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教师读书活动之心得体会材料35

时间:2019-05-12 03:34: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3年教师读书活动之心得体会材料35》,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3年教师读书活动之心得体会材料35》。

第一篇:2013年教师读书活动之心得体会材料35

《教育的秘诀是真爱》读书心得体育组李渊

新学期,我反复阅读并摘抄著名教育家孙云晓的《教育的秘诀是真爱》这本著作,受益匪浅。孙云晓先生给了我们一个非常明确的答案:一个合格的教育者必须对学生充满真爱。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印象最深:人之所以成为人,离不开真爱。世界之所以成为世界,依赖于真爱。只有在孩子心里播下真爱的种子,才是人类真正的希望所在。真爱的种子就是真爱的教育。因此,当您准备在孩子的心田播种的时候,请务必拷问自己:这种子是真的爱吗?假种子坑农民毁一季,假种子坑孩子毁一生。”

每次看书时我会不由自主地拷问自己:“我在孩子心中到底播种了多少真爱的种子?我们的孩子为何会粗心大意、心浮气躁?为何会骄傲自满、轻言放弃?为何会寝食无律、玩乐无度?为何会常感寂寞、缺少乐趣?”„„审视自己平常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当学生犯错误时,我往往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但这只是让学生表面“怕”我,而不是从内心信服我。我不断反问自己:为什么学生这样不理解老师?难道是我错了吗?读了这本书后,我才真正明白教育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作为教师,我们每天都和孩子们打交道,孩子们总会惹出一些麻烦。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批评说教,有时会适得其反。所以宽容有时候比惩罚更有力量。当孩子犯错的时候,为孩子的错误行为找出合适的理由,让孩子有台阶下。我相信孩子也会理解你的宽容,并且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也会同样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别人,只有当我们以欣赏的心情来迎接每一个不同的孩子时,教育才能成功。这难道不就是我们所期望的吗?

读了这本书后就应该做到:首先,永远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好孩子,应该相信没有本质上的坏孩子,并且每个孩子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而教师的职责是为其创造适宜的条件。其次,要善于发现孩子变好的痕迹。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常常是教育的最佳时机之一,但教师此时最重要的是不观察孩子的缺点,而是发现其转变的痕迹,找到孩子进步的点滴迹象,并对孩子进行肯定和鼓励。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用爱去关注每一个学生。我们要用爱的慧眼去发现,用爱的思想去挖掘,用爱的行动去实现,时时刻刻用爱的语言去感染学生。“如果你不能用爱心来对待孩子,孩子就会敏感地认识到成年人对自己只想训斥和说教,而不是真正为了自己的成长。也许有的人会认为小孩子懂什么?但实际上,孩子的心是最敏感的。”

平日里,在孩子心里播下真爱的种子,这是我们为人父母者、为人师长者义不容辞的职责。教育就是真爱,真爱才是真正的教育。让我们努力挣脱所有的束缚,抛开全部借口,真爱我们的孩子!真爱我们的学生!

在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然而最重要的是它让我明白了教育的秘诀是真爱,对于一位教师来说,要有无限的爱心和耐心,赏识学生,并且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前景考虑,这才可能当之无愧地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称号。

第二篇:2013年教师读书活动之心得体会6

小学生为什么不爱学习

刘军

厌学是小学生中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学生一旦厌学,就会对学习不感兴趣,对学习有一种说不出的苦闷感,甚至抵触学习;同时,对教师和家长有逆反心理,有抵触情绪;厌学的学生还常伴有品行问题,严重的会出现旷课、逃学等现象。

要让学生摆脱厌学障碍,教师就必须找到学生厌学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从学生心理、教育上去疏导,才能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智力得到提高,能力得到培养。本人认为,小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由心理、生理因素的影响,也有环境因素的作用,更主要的是在人为因素的矛盾冲突中产生的。

一、社会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

社会环境,尤其是社会文化环境,即小学校生所处的社会关系和文化背景,对小学生有一定的影响,小学生不能及时根据社会文化的变化,作出适应性变化。如:社会中的“读书无用,金钱万能”、裙带关系、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报酬倒挂现象等,都会侵蚀着小学生的幼小心灵,使他们在主观上简单的认为:学习是次要的。

二、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传统的家庭观念,以子女作为父母个人的财产,父母对子女的关系是单向的、垂直的教育与受教育关系,父母只具有教育者的角色意识,在子女面前完全以教育的身份出现,认为子女对父母的教育只能安全接受,对父母的意见必须绝对服从。家长“望子成长”、“望女成凤”的心切,不顾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个性的特点,采取一些损伤小学生心灵、超越小学生能力的硬性教育、造成家庭生活、学习紧张的气氛。长此下去,会使小学生产生疲劳感,影响注意力和记忆力,反感和厌恶学习,造成学习成绩不佳。这时家长就“恨铁不成钢”,甚至用挖苦、讽刺、威吓、打骂的办法,结果使小学生更加缺乏主动性和独立见解,失去了学习的乐趣,而麻木不仁,从而厌恶学习,甚至个别学生因学习压力过大,而离家出走。

三、学校教育不良

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组织,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心理单位,班级学习风气的好坏,学生与教师的角色认识与扮演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学习效果。传统教学理论,忽视学生在学校中的社会地位,强调维护教师“权威”和中心地位,因而导致师生这间、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与心理隔阂,这种矛盾冲突也是小学生厌学心理产生的重要原因。

1.师生间的矛盾冲突

在学校,教师与学生属不同的社会群体,各自占有不同的社会地位,教师作为成人社会的代表,拥有成人社会的要求,接受自己的教学指导,以求维护自身权威与尊严。但是,由于小学生在心理、生理上仍处于尚未成熟和发展过程中,其文化知识、教养水平、社会道德观念与教师所代表的成人社会的要求尚有很大的距离,小学生在学校中则不愿受教师过多限

制,希望自己在学习和行为方面能获得更大的自由,拥有更多的自主性,而这种追求更高社会地位,获得与教师平等的权益的最初愿望,使之常常与教师发生冲突。如:学校抓应试教育,教师的最大愿望及是要求学生忽视或不关心学生的思想等现象。从而忽视学生在学校中的社会地位,因此与学生的独立人格产生冲突。这种冲突的结果往往是牺牲学生一方的阂,一般不易发生外部行为的直接对抗,这是因为教师对学生拥有法定的控制权。因此,小学生对教师的不满主要反映在学习态度上,表现在学习的积极性下降,从而消防对抗、厌恶学习。

2.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

在同一年班级集体中,每个学生都拥有平等的权利与地位,属于同辈社会群体,拥有共同的文化背景。但在学校中,由于小学生群体内部的个体差异,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小学生之间也经常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冲突。一般说来,在一个好的班级集体中,绝大多数学生能自觉维护班级荣誉,每个学生能自学按照自己的需要侵犯他人的利益,甚至恶语伤害其他同学,出现在强欺弱等不良现象,导致学生之间不团结、不信任。另外,由于小学生的个别差异,小学生接受知识水平不同,造成学习成绩的不平衡,学生之间出现歧视现象。对于这些形象,如果教师没有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与学生观,教育工作不是面向全体学生,不能正确对待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学生,而是对个别学生偏心、偏爱,不仅容易引起小学生对教师的不满,更会加剧小学生之间的冲突。使那些品德和学业暂时处于后进状态的学生缺乏信心,自暴自弃,从而抵触厌恶学习。

总之,小学生厌学心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人为因素长期的,多次的影响结果。疏导与治疗的关键在于端正办学思想,重视发挥学校、家庭的积极作用,抵御大环境的消极影响,创造一个激发小学生学习动机与兴趣的良好环境。

第三篇:2013年教师读书活动之心得体会21

农村小学“请家长”教育现象的剖析

“请家长”的教育方式由来已久,在普教系统较为普遍,也符合教育界所言“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惯例。然而请家长来学校的起因往往是孩子阶段性学业不良或行为不良而引发的,因此请来的家长面露愠色,对待孩子的教育方法也简单粗暴,更有甚者将心中怒火发泄到教师身上,偏离了教育的初衷。

(一)家校双方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上的欠缺

家校双方对问题孩子缺乏必要的宽容与尊重。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小孩子不良习惯的养成与矫正绝非一日之功,并且问题孩子的很多行为并非其本意,其可塑性还相当强。教师的“请家长”行为与家长的打骂行为都折射出家校双方教育理念的浮躁急进和教育方式的单调无助。

(二)教师与家长对问题孩子的归因有误区

农村学校家长的素质普遍不高,参与合作教育的需要也不强烈,因此教师把学生出现的问题归罪于家长头上,认为“家教”不好。家长却把孩子成绩方面、行为方面的问题归罪于学校,认为教师不够严格,校风不好。家校双方都没有真正去寻求问题孩子的症结所在,或没有坚持正确的教育方向。“请家长”有时演变成双方责任的推委,甚至引发家校之间的冲突。

(三)“请家长”的教育途径有违教育初衷

当学生出现问题时,家校结合共同治理的教育初衷是良好的,但“请家长”的形式过于单调老套,把“请家长”往往是教师向家长“告状”,况且农村学校的家长素质普通不高,于是把打骂代替教育的家长叫来办公室,家长面子上挂不住,进一步恶化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孩子的关系。

(四)“请家长”加深对问题孩子的伤害

家校双方在教育问题孩子方面出现的巨大分歧,直接受伤害的是孩子本身。在打骂教育下,学生认为老师叫来家长就是要家长打他,对于老师的行为更加不能理解,学业行为变得更加不良,还恶化了师生关系。家长管教孩子方法简单粗暴,一旦发现孩子的成绩差或有缺点错误,非打即骂,长期如此造成孩子产生抵触心理。孩子本来还在为“行为不能自控,自制力差,意志力差,学习成绩差”而苦恼,三方关系陷入僵局的结果更是加剧了他们破罐子乱摔的心理,他们会有跟老师、家长顶着干,通过不当方式表现自己,从而发泄一些平时学习生活中的压抑。

第四篇:2013年教师读书活动之心得体会14

让 孩 子 学 会 爱

—— 《爱的教育》现象剖析

不久前,一位儿童教育专家慨叹:“如今孩子的心越来越硬。”这让人想起2002年6月发生在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的一件让人痛心的事情:七名9~13岁的孩子在一起游泳时,其中一名13岁男孩颜瑶遇溺,其余六名孩子亲眼目睹小伙伴淹死;他们既未呼救,也未施救,甚至将死者的衣物抛入河中,之后若无其事地到电玩室玩直至傍晚才回家。孩子的心怎么能那么冷?“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但这些孩子,怎么就能眼睁睁地看着小伙伴淹死而无动于衷呢?他们难道不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爱和帮助吗?

近年来,有很多类似的报道见诸报章,我们无法见怪不怪,孩子的冷漠让人寒心,同时也向人们提出了这样的质疑:在父母全身心投入的爱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真正学会“爱”、懂得“爱”了吗? 据今年10月天津一项“现代儿童生存状况调查”显示,90%以上的孩子有“唯我独尊”的倾向,具体表现为,他们很少帮父母做家务,没有觉得父母挣钱辛苦,也很少帮助身边的人。而大多数父母很少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

另外,95%以上的孩子并不知道助残日、盲人节、老人节的具体日期,他们的家长也很少利用这样的节日对孩子进行助人、爱人的教育。在这些孩子中,主动帮助过残疾人、老人或是自己身边有困难的小朋友的人只有2%,父母生病时知道照顾、安慰的只有15%左右。诚然,父母之爱孩子,最是无私,但这种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父母之爱,很容易变成一种对孩子的私爱、溺爱。“溺爱是父母与孩子关系上最可悲的事,用这种爱培养出来的儿童不肯把心灵献一点儿给别人。”这是一位教育家的经验之谈。面对以上的数据和事例,我们的父母也许该检讨:是否只专注于给予孩子爱,却并没有想过如何让自己的孩子学会并懂得爱别人。学会爱人,孩子才会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感受到真正的快乐。

真心爱孩子,就要让孩子懂得感受爱、体味爱。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父母少有不视子女为掌上明珠的,但一些子女对待父母给予的爱却常常表现出无动于衷。他们认为,父母的爱是天经地义的,他们一边不停地索取,一边毫不珍惜地抛弃。更有甚者,他们会对父母的爱感到厌烦或因爱的方式不当而感到怨恨。可见,一味地对孩子倾注爱,却不教孩子如何关心别人、爱别人,这种爱很容易变味。试问: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只知道接受别人的爱而不知道以同样的爱心去对待别人,那么长大后怎么可能不成为一个铁石心肠的人,一个感情上的“白痴”,甚至是一个“缺德”的人?更难想像他会主动爱别人、关心别人。其实,爱和自然科学一样,同样也要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虽然不存在一套爱的“度量衡”,但是当你付出一份爱的时候,你就将会获得一份对方的爱。教会了孩子如何爱别人、关心别人,这种去爱、去付出的过程便是一个获取无形的爱的过程。只有当孩子从小都能以“用爱自己的心去爱别人”的理念引导自己行为的时候,那他才会真正感受到爱和由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因此,作为家长,不仅要以爱去教育孩子,还要让孩子从中培养出仁爱之心来,要学会懂得爱、给予爱。懂得爱,就是让孩子体验爱的美好,知道父母在给予爱时所付出的辛劳,从而使孩子产生尊敬、感激之情。学会给予爱,即教孩子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去爱一切美好的事物。例如:邻居家的小伙伴受了伤或者家人生了病等等,要教育孩子在情感上、行动上表示关心与同情。孩子是否具备一颗爱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将来人生是否成功。

另外,家长还应让孩子学会“心存感激”。有些孩子在接受别人照顾时还一个劲地埋怨别人照顾不周,这些孩子的心里没有“感激”二字。有些孩子虽然在接受帮助时嘴里说“谢谢”,心里却认为他本该受助。这样的孩子谈何“爱心”呢?因此,我们要让孩子懂得“感激”。同情、尊重、感激这些美好的要素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汇集到孩子的心灵里,就会迸发出“爱”来。

爱是人类行为的根本,是人类社会的基石。在群体的社会里,当人没有了爱,或者不能够去爱,这个人就没有办法继续存在。爱是人的天性之一,但同时也是一种能力,而且这种能力比一个孩子的任何一种其他能力都重要,甚至可以说,这可能是唯一一种会影响孩子一生的能力。而让人遗憾的是,至今为止,“爱”仍然没有被家长们和大部分教育工作者所重视。“爱”不像其他学科,有一套套的公式和教材,学校里面大力开展“德智体美劳”教育,却从来没有“爱育”这一说法,考试也从来没有“爱的考试”;家长热衷于去让孩子参加各种“黄金班”开发智力、给孩子选择一大堆兴趣班来提高才艺,但是,却恰恰忽略了教给孩子“爱的能力”。孩子的各种各样能力被培养起来的同时,却不懂得爱———这种人类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能力,这是何其不幸的事!

看看现在部分孩子的通病吧:自私、冷漠、“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己,不知爱人”„„在这个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渐疏离的社会,让孩子学会“爱”吧!

第五篇:2013年教师读书活动之心得体会20

引领孩子走向通往爱的大门

周启军

如何着手培养孩子们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必须具备的性格特征、道德品质,这对于教师或者家长来说都是极其头疼的一个问题。我个人认为,通书下来,其实围绕的主题只有一个字——爱。教师要有爱学生的心,学生要有爱心,要爱家人长辈,爱他人,爱自己,爱劳动,爱学习,对痛苦、困难、邪恶的抗争也是为了更好去爱生活里的一切。爱是教育的永恒的主题。有爱的教育才是丰满的真正的教育。每一位成功的教师无一不是爱学生的,当爱渗透到教育中去,学生和自我也就得到了提升。只有在爱的教育中,孩子们才能健康快乐成长,一个真正的人也就是在爱的环境中才能培养出来的。让学生身处一个缺少爱的环境,这对他们的人生所产生的巨大损害是无法估量的。

从教多年,我深刻感受到每一个孩子都需要我们付出爱心。在他们纯净的心灵世界里,只要你爱他们,他们也会信任你、眷恋你,你很难不被这样纯粹的真诚感动,这是成人的世界里难以寻到的。很多人对苏霍姆林斯基式教育感悟最多的是“爱他们也就是爱自己”,也就是说,如果教师用充满爱心的态度去培养学生,也将他们培养成富有爱心的人,他们因此变得善良,他们会像老师爱他们那样去关怀别人,在彼此互相关爱的相处中,爱的无穷魅力也将显现。教师每一言一行如此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学生,我想,只要我们在教育中真心的付出了我们的爱,收获的定是爱的果实和未来社会上真正的人。

现阶段,虽然处在素质教育教学阶段,很多时候教师仍只是停留在讲课、听课、辅导、考试的层面上,从而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培养,那么,这样的教育是粗浅的,甚至带有一定的危险性。很多教育界的领军人物不断摸索,开始呼吁教师们密切关注学生的情感培养,比如李镇西“走进心灵”的教育、韩军的人文主义精神,朱永新教授高举爱的旗帜的新教育实验,无不凝聚着爱的核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你培养出具有爱心的孩子,他就会对教师的爱很敏感,并以好心还好心;而教师的爱,最重要的是为了学生获得知识,若是学生懂得了这些,自发向上,成绩自然就好,成绩好了,那么,作为老师的我们也会感到更加快乐。”这样说来,只要发自内心去爱你的学生,教师想让孩子们成绩优异的目的也不难达到,让孩子在爱中自发向上,意义也更深刻,这对于他们的人生来说,是不可多得的体验,良好的习惯也将帮助他们最终走向更大的成功。

要让孩子听从老师的训导和教诲,首先要取得孩子的信任,使他们自愿接受老师的理念灌输,甚至诚恳地接受批评。孩子们的心灵是多么纯净美好,却同时也是无比脆弱的,对他们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把握尺度显得尤为重要。他们是作为生命个体存在的人,我们首先应该充分尊重这一事实,平等看待他们,而不是以长辈的身份颐指气使,命令孩子,这样的沟通方式是无法和孩子达成交流的。很多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缺乏足够的耐心,当他们犯下错误的时候,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甚至口无遮拦,说出“你怎么这么笨”、“笨蛋”、“傻瓜”、“你这样是没有前途的”、“真是朽木不可雕”、“再捣乱,让学校开除你”之类的话,殊不知,这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多严重的伤害。当然,体罚更是不可取,纯属无用功而已。教育经验告诉我们,对学生一定要坚持正面教育,给他们正面的能量,赏识教育才是成功的重要手段。对待那些有缺点的学生千万不要说带有刺激、伤害、挖苦的话语,这么做非但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反而会引起学生的恐惧、抵触、逆反甚至仇恨心理。对于有这样那样缺点的学生,要多给予关爱,多多鼓励他们,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找到自信,然后引导他们平衡自身特点。

这本书令我尤其讶异的一点是,原来学校教育可以如此完整地结合有关家庭因素的内容对孩子进行培养。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让孩子学会理解亲人的痛苦、热爱自己的父母、尊敬爷爷奶奶、教导学生成为好子女、培养对亲人的忠诚感等内容,显而易见,这些都是关于爱的教育。他说:“一个人只有在他去爱别人的时候才能成为人”。要求教师教导学生这些内容似乎超越了传统学校教育的范畴,也让人不由得感觉学校教育的分量不可小觑,老师们的压力也变得越来越大。可是,在孩子明理懂事最初的几年里,这些为人必须恪守的原则由老师对他们进行强化教育,如果引导得当,无疑会取得更为良好的效果。在学校里为家庭教育暖场打基础,为孩子营造一个和美友善的环境,用爱感化他们,种种苦心,只为结出爱的果实。让学生去“追求道德上的完美,感受理想、高尚道德情操的魅力、吸引力,要有今天比昨天更好的愿望”,在成长道路上,引领他们品尝德育结出来的甜蜜果实,这样的爱是深远的,对其一生的发展也将产生巨大的裨益。

道德的核心即是爱。老师们应该呼吁孩子们去爱人们,去爱身边一切可以接触到的人,哪怕只是一个路过的需要帮助的老人,哪怕只是一个为了让更多人过得舒心幸福的普通劳动者。爱是健康的、纯洁的和强大的。从爱中体验那种油然的幸福感,是再充实不过的了。可以说,爱本身就是强有力的教育者,它可以使一个人在遵守生活道德准则方面更加纯洁、更加忠诚、更加严格。如果一个孩子不善于去爱,他就不可能真正学会生活,不可能真正地在道德上得到发展,就算他们慢慢长大,也是不可能进入真正的公民生活大世界。

有人说,爱是奉献的源泉。有人说,奉献是爱的释放。无论从何种角度来说,无可否认的是,这二者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类同的观点,他认为培育一个真正的人,教会他生活,则意味着教会他们奉献,奉献全部的精神力量,使周围的人也因此变得更美好,精神也更丰富,使每一个人接触到他的人都能从他身上、从他的精神劳动中得到某些美好的东西。“具体的一些教诲和训导,怎样去生活,怎样去行动,什么是善与恶,这一切都是“奉献”的本质。”对于教师来说,不仅要和孩子谈奉献,而且要善于同孩子们谈奉献,经常跟孩子谈奉献,“这条教育的和做人的哲理的重要性是难以估量的”。一个乐于奉献的孩子,将摆脱麻木冷漠,远离利己主义,当他们体会到奉献的快乐,并逐渐将积攒这样的快乐当成一种习惯,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将是充满美好的,爱在不知不觉中渗入他们的心灵之处,那颗叫做奉献的小种子便在沃土上开出花朵来。

在这个并非纯白无暇的世界,要一个孩子毫无芥蒂地去接受一切的好与坏是不现实也不可能的。这时候,还要培养他们的思想性,要有自己的立场,在邪恶面前应当毫不妥协,让自己主动往善的一方靠近。丑恶也许会让他们体会到仇恨,仇恨会让他们觉察到生活里糟糕的部分,但也正是由于如此,他们才能更深刻地明白爱的难能可贵,才能激起他们对于爱更深的渴望。

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力,它是美的化身,是最简单也最复杂的情感。如此高深的一门学科,就算倾囊相授也是无法教会的,教师的伟大使命就是把孩子领向通往爱的那道门,鼓励他们克服一路艰辛,劈斩一路荆棘,最终求得道德的完善,爱的圆满。

下载2013年教师读书活动之心得体会材料35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3年教师读书活动之心得体会材料3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3年教师读书活动之心得体会10

    《给教师的101条建议》剖析的教育现象 ——我们该如何面对数学学困生 王 强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生涯中,最棘手的问题是学困生转化。要称做好老师就得做好这项工作。我们的......

    2013年教师读书活动之心得体会11

    教师的困惑 育才小学 魏家红 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主体,历代都给以较高帽冠,说什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说什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在这么众多绝唱的赞美诗下,教师还......

    2013年教师读书活动之心得体会7

    读《有效教学与成功德育》有感 罗旭芳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发生了重大转变,由以往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发展为今天的“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更多地强调师......

    2013年教师读书活动之心得体会19

    《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现象 ——追求热闹的“满堂问” 张雅梅 偶尔观看自己以前的教学视频,感觉自己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多的是靠频繁的提问,在反复的问答之中推进教学的进程。......

    2013年教师读书活动之心得体会22

    《剖析一种教育现象》------赏识你的学生,我们在行动最近,我阅读了《赏识你的学生》一书, 书中一个个闪现着教育智慧火花的精彩案例,令人深思,感慨万千:有已为人父人母的过来人对......

    2013年教师读书活动之心得体会1

    孩子不快乐是一种普遍现象 董志宏 目前,对于孩子来说,不快乐是一种普遍现象,主要表现为孩子身心压力过大以及由于儿童自由天性被剥夺产生的压抑感。 具体来说,表现之一是父母对......

    2013年教师读书活动之心得体会23

    对抄单词现象的教育心理学分析 抄单词在英语教学中是一种比较流行的做法。目前,人们可能对其机械性颇有微词,但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抄过英语单词,几乎所有的英语老师都布置过抄单......

    2013年教师读书活动之心得体会13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干扰现象分析 魏元柏 教育传播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学生共同活动组成的教学信息传递和交流系统,其目标是帮助学生实现预期的行为改变,促进学生的学业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