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5 02:15: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第一篇:论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论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贺秋雨

西南大学xx学院,重庆 400715

摘要: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更是希望”,所以对儿童的教育至关重要,儿童今后的发展如何,那就要看教育的发展了,因此教育就起到了主导和决定定性的作用。而教育一般可分为三个方面:家庭、学校、社会。在本文我要谈论的就是家庭对儿童的影响。说到家庭对儿童的影响那就要说到家庭教育了,家庭教育是指:在生活中家长以自己的主观思维和见解,经过言传和实践生活体验,以达到对儿童教育和影响的社会活动。,教育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甚至决定性作用,而教育有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内涵。本文主要谈谈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影响。家庭教育指的是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着社会培养人才的要求,通过自身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儿童实施的含有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儿童在家庭中所接受的教育,一方面是来自家里的父母或其他年长者按照社会生活的要求,对儿童施加的直接性教育;另一方面,是来自家庭氛围里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家庭中家长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他们是儿童第一任乃至是终身的老师,同时,家庭也是儿童的第一个社会生活环境,是儿童接受生活教育、品德教育最长久的场所。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成长和社会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家庭教育;方式;儿童;影响

我们知道,一个儿童刚出生时是个纯粹的“生物人”,只具有生物体所共有的吃、喝、拉、撒、睡、哭等先天性本领,而其他的本领都是在后天的学习中所获得的。家庭是儿童第一次接触到的社会环境,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位老师,是儿童的基础教育指南。在儿童的早期阶段,父母教儿童说话、走路、穿衣、吃饭、辨认周遭的事物,并且形成一些简单的伦理观念。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父母就会对儿童进行一些简单易懂的知识、1

技能、思想、感情、交往等多方面的教导,尤其是父母在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即儿童出生到3岁左右的这段时期,发展了儿童的智力和认知能力。以上所有这些儿童在早期所接受的教育为其今后快速适应社会的生活和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奠定了基础中的基础。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和前提。如果儿童从小没能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将会对其一生产生不可预知的不良后果。在当今社会的独生子女家庭中,教育问题不断的凸显,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教育方式的误区,已逐渐引起社会、学校、家庭的高度重视。因此,作为家庭教育主体与儿童的第一任老师的父母,承担了对儿童的生理上的精心照料、智慧的正确诱导、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塑造的巨大责任。

一、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不同影响

在选择家庭教育方式的问题上,家庭成员内隐的权力和外显的沟通方式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一个家庭的家庭的互动状况也能从沟通方式中清楚的体现出来。沟通方式的不同,显示不同教育的影响,对家庭教育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可见,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具有不同的教育思想观念,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和睦美满的家庭对儿童形成健全的身心有着特殊的影响力。儿童生活在一个和睦的家庭中,他会感到一种安宁,更有利于健康性格的成长。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有些父母会离异,形成单亲家庭,这严重影响了儿童身心的身心发展,甚至导致一些儿童的性格不健全。不同性格的父母对待儿童的情感态度不同,对儿童的控制程度也不同,现根据父母对待儿童的情感态度和控制程度将他们分为以下三种:独断型,放纵型,民主型。

(一)父母独断型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

属于独断型的父母,因为工作繁忙或其他的缘故,对儿童的生活和学习采取了独断的方式,忽视了儿童也是有思想的个体的因素这样一个严肃的问题,对儿童要求严厉,又在情感上排斥,并且对儿童的需要缺乏反应性。在独断型父母的教养下的儿童,通常自卑,易激动,缺乏目标,他们从来得不到什么满足,对他们的所处的环境也毫无控制,他们通常感到拘束和愤怒,但慑于敌对的环境而不敢表露出来。这类儿童容易表现出不愉快,对压力很敏感,缺乏目标的情况。

(二)父母放纵型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

现如今,很多家长以儿童为中心,无条件满足儿童的合理或不合理的要求,造成了

当今社会家庭中常见的“小皇帝”、“小公主”。父母应该清楚的了解到,放纵会使儿童自私、任性、骄横、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心,甚至不懂得正确的对他人表示尊重、关心和感谢。这样的儿童一旦离开家庭,走向社会,便会无所适从,处处碰壁。

现实中常有这样的情形:当儿童因某种愿望得不到满足,而以各种方式胡闹,甚至是躺倒在地上撒野时,父母并没有加以制止,反而无条件地满足。我们的家长没有及时意识到,这种顺从、宠爱会一次次地滋长儿童的坏习惯,也许他们认为,儿童的要求他们是能满足的,因为他们是儿童,儿童的错误也是可以原谅的,但同样也因为他们是儿童,有朝一日,他的要求不能满足,那将会是怎样?父母极端的放纵,以及对儿童随意地表达冲动的鼓励,都与儿童的冲动行为和缺乏控制的发展密切联系,他们认为这些冲动的自由表达是自己能给予满足的,便尽力满足,而恰恰是这种错误的观念纵容了儿童。

所以,在宽容、放纵型父母教养下的儿童,一般性格较为冲动,不顺从、缺乏自控、专横,而且攻击性高,对成人易出现严重的反抗情绪。

(三)父母民主型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

民主的教育方式是必须建立在亲子关系平等基础上的。民主型的父母主要表现为:把儿童作为独立的、有思想的个体,注重培养儿童的主动精神,以及他们的自理、自制能力,父母对于儿童的期望、要求及奖励、惩罚等较为合理,经常与儿童进行交流与沟通,尊重并听取儿童的意见,及时纠正自己在教育儿童中的失误。此类家长对儿童表现出的关心、尊重、理解、信任,爱而不惯,严而不苛,以及对儿童进行正确的鼓励和引导,使得儿童变得真诚、自信、自尊,生活态度积极,有责任感,在人际关系中于他人相处融洽,社会适应也较为良好。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的曾绮、卢咏莉通过调查研究,指出父母双亲的严厉的教育方式都与儿童被负提名、儿童的攻击性、学习问题等有显著的正相关,与儿童的被正提名、儿童的害羞等有显著的负相关;父亲严厉的教育方式与儿童的社交能力有显著的负相关。母亲民主的教育方式与儿童被正提名、儿童的社交能力有显著的正相关,而与儿童被负提名有显著的负相关。父亲民主的教育方式与儿童被正提名、儿童的社交能力有显著的正相关,与儿童的攻击性和学习问题有显著的负相关。天津社会学院的关颖等通过对天津市区、郊区各一所小学、一所儿童园实施问卷调查,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证实了父母教育方式对于儿童行为的影响。得出了,父母采取民主型教育方式的儿童,在社会化程度上高分组的比例大大高于其他类型的。反之,父母采取独断型和放纵

型教育方式的儿童,在社会化程度上其低分组的比例远远超过民主型。

很显然,三种教养方式中只有民主型教养方式对儿童健康成长是最有益的。

二、家庭教育方式的偏差是儿童行为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

为了能更深入的的探讨儿童行为问题的家庭成因,我们先来看第一个案例。某男孩,6周岁,非常好动,上课时不爱认真听讲,要么总是搞小动作,要么就是逗周围的小朋友说话,只有在老师大声斥责的时候才会有稍微的收敛,但坚持不了多久,又会恢复成老样子。在平时,常常有以打、踢、推、咬、威胁等方式攻击其他儿童的情况发生。在集体活动中,也表现得比较霸道,常跟其他儿童抢玩具,并且难以协调他跟别的儿童合作或玩耍,多次受到老师的的斥责和处罚。同时,这个男孩的接受能力也比较差,作业很马虎,更是经常不按时上交作业。或许是受长时间的自我封闭,一但有人主动跟他玩耍,跟他说话,他又会表现得很开心,主动与人分享玩具,可好动的行为还是收敛不多。他的老师反映,该男孩可能有注意缺陷和活动过度的行为问题,自我控制能力很差,因为班上儿童较多,老师无法分出较多时间和精力去约束他,只要他不对教学活动影响太大,一般都是任其自然。而在与老师的访谈和家访中得知,男孩的父母在香港,抚养他的是他姑妈姑夫,姑妈曾经在一间中学当过老师,现已退休,现在在一间公证所做公证员,姑夫是一个研究所的研究员。姑夫的为人性情温和,平常对男孩教育过问不多,大部分时间是姑妈在对男孩进行管教。男孩的姑妈说,男孩四岁前一直由他的姨妈抚养,姨妈对他比较纵容,不管他提出的要求合理不合理,都总是尽量满足,才使得这位男孩从小就非常霸道,常以自我为中心,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发脾气、摔东西或躺在地上哭闹,更甚是离家出走。而后来到姑妈家,姑妈对他却要求非常严格,管教十分严厉,对他提出的要求,若是合理就尽量满足,若是不合理的,不管他怎样吵闹、发脾气都不予理睬,对于他的一些过激行为,常常加以严厉责骂甚至是体罚。因此,男孩对姑妈一直都是又怕又依赖。姑妈表示,她对这个男孩的管教已精疲力尽,有种受挫感。男孩的父母每四个月回大陆探望儿子一次,男孩常向父母告姑妈的状,但是父母也都赞同姑妈的教育方式,表示支持,对男孩的想法不予理会。男孩每次与父母团聚都表现的非常开心、活泼,总缠着父母不肯放,可若是他见到父母对其他的儿童稍稍亲热点,就会非常得不满,表现出极度不安的情绪。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来做具体的进行分析。案例中的第一个抚养人姨妈,因为儿童不是自己的,生怕过于严厉的管教,会招来他人的非议,因此不敢用纪律约束儿童,采

取放纵型的教育方式,对儿童过分纵容、放任,养成了男孩粗暴、反叛的性格。而轮到姑妈抚养时,姑妈意识到对儿童采取宽容放纵的严重性,又过分得控制、约束儿童,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结果非但没有起到纠正儿童的坏行为的作用,反而激起儿童更强烈的反抗。

由此案例分析,不难得出以下结论:缺少父母的直接抚养,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着严重的消极影响。案例中的男孩不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虽然抚养者都非常爱男孩,但这种爱毕竟代替不了父母的爱。有研究表明,父母在家庭中本身性别角色的扮演,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儿童可从父母之间的互动方式中,直观的了解到两性间的互动方式,并认同、模仿父母的行为。如果儿童处于不理想的环境中,可能会产生儿童认同错误的角色或拒绝认同等认同方面不正常的现象,所以,此类因素往往会造成儿童行为上的不协调或是心理方面的不平衡。家庭教育方式,一般是父亲和母亲教育方式的综合体,由于父亲和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作用及自身素质不同,其教育方式上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相同的。而这种相同与不同对儿童行为的影响也有差异。如果父母双方的教育方式均不恰当,对儿童行为的消极影响比较严重;如果父母双方,一方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另一方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则两种教育方式有一定的影响和抵消作用,因此在对儿童行为的影响上,不良因素少于父母均为不恰当教育方式的组合。可见,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行为的影响是立竿见影的。

再来看另外一例,分别是两位母亲与自己的儿童的相处状态:

母亲甲带着四岁的女儿小敏洗菜、做饭、用餐。整个过程从坐在庭院里剥豆荚开始。母亲说:“小敏,你去拿个小凳来给妈妈坐,妈妈的脚蹲痛了。”“噢,我去拿。”“妈妈,给你!”“哦,谢谢小敏,小敏真乖。”“妈妈,我也来剥豆荚!”“好呀,小敏真懂事。”“哇,小敏剥了一个这么大的豆荚呀!这么大,里面有几颗豆子呀?”“妈妈,豆荚有五颗。”“哦,小敏能干,能数五颗豆子了。”“妈妈,这个豆荚这么小呢!”“哦,这么小,里面有几颗豆子呀!”“妈妈,有两颗。”“噢,那妈妈考考小敏,大豆荚包着五颗,小豆荚里包着两颗,五颗多还是两颗多呀?”“五颗。“哦,小敏真棒!”„„饭菜做好后摆到桌子上,小敏爬到凳子想去舀菜吃,母亲说:“小敏,今天舅舅要到我们家来吃饭,舅舅是客人,应该等客人来了一起吃,这是礼貌哦。”“哦,那懂礼貌的儿童是聪明的儿童,是吗,妈妈?”“是,小敏真聪明,小敏是世界最聪明的儿童!”

母亲乙带着四岁的女儿小慧洗衣、做饭、用餐。整个过程从站在洗衣池边洗衣服

开始。小慧拿过一只袜子学着妈妈擦肥皂、洗袜子,母亲厉声说:“别动!你一边去玩!”小慧放下袜子待了一会走开了。隔一会儿她用一根棒子去玩土。“别动!再玩土打你!”母亲又严厉的说。小慧便放下棒子走到洗衣水流出的水池口去玩水,一会儿就把裤子玩湿了。“你一下犯这样错,一下犯那样错!看,裤子全弄湿了!”母亲走过来“啪”的一巴掌,一把抓住小慧拎起来放到一旁的空地上。不声不响的小慧这时“哇——”的一声赖在地上哭起来,母亲却并不怎么理会她。饭还没有做好,两碗菜上桌,小慧便爬上凳子一人吃起菜来了,吃得桌子上沾了许多菜汤菜碎,当客人到家准备吃饭时,桌子上已“半边席散”。

在以上案例中,母亲甲能在细节上利用许多机会教育儿童,能把儿童的积极情感较好的调动起来。这样,儿童的智力发展和健康感情的培养就会比较容易,继而儿童的社会化就会化得较优、较快。而母亲乙只图自己干活,把儿童放在一边就不管不顾了,结果儿童可能因为不能参加感兴趣的洗袜子的活动,而失去了一个智力发展的机会;因遭受到母亲不恰当的呵斥而情感受到压仰和扭曲,萌发一定程度的反感、敌视、怪癖的不健康心理;因受到吃菜的放纵,而增添了对事物与礼貌的不正确认识。这样子,儿童的社会化就化得劣、化得慢了。

父母的影响贯穿了儿童从小到大的生活,父母有很多契机与机会去感染、教育儿童。父母在家里对儿童的生活、学习,要作出有序、有理的安排,当儿童在学习上遇到挫折时要给予耐心的帮助与指导,要让儿童感到家庭是一个和谐快乐的、既有自由又不可妄为的温暖港湾。所以说,家庭教育,是一项造“人”的奠基工程,这项工程对于儿童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以及深远的影响。

三、提高家庭教育成效的策略

通过本次的讨论,我们认为,要给儿童良好的家庭教育,家长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基本要求。

(一)创建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它包括主观和客观的多方面要求和内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良好家庭人际关系

家庭成员彼此尊重信任、关心爱护形成的感情融洽、生活和谐的亲情关系,是陶冶儿童形成良好品德、促进其健康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家庭环境因素。在和谐的家庭环境氛围里,家长也会更加重视对儿童的教育和品德培养,并能默契配合,互相支持,从而对

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均衡发展,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反之,家庭不和、父母整天争执、打骂不断,也就不可能会有时间、精力和心思去考虑或商讨有关子女的教育和品德培养问题,因此就有可能出现互相不闻不问、彼此推诿、对儿童冷淡,甚至拿儿童出气的恶劣情况,这会直接严重影响到儿童思想和行为、个性和品德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儿童的心理健康,造成极其严重或不可挽回的后果。

2、建立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和行为常规

在家按时起床、休息、进餐、不吃零食、讲究卫生、合理的分担家务,在外尊老爱幼、礼貌待人、言谈举止文明、外出互相通知或留条等,都是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应该形成的良好习惯。这些看似小事,但养成习惯,逐步形成不成文的“家规”,不仅能使全家人都能够更有秩序地生活,而且还有助于帮助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学会关心人、尊重人。

3、创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

要想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就要经常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积极健康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不仅能够调节一个家庭的气氛,使家庭充满乐趣,而且还能提高每个家庭成员的文化修养水平、思想情操和精神情趣,并为儿童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其能受到良好的品德熏陶和感染。

4、形成良好的家风

家风指的是在家庭生活与活动交往过程中,甚至是世代繁衍过程中,通过年长者的言传身教以及各个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而逐步形成的。家风一旦形成了,对每个家庭成员都有一种无形、有力的教育力量,它能正确的约束、规范每个人的言行,并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和延续性,影响极为深远。家庭成员都应努力形成良好、积极的家风,诸如追求理想、积极向上,团结、和睦、勤奋好学、勤劳节俭、讲究卫生等。最重要的是,良好的家风能使家庭教育发挥出它更大的效能,因此,努力形成良好积极的家风是非常必须的。

(二)严爱结合,要求统一

家长爱儿童具是不可置疑的,但爱儿童应与严格要求相结合,不能对儿童娇纵、放任、溺爱、护短,也不能失去理智的调节和控制,把父母的爱变成溺爱。一旦变成溺爱,就会使儿童形成不良的行为和生活习惯,儿童的性格也会变得扭曲,甚至产生病态心理。父母对儿童的要求不是一般性的口头说说而已,它应该是认真、严格的。严格不仅仅是

简单的命令、限制,更不是过分的严厉、专制、打骂,甚至是体罚。要求严格中包括了说理、引导和启发,严格要求应当与尊重、关心、信任儿童相结合,真正的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严爱结合,刚柔相,要做到合理、适当、明确、具体、有序、有恒。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合理,要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需要。如果儿童提出的要求是合理的,家长能够力所能及的,就应当给予儿童以支持和满足;如果儿童提出的要求是不合理的,家长可以按具体的情况做出不同的反应,或是断然拒绝,或是需要耐心地给儿童做出具体的分析,帮助他们清晰地明辨是非,提高他们的品德认识水平。除此之外,家长对于儿童的要求应该适当,不应该有过多或过严的要求,并且所提出的要求应当有明确、具体的内容和标准,同时,要求应是分步提出、逐步提高的,要求在提出后,要让儿童坚持下去,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或不了了之。

家长在向儿童提出要求时,还要特别要注意父母之间的意见是否统一,否则将会出现一严一松,这管那护,各行其事之类的情况发生,更不能只要求儿童,却让自己例外,否则不仅不能取得预想的德育效果,反倒会产生反效应,使儿童的心目中认为家长说话不算话的,也让家长失去了在儿童面前应有的威信和教育的力量。

(三)尊重和信任儿童

人时都有着强烈的自尊心的,儿童也是一样的,千万不能使用“语言的刀子”去伤害儿童稚嫩的心灵,相信他们发展的可能性,相信他们的实力和能力,使其能够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激励和信任,以便获得他们前进的信心和力量,更加的积极、奋发向上。家长可以用朋友、伙伴的身份与他们进行娱乐火共同活动,在活动、娱乐中更真实的了解儿童的需要和他们的喜、怒、哀、乐。“代沟”,是由于父母与儿童的互不了解造成的。儿童在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就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和困难,因此,家长要尽量抽出时间和儿童一起进行活动,并要细心的去观察儿童所表现出的状况。在实际的家庭生活中,父母要特别注意民主的和儿童相处,要鼓励儿童大胆的发表在他们的视角里所体会的意见和看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尽可能地理解或接受他们合理的意见,满足他们所提出的合理的要求,大胆地让他们做自己想做而又力所能及的正当合理的事,即使失败了,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更正,细心、和蔼地帮助他们总结经验,并鼓励他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儿童因缺乏知识经验而做错事或是做的不完善时,来自父母的理解、宽容往往是最好的动力,会让父母收获到出乎意料的惊喜。

(四)加强修养,以身作则

在家庭教育中由于父母是儿童最直接、最经常、最持久的榜样,结合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特殊关系,父母的举止,对于儿童的各种影响自然会在儿童的心中留下了潜移默化的教育痕迹,而子女又总是在生活中以父母作为榜样进行无意识的学习。同时,儿童尚小,又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往往对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加取舍地盲目模仿,因此,父母必须自觉的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时时处处以自己正确言行、高尚品德,给儿童留以正确的品德影响。只有通过这样,才能使儿童形成良好的品德,形成健全的品德并得以顺利地发展。如果父母缺乏教养,品德修养差,言行不当,举止不端,那么就会带给儿童不良的影响,甚至造成儿童品德形成发展上的障碍、缺陷、不良。比如,父母说话粗鲁、待人无礼,儿童就或许会经常打架斗殴;父母“手脚不干净”,儿童就容易有小偷小摸行为;父母若是专制、严厉过度,儿童就容易养成固执、冷酷、残忍、顺从、消极等不良的性格特征。父母应当清楚的了解到,只有让自己成为品德高尚有教养、有知识文化、有理想抱负肯奋斗的家长,才能够得搜儿童由衷的爱戴。家长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这样才能收获好的结果。所以说,打铁还得自身硬,就是这样的道理。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和基础的作用,并有科学研究表明:儿童最早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会将看到的、听到的事物集合在正在成熟的大脑里,并在以后的工作、学习或生活中不知不觉地进行模仿。所以,苏联的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就是父母,父母的每句话、每个眼神、每个举动,甚至是看不见的精神世界,都会给儿童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因此,家长应当根据每个儿童的具体年龄特点以及身心发展程度,选择正确的方式方法,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发展他们的智能。在始终充满亲切、友爱、平等、欢乐的家庭气氛,儿童才能在轻松、温暖的环境中受到良好的影响和教育,从而健康而活泼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胡厚福.德育原理[M].辽宁大学出版社

[2] 潘

一、王星华、牛国林.教育学[M].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

[3] 关颖等.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年第4期 [4] 袁爱玲等.幼儿行为问题家庭成因的个案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1年6期

[5] 曾琦、卢咏莉.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的学校适应[J].心理发展与教育(京),1997年第2期 [6] 马秀华等.家庭德育对青少年的影响[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2年1期 [7] 马莉媛.浅谈家庭教育对儿童性格形成的影响[J].科学时代,2010年6期 [8] 魏燕等.幼儿问题行为的家庭原因分析[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年3期 [9] 田瑞华.家庭教育与人才培养[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1年7期

[10] 孟文美.中学德育管理现状的调查及对策研究[D].2005年 [11] 优秀家庭教育论文.豆丁网

致谢

本文的研究工作是在我的导师伍雪辉的精心指导和悉心关怀下完成的,在我的学业和论文的研究工作中无不倾注着导师辛勤的汗水和心血。导师的严谨治学态度、渊博的知识、无私的奉献精神使我深受启迪。从尊敬的导师身上,我不仅学到了扎实、宽广的专业知识,也学到了做人的道理。

在此我要向我的导师致以最衷心的感谢和深深的敬意。也向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我的领导、老师、同学和朋友表示由衷的谢意!

衷心地感谢在百忙之中评阅论文和参加答辩的各位专家、教授!

贺 秋 雨

2014年

第二篇:论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论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俗话说,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但是现实却不如人意,特别是父母亲本身的文化素质、自身涵养相对低时,缺乏家庭教育理论的指导,部分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这时父母亲对孩子的负影响便成了孩子成长的阻力。在此,就几种典型的现象加以分析

1. 对孩子过分溺爱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独生子女的家庭越来越多。随之,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也上升为小皇帝、小公主。由此造成了父母亲,特别是爷爷奶奶辈的过分宠爱,或者说是溺爱。但是这并不是好事,相反,父母对儿童过度的溺爱和保护,会使孩子过于顺利,没有经历风雨的机会。这样只会让孩子变得软弱,依赖他人而不能独立。正如周海宏博士曾对过度保护作过冷峻剖析:许多父母患上了“关怀强迫症”。所谓“关怀强迫症”,即是一个人特别需要别人依赖自己,总是爱向别人提供别人不需要的关怀。对儿童过分溺爱,只会让孩子渐渐失去承受挫折和困难的能力。溺爱的后果便是孩子自私、冷漠、唯我独尊,且叛逆的心理表现得尤为突出。同时,由于过多的庇护,会使这些儿童心理承受能力脆弱,他们一旦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了困难,便会无所适从,甚至会自卑而走向极端。而不能做一个有思想的独立的勇于挑战困难的人。

2. 对孩子的错误给予指责和谩骂,总是将自己的孩子和他人比较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做一些错事。有些父母不能正确地评价孩子的错误,总是爱拿自己的孩子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孩子稍不如意,就大声训斥、指责甚至谩骂,以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情绪。但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使孩子感觉茫然无措,做事情被动,易产生孤独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经历过无措、被动和孤独的孩子,在个性上会出现强烈的排斥感:一种是排斥自己、自卑、自我否定,认为自己是不受欢迎的,不被重视的,在成长中很难建立起自尊和自信,在人际交往中会出现许多问题;另一种是排斥外界,怀疑一切,觉得周围所有的人都对不起自己,易表现出强烈的反叛意识,攻击他人,人际关系恶化,再进一步,则会强化攻击性,进入人际关系恶化互动,甚至出现反社会的行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桑代克也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探索尝试错误的过程。在真正学到一个东西之前,孩子可能要经过多次的尝试与失败的渐进的过程,通过“尝试与错误”才能达到最后的成功。所以,家长要正视孩子的错误,允许孩子犯错误,在孩子犯错误后,家长要做的是要告诉孩子为什么错了,错在哪里,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引导孩子下次不犯同样的错误。这样的教导既教孩子学会了为人处世,又给孩子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父母不仅应尊重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独特个性,及早发现孩子的潜在能力在那些方面。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自己,以便孩子上学后给自己一个合理明确的定位,发

挥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取得更高的自信指数。这对于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3. 父母亲本身的素质低,不能以身作则

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以及父母在人生价值观上对“成功”与“幸福”的诠释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子女健康人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当家长发现自己孩子有不良表现时,应首先从自身查找原因。“与其让他们记住规则,不如给他们树立榜样”。作为家长要学会与自己的孩,坦诚地进行交流,要放得下做家长的面子,对于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要敢于承认并纠错,要让孩子知道任何人都难免会犯一些错误,关键在于如何认识并如何规避错误的再次发生,这一点对于教育有不良人格的孩子来讲尤为重要。因为一个人做事的态度所产生的影响,往往比所做的事更大,其最终目的是唤起孩子内心的自觉。家长只有反思教育行为及其结果,总结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才有可能使孩子成龙成风,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

4. 缺乏心灵上的沟通

许多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有与儿童沟通的愿望,但存在沟通的无奈。不少父母因为自身文化水平和教育观念的局限,加之缺乏学习提高的动力、时间和途径,在亲子沟通过程中,仅仅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层次的“温饱水平”。即使有些父母跟孩子沟通了,但又没听懂孩子传达的信息和感受,总是打断他们,忍不住去指导和说教。这样的沟通,其实是单一沟通。孩子听见以后,往往会一言不发。因为家长所说的,并不是他们所想的。其实,父母和子女的沟通,最重要的是倾听,遇到问题鼓励他们自己想办法,然后再提供自己的建议,这样的好处是孩子感到自己受到了尊重,而且相信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事事都依靠父母。

比如,在对待孩子说谎的问题上,不少父母要么简单粗暴地指责孩子;要么就是棍棒教育,让孩子的情感处于一种压抑或困惑的状态。结果是孩子不敢与父母交流,有话藏在心里,久而久之,孩子的性格会变得内向、孤僻。如果父母换一下视角去帮孩子,把指责转换成欣赏孩子的某个方面,把棍棒改为真情去引导,那么孩子的内心世界就会出现阳光。那么,下次、下下次再出现疑惑或是困难时就会很积极地和父母交流沟通。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杰斯·雷尔说过:“称赞对鼓励人类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 结语: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习了学习的相关理论,越来越意识到个体在儿童时期的成长对塑造成人后人格、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性。所以想针对这方面发一些自己的感慨。然而,在个体成长发育的儿童时期,也容易产生各种心理矛盾或问题,这时就需要家长正确地疏导和指导。其中和谐的亲子关系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前提,良好的沟通观念、沟通技巧、沟通态度和沟通的互动性可以促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也可以从孩子身上学习到一些东西。更加充实自己,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呢!

第三篇:家庭教育对儿童性格发展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儿童性格发展的影响

一个人的性格是由生长的环境所造就的。一个孩子生活在什么家庭,家长的素质,家庭人际关系。家庭教育方式等。在孩子的成长中有重要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性格便一天天开始形成。趋于定型逐渐达到成熟,而其中家庭教育方式是造成未成年人性格差异的重要社会因素之一,研究他们之间的关系便于我们调整教育方式,充分发挥健康的家庭教育功能,力求塑造未成年人的健全性格。

由美国的心理学家强调,孩子的性格可能在六岁以前便决定了,因此幼儿期的教育方式对孩子将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有一项研究显示。美国孩子和日本孩子之间之所以有不同的行为素质。乃是由于幼儿期的照顾方式不同的行为素质。一般而言,美国孩子比较多话,对生活充满好奇,因为他们的妈妈经常让孩子自我发表。相反的,日本的孩子比较被动,沉静。此乃因日本孩子在小时侯跟母亲有较多的身体接触,比较依附。研究发现假使从小就将日本孩子带到美国抚养,这孩子比较美国化。

由此,心理学家认为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具有决定性影响,因而,心理学家建议,孩提时候就应该给他一种固定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

怎样的家庭教育方式才能孩子良好的性格呢?根据我们对各个家长的问卷调查,可以总结以下几点:

1、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气氛

让孩子在一个和谐充满爱心的家庭中成长,这对陶冶孩子的心境和情感十分重要。孩子在这个环境中称赞,他们的心情自然回感到愉悦,没有太大的压力和不快乐的体验,很容易养成他们活泼开朗、热情直率稳重端庄的性格。而充满争吵或离异家庭的孩子往往对孩子性格的负面影响教大。

2、教廷教育,方面应线教育

方面必须首先树立良好性格典范,所谓“其声正,不令而行,其声不正,虽令不行”,“学高为师,声正为范”,父母是孩子的师范,父母是孩子模仿的榜样。因此,为人父母应努力做到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重自己、着重他人,坚强毅力、乐观开朗,这样的话,孩子也会模仿方面成为一个具有联合性格的人。方面要尽量控制自己的脾气,保持情绪稳定。不能喜怒无常,情绪多变,从而造成孩子无所适从,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

3、选择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和内容

现在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一个误区,往往是只重视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孩子性格及品质的培养。能力培养固然很重要,但是培养孩子良好性格更为重要,因为性格一旦形成不易改变,并影响终生,而能力许多都是可以后天习得的。我们 的架子切不可抱着“树大自然直”、“性格是天生遗传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思想,对孩子的不良性格采取听之任之,放纵不关的态度,那样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

第四篇: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

孩子是家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如同家庭的一剂强心针,能使家庭和睦,夫妻关系和谐。家长亦为之喜,亦为之优。为人父母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在人类各种关系中,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具有特殊地位,是其他关系不可替代的。这种关系是最持久的,一般不会终断的。由此可见父母对孩子的责任也是最大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虽然在不断的变化,但仍是不可忽视的。

在家庭中如果父母对子女的关怀得越多,经常问寒问暖,这也替他做,那也替他做,他说什么就是什么。那么,你自己的权威的程度愈低,也就是说,你说话不太算数。在这种情形下孩子往往对自己的看法就很好,认为自己什么都行。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接纳程度较高,限制孩子行为的程度较适中,那么孩子自我肯定的程度就会较高。也就是说父母多多益善的关怀,程度适中的限制,对子女自我态度有良好的影响。在某些家庭里有些父母一言堂,什么都要按自己的意志去办,这样过多的权威会对孩子有不好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水准若与孩子的能力相差太大,就会对孩子追求成功的动机有不良的影响。如有的父母一味要孩子考高分,而忽视孩子的能力,有的孩子就会投机取巧,照抄别人的作业。父母的管教若倾向拒绝、严格、或溺爱,孩子的成就动机就会较低落。如有的孩子不管做什么,父母总是说这不好,那不好,搞得孩子无所适从,索性什么都不做。还有的父母孩子做了丁点大的一点小事,就夸上了天,孩子也沾沾自喜。总之,父母的管教态度如偏向严格、拒绝或溺爱,就都不利于孩子成就动机的养成。

父母宽松与爱护的教育态度能促进孩子的道德发展,拒绝或忽视的教育态度则妨碍孩子的道德发展。如果父母采用诱导的管教方法的孩子,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较高。采用权威与收回关爱的方法教育的孩子其道德判断能力较低。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孩子一见到你就吓得要死,活像老鼠见了猫,他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敢问你吗?在他的思想中会留下一个印象,那就是谁狠,谁就是对的。

如果父母用爱护的、关怀的、奖励的、一致的、公平的、亲切的教育方式将有利于孩子的学业成就的提高。而消极的拒绝、忽视、惩罚、苛刻则对孩子的学业成就的提高不利。希望天下的父母都能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

第五篇:早期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早期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摘要:现代科学发展表明,0~3岁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人道智力发展、性格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近年来,随着科教兴国的实施,脑科学研究的新进展,婴幼儿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本文试着讨论早教对幼儿各个方面发展的影响出发,分析早期教育的重要性,阐述了自己对早期教育的理解。

关键词 “早期教育” “重要性 “ “ 影响” “实例” “思考”

一、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从幼儿的发展特点上来说,幼儿的年龄越小,学习能力越强。在0~3岁这个年龄段里,各种能力的培养都是适时的且需要的。被誉为人才“魔术师”的蔡笑晚认为“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完全是由于教育和学习的结果,而且最重要的是家庭的早期教育”。早期教育不仅是智力教育,而是智力、意志、品德和气概四着合一的教育,是保证人生幸福的教育。为了孩子成才,也为了孩子有幸福的人生,必须要尽一切的力量,不惜一切代价把孩子的早期教育抓好,千万不要错过孩子智力开发的黄金期”

而蒙特梭利也认为幼儿正处在各种感觉敏感期,这时加强感官的教育,可以不失时机的是感官得到最充分的发展。蒙特梭利在心理与医学上都有过学习,对幼儿的特点十分了解,并且在自己的教学上还发明了各种蒙氏教具

在我国古代家教理论中,颜之推比较系统的提出了早期教育的主张。他认为,家教最好是从胎教开始,普通家庭如果无法进行胎教,夜莺从婴儿开始教育。他指出,早期教育对子女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他说:“人生幼小,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故须早教,勿失机也”

二、早期教育对儿童发展起过的真实影响

卡尔。威特出生时被认为是痴呆婴儿,但是他的父亲依靠自己独辟蹊径的教育方法,使之成为19世纪德国公认的天才。卡尔。威特出生于1800年7月,是19世纪德国的著名天才。他八九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着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化学,尤其是擅长数学;10岁时他进入了哥廷根大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他发表《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

维尼夫雷特在司特娜夫人的教育下,不到1岁半就能够看书,3岁起就会写诗和散文,4岁时能用世界语写剧本,5岁时能用8个国家的语言说话,并在报刊上发表了许多诗歌和散文。这个时期,他的历史和文学知识水平已达到了初中毕业生的水平。

三、个人对于早期教育的理解和思考

身为父母一定要捉住孩了生命之初的敏感期,找到培养天才的秘密!挖掘孩子的潜能,锁定孩子的敏感期教育,培养出天才儿童不是梦!孩子出生伊始,是没有任何认知的,他的一切都等待着父母往开发、往引导、往培养。我们都明白一个道理:为了让小树苗茁壮成长,辛勤的园丁在栽种之初便精心照料,直到小树成长得郁郁葱葱。养育孩子也是这样,父母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园丁”要学会应用科学、严谨的早期教育,适时地给予孩子能量的补给,让孩子茁壮成长!

从孩子呱呱坠地起,他的未来就牵扯着父母的心,而孩子的教育题目,更是父母养育孩子过程中的重点。0~6岁,是孩子生长发育飞速发展的时期。这段时期的孩子,如同饥渴的海绵,努力吸收着一切他们所能接触的事物。捉住这一时期,给孩子最好的早期教育环境,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人们世代流传这个“孩子的脾气秉性决定于童年”的结论,实在是有科学依据的。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父母关注孩子的早期教育,他们在孩子0~6岁的阶段里,花费了比平凡人多几倍的心血来抚育孩子――当然是由于留意到了早期教育。

培育孩子是为人父母者一生都在学习的课题,早期教育更以其不可替换性越来越受到家长们的重视。如何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困扰很多年轻父母的题目。尤其是80后的父母们,“宝宝的发育水平不同,所需的能力培养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市面上多数早教图书太笼统,其中很多内容都与标称年龄的孩子有较大偏差,根本不具有针对性”。这样的顾虑,得到了专家的肯定。有多年幼教经验的林老师就提醒家长,孩子的成永日新月异,以孩子在不同年龄的身心发展特点为研发基础,这样的早教产品才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只有做到教育内容与宝宝的成长同步,才能既捉住早教时机又避免超前教育、揠苗助长。

是不是全面培养,是不是因时施教,是当前家长选择早教产品的重要考核“指标”。而儿童教育专家指出,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互动交流也是早期教育不可忽视的,在选择早教产品时也要重视亲子互动内容的设计。父母一定要记住,早教也是行百里路半九十,而亲子互动就恰正是那分量极重的“最后十公里”,珍惜天天与孩子接触的宝贵时间,按照教材的指导,充分投进,便会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享受对孩子的早教过程。

在以上成功的案例里,家长均是给幼儿进行了早期教育。尽管如此,在进行早期教育时,还是有很多点需要注意:第一,在教育的时间上,越早越好,有很多家长从孩子出生就开始进行教育。第二,教育必须针对幼儿的发展特点,即生理特点与心理特点。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教育原则。第三,对于幼儿的能力,需要全面加以训练,以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第四,家长或者执教老师的教育方法必须科学,寓教于乐。第五,家长和老师都必须以身作则,给孩子一个榜样。

四、现代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应当做到。

吃喝拉撒,很平常的一些事件往往包含了非常多、非常好的早教契机,怎样发现这些契机,如何把握这些契机,并利用这些契机拓展,给宝宝提供更多发展的空间,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做的,也才是真正的早教。真正成功的早教是给瞌睡的宝宝塞一个枕头,而不是拴一根绳子,牵着他跟着我们亦步亦趋地前行。早教效能的高低,更多地取决于我们发现早教契机,把握早教契机去创造环境,拓展宝宝兴趣,以及如何实施早教的水平的高低。变通与辐射,是成功早教的灵魂。至于如何变通与辐射,就要根据当时的环境和宝宝的状况来决定了。

通过宝宝早期经历的各种生活事件和一些信手拈来的游戏实施早教,我们就可以从智商、情商、品德、生活自理能力、体能等多方面帮助宝宝全面发展,让宝宝尽早变得更独立、更容易与人相处,更容易适应环境,甚至从小就培养起他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早一天达到不教的早教目标。这是我比较推崇的一种早教理念。

早教的意识,许多父母都已经有了,早教的先进理念,大家也都掌握了不少,但是光有意识和理念还是不够的,理念的东西是死的,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它们可能是过时的,不可能是绝对的。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真理,也没有绝对正确的方法,包括这句话本身。灵活地运用,以突破常规的方式去运用,理念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我们更需要具备一双观察孩子、透视孩子的慧眼,外加极大的耐心与高涨的热情,以及平和的心态,并且在某些时候,我们还需要跳出理念之外来看待、处理孩子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提升早教效能,给孩子最适合的教育与引导。

五、家庭早教与专业早教的不同。

早教机构比较专业,但问题是精力和金钱都是一项不小的挑战。建议可以选择不定期去早教班上节课,其实早教更多的是对家长的教育。一般正规的早教机构课是小时课程,可选课节,金宝贝不错的,从那里的的方式中学到自己适合的,在家里

育。

早教中心还是有一定效果的,不过不能完全依靠早教班早教,家庭早教才是最重要的。推荐参考一下贝瓦淘奇包之类产品,多和孩子游戏和交流,同时带孩子多到户外走动,参加一些小朋友多的集体游戏活动就比较全面了。家庭早教,即在家里由父母或其他人对孩子实施的早期教育。家庭早教长期实施不仅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培养和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威信的树立,也能够在生活的点点滴滴里让孩子充分地汲取各种知识养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下载论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动画片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动画片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摘要:动画片在儿童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通过介绍动画片的特性以及动画片与儿童的关系,阐述动画片对儿童发展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介绍运用......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学科教学(生物) 姓名:杨仕敏 学号:1626120005 目前,在我国的教育中,更多地注重对青少年进行知识教育和能力的培养,但是还有......

    谈家庭教育对儿童性格形成的影响

    摘要: 在实施计划生育后,我国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养育者不一定具备正确的教育理念,难免对幼儿有所溺爱和骄纵,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幼儿表现出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在家庭这......

    论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5000字)

    论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要:家庭是子女成长的摇篮,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而随着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的同时,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却越来......

    家庭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及对策

    家庭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及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形成了数量庞大的流动人口。这不仅推动了城市的繁荣发展,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

    动画片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动画片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提 要:当今社会随着大众媒介的发展,动画片成为了儿童生活中的一部分,它以鲜艳的色彩,夸张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故事情节深受儿童喜爱,成为幼儿必不可......

    浅谈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浅谈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摘 要】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在基础,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启蒙成长,成才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青少年是个体从童年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时期,是最......

    “家庭教育方式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影响的研究” (5000字)

    “家庭教育方式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影响的研究”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二年级组) 昌吉市第十小学 赵永梅 “家庭教育方式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影响的研究” 课题研究工作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