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际贸易方式的创新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国际贸易方式的创新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随着当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经济已经实现由工业经济时代向信息经济时代的过渡,同时也将国际贸易带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通过全球网络在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流动,大大推动了贸易向信息化发展。进入21世纪,信息要素更是成为影响国际贸易方式和效率的最重要因素,推进了贸易方式的不断创新。其中,最为突出的贸易方式创新表现在电子商务的兴起和网络贸易的发展。中国作为世界上的出口大国,国内经济也深受贸易方式创新的影响。
电子商务的兴起
电子商务(Electronic Business)是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一种新型商务模式。它的兴起不仅简化了国际贸易程序,而且缩短了国际贸易的时间和距离,大大提高了国际贸易的效率,实现了国际贸易活动的无纸化、简易化、智能化和全球化,是国际贸易方式划时代的变革,联合国贸发会议将电子商务称为“提高世界贸易效率的革新方法”.电子商务的兴起对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电子商务创造了更高效的贸易市场。一方面,电子商务的兴起革新了国际贸易的方式,出现了“虚拟市场”.在电子商务条件下,通过网上“虚拟信息”的交换,突破传统国际贸易的时空领域限制,将全球市场纳入一个快速、高效的信息网络,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另-方面,电子商务的兴起影响了贸易主体的变化,出现了“虚拟公司”,主要是指网上经营的代理公司或者服务公司等。信息网络技术将在专业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联为一体,来实现单个公司或者企业难以实现的市场职责,更加快速、高效、高质地向国际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
其次,电子商务创造了更流畅的贸易运作流程。电子商务的兴起影响了国际贸易的经营管理方式,使得国际贸易方式突破了传统的单向物流运作格局,实现了“四流一体”的运作方式,即“以商流为主体,以信息流为核心,以资金流为形式,以物流为依托”的国际贸易管理经营模式。在“四流一体”的运作格局下,国际贸易能够为全球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立体式、多层面的互动式营销服务,大大提高了国际贸易的效率。
网络贸易的发展
网络贸易是指基于网络平台的直接在线交易(Trade on Ljne),它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网络贸易主要是利用了数字化技术,该技术通过将企业、运输公司、海关、商检、金融部门以及税务部门等与国际贸易相关的单位按照国际贸易交易流程结合在一起,实现国际贸易由洽谈到签约再到交货结款的部门或者全部业务的在线处理。当前,网络贸易的迅速发展已经造就了一个潜力非常巨大的新兴市场,网络贸易也即将成为一个最大的“自由贸易区”.网络贸易的发展对国际贸易带来了的深刻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网络贸易所造就的新兴网上虚拟市场极大地推进了全球市场信息一体化的进程。在此发展环境下,各国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市场垄断将会进一步得到削弱,国际市场会变得更加有效,资源也将会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有效地配置。
网络贸易改变了传统的国际贸易流程,极大地推进了贸易方式的创新发展。国际贸易流程以买方准备一份购物清单到登记应收款帐户冲帐,网络贸易方式下的8个环节即可完全代替传统贸易方式下的20多个环节,极大地实现了贸易流程的信息化、规模化和电子自动化,逐渐形成了新的、有成效的贸易流程管理模式。
网络贸易发展对我国的影响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下,中国是世界上的贸易大国。因此,贸易方式的变更必然会对中国的对外贸易和整体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具体来看,我国的网络贸易还处在萌发阶段,真正意义上的网上国际贸易还难以得到实现,最多只是做到“在线浏览和洽谈,离线签约和履约”.网络贸易作为国际贸易的一种重要发展形式,也必然会在我国发展起来。但目前来讲,网络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还不是很深刻。随着网络贸易在全球范围内的进一步普及,我国必须重视起来,采取各种措施来推进我国网络贸易的健康、有序地发展。
为了推进这一全新的贸易方式在我国健康有序地发展,我们可采取以下积极对策:
(1)引导企业观念的转变,为网络贸易的发展提供良好舆论环境
当前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这对整个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带来了巨大变革,企业作为社会变革潮流中的一份子,就必须积极转变观念,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发挥自身在国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分享国际分工带来的收益。因此,大力宣传网络和信息在未来社会竞争中的重要作用,推进企业不断转变观念,才能为网络贸易在我国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2)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网络贸易的发展提供硬件保障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很多地方尤其是中西部地区信息基础设施还相当差。使得信息基础设施成为了制约网络贸易发展的“瓶颈”,影响网络贸易的发展和推广。所以,我国必须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网络贸易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硬件保障。
3)努力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的网络信息化,为网络贸易发展做好准备
网络贸易的主体是企业。因此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的网络信息化能够为网络贸易的发展做好主体上的准备。在网络信息时代,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将网络应用到自身的经营管理之中,并充分利用网络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所以,发展网络贸易的前提就是企业自身实现经营管理的网络化,尤其是中国近50万的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是其突破发展瓶颈、不断壮大的必由路径。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的兴起和网络贸易的发展引发了国际贸易领域的重大变革。在这场深刻的变革中,全球市场重新组建,全球经济结构面临调整,将对每一个国家的经济产生重要影响。中国作为世界上的贸易大国,面临着与其他国家一样的挑战和机遇。因此,为了推进中国企业更加有效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我们应该采取各种措施推进网络贸易在我国的发展,不断培育企业适应最新国际贸易方式的能力,最终保障我国在国际贸易分工中获得最大利益。
第二篇: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第11卷 第1期南 京 邮 电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Vol.11 No.1
2009年3月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Social Science)Mar.2009
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高 斌
南京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46
摘 要: 2008年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规模大、影响深,并且正在向实体经济危机转变。金融危机对
中国经济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但也为中国经济进行结构性调整,实现产业升级、国民经济现代化提供
了机遇。产业升级不能简单淘汰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应运用知识和技术对其进行改造,同时以新的科技
革命催生新兴产业形成规模。
关键词:金融危机;产业结构;国民经济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 F830.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25420(2009)0120001205收稿日期: 2009201214
当前,世界金融危机还在发展过程中。对此,本
文只能是不成熟的分析。但是及时的分析是必要的,有利于进一步认清形势,采取正确的应对策略。
一、2008年金融危机的规模和基础
格林斯潘等著名学者认为2008年的金融危机
将演变成为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该观点现已成为
广泛共识。严峻的形势迫使信奉经济自由主义的美
国共和党政府,前所未有地采取了大量对经济进行
行政干预的政策, 以至被媒体戏称改变了信仰。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预言,保守主
义的盛宴要收场了,取而代之的将是一场新的“新
政”。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受到里根和撒切
尔夫人支持的自由主义流派再次让位于凯恩斯主
义。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受到关注,《资本论》在德国
畅销。由于各国政府没有像当年的美国总统胡佛那
样采取错误的政策,经济危机的扩散已经受到抑制。
但是,在今天的信息社会中,在媒体作用下,人们的信心受到的打击程度超过了现实的经济损失,并且
推动着危机向纵深发展。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的GDP在2008年下半年已经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达
到经济衰退的标准。而且,据各国政府的预测,这种
局面至少还将在2009年上半年延续,也就是说,金融
危机已经转变为全面的经济危机。2008年,作为经
济晴雨表的世界各国股市全面暴跌,全球股市市值暴
跌17万亿美元。其中,冰岛的情况最严重,股市跌幅
达94.49%。其他各主要国家股市情况为: 俄罗斯
IRTS指数跌幅72.20%,中国上证综指跌幅65.16%,印度Sensex指数跌幅52.32%,美国纳斯达克指数跌
幅43.06%,日经225指数跌幅42.12%,德国DAX指
数跌幅40.78%,美国道琼斯指数跌幅36.04%,英国
富时100指数跌幅32.13%。以投资公司巨头雷曼兄
弟公司为首的大批投资公司破产,影响波及全世界。
英国家庭财富总额由2007年第四季度的8.2万亿英
镑下降到现在的6.7万亿英镑,相当于每家损失6万
英镑。美国20座大城市的综合房价指数, 2008年10
月份较上年同期下降18%.也创出历史最大降幅。
金融危机的影响推及实体经济,美国三大汽车公司濒
临破产,要求政府援助。
各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刺激经济以尽快摆脱
衰退。美国政府接管“两美”———住房抵押贷款融
资机构房利美公司、房地美公司;规定对银行储蓄
(个人)客户赔付保证限额标准由10万美元提高到
25万美元。欧洲主要国家政府则对上述情况提出
全额赔付。冰岛国民经济破产,人均负债10 万美
元,政府接管银行,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寻求贷款。
奥地利政府2欧元买下“地方信贷银行”,给两个大
股东(分别占股份50.78%和49%)各付1 欧元,“地方信贷银行”到期债务10亿美元无法支付。英
国等国政府也接手有问题银行。鉴于此,英国首相、欧盟领导人提出重建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ki.net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7年以来,中国已经形成高
度外向的经济,集中体现在工业制成品的40%左右
是用于出口。出口居世界第一的产品有:空调、DVD
机、照相机、笔记本电脑、移动电话机、彩色电视机、集装箱、鞋、玩具、箱包等700余种。中国进出口货
物的重量居世界第一位,价值居第三位。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引进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仅次于美国。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截
至2007年底,全国实有外商投资企业28.62万户,比
上年增加1.14万户,增长4.14%。实有投资总额2.11
万亿美元,比上年增加4 012.25亿美元,增长23.5%。
外商投资企业户均注册资本达到403.67万美元,比上
年增加59.32万美元,增长17.23%。
三、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首先,从静态视角看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
响。最直接的负面影响是,中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初步投资交了昂贵的学费(资本市场投资损失较 大);对外贸易增长放慢(发达国家部分消费者由于 收入降低减少进专卖店的频次,增加进超市的频次, 有利于中国商品的销售,但总体上对外贸易增长放 慢);吸引外资减缓;经济增长放缓、失业增加;经济 发展的信心受到打击。其中,首当其冲的是纺织服 装行业。中国拥有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纺织服装行 业,有2 000多万职工,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制 造业全体职工的总和。纺织业外贸依存度为50% 以上,在金融危机冲击下, 2008年前11个月出口仍 旧实现8%的增长,但是11 月已经是0.26%的负 增长!
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将是深远的、全面的,将远 远超过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的亚洲金 融危机中,欧美发达国家基本上没有受到大的影响。当然,我们应对危机的经济实力也是与10年前不能 同日而语的。应对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 为我们应对今天的世界金融危机提供了借鉴。1998 年我们迅速提出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人民币不贬值, 经济增长8% ,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树立了中 国在经济上崛起的里程碑!
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正面影响也很多。在各 国眼中,中国成为世界走出危机的希望,中国的国际 地位提高。如果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大幅度降低, 而中国能够实现8%的适度增长,中国在全球新增 GDP中的比重将显著提高。危机时期现金为王,中国 有近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最危险的时候,美元比其 它货币更可靠,近期美元对其它主要货币显著升值)。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态度发生变化,一些在平时不能卖 给中国的企业、设备、专利以及资源有可能出售给中 国,如铁矿和石油公司;一些高级专门人才转向中国(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也曾给当时的苏联带来机 遇)。资源价格下降(铁矿石、石油)对我们这样的资 源匮乏的大国的经济发展是极其重要的。胡锦涛主席指出:在一个时期内,我们将突出面 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加深、全球经济增长明显 放缓的压力;突出面临外部需求显著减少、我国传统 竞争优势逐步减弱的压力;突出面临国际竞争日趋 激烈、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上升的压力;突出面临人 口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 更为迫切的压力。
其次,从动态视角看,金融危机将成为中国产业 结构升级和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强大动力。金融危机 成为调整经济结构的契机,这里主要指的是减少对
国际贸易的依赖、扩大内需、提高中国企业在产业链 中的地位。20世纪80年代国内曾经提出向日本、韩国学习,争取在引进先进技术方面,做到“引进一 代、消化吸收一代、提高创新一代”。20年过后,现 状却是仍旧在大批量全面引进技术。现在是改变这 一切的时候了。中国政府已经决定同时采取积极的 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是前所未有的。推 动国民经济走出低谷的目标是能够实现的,关键是 选择适当的突破口,实__€?氋雥行政策倾斜
第三篇:论三农问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精
论三农问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没有九亿农民的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小康。中国最大的问题在农村。农民富则天下富,农民稳则天下稳。农业强,则天下强。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出现了以”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农民负担沉重”为核心的”三农问题”。”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客观现实已经要求我们必须拿出切实有效的、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措施来解决”三农问题”。
一、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对经济的影响
“三农问题”的经济影响。中国有九亿农民,农村地区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2002年9月24日,《2002年下半年主要商品供求情况分析报告》对600种主要商品的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有528种商品将供过于求,占总数的88%,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仅占12%,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调查显示,农业生产资料全部供过于求,农副土特产品有73.5%供过于求,工业产品有90.3%供过于求。因此,中国经济需要扩大市场,扩大消费需求。实际上,自从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买方社会,社会需求严重不足。国家不得不采取各种政府措施来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而对于大中城市来说,这些供大于求的大部分商品已经饱和。而正是从90年代中期开始,农村经济发展出现停滞状态,农民出现增收困难,使得农村消费处于很低的水平,农村人口的人均消费是城市人口的三分之
精
精
一。中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近70,而消费额仅为全国消费总额的39。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村市场的需求不足,直接导致了城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不景气。中国有9亿农民,2.1亿多家庭,任何商品的家庭普及率只要提高一个百分点,就会增加200多万台件的商品需求量。1998年,仅仅9%的农村居民有冰箱,23%有洗衣机,33%有彩电,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假如使农村家用电器的普及率与目前的城市相同,中国的家电产业还有至少10多年的高增长。而现实的情况是,不仅象汽车、电话、大屏幕彩电、电脑、热水器等耐用品与大部分农民无缘,就是许多城市居民习以为常的日常消费品如牛奶、面包、许多副食品等,也是农民可望而不可及的。这些产品在城市中,已经很难再开拓大的市场,所以要维持这些产业的发展,扩大农村消费市场是必然的选择。据统计,农村居民每增加1元的消费需求,将带动整个国民经济新增2元的消费投资。但是,消费需求来源于经济收入,没有经济收入的增长,拉动消费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实际上可以带
动牵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说,农民太多,一方面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和农村落后的主要标志,另一方面,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其关键就是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如果把农村人口的收入和消费提高到城市水平,将会创造出巨大的市场,不仅会解决目前的通货紧缩问题,而且可以实现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
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出路是加快城市化进程
精
精
局限于农村已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从我国劳动力总量来看,农村大约剩余的2到3亿劳动力在农村本身已经无法消化,只有转移到城市来就业。首先,从世界范围来看,农业一直就是一个弱质产业,是一个社会效益高而经济效益低的行业,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比其他产业部门相对落后,因此,许多国家一直就给予农业以优厚的产业政策,象欧盟、日本、美国等每年都要对农业进行相当的补贴。随着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值中的比重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农业人口所占的比重应当不断的减少。世界上发达的国家,除了那些地广人稀,依靠高效农业出口为生的国家,农业人口都少于10,而我国土地紧张,却有60多的人生活在农村,这势必造成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过剩。按照今天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中国农业只需1.3亿劳动力就够了(仍占到人口的10),剩余劳动力高达2亿人。其次,从我国农业生产总量看。我国各种农产品国内市场实际上已经饱和,价格也不可能再有太大的上升空间。因为生产成本过高,中国的主要农产品的价格都比国际市场的价格高,所以我国的种植业没有多大的比较优势,依靠农产品出口,不会高的经济效益。另外,从产业结构调整角度来看,在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下,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占有土地,很难进行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一家一户进行的调整难以产生规模效应。受运输、市场信息等条件的制约,不会产生真正的市场效益。另外一种产业结构调整的极端可能就是政府行政命令而推行的、同样是没有任何效益,反而给农民带来巨大损失的”形象工程”。最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农业
精
精
正面临着来自国际农业市场的冲击。原先依靠农业种植而生活的农民,因为农产品无法和国际市场的农产品无法竞争,收益必将更加减少。因此,如果不跳出农村来看三农问题,已经无法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城
市化是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从1980-1995年,中国城市化水平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80年代中前期,由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在农业上有了自主决定
权和选择权,农村经济取得巨大发展,带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90年代上半期,农民开始可以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则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而90年代后半期,随着经济增长趋缓和乡镇企业的萎缩,特别是体制政策上的变化,国有企业下岗失业的增加,城市和发达地区的政府把解决本地下岗失业作为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标,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限制农民工进城的政策规定,城市化的进程明显放慢。实际上这个时候,中国开始出现内需严重不足,大量商品过剩的现象。而面对广大的农村,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刺激措施,都无法来启动所谓”巨大潜在的”的消费市场。
事实已经证明,城市化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民收入增加。例如,在广东,农民工维持了珠三角的繁荣,同时还维持了他们家乡的农村政府的税费收入。全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浙江最先放开城镇户籍管制和就业限制,给浙江的经济带来了与全国其他地区不同的发展
精
精
态势。从1995-1999年浙江的城市化水平提高了7.48个百分点,而同时期全国城市化平均只提高了1.85个百分点,目前,浙江直接务农的劳动力已经不到农村劳动力的40。浙江的农民收入迅速增长(31.3),超过了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28.3)。1995年,外出民工民汇款占四川省GDP的7%。据估计,全国范围内的外出打工的民工的汇款在1997年就已经达到为240亿美元。因此,加速城市化是促进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所在。
在中国现实情况下,城市化的含义不仅限于让农民进城这一个层面上,它的内涵应当是让农民享有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基本国民待遇,改变目前的城乡两种政策体制安排的局面。至少应当包括两个方面内容:取消包括户籍限制在内的农民进城的各种限制和收费,给进城的农民以平等的国民待遇;改革现有的农村政策,给留在农村的农民以公平的国民待遇。
让农民进城,减少农民的数量。在目前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局限于农村已经不能解决农民充分就业问题,必须大力推进城市化,通过城市化来吸收农民。应当从改革现有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入手,采取以下措施:
1、应当取消农民进城的各种限制和收费。”民工”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也大大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现实中的问题是因为长期实行的”二元户籍政策”而导致的农民在城市中的定居成本太高,民工的基本权利不能得以保障。目前,农民离开农村至少要办五证:身份证、未婚证、计生证、毕业证、待业证,每个证
精
精
都要交几十元,甚至上百元;此外,还要交纳计划生育季度妇检保证金和公粮水费、三
体五统保证金,这些收费少则几百,多则上千元。因此,农民在离开农村,还没有到城里挣到一分钱的时候,就要付出可能一年都难以挣回的费用。而这决不是经济学中的成本与收益的关系所能解释的。到了城里,还要交纳各种办证费:暂住证、健康证、就业管理费、治安保护费,有的打工企业还要收取打工保证金。这些证办好,又要付出成百上千元不等。即使这些证都办齐全了,也不能保证他们能够安安心心的在城里打工。每到五一,国庆,城市还要清理流动人口,这是民工最害怕的日子,收容部门有权随便把他们抓起来遣送回家,不但自己掏路费,还要交五六百元的所谓收容费。此外,进城的农民工还要面临着子女教育、夫妻两地分居等生活问题。尤其是子女教育问题,是广大进城民工面临的重大问题。因此,改变城乡二元户籍政策成为当前改革的一个重点。
2、依法保护民工的合法权益。进城的民工的合法权益不能受到保护是当前一个重要的问题。首先是拖欠民工工资问题,大量的拖欠民工工资问题的发生已经带来的严重的影响。据统计春节前北京的抢劫偷窃案件中有三分之一是和农民工没有按时拿到工资有关。其次,是大量民工的劳动环境还缺乏起码的、必要的劳动保护,几乎每年都要发生许多的因为缺乏劳动保护造成的重大伤亡事件。最后,应当采取措施保证让民工在城市生活不再受到来自城市人心理上的歧视,获得平等的人格权。因此,公民基本权益的起码保障是农民工最紧迫要解决
精
精 的问题。
3、组织农民有序进城。因为居住的分散性和权益上的弱势性,农民很难得到有效、真实的工作信息,经常发生一些上当受骗的事情。由于农民文化程度不高,而在当前社会中有许多工作要求有必要的劳动技能,所以应当对民工进行必要的培训。但是,要防止这些培训成为某些部门借机向民工敛财的机会。所以应当建立、健全各种中介服务机构和培训机构,为农民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和必要的培训,组织农民有序的外出务工。
精
第四篇:论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论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读《经济学原理》有感
基地0901 吴冰清1103090117
2008年的一天,乌云笼罩了美国华尔街的上空,次贷危机引起的股市崩盘导致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作为世界第一经济体的美国受到巨大经济损失,这场危机迅速弥漫开来,导致全球的经济危机,而中国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在三年后的今天,我希望通过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来对当年的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
对于2008年的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还很不够,积极贷款引起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并不大,但是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出口造成了巨大影响,使中国蒙受了巨大损失。但经济危机不失为一个良好的时机,让中国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创新领域改革,从而改变中国的产业结构,完成转型,但中国政府没能抓住时机,而是向市场制定了四万亿投资计划,在短短五天之内,制定出的四万亿计划,其出台到实施都值得质疑。
四万亿的救市计划,仅仅依靠发行国债是远远不能达到的,于是增发人民币成了最好的手段。三年后的今天,物价飞涨,通货膨胀严重,中国已经走到了刘易斯拐点,进入了滞涨时期。与此相矛盾的是,人均收入的被增长,普通居民生活水平的直线下降。根据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货币的过量发行将导致通货膨胀。不得不说中国当下的通货膨胀是多种因素综合导致的结果,但我们不得不质疑,4万亿对通货膨胀起了催化剂的作用。
而4万亿投资的去向也让人质疑,60%投向房地产,直接导致了当今中国各地房价居高不下。而高房价和高通货膨胀率让中国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局面。对于高通胀来说,如曼昆所言,也是国际通行的做法,就是提高利率。而一旦提高利率,会造成房市泡沫的崩溃,从而抵押贷款的违约,直接导致中国银行体系的崩溃。因而,中国政府现今的对策依旧是保持实际负利率,以稳定房市,但通货膨胀的进一步加剧,导致中国各种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的存在。而我国经济学家都束手无策,只能期盼奇迹的出现。毕竟中国错过了最好的时机——如果在2008年经济危机席卷全球时,中国能当机立断,以当时的部分出口额为代价,以当年甚至近几年的GDP为代价,换取中国的产业改革,从而走上自主创新的道路,说不定,三年后的今天或者更长一段时间后的中国,会走上亚洲四小龙的富强之路,而不是现在面临沦为第二个墨西哥的尴尬局面。
读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让我对中国当今的经济局势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而作为经济学的学生,我们应该以务实为信仰,从解决当前中国经济问题为出发点,来进行我们的学习研究。
第五篇: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经济的影响
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内容摘要:十九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用炮火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随着《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美、法、俄等西方国家接踵而来。“外国资本主义对于中国的社会经济起了很大的瓦解作用。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另一方面则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鸦片战争;中国社会;自然经济;商品经济。
十九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用炮火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随着《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美、法、俄等西方国家接踵而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权益尽失。中国的社会经济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外国资本主义对于中国的社会经济起了很大的瓦解作用。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另一方 面则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一、战前中国的经济状况
﹙一﹚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基础是以个体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在一起为基本特征的。在这样的社会中,“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地主剥削来的地租,也主要是自己享用,而不是用来交换。那时虽有交换的发展,但在整个经济中不起决定作用”。
这种经济结构的实质是小农经济不是单纯的自给自足,而是有商品经济成份的经济结构。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是为满足自身的消费需要,主要是自然交换,微小的社会交换不影响其实质,这种牢固的结合方式到战前更为明显。由于这种生产方式本身具有对另一种生产方式的“异它性”,所以当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清出现的时候,就与几千年来形成的这种生产方式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它对于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作用当然地表现在资本主义制度相对于封建制度的优越性上。那种在封建经济基础上产生的“重农抑商”、“重本轻末”、厚农宝谷”的经济思想也显然落后了,然而这种生产方式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保证了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一是财政收入,封建财政收入。主要靠农业。二是在兵源上,主要来自于农民。三是在劳役的征发上,封建统治者每年都要求征调成千上万民工为他们修宫殿、陵、墓、挖河、筑堤等,他们为统治阶级无偿地服务。﹙二﹚闭关锁国政策制约社会的发展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同时,清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国势力的人侵,但最终还是影响了我们本国的经济发展。乾隆帝给英王的救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表货物以通有无”。嘉庆的上谕也说,“天朝富有四海,岂需尔等小国些货物哉”。封建的自然经济使统治者固步自封,虚矫自大,闭关自守。这种消极的落后的保守政策既不能阻挡住凶恶的欧美侵略者,也不能减轻侵略的祸患,反而严重地阻碍中国自身的发展,窒杀了中国的生机和进取精神导致航海业的衰落丧失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中国手工业者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妨碍了中国人学习世界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使知识界闭目塞聪,只能眼看着欧美诸国日新月异。而封建的中国停滞不前,到了濒临灭亡的边缘。
二、战后中国的经济状况
﹙一﹚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经济的破坏
1、自然经济的解体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立即开始向中国倾销商品,并从中国大量掠夺原材料,中国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开始了对中国原料的掠夺。特别是英国资本家,为了满足日益发展的丝织业和其他纺织业对原料的要求,并进一步扩大对本国工人阶级的剥削,大量从中国输入丝茶。中国丝的出口,鸦片战争以前,每年一般只有几千包,而鸦片战争后,“1847年达二万二千余包”。以后继续增加,“1852年四万四千余包。1856年七万九千余包,增长十几倍。茶的出口,鸦片战争以前,每年大约五千多万镑。鸦片战争以后,历年逐渐增长,咸丰三年已超过一亿镑,咸丰六年已达一亿三千余万镑,增加一倍半”。
英国出口到中国的商品,以棉纺织品为主,约占总值的百分之七十。美国出口到中国的工业品,棉布占百分之八十以上。西方大量棉纺织品的倾销,对中国传统手工业最重要的部门棉纺织业是一个很大的冲击,东南沿海地区原有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出现了解体的征兆。
外国商品对中国手工业带来很大的威胁。中国东南海地区的手织棉布在国内市场开始受到排挤。江苏松江、太仓一带,棉纺织业历来比较发达。但随着上海开埠西方机器棉纺织品的大量涌入,松、太布市消减大半。大量洋纱充斥,不少以棉纺织为业的村庄,已经无纱可纺。外国的洋纱洋布成本本来就低,加之不少英国商人不惜以低于成本价百分之二三十的价格倾销,严重冲击了棉布市场。“福建漳州府及同安县的土布,曾经布贩子运销到宁波、上海、天津、辽东及台湾。厦门开市后,洋纺洋布充积于厦门。布贩弃土布而运销洋布,致使土布难以出口”。广州附近的情况,也大体类似。
茶和丝的大量出口,刺激了国内茶、丝的生产。湖南、福建、浙江等地种茶业发展,还设立茶厂专门加工制作适合外国人口味的茶叶。在丝业方面,“浙江县种桑养蚕的人日益增多”。湖州辑里丝在鸦片战争以前,销路限于国内,仅供织绸之用。鸦片战争后,“辑里丝首先经广州,后经上海,大量输出国外。这时常年的出口数,自二千担曾到三千五百担左右”。在茶方面,茶树的种植和茶业经营都有扩展。“湖南原来为生产绿茶的地方,如安化,平江等地,为了适合出口需要,多该制红茶。由于红茶价高利厚,其他各县也竞相仿制,产额日益增多”。在茶叶扩大出口的刺激下,内地茶叶的经营迅速发展,并且出现了一批较大规模的手工工场。茶商在上海设立茶厂,按照外国产品改制。当时中国出口的生丝,几乎全部操在英国人的手里。英国人经手供给法国丝织业以生丝原料。英国人又几乎独占红茶贸易。由于外国资本独占了丝茶的国外贸易,在国内市场上也不能不受外国资本的控制。一方面,中国商人在资本上依赖外国商人;另一方面,外国商人又在市场上垄断丝茶价格。中国茶丝的出口几乎全部操纵在外商手里。这样,从事小生产的中国农民就被卷人了他们完全不理解的市场—国际市场。他们不得不忍受当地小商贩,中国大商人和外国商人的重重盘剥,这是中国封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一个重要标志。
2、白银外流
正常的贸易没能获取他们想要得到的高额利润,他们便对中国采取直接的经济原料的掠夺和罪恶的鸦片贸易手段。白银大量外流,给中国经济带来沉重的灾难,1844年两广总督香英曾写信给英国驻香港总督德庇时,公开建议鸦片贸易应在双方默契之下进行。德庇时承认“自从汉和以后,中国从没发布禁烟文告,这是符合这一默契的。”在这种“默契”之下,鸦片走私成为公开、畅行无阻的贸易,输入的数量日益增多,使白银外流和银贵钱贱的问题日益严重,劳动人民生活更加困苦不堪。代表英国侵略者签订《南京条约》的璞鼎查,回到伦教后在国会上带着醉意宣布说,他“已为他们的生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这个世界是那么广阔,倾兰开厦全部工厂的生产也不够供应她一省的衣料的”。美国总统泰雷在给国会的咨文中说“今若能将数个连贯该帝国各部分口岸,为过去欧美人士所未曾进入者,予以开放,对于美国产品的需求之扩大,必无疑义。”他们把大量的商品运到中国来,甚至把中国人根本不使用的餐具刀叉和钢琴也大批运来。据统计,英国输华商品总值,“1837年为90多万英镑,1843年增加到差不多145.6万英镑,1845年竟达239.4万英镑。在英国输华商品中,棉纺织品占比较大比重,从1842年的70多万英镑增加到1845年的173英镑。”与此同时美国输华的商品也有显著增加。
鸦片战争以后,英国等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必须与英国商定。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元,其中600万元赔偿被焚鸦片,1200万元赔偿英国军费,300万元偿还商人债务。其款分4年交纳清楚,倘未能按期交足,则酌定每年百元应加利息5元。《五口通商章程》又规定主要进出口货物的税率为百分之五左右的低税率。这些规定不但使清政府成为世界上海关税率最低的国家,使清政府的海关失去了保护本国工农业生产的作用,更严重的是中国关税主权和贸易主权遭到了严重破坏。大大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材料,损害了中国形象,降低了清政府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二﹚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的促进
1、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
鸦片战争的结果是使中华帝国关闭自守五千年的古老大门,从此被英国的尖兵利炮打开。外国资本主义商品大量输出后,中国手工业日趋破产。中国牢固的经济体系—封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1899年全国进出口货值264748千海关两,出口货值195785千海关两,两笔共达460533千海关两。这就是说,中国经济已基本纳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作为《南京条约》的补充文件《五口通商章程》中规定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口岸城市对外通商,外国侵略者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东义市场。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输入的的商品主要是棉纺织品。随着上海的开埠,外国棉布棉纱源源输入中国。英国出口到中国的商品,以棉纺织品为主,约占总值的百分之七十。美国出口到中国的工业品,棉布占百分之八十以上。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中国输出的茶,丝等农产品的数量增加很快。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多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多包。”湖南,福建的农民开始大量种植茶叶,他们将茶叶“卖与收购商贩,收购商贩或将茶运到通上口岸去出卖,或在当地买与茶商,洋商又从茶商之手购买”。自五十年代中期起,上海成为全国对外贸易的中心。
2、鸦片战争促进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战后,中国茶、丝出口大量增加,刺激了国内茶、丝生产的发展和商品化。南沿海地区的农产品日趋商品化,这就在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自然经济的解体,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一种相对宽松的环境,使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鸦片战争以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强迫近代中国对外开放。西方资本主义用枪炮打开国门后,在中国投资设厂、谋取暴利,同时在客观上也给中国带来了近代工业的种子,中华民族工业正是受此刺激才从无到有发展起来。尽管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封建统治者一直都在极力限制和压迫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然而,被过分压制的生产力,一旦获得发展的时机,就会迸发出任何力量也无法扼制的活力,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就说明了这一点。
战后使用机器的近代工矿企业陆续出现。据统计,“1895年全国近代工矿企业总数达200家,资本总额5004万元,工人总数91350~98060人”。近代交通运输业陆续出现,近代轮船公司约20家,拥有大小轮船约300艘,吨位总数约10万吨。已筑成的台湾铁路及京奉铁路天津至山海关段共364公里,芦汉铁路已开始兴筑。电报及邮政等事业,已通达全国主要行省。近代商业也陆续出现。外资在华开设的洋行总数达400余家。中国旧式商业,正在适应外资洋行经营进出口商品的需要,逐渐出现经营洋布、西药、生丝、茶叶等新兴行业。以上海为例,19世纪末,“上海在旧有商业的土布、米、木材、糖、绸缎等行业的基础上,又新兴起洋广什货、五金、西药、纸业、棉纱等四五十个行业。其中洋布公所全部同业一百三四十家;五金钢铁业58家,丝栈、丝号100家左右”。近代金融业也应运而生。外国在华的银行保险业已近20家,包括总行设在中国、资金较为雄厚的英国汇丰银行。中国本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也于1897年设立。旧式线庄业也开始转向近代化。
总之,鸦片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伤害,把中国推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使中国经济发生了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但从客观上说,它打破了闭关自守的沉闷局面,瓦解了牢固的,落后的经济体系,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天朝皇帝放下威风与世界接触。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必须从两方面认识,既要反对列强的侵略,又要认识到自己的落后;同时既要反对“洋奴主义”,全盘西化,又要反对盲目排外,自高自大。
参考文献:
《鸦片战争档案史料》 天津出版社1992年版 李炳清:《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人民日报》1981年5月29日 萧致治主编:《鸦片战争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陈旭麓 主编.《近代中国八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