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创新能力的影响
现代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创新能力的影响
现代家庭教育中,对孩子创新能力的忽视已成为家庭教育的一大误区。
那么,何为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指“相对于个人而言,如果做出了新颖、独特、具有价值的精神的或物质的成果,则这种成果就是创新成果;试图做出创新性成果的活动”(过程)就是创新活动(过程);从事创新活动,做出创新性成果的能力就是创新能力。”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72年的主题报告中就指出:“全球问题千头万绪,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怎样发展人的创造力。因为在未来的挑战面前,人类已不能依靠有限的资源,也难以依靠历史的经验,只有抓住创新这个关键,才能生存和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能力变得愈加重要,前人曾这样总结创新的重要意义:“创新是自我实现之阶,是创业创效之路,是巨龙腾飞之翼,是民族进步之魂。”②江泽民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于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素质的培养,是一个孩子成才的关键,创新素质是一个人各种素质因素中关键之所在,是成功素质的核心。很难想象,一个完全没有创新能力的孩子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中如何生存。因此创新是个人价值提高的体现,是中华民族不断进步与发展的灵魂,是全人类应关注与重视的问题。
创新能力如此重要,而它的形成又不是短期可以促成的,它需要父母从小的呵护与培养,早期的家庭教育对开发个体潜能具有重大意义。但由于教育方法的不当,许多家长将儿童的创造性扼杀在了摇篮里。
孩子生来就是天才,但往往因为错误的教育方法扼杀了他们的思想,阻挡了他们求知的脚步,从而变得平庸。---------爱因斯坦
著名华人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杨振宁博士曾多次谈到,中国的孩子与美国孩子相比,优势是基础知识扎实、会考试,但在动手能力方面非常欠缺,缺乏创造性。
那这又是由于我国怎样的一种教育方式导致的呢?我们先来看一个真实的案例。主人公名为浩军,是名高中生。在父母眼中他是个乖孩子,只会埋头读书,没有好奇心,没有想象力,更没有创造的冲动。尽管学习很刻苦,但他的成绩并不出色,而且最差的一门是物理。对机械类的东西有本能的反感,一接触到齿轮、轴、转动、力这些字眼,就会有恶心想吐的感觉。他怀疑自己是因为童年的一些刺激和伤害,而患上了强迫症。随后他回忆了两件对他伤害颇大的事件。一件发生在三岁那年,他由于好奇而拆掉了家里的镀金的表,遭到了爸爸的毒打和妈妈的责骂。小学后,虽然挨过一次打手变得老实多了,但想象的翅膀还在不断成长,他对家里坏掉的灯泡提出了修理的办法,非但没有得到肯定,反被父亲认为是不务正业而斥责一通。至此,他完全丧失了想象的兴趣与创造的动力,成了一个完全由父母塑造出的泥偶。这种情况在我们国家绝不是个例,家长们都理所当然的认为孩子毁坏了东西就是不对的,一定要通过打骂的方式使其长记性,如果毁坏的东西较贵重,孩子还要背上败家子的骂名。能够在孩子犯错后微笑的鼓励孩子继续拆或学会的家长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中国的家长缺少一种理性的思维,他们似乎从没想过,孩子的这种破坏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是可以培养的,可以转化为创新能力的;更不会想到,一顿打,便毁掉了一个中国的“爱迪生”。
既然说到爱迪生,我们不妨看看欧美的家庭教育方法与我们的迥同。
在爱迪生的幼年时代家长就能很好的保护他的好奇心,并启发他进行独立思考。5岁时,他曾躲在邻居家的仓库里,蹲在鸡蛋上孵小鸡。到吃饭时还没回家,急得家人到处找。最后爸爸把他从邻居家的那家仓库找了出来,他屁股上沾满了鸡蛋破后流出的黄液。爸爸见此景哈哈大笑,妈妈也没有责备他,认为孩子好问好学,会有出息的。从此,母亲便因势利导的教孩子学习文化知识。爱迪生日后之所以能发明创造出2000多项电器,与父母的热心支持与培养有密切关系。
由此看来我国家庭教育方式确有不妥之处,为进一步探究,我们先来看一下家庭教育方式的分类。
一般来说,家庭教育方式被分为压抑型、溺爱型、民主型这三类。在杨宝忠先生的《大教育视野中的家庭教育》中,将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归纳为,强权式教育,溺爱式教育,放任式教育,收买式教育,和复合式教育五中。
通过分析,放任式教育的主要表现有二:其一“教育组织者恪守‘树大自然直,人大必自通’的古训,或者以工作忙为借口,„„无原则的宽容和庇护儿童的缺点和错误。”③二是不规则的钟摆现象。“„„平时没有引导和规范,而是在儿童已养成了某种不良习惯后,才急于补救。心情好时对孩子和颜悦色,心情不好时,对儿童是厉声厉色,横加斥责,拳脚相加。以上两类表现可分别归类于溺爱型和压抑型(强权型)。收买式的教育是指“家庭教育组织者经常通过物质刺激的形式诱导和收买儿童,以使的某种行为出现或者不出现,某种活动继续或者终止。经常被收买的儿童,做事缺乏自觉性和自主性,不能吃苦耐劳,意志力薄弱,爱投机取巧,拈轻怕重。”究其定义与结果,我认为收买式可以归为溺爱型。最终,经过总结,可将现代家庭的教育方式分为四大类:
一、民主型,二、压抑型,三、溺爱型,四、复合型。
首先,我将通过对后三种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入手,一一分析其对孩子创新能力的影响。1压抑型--------关键词:体罚、斥责、阻挠、不关心、不支持
在文章开头举出的邵军的例子,他就处于一个典型的压抑型家庭中。在这些家庭中,家长往往抱者“盼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态,希望孩子完全的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为此他们不惜对孩子施以强压,通过暴力的手段防止孩子从事他们意愿以外的事,这种恐吓,胁迫的做法在孩子心灵上上了一把锁。长期如此,孩子曾经那拥有缤纷想象的思想被禁锢了,家长说这样对,那就这样,家长说那样不对,那就坚决不能那样。孩子因此失去了思想上的独立性,家长成功的奴隶了孩子的思想,也就不怕孩子再有出格的行动,仔细想想,这种事情有没有在我们身边发生过?一个小女孩把养的昆虫放在窗台上,被妈妈扔在地上,还被狠狠的打了一巴掌。这一巴掌可能打掉了孩子所有的兴趣和想象力。总是因为好奇心而受到伤害的孩子,又怎能保持对新鲜事物的求知兴趣,又凭借什么产生创新的欲望呢?欧美家庭的教育方式是努力呵护、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而我们的家长却在努力的扼杀,生生剪掉了孩子尚且稚嫩的想象的翅膀。这样家庭中走出的孩子,多半是循规蹈矩,畏缩不前,思想懒惰,想象力贫乏。当小孩子对某个问题“打破沙锅问到底”时我们家长的反映往往是“你别烦我,正忙呢”,“你哪那么多为什么”“你别瞎想,好好念你的书去”,对于孩子灵光的闪现,家长总是显得很不耐烦。很少有家长能认真考虑孩子提出的问题,更不要说进一步的引导孩子探讨了。以下是我在小范围内关于家长对孩子创新能力影响的调查。
2溺爱型--------关键词: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差、缺乏独立性情
独立性情是拥有创造力所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动手实践操作等能力也与孩子是否能够独立创造有着密切关系。再看以下例子:在学生假期中,中国和日本多次开展中日学生野营活动。几乎每次活动,中国孩子的表现都比日本孩子差。在路途中,中国孩子有些不适,大人就会让他上车,回后方宾馆休息。一个日本孩子病了,不仅是孩子自己要坚持走下去,日方领队也认为这是磨练他的好时机。日本孩子到了天安门广场,日方领队对孩子们说,现在给你们每人发20元人民币,自己买一顿饭吃,自由活动,四点半集合,然后日本孩子三五个一组走开了。中方老师很担心,心想你们从日本来的,中国话不会说,路也不熟,天安门四通八达,找不回来怎么办?日方领队摇头:“没关系,回不来也是锻炼。”借此我们可以揣摩一下,为什么同为亚洲国家,日本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远远的高于中国。溺爱型家庭的孩子,几乎不会叠被子,不会洗衣服,不会扫地削苹果,这些最基本的生存实践活动都被剥夺了,他们还能上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找创意的源泉呢?青少年的确需要呵护,但我们的家
长偏偏弄反了方向,应该注意呵护的是孩子的创新意识,但家长总是有意无意的抹杀;不应该包办一切的是孩子的成长生活,过渡的保护带给孩子的只能是无能,以下是关于家长对孩子独立性情培养情况调查问卷的题目及结果。
3复合型
综合了溺爱型与压抑型两种类型的特征,最不利于孩子的发展。单纯的溺爱型与压抑型,或许并不多见,多数家庭会以一种综合的形式呈现,或在不同的时段分别呈现。这种教育方式既在行为上使孩子成为没有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无用人,又在思想上使其倍受摧残和禁锢,所产生的消极影响,远远大于以上两类。
4民主型-------关键词:自由、融洽
在民主气氛下,孩子勇于提出质疑,乐于思考,加之家长的鼓励与引导,创造的火花随时都会迸发。
在这种类型的家庭中,一般不会出现生活不能自理的孩子,当孩子对某件事情感兴趣时,家长至少不会千方百计的阻挠,更不会加之打骂。但若具体观察,也会发现在民主型家庭中,对孩子的创新能力的重视程度,也是有轻有重的,当孩子已经开始形成创新思维时,家长一定要乐于欣赏孩子,抓住孩子的闪光点,加以挖掘和启发。仅仅持有一种民主的态度还是不够的。
原因
1经济发展水平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尤其是在一些农村家庭中,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谁会去关注创新能力?我们可以想象,一个贫困家庭,家中仅有的一台收音机被孩子拆了,家长怎能不气?就算在小康家庭中,家长也会为了一块镀金的表而将孩子痛打一顿。要家长完全忽视家中经济条件去培养对于他们来说没有实效的“创新能力”谈何容易?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多会将希望寄托的孩子的学习上,溺爱型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其余的什么都不用干,”压抑型家长会说,“不要搞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好好学习去,他们认为学习是孩子成功和改变全家命运的唯一途径。另一种情况就更为急功近利,家长会剥夺孩子上学的权利,让孩子辍学在家中帮忙干活,这样的孩子虽然拥有了动手能力,但缺乏教育思想上还是一片空白。
2文化传统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家思想为核心,而儒家思想培育出的人有哪些特征呢?谦逊,谦谨,克制,和蔼,温顺,忠厚。乍一看这些似是优点,但他们却对创新思维的产生有着极大的阻碍作用。我国封建社会之所以能够持续那么多年,就是因为在这种“中庸”思想的熏染下,人们习惯了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经济上缺乏无限的进取心,在看下面的一些俗语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创新能力在中国家长心目中如此的没有地位,“树大招风”、“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知足常乐,随遇而安”。中国家长总是抱着一种“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观念来束缚孩子,试图将几千来年流传下来的陈腐的中庸之道强加在孩子身上,使孩子变得人云亦云,没有主见,做任何事情都如履薄冰,不敢越雷池半步。
方法
雷丁指出,促进个体创新能力发展的特殊教育方式有如下四种:⑴对规定和限制作出解释,允许孩子参与。⑵适时的把对孩子的期望表达出来,并恰当的运用奖惩手段。⑶在家中提供丰富的玩具、材料。⑷家长能与孩子一起从事学业方面的活动。
日本学者恩田彰在其《创造性的开发与评价》中认为,要注意以下四个问题:⑴使孩子不失偏颇地广泛的经历多方面的活动,而不是将其束之于狭小的框框中;⑵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心,培养兴趣、爱好的萌芽,促使其掌握必要的知识和吸收有益的经验;⑶培养孩子的思维和行动向好的方向发展,使其避免落入呆板的框子,鼓励其不落俗套;⑷有必要让
孩子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应充分认识到每个孩子都具有不同的才能和性格,不加分辨地一视同仁的教育方法是十分危险的。
简单看来,要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要具备以下基本两步:
首先,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孤立的,它于孩子的情商培养,道德素质培养,智力、心理等素质的培养是相互作用的。要培养创造性,首先家长要保证一种正确的科学的教育方式,不能过分宠爱,也不能过度压抑,既要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又要规定他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要尽量多的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就算孩子的选择是错的,一次实践过后,他能更好的吸取经验和教训。总之,要让家中充满民主的空气,这是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一步。
其次,要充分发挥家长的鼓励与引导作用。家长不能仅仅作为旁观者,当孩子提出问题时,应积极引导其进一步探索。必要时候,家长要主动“出击”,为孩子营造一个适于创新的环境。如与孩子一起收看探索类节目,为孩子购买相关书籍,主动提问一些发散性的问题,激发孩子去质疑。
参考书籍
汪秋:《中国家庭教育成功指南》 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6
张卫、金戈:《千万别走进家教误区》
第二篇: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
孩子是家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如同家庭的一剂强心针,能使家庭和睦,夫妻关系和谐。家长亦为之喜,亦为之优。为人父母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在人类各种关系中,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具有特殊地位,是其他关系不可替代的。这种关系是最持久的,一般不会终断的。由此可见父母对孩子的责任也是最大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虽然在不断的变化,但仍是不可忽视的。
在家庭中如果父母对子女的关怀得越多,经常问寒问暖,这也替他做,那也替他做,他说什么就是什么。那么,你自己的权威的程度愈低,也就是说,你说话不太算数。在这种情形下孩子往往对自己的看法就很好,认为自己什么都行。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接纳程度较高,限制孩子行为的程度较适中,那么孩子自我肯定的程度就会较高。也就是说父母多多益善的关怀,程度适中的限制,对子女自我态度有良好的影响。在某些家庭里有些父母一言堂,什么都要按自己的意志去办,这样过多的权威会对孩子有不好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水准若与孩子的能力相差太大,就会对孩子追求成功的动机有不良的影响。如有的父母一味要孩子考高分,而忽视孩子的能力,有的孩子就会投机取巧,照抄别人的作业。父母的管教若倾向拒绝、严格、或溺爱,孩子的成就动机就会较低落。如有的孩子不管做什么,父母总是说这不好,那不好,搞得孩子无所适从,索性什么都不做。还有的父母孩子做了丁点大的一点小事,就夸上了天,孩子也沾沾自喜。总之,父母的管教态度如偏向严格、拒绝或溺爱,就都不利于孩子成就动机的养成。
父母宽松与爱护的教育态度能促进孩子的道德发展,拒绝或忽视的教育态度则妨碍孩子的道德发展。如果父母采用诱导的管教方法的孩子,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较高。采用权威与收回关爱的方法教育的孩子其道德判断能力较低。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孩子一见到你就吓得要死,活像老鼠见了猫,他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敢问你吗?在他的思想中会留下一个印象,那就是谁狠,谁就是对的。
如果父母用爱护的、关怀的、奖励的、一致的、公平的、亲切的教育方式将有利于孩子的学业成就的提高。而消极的拒绝、忽视、惩罚、苛刻则对孩子的学业成就的提高不利。希望天下的父母都能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
第三篇:家庭教育对孩子良好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
《教育新理念》读后感
最近,我阅读了《教育新理念》这本书,从这本书中我对素质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于如何做一名优秀的教师有了更深的感悟。
在《教育新理念》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的一段话:小学低年级小手如林,小学高年级则逐渐稀疏,到了初中举手的则是廖若晨星了。当读到此处时,不尽回想起自己的教学经历:教一年级时,上课举手的学生很多,到了三年级举手的学生相对少了,那些举手的学生,应该都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学生眼中的优秀生。当时的评价是学生越来越懒、越来越笨。现在想想,是自己的评价手段有问题:否定多于肯定、批评多于赞扬、指责多于宽容。在课堂上,总想让学生按照自己设计好的思路进行,追求答案的标准化,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片面追求高分,忽略了学生的思想教育,过分追求人人成才,忽略了个体差异。我认为把所有学生都培养成成绩优秀的学生是不现实的,但把所有思维正常的学生都培养成人是必须的,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从事高科技领域的工作,多数人还要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工作。我们应该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原则,多与学生交流,发现学生的优点,捕捉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让学生敢与跟教师交流,敢与向老师提问题。
当学生犯错时,教师应该给时间让学生辩解、陈述,教师的高声指责,虽然能在瞬间让学生哑雀无声,但受了委屈的学生心中是什么滋味呢?他还愿意与我们交流吗?教师的怒吼,并不能显示我们的伟大,只能说明我们无计可施;轻声细语的沟通,并不说明我们的无能,而是反映出我们对学生的尊重,更能缩短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更能让学生说出真心话。给学生多一点自由,少一点限制;多一份宽容,少一份指责;多一些赞赏,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平等,少一些专制。素质教育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整体风貌。是一种完整人格的养成,是一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这样一种气质、这样一种精神、这样一种情怀、这样一种品位、这样一种
人格,需要相应的教育境界的濡化,需要一种真诚、公正、平等、友爱的教育氛围才能养成。要形成这样一种教育氛围,我们应该成为一名好老师,如何成为一名好老师,我认为只要一个字就足够了,那就是“爱”。
1、我们要爱学生。缺少爱的教育是不完美的,没有爱的教育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要从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爱学生;真正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护他、保护他,用自己的品格、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学生、引导学生,让学生都能形成良好的品格,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平等的、充满爱的氛围中成长。爱并不是溺爱,在学生犯错时,教师应该给予教育和惩戒,惩戒学生应尊重学生人格、要有教育意义、要客观公正。惩戒是管理教育方法之一,对学生进行合理合法的惩戒,也正是出于教师对学生的爱。
2、爱学校、爱岗位。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校,不管在何时何地都要维护学校的荣誉,维护学校的形象。我们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虽然我们的生活是清贫的,但我们从事的工作是高尚的,我们是在培养人,是在为国家、民族培养一批又一批合格的人,正是有了我们,才有了祖国的富强繁荣。在教育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只要我们热爱她,也能开出绚丽的花。在目前教师待遇明显偏低的情况下,能坚守教育岗位,这本身就是奉献,就是爱教育。热爱自己的岗位,我们可以从平凡的小事做起,从认真备课、上课、批改开始,从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做起,用自己的言行捍卫教育的尊严,用我们的爱托起教育的辉煌。
3、爱读书。俗话说“活到老,学不了”,是的,学习是没有止境的,知识的追求没有最好,只有更多、更好。要教好学生,我们应该多读书。多读一些名著,让优秀的作品感染我们,祛除心中的烦躁,保留那一份清纯之地;多读一些名著,深深领会其中的意境,领略华丽的词句,激荡起我们的激情,激起我们书写的欲望。多读教育书籍,不断充实我们的教育理念,以崭新的教育思想指导教育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多读教育书籍,可以提高我们对教育现象的敏
感性。多读教育书籍,可以不断丰富教育手段,能让我们在教海中自由驰骋。多读书,读好书,让书籍伴随我们成长。
做一名教师,做一名好教师,用我们的爱托起明天的太阳,只要教师都献出爱,我们一定能奏响一曲教育新乐章。
第四篇:关于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关于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过去的认识里,家庭教育通常认为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即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关于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希望有所帮助!
父母与孩子进行经常的、有效的沟通,有利于父母改进教育方式,为孩子提供情感上的支持,有利用于消除、缓解青少年的焦虑、紧张、苦恼及孤独压抑的心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有助于孩子避免形成胆怯、缺乏自信、情绪暴躁等不良心理特征。
父母对孩子的合理要求与适度期望有利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略高于孩子现有水平,但又是孩子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期望,可以使孩子的心理处于积极向上的健康状态。对孩子要求和期望过高,使他们总不能达到目标,很容易使孩子形成自卑、怯懦、退缩、焦虑、压抑等消极心理。对于孩子要求、期望过低,会使孩子缺乏上进心和自信,阻碍他正确认识和发挥自己的潜能。
和谐的家庭关系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家庭气氛愉快轻松,有利于松弛青少年的紧张和不安。父母之间的良好婚姻关系为青少年提供了平稳的生活环境。父母之间一致的管教方式,使青少年有正确的行为规则。家庭成员彼此尊重和信任,相互关心和支持,有利于青少年摆脱消极情绪的影响,保持愉快、乐观、积极的心境。
对孩子专制、溺爱、放任的家庭均不利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
在专制型家庭里,家长绝对权威,子女要绝对服从。在这样的环境里,青少年很容易形成被动、胆怯或反抗等不良心理行为。
在溺爱型家庭里,孩子是家庭的中心,一切以孩子为重,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长期生活在这种家庭中,青少年很难真正长大成熟,往往依赖性较强独立性较差,任性、自我中心、人际交往差,很难适应社会生活。
在自由型家庭里,父母由于各种原因而无暇或无力顾及孩子,许多事情要靠子女自己面对和处理。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青少年,一般说来独立性和适应性较强,但由于缺乏家长的关心、帮助与监控,出容易出现意志涣散、人际交往过于随便、自由散漫、难以抵御不良影响等问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推动世界的物是摇摇篮的手。”自古以来,人们就深知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从一个人接受教育的过程来看,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最早、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教育。一个人从出生到成人,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和影响。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子女都有着言传身教、陶冶习染和潜移墨化的作用。父母要努力使自己成为高素质的父母。
(一)高素质的父母是把孩子的人格健全、道德完善放在首位,努力培养孩子追求卓越、独立自主、持之以恒、勤俭节约等个性品德和良好习惯的父母。
良好的个性品质是现代人的基本要求,家庭教育中对子女个性的培养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追求卓越。理想是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的标志。一个人行为的背后肯定会有多种因素在推动着他,但毫无疑问,最高境界的肯定是理想。只有培养卓越,不断向着更高境界去攀登的人,才以达到辉煌的顶点。理想对孩子来说,是最神圣的,让孩子自觉地追求神圣是最完美的家庭教育。
2、独立自主。独立是人的天性。父母主要职责在于去发现孩子身上独特的东西,然后加以培养、壮大并完善。着重孩子、放手成长、培养独立自主意识是对每个父母的基本要求。
3、持之以恒。父母应教育孩子认识到把握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坚持。有所成就的人和普通人最大的区别不仅在于他们付出了更多的劳动,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凭着坚强的意志克服重重困难,从而到达成功的彼岸。
4、勤俭节约。“不要从经济上放纵孩子”。这是许多有远见的教育家对父母有忠告。孩子具有什么样的金钱观对孩子以后的成长相当重要。勤俭是做人最基本的原则。从小培养孩子爱惜粮食、玩具和器物,体恤劳作的艰辛,不暴殄天物,不浪费的良好习惯品质。这些优良品质的养成对孩子来说将终生受益。
5、良好习惯。好习惯来自于平时的点滴培养。对父母来说,从小养成孩子良好的习惯,那么习惯就会成自然,习惯成定式,孩子以后自然而然就会从事某种格式化的行为了。培养孩子的习惯可以从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思维习惯三方面加以塑造。其中,生活习惯是基础。
(二)高素质的父母是永远保持年轻心境,懂得把童年、童心还给孩子,让孩子轻松、自由、愉快成长的父母。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自身要保持年轻心境。父母要像回到自己的童年时代一样,努力和孩子一起玩耍,一起成长,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父母应尽可能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让孩子按照自己选择的路走下去,并适当地加以指导。
(三)高素质的父母是善于发现孩子天赋,善于挖掘孩子潜能,善于培养孩子特长的父母。
父母发现并培养孩子的天赋与潜能,父母就应该坚定不移地相信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天赋和潜能,他来到这个世界必然有他存在的价值和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人生的道路看似很漫长,但真正起决定作用,允许人选择的紧要关头一生只有那么几次,为人父母若说对自己的孩子负责,最大的尽责就在于当你的孩子面临困难时,充满信心地对孩子说声:“你行!”这激情澎湃的声音无疑是推动孩子克服困难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这往往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奇迹。
(四)高素质的父母是以大朋友的平等身份来对待孩子,而不是以长辈的身份来压制孩子和以棍棒的方式教训孩子的父母。
我们不用平等的眼光对待孩子,那么他们永远不可能形成独立的人格。强调平等地对待孩子,并不意味着父母水要给孩子任何帮助、批评和建议。问题的关键是父母要以民主的方式教给他,给他选择的机会和解释的权利,当孩子觉得父母不是以长者的身份和权威来教训他的时候,父母的意见往往更容易被接受。
(五)高素质的父母是有着和谐家庭关系,能以身作则、一诺千金的父母。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人的行为的养成成度上是通过模仿,这是孩子学习的根本途径之一。父母的榜样作用对成长过程中的孩子起着强烈的刺激,父母的好习惯和坏习惯都将直接影响到孩子。让孩子学会尊重人,这是人的基本品质之一,这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目标。只有尊重别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只有尊重才能造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五篇: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高新中学 尹荐
摘要:家庭是构成社会的细胞,是孩子出生后接触的第一个社会小环境。家庭在孩子的生活环境中起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家庭教育无疑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不同的家庭环境给孩子提供了不同的成长空间,进而会给孩子带来不同的影响。家庭环境不仅影响着孩子的性格,还影响着孩子的智商与情商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本文旨在分析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呼吁重视家庭教育,为孩子成长营造良好和谐的家庭环境,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 家庭环境 家庭教育 成长
自从中国恢复高考以来,教育便日益成为普遍关注的话题。素质教育在中国实施以后,教育的重要地位更是不容置疑。随着近年来问题儿童和问题少年的数量与日俱增,教育开始受到人们的质疑。真的是我们的教育出现问题了吗?我们的教育问题出在哪里?不仅引发人们深刻的思考。说到“教育”,是和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它对每个人的成长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广义上来说,凡是能够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属于教育的范畴。教育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其中作为孩子的启蒙教育——家庭教育,已经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一、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家庭是每个人的第一所学校,是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最主要场所。家庭环境在日常生活中长年累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使孩子养成不同的行为习惯,性格方式。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社会,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儿童各方面的发展与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家庭教育也是一门科学和艺术,与学校教育相比,它更侧重于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侧重于健康心理的培养。而这样的培养对学生的一生都有着重大的影响。不同的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不同的方式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因而怎样选择一种适当的教育方式就成为广大学生及家长极为关心的问题。
朱永新曾经说过,家庭教育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第一,我们的父母大多没受过专门的训练,很少有人教我们怎么做合格的父母。父母不仅仅是要为未成年的孩子提供衣食住行,尤为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对其行为习惯、性格、能力方面的培养。父母不同的语言、行为会在孩子的身上留下不同的烙印。第二,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容易使家庭教育偏离方向。父母与孩子间有天然的感情联系,特别是母子一体,自然产生期待,把自己没实现的、没做成的都转而寄期望于孩子来完成,难免不切实际。第三,很多父母忽略了自己的教育职责。由于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是学校教育,父母更多的考虑也是学校教育,忽视了他们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基础,才是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对教育职责的漠视,教育理念的偏颇自然导致家庭教育容易出错。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耳濡目染的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并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如今,我们有不少家庭具备较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家长学历水平也较高,但是在家中却没有为自已的孩子创造良好的成才环境,一般和睦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在事业和生活上互相支持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性格有积极的影响。相反,家庭成员之间存在过大强弱对比,父母间的争吵、隔阂甚至关系破裂(父母离异或父母病故)青少年犯罪率高。由此可见:家庭氛围作为家庭环境的组成元素之一,对孩子的成长及健康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瑞典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不健全家庭结构的孩子患各类疾病的可能性比一般家庭的孩子要高两倍以上。这是在瑞典全国人口中进行了近10年之久调查后得出的结果。由此可见,家庭结构的健全与否不仅关系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同时也对孩子的身体健康起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构建和谐良好的家庭氛围,保证孩子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迫在眉睫。
二、家庭教育应该为孩子提供的空间和条件
家庭是孩子的启蒙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来说,既是启蒙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非常大,作为父母来说,应怎样教育孩子?为孩子的成长应提供怎样的空间和条件呢?
(一)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足见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家庭教育中,家庭氛围对孩子成长影响举足轻重。首先,全家人要建立一个和谐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对孩子的教育目标要一致,严格要求孩子的同时,也严格要求自己,事事处处做好孩子的榜样。孩子的习惯和观念的形成与家长是息息相关的,因此需要家长做好孩子的榜样。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是孩子终生受用的财富。在家庭中,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对孩子性格品质形成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作为父母必须尊重、孝敬老人,对待兄弟姐妹要宽容和帮助,夫妻之间理解和信任,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孩子才可能获得稳定、温暖的家庭幸福感,并从中感受学习到关心与信任。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给我一百个婴儿,我可以把他们培养成一群知识分子,也可以把他们培养成一批庸人,这些都取决于教育者,他想教给孩子什么,将孩子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优秀出色的孩子,是培养出来的。植物生长离不开空气、阳光和水;而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里平等、尊重、民主的氛围。因此,在家庭中必须尊重孩子,把他当作平等的人看待。尊重他的想法,认真聆听他的意见,那怕其意见是幼稚、不成熟的,也要对孩子充满信任,相信他的眼光和看到的世界,面对孩子的不当看法,像对待朋友一样,阐明其道理,表达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当孩子犯错误时,更要表现出家长的民主性,允许孩子对自己不当的行动理由和感受做辩护,在听清楚原委后再进行理智的教育,而非纯发泄性的责备和带侮辱性的谩骂,这不仅是父母形象的“自损”,也绝不会取得任何教育的成果。一个成长中的孩子,他需要关心,呵护的方面很多,除了要给孩子提供充足的营养,保证其体魄的健康成长外,孩子内心的塑造、性格的健康发展,情感的滋润以及思想、品德的培养,都应同样予以重视,树立“让孩子全面发展”的意识,给孩子以全面的关注。家庭,虽然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但它不可能有学校教育中的课本和施教的课堂。对孩子提出的力所能及的要求,如果是正确恰当的,一定要坚持,尤其是一些需要在长时间中形成的习惯,更要坚持,而坚持本身,就是一种胜利。对孩子要求严格,是爱的明智表达。
当然,作为家长事事必须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起良好的榜样,以堂堂正正的形象,留在孩子心目中。堂堂正正的人应该是一个正直的人、有责任心的人、言行一致的人、守时惜时的人„„那种自私、斤斤计较、欺善怕恶、缺乏爱心的是最损害形象的,一旦印入孩子心中,不但难以磨灭,而且还是今后和父母产生情感障碍的潜在诱因。同时,又常是导致孩子自悲、自我封闭、自暴自弃等病态心理的原因之一——他因为有这样的父母而感到羞愧,自觉低人一等。另外,还要敢于在孩子面前认错,那种认为认错就意味着降低威信,于是强词夺理硬辩,甚至以打驾手段镇住孩子的作法是最愚蠢的,在孩子心理会刻下失望、伤心和轻视。因此,要塑造好家长自己的形象,做好孩子的“启蒙教师”。
(二)保证孩子心理健康
作为家长,要保证孩子的心理健康,首先必须了解孩子的心理,遵循孩子心理发展规律。在生活中要教育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既不自轻自贱,也不自骄自傲,这样才能正确地为人处事,否则孩子就会片面地认识别人,过高地估计自己,遇到事总感觉不顺心,不旦嫉妒别人,就是烦恼、愤恨,被一些不健康的情绪所笼罩,也就失去了自己的快乐。其次,培养孩子要树立“我能行”的意念。自信,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自信的基本点是相信自己有能力或经过努力可以完成某项任务。自信心来源于获得成功的体验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欣赏孩子,是每个父母对孩子都应该有的基本态度。如果孩子在生活、学习中真的有什么困难时,父母帮助的手、亲切的关爱,是他扬帆前进的风,是自信心的最好助长剂。教育孩子正确面对失败与挫折。作为家长,要允许和接受孩子的失败和挫折,这是帮助孩子面对并接受失败与挫折的第一步。同时要告诉孩子失败与挫折并不可怕,失败乃成功之母,每一次失败与挫折都积累着经验。指导孩子分析失败或受挫的原因,教他学会今后面对类似的问题该怎样去做。
(三)培养孩子为人处事之道
学会倾听,做孩子的朋友。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认为,父母让孩子通过语言把所有的感情——积极的和消极的,都表达出来,是对孩子最大的保护。其实这也是父母和孩子交朋友的第一个要求——坐下来听孩子倾述,跟孩子交流,有时候只要静静地听孩子把话讲完,让孩子觉得您真正理解了他的想法,感受到父母对他是尊重的,孩子也就满足了。父母作为倾听者给孩子的尊重、时间和关注,是对孩子最有效的帮助,孩子渴望父母能够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教会孩子做人是孩子成长的首要条件。许多父母认为给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用最好的、玩最好的,孩子就会感到快乐。绝大多数家长舍不得打孩子一下,并对他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到了过度的程度。可这种关爱却形成了孩子性格上的缺陷:有的孩子逆反心理很强、有的孩子长大后没有独立人格、独立思想,这样的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生存将会是十分困难的。孩子不能面对挫折,表现为稍遇困难就退却,甚至发脾气,通过一些破坏行为“发泄”怨气。这样的孩子是不快乐的。要培养孩子正确的为人处事之道,一个拥有诚实、正直美德的孩子,长大才能对国家和社会有所贡献,因此从小就要教育孩子说实话、办实事、做老实人,以诚实、正直的态度面对每一件事。教育孩子要诚实、正直,可以以名人小时候的故事来点化他,但切忌讲摸不着头脑的大道理。他们毕竟是孩子,更乐于在做事和生活实际中接受教育。因此,在茶余饭后,不妨给孩子讲讲中外历史上名人的故事。如周恩来、牛顿等。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需要在孩子明亮的眼睛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只有这样,家庭才会成为孩子做人的第一正面教育课堂。要教育孩子做诚实、正直的人,更需要的是让孩子实践,让孩子在千百次寻常的学习、生活小事中养成习惯。
教会孩子“爱”别人。现在不少孩子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只知道接受爱,不知道爱别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家庭内部的关系问题,它是关系到道德情感和怎样做人的大事。应该让孩子从小就懂得知恩必报,增强孩子对父母,对家庭的责任感,从而培养起对祖国、对人民的责任感和义务感。首先要教育孩子见到长辈应主动打招呼,学会使会尊称和礼貌用语,懂得长幼有序;听长辈讲话时要认真,不东张西望、不插嘴;和长辈讲话时要和气、礼貌、绝不允许高声大叫。一定要养成虚心听取批评意见的习惯。家长对正确的意见一定要坚持,不要孩子一闹就妥协,当然,家长也要注意批评的方式与方法,让孩子在家里干些力所能力的事,做到日常生活自理。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将会在他生活和工作的各种领域内面临同样的命运——不被接纳重用,从而让自己陷入一种难以逃离的怪圈之中。
(四)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
许多父母都说:生孩子容易,教孩子难。可在父母的关爱下出现了许多怪现象:许多做父母的人费尽了心血,孩子却总不能如己所愿。有的孩子越学越不爱学习。有的父母节衣缩食尽量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孩子却满不在乎,甚至仍然对父母不满。有的父母的谆谆教导被孩子视为唠叨。有的父母被自己的孩子瞧不起。其实,在这种关爱下成长的许多孩子也觉得苦恼。为什么作业总也写不完?为什么课外班越来越多?为什么父母总说别的孩子好?为什么许多好的想法不能被理解?时代在变,孩子在变,孩子们衡量父母的尺子也在变。作为父母不仅要在乎孩子的物质要求,注重对孩子生活上的照顾,还应该了解孩子内心情感世界,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成为新时代合格的父母。因此,父母应关心、帮助孩子,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让孩子爱上学习。1.调整心态和孩子一起学习。
上学读书,对孩子来说是件生活中的大事。如果说孩子的生活是幸福的,必须有快乐的学习生活为支撑;孩子的学习生活,成为家长关注的内容——虽然没有直接的教育任务,但帮助孩子适应学习生活,是每位家长的责任。带孩子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一旦可以送入学校了,好多家长会从心中产生一种解脱感,交给老师了,现在自己可以轻松一下了。认为像接力赛一样,家庭这一棒,如今交给学校、交给老师了。这种想法是极其片面的。家庭教育,永远是再好的学校教育也无法替代的,孩子送进了小学,作父母的是开始了更高一层次的学习和实践。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造就孩子的一生。
孩子入学后,作为家长来说,应该教育孩子遵守纪律,自觉努力学习,不管是否有趣都要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在家里最好给孩子准备一间专门的书房来学习。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协商,由孩子主动制定作息时间表,安排好读书、学习、休息、睡觉的时间,并由孩子自觉执行,以培养其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培养是需要过程的,因此家长应在孩子入学之初,安排一定的和孩子同学习的时间,最好在晚饭前后,并询问孩子上学的情况,班里发生的新鲜事,这样父母的关心和帮助有利于强化孩子对学习的重视。除此之外,家长要鼓励孩子上课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培养其学习积极性。课外,要鼓励孩子多读书、多看书,养成事事动脑、动手查阅工具书的习惯。实践证明,不关心孩子的学习,不重视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而只看成绩结果是不理想的。因此,家长要关心、重视并帮助孩子学习,做孩子学习的助推器。
总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父母的美好期望,而要把期望变为现实,需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携手共进。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影响举足轻重,因此,需要家长重视家庭教育,与学校一起为孩子的成才创造有利的条件,让孩子在和谐健康的家庭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M],广西:漓江出版社,2009.04.[2]李莉.儿童家庭教育指导[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6.[3]王友昌.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J]贵州教育,2004.10.[4]魏书生.家教漫谈[M],广西:漓江出版社,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