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特殊教育的一点感想
特殊教育的一点感想
我是特殊教育学校的一位极其平凡而普通的教师。
1995年,我服从领导安排,来到了特殊教育学校,开始了我的特殊教育生涯。对于刚到特殊教育岗位上的我来说,特殊教育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为了在这个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我认真钻研特教资料,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勤奋自学《中国手语》,努力提高自已的手语能力,我还利用课余时间自做教具,用以辅助教学,为了尽量让学生听懂课,听好课,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我下功夫刻苦钻研教材。课堂上,我耐心地对学生进行讲解、仔细针对知识切题分析。在教学中坚持做实物演示,结合生活实际,孜孜教诲、循循善诱。使孩子们领悟知识,知晓道理。课后,我坚持认真辅导,细心地关怀孩子们、不倦地教育孩子们。我精心设计教案、练习题、检测题。课后对重点人头个别辅导、分类指导,常和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和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及时引导、耐心教育、热情帮助、主动解决。并给予学生青春期生理、心理辅导,解答孩子们对青春期知识的疑虑,让孩子们将全部精力投入学习之中,使孩子们活泼健康地成长。
通过接触,我感到聋童的心灵纯洁如白雪,他们的爱诚挚烈火,对这些弱势群体的儿童,我应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挚爱。刚入学的聋哑儿童,年纪小,而且不懂手语,也没有讲究卫生的习惯,大小便不知道上厕所,我就一个一个的带去上厕所,有的孩子大便后不擦屁股,我就帮孩子擦;孩子没有独立生活能力,不会洗头、洗澡、洗衣服,我就手把手地从洗手、洗脸、梳头、穿衣、穿鞋等一样一样地教,使
孩子们掌握了自理日常生活的本领。有的学生夜间有尿床的毛病,我默默地为其换洗衣被;学生病了,我不仅立即带去就医、治疗,还亲自嘘寒问暧、倒水喂药;夜间值班,无论是满室蚊叮虫咬、热得大汗淋漓的夏天,还是寒夜风吹雨打、冷得瑟瑟发抖的冬天,我都坚持为孩子们或驱赶蚊虫,或加盖被子;我夜间还要摇醒有夜解习惯的孩子起床小解,甚至为幼小孩子端屎端尿。
我帮孩子们战胜残疾,教聋儿说话。我班有个叫唐敏的女孩,十二岁入学,以前从未发过音,哭时也只有泪而无音。入学两周,我发现这孩子只动口型,一直不发音,就设法引导她发音,将她的手放在我的喉部,让她感觉我发音时喉部的颤动,又教她发音,每天坚持反复指导,虽然经过很长时间都效果不佳,但我并不灰心。一天,她生病了,我带她去医院的途中,见路旁开满了黄灿灿的野菊花,好看极了。我指给她看,并采了一朵拿着教她说:“花”,她开始时仍动口不发音,我反复把她的手放在我和她的喉部,体会发出“花”音时和未发出音时喉部的颤动与否,比较多次后,她居然发出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次音,那“花”音清脆悦耳,胜似仙乐,我激动极了,这是多么难得而动听的声音啊!成功了,唐敏会发音了!接着,我用同样的方法教她说“香”、“花香”。千年铁树开了花,十二岁哑童说了话。我兴奋地一把抱住她原地转起圈来,当她明白自已发生的奇迹后,激动得热泪夺眶而出。从此,唐敏逐渐开始说话了。放归宿假时,她父亲来接她回家,我让唐敏叫“爸爸”,唐敏叫出了有生以来的第一声爸爸,其父惊愣之中,简直不能相信自已的耳朵,当唐敏流着泪再次喊出“爸
爸”时,其父激动得泣不成声,词不达意“唉—唉—乖—谢谢,谢谢”。然后搂着女儿,任激动之泪大滴大滴地流淌。后来唐敏已能说七、八个字的短语了,我用同样方法教其他孩子发音,也有几个孩子能发几个简单的音了。
我在生活上给予学生细心呵护。我以教师兼母亲的身份去关爱学生们,经常为学生捐钱捐物、给学生缝补破损衣物、帮孩子保管甚至送给孩子往返车费、为生病学生测体温、送药水。坚持做学生们的教师、母亲、姐妹,耐心地进行知识传授,细心地进行思想教育。我还非常关心、照顾学生的家庭。我经常与家长谈心、交换意见,以便针对孩子的思想状况进行有力的教育,甚至还送衣物鞋袜给家庭经济较困难的学生家长。
2007年,我接手了培智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开始过成天和智障孩子打交道的日子。智障孩子因为智力关系,自理生活能力非常差。我班的陈开凤同学,是一个脸斜头歪嘴角僵硬并且发音浑浊的女孩,根本听不清楚她说的什么,我就利用课余时间单独教她说话、上课的时候故意抽她回答问题,训练她的说话能力、教他说话达意;张祥燕同学,不仅常年挂着两条大鼻涕,而且最喜欢将鼻屎拿在手上搓面条,有时还在我的衣袖上檫鼻涕。我教她用纸巾檫鼻涕、教给她爱清洁讲卫生的好习惯;陈豪同学,因为脑瘫,行走困难,并且鼻涕口水永远象没有关严的自来水,经常流在作业本上、甚至流在我的衣服上,不仅眼看着脏,而且鼻嗅着臭。对他,我不嫌弃、不厌恶,搀扶他走路、帮他穿袜子系鞋带、帮他檫鼻涕揩口水;罗德骑和李琴,是两个经常尿床、尿裤子的孩子,周兴伟则是裤子里经常有大便的孩子,而赵松同学就更糟糕,他经常口里还在吃饭裤腿里就糊满了大便,教室里经常臭气熏天。面对这样的孩子,我同样予以慈母的关怀细心的关照,经常督促他们上厕所、经常帮助他们换洗衣物。有一天下班后我刚回到家,生活老师打来电话说赵松在吃晚饭的时候裤腿里又糊满了大便,叫我马上去学校给他换洗…….班上的每一位学生,我都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呵护和慈母般的博爱和照顾。因为我选择了特殊教育,我就不愿意看见残疾孩子遭罪,我希望他们拥有自己的快乐、幸福。我必须为他们健康成长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
我只是一个极其普通而平凡的特殊教育教师,我心甘情愿为特殊儿童的成长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第二篇:特殊教育之行感想
特殊教育之行感想——给排水1202朱宸
有人说,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小天使,而那些生理上有障碍的孩子则是被折翼的天使,今天,特殊教育学校之行,让我们感触很多,尤其觉得对这些折翼的天使们,精神上的接纳比物质上更重要。
特殊教育面对的不是完美的天使,而是被折翼的天使,他们有的是唐氏综合症,有的是脑瘫,也有自闭症儿童和智力落后的孩子,特教的老师们希望这些特殊的天使能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儿童,到可以像正常孩子一样快乐生活。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孩子平时生活、娱乐的照片,和他们的手工画,也看到了他们的表演,也许在我们常人眼里看似最简单的事物和动作,对孩子们,却是最大的考验,他们或许要重复千万次才能达到现在的效果。经过此次活动,我改变了自己对他们的那种同情和怜悯,我觉得他们的生活是有尊严,有意义,并且是充实的,而且我也相信,在他们的世界里有灿烂的阳光,也有美丽的春夏秋冬,因为这些特教老师也温暖他们纯纯的心,因为我看到了他们的笑容和他们眼中的希望。在这里,我向那些特教老师们表示尊敬,也被他们为这些特殊的天使所付出的爱而深深感动,这其中得需要多少爱心和耐心
从特殊教育学校回来后,心情很长时间不能平静,我们不能对天生的东西、外在的环境改变什么,能做的只是“做最好的自己”,重新面对自己,从现在做起才是真谛,收起那些抱怨和不满足,改变吧,改变不了环境至少我们可以改变自己,不许再逃避了,折翼的天使都能负责的过好自己的生活,我们更加要负起这个责任,至少我们是健全的。
第三篇:关于特殊教育的一点感想(精选)
关于特殊教育的一点感想——培训心得4
今天新教师的培训在乐清市特殊教育学校举行。在收到这个通知之后,我已经想象过无数次这个学校的孩子,不是因为他们有多么优秀,而是因为他们的特别。据叶校长介绍,这些孩子有的是智障,有的是因为情绪问题,有的自闭。。。总之,他们和我们所接触的普通孩子不一样。带着一份忐忑,我来到了这所学校。
早上首先是叶校长的讲座。叶校长说:“教育需要大爱,教育需要责任,教育需要专业”。虽然讲座结束了,但这三句话却时时在我脑海中响起。是啊,爱聪明的孩子容易,爱漂亮的孩子也容易,但是,要爱这样一群特别的孩子,我做得到吗?我这样问自己。答案有些不肯定。但我想,经过今天的讲座后,我会警醒自己:每个孩子都是天使,每个孩子都需要尊重,我是人民教师,我有责任让孩子们受到尊重。
接下来,由宋老师给孩子们上语文课。当然,这堂课也让我倍感新鲜,它与我平时的课大相径庭。首先是内容上,这堂课的内容很少,就是学一个词“海苔”,说一句话“我要吃海苔”,还有写一个字“苔”。这些对普通孩子估计都不要10分钟就能掌握的知识点,宋老师用各种方法,形式教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不是宋老师拖拉,而是因为她所面对的孩子特别。他们中有的人甚至不能清楚地说出一句话。经过这一课,我明白了,原来这些特别的孩子也是有潜力了,他们也能学习,也能生活。
星期六的早上又听了特殊教育学校两位老师的讲座,加深了我对特殊教育的认识。说起来不得不佩服特殊教育的老师们。我们所见的孩子虽然性格各异,但他们的共同点就是他们健康,聪明。而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们面对的孩子却有千种万种,他们有的是情绪病,有的是智力障碍,有的是身体不健康。每一个孩子的症状都不一样。甚至有孩子因为无法表达自己的情绪而去咬老师的手来发泄。我想,如果这些事情发生在我的身上,我恐怕早就委屈的哇哇大哭了。但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们却忍了下来,担负起这个重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为这些孩子的人生努力着。我想说,也许这些老师的学生没有我们的那么多,她们可能永远也无法真正的桃李满天下,但是,我相信,她们不在乎,她们的骄傲,就是这些孩子点点滴滴的进步,能生存,会生活。
最后,我想,可能我永远也接触不到那些孩子,但我会学习特殊教育学校老师们一切为了学生的精神。在教育教学的路上走得更远更好…….
第四篇:关于特殊教育发展的感想
关于当前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两点感想
一、随班就读的发展不能只依靠人文关怀
无可否认,当前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各方人士的善意支持,现实生活中随班就读的成功的原因也多建立在教师、儿童、学校以及其他力量的人文关怀。
我们可以很容易在网络上找到各地随班就读教师工作的案例,看完之后,你一定会感慨,原来在优秀的具有奉献精神的教师的教育下,随班就读工作可以这样成功,残疾儿童也可以在普通班级得到这么恰当和优质的教育。当然,这些教师也是我国进行随班就读工作的一线教师中的杰出代表,是国家优秀教师,是推动当地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台湾李宝珍夫妇的故事是社会人士参与国家特殊教育事业的典型代表。李宝珍夫妇在1996年自筹资金在重庆江津办特殊教育学校,为当地的部分残疾儿童提供了良好的教育。不仅办特殊教育学校,他们还组织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进行培训。据广州市教研室的邱举标老师回忆,经过他们培训的教师在特殊教育的专业情意和自身的道德思想上都会焕然一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殊教育事业你的发展也受到了许多外国以个体为名义的专家的帮助。在《蜗牛不放弃》(中国孤独症群落生活故事)一书中,介绍到一位外国女专家多次来中国对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工作进行指导,无偿地为中国孤独症儿童的事业做出了许多贡献。
无疑,教育事业自古就是一项充满爱和牺牲精神的伟大事业,无论何种教育形式都需要教育者一定程度上的无私奉献。但是,仅仅依靠教育者的人文关怀就可以推动随班就读或者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了吗?
我们来看一下一位随班就读教师的分析:部分接纳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教师只是出于怜悯,缺少科学的教学方法。加上小学教师工作量大,课时很满,集中培训也有困难。„„教师的主要忧虑是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差、教师专业知识和经验不足,缺少时间和精力,除此而外还有同学关系、家长配合、学生的行为问题以及相应的争吵、人员编制、校领导关系和支持等。普通教师面对的是所有学生,而不是极少数的残疾学生„„当实行小班化后,才可以考虑残疾儿童的随班就读。„„教师没有系统的接受过特殊教育的专业训练,对残疾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缺乏认识,不太了解特教的基本原则、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处理不好健全学生与残疾学生、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的关系。
以上的文字只是呈现了当前随班就读教师工作中面临的一部分问题,但是我们已经可以想见到他们的工作真的是困难重重。也许,爱心最重要,但是,没有政府、学校领导、家长、社区以及其他各方力量的支持,没有系统的知识与能力的培训以及工作指导,没有各种软硬件的保障支持,教师也会精疲力尽,难以负重,随班就读工作也难以为继。
社会是大家的,社会的改善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付出。不可否认,个别人的参与能起到榜样的作用,能制造舆论的效应。有人例举美国“黑人民权运动之母”——罗莎•帕克斯的经历。上世纪50年代,美国的公共汽车上,黑人是必须给白人让座的。但是,1955年的某一天,帕克斯坚决不给白人让座,她因此锒铛入狱。但是这件事激起了黑人的强烈反抗,极大地推动了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发展。此后,1963年,马丁•路德•金发表了著名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1964年,美国《民权法案》通过取消种族隔离的条款。但是,我国的特殊教育事业与美国黑人运动有本质区别。首先,二者群众基础不同,黑人运动是种族问题,具有强大的力量支持。而中国的当事人——家长,很大一部分孩子抱怨是上辈子造了孽才使得孩子变“痴儿”,另一部分也是弱势群体,力量微薄。其次,二者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美国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有容易发生改革和自由的进步的土壤;其移民历史悠久,外族人力量强大。而中国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社会形态还残延着几千年封建社会的传统,这决定了当前自上而下的改革才是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有效形式。
我并不是认为随班就读的发展不需要人文关怀,人文关怀仍然是其发展不可替代的推动力量。但是仅仅依赖人文关怀是远远不够的,外部的保障和支持才是决定条件。
二、法律最有力量
我认为,在外部的保障和支持中,法律必不可少。
美国的特殊教育已经走于世界前沿了,原因有很多,其中一点是——就像他们标榜自己的话——“依法治教”。
美国最早的联邦政府颁布的特殊教育法令可以追溯到1827年,其内容是在肯塔基州拨地建立聋哑学校。从1872到1950年的100多年间,美国国会又相继通过了30多项为身心障碍者提供教育的法令。
著名的《全体残疾儿童教育法》,即“94-142公法”是1975年通过的,这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特殊教育法令。它明确规定:所有3岁到21岁的残障者,都有享受免费公立教育的权利,为他们提供特殊教育所需的费用由联邦政府及州政府分担。若发现某个州没有按公法执行和推动对残障学生提供免费的和全面的特殊教育,联邦政府将会冻结提供给州政府的教育经费。这样的规定是十分严格的,但是它确实强有力的保障了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利和教育质量。1977年,联邦政府根据实际需要,还对“94-142公法”增加了重要的补充:在将学生纳入特殊教育班前,必须对其进行全面的测试和评估„„(测试和评估的具体要求)。这些条款都是十分细致的,他给予了特殊教育工作的操作的具体要求,可行性很强。实际上,自1975“94-142公法”在全美范围内实施以来的30多年间,美国联邦政府一直在对其进行修改和补充,使其不断完善、满足现实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1986,“99-457”公法修正案通过,其重要内容是要求全美各州确保对0-5岁年龄段、身心发展有障碍的幼童提供免费与合适的公费特殊教育。这实际上是对早期特殊教育的立法。其后,1991年重新颁布的“102-19”公法以及“99-457”公法都对早期特殊教育做了更完整的补充。
1990年的《美国残障人士法》规定雇主要对其属下的残障雇员给予合理的照顾。2001年,《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律通过,此法案强调了四个新的概念,其中两个是:对弱势群体的学生,实施对每位学生行为表现和学业成绩的责任制;对于实施“联邦第一条款”所在学校,父母或监护人有权知晓学校对政府所拨经费的用途。这就从法律上保障了弱势群体学生的学习质量,保障了政府所派发的经费真正地发挥了作用。2004年《障碍者教育促进法》也是极其重要的法律,它对政府对特殊教育的财力资助以及特殊教育的其他方面做了详细的补充,使得美国的特殊教育法律体系更为完善。
以上按照时间顺序所列举的法律数量并不是全部,但已经相当可观了。可以说,美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特殊教育法律体系,“有法可依”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必要保障,可以确定,法律是促进美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反观我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及《残疾人保障法》都对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利做了规定,但是,还并没有有关特殊教育的专门的法律。虽然近几年颁布的如《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意见》等文件对残疾儿童的教育做了更为细致的规定,但是也都还处于试行阶段,不仅不具备法律效力,其运行效果还有待实践的检验。我认为,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要抓紧建立特殊教育法律。
第五篇:参观温州特殊教育学校 感想
生命缺了一角,却不是遗憾
生命缺了一角,但是并不意味着这是一个缺憾。或许,人生因为这种缺失,而获得了更多的东西。
看着这群小孩子脸上天真无邪的笑容,我内心被很狠的击了一拳。近期因为工作带来的阴霾的情绪,都显得异常的渺小和可笑。我在埋怨些什么?我在痛苦些什么?我在无病呻吟着什么?
启明部孩子清脆悦耳的朗读声,声情并茂着诠释着一本没有一个字唯有坑坑洼洼无数个小洞的黄纸书中的故事。启音部的孩子用他们清明的眼光注视着这个世界,小巧的手去塑造自己心中的无声天堂。塑胶花、面具绘图、瓯绣、木雕„„这个完美的艺术的天堂,在孩子们的手中展现出最绚丽的光彩。
经常说:上帝给你关上了一扇门,势必会为你开一扇窗。其实在我看来,门和窗的价值是完全不能等同的。没有光明的世界,无法分辨蓝色和红色,在孩子们的脑海中,缤纷的色彩是无法得到最直观的展现的。无声的世界里,无论是大提琴还是管弦乐,哪怕是被贝多芬和莫扎特伫立眼前,在孩子们的耳朵里,也是一篇茫然和苍白。他们失去的,不是器官的不完整那么简单,他们失去的,是普通孩童所都能体验到的最日常的生活和体会世界触摸世界的权利。
然而,这是缺失,但是却不是缺憾!健全却在重度工作压力下喘息的我称不上健康,尽管在某种程度上因为这群孩子的特殊,给我带来了某种震撼,致使我得到一二分的自我安慰——庆幸我的世界是完整而五彩缤纷的,但是这种自我庆幸没有持续多少。倏然转而为一种一种羡慕,钦羡。
这是我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极端、偏激,但是的确存在。或许,失之桑榆收之东隅,因为黑暗,所以看不见比眼前的黑暗更黑暗的东西。我将看不见他们为了蝇头小利而相互竞争,我将看不见他们为了功名利禄而相互打压,我将看不见他们为了金钱而丧尽天良用各种污秽恶心的东西以次充好、挂羊头卖狗肉!上帝给予这群孩子的,是最纯净的世界,在孩子们的眼里,这个世界五彩缤纷并且绚丽美好!
想起一则广告,盲童在眼睛被治愈之时,被掀开了蒙住眼睛的纱布,一脸纯真和憧憬的睁开纯净的眼睛,新奇的看着这个向往已久的世界,然而窗外乌烟瘴气的汽车尾气遮住了老师向她描述的蔚蓝的天空的时候,她流下了眼泪,用童真的声音和妈妈说:“妈妈,这不是我想看见的世界。”这个世界,是美好,同时也污秽。所以,孩子们呐,视力的缺失真的不是一种缺憾,因为上帝想留给你们一个最最纯净的不含一点杂质的美好的天堂——尽管它可能虚幻而遥远,永远只存在于你们单纯的小脑袋瓜子里,但是它确实是上帝的恩赐。
同样,失去听力的孩子们,你们拥有的是一个无声的最静谧的世界。在我还在苦苦追寻一个静僻之地,一个摒弃所有世俗的吵杂的安静的岛屿的时候,你们站在了这么一块罕见的土地上。在这个浮躁而骚动的社会,这种静谧太过珍贵。唯有在这样的无声的世界中,温州最宝贵的文化遗产才能在你们稚嫩的小手中逐渐传承下去。精美的瓯绣,只有安静和耐心的一针一线,才能展现它们的风采。华丽的图绘,只有清净和毫无杂质的心灵,才能一笔一划的呈现灵动。我渴望这个世界安静哪怕一会儿,给予我一时半刻的闻闻书香的机会,给予我一时半刻的品茗思考的机会,给予我一时半刻的放空自我的机会,给予我一时半刻的精神飘渺和灵魂自由的机会!而这群孩子拥有着这弥足珍贵的东西!
他们并不值得同情,所以,你们,就是你们,恳求你们,不要为他们留下同情之泪。他们需要的鼓励,因为在拥有这样一扇难得的“窗”之后,我们要教会他们如何去利用如何去获取如何去幸福而快乐的生活!他们,值得比我们更好,理应更好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