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科技创新对证券公司发展的影响-第二次社会实践
浅谈科技创新对证券公司发展的影响
非常有幸参加了学院组织的“管科企业家与校园论坛”第四期的活动,现场听取了曲老师关于大数据与投融资分析和姜老师关于科技驱动创新的介绍,深刻感受到了当前科技发展的迅猛和大数据对于金融投融资的关键作用,作为同样在金融行业从业的我来说,由于身处证券公司,近年来也深刻感受到了证券公司因为科技的不断创新进步,所带来的无限机遇和空前的压力,下面仅就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给券商带来的改变谈一下我自己的感受。
技术的创新和改进从来都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在今天,技术的创新和改进尤其促进了金融行业提高专业化水平与运营效率。从技术角度看,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的采用,促使金融科技的发展正进入新阶段,新技术的快速更迭和跨界行业的冲击加剧了证券行业的竞争,市场版图发生较大变化,证券公司面临业务和技术转型的双重挑战。
证券行业作为整个金融产业价值链的核心枢纽,其首要目的是财富管理,即帮助投资者提高投资决策效率和投资收益。我国券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以经纪业务为主,其经营的业务大多围绕经纪功能设计,在金融科技的推动下,近几年来券商大都在思索新常态新技术下的转型,如何充分整合内外部资源,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几家大型券商在朝财富管理和全能型投资银行转型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行业整体仍以经纪业务收入为主,行业转型需要重构业务需求。
金融业的核心是处理市场信息,解决投资人和筹资人之间的信息
券商盈利的核心因素。在客户金融服务需求日趋多元化的新环境下,券商的发展思维应紧紧围绕着产品设计以及产品销售,而其中的关键是客户关系的维系。如今,数据已成为券商宝贵的资产,与资本、劳动力一样成为促进券商盈利和创收的基本要素。券商应评估的现有的技能储备,打造一流的数字体验,通过技术与数据分析手段实现卓越的客户体验,为不同客群制定针对性的定价,紧抓客户关系、建立与客户的情感纽带,尽最大努力依靠科技手段增加投资管理配置,增加投资收益的稳定性,提高绝对收益,不断丰富投资产品,更好地提高客户满意度,以此赢得这场影响未来格局的客户之战。
数据存储及处理能力的增强、计算能力的快速提升,移动端技术的创新和普及性使得金融服务更加便捷化,也使得不再过度依赖于网点的设置,降低了券商的运营成本。券商可运用大数据技术来分析客户数据,促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将分析方法和业务紧密结合,进而更便捷地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动态实时服务,不断拓展金融服务的前沿。眼下,券商的虚拟化服务正在加速,券商正逐渐将传统的服务从线下向线上转移,移动端的快速普及使得在线金融服务规模高速扩展,已经成了券商提升市场竞争力和用户体验的重要手段。一个已确定的趋势是,未来券商将通过互联网、智能手机、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分布式账本技术来提供金融服务,做出投资决策和管理风险,不断减少对实体营业部的依赖。而大型券商已开始在场景端布局,逐渐降低目标客群的低成本触达能力,增强对特定场景的把控能力以及风险识别能力,从而在竞争中占据先机。
第二篇:浅析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浅析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以湖北省襄阳随州地区汽车行业发展为例
【摘要】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最直接动力,20世纪以来,加大科技投入,促进科技发展已经成为各国加快经济发展的共识。“十五”计划《纲要》首次提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建立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促进知识创新工程”;实施“跨越式发展”的宏伟战略。本文以湖北省襄阳随州地区汽车行业的发展为例,通过对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的调查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有利于探索科技创新的路径选择,为科技创新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关键字】科技创新汽车发展
前言
2013年《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3)》的主题是“全球化新形势下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化发展”,意在探究中国汽车产业“走出去”的现状与未来。在目前汽车市场面临微增长的市场环境下,科技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国家也是高度重视,在政府的相关政策下在科技创新建设一些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本实践团队通过对襄阳随州地区汽车行业进行实地考察以及与企业进行座谈等方式展开调查研究,科技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只有牢牢把握科技创新优势,企业才能获得长久的发展。
一、襄阳随州地区汽车行业发展现状及科技创新在企业中的地位
(一)汽车产业发展格局
根据湖北省“十二五”规划,将依托武汉—随州—襄阳—十堰汽车产业带,以整车生产为龙头,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建设城市圈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着力完善汽车自主研发体系,重点发展发动机、变速箱、机电一体化等关键零部件,形成中西部最大汽车产业基地。作为湖北汽车产业走廊中心的襄阳和“专用汽车之都”的随州,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优势以及国家政策的引导,把汽车行业确立为工业领域的龙头产业,把战略新兴产业确立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一个重要方向,同时应用科技创新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成长性较好的产业,带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襄阳随州地区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为重点,做精做专中小企业,着力完善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引导中小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中小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加快专用汽车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优势企业联合兼并,不断增强企业实力、扩大市场份额;积极引进主机厂和外资,促进企业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壮大。2005年以来,襄阳市汽车产业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在东风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根据全国汽车产量和东风汽车产量预测,确定了把襄阳建设成为中国汽车新城,力争2015年规模以上汽车产业增加值达到950亿元,2020年达到2000亿元以上的发展目标。襄阳不仅是东风商用车和乘用车重要的制造基地,也是我国汽车动力和汽车零部件的制造基地。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落实共建协议,深化政策
依托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的行业领导优势,借助湖北省人民政府的力量,为专汽产业发展提供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品牌宣传等支持,落实深化协议内容,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在相关政策的帮扶下襄阳已逐步形成整车和汽车零部件配套体系,主要是支持发展自主品牌和鼓励发展汽车零部件。目前,襄阳汽车零部件配套体系逐步形成,各类零部件产品生产达4000多种,形成了发动机总成(东风康明斯柴油发动机,东风标志、雪铁龙发动机)、车身(含驾驶室)总成、车桥(驱动桥总成、非驱动桥总成)总成、变速器总成、车架总成、电气和仪表系统总成,轴承、座椅、灯具、蓄电池、调角器、车门锁、发电机、起动机、摩擦材料、油品化工等产品总成系列。因此,未来5-10年应着重提高汽车零部件的自主研发能力和品牌化、模块化发展水平。
(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切实加快企业创新体系建设
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升企业研发中心的层次,加快构建企业设计创新服务平台和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以自主设计创新、自主技术创新、自主品牌创新和自主制度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截至“十一五”期末,随州市汽车产业规模以上企业118家,较“十五”期末的57家增长了1.07倍,年均增长率15.66%。全市专用汽车企业进入国家公告目录19家,产销过亿元的企业26家,其中过5亿元的企业6家、过20亿元的企业1家。汽车产业成为随州第一个产值过“百亿”的产业。“十一五”期末全市专用汽车产量7万辆,较“十五”期末的1.37万辆增长了4.11倍,年均增长38.57%;“十
一五”期末全市汽车产业实现产值151.34亿元,较“十五”期末的36.51亿元增长了3.15倍,年均增长32.89%;“十一五”期末全市汽车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2.11亿元,较“十五”期末的35.08亿元增长了3.34倍,年均增长34.10%;“十一五”期末全市汽车产业实现利税11.51亿元,较“十五”期末的1.47亿元增长了6.83倍,年均增长50.92%。
二、企业在科技创新上所遇到的问题
(一)条块分割、机构庞杂、产学研脱节
过多的科研机构游离余企业之外,不利于产学研的结合,科研经费、科研力量不能集中使用,造成了科技投入的普遍浪费,致使许多基础性、关键性和普遍性的生产技术问题不能解决,直接制约了技术创新的速度和进程。以部门和行业为核心的隶属关系的羁绊,给科技系统结构上的优化组合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设置了层层障碍,使科研单位与企业的一体化遇到了无法克服的体制困难。
(二)企业素质和企业经济实力影响技术创新
襄阳随州地区很多汽车企业设备老化,冗员过多,以乡镇企业为主体,高科技企业比重较小,在工程技术人员数量、素质、层次上与大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些技术人员常忙碌于日常技术性工作,很难独立展开创新工作。同时由于经济实力的影响,2002年国家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费用只占到其销售收入的0.31%,由此证明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用于技术创新的经费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占销售收入的1.5%的水平,从而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创新。如图1是近十年中国财政的科技投入增长图:
图
1(三)政府政策、市场环境等因素制约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由于我国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因素,以前国家的技术改造投资几乎集中在大中型国有企业,对中小型企业不够重视,使一些有潜力、发展快、技术含量高的中小型企业不能健康的发展。具体表现在:资金投入不足、扶持企业技术开发与创新的政策力度不够等。
二、针对相关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政策保障机制
围绕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实施以园区建设平台,以平台招揽人才,以人才集聚产业,以产业支撑发展战略,构建融科技创新、产业转型、体制机制创新于一体的政策保障体系。加大研发费加计抵扣、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技术服务企业税收优惠、人才引进、创新创业等政策落实力度,调动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积极性和人才创新创造的积极性。通过财政投入、政策激励等扶持,带动和促进企业和全社会加大科技和人才的投入,增进全省研发投入的整体提升。
(二)进一步完善科技金融机制
要扩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资金规模和科技担保规模,全面推广科技金融示范区,强化科技和金融合作机制,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新型科技投融资体系,通过阶段参股、跟进投资、投资保障和风险补助等方式,吸引股权投资基金、社保基金、保险公司等社会资金开展创投服务,促进创业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三)进一步落实好财政科技投入刚性增长机制
要尽快将财政科技投入增长纳入对市县区党政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考核指标,确保财政科技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确保财政性科技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财政对知识产权工作经费投入逐年提高。
(四)建立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扶持机制
要在有效整合各类科技园区的基础上,引进高层次管理团队,优化运行机制,打造区域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和高端人才集聚载体。要围绕重点产业链,鼓励和支持引进建设高层次的产业科研机构和技术创新平台,加快设立高层次科研机构引进专项资金。对地方政府引进的高层次产业科研机构,上级政府要给予一定比例的投入补助,对投资建设的科研院所要在三年内给予一定的运行经费补助或奖励,补助经费用于科研院所建设前期论证、基本建设、必要的实验仪器设备购置和初期运行费用等。
(五)突出培育创新型企业和科研机构建设
在政策上、资金上、人才上给予全力支持,培养出龙头、骨干企业,提高企业的整体核心竞争力。积极培育扶持新生的研发机构,引进吸纳有实力的科研机构落户,力争实现大中型先进制造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覆盖率100%。
(六)突出人才队伍建设
推进人才特区和国家千人计划人才基地建设,优化人才政策,致力提升人才的归宿感和荣誉感,努力使打造高端人才密集区、创新创业人才首选区。积极培育创新创业人才,以本地高校、重点企业、重大研发机构和重大科技项目为依托,重点培养锻炼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科技专家和创新团队,一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和管理创新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一批企业紧缺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制定政策积极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回襄阳随州家乡创新创业,加快培育一支宏大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三、总结
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进行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企业蓬勃发展的不竭动力。不创新,企业就不能生存,不持续创新,企业就难以发展。不创新就灭亡,对于企业说是一条难以改变的规律。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个企业都面临着竞争的巨大压力,如何在竞争中取胜,成为企业生存下去的关键,而这又必须依赖于科技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进行科技创新不是一句空口号,不仅要落实科技创新优惠政策,建立创新型企业家的培养机制,还要加大科技创的资金投入,重视人才的引进和有效使用。
【参考文献】
[1]李培培.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代红延.科技创新.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2012-010-9.
[3]钟红艳,王凤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及防范[J];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11期
[4]夏训嘉;廖馨;;企业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2011年08期
[5]邓子基;杨志宏;;财税政策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11年05期
[6]陈劲;陈钰芬;;开放创新体系与企业技术创新资源配置[J];科研管理;2006年03期
第三篇:科技发展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发展中国家科技发展的摘要:科学技术是改变发展中国家命运的重要手段,而其加快实现发展经济的同时,又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要实现科技发展提高能源的有效利用。现代高科技广泛运用于战争使得技术优势成为各种威慑力量中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国际关系的强权背后是技术强势的支撑,民族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选择,决定于本国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和国际政治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提高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发掘自主产业的发展潜力,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是是经济模式转变的重要方面。
关键字:科技发展;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民族科技发展战略与模式
现今世界,科技处于新一轮革命的前夜,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需求拉动,知识和技术体系的内生驱动,科技和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的深度融合,共同推动科技呈现出多点突破、交叉汇聚的生动景象。
一、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科学技术是改变国家命运、开创美好未来、创造幸福生活必须依靠的强大力量。
(一)、科技发展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物质基础。
科学技术减少了发展中国家资源与能源的消耗。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企业,通过可再生能源技术、化石能源高效利用技术、能源综合利用技术、资源重复利用技术、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等技术,应用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上,降低能源与资源的消费,改善生态环境,使得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得到一定规模的开发。故而提高了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实现能源使用率的提高和能源结构的改善。而目前一些发展中国家通过提高传统能源利用率,开发太阳能、风能、水能、海洋能、潮汐能和地热能等这些可再生能源技术,大大减轻了传统的化石资源短缺所带来的问题。
(二)、科技发展对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威胁
1、科学技术加大了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能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但与此同时,科学技术发展也给环境与人类带来了无可避免的负面影响,加重了自然界的负担。人类对自然界逐渐失去敬畏的心,使得对自然的干预力越来越大,科技创新某种程度上加速了地球资源的匮乏,加重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加重了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随着科技发展,人类的足迹扩大,森林资源不断减少,很多生物已可以为人类提供巨大的能源,但也可以在几秒钟就导致地球与人类毁灭;能源勘探与开发技术加快了人类对资源开发速度,掠夺式开发也使得多不可再生资源面临枯竭;海洋开发技术与宇宙开发技术,可能又会造成海洋与宙生态灾难亦未可知;基因技术、转基因技术生产的基因物种、转基因物种作为物种,可能会破坏原先的生态平衡系统,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克隆技术给社会伦理观念带来挑战;化工技术与化工产品给生态与人类带来的危害已经显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后果可能也是人类无法控制的。
2、另一方面,我们在生产与生活中使用科技产品越来越多,而许多科技产品会产生电磁辐射,电磁辐射会对人体细胞、人体神经系统和循环与免系统造成极大伤害。有统计资料表明,电磁辐射可能导致癌症发生。另外随着科技发展,科技
产品尤其是电子产品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淘汰速度越来越快,例如家电、手机、电脑、复印机、打印机、各种办公电子设备等电子产品使用寿命都在10年左右,并且呈缩短趋势,而目前这些电子垃圾又没有实现科学地回收利用,由于很多电子产品制造中使用了镉、汞、铅、铬、砷等重金属,如果这些电子废弃物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其所含的铅、汞等重金属就会渗透到土壤和饮水中去,不仅会对生态造成极大破坏,而且经过动植物和人的食物链循环、蓄积,又会引发中毒事件发生。
可见,科学技术使得发展中国家加快实现发展经济的同时,又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科学技术又促进了发展中国家建立低碳经济的进程。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以及国内外资源危机与节能减排的双重压力的增加,转变生产方式已经迫在眉睫,低碳经济时代已经来临。可回收利用的资源开发,能源与资源消耗的降低,生产效率的提高,产业结构的升级,并减少废水、废气、废物的排放,以把污染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
二、广大发展中国家要立足本国国情和科技基础,适应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创造符合科技创新规律、适应本国发展要求的科技发展模式,走具有本国特色的科技发展道路。
20世纪末以来,现代高科技广泛运用于战争使得技术优势成为各种威慑力量中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国际关系的强权背后是技术强势的支撑,民族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选择,决定于本国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和国际政治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一)、从科技发展史来看,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是一个民族与国家技术进步的两种主要途径。各国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使得政治和军事因素不再是国家间关系的唯一主导者,发达国家将制造业向国外转移导致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发生了某些变化。将外资导向型经济发展带来的技术引进作为发展中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要途径并重视自身的科技积累和自主创新,应该说,这种战略部署是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相一致的,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高新技术和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政治地位密切相关,其发展已经不单纯是一项经济范畴的活动。作为国家政治战略意图的一种表现形式,西方发达国家不可能把真正的高新技术转让给发展中国家。由于一些发达国家将发展中国家崛起视为是对既定国际格局的挑战,正在试图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进行压制,因此经常把技术特别是高端技术问题政治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分清科技发展的国家目标和企业目标。在企业运行的微观层次,可以继续坚持比较优势的技术引进,但是在国家战略层面,必须坚持大力发展战略产业。
(二)、经济增长模式转变
数量型增长使得经济增长明显超前于科技进步。虽然技术引进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自身自主科技进步进程缓慢,统计意义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并不等同于企业竞争力的同步提升。新世纪开始后,由于科技和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发展中国家只有调整经济结构,才能促进经济发展。在全球化所导致的贫富差距拉大的情况下,在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单纯依靠消耗自然资源和发挥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来积累资本、换取技术、发展经济的做法已经落后于时代。提高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发掘自主产
业的发展潜力,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换的必要手段。
此外,经济增长水平和速度是由最短缺的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的。原始性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主要源泉,是科技与经济获得重大发展和超越的前提,是决定国家间科技乃至经济竞争成败的一个重要条件,利用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增强原始性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一个国家只有拥有符合时代特征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趋势的现代科技工业体系,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追求实力和影响,获得国际政治中的战略主动权因为技术壁垒和反倾销的运用都是借助政府力量,其应对显然不能仅仅在企业的层面上进行,同样必须动用国家资源。我们不能以自由贸易和静态比较利益来指导国家产业的发展,应该通过高新技术的发展创造动态的比较利益。强化政府在科技进步中的战略决策能力和宏观调控能力,是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发挥政府作用,保持战略技术及产业领域的相对完整性和独立性,同样也是科技发展的必由之路。并利用WTO规则中的“国家安全”例外原则,在公开、透明的原则下合理合法地保护国发展中国家发展科技是时代的需求。
故而发展中国家要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制定明确的科技发展战略,根据发展需求确定科技战略重点,促进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高度重视科技人才培养,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茁壮成长,形成一支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大力加强开放合作,有目标、有重点地引进人才、智力、先进技术和管理,加强发展中国家科技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惠共赢;支持发展中国家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联合研发机构的建立。为实现整个经济的现代化, 以及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引进奠定了基础, 也促进了民族科学研究基础的形成。
第四篇:浅谈科技政策对科研创新的影响
浅谈科技政策对科研创新的影响
姓名:陈坤学号:200811008
5学院:基础医学院专业:法医学
【摘要】
创新型国家建设有赖于国家创新体系以及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支撑。制定实施科技政策是政府推进科技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科技环境创新的主要内容之一。科技政策的完善对科技创新有着很大的激励作用和意义。本文从科技政策含义、科技政策对科技创新的价值、对科研创新的政策剖析进行探讨,从而提出我国在科研创新实用性方面应采取那些科技政策的选择方向,包括制定合理的教育目标和科技政策,以此来推动科研创新的发展。
【关键词】科技政策、科研创新、价值
【前言】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人类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都渗透着科学技术的影响,但是科技对社会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技政策对于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以及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科技政策的含义
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时期的路线和任务而规定的行动准则[1]。政策是行动的出发点,表现于行动的过程和归宿,是实现目的的保证。政策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其正确与否,并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科学和技术政策同样遵循这样的原理。科技政策是一个国家和政党制订的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指导性决策,是一个国家有关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目标、途径的基本原则及采取的相关措施[2]。它包括对科学技术及科学技术工作者作用、地位的评价与认定,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科技成果的利用方式,与之关联的文化教育事业的规模和发展行为,以及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其它具体措施等。
将科技政策划分为三个结构域:内部运行政策、外部环境政策、连接协调政策[1]。与此相应,科技政策的导向应是:引导内部运行机制高效,加速外部环境优化,促进连接机制协调。
引导内部运行机制高效具体包括:科技投入水平提高;科学活动比例合理;科学活动规范;法律法规健全;科学共同体组织管理高效。
加速外部环境优化具体包括:科学人文;人文科学;科学知识普及;科学和技术教育体制。
促进连接机制协调具体包括: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科学技术与国际竞争相协调。
我们研究科技政策对科研创新的影响,主要是以科技政策为出发点,以创新为目标的过程。
二、科技政策对科研创新的价值
1.完善的科技政策对科研创新的激励作用
科学技术奖励制度是科技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我国现行科技工作体系看,科技奖励制度对激发科技人员创造热情、激励全社会科技创新、促进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完善的科技政策是推动我国科研创新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保证。它对科研创新发挥着重要激励作用。主要表现为:
(1)政策保障作用
政府制定一系列有效的鼓励、扶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的财税政策、信贷政策和科技政策,配合和帮助企业用高新技术来装备传统优势产业,改善工艺流程。加强设备更新,提高企业技术含量。进一步营造鼓励技术进步的机制和氛围,提高企业对技术改造投入的信心;进一步扶持大中型企业建立国家级和省级技术开发中心,努力推进产学研体系建设,鼓励企业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知名企业及跨国公司进行各种形式的技术合作,提高产品及其制造技术的科技含量,提升企业的竞争力[3]。加强对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提高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2)发挥导向作用
通过科技政策的完善,使人们可以看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方向和取得的进展,科技成果在经济、社会乃至文化建设中的发挥的作用,鼓励了广大科技人员献身科技事业积极为国家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的高尚情怀,也使人们确实感受到科技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真正感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思想实质。
(3)加快人才培养
通过科技政策的完善,尤其是通过科技奖励,人们可以看到好的成果需要好的学术带头人为了建立有效的用人机制。各科研机构和大学都采取措施加强了使中青年人才尽快成为学术带头人的机制,除了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外。还应有意识地把他们安排在科研攻关的重要岗位。并尽可能地给他们一定的经费支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使他们能够在宽松、自由、平等、悦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
(4)带动科研机制改变
通过科技政策的完善,推动一大批科技成果转化,使科研机制上向“科研为产业化”转变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主动能动性[4]。形成科技与创新,科技与产业化的紧密结合。
2.正确认识和评价科技政策对于科研创新的价值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要正确认识和评价科技政策对科技创新的的价值,需要注意以下两点:(1)科技政策作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工具和手段,其作用在于满足人类实践活动的需要以造福于人类。科技政策应用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后果正效应和负效应。总是同时存在的。我们不能追求不会带来任何消极后果或负效应的绝对“好”的科技政策,只能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不断实践中,不断完善科技政策,逐步增强其正效应,减弱其负效应,充分利用它的积极作用,设法限制和克服其消极作用。(2)要限制和克服科技政策可能带来的消极后果,当然要靠科技政策本身。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不断完善,制定与当时当地相适应的科技政策。但仅仅有这一点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社会实践和社会的改革,对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和变革,也就是说,还要依靠社会的进步。
三、科研创新的政策剖析
1、健全建立有关科技创新的法律法规体系
政府要构建系统的科技法律体系。将科技创新活动纳入法制化轨道,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和完善专利制度建设,改善科技创新的法制环境,使行政执法机构和协调服务机构功能互补,形成合力,以完善科技创新的法律保护,使科教兴国战略和依法治国战略有机结合,实现科技政策法律化。
2.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科技投入的加大是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具体体现,只有投入加大,才有可能发展科技。推动社会及经济的发展。加大科技投入,尤其要加强对基础研究和国家重点项目的研究,并以对科技发展最具根本性影响同时也是正外部效应最强的基础性研究作为政府直接投入的主要对象。
3.完善财税政策。
实行消费型增值税政策,从而解决对产品重复征税现象。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加快设备更新能力。坚持把科技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大力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和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进一步完善我国对科技进步的税收鼓励政策,研究制定以鼓励研发为核心的税收激励政策,要体现鼓励与限制的原则。在我国财力有限的条件下,应当利用较小的税收支出,取得较大的科技进步成效。税收优惠应限于作为生产力要素中的高新科学技术[5]。因为应用高新技术会带来生产效率或经济效益的很大提高。这是制定对科学技术的税收政策的出发点和依据。
所以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理顺税费关系,清理各项乱收费,反对平均主义投资布局,采用有范围、有重点、有选择地进行拨款。
4、加快国有科研机构的改革,构筑科研研创新的微观基础。
科研创新的微观基础。科研机构和国有企业最致命的就是缺乏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压力,而自主经营权是微观主体具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源泉[6]。因此,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需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制定合理实用的科技政策,使科技与经济、教育一体化。
5、科学政策制定要遵循新经济学理论,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科学政策在制定的过程中应该坚持“社会进步依靠科学技术”,不宜只强调“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发展”而忽略科学技术面向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规律[1]。只有这样,科学政策的制定才能促进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6、转变政府行政部门的职能,提高行政人员的创新意识。
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对经济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政府是科技政策的制定主体,是科技创新的引导者、推动者和保护者。科技创新政策的高低,执行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政府行政部门职能的转变和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技能水平的提高。所以政府决策人员,应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够敢于创新,勇于承担责任,使创新的精神渗透到政府的管理体制中[7]。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行政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知识的学习,提高政策只能制定和执行的质量和效率,确保政策执行的有效性。
7、完善科研创新的外部环境,鼓励科研者加强相互间的技术联合,积极参与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增强国际的兼容性。
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和信息的更新速度大大加快,科学研究的规模和方式等方面都逐步进入全球化和国际化的时代,在这样的国际科技背景下,我们要适应国际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不断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8]。政府及科研机构必须要鼓励科研工作者加强科研项目的联合研究,互通信息,各取所长,并鼓励加强与国际先进科学技术水平的学习和沟通,从而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结论:
创新的科技政策之源是科学人文。科学人文是启迪科学思想、激发创造热情、引导社会科学价值、培养科学精神、孵化创新科技政策之源头。因此,我们国家应该加快政府创新政策的制定,加快风险投资、基础研究、科技投入等领域的立法工作,切实保证科研创新、知识产权等行为与成果的法律保障。同时,加快制定针对各技术创新行为主体合作协同创新的政策法规。
参考文献:
[1]王松俊.关于创新的科技政策问题的思考[J].创新科技, 2007:14~19.[2]湛俊三.基于和谐社会的我国科技政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24:4~6.[3] 马廷奇.创新型国家建设与大学科技政策创新[J].教育与现代化, 2008,1:18~22.[4] 魏德胜.科技政策的完善对科技创新激励作用的价值反思[J].铜陵学院报, 2007,2:41~42.[5] 许静,夏宇.论政府宏观调控管理中的科技政策法规及其职能[J].建设新农村, 2008,8:83~84.[6] 仲为国,彭纪生,孙 文 祥.科技政策定量研究探讨[J].江苏科技信息, 2008:7~10.[7] 徐小龙.试论科技政策的负效应[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3:99~103
[8] 刘庆炬.论当代科学的实用特性及其政策选择.[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2:15~18.
第五篇:医学创新对医学发展的影响及意义
医学创新对医学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代代相传的人们不断改进生产工具,进行社会生产变革和科学技术创新,从而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创新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繁荣昌盛的重要动力,只有大胆创新的国家才能成为世界强国,也只有勇于创新的民族才能雄居世界民族之林。人们的创新活动和创新能力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创新精神,具有高度创新精神的人,才会主动自觉地从事创新活动,才会有高度的创新能力。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创新精神的培养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发达和民族的繁荣昌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同样,一切科学的进步与发展都离不开创新精神的作用,医学也是一样.科学技术每一项具有决定意义的突破,都将会带来生产力的飞跃,都将改变世界政治,经济乃至科技发展的进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医学也不例外.医学科学理论或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必将引起新理论的形成,新法的建立或诊疗手段的改善.纵观医学发展史,每次重大理论的形成和科学发现都对医学的发展,人类健康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随着科学技术和医学的发展,不断出现的创新成果将对人类寿命的延长,人的新的科学理论和方法的建立,往往打开一扇新的科学。
英国人虎克利用荷兰人列文虎克发明的显微镜发现了植物细胞.19世纪初,施万和施莱登发现了动物细胞,从而认识到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单位,从而宣布细胞学的建立.魏尔啸创立的细胞病理学与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液体学说(疾病是由于体液的平衡失调引起的)彻底决裂,是医学上的一次革命.由于显微镜和组织制备技术的不断改进,导致进一步观察细胞内部的超细微结构.1931年,德国人诺尔和鲁斯卡制造出地一台电子显微镜.现在电镜的放大倍数已经超过20万倍,对深入研究组织的超微结构和功能发挥了重大作用.随着扫描显微镜和组织冻蚀技术的发展,能够进一步观察到细胞及细胞间的复杂图像。现在利用更为先进的电子能级光谱和X线衍射分析,可以测定细胞及其细胞的化学组成.1977年,桑格继完成胰岛素的氨基酸测序之后又发明了DNA碱基测序方法,为今天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奠定了基础,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将给医学科学的发展带来一场深刻的革命.美国科学家普特曼和卡尔勒)应用计算机技术,发明了可以通过计算机三维图像重建直接显示被X射线透射的分子立体结构的新方法,大大简化了过去利用物理,化学法确定分子结构的程序,使结构定位更准确.并已测定了包括维生素,激素等数万种物质的分子结构,推动了有机化学,药物学及生物学的发。
新的科学仪器的发明,往往极大改善医学诊疗手段。超声波诊断和放射性核素的临床应用,是影像技术另一方面的重要发展.它们可以提高对组织结构的分辨率,有助于疾病过程的可视化和治疗的准确性.由于超声波检查没有辐射的危险,所以在产科中广泛应用.1946年美籍瑞士科学家布洛克和美国科学家帕塞尔分别发现核磁共振成像1970年多巴迪安等的研究为磁共振成像装置的诞生奠定了基础.1977年第一台MRI人体全身成像仪问世,1980年代应用于临床.MRI可显示人体内微小结构的变化,尤其适用于肿瘤,神经系统,外科和儿科疾病的诊断.美国科学家汤斯,前苏联科学家巴索夫和普洛霍洛夫分别独立发明了微波激光器,以及他们在量子力学方面的贡献导致激光器的诞生.激光技术广泛用于光通讯,医疗诊断与治疗技术,全息照相技术等.激光技术设备已成为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学科必不可少的设备.5 新的科学发现,往往改变原有理论或使原有认识更进一步1944年,美国科学家埃弗里)将肺炎双球菌的粗糙型(无致病性)和光滑型(有致病性)感染小鼠,只有光滑型菌引起小鼠死亡.将粗糙型菌及煮沸杀灭的光滑菌感染小鼠,也能引起小鼠死亡.从而证明决定遗传特性的物质是DNA.而在当时生物界普遍认为遗传物质是蛋白质而不是DNA。
多学科,多方位的医学研究正酝酿着新的重大突破当前,医学科学发展出现了一些重大的新的方向.以分子生物学为核心的生物工程技术酝酿着新的重大突破,为农业,医学和人类健康开辟了全新的前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以及纳米技术的发展带来新一轮医学技术革命,医学将形成产业化.这是一次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又是一次严峻的挑战.1990年启动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即将完成,它为研究人类所有基因功能奠定了基础,也为阐明地球上所有物种的基因结构,功能的异同奠定了基础.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短短几年中取得的成就,大大带动了所有学科,特别是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以人类基因组为代表的基因组学,派生出了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以破译基因奥秘,揭示蛋白质结构与功能,阐明非编码区调控功能为主要内容的新领域,将极大地带动了医药,工业,农牧,食品,环保等方面的发展和应用.完整基因组的DNA序列使人类认识自我,保护自我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将开创一个“生物学新世纪”.后基因组时代将对医学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①随着人类基因图谱的完成,人类自身的“生命天书”———约10万个基因将为基因变异如何影响健康这个问题找出答案.这为人类战胜5 000多种疾病开辟了道路,使人类彻底摆脱了生命提高的障碍.②揭示基因组内核苷酸序列所蕴藏的生物学功能和意义,逐步解决生物的生长,发育,分化,内稳,行为,老化等困扰人类的各种问题.③在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中,能将与基因相对的疾病一一列清,病人只要检测一下自己的“基因卡”,就能迅速地对自己的疾病作出诊断.基因疗法也将普及化,只要我们及时修补或更换损伤的基因,使基因总是处于营养优良状态,就能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④在药物研制中,只要了解基因与疾病的关系,就可以研制出特定的药物“有的放矢”地治疗疾病;基因疫苗将广泛应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动物器官,将不被排斥地用于移植.⑤由于各种疾病基因和衰老基因的发现,科学家可以把任何个人成千上万的关键性遗传和变异基因制造成一种“基因条码”.根据这些条码很轻易对疾病作出诊断,加之准确的基因疗法成为普通的处治方法,从而导致人们对大医院和专科医生的依赖和崇拜的减弱与淡化.全科医学和家庭医学将应运而生.⑥医学将更广泛地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信息技术交叉渗透,呈现高度综合的趋势.在基因技术的推动下,医学研究的对象将超出单纯人体的范畴,而广泛扩展到整个社会的大系统,突破以往的生物,生命科学的框架,呈现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由以上可以看出,医学的创新对医学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在当今医学所面临的众多难题和重大挑战下,医学的创新就显得更加的重要。创新精神提倡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并不是不倾听别人的意见、孤芳自赏、固执己见、狂妄自大,而是要团结合作、相互交流,这是当代创新活动不可少的方式:创新精神提胆大、不怕犯错误,并不是鼓励犯错误。创新精神提倡不迷信书本、权威,并不反对学习前人经验,任何创新都是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精神提倡大胆质疑,而质疑要有事实和思考的根据,并不是虚无主义地怀疑一切。医学的发展更需要这种创新精神,对一些旧的、不符合现在医学事实的理论敢于提出质疑,对一些不健全的一些医学体系能敢于摒弃或完善,这样我们的医学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进程,才有可能把一直以来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完全的消灭。
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精神,医学的发展也在召唤创新精神。而创新必须要遵循科学的发展规律。创新,就是要创造和培育一种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全新的领域。只有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创举才有生命力,所以在创新中,一定要以科学的态度,认真扎实地实践和钻研,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创新精神有着他独特的意义和作用,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敢于提出疑问。要有创新意识,有了创新意识,我们就有了一定的方向和一定的主动性。这样我们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只有具有创新精神,我们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开辟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