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给教师的建议》读书体会
用心灵塑造心灵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光华镇中心小学马妍
《给教师的建议》真是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犹如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窗户。文中每条建议既有生动的实际案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娓娓道来。通篇闪耀着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塑造心灵的光芒。苏霍姆林斯基不愧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是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对教育实践的思考真是字字珠玑,带给我深深的感触和极大的启发。
“我们的工作,就其本身的性质和逻辑来说,就是不断地关心儿童的生活。”“请你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及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就必须教给他观察和发觉各种事物忽然现象之间的众多的关系。”
„„
当读到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段真实的教育经历。
九月的一天,班级里流行起养小水母,教室里桌子上、窗台上到处都摆满了用各式各样器具装养的小玩意!起先我压根也没在意,可下午到教室里一看,课作很多人都没有完成!我询问:“怎么回事?作业又不多,为什么没完成?”“老师,今天中午,他们都忙着去小店,买水母养小水母!”值日的学生辩解道。我顿时觉得怒不可遏。该死的“小水母”,错全在你,咱们班上的孩子从来不这样的!
“全部倒掉!”“快点!!”我一声令下,孩子们陆陆续续端起小茶杯往教室外走去,然后极不情愿的倒进了教室门口的下水道里,教室里顿时弥漫一股沉闷,少有的寂静。“殷承豪,快倒掉!”我催促道!殷承豪眼睛盯紧了茶杯,迟迟不愿倒掉,听到了我的训斥,无奈的大吸一口气,小心翼翼的倒了下去。最后有几个孩子都舍不得倒掉,结果在同学们的检举揭发之 1
下从抽屉最里面纷纷拿出倒掉。想不到这不起眼的小玩意,孩子们多么在乎,多么神奇,多么宝贝。可我当时盛怒之下,自然顾不上这些了!看到所有孩子们都倒掉,教室里彻底恢复了以往的整洁与干净,我内心有种胜利感!
事后,我向家人道起了这件事。他们感叹道;你这种冲动的行为,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抹杀了孩子的天性,更破坏了你们师生之间的感情。其实要是当时注意一下教育方法,对孩子进行适当引导,坏事说不定会成为好事呀!
思索了整整一个晚上,第二天,我在早自习上主动的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向孩子郑重的说了声“对不起!”孩子们都惊呆了。当我宣布:明天我们一起来养小水母,并对它的成长记观察日记时,教室里沸腾了,掌声、欢呼声响彻教室。那时,我才真正觉得我走进了孩子,走进了孩子多彩的内心世界。“理解万岁!!”
殷承豪从家里带来了小金鱼缸,我主动买了一盒“小水母”。活动开始了,每天他们分小小组轮流换水、记录等事,从不需要我提醒,他们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照料着这些神奇的小玩意。出于感激,课堂上,他们神采飞扬、专心致志,与我的配合更加默契。
尤其是当读到孩子们用心记录的一篇篇充满关爱、激情飞扬的观察日记时,我的心弦被深深的拨动,我似乎聆听到了孩子们的童心、感受到了孩子们的童真、领略到了孩子们的童趣,我更仿佛回到了天真烂漫的童年时代,真正走进了孩子们的心灵深处。
太多的时候,我们喜欢用成人的思维方式,以教师的身份自居,错误的认为学校和课堂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孩子们进教室来了,学习就是一切!扼杀与学习无关的一切,“小水母事件”的出现,无疑在宣告谎言的不攻而破。现在回想起来,曾经是多么的可笑与无知呀!
不去关心孩子们心里想些什么,不去重视孩子们的精神生活,不去关注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又怎能说是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呢?又怎能使素质教育交响乐在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更强烈、更有感染力的响起来呢?
我庆幸自己能迷途知返,更感慨于“孩子的心你要听听,别顾自己走得急”呀!我也终于领悟了“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塑造心灵”的真谛!!
第二篇:给教师的建议读书体会
读《给老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美林小学:马金星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一年又过去了,这一年在我教育生涯中必将留下深深的烙印,我重新认识了小学生,重新认识了家乡教育的现状,重新认识了目前的这个教育圈内的容貌。更让我深深认识到“改变能改变的,接受无法改变的”。更让我坚定的是无论如何要加强自身的业务素养,把孩子教好;树立良好的师德,为家乡教育做点微弱的贡献,让自己的学生做好人。今年寒假有幸细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从中受益匪浅,读完此书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我们每天忙碌着备课、上课、批改等事情,似乎这就是所谓的教学。在儿童心理特点、情感方面研究甚少。当学生犯错误了,我们很少蹲下身来听听学生真实的声音,往往不分青红皂白,来个气势汹汹的批评。当学生的作业做得一塌糊涂时,我们画上一个大大的叉,再来重做,方能解决心头之气。不管好学生、差学生,我们都一样的教法,虽然有人提出分层教学,可实际上又有多少人在实施着呢?而苏教育家却编制了一套专门供学习困难学生做的习题集。苏霍姆林斯基把学生的情感比作土地,把学生的智力比作种子,他说:“只关心种子而忘了耕地,等于撒下种子喂麻雀。” “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表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地进行心灵的接触。”这说明了老师和学生之间在心灵、情感上的交流是极其重要的,每一次心灵的碰撞都有利于建立和谐、轻松、愉快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老师和学生之间产生情感共鸣;有助于创设情意融融的情感氛围;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那么,如何深刻了解学生的心灵、促进师生之间情感上的交流呢?那还是多读书、多思考。
读了这本名著更让我确立自从我走上教育这一职业我的信念是对的——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家境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为什么呢?当我自己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我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我总是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工作,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习的一个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讨厌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讨厌这个老师。为什么会讨厌呢?——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不懂装懂、架子大、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
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师,我要有现代的教学,我要有教师应有的高尚品质。结合阅读体会,我认为新时期教师以树立以下几种学习观:
一:认真研究教学
我要学会研究教学——怎样让自己在课堂四十分钟内最有效的发挥——我的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还要有学习的热情、有主动学习的渴望、有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课堂的四十分钟之前,我应该怎样做呢?以下这些问题
——“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学生最易接受的是什么?最难接受的是什么?”“我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渴望?”“我的数学设计是否合理、完善,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呢?其他老师又是怎样设计的呢?哪一点是值得借鉴的呢?别人的为什么好呢?好在哪里?”“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渗透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有什么应变措施呢?”……我都应该认有效地真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显然这一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但是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好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二:充满激情,把握课堂
课堂的四十分钟之间,是我开始展示自己才识的时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当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给自己带来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气。当我开始进入角色时,依据教学设计进行讲学,那是必须的,但我不能死抱设计而不知灵活应变。我还要仔细的观察我的学生,从他们的眼神、表情、声音和动作,来判断自己的讲课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评价这是否与预期效果吻合。经过大脑的快速运转之后,及时适当地调整我的教学设计。学生是否专心上课,精神状态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我的教学效果,所以,当学生士气低迷时,我应怎样鼓励他们;当课堂气氛沉闷时,我又应怎样调动气氛,让大家活跃起来;当学生情绪高涨时,我又应怎样正确引导他们;当学生提出了奇怪的问题,我又难以解答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当我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不吻合时,我又该如何改进;当个别同学故意捣乱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呢;当学生犯错时,我又能否轻松有效地教育好这一学生;我应该怎样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总之,我的课堂应该有一种协调、融洽、轻松、互动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下,给我自己、我的学生最大的空间——教学的、学习的、思考的、创造的、自由的——以达到一种共同的进步。
三:坚信三人行必有我师,多学,多反思
这几年我一直努力去做的是我要爱我的同事们,我要虚心地向他们学习,我要主动地与他们交流探讨合作,我要始终有团队精神,以校为家,校荣我荣,校耻我耻,集体的力量与智慧是伟大的。课堂的四十分钟之后,我还要适时的从学生那里得到反馈,而且,我自己还要不断地反省思索课堂上遇到的问题。教学当中,遇到的事件很多,但可以分为常发事件和偶发事件,常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依靠一种经验积累;偶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取决于我的智慧、机智、应变能力的高低。所以,在不断总结经验之后,还要进行教学的研究。教学水平的提高,是在不断的问题解决中提高。围绕问题的解决而进行研究,把普遍的问题、个别的问题进行分类总结,并且把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上升为课题,把问题做大、做细、做真,眼光高远、与时俱进地看待问题。在一边教学的同时,一边搞教研,不断的学习,坚持不懈地钻研。
四:爱学生,理解学生
让我们来想一下,你教的学生有他喜欢做的事吗?你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吗?恐怕答案不会令人满意。现在我们的国家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不仅成人感到浮躁,这种气氛也影响到我们的孩子,常常不至一次听到老师们抱怨,现在的孩子太难教了,不爱学习,太贪玩,而又玩不出什么名堂来?这里面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我们的老师有无责任呢?你的心情平静吗?除了每天面对教科书和那一班学生外,你有什么爱好吗?一个人喜欢做什么事,只要他不影响别人,不违反法律,都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作为学生,我们当老师的还是应该给以适当的引导,毕竟他们的思维还不够深刻,思想还不够成熟。
五:采取适当方法,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那么应该培养学生喜欢做哪些事呢?一是阅读。我们可以看出,在他的这么多的建议里,不止一次提到阅读,他将阅读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上,他说,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
学好的重要发源地。他还说,你应当记住,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他还强调指出,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下去。他的这一番话,可以看出他认为学生喜欢上阅读是何等的重要。二是应当引导每个学生去接近的爱好的发源地,那就是使他特别喜欢一门学科。然后由这门学科引申开去,去参加与此学科有关的各种活动,思考与此有关的各种问题。从而确立起自己的爱好,在这一方面,我们教师还是大有可为的。反问一下自己,你去努力让你的学生喜欢你教的这门学科了吗?
六:跟上现代教育的潮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最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要深知“劳动”的重要性,这种劳动主要是指动手操作,而且也不是随便什么样的劳动,而是指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这种劳动一定要有思想,能促使孩子思考,能让他将各种事实联系起来去考虑。他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就出自这一条建议中。在这条建议中,他不仅强调阅读,而且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看得很重要。他说,我看到,那些双手灵巧的儿童,热爱劳动的儿童,能够形成聪敏的、好钻研的智慧。确实包含思想的手工劳动对于锻炼学生的智慧,促进他思维的发展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七:多读书,不要给时间找借口
本书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因为这是我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看了后真的对我帮助很大,主要是在思想上、观念上有了转变,我也经常抱怨自己没有时间,我也想写教育日记,但总是不能坚持;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们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
八:最一名心中有爱的教师
解决当前的教育现状,我们的教师首先得从“爱”开始,心中要有爱,但不能是肤浅的爱,要明白爱是一种责任,爱是一种能力和智慧。要把爱融入到真正的素质教育的理念中去加以实践。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他的心中真的有爱,就应该懂得和教学的规律合作,努力将他的学生从沉重的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使学习变得“简单”; 如果他的心中真的有爱,就应该懂
得和学生合作,让学生的学习充满“幸福的趣味”,让学生在个性化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更加个性化地活动,从而成为自己的主人,不再做教师设计的王国里的顺民;如果他的心中真的有爱,就应该把他的学生引向大量的阅读或直接的生活里去,使他们的心智活跃在一个“真实丰富而广阔的生活背景”中,不再让他们的大脑变成一具堆积抽象概念而易碎的容器。我把以上对充满爱的教育的愿望归结为“简单——有趣——丰富”。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努力追求这样的课堂教学。
《给教师的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的“积蓄”,他用那么多的实例和体会、经验,把枯燥的教育学、教育论、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阐述的生动明白,如在耳边娓娓道来。他如道家常般的每一句话是那么实在又那么在理,列举的每个事例是那么熟悉,就好像是自己曾经碰到过的许许多多的问题。我才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遍,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著作中蕴涵着很深的教育理论,只有认真去反复阅读,才能够体会到教育的真谛,所以我会认真的把这本著作重新的再细读一遍。
第三篇:《给教师的建议》读书体会
读书,读书,再读书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是学校本学期发给我们每一位老师的“营养品”。我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读了一部分章节,这本书带给了我新的思考和感悟。
我们从事教育教学这一职业,真的是需要——读书,读书,再读书。不但自己要不断地阅读书籍,充实自己,更要教育自己的学生要多阅读书籍,从书中学到知识。这就是我读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的总的感受。
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到,无论是针对教师本身提高素养的需要,还是对待教师如何教育学生,都离不开“读书”这一观点。也就是说,他认为在教育的问题上,要做好任何事情都与读书分不开。他说:“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虚,没有精神财富的储备。”对于这个说法我深有感触。前几年,当我突然从中学调到小学来教学时,从体育教学转变到小学语文教学。我曾有过这样的危机,就是忽然感到自己以前的体育教学的教育方法不适应小学语文教学。那段时间,我回到家就是补看书,看别人的好的教育方法。当时就只能有选择地找着看了,因为学生出现的问题等不了我慢慢地读完那些书,再形成好的教育方法去教育他们,我只能对号入座似的把方法先搬过来,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再相机行事。所以现在只要时间充裕一些我就看书,作为我的财富储备。
在对教育方法的建议时,书中提到,学困生怎样把学习搞好,最好的办法同样是要他们多读书。他是这么说的:“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就越需要多阅读。……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谈到教会学生学会教育和自我教育时,他是这么说的:“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我很赞同这个说法。所以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必须注意做好对学生阅读每一本好书的引导和指导工作。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多读书的章节后,我一直在考虑如何更好地将他这一观点融入到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和生活中?我想应该注重加强对学生读书的指导,让学生能多读书,读好书,享受读书的快乐。同时,在我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也尽可能空出时间多读书,以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和能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专业上提出的要求说的那样:“请你记住,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要掌握这一门艺术,就必须多读书、多思考。你读过的每一本书,都应当好比是在你的教育车间里增添了一件精致的工具。”因此今后我也希望自己做到与书为友,因为我不愿成为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一个现代的人,如果没有经常与书籍的精神交往,如果没有一种通过读书来提高自己的尊严的自豪的愿望,那么他的生活就是不可思议的”那样的人。
第四篇:给教师的建议读书体会
一.坦白我自己
说起我的读书体会,我很惭愧,坦白的说我并不是一个纯粹的读者,因为我对读书的热望和渴求并不是很强烈。古人说:一日不读书则食之无味;二日不读书则寝之不安;三日不读书对镜则觉面目可憎。我没有这样,我五日不读书照样轻松快乐地去逛街。实在惭愧得很。但是,我要一周不读书的话,我就会感到空虚、无助、茫然。所以,我还勉强算是一个读书人,为了不辱没这个称号,我总是要在工作之余挤出点时间来读书。
在与书亲密接触的日子里,我发现读书的好处。这一点和培根的见解不谋而合:孤独寂寞时,读书可以消遣娱乐、陶冶情操;高谈阔论时,读书可以妙语连珠、凭添华彩;为人处事时,读书可以让人知书明理、人情练达。这为我这个好表现的人提供了很充分的读书动力。读《论语》给我很大的启发,孔子说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焉。”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不会致力于饮食及居住环境上追求安饱,努力勤快地做事而且谨慎地说话,又能主动地向志向行为高尚的人请求教导指正,这样就可以称得上君子了。读书人最向往的就是与君子接近或成为君子,正因为此,我读书的理由变得更为理性了。
有时我常想,这辈子做教师的选择对不对呢?就这么辛苦下去、平凡下去吗?作为教师我一直向往成为一名教育家,教育专家。我知道这个目标很高,离我很远,但我也决不能放弃追求,甘心做一个教书匠。我努力去了解教育专家们成长的历程。学习魏书生时我了解到:他曾经是一名工人,却150次打报告要求作老师,这是何等地执着。他是一名语文老师,用20课时教完200课时的内容成绩却好的出奇,这是何等地智慧。他是中国唯一一位同时担任中学班主任、中学语文教师、市级的在任教育局局长,这是何等的境界。虽然他只有初中毕业的文化,但是数十年来如一日地忘我地求知使他成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李镇西为“全国十杰教师”,当有人问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成就时,他回答说:可能是我比别人早读了一些书、多读了一些书。苏霍姆林斯基自己有这样一个叙述:我私人的图书馆里有几间屋子和走廊从地板到天花板都摆上了书架,有成千上万册图书,我每天不读上几页,有空不读上几行我是无法活下去的。他还说: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欢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可能缺少很多东西,可能在许多方面都简陋贫乏,但只要有能为教师打开世界之窗的书,就可称学校。我呢,书是不能有人家多了。但我是正儿八经的师范学校毕业的,虽然现在被合并了。但他是正规的有着悠久历史的留下过很多骄傲的高校啊,魏书生和苏霍姆林斯基都是初中毕业。可是人家在30岁以前做什么呢。苏霍姆林斯基30岁时已经是帕夫雷什中学校长,魏书生30岁时已经在盘锦市很有名气,辽宁教育发表多篇文章了,我30岁时还在每天和学生斗,斗不过就揍,揍不服就找家长,悲哀呀!我觉得我的教育之路的第一个十年荒废了,过去的留不住,尽管去了,要来的已经来了,尽管来着 真的有点匆匆的感觉,我和他们俩有一个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相同点就是热爱教育立志从教。有时候常鼓励自己,“板凳要坐十年冷”,忍受孤独和寂寞,朝着一个主攻方向,尤其在诱人的岔路口,你也必须不改初衷,有心无旁骛的坚定信念和超然气度将他走完,相信未来一定是非常美好的。有时候又不得不面对现实自己打击自己:我能向魏书生老师那样12点之前不睡觉一直在读书吗?我能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每天记录教育现象,集体研究讨论分析试验吗?即便是我能了,我具备库姆斯研究的一名卓越的教师,所需要具备的1000多个素质能力吗?幽默,冷静,勤奋,宽容等,这几条自己都欠缺懒惰,易冲动,暴躁,敏感,所以成为名师的想法永远成为我精神上的原动力,我努力的方向。而面对现实我需要改变自己,充实自己,让自己进步。
假期中我仔细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和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读后受到不小的启发,今天就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交流。
二、关于写教育日记
魏书生老师称写日记为道德长跑,他写了210万字的日记。他说是日记是我们记住做过的事,见过的人用过的物。记住自己的经验和教训,我觉得写教育日记更有利于解剖自己、分析自己、改造自己、改变自己。提高自己认识社会问题的水平;也可以宣泄烦恼,积累材料,更有利于提高写作水平。苏霍姆林斯基写教育日记专门记录教育某人的经历、阶段和发现教育问题,以及研究解决问题的途径。为他自己的教育提供宝贵的经验,也成为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其实我们写教育日记,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坚持。大家知道金庸吧,他在香港办报,身为报社大老板每天坚持亲自写1000字连载小说,千字评论,并且一写就是20年,写出了叹为观止的艺术成就。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九十条特别提了怎样写教学教育日记。其中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女教师通知孩子们:如果星期六遇到好天气,我们就到树林里去参观。星期六到了,天气晴朗,可是大家并没有到树林里去,我看见孩子们眼睛里含着泪花,孩子们不止想去游玩一次,而且对即将到来的欢乐抱着一种欢欣鼓舞的心情。女教师对儿童的这种心情采取了冷酷的态度。为什么要给孩子带来痛苦呢?他们不仅失去了对教师的信任而且失去了对真话的信任。必须像爱护珍贵的火花一样爱护儿童兴致勃勃的心情。另外一个例子:科里亚的分数不好,班主任决定采取一次强有力的手段,在星期六他把科里亚叫到黑板跟前,强迫他讲一讲为什么不好好学习。这个孩子性格孤僻。他脸色苍白,站在黑板前一语不发,教师为了发起这次谈话而很不高兴,后来了解到,克里亚的家庭情况很不顺利,父亲和母亲不断地吵架,有时候,弄得孩子整夜睡不着觉。一个教育者需要多么有洞察力和同情心才不至于在不小心的时候触痛学生痛苦的心,并且给他加上新的伤害。在苏霍姆林斯角的日记里所记的东西是他对自己一天工作的总结。在记事本里另外分出一栏,记那些带有一般性结论的概括,这种记录不是很多,不是每天都有而在周末的时候,通盘思考一遍,从大量事实当中抽象出来着重研究最主要的东西。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概括的途径就是这样,从初步的观察和简短的记录到全体教师进行广泛的研究和工作,再到深入的钻研学生的头脑和意识里发生的过程的实质。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一个精辟的论断,被教育界誉为教育真理: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阅读能力。在《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他说:三十年的教育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如果阅读成为学生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那就没有必要花费许多时间给学生补课了。这个结论是如何得到的呢?就是有一天他在听七年级的文学阅读课,听了两个学生的朗读。他们朗读的很单调,毫无表情,很紧张也很费劲,对于朗读的人来说,那些词好像是复杂的迷宫,每时每刻都碰到障碍。他就在教学日记本上写道:为什么他们会这样朗读呢,他们是怎样领会所读东西的意思的呢?之后他和文学老师花了一年的时间想方设法来改善这些学生们的朗读技巧,但毫无收获,于是断定不会阅读的情况是早在三四年级就扎了根。接下来,他和许多教师进行了广泛而持久的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不会阅读并不是智力发展上的不正常情况的后果,而相反是不会阅读阻碍了抽象思维的发展。他们对三百多个在小学没有训练出良好阅读技能的少年和成年者的脑力劳动情况进行观察,他们想在他们身上像在小学的完善学习的正常条件下那样培养出这种技能,但是没有一例取得成功。全体教师都开始特别注重阅读技能的培养,因为他们已经清楚地意识到阅读不单纯是一种技能,而且是一个复杂的智力发展过程。这又涉及了一个新的问题,就是家长的素养问题,于是他们就又开展了一系列培训家长的教育活动。
三 关于时间问题
一个笑话里说:一中学语文教师英年早逝,死后办丧事时,突然诈尸,从棺材中做起来,边上的人都吓呆了,一位熟悉的朋友扯起嗓子喊到那个老师,快来批作文,话音刚落,那老师应声倒下,再无反应。太辛苦了当老师,鬼都畏惧这个差使。在《给教师的建议》第二
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因为我时常觉得时间不够用,每天都在忙,工作疲惫不见成果,突发事件五花八门,从早晨到校没写作业的上课说话的课间打闹的中间逃课的需要过问的事情应有尽有,这之余还要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偶尔要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完成学校工作等等,很是有点应接不暇,还哪里有时间,紧的都没缝,我忙的真有点像去见鬼了,一点时间都没有啊。每每自己承受不住工作压力时情绪异常,暴躁,敏感,抱怨,情绪低落渴望放假:回到家经常起争执闹矛盾,弄得很不和谐。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沉浸在书里,一切都变得清新了舒适了。
是啊!这段话让我领悟了一点教育技巧的奥秘。书中说一位历史教师上了一节非常成功的公开课,当问他这节课准备多长时间时,他说一辈子,但对这节课只是15分钟。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看来我们可以不必累死,安排好时间,多读好书,就会神游其间享受快乐。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我真切的盼望若干年以后,我所教的语文教科书在我的眼里看起来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
四 怎样模仿名家
第三十九条教给学生用左右手都会工作这条让我想到魏书生老师对她的学生有个要求:用左手写钢楷。大概是师承于此,99年学习魏书生时,我模仿了这个做法。一开始,学生很感兴趣,但久而久之,就练练停停,最终不了了之。到今天学习苏霍莫林斯基,我才了解到这样一个教学活动是有它的科学理论基础的。苏氏认为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他多年的经验证明:最精细、最聪明的劳动动作,不仅是右手的,而且是左手的功劳。借助双手的创造性劳动活动而领会和理解了的相互作用,会给思维活动带来一种新的质,也就是人能够用思维的眼光一下子把握住相互联系的现象的链条。把他们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双手的活动,尤其左手的训练会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因素逐年地发展,就会不断产生新的构思和具有发明创造精神。在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前提下,我模仿的行为不能持之以恒;有了科学理论指导做基础我了解到了,为什么他们能够持之以恒;如果能够让我看到在执行这种理论时所产生的效果,坚持这么做真的就像每日洗脸和梳头一样自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学习别人经验》一章节中说:“要知道,学习优秀经验,这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地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像优秀的教师学习,应当取得某种信念。”阅读后,我恍然大悟,之所以不能持之以恒,不正是在我的头脑中还缺少左手写钢楷好处的理论基础和坚定的信念吗?
五 如何面对后进生
在教育中,我们会遇到许多“后进生”,可以说,每个班主任、任课老师都不希望自己班的后进生太多,因为那样不但影响教学质量,还让自己的头很疼。不知道在影片《千里走单骑》
中那个不听抚养他的村委会主任等大人的话,坚决不到监狱里去看他爸爸的杨杨的行为算不算差生呢?后来我仔细一想,他只不过是不听话而已,倘若一个学生学习好,虽然不听话点,我们也不会把他放到“后进”的行列里的。我们所为的“后进”很大程度是成绩的“后进”。无论苏霍姆林斯基还是魏书生,他们都能接受学习成绩“后进”的学生,而且还在保护他们自尊、自信方面格外地用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消一句冷酷无情的话,一个漠不关心的眼光,就足以扯断一根纤细的生命之线。苏霍姆林斯基一直记得一名叫做斯捷帕的同学,有一次踏进教室,他发现班级的花被折断了,知道是斯捷帕,他就大声的斥责并竭力使闯祸的孩子触及灵魂,吸取教训。事后他安排学生轮流看护这些花,却不让这个孩子参与。不久这个孩 子变得话少了,不淘气了,一次偶然苏霍姆利斯基叫他去摘花,结果斯捷帕苦笑后留下眼泪,跑着回家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老师的责罚有时是不自觉地对学生的一种疏远。吸取教训,少责罚,对物质而作出不良行为后果的儿童采取宽恕的的态度,他认为宽恕能触及自尊心最敏感的的角落。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孩子成长的背景不同,智力发育也不一样。我们自然也不能用一种教育模式令所有孩子接受的知识都处在一个平面上。他承认这种差异,并且实施了具体解决问题的措施。如他在《阅读时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中写道:对于那些一样东西还没弄懂,另一样东西就该到要学了;刚刚学会这一样,另一样就已经忘记了的学生,有些教师相信,要减轻这些学生的学习,只有把他们的脑力劳动的范围压缩到最低限度(有时候,教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说;你只要读教科书就行了,不要去读其他什么东西,以免分心。)这种意见是完全错误的。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还介绍道:有一位姓特卡琴科的优秀数学教师,她教的中学生就没有不及格的。这位教师的创造性劳动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他善于合理地组织阅读,通过阅读来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她有一个绝妙的小图书馆,里面不止100种书籍,这些书都是以鲜明的、引人入胜的形式来讲述数学的。问题不仅在于阅读能挽救某些学生免予考试不及格,而且在于借助阅读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经过周密考虑地、有预见地、有组织地让学习较差的学生阅读一些科普读物,这是教师要关心的一件大事。实质上,在学校生活实践中称之为“对后进生个别施教”的工作,其要点正在于此。(结合自己的工作谈齐鹏)。
六、教师的思维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通过长时间地听刻板利用教案上课和灵活驾驭课堂的教师的课对比出来,他们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差异。前者是目中无人,考虑的是知识填鸭式的传授;后者则考虑到鸭子的嘴有多大,嗓子有多宽,能吃啥,爱吃啥,把食物加工成固体还是液体形式,以及到胃里后有没有消化。关于思维素养一个重要特征的论述中他指出:在学习新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就应当看出和想象出学生的脑力劳动是怎样进行的,学生是怎样感知教师叙述和讲解的东西的,以及他们在认识的道路上遇到了哪些困难。在一些课上,教师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思想里,而看不到学生是怎样感知他的讲述的。表面上看来一切都很顺利,学生在听讲,在思考,然而到了这节课结束时才发现,只有几个最有才能的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有一点似懂非懂的观念,而班上的大多数学生却毫无所得。还有另一种课。教师始终关注着学生理解知识的过程,他用不着等到下课后再去了解学生是否领会了教材。他在课堂上就能看出学生的脑力劳动情况,他不但思考自己讲的东西,还思考学生理解的东西。同时还想着自己的行为能收到怎样的效果。由此可见,教师的真正的思维素养,就在于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教师能找出一些工作方法和形式,使他能够看见学生的思路是怎样发展的。一个好的教师,好就好在他能感
觉出课的发展的逻辑,使课的结构服从于思维的规律性。如果教师死抱住一个准备应付一切情况的教案,那么他是什么也做不好的。
七、教师的知识素养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都有一个现成的经验: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必须要有一桶水。为什么非要有一桶水,如果我有一杯,便给学生一杯,会出现怎样尴尬的场面呢!这是否影响小学的质量呢?毋庸置疑。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想到所教的学科,而且要注意到学生;注意到学生的感知、思维、注意力和脑力劳动的积极性。教师在自己的关于教材的思考上使用的精力越少,则学生脑力劳动的效率越高。如果教师把全副注意力都用在自己关于教材的思考上,那么学生感知所教的东西就很费力,甚至听不懂老师的讲述。在讲授中要求信息的准确、清晰,否则学生对这些信息进行理解和编辑过程中就会发生紊乱。另外教师类似背台词式、不能融会贯通的卡壳现象会使学生很紧张,因为他们会分出很大一部分精力来感受教师的紧张,而不是教师所讲授的知识。苏霍姆林斯基在记述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一节题为《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公开课时,写下了这样一段精彩描述:区培训班的学员、区教育局的领导都来听课。课上的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们和视导员本来打算在课堂中间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自己也变成了学生。课后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了自己的学生了。您的每一句话都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大家猜猜这位历史老师究竟用多长时间来备的课呢?那位历史教师说:“对于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通过这个例子,我想大家都已深深感觉到知识的积累,简直就是教师生命活力的源泉。而这种积累正是每天不间断地读书。
八、智慧的老师会指导学生思考
爱因斯坦说过,我们体验到的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妙的感觉;谁缺乏这种情感,他就丧失了在心灵的神圣的战栗中如痴如醉的能力,他就可以被人们认为是一个死人。苏霍姆林斯基非常不赞成学生只读教科书,他认为思维习惯的形成很大程度取决于非必修书籍的阅读。要让学生思考,自己首先成为一个思考者。只有教师给学生带来思考,在思考中表现自己,用思考来指挥学生,用思考来使学生折服和钦佩的时候,他才能成为年轻的心灵的征服者、教育者和引导者。那种热爱自己的事业而又善于思考的教师,才有力量使教室保持肃静,使儿童特别是少年和青年用心地倾听他的每一句话,才有力量激发学生的良心和羞耻心,这种力量才是一种无可争议的威信。其次,他建议学校不要只把学习局限在教师的四堵墙壁里,不要把事实和规则从教师的头脑里搬运到学生的头脑里。用形象的话来比喻:就是在教师的旁边还应当有一块田地,让学生从事智慧的、被某种思考所鼓舞的劳动。让学生能够看见、观察和动手。哪里能做到这三点,哪里就有生动的思考,使智慧得到磨炼。在课堂里对少年来说,最有趣的讲述是那种不要把一切都说到底的讲述,我们叙述事实,而让学生去分析它们和进行概括。由事实到概括的过渡中,如果少年感觉到思维脉搏的跳动,那么这种过渡就是思维最迅猛地成长和最富于充实情感的时期。所以在备课当中,我们要充分地考虑采用什么形式能让学生在思考中获得知识。
很多时候在琢磨“后进生”这个词语,细细想来不得不佩服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用词的准确在于含蓄地给了差生一个称谓。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感到不安和羞愧。且不说加德纳提出的七种智能,就每一个学生而言,他是一个生命,是生命就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我们非得给他们画上一条线,再打上一个印,末了还起个好听的名字。
“后进生”对应“先进生”是不言而喻的两群人。是什么让他们不同,做教师的都心知肚明就是
成绩,就是分数。尽管我们批评了很多年唯考试和成绩论,而且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一年又一年,但考试依然是考试,分数依然是分数。“语文数学考高分就一定能做一名好厨子?”“语文数学不好就肯定妨碍他成为出色的修理工?”钱钟书的数学不及格,他同班数学好的,有几个写出了《围城》?上帝让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面貌、个性、特长、给这个世界的色彩都不一样。但我们每个人恰恰都要和上帝对着干,把每个应该不一样的,培养成一样。我们用标准的大纲、标准的教材、标准的评价、标准考试规范大家,我们不允许不一样,不鼓励不一样。这是我们教育的最大的缺陷。任何一个人,要取得成就,他就必须有特色。
“鹤善舞,牛能耕,老鼠生来就打洞。”我们生活在一个健全的社会,我们需要科学家,也需要负责的送奶工。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给每人一个发展的空间。尽管这是一份梦想,但我依然坚持。
他说我们要让儿童从小理解并感悟到世界上还有些卑劣和丑恶的东西,要让年龄尚小的他们不只是只晓得“这种事是卑劣的、丑恶的”就够了,还要让他因为卑劣的、丑恶的事就近在身旁,使他们于生活实践中逐步养成把对卑劣、丑恶的东西的愤慨和厌恶的情感逐步进行迁移的行为。不知羞耻是由不肯履行自己的诺言产生的。经常性地提出保证和诺言而又常于忘记,会使一个人的心灵变得麻木不仁,说了谎还不能自知。我国清末的学者龚自珍也曾提出:“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 的确,羞耻心是潘多拉盒子的一把锁。这把锁如果不是在儿童处于人生的朦胧期就及早地予以锁牢或一旦使之锈蚀,还有什么邪恶不会出现呢?
我觉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试卷。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养的原因吧。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部分时间忙于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教育孩子,有多少时间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杂志阅读呢?所以今后,我要象要求学生那样要求自己:多读书
第五篇:《给教师的阅读建议》读书体会
《给教师的阅读建议》读书体会
假期拜读了闫学所著的《给教师的阅读建议》一书,读完以后真的觉得这是一本值得我们一读的好书,书中提到了一些观点给我很大触动,每一条建议都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反思。
在本书中,闫学老师以“阅读”为主题,探讨了阅读的意义,指出优秀教师是读出来的,对于这一点我深感赞同。读书是提高内在素质的法宝。教师,教书育人者,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广博的知识,对事物科学理性的认识,而这些除了生活中经验的积累,读书便是实现以上要求的一个主要途径。“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赢得自身的发展。只有不断地学习、更新观念和知识,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吸取他人之长来补自己之短,才能使自己更加有竞争力和教育教学的能力。所以教师应该读书。但一直以来,都因为工作忙而疏于静下心来读书,总借口没时间而不能够静下心来学习。尽管作为一线教师,工作量相对较大,但是也不应该忽视阅读的重要性,也要合理安排好时间进行阅读,在阅读中获得进步。真正的问题是,你是否选择阅读,是否愿意过一种阅读的生活?越忙越要读书,留一点空间给阅读。
虽然,一个教师是否能成为一个优秀教师,这其中的因素很多,比如:一个教师所受的专业教育,所处的教育环境,所拥有的生活经历,所秉持的教育理念,所具有的职业天赋,等等。但我们都无法否认这样一个真理:如果一个教师不读书,他就不能在教育教学这条路上走得很远。换句话说,那就是:一个不读书的教师,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优秀教师。
“不光教师要读书,我们的孩子更应该读书”(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这本书中提到“越是学习困难的孩子越需要阅读”。在学校教育中,作为老师,我们也要起到读书的带头作用,自己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除了自己要多学习以外,还可以在班级里开展一些有意义的读书活动。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然后适当给孩子一些鼓励,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通过看《给教师的阅读建议》一书,学会怎么样写读书随笔也让我感触颇深。当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那些在阅读时引发的思考会更加深入、全面、透彻,甚至会引发一些阅读时不曾有的思考,阅读就获得了另外的奖励和收获。我也要试着把我看过的书所产生的感想一一写下来,做好摘抄记录。读书笔记不能全盘照搬,在记录最重要的核心观点之后,就可以进行概括提炼,对作者的观点作进一步的梳理和理解。而这些概括提炼的语段就可以直接拿来入到自己的文章中去了,也许刚开始不尽人意,久而久之,一定会有收获与提高。我不知道自己能做到什么程度,但我一定尽力。
当你把阅读当成一种生活方式,当成一种像呼吸一样自然的生命状态时,阅读就融入了你的生命,成为生命本身的一部分,而不是游离于生命外部的特别添加,不是生活本身的额外负担。“读书像呼吸一样自然”,读书就是生活,读书就是一种最自然的生命状态,是一种须臾不可缺的存在方式,也是高贵至美的人生境界。
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我还会继续将读书和教育教学相结合,在读书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内涵和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