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后感 俺的作业
从心理学角度谈“问题儿童青少年”
——电影《小孩不笨2》观后感
俺的作业
《小孩不笨》反映了众多关于青少年教育的问题,涉及到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包括父母的教养方式和行为、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学校的教育方式、同伴关系、青少年犯罪及性教育问题。影片始终贯穿的思想是:没有教不会的小孩,只有不会教的父母。性本善论是影片的主题。
在我看来《小孩不笨》整个就一悲剧,影片最后貌似给了我们一个完美的结局,但是,付出的代价是什么?父亲的死对成才的发展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当众受鞭笞Tom需要多久才会愈合心灵的创伤,Jerry对于性有多少认识?这些问题都没有答案。
(一)赞赏教育
影片中涉及最多的是赞赏教育。所谓赞赏教育,是指教育者在教育的过程中,挖掘被教育者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点,及时给予赞美和赏识、鼓励和表扬,以此激发被教育者主动接受教育的方法。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最本质的愿望是希望得到赞赏。”片中开始时父母和老师对于孩子和学生的表现都不满意,见到孩子总是批评、呵斥。Tom博客写的好,不但没有得到妈妈的肯定,反而得来妈妈一顿数落,说他作文写得不好,没有妈妈厉害;Tom帮爸爸把电脑修好,爸爸却说是Tom弄坏了;好久没写过作业的成才,花了一夜时间把作业写完了,老师却说写的很烂,还不如不写„„试想,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每天接触的都是负面信息,他们的心理如何能够健康成长。
借用日本教育家谷口雅春的话:“人都有生就的天赋,而父母不懂真相才没有把他当成天才。孩子身上的天赋是未经加工的钻石,所以不能因为表面上没有天赋的闪光而失望。这种天赋要靠表扬来磨制。夸奖孩子,让自己的孩子发挥出他所有的能量吧!”
(二)青春期的亲子关系
影片中,由于父母从来不对孩子说肯定的话,只是一味的要求孩子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做事,并且永远不满意,因此,两个处于青春期的大男孩都与父母产生了巨大的矛盾,甚至离家出走。但是为什么受到同样待遇的小儿子Jerry与父母的关系却没有那么僵。这是因为成才和Tom正处于青春期,由于生理发育的加速和性发育走向成熟,使他们感到不适应,同时他们的独立自主意识迅速发展,出现了成人感和幼稚感的并存。他们要求人格独立,要求社会地位平等,要求精神和行为自主,希望得到父母和他人的尊重。
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爱的方式并不等于爱,只是一味的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而不关注孩子的精神需要,那就不是真正的无条件的爱。孩子是最能看清世界的人了,大人应该多听听孩子内心的声音。不要以为你说了,孩子就会听,你打了孩子就会按照你的意愿去改变。
成才反对爸爸看他的书包,以及因为被退学,爸爸就对他拳打脚踢,因为他从小就是这样教育成才的:不听话或者做错事就打。处于青春期的成才此时终于反抗了:“你从小打到大,我都十五岁了!”Tom每天还要在妈妈的监督下做作业,时刻都在妈妈的掌控之下生活,他开始反对父母的控制。有一种效应叫超限效应,比如当孩子犯错的时候,父母会不厌其烦的重复的对同一件事做同样的批评,这样就会使孩子从内疚到不安甚至会反感,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这两个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反应尤为强烈。
所以,对于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赞赏,父母更应该关注他们内心的感受,结合其青春期的心理特点,多与孩子进行交流与沟通,真正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营造融洽的亲子关系氛围,帮助他们顺利地度过青春期。
(三)学校教育
影片中学校对于学生的处罚方式,实在令人难以接受,不管那个年代体罚是否是法律允许的,最重的是校长所说:“体罚不是目的,我们是为了羞辱他!”太骇人听闻了,这对孩子来说比死还难以接受,所以,Tom当晚在博客上写他今天死了!我觉得是孩子的心死了,老师打,父母骂,同学嘲笑„„学校给自己带来的是羞辱,家只是个睡觉的地方!
虽然在今天体罚的现象在学校已经很少见,但是并不排除其他因素的对学生精神上造成的伤害。最可怕的是老师的教育观念,严师未必出高徒,就算你加班最多,给学生不在多的课,但是学生不需要,一切都是枉然。教育学生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把握住他们的心理特点,从表面的行为发现根源的问题。最后,校长和付老师都找到了教学的那把“钥匙”——多关注学生的优点,对学生提出希望(罗森塔尔效应)。
(四)同伴关系
得不到爸爸妈妈和老师的肯定,孩子无奈之余,逼不得已去加入不良团伙。因为,在那一群人中他得到了尊重,重新收获了自尊和自信。但是,社会上的不良团伙毕竟是一个心理扭曲的团体,他们偷盗、打架、吸烟,会做各种危害社会的事情。并且他们并不是真心的希望好孩子加入,不是最真的赞赏同伴,他们只是利用Tom和成才,想从他们身上骗的钱财。所以,结果就是这样的,孩子心中最好的朋友,在父母看来却是狐朋狗友,父母不让孩子去接触那些人,但在无形之中却把孩子推向了不良团伙
(五)性教育
小孩子应该从小就进行性教育,小孩子以为牵一下手,亲一下就可以大肚子,并由此造成了众多的困扰,这需要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Tom和Jerry都对性充满了好奇,但是却得不到正确的指
引,所以只能通过自己能得到途径来认识性。不知道Jerry几年后真正认识性是否也是通过色情影碟。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从小孩子开始就要教他们正确认识两性关系,而不是像现在,遇到关于性教育的章节就跳过不讲,让学生自己看。
影片反映了真实的世界中众多现实的问题,值得我们作出深刻的反思,我们作为学习心理学的,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
第二篇:《俺爹我爸》观后感
《俺爹我爸》观后感
周一晚 楼姣 3110103203
这个话剧十分地贴近我们的生活,里面的两个父亲就是我们的父亲,从农村和城市的父亲的对比,我们看到的不是物质生活的悬殊,而是如山的父爱的不同诠释。一个是典型的严父形象,心里很爱自己的儿子,但是嘴上却表现得满不在乎,板着脸面对儿子,只把温柔的爱藏于心里。另一个父亲一直在以儿子朋友的身份关心儿子,但是免不了的管教却总是引来儿子的不满,他有自己过去尚未痊愈的伤痕,却在尽力为儿子创造美好的生活。不管是贫穷还是富贵,每个父亲都会有自己的辛苦,都有自己不想为儿子知道的秘密。他们的愿望其实都很简单,抱孙子,如此质朴;想和儿子在一起,如此简单,而作为儿女的我们却总是难以理解他们这些小小简单的愿望,甚至埋怨他们不理解、不支持我们的梦想。或许是因为我们确信父亲是这世界上最最爱我们的人,挥霍着他们无尽的爱,然而,他们也需要我们的理解和爱。
就快要到父亲节了,借着这个话剧我也想说说我的爸爸。我的爸爸挺幽默的,时常和我开开玩笑,我的小家也保持着不错的轻松氛围。我很感谢自己的爸爸,近些年来他头上的银发越来越多,而且常常容易打瞌睡,常常很疲倦,但是家里的重担又不允许他有丝毫的懈怠。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我考上浙大的那个暑假,家里请亲戚朋友吃饭,由于人比较多,爸爸去请了一个厨师,准备了许多菜肴。那天傍晚到了吃饭时间,突然就下起了雷雨,而爸爸却冒着大雨把菜一一送到了每一桌,他笑着和每个人说着话,那一刻的喜悦的表情永远的印在了我的脑子里。我想让自己做的更好,我想要成为爸爸的骄傲,我确定那会是爸爸最幸福的事,与我有关。整个场面就像是话剧中栓子考上大学时,他爸爸那出人意料又是情理之中的表现,我想不管父爱是如何的深沉含蓄,只要我们学着去和父亲交流,去观察,那么我们就会发现父爱无处不在。
话到此处,我想到最近人人网上很流行的一个主页,叫做“女儿你好我是你爸”,这个八零后的父亲,从他的女儿还没出生就对这个小生命的到来充满了强烈的期待,开始用这样一种流行的方式记录着每一个和女儿相处的小细节、女儿的一颦一笑都可以为他带来难以表达的幸福,他的文字中无处不体现着自己对女儿的浓浓的爱意,他享受着这个小生命为本平静的家庭带来的忙碌和小波澜。
从出生开始,我们便慢慢成为父亲生活的重心所在,他们努力工作为了给我们提供优质的物质生活,其实我们的妈妈不也是这样,因为我们将柔弱化成了坚强,那原本柔弱的臂膀却也能紧紧抱住我们、保护我们。家是我们永远最最温暖的港湾,感谢这样的爸爸妈妈,庆幸成为你们的儿女。
第三篇:《俺爹俺娘》观后感
《俺爹俺娘》观后感
第一次看《俺爹俺娘》这部纪录片的时候是在大二的摄影课上。一想并不喜欢看纪录片的我却被深深的吸引住了。和我一样的还有我们两个班的同学,有些人当时就哭的泣不成声。我们那时看这部纪录片是为了学习焦波这种朴实无华的拍摄风格,但是看的过程中,却只记得“俺爹”和“俺娘”淳朴的样子和性格了。最后学到什么了,还像也都忘了。
前些日子,马老师让我们写一篇纪录片的观后感,我说实话,原本只是想随便找一篇文章充充数,交了作业就罢了。因为我实在是不大喜欢纪录片,纪录片没有电影那样跌宕起伏的剧情和华丽的画面效果,吸引我的地方实在不多。但是有一件事情突然改变了我的想法,我父亲的离世。在前不久,我的父亲因病去世了。这给了我极大地打击。我几乎每天都会想念他。正是这个原因,我突然想起了《俺爹俺娘》这部片子。于是我决定重新看看这部纪录片,算是我对父亲的一种想念吧…
当我再一次去观看《俺爹俺娘》的时候,我心里的滋味真是无法言语。一种极度的伤感充斥着我的内心。看到焦波父亲去世后,焦波跪在爹的坟头哭着说:“爹啊,儿子来看你了,儿子再也不能给你拍照了!”我也跟着掉眼泪,要知道,就在几天前,我也跪在我爹的坟前哭诉思念。这,是一种情感上的共鸣。为了写好这篇观后感,我认真的把《俺爹俺娘》这部纪录片看了很多遍。也查阅了相关的文献和资料。对于这部片子我想从情感、拍摄、数字化及营销三个角度来具体的分析。一,情感角度
这部对焦波父亲和母亲解读的纪录片不是一个凭空的幻想和回忆,而是结合焦波30年前第一次用手中的相机为父母合影留下的照片,加上后期的点点滴滴的摄像以及动态、静态画面、声音、配乐、口述综合而成。这部纪录片对这样一对老人的解读饱含深情,如今,她已经永久地记录下焦波逝去的父亲母亲,他们也成为我们心中永久的记忆了。其实这更是一本声情并茂的“生命纪念册”。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的加工,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通过对真实情况的展现引发人们的思考和认同感。就如焦波把自己的镜头对准自己的父母,展现出在山村的父母后半生的生活,在那样一个贫瘠的山村,有着这样一对朴实的父母。所以,我们都能想象的是,这部《俺爹俺娘》播出后的巨大反响。而我们在这部纪录片里边看到的《俺爹俺娘》的摄影展也引起了无比的轰动。媒体评论:“感动京城,轰动全国”“是近年来惟一让人落泪的影展”,全国各地争相邀请巡展,至今已在十几个省市、一千多所高校巡回展出,观众达百万人次,反响巨大,被教育专家称为“一百年都不过时的思想教育教材”。北京大学向全国大学发出题为:“看《俺爹俺娘》,想俺爹俺娘,孝敬俺爹俺娘”的倡议,其实这已经达到纪录片播出的效果了。
说说这部片子,片子开头一个极有磁性的男声带我们进入这个小山村。而片子从始至终都是用感情在渲染。焦波从父母生活的点滴着手,把他们在田间劳作以及父亲给小孩念诗的情景展现出来。其实,里边最感动我的一个镜头是焦波一大早,天还没亮要离开家去工作的地方,而她年迈的母亲一直送他,远远的望着儿子离开的背影。那个场景甚至让我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每次来学校她是多么地舍不得,我不敢回头看她,我害怕自己会控制不住情绪。就拍摄技巧而言,那个时代的纪录片技术还不像现在这么成熟,这部纪录片,没有浩大的场面,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它朴实,但却震撼。没有华丽的布景,没有充裕的物质生活,它淳朴,但却刻骨铭心。
整个片子是通过焦波平常生活的视频表现的,其中也包含了他长年积累的照片。而第一人称的优势在于能使人动之以情。作者就是通过第一人称的身份把父亲和母亲的故事娓娓道来。在感情深刻之至的时候,焦波甚至哽咽,我们作为一个局外者都不能不为之动容。作者想要表现的那种爹和娘对自己的爱是那么的情真意切。其实,纪录片本来就是反映生活现实的,所以她不需要浓妆艳抹,不需要很多的修饰,拍摄技巧也不是特别强调。
这部片子以她感情和拍摄手法的“真”“善”“美”打动了无数的观众。
在感情方面,所谓之“真”,就是这部片子就地取材,不虚假,不矫揉造作,还原父母生活中的原型。比如从来不去修饰他们眼角的鱼尾纹,他们一些在我们看来很搞笑的行为,他们面对镜头的局促不安等等。所谓之“善”,我们从焦波的镜头下,还有他那一叠一叠的照片里,看到了最淳朴,最生活,最本真的一面。我们领略到山村人的可爱。所谓之“美”,是人性之美。在当今社会如此喧嚣的尘世里,在这样浮躁的大环境下,我们是一群拼命行走的人,但是,山村的父亲母亲却是能让芸芸众生敞开心扉的人,只要我们回头看一下,亲爱的爸爸妈妈永远站在我们身后支持着我们。
曾经见过许多颂扬父爱母爱的影片,有纪录片,也有虚构的故事,无一不是用父母的辛劳付出和毫无保留来打动观众。从未有这样一部片子,以儿子的角度,带着款款深情和深切的感恩,将生活中再平凡不过的细节平铺直叙来,仿佛不带任何悲喜的,又似是诉尽了人间的悲喜。这部片子记录的,是他们对文化的渴望,对生活的热忱,还有对儿孙的爱。“俺爹”和“俺娘”在六十岁之前从未拍过照片。七十五岁第一次拍电视。他们是山东农村里平凡无奇的农民。“俺爹”曾经读过四年私塾,把《论语》背得滚瓜烂熟。他有着对文化的固执的渴望和信仰。他没能成为一个文化人,但他希望他的后代能够成为文化人。犹记得“俺爹”高声朗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样子,摇头晃脑,怡然自得,在重外孙女的要求下,一首又一首,仿佛要把令他骄傲自豪的“文化”,一股脑全都倒出来。他为他有文化的儿子感到骄傲,坚持他的儿子不是在照相,而是在摄影。“俺娘”在第一次拍电视的时候,枯黄僵硬的脸上能看出些微的羞涩,试图把自己藏到屋里。当他们面对镜头时,犹犹豫豫,久久徘徊,竟然连走路都不会了,他们踱着方步,脸上带着好奇而羞涩的微笑,可那笑容中又似乎透出了对儿子会摄影的由衷骄傲。
这是来自他们自身的感动,当他们作为朴实的农民,他们对于文化的憧憬令人唏嘘。
此外,还有一点不可忽视。那就是他们对儿孙的深沉的爱。当他们期盼着儿孙归家,而他们却因故无法回家时,他们反反复复整理着墙上的照片;当焦波返回的时候,娘送他到村口并目送他离开时;当他们抚育了儿子,孙子,又不辞辛劳地照看曾外孙女时;当娘晚上坐在作者床头,东拉西扯,总是不舍离开时,我们会被这两位平凡至极的老人打动。因为他们正像是我们所有人的爹娘。跨越了地域和文化,跨越了年龄和背景。所有的爹娘,都是一样地为我们忙碌着,担忧着。最后,爹走了。而娘还在。回想起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似乎最动人的,也不是什么惊心动魄的牺牲,而正是每一天都会发生的,我们习以为常的那些事情。正所谓“当时只道是寻常”。二,拍摄角度
纪录片以焦波的镜头为切入点,配合焦波的叙述,旁白和现场声,描述焦波三十年间用镜头记录父母的过程,将亲情这一主题多角度全面的呈现出来。
是怎样做到多角度和全面的呢?影片镜头叙事看似凌乱,但其实有其章法,显示出了电视策划不着痕迹,又顺水推舟的作用。仅是时间的线,就多达三条。第一条是焦波拍摄父母照片的时间线,长度跨度达30年,包括爹娘生前死后。第二条是父母养育焦波的过程,主要由焦波口述照片的故事来展现。第三条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与儿子的情感交流,比如过节,比如家人团聚,比如送别等,这条线是相对较短的,它集中在某一年。这三条线穿插,使故事情节丰富、完整、全面。凸显出真实,形成了纪录片“真实就是生命”的主要基调。
而在表现手法上又分为两种层次,焦波的镜头,和记录焦波的镜头。使得纪录片呈现的更加丰满,更加有力度和说服力,是一种“真实中的真实”,令人动容。
在镜头语言上,主要用人物特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主要用全镜头记录人物的生活环境的变化和时间的变化。以小见大,以大衬小。以固定镜头见长,符合全片温暖缓慢的基调。
这正是这部成功的纪录片策划的作用,做到了无声胜有声,用时间和镜头讲故事,感染人。但又没有过多的策划,否则会有摆拍之嫌,纪录片的策划,就是找出方向,找出每一个角度,静静地看,让主体自然的流淌出去,这样真实的情感才能流淌到观众心中。
在拍摄和制作手法方面,记得有一个场景是开始的时候,有记者拿着摄像机拍摄,父母紧张的路都走不好。而焦波在一旁开导二老,并指导他们怎么做好,走什么方位,而整个山村的妇女都围着他们在看拍摄。这部片子的导演没有把这样一段删除,反而是真实地反应到纪录片中来了。这样的手法让人们觉得整个片子都是那么的真切,观众因此更能和主人公一起进入片子体会其中的真情实感。这也谓之“真”。
其实,不管何时不管何地,想起这部片子都会泪水泛滥。虽然不是自己的父母,可是纪录片里诗化的镜头和台词却深深打动了我。留心的同学可能注意到了,纪录片里边有许多镜头是展现山村景色的。其中有太阳初升时的景色,有夕阳西下时的美。我们住在高楼林立的城市,当然想象不到那是怎样一个诗意一样的场景。而将纪录片《俺爹俺娘》的主人公放在这样一个诗化的场景下,更能提高影片的故事性,并增加影片的“戏剧性”效果。这是一种纪实手法。这种手法更能得到观众的认同感。而剧中人物,也采用静态照片导入法,以静带动,从而引出一个个触动人们灵魂的故事。故事虽小,可是却将人物塑造得很丰满,而这位农村爹妈的形象也深入人心。此之谓之“美”。
三,数字化及营销
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使影像跃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人们不仅极其容易获取影像,有了极大的影像传播自由,而且影像的内涵更具人本意义,DV影像是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时间过程、空间变化融为整体的影像构成,它能以生活自身的形态来反映生活,它能调动人自身的感官来感受影像的内涵。DV摄像机摄取的影像放在计算机网络上,更能自由地与文字、音乐、等进行多媒体组合,形成各种形式,使人类的传播方式、表述方式跃上了新的台阶,进入了我们现在面临的影像文化时代。还是由于焦波的天赋,及他的开放思路和务实精神,使他极其自然地顺应了数字化时代的影像发展,最早卷入影像变革浪潮,他是摄影界最早介入DV影像并取得成果的人,他无师自通地驾驭着超越照片影像之外的运动、过程、声音、时间、空间等元素,对“俺爹俺娘”进行了新的纪录,他的天赋尤其表现在对声音的敏感上,照片摄影,似乎是生活的静音区,创作者可以完全忽视声音的存在,然而,声音是人最原初的表达潜能,是人内心情感的载体,是世界绚丽的“色彩”,掌起DV,你要格外注意捕捉的就是声音,有完整的言语和对话段落,才有完整的形象,在焦波的DV素材里,在他自編的影片中,不仅有许多生活自然流淌的情节,还有许多完整的对话段落,比如爹娘为送礼的事的口角争吵;娘在儿子要离开时的相互对话;不但段落完整,而且显示了焦波对爹娘的独到观察,一般人会舍弃爹娘争吵的这种错节,但焦波不但纪录了,而且将它从400多小时的素材中提取出来,編在影片之中,它在表达农村老夫妻之间的情感方面,显得更加微妙。正是焦波对农村生活的熟悉,对爹娘的深厚亲情,在他三十年坚持不懈的拍摄中,使《俺爹俺娘》成了影像经典,溶入中华文化之中。
数字化,为多媒体传播提供了技术平台,在未来多媒体传播中,影像将成为核心元素,超越文字的局限性,恢复人感受信息的整体性,它与以往的媒介及文化传承的相互组合和转换,形成新的表述系统,成为人类社会新的文化景观。焦波的天赋将他带到影像文化的前卫,他的《俺爹俺娘》传播有限公司、《俺爹俺娘》网站,正在数字化的平台上探索,焦波的爹娘虽然远去了,但在他纪录的影像时空中,留下的不止是它的爹娘,还有以《俺爹俺娘》为象征的影像文化的独特魅力。
最后还不得不提及这一整个《俺爹俺娘》的媒体营销作用。焦波用一己之力用照片记录了爹娘30年的变化与情感交流过程。举办了轰动全国的画展,开展之际邀请主角“爹娘”亲身剪彩,《俺爹俺娘》摄影作品荣获首届国际民俗摄影比赛大奖——人类贡献奖。继而又拍摄了记录焦波是如何拍摄俺爹俺娘照片过程的纪录片,拍摄了600多小时的影像资料。在爹娘去世以后,他以此为资料完成了一部24集的纪实连续剧,被认为是我国第一部原生态电视剧,已于2007年初登陆央视。又趁热打铁出了作品集作纪念……这其实是一整串的感动营销,如此,焦波和焦波的爹娘算是感动了整个中国。一直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这才是电视策划背后强大的媒体营销,媒体策划。
第四篇:俺爹俺娘观后感
[顶] 《俺爹俺娘》观后感
中国著名摄影家焦波对家的感情,对父母的孝心!在《俺爹俺娘》中表达的淋漓尽致!
在看视频时,我哭了!而且哭了好几次!泪水来自心灵深处!其中有这样一个场景:焦波的母亲夜送焦波!她用手电筒为儿子照路!迟迟不肯离去!不知走了多远,当焦波猛的回头时发现母亲还在身后!多么伟大的母亲啊!看到这里我想起了年迈的姥姥!姥姥已八十多岁高龄了!和影片中焦波的母亲相仿!不过姥姥身体的身体就不能和焦波的母亲相比了!
我是姥姥一手带大的!所以我对姥姥的感情很深!每次回家时我都特意去看望姥姥!
上次去看她,姥姥正坐在老屋门口做棉袄!她带着老花镜,一针一线的忙活着,嘴里好像还在说着什么!我想姥姥一定是想孩子了!姥姥看到我后,立刻停下了手中的针线活!她慢慢的扶着拐棍站起来,我敢忙过去搀扶姥姥!姥姥起来后立刻抓住我的手,把我拉到了屋子里!姥姥又是忙着倒水又是给我拿吃的!好一通忙活!我告诉姥姥我什么都不吃,她却执意不听!这就是姥姥对我的爱!她不想让我挨饿!
当我要走时,姥姥坚决不同意!非要我住下!她还告诉我她正在给我妈妈做棉袄,快做好了!让我捎着!这就是我的姥姥!一位平凡而伟大的老人!年迈的姥姥时时刻刻都在牵挂着儿女们!从她的举手投足间你都能感知到母爱的伟大!
面对年迈的父母,我们能做些什么呢?请记住:父母永远不会在乎儿女送多贵重的东西!父母只想和自己的儿女聚聚!哪怕只有一天,父母都会高兴的!年迈的父母需要我们每一个儿女!
新年在即,无论你身在何方,能回家过年就一定要回去!不为别的,就为了我们年迈的父母!
父爱如山!母爱似海!我们是父母永远的牵挂!父母是我们永远的牵挂!新年快到了!祝我们的父母健康长寿幸福快乐每一天!
记得常回家看看!
第五篇:《俺爹我爸》观后感
《俺爹我爸》观后感
不得不说《俺爹我爸》这个小剧场十分的吸引我。我其实对于艺术之类的东西并没有特别专业的了解,不会用专业的词汇去评价一项艺术好坏优劣,只能用有没有“感觉”这样的词语来说。而“感觉”本身就是一个特别飘渺的东西。但是这部戏,确实很有感觉。
首先,开场的音乐十分有震撼力。音乐,比语言更能打动人心的东西。音乐哀愁但不伤感,缠绵但不凄婉,似乎在诉说什么。这样营造的气氛十分自然,又有怀旧的风格,比直接用口白高明太多了。
栓子给他爹带回来的礼物是一只铃铛,这只铃铛贯穿整部戏。爹看到栓子给他买东西十分欣喜,但是用一句“乱花钱”硬生生的掩盖了过去,然而他掩盖的手段十分粗拙,欣喜依然是溢于言表的;爹去参加村里人的喜宴,喝的酩酊大醉回来,又哭又笑,神智似不清晰,但是却发了疯一般的寻找他丢失的铃铛;当栓子考上大学之后,他和英子摇着铃铛把这个喜讯告诉全村的人,似乎一点点也不觉得累,只是满心的欢喜。栓子爹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农村父亲的形象:爱家庭,爱孩子,但不会表达出来。他会在山坡上望眼欲穿的等栓子很久,等到了之后却只是平淡的一声“你回来了”。这简单的四个字到底包含了什么?也许,无言的东西才是最沉重的吧。
强子的父亲是一个成功的商人没错,可他一个人把年幼的孩子拉扯大已实属不易,又还闯下了一片家业,这其中的心酸沉重,不足为外人道也。他外表富贵光鲜,与孩子打成一片,内心多少酸悲!强子把栓子拉回家里做客,他对他怀有莫名其妙的过分的热情——一如栓子爹对强子的热情。我想,他们是在为孩子的未来尽自己的最后一份力——为孩子找到一些个可靠的朋友。当他有事要离开时,千叮咛万嘱咐栓子要做这做那,听起来似乎有些滑稽,可这难道不是数十年既当爹又当妈所带来的习惯?后来强子对他说“别装了,我累了”时,他眼角的泪,到底是代表什么?是儿子大了不受管教的了无奈?是儿子看透自己心思的欣慰?是自己孤苦寂寞数十年的伤感?是时光易逝岁月催人老的凄凉?那一滴泪,真是包含了复杂的情思。强子父亲在梦里经常听见一个老人的呼喊“小国!小国!你
快回来吧!”这样的话语。他每每因此而情由景生,甚至悲从中来。那个老人的呼喊,难道不是他心底的呼喊?他在呼唤,一个伴侣,能够陪伴他走过逐渐老去的时光,无论他是贫是富,是美是丑——他实在太孤单了。
我一直以为父亲是一座山,他沉默,却让我能够安心依靠。我似乎没有认真的去理解他,去想他在内心的真实想法。我一有事便去寻求他的帮助,却忽略了他身上有更重的担子。我一直都不是一个合格的女儿,可他一直以我为傲。
看完戏剧我掉眼泪,不仅为了这部戏,还为了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