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

时间:2019-05-14 01:35: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

第一篇:论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

论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

摘要:本文首先简要概述了中国的科技发展和特点,然后从解析传统文化入手,辩证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及阻碍因素,并就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发展进行了展望。关键字:传统文化,科技发展,展望

科学技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在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中存在和发展的,一定的文化基质构成科学技术发生与发展的社会条件。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集合。这种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溶解在社会的各种制度之中,隐含在人们的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之中,并且经过历史的积淀形成强大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构成了科学技术生长的土壤,它影响着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认识、进行科技创造的思维方式、从事科技活动的实践行为、社会的科技体制以及科技的发展状况。纵观中国各个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概况和各个时期的文化特点,不难看出科学技术打上的深深的文化烙印。

[1]1.中国的科技发展

东方从前究竟有没有科学呢?东方为什么科学不发达,或者完全没有科学呢?对第一个问题,有些答案似乎确然是没有。薛尔顿教授说:“西方产生了自然科学,东方没有产生。”诺思洛浦也说:“(东方)很少有超过最浅显最初步的自然史诗的知识的科学。”

1.1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成就以技术为主

中国古代有很多令我们引以为自豪的科技成果。中国有四大发明,印刷术、火药、指南针,造纸术,这些发明传到西方,极大影响了世界的格局。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曾说过:“我们应该观察各种发明的威力、效能和后果。最显著的例子便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东西曾经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又产生了无数的变化。这种变化是这样的大,以至于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是世界领先的。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科技取得了令我们自豪成果,但是它们大多是技术成果,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经验得到的一些技术改进,很多著名的发明创造都是直接从生产实践当中总结的经验而来的,并没有深入去研究理论性的东西,比较功利化,而且没有自然科学的详细分科的趋势。所以中国古代有技术,而没有科学。

1.2 中国没有近代科学

到了近代,中国的科技水平开始落后与西方国家了。纵观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一个个响亮的名字,天文学家哥白尼、伽利略,经典力学家牛顿、拉格朗日,数学家欧拉、傅利叶,化学家波意耳等等,都是西方科学家,中国人的名字很少见。事实上以牛顿经典力学为鲜明特色的近代科学已经遥遥领先于中国自然科学领域。

几乎没有人会质疑这样一句话:中国没有近代科学,而且近代科学也不会在中国自发产生。

1.3 中国的现代科技

到了现代,物理学在经典力学基础上建立了爱因斯坦相对论为基础的新的力学大厦,重新认识了宇宙起源和时空,认识了更精细尺度的物质微观粒子的构造,创立了量子理论,认识了人类基因,发明了新的工具计算机,航天事业的发展对宇宙的探索更加深入。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引入了西方科学技术,相继开办大学,学习各个学科,讲究“格物致知”。但是整个20世纪,中国的科技发展总体是远远落后于西方的。[2]2.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世代相传有一定特色的思想、道德、风俗、心志、文化、艺术、制度等等,是一个外延很广的概念,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代创造的文化的综合,它代表和反映了我们祖先的心灵和智慧。由于它具有被社会所接受的认同性和稳定性,它对科学技术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又是潜移默化、根深蒂固的。

2.1 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

2.1.1 天人合一和谐思想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相互联系、密不可分而又统一的思想价值体系,中国哲学家的主要流派分为儒墨法道四家,不同学派对和谐思想都有重要的论述,中国古代文化的和谐性是多元文化结合的重要体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应是和谐的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国古代在许多专门领域已有系统的论著,如《黄帝内经》、《天工开物》等。如果说当代西方科学可以称为‘精确科学’的话,那么中国古代科学可以称作‘整体性科学’”。我国古代医学中明显地体现出了整体和谐性的思想,它们就采取了儒家文化中天地人相统一的和谐思想。整体和谐思想和整体研究的成果更好地促进了哲学、医学、数学、建筑学和人文科学等的发展。

2.1.2 有机论思想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机生态自然观提出了“天人合一”有机论思想,其中的自然与人具有同构性并互相关联,这些有机论的生态自然观加强了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整体性和有机性。有机论是一种把活的有机物当作整个自然的模式和比喻的哲学。每个物种都占据着特定的生态圈,是依赖于其他生物和自然的社会环境。人们保护生态自然的内在价值也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可持续发展,以至于把人文法则推广到非人类自然中,从植物到动物,到整个有机物的存在,再到整个社会环境中。“有机论思想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医学、农学、手工学著作很好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对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2.1.3 兼容并蓄思想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

兼容并蓄就是把各种性质、各种内容的东西收藏起来。中华民族以谦虚的精神,吸收外国文化的优秀成果并结合本国的传统文化,创造出了伟大的中华文明。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都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少数民族在汉族统治者的领导下开始接触汉语并进行汉化教育,积极学习汉语逐渐使自己汉化。然而,中国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是经过加工改造的,并不是照搬照抄的运用到中国的文化中,如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形成的中国特色的佛教。到宋代时期,中国化佛教的某些内容和思维方式被儒学吸收融合,形成了被称为新儒学(理学)的思想理论体系。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唐玄奘取经等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兼容并蓄的思想,这些活动在当时对科技的进步都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作用。

[3]2.2传统文化对科技发展的阻碍作用

2.2.1 中国传统的务实传统扼杀了对科学的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有很浓厚的人文传统,“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天人合一的思想是注重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发展,强调天和人的和谐发展。中国是农业立国,物质生产方式主体是农业自然经济,社会组织以宗法制度和专制制度整体为基本形态,在这种条件下,强调“天人合一”实则是以人为本,注重社会的协调发展,正是这种思想造就了中国的务实传统。因此,在技术领域里实用理性发挥的淋漓尽致,人们对技术进行摸索和研究实则是满足统治阶级的需求。

中国古代天文学很发达,但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们对天文学的研究并不是理性探索,而是出于统治者对天象的要求,来进行占星、授时、制定历法和宣扬君权神授论的,所以古代天文学家大都是官僚阶层。他们的研究活动仅限于观测纪录,好多天象纪录都是很先进的,但是仅限于此,没有进一步的抽象和理论研究。务实传统导致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为一种客观的观测活动,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文学。这样的传统体现在科学发展上就有一些负面的影响,因为过于务实就是人们没有强烈的探索自然的动机,只要能够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就行了,这种文化传统限制了科技的发展。

2.2.2 中国传统文化下思维模式不利于产生科学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下的思维重直觉,轻理性,重统一,轻分析,重定性,轻定量,注重整体思维。古代的原始思维自然观以阴阳学说和五行思想为基础,而阴阳五行学术比较言之无物、玄虚,把自然给神秘化了,这样人们很难对事物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和理解。古代著名的气论,认为气是外物之本,它影响了中医理论,但是其并不时一种实体,而是一种模糊的功能和关系的反应,所以导致人们去理解和应用的时候很难把握,也很难去创新。

2.2.3 儒家文化对人文的过分推崇,其衍生的价值、人生观影响了科技发展 儒学是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学派,中国文化甚至整个东亚文化的各个层面都有儒学的影子,可以说没有儒学就没有中国传统文化,这也正是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主力要批孔的原因了。儒学是关于伦理和人生的哲学,是一种人文思想,强调人的社会功能,重道轻器,鄙视人对自然的研究,认为是雕虫小技,“是以君子不为也”,孔子曾把向他请教种田技术的人叫做小人,由此可见在儒学占统治地位,特别是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科学研究的地位是多么的低下了。儒学完全成为了统治阶级的愚民工具,因为儒学有一整套的伦理框架,而且其核心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就是“学而优则仕”,从政才是正途,其他的都是歪门邪道,这样的学派长期统治中国,导致了整个社会“重文轻理”、“重政轻技”。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中国的科技研究工作被无限期的搁浅,只是会有一些偶然的不系统的技术发明,不会有很大的质的飞跃。“重政轻技”导致了人们热衷于从政,无心做科研、艺术、农业的基础研究工作,造成了整个社会对科学技术的轻视,严重阻碍了科技的发展。

2.2.4 中国的制度文化影响了科技的发展

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人们长期处于封闭的农业劳作的生活状态下,生产以家庭为单位,这种经济制度造成商业发展缓慢,社会分工不发达;而政治制度则是建立在农耕经济基础上的封建专制统治,缺乏民主传统,政府重农抑商。这样的经济政治体制下,科学研究的主观欲望和人力物力严重缺乏,所以在中国发展缓慢。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也是阻碍科技发展的因素。教育制度和人才选拔都是以圣贤经书为基础的。科举取士,特别是八股文使人们迷信上古时代的经书,思维僵化,扼杀了人们的创新精神,文人们热衷于吟诗作画,对古代经典奉为神明。没有人去怀疑圣贤之言,大师们也只是去做一些集注和注释的工作,缺乏创新和求实的精神,这本身就是和科学精神相违背的。西方最古老的大学是博洛尼亚大学,建立于1087年,而中国最早的官办大学应该是1895年的北洋大学堂,落后了800多年。人们都去研究人文科学而漠视自然科学,也极大地限制了科学在中国的发展。

2.2.5 中国贵和尚中的文化传统不利于科学精神的萌芽

中国讲究“和为贵”、“中庸之道”,凡事都要你好我也好,不温不火,不能出格,中规中矩,这样大家都成了老好人了,没有人敢去反对权威。而科学的精神就是实事求是,求真就要以客观事物为准,以实践为准,而不是以某个圣人的经典著作和说过的话为准,适当的时候要反对权威的言论才能使科学得到发展。西方进行了“文艺复兴”运动,崇尚个人人格的独立发展,尊重人而不是伦理的条条框框,崇尚人的多元价值而不仅仅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西方的这种文化氛围是科学的温床,这种平等自由的氛围很容易产生科学。中国的贵和尚中思想传统正是缺乏了这种对于一个独立个人的尊重,而是以伦理纲常为重,以人与人的关系为重,所以造成了人们往往沉迷于风花雪月、吟诗作对的文字游戏,局限于处理人和人的关系,以及醉心于引经据典而不愿意独立思考,进行创新思维。这些文化造成的现象不能不说是传统文化对科学发展的弊端所在。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有技术没有科学、没有产生近代科学,以及现代科技发展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然而从辩证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发展也有很多正面的因素,比如中国传统的“刚健有为”的文化精神就有利于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来面研究大自然的本质规律,有利于科学研究的发展;“天人合一”思想导致的务实作风,虽然阻碍了人们对大自然做出更加深入的研究,但是这种思想是很有远见的,西方的科技发展是有沉痛代价的,一味提倡征服大自然,发展科技,却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已经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从这个角度来讲,“天人合一”思想有助于引导科技的发展方向,防止人们玩火自焚,自取灭亡;中国人思维方式是重视整体和直觉,而现代科技的很多伟大发现和发明都是从一种非逻辑的知觉或者叫灵感而来的,如果再结合逻辑思维和科学的实验,这无疑也有助于中国科技的发展。[5]

[4]

3、中国的文化和现代科学技术展望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从来没有离开过中国传统文的后花园;在人类科学技术史上,曾经创造辉煌,作出过巨大贡献的中国传统文化,在21世纪科学技术创新中,必将在观念上、理论上、方法上、史料上、技术基因上、灵感等方面发挥重大的启迪或现实功能。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谐思想乃至人与自然有机联系的观点,越来越受到许多新兴科学、学说、理论的重视。丹麦物理学家玻尔从量从力学中概括的互补原理,吸取了中国古代哲学阴阳交感变易的思想;现代关于粒子运动变化理论的量子场论,接近于中国古代元气与万物相互转化的思想;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理论等新兴系统学说的提出者,无一不申明自己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受启发。现代生态科学、环境科学,也正在向把人与自然完全分离、绝对对立的机械自然观思维方式猛烈挑战,而向着中国古代自然观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路复归。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世界范围内的一种代表性的文化,对它,我们应抱有“择优论”的心态,尤其在世界文化全面交融的今天,要具有敢于创新和重新解读的意识。我们更应以科学的精神来批判、选择和汲取有价值的文化理论成果,抛弃一切糟粕的东西,运用辩证和创新的思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发展的新局面。

[6]

参考文献

[1]鲁献慧.关于科技与文化价值观的若干思考[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9)[2]王鸿生,世界科学技术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8 [3]常小娟.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对科技发展的双重效应[J].鸡西大学学报.2012.06.12(6)[4]方明明.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进步[J].商业文化,2010.11 [5]兰芳.中国科技发展的文化透视[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08.3.11(1)[6]沈骊天.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革命[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84—89.

第二篇:论庄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浅谈庄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与儒家并驾齐驱。道家思想博大精深、豁达开放、神奇玄妙,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庄子思想是时代的产物,正如一些学者所说:“它的超然,是因为它太认真、太高傲;它的避世,是因为它太理想主义、太纯粹。不过也正是这种超越精神,构成了庄子人生哲学中最有价值、最有特色的部分。”特别是庄子所提出和关注的一些基本问题,往往是一些可以贯通古今中外、属于全人类都面临的共同问题,所以庄子思想中蕴含的真理和智慧是伟大的,能给予我们借鉴和指导。但是庄子思想中的消极性和局限性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同样我们也应该以现代意识和科学态度,对庄子思想的消极性和局限性给予客观地揭露和批判。

当今人们生活中在一个竞争压力大、物质诱惑多、精神财富多元化的年代,人们的思想抑郁、沉重、复杂、茫然甚至消极厌世,因此从庄子的超越思想中寻求到有启迪、有裨益的思想财富是刻不容缓的,我们要深入挖掘和阐发庄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意义,从而使人们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内

福;而绝对幸福却是通过对事物的自然本性有更高一层的理解而得到的。万物的自然本性不同,其自然能力也各不相同。可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在它们充分而自由地发挥其自然能力的时候,它们都是同等的幸福。《逍遥游》里讲了一个大鸟和小鸟的故事。两只鸟的能力完全不一样。大鸟能飞九万里,小鸟从这棵树飞不到那棵树。可是只要它们都做到了它们能做的、爱做的,它们都同样的幸福。所以万物的自然本性没有绝对的同,也不必有绝对的同。《庄子•骈拇》说:“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然也!

在一个社会群体里,人们各有分工、安分守己、彼此照应、释放能力、传播效能,这是自然规律,是自然本性,无需过多的奢望贪求。农民有农民的价值,工人有工人的意义,公务员有公务员的工作,每一个单体就像庞大的社会机器上缺一不可的螺丝钉,是所有人类的共同努力才造就了如此辉煌的现代社会。庄子思想里最积极的意义应该就是鼓励每个人去积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要妄自菲薄,不要在他人面前卑躬屈膝,因为我们都是平等的生命体,没有高低贫贱之分。

道家思想里还有另外一个方向,它强调万物自然本性的相对性,以及人与宇宙的同一。要达到这种“同一”,人需要更高层次的知识和理解。由这种“同一”所得到的幸福才是真正 的。他们发现有些东西对他们有好处,就迫不及待,要别人也有这些东西。可是他们的好心好意,却只有把事情弄得更惨。这样的政治手段我是深有体会的。在“3•14”事件里,甘南藏族自治州部分县市个别群众因受到不法分子蛊惑,参加了打砸烧抢活动,给全州人民留下了心里创伤和挥之不去的阴影。近年“**集团”变本加厉,加快了“藏独”步伐,甘南州个别僧众听信谣言,通过自焚示意“藏独”决心。中央、省、州全力打击分裂势力和不法分子,然弊大于利。根本上铲除不了分裂势力,却给正常的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莫大的困扰,侧面激起了民众的不满和心里抵抗,这恰恰就是违背了老庄的“不为之为”治国手段。

若政府过多干涉经济市场,不放权,不遵从市场规律,只会适得相反。本意是为了平均公平,结果却是极少部分人在享受果实,公平遥不可及。然而若一味放开管制,任由市场发展,各种矛盾依旧显现,地产商的暴利,房价的高涨,房奴的苦不堪言。所以,政府、法律不是像老庄所描述的摒弃不为的多余工具,也不是政治人眼中无所不能的利器,适度、实际、科学、合理才是关键。

老庄的不为、避世的消极思想,影响了一批自恃清高、在世不为的有才无德人士。这一批人,不像邓小平那般忍辱负重、为国为民,而是空有才能享受清闲的自私人士。人若在世,仅仅想着去修生养性,缔造一个孤独的道德生命体,

第三篇:论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论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千年一日,不断重复,如果不是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影响,现在我们或许还依旧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搞不好我们的女同学现在还要缠着小脚呢。中国传统文化本以仁爱、孝悌、忠信、和平、谦恭、中庸、因循、团聚、勤俭、自强等等为美,并以此标准评判社会、领导人生,这种儒家的传统思想统治了华夏民族2000年,咋看一眼,似乎没什么不妥,列强要是不来,我们也就这么过日子了。这和我们的现代生活根本就是大相径庭,很明显是外国文化的冲击改变了这一切,即是说“现代”的概念和外来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延续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曾经历过两次大规模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一次发生在三世纪汉代末期,来自西域近邻诸国的印度佛教文化,跨山越水,绵延不断地传入中土,前后长达数百年,其对华夏文化的影响,涉及到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文学、建筑等多个方面,在唐朝更是达到了顶峰(这第一次只是对中国的宗教信仰影响很大,对社会经济基本没有什么影响);另一次发生在19、20世纪之交的清末民初,以英、法、美、德为代表的几乎所有当时已进入资本主义扩张阶段的西方列强,挟持武力上的绝对优势,强行撞开了中国的国门,一种具有现代形态的全新的“西洋文化”潮水般地涌入中国,仅二、三十年的功夫,便席卷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统江山,这里主要包括对文学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及生活

方式的影响。

当然在这里我们先澄清一个概念,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我们90年代的孩子们心目中的传统文化是什么?我想不会是女子十二乐坊穿着性感的高叉旗袍在舞台上闹哄哄的演奏那所谓的传统民乐吧?还是认为鲁迅先生笔下那个满嘴“之乎者也”的孔乙己就是代表中国的古代文人?如果90年代的孩子们是从周杰伦的《东风破》或是SHE的《长相思》里才开始接触体会到中国古典诗词之美是不是太迟了?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千年,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步创造发展起来的。她几经建构-解构-再建构,绵延不绝,生生不息,慢慢沉淀而成。前面说到,佛教是印度传入的,但是在后来的几百年发展中产生了中国自己的特色,产生了自己的朝拜方式,这就算是中国的文化了。英国的威廉斯曾给出文化定义的三个方法:

(1)用来“描述知识、精神与美学发展的一般进程”。(2)用来指涉“一个民族、一个时期、一个团体或整体人类的特定生活方式”。(3)用来象征“知识,尤其是艺术活动的实践及其成品”

我本人比较倾向第二种定义方式,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比如打火机在传入中国几十年后,中国工匠按自己的设计在上面雕上龙凤的图腾,就算是中国式的打火机了,可以算是中国文化的范畴。有句玩笑话这么说的:“一个人梦游是神经,一百个人梦游是集体神经,一个镇上的人梦游就是一种文化了”也有一定的道理,符合“一个民族、一个时期、一个团体或整体人类的特定生活方式”的规范,当然这是笑话。

如果我们稍微注意一下,就会发现外来的文化影响着我们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以现在的中学生为例,至少他们现在的生活,从家用的电视、冰箱、洗衣机,到出门吃的快餐、坐的汽车,所有的生活工具都是外国传入的,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的东西除了贴在家门口的对联之外似乎并不多。连打火机这种生活必备的小玩意都是外国发明的。

通过调查发现,现在的中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并且兴趣不大,而对外来的文化却表现出很大的热情,这可能与他们所处的生活方式有关,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跟不上脚步,大家的选择有自己的合理之处也有些无奈之处。比如说京剧,近年来在珠海似乎都没有较大规模的正式演出(其他地方也差不多),很明显是因为喜欢京剧的人群少得可怜,另外京剧的演出样式也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看来如果京剧不寻求自己本身变革的话,难保不会被社会所淘汰。现在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外来文化冲击所表现出来的情况,包括对文学、社会经济、生活方式三个主要方面。

一、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一是留学生运动及其相应的翻译小说的兴起;二是由翻译小说引发的白话文的突破;三是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的历史中,现实主义少得可怜,我印象中就看了一部《红楼梦》算是有瓜葛的)在中国的长盛不衰。

本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首先受打击的是中国军队,面对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攻击,它己经老朽得不堪一击了。奇怪的是一直到近半个世纪之后,这个打击才落到中国传统文学的头上,不同的是,这一次,是我们中国人自己抡起大锤,砸向了自己的传统文化,而这把大锤,不是别的,恰恰是被我们骂为“洋鬼子”们的“西洋小说”,所以引发了以上三方面的变革。我现在教的学生,之所以能写白话文而并不是传统的文言文,见了老师的面说“Good morning”而不是“小生晨妙遇先生,敬尊矣”也是拜外来文化冲击所赐。中国的白话文兴起的确有利于人民之间的交流,所以现在有人认为文言文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但是仍然有一部分人坚持认为在21世纪的今天,文言文比白话文先进。外文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总体来讲是利大于弊。

当然,现在的感觉是外来文学的影响也有些过了头,中学生看古诗词的基本没有了,用英文写情诗的倒是不乏少数;自己动笔的情况少了(都是用电脑打字),所以写错别字的人越来越多了(包括我)。不可否认电脑时代的大趋势就是打字写文章,因为论文在电脑上总比书面上好改的多,但是没有笔迹的区别体现不出来学生自己的风格,所以在大学之前还是提倡学生们写作用笔来完成。稍微留意一下就可以发现,现在的学生写字水平已经无法和上一辈的人相比,普遍潦草无比,字迹难辨,倒是练签名的兴趣盎然。另外受到香港文化的影响,在作文中夹杂的半英文和不规范的语法现象也很多,这令许多老教授大为感慨。

在这种情况下要引导学生多读些古诗,让他们发现中国文化的精髓,毕竟那种押韵的诗词有着自己的意境,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诗词是一个国家文化的体现,只有精通

本国语言的人才能理解其中的奥妙,所以我并不提倡学生看外国的翻译诗篇,因为翻译过来的东西往往离了神,要看就看原版的东西,包括电影也一样,不要看配音版的。

二、外来文化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列强的入侵为中国带来了新的文化、新的技术革命,随之而来的便是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但畸形的发展,虽然畸形,但好歹发展了,从洋务运动到民国初年的民营资本,再到现在的中外合资,外国的技术文化始终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可以说,现在的社会经济腾飞90%是因为外国的文化影响所致。那为何中国的社会没有自己进行经济生产的变革呢?美国的琼斯有一种观点,认为经济一旦上了轨道,就会持续自我再生产。除非是被某些没有道理的干预使之越出轨道,否则经济成长仍是自然而然的现象。对于当时的中国,他认为政府是一种负面力量,既未为经济的持续成长提供必要的构架,又阻碍了原有的积极发展。他代表了一种自相矛盾的观点:一方面认为国家太过软弱,以致不能积极有为;另一方面则又认为国家十分强大,足以对进步起否决作用。而中国的学者则比较统一一个观点:中国以农业为主导的社会经济形态不具备资本到技术变革的条件。

现在的生产能力提高了,人们不像500前一年只能换4到5套衣服,而是可以随心所欲地按自己的爱好买靓衫,所以现在的学生经常上午和下午穿的衣服都不同,并且有的一身的衣服超过7种颜色,在这种情况下,互相攀比的风气就会越来越猛,为了消除这种影响,统一的校服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当然校服产生最初的目的并不在此,而是统一外表形式和表现内在的学校精神。

三、外来文化对中国生活方式的影响。思想的解禁令中国人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不少,现在的教师不难发现如今的学生不再像以前我们那样的“填鸭式”思维了,而是很有自己的想法,在美国60年代流行的叛逆潮流现在在中国可谓是如日中天,你告戒学生:“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结果他回答:“可惜往往是最不重要的一半”足把你气死。

学生的生活方式也不同了,现在的教学不仅同以前的私塾大为不同,没了体罚(当然在内地的学校中体罚还比较严重),而且学生有许多都不在家里吃饭(午餐),而节省时间做别的事情。社会在变革,以珠海为例,现在的家庭自己做饭下厨的已经很少(在内地还是比较多),原因是没有时间,相应的快餐店因此长盛不衰。当然快餐店最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出现的,它的出现压缩了人们花在进食方面的时间成本,大大提高了社会的生产效率。通过调查发现中学生并不是有些人现象中的特别青睐肯德鸡或麦当劳,中餐店也是不错的选择,毕竟中国人还是更喜欢中国菜,但是这种快餐的经营形式仍是由外国传入的。这说明还是外来文化比较适应现代生活的脚步。

最后我们再比较一下日本,这个弹丸小国的文化基本都是源自中国的,在明治以前,几乎所有的文字都是汉字,除了语言,这个大和民族几乎和中华民族一模一样。十九世纪的世界列强同样冲击着日本的传统,在“明治维新”之后,短短三十年,迅速崛起的日本已经有实力和强大的沙俄叫板了。在文化的改革方面,日本在受外来文化冲击“阵痛” 的同时,却不断将自己的文化溶入其中,比如在文字方面根据自己的发音习惯发明了如同英文字母的平片假名,大大降低了阅读和书写的麻烦,历史上称为日本字的拼音化。日本的绘画传统原来也是中国式的山水画,只讲境意不求精准,而随着不断地创新,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写实风格。

不得不提得是现代漫画的起源也在日本,它突破了四格漫画的框架,试着用“电影”的模式来解读漫画,较出名的有鸟山明、北条司、井上雄彦、车田正美等等,75-85年这一代的孩子(包括我)就是看这些漫画长大的,那些算是漫画的精品了,反观现在的孩子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因为现在的漫画泛滥成灾,质量普遍很差。日本的漫画自成一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并且引导国际的潮流趋势,你看,这就形成了一种文化。所以说自创的东西是最容易形成文化的一种产物。中国也有自己的漫画风格,只可惜数量太少,没有发扬光大。

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是90年以后出世的,在他们的童年时期没有好的儿童漫画来引导他们的世界观,所以在教育阶段上面会出现一个真空,好的动漫作品可以在孩子最需要性格完善的关键时候给予正确的引导。最近网络上不是一直在批评央视的动画片《虹猫蓝兔七侠传》充满血腥暴力么?甚至还有儿童欲效仿剧情割破动脉,这也是教育工作者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再说说日本的服装,老的和服不说了,说说现在流行的日本学生校服,特别是女生穿裙子、打领结、加长衬袜子的风格,让全世界的人都能一眼将其从各国的人群中分离出来,这就是日本自己的服装风格了,应该说效果还是不错。中国其实也可以借鉴一下这种创意的方式,前段时间在网上看见有人提倡将中国的大学毕业学士服改成符合亚洲人身形的汉服款式,我觉得就挺不错,要是设计成功,不就是中国的文化了?

日本的传统文化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的时候同样面临消亡的危机,但是它们比较好地将两者进行了结合,从而派生出来了属于自己的新的文化,并且将其向外界推行。中国在这方面做的就不太够。看着满大街的“哈日”、“哈韩”的中学生,我们难道不觉得有些惭愧?说实在的本人从内心深处并不喜欢日本,但是仍然觉得它们的有些做法的却值得借鉴。

宗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现在流行文化(PopularCulture)对中学生的影响很大,中学生现在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很注重“自我”方式,简单一点说,思想上幼稚,行为上成熟。由于没有童年生活的艰苦磨难,现在的珠海中学生普遍娇生惯养,自理和自制能力都非常差,并且不太有礼貌,这也不能全怪他们,家长的溺爱和老师纵容是要担很大责任的。另外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缺乏革新所致,在人们需要信仰和规范的年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却不能提供相关的思想服务或者说是流行因子,而中学生最容易感兴趣的就是新奇的事物,这直接导致他们更加容易喜欢上肯德鸡、街舞、韩流服装等外来的文化,因为相比之下,传统慢节奏的中国菜、太极拳、中山装等的却不太符合生活的需求。

现在有的老一辈人比较悲观,认为传统文化一旦消亡了,中国就不是中国了,其实不然,我说过了文化是一个动态的东西,因时而变,因势不同,现在的中国文化和20年前相比都已经大为不同,中学生节假日去滚轴、照贴纸、卡拉OK等活动也不能视为和传统的文化趋势向孛,这是一种结合的关系。中国的传统文化必须根据社会的需求而做出变革,当然原来的也可以保留,比如说文言文,我们可以视白话文是文言文的进化版本,它是流行的趋势,但是文言文本身还是要保留,可以专门开设一个科目去派专人学习,使之得以延续,但是这种不适应现代生活的文书形式不能强求每一个人学习。日本的落语文化和相扑文化历经了一千多年仍可以延续,中国难道做不到么?只要能变革,中国的传统文化定能引发中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导新的潮流。

关于文化,有广义、狭义两种解释。其广义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切精神和物质文明的总和。其狭义解释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我们所论的文化,主要是指狭义的解释。任何文化都具有民族性,任何民族文化都是由多重类文化媾合而成的。但是由多重类文化凝结而成的我国传统文化具有如此的强力结构性,以致子两千多年来,我国虽经翻天覆地的巨大变革,我国传统文化经受了三番五次的巨大冲击,尽管今天所见到的现代文化与两千年前的古文化有了根本区别,但是与我国传统文化形成与兴盛时期相比,其质与核却未发生根本性变化。这是为什么呢? 认识这一问题,首先应该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沿革与流变。这种沿革与流变曾五次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战争频仍,随着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军事、风俗的发展,加之我国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而各种哲学文化也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势,自从孔丘编诗经、理春秋、兴教肓,创立儒学以来,中国文化开始定位。同时老庄哲学以及法、墨、名、阴阳等也熠熠生辉。后经董仲舒整理改制,儒家兼容诸学,开始独家显荣。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生活中某一事物的形成与发展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需要;二是可能。这两个基本因素是缺一不可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如此凝结力,也正因为此,地域环境和人的智力结构,为中华民族初始文化的孕育诞生准备了主客观条件,各个阶层根据各自多方面的需要,形成各自独立的类文化,但是人类以及个人对文化的需要不是单一的、纯粹的;而是多层次、多角度、立体的。这就需要文化的整合与同一,而这一整合与同一的中国传统文化恰恰适应了人们的需要,同时也有了整合与同一的可能,堡垒式的我国传统文化不被攻破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如果我国传统文化具备了整一的可能,那么,它整一的“需要”是什么呢?从根本上讲就是生存和繁衍的需要。作为阶级统治的需要,它必然要选择适合维护自己统治的思想文化,该儒则儒、应佛则佛,应该黄老之学就黄老之学。汉初,一些明智的政治家认识到,秦统一天下,急功近利,严刑峻法,以保子孙帝王万世之业而迅速灭亡的历史教训,使他们不得不反思“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的根本原因。秦以刑罚为巢,故有覆巢破卵之患„„其“务胜不休”,造成“无所不为而无所为”的严重后果,迫使无赖英主刘邦不得不“因民之性而治天下”,而采取了逆取而顺守之,文武并用的“无为而无所不为”的长久之术。黄老之学应运而生了,这是秦汉之交历史的必然.也是汉初政治家成熟的表现。然而,这里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无所不为”已不是纯粹的“老庄哲学”,它融铸了儒家积极入世思想和法家阴贼险狠的手段。陆贾本来就是一个大儒,他提出的“无为而无不为”思想,是融儒家“仁义”于道家“无为”之中,以积极的“仁义”来改造道家消极的“无为”。实

质上,所谓黄老之学是以老庄哲学为基础。吸收儒、法学说而形成的汉初统治思想。说得再明白些是:表黄老之学而里为儒法并道。即该儒则儒,该法则法,应黄老之学则黄老之学。

然而,经过七十年与民休养,汉朝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雄厚而不可一世,显然曾有积极意义而很消极的黄老之学已不适应汉武帝扩张皇权的多欲政治。为王霸天下,汉武帝统治集团迫切需要一个适应自己“生存”、“繁衍的哲学与文化。汉武帝意气昂扬,对繁文隆礼,讲求事功的儒学大感兴趣,任用儒者,尊儒兴学。制度教化,去开辟自己的鸿业。武帝令三公、侯王荐贤良、举孝能,网络人才,重定国策,儒学大师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策思想,立即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和推行。汉武帝罢黜秦所立之各家博士,专立儒学之五经。把秦的博士之业的《诗》《书》和“百家之言”分开,使得儒学赫然卓立。本质讲孔孟儒学的产生就是出于维护统治阶级的需要,只不过经过漫长的认识过程,才发现它金光闪闪的价值。儒学作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基础,也确实对维护两千年来的封建统治发挥着无与伦比的作用。儒家学说不断发展壮大,与历代统治阶级所需和它的强力推行有着必然的联系。

历朝历代明智的统治阶级未有不根据自己的统治的需要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哲学文化,这就极有力地促使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凝结。

作为一个阶级、一个集团是这样,而作为人的个体也是这样。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类文化是作为个体心理调节剂深入到一个人的潜意识中,被不时地选择着而凝聚于个体身上。作为个体,儒、释、道各种类文化因子并存于其中,在不同境遇、不同条件下,其一种文化侧面为主要矛盾方面,来决定事物的性质。陶渊明一开始也并不完全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只是他的“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积极入世的儒家精神到处碰壁,不容于时下的门阀世俗制度,才使他不得不回头向佛、向道,返璞归真,来寻求自己的心理解脱和生理调节,纵观陶渊明的三仕三隐无不如此。现实生活中,陶渊明以行之在心,外无形状的超然态度,不拘生活的外在形式与表象。努力追求一种恬然自适的情趣,实质上是一种老庄哲学的体现,庄子的理想是茫然徘徊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的超世之境,这是一种物我一体,天道合一,达到忘我的境界。显然陶渊明超然率真、向往自然的生活态度深受庄子的“顺天从性”的影响。然而,他却以平常心体味非常心,把淡泊朴素的乡居生活引入心与道冥的自由世界,深得庄子任性逍遥的真谛。假如陶渊明在积极入世求仕方面一味追求不羁,不达目的仍然去撞南墙势必会使他心理不得承受而引起机体的病变,导致他的悲剧命运。然而“陶渊明道家旷达任放的‘真’和儒家坦荡固穷的‘善’合而为‘美’,统一在他一身,使他超越时俗求得个体生命的自由发展,以走上解放自身的历程。达到古代文人所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也这正是陶渊明淡泊而充实、深厚且光辉的人格价值所在。”⑦

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以及他自觉不自觉的文化选择有着很强的代表性。许多名鸿大儒当他积极入世的人生理想破灭,往往返朴归真,回归自然,以求得自身的解脱。象王维、李白、孟浩然、柳宗元、陆游,以及许多政治家都是这样。就是孔子这样儒家的鼻祖到了晚年,因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到处碰壁而破灭后,不也唱起了“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吗?(《论语•先进》)苏轼在春风得意之时,积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极力反道排佛,而到了他政治失意和晚年则结识了不少佛家道友。作为个体心理调节因素的各种类文化,对于人的“生存”、“繁衍”具有很强的积极意义。从而在选择中,儒、释、道等各种类文化才能够整合统一,并且有强大凝结力。

不仅如此,我国传统文化的抉择、整

一、凝结,还有着浓郁的自然因素,这是西方文化难以具备或具备甚微的。“生存”、“繁衍”的欲求是包括人在内的任何动物都有的,只不过人是理智的而已。与此,另一个不容忽视的自然因素:人类文化的抉择、整

一、凝结,与人的身体、年龄、甚至“力必多”,即性的强弱有关。身强力壮,年轻气盛、性欲强烈,一般说来常常显示着他们英勇搏击、积极奋进,向往和追求的是儒家精神;身体赢弱,年老气衰,性欲枯竭,一般说来,往往又显示着他们趋于保守、意志衰退而向佛向道、回归自然的

文化倾向,从而使各种类文化整一于一人之身,显示出一个人不同的文化倾向。其中大儒李白是其较典型的了。李白年轻的时候,积极仕进,拥抱“辅弼天下”的宏愿,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孟少府移文书》)开始了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漫游生活而兼求仕的历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这是李白应唐玄宗之诏无比兴奋之情的显露,更是他积极仕进的政治抱负的形象展现,这是他42岁时的心态。然而,由于他刚直不阿、傲岸不羁的性格,他并没有青云直上,在权臣们的馋毁下,不得不上书请还,开始了他访道求仙的又一个历程。此时他暮气渐沉,年轻时他非常艳羡范蠡、鲁仲连、张良诸人平交诸候,长揖万乘。之后他尚老庄,甚至把庄子抬到屈原之上,“投泪笑古人。临濠得天知”。龚自珍说:“庄、屈实

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⑧其实,李白的老庄文化意识和儒侠哲学观念虽然并存于他的一生,但每一个不同环境和年龄段所显示出来的文化侧面是不同的。这就是李白前后的文化抉择、整一与凝结。非独李白,难道孔子、苏轼等许多明哲贤达不都有这样的文化现象吗?

文化选择的这一因素,实质上是人的生存向度的必须过程。人生之于自然,回归于自然。对自然有着天生的亲和力,在生存与回归的全程中,有一个超越阶段。这个阶段就是人一生中的青壮年时期。这个时期。他精力充沛,“性”欲勃发,细胞活力旺盛,血液循环茁壮,因而产生巨大的能量需要释放,怎么办?就要依靠“动”来宣泄。相对来讲,儒、墨、法是“动”的哲学。所以,一个人的青年及壮年时期,往往选择儒、墨、法的哲学作为自己奋斗的信条。而其中儒、法并流,以儒为体,更具合理。所以此时的个人往往向儒向法,儒家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了一个人的文化性质。然而,人到了老年,或身体孱弱时期,其精力、性、细胞活力、血液循环等渐衰,能量疲软。在惰力中“迫使”他回顾往事,如此就自然会重新唤醒个体生之于自然,回归于自然的本性。他们要求平静、安然、恬适。相对来讲老庄思想和佛学意识是“静”的哲学。它们“天人合一”,“人与天调”、“梵我合一”的自然观念,封闭苍茫的深山老林、古河僻壤的自然野景,以及原始、古朴的世外桃源的人性美、人情美恰恰适应了这些人的生理所需和心理欲求。如此说来,人的文化抉择、整

一、凝结有着它的自然向度,也是必然的、客观实在的。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沿革与流变,曾经有过五次大的西学东渐过程。虽然使我国传统文化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它的质与核还是很本色的。这是由于我国民族文化构成的特殊性所致。这其中是有了儒、释、道、法、名、阴阳等类文化构成我国传统文化的可能,而由这些类文化构成的我国传统文化,又极其充分地适应了中国人的攻守进退等各个方面的生存与繁衍的需要。这之中既有它的社会性,也有它的自然性;既有它的群体性,也有它的个体性;就个体讲,有心理调节的需要,也有一个人年龄、体质、细胞活力和“力必多”的原因。所以我国传统文化比起其他诸如西方文化来要牢固得多,包容性要强得多。它不仅在种种冲击下,保持了自己本体性,而且还兼容和同化了许多我国其他民族的文化,如蒙古族文化和满族文化等,以及其他外国文化。我国有这一特征的传统文化对我国社会历史发展,曾起过巨大的积极作用,但也有过无与伦比的负效应。今天我们重新辩证地审视我国这样特征的传统文化,以促进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会有些价值的,也是许多哲人贤达无可回避的,因此为文以做抛砖之举。

改革开放的伟大创举,毫无疑问给中国的经济,文化,政治等事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有的中国人都在享受着他带来的一切好处,物质资料的丰富使中国人摆脱了百年来的贫穷生活,我们欣喜,我们庆幸,我们在为中国的不断发展感到无比自豪和光荣,也在为着GDP总量持续增长,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而不断努力奋斗。

二十多年前一位老人的著名论断——市场与计划不是区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准,使中国人的思想不再禁锢,不再受到约束和压抑。一批又一批的改革先锋在不断的探索者中国的发展之路,他们顶着风险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在改革的浪尖上奋勇前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中国的前进,使我们认识了什么是肯德基,什么是麦当劳,什么是好莱坞大片,什么是真正时尚与潮流,我们吸收着世界各种先进的文化,享受着世界各种令人向往的文明,而这一切,也让中国在风云变化的世界环境中,可以稳步前进,并越走越走也自信。

先进的中国人,喜欢上温馨的感恩节,爱上圣诞,更是钟情于浪漫的情人节,“五一,十一”黄金周不再是刺激中国经济增长的唯一方式,“平安夜”,“情人夜”更是成为“黄金夜”,各大商家在这样的节日里简直是欢天喜地,因为这一天的销售收入或许是一般商家至少一个星期的销售收入。

然而,繁华的背后是令人深感忧虑的各种隐患。无可厚非,西方的一些节日,是西方文明历经岁月洗礼的结晶,节日的盛典,是西方优秀文明和和谐社会环境的最真实写照。对于外来文明,我们党一向的宗旨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我们喜欢着这些精华的外来文化,是丰富和繁荣中国传统文化的极佳方式。这是我们应该采取的策略。

可是,渐渐地我们发现,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追寻似乎越来越淡,甚至产生了厌倦和无赖的感觉。我们一直引以自豪的“七夕,端午节,中秋节”,还有曾经最令人向往的“春节”似乎越来越淡离于我们视野,难以想象“除夕,七夕“之夜会有百万计的人同时走上街头疯狂购物,游玩。所以,如此看来,中国人是不是在渐渐远离我们的传统文化?然而,更令人心痛的事我们是不是在犯着双重错误,就是在“取其糟粕,弃其精华”。如果仅仅是抛弃了传统文化,能够吸引外来文化的精华,或许有一天我们还能将传统文化再一次发扬光大,但是,我们抛弃的同时,还在扭曲和误解了外来先进文化的精髓。

甚者,外来文化全方位的冲击,足以颠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正如杨叔子院士所说“没有科学技术,一打就垮,但是没有民族精神,将会不打自跨”,这也更是某些野心国家用来达到统治世界的另一种全新手段。我们构建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只是需要用市场经济的规律来指导中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保证经济的良好发展,但我们不需要“市场社会”,这个社会需要人文,自然的和谐。

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说过:“热爱传统从未削弱一个民族,实际上传统在危难之际增强了民族力量,但是新的思想必须降临,世界必须滚滚前进。”如是这句话引发了我对中国渐渐在淡离传统的思考。既然时代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对于文化的理解,我们需要转变。一方面,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持和尊重是我们每位国民的义务和责任,然而,丛另一方面讲,如果传统文化不能与时俱进,它也必将停滞不前,变得毫无生命力,也就会变为死去的文化。这更令人痛心疾首。因此,我们是不是可以在传统文化上,结合现代的元素,把西方文化的精髓融入我们的传统,是我们的文化的实质变得不再抽象和空洞,而是可感,可知,以致触手可摸?我想,当我们真正能将优秀文化进行合理的交融和革新时,人类历史文明必将永远焕发闪耀的光彩。对于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不必惊慌,与其排斥,不如加以引导,使其朝我们需要的方向发展,为我所用。

第四篇:论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论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儒家思想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相当的积极意义,如其理想人格对现代人格建构的启示作用“天人合一”思想及泛爱主义对生态保护的积极作用等。深入挖掘、诠释儒家思想中蕴藏的适应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精神资源,使其在现代政治社会秩序的建立中发挥作用,不仅关系到儒家自身的生存发展,更关系到我国社会转型的顺利进行。我国传统文化体系是以儒家为中心形成的,儒家的理论从个人层面的修身开始,层层扩 大到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整体。它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哲学或宗教,而是一套完整的安排人间秩序的思想系统,通过几千年来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等制度的建 立,渗透进国人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形成一种“制度化”的生活方式。

进入 20 世纪以来,在民族危亡、内外交困的大背景下,现代化艰难举步,儒家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一再被质疑、批判,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不仅国内如此,西方部分学者如韦伯在其《儒 教与道教》中,也断言儒家伦理是阻碍现代化的主要因素。但是,现代化发展到今天,尤其是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东亚经济的迅速发展引起世界瞩目,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和意义也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和重视。正如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巴黎集会的宣言中所预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两千五百年前孔夫子 那里去寻找智慧。

不管是不是新儒家的信徒,有一点是无须争辩的:儒家的“建制化”已经完全失败了,无法再为中国社会提供一个较为稳定、影响全面的政治社会秩序,似乎也再无可能恢复那种主宰地位,这是分析儒家思想在现代化浪潮中前景的一个共识与基础。但是即便是这个成为 “游魂”的儒家,凭其博大精深与两千年的底蕴,取精用宏,在现代化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 还是不容小觑的。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化,因此社会中个体现代人格的建构则处于重要的地位。

长期以来,儒家关于圣贤理想人格的论述与强调,虽然在塑造民族精神中起过重大而深刻的作用,但以其形成并适用于宗法专制的等级社会,往往被当做现代人格建构的对立面而屡遭批评。在这一方面,儒家思想诚然有其局限性,但不乏值得挖掘的精髓真义。儒家将理想人格定义在道德层面上,虽然失之偏颇,但它对于人之精神性、理想性的强调,却使其在现代社会转型中具有不朽的价值。作为社会的细胞,个体具有感性的需求,但就人的根本属性——社会性而言,人所具有的精神性、理想性更为重要,是人之为人的标准 与标志。儒家以圣贤作为个人自我实现的最高目标,这种圣贤理想人格终点高不可触、遥不 可及,不具有现实性,但它并不因此而失去意义。这种对理想人格的设定,是作为个人以及整个人类永不停止的追求目标而存在的,以其与现实的结合,使个体在对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的追求中日渐接近,能超越有限狭小的躯壳而进入无限的精神领域,因此也成为个体毕生努力的目标,成为人不断积极进取、不断自我改造的动力。

当前社会急剧的转型中,随着原有信仰的失落,生活失去了深度和高度,生命缺少了厚重感,只有以享乐主义来填充生命意义的深井,而理想正是人能够超越这种粗浅的享乐主义泥潭的助力。此外,儒家理想人格中所强调的对道德义务的绝对持守、以差等之爱为本而善推之、以及和乐的精神等等,是现代人格构建所不可缺少的基石。政治民主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方面,而儒家一直被视为与民主不能并存的,因此最受诟病。诚然,儒家的政治思想虽有“民本”、“民贵”之说,但都是居于统治者地位来为被统治者想办法,与现代民主由下而上争取权利形成鲜明对照,但这并不代表儒家思想是中国实现民 主化所不可逾越的障碍。民主之可贵,正在于以“争”而成“不争”,以个体之私而成群体之公,但形成的这种 “不争”与“公”,是由于相互限制的形势逼迫出来的,而非来自“道德上的自觉,所以时 时感到安放不牢”,而儒家德与礼的思想,恰好可以将其上升至道德自觉,由此民主政治才更有其根基。再者,民主制度“徒法不足以自行”,它也是需要一个“领导阶层”的(问题仅在于这一阶层产生和发生作用的方式),则领导阶层的品质和素养,在现代民主社会中也是一个重要问题,而儒家宣扬的理想人格 “君子” 以及相关的“修 1 身”思想,可以通过私人领域的成就助益于公共领域秩序的建立和运作,正如美国人文主义思想家白璧德所认为的,“孔子之教”可以造就民主领袖所最需要的“人的品格” 这是民主社会的重要保障。

明清以来 “日用常行化”的儒家由于与朝廷之间的异化,其思想基调多有从民间角度出发的趋势,个体的价值得到一定程度的肯定,及至晚清,最早在中国宣传“民主”、“民权”等西方价值的先觉,也正是那些走得更远的“日用常行化”的儒家。所以,如果对儒家思想去芜存菁,扬弃得当,它还可以成为民主价值观的思想资源之一。

现代化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将政治的主体从统治者的错觉中移归人民,并 补入“个体自觉”的阶段,则民主政治可因儒家精神的复活而得到更高的依据,而儒家思想 本身也可以因民主政治的建立而完成其真正客观的构造。儒家的人本、“仁爱”精神和群体观念对现代化建设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工业化以来科技、经济的迅猛发展无疑极大增强了人的力量,但科技与人性的对立同时成为社会的根本问题,人被“物化”,他的价值被以物的价值形式表现出来。如哈贝马斯认为,工具性的科技成为目的本身,人类的次要的“工具行为”被合理化,而主要的“交往行为”不合理化,使得主体之间互相不理解、不信任。同时,个人主义的片面发展,固然有弘扬个人的主体性、创造性的作用,但它又使每个个人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利益、价值观为行为的依据和标 准,视社会和他人为手段,也造成社会生活难以和谐协调。面对现代化的此类困境,提倡、弘扬儒家伦理精神中以人为本位的思想,把“爱人”、“惠人”放在首位,通过肯定他人来肯定自身,由成“大我”而成“小我”,对于在现代化进程中减少异化现象的危害将会是有 益的。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与泛爱主义等对现代化过程中的生态保护有其积极作用。人类征服自然能力不断增强,由此衍生的“人类中心主义”对自然造成的破坏甚至已经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而对天与人关系的讨论,早在原始儒家中就已展开,儒家伦理精神认为人具有最高的价值,“天地之性人贵”,但是,这并不是从狭隘的自我中心或人类中心来定义人,而是强调人的自我实现是要在一定的关系网络中才能完成,对天、对自然要保持一种敬畏和亲切感,《易传》中就提出天不违人、人不违天的天人谐调思想,强调万物一体、人和自然统一,而张载更是直接提出 “天人合一”的说法,把人与自然摆在同等地位,处于休戚相关的关系。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其模糊了主体与对象的界限,一直被斥为现代 科技产生的障碍,但是面对人类对于自然的过分侵掠,重提这一思想,对于形成合理的自然观、天人观,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相当的借鉴意义。另外,儒家思想中的“德教为先”、仁爱忠恕、克己修身等原则,对于社会的稳定、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等,都有其规范与促进作用。总之,儒家作为几千年来民族文化的中心,在遭受猛烈批驳丧失统治地位甚至一定意义上丧失生存权利的情况下,其适应、促进现代化的部分思想内涵价值日益得到关注。所以,在实事求是的原则指导下,积极吸取其合理的思想内容,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我国社会现代化的必然需要,也是儒家“新生命”的希望所在。

儒家与中国传统文化

【摘 要】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历代统治者和知识分子所推崇。儒家的价值理念、伦理道德观、仁爱观等影响着中国和世界,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迎接未来的竞争与挑战。

一、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或曰中华主流文化,是凝成中华民族精神的主流,是东亚文明的精神内核。“察业识某如佛,观事变莫若道,而知性尽性,开价值之源,树价值之主体莫若儒。”

儒学的这种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在社会的大**中通过对三代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反思,认真清理和重新加以诠释而形成的思想学说体系。孔子提倡“信而好古”和“好古敏以求之”,使儒学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成为中国原典的保 存者和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非常注重实地考察,坚持“察知征信”与“因革损益”的原则,使儒学又具备审慎的因时制变的品格,在中国处在第一次社会形态大变革的时代,儒学应运而生,突出了中华传统文化需要保存、延续和发展的历史必然。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只能在超越了单一民族观念和思想体系时才能存在。他一方面提倡“夷夏之防”,十分注重激励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同时又以“近者悦,远者来”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博大胸怀,倡导民族和睦,友好相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巩固起了凝聚作用,因此儒学长期以来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儒学不是宗教却能取代宗教”,坚持的是一种对儒学的信仰和依赖。儒学提倡德化社会、德化人生的思想对中国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华人世界共同的文化心理基础。直至今日,儒家文化仍具有一种积存深厚的民族文化认同的凝聚力,起着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大作用。正是由于儒学避免了狭隘民族性的特点,为它走向世界,形成东亚儒家文化圈奠定了基础。

在先秦,处于私学地位的原典儒学,为它的长远发展奠了基。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学始成为官学,两汉时基本完成了对先秦以来道、墨、名、法、阴阳之学的综合吸收,扩大了学术包容的范围而成为文化的宗主。虽两千余年其形成屡经变换,但总的方向是强化封建统治意识。

“凡是存在的即为合理的。”正是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存在和广泛的影响,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与合情合理性文化。“中国人不得不树立一种道德律,即提高‘仁’,亦即公正、慈爱的行为地位,把它作为一种绝对标准,以仁为标准,一切有缺点的人或行为,就能被发现其所不足。”这或许便是儒学所要达到的高度,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要传承的文化宗旨,正如张纯如所阐释的“文化影响力” “这种力量既可以剥削去使人成为人的那一单薄的社会约束—这样我们所有人都会变成魔鬼,也可以增加这一约束。”总之,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势,并且时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与道德取向,成为中国人的信仰。

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儒学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这种科学精神又是通过儒学之要义体现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中国传统文化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结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这有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是以和谐民族的性格、精神而影响和传承的,而现代社会综合国力的构成中,民族凝聚力作为国家的软实力,为社会发展、改革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我们中华民族是宗族融合而形成的,融合于中华民族的宗族,历代都有增加,但融合的动力是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而不是武力,融合的方法是同化而不是征服。”中国全体国民都有他“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崇高伦理观念,与博大的仁爱精神,共同构建和谐之社会。儒学对中国社会之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理性和谐社会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儒家文化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凝聚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学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中庸”,即“和而不同”和“过犹不及”,实质是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强调通过事物之变的把握以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国家、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凝聚之学的科学精神。

2.中国传统文化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它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对外兼容,这正是依靠儒学“和而不同”的精神而实现的。儒学在保持其学统传承的同时,总以“和而不同”的精神,以我为主地汇通、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儒家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强大吸收能力和它强大的同化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更加出色的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兼容之精神。

3.中国传统文化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儒家学说则更是这种精神的体现者和传播者。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儒治世”

“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明白地道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的这种特殊的社会功用。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官学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社会充满了亚普罗式的精神,是个按生态循环及继续下去的社会,继承的是老祖宗的传统,还要代代传下去”。传统就是权威,满足于守,追求静,害怕变。

《书经·大禹谟》:“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意思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帅土之滨,莫非王臣”。“最便于专制”的儒术,或者当作一种专制官僚统治手段来看的儒家学说,可供统治者利用的内容有:(1)天道观念;(2)大一统思想;(3)纲常伦理。《书经》“呜呼!惟天生民有欲,无主乃乱,惟天生聪明时篅”,《荀子·王制篇》“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这一来,天道观念,大一统主张,纲常伦理就成为“三位一体”了。所谓“两千年无思想,非无思想也,以孔子的思想为思想;两千年无是非,非无是非也,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归根结底,不是中国人对于孔子学说特别有好感,而是中国的社会统治,特别需要孔子学说。

自儒学被汉武帝君臣定为正统正宗以后,以地主经济为基础,土地得相当自由买卖,农民得相当自由转动,而原本不能造成世卿世官那样的贵族身份的社会,却藉着知识的统制和长期独占,而无形中帮同把士大夫的身份更加的特殊化或贵族化了。

“以儒治世”,中国传统文化更加牢靠的在政治中得以发挥。“文化是物质设备和各种知识的结合体,人使用设备和知识以便生存,为了一定目的,人要改变文化”,师儒和政权的关系,在中国封建士大夫身上,得到了极其充分的体现,而“以儒治世”是历代统治者及传统士大夫所选择的,“一个时代的思想家,他们的言行能被社会所接受,主要是因为他们反映了社会上的一般观点,他们不过是把已经客观的社会事实所造成的观点,用比较明白和肯定的言行表达出来。”从孔孟到西汉董仲舒“君权神授”到魏晋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玄学到唐韩愈的天命论到宋朱熹的理学到王阳明的心学到明清各种儒学思想见解,都体现了把儒学进行合理改造,从而为统治阶级所利用,以达到“治世”,维护统治的目的。

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文化属于上层建筑,其核心是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为其政权及其经济服务的,儒家文化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反映了中国历代的“国情”,正如金克木所言,“文化就是„国情‟,文化就是„国民性‟,中国文化就是„中国人‟”,“从一定的视角分析,儒家文化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主要为国家培养官僚的文化”,历代统治者都公开标榜以儒家理念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指导思想,儒家观念成为官僚文化的核心,其在“尚贤使能”“民为邦本”“仁政理想”“隆礼重法”“节用裕民”“修身为本”等方面,都对中国官僚体制及王政统治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同时是中国传统文化“以儒治世”的体现。

以儒学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能够经历五千年的发展而没有中断的原因就在于其核心价值具有先进文化特性,在于其人性化、人情化倾向所具有的穿透力和生命力,在于它所具有的永恒的普世价值,相信在世人共同的努力下,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将会在未来闪耀出更加灿烂的希望之光、和谐之光、精神之光。

四、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题,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血与水、源与流的关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总得说来,就是究天人之际,明修身之道,述治国方略,求天下为公,最终实现天人和谐的境界。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通过儒学体现,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优秀的儒家文化价值理念,“以儒治世“被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现实的需要,促使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价值选择,用历史的眼光和时代的精神去更好的保留、弘扬和传承优秀的中国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中国之未来而奋斗。

中国传统思想的源头大致起于先秦。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化高峰。儒家思想经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的创造和总结,较早进入了比较成熟的阶段。从汉武帝开始,经过董仲舒改造与发展了的儒家思想被确立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而居于正宗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魏晋南北朝及唐宋时期,佛教和道教思想广泛传播,为中华传统文化以及儒家学说注入了新 4 的活力,出现了“以儒学为主,三教合流”的趋势。宋明时期儒学对佛、道思想加以吸收和扬弃,形成宋明理学。当理学被官方利用、逐渐丧失自身活力之际,明清时期一些有文化个性的学者向程朱理学及君主专制发出挑战,倡导“经世致用”,再一次开创了思想活跃的局面

对儒家思想的评价

积极作用(1)“仁”“德政”的主张对巩固和延续封建统治、保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起了重要作用。(2)儒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注重气节、品德,凸现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3)其仁政爱民和任用贤才,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合理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等,在现代企业管理和教育中仍有很大价值。(4)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部分,是中华文明宝贵遗产的重要部分。(5)今天我们倡导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教育”,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都与儒家思想有一定关系,但也需要注入新时代的要素与内容,与时俱进,批判继承,理性扬弃。

消极作用 儒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与等级社会,压抑、扼杀人性,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钳制着人们的思想意识,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总之,儒学是中国数千年一脉相承的正统文化,对中国历史和现实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积极方面:(1)重视教育,并且创造“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上注意个性差异,善于启发教学.可以说教学经验很丰富.(2)注重道德,礼教,仁义,要求自觉遵从真和善,这一方面比上欧洲西方国家的宗教和神论思想不知道进步多少倍,是典型的人文主义,以人为本,而不是追求虚无缥缈的偶像和神.(3)思想上善于辨证思维,重视自然的农业,重视经验,认为自然秩序是人类理性的根源,而 人类的理性又是人的自然权利的依据.提倡“以农为本”,是符合中国古代的实际资源情况的重农思想.(4)提倡以“礼”治国,“伦理政治”思想.如果说西方文化是“智”型文化,那么我们中国文化就是“德”型文化,这一德型表现在政治上,也有积极的一面:忠于国家,抵御外来侵略,刺杀暴君,直谏犯上.很了不起的民族精神!(5)儒家思想早熟,统治有力,贯穿了中华民族的大部分时期,给社会历史的起了安定,平衡,和参考约束.儒家思想的消极方面:(!)不重视农业生产知识的传授,不重视科学知识的学习,强烈的政治目的,孔子就是倾向于参政的.(2)不重视逻辑,一味重视经验,叫做“经验理性”,使逻辑推理和深刻解释事物的规律的理论没萌芽,不如西方人那么追根问底,以至产生理论和学说.(3)强调个人服从群体,压抑了人的个性.漠视性格,思想大统一.造成国民愚忠愚孝,道德和责任标准压制了人的创造性,这也和历代帝王的意志合拍,被其利用,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武器.(4)伦理关系凝固化,绝对化,三纲五常,家长专制,成为人身压迫,精神虐杀,制约着全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历史前进的阻力.(5)伦理观念,等级制度置高无上,达到排他性的程度,从而限制了自然科学和科技的发展.历代帝王也不重视科学技术,把一些科学成就说成“淫计小巧”.总之,儒家思想的两部分-----圣人的主观思想和客观政治论,即“内圣”和“外王”,(王的意思是治理,统治的意思),都对我们民族的思想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即使是当下,我们也无法走出它的圈子多远.它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应如实客观的正视这个问题.5 比如,在我们现代的教育中,儒家的教育方法还是很有用的.“因材施教”“诲人不倦”“温故知新”等等.再有在官员的贪污腐败问题上,道德,仁义,儒家的思想会是对贪官们的谴责依据吧?再者,我们所讲的责任感,正义感和勤奋精神,那个不是我们的民族精神,不是儒家文化传统的精华呢?

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自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儒家学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其间,虽在秦时,经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学受到一次严重的打击,但秦朝“二世而亡”。到汉武帝时,听从儒生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于是儒学正式居于统治地位。

儒家学说作为一种意识文化形态,虽流行于封建时代,但其关于自然和人生的理解、理论思维的阐发以及治学的方法和经验等,却培育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在人类文明史上独树一帜,并对人类文化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在国际上评出的文化名人中,孔子位于前列。世界许多国家都展开对中国儒学的研究。可见其在国际上的影响。

历史和传统是不容也不能割断的。一个民族只有善于对待自己的文化传统,抛弃其中陈腐的东西,发扬其中有价值的东西,不是依傍别人,而是在汲取其它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创造和更新自己的民族文化,方能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受到人类的尊重。因此,研究和了解儒学,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下就谈一谈儒学中的一些有益的思想

一、强调“入世”,重视现实。

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活动一般说有两个方面:“超然”和“参与”。借中国古人之语大致可区分为“出世”与“入世”。谈到“出世”,人们随即会想到道家与隐士,他们远遁乡野山林,不问世事,与世无争。而儒家提倡“入世”,以天下为己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主张“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认”,以“平治天下”为“舍我其谁”之重责。儒家讲究“济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不象道家思想消极避世。这种积极参与的思想在当今也应予以提倡。试想:如果大家都不问世事,贪图享乐,只顾自己,胸无大志,得过且过,那么,中国还会有希望吗?儒学不以彼岸世界为归宿,而以治理好人的现实生活为目标。因此我们应满腔热忱地积极投身于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二、追求理想,奋发向上。

中华民族是个富有理想的民族,中国的历史是整个中华民族不断为理想而奋斗的历史。理想主义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特点。统观中国历史,“大同世界”、“天下太平”,便是我们民族一直追求的理想目标。早在儒家经典《礼记.礼运》中就已描绘了理想的“大同世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同理想便是对社会和谐太平的追求,它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国历史上多有皇帝以“太平”为年号;农民起义亦常以追求太平为号召。洪秀全的农民政权还颁布了一个大同社会的实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康有为著《大同书》;孙中山先生本着“天下为公”的精神,提出了民主共和国的理想。这种理想主义传统说明了中华民族对合理社会的孜孜不懈的追求。一次次的农民起义和变法改良都是追求理想的行动。这些都表现了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当然,历史上的理想主义具有空想性质,但无论如何,这种大同理想一直激励着整个民族奋发向上,不断进取,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作用。

新时期我党制定了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目标。第一步、第二步已经实现,现在已在为实现第三步目标而努力奋斗。这是一个经过科学预测的现实的目标。我们应该为实现这一理想目标而努力工作。

三、自强不息,百折不挠。

一个人胸有大志,自信正确,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努力追求,始终不渝,藐视困难。受挫益坚,这种令人赞美的性格,正是一种阳刚之美。历史上多少不畏艰险、向邪恶势力作斗争的人,多少为探求真理而英 6 勇献身的人,多少为了民族利益而英勇捐躯的人,在他们身上都体现出一种坚守信念,自强不息,一往无前的阳刚之美。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孔子就具有这种阳刚之美。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孔子在花甲之年毅然携徒到各国去推行自己的主张,出访求仕。他不但风尘仆仆,长途奔波,餐风饮露,旷野为家。有时还受人讥讽,被人围困,险遭戕害。尤其陈蔡被围,又绝粮,很多人都病了,孔子仍“弦歌不衰”。孔子的这些表现,正如他自己所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的一生,都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为了达到自己的理想,他首先是费尽心力,在国内积极争得权利,推行自己的主张。当自己受到排挤,在鲁国抱负不得施展时,又辞官外出,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主张。待这一做法碰壁后,又著书立说,培养弟子,让自己的后继者完成自己的未竟事业。真正是为达目的,百折不挠。这正是儒学所强调的自强不息的精神。

当今社会,频率快,人的压力大。许多人心理脆弱,禁不起压力与挫折。我们应该向孔子 学习,拥有象天空一样广阔的胸怀,为实现理想,自强不息,百折不挠。

四、提倡修养,培植盛德。

儒家强调奋发有为,主张积极入世,更主张一个人要时时准备好入世的条件。这就要加强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并以圣人为人格的最高标准。儒家所推崇的圣人,是指道德境界最高尚的人。在儒家看来,道德是人和动物的最根本区别。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儒家所赞美的“仁人”、“圣人”,就是指那些道德高尚的人,又称为“君子”。一个人要达到“君子”的水平,就要加强自身的修养。“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主动培植自己的道德水平,检查自己的不足,向道德高的贤者学习。君子要心胸坦荡,要正直不佞,反对“巧言令色”,知错就改,反对文过饰非。为人应自知、自省,对己严,对人宽。君子不可须臾离开仁德,哪怕是仓促匆忙之际、颠沛流连之时。儒家提倡自我修养的目的是使人成为君子,从政治国,实现理想,以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更应提倡加强道德修养,这是建设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

五、坚持正义,热爱祖国。

儒家文化强调“义以为上”、“杀身成仁”,这种为坚持正义,敢于牺牲个人一切的精神,时时激励着人们。孟子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大丈夫当立志以仁,处事以礼,践行以义,百折不挠。身家性命固然可贵,为了正义尽可抛。这就是孔子“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真谛,也是孟子”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的演绎结果。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这种“浩然之气”伟大无比,刚强无尚,是由正义的经常积蓄而产生的。历史上的正直之士,正都是凭着一股“浩然之气”来伸张正义、抨击邪恶,充分表现出他们的道德力量。许许多多仁人志士,同时是爱国主义的典范。他们为社会进步、为维护民族独立作出了贡献。

坚持正义、刚直不恶的传统美德在今天还值得大力提倡。当今社会,还存在种种邪恶势力。面对这种势力,我们决不能麻木不仁,不管不问,更不能同流合污。我们应该发扬刚直不阿的精神,拿出勇气,坚定立场,不屈服、不妥协,以浩然正气来压灭一切邪恶东西,纯洁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

六、敬老爱幼,尊师重教。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儒家伦理十分强调敬老爱幼。自孔子始,孝德便被当作是“仁之本”。认为“百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论语》中就已表明:“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宣扬儒家伦理思想的《二十四孝》中有这样一些典型的事例。如:年已七十的老莱子为使其父母欢欣,身着五彩衣,做小儿游戏舞蹈,还装作幼儿行路不稳而跌到在地,以博取双亲一笑。这个事例意在说明,在父母面前永远要做孝子。扇枕温衾则是幼而尽孝的例子,九岁的黄香就能在夏日暑热时为父亲扇凉床枕,在冬天寒冷之日用身体为父亲暖被,实非一般幼童所能为。

儒家敬老慈幼的道德规范,深深扎根在中国古代宗法社会中,成为中国人的一种美德。我们不能丢失这一美德。

儒家学说的中心主张是“礼”和“仁”。当然,他们所讲的尊卑秩序、三纲五常,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所讲的“仁”也是讲统治者实行仁政,有利统治。中华民族号称礼仪之邦,这与正统儒学提倡“礼”和“仁”有极大关系,尊师重教就是这种礼仪制度的一个方面。儒家所称“天地君亲师”。把师的地位提得很高,并宣称“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孔子就被誉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他就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提倡尊师重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虽反对上下尊卑,三纲五常,但人人相亲相爱、文明礼貌、尊师重教、永远是值得传颂和弘扬的传统美德。

七、节俭不奢,清心寡欲。

节俭之德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过程中一直表现出的美德。儒家大力提倡节俭。依传统观念来看,生活节俭既能使人克服经济困难,还能使人成就事业,更能使人志于道德追求,助于人格完善。诸葛亮有句名言:“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大学问家司马光说:“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明末清初的名儒朱柏庐说:“一粥一饮,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唯艰”。这些说法都体现出“成由勤俭破由奢”的观念。提倡节俭,要控制自己的欲望。古语云:“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一个人、一个社会,如果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有所积累,如果“今朝有酒今朝醉”,那便是不顾个人和社会的未来,必有悲惨的结局。我们应当发扬节俭之德。当然,诸如“会赚不如会省”之类的观念应当摒弃,既当讲“节流”,也当强调“掘源”。

儒家思想所反映的传统美德遗产中,还有许多优秀方面,在此不一一列举,当然,儒家思想中也含有大量封建性的糟粕,还存在严重的缺点:它没有肯定“思想自由”的必要,没有强调对于自然界的研究,重义轻利。因此,儒学内部缺少走向近代文明的充足契机。因此,我们应矫正儒学的偏失,发扬其优秀的方面,为现实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如何正确对待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 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继承。但是如何进行“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呢?我们认为:(1)对哪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例如《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品质,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孟子》中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等,都是很容易转化为新的时代的。尤其是强调统一的思想传统,更具有现实意义。(2)对有些内容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如“民本”思想。从西周初年的“敬天保民”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古代“民本”的真正内涵,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利益。今天我们剔除其封建内核,则可以从人民当家作主的角度来转化古代的民本思想,将其发展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观念。儒家提出“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等命题,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具现实意义。今天我们仍需要提倡自身修养和为社会主义而献身的精神。(3)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

我看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思想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是个泱泱大国,他有高山、有大川、有平湖、有翰海,山川之壮丽、文物之瑰奇,非笔墨所能形容,谓之为一幅锦绣河山,实可当之而无愧!

我国不仅有着辽阔的土地以及众多的人口,更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而且被列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早期的发源地之一。早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的奴隶社会,中华文化就有着光辉灿烂并为世人所瞩目的伟大成就。从我国原始社会时期,黄帝和尧、舜、禹引人入胜的古老传说到我国奴隶社会时期,夏、商和西周三个朝代的不断更替,再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和帝制,就是在这数千年的漫长岁月里,中国的传统文化才得以在时间的历练中形成、发展并至今延续。

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的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起过重大作用的历史人物。从公元前475年,到1840年以前,我国处在封建社会时期,从当时的社会历史发展角度来看,封建制度显示出其巨大的优越性,社会经济空前繁荣的同时,我国的传统文化也逐渐形成并发展成熟。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个有着巨大变革的社会历史时期,这种变革促进了当时科学文化的同步繁荣。

人们一提起中国的历史文明,大多数人的第一反映就是盛赞汉唐文明和明清文化,因为这是我国历史上两段最为昌盛繁荣的历史时期。殊不知,正是有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传承,才有了后来值得自豪和称颂的秦汉文化以及历朝历代的历史文明。

从春秋时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老子说起,不难发现其实道家学派所具有的对立统一思想,就是我国传统文化最早的发展雏形。它与后来孔子所持有的儒家思想相比较,具有更加朴素的辨证思想,它认为世界上的各种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有和无、生和死、贵和贱、男和女、天和地、阴和阳等等,并且对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所以在老子的名言中就说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现已发现的老子的所有可考学说,都记录在只有短短五千字、思想却博大精深无所不包的《道德经》一书里。

老子的学识渊博在当时的历史时期是有史可考的,正因为如此,孔子师徒一行人等就曾特意赶到周朝的京城洛邑,向老子请教学问。当时老子对孔子的启发中仅说到一句:“我听说,道德高尚的人,往往都很朴实。骄傲、贪婪、狂妄,对你都没有好处。”孔子后来就从此番谈话中总结到:“老子道德高深,真是能上天入海的龙一般的人物。”

从道家思想消极遁世的“无为而治”到儒家学说中积极入世的“学而优则仕”,不仅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巨大跨越,更是在当时战乱纷繁、思想混杂的年代中一次传统文化的质的飞跃。从此以后,孔子的儒家学说被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几经利用和改造,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不仅对后世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甚至是现代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不仅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对待自己的工作,无论大小,都一丝不苟地努力做好:当管理牛羊的小官时,他说:“叫我管牛羊,我就得把牛羊养得肥胖强壮。”后来管理仓库,他又说:“我要把仓库的帐目计算得一清二楚。”这与我们现代人平时常说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立志名言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理名言也仿佛是永恒的真理一般,至今都是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座右铭。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曾提出“仁”的学说,坚决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要求统治者能够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孔子主张让人民有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征派徭役不应妨碍农民的正常劳动,反对用严刑酷法统治人民。有一次,孔子从泰山旁边经过,见一个妇人在墓边痛哭。他叫学生子路去询问,才得知原来是苛政逼得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来到这儿又遭虎难,却不愿回去。孔子不禁感叹道:“苛政猛于虎也!”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我们也不难发现,孔子的儒家思想对我国后世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以人为本”人本思想不仅是两千年前的惊世之说,更是我国现代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与治世精髓。

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他注意“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他要求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他还教育学生要养成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在孔子以前,文化被奴隶主贵族垄断,只有他们的子弟才能接受正规的传统教育。然而孔子办学,从不过问出身何门,他一生先后培养的学生超过3000多人,据可考史料记载其中最有出息的有72人。孔子因材施教:学生冉求胆小,遇事退缩,孔子就有意识地教育他,凡事都要抓紧时机,马上行动、大胆去做;学生仲由敢作敢为,但不够稳重,孔子怕他冒失,就叮嘱他凡事要等请教父兄以后,三思过后再去做。这与我们现代教育界所提出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口号不谋而合,这在当时看来也是联系实际极富创意的一种教育方式。儒家学派的教育思想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上提供了良好的历史依据和成功的教育范例。孔子晚年编订了古代文化典籍《诗经》、《尚书》等,还根据鲁国历史材料编成《春秋》。

孔子的言行,由他的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然而孔子所坚持的“学而优则仕”的封建传统文化理念,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他鄙视生产劳动的观点。有学生问到如何耕田种菜,他认为问这些事是很没有出息的。这一思想不仅影响到当时人们的“择途”标准,使得持有“万般皆下品,为有读书高”这一观点的无数青春少年从青丝最终熬到白发,终其一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事无成;而且也深深的影响到现如今的亿万家庭、无数父母,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观念一代又一代的强加在子女的学业方向和事业选择上,甚至是择偶标准。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又一重要代表人物。与孔子一样,孟子长期从事私人讲学的教育工作,带着众多学生周游列国,宣扬“仁政”,后世把孔子和孟子合称为“孔孟”。孟子认为人民潜藏的巨大力量是不可轻视的,他在当时提出“民贵君轻”的治国思想,主张减轻赋税,实行“仁政”,反对战国时期统治阶级之间的不义战争,说“杀人盈城”是残忍的行为。这种思想在当时也许并不为各国诸侯所接受和认可,然而它的现实意义在今天看来,则极具“和平主义”的强烈色彩,他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也在于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以和为贵,以福为高”的“平和修为”。孟子死后,他的学生将他的言论编成《孟子》一书。

但孟子所宣扬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可以说是更加的深远。从教育学的角度来分析,他的教育思想是极其片面的,因为无论是脑力劳动者还是体力劳动者,他们在社会发展与进步中的作用都是同样重要的,缺一不可。“劳动本无高低贵贱之分”,却人为的划分等级,强行分出三六九等,形成一种全民“轻体力、重脑力”的不平衡现象,这本身就是几千年来封建传统文化的畸形发展在作祟。这与当前最为火暴的“高考热”、“考研热”、“考公务员热”可以说是不无关系。

综观我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变迁与发展,我们不难发现“孔孟之道”的儒家思想就是贯穿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思想核心与理论基石。当然,任何一种历史文明的传承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一帆风顺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亦是如此。在几千年的发展变迁中,我国的传统文化经过时间的历练,早已饱经风雨从一棵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并经过四季的更替而日益强壮。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我坚信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定会继往开来,发扬光大!

第五篇: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个案社会工作的影响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个案社会工作的影响

题目: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个案社会工作的影响

---以广州市萝岗区萝岗公路街为例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李新庚 企业导师:

学号:

二级学院: 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

2016 年 3 月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个案社会工作的影响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个案社会工作的影响--以广州市萝岗区香雪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为例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包含了非常多的关于人性和家庭伦理道德观的思想,而个案社会工作的主要机构是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服务对象是个人和家庭。本文以广州市萝岗区香雪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为例,剖析中国传统文化对个案社会工作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从而得出当代个案社会工作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有助于个案社会工作对中国传统文化去其精华、去其糟粕得使用,更好的发展个案社会工作。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通过笔者与香雪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多名社工进行交谈,选取香雪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具有代表性并与传统文化联系紧密的案例,加以归纳和分析比较案件中传统文化起的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个案社会工作;影响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个案社会工作的影响

ON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ON SOCIAL WORK CASE ——DISTRICT OF GUANGZHOU LUOGANG HORNSEY SOCIAL WORK SERVICE CENTER CASE

ABSTRAC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profound, which contains a lot of thinking about human nature and the moral principles of the family, and the main body of cases of social work is social work service centers, serving social work service centers are individuals and families.Taking Guangzhou City Luogang Hornsey District Social Work Service Center, for example, analyze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impac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on the case of social work, to arrive at work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contacts and relations with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ases between help case Social work for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o its essence, to its dregs have to use, develop better social case work.Key words:traditional culture;case social work;influence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个案社会工作的影响

目录

摘要........................................................................................................................................2 ABSTRACT...............................................................................................................................3 目录........................................................................................................................................4 1.绪论.......................................................................................................................................5 1.1选题背景......................................................................................................................5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5 2.研究方法...............................................................................................................................6 3.研究对象...............................................................................................................................6 4.中国传统文化对个案社会工作的积极影响.......................................................................6 4.1 以人为本、关注每个家庭.........................................................................................6 4.2 乐于助人的睦邻关系.................................................................................................8 4.3 积极的三观引导.........................................................................................................9 5.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个案社会工作的消极影响以及存在的问题.....................................10 5.1 传统文化中的对个体的打压...................................................................................10 5.2 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的歧视.......................................................................................10 5.3 传统文化中与当今社会的冲突和碰撞...................................................................12 6.结论.....................................................................................................................................12 参考文献..................................................................................................................................13 致谢..........................................................................................................................................14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个案社会工作的影响

1.绪论

1.1选题背景

社会工作起源于西方文化,西方把社会工作价值归纳为服务、社会公正、个人的尊严和价值、人类关系的重要性、诚信和能力。这与我古代儒家思想所推崇的人道主义不谋而合,古人把正心诚意的修养,道德修养的至善,看成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儒家思想,其基本精神、对家庭伦理道德的规范和对个案社会工作产生着重要影响,为个案社会工作者与案主,工作者与家庭及工作者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提供了指南。但是传统文化的糟粕对个案社会工作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力,中国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的思想观念及社会心理,根源自中国几千年封闭的血缘为纽带、以家庭为本位的生活方式、宗法制度、小农经济、专制的官僚政治。尽管今天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方式较之古代社会发生了根本变化,但很多负面传统文化是一股巨大野蛮的惯性力量,其消极影响在短期内是难以根除的。我们应该对传统文化中的负面因素理性看待,并应警惕和避免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

作为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究其根本个案社会工作是一项专业的助人活动,它要求社会工作者在一定的价值理念指引下,运用科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以个别方式帮助有需要者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和难处。然而专业的社会工作时间在我国起步和发展较晚,并且个案社会工作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近些年来发展迅速。世代相传的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人情伦理和普世价值,也存在不少与专业个案社会工作相悖的思想,深入剖析中国传统文化中各种价值观对个案社会工作的影响,有助于个案社会工作更加适应当前国情,也有利于其在确保专业化的前提下,更好地实现本土化发展。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传统文化又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通过多年传承留下了非常多的思想,传统文化是当今社会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准则,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中一些糟粕也在对当今社会人们的行为处事产生不良影响。并且当今社会经济增长迅速,人口流动大,存在不少微观社会问题:如家庭问题,青少年成长问题,空巢老人问题,低保、残障等弱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个案社会工作的影响

势群体的边缘化问题从理论上发现个案中被人忽视的问题,并把问题放到时代背景中进行研究,探求新时代传统文化对个案社会工作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通过笔者与香雪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多名社工进行交谈,选取香雪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具有代表性并与传统文化联系紧密的案例,加以归纳和分析比较案件中传统文化起的作用。

3.研究对象

笔者选取的研究对象是广州市萝岗区香雪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它是在萝岗区成立的一家本土化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目前广州市萝岗区香雪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已承接的家庭综合服务中心项目有:萝岗区萝岗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海珠区南石头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萝岗区镇龙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笔者通过与与香雪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多名社工进行交谈,选取香雪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具有代表性并与传统文化联系紧密的案例,选取了母亲打女儿和丈夫要求妻子当贤内助不工作这两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4.中国传统文化对个案社会工作的积极影响

4.1 以人为本、关注每个家庭

以萝岗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为例

家庭和谐作为社会和谐的基础,把家庭成员之间的义务和责任建立在亲情仁爱的基础上,这是中国特色也是中国家庭文化传统中积极的因素。以人为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中国传统形成的大家庭模式及其文化,使老年人生活在亲子家庭中,这对养老问题和抚养孩子问题无论在物质生活还是亲情关爱方面都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当今社会,很多年轻父母肩负工作压力,还要抚养孩子,赡养老人,生活压力巨大,心理压力大,负面情绪无处宣泄,因此他们有时候对孩子犯错误后的惩罚格外严厉,以至于对孩子的成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个案社会工作的影响

长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香雪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个案社会工作者经常通过中国家庭文化来影响和改善年轻三口之家的矛盾,香雪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社工小刘向笔者叙述过这样一个案件:“半年前,香雪社区幼儿园中五班张老师找到我,向我反映有半年多来的时间,经常发现她班上的小朋友罗某身上有淤青,甚至有一次张老师在幼儿园门口还亲眼看见罗某的母亲刘女士在打罗某,张老师担心这对罗某的成长不利,于是希望我介入调解母女之间的关系。于是我与周老师详细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再去拜访刘女士,开始个案辅导。刘女士刚开始对我的介入非常排斥,她说:‘这是我自己家的问题,我教育自己孩子,关你们什么事?’我向她耐心解释了教育孩子要采取适当的方法,错误的方法会给孩子造成童年阴影,影响孩子以后的成长,甚至造成心理疾病。刘女士听我耐心讲完态度有所好转,愿意跟我敞开心扉聊聊女儿的教育问题,她说:‘以前我不这么对女儿,也就是前半年,女儿逐渐长大,越来越调皮,跟幼儿园有的小朋友关系闹得很僵,总打架,也不好好吃饭,有的时候我好声好气得教育她,完全没有作用。再加上前半年孩子爸爸突然被公司派到外地出差一年,我一个人照顾孩子,我工作很忙,身边也没什么亲戚能帮一把,所以我整个人很焦虑,对孩子也越来越没耐心。不过,我骂她、体罚她也是为她好,总这么皮以后还能了得。’我初步了解问题的成因、程度、频度等,再次约刘女士协助她一起设定个案辅导的目标和计划,通过向她宣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和谐的重要性,尊重孩子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并且邀请她尝试香雪社区服务中心开设的孩子课后托管服务,让自己生活节奏不会因为丈夫出远差而无法回归正常。我定期邀请她参加一些关于和谐家庭的传统文化讲座,以此改善刘女士的心理压力和教养方式,引导其用恰当的情绪宣泄方式处理情绪,对于女儿也要采用适当的教养方式,小女孩多敏感,刘女士需要掌握适当的谈话技巧来改善母女之间的沟通质量;并且我推荐她参加一些社区中心开办的亲子活动,希望以此改善母女之间的关系。同时我的同事处理罗某由于被打而带来的情绪问题,他对罗某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一则处理被打的情绪伤害,二则教导其与父母沟通的技巧。结束这些我对个案辅导进行成效评估、过程评估和满意度评估,并采用定期回访来进行跟进服务。通过我和同事的帮助,刘女士改正了对待孩子犯错的方式,并且由于技术疏导了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孩子减轻了不恰当体罚对其成长的不良影响,母女关系得到了有效改善。”像这样的个案香雪里还有很多,中国传统文化讲究泛爱人,不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个案社会工作的影响

求回报;尊重他人,乐于助人。通过宣传这些优秀品质,社区中心鼓励居民参与到关爱残疾人和孤寡老人的活动,组织家庭反暴力讲座打击家庭暴力,并邀专业人士定期来社区对居民潜在的心理危机进行疏导。

当今社会就业压力大,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为了更好的帮助居民制定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生活发展计划,走向更加幸福的生活,开展了许多其他服务,包括:新员工入职适应、员工人际交往及关系调试、压力管理与放松训练、员工情绪管理、婚姻家庭服务、员工恋爱、关系辅导、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团队建设、个案辅导、突发事件危机介入等多种服务方式。这些服务好处多多:关注员工的心理健康,尊重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为企业员工提供兴趣学习、文化娱乐等活动,丰富员工日常生活;帮助新员工入职适应、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压力管理与放松训练、团队建设等发展型服务,引导企业员工发掘自身潜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与工作带来的各种压力。并且香雪社会服务中心积极与企业工会及人力资源部门合作开展各类型的员工团建、大型文艺活动,促进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这样为企业员工提供个别、隐私的心理辅导服务才能更好得赢得企业员工的心理信任,以更好的效果为员工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使企业员工能够及时消解负面情绪和工作压力,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并且香雪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发现来咨询的许多员工的职业心理健康问题与他们的家庭生活方面的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心理咨询必要时也邀请员工的直系家庭成员参加。并且中心通过邀请拥有传奇工作经历的老一辈人物展开定期的传统文化讲座向人们宣扬积极的工作观。这些都帮助社区居民在求职、跳槽和失业的不良处境中找到了良好的心理平衡,减轻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带来的压力。

4.2 乐于助人的睦邻关系

以萝岗街香雪人家义工服务队为例

《周礼》有云:“五家为邻,五邻为里”。邻里相恤,在我国有着厚重的文化传统。正像老话说的,“千金买宅,万金买邻”、“邻里好,赛金宝”、“远亲不如近邻”等,这些脍炙人口的俗语,都在表达着好邻居的重要性。应该说,这种基于地域关系而形成的人际关系,对有着深厚农耕文化的中国来说,其重要性仅次于血缘和宗法关系,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城镇化建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个案社会工作的影响

设进程的加快,人们的居住结构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在城市里,一扇门、一堵墙、一幢楼,就像一道道鸿沟,隔断了比邻而居的欢乐,也割裂了“远亲不如近邻”的传统;在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造成人际交往被割裂,乡村共同体渐渐消失,邻里关系也趋于淡漠。有鉴于此,萝岗街香雪人家义工服务队成立后做的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个案社会工作的影响

训等一系列培训帮助失业人员找到新工作,帮助其通过工作获得自我价值的正确实现;开展《反家庭暴力法》知识讲座宣传家庭暴力的危害,组织社工们对极端和造成严重后果的个案的前期表现培训,帮助社工更好得提升其个人能力;开展社区健康知识讲座帮助人们更加健康得生活防止疾病,开展亲子体验画和义卖活动加深亲子之间的感情,帮助社区中有困难的居民,为小朋友开展暑期兴趣班不仅为小朋友带来了全方位的素质培养,还解决了家长暑期无人照顾小朋友的难题。香雪社会服务中心的种种优秀高质量服务不仅为居民解决了困难和难题,还创造了文明和谐的社区氛围,创造正能量的社区文化,体现了公平、公正的社会价值观。

5.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个案社会工作的消极影响以及存在的问题

5.1 传统文化中的对个体的打压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普遍价值观是整体大于个体,群体的利益大于个体,要塑造共同人格,集中体现在思想家孔子的“克己复礼”,过分压抑个人的追求和欲望,不仅无法使个体有激情得投入到其事业中,埋没了其才华,还容易导致人性格扭曲变态,这对于个人和社会的稳定发展都是极其不利的。因此,社工人员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减少传统文化中与当今时代大趋势不符合的文化因素对人们的印象,积极宣传专业的个案社会工作流程,加深社区居民对个案社会工作流程的了解。

5.2 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的歧视

中国古代的家庭,其中轴的宗法制的特性是始终保持以父权为中心,以长子继承权,并且家长拥有专制的特权。往往这种家长独裁的模式,是整个社会的基础运转模式。在古代社会,不仅是以家庭为本位,而且被严密地罩上了一张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以等级观念为特色的封建伦理网络。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家长制作风、等级观念、独裁制度,与当今社会的人人平等的男女平等、现代民主观念、民主制度格格不入。

如今,也有事业有成的女性,婚后一心相夫教子,社区服务中心也调解过丈夫要求妻子产后放弃高薪工作在家做贤内助引发家庭矛盾的,当时负责案件的社工小张说:“有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个案社会工作的影响

一家小夫妻新婚没几年,因为丈夫要求妻子放弃工作要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个案社会工作的影响 的要求

5.3 传统文化中与当今社会的冲突和碰撞

民国之前的中国是封建制帝王统治国家,也就是人治。对人民的规范的是“法不责众”,“人治大于法治”,遵从长幼、贵贱、尊卑均有其特使规范的“礼治”。国家通过维护等级秩序的稳定来维持统治,并且宗法制与礼治并重,通过“刑”法处罚违反“礼”规范的人。而新中国成立后,人人平等,法治代替了人治,但是与社会进步相比,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传统文化中的部分落后思想仍然在很多人心中根深蒂固。因此个案社会供着要多对比传统文化与当今社会冲突的地方,碰到相关个案应采取迂回委婉的方式,逐渐让案主打开心扉,积极主动得沟通并解决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创建和谐社会。

6.结论

我国的社会工作是依据我国国情,并在借鉴西方社会工作价值、理论和方法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并且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中国人情感表达方式会传承下去,那些有利于国人幸福和社会稳定、和谐的因素会积淀下来,成为我国社会工作的价值文化要素。传统文化中肯定有一些文化符合时代进步,代表着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优秀品质和精神,个案社会工作者更应该注意将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应该被发扬光大,帮助社区居民提升其品德修养,改正落后恶习,增加文化底蕴。而有一些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应该被摒弃,不应该让一些社会恶习和不良风气搭借宣扬传统文化的名义污染人们的生活。因此香雪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本着以人为本,尊重个体差异性、尊重每个案主个人诉求的原则,加强对社工们的素质和能力的培训,致力于帮助社区居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它的服务对个人、家庭以至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笔者认为个案社会工作者应该更加注意把传统文化应该去其精华、去其糟粕得运用,结合当今时代的发展,理解个体的差异,在工作中尽量避免让偏见先入为主。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个案社会工作的影响

参考文献 刘淑娟,浅析个案社会工作在社区矫正中的运用[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02(15)2张亚君,个案社会工作在社区工作中的运用[J],改革与开放,2011(10)郭变红,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在个案社会工作中的运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9)苏存军、张阳,一个中学的个案社会工作辅导[J],中国社会导刊,2007(10)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个案社会工作的影响

致谢

本篇论文从去年到现在谢笔已经用了大半年的时间,全赖各位的支持才能促使本论文的完成,在此必须感谢给与过我帮助的每一位人。首先感谢论文指导教师李新庚老师,他严谨的教学态度还有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我论文写作的道路上给与了我极大的支持,在此也谢过三年来在大学里对学生不离不弃的热心老师教导了我各种各样的知识。然后感谢的是企业导师钟国轩先生还有香雪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每一位同事,他们接纳了初出茅庐的我还给与笨拙的我各种协助,无论是外出活动还是在机构里的下午茶日常,这大半年来很高兴能和他们和谐融洽的相处也很庆幸自己能来到香雪人家这个温暖的大家庭。同时感谢三年来与我朝夕相处的白云学院的同学,这三年来各种各样的活动丰富了平淡的生活也让我感觉大学三年活的非常充实。

最后感谢白云学院,这里的生活是我人生的一个台阶,因为这里才会培育出各种各样的学生,让我认识到不一样的人.现在即将离别,我不会停下脚步,继续向前迈入人生新的阶段。

下载论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

    论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国文学艺术的瑰宝《红楼梦》被改编得体无完肤,人物的形象变成了“哈韩”一族,黛玉红发飘飘,宝钗一头“短碎”,充斥着一股恶俗的味道。这不能不说是中......

    论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

    论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国文学艺术的瑰宝《红楼梦》被改编得体无完肤,人物的形象变成了“哈韩”一族,黛玉红发飘飘,宝钗一头“短碎”,充斥着一股恶俗的味道。这不能不......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小编整理)

    法学101班 王紫源 201010631038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我国企业管理的出路 摘要: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道理,充分发掘传统文化中的哲思,并将......

    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导语;了解中国文化在不同时期对世界的影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可度。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不同时期对世界起着自己独特的作用,调查方式为通过......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和实际活动的方式及其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作为世界四大 文明古国之一,早在数千年以前,中国就以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而闻名。其后, 经过炎黄子孙长期的创造......

    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交的影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交的影响 摘要:文化是影响国家外交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文化角度理解一国对外关系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中国有着源......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总格局下,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传统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而在经济全球化、各民族相互依存相互交流不断加速的现代化过......

    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摘要: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藏着许多哲学思想和道理,对我国企业文化的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从正反两方面深入论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