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给教师建议100条体会
1、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心得体会
从事教教育事业十多年,所教学生很多,经常遇到差生,很让人头疼,通过学习《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我认识到,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有科学的评价标准,教师要如何使每个学生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而不是让学生都考100分。我们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引路人。课堂上充满着上面所说的那种师生间相互体谅的气氛,有一种智力受到鼓舞的精神,每一个学生都在尽量靠自己的努力去达到目的。只有认真读书,多读书,才能更新观念,才能实现我们教师的价值。(五年级数学王群会)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心得体会2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经常感到时间紧,压力大,每天总有忙不完的事,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学校教科书这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变得越来越小,以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我们在进行低效工作,怎样才能解脱出来,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给我们指明了今后的人生目标,就是要认真读书,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效率,就可以大量节省时间。也明确为什么要读书,是我们工作需要(五年级数学王群会)
第二篇:给教师的建议体会
读《给教师的建议》的心得体会
眨眼之间从教已近十年,十年的班主任,十年的历练,十年的成长。在与学生朝夕相处的过程中,有过无助,有过欢笑,有过困惑,有过欣慰。最近一段时间,我认真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他精炼的语言,闪光的思想,深入浅出的讲述,尤其是他博大精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对我触动很大。他的书犹如一杯浓茶,品一口浓香四溢,让人回味无穷,欲罢不能。从中我感悟颇多,收获颇多。我想他会一直是我教学中的良师,工作上的挚友。下面我就谈谈感触最深的几点:
1、《教师,要爱护学生对你的信任》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学生对你的信任,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健康,关心他们的利益和幸福,关心他们完美的精神生活,这首先是意味着要爱护学生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学生信任你,因为你是教师、导师和人性的榜样。教育的本质,就在于让学生体验到尊严感。”这让我想起2011年毕业班一名叫李莎的同学,学音乐专业,很是活泼好动,文化课成绩很差,但专业成绩很好,升学有很大希望。于是我便经常找她聊,开导她,鼓励她,有一天不怎么爱学习的她竟然给我提出要求,说“老师,您能不能帮我弄一些文综的模拟题,我自己不知道哪些题好。”渐渐的,她被引上了正常的冲刺高考的轨道。最后,被河南师范大学音乐系录取。她在去大学报到前给我留下了一封信,我保留至今,她在信里这样说
“杜老师,真的无法用语言来表述我此时内心的感受,一种莫名的感动,一种强有力的感激。我多么幸运的认识了您,学生将永远记得您对我的每一句教诲和劝导。那是一种力量,对于我将来无论走到哪里,身在何方,我都会终生记得那个学习、生活了三年的母校,那里对我好的每一位老师。”
“记得您经常辅导我,记得您的关心,记得您的一次又一次和我聊天。说实话,那是我一直认为可以满足的问候,而您又给了我被倾听的机会,那种想拥抱您的冲动!
谢谢您,学生很感谢您!
老师,我要走了,我要去上大学了,我要踏入那个可以让我离梦想近一点的地方了,我知道,您还会对我微笑依旧,鼓励依旧!
我敬爱的杜老师,记住我吧,我在我人生最美的季节里遇到了最好的老师,陪我走过了人生最美的这段日子,我开始变得坚强,开始微笑着面对舆论,认真面对自己的人生,真诚的感谢您——对我而言很重要的人。”
以上是李莎同学上大学前给我写的留言。
我认为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被鼓舞,被鼓励的愿望,学生更是如此。不管他们的成绩如何,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我们可以发现,越是成绩差的学生,他们所需要的关心度就更大,这可能会变成他们向前进的动力。
2“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在这里,他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说:“我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我们常常希望学生有高昂的学习热情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常常把课堂效果不好的原因归结到学生身上。读了这本书后,我真正意识到,其实解决问题的根源应在教师自身,苏霍姆林斯基就说:“如果学校里没有一种各科教师都来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气氛,那么许多学生的兴趣就永远得不到开发”
我们初一(2)班有个学生叫康传省,平时少言寡语,上学期有一次自习课发现他在看很厚的一本课外书,拿来一看是《大秦帝国》,我没有批评他,通过和他聊,我注意到孩子对历史特别感兴趣,他还问了我很多关于秦朝的历史,比如秦始皇怎么死的?徐福东渡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等等,有些东西,是高中生才需要理解的内容。我帮他一一解决困惑,同时又向他推荐图文版的适合初中生读的《中国通史》,还有把枯燥艰涩的明史写的轻松诙谐的《明朝那些事儿》,孩子如饥似渴的读。最近两次的历史成绩,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考了88分,年级第二名,这一次满分50的卷子考了45分,进步明显。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每个教师都在尽量唤起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兴趣,使他们入迷地酷爱这门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能力、志向才能自愿地建立起来。但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我认为,教师要爱学生,用真诚平等的态度,赢得所有学生的爱戴,也就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世界。爱学生,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走进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的愿望和需求。苏霍姆林斯基说:“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
以上只是我在阅读《给教师的建议》所获得的一些粗浅的体会,远不能透视这部著作的全部内容,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和思想,还有待于广大的同行们通过精心地阅读、细细地品尝,在应用实践中体验、在研究探索中深入地感悟。
第三篇:给教师的建议体会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给我们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会遇到落伍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他把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归结于教师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他告诫我们要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现在的后进生怎么产生的,或许就是应验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吧,“我们没有合理的个别对待学生”。以至于现在一个班里会有那么多的后进生,而老师们当然也包括我,就知道去埋怨学生,认为学生没有好好学,甚至认为他们“笨”反应慢,可是我们何尝不换位思考一下呢?老师们又何尝考虑到那些后进生的痛苦,因为某种原因上课听不懂,却还要装作很认真听讲,配合老师,对他们来说何尝不是一种煎熬!作为老师你采取了个别对待学生了吗?没有!我们上课只是把大众的东西强加于他们,并没有考虑到他们能否接受啊!长期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了!虽然目前来说,个别对待学生实行起来有点困难,但我觉还是应该朝这个方面不断的努力,时间是靠自己挤出来的,方法是靠自己探究出来的,只有这样才能才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法,能成为更多人心目中真正的教书育人者!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习方法。教是为了达到最终用不着教,我们要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拿到新教材,就知道应该从何入手去学习。
那么该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这是老师们都关心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谈到的这几点对我们今天的教学仍具有现实意义,我们一同来看看吧。
一,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
二,课堂上创造各机机会让学生探究和思考。
三,课堂上不能让学生总是处在一种兴奋的状态,这不利于学生思考。
四,让学生运用知识,经常完成一些实践性的作业。
五,个别布置作业,让学生各尽所能。
六,不让任何学生做一切缺乏动脑的劳动。
七,让学生生深刻理解教材。
八,把知识和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提高教学质量任重而道远,至于如何提高更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和艺术。不管怎样,我们要记住:学生易于接受的、省时高效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好的。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犹如黑暗里的光明,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如何切实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如何让每位孩子聪明健康的成长。更开阔了我们的眼界,我们将为提高自己的水平、转变自己的态度而努力!另外,这本书还让我认识到赞美的神奇作用;体会到了思索的快乐;知道了宽容学也是一种精神;懂得了因材施教的重要……
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继续学习这100条建议,利用它来细致深化自己的工作。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
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但教师要想教好,那须得一桶水,一池水。所以,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做到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储备自己的知识。
对一个教师来说,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之一粟。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教师要建立起自己的藏书,使之成为自己的老师,每天去向它们请教。那么,“每过一年,你的科学知识都变得更丰富”。工作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给教师的建议》P96)。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伟大著作中还精辟地揭示出一个读书的真理:学生智力的发展取决于阅读能力。“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给教师的建议》P10)“如果阅读对于学生成为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那就没有必要花费许多时间给学生补课了。”(《给教师的建议》P11)他认为,学习发生困难和形成差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天到晚死啃教科书,“拼命使用他的记忆机器”。正因为“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教科书也读不好”。(《给教师的建议》P149)如果我们真的想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那就要“让他们走到学校图书馆的书架跟前去,让书籍从沉睡的巨人变成青年时代的挚友”!(《给教师的建议》P150)阅读优秀书籍是最好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这是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提供的又一重要教诲。他说:“我坚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自己对自己谈话,诉诸自己的良心,这才是真正的自我教育。只有那从人类的道德财富中给自己找到榜样的人,只有那希望从这些财富中为自己的心灵吸取最宝贵的东西的人,才能达到思想和生活的崇高境界。我以为,只有当每一个青年都找到一本在他的一生中留下很深的痕迹的书时,才算达到了教育目的。”(《给教师的建议》P392)“书籍对少年来说,并不是真理的仓库,而是内心体验的源泉。”(《给教师的建议》P359)在他看来,一个人在少年时代和青少年时期读过哪些书,会影响甚至决定人的一生。
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而其中最重要的习惯应该是读书的习惯。学会读书,爱好阅读,是“学会学习”的最主要内容。而要让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习惯和精神需要,最重要的是教师。教师的读书风气能影响和带动学生的爱好。“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苏霍姆林斯基)当书籍成为教师的第一至爱的时候,喜爱读书便会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读书爱好,决定着一所学校的校风。
我坚信,做一个“学习型”的教师是教师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凌源市回民小学
宋
涛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凌源市回民小学
马久明
第四篇:给教师的建议体会
读《给教书的建议》心得体会
牛 学 梅
大 张 屯 中 学
音乐教师读书体会
教师读书靠的是长期的积淀,坚持不懈的读书,读好书,耳濡目染,日积月累,才会储备真知,才会受到文化的熏陶;才会不断完善自我,提升教育教学艺术,在教学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能展现个人魅力和为师者的风范。
读书有甜。一本好的书,是一个足以让你“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情人,或在大树之下,或在藤椅之上,或坐或躺,或仰或俯,或高唱或低吟,心态自由,兴味十足。读书有苦。读书是一桩苦事,并非所有的书都是你所爱读的。比如有的工具书艰涩而枯燥,但身为教师的你,不读通工具书,显然是无法适应你的工作;比如有的哲学典籍抽象而深奥,常常让人敬而远之,但如果你对于哲学一无所知,那么你的思考常常缺乏深度,你的生活往往缺少智慧„„读书之甜,让人心向往之;读书之苦,又足以让人望而却步。读书是一种生活,生活就该有酸甜与苦辣。亲近生活,勤奋读书。读书,让你眼目清亮、神清气爽,让你充实,让你宁静,让你幸福。好书犹如一泓清泉,不仅清澈明净,可当镜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术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导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书籍。
就拿音乐来说吧,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是深刻而有力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一首歌(乐)曲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作为音乐教师,应利用音乐学科的特殊性,深入挖掘出音乐歌曲中内在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采用“输液灌滴”、“潜移默化”的方法,把这些思想情感充分地揭示给学生,让他们更好地感受、体验和表现,并从中在情操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响,心灵上受到启迪,乃至意志上受到熏陶、感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境地。
在平时的教学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成绩差、纪律差的同学,我们称之为“后进生”。教师要及时发现,准确把握每个后进生的优点,使他的优点得以升华、特长得到发展,使他感到“我也有比别人强的地方”,“我也有自己的优势”,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教师还要善于给他创设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和空间,正确地加以引导,让他获得成功,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
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当学生遭到失败时,当学生不敢尝试新事物,缺乏信心时,当学生在做一件似乎不可能做好的事时,教师要给予鼓励。给学生一个微笑,告诉他:“你能做好,老师相信你„„”有了教师的鼓励,学生会感到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支撑着他,从而对自己充满信心。而当学生产生什么事都来做的想法时,当学生学会认识简谱时;当学生争先恐后的劳动时;当学生有一次作业得“优”时,哪怕是很小的成功,做老师的不要吝惜表扬,应该由衷地肯定学生的行为。你可以竖起大拇指,发自内心地告诉他:“你做得很好,我为你的行为感到骄傲„„ ”。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真诚的表述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这本书充满了精气神,使它充满了善意,充满了真诚,充满了生命的灵气。值得我们细细地去品味,领悟它精髓所在,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
歌 曲 《七 子 之 歌¬¬ —— 澳 门》
[设计理念]
根据“音乐作为听觉艺术,它虽任何 教育功能,但其功能是潜在的,必须通过音乐自身特有魅力对人的情感、心灵作用方能奏效”的特点,认真挖掘《七子之歌》、《东方之珠》等歌曲内涵,将音乐的育人功能渗透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在演唱歌曲,朗读歌词、比较演唱风格,感情音乐内涵过程中,激发学生民族意识,强化爱国观念。[教学目标]
1、感受作品的风格特征,了解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
2、能用深情的歌声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
3、通过多种体验,深化学生对祖国——母亲其内涵的理解,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4、通过相关学科的知识渗透,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教学重点]
1、通过多种体验,加深对不同作品情感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理解。
2、认识弱起拍在乐曲情感表达中的作用。
3、通过歌曲的演唱处理,表达歌曲的内涵。[教学方法] 视听结合法、类比法、分析、讨论与实践法。[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钢琴、多媒体教学用具。[教学过程]
一、“音画同步法”引导欣赏
1、欣赏交响乐《1997•天地人》序曲。
2、思考:乐曲表现了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乐曲用什么方法来表达情感描绘的意境?
3、议论:曲作者用那庄严的钟声、美妙的歌声和乐声谱写一曲中华儿女的爱国心声。作品形象再现“1997香港回归”交接仪式那神圣、令人难忘的时刻。乐曲不但唤起我们对往日的记忆与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乐曲还唤起每一位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与深深的爱国情。
4、师:《1997•天地人》序曲让我们再次认识:音乐作为声音的艺术,它具有再现生活、表达情感的功能,它还能通过自身特有的艺术魅力感染人、影响人,所以,作者常利用乐曲表现生活感受,抒发情感。从人的审美能力发展看,认识音乐所具有的表现功能是不够的,我们还应通过作品,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对生活的感受,体验他们对情感的表达。那么,请大爱与我一起再欣赏两首同风格、同题材的作品。
二、比较欣赏
1、播放歌曲《东方之珠》、《七子之歌》。
2、引导讨论:听过这两首歌曲吗?歌曲的曲名分别代表我国哪两个地方的地名?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它们所处的位置?(直接在课件上点击寻找)你了解这两个地方的历史吗?能简要地谈谈吗?(在学生谈的基础上,教师补充介绍作者与创作背景。)
3、歌曲比较:
(1)会唱这两首歌曲吗/(引导学生跟琴哼唱这两首歌曲,并思考问题。)(2)思考: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曲作者用哪些表现手法来表达不同的情感?你的体会从哪而来?
(3)师根据生讨论结果引导探索,强化对旋律、节奏、力度、色彩、歌词等作用的理解。
如:A、舒缓的旋律与跳进旋律的对比;B、三连音、休止符应用;C、歌曲十度音高跳动形成力度、色彩的对比;D、歌词含蓄与直白的对比。这些体会从听、唱歌谱的对比中得来的。
(展示课件歌单)要求学生边听师演唱,边画出歌曲的旋律线,并通过旋律乐句的演唱对比,体验旋律不同的组织形式对音乐力度、色彩构成的影响,进而体会歌曲的情绪的变化。用添加“三连音”、“休止符”朗读歌词的对比体验方法,认识“三连音”、“休止符”在歌曲的情感表达中的作用。体会歌词、节奏、旋律与情感表达的内在联系。(4)归纳:
曲目 《东方之珠》与《七子之歌》
音乐创作手法、曲式结构、风格、音乐与高潮处理手法、歌词表达方式、表达的情感
《东方之珠》
前部分情绪平静、旋律流畅;后部分为音乐的高潮,都用弱起拍的表现手法。抒情、深沉的歌曲;都是二段体歌曲。A、三连音的应用;
B、连续上行几个乐音应用,形成乐段色彩的变化。含蓄、富有诗意。
表达炎黄子孙对祖国的爱恋之情。《七子之歌》
A、上行、下行音乐短语的应用;B、音程大跳,形成力度变化来构成音乐高潮。通俗、口语化。
表达游子渴望回归祖**亲怀抱的强烈愿望。
三、歌曲演唱处理
师:根据前面的歌曲分析与探讨,加深我们对旋律、节奏、力度、色彩、歌词等音乐要素的作品情感表达中作用的认识。针对《七子之歌——澳门》内涵的思想感情,请学生思考用哪些演唱处理方法,能更好体现游子渴望回归祖**亲怀抱的迫切心情。
1、思考:歌曲中多次出现对“母亲„„”的呼唤,其心情是否一样,如何体现这一次比一次更强烈的愿望。(提示注意:力度强弱变化时“度”的把握,最后的呼唤“母亲„„”加渐强渐弱的对比,以及演唱形式的变化处理。)
2、根据歌曲原有的要求进行歌曲处理。
3、根据学生设想,进行演唱处理方案的交流与最佳演唱处理方案的选择、应用。
四、总结
通过主题性歌曲的多种体验互化,深化我们对不同作品内在情感体验和理解,并通过歌曲的演唱,体会作曲家融汇在作品中的真挚爱国情感和民族情怀。希望通过本课学习,大家在体验音乐的同时,能够唤起我们的爱国之情。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在演唱歌曲,朗读歌词、比较演唱风格,感受音乐内涵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民族意识,强化了爱国观念。通过多种体验,加深了对不同作品情感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理解。
德育渗透教案
《七子之歌——澳门》
牛 学 梅
大 张 屯 中 学
《青春舞曲》说课稿
牛 学 梅
大 张 屯 中 学
《青春舞曲》说课稿
大张屯中学
牛学梅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音乐第二单元天山之春的演奏内容。这首民歌是由 “西北民歌王”之誉的王洛宾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从一个维吾尔族商人口中获得,并加以整理而成。全曲是由五个乐句都是基本相同的节奏,同样的旋律重复而让人百唱不厌,只在第三乐句的旋律上稍许变化,就能给人以新鲜感。最末两小节是乐段的扩充,在稍许变化的旋律中,用新疆维吾尔族乡土味的虚词衬字渲染,又回到主旋律中去结束全曲。
2、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学唱歌曲使学生体验作品中轻快活泼的情绪。
能力目标:通过音乐活动,了解新疆民歌的风格特点,增强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情感目标:通过学唱歌曲,使学生懂得青春易逝的道理,启发学生珍惜光阴。
3、教学重点:歌曲情绪的体验和实践
4、教学难点: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创造力。
5、教具准备:电子琴、手鼓、铃鼓、自制打击乐器、多媒体课件 6.课
时:一课时
二、说学情
对于初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把握音乐的情绪和表现音乐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和提高。对于我所教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农村的学生,他们从小就很少跟音乐接触,因此,对学习音乐的兴趣不够浓厚,还缺乏一定的主动性、积极性。想要让学生很好而又迅速的掌握音乐知识,那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有了动力,就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说教法
针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表演法等。
四、说学法
从本课的教学目标出发,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如下学法:整体感知法、视听法、讨论法、探究法、实践法。
五、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
(一)、组织教学:
教师示范几个民族的舞蹈动作,让学生分别说出是哪个民族的舞蹈动作。设计意图:课前学生的注意力都比较分散,因此,运用提问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二)、情景导入
1、多媒体播放新疆维吾尔族歌舞《大阪城的姑娘》。
2、要求学生视听后说出它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并说说歌曲的音乐情绪。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创设,运用视听法、提问法,让学生感受新疆维吾尔族民歌欢乐的歌舞场面,激发他们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从而引入新课教学《青春舞曲》。
(三)、整体感知
1、欣赏《青春舞曲》
2、教师和几位舞蹈能力较强的学生为歌曲伴舞。
设计意图:让学生全面感受歌曲的音乐情绪,为歌曲伴舞,主要是创设欢乐的情景,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3、突破难点:
(1)、教师用手鼓示范边拍节奏边朗读歌词。(2)、学生找出歌曲的主要节奏型并拍出来。(3)、引导学生为歌曲编配打击乐伴奏。(4)、按节奏朗读歌词。(边拍边读)
4、学唱歌曲
(1)、随电子琴跟唱歌曲旋律。(2)、学生跟录音学唱歌词。(3)、教师弹旋律,学生唱词。
(4)、教师根据学生在学唱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分析、纠正。(5)、完整演唱歌曲(要求唱出欢快的情绪和拍的韵律感)
设计意图:高一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都已经趋向于成熟阶段,已经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由为歌曲编配打击乐伴奏,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节奏感;同时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能够感受、体验歌曲的风格特点。
(四)、音乐活动---探究表演展现自我
1、创编舞蹈动作,为歌曲配打击乐器。
2、全班同学分成演唱组、节奏组和舞蹈组进行唱、跳、奏表演。
3、轮换角色进行表演,并运用不同的速度、力度来表现歌曲。
设计意图:通过创编舞蹈动作,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通过分角色进行集体表演,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感受节奏与演唱、舞蹈的结合;用不同的速度、力度来表现歌曲,能让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中通过对比后,更能确切的的掌握歌曲的欢乐情绪。提高学生表现音乐的能力。
(五)、拓展
1、思考:《青春舞曲》这手歌曲揭示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生道理?
2、讨论(师生、生生互动)
设计意图:音乐也是一门学科,它渗透着情感教育、道德教育;通过师生、生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不仅能够掌握歌曲中蕴涵的人生道理(告戒人们青春易逝,一寸光阴一寸金,要好好把握时间,珍惜时间。)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鉴别、分析和表达能力。
(六)、小结:
今天我们从学习《青春舞曲》这首歌曲中,对我们美丽的新疆已经有了一些了解,我们要热爱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继承和发扬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同时还要谨记歌曲给予我们的人生道理:珍惜时光,展现自我。
《青春舞曲》教案
牛 学 梅
大 张 屯 中 学
《青春舞曲》教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和落实新课标的指示精神,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体验到音乐的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在《青春舞曲》一课的教学中,不追求学生的识谱能力、歌唱技巧,主要是让学生在创作律动和创编节奏中感受和体验新疆民歌的风格特征,感悟其中蕴涵的深刻人生道理。
二、教材:人音版第13册第三单元《天山之春》
三、课时:一课时
四、教具:钢琴(电子琴),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目标:
(一)学唱歌曲,使学生体验作品中轻快活泼的情绪。
(二)通过欣赏,了解新疆和西部民歌的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三)通过学唱歌曲,使学生懂得青春易逝的道理,启发学生珍惜光阴,立志成材。
六、教学重点:
歌曲情绪与风格特点的体验和实践。
七、教学难点:
感受歌曲的音乐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创造力。
八、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教师示范几个民族的舞蹈动作,让学生分别说出是哪个民族的舞蹈动作。设计意图:课前学生的注意力都比较分散,运用提问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一)导入新课: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拥有着各具特色,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段歌舞,想一想,它属于我国哪个地区的民族文化? [课件:新疆民歌《达坂城的姑娘》]同学们,就让我们一起到美丽的新疆走走吧![课件:欣赏并简介新疆风土人情]我们本节课要学的就是另外一首著名的新疆民歌《青春舞曲》。[课件:欣赏《青春舞曲》]
(二)学唱歌曲:
1、发声练习:
2、用手鼓伴奏有感情的朗诵歌词,注意“字正”才能“腔圆”。学生找出歌曲的主
要节奏型并拍出来。引导学生为歌曲编配打击乐伴奏。
3、教师范唱并讲解与欣赏版中的不同。[民歌的演变和二度创作]
4、学生轻声跟唱。[要求用一半音量,吐字清晰有弹性]
5、再次完整连唱歌曲。[要求唱出欢乐情绪和拍的韵律感。
(三)训练与表现 节奏练习:[课件] 节奏与演唱的结合,全班同学分成演唱组和节奏组,进行唱奏表演。[运用不同的伴奏并改变速度、力度等来表现歌曲]
(四)音乐活动
1、创编舞蹈动作,为歌曲配打击乐器。
2、全班同学分成演唱组、节奏组和舞蹈组进行唱、跳、奏表演。
3、轮换角色进行表演,并运用不同的速度、力度来表现歌曲。
(五)拓展
1、思考:《青春舞曲》这手歌曲揭示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生道理?
2、讨论(师生、生生互动)
音乐也是一门学科,它渗透着情感教育、道德教育;通过师生、生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不仅能够掌握歌曲中蕴涵的人生道理(告戒人们青春易逝,一寸光阴一寸金,要好好把握时间,珍惜时间。)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鉴别、分析和表达能力。
(六)小结
今天我们从学习《青春舞曲》这首歌曲中,对我们美丽的新疆已经有了一些了解,我们要热爱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继承和发扬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同时还要谨记歌曲给予我们的人生道理:珍惜时光,展现自我。
《渴望春天》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春之声》的第一课时,春是四季之首,她在人们的艺术创作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莫扎特所创作的《渴望春天》是一首深受全世界青少年喜爱的歌曲,本节课我以“春之声”这一主题为出发点,通过让学生聆听、学唱、欣赏、朗诵描绘春天景象的艺术作品,使学生感受并体验音乐与大自然,与文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及音乐自身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标:
1、以“春”为主题,使学生通过歌唱春天的歌曲,欣赏春天的乐曲,来寻找春天,发现春天,感悟春天。
2、在反复聆听、歌唱《渴望春天》的过程中,感受歌曲明朗、愉快的情绪。培养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启发学生体验在清新流畅的音乐中焕发的青春气息,唤起学生对音乐、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能够用甜美、圆润而有弹性的声音、轻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渴望春天》,尝试用声音、速度、力度的变化表现赞美春天、渴望春天的心情。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有关作曲家生平等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背景知识,放到课外由学生自主探索解决,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4、了解相关的知识和文化,在音乐的启迪和感染下,产生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反复聆听、歌唱《渴望春天》的过程中,感受歌曲明朗、愉快的情绪,做到用甜美、圆润而有弹性的声音表现歌曲。
难点:歌曲准确、有感情的演唱及情感的表现。
四、说学情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阶段,加上十三、四岁的年龄正处于变声期,所以我要教会学生正确的歌唱方法,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开阔音乐视野,并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五、说教法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所以本节课我设计并运用了创设
情境、合作探究、创新实践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听、多唱、多想、多讨论、多创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真正体验快乐音乐的宗旨。
六、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我在选择学法指导时,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音乐能力,让学生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动静结合,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达到教学目的。
七、教具 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兴趣导入
在导入环节,我通过音乐课件,让学生欣赏任贤齐的《春天花会开》,并播放以春天为主题的风景图片,创设情境,让学生从音乐风格上自然的走近春天,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出本课的学习内容。
(二)新课教学(在新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初听歌曲,体验感受
我先让学生欣赏优秀的童声合唱团演唱的《渴望春天》,使学生熟悉旋律,初步体会和感受音乐的意境,用一流的音乐本身去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简单介绍音乐大师莫扎特和他非凡的音乐天赋,为下面的歌曲学习奠定基础。
2、学唱歌曲
本环节,我采用了听唱、教唱、设疑、讨论等方法,练习6/8拍节奏,准确的换气点和弱起的整齐,在引导学生的同时,放手让同学们自主探究学习,改变以前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固定模式,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把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体会到作品的风格,感知歌曲的特点,并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三)巩固练习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会唱歌曲了,但是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能力还不够,所以在巩固练习这一环节,通过设疑,讨论,让同学们再次欣赏歌曲,真正理解歌曲的风格和演唱情绪,最后在音乐伴奏下,学生有感情的进行演唱,以达到教学效果。
(四)拓展延伸,创新实践
在这个环节,我通过播放课件,用配乐,让学生朗诵朱自清的散文《春》及古诗词当中有关春的诗句等,音乐与文学相结合,强调春之美,音乐美,春之声的主题,唤起
他们对音乐,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五)小结
通过课件展示,师生共同进行总结,一起感受春天,享受美好,珍惜现在,一起渴望春天,最后共同在优美的《渴望春天》歌声中结束。
一、课题阐述: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下册第单元《难忘今宵》,下面就教材、教教法、学法、教学设计四方面谈谈我的课堂教学构思:
二、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难忘今宵》作于1985年,曾多次在大型电视文艺晚会中作为终曲而演出,以突出晚会的主题思想。
这首歌的歌词仅有八句,歌词言简意赅、富有诗意、令人遐想。前四句歌词集中表达神州大地、各族人民共同祝愿祖国好的思想感情;后四句歌词集中表达“青山在,人未老”,友谊长存的思想感情。
这首歌的旋律优美、婉转,颇具抒情色彩。词曲作者分别是音乐文学家乔羽、著名作曲家王酩。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演唱歌曲,让学生能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歌唱。
2、、通过演唱歌曲,使学生敢在同学面前大胆自信有感情地歌唱。
3、通过创作与表演,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自我规划、组织能力。
4、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幸福美好生活的情感。让学生充分理解歌曲的文化内涵,并用积极的态度参与音乐活动。
(三)教学重难点
歌曲中旋律相同点及相似点的区别练习是这节课的重点。难点是演唱歌曲时音准的掌握,情感的投入。
三、说教法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视听结合法:
在歌曲欣赏的同时,配以画面,让学生视听结合,走进音乐,感受经典作品的魅力。
2、情境体验法:
音乐审美必须要求体验到音乐的意境,在教学中我多处采用创设情景的方法,使学生深入了解歌曲的内涵,从而能更好地演唱歌曲。
四、说学法
要让学生在学习中顺利突破难点,掌握重点,我准备引导学生采取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1、听唱感知,整体把握
音乐这一艺术类别主要是通过听、唱的手段来感受内涵、体味情感,又加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歌曲中旋律相同点及相似点的区别练习,理解的前提是感知,而听唱是学生感知的一种基本手段。
2、对比分析,获得知识
这种方法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探究现象,获得知识。
3、亲身体验,验证结论
五、说设计流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哑剧导入,实践体验,再引出历年春晚的尾声歌曲《难忘今宵》,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参与音乐的热情,同时为后面《难忘今宵》的学习打下伏笔。
2、新授歌曲,体验情感(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聆听歌曲《难忘今宵》,同时观看近几年来春节联欢晚会的图片,让学生视听结合,感受经典作品的魅力,从而初步体验歌曲。观看一小段录象,根据画面请你选择一段合适的音乐。
(撷取学生周围最熟悉的活动场面,进行哑剧表演,并通过画面与音乐结合的实践体验,即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参与音乐的热情,又为后面《难忘今宵》的出现打下了伏笔。)
(2)新授歌曲,体验情感
一起聆听李谷一演唱的优美动听的歌曲,结合大屏幕乐谱,思考:
A、歌曲中的两段歌词各表达了什么内容?
B、歌曲中哪些小节的旋律完全相同?
C、哪些小节的旋律相似不完全相同?
帮助学生了解歌曲特点(相同和相似旋律、大跳音程),降低学唱歌曲的难度。具体的学唱过程是,教师钢琴伴奏,学生用lu模唱旋律——加词演唱歌曲——歌曲细节处理——有感情地演唱。
(3)歌曲细节处理
由于歌曲中采用了很多的十六分音符,为让学生唱好这一细节部分,我通过情境提问、引导启发的方法,设计“为什么歌曲中采用了这么多的十六分音符,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如果把十六分音符都改为八分甚至四分音符,效果又会怎样?”这些问题,使学生从问题中尝试对歌曲的了解,掌握旋律特点。同时通过比较、讨论曲作者运用的大量十六分音符,理解歌曲的内涵。所以在新授歌曲中,从问题—聆听—体验—思考—回答的思维流动过程,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4)词作者介绍
歌曲学会后对词曲作者作简单介绍,让学生了解老一辈艺术家的辉煌成就,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唱歌曲的热情。
3、情感升华,拓展创造,师生互动
通过对两位作者的了解,让学生对这首歌曲又有了深一层的领会和感悟。拓展环节设计让学生通过视听2001年“春节晚会”的《难忘今宵》,体会民族唱法与美声加通俗唱法的不同效果
接着开展表演活动,以二十年以后的同学聚会为主题,以小组为单位采用不同的形式策划、商讨、研究、进行表演。让学生通过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回馈,从中也体现出学生的合作、交流、探究的精神。教师的参与,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4、德育渗透,情感升华
在《难忘今宵》的歌声中结束这节课。使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升华。
歌曲《难忘今宵》
教学思想:
课改的动力是转变教师陈旧的一言堂观念,让原先的教学“死水”变得波澜起伏,有声有色,使学生回味无穷,终生受益。在本课的教学中,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教师通过让学生哑剧表演、音乐选择、音乐创造、师生互动等,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等水平,从中也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学目标:
1、通过演唱歌曲,让学生能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歌唱。
2、通过演唱歌曲,使学生敢在同学面前大胆自信有感情地歌唱。
3、通过创作与表演,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自我规划、组织能力。
4、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幸福美好生活的情感。让学生充分理解歌曲的文化内涵,并用积极的态度参与音乐活动。教学重点:
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歌曲。教学难点:
理解歌曲的文化情感内涵,对其进行创作与表演。教学过程:
一、哑剧导入,实践体验
师:首先请4位同学上来边听音乐边进行哑剧表演---出操,请其他同学思考在这个哑剧中,共出现了几次音乐?这些音乐在何种场合出现?(播放音乐,屏幕同时显示问题)生:共出现了4次音乐,分别是进场---升旗---做操---退场。师:为什么这4位同学不把音乐与动作换一下? 生:这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动作只能配这样的动作„„
师:确实,音乐能烘托气氛,音乐能表达人的情感,音乐更是无法用语言来传达的“弦外之音”,什么样的音乐,什么样的心情,同样,什么样的画面,也应该配什么样的音乐。下面就请同学们来观看一小段录象,根据画面请你选择一段合适的音乐。
(屏幕滚动播放“春节联欢晚会”的结尾无声片段,音乐播放:1《命运交响曲》2、《我心永恒》、3《难忘今宵》)
生:《命运交响曲》太激烈了,《我心永恒》很抒情,《难忘今宵》很符合其画面。
(撷取学生周围最熟悉的活动场面,进行哑剧表演,并通过画面与音乐结合的实践体验,即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参与音乐的热情,又为后面《难忘今宵》的出现打下了伏笔。)
二、新授歌曲,体验感情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那首每年“春节晚会”的压台戏《难忘今宵》。教师简单介绍词曲作者。
师:一起聆听李谷一演唱的优美动听的歌曲,结合大屏幕乐谱,思考:
⑴歌曲中的两段歌词各表达了什么内容?
⑵歌曲中哪些小节的旋律完全相同?
⑶哪些小节的旋律相似不完全相同? 生:(答略)
(教师由其中的1、3、5、7、11、12 13小节旋律特点教唱,学生随唱,其中第三小节的跳进旋律,看屏幕跟老师用tita读,用低头唱低音、抬头唱高音。)
师:为什么歌曲中采用了这么多的十六分音符,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如果把十六分音符都改为八分甚至四分音符,效果又会怎样?(师唱改编成的音乐)生:大量运用十六分音符,更能表达人们内心的激动,不能平静„„
(课堂中的情境提问,引导启发是关键,学生从问题中尝试对歌曲最初的了解,掌握旋律特点便于歌唱。声势训练运用,解决了教学歌唱的疑难问题,排除了学生对较复杂又相似节奏的心理障碍。同时通过比较、讨论曲作者运用的大量十六分音符,理解歌曲的内涵。所以在新授歌曲中,从问题—聆听—体验—思考—回答的思维流动过程,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师:这首歌让你来唱,如何来处理它的情感力度变化昵?
生(甲):深情地演唱,从“共祝愿,祖国好”开始力度强„„
生(乙):第一小节用内在的情感演唱,第六小节对比前面小节稍强,第七、八小节相对前一小节稍弱„„ 师:(补充归纳)
师:随琴有感情地演唱(师生)
三、拓展创造,师生互动
师:这首曲子是李谷一用民族唱法所演唱的,那如果我们把这首歌用美声加通俗来演唱效果又会怎样呢?让我们一起来聆听2001年“春节晚会”幺红、满文军等演唱的《难
忘今宵》。
(屏幕播放2001年“春节晚会” 的《难忘今宵》)
师:《难忘今宵》这首歌以它悦耳的曲调、丰富的内涵,深得广大群众的喜爱,并且在许多大型电视文艺晚会中作为终曲而演出,借以突出晚会的主题思想。下面以小组为单位,采用不同的形式表演歌曲或歌曲的主题。生:分组进行策划、商讨、研究、表演
师:(总结评价)各小组表演的各具特色„„今天老师真的很开心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这首优美抒情的歌曲,在下课之前,老师也跃跃欲试,创造了一段歌词,送给同学们。(师唱“难忘今朝,难忘今朝,**班级把课上,学生个个都很棒,祝愿你,身体好,心情好,学习好„„”)
(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到学习的成功,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和看待他人。通过表演活动,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回馈,从中也体现出学生的合作、交流、探究的精神。教师的参与,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四、德育渗透,情感升华
师:就让我们带着这份喜悦,„„用歌声舞姿再次表达内心的诚挚之情: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祝祖**亲明天更美好„„(播放多媒体课件影音图像《难忘今宵》下课)课后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我通过让学生哑剧表演、音乐选择、音乐创造、师生互动等,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等水平,从中也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难 忘 今 宵 教 案
大 张 屯 中 学
牛 学 梅
难 忘 今 宵 说 课
大 张 屯 中 学
牛 学 梅
第五篇:读《给教师的建议100》有感
读《给教师的建议100》有感
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苏霍姆林斯基结合自己几十年的研究体会和教学经验,提出了几个在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内容有十一页多,阅读之后,摘录几条觉得很有启发意义的话:
1.驾驭学生思维的艺术,绝不在于事先把自己的每一条思路规定好,并且只讲事先准备好了的东西,而在于根据具体情况来讲当时需要讲的东西。一个好的教师,好就好在他能觉察课的发展情况,能正好从本节课发展的逻辑出发,按照此时此刻是唯一正确的道路走下去。
2.由事实过渡到概括性结论——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充满情感的时刻,就好比是学生攀上了一个高峰,为取得胜利而满怀喜悦。有经验的教师在备课时,总是费尽心机地考虑,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实现这种提高,怎样帮助学生“攀上高峰”,使他们成为“思想家”和“发现者”。
3.青年学生有一种喜欢用“思维的眼光”把握大量事实的需要,教师应当满足这种需要。对学生来说,如果他不能体验到自己思考的自豪感,那么他就不高兴进行脑力劳动。
4.学生要识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东西越多(在中、高年级要记住的东西是很多的),就越有必要进行思考和推论。这样似乎能消除疲劳,激发学生对知识和事实的新的兴趣。
5.许多学生在童年时期学习得很顺利,而到了少年期,却会变得愚笨、没有才能、对知识漠不关心了。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正是在这个时期,当学生的头脑需要思考、推论和研究的时候,他却被“解除”了思考的任务。教师想出的各种巧妙办法,都是为了尽可能地减轻学生对掌握教材的困难。结果得出一种很荒诞的情况:按教师的本意应该是减轻了学生的脑力劳动的办法,却在实质上把学生教育得不会从事脑力劳动了。
6.什么是掌握知识呢?这就是使周围的世界的事物、事实、现象和事件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真正的掌握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即:学生感到了知识是他进行智慧努力的结果,他自己去获取知识,同时找到运用知识的领域,从抽象真理再过渡到接触新的具体事实。当学生把问题的实质弄明白以后,这就是他顿然领悟的时刻:似乎一片黑暗一下子被鲜明的火光照亮了。
7.记忆力变坏是在少年期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正当一个人应当尽量多地思考的时期,却把他从思考中“解脱”出去了。应当引导理解力差和思维不敏捷的学生去独立发现真理。发现带来的喜悦,在经过自己努力而发现的真理面前的惊异感,这是智力发展的动力。这是走向自我确立的一个阶梯:学生体验到自豪感,体验到自己对自己的尊重。
8.如果滥用那些有趣的、形象的、鲜明的、花花绿绿的东西,就会导致学生过于兴奋:教室里总有人小声讲话或做小动作。教师为了“压倒”学生的嗡嗡声,就提高嗓门讲课。而这样一来又引起了更大的兴奋。这种兴奋可能使学生一连几节课安不下心来。于是,也就谈不上进行正常的脑力劳动了。毫无疑问,使用愚蠢的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这样精细的事情上表现出教育的无知,这些正是使青少年变成“难教的群民”的原因之一。
9.要使学生对学科的本质形成牢固的兴趣,就应当使课堂上学习的教材里包含一定“份额”的一直的东西和一定“份额”的未知的东西。结实未知跟已知之间的深刻联系,这是培养对知识的兴趣的教育诀窍之一。
10.在课堂上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时,总要设法使一些知识成为掌握另一些知识的工具,——学生的兴趣、注意力和知识的牢固性,归根结底都取决于这一点。留出时间,让学生去独立地深入思考各种事实、现象和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正是通常被称为“知识的巩固”的真正实质之所在。巩固知识不应当仅仅归结为当教师刚刚讲完时就立刻喊学生起来回答问题。
11.有人认为,为了克服学校搞唯智主义的偏向,有必要让学生参加一些体力劳动。这种观点是令人困惑莫解的。缺乏动脑的劳动,也跟孙边让人去搞一些体力劳动(以免他无所事事)一样,都是对学生的智力发展有害的。有些思维品质只有在双手从事精巧劳动的条件下才能发展的。
12.系统化是思维之母。教师要选择一些专门的作业:让少年学生把事物和现象按其特点归入一定的组、纲、时期、风格等。
13.让学生通过理解、通过深入思考教材的实质而进行的识记才是最牢固的识记。为了防止学生死记硬背那些没有理解的东西,教师在检查作业时,不要出那些要求学生原样复述教科书课文和教师讲述的原话的题目。要使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进行独立思考、对比、比较和解说。
14.对学生的脑力劳动要做有计划的安排,使他们每隔一段时间就回过头来重新分析事实和现象,以求达到更深刻地理解的目的。
15.在小学各年级,知识跟技能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孩子们首先学习读、写、观察和表达自己思想的技能。
16.小学的课堂教学里,占有重要的地位的作业形式,是那些体现出教师的言语、直观形象和实际活动相统一的作业形式。教师尽最大的努力把抽象概念的含义讲清楚。每一位小学教师都逐渐积累而编成一本“抽象概念词典”。对于这些抽象概念(如:自然界、有机体、物质、原因、结果等),教师不断地利用新的事实来加以解释。
附读书后记:
一篇一篇,一字一句,算是粗略地把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从头到尾的看了一遍,虽然感觉也有了一些收获与体会,但其中很多部分还不是很理解,有待于再进一步研读。下面准备把这100个建议的体会都打印出来,装订成一本,便于再读的时候做补充和修改。接下来的十几天(月底前,还有16天),要认真阅读教研室张主任布置的《备课的变革》了,还得准备讲演稿,每天所写的材料也可发在博客上,希望偶尔路过的同行多提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