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技发展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发展中国家科技发展的摘要:科学技术是改变发展中国家命运的重要手段,而其加快实现发展经济的同时,又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要实现科技发展提高能源的有效利用。现代高科技广泛运用于战争使得技术优势成为各种威慑力量中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国际关系的强权背后是技术强势的支撑,民族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选择,决定于本国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和国际政治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提高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发掘自主产业的发展潜力,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是是经济模式转变的重要方面。
关键字:科技发展;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民族科技发展战略与模式
现今世界,科技处于新一轮革命的前夜,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需求拉动,知识和技术体系的内生驱动,科技和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的深度融合,共同推动科技呈现出多点突破、交叉汇聚的生动景象。
一、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科学技术是改变国家命运、开创美好未来、创造幸福生活必须依靠的强大力量。
(一)、科技发展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物质基础。
科学技术减少了发展中国家资源与能源的消耗。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企业,通过可再生能源技术、化石能源高效利用技术、能源综合利用技术、资源重复利用技术、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等技术,应用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上,降低能源与资源的消费,改善生态环境,使得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得到一定规模的开发。故而提高了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实现能源使用率的提高和能源结构的改善。而目前一些发展中国家通过提高传统能源利用率,开发太阳能、风能、水能、海洋能、潮汐能和地热能等这些可再生能源技术,大大减轻了传统的化石资源短缺所带来的问题。
(二)、科技发展对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威胁
1、科学技术加大了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能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但与此同时,科学技术发展也给环境与人类带来了无可避免的负面影响,加重了自然界的负担。人类对自然界逐渐失去敬畏的心,使得对自然的干预力越来越大,科技创新某种程度上加速了地球资源的匮乏,加重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加重了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随着科技发展,人类的足迹扩大,森林资源不断减少,很多生物已可以为人类提供巨大的能源,但也可以在几秒钟就导致地球与人类毁灭;能源勘探与开发技术加快了人类对资源开发速度,掠夺式开发也使得多不可再生资源面临枯竭;海洋开发技术与宇宙开发技术,可能又会造成海洋与宙生态灾难亦未可知;基因技术、转基因技术生产的基因物种、转基因物种作为物种,可能会破坏原先的生态平衡系统,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克隆技术给社会伦理观念带来挑战;化工技术与化工产品给生态与人类带来的危害已经显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后果可能也是人类无法控制的。
2、另一方面,我们在生产与生活中使用科技产品越来越多,而许多科技产品会产生电磁辐射,电磁辐射会对人体细胞、人体神经系统和循环与免系统造成极大伤害。有统计资料表明,电磁辐射可能导致癌症发生。另外随着科技发展,科技
产品尤其是电子产品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淘汰速度越来越快,例如家电、手机、电脑、复印机、打印机、各种办公电子设备等电子产品使用寿命都在10年左右,并且呈缩短趋势,而目前这些电子垃圾又没有实现科学地回收利用,由于很多电子产品制造中使用了镉、汞、铅、铬、砷等重金属,如果这些电子废弃物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其所含的铅、汞等重金属就会渗透到土壤和饮水中去,不仅会对生态造成极大破坏,而且经过动植物和人的食物链循环、蓄积,又会引发中毒事件发生。
可见,科学技术使得发展中国家加快实现发展经济的同时,又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科学技术又促进了发展中国家建立低碳经济的进程。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以及国内外资源危机与节能减排的双重压力的增加,转变生产方式已经迫在眉睫,低碳经济时代已经来临。可回收利用的资源开发,能源与资源消耗的降低,生产效率的提高,产业结构的升级,并减少废水、废气、废物的排放,以把污染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
二、广大发展中国家要立足本国国情和科技基础,适应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创造符合科技创新规律、适应本国发展要求的科技发展模式,走具有本国特色的科技发展道路。
20世纪末以来,现代高科技广泛运用于战争使得技术优势成为各种威慑力量中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国际关系的强权背后是技术强势的支撑,民族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选择,决定于本国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和国际政治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一)、从科技发展史来看,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是一个民族与国家技术进步的两种主要途径。各国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使得政治和军事因素不再是国家间关系的唯一主导者,发达国家将制造业向国外转移导致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发生了某些变化。将外资导向型经济发展带来的技术引进作为发展中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要途径并重视自身的科技积累和自主创新,应该说,这种战略部署是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相一致的,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高新技术和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政治地位密切相关,其发展已经不单纯是一项经济范畴的活动。作为国家政治战略意图的一种表现形式,西方发达国家不可能把真正的高新技术转让给发展中国家。由于一些发达国家将发展中国家崛起视为是对既定国际格局的挑战,正在试图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进行压制,因此经常把技术特别是高端技术问题政治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分清科技发展的国家目标和企业目标。在企业运行的微观层次,可以继续坚持比较优势的技术引进,但是在国家战略层面,必须坚持大力发展战略产业。
(二)、经济增长模式转变
数量型增长使得经济增长明显超前于科技进步。虽然技术引进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自身自主科技进步进程缓慢,统计意义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并不等同于企业竞争力的同步提升。新世纪开始后,由于科技和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发展中国家只有调整经济结构,才能促进经济发展。在全球化所导致的贫富差距拉大的情况下,在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单纯依靠消耗自然资源和发挥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来积累资本、换取技术、发展经济的做法已经落后于时代。提高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发掘自主产
业的发展潜力,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换的必要手段。
此外,经济增长水平和速度是由最短缺的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的。原始性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主要源泉,是科技与经济获得重大发展和超越的前提,是决定国家间科技乃至经济竞争成败的一个重要条件,利用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增强原始性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一个国家只有拥有符合时代特征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趋势的现代科技工业体系,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追求实力和影响,获得国际政治中的战略主动权因为技术壁垒和反倾销的运用都是借助政府力量,其应对显然不能仅仅在企业的层面上进行,同样必须动用国家资源。我们不能以自由贸易和静态比较利益来指导国家产业的发展,应该通过高新技术的发展创造动态的比较利益。强化政府在科技进步中的战略决策能力和宏观调控能力,是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发挥政府作用,保持战略技术及产业领域的相对完整性和独立性,同样也是科技发展的必由之路。并利用WTO规则中的“国家安全”例外原则,在公开、透明的原则下合理合法地保护国发展中国家发展科技是时代的需求。
故而发展中国家要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制定明确的科技发展战略,根据发展需求确定科技战略重点,促进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高度重视科技人才培养,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茁壮成长,形成一支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大力加强开放合作,有目标、有重点地引进人才、智力、先进技术和管理,加强发展中国家科技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惠共赢;支持发展中国家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联合研发机构的建立。为实现整个经济的现代化, 以及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引进奠定了基础, 也促进了民族科学研究基础的形成。
第二篇:3 贸易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贸易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贸易全球化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贸易全球化具有两重性,既为他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给跟他们带来诸多问题。从而使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是发达国家由于对国际贸易的垄断,长期与发展中国家进行不平等交换,使得初级产品与制成品的价格“剪刀差”不断扩大,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不断加大工业制成品的全球份额的同时,又不断提高高科技、尖端技术等知识含量高的产品在其出口商品中的比重,以推动世界贸易增长。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大多实力弱小,竞争力不高,容易受到跨国企业的冲击,一些民族名牌产品消失而代之以跨国公司的具有世界水平的国际名牌。这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将面临着更为不利的影响和更大的损失。
二是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基础脆弱,其单一,畸形的经济结构使得发展中国家仍是发达国家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尽管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有所发展,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有所增加,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其地位仍然是从属的、次要的。例如,1996年全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进口总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60%,而发达国家对外贸易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85%左右,显然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比重远低于发达国家的贸易比重。如果从国别来看,发展中国家的全球份额更是少之又少,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然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占本国GNP的比重却很高,远远大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加之发展中国家对国际贸易存在着严重的依赖,这使得国际市场的微小变化,都会对发展中国家产生巨大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更多地取决于国际市场,但又无力支配国际市场。
三是在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推动下,各国逐步降低关税,大大推动了贸易自由化进程,但各国都希望实现本国顺差,纷纷采取不同形式的保护措施。发展中国家由于民族工业稚嫩,工业化时间短,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弱,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比发达国家更多地利用贸易保护政策,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国扩大对外开放,逐步下调关税,减少贸易障碍。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嫌其步伐太慢,要求实行“贸易自由化”和“新自由主义”,大力推行“全球贸易自由化”。由于贸易自由化是发达国家率先发起并积极倡导的,他们的动机就是为了巩固和扩大自己在经济领域的优势。因此建立在以这些根据西方发达国家决定性影响建立起来的世贸规则为基础上的全球化贸易体系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不合理,比如发达多家对夕阳工业的保护在多边贸易体制中被合法化,给发展中国家造成了实质上的不平等;一些双边合地区贸易协议更是通过提高“市场准入”标准对发展中国家强加了苛刻的条件;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设置的高额贸易壁垒,阻碍了发展中国家向有利可图的市场出口;为维护既得的利益和获得更多的利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本身却采取了更具灵活性和隐蔽性的非关税壁等。这说明贸易自由化实际上只是为了维护发达国家自身的利益,而脱离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水平,因而对发展中国家十分不利。
四是世界贸易在20世纪下半叶增长了19倍,发展中国家在近十年中,以每年平均5.6%的经济增长率向前发展。这与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在积极的向各种世界性的贸易组织或者区域性的贸易组织靠拢,积极参与世界贸易发展是分不开的。发展中国家处于多边贸易体制中,使自己的经济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二战以后,阻碍发展中国家贸易发展的最大的障碍是这些国家贸易体制的不稳定和不透明。参与多边贸易体制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最大的好处就是迫使他们建立起稳定透明的贸易体制,这也就自然而然的为他们的出口创造了巨大的潜在好处。并且,参与多边贸易体制使得发展中国家获得了新的市场准入机会以及在参与国际贸易活动中受到多边规则的保护。新贸易环境下我国的对策
面对贸易全球化带来的巨大挑战,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相应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力发展国际贸易。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反过来加速了国际贸易迅猛发展。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凡是积极参与的,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了益处。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开拓国际市场,大力发展双边及多边贸易。我国可以在世贸组织非歧视原则下,在一个多边的、平等的、互利的框架下,进行双边及多边贸易,可以联合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中发挥建设性作用,还能利用世贸组织解决争端的机制,平等地解决与其他成员国之间的经贸纠纷。因此,应尽快调整我国的外贸政策,改革外贸体制,加强国际之间的合作。
二是加大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加快外贸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在市场中优胜劣汰,增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世界级的大企业往往代表着一国的整体经济,并主宰着世界经济格局。国际市场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跨国公司名牌产品之间的竞争,中国限于国力和财力,很少有跻身国际市场的跨国企业。为了能够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加速发展自己,中国的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要走强强联合之路,但前提必须加快外贸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实现“转机建制”。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可以综合地解决国有企业走向市场所遇到的一系列体制性矛盾。长期以来,我国商品出口是粗放式经营,以数量而不是以质量取胜,这种廉价销售与外国国内市场或第三国(替代国)市场同类商品价格相比 ,往往给人留下倾销的印象。近年我国出口商品结构虽然不断改善,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因此,外贸企业必须转换增长机制,转向依靠技术革命提高生产率的集约型增长机制,提高单位资本的产出率,使企业真正做到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同时,又要根据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发展趋势,积极推动外贸企业向集团化、实业化、国际化、综合化经营发展,提高规模效益。而中小企业由于在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轻工、纺织、工艺等)和一些高科技产品的国际交换中,往往拥有大企业集团无可比拟的经营优势,应进一步加强经营管理 ,积极调动和充分发挥它们在外贸发展中的作用。
三是应对国际贸易技术壁垒不断升级,提升全球化质量经营理念。国际贸易中技术壁垒最突出的是质量与标准体系,未来国际贸易已是质量与品牌的竞争,打破国际贸易技术壁垒的关键在于尽快提升企业质量经营战略新理念。应对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实施全球化质量经营战略,首要的就是要提升质量经营战略理念,以质量经营打破技术壁垒。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发达国家的先进标准。一方面,质量必须要达到国际技术标准新要求,取得国际权威技术论证和进口国特殊技术许可。另一方面,则要强化满意度质量意识,即努力使产品与服务达到进口方国家、消费者、经营代理者与社会等方面的认可,提高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李哲.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及我国的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1)
2平惠敏.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特点与我国对外贸易的战略选择[J],西北师大学报,1997(5)张向晨、孙亮.论发展中国家参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得与失[J],世界经济,1999(6)汤耀平.贸易全球化与贸易保护扩大化的思考[J],华南金融研究,2001(6)
第三篇:经济一体化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大作业
经济一体化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经济一体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它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对发达国家来说可以使全球资本更快流通,作为资本和先进技术的主要拥有者,发达国家总是处于全球化的中心地位。竞争创造了效率,同时也使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国家或少数利益集团集中,导致贫富差距加大。
经济一体化对发展中国家利弊
1.经济一体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吸引外资的条件和机会。吸引外资规模的扩大无疑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资金短缺问题。
2.经济一体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产业水平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产业的转移是非常明显的,发达国家首先要将一些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达国家,还会将一些层次较低的技术密集行产业转移给发展中国家,当然也会有一些高新技术的转移,有助于发展中国家改进技术和设备,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3.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其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逐渐加强。
4.促进了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以获得更大利益。
5.经济全球化下的金融全球化在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同时,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金融风险和经济冲击。
6.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7.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制度成本和交易成本比发达国家高很多。8.另外,国际资本的进入还带来了不良的西方文化的冲击,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使引进国的社会价值观念发生扭曲。
经济一体化对发达国家的影响
1.从国际资本流动获得好处。发达国家可以利用由其主导的世贸规则,打开别国的金融市场,服务市场等,将竞争力引向其优势领域,从而获得更大收益。推动了人才引进。
2.人才引进。经济全球化为高技能劳动力的跨国流动创造了条件,而人力资源已经成为当前最重要的资源和各国争夺的焦点。吸引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高端的高层次人才,越来越成为发达国家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凭借其优越的生活条件、先进的大学和研究机构、高技术企业集群等优势,发达国家吸引了大量海外人才,为发达国家的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
3.减缓了工资增长。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劳动力成本较高的发达国家,通过将生产流程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而实现了效益增长。为了提高企业的效益,很多跨国集团通过雇用海外工资水平较低的工人来取代本土高工资的雇员。这个现象也是许多发达国家工人的实际工资在一段时期内没有任何显著增长的一个原因。
4.扩大贫富差距。
小结
经济全球化是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大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它有利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如能加以正确引导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大作业
和驾驭,也有利于各国各地区加强经济技术合作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应看到,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对所有国家都有利有弊。现在,经济全球化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它们经济科技实力雄厚,掌握着制定国际经济规则的主导权,使这些规则充分顾及发达国家的利益。虽然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经济也造成了一些诸如就业岗位流失、工资增长放缓等方面的不利影响,但与其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中获得的巨大经济利益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因此总的来说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利大于弊,获益匪浅。相比之下,广大发展中国家则总体上处于不利的地位。发达国家通过跨国公司和受它们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加紧向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渗透和扩张,在全世界争夺资源和市场,同时极力推行它们的发展模式、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企图通过经济全球化实现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这使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和国家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和威胁。因此,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应该结合自己的国情趋利避害、扬长避短,积极参与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的制定,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抓住经济全球化提供的历史性机遇,摆脱不利地位,赶超发达国家。
第四篇: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摘要】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无异于一把“双刃剑”。在为发展中国家带来追赶上发达国家的新机遇,促进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和经济安全提出新的挑战,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甚至是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严重冲击。面对机遇和挑战,发展中国家根据本国实际制定出相应对策,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影响。
【关键字】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机遇,挑战,对策
经济全球化是经济生活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客观结果,其基本的推动力是科技力量和市场力量。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产物。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惊人发展,使经济活动在世界范围内联成网络,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国和各种市场之间的距离,把各国经济更加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股迅猛发展的潮流,成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机整体,所有国家、地区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的最佳状态是商品、技术、资本、劳务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过程。
从根本上说,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经济全球化可以说是从国际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的形成是客观过程。它是与信息经济相适应的,且与之相适应的国际分工是以水平型分工为主的生产部门与企业内部的世界分工,同时,在经济全球化下,跨国公司及其对外投资才是世界经济的主要动机。
二、发展国家的概念
发展中国家是指那些在历史上受过殖民统治和剥削,独立后,经济相对落后,在国际经济政治中处于被动无权和受剥削的地位,在地域上大多数位于南半球的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目前,发展中国家占世界总人口的80%,世界土地面积的66%,共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相互渗透、彼此交融,发展中国家这一概念已经成为表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综合发展的水平和状况的综合性术语。
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过程,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因而是不可避免和不以任何国家、任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任何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只能是接受它、适应它,在此前提下充分考虑到本国的现实情况和可能的问题,善于抓住机遇,勇敢迎接挑战,才能确保在经济全球化的汹涌潮流中立于不败之地!
那么在了解了什么是经济全球化以及发展中国家后,在经济全球化这个大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又会遇到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呢?
三、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具有二重性: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参与世界经济、吸收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并最终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机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利益;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可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风险甚至灾难,对发展中国家的主权、经济安全、价值观念提出了挑战,稍有不慎,就可能为经济全球化付出沉重代价。现从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机遇和挑战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1、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机遇
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多数发展中国家也因此而在不同程度上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这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吸引外资的条件和机会。吸引外资规模的扩大无疑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资金短缺问题。
第二,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外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使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增长迅速。
第三,经济全球化带动了世界范围内经济与技术开发区以及保税区和自由贸易区等多种形式自由经济区的发展。
第四,经济全球化使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步伐加大。
第五,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其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逐渐增强。
第六,经济全球化拉动了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
由此可见,发展中国家通过参与经济全球化可以使国内资源得到最为充分的合理配置,为其自身发展提供全球化的市场、资金、技术、人才及先进的管理经验,这些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所急需的。通过参与经济全球化,还可以使发展中国家在日益剧烈的国际竞争中,尽快地提高本国民族企业的竞争力,加快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促进经济现代化的早日实现。此外,经济全球化也可推进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改革,加速民主化进程。
2、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作为一柄“双刃剑”,在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 更为严峻的挑战,发展中国家在与发达国家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部分利益的同时,却承受着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甚至对本国经济的严重冲击。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主要有:
第一,发展中国家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不利地位。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者和推动者,掌握着主动权,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不利地位。同时,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不稳固,市场发育不完备,经济结构相对脆弱,资金匮乏,技术比较落后,人才流失严重等,很容易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而产生国内经济波动。
第二,经济全球化下的金融全球化在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同时,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金融风险和经济冲击。目前,24小时电子化交易的全球金融市场已经形成,在金融体制不完善和金融监管能力不强的情况下盲目开放国内金融市场,放松金融管制,削弱了政府宏观金融调控能力。在这种情况下,金融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影响凸现,对其金融市场造成不小的冲击。
第三,在解决全球性问题时,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着尴尬的局面。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将越来越多的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以及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展中国家因此而使其良好的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平衡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资源浪费现象相当严重,社会负担成本日益加重,更重要的是无助于发展中国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加快科技进步,从而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并最终影响到整个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经济全球化导致和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进一步不平衡。突出表现在南北差距不断扩大,发展中国家更加落后于发达国家,尤其是造成那些处于最底层的发展中国家更加贫穷落后。
第五,经济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的最大问题或者说最大威胁,是它们的国家主权受到冲击和削弱,国家经济安全受到挑战。首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各国都要一定程度地让渡和共享经济主权。其次,由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世界范围内市场力量的加强,以及发达国家大跨国公司的不断扩张,有可能冲击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国内产业,威胁其国内市场安全,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事务中的权力相对减弱。最后,适应经济全球化需要而成立的“超国家”专门性国际经济组织也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形成约束。
四、发展中国家的对策
在充分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之后,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更为重要的问题是:面对经济全球化这一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各国又该如何做出自己的战略选择。
发展中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审慎对待,不可盲从。各国要从战略的高度,全面考虑到本国的经济现状,综合平衡各方面的关系,权衡利弊,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参与战略和对策选择。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的对策如下:
1.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充分利用国外资本、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并积极创新。发展中国家应该勇敢的去面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积极引进外资,学习和利用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为自己本国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并且要在学习借鉴的同时,努力进行技术和管理创新,提升本国自主创新的能力。
2.大力发展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在经济全球化中,国家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因此,发展中国家要大力发展本国教育,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从而提高本国技术和知识创新的能力,为本国经济的发展储蓄人力资本。
3.整合民族工业,提高竞争力。应加速本国民族工业的整合优化,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合并,实行“强强联合”,增强本国企业的竞争力。在适当的时机下,可以鼓励本国有实力的企业当国外市场上去发展,培养自己的跨国公司。
4.善本国的金融体系,提高本国经济抵御风险的能力。发展中国家应该根据本国现实建立和完善本国金融体系、对金融市场进行适度的管制并适时的进行改革进而确保本国金融市场稳定是当务之急。
5.利用经济全球化,优化本国产业结构。发展中国家要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中全球产业调整的机会,在接受发达国家转移出的高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本国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优化本国的产业结构,增强本国经济的独立自主性,提高经济抵御风险的能力。
6.增强对本国传统文化的提倡与发扬。发展中国家要谨防发达国家的文化渗透与侵略,防止本国文化被边缘化,要加强本国民众的爱国意识与民族意识,加深民众对本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形成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及形成自觉维护民族文化的意识。
参考资料
1.刘爱华 《世界当代经济与政治》 2009.2
2.樊莹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国家利益》 1998.5
3.唐任武 《“全球一体化”的神话,发展中国家的陷阱》 1998.12
4.李勃 《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后发优势》 2000.2
5.伍贻康 《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 2000.4
6.李王宁 《全球经济大转变中的第三世界》 2000.10
7.郭连成 《经济全球化正负效应论》 2000.8
8.江时学 《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2000.4
9.张家哲 《全球化和发展问题》 2000.5
第五篇:论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
论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
摘要:本文首先简要概述了中国的科技发展和特点,然后从解析传统文化入手,辩证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及阻碍因素,并就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发展进行了展望。关键字:传统文化,科技发展,展望
科学技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在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中存在和发展的,一定的文化基质构成科学技术发生与发展的社会条件。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集合。这种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溶解在社会的各种制度之中,隐含在人们的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之中,并且经过历史的积淀形成强大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构成了科学技术生长的土壤,它影响着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认识、进行科技创造的思维方式、从事科技活动的实践行为、社会的科技体制以及科技的发展状况。纵观中国各个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概况和各个时期的文化特点,不难看出科学技术打上的深深的文化烙印。
[1]1.中国的科技发展
东方从前究竟有没有科学呢?东方为什么科学不发达,或者完全没有科学呢?对第一个问题,有些答案似乎确然是没有。薛尔顿教授说:“西方产生了自然科学,东方没有产生。”诺思洛浦也说:“(东方)很少有超过最浅显最初步的自然史诗的知识的科学。”
1.1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成就以技术为主
中国古代有很多令我们引以为自豪的科技成果。中国有四大发明,印刷术、火药、指南针,造纸术,这些发明传到西方,极大影响了世界的格局。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曾说过:“我们应该观察各种发明的威力、效能和后果。最显著的例子便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东西曾经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又产生了无数的变化。这种变化是这样的大,以至于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是世界领先的。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科技取得了令我们自豪成果,但是它们大多是技术成果,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经验得到的一些技术改进,很多著名的发明创造都是直接从生产实践当中总结的经验而来的,并没有深入去研究理论性的东西,比较功利化,而且没有自然科学的详细分科的趋势。所以中国古代有技术,而没有科学。
1.2 中国没有近代科学
到了近代,中国的科技水平开始落后与西方国家了。纵观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一个个响亮的名字,天文学家哥白尼、伽利略,经典力学家牛顿、拉格朗日,数学家欧拉、傅利叶,化学家波意耳等等,都是西方科学家,中国人的名字很少见。事实上以牛顿经典力学为鲜明特色的近代科学已经遥遥领先于中国自然科学领域。
几乎没有人会质疑这样一句话:中国没有近代科学,而且近代科学也不会在中国自发产生。
1.3 中国的现代科技
到了现代,物理学在经典力学基础上建立了爱因斯坦相对论为基础的新的力学大厦,重新认识了宇宙起源和时空,认识了更精细尺度的物质微观粒子的构造,创立了量子理论,认识了人类基因,发明了新的工具计算机,航天事业的发展对宇宙的探索更加深入。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引入了西方科学技术,相继开办大学,学习各个学科,讲究“格物致知”。但是整个20世纪,中国的科技发展总体是远远落后于西方的。[2]2.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世代相传有一定特色的思想、道德、风俗、心志、文化、艺术、制度等等,是一个外延很广的概念,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代创造的文化的综合,它代表和反映了我们祖先的心灵和智慧。由于它具有被社会所接受的认同性和稳定性,它对科学技术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又是潜移默化、根深蒂固的。
2.1 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
2.1.1 天人合一和谐思想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相互联系、密不可分而又统一的思想价值体系,中国哲学家的主要流派分为儒墨法道四家,不同学派对和谐思想都有重要的论述,中国古代文化的和谐性是多元文化结合的重要体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应是和谐的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国古代在许多专门领域已有系统的论著,如《黄帝内经》、《天工开物》等。如果说当代西方科学可以称为‘精确科学’的话,那么中国古代科学可以称作‘整体性科学’”。我国古代医学中明显地体现出了整体和谐性的思想,它们就采取了儒家文化中天地人相统一的和谐思想。整体和谐思想和整体研究的成果更好地促进了哲学、医学、数学、建筑学和人文科学等的发展。
2.1.2 有机论思想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机生态自然观提出了“天人合一”有机论思想,其中的自然与人具有同构性并互相关联,这些有机论的生态自然观加强了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整体性和有机性。有机论是一种把活的有机物当作整个自然的模式和比喻的哲学。每个物种都占据着特定的生态圈,是依赖于其他生物和自然的社会环境。人们保护生态自然的内在价值也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可持续发展,以至于把人文法则推广到非人类自然中,从植物到动物,到整个有机物的存在,再到整个社会环境中。“有机论思想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医学、农学、手工学著作很好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对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2.1.3 兼容并蓄思想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
兼容并蓄就是把各种性质、各种内容的东西收藏起来。中华民族以谦虚的精神,吸收外国文化的优秀成果并结合本国的传统文化,创造出了伟大的中华文明。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都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少数民族在汉族统治者的领导下开始接触汉语并进行汉化教育,积极学习汉语逐渐使自己汉化。然而,中国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是经过加工改造的,并不是照搬照抄的运用到中国的文化中,如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形成的中国特色的佛教。到宋代时期,中国化佛教的某些内容和思维方式被儒学吸收融合,形成了被称为新儒学(理学)的思想理论体系。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唐玄奘取经等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兼容并蓄的思想,这些活动在当时对科技的进步都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作用。
[3]2.2传统文化对科技发展的阻碍作用
2.2.1 中国传统的务实传统扼杀了对科学的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有很浓厚的人文传统,“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天人合一的思想是注重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发展,强调天和人的和谐发展。中国是农业立国,物质生产方式主体是农业自然经济,社会组织以宗法制度和专制制度整体为基本形态,在这种条件下,强调“天人合一”实则是以人为本,注重社会的协调发展,正是这种思想造就了中国的务实传统。因此,在技术领域里实用理性发挥的淋漓尽致,人们对技术进行摸索和研究实则是满足统治阶级的需求。
中国古代天文学很发达,但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们对天文学的研究并不是理性探索,而是出于统治者对天象的要求,来进行占星、授时、制定历法和宣扬君权神授论的,所以古代天文学家大都是官僚阶层。他们的研究活动仅限于观测纪录,好多天象纪录都是很先进的,但是仅限于此,没有进一步的抽象和理论研究。务实传统导致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为一种客观的观测活动,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文学。这样的传统体现在科学发展上就有一些负面的影响,因为过于务实就是人们没有强烈的探索自然的动机,只要能够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就行了,这种文化传统限制了科技的发展。
2.2.2 中国传统文化下思维模式不利于产生科学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下的思维重直觉,轻理性,重统一,轻分析,重定性,轻定量,注重整体思维。古代的原始思维自然观以阴阳学说和五行思想为基础,而阴阳五行学术比较言之无物、玄虚,把自然给神秘化了,这样人们很难对事物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和理解。古代著名的气论,认为气是外物之本,它影响了中医理论,但是其并不时一种实体,而是一种模糊的功能和关系的反应,所以导致人们去理解和应用的时候很难把握,也很难去创新。
2.2.3 儒家文化对人文的过分推崇,其衍生的价值、人生观影响了科技发展 儒学是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学派,中国文化甚至整个东亚文化的各个层面都有儒学的影子,可以说没有儒学就没有中国传统文化,这也正是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主力要批孔的原因了。儒学是关于伦理和人生的哲学,是一种人文思想,强调人的社会功能,重道轻器,鄙视人对自然的研究,认为是雕虫小技,“是以君子不为也”,孔子曾把向他请教种田技术的人叫做小人,由此可见在儒学占统治地位,特别是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科学研究的地位是多么的低下了。儒学完全成为了统治阶级的愚民工具,因为儒学有一整套的伦理框架,而且其核心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就是“学而优则仕”,从政才是正途,其他的都是歪门邪道,这样的学派长期统治中国,导致了整个社会“重文轻理”、“重政轻技”。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中国的科技研究工作被无限期的搁浅,只是会有一些偶然的不系统的技术发明,不会有很大的质的飞跃。“重政轻技”导致了人们热衷于从政,无心做科研、艺术、农业的基础研究工作,造成了整个社会对科学技术的轻视,严重阻碍了科技的发展。
2.2.4 中国的制度文化影响了科技的发展
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人们长期处于封闭的农业劳作的生活状态下,生产以家庭为单位,这种经济制度造成商业发展缓慢,社会分工不发达;而政治制度则是建立在农耕经济基础上的封建专制统治,缺乏民主传统,政府重农抑商。这样的经济政治体制下,科学研究的主观欲望和人力物力严重缺乏,所以在中国发展缓慢。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也是阻碍科技发展的因素。教育制度和人才选拔都是以圣贤经书为基础的。科举取士,特别是八股文使人们迷信上古时代的经书,思维僵化,扼杀了人们的创新精神,文人们热衷于吟诗作画,对古代经典奉为神明。没有人去怀疑圣贤之言,大师们也只是去做一些集注和注释的工作,缺乏创新和求实的精神,这本身就是和科学精神相违背的。西方最古老的大学是博洛尼亚大学,建立于1087年,而中国最早的官办大学应该是1895年的北洋大学堂,落后了800多年。人们都去研究人文科学而漠视自然科学,也极大地限制了科学在中国的发展。
2.2.5 中国贵和尚中的文化传统不利于科学精神的萌芽
中国讲究“和为贵”、“中庸之道”,凡事都要你好我也好,不温不火,不能出格,中规中矩,这样大家都成了老好人了,没有人敢去反对权威。而科学的精神就是实事求是,求真就要以客观事物为准,以实践为准,而不是以某个圣人的经典著作和说过的话为准,适当的时候要反对权威的言论才能使科学得到发展。西方进行了“文艺复兴”运动,崇尚个人人格的独立发展,尊重人而不是伦理的条条框框,崇尚人的多元价值而不仅仅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西方的这种文化氛围是科学的温床,这种平等自由的氛围很容易产生科学。中国的贵和尚中思想传统正是缺乏了这种对于一个独立个人的尊重,而是以伦理纲常为重,以人与人的关系为重,所以造成了人们往往沉迷于风花雪月、吟诗作对的文字游戏,局限于处理人和人的关系,以及醉心于引经据典而不愿意独立思考,进行创新思维。这些文化造成的现象不能不说是传统文化对科学发展的弊端所在。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有技术没有科学、没有产生近代科学,以及现代科技发展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然而从辩证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发展也有很多正面的因素,比如中国传统的“刚健有为”的文化精神就有利于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来面研究大自然的本质规律,有利于科学研究的发展;“天人合一”思想导致的务实作风,虽然阻碍了人们对大自然做出更加深入的研究,但是这种思想是很有远见的,西方的科技发展是有沉痛代价的,一味提倡征服大自然,发展科技,却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已经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从这个角度来讲,“天人合一”思想有助于引导科技的发展方向,防止人们玩火自焚,自取灭亡;中国人思维方式是重视整体和直觉,而现代科技的很多伟大发现和发明都是从一种非逻辑的知觉或者叫灵感而来的,如果再结合逻辑思维和科学的实验,这无疑也有助于中国科技的发展。[5]
[4]
3、中国的文化和现代科学技术展望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从来没有离开过中国传统文的后花园;在人类科学技术史上,曾经创造辉煌,作出过巨大贡献的中国传统文化,在21世纪科学技术创新中,必将在观念上、理论上、方法上、史料上、技术基因上、灵感等方面发挥重大的启迪或现实功能。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谐思想乃至人与自然有机联系的观点,越来越受到许多新兴科学、学说、理论的重视。丹麦物理学家玻尔从量从力学中概括的互补原理,吸取了中国古代哲学阴阳交感变易的思想;现代关于粒子运动变化理论的量子场论,接近于中国古代元气与万物相互转化的思想;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理论等新兴系统学说的提出者,无一不申明自己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受启发。现代生态科学、环境科学,也正在向把人与自然完全分离、绝对对立的机械自然观思维方式猛烈挑战,而向着中国古代自然观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路复归。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世界范围内的一种代表性的文化,对它,我们应抱有“择优论”的心态,尤其在世界文化全面交融的今天,要具有敢于创新和重新解读的意识。我们更应以科学的精神来批判、选择和汲取有价值的文化理论成果,抛弃一切糟粕的东西,运用辩证和创新的思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发展的新局面。
[6]
参考文献
[1]鲁献慧.关于科技与文化价值观的若干思考[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9)[2]王鸿生,世界科学技术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8 [3]常小娟.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对科技发展的双重效应[J].鸡西大学学报.2012.06.12(6)[4]方明明.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进步[J].商业文化,2010.11 [5]兰芳.中国科技发展的文化透视[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08.3.11(1)[6]沈骊天.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革命[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8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