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万亿”投资计划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税务管理》课程论文
“四万亿”投资计划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摘要: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极大冲击。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面临危机,为了抑制国内经济下滑的态势,国务院于2008年末出台了四万亿投资的经济刺激计划,以保证经济稳定与增长。本文从短期与长期两个方面分析了该投资计划对中国经济各方面的影响,做出了评价并提出了对今后经济运行的调整建议。
关键词:四万亿投资;短期影响;长期影响;调整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在短时间内引起全球经济震荡,对各国经济造成了或大或小的负面冲击。在经济全球化、资本流动国际化的今天,我国经济也难逃厄运,对于经济增长严重依赖出口的国内经济来说,由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全球经济下滑特别是美国经济的低迷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在这种背景之下,中央政府出台了“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旨在全力保持国内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减少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一、短期影响分析
1.资金来源方面
此次“四万亿”投资计划包括新增中央投资11800亿元,其他地方财政预算、中央财政代发地方政府债券、政策性贷款等28200亿元,体现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分担投资计划,发挥积极作用,实现社会资源的集中和有效利用,以应对这场经济大风暴,给予了世界及我国人民很大信心来战胜金融危机。
2.资金流向方面
此次“四万亿”计划投资了包括保障性住房、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发展等七个方面,其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投入比例较大。在坚持老百姓“老有所养、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的一贯原则下,一批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成,一座座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和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完成改造,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一步步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工作按部就班地实施,我们看到了“四万亿”投资带来的受益群体,印证了“重保障、解民忧,强化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的中国政府作风。
在中国的具体背景和全球经济的宏观紧张下,中国政府通过实施适度宽松的财政政策以适应这个特殊时期经济的发展,通过“四万亿”的财政投资,加快公共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环境,同时强化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文教科卫等投入,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了对消费的促进和需求的拉动,成就了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二、长期影响分析
1.对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的影响
毫无疑问,由于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扩大政府生产性开支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经济长期的稳定发展,但它的副作用较大,在资源配置效率方面历来存在不少问题。/
3基于已公布的“四万亿”投资的流向,第一和第三产业投资的高增长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第二产业的高增长却令人费解。事实上,贷款多的行业主要集中在中上游和投资周期较长的行业,如房地产、电力设备、煤炭、水泥、有色金属和机械等,而这些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并且像钢铁、电力、港口这些产能已经过剩的行业,此轮投资也增长了很多。规模巨大的基础建设,如路桥、廉租房建设等,即使其本身不会造成投资过热、重复建设,但势必拉动与其密切关联的钢铁、水泥、煤炭、机械、建材等产业跟随高速发展,甚至超速发展,于是之后又不得不采取降温的调控政策,叫停一大批建设项目、半调子工程,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
由此看来,“四万亿”的投资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扭曲了我国的总需求结构,消费所占的比例进一步下降。中央政府并不是完全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但是如果对刺激消费的各种制度改革不能进一步深入,仅凭区区5500亿的教育、医疗、保障安居工程的支出,想彻底转变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中国经济得以健康、稳定成长的愿望可能只存在于理论之上。
2.对财政和金融秩序的影响
如前所述,“四万亿”投资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负担,途径主要是依靠银行贷款。由于投资大量进入产能过剩的行业,其未来收益无法得到保障,很有可能产生极大的系统性风险,如果投资的效益、质量得不到保障,财政的良好状况必将不保,而银行系统必然会受到严重的冲击。这就为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埋下了隐患,甚至有可能在未来爆发我们自己的“次贷危机”。
此外,较长时间的经济不景气对政府和私人部门的再融资能力有严重影响,由于地产经济的持续低迷,2008年下半年的政府税收就已经出现了萎缩。从功能财政的角度来说,赤字并不一定是坏事,但长期赤字一定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它不仅会影响政府的信用,还会冲击货币和汇率的稳定。
另一问题是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增速显著超越了GDP增速。“四万亿”投资计划通过货币政策得到一个比较充分的体现,表现在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增速上。客观来看,高速的广义货币投放量有效地刺激了经济计划的实施,也实现了通货紧缩的逆转,但是另一方面也对最近几年的通胀产生了预期。在全球流动性条件总体十分宽松、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国内货币增长较快、消费和投资需求明显回升的情况下,通胀压力在近几年持续增长。而国际热钱再次涌入,以楼市和股市为代表的资产价格依然维持高位运行,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也使得通胀预期大大增加。
3.对民间资本的挤出效应
以此次“四万亿”投资项目的分配而言,行政的、计划的调配方式占据了主导地位,其效率是有目共睹的。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无疑是在市场化改革理念上的一种倒退,对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影响尤为严重。
政府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打击了民间投资的积极性,与市场经济原则背道而驰,同时在政府投资撤出之后又有一段缺乏民间投资的真空期,对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极其不利。如政府为了拉动农村内需,启动了“家电下乡”、汽车“以旧换新”的政策刺激农村消费市场的崛起,但这种权宜之计难以在长期真正的带动农村消费市场的繁荣,政策退出之后,农村消费局面难以维持好的势头。
以政府为主导的投资只是短期内刺激经济的举措,而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民间投资的繁荣才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所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真正启动民间投资来拉动国内有效投资,通过“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促使民间资本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下合理的将资金配置到所需的各个领域,才能有效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不至于产生大范围的产能过剩抑制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四万亿”投资计划是一个寄望于世界经济快速复苏的权宜之举:收益是短期内稳定了经济和社会,代价是牺牲了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优化、加大了金融市场的风险与导致市场化改革理念的可能退步。
笔者认为,就目前“四万亿”投资计划的长期影响初显之时,有以下几点措施可以进行及时调整。一是在资金流向的监督工作方面,审计部门应该转变工作思路,提前介入,全程监控,实行预算编制、审查到执行过程的公开和透明,真正建立并实现政府信息公开透明的环境,让民众明白政府的财政预算、决算报告和重大建设项目的批准和实施情况,确保政府财政资金的有效到位运行。二是要适当降低生产性开支,应大幅度提高转移支付力度,对中低收入阶层进行直接补助,继续提高农民收入,当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时候,把财政可用的资金拿去直接补助城镇的低收入热点聚焦者,并运用库存与周转资金,在价低时买入、价高时售出,以“平准”方式减少市场波动的幅度。
三是应使民间投资发挥作用,从政府手中接过保增长的“接力棒”,这关系到经济回升的可持续性,也是衡量经济是否真正复苏的关键所在。政府公共投资虽然具有力挽狂澜的显著作用,但犹如一剂强心针,只能是短暂的、难以持久。对公共投资而言,民间投资具有机制活、效率高、潜力大、可持续性强、有利于创业创新、就业效应强的特点,是增强经济增长的动力与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四是调整经济结构。随着形势好转,中国经济长期存在的过于依赖投资、过于依赖消耗资源等弊端再次暴露。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是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最终胜利的根本途径,也是应对后危机时代激烈国际竞争的关键举措。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才能使中国经济发展更上层次、更有后劲、更可持续。
五是防止通货膨胀。应建立和健全有效的价格监管体制和调节机制,深化外汇、外资管理体制和调节机制的改革,加强对外汇外资的调控力度,加快经济体制的有效改革;在治理方式上,力争用经济手段加强宏观调控,避免一刀切带来的负效应。
参考文献:
[1] 王曦,陆荣.危机下四万亿投资计划的短期作用与长期影响[N].中山大学学报,2009,04.[2] 周姗颖.四万亿投资对经济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11.[3] 王沛沛.浅析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之效果[J].商业文化,2010.[4] 白结林.对政府扩大内需四万亿投资计划的思考[J].南方论刊,2009.[5] 杨微.对四万亿投资计划的分析与思考[J].社会发展,2011.[6] 曹洁.从“四万亿投资”看中国财政职能[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12,01.魏心怡
S1325W1013
第二篇:经济放缓计划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经济放缓计划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在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制定了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未来五年我国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是年均增长7%,与“十一五”规划相比降低了0.5个百分点。意味着我国要降低经济增长速度。中国主流媒体报道过,回顾“十一五”,展望“十二五”。新华社的文章指出,“十一五”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间,中国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汶川地震等一系列历史罕见的严峻挑战,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结构调整也取得了积极进展,为“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是为什么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经济增长目标相比降低了0.5个百分比呢?对我们的经济将会有什么影响呢?
陈佳贵曾说过,中国持续的通货膨胀问题主要是由前几年政府推动信贷扩张后出现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引发,今后几年,流动性过剩始终是造成通胀压力的主要因素。中国长期的快速经济增长已经导致国内消费者价格上升,同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也推动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加速上升。工资成本上升、主要农产品和原材料价格上涨也加大了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温家宝总理也表示“十二五”规划中的经济增长目标有所下调,表明了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向的决心,中国政府必须在维护经济增长与控制通货膨胀之间找到平衡,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十二五”规划经济发展放缓给各行业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邦说在“十二五”期间利率市场化将加速推进,中国商业银行的传统盈利模式面临考验,资金将逐步实现完全市场化定价,对商业银行而言,利率市场化不仅将缩小存贷利差,导致利率下滑,而且使其面临逆向选择、重定价、储蓄分流、债券资产缩水等风险,甚至引发破产倒闭。但是,中国经济增长将较以往有所放缓,但是工业化、城镇化快推进,在相当程度上可以弥补出口下降的不利影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创造了巨大的跨境人民币的结算与投资业务需求扩展了中资商业银行开拓海外市场的机会和空间。
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孙志军在周一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政府将为电视电影制作、现场直播娱乐节目及游戏和出版发行相关公司提供贷款和上市便利,近几年,中国加大了改革力度,加快了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也日益成为国家经济新的增长点,中国计划让新闻出版社业产值增长一倍以上,达到近3万亿元,以提振国内消费,更进一步,向海外推广中国文化。“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内容将涉及如何提高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发展本土电影产业已经成为打造更环保、盈利型更强的本土企业计划的组成部分。
“十二五”经济放缓可能会使中国发展减慢脚步,但是却能加快中国经济的转型。
第三篇:浅析出口退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摘要
出口退税作为一种政策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税收学概念,它既不完全从属于国家税收范畴,也不完全从属于国际税收范畴。它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与跨国经济贸易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是作为一种涉外宏观经济政策的实质出现,后来为各国所认同,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国际惯例。本文通过对微观经济视角下的出口退税和宏观经济视角下的出口退税的分析,结合近期我国的出口退税的政策,简要分析了出口退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关键字
出口退税 宏观经济 微观经济 中国企业
第 1 页
目录
一、现行出口退税的基本涵义..........................................3
二、出口退税理论的历史渊源..........................................3
三、微观经济视角下的出口退税........................................3
(一)出口退税对企业生产规模的影响...................................3
(二)出口退税对企业生产结构的影响...................................4
四、宏观经济视角下的出口退税.........................................4
(一)出口退税对GDP的影响...........................................4
(二)出口退税对产业结构的影响.......................................4
(三)出口退税对财政收入的影响.......................................5
(四)出口退税对汇率的影响..........................................5
五、出口退税率变动对出口企业的不利影响..............................5
(一)影响企业正常的经营决策........................................5(二)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调整.........................................6
(三)引起贸易摩擦的加剧............................................6
六、变革中的出口退税................................................6
(一)放宽边境贸易出口退税政策......................................6
(二)代理出口货物视同内销的税收管理................................6
(三)退税申报和审核系统升级........................................6
(四)出口退税无需外汇核销..........................................7 参考文献............................................................7
第 2 页
浅析出口退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现行出口退税的基本涵义
出口退税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已报关离境的出口货物,由税务机关根据本国税法规定,将其在出口前国内生产和流通环节缴纳的增值税、消费税等间接税款退还给出口企业的一种税收管理制度。
一国对出口货物退税,不完全是在税收上为实现鼓励出口目的而实施的一项优惠措施,而是流转税税制的内在要求和流转税跨国课征表现形式。出口退税政策作为一国对于出口的一项优惠措施,最初的目的在于鼓励出口,但在发展演变当中,由于国家对外经济贸易战略目标的需要,出口退税政策又成为一种国家对于出口结构的导向性调节工具。
二、出口退税理论的历史渊源
出口退税最早可追溯到15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在14-15世纪资本主义形成过程中,商业资本起了极为突出的作用。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作为国家政策的重商主义(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将政治经济学体系分为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以后,人们沿用斯密的这一术语)出现了。
重商主义重要代表托马斯·孟就提出对“输出国外商品免税,转口贸易轻税,消费品进口课以重税”的主张。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指出“设立出口退税最初目的大概是鼓励运输贸易。[1] 资本主义早期的出口退税政策都是从有利于自由贸易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出口产品实行退税。
二战结束后,出口退税制度不仅在发达国家,而且在发展中国家得到了广泛实施。
随着世界经济的和国际贸易的大发展,确立统一的商品课税原则以避免出口商品重复征
第 3 页
税和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成为现代出口退税策的主要目标,因此出口退税已经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通行做法。
三、微观经济视角下的出口退税
个国政府对企业出口产品实行退税,降低了出口产品的成本,从而改变了该企业产品生产规模和结构。
(一)出口退税对企业生产规模的影响
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出口产品的终极目标。
经济学原理表明,出口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出口产品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如果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出口企业将达不到利益最大化,出口企业可能不再生产产品。
对出口产品实行退税,降低了出口产品的成本,拉大了企业原来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的距离,因此,理性企业将就会生产更多的产品,以获取更多的利润,随着出口产品的供给增加,价格就会下降,也就是单位产品的边际收益将下降,最终下降到与边际成本持平,达到利润最大化。
而且,出口退税率越高,企业的出口成本就越低,出口退税对出口产品的生产规模刺激作用就越大。
(二)出口退税对企业生产结构的影响
近年来,国家陆续调整了一系列出口产品的退税率,提高、降低或者取消退税率兼而有之。
这种退税率的调整会改变企业产品的产量结构。
当国家改变某些产品的退税率时,会使该产品的边际成本发生变化。
在不改变投资规模的前提下,企业在既定投入的生产要素下,将会对生产结构进行调整,以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
这一调整客观上改变了了企业原有产品的产量结构。
实际上,出口退税对企业产量规模与产品结构的影响对一些企业来说,短期内并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现代企业的建立和生产设备的投资、员工技术的培训、营销体系的建立、上下游企业的链条都是密不可分的,这都需要大量的先期投资,先期投资构成了企业的沉淀成本。
沉淀成本的一旦付出,只要出口产品价格足以弥补产品的可变成本,出口企业会保持稳定,不会轻易退出本行业而转入到新的生产领域。
因此,在短期内,退税率的变动与调整只能影响到企业的利润,不能对企业进入与退出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四、宏观经济视角下的出口退税
出口退税目前已成为国家宏观经济重要的调节手段,在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出口退税对GDP的影响
第 4 页
出口退税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出口退税率的变动引起的微观企业产品成本变动进而引起出口数量的变动,最终传导到宏观经济总量变动。
我们知道,在开放的由居民、企业、本国政府、外国组成的四部门经济社会中,GDP的构成从支出的角度来看等于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出口与进口之差)的总和,如果一国政府提高出口产品的退税率,尽管减少了一部分财政收入(出口退税是财政收入的减项),但可以直接降低企业出口产品成本,使外国相似品产品或替代品变得相对昂贵,从而提高了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扩大了国外市场对本国产品的需求量。
在净出口为正数即贸易顺差的情况下,净出口的贸易总额增加,这种贸易总额的增加会带动GDP以“贸易乘数”[1/(1-в+г)] 倍增加,其中в代表边际消费倾向,即每增加1单位收入中用于消费部分的比率;г代表边际进口倾向,即每增加1单位收入中用于进口部分的比率。
(二)出口退税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政府对不同产品确定不同的出口退税率或者进行出口退税率调整,直接作用于微观企业出口产品的成本,成本变动所带来的盈利性差异将引导资源配置和相关产业产出结构进行调整。
从长期看,最终会使本国的贸易结构发生变化。
另外,依据贸易乘数原理,出口贸易的发展将带动GDP总量的增加,从而带动进出口贸易水平的提高,这种提高将推动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
因此,在一个开放的经济中,政府可以利用产业结构的调整来改变本国的贸易结构,也可以借助外贸结构的变化来优化本国的产业结构。
(三)出口退税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对出口产品退税表面上看直接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从在整个宏观经济体系来看,出口退税会带来财政收入的增加。
按照世界各国普遍遵循的消费地课税原则,在出口产品退税的同时,要对本国进口产品进行征税。
在贸易平衡的条件下,进口征税收入基本可以弥补出口退税支出。
实现以进养出的良性循环。
在净贸易顺差的前提下,出口能带动GDP总量以“贸易乘数”倍增加,随着GDP总量的增加,作为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税收也会相应增加。
经济本身的发展,又会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增长,进而拉动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的增加。
(四)出口退税对汇率的影响
名义汇率是一国货币用另一国货币表示的价格,它是官方公布的,没有剔出通货膨胀因素的汇率。
在我国,它通常表现为中国人民银行外汇牌价。
实际汇率是剔出物价变动影响后本国和外国商品和劳务的相对价格。
第 5 页
在纸币制度下,各国都会发生通货膨胀,货币购买力因此也会有所下降,由此造成的货币对内贬值应该反映在货币对外价值即汇率上,但是现实中的汇率变化与国内通货膨胀往往是脱离的,名义汇率便是没有消除过去一段时期两种货币通货膨胀差异的汇率。
短期内,名义汇率与货币供给一般不会发生变化,如果本国发生通货膨胀,且高于外国通货膨胀率,则本国出口商品成本增大,竞争力下降,本国货币实际上升值,实际汇率下降。
反之,如果本国通货膨胀率低于外国通货膨胀率,意味着本国出口商品成本降低,竞争力上升,本国货币实际上贬值,实际汇率上升。
在长期,国内的通货膨胀将会影响名义汇率,使名义汇率发生改变,这种变动对企业出口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
短期内,在名义汇率和通货膨胀率相对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出口退税率的变动改变了出口产品的生产成本,实际上改变了本国的实际汇率,起到了汇率变动的效应。
例如,出口退税率提高,降低了企业出口产品的成本,使出口企业的产品竞争能力增强,本币实际上贬值,实际汇率上升。
反之,出口退税率降低,提高了企业出口产品的成本,使出口企业的产品竞争能力下降,本币实际上升值,实际汇率下降。
五、出口退税率变动对出口企业的不利影响
出口退税率变化对出口额的影响是直接的,但这种将出口退税调整作为奖励或限制出口的临时政策工具并不可取。对出口企业有诸多不利的影响。
(一)影响企业正常的经营决策。
多年来,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反复调整,类似有保有压的操作。这给企业带来极大的不稳定性。[2]
下调出口退税率,是国家借此控制低附加值产业出口,鼓励企业升级;上调的理由,则是应对金融危机背景下国外订单减少,企业经营困难,就业压力增大。按照静态测算,出口退税率上调1个百分点,就相当于将企业一般贸易出口总额的1%直接转为利润。问题在于,退税率下调1个百分点,就会导致一批企业成本上升订单减少、产能下降甚至倒闭。一年之后退税率掉头向上调整,近期更是调整频繁,但是企业主动放弃的订单不会得到,企业就不能马上复产。
(二)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调整。
鼓励企业转型、追求低消耗、高附加值,是产业政策调整的主调。近年来生产要素成本提高,人民币持续小幅升值,削弱了劳动密集型行业出口企业的竞争力;由于价格弹性较低,企业不能提价来转嫁成本,盈利空间日渐缩小,出口也出现明显下降。在这样的条件下,一些企业开始调整产品结构,逐步转向附加价值较高的领域。然而,出口退税率回调所映射的效果是直接而迅速的,出口利润增厚将有效带动整个行业激发高效产能。2008年5个月内四次调整出口退税率,先后受惠行业包括纺织、服装、模具、箱包、机电产品等。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上述调整的商品2008年共出口2 484.8亿美元,增长9.6%,占当年中国外贸出口总值的13.1%,环比增长4.1%。纺织、服装出口表现好于总体出口 [3]。
(三)引起贸易摩擦的加剧。
第 6 页
出口退税率的提高,使得出口商品以低廉的价格进入国际市场,而其价格优势可能加剧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与过去不同的是,以往对中国的指控主要集中在倾销上,而现在纷纷指控中国的出口补贴。自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仅2009年涉及中国产品的贸易摩擦案就超百起,涉案金额约120亿美元 [4],不仅美国和欧盟,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逐渐拿起贸易保护主义的武器来对付中国。
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需要改变出口导向型经济,向内需主导型转变,因此减少对外贸的依靠没有关系,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依然来自内需(消费和投资),并不是出口主导型经济体。虽然继续扩大内需无疑是正确的,但同时不可轻视外贸。过去三年的事实证明,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必须以内需外需均衡增长为前提。如果外贸掉下来,整个内需增长都要收到影响。[5]
六、变革中的出口退税
2011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贸易摩擦升级、人民不的升值的压力加大等等,众多的因素交织让外贸型企业首当其冲,受到很大的冲击。对此,积极发挥出口退税政策经济杠杆作用,适时进行动态和结构行调整,成为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
(一)放宽边境贸易出口退税政策
自2010年3月1日起,出口企业以一般贸易或边境小额贸易方式从海关实施监管的边境进出口口岸出口至接壤毗邻国家的货物,采取银行转账人民币结算方式的,可享受应退税额全额出口退税政策。同事,新政策还规定对去确有困难的不能提供结算银行转账人民币入账单的边境贸易,可凭签注“人民币核销”字样的收汇核销单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退税,放宽了企业限定范围。[6]
目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地区已扩大至全国范围。
(二)代理出口货物视同内销的税收管理
自2011年3月1日起,对受托方企业未在规定期限内申报开具《代理出口货物证明》的,如果主观税务机关通过函调,证实委托方企业已按视同内销的货物计提增值税核销项税额或申报缴纳增值税的,对受委托方不再进行征税。[7]
否则,还行比照原政策对受委托方企业按视同内销货物征税。
(三)退税申报和审核系统升级
自2011年9月1日起,原出口退税申报和审核系统升级为生产企业v9.0版、外贸企业V11.0版、小规模纳税人V3.0版和审核系统V9.20版,并在全国推广应用,实现系统之间定向传递,数据资源共享,使报关单数据零距离应用到出口退税申报中。[8]
此规定给出口企业带来三大好处:一是减负,从电子口岸下载报关单电子信息进行采集,并生成出口退税申报明细数据,减少了人工录入报关单数据的工作量;二是保质,下载的报关单信息能够保证出口退税数据的质量,并且数据比较安全,不会出现遗漏报关单未申报的情况;三排疑,由下载的报关单号码为18位号码,解决了9位编号出现重复的问题,有利于税务机关排除出口企业重复申报退税的嫌疑。
(四)出口退税无需外汇核销
自2011年12月1日起,试点地区企业报关出口的货物,申报出口退(免)税业务时无需向税务部门提供纸质出口收回核销单。税务部门不再审核企业的纸质出口收汇核销单及相应
第 7 页的单子核销信息;对试点地区已经试行申报出口退(免)税免于提供纸质核销单的出口企业,税务部门也不再审核其出口收汇核销单电子数据。[9]
以上的这些政策,促进促进了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011年12月14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调、方向和主要任务,“稳中求进”成为2012年中国经济工作的主调。出口退税政策是把双刃剑,为了使中国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应该充分利用出口退税这个经济调控工具。
参考文献
[1]《国富论》 作者:亚当·斯密
[2]2012年外贸形势 祸兮福所倚 作者:何伟文 2012-2-27 [3] 中国出口退税咨询网 [4] 中国海关统计资讯网
[5] 2012年外贸形势 祸兮福所倚 作者:何伟文 2012-2-27
[6]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边境地区一般贸易和边境小额贸易进出口货物以人民币结 算准予退(免)税试点的补充通知》(财税[2011]8号)[7]《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代理出口货物相关税收问题的公告》(2011年第12号)
[8] 《国家税务局关于互联网应用中国电子[0.75 0.00%]口岸出口退税数据的通告》2011年第1号 和《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关于出口退税审核系统V9.20版等版本升级的通知》(国税办发[2011]83号
[9]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后有关出口退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1]643号)
第 8 页
第四篇: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第11卷 第1期南 京 邮 电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Vol.11 No.1
2009年3月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Social Science)Mar.2009
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高 斌
南京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46
摘 要: 2008年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规模大、影响深,并且正在向实体经济危机转变。金融危机对
中国经济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但也为中国经济进行结构性调整,实现产业升级、国民经济现代化提供
了机遇。产业升级不能简单淘汰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应运用知识和技术对其进行改造,同时以新的科技
革命催生新兴产业形成规模。
关键词:金融危机;产业结构;国民经济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 F830.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25420(2009)0120001205收稿日期: 2009201214
当前,世界金融危机还在发展过程中。对此,本
文只能是不成熟的分析。但是及时的分析是必要的,有利于进一步认清形势,采取正确的应对策略。
一、2008年金融危机的规模和基础
格林斯潘等著名学者认为2008年的金融危机
将演变成为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该观点现已成为
广泛共识。严峻的形势迫使信奉经济自由主义的美
国共和党政府,前所未有地采取了大量对经济进行
行政干预的政策, 以至被媒体戏称改变了信仰。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预言,保守主
义的盛宴要收场了,取而代之的将是一场新的“新
政”。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受到里根和撒切
尔夫人支持的自由主义流派再次让位于凯恩斯主
义。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受到关注,《资本论》在德国
畅销。由于各国政府没有像当年的美国总统胡佛那
样采取错误的政策,经济危机的扩散已经受到抑制。
但是,在今天的信息社会中,在媒体作用下,人们的信心受到的打击程度超过了现实的经济损失,并且
推动着危机向纵深发展。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的GDP在2008年下半年已经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达
到经济衰退的标准。而且,据各国政府的预测,这种
局面至少还将在2009年上半年延续,也就是说,金融
危机已经转变为全面的经济危机。2008年,作为经
济晴雨表的世界各国股市全面暴跌,全球股市市值暴
跌17万亿美元。其中,冰岛的情况最严重,股市跌幅
达94.49%。其他各主要国家股市情况为: 俄罗斯
IRTS指数跌幅72.20%,中国上证综指跌幅65.16%,印度Sensex指数跌幅52.32%,美国纳斯达克指数跌
幅43.06%,日经225指数跌幅42.12%,德国DAX指
数跌幅40.78%,美国道琼斯指数跌幅36.04%,英国
富时100指数跌幅32.13%。以投资公司巨头雷曼兄
弟公司为首的大批投资公司破产,影响波及全世界。
英国家庭财富总额由2007年第四季度的8.2万亿英
镑下降到现在的6.7万亿英镑,相当于每家损失6万
英镑。美国20座大城市的综合房价指数, 2008年10
月份较上年同期下降18%.也创出历史最大降幅。
金融危机的影响推及实体经济,美国三大汽车公司濒
临破产,要求政府援助。
各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刺激经济以尽快摆脱
衰退。美国政府接管“两美”———住房抵押贷款融
资机构房利美公司、房地美公司;规定对银行储蓄
(个人)客户赔付保证限额标准由10万美元提高到
25万美元。欧洲主要国家政府则对上述情况提出
全额赔付。冰岛国民经济破产,人均负债10 万美
元,政府接管银行,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寻求贷款。
奥地利政府2欧元买下“地方信贷银行”,给两个大
股东(分别占股份50.78%和49%)各付1 欧元,“地方信贷银行”到期债务10亿美元无法支付。英
国等国政府也接手有问题银行。鉴于此,英国首相、欧盟领导人提出重建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ki.net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7年以来,中国已经形成高
度外向的经济,集中体现在工业制成品的40%左右
是用于出口。出口居世界第一的产品有:空调、DVD
机、照相机、笔记本电脑、移动电话机、彩色电视机、集装箱、鞋、玩具、箱包等700余种。中国进出口货
物的重量居世界第一位,价值居第三位。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引进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仅次于美国。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截
至2007年底,全国实有外商投资企业28.62万户,比
上年增加1.14万户,增长4.14%。实有投资总额2.11
万亿美元,比上年增加4 012.25亿美元,增长23.5%。
外商投资企业户均注册资本达到403.67万美元,比上
年增加59.32万美元,增长17.23%。
三、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首先,从静态视角看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
响。最直接的负面影响是,中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初步投资交了昂贵的学费(资本市场投资损失较 大);对外贸易增长放慢(发达国家部分消费者由于 收入降低减少进专卖店的频次,增加进超市的频次, 有利于中国商品的销售,但总体上对外贸易增长放 慢);吸引外资减缓;经济增长放缓、失业增加;经济 发展的信心受到打击。其中,首当其冲的是纺织服 装行业。中国拥有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纺织服装行 业,有2 000多万职工,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制 造业全体职工的总和。纺织业外贸依存度为50% 以上,在金融危机冲击下, 2008年前11个月出口仍 旧实现8%的增长,但是11 月已经是0.26%的负 增长!
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将是深远的、全面的,将远 远超过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的亚洲金 融危机中,欧美发达国家基本上没有受到大的影响。当然,我们应对危机的经济实力也是与10年前不能 同日而语的。应对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 为我们应对今天的世界金融危机提供了借鉴。1998 年我们迅速提出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人民币不贬值, 经济增长8% ,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树立了中 国在经济上崛起的里程碑!
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正面影响也很多。在各 国眼中,中国成为世界走出危机的希望,中国的国际 地位提高。如果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大幅度降低, 而中国能够实现8%的适度增长,中国在全球新增 GDP中的比重将显著提高。危机时期现金为王,中国 有近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最危险的时候,美元比其 它货币更可靠,近期美元对其它主要货币显著升值)。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态度发生变化,一些在平时不能卖 给中国的企业、设备、专利以及资源有可能出售给中 国,如铁矿和石油公司;一些高级专门人才转向中国(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也曾给当时的苏联带来机 遇)。资源价格下降(铁矿石、石油)对我们这样的资 源匮乏的大国的经济发展是极其重要的。胡锦涛主席指出:在一个时期内,我们将突出面 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加深、全球经济增长明显 放缓的压力;突出面临外部需求显著减少、我国传统 竞争优势逐步减弱的压力;突出面临国际竞争日趋 激烈、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上升的压力;突出面临人 口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 更为迫切的压力。
其次,从动态视角看,金融危机将成为中国产业 结构升级和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强大动力。金融危机 成为调整经济结构的契机,这里主要指的是减少对
国际贸易的依赖、扩大内需、提高中国企业在产业链 中的地位。20世纪80年代国内曾经提出向日本、韩国学习,争取在引进先进技术方面,做到“引进一 代、消化吸收一代、提高创新一代”。20年过后,现 状却是仍旧在大批量全面引进技术。现在是改变这 一切的时候了。中国政府已经决定同时采取积极的 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是前所未有的。推 动国民经济走出低谷的目标是能够实现的,关键是 选择适当的突破口,实__€?氋雥行政策倾斜
第五篇:论三农问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精
论三农问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没有九亿农民的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小康。中国最大的问题在农村。农民富则天下富,农民稳则天下稳。农业强,则天下强。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出现了以”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农民负担沉重”为核心的”三农问题”。”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客观现实已经要求我们必须拿出切实有效的、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措施来解决”三农问题”。
一、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对经济的影响
“三农问题”的经济影响。中国有九亿农民,农村地区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2002年9月24日,《2002年下半年主要商品供求情况分析报告》对600种主要商品的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有528种商品将供过于求,占总数的88%,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仅占12%,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调查显示,农业生产资料全部供过于求,农副土特产品有73.5%供过于求,工业产品有90.3%供过于求。因此,中国经济需要扩大市场,扩大消费需求。实际上,自从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买方社会,社会需求严重不足。国家不得不采取各种政府措施来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而对于大中城市来说,这些供大于求的大部分商品已经饱和。而正是从90年代中期开始,农村经济发展出现停滞状态,农民出现增收困难,使得农村消费处于很低的水平,农村人口的人均消费是城市人口的三分之
精
精
一。中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近70,而消费额仅为全国消费总额的39。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村市场的需求不足,直接导致了城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不景气。中国有9亿农民,2.1亿多家庭,任何商品的家庭普及率只要提高一个百分点,就会增加200多万台件的商品需求量。1998年,仅仅9%的农村居民有冰箱,23%有洗衣机,33%有彩电,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假如使农村家用电器的普及率与目前的城市相同,中国的家电产业还有至少10多年的高增长。而现实的情况是,不仅象汽车、电话、大屏幕彩电、电脑、热水器等耐用品与大部分农民无缘,就是许多城市居民习以为常的日常消费品如牛奶、面包、许多副食品等,也是农民可望而不可及的。这些产品在城市中,已经很难再开拓大的市场,所以要维持这些产业的发展,扩大农村消费市场是必然的选择。据统计,农村居民每增加1元的消费需求,将带动整个国民经济新增2元的消费投资。但是,消费需求来源于经济收入,没有经济收入的增长,拉动消费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实际上可以带
动牵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说,农民太多,一方面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和农村落后的主要标志,另一方面,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其关键就是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如果把农村人口的收入和消费提高到城市水平,将会创造出巨大的市场,不仅会解决目前的通货紧缩问题,而且可以实现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
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出路是加快城市化进程
精
精
局限于农村已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从我国劳动力总量来看,农村大约剩余的2到3亿劳动力在农村本身已经无法消化,只有转移到城市来就业。首先,从世界范围来看,农业一直就是一个弱质产业,是一个社会效益高而经济效益低的行业,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比其他产业部门相对落后,因此,许多国家一直就给予农业以优厚的产业政策,象欧盟、日本、美国等每年都要对农业进行相当的补贴。随着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值中的比重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农业人口所占的比重应当不断的减少。世界上发达的国家,除了那些地广人稀,依靠高效农业出口为生的国家,农业人口都少于10,而我国土地紧张,却有60多的人生活在农村,这势必造成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过剩。按照今天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中国农业只需1.3亿劳动力就够了(仍占到人口的10),剩余劳动力高达2亿人。其次,从我国农业生产总量看。我国各种农产品国内市场实际上已经饱和,价格也不可能再有太大的上升空间。因为生产成本过高,中国的主要农产品的价格都比国际市场的价格高,所以我国的种植业没有多大的比较优势,依靠农产品出口,不会高的经济效益。另外,从产业结构调整角度来看,在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下,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占有土地,很难进行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一家一户进行的调整难以产生规模效应。受运输、市场信息等条件的制约,不会产生真正的市场效益。另外一种产业结构调整的极端可能就是政府行政命令而推行的、同样是没有任何效益,反而给农民带来巨大损失的”形象工程”。最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农业
精
精
正面临着来自国际农业市场的冲击。原先依靠农业种植而生活的农民,因为农产品无法和国际市场的农产品无法竞争,收益必将更加减少。因此,如果不跳出农村来看三农问题,已经无法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城
市化是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从1980-1995年,中国城市化水平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80年代中前期,由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在农业上有了自主决定
权和选择权,农村经济取得巨大发展,带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90年代上半期,农民开始可以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则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而90年代后半期,随着经济增长趋缓和乡镇企业的萎缩,特别是体制政策上的变化,国有企业下岗失业的增加,城市和发达地区的政府把解决本地下岗失业作为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标,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限制农民工进城的政策规定,城市化的进程明显放慢。实际上这个时候,中国开始出现内需严重不足,大量商品过剩的现象。而面对广大的农村,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刺激措施,都无法来启动所谓”巨大潜在的”的消费市场。
事实已经证明,城市化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民收入增加。例如,在广东,农民工维持了珠三角的繁荣,同时还维持了他们家乡的农村政府的税费收入。全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浙江最先放开城镇户籍管制和就业限制,给浙江的经济带来了与全国其他地区不同的发展
精
精
态势。从1995-1999年浙江的城市化水平提高了7.48个百分点,而同时期全国城市化平均只提高了1.85个百分点,目前,浙江直接务农的劳动力已经不到农村劳动力的40。浙江的农民收入迅速增长(31.3),超过了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28.3)。1995年,外出民工民汇款占四川省GDP的7%。据估计,全国范围内的外出打工的民工的汇款在1997年就已经达到为240亿美元。因此,加速城市化是促进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所在。
在中国现实情况下,城市化的含义不仅限于让农民进城这一个层面上,它的内涵应当是让农民享有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基本国民待遇,改变目前的城乡两种政策体制安排的局面。至少应当包括两个方面内容:取消包括户籍限制在内的农民进城的各种限制和收费,给进城的农民以平等的国民待遇;改革现有的农村政策,给留在农村的农民以公平的国民待遇。
让农民进城,减少农民的数量。在目前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局限于农村已经不能解决农民充分就业问题,必须大力推进城市化,通过城市化来吸收农民。应当从改革现有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入手,采取以下措施:
1、应当取消农民进城的各种限制和收费。”民工”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也大大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现实中的问题是因为长期实行的”二元户籍政策”而导致的农民在城市中的定居成本太高,民工的基本权利不能得以保障。目前,农民离开农村至少要办五证:身份证、未婚证、计生证、毕业证、待业证,每个证
精
精
都要交几十元,甚至上百元;此外,还要交纳计划生育季度妇检保证金和公粮水费、三
体五统保证金,这些收费少则几百,多则上千元。因此,农民在离开农村,还没有到城里挣到一分钱的时候,就要付出可能一年都难以挣回的费用。而这决不是经济学中的成本与收益的关系所能解释的。到了城里,还要交纳各种办证费:暂住证、健康证、就业管理费、治安保护费,有的打工企业还要收取打工保证金。这些证办好,又要付出成百上千元不等。即使这些证都办齐全了,也不能保证他们能够安安心心的在城里打工。每到五一,国庆,城市还要清理流动人口,这是民工最害怕的日子,收容部门有权随便把他们抓起来遣送回家,不但自己掏路费,还要交五六百元的所谓收容费。此外,进城的农民工还要面临着子女教育、夫妻两地分居等生活问题。尤其是子女教育问题,是广大进城民工面临的重大问题。因此,改变城乡二元户籍政策成为当前改革的一个重点。
2、依法保护民工的合法权益。进城的民工的合法权益不能受到保护是当前一个重要的问题。首先是拖欠民工工资问题,大量的拖欠民工工资问题的发生已经带来的严重的影响。据统计春节前北京的抢劫偷窃案件中有三分之一是和农民工没有按时拿到工资有关。其次,是大量民工的劳动环境还缺乏起码的、必要的劳动保护,几乎每年都要发生许多的因为缺乏劳动保护造成的重大伤亡事件。最后,应当采取措施保证让民工在城市生活不再受到来自城市人心理上的歧视,获得平等的人格权。因此,公民基本权益的起码保障是农民工最紧迫要解决
精
精 的问题。
3、组织农民有序进城。因为居住的分散性和权益上的弱势性,农民很难得到有效、真实的工作信息,经常发生一些上当受骗的事情。由于农民文化程度不高,而在当前社会中有许多工作要求有必要的劳动技能,所以应当对民工进行必要的培训。但是,要防止这些培训成为某些部门借机向民工敛财的机会。所以应当建立、健全各种中介服务机构和培训机构,为农民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和必要的培训,组织农民有序的外出务工。
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