缺点宣战:利用一些时间找出自己的缺点,然后,逐一地向它们宣战。正是这个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的成长小事,成就了一代伟人。过好成长这个关相当不易,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初露端倪,这就要求同学们:
一、正确地评价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然后,想办法改正找到的缺点;
二、要学会分析家长和教师等成人的观点,哪些是有利的;哪能是阻碍自己成长的;
三、尽量多观察一些成人的处事能力,多吸收多学习,要尽量参与到家庭生活中的大事中来,有自己的,见解多与家长沟通;
四、多与同学交流生活体会,多向每一个同学学习优点。
二、利用身边优质资源,凸显心理优势。
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优质资源,凸显心理优势对自己的成长会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骆驼和羊的故事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有不少同学由于成绩、家庭条件、长相、性格特点等方面的原因,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如果这种心理不能极时消除的话,他们往往陷入在成长的泥潭中不能自拔。这时,同学们如果不能平衡自己的心态,或认为自己不行或自己的命运不好,就会失去自我发展的动力。
面对这样的同学,我想说你们是在利用和挖掘你们的资源,但是是在努力寻找消极的资源。你找到的这种资源越多越不利于你的成长。你的心态始终处在劣势之中,那么你的成长也会处在停滞不前或退步之中。
那么怎么样寻找自己的优势资源呢?
1、抓住并珍惜每一个自我发展的机会,积极关注:象入学教育、军训、新教师上的第一堂新课程等等;
2、寻找并深入发展自己的独特优良品质;
3、认为自己很优秀,能够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4、善于利用自己周围的家庭、学校、社会的一切资源。
三、规划人生,胸怀广阔。
现在有不少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一方面是因为学校或家庭原因造成学生对学习没兴趣,另一方面是因为很多学生不明白为什么学习,学习目的不明确,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因此上学习没有动力。记
得周总理在南开中学学习时就有了“为中华崛起而发奋读书!”的宏愿。前不久,央视热播的《恰同学少年》里刻画出一大群热血沸腾的年轻人,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和社会的希望。
对于新升入中学的中学生,你们已经意识到自己长大了。那么,开始规划人生是一个当务之急的事情。也许你的心中已经有了目标,但还很模糊,那么就让目标变得清晰起来吧;也许你还从没有想到过这件事情,那么是该考虑自己人生目标的时候了。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你的目标是太阳,也许你能摘到月亮。记得小时候的阿姆斯特朗在晚上看天上的月亮,对妈妈说:“我要到月亮上去!”结果长大后,他真的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
规划人生就是要成为你心中想成为的那个人,目前,社会上的职业有上万种之多,为我们创造了广阔的施展个人才华的空间,而那些在各行各业展露头脚的强者,无不是怀揣梦想,过早规划人生的有准备的人。也许你现在的想法幼稚,但若干年后,经过努力你真的会成功。人不可无目标,目标不可不广大,它就象人生小船的帆,伴你在人生的海洋里远航。有了大目标,胸怀才会广阔,胸怀广阔了,才能站得高看得远。这样,你的成长和学习才会有不竭的动力、才会拿得起、放得下,才会使人生精彩,才会使生活增色,才不会因成长中的小事而使我们偏离人生的航线,才不会因小的挫折而迷失自我。
四、自我激励,成为强者。
每一个学困生后面都有一个故事,一个学生跟我说:“老师,我不是不想学,而是学不会。”这个学生已经失去了学习的勇气;有的学生跟我说:“老师,我感觉自己什么都干不好。”这个学生已经失去了干好事情的勇气;还有的同学跟我说:“我跟本就不是学习的材料!”这个学生开始全盘地否定他自己。
对于刚走入新学校的学生来说,新奇中伴随着挑战,平静中蕴含着危机。第一堂新课的听课质量和感觉决定着今后这门课的学习是好还是坏;第一次小测验的成绩好坏关系着今后这个学科的学习成败;第一个期中考试的成绩和考试后的个人分析决定这整个学业的优和劣…在学业中太多的比较和评价让学生呼吸困难,同样,在学业上自己的认知和自我看法让自己裹足不前。同学们,由于你们生活的优越,你们缺少克服困难的勇气;由于长辈的过度呵护,你们面对困难茫然无措;由于你们缺少处理能力,你们扛不起过重的负荷。但是,你们也应该看到:你们有聪明的头脑,你们有很强的应辨能力,你们有激情更有花样的年华。不要妄自菲薄,更不要自暴自弃,要冷静的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阻力,要学会自我激励、要成为强者。只有有了不断自我激励,才会有强者的心脏,只有有了强者的心脏,才会成为强者。现将一些做法列出供同学们参考:
一、走路时昂首挺胸,相信自己是独特而又有能力的;
二、情绪低落时,要学会发泻,或到一个环境优美的地方,让自己改变一下心境;
三、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告诉自己,今天是多么美好的一天,我一定能过得快乐,并且学有所获;
四、干一件事情前,要不断告诉自己:“我能行”,干好一件事情后,要鼓励自己:
“我是强者”;
五、遇到困难时,要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将“我能行”提供给大家——
相信自己行,才会我能行;别人说我行,努力才能行;你的这点行,我的那点行;今天若不行,争取明天行;不但自己行,帮助别人行;能正视不行,也是我能行;相互支持行,合作大家行;争取全面行,创造才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