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向好爸爸好妈妈进发——参加幼儿园家长会有感已发
放下面子,做真朋友,让孩子走得更远
——参加幼儿园家长会有感
最近参加侄儿所在幼儿园的家长会,并有幸做了回“安全教育”助教,有机会近距离观察同班的爸爸妈妈们,也看见了“田爸爸”的影子!
看见漂亮可爱的儿子在现场表现出一些不讲理、任性时,妈妈会当着众多爸爸妈妈、同学的面,大声地呵斥,在快乐的亲子游戏环节索性生起闷气,大力排斥来抱自己的孩子;看见内向温婉的女儿因小冲突哭泣时,一边的父亲脸色真是“晴转多云”,这个孩子偷偷瞟一眼时,父亲还是脸有暮色,于是小女生又低头低声哭泣,不知在家是否也这样(心痛啊,这个孩子太像电影明星刘烨了,所以印象特别深刻);还看见一个非常好动、大胆、没有纪律意识的孩子(其实很聪明的一个孩子,只是太爱打破常规,表达自己了),让我万没想到在亲子游戏前在一边哭了,后来见脸无悦色的爸爸索性把他拉到一边的小树下开始“教导”„„
说心里话,看见这些内心真是有点痛,有点凉,为什么天性纯真、善美、独特的孩子,长大后会有那么大的差别?也许就在这些里面。
值得爸爸妈妈们思考,为什么“田爸爸”成为中国父母的典型?让“就像一个天使”的“Cindy们”从小哭到大,哭到披上婚纱,哭到成功遗传给自己的孩子?!
孩子寄托了父母太多的梦想和希冀!孩子越像自己,越容易引起父母的恼怒、抵触情绪,有时是不自禁的。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完美”,讨人喜欢,迫切希望自己没有那些“小毛病”,获得他人的认可与尊重。于是,就这样开始要求自己的孩子,甚至对那些很天然的东东深恶痛绝,为什么呢?因为孩子就是一枚镜子,在时刻提醒自己有多么不完美!
所以,爸爸妈妈们真需要“换心”,改变价值观,承认世界不完美,自己更不完美,学会接纳不完美的世界,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接纳不完美但独一无
二、有其天赐禀赋的孩子!在孩子面前放下面子,忘记自己的孩提际遇,放下成败得失,做孩子的真朋友!
让我们一起用心轻唱“你拼命发芽,我白了头发”,向好妈妈好爸爸快乐进发!
第二篇:怎样当个好爸爸及参加幼儿园家长会有感
怎样当个好爸爸?——《爸爸去哪儿》有感
——文/付娟娟
《爸爸去哪儿》第一期播放后,圈了无数粉丝,有多少人儿跟我一样,在苦苦盼望着周五快点到来呢。
10点钟到,准时窝回沙发上,边看电视边微信,微信群里各路亲子教育专家已经热闹交流开了。边看电视边八节目中的各种闪亮点、萌点、雷点,真是一件趣味无穷的事情,学习与享受,两不耽误。
群里有年轻妈妈在说,女儿讲:“我也想要Kimi他那样的爸爸。”吼吼,这可能不但是无数小孩的梦想,也会是众多妈妈们的梦想哦。
这是一个可供消遣的节目,但这更是一集集优质的“教育学习视频”,但在主题定位上,这个节目进入到了比娱乐节目更高的层面,那就是:该怎样做一个合格的爸爸。
在中式文化中,其实人们更倾向于“养育孩子与父亲无关”这样的观念,父亲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就算是节目中最受好评的爸爸林志颖都曾经跟记者表示自己“错过了孩子的第一声喊爸爸、第一次会爬”。所以这个节目,更多呈现的是节目制作人的美好愿景,那就是让父亲更好地融入到孩子的成长教育中来。愿景的实现,需要广大父亲共同努力!
田亮父女:接纳心里那个哭泣的小孩
田亮是个挺把自己当偶像的明星,诸多表现带着甩不脱的表演痕迹,显然他没有参透,人们对体育界偶像的容颜,要求并不那么苛刻。比起上集来,田亮在无助的基础上,又加上了敷衍与暴躁。
学唱歌伊始,田亮便在前往“好爸爸目的地”的路途上开始踩雷,先是质疑拿到乐谱的女儿到底能不能学会,然后说学不会就算了。他的言语给女儿传递了一个超级消极的态度。
接着做饭的时候,Cindy问:“爸爸我们吃什么呢?”爸爸敷衍地回答:“反正是好吃的,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对爸爸的回答,观众能从Cindy的眼神里读出的三个字——不靠谱。在此小小吐槽下,田亮的英语不愧是体育老师教的,在使唤女儿这个小帮工时,声声“森蝶”的呼唤让人忍俊不禁啊。
再后来,Cindy闹起床气的时候,田亮的暴躁可以说是让人愤怒了,你竟然吼女儿:“你神经啊!”显然是早就忘记了上集对着镜头表示过,要做一个慈祥的爸爸,慈祥的爸爸!小孩子有起床气,任性闹腾,其实是件挺自然的事情,但当不够成熟的爸爸遇到爱哭女儿时,却难以打开胸怀接纳,因为打开,便意味着打开自己的童年,现在当爸爸妈妈的70后80后,其实是幼年教育缺失的一代,关于童年时期哭的感受,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我小时候也这样,但我小时候哭泣,长辈会责骂,所以我见不得你哭,你必须给我停止哭泣,要不我便会愤怒。”像Cindy轻轻说的那句:“妹妹以后要是哭,我就骂她,因为我哭的时候妈妈也骂我。”
当然,因为节目的片面性,可能田亮在教育上表现好的一面恰恰没表现出来,因为孩子是父母的缩影,通过节目,我们毫不费力就可以看到Cindy的优秀,她懂礼貌,负责任,替身边所有人着想,晚间休息的时候,怀揣那个温馨小秘密的她,就像一个天使,融化了电视机前多少观众的心,更融化了爸爸的心,一声:“爸爸,生日快乐”或许就是为人父最大的满足吧。
老爸有招:
从心理成长的角度,每个不能理性处理自己情绪的大人,心里都住着一个被隐藏的、容易哭泣的孩子。只有在平和温暖的肯定中,在无条件的爱里,这个孩子才能慢慢舒展的身体,一点点积蓄自己的力量,慢慢成长。
身畔的孩子与心里的孩子一样,都需要爱与宽容的滋养。在孩子需要的时候,请适时为孩子送上鼓励、肯定与安慰,传递给孩子父母的力量。
林志颖父子:紧跟儿子节奏的全能爸爸
这一集里,林志颖的表现还是那么出色,“全能奶爸”的称呼是非常有含金量的,不知道林志颖是不是有专门研究过亲子教育,他的任何一个应对孩子的措施都让人拍手叫好,可以说,他总是能够紧踩儿子的节奏,儿子跳着闹着说不要唱歌时,他立马便能让儿子欣慰同意伴舞。而随着林志颖的慢慢放手,Kimi也明显比上一集更放得开了。
可能因为出身单亲家庭,林志颖对孩子的照顾多了一份母性的细腻,然而,与很多有童年缺失的家长不同,他宠爱Kimi,但不是溺爱,他呵护着Kimi的童真,同时又伴随他一起成长,Kimi有着同龄孩子的纯真,懂事却又没有过分懂事,就是这样的恰到好处,让他尤为招人喜爱。
受爸爸影响,Kimi是个浑身正能量的孩子,“面条好爽口啊”,“食物好香啊,闻起来好好吃的味道”等等,足以见得,正面教育的影响力。
在林爸爸和儿子相处的画面中,有几个细节特别打动人。
首先是做饭的时候,鸡蛋掉在地上了,林志颖立刻吩咐儿子拿面巾纸清理干净,作为爸爸,他没有责怪孩子,而是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我相信,更多的中国家长是一边责备孩子,一边自己赶忙收拾一地狼藉。
第二个细节是闹钟急剧响起,吓坏了Kimi,因为对未知的恐惧,他嚎啕大哭,林志颖立刻冲进房间,将儿子搂在怀里,安抚他的情绪,等弄明白是因为闹钟的声音吓哭了儿子后,他开始引导儿子,把闹钟变成玩具,最后闹钟成了Kimi的好玩具,甚至是随身携带的好朋友,不得不感叹,父亲的引导是一种神奇的力量。
因为爸爸优秀的教育方式,小Kimi也真的是很有修养:
王诗龄小盆友欺负小羊,Kimi挺身而出:不能欺负它!王诗龄扔下他去坐羊车,他轻轻对自己说:“没关系,带它吃草”,继续默默放羊;摔跤后他明白自己的任务是什么,立马爬起来追羊;和Cindy玩得正开心,王诗龄回来找他,他有瞬间不开心但却淡然处之,心里却默默想着适才陪伴过自己的Cindy。
迫不及待想看到Kimi长大的样子,是不是会像爸爸一样,成为一代人的传奇呢,抑或是,会比爸爸更出色?
老爸有招:
儿童教育里有一条理念:错误是学习的好机会。在林志颖身上,这条理念得到完美诠释。生活中,错误几乎不可避免;但面对错误,不同的处理方式会带给孩子截然不同的收获:是让孩子学会负疚、哭泣,还是学会迅疾平和地处理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如何让孩子在错误中成长,是很多家长需要学习的。
郭涛父子:爸爸硬汉儿爷们
看过节目的观众对小石头的评价大多是“爷们”,硬汉、爷们仿佛是这对父子的标签,对于小石头的成长,郭爸爸的教育方式像是电视机前的大部分家长,更多的时候,他渴望儿子做自己想象里的男子汉,却找不到更好的方式去帮助他成为那个男子汉。
印象最深的是儿子拒绝表演唱歌的时候郭涛对待儿子的方式,他恼怒儿子的逃避,先是单独谈话,谈话不凑效时他将儿子推出了门外,后来更是斥责儿子不勇敢。但实际上,对于6岁的孩子来说,我觉得郭涛对孩子的要求未免有点太高,这么小的孩子,他是没有办法用语言来准确表达自己对唱歌拒绝这个想法的,逃避是他能想到的唯一的方式。做爸爸的应该想办法引导他说出自己的想法。
这对父子相处最有趣的一幕就是做饭时,儿子化身爸爸的“遥控机器人”,爸爸按遥控器,儿子便接到指令开始工作,这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方式,适合所有家长借鉴学习。游戏能够开发孩子的智商,而生活中的亲子游戏并不拘泥形式,它可以是随时随地的。孩子可以化身小邮递员帮家长去信箱取信件,也可以化身为小保洁员帮妈妈打扫卫生……
小石头的出色除了表现在做家务时的游戏创意之外,还表现在张亮叔叔被罚拉磨的时候,小石头是除了天天之外,第一个主动上前询问要不要自己帮忙的孩子,满满的感动,铁汉也柔情啊。
老爸有招:
我们的教育方式,常常会对男孩子过于苛求,你是男孩子,所以不能哭,你是男孩子,所以要勇敢,你是男孩子,你不可以逃避……但男孩子,他首先是个孩子,因为是孩子,作为家长,不要随意给孩子贴上种种令他不愉悦的标签。家长需要做的是理解孩子,引导孩子。爸爸郭涛可以多顾虑下石头的面子,这个年纪的孩子敏感,害羞,好好爱护他,别在大家面前伤他自尊心。
张亮父子:是父子,也是好兄弟 张亮是最让人刮目相看的爸爸,不得不承认网络上流传的,会做饭的男人最酷最迷人。
匀而密的切菜声音响起时,张亮微博上的女性粉丝应该又多了一大票,这是一对超级有爱的父子,时不时想祈祷节目组再多给这对儿来点镜头。
我其实是个泪点特别高的人,但我对张亮父子温情的亲子互动竟是毫无免疫力,当张天天小盆友为了爸爸张亮不受惩罚,不顾张亮误会,着急地到处去找狗尾巴草时,我的眼睛一下就模糊了。“爸爸,我只是想给你找一根狗尾巴草。”也许电视机前不止一个家长心里做了这样一个假设吧,假如我的孩子这样跟我说,该是多甜蜜的一件事情啊。
张亮和天天之间,还有一件特别感人的互动,晚上休息的时候,为让天天体会别人感受,张亮采取了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来帮助天天换位思考,他通过情景演练扮村长叫大家集合,反应一懒懒散散,不愿动,反应二立刻跑到村长前报道,然后问天天如果他是村长更喜欢哪一种反应。这种生动的教育方式让我真心的觉得要为他点个赞!好样的!作为家长,我们可能会告诉孩子要替其他人着想,但极少有家长会像张亮这么生动地演绎,爸爸的这种做法更能让孩子接受和理解换位思考这个道理。
老爸有招:
角色扮演,可以让自己更好地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用孩子的视觉来看世界,也可以让孩子更好地走进成人的世界,了解到成人的不易之处,给予成人理解和支持。
王岳伦父女:懒爸爸的另一面
还记得上期节目后,我在文章里封了王岳伦一个“最懒爸爸”的称号,看完这期节目,心里着实有愧啊,虽然给宝贝扎辫子也好,父女俩做中餐也好,王导不是一般的笨手笨脚,但不得不承认,王导其实还是有勤快的一面的,而且是超勤快的一面,平反一下,上次说的“最懒爸爸”收回。
郭涛第一期最后说的话很暖心,带了孩子,才知道老婆有多么不容易,据说,曾经不食人间烟火的王导现在油瓶子倒了也会扶了,带孩子的不易此刻应该深深体会了吧。
我们来看看王导的表现:早上去指定地点取早餐,一大早就起床的是爸爸王岳伦,晃悠到指定地点时,竟然连工作人员都没有来,最理解女儿王诗龄的应该就是王爸爸了,因为吃是女儿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所以爸爸才会这么上心吧。美中不足同时也猛戳笑点的是,王导认路的能力不像汉纸,特像一呆萌妹纸。去早餐之后的午睡,又展现了王导勤快外加柔情的一面,哄王诗龄小盆友睡觉后,王导开始轻柔地给女儿抹花露水,温馨爆棚。
表现如此赞的爸爸,萌妞王诗龄的回报也特别给力,爸爸笨手笨脚做了一大锅黑暗料理,料理做好后,爸爸温情提示女儿只要记得避开自己的食物就好,最好是吃张亮叔叔做的食物,王诗龄突然就大哭起来,边哭边喊:“我要吃爸爸做的饭,我要吃爸爸做的饭。”想必这是最让爸爸开心的哭闹了。
给王导平反后,不得不说,原来最懒的是王诗龄小盆友,她为了能够坐羊车,竟然抛弃了小伙伴Kimi,独自享受不用走路的乐趣去了,小Kimi算是伤心喽。
老爸有招:
王导在随后的采访里不无开心地说这几天给自己和孩子带来的转变,他觉得孩子和自己的关系更亲近了,也经常跟爸爸商讨要一起做什么。要当上一个合格的父亲,建议各位爸爸先努力走进孩子的生活吧。
有人说“男人只会变老,不会长大”,有时还真是挺有道理,爸爸们有时像是另一群孩子,甚至有时会做出比孩子还幼稚的行为。节目里的父亲,褪下明星的光环,只是一名最普通的父亲,他们在节目里遭遇的困境,也是生活中爸爸们可能会遭遇的困境。相信这个节目之后,屏幕里的他们,和屏幕外的你们,都会开始为做一个合格的爸爸而努力。
节目最感人之处仍然是如片尾曲所唱,“你拼命发芽,我白了头发”,做父亲的如此努力地走近孩子,是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等有一天,你白发苍苍时,他可以更好地独自远离。
(转者注)建议同步看父子亲情动画片《光之塔》,要和孩子一起看哦!
附1:《爸爸!我们去哪儿?》节目简介:湖南卫视第四季度全新推出大型明星亲子旅行生存体验真人秀,该节目版权和模式购自韩国MBC电视台的《爸爸!我们去哪儿?》。节目为季播,第一季共12期,由林志颖父子、田亮父女、郭涛父子、王岳伦父女、张亮父子联手担任嘉宾。播出平台:湖南卫视,金鹰卡通,播出时间:2013年10月11日起每周五22:00,重播时间:周六下午14:00;周日下午16::00,主持人/村长:李锐
附2:我的感悟:放下面子,做真朋友,让孩子走得更远 ——参加幼儿园家长会有感
最近参加侄儿所在幼儿园的家长会,并有幸做了回“安全教育”助教,有机会近距离观察同班的爸爸妈妈们,也看见了“田爸爸”的影子!
看见漂亮可爱的儿子在现场表现出一些不讲理、任性时,妈妈会当着众多爸爸妈妈、同学的面,大声地呵斥,在快乐的亲子游戏环节索性生起闷气,大力排斥来抱自己的孩子;看见内向温婉的女儿因小冲突哭泣时,一边的父亲脸色真是“晴转多云”,这个孩子偷偷瞟一眼时,父亲还是脸有暮色,于是小女生又低头低声哭泣,不知在家是否也这样(心痛啊,这个孩子太像电影明星刘烨了,所以印象特别深刻);还看见一个非常好动、大胆、没有纪律意识的孩子(其实很聪明的一个孩子,只是太爱打破常规,表达自己了),让我万没想到在亲子游戏前在一边哭了,后来见脸无悦色的爸爸索性把他拉到一边的小树下开始“教导”„„
说心里话,看见这些内心真是有点痛,有点凉,为什么天性纯真、善美、独特的孩子,长大后会有那么大的差别?也许就在这些里面。
值得爸爸妈妈们思考,为什么“田爸爸”成为中国父母的典型?让“就像一个天使”的“Cindy们”从小哭到大,哭到披上婚纱,哭到成功遗传给自己的孩子?!
孩子寄托了父母太多的梦想和希冀!孩子越像自己,越容易引起父母的恼怒、抵触情绪,有时是不自禁的。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完美”,讨人喜欢,迫切希望自己没有那些“小毛病”,获得他人的认可与尊重。于是,就这样开始要求自己的孩子,甚至对那些很天然的东东深恶痛绝,为什么呢?因为孩子就是一枚镜子,在时刻提醒自己有多么不完美!
所以,爸爸妈妈们真需要“换心”,改变价值观,承认世界不完美,自己更不完美,学会接纳不完美的世界,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接纳不完美但独一无
二、有其天赐禀赋的孩子!在孩子面前放下面子,忘记自己的孩提际遇,放下成败得失,做孩子的真朋友!
让我们一起用心轻唱“你拼命发芽,我白了头发”,向好妈妈好爸爸快乐进发!
第三篇:好爸爸,好妈妈
第三节 好爸爸,好妈妈
有人说 “孩子是父母一生最好的作品。”的确,孩子身上不仅流淌着父母的血,更沐浴着父母的言传身教,传递着父母道德品行,寄托着父母理想愿望。
心理学家海灵格告诉我们,幸福家庭关系是这样的:夫妻俩亲密并肩站立,孩子站在父母的前面中间位置,形成稳定的等腰三角关系。孩子要受到爸爸妈妈的同步呵护才有安全感。妈妈代表情感,爸爸代表理性,孩子靠情感来滋养内在的生命,靠理性来发展外在的世界。同时沐浴在来自父母双方的阳光雨露,孩子才能成长茁壮。
一、为孩子构建良好的原生家庭
第二节中我们提到了原生家庭,能够理解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人生会产生很重要的家庭,那么我们应该给我们的孩子一个什么样的原生家庭?什么样的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最好?
一个爸爸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好好疼爱孩子的妈妈;
一个妈妈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欣赏并推崇孩子的爸爸!
可以在一起、也可以分开,但不能没有爱!
尊重是最深层次的爱!孩子的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否认孩子父母亲的其中一方,等于无意识里也否认了孩子的一半;
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研究,当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也就是吃饱穿暖之后,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爱与归属感,它们像心灵的食物,若是得不到,会令人感到空虚沮丧。
孩子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与爸妈连接的归属感,那是超越了一切事物的渴望,那么,孩子是通过什么方式与父母连接的呢?就是做和父母相同的事,因为通过做相同的事,孩子可以感觉“我们是一起的”,这就是归属感的需求。因此,孩子根本不会理会自己在做什么,有时甚至是触犯法律也不管不顾,因为他们强烈的归属需求就像饥饿时只要能吃饱,甚至犯险去偷食物一样。
在一个家庭里,如果妈妈常说爸爸不好、不认同爸爸,孩子为了能和爸爸连接,会采取强烈的方式,也就是和爸爸做相同的事或发生相同的事。但因为这不被妈妈允许,所以孩子表面上会听妈妈,然而私底下会像爸爸,甚至在潜意识里跟随着爸爸的命运。
当我们否定自己的丈夫或妻子时,我们正在给孩子什么样的信息呢?
“你爸爸是懒惰、不负责的人,你以后不要像他一样!”
“你妈妈死爱钱,你以后不要像她一样!”
“你妈妈爱唠叨,你以后不要像她一样唠叨!”
“你妈妈都不顾家,你以后千万不可以像她一样!”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肯定会出现这些行为:懒惰、不负责、死爱钱、爱唠叨、不顾家。为什么?因为他心里强烈需要和他的父母连接,但有关他爸爸/妈妈的信息却全是负面信息,他当然只能跟这些信息连接,做出相同的行为来满足与爸妈连接的归属感。简单地说就是,当你越不尊重对方,孩子就会越像他/她。
有人说,我只放在心里没说出来呀!不要自欺欺人了,孩子的感觉无比敏锐,就算表面上没说,如果你心中有这些信息,一定会在无意识里显露出来,而你的孩子一定会感受到。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既然与父母连接是孩子天生的心理需求,那就提供更多正面的信息来满足孩子连接父母的需求。
“孩子你真了不起,你和你爸爸一样真聪明!”
“你和你爸爸一样讲义气!”
“你和你爸爸一样人缘儿很好!”
“你和你爸爸一样很孝顺!”
“你跟你妈妈一样很善良!”
“你跟你妈妈一样很有爱心!”
“你跟你妈妈一样喜欢学习!”
“你跟你妈妈一样做事很认真!”
不只是称赞孩子,重点是称赞孩子“像爸爸”“像妈妈”的地方,透过这种方式,孩子会朝好的信息方向与爸妈连接,心中对归属感的渴望也会得到满足。
当孩子连接的渴望被允许了,就不会那么强烈地在暗地里连接那些被否认的缺点。尤其是离婚的父母若能这样做,孩子必能有好的发展,他们会学到大人有时候会吵架,夫妻有可能会分开,但是他们却能承认彼此的位置,也承认对方的父母身份,这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身教,也是莫大的祝福。
作为父母请你一定记得:你现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你在重新创造一个文化。过去不对的事情,不要持续下去;过去好的经验,要把它传承下去。你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家庭幸福。爱的误区:
误区1:孩子,对你严厉是为你好 案例1:
前来心理咨询室咨询的A小姐,她得妈妈很强势,对女经常挑剔,经常会对女儿说:你自己想想你哪里错了!A小姐,小时候长期被妈妈指责和要求反省,但是妈妈并没有给予清晰的指导和教育,只是每次都让她自己反省。在恐惧和焦虑之下,孩子感到了被抛弃和嫌弃的风险,所以就会拼命地反省,甚至是夸大自己的错误程度,以期望换取妈妈的原谅。
A小姐长大了之后,人格的发展出现了几个显著的特征。一个是她很自卑,对自己充满了自我怀疑和否定,比如最近她和男朋友分手了,在我们的对话里她对自己有很多的谴责。第二是她经常容易焦虑,遇到事情容易想的很多。第三是她对自己要求非常高,有明显的完美主义倾向,认为自己必须要把一切事情都做得很好,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情,都必须全力以赴。这样的性格特征,造成了她长期焦虑,精神压力大,一方面容易取悦别人,另一方面又对很多事情很挑剔。
身为父母,我们要给孩子爱——无条件的爱,无论孩子俊丑,聪明还是智力一般,调皮捣蛋还是乖巧可爱。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受,无条件的接受孩子,理解孩子,信任孩子,认可孩子。这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误区2:孩子,你是我的全部 案例2:
前来咨询室咨询的来访者是家里的独子,他的母亲对他倾注了很多的爱和感情。在他的母亲心中,他是最重要的。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会对自己述说她的苦恼、艰辛和种种的不如意。对于还处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他们常常会把父母的不幸归结于自己,他们会努力做一些超乎自己能力的行为,来弥补自己内心的亏欠。因此,在他四岁时,他就踩着板凳给母亲做饭的举动。从心理学的角度,这类行为更多的不是源于孝顺,而是源于内心的不安全感,他希望讨好母亲,来让母亲欢喜,从而冲淡母亲的忧愁。
在他的内心中,他知道自己是母亲心中最重要的人,为此,作为回报,他也要把母亲摆在第一位。在他的婚礼上,看着母亲,他突然开始哭泣,吓坏了来宾和新娘。那时,他心里一定是在为自己把本应全部都给母亲的爱分割出一部份而内疚,在他心底潜意识中,他认为这就是一种背叛。婚后,他断然否认婆媳之间存在矛盾,他说,我们家永远都不可能出现这类的问题,在我们家母亲永远都是第一位的。但是,母亲还是失落,于是,她就常对着儿子哭泣,因为这样会唤起母子间原有的同情内疚与亲密。他对母亲的痛苦表示了强烈的内疚,他认为一定是自己的媳妇不好,惹母亲生气了,才会让母亲这样痛苦。夫妻关系急转直下。孩子的出生再一次改变了家里的格局,他很喜欢孩子,他的爱再一次被分走了。于是,母亲再次告诫儿子,一个男人这样儿女情长是没出息的,你要以事业为重。从此,他的家里鸡犬不宁,每次他下班回来面对的不是来自母亲不受重视的抱怨,就是妻子得不到爱的埋怨,还有孩子得不到关心的委屈„„
一个家庭一般只能有一个孩子,孩子常常占据家庭中的主要地位,孩子承担了父母长辈太多的爱,也承受了太多的期盼。很多家长,为了孩子,可以牺牲自我,放弃很多,放弃自我的发展,放弃自我的空间,放弃夫妻的交流。其实我们用爱自己建造了一座牢笼,我们和孩子都成了爱的囚徒。
一个家庭中,最重要的关系是夫妻关系,然后才是亲子关系。好的父母关系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健康的家庭关系,是父母共同把孩子抚养长大,把孩子带到一个更广阔的天地,让他们独立,从而享受着孩子成长的乐趣,而不是把孩子的世界同自己的生活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如果把亲子关系放在家庭中的第一要位,父母对待孩子的爱就会产生偏差,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会发生爱的误读就会出现案例2中的情况。
任何一个人,如果把自己的爱全部都给了另外一个人,并且把自己的前途和希望都寄托在这个人身上,他必然会对这个人寄予很高的期望,他希望这个人会回报自己的付出,回报自己的爱,而这就变成爱的交换,而不是无条件的爱。父母不需要为了孩子放弃自己一切,父母需要有自己的成长空间,有夫妻正常的相处空间,有自己的事业成长空间,有自己减缓压力的空间。只有自己不断成长,才能不过于依恋孩子,才能适应不断成长的孩子,也才能赢得孩子更长久的敬爱。
我们要给孩子以自由,与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各自都有自己的空间,让孩子能独立成长。
爱是以孩子的成长为首要任务,根据孩子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自己身为父母的角色,从无条件的爱,到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探索世界,最后,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意识,独立人格的人。但是教育往往在方寸之间发生偏差,天下的父母都会认为自己提供给孩子的就是最好的爱。
三、好爸爸、好妈妈绝招
良好的亲子关系就是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帮助,互相信任,共同成长。第一:放低姿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当我们高高在上时,自然会与孩子拉开一定的距离,沟通便无从谈起。其实,孩子有他们眼中的世界,只有放低做父母的姿态,蹲下来和孩子站在同一个高度对话,我们才会找到许多曾经不解的答案。
曾经听一位妈妈聊起她淘气的儿子,这个4岁的男孩似乎有着天生用不完的精力,连刷牙时也总是不停扭动身体,对着镜子扮各种鬼脸。妈妈一再提醒他要好好刷牙但收效甚微,直到有一天,妈妈自己在刷牙的时候,突发奇想地蹲到了儿子的高度,来尝试一下令儿子百玩不厌的动作,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原来,在儿子的高度看过去,镜子略有凹凸不平,成像便有哈哈镜的效果,这个发现让妈妈都觉得很有趣,更别说对一切充满好奇的儿子了。
由此可见,沟通的前提是父母要能够从孩子角度来想、来观察、思考孩子这么做是为什么。当我们能够更加理解孩子的时候,就不会再觉得他的举动是无意义的,就能与他很好地沟通了。
第二:了解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曾经有人做过调查,给父母出了一份考卷,上面列了几十道题: 你的孩子最崇拜谁? 他最好的朋友是谁?
你的孩子感觉最兴奋的一件事是什么? 从小到大,哪一件事对孩子打击最大? 孩子最感兴趣的一次活动是什么?
这些父母的孩子也得到了同样一份问卷。把父母与孩子的答案对照,人们惊奇地发现,没有一位父母能答对一半以上的问题。这些父母可能熟悉孩子身上最微小的一颗痣长在什么地方,却怎么也搞不清楚孩子崇拜的偶像是叫迈克尔·乔丹还是迈克尔·杰克逊。
了解孩子,试着走进他们的世界,或许我们就不再感叹代沟的存在,与孩子交流也更加顺畅。
第三:理解孩子的情绪和个性
我们允许自己表达情绪,而在孩子伤心难过的时候却说:"不许哭!别哭了!再哭?像个男子汉!"百般阻止孩子发泄自己的情绪,我们会将孩子的负面情绪定义为“无理取闹”、“要挟父母”。
哭是一种最原始、最基本的情绪表达方式,父母要对孩子的表示理解。孩子因为年龄的原因,很多时候不会表达自己的情绪,而教会孩子用更多更恰当方式表达自己,是父母的责任。很多时候,家长埋怨孩子“倔”,不能沟通,其实,倔是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孩子之所以不接受意见,是因为我们的意见只站在自己的立场,而没关注孩子的感受和需求,也没有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去与之沟通。第四:尊重孩子,多给孩子选择权
通常3岁的孩子已经开始拥有简单的决定能力了。这时,爸爸妈妈要有责任有意识地进行“基础教育”,让孩子开始学习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举例来说,可以让孩子自己决定穿什么衣服上幼儿园,先告诉他一些简单的穿衣规则,什么场合穿什么样的衣衫,然后再让他自己决定。如果孩子仍然穿选错的衣服去幼儿园,爸爸妈妈可以先不要指出,等孩子意识到周围人的眼光,得到“教训”后,再教导孩子“应该为自己的行为做决定”,这样体验式的学习能够让孩子成长得很快。
要孩子负起自己的责任,父母要先能守得住自己的界限。父母常常越位,承担孩子的责任,包办孩子的生活,规划孩子的人生,实质上是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权利和机会。身为父母,我们必须意识到,无论是对于孩子,还是我们自己,“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第五:与孩子做“朋友”要控制尺度 从孩子的成长与情感需要出发考虑问题,与迁就、溺爱不同。当然,威信的建立是以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为基础的,而不是靠威严来形成的。父母既要平等地对待孩子,使孩子乐于与父母玩耍、游戏,又要建立起父母应有的威信。如果以10次亲子沟通的过程来说,不妨和孩子做8次朋友,2次扮演长辈。始终要记得,我们和孩子可以是很要好的“朋友”,但还是要让他了解我们家长的角色。爸爸妈妈应该在世俗的成功与快乐间找一个最好的平衡点,从某种程度上,孩子的未来是父母的选择。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家庭教育是一个终身的教育,让我们伴随孩子一起慢慢成长!
第四篇:好爸爸 好妈妈
好爸爸 好妈妈
我有一个好妈妈,还有一个好爸爸,妈妈扶我学走路,爸爸让我骑大马,摔了跟头别害怕,一步一步就长大。
第五篇:好爸爸好妈妈必读
好爸爸好妈妈必读:绝对深刻的五句话
当一些中小学生的父母拿别人孩子的好成绩说事,以此教训自己孩子时,不知这哥们是否捎带脚把人家孩子他爸他妈拿来与自己比照一下。不信打赌试试,像这种动辄跟别人攀比,比得自己和孩子灰不溜秋的主,估计在社会上混得也好不到哪去。而那些事业有成之士往往孩子也是比较争气的。虽说如今不搞“有其父必有其子”的株连那一套,不过辈辈相传的老话在剥去其粗砺低俗的外皮后,竟然显出几分质朴无华的道理来。就拿父母的个人素质水平与子女成长的关系这方面来讲,有五句老话做学生家长的还就不能不知。
第一句,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父母素质境况对子女成才的影响。
其一是遗传作用,大凡成功人士,皆为人之精英,表现出思维敏捷、聪慧灵动,其子女肯定也不会蠢笨,这是生物学上的遗传基因在起作用,由不得你不服。其二是环境的熏陶。在事业有成的家庭,小孩生下来,经常看到的是书、画,听到是朗诵、歌唱。往来亲友话语中多是讲学术做研究干事业。所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耳濡目染之下孩子好学上进的性格,就悄悄在心田里扎根了。古代的孟母就深喑此道,不惜三次举家搬迁,终于在一所名牌高中旁边住下来,孟子天天耳闻书声,目睹白领,终于成长为万世敬仰的国学大师。要是搁现在,在《百家讲坛》长期开办讲座,名声银子尽收腰包,哪轮得上于丹这个小女子这儿得瑟,可见生长环境对于青少年的成长作用不可忽视。其三,资源的活用。成龙大哥是世界大牌,因此祖明生下来名师早就恭候多时了,你还别小瞧那小公鸭嗓,愣是生拉硬拽的成了小龙。梅兰芳大师的儿女也是从一发蒙就有师叔师姑名角亲传,焉能不成气候?更不要说霍英东的儿子传承家业,李嘉成的儿子名冠香江,生长在掌控资源位列主流的人家,每天被人才和机会团团包围,想不成功都难。而下层的子弟们生活在贩夫走卒中,耳边充斥着鸡毛蒜皮的琐碎和无聊,其境界走不出胡同串子的圈子。
有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大学生在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问他:长大了想做啥?放羊娃说:“娶妻。问:“取了妻干啥?”答:“生娃。”问:“生了娃干啥?”答:“放羊”。逼仄的环境孕育不出胸怀四海的豪杰。其四,事业有成之人一般具有勤学苦钻,拼搏上进,勇于挑战,敢为人先的优秀特质和审时度势、进退有据、不盲目、不迷信、不极端、不偏执的完美性格以及诚信优雅、豁达大气、知性睿智的气度,这一切不但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们的言行,也容易形成亲子间敬而从之的良好局面。即使有些家长和孩子们沟通得不算太好,但敬畏之心使孩子会无选择条件服从。相反,那些不学无术粗俗浅薄,鼠窃狗偷,萎琐无能的家长在儿女们眼中是贬值的,由于儿女对他为人的不屑,导致不接受他的管理教育。其五,混得好的家长心态平和、宽厚,自身对人生的感悟接近哲人圣贤,教育起孩子来,有理有据,可圈可点,效果也是不错。而那些不努力不经营,混天度日,一辈子游走在社会边缘,对主流阶层充满妒忌与愤恨的家长,除了释放对现实的不满和让儿子替自己活出个样来的发狠以外,估计也说不出多少有水准的东西。孩子对他们转嫁责任的做法本来不屑一顾,对他们的偏激或无用的唠叨更是嗤之以鼻,这样的望子成龙能有多大的效果,还真看不出来。
第二句,不瞎不聋不做家翁——给孩子一片自由的空间。
这是老辈子传授给准公婆的古训。你想啊,新媳妇从一个截然不同的环境带着截然不同生活烙印来到你家,若公婆天天瞪大双眼观察,不厌其烦教训,实行二十四小监控。估计等不蜜月结束,新媳妇就得自请休停,要不干脆点,一条白绫“自挂东南枝”了。古往今来,升级做了公婆的人常常装聋作哑,宽容待下,以求得家宅平安,福寿延年。如今世道变了,儿媳妇们咸鱼翻身,再也不用看公婆的脸色了。脱可有些人的责任心依然那么强,将监控的目标又锁定在自己卵翼下尚未逃出来的儿女身上。天天瞪着锐利的眼睛,说着喋喋的话语,不顾儿女的厌烦,顽强的尽职尽责。于是,愈管愈差,豁个论堆,甚至子女与父母之间反目成仇,更有甚者将亲骨肉监督成弑父杀母的冷血逆子。想想老祖宗说的话吧,耳目塞听一点,责任心淡一点,给儿女们足够的喘息余地和广阔的自由活动的空间。学习成长是孩子自己的事,要让他们自己去实践去体验去感悟,不要事妈似的絮絮叨叨,包办代替。事实上,越是较少得到照顾的孩子生存能力越强,越是娇生惯养的宠儿,面对未来世界越是茫然无助。你可以代替他做事,却代替不了他成长,更代替不了他作为一分子生存于这个世界。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从幼稚到成熟,从娇嫩到强大,从无知到丰富的动态发展过程。碰钉子,走弯路,出故障都是正常的,没什么值的大惊小怪。在孩子遇到挫折或失误时,或出手帮扶一把,或伸手点播一二,或干脆不予理睬,让他自己爬起来。切忌不要将孩子成长中出现的知识性性技术性问题当成道德品质的顽劣加以责骂,更不要不分清红皂白,怒斥痛击,使孩子对前进成长心存畏惧,从此变的懦弱和消极。孩子的事让孩子自己做主,电视剧《家有儿女》中子成龙的母亲节衣缩食,含辛茹苦的供莎莎弹琴,但莎莎把学琴看作是一种压力和苦恼,千方百计装病逃脱比赛,最后差一点神经错乱。莎莎的父母花钱受累差点害了孩子,这个活生生的典型就是很好的反面教材。兴趣是成功的保证,孩子们只有对自己想做爱做的事才会产生真正的动力,才会有成效。
第三句:巧娘拙闺女--强势父母阴影下孩子的无奈
常常有这样一种情况:一些父母高智商有本事,但孩子却并不出色,即使家长费尽心机,孩子好象下定决心让父母伤心似的油盐不进。这时会有人叹息:“风水让大人拔尽了。”“巧娘拙闺女嘛”。这种宿命的论调咋听荒谬,仔细琢磨,还硬是琢磨出点道理来。不信,你且听来。
道理之一。娘巧,水平高,眼光高。对闺女那三脚猫的工夫自是看不上。干脆就自己动手方合心意。于是闺女就被撂荒了。
道理之二,在巧娘盛名之下,姑娘再巧也突不破人们的思维定势,在巧娘大量粉丝的保卫下,在巧娘坚挺的票房面前,闺女只得落荒而逃。赌气不干这劳什子了。
道理之三,巧娘自恃手段高强,对学员闺女严厉骄横,横挑鼻子竖挑眼,鼓励少,贬斥多,弄得小女子自信消失殆尽,变得越来越笨。
道理之四,巧娘太强势,处处要比别人高一筹,即使是女儿也不例外的,都要雪藏在她的光影下,让女儿而觉得高不可攀,干脆死了达到和超过巧娘先进水平的心。
俗话说,不怕娘精,不怕娘傻,就怕娘半精不傻,半吊子。该说的不说,不该说的说起来没完。不知闺女家脸皮薄,一点就透。不知孩子心理娇嫩脆弱,得婉转着说。不知女孩孩如企业,声誉如生命,逮谁跟谁数叨闺女的不通路,不开窍。闺女休恼之下,还不把针线笸箩砸了?有时候,我们真的希望我门的父母傻一点,不那么咄咄逼人,不那么好为人师,不那么极端负责,不那么眼光锐利。给孩子点喘息之机,给孩子点自我设计自我完善的空间,给孩子点成功的渴望与希冀。我们给巧娘家长的贴心提示是:
一是,给点空间。人与人之间,包括夫妻之间,亲子之间,朋友之间要有合理的距离,太近了,会让人感到不自在,不舒服,憋闷窒息。对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更要给他们自己观察,自己体验,自己感悟,自己提高的空间。不要把得太严,弦绷得太紧。否则,孩子就就会厌恶反感,失去兴趣。
二是,学会放开。不要事无巨细,样样弄得妥贴周到,不给孩子一点自己动手锻炼的机会。不要怕孩子弄脏衣服,打碎碗,跌破头,放他去摔打去历练,不经历风雨,长不成参天大树。不要怕他迟一次到,坐一次红椅子,挨一次批评,该孩子自己打理的事情就要他自己负责,决不包办代替。只有现在狠心,才有将来的放心。
三是学会示弱。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成功的体验,需要成就感来支持。按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兴趣来源于成功的喜悦,一次实践成功,受到赞扬,他就会对此产生强烈的兴趣,和做好工作的信心,就会一步步走向成功。巧娘几十年的炉火纯青,闺女哪里会轻易赶上她?可为了闺女的自信,不妨装一回笨,让闺女赢一次,示一回弱,向闺女请教一二。在外人,尤其在那些有做媒癖好的婆子面前,有意无意地夸闺女几次,诚如是,则汝女可教,而新秀可出,巧娘之品派牌资源愈加丰厚,品牌价值愈高也。第四句:孩子管在怀,媳妇管才来
不是忽悠,这句话绝对是在下在多如牛毛的治家格言中淘来压箱底的货。
所谓“管”,即教育管理,此时应准确理解为立规矩,建立良好的习惯。本格言的要义在于把握“在怀”、“才来”这一有利时机,帮助孩子建立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一次,笔者在公交车上无意中听到两个妇女的谈话。一位夸对方孩子放了学就写作业,到点就起床。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叫不起床,不守着不写作业。被夸的妇女淡然一笑说,“我的孩子已经习惯了这样做 ”。不用说,后一位的孩子还没养成这样按时起床,自觉写作业的习惯。
所谓习惯,即长期坚持下来的在一定刺激下思想行为立马产生的反应。是人在一定情况下不必借助外力推动而自觉显现出的特定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从军人看见危难往上冲的大节,到绅士不当着客人剔牙抠鼻的小节,从驻港部队运输车辆的队型排列的外观,到小童将废弃的包装袋丢入垃圾桶的内务,习惯在悄悄规范着人的行为,也决定了人和事业的成败。好的习惯带来好的运气。一次招聘中,一群大学生侃侃而谈,滔滔不绝,只有一个人在面试前随手轻轻关上了旁边的自来水龙头。结果他被录取了,总裁说,良好的习惯反映了个人的品质和作风,我们需要的就是这样脚踏实地,注重细节的员工。”
那么,好的习惯何时养成容易见成效那?古人告诉我们了,要在孩子尚且没独立,媳妇刚刚进们的时候。原因嘛,有三:一是此时娇儿和媳妇的内心一片空白,填什么是什么,切不易褪色。一经养成终生不改。二是父母在儿女和新媳妇心中的权威还很大。你提什么要求,例如,看书写字眼睛要拉开一尺距离、老人的饭要双手奉上,他指定会欣然接受,并以落实得好感到自豪。三是此时的儿女尚未与外界接触,外界的纷扰喧嚣还被拒之门外,孩子们如身处佛堂静室,心中一片澄明。对家长的话一定是全部照单全收。四是,此时的孩子还不懂啥叫叛逆,象小鸟接受老鸟喂食样,给啥吃啥消化啥。因此乘小儿女乖巧可人,心地澄明无杂念扰乱时,做父母的把一些学习、做人、做事的规矩教与他,然后认真监督,时间一长,各种良好习惯养成,孩子成为有教养,懂规矩,知廉耻的人。随着不断长大,孩子的好习惯愈加丰富深刻。由饭前洗手的生活习惯,扩展到不利于健康的事不做。由主动给老人让座,延伸到为保护群众不怕牺牲。由认真检查作业,发展到检查出铁轨上脱落的螺丝钉,避免翻车的悲剧。由独立完成作业,演化为大胆改革创新,为国争光。由好学上进,一路成长为专家学者社会栋梁。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作为,作为决定命运。就这么简单明了。
习惯的养成,决不仅仅是单纯的一个动作,一个运作过程,而是雕塑性格,陶冶灵魂,构建行为的基础和保证。跟吸收文化知识,提升能力水平和培养意志品格同等重要,必不可缺。甚至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好习惯的成全。著名教育家孙云晓讲,学习成绩好的孩子的秘诀有三点,一是上课注意听讲,二是认真完成作业。三是作好复习预习。举手之劳,就这么简单,可是要是没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样简单的是也难以做到,提高学习成绩真的就如登天那样难了。
如何帮助孩子门从小养成好的学习、做事和做人习惯那?
一是营造好的氛围。孩子只有在安静整洁,明亮清新的环境中才能踏下心学习培养好习惯,反之,混乱嘈杂,肮脏昏暗的地方孩子不可能真正养成好的习惯。
二是明确要求,规范动作,让孩子明明白白地学和练,不要空洞含混。概念不清,指示不明,让孩子无所适从。
三是激发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和成功的基础。要通过示范表演、儿歌朗诵,情景再现的活泼生动的方法,和表扬鼓励的态度,激发孩子们学习培养好习惯的热情。
四是要持久。好的习惯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立等可取的,有一个模仿到自觉的渐变。有一个巩固扎实的过程,还要作好防止反弹的准备
五是家长的榜样作用。说千遍不如做一件。家长默默无语的行动是最好的示范。要孩子养成什么习惯,首先自己要按要求的样子不走样的做,反之,自己迟到旷工怎么可能培养出遵守记律,严于律己的孩子来那。
第五句: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单看字面,是说对孩子不能溺爱和放纵,要时不时的敲打教训。颇有点封建家长制的暴虐和对孩子人权的粗暴践踏。其实,往深处再想想,在对待孩子的管理上还有一定可取之处的。
先看这个“打字。不能单单理解为粗暴的挞刑。你想,好好的,老子干吗要接常不断的对孩子板子子伺候啊,又不是非亲生的,没道理也不人道。只能引申为“管理,约束”之义。就是家长不但对孩子欣赏宽容,同时也要严格要求,对于孩子的不端行为果断叫停,对孩子的错误和缺点不庇护,不偏袒,明明白白说“不”,对屡教不改的孩子,适当惩戒。
当前,社会上存在着对孩子只能忍让,不能管束,只能哄不能训的偏激的做法,一位老师说,现在的孩子极端自我,特别脆弱,说两句就自杀,出走,抑郁。在当前安全问题一票否决的情况下,谁还敢义正词严地教训学生。于是,一些学生变得无法无天起来。前些日子网上流传的学生公然在课堂上殴打老师,而老师为了不扩大事态,委屈隐忍的画面,曾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最近,媒体又爆出某校长对不学习的学生下跪求学的奇闻怪事。长此以往,师之尊严何在?纪律秩序何在?天理人心何在?那么,在大力弘扬人性化管理,学生的个性和意志不断得到尊重保护的今天,还能不能对学生实施有效的规矩式管理?答案是明确的。无规矩不成方圆,无修剪没有大树。不掐去疯枝赘叶,庄稼难以收成。作为性格多样,又受到外界影响的学生,不是圣婴神童,身上也会有这样那样的毛病缺点,要想让他们成为栋梁之材,必须从幼年开始,对孩子严格要求,经常抓,抓经常,使之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为将来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第一,在学生守则或家长要求的正面表述之后,要从反面再明确哪些做法是错误的,应受到怎样的处罚,让孩子从正反两方面都心中有数,以增强对抗负面影响的能力。
第二,对孩子错误苗头不忽视,对于犯下的错误不姑息,旗帜鲜明地批评教育,树立正确的行为导向。
第三, 对孩子批评讲方式,是为了使批评更好地奏效,慎批评不等于不批评。反对过多干涉,不等于完全放弃对孩子的管束。反对对孩子苛刻的指责,不等于对孩子只能亮绿灯,不能亮红灯。宽容不是放任,欣赏区分是非,严格管束是爱孩子的另一放面,不可偏废。
第四,批评管束孩子要与发现优点,表扬成绩结合,不要一味的冷脸训斥,要让孩子感到你不满意的只是他的缺失部分,对他优势和长处,家长很欣赏,家长是公正的。促使孩子发扬优点改正缺点,防止出现逆反心理和自暴自弃的现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