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宁波市科技人员踊跃参加中国科协科技摄影展
宁波市科技人员踊跃参加中国科协科技摄影展
2014年6月,根据中国科协《关于举办第六届科技摄影展的通知》,宁波市学会和科技人员服务中心积极组织各学会、协会,企事业单位科协科技人员报名参加。
第六届科技摄影展以“创造•分享——视觉诠释科学技术”为主题,主要展示2013至2014年间的年度科技事件、科技成果以及科技人物。本次共征集选送照片98幅,经专家评审,余姚市科学技术协会陈斌荣作品《大棚葡萄 “低碳灭虫”》、余姚市科学技术协会桂彬作品《风电场星轨》、象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钱秀娟作品《专注》、宁波市天文爱好者协会陈浩作品《放飞梦想 创新伴我成长》、宁波市科普发展中心赵晓军作品《开心与冥想》共五幅照片成功入选。入选作品将在中国科协夏季科学展期间展出,并颁发参展证书。展览结束后,展出资源将移交中国科技馆;参展摄影作品电子文件作为科普资源,提交中国数字科技馆。
举办科技摄影展,目的在于借助影像创作方式艺术性地展示科技发展、传播科技信息、诠释科技成果、普及科技知识,彰显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形象和风采,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同时引导公众关注科技、了解科技,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宁波市学会和科技人员服务中心 高海燕
第二篇:2013年宁波市科技工作总结
2013年宁波市科技工作总结
2013年,全市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一中心,坚持“改革创新、支撑发展”这一主线,以实施科技领航计划、深化科技计划体制改革、规划建设宁波新材料科技城为抓手,着重在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推动科技经济紧密结合、促进产业创新转型升级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主要工作进展和成效
一是创新驱动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强化创新驱动加快经济转型发展的决定》、《关于建设宁波新材料科技城的决定》。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科技领航计划”加快推进创新型企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强化创新驱动建设工业强市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意见。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了以“9+40”为基本框架的创新驱动政策体系。
二是新材料科技城、高新区“一区多园”正式启动建设。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建设宁波新材料科技城的决定、加快推进宁波国家高新区“一区多园”建设的实施意见,并成立了新材料科技城建设管委会、“一区多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新材料科技城、高新区“一区多园”建设加快推进。
三是创新能力有新提升。我市3家单位参与完成的3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获省科技进步奖32项(其中,一、二等奖14项)。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的“HP2-52C全自动电脑针织横机”列入国家战略性创新产品。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83334件,比上年同期增长13.2%(其中发明专利申请9811件,增长32.8%),专利授权量达到58406件,比上年同期下降1.3%(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246件,增长8.8%),在专利授权总量增长趋缓的形势下,授权专利结构进一步优化。
四是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力度进一步加大。实施“科技领航”计划,全市新增市级科技型企业216家,培育创新型初创企业2739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97家、市级创新型试点企业42家,认定市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16家、市企业研究院32家、市重点实验室10家,培育省级企业研究院11家,新培育认定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宁波甬港现代创业服务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五是“天使投资”加快推进。市、县两级设立了总额5亿元“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目前,已有美国K4、浙江蓝源等23家天使投资机构、19名天使投资人在我市备案,共签约跟进投资项目20项,跟投金额1720万元,引导银行向其中的5个项目发放科技信贷1100余万元,政府引导基金杠杆放大效应达到1:10.3,并推动了包括“3315”项目在内的5家创新型初创企业落户我市。
六是产学研创新对接与合作深入开展。成功举办宁波人才科技周·宁波高交会、中国(宁波)新材料与产业化国际论坛、中国创业创新大赛等科技合作活动10余次,成功组织了首次科技成果竞拍,引进共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海洋电子研究院、宁波诺丁汉国际海洋经济技术研究院等创新载体74家,组建成立了 “宁波工业智能化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宁波天然产物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引进高新技术项目432项,首条年产1000吨(一期年产300吨)石墨烯生产线建成投产,碳纤维百吨级T800规模化生产、超级电容器研发与产业化等一批具有核心关键技术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落地转化。
七是高新技术产业保持平稳发展。新材料、新装备、生命健康产业等8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年行动计划正式发布。主动设计并启动实施“石墨烯产业化应用开发”等6大重大科技专项。2013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3915.3亿元,同比增长14.2%,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12795亿元)比重达到30.6%,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
八是农业科技创新支撑效果明显。培育认定农业新品种12项,有15个农业与社会发展领域科技项目被列为 “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科技项目,获得国家财政经费支持4046万元(为上年的1.94倍)。扶持培育农业科技创新企业15家,新选派科技特派员团队133个,服务支持农业“两创”和新农村建设。在抗击“菲特”台风中,先后组织种植、养殖类24支科技特派员团队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帮助受灾农户、养殖户恢复生产和灾后病害防治。
九是科技投入稳步增长机制初步形成。实施“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专项攻坚行动”,建立和完善财政资金对企业的扶持强度与企业本身的研发投入相挂钩的机制。规上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73.9亿元,比上年增长10.7%,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速5.4个百分点。全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达到160余亿元,占GDP比重2.2%。
十是区域科技进步持续加快。我市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首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城市。据省统计监测,2012年宁波市科技进步变化情况继续保持全省前列(居全省第二位);鄞州区、余姚市、奉化市、镇海区、慈溪市等5个县(市、区)变化情况综合评价进入全省前十名。
二、主要工作和举措
一年来,围绕“强化创新驱动、加快经济转型发展”这一主题,重点抓好四方面工作:
(一)拓思路、强举措,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强化科学发展理念,深化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理解,把握新形势推进科技管理改革与创新的任务和要求,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科技创新工作的动力。
注重发挥职能优势,做好决策参谋,按照落实省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五个一”的要求,主动配合市委、市政府和相关部门谋划好创新驱动发展的决策部署和重大举措。通过努力推动和主动参与相关工作,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强化创新驱动加快经济转型发展的决定》,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推进创新驱动现场会”,“科技领航计划”、新材料科技城建设、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一批创新驱动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创新越来越摆上宁波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加强对科技、经济形势的分析研判,研究提出了“八翻番、四提升”的工作目标,组织制定了科技服务专项行动方案及具体行动计划。抓实创新型城市建设评价、科技进步考核,实施“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专项攻坚行动”,加强对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协调和领导,积极探索形成各级领导重视、市与县(市)区联动、各部门协同的推进合力。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积极推进高新区“一区多园”建设、推进LED半导体照明应用工程、创建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城市、申报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等工作,有力地推动了有关工作的开展。经多方努力,我市成为首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城市、宁波高新区成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进一步凝练科技工作重点,重心前移,加强规划引导、平台建设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和培育,重点推出了“科技领航”计划、“智团创业”计划、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着力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二)聚重点、求突破,加快推动经济发展转型
针对我市科技资源少、创新支撑不足这一瓶颈,坚持“两手抓”:一手抓高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立足高起点,积极谋划、推进宁波新材料科技城建设。今年8月底,市委市政府作出建设宁波新材料科技城的决定,正式启动建设新材料科技城,将举全市之力打造创新驱动先行区、高端人才集聚区、新兴产业引领区、生态智慧新城区和全球领先、国内一流的新材料创新中心。一手抓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积极引导和支持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目前,全市已有企业技术研究院32家(其中省级3家)、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862家(新增116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8家、省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257家(新增45家)、省企业技术中心84家(新增15家)、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34个、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61家(其中省部级13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5家(新增2家),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7家(新增1家)。
针对宁波民营资本雄厚、科技投入强度低的现实,突出“三个抓”。一是抓财政科技投入导向,组织开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攻坚行动,大力培育发展“天使投资”。在专项攻坚行动中,加强组织协调,细化分解目标,明确任务举措,加大工作推进和督查力度,积极推动市级各相关部门建立完善将企业获得政策支持的强度跟企业的R&D投入强度相挂钩的公共政策扶持机制。二是抓社会投入,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创新创业。市政府设立了天使投资引导基金,成立了市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宁波市天使投资俱乐部”,引进举办“黑马大赛”、“中国创业大赛”等天使项目对接平台,积极推进人才、资本、成果对接。目前已有美国K4、浙江蓝源等23家天使投资机构、19名天使投资人在我市备案,共签约项目20项,跟投金额1720万元。三是抓企业投入,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企业技术开发费150%加计抵扣政策,引导企业创新投入。据统计,全市有626家高新技术企业享受了减按15%税率征求所得税优惠政策,减免企业所得税16.93亿元;有1078家企业享受了技术开发费150%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税前加计扣除金额29.55亿元(50%部分),折合减免企业所得税7.39亿元。
针对我市产业技术创新水平低、核心竞争力不强的现实,做好“两个加强”。一是进一步加强科技攻关,实施产业技术创新试点,面向4+4战略性新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重大科技需求,组织实施生命健康、新材料(包括石墨烯产业化应用开发等)、智能装备(机器换人)等产业技术创新专项31项,开展科技攻关、技术集成、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示范。积极争取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共获国家各类科技项目170余项,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91项(重点创新项目4项)、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化示范项目33项、重点新产品21项、国家战略性创新产品1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5项(重大项目2项),“宁波市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创新应用示范工程”、“2000米水深水下紧凑型分离器关键技术和样机”等5项列入863课题项目,“东南沿海地区生态型村镇社区与小康住宅建设技术集成与示范”、“舞台效果装备控制集成系统”等5项列入支撑计划子课题项目。二是加强创新团队培育,实施创新人才和团队培育工程,做好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引进“3315 计划”、领军和拔尖人才的跟踪服务,新认定企业技术创新团队40家,有2人列入科技部首批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目前已累计认定科技创新团队73个,列入国家“千人计划”27人、省“千人计划”86人。
针对我市专利授权量大、发明专利比例低的现状,突出“四个强化”:一是强化资助政策导向,修订完善资助政策,加大对发明专利、专利产业化项目的支持力度;二是强化知识产权企业培育,新认定市级专利示范企业78家,10家企业通过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验收,4家企业通过全国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单位验收。三是加强培训和服务,组织专家深入50家企业开展“一对一”辅导,培训《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内审员470名,为全市970余家家企业量身定制1200余个企业专利特色库。四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共查处各类专利案件71起,结案69起,其中专利侵权案件41起,调解专利权属案件6起,查处假冒专利案件9起,其他案件15起。
针对农业“两创”、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现实需求,抓好“三个重点”:一是重点抓好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组织实施农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38项,农业“两创”项目53项,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型企业扶持15家,对17家优秀星火示范基地,争取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6项,国家星火计划项目61项(其中3项列入重点项目)。二是重点抓好民生领域科技创新,制定《宁波市科技惠民计划实施细则(试行)》,组织实施 “北斗应急示位标开发及应用示范”、“急性心肌梗死区域急救网络构建与早期优化再灌注治疗策略研究”、“ “基于RFID 的智慧消防设备管理系统研发”等社发类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6项、一般攻关项目81项,争取国家863计划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项,着重支持一批人口健康、资源环境、公共安全、城建交通、消防应急等领域的重大集成应用示范科技成果。三是重点抓好防震减灾基础性工作,市应急指挥信息平台以及我市承担的省“十一五”防震减灾重点项目新建台站全部通过竣工验收,市内地震台网全年观测数据完整,监测数据传输保持连续、通畅;防震减灾宣传、地震应急演练、地震安全性评价审定等工作有序开展;市本级和8个县(市、区)均达到了防震减灾“平安市县”考核要求。
针对我市中小企业量多面广、创新领军企业少的状况,实施“科技领航计划”,通过“初创企业引导、成长企业培育、领军企业提升、产业集群示范”等,大力培育形成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上市公司的培育梯队。实施“智团创业计划”,完成创新型初创企业备案2739家;开展市科技型企业认定工作,累计认定市科技型企业779家(其中新认定216家);做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与复审工作,目前全市已有高新技术企业1112家(新认定197家,44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复审);扶持培育创新型企业,择优认定市级创新型试点企业42家(累计达156家),推荐申报省创新型企业10家,推荐申报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0家。
针对科技成果产业化难的实际,开展“科技招商”,通过举办成果发布会、技术成果竞拍,促进技术与资本的对接,成功组织大型科技合作交流活动10余次,组织科技合作项目签约30余项,项目签约金额达3.26亿元。在“宁波人才科技周”、“2013浙江省技术成果拍卖交易暨网上技术市场活动周”上,两次试水成果拍卖,共有19项科研成果成功竞价拍卖,拍卖成交价1800余万元。加强技术交易市场建设,立项支持完善技术市场鼓励企事业单位通过网上技术市场、宁波市产学研创新服务平台发布难题、对接技术。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宁波市场共发布有效技术难题614项,正式签约406项,合同成交金额53038万元;宁波市产学研创新服务平台新增注册高校院所会员24家、专家会员48人,发布有效技术难题686项,成交项目229项,合同成交金额29987.05万元。全市共认定登记技术合同1401项,合同成交金额169397.62万元,其中技术交易额98693.19万元;吸纳全国各地技术2377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达到30.12亿元。
针对发展科技服务业的实际和要求,继续实施科技服务业项目,组织实施“多示值实时识别水表全自动检定装置研制”等科技服务业项目30项,认定科技服务业示范企业6家,扶持研发设计、技术交易与科技咨询、知识产权、信息网络技术、节能环保技术、检验检测技术和科技金融等重点领域科技服务业发展。据估测,全年科技服务业增加值预计能达到80亿元。
(三)转作风、提效能,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抓好中央八项规定、省委“28条办法”、市委“20条措施”等规定的落实,下基层、走企业,开门听意见,深刻剖析自身存在的问题,在深入排查“四风”中照镜子、正衣冠。相继出台了《市科技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的规定》、《贯彻落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有关规定的实施意见》,抓好加强会风会纪建设、规范公务接待、公务用车管理等制度规定的落实。加强对党员干部、直属单位和窗口部门落实绩效对账制度、AB岗制度、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等情况的日常监管。按照立说立改的要求,强化整改举措,对“四风”排查、市委巡视、日常检查、群众反映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落实整改举措。今年以来,我局机关作风有了整体性好转,“三公”经费有了较大幅度下降,公务接待比去年下降了40%以上,大型活动、会议支出同比下降了近50%,出国境考察费用支出下降了30%。
深入开展“三思三创”、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突出科技部门特色,把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优化科技管理和服务作为开展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出发点和落脚点之一。开展“科技服务专项行动”,强化科技帮扶,走基层、听民意、解难题、改作风,先后走访调研企业1000余家,解决基层难题578项,征求企业需求169条,听取意见建议89条。
抓好廉政责任制的“五个一”的落实,切实执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每年一次民主生活会和领导干部参加双重组织生活制度。结合市委巡视组的巡视工作,对市科技局班子落实科学发展观、廉政建设、作风建设、民主决策、选人用人等进行全面回顾和检查。规范机关处级干部廉情报告和廉政档案制度,进一步完善处级干部廉情报告内容,不断扩大建立廉政档案的覆盖面。
积极推进“阳光工程”,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主动公开政府信息1250余条,我局政府信息公开的主要平台——宁波科技信息网再次被市政府评为示范网站,宁波科技信息网政务公开栏目被中国电子政务理事会评为“2013政府网站精品栏目”。
(四)抓监管、推公开,提高科技计划管理绩效
推进科技评审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实行“管、评”分离的管理模式和“三审一决策”的项目立项程序,初步建成函盖全市各有关产业或专业领域的、共4000余名专家的专家库,基本实现网上申报、统一受理,推行网上评审、异地评审,确保科技计划项目立项评审公正、公平。
强化科技项目中期评估,组织专家对在研的200余个重大、重点科技项目(科技创新团队)进行中期评估,对在实施进度和经费使用等方面存在问题的项目,责任提出整改意见。加强科技计划组织实施的绩效评估,委托第三方对2011立项的160余个科技项目进行绩效评估,并提出了科技计划绩效报告和对策建议,为进一步改进科技计划的组织实施方式提供决策参考。
稳步推进科研经费“阳光公开”,会同市监察、财政、教育等部门制定了《宁波市科研经费使用信息公开办法》,初步建立了科研经费信息公开公示制度,引入公开机制接受社会监督。目前,宁波大学、浙江万里学院、宁波市农科院、宁波莨菪类药物与戒毒研究所、宁波科技信息研究院等十余家高校、科研机构已实行科研经费公开制度,在本单位门户网站公开科研项目3000余项。6月,宁波日报以《宁波上千科研项目首次“晒”经费》为题对我市推进科研经费公开的做法进行了报道,新华网、人民网等作了转载;10月,省纪委(监察厅)对我市加强科研经费监管、推进“阳光科研”的做法作了专题采访。
三、当前面临的任务和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放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出位置,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了扎实推进“双驱动四治理”,全力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努力打造宁波经济转型升级版的重要决策和部署。在这样的形势下,能否切实履行好部门职责,切实推动创新驱动政策落地入企、在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具体实践中发挥好作用,对我们科技管理部门既是挑战,也面临着新的机遇。
我市经济发展正处于加快转型期,资源环境要素瓶颈凸显,加快实现从“宁波制造”向“宁波创造”的转变是宁波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尽管我市在推进自主创新力度大、科技进步提升快,但必须认识到我们科技创新的现实基础还比较低,科技资源少、企业创新能力弱、核心技术缺等现状一时难以有实质性改变,实现“八翻番、四提升”的目标有较大压力。
从市委对我局的巡视反馈意见、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征求的意见看:我们工作的创新突破力度还不够大,虽然我们也在积极探索,但总体讲面对科技金融、科技城建设、海洋高科技等全新的领域,仅靠原来的知识、经验有些力不从心,特别是在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等方面办法举措还不够多。在科技管理方面也存在重点不够突出、财政科技经费安排较为分散等等问题。我们的科技管理干部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科技管理工作的广度还需要进一步拓展,科技管理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第三篇:中国科协科技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
附件
中国科协科技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
办公室成员及联络员名单
领导小组(33人)
组长:徐善衍
副组长:苑郑民
赵之惠
彭友东
成员:任林
张小林
杨文志
梁英南
殷成川
李晓亮
刘碧秀
李桐海
牛灵江
牛政斌
盛小列
张国平
向华明
孙东生
王志舜
周俊秀
董金山国科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 国科协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 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部长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副部长 中国科协计划财务部副部长 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副局级干事 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副部长国际联络部副部长 中国科协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 中国科技馆党委副书记兼副馆长 中国科协干部学院副院长 中国科协学会管理服务中心主任 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 中国科技会堂总经理 中国科学技术咨询服务中心副主任 中国科协声像中心主任 中国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校长中国科协厂矿科协协作中心主任 中国科协农村专业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协机关服务中心主任中国科协《大众科技报》社社长
吕建华科学普及出版社副社长
张建生中国对外应用技术交流促进会主任 李典谟中国昆虫学会秘书长
周志中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秘书长
秦京光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副秘书长
杜子德中国计算机学会副秘书长
邹瑞苍中国农学会副秘书长
沈贵中国林学会副秘书长
赵明中国作物学会副秘书长
罗玲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
葛可佑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
张家喜中华预防医学会副秘书长
办公室(6人)
主任:王慧梅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副部长 副主任: 李志刚中国科协办公厅综合处处长
李苏州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干部处副处长 楼伟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农村处副处长 成员:张伟中国科协办公厅综合处正科级干事
张守慎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农村处正科级干事
联络员(29人)
王小青计划财务部副处级干事
付美华调研宣传部正科级干事
颜利民学会学术部正科级干事
邱爱军国际联络部副处长
林立机关团委书记
初学基中国科技馆党办副主任
王朋中国科协干部学院办公室主任
许京江中国科协学会管理服务中心办公室副主任 彭希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处长 周庆云中国科技会堂办公室主任
徐志勉中国科学技术咨询服务中心干部 兰军中国科协声像中心综合室主任 赵新川
马武田
戴洁
薛志安
马英
罗小莉
王东海
孟晓星
祝慧群
管小冬
陆京
王全辉
秦向华
杜娟
马力
杜晓花
田凤华中国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校长助理中国科协厂矿科协协作中心办公室副主任中国科协农村专业技术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中国科协机关服务中心综合部经理 科学普及出版社干部 中国对外应用技术交流促进会副处级干事 中国昆虫学会办公室主任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办公室副主任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副秘书长 中国计算机学会办公室主任 中国农学会科普部主任 中国林学会科普部副主任 中国作物学会副秘书长 中华医学会科普部主任 中国营养学会办公室文员 中华预防医学会继续教育部副主任《大众科技报》社经营部主任
第四篇:各地青少年踊跃参加“中国梦”主题教育
各地青少年踊跃参加“中国梦”主题教育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13 年 03 月 27 日 17 时 29 分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3月27日电(记者 吴晶)中学生时事大讲堂开进区县课堂;“书 香校园”读书活动推荐百本励志好书;“最美校园”摄影大赛佳作频现„„一段 时间以来,由教育部倡导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在各地陆续展开,吸引了青 少年踊跃参与。教育部27日在京举行中小学“中国梦”主题教育座谈会,邀请12个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部门及中小学校代表分享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 活动的经验和做法。各地师生广泛参与了生动的实践活动。江苏句容市开展“寻访身边中国梦” 调查活动,组织青少年学生走进机关、厂矿、社区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亲 身感受和体验家乡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辽宁大连市利用歌咏、绘画、朗诵、征文 等方式,组织中小学生描绘“中国梦”;天津和平区成立师德巡回演讲团,开展 “寻找身边的张丽莉”活动,激励教师为实现“中国梦”、“教育梦”而努力。一些学校因地制宜,创新“中国梦”主题教育的形式。东北师范大学附 属小学制定“充实的心灵”道德课程目标和内容体系;河南省上蔡县东岸才子学 校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引导;重庆市第一中学将“中国梦”渗透到开学 教育、社团活动等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强调,“中国梦”主题教育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 育的现实需要,是激发亿万青少年为圆梦而努力奋斗的重要基础。各地教育部门 和中小学要结合实际,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将主题教育与学校日常教育教 学相结合,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将个人梦想和“中国梦”相结合。据悉,教育部今年将重点开展多项活动,包括“我的梦·中国梦”青少年书 信文化和网络文化活动、全国中小学时事教育教学比赛、“我的中国梦”主题演 讲比赛等。
第五篇: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实施方案
附件1
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
实施方案
为落实《科协系统全面深化改革实施方案》,发挥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以下简称“全国学会”)和相关机构学术优势,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科技服务公共产品,鼓励和引导更多科技工作者多出科研精品和原创性研究成果,中国科协决定组织全国有关学会和相关学术机构开展第二届(即2017)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以下简称“论文遴选计划”),制定如下方案。
一、目标任务
围绕建成创新型国家的总体部署,充分发挥全国学会和相关机构的学术优势和专业优势,遴选推介发表在我国正式出版的科技期刊上,且在国际学术界有影响、在科技前沿有突破和建树、对原始创新有引领作用的优秀论文,从源头上推动我国期刊质量的提升,维护我国科技期刊的成果首发权,掌握学术评价主导权,进而提升我国在国际科技界的话语权,更好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广大科技工作者。
二、实施原则
(一)统筹安排,分类实施
论文遴选计划每开展一次,由中国科协统一部署,确定总体遴选原则和流程,有关全国学会和相关机构(以下简称“牵头单位”)结合学科实际,分学科领域分类实施,把本学科领域发表在我国科技期刊上的最优秀论文遴选出来,经中国科协组织终审认定后统一向社会发布。
(二)价值导向,综合评价
以论文的学术贡献为主要标准,综合考虑文献计量指标和同行评议情况,确保遴选质量,宁缺毋滥。提倡各牵头单位充分发挥学术和专业优势,结合学科特点,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遴选原则,避免唯指标论。
(三)公平推荐,公正遴选
遴选采取专家实名推荐制,牵头单位邀请权威专家学者担任论文推荐专家,对本学科领域发表在正式出版具有国内统一刊号(CN)的中国科技期刊上的优秀论文进行自主推荐,按照统一原则、统一流程组织对推荐论文的遴选和推介,充分体现权威性、客观性和公信力。
(四)激励创新,示范引导
充分发挥优秀论文的示范引导作用,通过以奖代补形式鼓励科技工作者多出科研精品和原创性研究成果,引导优秀科研成果在国内期刊发表,加强对优秀论文的推介和宣传。
三、遴选范围及名额
(一)论文类别
1.基础研究论文
须在基础研究领域对所在学科发展有重大影响或能够开拓和引领学科发展。
2.应用研究论文
须在应用研究领域具有巨大应用价值、能够引导所在学科工程与技术发展。
3.综述类论文
应反映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的情报学价值。
基础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和综述型优秀论文各占一定比例,其中应用研究型论文占比原则上不低于10%,综述型论文占比原则上不超过20%。
(二)遴选范围
自遴选年起前4年间,发表在正式出版的具有国内统一刊号(CN)的中国科技期刊上的优秀论文(不包括在增刊上发表的论文)。同一论文不重复获奖。2017遴选论文的发表时间段为2013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
(三)学科分组和名额分配
以《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为基础,综合考虑中国科协全国学会分类标准和学科关联度,近四年发表文献数量、引次、篇均引次、学科H指数等指标,划分10个学科集群,每个学科集群分配10篇论文名额,共遴选不超过100篇优秀论文(学科
集群划分及名额分配见附件2)。
四、组织机构 1.主办单位
中国科协作为主办单位,负责对遴选活动进行统一部署,提出总体实施方案,确定学科集群划分、名额分配和优秀论文遴选的参考指标体系(参考标准和指标体系见附件3)。
2.承办单位
各学科集群由1家单位牵头承办遴选工作,各牵头单位采取申报遴选方式确定,负责制定本学科集群论文参评条件、遴选标准和指标体系。中国科协将对各学科集群牵头单位工作进行绩效考核,建立进退出机制。
3.技术支持单位
本届论文遴选活动继续委托中国知网作为技术支持单位,并承担论文遴选的事务性工作。
五、遴选程序
遴选工作分为论文推荐、各学科集群遴选、终审认定、结果发布及作者表彰等步骤进行。
1.论文推荐
各学科集群牵头单位按与推荐名额比例不低于20:1的数量建立论文推荐专家库,确保覆盖本学科集群中的每个学科。专家构成须包括:学科专家;具有丰富出版经验的国际、国内期刊主编或编委;国际或国内相关学会、学术机构骨干力量;其他有关
专家。此外,集群各学科排名前5%(依据中国知网期刊排名,即进入“中国学术影响因子年报”影响力前5%期刊和“国际引证报告”中“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的期刊编委会主任自动取得推荐资格,每人可推荐1篇论文。
论文推荐专家通过“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工作平台”以“背对背”方式推荐优秀论文,推荐时均注明论文类型、推荐理由并署名。论文被推荐后即时在工作平台对外呈现,并同时呈现推荐理由。
2.各学科集群遴选
各学科集群牵头单位邀请本学科领域权威专家组建不少于15人的论文评审专家委员会,主持本学科集群领域的论文遴选工作。评审专家采取任期制,任期3年,且论文推荐专家不能担任评审专家。各学科集群遴选结果须面向社会公示5个工作日,明确无异议后,正式上报中国科协。
3.终审认定
中国科协组建不少于13人的终审专家委员会,对各学科集群遴选结果进行等额终审、认定,最终产生本优秀论文名单。终审专家委员会由每个学科集群推荐专家1名,另由中国科协邀请未参与学科集群推荐评审工作的权威专家3-5名。
4.结果发布和获奖作者表彰
中国科协通过官方网站对本优秀论文名单进行集中公示,确认无异议后,正式下发文件公布遴选结果,举办颁奖活动,向优秀论文作者颁发证书,并向每篇论文提供1万元奖补经费。
六、活动宣传
1.活动启动阶段,通过中国科协官网、官微,中国知网线上邮件,中国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等发布遴选通知,推送各全国学会和科技期刊编辑部。
2.在“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工作平台”增加及时展示功能,按照学科集群设置滚动条区域,对推荐的论文名称及推荐理由进行动态展示。
3.收集遴选工作信息,通过中国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不定期发布遴选工作动态,分组展示被推荐的论文。
4.邀请媒体记者参加学科集群评审会,报道评审工作情况,发布遴选结果。
5.选取各学科集群排名第一的入选论文,访谈作者深入了解创作过程,制作短片在颁奖活动中展示。
6.分析入选论文作者单位、地域分布、学科分类、资金来源等信息,并形成报告提交给相关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