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
《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读书笔记
原文地址:《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读书笔记作者:凯兹瑞丁英文读书
书中作者以自己孩子在加拿大的学习为主线,介绍了国外的教育体系,并总结出了适合中国孩子的英语启蒙路线和方法,从这本书中我不但学到了科学进行英语启蒙的方法,更看到了欧美国家充分尊重儿童发展规律,尊重孩子的个性,科学的开展教育的方法。
一、英语启蒙越早越好
1、人的辨音能力在婴儿期最强、以后逐年减弱,所以从孩子出生开始,越早输入英语语音信号,孩子的听力辨音能力、听觉记忆能力就越强,对孩子的英语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如果要等到孩子上小学后,才开始启蒙,一方面孩子的辨音能力在下降,另外孩子要学的东西很多,在英语启蒙上不可能投入太多时间。
3、如果等到孩子中文能力变强,孩子的思维模式已经和成人接近了,再进行英语启蒙,孩子会由于听不懂,对英语产生抵触,另外也会不自觉的要求对应中文意思,不利于英语思维的培养。
二、如何启蒙
1、基本思路:像学习中文一样学英语,从听力辨音能力和情境对应能力两个基本点入手。
2、通过原版的儿歌、童谣、动画片来培养语感,不用太关注听懂每一个单词,而在于熟悉英语的韵律节奏,培养语感。
3、在保证原汁原味的前提下,选择孩子感兴趣的资源。
4、儿歌一般比较简单,它的韵律节奏往往能让从来没有接触过英语的孩子很容易接受英语。
5、原版书和动画片的精髓在于它的情境对应,可以构成孩子的口语基础。
6、动画片和原版书的音频,提取出来,在孩子看过几遍动画片之后就开始只听音频,进行听力训练。在听音频的过程中,孩子的脑子里还会有画面浮现,能很好地起到情境对应的作用。
7、不要急于让孩子输出,输出是输入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听力辨音能力和情境对应能力是输出的基础。
8、对于孩子的发音错误,也不用急于纠正,孩子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修正和解决。
9、看什么,听什么,读什么,要充分尊重孩子的选择。
三、英语思维的培养
1、中式英语:在讲英语时,需要对应中文,进行翻译。主要原因是脑子里的储备不够用,没有储备足够多的英文场景。如果不翻译,我就说不出来。这是产生中式英语真正的原因。
2、中国人学习英语:背单词、句型、学语法,而语法的先入为主,恰恰剥夺了我们体会英语语感的机会。
3、解决中式英语的方法:尊重语言学习以及儿童成长的客观规律,按照母语的方式,用最自然的方法学习英语,从声音和图形、场景的对应来学习英语,才有可能摆脱中文思维的控制。
4、英语思维:我的理解就是见到英语,能不经过大脑的英汉翻译过程就直接反应出英文意思。怎么反应呢?这需要大脑中有与事件场景相对应的大量现成的英文表达。
5、动画片、原版绘本、分级读物中夸张有趣的图画能帮助孩子理解故事情节,并且反过来让孩子体会单词的意思---用图画和场景而不是中文来体会句子、单词的意思,这正是锻炼英语思维的开始。
6、培养英语思维,没有捷径,只有大量地听、大量地读,这里说的量是指细水长流,积少成多的量的积累。
四、家长的作用
1、父母应该担起自己的责任,多花一些时间来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以及科学的教育方法,这样可以让孩子少走弯路,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孩子。
2、父母最最重要的是找到孩子的兴趣点。
3、结合孩子的兴趣,选择合适的资源包括(儿歌、动画片、图书)。
4、在你不能确定和孩子说的是正确的英语的情况下,首先要自己和孩子一起去输入、去吸收,看看国外的动画片、国外的原版书中都是怎样表达的,找出对应场景下的语言表达方式。以后再遇到同类的场景时,和孩子一起把书中、动画片中的说法活学活用。这个办法比家长用设计出的句型和孩子用完整的句子对话,要有价值得多。
5、英语培训班只能解决30%的问题,其余的70%靠家庭,家庭才是教育的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地方;
6、父母对儿童英语学习整体方向的把握,远比教给孩子具体的知识更有价值。
7、在孩子有了足够输入之后,再为孩子创造一个英语的互动环境,或者是和以英语为母语的孩子一起交流,或者是和以英语为母语的老师交流。这个交流环境可以通过带孩子上英语班、和国外孩子音视频交流、或者上外教课来解决。
五、亲子阅读
1、读书不仅仅是认字,它应该是一种综合的人生体验。
2、亲子阅读,重要的不是读什么,更不是学了多少单词和句法,而是让孩子喜欢上书,并且有欲望通过读书去了解外面的世界。这个动力不但会推动孩子的英语学习,更会为孩子提供一个广阔的视野。而视野往往比知识更能决定孩子未来的高度。
3、亲子阅读方法:
Ø坐在孩子身边,一手持书,一手搂着孩子;
Ø不要在乎发音是否标准,但是要充满感情,表情、语气夸张的读;Ø让孩子翻书页;
Ø读书时,可以用母语来解释,让孩子找到图片中的乐趣;
Ø每天的亲子阅读时间在15-30分钟;
Ø重点是情境对应,切记逐字逐句的翻译;但是一些固定的名词可以翻译帮助孩子理解。
Ø读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图片问孩子一些问题,拓展孩子的想象力、思维能力。
六、关于国外教育
1、加拿大的小学是从学前班开始的,称为K年级,只上半天课,基本上全年都在学Letter Sound(26个字母在单词中的发音)。
2、北美孩子的课外阅读量非常大,大约是中国孩子的六倍。安妮(作者的女儿)小学二年级时的阅读量在一年200万字,每天30-50分钟;
3、北美三年级以下的学生没有教材,老师的作用是选择各种读物中最精华的部分在课堂上给孩子们讲解。
4、国外的老师会根据孩子的能力布置作业,例如阅读能力差的,老师会让孩子每天放学时带一本书回家,要求家长和孩子一起读。阅读能力好的,则不会有要求。
5、老师定期会给学生做阅读等级评估,教室里的书也是按照等级分类的,便于孩子们选择适合自己的读 物。
6、国外孩子从小就学画画,不是学习如何画,而是学习用图画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7、教育部的责任:不规定教材,但是要求学校按照正确的方法、次序去读,最终得到正确的阅读方法。
8、加拿大学校从二年级开始强调阅读理解,例如:读完绘本后让孩子复述喜欢的部分,画出自己最喜欢的人物或动物,改编故事的结局。
9、培养演讲口才,从学前班开始,让孩子拿着自己做的,拍的,经历过的东西去介绍,并回答大家的提问。
10、北美学校从不要求孩子跟读,也不要求背诵。但是对于朗读和流利阅读却要花费很多工夫。
11、国外的家长送孩子参加培训班,最关心的是孩子玩的开不开心,而不是学到多少东西。
12、蒙氏教育的核心:让孩子做主,父母的作用是观察孩子的敏感期,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
13、国外教学思路:以Phonic(自然拼读法)为主线,在小学教育的最初四年(从学前班到三年级)通过大量的阅读来培养阅读习惯、训练阅读能力。具备这种能力后,再通过它去完成今后的学科学习。
七、Phonics是科学阅读技能
1、Phonics 是针对儿童学习特点,适合儿童学习英语语音的注音系统。它的核心是建立字母(letter)与语音(sound)之间的对应关系,不用借助音标,看着字母就可以直接读出该词的发音,解决单词不会读,无法拼的问题。
2、学习Phonics的前提:大量地听原版儿歌、故事、动画片,进行韵律节奏、听力辨音能力的训练,培养孩子的语感。
3、Phonics教法是:先有阅读接触的基础,再系统梳理一下规则,然后通过大量阅读合适的读物来巩固强化。最终达到的结果是:一个规则不管在什么样的阅读材料中出现,孩子们都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反应出来。甚至说,最后Phonics这种有形的规则变成了阅读中无形的感觉。而这种内化的过程,就是一种语言能力。
4、流利阅读是阅读的第一个目标,以Phonics为基础,通过Phonics拼读单词、熟练掌握那些占据阅读量50%左右的220个Sight Words(常用词),然后靠大量阅读来巩固,最终实现快速流利阅读。
5、先解决流利阅读的问题,然后才是阅读理解。
6、以Phonics的眼光来看,单词不是由字母组成的,而是由音组成的,而音是由字母或者字母组合组成的。这和我们理解的单词是由字母组成的完全不同,在单词和字母之间多了一个“音”,正是这个多出来的音,让老外具备了见到生词会读、听到读音会拼写的能力。
八、Phonics阶段科学选书方法
1、选书不当,会影响孩子的阅读兴趣,还可能让孩子逃避阅读、逃避英语。
2、Five Finger Rule规则:找出书中有代表性的一页,让孩子出声地试读,如果有五个单词以上卡壳,那说明太难了。如果只有一个卡壳或没有卡壳,说明太简单。卡壳是指不会读,或者是读错了没有自己纠正。
3、I Pick原则:
Ø目的: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Ø兴趣:我喜欢这本书的主题吗?(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季节、节日、学校学习的内容,以及孩子的经历来选书。)
Ø理解:我能理解这本书的内容吗?
Ø认识:我认识这本书里面大部分的单词吗?
九、中国孩子的英语路线图
1、两岁以前的孩子应把大力气花在听力输入上,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此时所进行的亲子阅读,重点应该是发展认知,学会把图形与简单的英文表达对应起来。
2、二至四岁的孩子应继续听力输入,同时加强情境对应的训练,通过动画片、原版书来建立对应模式。四岁之前的阅读,一般以绘本为主,辅以孩子喜欢的分级读物。
3、四岁是孩子的阅读敏感期,如果前期听力输入不够,情境对应训练不够,则需要继续。
4、四岁以上的孩子,在学习Phonics的同时,要加大自主阅读的阅读量,尤其要重视加大同一级别的阅读量。
5、如果四岁以上的孩子英语学习才刚刚起步,则可以几步同时进行,先加大听力输入,同时培养英语阅读兴趣,然后开始Phonics的学习,进入自主阅读阶段。
第二篇: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
《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中国孩子英语学习路线图》
读书会
--主持人:嘟嘟妈
今天的读书会上选读的书比较特殊,群里很多家长朋友都听说过,甚至是安妮鲜花的忠实簇拥者,但我们知道,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提倡在书中吸取营养,尽量避免盲目接受。所以我们要讨论、要思考!因此,我们这次读书的速度会比较慢。今天只读一章:中文环境下的英语启蒙误区。
对于这本书,我个人有很多感触,应该说这本书对我给嘟嘟做英文启蒙的影响非常大,甚至可以说是对我本人教育思想的启蒙。回顾近两年对孩子的英语启蒙之路,可谓斑斑血泪,从当初的硬性输灌——孩子抵触——反感英语,到焦虑——学习——探索,到昨天晚上嘟嘟笑声朗朗地给我讲The Pop-up Dear Zoo。一路走来,多有感触。
可以说,博悦英语俱乐部的建立从源头上有这本书的影响。
我一直讲,我是个很笨很笨的妈妈,我给大家提供的是从自己和嘟嘟的实践中总结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教训的部分最有意义,替大家试错吧。我们都是中式英语的受害者,但在给孩子进行英文启蒙的时候几乎无一例外地试图用原来的方式进行:背单词-记句型—背语法,然后,然后就不会听也不能讲了。我本人是做过多年少儿英语培训的,当时在给嘟嘟做启蒙的时候信心满满:我自己能搞定。开始的时候也是强制式地逼迫孩子被儿歌、短句,导致嘟嘟在一年的时间里对英语敬而远之。
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安妮鲜花的这本书给我很大的启发,几乎可以说是醍醐灌顶!猛然发现我们的学习路径错了!
那么现在,我们就从第一章读起,看看在中文环境下的英文启蒙都有哪些常见的误区
安妮鲜花认为:哑巴英语不是输出的问题,而是输入环节中原汁原味的英语听力输入量不够!加上中英互译的思维模式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共同造成了情景对应障碍。逐一来看吧。
一、英语启蒙早有用吗?
这一部分主要在书中第二页到第三页,有书的朋友请自行阅读。
安妮鲜花从小安妮的经历中总结出一个经验:英语的学习,语感是关键;建立语感,辨音能力是关键。这恐怕是对我们传统英语教学模式最大的颠覆。因为我们所有人都是那么学过来的,知道有问题,不知道毛病出在哪里。本书的第一大贡献就是引领大家找到了突破的方向。书中列举了安妮的例子和其它一些研究数据,力图证明听音辨音的能力应该从小开始,越小的时候效果越好。
九个月以前形成的语音记忆会惠及孩子一生!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与生俱来的辨音能力会逐渐退化,有语言学家认为12岁是个分水岭,此后的外语学习将更多地受母语影响。听到这里,大家是不是有些泄气了?我们这个群里的绝大多数宝贝都过了九个月了,照这么说,咱们没机会了?当然来得及!一方面,这样的观点是一家之言,世界上没有真正的绝对权威,尤其在教育方面,没有人比父母更权威;另一方面,语言的学习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只要有正确的方向,找到科学的方法,早一点晚一点差别不会很大。如果机械的套用那样的年龄理论,民国时期成长起来的那些英语翻译大家都没有机会成功了。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早也不晚!小孩子是一张白纸,容易形成正确的语感。大孩子有大孩子的优势,思维更发达,所谓起步晚,只不过是要多费一点力气而已。事因难能方可贵。我们首先就要戒除焦躁的思想,不去在起跑线上争朝夕,否则对孩子的学习没有好处。
安妮鲜花的观点中最有价值的是对听音辨音能力的探索。她认为,学习英语的关键是听,只有足够的输入才可能有输出。回顾孩子们学母语的过程,印证了这一点。
我们的孩子从一出生就处在语言环境中,他们一开始一定是听不懂的,但不妨碍他们海绵一样地吸收,经过1年多的吸收,才开始有了表达尝试。所以,英语学习的顺序也应该是听力辨音——听觉记忆——听力理解。听力辨音就是大量原汁原味的输入,力求质与量的同
步保证。心理学研究显示,同一条信息在重复输入七次后会形成听觉记忆。有了足够的记忆,再结合情节进行听力理解,这样的输入才是一个完整的有效输入过程。
由此,我们整理这一部分的观点:
1、尽快开始,尽早开始启蒙;
2、启蒙的方向——听力输入。但不能止步于听力输入,形成语言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大量阅读,因此,听力输入是为未来的阅读能力打基础的。没有听力理解能力,阅读就会停留在朗读的层面上,还是死记硬背。所以,听是开始;对“大孩子”而言,马上开始!
我们母语的习得过程很类似。所谓大孩子是相对而言的,孩子大能大到什么程度?大家没必要纠结于此,只要开始,埋头耕耘,就会有收获。不攀比、不计较,早晚会有成果,开始就会有成果。要有牵着蜗牛散步的胸怀。
二、26个英文字母背后的故事
接下来探讨的是另一个启蒙问题,怎样学习。
我们习惯的是音标,但真正的英文母语环境下学习者习惯的是自然拼读。也就是每一个字母都有其对应的发音,记住了每个字母的发音,就能拼读出来;结合大量输入形成的声音记忆,配合场景理解,就形成了阅读能力。而我们国内的学习习惯于从音标开始,实际上,音标是语言学家们发明出来用以研究不同语言发音的工具,非常的专业,对普通非专业人士并不适用。一个个抽象的符号,配上陌生的声音,孩子们学起来会有乐趣吗?这是双重乱码啊!而且,从中文和英文的区别来讲,我们中文是象形文字,造字的仓颉是四目神,用眼睛学习,读成什么发音不影响理解,而英文是拼音表意文,字形必须与声音对应才有意义。英语文化的源头是荷马,我们知道他是个盲人,用耳朵听、用口传,从这个源头上来讲,英文的学习就必须重视听!读是建立在听的基础上的。听到的东西怎样从抽象的符号变成具体的东西呢?就用一个个字母拼成有意义的读音。我们看书上第6-9
页,讲的就是自然拼读。每一个字母都有letter sound,掌握了自然拼读规则,做到听音能写,见字会读,才是阅读。
我有一段时间特别困惑的就是如何让孩子掌握阅读英文的能力,最初希望从单词入手,后来发现不行:单词背不过来!接触了自然拼读才恍然大悟,要读得懂就要听得多!每一个字母的发音都是相对固定的,英语中有70%以上的单词符合自然拼读法则,比如A发作“艾”,C读作“科”,T读作“特”,大家试着连起来拼一下--C-A-T"科-艾-特',如果有cat的声音记忆,拼读出来就会呈现出猫。所以,我们也开始学习自然拼读。
暑假有计划开一个自然拼读课,集中学习自然拼读法则,帮助孩子们掌握自主阅读的能力。但是,学习自然拼读有一个前提,就是孩子有足够多的声音记忆,也就是经过足够长时间的输入才可以开始学习,否则机械地记忆一个个拼读法则,就变成了另一种音标学习了。学习外语的兴趣基础是理解,孩子听到的、看到的、要他们记忆的必须对他而言有意义,对任何人而言记忆乱码都是一件苦差事!
为了将来的拼读-阅读,大量输入吧!
三、磨耳朵要不要抠单词
安妮鲜花认为,没必要细究单词的意义,因为输入是整体的,意义也是完整的,所以不用追究每个单词的意义。我个人赞同这个观点。从孩子学母语的过程来讲,最初孩子不会完全理解每一个字的意义,只是在情景对应中模模糊糊地意识到大概是这么回事,后来是在多次反复的过程中逐渐印证了自己的猜想,然后才形成了字与意义的对应。像是砌墙一样,刚开始从一长句中听懂了一些片段,得到一些砖头,后来片段逐渐多起来,砖头积攒的多了,有机联系整合,形成了完整的储备。听的目的对孩子来说最初不一定是为了输入,他们就是想知道那个发音到底是什么,那个东西叫什么,后来多方印证后,形成了自己的词汇和句子的储备,然后才有输出。比如,孩子听到“宝贝,你把小手拿开,不然杯子里的水会烫到你的,会痛哦!”这句话,会有孩子一个字一个字地问“烫是什么?”“痛是什么?”吗?听得多了,情节积累起来,他们自然就理解了那两个字的意义。所以,对于小童的输入,不用费力气试图向孩子逐字解释。我们书馆的立体悦读计划中也有一个原则:不逐字翻译,避免破坏孩子对情景的整体理解就是这个道理。而且,中英文之间最大的区别不仅仅是发音的问题,而是思维方式根本不同。如果硬要孩子逐个去追究单个字的意思,破拆句子,一定会影响整体思维能力的形成。所以,听力输入的时候不用替孩子担心“听不懂怎么办”,听得多了、有情景对应,互相印证,孩子自己会解决的,要相信孩子;觉得孩子有了一些积累后,也不要考问孩子单个字词怎么说。苹果怎么说?香蕉怎么说?这样的问题对语言思维没有太大的好处。而且,如果孩子还没有准备好输出,被大人们硬逼着追问每一个词的意思,他们会很紧张,搜肠刮肚地找每个词的意思以博大人一笑,这对孩子公平吗?
另外,安妮鲜花提倡孩子在输入的时候有意识地增加韵律训练。什么事韵律文?就是结尾押韵的句子组成的短文。比如cat hat mat,以t结尾押韵,这样的韵律文对培养英语语感非常有帮助。因为英语和中文的发音区别最明显的是语调和连读。我们中文的语调是四声固定,认字的人读错了音就不行,但英文的语调千变万化,不同的人、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心情下说同一句话语调千差万别,似乎没有规则可言。有人说汉语的四声是外国人的天敌;同样地,英文的语调和连读也是我们学英文的障碍。英文实际上好学!因为语调虽然变化多,只要掌握了基本的韵律就能建立起语感。我现在上传的这个就是经典韵律文the cat in the hat,这句话就是押韵的。坚持听有韵律的声音资源,能有效建立孩子的听音能力,进而掌握语调,最初是听得懂不同的语调,进而会以不同的语调表达不同的意思。韵律文训练的另一个好处是帮助分辨连读。a cat in a hat,这句话有两处连读,听起来会是 a cati-na-hat,不熟悉连读就会听成其它的意思。有朋友问,孩子听不懂,然后就不听了,怎么办?开着就当听音乐。书中第11页讲到安妮和小宝的例子,他们从小坚持听着根本听不懂的儿
歌,日积月累的结果是更加容易理解长难句。当然,磨耳朵也有具体的做法,这个我们以后会讨论。而且,韵律儿歌听得多的孩子,理解语速比较快的英文影片更加容易。这也是英语作为拼音表意语言的特点。
今天讨论的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怎么看待中式英语。
以前读汪培铤的时候,有家长提出过,中国人说的英文不地道会不会误导孩子。首先,在输入的过程中,尽可能找到原汁原味、正宗纯正的资源提供给孩子。因为孩子听到的是什么,就会形成什么样的语言,英语底子很重要。
所以在最初启蒙的一两年甚至两三年间,要尽力给孩子寻找最正宗的语言资源,等到有了基础,孩子能分辨出发音的差别了,给他们不同的发音来源也没关系了。毕竟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孩子接触的主要是中国老师,要让孩子建立辨别能力,有了良好的底子,孩子就不会受到影响,反而会纠正别人的错误发音。
第三篇: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
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1):英语启蒙早有用吗
一、中文环境下的英语启蒙误区
很多妈妈对中式英语深恶痛绝,我也是中式英语的受害者。最近几年,通过观察安妮在国内外英语启蒙的经历,我终于明白:哑巴英语绝不仅仅是输出环节的问题,造成哑巴英语真正的原因在于输入环节中原汁原味的英语听力输入量不够、中英互译的思维模式以及死背单词语法所造成的情境对应能力的不足。英语启蒙早有用吗?
安妮九个月大之前在加拿大无意间输入的英语语音信号,没想到成了她后来英语辨音能力的基础。英语启蒙早晚的关键不在于学习多少单词和句子,而在于听力辨音能力的培养。从出生开始,越早输入英语语音信号,孩子的听力辨音能力、听觉记忆能力就越强。
自从九个月大时回国,女儿安妮重返温哥华时已经快四岁了。之前在国内进行的英语启蒙,主要是听光盘。在众多的光盘中,安妮最爱的一个是清华幼儿英语的《语感启蒙》(2004版);还有一个就是《洪恩巴迪英文童谣》,是由美国少儿合唱团的小演员领唱的。这两套光盘,女儿断断续续地听了差不多两年,尤其喜欢前面的一套。
到温哥华之后,我们只倒了几天时差就去幼儿园了。第一天我在那里陪园。中午准备吃饭时,全体小朋友唱歌,女儿一听就乐了,《语感启蒙》里面有,她也会唱!于是,第一天的融入就因为这几首儿歌而变得特别简单。
就这样,女儿虽然转换了一个新环境,却一天都没有哭鼻子,每天都高高兴兴地去上幼儿园。后来听她说,幼儿园里唱的歌好多她都会。说这话的时候,能看得出她心里是多么的得意。从老师的话语中,也能感受到对于孩子融入能力的赞许。
在温哥华的头半年,我们一如既往地延续听歌传统。我给安妮从图书馆借了大量的DVD。这一次,她又是自己选中了一套——Kidsongs 系列。这是一套国外孩子边唱边跳的歌舞节目,和安妮以前听的两套光盘有相似的地方,只不过画面更活泼,语速更快。
记得刚开始的一两个月,爸爸和安妮一起看光盘,爸爸个别歌词听不清楚是什么意思,于是问她。没想到,安妮可以很完整地把整句歌词复述出来,语气语调都模仿得惟妙惟肖,尽管她不知道每个单词的确切含义。
很快,安妮在幼儿园已经能够听懂老师的几乎所有指令,和国外的孩子也能够玩在一起并且成了好朋友,但是回家讲话几乎还是不说英语。直到五个月以后,情况才开始慢慢有所改变。老师的评价是安妮的语言进步很大。对于这个评价,当时我也没太在意。那个时候就是觉得,反正大家都说,孩子到了国外,英语自然就会好的,也不用费心。
当时,幼儿园里也有一些从中国来的孩子。大家交流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有些孩子在国内学过一些英语,比如上过英语课,会一些单词和句型。但是,到了加拿大以后,他们在语言方面并没有显示出什么优势,甚至在和国外孩子交流方面还要晚些。
还有一些孩子需要的时间明显更长。有些孩子已经在幼儿园呆了快一年的时间,说的并不多,还有的孩子说的明显有错误。这一点后来在小宝幼儿园也得到了证实。比如小宝幼儿园的一个男孩儿,在幼儿园快一年了,但是很少能完整复述老师的话,有些时候他会拿老师的话来问妈妈,但是妈妈明显感觉到这些话复述得不正确。
同样的语言环境,为什么孩子会有这样的差异? 以前我觉得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孩子的个人领悟能力和兴趣因素。但是后来,我看到了一篇文章,说英国一位学者发现,如果孩子在九个月以内能够接触到两种以上的语言信号,那么这些语言信号会让他形成记忆,这对于以后学外语会有所帮助。
还有一项研究称,日本人有两个英文字母的音发不出来,但是对比研究儿童,十个月以内的儿童就不存在这个问题。所以说,辨音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退化。后来我还看到资料说,儿童期学第二语言,大脑会有分区地去存储这些语言信号,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能力也一样会退化。一般认为十二岁是个界限。年龄越大,语言的学习对于母语的依赖越强,最后,只能按照外语的方式来学习。
对于各种研究资料我一贯并不是特别重视,也不会见到什么研究成果都拿来给孩子用。但是看到上面的几则报道,回想安妮的成长过程,我觉得很多疑问被解开了。比如安妮两岁在国内的时候,当时我对英语谈不上重视,所以买的光盘里面中英文都有。而在这些光盘中,安妮恰恰是自己选择了外教领唱的英文光盘,那些中文儿歌以及中国孩子唱的英文儿歌几乎都被搁置一旁。
因为安妮特别喜欢《语感启蒙》这套光盘,所以我把它推荐给了好几个朋友。但是朋友的孩子反应不一。有的是刚放一点就不要了,说要看中文动画片。我曾经对此非常不解。安妮爸爸当时就说,也许安妮今天对英语的感觉和九个月之前在加拿大时耳朵里被灌进了大量的 Talk Show(脱口秀)电视节目有很大关系。当时我不大相信,但是后来当我看到国外的研究成果之后,觉得也许真的是有某种关联在里面。
再看小宝的情形,和安妮也差不多。一岁半以前,小宝和我一起经常中加两边跑。和很多在国外的中国家庭一样,我们的家庭语言也不用英语。上Daycare(幼儿园)之前,小宝的英语没有输出。但是他在听的方面比安妮当时的素材要丰富得多。而且和安妮一起玩的时候,安妮有时候用英语讲话,他也都能明白,偶尔也跟着学上几个词。之前,小宝参加了几个月的亲子班。这个班每天有个 Circle Time(老师领着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唱儿歌、读书、做游戏的时间),也就是半个多小时的时间,小宝听了不少,但是也同样是没有输出。
等到小宝上幼儿园后,两个多月就开始输出——这一点,明显比安妮的输出要早很多。他输出的语言,一听都是老师对他或者对别的孩子说的话。而只要是他能复述出来的就会非常清楚,几乎没有什么错误。比如他咳嗽,老师说:Cover your mouth.回家以后,每当他咳嗽的时候就会捂上嘴同时把这句话也说出来。
同样是不能说的孩子,为什么有的孩子到了英语环境之后能很快地开始说,有的就要晚些甚至复述出来的还有错误?或者说,同样是上英语班、找外教,为什么有的孩子很快能和外教交流,可是有的孩子花了几倍的时间还是达不到这个程度?
我感觉,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听的能力,听力辨音的能力是关键。辨音能力强的孩子,能很快把别人的话进行拆分,这个时候他们听到的不是一个个抽象的单词,而是一个个有意义的片段,然后对应上具体的情境,就可以明白是什么意思,并且马上可以输出。
这一点,在成人身上也有体现。同样是在国外生活,有的人英语提高得很快,但是有的多少年了仍然无法交流。有人说,成年人在国外学英语有一个规律,那就是基础好的提高快,基础差的,听到语音信号也等于无效输入,最后知道的还是原来自己会的,新的东西因为听不懂,所以最后对自己依然没有用。在这一点上,十二岁以上的孩子,尤其是高中阶段出国的孩子,表现和成人基本一致。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国内英语基础不好的孩子,在国外的英语环境中,上了好几年语言学校英语还不能过关,甚至无法达到申请大学的标准。
在国外的这几年,我曾经注意观察过十二岁以后出国的孩子。我发现,同样的环境,有些在国内有过很多年英语培训经历的孩子,能输出的时间也明显要晚。而且在输出的时候,这些孩子所讲的英文和安妮这样的小孩子有明显的区别。具体地说,安妮这种年龄的孩子的输出,是在听明白别人所说内容之后的复述,是在听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语言,是一个自然的英文思维的过程。而年龄大的孩子,更多的是在搜寻过去学过的句型,思维和母语交叉,翻译的痕迹非常明显。所以经常会出现老外讲的英语他听不懂,他讲的英语老外也听不懂的情况。
从国内孩子的情况看,孩子对英语语音接触的越晚,接受度越低。比如同样的英文动画片,如果孩子比较早地接触过英语的语音,那么对于英文原版内容孩子可以看得津津有味,对于原版英文读物中的英文音频也能接受。但是,没有接触过英语语音的孩子,往往会要求看中文的。甚至对于妈妈用英文读英文原版书,这些孩子开始也都拒绝。年龄越大、中文能力越强的孩子,这个现象越明显。所以目前有些中文水平高、很少听英语的孩子,英语启蒙初期的排斥就比较厉害。
回国后,我见到国内很多学校的英语课,包括一些机构的外教课,都以正音为重点,有的还要求跟读。安妮回国后,学校的英语课有专门的听力录音带。开始的时候,安妮好奇,就在车上放听。结果,小宝觉得很好玩——因为录音带的语速非常慢。没听几遍,小宝就开始输出了。但是据我所知,安妮的很多同学听这些磁带想跟读也是有难度的。
这个时候我就想,如果说,人的辨音能力真的是婴儿期最强、以后逐年减弱的话,那么从出生以后就开始进行语音信号输入对孩子的英语学习应该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孩子大脑中存储了大量正确的英语语音,以后再听到的时候就会更容易接受和识别。这样说来,为什么不早些给孩子提供英语语音资料,而一定要等到小学才开始很费力地去要求孩子去听、去正音呢?毕竟,六岁以前的细水长流要比上学以后作为学科每天去学要省力得多啊!
当然,虽然接触英语的早晚对于辨音能力甚至对于后期的英语语音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并不能说,早接触英语的孩子以后的英语水平就一定高。就拿安妮来说,目前她的辨音能力很好,但是如果只有听力水平,不进行英语阅读训练的话,那么将来她在英语上一样是个文盲。这和咱们中国人中文说的好但是不认字一样没文化是一个道理。
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2)---磨耳朵要不要抠单词
磨英文耳朵的关键不在于听懂每一个单词,而在于熟悉英语的韵律节奏,培养语感。中国孩子从小就开始听各种中文儿歌童谣,英语国家的孩子也是如此训练语感的。我们的英语启蒙完全应该走同样的路。首先得让孩子大脑中储存足够多的语音信号,他们才能区分各种信号的不同,所谓的辨音能力就是这样形成的。
英语语音是重要的,但是,是不是在听的时候要把每一个单词都抠出来?对于小孩子,一长句话、一大段文字,大人听着都混沌不清,孩子能听懂吗?这样的听是不是无效输入呢?这是我最近被问得最多的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用中文来对照着思考一下就可以。想想孩子在会说话之前,他们的听力积累从哪里来?是不是需要我们把他所听到的每一句话都转化成他能理解的话语?还是我们只管说,一遍一遍地重复,而且重复的是句子,而不是一个音、一个字?应该说,孩子在会说话之前,他们是储存了大量的声音信号在大脑中的。人的大脑如何处理这些语音信号我们不得而知,我们知道的是,孩子听得多了,达到了一定程度,再结合具体的场景,就能够自己说出来。开始可能是模仿,但又不仅仅是模仿。他们是按句子输出的,而不是按单字输出的。
对于孩子来讲,他们在接触中文之初,也不知道每一个词的意思,我们成人并没有一个字一个字地解释,英文也是一样。孩子们需要的是理解整句话的意思,而这种理解,都是放在情境中去实现的,和情境对应得多了,理解能力自然就上来了。而那些死抠单词的听力输入方式,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拿出单个的词都知道,但是放在一起,组成一个句子、一个段落,由于中间的省略、连读、弱读等等变化,由于缺乏整体理解能力,即使是一句非常简单的话,也难以理解其完整的含义。从这一点上来说,一定强调听懂了多少个单词才算听懂,这种方式只能限制孩子的听力积累,尤其对孩子的韵律节奏训练不利。而韵律节奏训练是比单个词的发音更重要的语感训练。
最近,听了很多孩子的朗读音频,最突出的一个感受是:其实这些音频的好坏不在于具体单词的发音好不好,而在于音和音之间的衔接,尤其是那些小词,如 it/is/and,和前后词之间的衔接中所体现出来的语感上的差别,另外还有意群的划分,怎样断句,怎样区分重音、弱读等等。
外的孩子和中国的孩子一样,从小就听儿歌和各种押韵的童谣,节奏明快,朗朗上口。有人说,国外的孩子三四岁的时候语感就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中国孩子也是一样的。小宝最近每天从幼儿园回来都要唱教过的童谣,背教过的古诗。你要是拿出一句问他具体是什么意思,他基本上也不懂。但是,整体的朗朗上口就是一种语感的训练。
中国孩子学中文能这样做,以英语为母语的孩子学英文也这样做,为什么我们国内的孩子英语启蒙不从这些培养语感的儿歌、童谣开始呢?放下单词,听那些原汁原味的英语国家孩子在听的东西,这才是英语启蒙听力输入的关键,也是听力辨音能力的基础。近年来,很多妈妈认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很多孩子也能读级别不低的书了。但是,非常大的一个问题是:那些训练韵律节奏方面的读物没有读。结果,当大家听到安妮的音频之后才发现,这是个慢工夫,语感不好,要读好很难。
有些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发现朗读故事相对容易出成果,但是,朗读安妮一年级时学校给的那些小诗歌则完全找不到感觉。原因在哪里?也是因为输入的种类不同。孩子脑子里从来没有存储过的类型,直接让他输出,这是不可能的,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所以,想让孩子将来能输出什么,就要让孩子先有这些语音信号的积累。
更多孩子,一直按照中式英语的路子学习。结果就是,通过各种听力教材积累了很多的单词和句型,但是听力理解能力上不去,听不懂英语故事,原版书读不出来。这样下去,即使进行了专门的口语训练,也会因为听力理解能力的欠缺而无法提升。
语感的问题涉及到大脑的机理,我不是专家,不敢妄加解释。但是从安妮和小宝的情况看,他们从小就一直坚持听那些当时根本听不懂意思的儿歌甚至脱口秀,最后的结果就是,日积月累,他们很容易听得懂长句的歌词,并且还能够自主地模仿。也就是说,孩子即使没有理解快速的语音资料的中文意思,但是通过大量的听,他的辨音能力提高了,就能够把语音中的元素区分开来。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同样去找外教上课,有的孩子很快就能输出,有的孩子很久都没有办法输出。说到底,是英语泛听量的问题。
同样,孩子看动画片也是这个道理。有些成人说,动画片那么快,我都看不懂,问他什么意思,他更说不出来,这是不是无效输入呢?也许,从这部片子来看,孩子没有完全明白。但是,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如果看了一段时间动画片之后,回头再听一些慢速的儿歌,孩子会觉得很容易,能轻松地唱出来了。
这时候就有人说了,虽然孩子不需要看明白,可是我的孩子看到难度大的动画片就不愿意看,说听不懂。那怎么办呢?这其实就是孩子的中文思维在起作用。越大的孩子,对情节理解要求越高,对中文思维也越依赖。
回国后,我和国内的妈妈们交流非常多,对国内孩子的情况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我发现,从小英语语音输入越少的孩子,中文能力越强,英语输入越困难,孩子会不自觉地要求对应中文意思。而年龄较小的孩子,比如两岁以下的孩子,往往就不存在这个问题。越小接触多种语言的孩子,对不同语言的语音接纳能力就越强。而恰恰是只接受一种语言的孩子,一定要把中文意思确认好才行。在这一点上,孩子的思维模式已经和成人接近了,而这也是我们中式英语中翻译英语的雏形。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说中式英语语音对孩子英语听力辨音能力的影响。有人问我,我给孩子听的儿歌是中国人翻唱的,好不好?这好比外国人学普通话。记得有一年看外国人表演节目,结果,很多外国人说的普通话都带有方言的特点。所以,孩子听的是什么,就会形成什么样的语音。原汁原味的英语底子很重要。
也有人说,现在我很害怕孩子听到不标准的发音,所以我不让他接触中国老师。我觉得这也没必要。就好比说我们到了一个新的城市,说话逐渐地也会带有一些那个城市的口音。但是,有原来的底子在,这种改变不会伤筋动骨。我们在选择资源的时候,最重要的是比例。比如原版的英文资源要占主体地位,尤其在孩子最开始接触的听力资源中,这个地位是绝对要保证的。
我们强调听力资源的原汁原味,是为了让孩子能从大量的相近的发音方法中得到正确的语音信号,尤其是韵律节奏方面的规律。这些输入达到一定的量后,孩子即使听到别的不规范的东西,也不至于被这些东西带跑。
另外,有人关注英音和美音的问题。这一点,我觉得可以根据自己将来的打算去选择,同时以简单好听为原则。在孩子有一定底子的前提下,不同风格的语音输入对于孩子的听力辨音能力也有好处。最重要的是,英音也好美音也好,它们的韵律节奏是相通的。而这一点,是我们中国人和母语者讲英语最本质的差别所在。
这里面另外引出来的话题就是双语动画片和三明治英语动画片好不好的问题。很多孩子对于动画片也好书也好,都会有先入为主的习惯。比如《天线宝宝》,如果他最开始看的是中文的,那么再给他看英文的,他就很难接受,因为对他来讲,声音和画面是一个整体,他不能接受一方面的变化。
另外一种情况则是,孩子先看了英文的,后来发现中文的了,则坚决不愿意再看英文的。这一点在中文强势的孩子身上很常见。道理也很简单:因为在孩子的世界里,动画也好书也好,好玩才是第一位的。不管什么语言,他能理解得越多,才越觉得好玩。所以孩子会自发地选择对自己来讲容易的语言。
而三明治英语,也就是中英夹杂的语言,设计之初应该是为了突出单词和句型,而且设计者先入为主地认为中国孩子不能看懂全英文的,所以要用中文吸引他。吸引没错,但是这类动画片对于培养孩子的英语语感无益。
关于语感和韵律节奏的训练问题,我将在本书第四章中详细介绍加拿大小学的训练方法,供国内的妈妈们参考。
三、科学体系造就超强阅读能力
陪安妮在加拿大学习的几年,让我看到了加拿大社会和学校对阅读的重视。从政府到研究机构、到出版社、再到课堂和家庭,阅读能力的培养完全是在科学体系下有序进行的。以自然拼读法为主线,孩子们在每一个阅读级别都能找到大量有趣的读物,Phonics 技能在阅读实践中得到强化和提高;提高后的技能再帮助阅读能力上台阶。就像弹簧一样,孩子们的阅读能力沿着螺旋形的轨迹得到提升。
Phonics 是科学阅读的技能
Phonics 是背单词的方法之一,但绝不是为背单词而服务的。作为一种学习阅读的方法和技能,Phonics 能在阅读中得到训练和提高。
Phonics近几年在国内被推广,很多是打着“见词会读,听音会写”的旗号加以宣传的,所以很多人觉得它很神秘。一些有背单词情结的家长和机构进而把 Phonics 演变成了背单词的工具。
实际上,Phonics 是阅读的方法,单词是末,阅读才是本。国外的 Phonics 教材,都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 Learn to Read,可见 Phonics 是和学习阅读而非背单词联系在一起的。不去同步阅读地学 Phonics,就是舍本逐末,学完也就忘了。抛开单词,仅仅就 Phonics 本身,相比阅读而言,那也是阅读才是根本——如果有其他更好的方法来学习阅读,那我们完全可以忘记 Phonics!这方面,香港的教训可以借鉴。
有资料说,在香港推广 Phonics 二十年,证明效果并不理想:Phonics 的规则太多,背起来太繁琐,而且英语中还有太多的例外(标准说法是 Phonics 覆盖80%的英语词汇)。同样学习Phonics,香港与美国的区别在于:香港的二十年,是为了学习Phonics 而学习Phonics;而美国是为了阅读才学习Phonics。阅读才是成功的关键,不管是学习英语,还是全面掌握 Phonics 本身。
Phonics 并非万能,它只是阅读的起点,如果把掌握 Phonics 作为最终目标,就大错特错了!Phonics 规则如此之多,要全部背下来,就又犯了试图通过背英语单词、语法来学英语的错误了!
Phonics 作为英语母语国家孩子学习阅读的基本方法,实际上贯穿在学习阅读的整个 Primary 阶段(学前班到三年级)。有人说,北美学前班到三年级的语言学习,就叫 Learn to Read,就是学习如何阅读。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从安妮在加拿大学校的学习情况看,也的确如此:在经过学前班大量的基础入门学习后,后来的两年每周都还是在具体地学习Phonics,她最近一年在二、三年级混班,三年级孩子也是一样地每周都要学习Phonics 的内容,这在博客的同步学英语系列中,都有详细记录。
有人曾经说,看安妮背单词的记录本,一周才要求十五个单词,这样一年下来才学习几百个单词。事实上,这些要求拼写的单词,其实是在梳理规律。掌握了规律之后再进行巩固和提高,需要的就是在阅读中去认识、理解单词了。
北美孩子的课外阅读量非常大,有学者统计说,是中国孩子的六倍。但是从安妮的情况看,她一年的阅读量大约在200万字,所以可能还远不止六倍——这里要说的是,安妮不是那种书虫类的孩子,她每天在家的阅读时间也就在半个小时到五十分钟左右,假期有时候会多一些。而很多本地白人孩子的阅读量和阅读能力还要更高一些。当安妮开始读 Chapter Book(章节书)的时候,她读的书基本上已相当于美国四年级孩子的水平了。
到二年级结束时,安妮的英语阅读级别大概是 Reading Level 4(四年级水平),流利性比阅读理解更好(这个级别是一种简单的参考,安妮学校二年级老师用的是 DRA,要细化得多,参见下节说明)。这个级别基本上是在上学的三年时间内获得的。而按照安妮的总体阅读量来说,大概一个级别需要百八十万字的阅读量来支撑(当然最开始的时候每本书的文字量要少,过渡到 Chapter Book 之后文字量越来越大)。
如何做到在一个级别内,能有足够量的书籍来保证孩子的阅读和巩固?这就不得不说说国外的分级阅读体系。应该说,看过各出版社的图书分级目录,真是不得不佩服它们在出版读物的时候对于孩子阅读能力提高所花费的心思。
比如:配合 Phonics 的学习,很多出版社都有配套的读物。有些在封面上直接就标注本读物是训练具体哪一个音的,里面图文并茂,让孩子能够通过这样的一本本书,把相应的 Phonics 规则都练习到。同级别的书,交叉训练,内容关联但不重复。让孩子们在一个个不同的故事中,重复拼读同类的音,最后在大脑中交互印证,从而达到不用特殊记忆也能见到就读、听到就写的程度。
因为学习痕迹重的读物往往趣味性会受到影响,所以出版社除出版大量的绘本外,还编排了非常多的故事性极强的系列分级读物。
这些读物,大多从初始自主阅读的难度(学前班前后)开始,直到 Chapter Book(二至四年级)。孩子们在每一个能力所及的阶段,都能找到自己想要的好玩的故事,在故事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阅读能力的训练。对于一些好玩的读物,因为级别比较高,有些出版社就专门进行改编,把它们做成适合入门水平的读物,让喜欢书中人物的孩子一开始就能读到这样的书。
现在想想北美三年级及以下学生没有教材的原因也许正在于此:没有教材,就意味着都是教材!只要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从根本上是为孩子们服务的,是按照科学系统的体系设计制作的,那么,所有出版社出版的书籍,都是孩子们的教材。
老师的作用在于选择各种读物中最精华的部分在课堂上给孩子们讲解。安妮班上发放的小书都是老师自行打印或者复印的。每一个小册子有一个特定的目的,训练一项特定的技能。
回国后,我发现目前国内有些妈妈很热衷于国外的教材。也经常有人问我,说美国什么什么教材好不好。我感觉,这种问法本身就说明了对国外教育思路的不了解,或者说是用中国人的观念来看待国外的教材问题。
国外的教材,是被老师裁裁减减、拼拼合合之后出于特定训练目的来使用的。好还是不好,不是教材本身的问题,而是老师的能力水平问题。国外的每一个老师,在教一个知识点的时候都要配合使用多种不同的材料。所以国外的老师说,我教一个年级的教学材料就有十几个纸箱子那么多。你说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就看怎么用。
老师在课堂上让孩子把概念弄清楚了,孩子回家后就不用把大量的时间花在重复教材上。孩子们最主要的作业就是靠大量的泛读来巩固这些知识点——很多时候泛读的书不一定就是今天讲过的知识点。但是,因为他们有老师教的明确的选书原则(本章第三、四节详细介绍),使得读的书之间会有大量的交叉重合,一个知识点,比如某一个音,会通过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最后,就形成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应该说,Phonics 最终是一种孤立的方法还是能形成能力,完全取决于怎么使用它。北美 Phonics 的成功在于它是依托于科学阅读的框架体系,作为技能来训练的,而不是作为一种知识、一种规律,记住了就可以的。
所以他们的 Phonics 教法是:先有阅读接触的基础,再系统梳理一下规则,然后通过大量阅读合适的读物来巩固强化。最终达到的结果是:一个规则不管在什么样的阅读材料中出现,孩子们都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反应出来。甚至说,最后将 Phonics 这种有形的规则变成了阅读中无形的感觉。而这种内化的过程,就是一种语言能力。
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4)---儿歌和动画片哪个好?
在保证原汁原味的前提下,英语资源的选择最关键的不是哪套资源好不好的问题,而是资源提供的时机和资源使用的方法问题。每一种资源都有它的功能,但是也有它的局限。把各种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立体使用,才能点燃孩子的兴趣,进而形成综合的能力和后劲。
信息时代,资源可以很方便地获得,但同时带来的问题就是如何筛选。我也经常被问及,什么资源好?到底该选择什么资源?
其实,资源真正的价值在于是否能引起小朋友的兴趣,只要能让小朋友感兴趣的都是好资源。当然说到英语资源,那原汁原味又是一个前提。不管是视听资料还是书籍,都是如此。在原汁原味的、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资源里面,孩子自己喜欢的就是好资源。
比如我在博文中说到《语感启蒙》好,很多人就说是不是只能用它来进行英语启蒙。当然不是这样,很多没听过看过这套资源的孩子英语也不错啊。我推荐它,仅仅是因为它符合原汁原味的标准,又有情境对应,并且我家孩子喜欢。
很多东西,以我们的耳朵来听,听不出来区别。但是,小孩子就不一样。我觉得很好的东西,安妮听过之后就觉得重音什么的不一样,她说感觉怪怪的。其实这个怪,就是韵律节奏的问题。韵律节奏直接关系到孩子的语感,所以选听力资源,原汁原味很重要。
在原汁原味的基础上,《语感启蒙》这套资源符合启蒙阶段孩子的心理,通俗简单,非常多的孩子看到之后都喜欢。但是你要是说,我就用它了,我要让孩子把这里面的歌都学会,要求孩子跟着唱,那可能非但达不到你想要的效果,还会让孩子害怕和逃避。
同样这套资源,也可能有的孩子不喜欢。有些孩子不喜欢里面的歌曲,因为他过去从来没听过英语语音的东西,中文又很强势,所以不习惯英文的东西。如果孩子不喜欢,那还要不要听呢?我认为,不能强迫孩子。只能发现、引导孩子的兴趣,不能因为大人认为东西有用而要求孩子必须去做。孩子不喜欢的话,一方面继续去寻找别的资源,另外一方面就是创造环境一点一点引入,帮助孩子由熟悉到接受。很多孩子,尤其是大孩子,开始时排斥某种英语资源,经过逐步引入后,一般一个月左右都能慢慢接受并喜欢上它。
有人说,不提倡听歌,因为听歌以后没法开口说话,而动画片则能通过复述练口语。我也赞成看动画片,但是,动画片和儿歌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儿歌的韵律节奏训练和动画片是有区别的。而且,儿歌一般更简单,它的韵律节奏往往能让从来没有接触过英语的孩子很容易接受英语。同时,儿歌中的音乐本身就符合孩子的特点。从小听歌听音乐的孩子乐感会更好,以后学习乐器也会更容易。这一点在安妮身上得到了证实。
动画片的精髓在于它的情境对应,这一点和原版书一样,可以构成孩子的口语基础。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什么很多孩子上外教课口语还不灵?很大原因在于看的东西太少。当然,因为动画片对视力的影响以及孩子被动吸收的特点,我也不建议多看。目前有一种提取音频的软件,可以把动画片中的音频提取出来,这样,孩子可以在看过几遍动画片之后就开始只听音频,对听力训练的效果更好。在听音频的过程中,孩子的脑子里还会有画面浮现,能很好地起到情境对应的作用。
对于小孩子,尤其是一岁左右的孩子,因为听力辨音能力强,所以儿歌中的语音他们很容易就能吸收,即使是语速很快的儿歌或者是新闻、脱口秀这类节目,也都能成为孩子的语音积累。有了这样的积累之后,三岁左右开始看动画片就会容易很多。对于有些大孩子,从小没有英语的语音积累,在中文强势的情况下,又不愿意听英语儿歌,则可以用动画片来提高他的兴趣。
儿歌也好动画片也好,都要以兴趣为前提。孩子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才会有最好的吸收。在这一点上,我们要相信孩子内在的能力。我们所给的一切资源,都是为了满足他们内在的需要;只有内在的需要得到满足,外在的资源才能内化成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家长要放弃自己的功利心,才能点燃孩子的兴趣,并且让孩子发现自己的内驱力。英语资源本身的趣味性应该足以让孩子爱上它。对这样的资源,如果你的孩子不但不爱反而觉得是负担的话,那就不是资源的问题,也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成人的目标和方法有问题。
有妈妈说,为什么别人推荐的资源我家孩子不喜欢?这和孩子的发育程度以及敏感期等都有直接关系。所以说,不存在适合所有人的资源。资源选择的标准,一个是主题符合孩子的兴趣,一个是难度符合孩子的水平。有些东西,主题合适,但是难度稍大,孩子就看不下去。所以一般我选择资源的时候,都是根据孩子当时的状态,选择十倍于孩子需要的资源提供给他。这些资源,一般有10%—20%孩子会反复使用,另外一些看似没用,但是孩子只要看过一遍,甚至只开了个头,过一段时间都可能自己拿出来反复去看,这时候这些资源又变成了另外的10%。
说到这里,想起以前有妈妈总问,到底什么样的资源该精听精读,什么样的资源该泛听泛读?我该怎么给孩子放光盘?一张盘放一遍还是连续放几天?我怎么知道孩子喜欢哪个不喜欢哪个?要我说,这和国外医生说孩子吃饭的问题一样:孩子想要什么他自己知道,让他自己做主就好。
回想安妮和小宝看 DVD 的过程,从来都是他们自己选择。从一岁多开始,我们家 DVD 的遥控器就大权旁落了,我们要管的仅仅是整体的时间控制问题。安妮开始的时候,拿回来好多张光盘,她会一张一张地看。不喜欢的,看个头可能就不再理会了;发现一个喜欢的,别的就都被冷落了。记得那时候看《语感启蒙》,她自己就能看明白 DVD 上显示的序号,然后每次拿出来光盘就会直接按到那个序号,把自己想要的歌曲找出来。像这种精听的光盘,常常是一个晚上就听这一首歌。
有些资源,可能我们大人觉得挺难,比如“Thomas and Friends”系列动画片,小宝也是一岁多就开始看。当时我觉得他根本听不懂,可他就是喜欢看。实际上,他是喜欢其中的人物。后来,我们又给他借了同系列的书,买了同系列的拼图,还买了三十多个火车头和轨道。所以,等到他开始准备自主阅读的时候,第一个选择的系列书就是托马斯系列。这套书他跟着安妮的音频听了十几本。很快,这十几本他就能自己指读了——这个和中文一样,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阅读,而是背下来的读。从读出来到自己拿着火车头背台词讲故事,小宝的英语上了一个新台阶。这也就是立体使用资源的方法。立体使用资源会让孩子的兴趣更大,重复性更强,知识的内化也更容易。
关于精听精读和泛听泛读的关系问题,有些妈妈很纠结,总想自己去帮助孩子选择。其实,孩子对资源的选择,一定是和他的认知能力相适应的,尊重孩子认知能力发展的内在规律、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时间表去选择,这些都是内在建构的过程。而建构就是能力形成的过程,是发展后劲的过程。大人的干涉只能破坏孩子正常的成长过程,这就好比孩子现在还没准备好走,你一定要他走;而等他已经能跑了,你又限制他跑一个道理。
有的家长说,孩子为什么总是翻来覆去听那一首或几首歌。这么简单的东西,都会了还翻来覆去地听,不是浪费时间嘛!这其实也是建构的需要。只有这样的重复达到一定程度,这个层面的东西才真正内化到了他的心里。此后,还需要有同样难度的资料来进行巩固。当这些东西达到一定的量之后,才会从量变到质变,上升到下一个层次。所谓螺旋式上升也就是这样来的。
安妮听《语感启蒙》听了两年,小宝过去看“Leapfrog”(美国的英语教学产品,Phonics 的系列动画片)马马虎虎,但是最近一段时间每天都要看,每天要重复几次。从开始的专心看,到现在的跟着重复,这也是他开始准备自主阅读的标志。
说到泛听,也不等于不加选择地把资源一股脑地都扔给孩子。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平、贴近孩子生活经历的资源往往更能引起孩子的兴趣。泛听的东西可以给出一个区间,上下之间有一个跨度。然后孩子自己去决定选择低的还是高的。每过一段时间,妈妈都要对这些资源进行调整,及时更新补充新的资源。
抓住孩子兴趣的火花,及时提供他感兴趣的东西,在此基础上再立体地给予其他资源。这样,孩子兴趣的一个小火点才能一点点变成火花,变成火海。从这个意义上说,同样的资源在不同的孩子身上发挥的作用不一样,不是资源本身的问题,而是给予资源的时机和方法问题。做得如何,取决于妈妈的智慧。
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5):背下来的句型为啥不管用
死背单词和句型就好比学游泳的人在陆地上做模拟动作,不下水永远学不会游泳的道理一样。单词也好、句型也好,都要在情境中才能学会运用。背下来100个句型不如通过动画片和阅读积累100个情境管用。
2008年,亲戚家的孩子成功申请了去加拿大小学留学一年。暑假时,我带这个孩子从北京飞往温哥华。在首都机场,孩子的爸爸指着出港厅的大字 Departure 对孩子说:“你看,这就是Departure,离港的意思,背下来。”然后自言自语地说:“单词,背一个少一个。”
这就是典型的中国人的背单词情结!应该说,有这种情结的中国人不在少数。很多人认为英语国家的小孩儿词汇量很大,其实据我观察,他们的词汇量和我们中国人学过的单词完全是两码事。比如:国外孩子的语言中,非常多的词是我们知道中文意思但却不知道用法的词,比如 take,get,come,go 等等。重要的不是这些词,而是这些词的搭配及其在不同情境中活的用法。而这,恰恰是我们这么多年来没学过的。
目前从安妮和宝爸的词汇量来看,咱中国人知道的那些大词安妮很多都不知道。安妮知道的小词宝爸很多知道,但是用法上绝对想不到,更不会用。
还有一些词,就是我们中国人从来没听说过的一些动物、植物、蔬菜等等的名字,还有一些象声词。记得很多人,包括学英语专业的人,都说,刚到美国一进超市就傻了,发现太多东西的名字从来没见过。而我从一开始给安妮借书时就发现,牛、马、羊、兔子这些词,表示它们幼仔的单词我几乎都不知道。
除了单词,咱中国人最热衷的就是句型了。单词要装进句型里才能用,所以我们各种教材几乎都是在教句型。因此,我们使用英语的模式也很清楚:想说一句话之前,先想用什么句型,然后想相应的单词,装进去,主谓宾齐全,好了,安心了。老外给咱这个模式起了个名字,叫“语法英语”。那意思是,你说的都符合语法,但是我们不这么说。
记得在加拿大的时候,有一天,我要给小宝的餐盒上面写名字,正在找笔。结果小宝看了一眼餐盒,说了句:Already named.当时他刚上幼儿园两个多月,在此之前我们在家里基本不讲英文。这句话,一定是在幼儿园某个同样的场合下,老师说了这样的话,而老师是不可能翻译成中文让他明白的。而如果我问他 named 是什么意思,他百分之百也是不知道的。
后来我从这句话,想到他从幼儿园回来复述的一些话。我发现,几乎找不到我们过去学的语法的痕迹,而且大多数就是两三个词,根本不具备句型的完整性,主谓宾很多部分都是省略的。
从这一点上看,我们一直以来的英语学习模式仅仅是课堂模式。课堂模式最大的问题在于,这些单词和句型没有被放在活生生的情境中,都是编造的模拟场景。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需要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表达的时候,必须要经过一个转化的过程。所以重新造句成了必然,而这个被造出来的句子,就是典型的中式英语了。在和外国人交流的过程中,这种模式下出来的英语先不说老外听得懂听不懂,单就反应的时间上就来不及。
说到这里,有人会说,在中国没有英语环境,所以只能在课堂上学习。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回国后,小宝一直在听原版英文儿歌和看原版书。曾经让四岁的安妮着迷的那套 Kidsongs, 小宝到了四岁的时候也开始着迷,前些天一直反反复复地看。平时小宝和我不讲英语。有一天,我们出去玩,小宝忽然冲着我喊:Wait for me!我很奇怪,问他怎么想起来这句了?他说,Kidsongs 里面谁谁说的。后来,他自己骑扭扭车,上坡之后要再来一次,又说了一句:One more time.这次他自己主动和我说,也是 Kidsongs 里面在什么什么情境下有这句话。同样的情形在读托马斯分级读物时更多。那段时间,他嘴里经常蹦台词,拿着几个火车头就开始演绎故事。到外面滑滑梯,就把托马斯从山坡上冲下来时说的话说出来了。
以上情形其实在很多孩子身上都有体现。看过原版动画片和原版儿童书的妈妈们,最深的感受就是它们具备很多活的场景和活的表达,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碰到和过去听过看过的类似情境时,脑子里对应的就是那句完整的英文表达。这个时候,根本不用想单词,也不用想句型,更不用想中文,很自然地就输出了。
而反思我们背单词的方式,看似词汇量很大,但是因为背的都是中文意思,而没有具体的场景,词汇量即使增加了,也根本不会用。我们所记的单词、句型都是孤立的,是没有意义的死单词和死句子。
上面两种截然不同的输出方式,其实反映的就是中文思维和英语思维的问题。一说英语思维大家可能会觉得很神秘,有些人甚至会觉得英语思维高不可攀。
所谓英语思维,我的理解就是见到英语,能不经过大脑的英汉翻译过程就直接反应出英文意思。怎么反应呢?这需要大脑中有与事件情境相对应的大量现成的英文表达。确切地说,是一见到某个场景,脑子里就有一整句话出来,逆向过程也是如此。
这种对应需要在生活中或者在看动画片、读书的过程中积累。在中国没有现实的英语语音环境,那就要依靠图书、影视资料来建立这种对应,这也是我们提倡看动画片、看国外原版儿童图书的原因。动画片、原版绘本及分级读物中夸张有趣的图画能帮助孩子理解故事情节,并且反过来让孩子体会单词的意思——用图画或场景而不是中文来体会句子、单词的意思,这正是锻炼英语思维的开始。
有人说中国人阅读好,所以解决哑巴英语应该从说入手,看动画片就够了,没必要让孩子阅读。其实,如果看看国外的原版书就知道,太多的用法我们从来都没见过,中国人所谓的阅读好实在只能说是应付阅读考试好。而实际生活中的阅读能力,中国大学英语六级考试的优秀标准也不过是国外三年级孩子的正常水平。动画片再怎么看也是有局限的,阅读能力才是语言能力的根本。
前段时间安妮应邀为国内一家权威出版社做了一段中英文结合的配音,我观察她中英文的输出情况就很有代表性。英文部分,她可以不用准备,一次读出来就直接能把停顿、情感处理得很好。而中文部分,她基本上都需要把一句话拆分再组合,反复多次才有感觉。需要说明的是,安妮的中文和英文口语水平相当,在平时用中文说话的时候绝对不会有表达不清楚的问题。所以,这次中文输出暴露的问题,实际上是阅读量和对语言理解的问题。安妮英文的阅读量是中文的200倍以上。熟能生巧,绝对是真理。
其实安妮四岁以前中文处在绝对主导地位,所以中文的口语表达没有任何问题。而她四岁以后到加拿大,中文阅读一直没有真正开始,所以英文反超中文。这恰恰说明了阅读对语言地位的影响。
回国后,有个朋友带九岁的孩子来我家,和朋友说起孩子的英语学习时,我顺手把一本小宝读的一级读物给那个孩子读。读完后,妈妈和孩子异口同声地说,这本书太简单了!她们理解的简单,是这本书的单词我都认识啊,我都知道中文意思,整个故事我也都明白,没有生词呢!而我听到的阅读,基本上是一个词一个词地蹦着、磕磕巴巴读完的,没有任何流利性可言。
另外一个孩子,英语成绩很好,但是拿到原版书之后,就要准备一本词典,然后把不认识的词全部查出其中文意思,再把全文翻译写在本子上,最后说,我读完了。这样读一本书太花时间,所以一起拿回去十几本书,读完这一本,其他的就不肯再读了。中式背英语单词的方法,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孩子的阅读能力。孩子根本就不会读英文书!
死记单词、句型,孤立地学习语法,目前已经成了制约孩子综合英语能力的一大问题。语言就其本质而言,是为了运用。句型、语法是对语言现象的总结。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是语感在先,语法在后。对于英语非母语的学生,学习语法是必需的,关键是什么时候学,怎么学,学了之后怎么用。关于加拿大孩子如何学语法,本书第二章将作详细介绍。
《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6)---七岁小孩阅读速度超爸爸
二、揭开自然拼读法的神秘面纱
安妮在加拿大读小学期间,四年级以下没有教材,作业也极少。但是,每天都有一项作业必做,那就是阅读。老师说,这是为了培养阅读能力,为四年级以后通过阅读来学习学科知识做准备。Phonics 作为孩子自主阅读的敲门砖,让孩子做到见词能读、听词能写。通过在大量阅读中强化 Phonics,加拿大孩子培养了超强的阅读能力。
七岁安妮阅读速度超宝爸
安妮不是一个书虫型的孩子,她的阅读量和阅读级别在同学中也不是最高的。正因为如此,她的情况足以反映加拿大孩子的整体阅读水平。而据博友们反馈,美国对阅读抓得更早,孩子们的阅读能力似乎还要稍高一些。
中国人英语不够好,大家都知道。有人说中国人发音不标准,外语嘛,当然不如人家在国外生活的人口语好,这咱认账,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人家印度人的口音不好不照讲英语吗?可要是说中国人阅读不好,大多数人可能和我出国之前一样,绝对不信。不然你看那么多出国考试拿高分的,中国人比例可不小呢!阅读理解可是咱拿分的强项啊。最近我还看到有些英语教育工作者说,中国人英语阅读没问题,学英语不用让孩子阅读。
宝爸当年就属于这些高分得主中的一分子,当年清华本科没毕业 TOEFL模拟考试就是高分。后来因家境原因不能出去,也就没舍得花钱报名考试。研究生毕业并做了几年和英语没什么关系的工作后,决定出国读 MBA,便在工作同时简单复习了三个月,书都没看完就去考了,结果 TOEFL 和 GMAT 成绩都很高,还拿到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商学院的入学奖学金。读 MBA 期间,宝爸也是在英语上下了大力气,英语水平又提高不少。因此,毕业以后,工作英语广受老外合作伙伴称赞。
然而,在陪七岁女儿安妮阅读的过程中,宝爸的自信心却受到重挫!
安妮的英语学习一直都是宝爸管。按照习惯,比较难的书都是爸爸和她一起读。前几天,宝爸突然说:“安妮的阅读速度竟然超过了我——她读完了所有的文字,仔细看了插图以及插图上的文字,甚至还对图发表了一点意见,可是我光正文还没有读完!”
当时,二年级的安妮基本上每天读一本章节书,大概在6000—11000词之间。在下学期中间的时候,她连续读了几本“Magic Tree House”系列的 《Research Guide》,属于 Nonfiction Book(非小说类图书)。书的难度大概在4.2—4.7之间(关于难度等级,参考本书第三章第三、四节的内容),也就是适合美国四年级过了二至七个月的孩子阅读。
宝爸希望这是一次意外,所以后来自己再陪读的时候便打起精神,加快速度。可连续几本《Research Guide》,情况并没有什么变化!问安妮一些问题,发现她理解得也很好。
宝爸有些不服气,我怎么说也学了这么多年英语,用英语作为学习和工作语言,Presentation(演讲)、Report(报告)都不知做了多少次,一个一个的长 Case(案例)分析多了。你一个七岁的小丫头,正式开始阅读不过两年半,在阅读速度上我竟然会输?早知道老外阅读速度很厉害,学校在高年级时还有快速阅读训练,可是也没听说安妮他们现在就开始训练了啊!咱也没有训练过,马上去琢磨一下,怎么也不至于现在就输给她!
宝爸开始研究快速阅读问题,找机会和安妮好友的白人妈妈请教。人家说,一次要读一片,不能只读单个的字。还说,这个很简单,稍微训练一下就成!
老外这说法好像和中文的快速阅读法也差不多,但是,怎么实施呢?宝爸开始上网研究去了!
网上相关内容介绍很多,方法和安妮好友妈妈说的一致。归纳起来,就是三个要点:
第一,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words in each block 增加一次阅读的词汇量
阅读时,是一块一块地读,而不是一个词一个词地读,增加每次阅读的块的词汇数量,就可以提高速度。练习时,把书拿得离眼睛远一点,持续练习二十分钟就会见效。
第二,Reducing fixation time 减少阅读一个块的时间
阅读一个块的最小时间可以达到 1/4 秒。只要有信心和持续练习,就可以接近这个数值。
第三,Reducing skip-back 减少回头重复阅读
可以通过用手指、铅笔等指着文字去练习,眼随指尖走,尽量让阅读速度平稳(避免眼睛移动速度忽快忽慢)。
网上说,把椅子靠后,离书远点,一次进入视野的文字多一些,一般二十分钟的训练就会有明显效果!甚至,还有很多的快速阅读训练班,可以用机器来训练。
宝爸开始按照这个方法练习,很快就有了一个重大发现:如果成块阅读,原来认识的单词就变得不认识了!别说增加一个块的单词量,就是一次两个单词同时进入视野(就是说,一个块只有两个单词),很多时候也不认识!甚至一个长一点的单词,如果不是一个字母一个字母从前到后地看,也难以认出来!
哦,爸爸恍然大悟!为什么会有这个问题?症结在于十几年来背单词的方法嘛!
宝爸背单词是怎么背的?像背电话号码一样依靠反复重复字母来背,最后单词在脑海中都是一个个字母的印象,结果在文章中出现的单词不能在第一眼看到的时候马上就反应出来,而是要通过从前往后一个一个地读字母来反应,速度怎能不慢?现在想想我大学的几个同学中文阅读速度奇快,这几个人都是从小读过大量的小说,练就了一看一片的本事,看来是有道理的。
难怪啊,人家老外从来不用我们这种一个字母一个字母背单词的方法,他们是以 Phonics 为基础,通过 Phonics 拼读单词、熟练掌握那些占据阅读量50%左右的220个 Sight Words(常用词),然后靠大量阅读来巩固,最终实现快速流利阅读。
值得说明的是,当时安妮二年级到了下学期(二年级上了七个月),“Magic Tree House”的《Research Guide》每本的词汇大约在 9000—11000之间,安妮每次读完一本书大约要五十分钟,计算下来她的阅读速度大约是每分钟200词。尽管在同年级孩子中她的流利阅读算是很好的,但她不是什么阅读天才。我觉得也没什么窍门,就是读得多而已。而且安妮四岁以前,除了听,没有别的运用英语的机会,所以她的英语阅读是在上学前班以后才真正开始的。当然,那个时候我不懂,以为阅读就是阅读,后来才知道,韵律节奏也被加拿大老师看作是阅读的基本方法之一,这是后话了。
安妮的阅读,完全是在两三年的时间里,按照加拿大学校所坚持的以自然拼读法为主线的训练方法进行的。下面就把安妮在学前班学习的自然拼读法资料拿出来,帮助大家认识一下加拿大学校的这种阅读方法。
《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7)---Phonics 与阅读能力
3、Phonics 与阅读能力
Phonics 是阅读必备的技能。依靠 Phonics 技能进行大量阅读,进而扩大 Vocabulary(词汇量)和提高 Fluency(阅读流利性),最后提高 Comprehension(阅读理解能力)。这几个部分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一个人的阅读能力。
我不是专业人士,无法给 Phonics 下一个准确的定义。还是用大家比较容易理解的话来说吧:
以 Phonics 的眼光来看,单词不是由字母组成的,而是由音组成的,而音是由字母或者字母组合组成的。这和我们理解的单词是由字母组成的完全不同,在单词和字母之间多了一个“音”,正是这个多出来的音,让老外具备了见到生词会读、听到读音会拼写的能力。
为了更加严谨一些,于是我们在网上做了些研究,但仍然不能用中文准确地给 Phonics 下一个定义。还是用上一节中的例子吧:Letter 以 Sound 的形式合成 Blending 单词的读音的过程,使用的就是 Phonics 的技能。理论上说,有了这种技能,对80%的英语单词能够见到单词就读出来,听到读音就正确地拼写出来,就是所谓的“见词会读,听音会写”。
从应用的角度说,Phonics 是掌握阅读必备的技能。请参考下图:
图片来源于 time4learning.com
这张金字塔的图,清晰地展示了阅读能力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及其互相之间的依赖关系,也展示了孩子要学好英语阅读需要遵循的路线图:首先要有 Print Concepts(对印刷品的概念),然后是 Phonemic Awareness(音素意识),在此基础上发展 Phonics 的技能,依靠 Phonics 技能进行大量阅读,进而扩大 Vocabulary(词汇量)和提高 Fluency(阅读流利性),最后提高 Comprehension(阅读理解能力)。阅读流利性、词汇量和理解能力一起构成了阅读能力,而这个能力被北美人称为成功人士必备的能力。
对印刷品的概念,就是说印刷品是有其含义的,可以把人的想法印刷到纸上,传递给其他人。这个概念也包括对书的基本认识,比如书可能有很多页,一页一页地合起来是一本书,怎样翻页等。从知道书到喜欢书,这是孩子阅读启蒙阶段要做的事情。
音素意识是掌握 Phonics 技能的前提。研究Phonics的理论,绝大多数都明确指出了学好 Phonics 需要两个前提:Phonological awareness(语音意识)和 Phonemic awareness,而非上图所示的仅仅需要音素意识,我的博客文章中也说明了学好 Phonics 需要先具备语音意识和音素意识。上面引用的 time4learning.com 上的图表,直观地表示出阅读能力形成的各个阶段。该图只表现出音素意识是 Phonics 的前提,而没有提到语音意识,是因为音素意识的形成本身就必须先要有语音意识。因此,与我博客文章观点并无不同。
语音意识,简单地说就是耳朵的辨音,这包括能够从单词的发音中分辨出基本的声音单位 Sound,并在此基础上明白几个基本的声音单位可能组成一个 Syllable(音节),单词可能有一个或者多个音节,以及明白语言是有 Rhyme(韵律)的。辨音能力最容易理解,没有辨音能力,听英语就是听天书,听到耳朵里的所有东西都是一锅粥。明白音节对掌握 Phonics 技能也很关键,尤其是到了高级阶段,不同的音节划分可能导致单词读音的不同。韵律是 Phonics 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本书后面还会陆续讨论。而且,韵律本身,也是下面要说的音素意识形成的关键之一。
有了语音意识,明白了一个单词可能包含多个音,就可以做那些增、减、替换的游戏,这样也就具有了音素意识。有了音素意识,简单地说就是能够理解单词和音的关系,理解单词就是用不同的音像搭积木一样搭出来的。既然是搭积木,那当然搭好了还可以拆开来,拆了还可以再搭出来;可以增加一块积木,减少一块积木,替换一块积木。拆了搭的过程就是 Blending,搭了拆的过程就是 Decoding(音的分解),增、减、替换音的过程就是北美孩子学习Phonics 时经常做的单词和音之间的游戏。当然,这些音都是以字母或者字母组合的卡片形式出现的,不同的卡片组来组去,让孩子在游戏中练习辨音以及拼读。
如何获得语音意识和音素意识呢?答案在本书第一章第一节中就有了,也是我博客中一再强调的,幼儿英语启蒙从多听开始。这很容易理解:既然单词和字母之间多了一个“音”,那要认识单词首先要认识音,而对音的辨别能力,正是靠耳朵多听来锻炼的。当然,音不只是需要辨别,还要求你把它发出来,也就是要大声地读,而大声地读又进一步强化了对音的辨别。多听,不只是听音,还有韵律节奏,这正是我们目前英语启蒙中所欠缺的,本书第四章将进行更详细的探讨。
安妮和小宝的经历,以及对 Phonics 各种理论的研究,都完全证实了听力辨音能力的重要。应该说,没有听力辨音能力这个基础,即使你能开始学习Phonics,后面想学好也基本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说,Phonics 的开始是有条件的。
北美学校普遍采用 Phonics 体系教英语,美国政府还曾经拨款几十亿推广这套教学方法。据我的博友反馈,其他英语国家,包括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也都广泛采用这一方法。
在加拿大出版的关于怎样教孩子阅读的读物中,有四条给家长的建议,其中一条就是 Phonics。加拿大的说法是,Phonics 可以涵盖80%以上的词汇,而对于无法按照 Phonics 规则拼读的单词,学校会把相应阶段的高频词汇整理出来单独记忆。这些高频词中有一部分就是他们极为重视的 Sight Words。
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9)---语感启蒙从韵律节奏开始
四、培养综合语言能力
有一位在温哥华的中国妈妈,英语很好。说起和女儿在阅读上的差距,她说:单个词的发音不是问题,但是那种韵律和节奏的感觉与女儿就是不一样。后来参加了安妮学校的读书活动,才知道:加拿大孩子阅读不仅要求阅读速度,还要求有感情地流利阅读,并根据阅读能力分级。而他们对阅读理解的要求和我们理解的也不一样。
语感启蒙从韵律和节奏开始
我带小宝在加拿大参加了一些早教活动后,发现里面很重要的一项是语感训练。不管是社区图书馆还是早教项目,儿歌、童谣以及韵律节奏非常好的童书都是重点内容。小宝的老师还把自己录制的儿歌和童谣刻录成光盘,免费提供给家长。
我最初知道加拿大重视孩子的语感训练,尤其是对母语为非英语的孩子的语感训练,是从带小宝参加各种早教活动开始的。
首先是图书馆、书店等机构的各种公益活动。对于不能自主阅读的低龄孩子,加拿大通过各种免费的读书活动、玩具、亲子歌谣等方式把小朋友和家长吸引过来。有专门的老师来组织这种活动,每周一次或者几次。除了读一些内容简单、韵律节奏非常明显的书,更多的是和小朋友们玩互动游戏,儿歌、童谣、动作歌谣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大约从三岁半开始,小宝上了一个名为 StrongStart 的早教项目。该项目在公立小学设立早教中心,学校提供半天的教室,教育局指派一名具备专业幼师资格的老师,带领孩子进行一些活动和游戏。
因为当时这家中心的孩子整体都比较小(两岁左右的居多),所以老师安排的活动和游戏中,朗朗上口的儿歌和童谣是永远的主角。比如:老师戴着手偶,教一个大鳄鱼吃小动物的儿歌,连唱带做。连续多天,孩子们还是要求看。再比如:一个讲 Jenny Mouse 的儿歌,配上老师自制的道具,朗朗上口,还有对颜色、高矮等概念的认知内容。
而这其中最珍贵的,是老师把常用的儿歌都打印了出来,并且有些还制成了光盘,发给家长。像右面这首歌,就是老师每次边唱边做极其搞笑的动作,引得孩子们竞相模仿,每次都是哄笑不止,好不热闹。
此外,为了加强中国孩子的英语学习,当地的侨办还组织了一个名为Mother Goose 的活动,每周一次,也是和大家一起唱儿歌、讲故事。
我们还发现,美国各网站有大量的音视频资源,儿歌的动画、flash等,都是他们非常重视的内容(资源链接附在本书最后的资源汇总中,博客置顶帖子中也有)。在各种早教资源中,韵律节奏的朗朗上口几乎成为这些资源的共同特点。我们国内最近几年引进的一些获奖书籍,比如《Brown Bear Brown Bear, What Do You See》,也具有类似特点。可以说,低龄孩子的韵律节奏训练是英语国家语感训练的最重要一环。
小宝在加拿大上幼儿园以后,我发现他所在的蒙氏园同样重视以上类型的韵律节奏训练。而我了解最多的,其实是加拿大的小学。正是从那里,我深刻地感受到,原来北美英语教育对语感的训练竟然如此重视。
安妮上学前班后,从26个字母开始引入 Phonics,而 Phonics 的学习方式,也是让孩子们连唱带跳地表演。前几天无意中翻到了学前班的材料,发现其中一本就是诗歌。
从一年级开始,学校每周给孩子们发放几页纸,上面主要是儿歌、童谣、动作歌谣。比如下面这篇,就是孩子在学校手工做了一个陀螺,并且疯玩了一阵后,带回来的关于陀螺的儿歌:
安妮一年级学习期间,类似的内容有120篇之多。每周末,老师都要求家长给孩子读,而我们一般都是孩子给家长朗读、表演——他们的很多朗读都是带动作的,就是所谓的动作歌谣,孩子们非常喜欢。
在加拿大,孩子们在阅读之前先是听各种儿歌童谣,然后在上学以后开始学习Phonics,这种学习也是和儿歌童谣结合起来学的,或者说是把韵律节奏唱出来。到一年级的时候,孩子们开始学习自主阅读了,老师就把韵律节奏的训练素材融入到孩子读的材料中去。韵律节奏训练一直贯穿于孩子们听、说、读的每一个环节。
写到这里,我想起安妮两岁左右时,我曾经在北京买过一套配光盘的书,是北大英语系一位著名的教授编写的,书中收录的就是这些押韵的儿歌。书中说,这是北大英语系学生辨音训练的教材。遗憾的是,当时对这类素材认识不足。今年,翻旧书的时候无意中看到它,真是心生感慨:对于儿童英语启蒙如此有价值的东西,我们为什么在启蒙期不做,却要到了大学专业学英语的时候才能接触到呢?令人欣喜的是,我们现在再次回国后,发现如今的小学教材中已经加入了部分这方面的内容,虽然唱的儿歌还是以句型训练为主,但不管怎样这都是一种进步!
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10):被忽视的有感情流利阅读 安妮最近录了一些英语的音频资料。大家听后感慨的,一个是母语孩子的韵律节奏感,另一个就是有感情流利阅读。安妮中英文阅读的不同状态表明,安妮学校下大力气抓流利阅读确实有效果。
在博客上以及本章前面几节,我一直在和大家强调韵律节奏的问题,但是似乎很多人不那么理解和重视。尤其是有感情流利阅读,似乎从未被考虑过。
最近,安妮录了一些音频放到网上后,很多人感慨:这回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做“舒服”!小孩子怎么可以读得这么流利,尤其是情感和情绪的把握怎么会这么好!
其实,安妮录的这些书,基本都是一遍就成的,事先都没有经过演练。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完全是在加拿大训练的结果。有位妈妈听了安妮的音频,看了我的文章,并咨询了外教后,自己总结说,有感情流利阅读 = 前期听力积累 + 流利阅读 + 快速阅读理解 +朗读训练。真的很精辟!这里的快速阅读理解,指的是对词汇、句子的快速把握,是我们中国人通常说的阅读理解,而这些在加拿大都是在流利阅读中解决的。
这里的核心还是流利阅读,下面看看安妮在加拿大的三年学习期间都是怎么进行这方面训练的:
安妮在加拿大的课程安排,学前班一年的时间是学 Phonics,这个学法不像国内这种总结规律的自然拼音速成班。他们是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学,然后把这些字母和相关的单词编成儿歌,大声地唱读出来,再用这些单词和字母做很多的游戏。一年的时间(每天半天),就学这点东西。开始的时候我不理解,后来发现,这才叫扎实啊。这中间,每周都可以从学校图书馆借两本书,要求家长每天陪孩子读至少十五分钟。
但是到了一年级,就对阅读的流利性有了非常细致的要求。确定孩子的阅读级别,并且对阅读量有要求。不仅要求孩子听别人读、自己给自己读、自己给同学读,还要求他们单独给老师读,学校甚至还安排有专门的时间,邀请家长到学校去听孩子读。有的学校还请家长做义工,到学校去听孩子读书,然后填表格,对孩子的阅读水平进行考量。
整个一年级,没见到老师有关于阅读理解的要求。但是,一整年都要求孩子读出来,和中国语文课上的朗读课文如出一辙,只不过量还要更大些。尤其是,一年级老师选择了很多韵律节奏感非常好的短文(详见前一节),要求孩子们每周回家都要读,这些都对孩子的流利阅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到了二年级,班级的语文课叫做 Daily Five。这是美国一位资深老师发明的小学语文教学法,很快在加拿大小学老师中得到推广。Daily Five 包括五项内容:
Word work, Listening to reading, Read to self, Read to someone, Writing,一周中每天至少有一次 Daily Five 的课,孩子可以自己选每次做这五项中的哪一项,但不能重复,全部做过一遍后就重新再来。Daily Five 中,有三项都是阅读的内容,其中的 Listening to reading 由每个孩子在班级的电脑上戴耳机完成,完全是训练有感情流利阅读的。除 Daily Five 外,还有老师的阅读课(老师和学生一对一的阅读训练)、老师给全班同学的读书时间、图书馆老师的阅读课以及每月至少有一次的校长读书时间(校长在广播中给全校学生读一本书),而有感情流利阅读是其中的主要训练目的之一。
流利阅读的地位为何如此重要?
原来,在他们眼里,学习阅读分两个层次:流利性和阅读理解水平。这从本书第二章第三节关于 Phonics 与阅读能力关系的图表中,就能清楚地看出来了:Fluency 和 Comprehension 是分开的,而且 Fluency 在 Vocabulary 和 Comprehension 之前。孩子们要阅读,首先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流利性,然后才是提高阅读理解的水平。也就是说,流利性是基础,通过流利阅读所达到的不仅仅是见词就能拼读,而且是见词就能反应出整句话的情绪感觉,字面含义背后所隐藏的东西在流利阅读的训练中就已经感受出来了。
要说流利性,英文比中文更容易实现,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中文如果只掌握200字,几乎没有书可以阅读。而英语是一种拼音语言,学会 Phonics,理论上就有80%的英文词汇都能读出来,不管认识不认识。而且,相比中文字的数量,英文词汇量要高出一个数量级还要多!对于小孩子或者外国人学英语,如此大的词汇量,也只有用 Phonics 这种“单词本身就是拼音”的方法才能让阅读继续下去,否则必然总是不停地查词典(正是我们中国人犯的典型错误之一),卡壳了!
正是这种区别,使英语具备了“先读出来,不管理解不理解”这种可能。而且,美国的研究认为,没有流利快速阅读,不可能有理解,因为如果孩子在拼读上卡壳,会导致单位时间内进入大脑的词汇量太少,在一个词上卡壳就会忘了刚刚读过的词,看了这句忘了上句,怎么可能理解好!到这里可以看出,人家所谓的阅读理解,和我们中国人说的阅读理解完全不是一回事!它不是我们中国人认为的阅读理解就是认识单词、搞清句子并翻译出整句话的意思,而是更高层面的对阅读内容全局的理解。我们做阅读理解关注的这些问题,人家通过大量阅读培养出的语感以及词汇量早就解决了!
有人说,流利阅读确实重要,但那是在英语母语国家,人家有那个条件。其实不然。
有一次,我和安妮去温哥华公共图书馆借书。照惯例,安妮在那里读完一本书后,才肯抱着借的书回家。当时有位中国妈妈看到安妮很快读完一本章节书,非常惊讶,就问我们是如何练习的,说她的女儿阅读不好。她的女儿就在旁边,从小在温哥华长大,比安妮低一年级,正和安妮一起用英语聊得不亦乐乎。妈妈当场就拿起桌子上的一本很简单的分级读物让孩子读,阅读根本没有流利性可言,Sight Words 都还需要反应一下,拼读部分就更慢。后来问那个孩子的妈妈,说孩子平时读书很少重复,就是这样磕磕绊绊地读完一遍就过去了。
可见,即便在英语母语国家,口语再好,流利阅读同样也是需要训练的。我们中国人不是在这方面做不好,而是忽视了这方面,才使阅读速度与国外孩子相差如此之大,无法形成韵律。
本书第一章第五节提到,安妮应邀为一个产品配音时,我们很明显地感觉到她对中文、英文有感情朗读的区别:中文部分即使是同样简单的内容,理解上并没问题,但是在流利性和有感情朗读方面,和英文的差距不是一点点。基本上,都是她读一遍后我们觉得不对劲儿,然后我们读一遍,她马上就能找到感觉。这个问题说明什么?训练的作用。安妮之前每年英语阅读量是中文阅读量的200倍以上,而且,中文阅读也没有进行过太多训练。在回国后近半年的时间里,她跟着学校老师朗读课文,才有现在的水平。
所以说,能力是训练出来的。孩子在语言方面的能力,并不是孩子自身行不行的问题,而是提供教育的一方是不是注意到需要这方面训练的问题。如果不注重这方面的训练,那这一代孩子即使在听力、在阅读速度上比我们那一代有很大提高,以后的英文输出也仍然是有欠缺的,比如演讲、发言方面不吸引人,而这种欠缺等长大了弥补起来就会很困难。
目前,通过博客和论坛上的交流,已经有很多妈妈认识到有感情流利阅读的重要性。大家定期把孩子的音频上传,互相交流学习。
对此,仍然有些妈妈心存疑问,提出了很多问题。比如:
生词到底要不要查?其实这个问题是和目的相关联的。如果你现在的目的就是要流利阅读,只要孩子能够用 Phonics 的技能把音拼读正确,那就没必要查。或者说,至少没必要在第一遍读的时候就查。要鼓励孩子边读边猜,这样,和书中的图片、上下文结合起来,孩子的印象会更加深刻。如果觉得有必要验证或者实在猜不出来,又觉得有查的必要,那就最后再查。这样,对流利阅读也没有影响。也就是说,同样一本书,每一遍读的目的也可以不一样。前几遍就是拼读流利,最后如果觉得理解有障碍,再查词典。这样,实际上也是把国外阅读的两个步骤在一本书中给分解了。尤其是后查的方法,可以避免孩子陷入一定要查明白什么意思才敢读出来的误区。
关于生词太多,很大程度上和选书有直接的关系。目前,国内的孩子英语阅读开始得都比较晚,很多孩子中文都已经能读大部头的书了,英文才刚刚开始。这些孩子,不愿意看那些特别简单的低级读物,再加上我们传统观念中总觉得没字的书不算书,所以家长总想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的、文字非常多的内容。结果很多孩子甚至连特别简单的绘本或者分级读物都没看过。因为书选得不合适,孩子觉得英语阅读非常难。比如有的孩子喜欢《玩具总动员》,但是一看书,那么多的字,马上就退缩了,有些孩子甚至因此不敢再碰英文书,这些都是家长在选书和讲书的过程中没有把握好造成的。
关于阅读等级,本书第三章做了很详细的介绍。对于我们中国孩子,尤其是那些中文很好的孩子,可以考虑搜索一些兴趣等级很高但阅读难度等级比较低的读物,网上搜索“High Interest Level, Low Reading Level”,就会得到很多结果。
国内流利阅读不受重视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家长过于看重读书后能够学到多少东西。读书要有明确的目的,比如这本书是让孩子懂得团结友爱的道理,那本书是教育孩子面对困难要坚持不懈,等等。可是多数人认为读到了书中直白的道理宣示后,这本书就没有再读的价值了。这恰恰忽略了重复阅读对流利阅读能力的作用。国外的儿童读物,非常生活化,孩子很喜欢,都会一遍一遍地读,很多道理上的东西随着孩子积累的增多自己慢慢就会体会出来,而重复的过程则训练了阅读的流利性。
还有一个常见误区就是,读书就要读名著。说到名著,不得不说说我自己的转变。以前在国内,给孩子的书都是什么著名童话之类的,似乎读书就要读经典。到了国外,开始我很不习惯他们的绘本,怎么没有什么经典呢?图书馆茫茫书海中,显眼位置连获奖书都没有,大量的书都是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小事。
但是后来才发现,大量阅读是国外的主流观点。每一本书都有值得吸收的优点,尤其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童真、童趣、想象力有的时候比思想性更重要。而能够吸引孩子大量阅读甚至重复阅读,让孩子流利地读出来,本身就是对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有了这个能力,孩子以后的自我学习能力就会超强。站在这个角度,就可以明白为什么北美教育中,阅读能力被摆在如此重要的地位了。
而站在输出的角度,流利阅读本身也是输出的一个组成部分。孩子能够把书有感情地读出来,进而能够复述出来、表演出来,这都是输出,而且相比于简单的对话聊天,这需要更多的训练与技巧,也是国外学习、工作中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后记:最近很多人在看完书后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阅读到底是出声朗读还是默读,出声朗读会不会影响阅读速度,什么时候练朗读什么时候练默读?
这些问题,我觉得用中文去想就很容易理解。比如安妮目前国内的学校上语文课,会要求朗读课文。正常的课本会有要求,阅读课上的补充阅读材料也有要求。英文其实和中文一样,也是这个思路。在小学低年级的时候,书声朗朗也是朗读训练的具体表现。
至于说出声读会不会影响阅读速度,应该说是两个不同目的的训练内容。朗读是低年级孩子从简单的内容开始的训练,随着孩子阅读能力的提高,阅读速度自然会上去,所以孩子泛读的时候,会不愿意读出声来。所以担心因为要求朗读影响阅读速度的担心是不必要的。素材不同,孩子的读法不同。
英文朗读目前我们建议孩子从phonics开始就练习,因为这个时候的素材都比较短小,孩子容易练习。如果大孩子,阅读能力很强了,但是没有进行过朗读练习,建议找一些韵律节奏感强的内容,比如我博文中介绍的 和国外孩子同步的英语韵律节奏训练资源 中的内容来进行训练。
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11)---学习Phonics需要啥前提
有人说中国人不适合学 Phonics,因为它需要以大量的听说词汇为前提。通过观察安妮以及同样到国外去的中国孩子的学习经历,尤其是最近回国以后看国内孩子学习Phonics 的成果,我发现 Phonics与听力辨音能力有关,但和我们中国人理解的与中文对应的孤立的听说词汇量没有关系。
目前国内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用 Phonics 的方法学英语,要以大量的听说词汇为前提。在此说法的基础上进而延伸出:Phonics 只适合英语是母语的孩子,中国人用这种方法学习是不行的。在我的博客上,有博友留言说,香港、台湾推行自然拼读法效果不好。台湾的情况我不大了解,但是从我看到的中国大陆孩子到国外学习的情况,我感觉 Phonics 和英语基础,尤其是听说词汇基础,没什么关系。
中国孩子到北美以后,什么基础也没有,听不懂别人说话是非常普遍的情况。这些孩子,在学校就跟着其他人一起用 Phonics 方法学习,进步都非常快。到现在为止,还没听说英语国家对没有英语基础的孩子采取其他教学方式的。
加拿大针对英语为非母语的孩子进行的语言培训项目 ESL(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用安妮老师的话说,在语法方面对他们很有帮助,因为语法是英语国家的孩子不学的。
我的理解,Phonics 的精华就是在单词和字母之间通过“Sound(音)”建立联系。因此,学习Phonics 的第一步,就是学习26 个字母的发音,即 Letter Sound。大家有学习Phonics 需要以大量词汇为前提的感觉,可能是因为美国人学习、辨别 Sound 的方法导致的。
学习一个 Sound,最开始(比如学前班)是通过听、辨别一个单词的首个 Sound 来学习的。比如:Sound k,是通过让孩子听单词 cat 的首个音来学习的,然后再给孩子读一组以 Sound k 开头的很简单的词,比如 cup,cake,让孩子巩固 Sound k 的发音,当然也让孩子重复说出这些词,从而让孩子学会 Sound k 的发音方法。这和我们中国人教孩子用什么样的口型、舌位来发 Sound k 目的是一样的,只是,这种方法更加直观,更容易被孩子们接受。
当然,孩子们能够辨别一个词的首个音之后,也会学习辨别一个词的最后一个音、中间的音,以及做一些辨音训练的游戏:替换掉单词中的某个音,根据不同的音给单词分组,等等。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需要的就是耳朵的灵敏,当然不需要先有多少的听说词汇。
我问过安妮,上一年级后,老师对孩子们发音不正确的情况,也会纠正他们的口型,而在学前班阶段则从未纠正过。对比起来,我们在学英语时,在耳朵还不能准确区分相近的音时,无论怎样努力地跟老师学口型、舌位等,最后还是一头雾水,当时会了转头也就忘了,一点也不奇怪!
对于英语为母语的孩子,cat 这些词本来可能就会说,也知道是什么意思,这可能是另外一个被很多妈妈理解为用 Phonics 必须以大量听说词汇为前提的理由,其实是错误的。孩子们只要能够听清楚老师(或者录音带、光盘中)发的 cat 的发音,听过几次后能够准确重复出来,就行了,并不需要在学习之前就已经会说 cat,更不需要提前知道 cat 就是猫的意思!很多 Phonics 的学习材料,在学习Sound k,cat 的发音时,会有一个猫的图片。这不是要求孩子们预先就知道 cat 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目的也不是在教孩子 cat 这个词的意思,而是通过一个孩子们很熟悉的事物的图片,让孩子们对 cat 这个词保持兴趣,愿意听老师发这个词的音,愿意重复出来。试想一下,老师必须要通过教孩子几个词的发音来让孩子们掌握 Sound k,那么教 cat、cup、cow、cake 这些词,并且配上图片,是不是比教孩子 cute、cough、community 要容易得多,孩子们也感兴趣得多?
同样以 Sound k 的发音为例,学习Phonics 的唯一前提,就是要孩子们能够做到:听清楚老师发的 cat 这个词的音,听过几次后能够准确重复出来!而这个前提,其实就是我在本书第一章第一节、第二章第二节强调的耳朵的辨音能力(包括语音意识和音素意识,参考本书第二章第三节)!因为生理发育等原因,应该在孩子年龄小、耳朵辨音能力最强的时候,给孩子提供多听的机会!这就像学钢琴要早,因为孩子小的时候耳朵灵敏,错过这个时机,以后学习起来要多花费若干倍的时间!
看到这里,各位也应该能够理解,为什么一点英语也不会的中国孩子到北美后和英语为母语的当地孩子一起用 Phonics 方法学习,听说很快就可以跟上了。Phonics 本不需要以会英语作为前提,而是需要辨音能力,因为孩子年龄小,有英语的环境和老师给做的各种辨音训练的游戏等等,学习Phonics 根本不会有问题,自然而然就掌握了!当然如果孩子的听力理解能力强,那对于阅读速度等还是有帮助的。
而孩子大了以后,即使进行同样的学习,最后在发音上还是和小时候出国的孩子不一样。这一点,我在十二岁的小留学生和安妮身上看得很清楚。同样的一个句子,重复出来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对于音的细节,吸收的程度不一样,节奏韵律也不一样。而成人,这方面要比十二岁的孩子还差很多。这也是我一直认为如果孩子小的时候有机会能在外语环境中呆上一年,哪怕就几个月,对于孩子的语音训练都会非常有帮助的原因。
也正是基于此,我博客的博文中非常多地强调辨音训练。尤其是六岁以内的孩子,让他们会说多少句型真的不重要,能说出来多少单词、知道多少单词的意思也不重要。只要他的辨音能力强,一旦接触到了英语环境,他的加速度会非常地快。
比如小宝,他只在加拿大上了四个月的幼儿园。在上了两个月左右的时候,他回家就能重复一些幼儿园老师说过的简单句子,可能是对他说的,也可能是对别人说的。而同样的情况,安妮用了差不多半年——事实上,安妮在国内的辨音训练确实不如小宝全面。小宝除了听的素材多一些,安妮本身也是一个很好的老师,有时候两个人玩,安妮说,虽然小宝不能对话,但是听得还是不少。
对于一直在国内的孩子,家长们需要做的,就是为孩子提供尽可能多的原版素材,锻炼孩子的辨音能力。当然如果能够用上面描述的各种各样的辨音训练类的游戏,那就会更加直接、快速。想想英语国家的孩子,整个学前班阶段要用一年的时间练 Phonics 最基本的 Letter Sound,用各种各样的游戏、训练来强化对音的掌握,直到形成非常深刻的印象,更何况我们非英语国家平时很少能听到英语的孩子呢?
最近几年,国内的英语教学因为哑巴英语的教训,开始非常重视听说。很多的培训班都是在教口语。很多人说一个人英语好,也是因为听他说得好,或者和外国人能交流,就觉得好。其实,英语真正的水平高低还是在阅读。这也是英语国家的学校教学中最重视的一项学习内容。
因为中国的英语教学不是按照英语国家的教学方法来教阅读,而通常是把教口语、教句型作为一个立竿见影的办法,所以很多人觉得,干吗要用 Phonics 呢?不用我也能开口说。至于听,我多听几遍录音带就一样可以听懂了。从目前看,靠大量重复听录音带也可以达到提高听力、学会句型、并且能会话的目的,但是因为听力内容单一,孩子的听力辨音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提高,尤其是缺少情境的对应,这对以后学习Phonics 以及阅读能力的提高实际是埋下了隐患。
其实,没有大量阅读的支撑,尤其在中国这种没有日常口语环境的条件下,仅仅靠学习口语,是不可能把口语学好的。听说读写是密不可分的,听说到了一定阶段,没有阅读量的支撑,脑子里学会的固定套路用完了,再想用口语表达就只能搜肠刮肚地造句了。而海量的书里,则有各种各样的场景、表达,可以作为口语脱口而出的储备。其实这和中文是一样的,阅读不仅仅为了阅读本身,阅读中所接触到的大量的情境,和动画片中的场景一样,都是口语输出的基础。
前几天 QQ 群里一位妈妈说,真是应该让孩子在多听以后再学 Phonics,不然,按规则拼读的英语都是中国味的。学习Phonics,需要有前期的准备。大量地听原版儿歌、故事、动画片,都是前期的准备。这些准备并不是要让孩子具备多少词汇量,最主要的是进行韵律节奏方面的训练。这些训练会加强孩子的听力辨音能力。听力辨音能力越强的孩子,听觉记忆越好,复述的时候对韵律节奏的把握也相对要好。这个时候开始学习Phonics,读出来的东西往往也让人有原汁原味的感觉,这就是所谓语感的价值。
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12)---英语思维难在哪儿
没出国前,以为英语只能按照翻译的方式学,对英语思维无比崇拜。后来听到小宝说英语才知道,不同的语言,需要的都是对应情境。只要大脑中存储着一个情境下的表达方式,再次出现类似情境的时候它就会自动流出来,无需其他语言的帮助。
回国以后,尤其是安妮英语俱乐部成立以来,和国内家长的交流日渐增多。很多家长跟我说:孩子上小学之前就开始报英语班,级别过了不少,但是见到外国人,很难和人家真正交流。有的甚至跟了好几年的外教,但是到了小学高年级之后,忽然间口语提高就很难了。而语法方面,低年级的时候应付自如,但也是级别越高,越觉得困难。
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在哪里?有人说是英语思维的问题。关于英语思维,我记得在我们上学学英语的时候好像就有人提出过。的确,现在让不懂英语的人说,大家也会觉得能用英语思维当然好啊。但是,怎样算是英语思维呢?怎样才能做到英语思维呢?这个问题似乎很神秘,甚至神秘到这么多年过去了,一代人两代人都过去了,还没有真正地解决它。
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和安妮一样的小孩子出国以后,在没有母语帮助的情况下,可以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里听懂老师讲课,并且开始输出?为什么同样是十二岁在中国学英语的孩子,有的孩子出国后可以免修 ESL 课程,而有的却听不懂老外说话,甚至连学前班的原版读物都读不下来?这中间的差别在哪里?
一个孩子,到了国外,不管是上幼儿园还是小学,老师为了让不懂英语的孩子能听明白,往往都会使用夸张的肢体语言。把图片用到极致也是国外的教学特点。记得安妮所在的教室里有很多挂图,比如说孩子们各种表情的脸,然后每张图下面是对应的单词。老师在讲这些词的时候,往往是强化声音,而且动作对应得都非常到位。
国外老师讲故事也是一样。比如国外有大量的绘本,很多绘本的图都画得非常好,和单词的对应关系非常清楚。而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也把这些对应关系处理得非常到位。记得小宝上亲子班的时候,老师自制了非常多的教具,在带领大家唱儿歌的时候,手上的对应动作都很到位。
当时,我以为这样做仅仅是为了增添乐趣,现在才明白,原来这是基于孩子语言学习特点的科学教育方式。
最近我看到一篇资料,说有研究表明,儿童的语言形成是左右脑互相配合的结果。当儿童接触一种语言的时候,首先听到的是它的语音信号,然后就要寻找对应的图形信号。回想一下孩子学习母语的过程,我觉得这一观点是可信的。最初,我们和孩子说话的时候基本都是用实物和名称来对应的。婴儿最初接触的图书,也都是一个名称一个图,或者叫看图识字。
而在老师和孩子互动的过程中,也同样体现了这个特点。比如小宝上幼儿园很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他能用完整句子表达意思的,基本上都是在幼儿园和家里都发生过的场景。比如吃饭的时候向前推一下凳子,咳嗽了用手把嘴捂上,玩滑梯的时候提醒别摔倒,过马路之前提醒先停下观察等。
说到这里,让我想起了一个有趣的场景:一次小宝和爸爸在北京坐地铁——小宝一直对地铁情有独钟,有机会就要求坐。上了车,小宝异常兴奋,高兴地对爸爸说:Daddy, this skytrain is sooooooooo big(温哥华的地铁叫 Skytrain,因此小宝回国后把北京地铁也叫 Skytrain)。这个时候,旁边一个大学生模样的大男孩儿很是惊讶,说这么小的孩子英语怎么这么好啊。然后就很好奇地蹲下身来和他说话。接下来的对话是什么大家应该都能想得到: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 小宝一听,立刻不说话了。
这也让我想起一位博友在评论中说的话。他说他想给三岁的儿子找英语环境,于是带孩子去英语角,看到一个小老外,上去就和人家说: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人家吓得直躲,首战以失败告终!是啊,能不失败吗?孩子们要有实际内容的交流,我们学到的那些句型,国外的孩子在一起玩的时候,谁说啊?!
小宝的状态,就很好地说明了孩子学习英语的过程:孩子不是因为他先知道了中文,然后听你说中文了,再去翻译成英文。其实,他是在看一种场景。如果这个场景和他在幼儿园见到的一样,知道在那个场景下,老师怎么说的英文,他就对应上了。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说很多孩子的口语问题。有位英语老师说,她接触过很多孩子,在你和他说话的时候,头两句还可以,你能感到那个句型他很熟悉,能够脱口而出。但是往下说,孩子就要磕巴,从这个磕巴的过程你就能感受到,他在想中文的说法,然后再翻译成英文。
是啊,孩子的情况,不是和我们大人一样吗?有的时候,我想说一句话,不知道英文怎么说,也知道翻译过去会很别扭。这个时候,我就问安妮,我想表达一个什么意思,怎么说好。百分之百,她的说法和我翻译过来的不一样。
为什么我会想要翻译过来?不是我想翻译,是因为我脑子里的储备不够用,我没有储备足够多的英文场景。如果不翻译,我就说不出来。这是产生中式英语真正的原因。所谓的思维,需要对应的就是场景。当你对一种场景下的表达熟悉的时候,你脑子里有的是现成可用的句子,根本不用翻译。而如果没有这样的场景,脑子中都是孤立的单词和句型,那就只能用单词套句型,最后就是翻译出来的中式英语。
有人说,我不在国外,怎么能有场景呢?就像我刚才举的小宝的例子。如果在国外,自然而真实的场景当然是最好的。但是,如果不在国外,一样可以弥补。
弥补的方式之一,就是看动画片。动画片中有很多口语表达方式。孩子看多了,自然就能脱口而出。当然,场景是需要积累的。靠某一部或者某几部动画片去训练口语,与过去背句型的方式也有相似的地方。只不过,这种做法比背句型可用的范围更宽一些罢了。
另一种弥补的办法是看有大量场景的英文故事。正如我前面所说,国外的儿童英文读物,非常多的都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的那些事——吃什么、玩什么、生日 party、掉牙、学校生活、幼儿园活动、交朋友等等。基本上国外孩子真实生活中的场景在书中都有体现。
也许,孩子刚开始读书的时候,对一些表达还会觉得陌生,但是一旦读了几本之后,发现这是一种通行的表达方式,再遇到类似的情形,孩子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很自然地就会脱口而出,再也不必进行什么翻译了。
前几天,俱乐部的一位妈妈特别兴奋地告诉我,她女儿现在可以和国外亲戚的孩子用英语交流了——交流的媒介就是共同看过的英文故事书。虽然她女儿的表达还谈不上自如,但是至少,对方知道她在说什么,而且她们说的都是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这样交流的结果,就是两个孩子越聊越有兴致,即使交流中有些瑕疵,但双方都觉得很有趣。
过去,我们的英语学习是在课堂上进行的,没有人注意过需要给语言提供一个情境对应的机会。所以,那时的英语学习就是中文和英文的对应。如果我们想想母语的学习,大家在没有任何语言可以帮助的情况下,是不是用的都是实物和声音的对应?拿着一个苹果或者是苹果的卡片,告诉孩子这是苹果。所以当我们教孩子英语的时候,一样没必要非得把汉语意思告诉他。让孩子大脑中的英语和汉语自成体系,自己去寻找自己对应的情境就好。
按照母语的方式,用最自然的方法学习英语,从声音和图形、场景的对应来学习英语,才有可能摆脱中文思维的控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的是大量情境的积累。在这个过程中,阅读的作用要比看动画片更广泛、更持久些。
《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13)---妈妈英语不好宝宝照样行 最近几个月和国内的妈妈接触很多,不少妈妈本身英语并不好,但是孩子的英语却能够突飞猛进。孩子和妈妈之间,其实真正相差的就是一个正确的轨道。孩子能否走上正确的轨道,和妈妈的理念有关,和妈妈的方法有关,更和妈妈的坚持有关。剩下的就是一个手指头的力量了。
我们这一代人,都是哑巴英语过来的。尽管都曾考过几级证书,但是就像有人说的,能把26个字母的音都发准的人都不多,包括我自己在内。很多妈妈对于自己的英语很不自信,觉得宝宝英语好的,妈妈英语水平一定也很高。其实,英语不好的妈妈,只要方法对头,扬长避短,宝宝的英语照样行。因为,英语本来就不是靠妈妈教出来的!
从博客的博文评论中看,妈妈们对于这个话题很感兴趣,但是也有很多困惑。这些困惑集中在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上,就是在中国学英语,妈妈到底要不要教?如果不教,孩子是不是会进步很慢?如果教,应该怎样教?
其实说教与不教,很多人困惑的原因在于对自身的英语水平不自信。这一点,没出国的时候体会不深。记得我出国后第一次听到 today 这个词,就没反应过来,原因就是中间这个 o 的发音和我们原来学的发音不一样。现在,一个 playground 这样的词的发音,被三岁的小朋友纠正了好几遍,人家还是觉得你发音不对,这就是我们传统的英语学习方式对我们听力辨音能力造成的致命损害。我个人感觉,自己在国外的最初几年,英语水平提高不多,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底子太差。直到现在,我给小宝读书的时候自己不觉得,但是当孩子重复我的话时,那个发音和语气语调,就好像是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真实的自己。
说我们英语烂,发音仅仅是一方面的问题,更重要的隐性问题是我们学了太多英语国家的人目前根本不使用的表达方式。记得前些天一位海外的妈妈说,为了让孩子能够进行双语学习,从国内买了一批书,一家很大的出版社出的。结果拿到一看,那英文全是翻译过来的中国式英语,根本没法给孩子用。昨天我们去非常大的一家游乐园玩,入口出口这样最基本的英语标记,竟然写的是 Way in / Way out,安妮看了半天后问我,怎么这样说?
基于上面两点原因,我想,其实真正的困惑不该在教与不教,而是能否避免以上两个问题。如果不能避免,那妈妈教了之后,孩子学出来的会不会还是我们以前的样子?
当然说到不教,我知道妈妈们会担心。那就是在国内我们没有英语环境,如果妈妈不教,孩子光靠听,进度是不是会非常地慢?这也是前面的博文发表后大家激烈讨论的问题。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想还是应该梳理一下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律为好。就拿孩子学习中文来说吧,一般孩子开始进行比较完整的表达应该在两岁左右。之前的两年,应该就是一个输入的过程和储备的阶段。然后,二至四岁,孩子开始对故事情节有了自己的理解,能在大人的陪伴下阅读故事情节比较复杂的读物,但是大部分还无法进行独立阅读。四岁左右的孩子处于识字的敏感期,对认字很感兴趣。识字敏感期过后,孩子会对整段的文字感兴趣,有的甚至一段时间内读书只看有字的,这也是孩子自主阅读的真正开端。当然这个阶段,有的孩子开始得早些,有的开始得晚些,早半年晚半年都没有本质的影响。
既然规律是这样的,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三岁以前的孩子,真正的语言基本功训练应该是听,通过听在大脑中建立强有力的语音信号。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曾经提到过一些安妮使用过的光盘和资料,有些妈妈就问我,这个好还是那个好?对于这个问题,我的感受是:对我的孩子合适的,不一定你的孩子就喜欢,究竟哪个好,要让孩子自己说了算。其实我给孩子买的资料也远远不止那两种,只不过她喜欢的就这两种。应该说,被孩子选中的精听资源也许只占了全部资源的1/10。但是,不能说没选中的那部分就没有意义。不能忽视泛听的价值。孩子对一种资源的喜好,和他的生活经历、认知密切相关,孩子最初不喜欢的,过段时间也可能又会喜欢了。
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个规律的问题。比如同样是儿歌,有的是一首四句话的,反复重复;有的是八句话的,中间只换几个词;还有歌词很复杂的。从我家俩宝的经历看,《语感启蒙》他们之所以愿意看、愿意听,就是因为它的句子结构简单。当年,安妮初到加拿大时爱不释手的 Kidsongs,小宝就不爱看。但是一年后小宝又开始喜欢它,最近更是每天要看好多遍。当时电视里面放的动画片,小宝也不喜欢,但 Thomas 小火车是个例外,因为他喜欢火车,即使语速快也喜欢听。所以,当你的孩子对你给的资料不感兴趣的时候,一定要想想是不是他没到那个程度。
听力辨音能力的积累和提高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做家长的,只要提供孩子喜欢的东西即可,孩子能看进去能听进去,积累到了一定的量,他自然就会有收获。这点,不需要家长指手画脚。所以说,妈妈英语好不好,区别有多大呢?有些妈妈,为了让孩子早点开口,一边听DVD,一边重复,同时让孩子跟着自己的慢速语音来学习。其实,这样做恰恰违背了孩子的听说规律,孩子原本有听清楚原汁原味发音的机会被人为地剥夺了。几个月后,别的孩子已经能跟唱得很地道了,而这个孩子因为辨音能力差,唱出来的总是不地道。这到底是教好还是不教好呢?
当然,有些妈妈觉得一定要教孩子认字母、认单词,才算学英语了。关于这个问题,前面的章节中已经有所提及。我觉得在孩子没要求的时候没必要教,这些东西到了他有内在需要的时候,他自己会要求学的。
比如小宝,以前对字母一直不感兴趣。有一天,我的一个朋友说她家老二,两岁半了对字母还不感兴趣,而老大不到两岁就都知道了。我说:我家小宝都三岁了,不是还不感兴趣吗?结果过了没几天,小宝忽然之间开始到处找字母!我知道时候到了!要开始教了。
先把素材都弄来再说吧!我找来一些教字母的光盘,以前放的时候他不喜欢看,现在就可以啦!然后又借来一些 ABC 的书,这些书有的他还比较爱看,有的也就是马马虎虎!不喜欢的,放一放再说!
孩子更大一些,就要让他开始学习Phonics,为阅读做准备了。我曾经为小宝准备了一套 Phonics 的光盘,他看了看也是不喜欢。一般来说,四岁左右的孩子才开始对阅读感兴趣。最近我把本章前面提到的免费的英语网站 www.xiexiebang.com 中的字母游戏给他玩,从 A 开始,到了 D,就不往下走了。原来他被那个 make a match 的游戏给吸引住了。他一玩这个,我才发现原来他的英文词汇量还真不少,基本都能做对。从那天开始,他几乎每天都要玩这个游戏。我暗想,先给他一段时间玩这个,过后再悄悄地换个样。比如可以是继续字母,也可以是 Learn to Read,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找他感兴趣的。记得安妮当初就跟着“娃娃丫丫”学了拼音还有不少汉字,不经意间的收获往往是最大的。
在和 www.xiexiebang.com 亲密接触了一两个月之后,小宝的注意力开始转移了。最近几个月,小宝到了指读跟读敏感期,从开始的跟着音频或者我来读,到后来能全部背着读出来,再到开始关注一个个单词在音上的差别。小宝最初的时候对 say/said/says 基本不分,我给他指看后面,这有个 s,所以就发什么音,结果他马上联想到 starfall,说 S says s。后来,他忽然有一天说,我好多天没看 starfall 了。再上那个网站,他的重点就放在拼读上了。
同样用 www.xiexiebang.com,有些妈妈就总是不能放下教师的角色,总是会对孩子提要求,要求跟读,要求按顺序看,不能只玩游戏,读错了还要不断地纠正等等。最后的结果是,孩子拒绝按照妈妈的要求来,干脆就不看了。有些孩子甚至因为妈妈的做法而对英语产生抵触,只要一听到是英语的东西就拒绝。这个时候,再看看不曾被教过的孩子,在玩中知道了不少东西。就算是在 www.xiexiebang.com 里面没有把26个字母都学会,还有 “Leapfrog”,还有“Hooked on Phonics”。不经意间拿出一套光盘,孩子发现里面大部分字母他都熟悉,那么不会的那几个很容易就被学会了。孩子对英文从认识到熟悉、再到巩固的过程,就是资源交叉、立体使用的过程。
家长与其做一个只知道照本宣科的任课老师,不如做一个掌控全局的校长。看到孩子需要什么,就给他提供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家长的英语水平高,对选择资源非常有好处。就好比我博客置顶博文中提供的国外免费英语学习资源(本书后面有收录),利用率最高的是英语老师或者专业人士,而很多英语不好的妈妈看到了也不敢进去,所以影响了这类资源的使用。
但是英语不好的妈妈自然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很多妈妈在论坛上做足功课,把大家对资源的解析,尤其是资源的使用方法研究得非常透彻。这样提供给孩子的资源一样有效。而且因为妈妈自己英语不好,所以对孩子少了纠错的环节,孩子在妈妈面前的压力不大,更容易建立对英语的自信。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当孩子有了一定的听力辨音能力以后,如果开始学习Phonics,那么亲子阅读的阶段也很快会完成,孩子马上就能进入自主阅读阶段。从这个发展过程来看,妈妈的作用,其实就是在孩子进入正规学习之前非常短的那段时间内给孩子一点力,帮孩子进入正确的轨道。在这一点上,妈妈对儿童英语学习整体方向的把握,远比教给孩子具体的知识更有价值。
最近我看安妮英语俱乐部论坛上家长们为孩子的学习做的跟踪记录(论坛上叫做楼盘),有些印象非常深刻,尤其是那些英语不好的妈妈们的执著和努力。最令我感动的是一些妈妈,努力在吸收着我博客和他人楼盘中的精华,努力去和自己的情况对应。结果,短短三个月,孩子的英语听力和阅读就都走上了正轨。
从这一点上来说,孩子的英语学习是不是能上轨道,和妈妈的英语水平没关系,倒是和妈妈理解英语教育的理念、方向、方法有关,和妈妈在研究这个体系框架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有关。
《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14)---营造家庭英语小环境
家庭英语环境的核心不是和孩子说几句英语这么简单。和孩子说一些三明治英语或者是外国人觉得很奇怪的中式英语,就像在孩子原本洁白的画布上涂上了以后需要清理掉的颜色。家庭英语环境的营造,一个是听力辨音能力的训练,一个是情境对应,而比这更重要的,是英语兴趣的培养。
我们国人一直把英语环境等同于和外国人交流或者在生活中讲英语。所以,当我们讨论儿童学英语的问题时,有博友就说,你的孩子是在国外长大的,他们有英语环境,国内的孩子没有英语环境,能一样吗?
那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国外孩子的英语环境哪些可以在国内获得。在国外的中国家庭,非常多的孩子在家是不讲英文的,所以有些孩子在上幼儿园之前一点英语都不会说。后来我发现,不仅仅中国人是这样,东欧人也是这样。比如小宝幼儿园的创办者是俄罗斯人,她的外孙上幼儿园之前也是一句英语都不会讲。
虽然同样是不会讲,但是这些孩子每天还是有很多英文的东西能够进到耳朵里去,比如大人看的电视节目,比如自己看的动画片以及绘本等等,都是英文的。应该说,国外孩子即使家里面不讲英语,但是对英语的接触量还是不小的。尤其是孩子上了幼儿园以后,与老师和同学的互动成了英语学习的一个主要途径。到了学前班,他们开始系统地学习Phonics,学校对于英文的阅读量有要求,一般来讲,从五岁上学前班开始,孩子们的英文水平会有非常大的一个飞跃。
再回头看看我们国内的孩子,英语环境主要缺什么?
第一,大量的英语语音信号。其实这里主要说的是听。这方面过去我们没有条件,但是目前,英文原版的视听资料越来越多,很多孩子从小也是在原版动画片的熏陶下长大的。从这种意义上讲,只要家长有心,三岁以前孩子听上几百个小时的英文儿歌、英文故事以及看些原版动画片之类的东西,是没什么困难的。
当然也有人质疑孩子在根本不理解意思的情况下听英语有没有用,尤其是有人以大人自己的感受来理解孩子,觉得自己都听不明白的英语素材,孩子听着还不是一片混沌?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前面关于英语韵律节奏的文章中已有探讨,相信可以解决大家的疑问。安妮以及周围孩子的经历更让我相信,所有前期对于语音方面的积累都是会有回报的。孩子的语音识别能力,并不依赖于他对语言含义的理解。有了这样的积累,孩子到了一个环境之后会很容易上一个台阶。而没有这样积累的孩子,可能需要补上这一课。
第二,语言的互动交流。这应该说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也因为缺少了这个方法,很多人认为中国人如果不出国,就没法学好英语。很多妈妈基于这样的认识,试图做些弥补,于是在家里千方百计和孩子用英语对话。也有的妈妈觉得自己的发音不够好,所以不敢和孩子对话,但心里总是很纠结。因此,这个问题基本上是安妮儿童英语交流 QQ 群里和论坛里讨论最多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能交流自然好。但是对于孩子来讲,成人是他们语言的样板,对的错的都来自于成人。这里的对错,口音问题还不算大,因为大量的原版听力资料的介入可以弥补这一点。就好比家长讲的普通话不标准,但是孩子通过听收音机、电视里的普通话,可以自行矫正过来。
这里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应该是中式英语对孩子的误导。记得前几天论坛里讨论大家刚刚拿到的一套原版的学前班 Phonics 绘本教材,有人就说了,这么简单的一本书,那么几个词,为什么有些查了词典,我还是理解不了?其实就是因为我们从来没听过、没看过原汁原味的表达方式,没有接触过人家大量使用的很生活化的词汇,这些词汇就都成为我们的生词了!我们中国人学的都是课本上被语言学家设定好的句型,而这些句型,恰恰远离了人们的生活,或者说远离了国外真正的日常生活,最后造成了我们的哑巴英语。甚至包括一些引进的原版阅读材料,如果与国外的分级读物作对比,就会发现,这些针对亚洲人设计的资料已经被改造得不那么原汁原味了。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个人认为,在你不能确定和孩子说的是正确的英语的情况下,首先要自己和孩子一起先去输入、去吸收,看看国外的动画片、国外的原版书中都是怎样表达的,找出对应场景下的语言表达方式。此后,再遇到同类的场景时,再和孩子一起把书中、动画片中的说法活学活用。这个办法比家长用设计出的句型和孩子用完整的句子对话,要有价值得多。
在孩子有了足够输入之后,再为孩子创造一个英语的互动环境,或者是和以英语为母语的孩子一起交流,或者是和以英语为母语的老师交流。总之,我还是那个观点,当孩子能够有比较强的辨音能力对应一定的情境模式之后,输出会是很快的一个过程。这个交流环境可以通过带孩子上英语班、和国外孩子音视频交流、或者上外教课来解决。
第三,语言的情境对应。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我前面提到的中国孩子到国外学英语的成果也正说明了它的作用。实际上,这个过程和语言互动是密切相关的。但是在目前我们互动交流难以实现的情况下,情境对应就显得更为重要。很多人说,给孩子看动画片,都不知道他看明白了没有。我觉得,明白没明白,有两层含义:一是对整个故事、情节是否明白;二是对句子、词是否明白。很多家长看到每个句子中都有孩子不认识的词,甚至不止一个,就认为孩子一定是没看明白,要是读书那就是读天书。而事实上我觉得,是否明白取决于表达与语境是否能对应,看懂了语境,并且能够在这个语境下联想起某个表达,那就是理解得非常好!对于段落、句子,故事情节和场景就是语境;对于单词,那整个句子就是语境。这种对应关系积累到一定量后,孩子再开始输出,一开口就是地道的表达方式和用词。看动画片是这样,读绘本也是这样。换句话说,读大量原汁原味的书,就是弥补中国孩子缺乏对语言的情境对应的有效途径。
目前论坛讨论比较多的是怎样带孩子读绘本的问题。很多人纠结于自己的英语不好、发音不准,其实我觉得这都不是主要的。引导孩子读绘本,最有价值的方法应该是让孩子将画面和单词、句子对应起来。这样的情境对应,会让孩子摆脱对单词中文含义的依赖。当阅读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出现一个表达方式,孩子想到的是某些场景,而脑子中的这个场景,就是这种表达方式被正确运用的场合;出现一个单词,孩子想到的是在哪些表达中、什么场景下用到了这个单词。这个积累的过程,也就是英文思维的训练过程。通过这样的过程,孩子一定不会看到一个单词就先想中文,然后用中文去想和它搭配的英文单词,再把孤立的单词组合在一起。孩子对单词的理解,一定是超过我们这些家长的。其实,即使是老外,如果没有读过多少书,单词量并不比中国人苦学十多年后的单词量大。但是我们的词汇量,是用中文翻译的词汇量,只知道对应的中文意思,不知道这些单词在句子和段落中的用法,结果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我们自己的实际词汇量远比我们自己认为的词汇量要小很多很多。这点从安妮身上也得到了验证:她的词汇量并不大,远不如宝爸,但她运用英语的自如程度比宝爸强太多了!
就像听力一样,孩子对阅读也有自我矫正的能力。很多孩子从小听原版的东西,妈妈或者中国老师读英语的时候,孩子会很快反应出对方的错误,并且不会跟着大人的错误跑。当你读了千八百本原版读物之后,你想说什么的时候,脑子里一定能找到它在某本书中的英语语境。这个时候,因为英语语境的存在,你对这个词的用法几乎可以脱口而出,那还用回头找中文意思来帮忙吗?
身边没有学习英语的环境,通过大量听、看、读原汁原味的东西,就可以弥补。听到的故事前后文,看到的画面和书中的场景,就是需要的语境。输入达到一定程度,再学习输出,相信定会事半功倍。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说明我们为孩子提供的环境是正确的,孩子在这个环境中所获得的不是一些孤立的英语单词和语法知识,而是一种英语思维的能力。
如果说以上三方面说的都是具体的技术问题,那么家庭英语环境中最重要的问题则是兴趣的培养。最近和很多大一些的小朋友聊天,大家一致的反馈就是对英语的厌倦。如何培养孩子的英语兴趣?最简单的一个办法就是让他们按照学中文的方式来学英语。
想想我们的孩子在会说话之前的输入阶段,有谁整天盯着孩子,看他对大人的话到底明白了多少?又有谁在孩子刚听了几天之后,就要求他跟读?当亲子阅读刚开始的时候,又有谁在意孩子能读多少字?凡是那些中文阅读习惯培养得好的孩子,几乎都是家长给了大量的书,每天按照自己的兴趣去讲去读的。
在本书第三章我们讲了北美的科学阅读,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社会、学校、家庭合力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社区图书馆、学校图书馆就像一个大的游泳池。学游泳只在陆地做模仿动作不行,需要的是在池子里扑腾。想让孩子有本事,那就扔到池子里。在营造家庭英语环境方面,也是一样。
英文思维没有捷径,只有大量地听、大量地读。这里所说的大量,绝不是每天几个小时的大量,而是细水长流、积少成多的量的积累。如果不顾孩子的客观发展规律人为地填鸭,不仅会让孩子逆反,甚至还可能造成像今天很多大孩子那样惧怕英语、逃避英语。
每天半个小时也好,一个小时也罢,让孩子觉得英语和中文一样,就是每天生活的一部分,就像每天吃饭一样,从英文中可以获得和中文一样甚至从中文里得不到的有趣的故事。这样,孩子才会愿意去接受它。
《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16)---中国孩子的英语路线图:各个年龄应该学什么
安妮在加拿大的学习经历,让我对英语学习体系和次序的重要性深有感触。能力是需要各种资源的有机组合和循序渐进的训练才能培养起来的。孤立的单词、零散的句型、没有用武之地的语法,靠什么能把它们串成英语能力?
本书第二章第三节曾经介绍过英语国家专业人士研究的英语阅读路线图。这张路线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它体系的科学和次序的严谨。
安妮和小宝的学英语之路,有很多的机缘巧合,当时自己并不知道这些体系,但是回头看,竟然很多方面和这个路线图相吻合。从他们和周围孩子的经历,我深感对于为孩子的英语教育苦苦摸索的中国家长来说,有一张适合自己孩子的路线图是多么的重要。
最近俱乐部的群又来了一批新人,和以往一样,大家的问题往往会特别直接。尽管我知道系统地去研究一下博文、看看论坛中别人的经验是无法替代的自我成长经历,但同时也觉得有必要整理出一份各年龄段孩子该从哪里起步、按照什么样的顺序走的路线图。
曾经有人建议我,应该从孕期开始,为准妈妈们设计一份学习计划。对于胎教,我一直不是特别热衷。我一直相信,妈妈的情绪对孩子最重要。如果妈妈在时间、身体都允许的情况下,能以一个上进的心态来学习一些东西,对宝宝一定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而英语语音方面的输入,尤其是那些韵律节奏极佳的英语儿歌,我相信一定是孩子喜欢的。当然,我更看重的是这个过程对妈妈的影响。虽然我不认为妈妈的英语水平对孩子的成长作用有多大,但是同样的理念和方法下,英语水平高的妈妈一定能和孩子互动得更顺畅些。我相信,如果准妈妈用十来个月的时间听足够多的英语儿歌,看足够多的原版绘本,内心深处那份对孩子的温柔感受自然就会传递给孩子。而妈妈自身在语音语感方面的提高,也会对孩子出生后的亲子阅读产生积极的影响。
0岁以内的阅读,在国外很受重视。有一种说法是,如果六个月以内没有给孩子读书,那么可能孩子就要十八个月以后才能喜欢读书了。我家俩宝对阅读的兴趣都开始得晚,我不知道是不是也印证了这个说法。目前我坚信的是,0岁开始的语音输入是有价值的。而且,这个阶段的语音完全可以不考虑形式和语速——儿歌、新闻、脱口秀节目、动画片、电影都可以成为素材,只要原汁原味的就行。曾经有妈妈问,我到底一天该放几个小时?目前的研究尚未给出精确的时间,大家尽可以作为一种背景音播放,如果再能和大人的自我提高相结合,应该就是最好的了。
0岁以内的阅读,与其说是让孩子看书,不如说是让孩子听书和玩书。我想这也是国外提倡的早读书和我们传统意义上读书的不同了。当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看一些大图的纸板书、布书也是必需的。让孩子在生活中体验到书的概念,对书产生具体的印象,明白书上有好多好玩的东西,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应该是从0岁开始就能够做到的。对于我们中国妈妈来讲,读书的时候和孩子的互动、强化情境对应,比具体的文字阅读更重要。如果能够借助音频,加大孩子听的机会,当然更好。
一岁以上的孩子,有些已经开始讲话了。这个时候,如果他还能接受各种类型的有声资源的话,那么就继续一岁以前的做法。如果孩子已经开始学会选择学会拒绝,那么就必须按照孩子的要求去做。这个时候,随着孩子认知能力的增强,能读的书逐渐增多,但基本上都是重复性比较强的,可能对一本书反复去玩,但每次只玩那么一点点。有些语言能力比较强的孩子,可能开始对情节产生兴趣。这个时候,动画片可能会比音频更吸引孩子。所以适当地增加动画片,让孩子体会些情境对应,也是必要的。不过对动画片和情节性较强的书,我家俩宝接纳的时间都比较晚。所以和同龄的孩子相比,他们看动画片的时间也晚,看有情节的故事书的时间也要晚些。在我们从加拿大回国之前相当长的时间里,小宝一直都痴迷于找绘本中的细节,却不肯听完整的故事。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他三岁多。
二至四岁,是孩子语言能力发展突飞猛进的时期。这个阶段,很多孩子对阅读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对动画片也很着迷。有些孩子,因为中文方面输入很多,所以中文的强势地位已经有所显现,母语的听力辨音能力已经基本形成。这个时候,如果之前没有英文的输入,有的孩子就会排斥英文读物和英文动画片。而之前有很多英文输入的孩子,则和母语一样愿意接受英文故事。对语言的韵律节奏能够把握的孩子,则也像母语一样,愿意跟读。
因此这个阶段的孩子,如果英文听力输入不够,则应继续加大听力输入。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先从简单的英文儿歌开始,然后适当加入动画片,再加入故事的音频。对于抵触听读故事的孩子,则不应该先从读英文开始,而应该先从读图开始。通过中文辅助理解图片,让孩子感受到英文书和中文书理解起来没有区别,从而消除他对英文书的恐惧感。这样的过程反复几次,直到孩子完全理解了图中的故事,再开始逐渐渗透英文的表达方式,和图片中的情节做情境对应。这个环节需要注意的是,给孩子多少英文并不需要遵照书中的文字,主要是看孩子能理解多少。孩子能理解一个单词、一个词组,就不能急于先给句子。通过这个过程,让孩子吸收部分英文的表达方式。通过“中文—图片—英文”这样一个过程,逐渐让中文退后,最后孩子才可能接受大段的英文朗读。
这个过程所需的时间和所选择的故事难度与孩子的英文积累有关,不同的孩子差异很大。但是无论如何,这是培养孩子英文兴趣的必经阶段。安妮英语俱乐部的孩子,用了差不多三个月的时间解决中文强势的孩子对英语的兴趣问题。很多孩子从开始的抵触英文到习惯英文,喜欢听英文音频,主动要求看英文原版书,有的甚至自发地进入学习Phonics 的阶段。小宝尽管英文输入不少,但是在回国后三个月的时间里,听故事的时候,仍然要我把图用中文讲好多遍,直到他完全不用再看图了,才允许我用英文给他读。所以说,对于中英文差距较大的孩子来说,这个阶段应该是很多孩子都会经历到的。
英语国家的孩子,大部分四岁以前都有亲子阅读经历,绘本是亲子阅读的主要素材。近几年,国内也兴起了分级读物热。实际上,分级读物是国外用来训练孩子自主阅读的素材。在自主阅读之前,大量的储备——不管是韵律节奏方面,还是观察力、想象力方面,尤其是对阅读兴趣培养方面,基本都是通过绘本完成的。因此,我们国内的孩子,在自主阅读之前的这段时间内,一样应该大量地读绘本,而不应该让很小的孩子就拿分级读物当绘本看,两者的“营养”还是有区别的。
四岁是孩子的阅读敏感期,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孩子开始有读出来的欲望了,开始从亲子阅读向自主阅读转变。小宝最直接的表现是从中文书开始的。在他四岁差两个月的时候,我给他找了一套字又大又少的中文书,他反反复复自己指读跟读。我又提供了一套一级的英文书,结果同中文书一样。就这样,小宝开始了自主阅读前的准备期。从开始的跟我读,到后来的跟音频读,这个阶段阅读量大大提升,对音频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我能感觉到他的英文上了一个台阶。
读过一段时间之后,指过的字越来越多,小宝对字开始端详得越来越细,逐渐地开始关心单词的拼写,会找一个单词和另一个单词的区别,会用知道的 Letter Sound 找单词的规律,比如遇到以 s 结尾的单词都发 s 的音(当然,以后遇到多了,也会发现还有发其他音的时候)。有了这个感受之后,我又回头去把他几个月没看的 starfall 找出来给他细看,他比以前更愿意跟读。而此时,小宝恰恰进入了学习Phonics 技能的时期。此后,我又把以前看过的“Leapfrog”再找出来,果然他开始着迷,明显地能跟着光盘复述很多东西。
一般四岁以上的孩子,如果之前没有真正接触过英语,那么基本都是需要三个月左右的兴趣培养期。这个兴趣培养做得好的话,最后阶段孩子就会有尝试拼读的欲望。而这个时候,也是孩子可以开始 Phonics 学习的关键期。
也有些上学以后的大孩子,提前学了 Phonics,但是因为阅读量不够,听力输入也不够,所以学习的东西一直停留在知识和规则记忆的表层,没有内化。正如本书前面几章所讲,Phonics 上连韵律节奏,下接科学阅读。在对书有感觉、有兴趣的前提下,良好的音素意识和一定的辨音基础是学习Phonics 的前提。而学习的过程中,大量同等级别、不同内容的分级读物的训练巩固,又是Phonics 从知识转化成能力的关键。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螺旋式上升的,像弹簧一样,需要同一层次足够量的积累,才能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孩子们的英语学习之路也不例外。中国人普遍具有传统教育中的教材情结,所以经常看到有人到处找美国的教材。孩子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国外孩子的海量阅读的关系,就好比弹簧上下两个台阶的直线距离和横着的那根铁丝之间的关系,没有横着的那段距离,弹簧就无法转到上一层。语言的学习靠积累,除此之外没有捷径。当然积累的资源需要有科学性,这正是北美科学阅读的价值所在。
所以说,同一级别的阅读量决定了孩子什么时候能上升到下一个层次。相同的难度等级,不同的故事情节,不仅能够让孩子体会到读故事的乐趣,也能够让孩子真正通过不同的故事体会到足够多的情境。而这些情境就构成了孩子英语思维的一个个环节。只有通过这样的阅读,孩子的词汇量才能得到积累,其阅读理解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在阅读过程中,还有一个必须注意的问题,就是孩子的朗读。有感情地流利阅读在英语国家非常受重视,这在本书第四章已有详细介绍。所以对于学习Phonics 的孩子来讲,应该从一开始就要求孩子读出来,这对于其语感的培养大有好处,对于孩子以后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比如写作、演讲等,更是大有益处。
说到这里,不得不又回到本节开头的话题,就是关于不同年龄、不同基础的孩子如何起步的问题:
综合地说,两岁以前的孩子应把大力气花在听力输入上,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此时所进行的亲子阅读,重点应该是发展认知,学会把图形与简单的英文表达对应起来。二至四岁的孩子应继续听力输入,同时加强情境对应的训练,通过动画片、原版书来建立对应模式。四岁之前的阅读,一般以绘本为主,辅以孩子喜欢的分级读物。四岁是孩子的阅读敏感期,如果前期听力输入不够,情境对应训练不够,则需要继续。四岁以上的孩子,在学习Phonics 的同时,要加大自主阅读的阅读量,尤其要重视加大同一级别的阅读量。如果四岁以上的孩子英语学习才刚刚起步,则可以几步同时进行,按照上一节所说的原版绘本亲子阅读三步曲,用两三个月的时间,先加大听力输入,同时培养英语阅读兴趣,然后开始 Phonics 的学习,进入自主阅读阶段。
不管是听歌、看动画片、还是阅读,最重要的是要点燃孩子的兴趣。孩子喜欢的就会主动去重复,重复的过程就是内在能力形成的过程。有了内在的动力,才会有无限的潜力。任何具体的做法都只能形成一两种能力,这些部分的有机结合才是完整的综合能力。在每一个环节的具体做法上,家长都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而有所变通。但是不管怎么变,都要以保护孩子的兴趣为主线。兴趣为王,给孩子一个科学的轨道,孩子就会给你一个令人吃惊的结果。
关于英文写作的问题,本书没有详述。在英语启蒙阶段,如果能够在听和读方面过关的话,说和写是很容易上台阶的,只需要一些具体的方法指导就可以了。这个问题,留待以后探讨。
第四篇:不能再错过的英语启蒙
不能再错过的英语启蒙
---读《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有感
普陀区虾峙学校王爱娜
今天,我也想来谈谈关于《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这本书的有感。虽然徐老师为我们推荐的三本书都很不错,都很有各自的特点,但是,不得不说吸引力最大,最有感触,最有话要说,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这本《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中国孩子的英语路线图》,这本书真是不愧为最畅销的英语启蒙书啊!
看这本书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暂且不去说我们自己已经错过了英语启蒙,问题是我们现在正带着自己的学生走在一条并不是十分正确的英语启蒙路上抑或我们所认为的对自己的孩子的英语启蒙是多么可笑的。所幸的是我们遇到了这本书,我想看完这本书后大家跟我肯定会有一样的感觉,那就是不能再让自己的学生和孩子错过正确的英语启蒙了。
这本书收录于“花开的声音—安妮鲜花”的新浪博文,从普通家长的视角,记录了自己的孩子安妮八年来在中国和加拿大两国的英语启蒙的亲身经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鲜活生动的范例,揭示了在西方国家中小学教学中非常流行的自然拼读法,阐述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体系和层次。她在书中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讲述了原先似乎孤立的英语单词、音标、语法、听力、口语、阅读理解等,其实存在一种内在的联系,而这个纽带就是Phonics(自然拼读法)。从音素及韵律开始,语感培养,辨音能力训练,情景对应能力养成,快速阅读技巧,到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Phonics始终贯穿其中。
安妮鲜花(作者)给作为英语老师的我们上了很好的一堂培训课,她让我们知道,Phonics(自然拼读法)才是英语启蒙中最重要的角色,有了Phonics(自然拼读法)的基础,所有的英语学习都会豁然开朗。所幸的是,我们新版的PEP教材已经认识到了Phonics(自然拼读法)的重要性,将Phonics(自然拼读法)融入到了新版的教材中,在三年级就开始渗透Phonics(自然拼读法),就如学中文先学拼音一样,我们的教材开始慢慢地以我们的母语中文学习的模式来思考英语启蒙的方法,一年下来,我们也确实看到了Phonics(自然拼读法)的一些成效,我想只要坚持,我们会收到更意外的惊喜。
《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这不仅是一本英语启蒙书,更是一本渗透了综合育儿理念的书籍,它告诉我们在孩子的英语启蒙路上,第一环境需要家庭来营造。爸爸妈妈真正需要做的,是搞清楚英语启蒙的科学体系,尊重孩子成长的内在规律,站在孩子身后,根据孩子的需要提供资源,点燃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主动学习的能力。让孩子在英语的游泳池中按照自己的需要尽情地玩耍,长的是水性,享受的是乐趣。
作为新手上路的妈妈,我很庆幸在自己宝宝七八个月大的时候阅读到了这本书,为他的英语启蒙之路开启了小小的一扇窗,我极其认同作者的其中一个观点:就是尽可能早地给孩子磨英文耳朵,也就是让孩子尽早接触原版英文资源,例如:英文原版动画片、歌谣、诗歌、故事等等,让孩子经常听,为他们创造尽可能纯正的语言环境。磨英文耳朵的关键不在于听懂每一个单词,而在于熟悉英语的韵律节奏,培养语感。中国孩子从小就开始听各种中文儿歌童谣,英语国家的孩子也是如此训练语感的。我们的英语启蒙完全应该走同样的路。于是,我开始在家里放起了《语感启蒙》的音频和视频,没想到孩子真的挺喜欢的,一放这个视频就听得很认真,还手舞足蹈的。当然这么小的孩子他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是有限的,也许听了一两首就自己玩自己了,但我还是将视频当背景音乐放着,不是要他能听懂,而是正如作者说的,这是一种无形的输入,不要求他能输出多少,而是希望他以后输出时能不反感,不抗拒。当然如果有幸能够“无心插柳柳成荫”那便是更好的了。因此,希望沿着作者的步伐,能让自己的孩子不再错过英语启蒙。
同时,书中介绍了很多免费的英语学习资源,这些资源都来自于国外的网站,语音地道纯正,这一亮点又为我们的英语启蒙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力量。希望通过这本书的阅读,能让我们对自己的英语教学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对我们的学生和孩子能够有一个全新的提升。那就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第五篇:《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读书笔记
《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书中作者介绍了国外的教育体系,并总结出了适合中国孩子的英语启蒙路线和方法,从这本书中我不但学到了科学进行英语启蒙的方法,更看到了欧美国家充分尊重儿童发展规律,尊重孩子的个性,科学的开展教育的方法。
一、英语启蒙越早越好
1、人的辨音能力在婴儿期最强、以后逐年减弱,所以从孩子出生开始,越早输入英语语音信号,孩子的听力辨音能力、听觉记忆能力就越强,对孩子的英语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如果要等到孩子上小学后,才开始启蒙,一方面孩子的辨音能力在下降,另外孩子要学的东西很多,在英语启蒙上不可能投入太多时间。
3、如果等到孩子中文能力变强,孩子的思维模式已经和成人接近了,再进行英语启蒙,孩子会由于听不懂,对英语产生抵触,另外也会不自觉的要求对应中文意思,不利于英语思维的培养。
二、如何启蒙
1、基本思路:像学习中文一样学英语,从听力辨音能力和情境对应能力两个基本点入手。
2、通过原版的儿歌、童谣、动画片来培养语感,不用太关注听懂每一个单词,而在于熟悉英语的韵律节奏,培养语感。
3、在保证原汁原味的前提下,选择孩子感兴趣的资源。
4、儿歌一般比较简单,它的韵律节奏往往能让从来没有接触过英语的孩子很容易接受英语。
5、原版书和动画片的精髓在于它的情境对应,可以构成孩子的口语基础。
6、动画片和原版书的音频,提取出来,在孩子看过几遍动画片之后就开始只听音频,进行听力训练。在听音频的过程中,孩子的脑子里还会有画面浮现,能很好地起到情境对应的作用。
7、不要急于让孩子输出,输出是输入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听力辨音能力和情境对应能力是输出的基础。
8、对于孩子的发音错误,也不用急于纠正,孩子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修正和解决。
9、看什么,听什么,读什么,要充分尊重孩子的选择。
三、英语思维的培养
1、中式英语:在讲英语时,需要对应中文,进行翻译。主要原因是脑子里的储备不够用,没有储备足够多的英文场景。如果不翻译,我就说不出来。这是产生中式英语真正的原因。
2、中国人学习英语:背单词、句型、学语法,而语法的先入为主,恰恰剥夺了我们体会英语语感的机会。
3、解决中式英语的方法:尊重语言学习以及儿童成长的客观规律,按照母语的方式,用最自然的方法学习英语,从声音和图形、场景的对应来学习英语,才有可能摆脱中文思维的控制。
4、英语思维:我的理解就是见到英语,能不经过大脑的英汉翻译过程就直接反应出英文意思。怎么反应呢?这需要大脑中有与事件场景相对应的大量现成的英文表达。
5、动画片、原版绘本、分级读物中夸张有趣的图画能帮助孩子理解故事情节,并且反过来让孩子体会单词的意思---用图画和场景而不是中文来体会句子、单词的意思,这正是锻炼英语思维的开始。
6、培养英语思维,没有捷径,只有大量地听、大量地读,这里说的量是指细水长流,积少成多的量的积累。
四、家长的作用
1、父母应该担起自己的责任,多花一些时间来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以及科学的教育方法,这样可以让孩子少走弯路,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孩子。
2、父母最最重要的是找到孩子的兴趣点。
3、结合孩子的兴趣,选择合适的资源包括(儿歌、动画片、图书)。
4、在你不能确定和孩子说的是正确的英语的情况下,首先要自己和孩子一起去输入、去吸收,看看国外的动画片、国外的原版书中都是怎样表达的,找出对应场景下的语言表达方式。以后再遇到同类的场景时,和孩子一起把书中、动画片中的说法活学活用。这个办法比家长用设计出的句型和孩子用完整的句子对话,要有价值得多。
5、英语培训班只能解决30%的问题,其余的70%靠家庭,家庭才是教育的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地方;
6、父母对儿童英语学习整体方向的把握,远比教给孩子具体的知识更有价值。
7、在孩子有了足够输入之后,再为孩子创造一个英语的互动环境,或者是和以英语为母语的孩子一起交流,或者是和以英语为母语的老师交流。这个交流环境可以通过带孩子上英语班、和国外孩子音视频交流、或者上外教课来解决。
五、亲子阅读
1、读书不仅仅是认字,它应该是一种综合的人生体验。
2、亲子阅读,重要的不是读什么,更不是学了多少单词和句法,而是让孩子喜欢上书,并且有欲望通过读书去了解外面的世界。这个动力不但会推动孩子的英语学习,更会为孩子提供一个广阔的视野。而视野往往比知识更能决定孩子未来的高度。
3、亲子阅读方法:
Ø坐在孩子身边,一手持书,一手搂着孩子;
Ø不要在乎发音是否标准,但是要充满感情,表情、语气夸张的读;Ø让孩子翻书页;
Ø读书时,可以用母语来解释,让孩子找到图片中的乐趣;
Ø每天的亲子阅读时间在15-30分钟;
Ø重点是情境对应,切记逐字逐句的翻译;但是一些固定的名词可以翻译帮助孩子理解。
Ø读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图片问孩子一些问题,拓展孩子的想象力、思维能力。
六、关于国外教育
1、加拿大的小学是从学前班开始的,称为K年级,只上半天课,基本上全年都在学Letter Sound(26个字母在单词中的发音)。
2、北美孩子的课外阅读量非常大,大约是中国孩子的六倍。安妮(作者的女儿)小学二年级时的阅读量在一年200万字,每天30-50分钟;
3、北美三年级以下的学生没有教材,老师的作用是选择各种读物中最精华的部分在课堂上给孩子们讲解。
4、国外的老师会根据孩子的能力布置作业,例如阅读能力差的,老师会让孩子每天放学时带一本书回家,要求家长和孩子一起读。阅读能力好的,则不会有要求。
5、老师定期会给学生做阅读等级评估,教室里的书也是按照等级分类的,便于孩子们选择适合自己的读 物。
6、国外孩子从小就学画画,不是学习如何画,而是学习用图画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7、教育部的责任:不规定教材,但是要求学校按照正确的方法、次序去读,最终得到正确的阅读方法。
8、加拿大学校从二年级开始强调阅读理解,例如:读完绘本后让孩子复述喜欢的部分,画出自己最喜欢的人物或动物,改编故事的结局。
9、培养演讲口才,从学前班开始,让孩子拿着自己做的,拍的,经历过的东西去介绍,并回答大家的提问。
10、北美学校从不要求孩子跟读,也不要求背诵。但是对于朗读和流利阅读却要花费很多工夫。
11、国外的家长送孩子参加培训班,最关心的是孩子玩的开不开心,而不是学到多少东西。
12、蒙氏教育的核心:让孩子做主,父母的作用是观察孩子的敏感期,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