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培养初一新生良好学习品质和习惯的策略研究开题报告1
莱阳市2012年小课题研究
《培养初一新生良好学习品质和习惯的策略研究》
开题报告
工作单位:莱阳市团旺中心中学
课题主持人: 赵凌
课题组成员:万国松、代言胜、高玉珍、宫锦艳
鉴定执笔人:赵凌
一、课题的提出
通过多年初一班主任的工作了解到初一学生刚从小学升入中学,大部分学生存在诸多的问题:如纪律性差,上课不能坚持45分钟,一般35分钟左右,注意力开始不集中,表现出坐立不安、小声与同学说话、乱抠指甲、东张西望等;导致的后果是老师布置的作业任务没听清楚,以至于不能按时、按量、按质完成作业,或干脆不交作业;再如有的学生写字潦草,作业本又脏又乱;还有一部分学生脑瓜子很聪明,思维也很活跃,但是学习成绩并不理想。就其原因我们认为初一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起始阶段,生理变化引起心理变化,情绪不稳定,学习目的不明确,自觉性差、果断性不稳、坚韧性不够。
因此,我们认为抓住这一关键时期正确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基于此,确定了《培养初一新生良好学习品质和习惯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
二、本课题的概念界定
学习品质是随着人的学习活动而产生的能动的心理现象,实质上是人的思想品德在学习过程中的反映,是决定学习行为的倾向和特征的心理依据。学习品质是多方面的,包括认真细致、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知难而进,注意积累,举一反三,有效迁移等。而这些优秀的品质若能渗透到平时的学习中,能真正享受到“学习、探究、创新”的乐趣,那么也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习惯就是成功的经验。现在流行的“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正是对这一点的简洁而生动的诠释。培养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教育和训练,促使其成长。
本课题通过研究,探索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和习惯的有效途
径、方式方法、目标效果、操作步骤等。从而让学生掌握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自主地学习知识,提高学生的素质。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心理学观点。“皮亚杰强调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是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他指出,真正的学习是学生主动的、自发的学习,而不是教师传授的学习。正确的教育能够加速儿童的发展。他曾指出:“良好的方法可以增进学生的效能,乃至加速他们的心理成长而无所损害。
2.叶圣陶先生有关指导预习的论述。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说:“指导预习的办法实施了,上课的情形就将和现在完全两样。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叶氏认为,“惟有如此,学生在预习的阶段既练习了自己读书,在讨论的阶段又得到切磋琢磨的实益,他们阅读书籍的良好习惯才会渐渐养成”。
3.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认知的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过程应该就是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培养学生的各种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培养学生良好的上课前准备习惯。上课前,要求学生把课堂上用的东西,如课本、练习本、笔等放在桌上一定的地方,预备铃一响就安静下来。教师对学生怎样坐,答问时怎样站等都要提出明确要求,目的是培养学生认真对待学习的态度和习惯。
2.培养遵守课堂纪律,专心听讲的习惯。根据学生注意力不持续,易转移等特点,我们教师要把握好上课的节奏,有张有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之中,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没有搞小动作的机会。
3.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良好的书写习惯可以反映学生认真的态度,教师须严格要求学生无论是平时作业还是正式考试都有书写认真,不潦草,不涂抹。当然要培养学生作业书写工整的好习惯,教师首先应注意教学时板书设计合理,书写规范整齐,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都要用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影响、感染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日复一日,月复一月,经过潜移默化,就容易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1.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的逐步养成。
2.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求实等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3.提高学生修养,完善学生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以后激烈的竞争打下坚定的基础,为终身学习服务。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调查研究法:对初一新生的学习习惯和品质进行全员调查,课题组成员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现状,写成调查报告。
2.个案研究法:针对不同班级、同一班级的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品质存在的问题,查找其原因,并做出相应对策。
3.观察研究法:课题组成员每节课对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和程度进行观察并记录,及时记录来自学生存在的问题,通过论证确定实际可行的有效策略。
4.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国内外相关的资料,总结实验学校、优秀教师的研究成果及教学经验,进一步寻找本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以及可以借鉴的优秀经验。
5.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课题开展情况,针对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经常性的反思,为提高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品质创造条件。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依据课题实施方案,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准备调查阶段(2012年9月)、实践研究阶段(2012年10月-2013年7月)、总结推广阶段(2013年8月-2013年9月)。
(一)准备调查阶段:统一思想,充分调研,打好开题基础。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确定此课题为重点研究课题,并达成共识:这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社会声誉的条件和基础。然后召开了课题组成员研讨会。通过学习、宣传、讨论,统一了认识:只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才能稳步提高教学质量,才是体
现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才能为学生一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成立课题小组,确定实验班级。落实责任,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实验开展。
3.集思广益,研讨交流,制定实施方案。依据教科研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在课题组多次研讨的基础上,认真制定了《课题实施方案》,细化课题具体实验目标,并提交督导室审阅,受到肯定。
(二)实践研究阶段:结合实际,深入研究,巩固阶段成果。
1.立足课堂,面向全体,有机渗透学习品质和习惯的培养。为巩固第一阶段成果,深入课题开展,我们把课堂作为培养良好学习品质和习惯的主渠道,并研讨制定了《学习品质和习惯培养要求》。首先,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积极答问,质疑问难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其次,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和自觉研讨的学习习惯。教师根据各学科的学习任务,教给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善于与他人研讨交流的习惯。第三、联系学生实际,教书育人有机结合。叶圣陶先生说:“习惯是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渗透预习、复习的习惯,倾听的习惯,发言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习惯。
2.学科教学,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是全体实验教师的任务,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都要把“培养什么,怎样培养”作为研究课题,真正做到在学科教学中有机的渗透。为使教师有椐可依,课题组研究制定了《学科良好学习习惯培养量化参考表》。
3.优化环境,家校同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只有加强家校联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才有保证养成。首先开好家长座谈会。学校每学期都要定期召开家长会,班主任高度重视,充分准备。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班主任和家长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其次,建立《家长座谈档案》。家长把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心得与教师和其他家长进行交流,共商培养良好习惯的有效途径,使家长们受益匪浅。第三,注重家长学校的建设。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因此进行本课题的研究时,我们邀请家长参与班级管理,倡言献策,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共同努力。
(三)总结推广阶段: 及时总结,积极推广,形成教育特色。
1.整理实验资料,进行分类汇总。为保证课题研究有据,为其深入开展提供可参考依据,为课题成果提供有力佐证,主要负责成员对课题研究的资料、相关的数据进行收集、分类、整理、存档。我们依据督导室要求,把资料整理装袋,做到目录清晰,资料齐全。
2.全面总结,整体验收。课题研究已进入最后阶段,为确保课
题研究能够顺利结题,学校曾多次并邀请督导室领导听取课题组负责人汇报课题进展情况,并给与指导和财力支持。除此,还召开两次全体教师会,动员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共同总结,共同实施。
八、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由本人负责,成立课题组,健全研究机构,做到研究任务、时间、人员三落实;同时确立制度,制定课题管理程序,规范学习、研究制度以激励为杠杆,激活教师研究热情;技术保证:聘请专家担任顾问,选派骨干外出外出参观学习等;课题研究与学校工作相协调:做到教学科研化,科研教学化,使学校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同步发展、共同提高。
九、课题研究的人员分工
组长:赵凌:全面负责课题研究。课题的立项申报、组织实施、初一班主任及生物学科教学研究的实施指导调控、反馈总结等工作。
组员:万国松(初一学生的心理指导老师):课题的指导、学生的思想及心理指导工作。
代言胜(初一生物教师):相关资料的收集、分析、归纳
与整理。
高玉珍(初一数学教师):相关资料的收集、分析、归纳
与整理。
十、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一)通过实质性操作和实践研究,总结经验,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提交关于如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的相关教学案例、教学反思和教研论文等成果。
(二)各实验教师开展的课题研讨课、展示课资料。
(三)完成所制定的实验目标,良好的学习习惯已初步养成。
第二篇:幼儿良好进餐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
《幼儿良好进餐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
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幼儿期正是生长发育迅速期,也是各种良好习惯养成,智力发展最佳的年龄阶段,及时为幼儿提供所需营养,从小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是促进其生长发育的重要保证。而良好的进餐习惯又是保证幼儿营养摄入的重要前提。营养丰富的食品能否在人体内发挥作用,先决条件是吃进去,若吃不进去,再好的营养食品都无法发挥作用。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独生子女的大量出现,有的爸爸妈妈这一代就是独生子女了,孩子在家倍受宠爱。爱吃什么,家长就买什么,根本没有考虑营养的合理搭配与平衡问题。而且,不少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中存在着重智力开发,轻行为习惯培养的现象,使幼儿在家中养成许多不良的进餐习惯,导致很多幼儿对进餐不感兴趣,有时甚至表现为厌恶,进餐时思想分散,注意力不集中,常常将饭菜含在嘴中不咽下去,咀嚼吞咽慢。有的幼儿是边吃饭,边跑,边玩,从而使幼儿养成偏食、挑食、无节制的吃零食等很多不良的饮食习惯,不良饮食习惯的养成从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由此可见,幼儿的不良饮食习惯已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越来越严重的危害着幼儿的身心健康与发展。因此,如何正确地引导、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进餐习惯是我们幼教工作者需不断探索研究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十分关注问题。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习惯:在一定条件下完成某项活动的需要或自动化的行为模式。可以通过有意识练习形成,也可以是无意识地多次重复而形成。
进餐习惯:是指幼儿在进餐活动中已经形成的一种行为模式。良好进餐习惯:是指幼儿在进餐时保持良好的食欲,形成与此相应的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和规则。
培养策略:是指在幼儿进餐教育中,教师应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寻求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措施,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为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与研究价值
(一)研究现状
幼儿园开展的“幼儿良好进餐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通过对该课题近半年时间的研究与实践,通过学习理论知识,结合研究的对象开展大量的收集、探索等各项研究活动得到了家长们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对研究的结果较为满意,达到先前的预期效果。探索出有效培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途径与方法以及家庭指导策略,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的研究表明:幼儿时期是个性倾向开始萌芽的时期,神经可塑性大,婴幼儿容易接受影响和教育,在此时期对幼儿进行良好的进餐习惯的培养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时期的良好的教育将使幼儿终身受益。
国内外的研究一致表明: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幼儿的某些行为有一个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内个体处在一种积极的准备和接受状态,如果给予必要的刺激和帮助,某种行为能力就会迅速发展起来,并产生长久的影响。尤其学前期幼儿,他们的可塑性强,能够敏锐地接受外界的各种信息,因而也是了解社会、学习各种行为、规则要求的理想时期,更是进餐等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
(二)研究价值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要求:“幼儿园应把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在健康领域内容与要求中也明确提出:“幼儿园要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助于身心健和谐发展。幼儿期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良好习惯的形成,将影响着孩子今后一生的发展,良好的进餐习惯能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而健康的前提是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进餐习惯,作为幼儿园教师要学会观察每个幼儿,采取不同的方法来纠正幼儿偏食、挑食及不良进餐习惯,保持幼儿良好的食欲,形成与此相应的饮食卫生习惯和规则。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是发展幼儿智力,促进幼儿生长发育的前提。平衡的膳食、合理的营养是保证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英国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传统: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长就开始对其进行了有形或无形的“进餐教育”了。目的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学会良好的进餐礼仪,具备种种值得称道的素质或性格。鼓励孩子自己进餐,孩子长到一周岁至一周岁半时,开始喜欢自己用汤匙喝汤吃菜。绝大多数英国家长认为,孩子想自己进食,标志着一种对“人格独立”的向往,完全应给予积极鼓励,杜绝偏食、挑食。英国教育专家通过研究表示,餐桌上对孩子的迁就,不仅会影响孩子摄入全面、充分的营养,而且会使孩子养成任性、自私、难以自控等人见人厌的性格。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要求:“幼儿园应把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在健康领域内容与要求中也明确提出:“幼儿园要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助于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我国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曾说“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揭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应及早抓起的必要性。
五、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调查,了解幼儿进餐习惯与生长发育情况的相互关系。2.营造良好的进餐氛围,促进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的培养。3.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纠正幼儿的不良进餐习惯,寻求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措施,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4.家园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二)研究内容
1.卫生进餐(餐前洗手,餐后漱口,认真清洗,不拥挤、不打闹、不玩水;注意桌面清洁。)
2.健康进餐(不厌食,能情绪愉快的进餐,不挑食,细嚼慢咽地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
3.礼貌进餐(不喧哗,不让餐具碰撞发出过大的响声,不敲碗筷,正确使用餐具,不用手抓饭,用餐后餐具物归原处。)
4.幼儿进餐技能的指导。
5.加强家园合作,争取家庭的积极配合。
(三)研究重点
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纠正幼儿的不良进餐习惯,寻求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措施,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六、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首先从现实存在的问题入手,观察了解幼儿进餐时所存在的不良习惯,找出形成这些不良习惯的原因,然后通过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如收集相关资料、观察分析、交流研讨并从大量的活动实践中,找出培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方法、手段,形成一系列的指导策略。
(二)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研究的准备阶段:2015.9.2—9.25)
成立课题组,搜集有关文献资料,确定课题研究方向,申报课题。进行课题组成员会议,明确研究分工。
第二阶段:(研究的实施阶段:2015.9.26—11.31)1.学习有关理论、经验文章,夯实理论基础。
2.课题组成员按计划实施研究,细化研究方案(包括目标、内容、指导方法等方面的整合策略)。
3.收集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反思、调整再实施。
4.定期组织研讨活动,定期开展典型案例集体分析、优秀案例赏析、视频案例研析等研讨活动;定期进行阶段反馈、小结、反思、调整;定期开展现场观摩研讨。
第三阶段:(研究的总结阶段:2015.12.1—12.15)
对所获取的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和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并撰写研究报告。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法: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借助多种媒体,特别是互联网资源,并与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实际出发,走一条适合本课题研究的道路。
2.观察法:通过观察了解班级幼儿的进餐情况,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从中进行提炼。
3.行动研究法:教师针对实际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出改进教育的方案与计划,用以引导活动,并根据实践发展,分阶段进行总结活动效果。
4.案例研究法:找出典型事件,以研训形式分析、讨论现有问题及对策。
本课题的研究采用以行动研究为主的方法,同时采用观察研究、案例研究、总结研究等方法,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推广。
七、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一)本课题的主要观点:
本课题以新《纲要》的整体教育观为导向,吸纳陈鹤琴等教育家的课程思想,通过研究培养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以丰富知识、传授方法、训练行为、养成习惯为原则,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在培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方面还要做到家园配合协调一致、家庭要求一致。
(二)本课题的可创新之处: 1.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保持幼儿良好的食欲,形成与此相应的饮食行为习惯和规则,是幼儿园教育和保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幼儿长时间的挑食、偏食、边吃边玩等不良行为习惯将会造成幼儿身体营养比例失调,引起各种营养不良症状,严重影响幼儿的生长发育。平衡膳食,合理的营养是保证幼儿健康成长的基本物质条件。
2.为幼儿终生习惯的发展奠定良好地基础。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养成。幼儿期不仅是智力开发的重要阶段,更是塑造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对幼儿进行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通过让幼儿亲身感知、实践,有助于促进幼儿社会化的进程,对幼儿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八、预期成果
(一)阶段成果。
1.针对各种实践探索撰写阶段性小结。2.课题相关论文、案例的汇编。
(二)最终成果
对课题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形成总结性报告及论文和成果集(个案研究集、论文集)
第三篇: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 开题报告
辽宁省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课题研究
开题报告
课 题 编 号 XH20170740
课 题 名 称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
项 目 负 责 人 田晓男
申请人所在单位 盘锦市大洼区平安学校
填 表 日 期 2017年5月4日
辽宁省教育学会制
一、课题名称
《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
二、研究背景
我校为农村小学,由于成长环境、生活习俗等诸多差异,造成了学生行为习惯的不同表现。多数家长在家务农或外出打工,无暇顾及他们的家庭育。这些都导致学生的习惯出现偏差,诸如迟到、旷课、偷懒、作业缺交、不讲卫生、乱扔垃圾等行为屡见不鲜。虽然我校的老师努力地加强德育工作,但由于得不到家长有效积极地配合,时间一久,老师的心理产生疲惫感和倦怠感,逐渐走入“以不变教育应对万变学生”的惯性教育轨道,教育创新意识和热情正在逐步退去。
(一)、选题意义
从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入手,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当前我校德育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针对这样一个特定的群体,从养成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有目的、有计划、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将成为特定形势下我校德育工作的突破口。
本课题研究不是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而是有效针对新时期的农村小学生的新特点、新问题、新动向,用行动来践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过程。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深化操作原理,细化操作过程,明确操作方法,加大操作的针对性,增强操作的可行性,提高操作的实效性。
(二)研究价值
本课题是从我校实际情况和已有的研究经验出发,通过研究彰显学校特色,从而使学校特色实现新的提升。本课题的研究有效针对各个年级,各门学科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体现习惯培养的学科性和层次性。
三、课题核心概念界定
学习习惯:学习习惯一般指长期逐渐养成的、较稳定的学习行为与态度。如独立思考,独立作业,勤学好问等;就层次而言,可以分为基本学习习惯与高级学习习惯两大类。基本学习习惯有预习习惯、复习习惯、专心听讲习惯、做笔记习惯、独立作业习惯等,高级学习习惯包括认真观察的习惯、勤于思考的习惯、勇于提问的习惯、自学与研讨的习惯、学用结合的习惯等。
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课题组教师从各门学科,各个年级入手,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活动,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为学生的良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并使他们的学习水平提升,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平台,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形成特色,有力地推动素质教育。
四、省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外有关行为习惯的研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和财富。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作为学习心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国内外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有许多这方面的专著。如《学与教的心理学》(皮连生著)、《学习风格论》(谭顶良著)、《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林格著)等。许多学校也有类似的研究课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为本课题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对新时期农村小学学生的新特点、新问题、新动向
而言,适应性不是很高,尤其是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和评价方面等实践操作技术层面显得薄弱。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深化操作原理,细化操作过程,明确操作方法,加大操作的针对性,增强操作的可行性,提高操作的实效性。
五、研究目标、研究对象及内容
(一)研究目标
(1)矫正学生不良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2)建立农村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体系,形成师生重视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课堂模式,并将成功的经验推广。
(3)形成一套学习习惯的有效评价体系,完善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评价反馈机制
(二)研究对象及内容
由于本校规模小,所以研究对象定为所有学生。但良好的学习习惯应从小、从早抓起,因此重点对象拟放在低年级学生。①农村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调查的研究; ②培养农村小学生预习习惯的研究; ③培养农村小学生认真笔记习惯的研究; ④培养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研究; ⑤培养农村小学生认真独立完成作业习惯的研究; ⑥培养农村小学生整理错题集习惯的研究。
六、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先确定研究目标,然后找准研究内容,运用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全面系统的对本课题进行实地研究,总之,我们要通过学生良好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研究,让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举止、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都有明显的提高的改善,学习的目的性更明确,学习的效率明显提高。
(二)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本课题通过精心设计师生问卷,在各班进行问卷调查,获得我校学生学习习惯有关内容的数据。
(2)文献研究法:查阅各种文献资料进行相关理论学习研究,努力提供课
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3)行动研究法:有计划有步骤的对研究学生习惯培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
(4)观察法:多听其他老师的课,注意他们在不同课堂情景中的表现
方式,同时要观察学生教师的反应。
(5)案例研究法:本课题通过模拟在校选择的师生典例,进行个案研究,从中找出规律。
七、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16年11月-2016年12月):准备阶段。
主要工作:查阅资料、选定科研课题,组建课题组,落实人员分工,设计课题研究计划、方案,确定研究目标、内容、措施、方法,召开课题开题论证会等,报盘锦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批、立项。
第二阶段(2017年1月—2017年8月):实验阶段。主要工作:
① 农村学生学习习惯现状调查的研究; ②培养农村中学生预习习惯的研究; ③培养农村中学生认真笔记习惯的研究; ④培养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研究; ⑤培养农村中学生认真独立完成作业习惯的研究; ⑥培养农村中学生整理错题集习惯的研究。
根据课题方案,展开研究活动,搞好阶段总结。第三阶段(2017年9月—2017年11月)总结阶段。
主要工作:汇集研究资料,进行全面总结,形成系统研究成果专集,接受专家鉴定。
八、组织保障
1、人员保障
组 长:付春光(负责课题统筹、组织、经费保障)
副组长:田晓男(负责起草本课题研究方案、组织、监督督促、检查及落实情况。)
主研人员:
2、制度保障
(1)制订管理条例,管理者和课题承担者明确自己的职责。
(2)完善课题考核、评估制度。
(3)制订激励机制,对在课题研究中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名誉和物质奖
励等,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经费保障制度,学校要在不同阶段,根据学校课题研究需要适当投入一定的资金作为保障,使研究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九、效果预测及最终成果
(一)效果预测
1、学生发展目标: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提高学生独立、自学能力,促进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
2、家长发展目标:提高家长科学育儿态度和水平
在理念上开始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家长们开始重视“家校同育”的教育价值,密切关注家校教育动态,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好子女。
3、教师发展目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加强师风师德学习,树立职业理想,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的意识。进一步完善教师的教育行为,提高教师的共育指导与研究能力、活动实施与反思能力、与家长协作交往能力等。逐步能独立承担科研任务,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等。
(二)最终成果
1、《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论文集)
2、调查问卷、公开课、教案、课件等。
3、结题报告。
第四篇: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1.培养自觉性,形成坚强的意志力
作为教师或家长要注重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而要使孩子能有意识地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必须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必须让他们明确坚强的意志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条件。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由小积大,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严格要求,反复强化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对他们严格要求。给他们制定一些严格的学习规范与制度,必要时可让家长监督执行,做到持之以恒,最终实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目标。
3.整体培养,相互促进
对中学生来说,要养成的良好习惯颇多,诸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等,最重要的是生活习惯,因为一旦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为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卫生习惯打下基础,也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要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与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结合起来。4.消除恶习,破旧立新
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必须要求学生自觉地抵制不良习惯,并用良好的习惯代替它,这就是“破旧立新”的意思。要做到这
一点,首先要认识坏习惯的危害性,下决心改掉它;其次要落实具体措施;最后还要做到不搞“下不为例”。关于这一点,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明确指出:“每一回破例,就像你辛辛苦苦绕起来的一团线掉下地一样,一回滑手所放松的线,比你许多回才能绕上去的还要多。”
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途径
1.上课环节
课堂是同学们获取知识的主渠道。然而,听课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在课堂上“走神”的现象十分严重,对老师讲的什么,重点、难点是什么,全然不知。至于只听老师讲不动脑去分析,学习处于被动地位,不假思索、不求甚解的同学大有人在。2.读书环节
要提高读书的效果,应当把握以下三个环节:即“上课前要先读”,即预习,可以“粗读”,这样就能做到心中有“底”、有疑、有问进课堂;做作业之前要再读,即复习,要求“细读”;在训练中遇到疑难问题,找到对应章节反复读,要求“精读”。另外,读教科书还要从中把握好知识点、重点、难点,通过自己的归纳、小结,形成本节课或本章节的知识结构,把零碎的、一点一滴的知识形成一个知识体系。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训练,同学们可亲自去体验、品尝读书的味道,真正认识到“书本是最好的教师”,从而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掌握了读书方法,自学能力也就自然提高了。
3.练习环节
课堂练习或课后练习的目的都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检查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完整地掌握课堂所学知识,训练学生应用知识的技能、技巧,发展思维能力。对于这些目的,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明白,对此,教师要心中有数。要告诉学生,练习要认认真真地完成,因为它既是知识和能力的训练,又是学风、意志和品德的考验。不仅要保质保量,而且还要独立和按时完成,更要从中有所收获。
抓好以上三个环节,是提高中学生学习效果、学习质量的有效手段。当然,好的学习习惯还有很多,例如:制定学习计划的习惯;自觉预习的习惯;勤于思考、积极发言的习惯;认真作好笔记的习惯;独立做作业的习惯;认真系统复习的好习惯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磨炼学生坚强意志与良好品格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增强责任心,根据学生的年龄及个性特征,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长期抓、反复抓、抓反复,使中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五篇:小学数学课题《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开题报告
《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策略》
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孩子之间的智力因素差异越来越小,学习习惯等积极的个性特征日益重要。目前,多数父母普遍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较多地把目光集中在分数上;有些家庭过度宠爱孩子,对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比较忽略;有些家庭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缺乏对孩子的关爱与管束,导致孩子学习习惯极差。有些学生天资聪明,但课堂纪律散漫,注意力不够集中,常在课堂上摆弄东西,或是身在教室心在外;有的在家里边看电视边写作业,或是边吃东西边写作业;不愿去复习和查找学习资料。
我国现代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通过多年的亲身教育实践认为:“幼稚时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知识、技能、言事、思想、态度、情绪等,都在此时期打下基础,它是决定其将来人格、体格的重要因素”。在儿童身心发展的早期,能否给予系统的、良好的教育,对人的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也发现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因素。学习习惯就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个体的一种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成长的起步阶段,也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帮助孩子学习生活、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必须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学习品质。英国教育家洛克曾指出“事实上一切教育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也就是说,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二十一世纪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如何结网,如何捕捞,他们才会在知识的海洋里获取更多的鱼。
由此可见数学学习习惯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那么作为小学启蒙年级,则更应该把数学教学的重心放在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培养上。只要能从小养成好的数学学习品质与习惯,真正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学习,创新思维能力自然而然就会得到提高。因此,我们特提出了“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课题,以期通过研究,改善小学生数学学习面貌,提高数学教育教学质量。
二、课题概念界定
习惯:是一种定型性行为,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方式,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习惯有良好习惯与不良习惯之分,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心理素质良好的重要表现,是形成良好个性品质的重要基础。
数学学习习惯:是在学习方面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方式,如专心上课、遵守课 1 堂纪律、认真完成作业、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等等数学学习习惯。不良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较长时间形成,严重影响学习效果、效率的规律性行为方式。
三、国内外课题研究现状
学习习惯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是明显的,它是提高学习质量的诸多重要条件之一,是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指标。学会学习是指个体在以往活动中学到的态度、习惯、方法、技能技巧等综合经验,运用到新的学习情境时,使学习变为容易。学生学会了学习,必然使学习成绩得以提高。
早在本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心理学赫尔在其学习理论中就提出了学习过程是由内驱力和习惯或习惯强度两方面的因素构成,当内驱力为零时,反应势能就会为零;当内驱力增大时,反应势能就增高,增到多高,这就要视习惯强度而定。尽管赫尔的观点也有不足之处,但他重视习惯在学习中的作用,给予了我们很重要的启示。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人的行为即受外在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个体的自我调节因素的制约,这从另一个侧面指出了学习习惯对学习活动的影响。
从本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人们开始重视研究元认知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所谓元认知是指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与自我监控。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等三个部分。目前,大量的研究表明,学习习惯与元认知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威特罗克在其生成学习论中指出,生成模式的一个根本前提就是“人们倾向于生成与以前的学习相一致的知觉与意义”。”各项研究都证明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实践意义
习惯是一种可以主宰人生的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是以小学生为培养对象,以学习活动为内容,有目的地经过重复或练习逐步形成,进而巩固下来并为之需要的学生行动方式。据统计,习惯在一切活动中处于轴承地位,如:形成好成绩的各种因素的比重是:学习习惯占45%,兴趣占24%,智力占15%,家庭影响占10%,其它占6%,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习惯是影响各门学科学习的重大因素,因此,从数学学习的第一课时开始,就应该根据教学条件、学习情况、课本、教师所用教学法体系以及所依据的教学理论,有计划地、持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促使学生更加主动、自觉、积极投入地学习。不仅有助于当前的学习,而且是学生个体由幼稚走向成熟、由依赖走向独立的重要标志,是学生个体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基本条件和根本保证。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一个人的素质的提高和长远发展具有重要、长远的意义和价值。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主体教育论和发展性心理学:学生的学习是一种选择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社会性学习、2 创新性学习,是一种主动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在学校里,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是学会学习,最有效的知识是自我调控的知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以教学的内容、方法和管理等因素共同构成了学生的学习环境,而且学生就是在与这种环境的互动中来完成学习任务的。因此,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主动预习的能力,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终身学习都将会有重要的影响。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教育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努力使学生学会学习。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和提高预习能力正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数学知识是连续的、不间断的,新旧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特点决定了数学学习是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可见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
六、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思路
(一)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如:课前准备、认真倾听、认真观察、独立思考、认真书写、及时改错等习惯,提高学生认知,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使每个学生的个体在各自条件下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2、通过实验研究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用科学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掌握教学规律,体现素质教育,突破学科中心,在对学生的关注中提高教学素质适应新课程改革。
3、通过实验研究,改革课堂教学中抽象、单一的模式,在教学中探索,总结出适合本学科教学的科学、高效的教学模式,取得实践经验,并将此推广。
(二)研究内容
1.当前儿童学习状况的调查研究。主要是调查分析班级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学习方式,以及在校的学习活动情况。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良行为,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因素,以加强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的针对性。2.儿童良好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目标的研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生活、学习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具体的学习习惯培养目标。这一目标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创新性学习习惯,促使学生主动发展、创造性发展。
3.培养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策略研究。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要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寻求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措施。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收集材料,学习理论,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深入研究学小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在这基础上研究制定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具 3 体目标和工作策略。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新经验,研究新问题。
2.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尝试和探索。本课题既是一项学术研究,同时也是我校今后的一项常规性工作,将把本课题确立的培养目标和培养策略认真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3.个案研究法。本课题一方面面向全体学生,努力促使全体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将随机选取一些孩子,建立个人学习档案,进行追踪分析,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调整对策。
(四)研究思路
以《数学新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为基本要求,体现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养成教育的模式、途径与方法,探索学生数学学习习惯与学习效果的新途径。
七、课题研究途径
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以学生为载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养成课前准备、认真倾听、认真观察、独立思考、认真书写、及时改错等习惯,提高学生认知,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使每个学生的个体在各自条件下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八、课题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
(1)开展调查,掌握详尽的小学生数学学习学情和家教现状。
(2)加强理论学习,形成研究内容,制定研究计划。
(3)确定三年级全体学生为课题研究对象。2.实施阶段:
(1)确定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具体培养内容。
(2)按制订的计划和研究方法进行课题研究。
(3)根据课题开展实际,对计划措施进行微调。
3.总结阶段: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过程性资料,进行完善归纳总结。
(2)进行课题文案资料整理写作,撰写各类报告、论文。
(3)撰写研究总结报告。
九、研究的预期成果
(一)理论成果:确立数学学习习惯与学习效果相结合的主题教学思想,进一步探索了数学学习习惯养成的途径和方法,促进课堂教学互动生成的教学过程的展开。
(二)实践成果:
1、通过本课题研究促进学生的发展
2.减轻家长的负担,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3、提高教师素质,锻炼教师的能力,参研人员撰写优秀论文并能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