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无痕的教育
敏锐性—家庭教育指导的三层境界
今天有几个朋友来我处玩耍,约定斗地主,我想,我应当可以的,以前我是高手之一,我不赢他们的钱,但也要保持不输呀。
牌打得小,可两个小时下来,我输了30块,中间有好几盘是胡乱出牌才输掉的。回想起来,并不是自己头脑不清醒,也不是我牌技不济,我曾经还是行家俚手呢,忽然我醒悟了点什么:当时是没主意乱出牌,一是我无心好好记牌,二是没有对手们的敏锐性。
看来,一件极小的事情,如果不认真对待,也是要遭遇失败的,还有,做任何行业,没有敏锐的感觉,就说不上是好手,更不要说高手了,只有那些经常操练、日积月累的人,才可以在本行业中走在人前,做得出色。
家庭教育指导是一项多维度多变量的工作,面对各种家庭成因的问题孩子和问题家长,指导师如果只是泛泛而谈,事情很容易不了了之;指导师如果只知堆彻操作方法菜单,就会令家长迷惑不解或顾此失彼。
指导师应有相当高的职业敏感性:临床与启迪
一、心中藏有上千万种家庭问题的范例,才能练就火眼金睛,确保一击而中,这就是指导的“临床”敏锐性;
二、思维必须站到最高角度,对人性洞察,对现实通脱,对社会有明晰的价值界定,对教育有深远的认识,这就是情境启迪的敏锐性。
所以,我认为,教育有三层境界,前者所要实现的目标是“因材施教”,通常采取的方式是个案辅导;后者所要达到的目的是“谆谆善诱”,通常采用的方式是励志课堂;在这两方面达到炉火纯青之后,可以坐而论道、风靡众生,才能移风易俗、教化民心,这才是“点石成金”。
歌飞6月20日
破冰—亲子沟方式
亲子沟通最难的地方,就是孩子对家长形成了固定的看法,也形成了固定的对待方式。这是一堵墙,让人隔膜,也象是冰山,心生冷淡。
如何破掉这层冰呢?有的家长搔首抓耳也百无一策,眼看着土层板结,孩子行为习惯越走越偏、越行越远;也有家长看看回天无力,可能会选择把孩子的问题搁置,这一搁置就是几年,白白地丢掉了教育的良机,造成孩子天资的浪费与损失,而且这种损失会一代接一代,缪种流传。
教育只在小地方。我们要做的是敏锐地反思生活情境,而后将生活情境转换成励志情境。我提供以下三种破冰方法:
一是提问。提问在于启发人,而不在于由家长给定答案,提问是为得到孩子的回应。且不管孩子的回应方式好不好,回应的内容合不合家长的答案,有回应就好,言语上的回应有价值,行动上的回应最珍贵。
二是新颖。提问或启示要有新意,不落俗套,符合新时代新观念,一个平常
生活的情境,到了你嘴里说出来,就令人耳目一新、熠熠生辉、别开生面。这样才能启人致深,学过不忘。
三是幽默。幽默有一种穿透力,保你走出困境、突破坚冰。从幽默的家庭长出的孩子,长大以后心态轻松,有巨大的可塑性和心理承受力。而一个富于幽默感的人,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无所不达。教导若能做到收发自如、俯拾即是的境界,这样的家长是孩子不可拒绝的。
歌飞6月20日
精确管理与含权消费
如果说古代地主得势于拥有土地(圈地),近代资本家得势于拥有资金(圈钱),那么现代信息社会,网络新富豪们起家的依据就是锁定人脉,即圈人。
现代商业和现代市场,以人脉为致胜的法宝。比如腾讯公司的QQ是个聊天工具,是马化腾与一般同学好玩时的创作,开始时只限于同学之间互聊,后来参加的人圈子大了,一传十,十传百,一圈套一圈,达到几千万人。那一年,马化腾差点以50万美金把这只“企鹅”卖掉了!
仅仅一个月以后,美国“啤酒盖子”在中国登陆,他也有个聊天工具,即MSN,可是他来晚了,永远晚了一个月!QQ此时已经锁定主要的用户群体。虽然比尔.盖茨堪称全球首富,虽然比尔.盖茨早马化腾出道多年,但这不是实力的问题,而是人脉的问题,中国的聊天市场就这样牢牢地掌控在腾讯公司手中,真是引先一步,引先一路啊。
商家把用户群锁定赚钱是好事,可别忘了,现代的消费也不是传统的消费。从理论上讲,消费者消费行为也是某种投资行为,具有投资效应。既然是投资,就有权享受利润空间,这就是含权消费。
传统的消费是:你付钱,我给货,一手钱,一手货,除此之外,买家分文莫取,店家讲情义的递根烟,以示谢忱。而现代的消费呢,我选择你的货来消费,对你的经营是一种推动,也是一种投资,你不给利润不要紧,好,你不让我伸手是吧,那是你的经营自由,但生意也到此打止,下次选别家,看看货也差不多,甚至还要好;更不会给你传口碑。
现代保险业就是一个经典例子,电子商务也大多遵循此一原则。
由于以上两种势力的争利(买家和卖家),形成了现代市场的游戏规则。CRM提出了精确管理的理论:精确分析人们在组织中共有的行为缺失,采取信息化工具对这些行为缺失进行有效规避,解决了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出现。重心落在客户关系的管理之上。比如,如何面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如何与消费者共利双赢,如何锁定消费者。
家庭教育市场具有一切市场的共性,当然也就适用以上三大理念来经营与管理。中华家庭教育网为广大家长提供丰富的学习的平台和学习资源,意在于吸引消费;则提供全程有效的咨询与指导,在于锁定用户并彻底解决用户的问题;而如
何进行资源精确管理、进行客户关系管理就成为中华网的首要问题。
你从什么程度上解决了他们的问题,你就从什么程度上获得用户的支持与推广。提高用户的幸福指数和企业的成功成正比。
歌飞6月20日
讲座怎么讲
一个讲座,就是一个话题,扯开一讲。要想讲得引人入胜,主讲之人必得有较高的道行,至少,在本话题下,他是知道得最多的。
那么他要怎样讲呢?
第一,他要对该话题有深入的理解,了解这个主题的来龙去脉、历史沿革,过去了的人们的经典论述;理解这个主题的内核、含义、分歧、关键、作用、变数、运用、范围等等。
第二,对这个话题有现实感,能找到生活的原形实例,能以原生态的方式进行模拟演示,能从现实中看到价值转换,从运动变化中找到差距与诙谐,从虚实掩映中透视人性的光辉。
第三,讲演者能吃透这个主题,能把握住从理论到实际的内容,并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主题。只讲不演,就枯燥,只演不讲,就虚浮。
讲演有三个境界:浅入浅出,深入深出,深入浅出。
浅入浅出,是道行不深,以实论实,或有真情实感,但难以启人至深,却又担心没有说尽心中之意,不断补充,所以一上台,就废话连篇。这种人只是对着自己在讲;
深入深出,是道行不高,理论水平不错,有条理,说起来滔滔不绝,只知进入,不知出口。一上台,就不想下来。这种人,只对同道讲;
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令你一点也不觉得是在听讲座,好似赵忠祥说“动物世界”,观感齐全,声情并茂;说多少,只是忠实于受众之感受,而未必面面俱到,其意在引发思考、激励情怀、教诲修为行操;虚实掩映、动静结合、亦庄亦谐可变通,轻盈适意、生动自然、知性感性齐来涌。深入时则直达幽玄,内核如硬地;浅出处,则阳光明媚,出落在眼前,婉若水映荷花。
会讲的人,本心就是一朵灵慧之莲。
歌飞6月23日
诸葛之失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智慧的化身,《三国演义》中有三圣,诸葛亮是智圣,关云长是义圣,曹操是奸圣。周瑜也是个很聪明的人,可是跟诸葛亮比起来,那是拿星星去比月亮,说周瑜三步一计,但诸葛亮却是一步三计,最有意思的是,当时面对曹军强兵压境,很多人都吓软了,只有二人成竹在胸,各自用笔把计谋写在手心,同时打开手掌,都是一个“火”字,言用火攻,而后相视大笑。
可我却觉得二人笑得不同,周瑜看着诸葛笑,是笑“你知我知天知地知”,而诸葛亮看着周瑜笑的是“你知我也知,我知你不知,你只知要用火,那么东风何在?”
可我今天,要说的是诸葛之失,不止是在失街亭。说他不智慧,那是假的,诸葛亮的失败并不在他的自身,而在他身外,是他的影子。
诸葛之失,失之完美。过于完美,象一轮红日,光彩耀目,以至于黯灭了别人。更象一株巨大的老榕树,遮天蔽日,无数的英才在这个阴影中找到安适,不复成长,不思进取,才使蜀地无才啊。
很多人看“三国”,开始时兴高彩烈,津津乐道,越到后面,越是暗淡,不想看了。为什么?看到英雄末路啊。他们却没有想到历史本身就是悲怆,而在这种悲怆中,隐含着巨大的启示。
三足鼎立蜀先亡,诸葛亮是第一责任人,如果不是他的遮蔽,蜀主刘禅也不致于如此懦弱,讽之“阿斗”,是因为内无政治斗争,外无军国大事,他所做的,充其量是诸葛亮一个后勤总长。我们说不被风雨,何以成长?不受挫折,力量何以开拓?不经反复历炼,灵魂何以奔跑?
刘禅被司马氏所擒时,司马昭问他思不思念蜀国?阿斗回答,“此间乐,不思蜀也。”古语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诸葛亮给了阿斗太多的安乐。
再说军中将士,从上到下,只听命于诸葛一人,因为将士太崇拜他了,反正不用思索,跟着他走,他说向东就向东,他说向西就向西,反正会打胜仗的。我们说战争乱世,是出英才的好时机,可是在这支军队里,诸葛亮是魂,其他人形同走肉。仅有一个魏延,敢提出自己的见解:“您从正面进攻,我率五千精兵,从子午谷出奇兵,直取魏都,奇正相合,首尾呼应,功必成也!”你猜诸葛亮怎么说:“就你聪明,你欺他魏国无人?”最终不用此谋!后世人常叹,魏延之谋,未尝不是一种天才的战略,如若采信,也许中国历史都要改写的。
说诸葛亮鞠躬尽瘁,也没有错,但我总认为这是一种自讨的苦,且害了众人,事必躬亲,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对他人的不信任,是过于任己之能。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讲,是不给别人机会,没有尽人之材,没有发挥系统的力量。另外,太求完美,就生苛责之心,对他人失却信任。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就这样,诸葛亮这棵大树一倒,蜀国就成了内忧外患,内无谋臣,外无强将,虽有一个降将姜维可用,但终是于事无补,为什么?留下的空白太大!
再看曹魏这边,是一种开放式的管理,英才辈出,生生不息。而孙吴呢,虽然没有曹魏政治的生龙活虎,但也不失一方霸主,孙吴后辈是孙皓,滥杀无辜,暴戾异常,尚且能守一世之雄。晋吴争战多年,羊祜(晋)犹豫,不敢擅先进犯,三国演到最后,有个很有意思的细节,晋帝坐上龙椅,龙案前方设一把椅子,命令把孙皓带上来坐下,对他说,“我在殿前,为你设立这把位置,已经很久了。”孙皓回答:“我在江南,也设立同样的位置很久了。”二人相视而大笑。
要说蜀之先亡,当然有客观原因,比如,蜀立国很迟,实力不如魏吴,兼山道险远,粮草难继,所以诸葛六出祁山而终归不胜,所以,早在诸葛出垄之前,水镜先生有言在先,说诸葛亮虽得其主,不得其时啊!
我观三国之事,思肘多年,反复比照,三足之势,此消彼长,不在天时,也不在地利,而终在人谋者居多,不禁叹惋之至!国势发展,在于松民之绑,放民之足,松其禁锢,任其天资,何况于一家之教育。若要代代英才,则在于“放”而不在于“管”,在于“导”而不在于“禁”。
取远古之教训,验当今之教育,不亦善乎!
文/歌飞6月24日
急切心态
很有一些家长前来咨询,总说孩子的问题让他如何如何急,要求给予指导。我问孩子如何做想,回答说“孩子没点事,并不急。”我说,“那你急有个啥用?”回答说“我不急我不行啊。”我说“哦,问题原来在你自己身上!”
家长太操心可不是件好事,这本身就是一种病态,潜意识里都受到这种速成观念的影响,家长自身的动机与观点是会强烈影响着孩子。因为好面子,使家长对孩子的爱有了条件,造成孩子的自我评价低落。家长不能跟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太过贴近,就会超出某一临界值,人与人之间是有距离的,心与心之间距离更大。
通常情况下,熟人之间相距1米为适当,陌生人相距2米为宜,亲人之间一般也不少于40厘米,如果近过以上距离,双方会感到很不舒服,神经受压迫,内心会表现为一种排斥心理。以上所说的数值,即是一种临界距离。
至于心与心的距离,则又不同了,并不是身体相近的人心就相近,人这一辈子,都最在乎关心我的人,而泼我冷水的人,不想要与之相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道不同不相与谋。有男生追女孩,也是犯了太过急切的毛病,超过临界距离,而把女生吓跑的。
家长教育孩子,爱子心切可以理解,但也决不是没有距离限制的,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己生的,可以随便说,随便介入,随便打骂,这就是教子无方!这就是家长要学习的地方。
比如,孩子的衣食住行、交友出门、学业成绩无不插手,又搞不定,引得孩子极度反感,白白地损失了亲子关系,亲子之间内心会越来越远;只有站到孩子的角度,体察孩子的内心,肯定孩子的成长,才会减少隔膜与判逆,使心的距离越来越近。
我认为家长最少要保持这样的原则:
一是家长限于教导孩子的生活细节,为人处事,德行操守,身体健康;学习上的事情应当交给孩子自己去处理;
二是生活中的事情也以交给孩子去做为佳,做得不好不要紧,要紧的是孩子在做,付诸了行动;做完了以后一定要孩子谈体会、做总结;
三是孩子有些习惯已经不好,或是学坏,要给予时间不可急切,只要孩子愿意改过,就是绝好的事情。
不要双重标准(既要思想端正,又要成绩好转,两件事要一件一件来做); 不要急功近利(只看成绩,不管品质);
不要越俎代庖(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儿孙自有福,福气只能来自孩子自己能做多少,而不是父母能做多少。儿有这等福气,孙才会有这等福气,代代承传。为人父母者,不可不察呀!
歌飞6月24日
主动积极者自有神助
对小学生家长的建议
有位家长向我咨询,说她孩子(小二)学习马虎,比较任性,贪玩又内向,我作如下回复,以供大家参考:
第一,小学是快乐的学,只要孩子快乐,不求成绩如何;
第二,孩子的学习靠感觉,而不是首先就理解;
第三,把问题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或故事讲给孩子听,以便孩子找到感觉,找到感觉是孩子学习的入口,也是提起兴趣的开始;
第四,保持经常与孩子说话,向他提出问题,看他如何回答,也不要立即纠正或给出答案;家长如果没有很急的事情,要停下手里的活,看着孩子的眼睛,用心来听孩子字外的内容。
第五,多带孩子出门,让他体会大自然的味道,带他到人多的地方,学着与他人打交道;你便能得到孩子来自社会和大自然的观感回应。
并注意以下几点:
1、夫妻教子要一致。北京“融泰和”公司就是先调整家长的夫妻关系,再对孩子进行辅导的。可见夫妻意见统一对家庭教育是多么重要。
2、要保持与孩子之间的亲密接触与相互信赖,这一点是家长引导孩子的前提,一旦失去这种信赖,家长将失去对孩子的引导能力。
3、孩子眼里无小事,孩子所提的任何一个问题,都是天大的事情,绝对重要的问题,不要因为觉得幼稚而嘲笑他、打击他,一旦这样,他将永远对你关闭了这扇门,他的想象的翅膀也因此折断。
第二篇:教育无痕
教育追求无痕
教育就是一首诗,教师的一生也在为教育写诗。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因此教育要追求无痕。无为管理,幸福教室,雷夫第56号教室,所谓“润物细无声”,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这样一句话:“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教育无痕是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我的信念。本文就教育实践中的案例谈谈自己的做法和困惑。
一、教育无痕需要以身作则。
教育要无痕,教师就要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起到带头作用。以前,无论如何强调大家要保持教室的清洁,有赏有罚虽然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发现只要老师不提醒,有个别孩子还是无法做到自觉保持教室卫生。后来,我发现一个现象:一个同事的班上永远都是那么干净。我很佩服她并留心观察,发现她无论什么时候看到纸屑总是主动的弯腰捡起,还经常拿着扫把扫地。之后,我也照着做,还利用班会读了一篇台湾高震东老师的关于“道德·教育·爱国”的演讲。听了他的演讲后学生受到深深的震动,从那之后,孩子们都会主动拾起地上的纸,并主动维护好班级的卫生。看到有个别同学不小心把垃圾掉地上,同学们都会带开玩笑提醒:要做有素质的人哦!这就是榜样的作用,当老师俯身拾起地上的脏纸片或者饮料盒的时候,孩子们都看在眼里,这里不需要太多关于责任、关于卫生的言语,他们会觉得老师都不怕脏,能手拾垃圾,为什么我做不到。
二、教育无痕需要启发和鼓励而不是直接的批评。教育无痕就是尽可能的做到能不批评就不批评而是让其自省。班上一个女生早读课总是迟到,之前也有批评她,还提醒她按照班级规定如果迟到超过六次,本学期综合素质评定其中一项就要评为差。她毫不在乎的说:我初中就是经常迟到,改不了了。我听了没有再对她批评和说教,因为自己之前的做法并没有起作用。她再迟到我也没说什么,只是有一个星期她居然五天都没有迟到,我找到她,对她说:孩子,你挺不容易的,居然一个星期都没有迟到,要是你下周一再坚持一天,下周的“每周之星”就是你了。她听了很开心,周一果真没迟到,我在办公室那张“每周之星”汇总表上写上她的名字并征求她意见:是写进步之星呢还是意志坚定之星。她说:还是进步之星吧。从此,她几乎没有迟到,少有的几次迟到都会很不好意思的向我说明原因并满怀愧疚的说:班上的分又要被扣了。看,教育就是慢的艺术,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潜移默化的过程。教育需要不留痕迹,需要等待,等待恰当的时机,等待孩子的成长。因此,对一个犯小错误的高中生,要让他不失自尊而心灵又有所触动就要多启发和鼓励,等待他自省。还有一次,因下雨,周会改在教室拉线广播。这次周会安排了一位高二的学姐介绍学习方法。孩子们听了演讲后都热烈的鼓掌,除了一个孩子面无表情。我宁可相信今天他另有原因也不愿相信是他的没礼貌。但,后来的几次观察我发现他的表现基本一样。他是一个乖孩子,我想他肯定是不知道这样做不好,直接提醒他,怕他不好意思。于是等到又一次全体学生听报告后,我赶紧表扬大家非常有礼貌,能在报告结束的时候给予热烈的鼓掌,这是对做报告者的尊重也是自身高素质的体现。后来,这个男孩遇到类似的情境都会自发的鼓掌。对犯错误的孩子,我们经常会以权威自居;我们常常激动之下忘了启发和激励;我们习惯于说教训斥,娴熟于直接灌输告诉;我们常常忘了表扬他们的优点,忘了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其实只要不留痕迹的变批评为表扬,效果也许更深刻和久远。
三、教育无痕需要含蓄。
有一个很流行的故事,说芬兰有个叫彼得的孩子,10岁那年,有一天,他给母亲写了这样一份账单:“母亲欠他儿子彼得如下款项:为取回生活用品,20芬尼;为把信件送往邮局,10芬尼;为在花园里帮大人干活,20芬尼;为他一直是个好孩,10芬尼。共计:60芬尼。”彼得的母亲在餐桌上看到了这份账单,无声无语地在旁边放了60芬尼。但正当彼得为自己的小聪明欣喜不已的时候,他又发现了母亲留下的一份账单,上写着:“彼得欠他的母亲如下款项:为他在家里过的10年幸福生活,0芬尼;为他10年的吃喝,0芬尼;为他生病时的护理,0芬尼;为他一直有个慈爱的母亲,0芬尼。共计:0芬尼。”彼得看完这份账单,羞愧不已。他蹑手蹑脚地走过去,把发烫的小脸深藏在母亲怀里,一句话没有说,只是小心翼翼地将60芬尼塞进了母亲的围裙口袋里。读完这个故事,除了感动还有钦佩,钦佩孩子母亲的教育智慧。而作为教育者的我们一样需要教育智慧,含蓄就是一种智慧。教育学生不一定要定时间定地点。也许是学生考了个好成绩,或者自制的小书签拿去参赛得到学校的表扬,或者黑板报设计的很好,我都会高兴地拍了拍他,或者对他竖起大拇指,一个简单的动作会让学生幸福了好久,也许就是学生自信的开始。老师充满诚意的赞许的目光,满怀爱意的微笑,都会在孩子心中荡起层层涟漪,留下也许是一辈子的美好记忆。这就是含蓄的力量!无声的教育!
春雨润物细无声,对学生的教育需要无痕。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细微的,智慧的教师应该善教无痕。让我们回归教育的本真,在自然和谐的教育方式中,让孩子茁壮成长。
教育需要无痕,这不仅仅是一种向往,也不仅仅是一种境界。这是一种规律、原则、方法、技巧、艺术,更是一种智慧。
其实,“教是为了不教”,对于思想品德教育同样是适用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同样是“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这里的用不着“教”,指的是孩子能够进行自我教育。就是说教育的目的是使孩子在没有家长教育的时候,在自己独处的时候,也能通过自我教育调整改善自己的思想认识和行为表现,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自我教育是一个人在思想品德修养中自觉能动性的表现,形成自我教育能力是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培养的最终目的之一。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激发孩子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这种教育艺术就是教育无痕,就是在教育过程中不留痕迹,以一种自然和谐的方式实施教育。这里的“痕”作“痕迹”理解。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是感受不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也就越大。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善于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放下家长的架子,以平等的对话者的身份,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发挥影响作用。这就是“教育无痕”的基本含义。
值得注意的是,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不是没有教育意图,而是不让孩子直接感受到教育意图。孩子从家长隐蔽了意图的教育中受到启发、感染,达到了教育目的,实现了教育意图。1.2教无定法
教育无痕也可以作这样的理解:如果我们把“痕”理解为一种样式、模式,“无痕”,就可以理解为没有固定的模式,无论是给予还是开启,无论是教育家们总结的何种教育模式,只要是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模式,最终都能达到殊途同归的教育目的。这就是“教无定法”。这方面应该无须我举例说明的。1.3善教无伤
教育无痕还可以这样理解:“痕”,指伤痕。“无痕”,即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要因为方式方法的简单、粗暴或不当,给孩子心灵或身体留下创伤。这就是“善教无伤”。
我们总是把孩子比喻为祖国的花朵。花朵不仅是美丽的,而且是娇嫩的,脆弱的。需要我们精心呵护。任何一点简单、粗暴或不当,都可能使花朵破碎、凋零。这也是我们强调教育孩子要有爱心、细心、耐心的一个重要原因。
请大家听歌故事:母亲在家长会后的善意谎言 2.为什么要提倡无痕的教育? 2.1教是为了不教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温家宝总理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文中也说道:“我一直信奉这样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
叶老的原话说的是教学,教学的目的是达到用不着“教”。怎样才是达到用不着“教”?一是孩子有了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没有家长的教,孩子也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二是孩子掌握了学习的要领和方法,家长没有教,孩子也能学会。其实,“教是为了不教”,对于思想品德教育同样是适用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同样是“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这里的用不着“教”,指的是孩子能够进行自我教育。就是说教育的目的是使孩子在没有家长教育的时候,在自己独处的时候,也能通过自我教育调整改善自己的思想认识和行为表现,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自我教育是一个人在思想品德修养中自觉能动性的表现,形成自我教育能力是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培养的最终目的之一。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激发孩子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我去年春创作的一幅《教育与人才关系房型结构图》基本能说明这个问题。
2.2成功和谐的教育需要隐蔽其意图
有位叫徐光的母亲,总结自己育子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写了一本书:《教育无痕》。
而实际上我们许多家长往往摆出一副“我是在教育你”的面孔和姿态,于是就出现了许多失败的教育。家长越是千方百计“教育”孩子,孩子就越是不买帐。这种现象在对青春期孩子的教育中更是屡见不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这道出了“无痕教育”的真谛。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这样一句话:“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这话同样适用于家庭教育。2.3无痕回归教育的本真
我们提倡无痕的教育,就是要在教育过程中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不留痕迹,不刻意追求固定的模式,不因为方式方法的简单、粗暴或不当,给孩子心灵或身体留下创伤,以一种自然和谐的方式实施教育,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真知,学会做人,提高学习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掌握学习和自我教育的本领。
“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教育需要无痕。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融合,灵魂与灵魂的对话,智慧与智慧的碰撞,生命与生命的互动。这样理解教育的内涵,也许更接近教育的本质。
教育需要无痕,这不仅仅是一种向往,也不仅仅是一种境界。这更是一种规律,更是一种原则,更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智慧。我们不能人为地去创造规律,我们应该顺应这个规律,坚持这项原则,使用这种方法,掌握这种技巧,领悟这种艺术,增长这种智慧。
3.家长怎样才能做到善教无痕呢?
无痕的教育没有口若悬河,没有正襟危坐,没有训斥责备,没有伤心与眼泪,只有触动感激、心有灵犀、快乐成长。3.1教育无痕需要大智若愚、大言稀声
那个让坏脾气的儿子钉钉子的故事便是。这种温和的惩罚比斥责更起作用,更有意义。孩子不失自尊而心灵又有所触动。3.2教育无痕需要以身示教
葛健豪50多岁还和子女一道去法国勤工俭学。这是无声的教育、最有效的教育,也是最人文的教育。
3.3教育无痕需要简单含蓄。孩子拿着奖状兴冲冲地跑来,家长高兴地拍了拍他,或者拥抱他,一个简单的动作让孩子幸福了好久,记住了一辈子。家长由衷地爱抚,充满爱意的目光,意味深长的一笑,都会在孩子心中荡起层层涟漪,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3.4教育无痕需要永葆童心
在面对孩子时,我们往往对自己的孩童时期非常健忘,习惯于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们的世界,缺乏必要的理解与尊重。把童年还给孩子,以童年的心看待孩子,会使我们许多的“看不惯”化为理解,化为尊重。一个小男孩子跌倒了,怎么也哄不住,故意的一个摔倒动作就会让他破涕为笑。当我们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路旁的野花,枝上的小鸟,邻家的玩伴,我们一定会有崭新的发现。3.5教育无痕需要宽容尊重
在教育实践中,不少家长常以正确自居,习惯于说教训斥,娴熟于灌输告诉。我们不愿意启发,以为启发浪费时间;我们不愿意激励,以为激励无所作为;我们不愿意表扬,以为孩子没有闪光之处;我们不愿意欣赏,以为孩子满身都是错误。3.6教育无痕需要平和的氛围和情境
给孩子探索体验和顿悟的时空,让孩子在情境中观微知著、触类旁通、自醒自悟、豁然开朗、享受成长。
3.7教育无痕需要家长永远扮演问题遭遇者的角色
不是告诉、不是给予、不是灌输,而是退到思维的起点,与孩子一同探索。
4.无痕教育的体验和感悟
每个家长在自己的家庭教育实践中都有无痕教育的体验和感悟。我作为一个70年代初的教师、80年代初的爸爸、新世纪初的爷爷和现在的家庭教育指导师,在无痕教育的实践中也有一些体验和感悟。我认为,其中有四个字是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守的。它就是:真、情、做、悟。现在和大家一起分享。
4.1一是“真”:真实、真心、真诚、童真、认真
真实——把一个真实的自我呈现在孩子面前。在孩子耳濡目染各种各样的假的社会环境中,孩子更渴望真。家长所说的话是真的吗,他们是真心对我吗,他们所做的事有没有掺假等。当孩子心中有了这些疑惑时,你的一切教育说教、一切教育手段、一切教育努力都会白费。“真实与朴实是天才的宝贵品质。”这是(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告诉我们的。
真实,要求我们对人对事都要实事求是。现在的孩子有非常强烈的公平意识,非常反感家长的不公平。而公平来自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地对待孩子,实事求是地处理孩子中发生的各种事件,孩子才会心悦诚服。
真心——人们常说用心做事,我更要说用真心做事。真心,才可以“润物细无声”;真心,才能让孩子感知到你真的在乎他,那么他就不会对你太失望;真心,才能把你的精神能量渗透到孩子的心田里,焕发孩子内心的温暖与热情,从而引爆孩子潜在能量的释放。真心,意味着要放下自己家长的尊严,要站在太阳下面才能托起明天的太阳,为孩子自然生长播种希望。而真心,意味着需要我们顺应心性,倾听孩子的声音。
真诚——“有了真诚,才会有虚心,有了虚心,才肯丢开自己去了解别人,也才能放下虚伪的自尊心去了解自己。建筑在了解自己了解别人上面的爱,才不是盲目的爱。”这是傅雷对我们的告诫。“至诚则金石为开。”(《西京杂记》)再顽劣的孩子也会被真诚触动、感动。
童真——童真是一种态度。我们也可以像孩子一样享受生活,也可以像孩子一样让想象的世界里开满花朵.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可以长出一对翅膀。把童年还给孩子,以童年的心看待孩子,会使我们许多的“看不惯”化为理解,化为尊重。认真——“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毛泽东同志的一句名言。我们在现代家庭教育的学习和实践中的每一个举措都需要认认真真地去做。如果缺乏了认真精神,什么事情也办不成。这是大家都清楚的道理。重要的是我们是不是认真了,这是需要我们经常认真反思的。
真实、真心、真诚、童真、认真,是实现教育无痕的基础,是进行无痕教育必备的条件,离开了真,一切无从谈起。4.2二是“情”:心情、热情、激情、感情
心情——心是心灵,情是情绪,情绪是心灵之外在展现。浮躁,是当前普遍的社会情绪。对于智慧的家长来说,更需要静心、收心,需要控制情绪,否则,再好的教育内容在人的坏情绪的作用下,都会变得令人生厌。无痕的教育需要我们以自己的平静心情,涵养孩子的平静心情。人很容易有情绪,这也是人之常情,但人的高明在于能调节好自己的情绪,拿破仑说,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将军伟大。特别是直面当前教育的所有矛盾与困惑,首先要求我们家长要有一颗平静的心灵,去面对我们的孩子,这是家庭教育成功的首要前提。
热情——在人的各种情绪中,最能促进和改善人际关系的情绪是热情。热情表现出一种友善,给人以温暖,使人如沐春风。微笑是热情的面部表情。经常面带微笑的人,容易与人接近、亲近,容易与人沟通、交流。孩子喜欢和热情的老师和家长亲近,对整天板着面孔的老师和家长往往敬而远之。在家长与孩子的热情交流中,教育影响就自然而然的发生了。当然,热情也有度。过分热情是虚伪。热情的反义词是冷漠。激情——激情是激动时的情绪,是一种热烈的情绪,是最能感染人的情绪。教育需要激情,家长要有激情。我们的社会中、生活中经常发生许多令人喜怒哀乐的事,让我们兴奋,让我们愤怒,让我们悲伤,让我们激动不已。这些情绪都需要得到合理的表达。富有激情的家长最能调动孩子的情绪,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当然要适度,不能过激,不能失控。
感情——家长最深厚的感情是对孩子深深的爱。爱孩子,才会教孩子。爱本身就是一种无痕的教育。道理人人都懂。问题在于我们是不是真正地去爱了,真正地去爱有陋习、有不足、有错误的孩子了。俄罗斯有一句名言:漂亮的孩子人人都爱,爱丑孩子才是真正的爱。这里的丑孩子也应该指那些有缺点错误的孩子。
情,心情、热情、激情、感情,是无痕教育必备的心理条件。没有情感的教育是苍白的教育,是对人性的扼杀。4.3三是“做”:做人、做事
教育,不是说给孩子听,而要做给孩子看。“身教重于言教。” 做人——汉代学者杨雄说过:“师者人之模范也。”家长是孩子做人的榜样,孩子更多的是从家长的言谈举止中学习如何做人,而不是从书本上学习做人。家长为人师表本身就是一种无痕的教育。
做事——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要首先做到。孩子们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家长的率先垂范就是无痕的教育,无声的教育。一个自己经常打麻将的家长如何教育孩子不去网游呢? 4.4四是“悟”:领悟、觉悟、顿悟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根,也是智慧的逻辑起点,比如,“悟”字,竖心旁,应当是“用心”的意思,右边是“吾”,就是“自我”,加在一起,就是自悟顿悟,心学慧学。“观晚霞悟其无常,观白云悟其卷舒,观山岳悟其灵奇,观河海悟其浩瀚„„学贵用心悟,非悟无以入妙。别人的东西永远是别人的,只有悟出的东西才是自己的。”
书本知识是他人的经验总结,对于我们来说,是间接经验,是外在的东西。怎样把别人的变成自己的?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这就是“悟”的过程。许多家长觉得现代家庭教育理论很好,也想学,就是学不会,用不好。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缺乏“悟”。没有真正领悟到其真谛,往往画虎不成反类犬。所以,我们在学习他人进行无痕教育的经验时,也要用心去悟。谁悟得透彻,谁就得心应手。
无痕的家庭教育最可贵的正是家长为孩子创造“悟”的条件,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春雨润物安静无声,家庭教育需要无痕。智慧家长应该而且必须善教无痕。让我们回归教育的本真,在自然和谐的教育方式中,引导孩子茁壮成长。
春雨润物安静无声,家庭教育需要无痕。智慧家长应该而且必须善教无痕。让我们回归教育的本真,在自然和谐的教育方式中,引导孩子茁壮成长。
第三篇:无痕的教育
无痕的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内容摘要】学习语文要“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即语言文字的教育与思想品德的教育统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事实上,学生接触言语材料,接受言语教育的同时,无不受到字里行间的人物、事件、景色、数据中表露的思想、情感、道德、事理的耳濡目染,或真善美、假恶丑的影响,而这些熏陶感染、浸润影响又往往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小学语文学科的德育教育要渗透在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中,让学生通过对时代背景的了解,对文本情景的感悟,对文本具体人物形象的理解,对生动情节的感悟,对精美语言的剖析品味等各种形式的熏陶感染,在无痕之中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启迪。
【关键词】阅读教学德育渗透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况形之笔端,理将焉匿?”如同欣赏音乐一样,我们阅读文章时,也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被它感染。新课程强调“文道结合”,对“文”与“道”赋予了新的内涵,学习语文要“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即语言文字的教育与思想品德的教育统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事实上,学生接触言语材料,接受言语教育的同时,无不受到字里行间的人物、事件、景色、数据中表露的思想、情感、道德、事理的耳濡目染,或真善美、假恶丑的影响,而这些熏陶感染、浸润影响又往往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小学语文学科的德育教育要渗透在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中,让学生通过对时代背景的了解,对文本情景的感悟,对文本具体形象的理解,对生动情节的感悟,对精美语言的剖析品味等各种形式的熏陶感染,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启迪。
一、背景介绍中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相当一部分课文要教师介绍写作的时代背景,如《一夜的工作》、《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金色的鱼钩》、《火烧圆明园》等。在教师介绍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学生能更好的走进文本中,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同时,在学生聆听教师对时代背景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情感上的感染。因此,教师要有目的地利用这些有德育教育价值的资源,实施德育教育。1
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教师针对该文的时代背景做了介绍。学生在了解了文本的时代背景后,在教师富有感染的语言的影响下,就更容易走进文本。同时学生也深深地感受到一个贫穷落后、弱小的国家和民族,只能处于被压迫、被剥削、被凌辱、被掠夺的地位。国家贫穷、落后、软弱就要挨打,使学生从小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二、创设情境中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要注意运用语言和直观教具创设与课文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诱发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使之唤起各种感知觉,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获得真切的感受和体验,从而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播放了桂林山水的视频资料,让没有去过桂林,没有游历过秀丽的桂林山水的学生,入情入境,领略了桂林山水的美丽与动人。因此,学生未入文而先生情,油然而生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自豪之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而且可以愉悦学生的身心,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情操
三、品词品句中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精心挑选的,不仅具有良好的知识性,而且文本的字里行间中都蕴含着思想教育的因素。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中。如果我们抓住课文的关键字、词,句进行深入细致地剖析品味,那么在这个习得的过程中,学生就容易领悟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在语言能力上得到提高,在思想上得到感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学《窃读记》时,教师让学生重点品读文中作者迫不及待地读书时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在品与读的过程中,学生充分感受到作者“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感受到作者对书的如饥似渴,对读书的热爱。同时学生在思想上也会受到熏陶,产生热爱读书的思想感情。
四、人物分析中渗透德育
在小学语文的教材中有许多描写人物的课文。课文中人物形象丰满,往往能给人以道德上的感染,思想上的启迪。这类文章一般是选取人物的某一方面进行介绍,语言中流露着对所介绍人物的崇敬和爱戴。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神态,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深入了解人物的高尚的品质,从而产生敬仰之情,感染自身。《狼牙山五壮士》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读悟结合的教学方式,抓住了“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五个教学点,依托文章内容和语言去朗读、感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感受了人物整个活动的过程,体会了细节,五壮士的形象逐渐在学生的心目中高大起来,充分感受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从而学生得到情的感染,并产生自我的情感。
五、指导朗读中渗透德育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手段。只有认真朗读课文,才能原汁原味地吸取精华,真正提高学生的读书能力、人文素质、文化品味。在朗读中把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思想美融为一体,融会贯通。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课文佳作。在教学时,教师要合理指导学生的朗读,这样有利于他们体验祖国文学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品味,并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例如《小桥流水人家》一文,描述了作者家乡美丽秀丽的景色,充满了诗情画意——小溪潺潺绕村庄、杨柳依依垂水面、水鸟流水相唱和,色彩清新而明丽。在教学中,教师运用教材的插图、音乐,指导学生用赞美的语气轻快、有节奏来朗读课文的第一、二、三自然段。学生通过生动地朗读,作者家乡美丽的景色跃然于学生的眼前。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得到了美的享受,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能力,更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朗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能促进学生更好地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思想感情;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可以使简单的文字变成了动听的歌曲、连绵美丽的画卷、祖国壮美的河山、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让学生在朗读中提高能力,发展智力,陶冶情操。
六、语言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将教学过程建立在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实施以小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中,习得知识、丰富情感、发展语言能力以及形成和完善独立人格。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
实践活动,是学生获得、巩固知识和情感的一个重要阵地。在语言实践活动中,不仅学生的语言素养能得到提高,而且学生在文本中所感染到的道德情操将得到升华。例如在教学《钓鱼的启示》一文时,教师设置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出示:我再没有钓到过像34年前那个夜晚钓到的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师:这个“鱼”指的是什么?
生:金钱。
生:权利。
生:好处。
师:联系你的生活想一想“鱼”指的是什么?
生:没人知道分数判错,能多得几分。
生:没人发现,就闯红灯。
师:遇到这些事你会怎么想,怎么做?为什么?
生:主动找老师改回分数。
生: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
师:这个故事给作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相信一定也给大家带来了启示。请结合今天你所感受到的,对文中的“我”或父亲说几句话,或写几句话送给你的同学、朋友。
通过读书、语言实践与交流,同学们明白了要做一个自觉遵守规则的人,要有道德实践的勇气,此时引导学生联想生活实际来思考诱人的“鱼”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这样就能将教书与育人结合了起来让学生读进去,再走出来,启迪学生的人生。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的优秀作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语文教材的特点,以语文知识为基础,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独特功能,选准文与“道”的结合点,做到以文传道,以情入理,文道结合,情理交融,使学生在感受语文材料、感悟人文内涵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
参考资料:
1、《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3、《语文教师教学用书》
第四篇:润物细无声 教育无痕
这种“无声”的教育方式,效果远比当面的指责、大声训斥要好得多。试想:如果我当时一怒之下没收了连环画,其后果就会和以前一样,陈俊华仍然会“好了伤疤忘了痛”“我行我素”。这样的教育方式只是暂时有用,其教育效果是注定不会长久的。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的诗句真是耐人寻味!那知时节的春雨,悄无声息地飘落下来,一点点地渗透到土壤里,才能滋润着幼苗,使庄稼茁壮成长。我在“春雨”的启迪下,恰当运用了这种“无声”或“无痕”的教育方式,或许也可算是一种触动心灵的教育艺术吧!
“无痕教育”不伤害学生的自尊,不丢学生的面子,更不会引来抵触情绪。它既能让学生得到尊重和关爱,又能体验到人格的尊重和教师的拳拳之心。润物无声,教育无痕。在心与心的愉悦中,学生醒悟了;在心与心的碰撞中,学生的思想升华了,灵魂净化了。作为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这件事情给了我一个启示;作为育人的教师,面对有过错的学生,应当谨小慎微地运用恰当的教育方法。而要达到教育的“无痕”境界,最需要的是教师的一片爱心!
第五篇:《追寻无痕教育》读后感
《追寻无痕教育》读后感
《追寻无痕教育》整本书主要从四个方面来阐述:
1、无痕教育的基本内涵。
2、数学教学中实施无痕教育的可能。
3、数学教学中实施无痕教育的价值。
4、数学教学中实施无痕教育的策略。看了整本书后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第四大点,每个章节他都是通过事例,来说明有的教师教三年后就不是新手教师了,而有的教师教二十年后还是新手教师,区别在于教什么?勉励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退,敢于进。退是退到学生的生活现实、已有旧知、思维起点;进是进到认知结构、数学本质、思维深处;勉励我们在春风化雨中提升教学艺术。最后徐斌老师用他的教育哲学与我们共勉:为学生数学学习服务;做学生们喜爱的老师;创造学生喜欢的课堂;享受教育成长的快乐。
对于无痕教育我的理解是: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学习,不露痕迹中理解,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在春风化雨中提升。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如果老师们都能把教学意图隐蔽起来,达到对无痕教育这种教育本源的追寻,我想,您的课堂对学生来说,将是集智慧和艺术于一体的知识旅程。
教学其实就是教师对教材的一种演绎,都说要深挖教材,那深挖教材该怎么挖?要把握一个怎样的度呢?其实,这个度就体现在“进”与“退”的智慧中,进退之间体现的是一种行云流水般的从容节奏。善于退,要退到学生的生活经验,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退到学生的思维起点,激发学生思维的过渡性特点。敢于进,要进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使学生的点点知识连成串儿;进到学生的思维深处,使学生的多种思维形式形成“思维合力”;进到学生的实际应用,使得学生能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堂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课堂是充满无限魅力的地方,课堂是学生充分发展的天空。理想的课堂是真实自然的师生互动过程。无痕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是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学生学习经历是充实快乐的,学习结果是充分有效地,学习过程是充满智慧的。理想的课堂教学过程无声无息,无缝无形,却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无痕,是教育的自然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