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乐死 生命的尊严
安乐死 生命的尊严
生命对我们来说只有一次。它是如此珍贵、美丽,又
是如此脆弱、痛苦。生命权是人权最基本的内容。尊重生
命、保护生命成了当今世界所有法律和道德的首要任
务。但怎样做才算最好最充分地尊重生命、保护生命,在这新的时代却有了新的观念和方法。随着权利观念的充
分延伸和对生命科学的深刻理解,对于正感受无力克服的生命极度痛苦的人来说,安乐死未尝不是一种人道主
义的善举。安乐死这一颇有争议的问题再次被提出来。
我们不时从新闻媒体中得知中外关于安乐死的报道。有的国家将安乐死当作犯罪来处理,如美国。有的国家则
在法律上采取沉默的态度,不实行主动干预,而有的国
家则以判例形式确认其合法性。这些报道及做法使笔者
思考:安乐死有社会基础吗?安乐死的法律实践如何?它
追求的价值目标是什么?安乐死的权利基础是什么?带
着对上述问题的思考,笔者写下此文。
安乐死可分为积极安乐死和消极安乐死,亦称主动
安乐死和被动安乐死。消极安乐死是对死期临近并受疾
病折磨的危重病人,应病人及家属的要求,停止抢救措
施,如停止给药、输液、吸氧、关掉心脏起搏器或人工呼
吸器等维持生命活动的一切措施,任其自然死亡。积极
安乐死是对病入膏育、无药可救、痛不欲生的病人,用过
量的麻醉药物或其他致死药物无痛苦地促其结束生命。
其实,这两种性质不同的安乐死其目的和结果是相C的,只是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已。[‘〕事实上,在医疗实彩
中,消极安乐死已相当普遍地实施了,在法律上对于泥
极安乐死也是默许的。现在,颇有争议的是积极安乐死‘
一、安乐死的社会基础
生命是这样珍贵、美丽、脆弱,我们应尽所有力壕(包括道德力量、法律力量、宗教力量、科学力量等)去珍惜,保护它,使其免受伤害与摧残。当生命遭遇不可遥免的痛苦时,我们应让生命焕发出坚韧、顽强、不屈的先辉。但是当我们无力再让生命感受快乐、幸福、尊严时私们应让这生命结束,让这痛苦结束。安乐死是结束这利生命与痛苦的好方法。作为一种生命结束方法,它应确其存在的社会基础。
人们在心理上是否接受安乐死是安乐死存在的省要社会基础。有这样一些统计数据可以说明这一问题‘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对313名不同人群的调查显示:93.6%的人赞成实施安乐死。其中医务人员赞成关98.4%,法学界人士赞成者为90%,一般90.1 %。上海异大医院530位危重病人的死亡中,有28%的绝症病沐是在病人或家属主动要求停止治疗而死亡的。
[‘〕这两红数据表明:在观念上大多数人赞成安乐死。在实践上基于对安乐死的理解,人们已开始实施安乐死。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对安乐死的赞同也为安乐死准备了心理条件。
死亡不仅仅是生命的结束,在人们看来,它与人们的亲情、爱情、友情等情感密切相关,甚至关系到人们的信仰、内心的精神力量。人们在心理上对安乐死的接受,不仅仅是接受一
个死亡事实、死亡方法,更是接受一种生死观、一种人生观,一种对人生意义、生命追求的理解。以安乐死来结束这种目前我们还无力克服的生命痛苦,既是善待自己,也是体谅他人、奉献社会的一种方式。基
于这样的认识,人们会在心理上、思想上坦然接受安乐死,不论对当事人来说还是对其亲朋好友来讲,在心里都不会有一丝丝内疚和负罪之感。
其次,安乐死还可避免不必要的医药资源的浪费,使社会有限的医药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由于人类认识的局限,地球资源的贫乏,使我们的医药资源处于珍贵而有限的状态。而人类面临的各种致病病毒、细菌的侵犯却是滚滚而来,何况我们的生命还面临着来自自然界的力量(如洪水、地震等)、人类自身行为的危险。面对这些侵犯与危险,每一个个体生命显得如此渺小与脆弱。理所当然,我们应尽一切力量保护生命。但是当某一个体生命处于死亡边缘,忍受着无力克服的痛苦,现有的医疗技术已无力挽回其生命的春天,而这种状态下的生命维持又需花费极高的医疗代价,在这种情况下,用一种人道的方法结束这种生命与痛苦,是对社会医药资源的节约,可以把这些医药资源应用到更有希望的病人身上。这样的话,生命的去与留都是非常伟大的,有意义的。
再者,安乐死对病人来说不是一种伤害,而是帮助其摆脱痛苦的煎熬,维护其生命尊严。身患绝症的病人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病痛。这种病痛让他们失去了往日健康时的容颜、快乐、尊严。面对步步逼近的死亡之神,他们只能痛苦地等待,眼睁睁看着这死亡之神残酷地一点点撕碎这生命之躯,践踏这生命的尊严。面对这痛不欲生的生命,生不如死的生活,为什么不能做点事情让他们安乐地死去,尊严地死去呢?德国最高法院第三刑事审判庭庭长、刑法专家克劳斯·库策1996年在对一起医生实施的安乐死案件进行判决时曾指出:应尽量地使患者体面地、不受病痛折磨地死去,不应只为了让病人多活那么一会儿而让他们忍受那么大的痛苦。[2〕据娇计珊围每年有mn名万人在瘁病扔膺痛苦的折磨中死去,占因疾病和衰老死亡人数的八分之一。L’这种痛苦的死极大地伤害了病人的生命尊严、人格膺严。其实对于安乐死,大多数病人和医生都能理解并撼受它。德国一位备受病痛折磨的女重病人将她的愿望写在一张小纸条上:我想死,越快越好。}z〕美国一位92多高龄的女病人需做胃溃疡手术,但病人拒绝手术,医生
仍坚持手术,结果病人手术后吃尽苦头,中风而亡。实加手术的医生自责:我战胜了胃溃疡,但打败了人道地联顾临终病人的一仗。’,[3〕不论从心理感受上还是从客}l效果上看,大多数医生、病人及其家属均认为安乐死友于濒临死亡的病人来说不是一种伤害,而是痛苦的解脱,是维护其生命尊严。
二、安乐死的法律实践
安乐死的法律实践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立法机关遮过立法程序制定安乐死方面的法律,以法律形式确认安乐死的合法性或违法性。另一种情况是通过司法实践主要是通过个案审判来确认安乐死的合法性或违法性。笔者对安乐死持赞同态度,故就安乐死的合法性谈谈它}f法律实践。
世界上第一部安乐死法律是澳大利亚北领地议会通过的晚期病人权利法案》。该法于1996年7月1「正式生效。这一法律的宗旨在于:确认晚期病人有权婴求合格的医务人员以人道主义的方法结束自己的生命;确认医务人员在规定的条件下可以在被请示后提供逆一协助而不为法律所阻碍;制定程序以防止对这一权和及法律的滥用。该法第4条规定:如果晚期病人正感贾超过他们所能承受的疼痛、痛苦或悲伤,此晚期病人互以要求他的医务人员协助他结束自己的生命。显然这互赋予了病人安乐死的权利,而不存在这方面的义务。13法第1条规定了在何种情况下,医务人员可以接受这一要求并因此而提供这一协助。这些条件有:病人已年消18岁;医务人员从合理的角度分析,可以相信在不使拜特殊措施的情况下病人将会死去;从合理的医学判断,不存在能为病人所接受的治疗方法,能为病人提供的泥疗办法
仅仅是减轻病人的痛苦而使人舒服地死去;两堰合格的专科医生作出审查和确认;一名合格的精神病专家确诊病人没有因病而产生的压抑症;病人正感受极f的疼痛和痛苦;病人已被告知病情和任何可能的治疗摧旅和方注句括杯何蠕和痛苦的办注·病人存对各种百能进行认真考虑后,在意识清醒的情况下自愿作出经慎重考虑希望结束自己生命的决定,并签署正式的请求证书;在此后48小时内如病人没有改变要求,医生才能提供所要求的帮助。该法第5条、第6条还规定了医生的权利:医务人员可以任何理由在任何时候拒绝接受病人的安乐死要求,不得以许诺、好处、威胁或其他不合适的手段来迫使医生同意协助病人的要求。这两条规定给了医生是否同意协助病人安乐死的权利。ca〕该法正式生效后,有4名病人依此法结束了生命,但该法于1997年3月25日澳大利亚联邦议会以38票对33票推翻。这表明:人们对安乐死还未达成一致意见;以立法形式确认安乐死尚有许多困难。
另一条路是以个案判决的形式确认安乐死的合法}h}。这种方法在许多国家被使用。荷兰的安乐死立法经历了从个案判决到法律确认的过程。荷兰于1973年成立自愿安乐死协会,开始探讨法律对安乐死的解决办法。1981的鹿特丹法院判决在若干情况下,帮助自杀或自愿安乐死将不受法律指控。1984年荷兰最高法院判决在极其严格的定义下,自愿安乐死将被接受。1990年荷兰皇家医学会与司法部就安乐死事件报告程序达成协议,该程序于1994年正式写入荷兰安葬法。按照该程序,如果医生按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并依法律规定的程序向荷兰司法部所属机构报告,司法部所属机构将对实施安乐死的医生免除法律指控。荷兰的安乐死法律实践表明:虽然法律并未明确认定安乐死是合法行为,但按法定程序进行安乐死的个案却可免受法律追究。实际上,从某种程度上说,荷兰的法律是以某种非常曲折的方式承认安乐死的合法性。
在德国,安乐死被称为肋、助死亡”,虽没有具体的安乐死法律,但司法案例都早已有之。1986年德国拉文斯堡地方法院有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位即将死去的女重病人因不堪忍受疾病的折磨,便将请求协助死亡的愿望写在一张小纸条上:我想死,越快越好。”但医院一直用人口呼吸维系着她的生命。最后,一直悉心照料着她的丈夫实在不忍心妻子遭受如此折磨,便在一个适当时侯关掉了所有器械。他因此而被以杀人罪控上法庭。法院判决被告无罪。这一判决被认为是德国司法史上的一场革命。1996年11月,德国最高法院第三刑事审判庭又就一起相似的案件作出了与拉文斯堡地方法院相同的判冲。某太家}家h}早.RR高龄的名特。雏汗丰丰人田病J决要死了,她想尽快结束生命而不愿再忍受痛苦,便i}
求一对医生夫妇协助她死亡。这对医生夫妇给她开了过量止痛杜冷丁,使老妇人很快死去。医生夫妇被控杀沐罪。但最高法院判决被告无罪。这是第一次由最高一红刑事审判机构承认医生有权利在患者明确或可推测邵意思前提下,可以采取缩短患者忍受病痛折磨的时间‘因为患者有自主权:可以自己决定是否及如何接受泥疗。[2]
上述一些国家于安乐死的法律实践表明:人们正在谨慎地将法律的触角伸向安乐死,试图为人类找到一穿体面的、尊严的生命回归之路。
三、安乐死:生命的尊严
生是一种财富,甚至是一种最珍贵的财富,长寿雨满足的生命和在儿女身上生命的延续是上帝所能给于的最高赏赐。生意味着对生命的喜悦。[5〕‘’〕
55、而这种生的喜悦来自于:生命的健康、快乐、尊严。失去了生命邵健康、快乐、尊严,何来感受生命的喜悦呢?生是一个过程,它的终点是死亡。对死亡的认识也是生命观念的红成部分。千百年来人们对死的感受直接影响或决定着沐们死亡的方式和观念。死亡时的情景甚至成为人们对一个人的社会评价的最后结论,难怪人们常对一个在生伪尽恶事的人诅咒到:称不得好死。”一个人是否好死
成为他是否享有人格尊严和良好名誉的最后评价。有沐认为:世界越美丽、死亡越可怕。[5〕‘’〕
45、这是从另一个弃度认识死亡,即以生的美丽对比死的可怕。当这个世侨的一切(包
括人类本身)都是健康、快乐、尊严地活着彭生存时,这个世界很美、活着很美,死亡自然是可怕的,恐」h}、痛苦的死就更可怕了。更何况,一直以来人们对r}亡是这样被动,没有决定权,只能消极等待,忍受死亡瘾
苦的煎熬,这样的死如何不让人感到可怕呢?起源于药格拉底的死亡哲学显然与此不同。它将死亡转化为俏定。死不是否定,而是解放。它不是终止,而是完成。e不是痛苦,而是幸福。死即自由的庆典—这一思想友于柏拉图显然也具有某种令人陶醉的含义。[ 5] I Ip.41)在逆样的死亡观念下死亡不再可怕。死是解放,是自由,人仃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选择是否死亡及以何种方式死亡,可以选择一种无痛苦的、尊严的死法,让生命在结束时也是喜悦的,体面的。我想安乐死正好可以实现人们逆样的原望和白由。
从生理感受的角度来说,安乐死让人感受生命终点的尊严。整个生的过程,人们都在尽各种努力来赢得生命的尊严。没有人想在有生之年给自己的生命带来痛苦和不尊。可见生命尊严、人生快乐对于人们来说是多么重要,它是人最重要的需求和愿望。安乐死让人们在生命的终点最后感受生命尊严—人们可以安详地、舒服地、无痛苦地离开这个世界。从心理感受的角度来说,安乐死让人体验到生命中的人格尊严。人格尊严作为人的一种基本生存需求在所有的人身权中都可得到体现。从人格权中的生命权、健康权、名誉权、荣誉权、人身自由权到身份权中的配偶身份权、亲权等无一不体现着一个人的个人价值和人格尊严。而生命权、健康权是所有人身权的前提和基础。但若生命健康本身受到损害或难以
维持时,人格尊严的维护就更困难,但权利人需要维护人格尊严的要求却更强烈。由于疾病的折磨,健康的丧失,我们看见的是病人憔悴不堪的面容、形容枯稿的身体、痛苦绝望的双眼、有损尊严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病人不再有往日的风采与自信,这一切摧垮了病人的骄傲与尊严。安乐死可以让病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保留一些往日的风采与尊严,体面地离开这个世界,让病人在心理上觉得不论疾病多么凶残,他也可以体面地离开人世,人格尊严从生至死不受一点伤害。这正是安乐死追求的价值目标:敬重生命,维护生命尊严。若不是为了敬重生命,怎么样死与生命尊严、人格尊严又有什么关系呢?所以提倡安乐死决不是轻视生命。
四、安乐死:生命权的重要内容
生命权是指以公民的生命安全利益为内容的权利,其内容包括:第一,生命安全维护权,这是生命权的基本
内容。生命安全维护权包含三层意思:(1)维护生命延
续;(2)当有非法侵害生命的行为发生或危害生命的危
险发生时,防止生命危险发生,表现为自卫权;(3)改变
生命危险环境。第二,司法保护救济权,该权利包括两项
具体内容:(1)请求司法机关消除生命危险;(2)请求司
法机关依法救济生命侵害。第三;生命利益支配权。这一
内容目前有许多争论。这一内容与安乐死密切相关。生
命权是否包括生命利益支配权实际上意味着生命权人
可否处分自己的生命。承认生命利益支配权就可以解决
安乐死的权利基础。为安乐死找出根本的法律和法学依
据
生命权作为一项最基本的人权是否包括生命利,l的支配权或处分权呢?我们先来看权利是什么。康德说,权利就是意志的自由行使,不过,依据法的普遍律,一
个人意志的自由行使应该能够与所有其他人的自由井
存”。0〕黑格尔说:祛定的权利不论是私人的或是国家、市镇等公共的,原先就称之为自由„„每一个真正的杠 利就是一种自由。’,[7〕权利即自由,意味着权利人有意洁 自由和行动自由。但自由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工 具,自由的目的是获得或满足某种利益需求或求得某指 利益平衡。乞个完整的权利,其实是由三种相互关联}f 具体权利复合而成,即自由权、请求权、诉权的统一··„ 自由权是权利的第一基本要求,是法律人能够独立翅 从事一定的行为,不受他人的干预’,作为权利的第一要 素,它决定和制约着人们对合法利益的占有、使用和处 分的可能性。自由权是法律人的原先权利,是人们在泛 律范围内活动的最基本能力。’,[“〕生命权作为一项基本 的人权,其权利人自然应具有对其生命利益的自由权}E 支配权,包括处分权。当然,法律最初确认生命权,其/rh 一位的权利内容是维护生命安全、延续生命。但随着社 会的进步和人们的权利要求和观念的深入发展,生命杠 的要求不仅仅是生的安全与延续,还包括生的结束与尊 严。这就给法律提出了新的权利要求,生命要还应包拒 对生命利益的处分权,这种处分权包括生命安全的处 分,自愿承受生命危险,如人体器官的捐献与转让;生命 本身的处分一放弃生命,如安乐死、舍己救人等。至 此,我们为安乐死找到了权利基础,即安乐死是权利人 行使生命权中的处分权的表现。
问题是:生命权中的处分权可否任意行使?以安牙 死方式行使对生命利益的处分权是否是逃避责任或临 犯他人或社会公共利益?在法律领域内任何自由也好,权利也好都有界限。特别是行使权利中的处分权时就吏 应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才合法。为什么权利人行使对自 己合法利益的处分权有一定的法律限制呢?因为,即仗 是纯粹价人的权利,不仅包含着本人的利益,同时还包 含着社会利益和公共秩序的因素„„因此,当事人对自 身权利的处分,应当受到国家干预。’,[9〕这一认识反映在 法律上表现为:任何权利都以义务为界限;任何权利人 既是自身利益的权利享有者,又是他人利益的义务承扛 者。就拿生命权来说,它是专属于权利人的,但该权利人 的牛命中同时怀角丰日着楠人的韵}羔即对楠人的守冬日 该义务是以该权利人的生命存续为条件的,如对子女的 抚养,对老人的赡养,对爱人的呵护等,没有生命的存 续,这些义务难以履行。这说明,生命属于自己,但也不 全是,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对自己生命利益的处分权不 能任意行使。否则会导致人们轻视生命,甚至将生命利 益的处分权作为逃避责任的手段,这是法律万万不能认 可的。但是当一权利人(自然人)处于某种特殊情况下,如病入膏育痛不欲生,根本不可能履行对他人的义务,甚至为他人带来更多的不幸、苦难、损害时,他放弃生命
就不是对他人利益的侵害,而是停止对他人利益的侵害 或尽量降低给他人和社会带来的损害。显然,这种情况 下放弃生命比延续生命更有利于本人和他人的利益。况 且,在多数情况下请求放弃生命实施安乐死的人已履行 完他的生命中对他人应尽的法定义务,如子女抚养等,此时就更谈不上对他人利益的侵害。也就是说,从法律 上讲,请求安乐死的人,他们的生命中包含着他人的利 益,即对他人的义务,要么这些义务已经履行完毕,要么 义务人在客观上不可能或无力履行这些义务。而一方的 义务对相对人来说就是一种权利,一种利益。如果负有 义务的一方已无力或不可能履行义务,则不仅不能给相 对人带来利益的满足,反而会给相对人带来更大的损害(如巨大的经济负担、沉重的精神压力、令人精疲力尽的 病人护理等)。所以,特定情况下的病人请求安乐死,行 使生命利益的处分权没有构成对他人权利的侵犯。也没 有危害公共利益或秩序,因为医疗资源也属于公共资 源,全社会的每个成员都应得到公平的享受。个别毫无 生机的病人对这些有限的公共资源的浪费就是对社会 公共利益的侵害。而安乐死则可尽量减少医药资源的派 费。
综上所述,安乐死是生命权的重要内容,是生命杠 人行使对生命利益处分权的表现,这是安乐死的权利基 础和法律依据。但是生命利益的处分权不得任意行使,不得将对生命利益的处分权作为逃避责任或侵害他沐 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手段。在法律规定的严格条件下 实施安乐死没有侵犯他人和社会公共利益。
第二篇:尊严生命
在没有尊严的情况下.生命并不重要;
在拥有生命的情况下,一切都不重要。
那要看你活着是为了什么,而保持尊严又是为了什么了。当年的一些科学家,因为发现的真理不被社会所接受,被烧死在广场,也有人为了传播它而被视为异类,没有尊严的活着。尊严是有时间性的,多变的东西。现在也有一些人,为了一点点意气之争,觉得自己失去了尊严而自杀。当然,在我们看来,这都是一些比较明显的事例,但在当时,那些当事人不论做出哪种选择都是下了很大的决心的,因为放弃两者任何一个都不容易。你要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决定取舍,要相信自己的信念。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而尊严失去了还能再找回,如果你失去了生命,你就死了,死后再被侮辱也说不定,这是你不可能死而复生保持尊严呀!要忍辱负重,尊严失去后不意味着永远地失去
没有生命谈不上尊严,但没有尊严你还有生命!
在你生命和尊严受到威胁而你知道仅仅只是威胁而不会让你真的丢掉生命的话,选择尊严; 而在你预知到命难保矣时,这个问题我想并不重要了。皮之不存,毛将附焉? 许多人勿将面子做尊严,误己误苍生
对于生命,一般人总认为一旦失去就不会再存在;而对于尊严,比方前面几位网友都界定为一旦失去,似乎还可以再得到的。那当然为了一时的尊严(或体面)而放弃生命有点傻。但假如这尊严是一旦放弃就也如同生命一样不再能够获得,你将永远在没有尊严的情况下生活,永远没有自由、责任和承诺,人人可以践踏你,你在别人的目光中永远是一个有人形而无人性的东西,那你作为一个活着的人的生命其实已经死去。你虽然活着,但已不再为人。因此,在这个意义上,生命与尊严是一回事。自然也没有孰轻孰重的问题。
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该低头时且低头,你可以表面上失去尊严,但你的内心永远要自强。他人可以羞辱你,让你失去尊严,但自己永远是自尊的。小不忍则乱大谋,一个胸怀远大的人不要计较一时的得失,这正是一个人心理成熟、睿智远虑的表现。
屈原以死解无力报国之忧,他选尊严而丢了性命。以现代人的观点他无疑是一个傻瓜,但他却被千年歌颂。而另一些人常年本着“好死不如赖活着”的处世哲学,逆来顺受,卑躬屈膝,虽令生命延长,却又活的非人非鬼,枯燥无味。这是两种世界观的问题,无法指责一个而颂扬一个。如果你以尊严为生命,你的生命之年无论长短,难以磨灭。如果你以生命为第一,那你为了延续它可能会丧失原则,失却立场,会不择手段,进而远离人性。
在很多问题上(紧要关头),仁人志士往往选择尊严,而选择生民的往往沦为人类不齿。也许,曾经不齿的人才能悟出尊严与生命的差别所在。
为什么要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不就是为了挽救老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也就是保住大多数人的生命吗?那么,说到底不还是生命重要吗
放弃尊严暂且活着,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尊严。但是,请注意,只有活着才能获得更大的尊严。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活着更重要!
小不忍则乱大谋。大丈夫能屈能伸。识时务者为俊杰。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忍耐是苦涩的,但它的果实却是甘甜的当需要我们用生命来捍卫尊严的时候,尊严是至高无上的,任何形式的“抛头颅,洒热血”都是“死得其所”的,是重于泰山的,是极具价值的;
而为了保住自己的生命而暂且丢弃尊严时,我们需要的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精神,只要活着,韬光养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总有“东山再起”的一天。只要我们在人生的大是大非、大起大落面前,把握好人生的船舵,就能使人生更有价值
鬼鬼想说的是,用智慧的方法和理智的态度让侵犯你尊严的人受到惩戒,你就已经很绅士地找回了自己的尊严.千万不要钻牛角尖说,不当场反击,尊严就没有了----须知,尊严是可以找回的..为了维护大尊严,抛头颅,洒热血是应该的,是值得人们敬重的.但是,如果不一定用生命.用其他的方法也可以抗击敌人,避其锋锐,保存有生力量,那么,还是理智一点好.比如说二万五千里长征,战略转移也是为了不与敌正面对抗,不做无谓的牺牲(虽然过程中牺牲的数量也很大,但那是长征之初无法预见的)
那些在严刑拷打中为保护战友和组织而英勇牺牲的烈士们,是因为维护了大尊严,而更加彰显出了个人生命的伟大!
尊严具有可争取性而生命具有唯一性和不可逆性。如果连命都没有了,那如何去争取尊严呢?
当初哲人认为“尊严比生命更重要”,因为他们的理想是崇高的,为了理想而放弃生命可能是高尚的。但今天,我们身边发生了很多事,不也告诉我们,现在很多放弃生命已不是因为所谓的理想和升华。也许这人给了当代人一个借口,设么“为了美好的东西可以放弃生命”。试想,连生命的美好都感觉不到的人,又怎么知道美好的真正含义呢?
蝼蚁尚且偷生
但假如这尊严是一旦放弃就也如同生命一样不再能够获得,你将永远在没有尊严的情况下生活,永远没有自由、责任和承诺,人人可以践踏你,你在别人的目光中永远是一个有人形而无人性的东西,那你作为一个活着的人的生命其实已经死去。你虽然活着,但已不再为人。因此,在这个意义上,生命与尊严是一回事。自然也没有孰轻孰重的问题。
法国著名的将军狄龙在他的回忆录中讲过这样一件事:一战期间的一次恶战,他带领第80步兵团进攻一个城堡,遭到了敌人顽强抵抗,步兵团被对方火力压住无法前行。狄龙情急之下大声对他的部下说:“谁设法炸毁城堡,谁就能得到1000法郎。”他以为士兵们肯定会前仆后继,但是没有一位士兵冲向城堡。狄龙大声责骂部下懦弱,有辱法兰西国家的军威。一位军士长听罢,大声对狄龙说:“长官,要是你不提悬赏,全体士兵都会发起冲锋。”狄龙听罢,转发另一个命令:“全体士兵,为了法兰西,前进!”结果整个步兵团从掩体里冲出来,最后,全团1194名士兵只有90个生还。
第三篇:由生命权看安乐死
Script>孟祥虎 包头钢铁学院171# 014010
[摘要]:本文批判了生命权完全属于个人、国家和完全归属对生命有权利主张的人的观点,提出生命权归个人、国家、个人主要亲子代、以及同生命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共有的观点,根据生命权的归属得出对待安乐死的方案。文章认为,立法机关既要尊重个人意愿的神圣性,又要保护社会道德秩序的利益,积极稳妥地推进安乐死合法化。
[关键词]:生命权安乐死完全归属主要亲属
安乐死背景
近来,人们对安乐死的关注非同一般,法学界人士对此出言谨慎,各国立法对安乐死的态度也诸多迥异,不同历史阶段对安乐死的态度也有所发展。
安乐死源于希腊文,原意是“快乐的死亡”或“尊严的死亡”。英文解释为:无痛苦处死患不治之症而又非常痛苦者和非常衰老者。中国学者给安乐死下的定义为: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危重濒死状态时,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或家属的要求下,经过医生的认可用人为的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下度过死亡阶段而终结生命全过程。从上个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英国,美国,瑞典等一些国家发起成立“自愿安乐死协会”或向国会提出允许安乐死的议案,由于对安乐死问题的认识不清,社会上绝大部分民众反对安乐死。反对安乐死者主要出于以下考虑,承认安乐死合法会出现难以控制的负面效应,除无法有效保护弱势人群的生命权之外,重病患者的精神负担也会极度加大。历史的焦虑也是不容忽视的干扰因素,三十年代纳粹德国对所谓劣等民、残疾人以及老弱人群进行残酷的清洗,目的是保持德意志血统的纯净和节约肉类与香肠。希特勒签署了一份文件,对被确认为不可治愈的病人在确诊后准许被实施慈悲死亡,这个文件为此后的血腥清洗做出了法律铺垫。英国于1961年通过的《自杀法案》禁止协助或煽动自杀。1998年,美国病人托马斯。伍克在凯佛基安医生帮助下完成安乐死。这医生为宣扬安乐死将整个过程拍下来,录像拿到美国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播放。一年后,凯佛基安医生因二级谋杀罪名服刑15年。“也正由于生命对自然人乃至整个人类繁衍的重要性,使给予‘安乐死’合法地位仍受到诸多反对。”(1)
而许多人认为让个体平静而有尊严的死去是人的基本权利,个人应当有选择生的方式和死的自由的权利。几十年来,由于来自民间的呼声日趋强烈,西方社会一直没有放弃对安乐死立法的努力。在赞同与反对两种声音激烈交锋的同时,西方民间社会对绝症患者实行安乐死已经不鲜见。二战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观念的更新,赞成安乐死的观点开始呈上升趋势,有关安乐死的民间运动和立法运动也日益增多。1993年2月,荷兰通过了一项关于“没有希望治愈的病人有权要求结束自己生命”的法案。澳大利亚北部地区也通过了类似法案,该法律规定:按要求申请安乐死者必须年满18周岁,经多方确诊患有不治之症,无法忍受痛苦,并要递交有本人亲笔签字的申请书。同时也严格限制医生,实施时应有两名医生和一名心理医生签字同意,三位医生中至少要有一位曾参与该病人的治疗等。荷兰立下患致命疾病时授权医生实施安乐死遗嘱的已有10万人。而日本,瑞士等国家支持安乐死合法化的人也与日俱增。2000年10月26日,瑞士苏黎世市政府通过决定,自2001年1月1日起允许为养老院中选择以“安乐死”方式自行结束生命的老人提供协助。2002年4月,荷兰通过“安乐死”法案。英国已有2.7万人在医生的帮助下以安乐死的方式结束生 命。法国也开始考虑安乐死的合法性。英国最高法院近日批准一名颈部以下瘫痪、靠呼吸机维持生命的妇女安乐死。其它各国对是否允许安乐死合法化深感棘手,因为法律付诸实践的强迫性,一旦安乐死立法,用好可以解除病人痛苦;用不好可能成为剥夺病人生命权利的借口,为不义之徒滥用。
对错误观点的批判
生命权乃安乐死问题的关键,厘清生命权对解决安乐死问题有重要意义。目前对生命权的错误认识主要有:生命权完全归属于个人、完全归属于国家、完全归属于对生命有权利主张的人。
生命权归个人所有,即个人对自己的生命拥有全部权利,包括任意处置自己的生命,其他任何人或组织无权干涉。这种观点有两个问题:
一、个人的生命权是如何获得的?
二、人类的行为应当促进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规定生命权完全属于个人的这个行为是否有利于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独立宣言》称:“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有从他们的‘造物主’那边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2)现实的情况是有史以来从未出现人人生而平等的社会,美国至今未实现人人生而平等。无论自然界还是社会领域,只要发展就会有力量的变化,就会产生力量分布不均衡,而一个权利是否能得到保障在于是否有力量保障,即力量是决定权利分配的依据,法律从来都是在暴力的支撑下才成为法律,所以不平等的力量分布下实现人与人或人与组织平等是不现实的。法国《人权与公民权宣言》规定:“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只有在公共利用上面,才显出社会上的差别。”(3)《世界人权宣言》规定:“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4)以上宣言的共同的观点为生命权是当然由自然人享有的天赋权利,国家只是加以宣示。这种观点仅是价值判断或称为天赋人权观点,不是科 学的分析和论证,仅仅是价值的分析。“法者天下之公器。”(5)从价值分析上来得出生命权的应然不一定会采取价值判断的结论,更不一定采取天赋人权的价值判断的结论,所以天赋人权的观点不能作为立法的理论依据。从实证分析上看没证据表明人的权利从“造物主”那里获得,“造物主”是什么东西并没有证据来证实。权利只有法律才能赋予个人,权利如果能赋予,也能被收回;也有可能
参考书目:(1)王利明主编《民法》,515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独立宣言》。
(3)《人权宣言》。
(4)《世界人权宣言》。
(5)唐。姚崇《执秤诫》。
(6)曹诗权、李政辉著《论侵害生命权在民法上的责任》,法学评论,199805.(7)《荀子。性恶篇》。
(8)H.D.p.李(H.D.p.LEE)译本《理想国》,473页,(企鹅丛书,伦敦,1955)。
(9)张田勘著《对安乐死立法难的思考》,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01;
(10)陈礼国著《为“安乐死”立法》,《中国青年报》20020510.(11)《庄子。天运》。
由生命权看安乐死(第4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四篇:浅议安乐死
浅议“安乐死”
近来,绵阳某中学教师唐昀因不堪忍受病痛和精神上的重压,向成都华西医院提出安乐死被拒一事,使安乐死再度成为社会的敏感话题。其实,自安乐死概念被提出以来,全社会围绕安乐死的争论就从未停止过,赞成者称它为“安详的解脱”,反对着则称之为“合理的谋杀”。安乐死不再仅仅是一个医学问题,而是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它考验着人们的理智和良知,在二者之间我们应该如何取舍?安乐死究竟是对生命权的亵渎,还是更高层次的人性关怀?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安乐死来源于希腊文,英文是“euthanasia”,意思是无痛苦的、幸福的死亡。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痛苦的死亡,安然地去世;二是无痛致死术,为结束患者的痛苦而采取致死的措施。我国学者对安乐死的定义是:“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和其亲友的要求下,经过医生认可,用人道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中结束生命过程。”因此,我们通常所说的安乐死则是一种特殊的选择死亡的方式。
1996年,澳大利亚北部地区议会通过了《晚期病人权利法》,从而使安乐死在该地区合法化,这也是人类第一部允许安乐死的法律。在这部法律中,它规定了实施安乐死的条件:按要求申请安乐死者必须年满18周岁;经多方确诊患有不治之症,并要递交有本人亲笔签字的申请书;同时严格限制医生,实施时应有两名医生和一名心理医生签字同意,其中,至少有一位医生曾经参与病人的治疗等。虽然,该法实施一年以来即遭推翻,但,它仍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2001年4月10日荷兰议会一院(即上议院)以46票赞成28票反对的结果通过了安乐死法案,也使荷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承认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为防止医生护士滥用安乐死,这项法律规定了3个前提条件,即:患者的病情必须是不可治愈的、患者遭受的是难以忍受的无限折磨、患者必须在意识清醒的情况下,经过深思熟虑后,完全自愿地接受安乐死。荷兰医生并没有决定安乐死的权利,他们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办事,否则将受到起诉;同时,实施安乐死的医生必须咨询另一名负责医生的意见。在这部法案中,并没有提到如何对“脑死亡”者进行安乐死,尚不够完善,但仍为今后的立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而紧接着,5月16日,比利时众议院通过“安乐死”法案,允许医生在特殊情况下对病人实行安乐死,从而成为继荷兰之后第二个使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
对于安乐死所产生的法律后果,基本上有两种声音,即肯定说和否定说。肯定说认为,安乐死虽然在形式上符合故意杀人的要件,但是由于安乐死是在患者极度痛苦,不堪忍受的情况下提前结束生命的医疗行为,而医疗行为是正当业务行为,因而可以阻却其违法性,不构成杀人罪。否定说则认为,安乐死不能阻却行为的违法性,仍应构成刑法上的杀人罪,但处罚可以从轻。
虽然近年来,我国学者多次提出了安乐死的立法需要,并于1998年,由山东省中医药大学课题组经过20年的研究,提出了《安乐死暂行条例(草案)》,但目前,因为我国法律还没有关于“安乐死”的成文法,也就是说,法律没有授权给任何机构和个人实施“安乐死”的权利,所以根据《刑法》解释,如果实施安乐死,就是非法剥夺他人的生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安乐死是违法行为。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观念的更新,安乐死的立法迫在眉睫。笔者认为,支持安乐死合法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在一项对北京人的调查中,有超过80%的人赞同安乐死,但有同样高比例的人同意“医生的职责就是救死扶伤,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病人治病的说法”,这说明了整个社会的观念在普遍提高。此外,人们普遍同意了“安乐死承认了病人选择死亡的权利,是文明的进步”这一观点。不难看出,人们把选择安乐死看作病人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主动结束痛苦,坦然选择死亡的表现,是一种勇敢的行为,作为医生,为病人实施安乐死则是帮助病人实现自己的选择,也是履行自己的职责。安乐死已被社会大多数人在观点上所接受。
无独有偶,国内一家肿瘤医院曾对800例身患癌症的垂危者进行调查统计,其中不堪忍受痛苦,自愿要求死亡者占到30%以上。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每年大约有5千万人走向死亡,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被拖延了的死亡,在我国也有数十万的绝症患者痛苦地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维持生命,而最终“含痛死去”。而在我国的医学实践中,一方面有条件的大医院同样存在着用昂贵的代价来维持脑死亡患者的“生命”的现象,另一方面,在对无法忍受痛苦的绝症患者的医疗处理过程中,安乐死以隐秘或公开的方式进行已久(上海、广州等城市)。
死亡作为一种自然规律,自古以来,人类始终追求着一种“善始善终”,“安然去世”。既然死亡不可避免,为何不在适当的时间选择一种更有价值、有尊严、更安宁的死亡方式呢?生命的价值在于它对社会的贡献,而这种价值往往体现在生命的质量上,当一个人的生命连质量都谈不上时,它又如何保障它的价值呢?面对那些痛苦万分的绝症患者,如何维护他们死亡的尊严,如何给他们临终前一个安详?安乐死无疑是一种理智的选择。
虽然,现代的医学越来越发达,然而,不管投入多少资金来设法延长死亡和减少产生痛苦及残疾的风险,仍然有无数患有不治之症的患者实际上并不能避免死亡,反而遭受极其痛苦而难以忍受的延长死亡过程的医学干预。我们都知道,身患癌症的人不仅仅是肉体上的痛苦,还有更多精神上的压力。作为健康人的我们,是无法感同身受的。由于现在我国治疗绝症大多使用的是进口药,价格非常昂贵,且其药理也对病人身体的本身产生巨大的副作用。目前我国普遍采用的伽玛刀,也仅能暂时消除患者某些部位的病灶,但却无法抑制有病细胞的再生和转移,这无疑造成了一种“医疗资源的重复使用,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而在这漫漫的求医长路上,不仅仅是病人要承受着病魔的折磨,病人家属出于道义、责任,碍于社会舆论等原因,无法接受“安乐死”,仍寄望于医院,甚至有些家属向病人隐瞒病情,自身却背负着过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当这些受尽折磨的人们要求安乐死时,我们难道忍受拒绝他们吗?
在我国生活水平还不高、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的今天,医治在个癌症患人往往需要花几万甚至几十万的费用,对于年平均收入才几千元的家庭而言,尤其是广大农村家庭,这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往往,为了治好病,他们都负债累累,直到无法负担时,才放弃治疗。可是,这些努力却不一定会换来好的结果,患者最终仍步入死亡,而留下的大笔沉重的债务,让其家人负担。这些家人也往往穷尽一生,生活在漫长的还债路上。在家人、朋友为患者努力的同时,新闻媒体也在做着种种努力,我们常常能在各种新闻媒体中看到为患者捐款的一幕,感谢社会上有如此多的热心人,但他们的努力也往往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曾经,我认识一个姐姐,她在高三的时候患了脑瘤,家里的钱全部用在了她和治疗上,她的母亲一瞬间苍老了许多,而她的父亲则四处借钱,家里负债累累。当时,新闻媒体报道了她的事迹后,社会热心人士纷纷捐款,没错,这些努力使她的病情有了好转,但一年以后,她仍然离开了我们。笔者并不否认大家所做的努力,也不是否认生命存在的价值,但我们也不难发现,对于那些绝症病人,这些努力也不能不说是一种社会资源、医疗资源的浪费。
当然,对于家人实行安乐死,是一件需要深思熟虑才能决定的大事,因为这不仅仅关系到病人、自己,还关系到亲朋好友对于自己的看法,同事邻居的议论。“百善孝为先”的古训是中国传统观念的总结,而安乐死是一种新的观念,尽管许多人的观念随着时代的变革也有一定的转变,但是传统思想、社会舆论对于普通人来说还是具有巨大影响力。许多人会仅仅由于顾虑别人的评价,担心别人的议论而作出违背自己意愿的决定,尤其是在事关生死这样的大事上。也许,我们认为看着自己的亲人、朋友步入死亡是非常残忍的事。然而,换个角度考虑,让病人饱受病痛的折磨,将我们自私的情感建立在他们的病痛之上,难道不是另一种残忍吗?这不仅让我想起一个故事:一个老教授肝癌晚期,某天她欲跳楼自杀,被子女们拦住,她声泪俱下地说:“孩子们,看在我辛苦养育你们的份上,放我一条„生路‟吧!”对于一个将死亡看作“生路”的人,我们还能说些什么?
选择安乐死也与人的本身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个人素质、文化层次越高的人更会认同安乐死。当他们选择安乐死时,笔者相信都是经过了深刻的思考的,他们不仅仅是为了解除自己的痛苦和家人的负担,也是为了节约社会的资源,更是一种实现自己权利的体现。当我们听到更多的人在呼吁安乐死时,我们应该感到高兴,这是人类进步的体现,而那些选择安乐死的人并不是生活的懦夫和逃兵,而是敢于面对现实的勇者。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说:“生命是神圣的,因此我们不能结束自己和别人的生命。”长久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生命是神圣的,是至高无上,不可侵犯的。而安乐死其实也是对“侵权”(侵犯他人生命权)所作出的另一种思考。反对安乐死的人认为,实施安乐死是对人的生命权的剥夺,但换个角度出发,倘若一个人因绝症而痛不欲生,倘若一个人因生活的磨难而生不如死,倘若一个人因身心的疲惫而无法解脱时,他们选择了轻生并子付诸实践。那么,法律对它会作出如何的评价呢?在法理学上,生命是属于个人完全所有的,对于这个绝对权利的处分,是基于个人绝对意志的支配(包括轻生),只要这样的行为不影响社会和大众的利益,理性的法律是不应该介入的。而安乐死也仅仅是借助某种手段而得到解脱。如果说,一个人有生存的权利,那么,他也不应该失去选择死亡的权利吧!
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总是利弊相伴的,我们不能否认,安乐死就像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就可以真正解除病人的痛苦,用得不好,就可能成为剥夺病人选择生命权利的借口,被不法不义之徒滥用。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这样,就否认了安乐死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性。健全的法律是为了给人们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笔者相信,在我国法制建设快速发展,社会观念飞速进步的今天,安乐死合法化最终将得以实现。
第五篇:浅议安乐死
浅议安乐死
关键词:安乐死,生存与死亡的权利;生命的价值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对自身权利的保护,其中生命权则是我们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这也引发了大家对于安乐死的思考。
安乐死的本质是死亡过程的文明化,科学化,主张安乐死是对于医学无法挽救的濒临死亡过程进行科学的调节,以减轻或消除死亡痛苦,使死亡状态安乐化。我国定义安乐死是指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和其亲友的要求下,经医生认可,用人道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中结束生命过程。
我本人是同意以立法的方式承认安乐死的合法性,我认为这是必要也是必然的。
生命权是人权最基本的权利,是关于人出生和死亡的权利,我国立法时将生命权规定为一项独立人格权而加以保护的。因此,有人说安乐死侵犯了人们的生命权,不应实行,但是,既然生命权也包括死亡的权利,而我们是拥有这项权利的主体,那为什么我们没有权利决定如何行使这项权利呢?
我国刑法第20条第3款有明文规定:生命权是不可克减的权利。生命权是不可克减的权利,即使为了公共利益或者在紧急情况下也不能被限制和征收。而这一点也是许多人用来反对实行安乐死的依据。事实上,在公共道德观中,生命权并非绝对优位,所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也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在法律上,生命权也绝非在任何情况下均有位于所有其他权利,例如,可在刑法上设置死刑,依法剥夺生命权。可见,生命权不像原本想象得那么神秘,那么崇高,那么不可侵犯。相反,生命是那么卑微,那么脆弱,随便一件意外的小事就可能让一条生命消失。而在所谓的社会主义,个人的利益是绝不能抗衡集体利益的,个人的生命在整个集体利益面前时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一个人为集体牺牲,我们说他是为国捐躯,无私奉献;一个杀人犯被法院判死刑,我们说他罪有应得;但一个人真正想为自己而死,无痛苦的死去,这反而违法了,我不明白,这样的法律究竟在保护谁?而生命的价值到底体现在那里?
或许我的想法有些偏激,但在在我看来,国家不放行安乐死,绝不可能是说为了维护我们的生命权,中国的人权观念还没发展到这种地步,而那么几十或几百条百姓的生命也不是党和国家在意的,他们担心的只是有些人钻法律的空子,造成国家动荡。并且,医院医疗器材的重要收入就是那些生不如死的病人身上挖来的,如果安乐死合法化,那么就会破坏了医生和医疗供货商的饭碗,也会影响国家收入,对国家经济影响非常大。可见,安乐死的实行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多大。
当然,以上所说的都是假设性的问题,只要没有实践,没有人知道结果怎样。可笑的是,我们伟大的政府,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200个问题,而忽视已经发生的1000个问题。我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同意实行安乐死,但为了守法,很少有人真正实施,而那些敢于付诸行动的人也大多受到法律的制裁。
就目前的刑法来看,安乐死是帮助自杀行为。这些帮助自杀的人都是法律上有义务组织自杀人自杀的,如果不作为将构成不作为犯罪,更何况这些有义务的人帮助自杀,显然这些人将涉嫌故意杀人。根据侵权行为法理论,我们可以得出类似刑法理论的“帮助自杀”行为的“帮助自损”行为,这两种行为同样是经受害人同意,而为什帮助“自杀行为”涉嫌故意杀人。而“帮助自损”行为却是因为受害人同意这一阻却违法事由而不构成侵权呢?只是因为“帮助自损”行为中,受害人同一损害的权利是法律赋予其处分权的,而在“帮助自杀”行为中,受害人同一损害的是自己的生命权,法律没有赋予个人生命处分权。随着法律理论的发展,法律赋予个人生命处分权是必然趋势。其实,这样分析下来,我自己都感觉有些可笑了,原来我们自残的部位还要经过法律批准啊,难怪我们现在选择死亡也要经过法律批准。
活得越久,越感觉到生命的卑微,人生来就是要奋斗的,奋斗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最终哦你是要面临死亡的,所以,生命的意义本不在生命的长短,而太纠结于生命权也没多少意义。只是,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我们都没有选择的权利,我们没有权利选择我们的出生,有时,我们升值没有权利选择我们的爱情,工作。如今,我们似乎连快乐的选择死亡的权利都没有了,难道,百姓就只能服从的活,不能反抗的死;只能痛苦的活,不能快乐的死吗?如果说我都不能批准批准自己去死,那么我们这个躯壳的主人到底是谁呢?究竟我么的生命是谁拥有呢?
其实,有哪个人不愿快乐的活着,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那么幸运,都能幸福的活着,也不是每个人都能那么坚强,勇敢地面对未来的每一天。一个原本不幸的人,当生活抛弃他,当社会抛弃他。当他的生存对他来说是一种折磨的时候,难道他不能选择快乐的死亡吗?生又何欢,又有何惧。而这一点,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也同意,他也认为,医生延长那些最终热门不免死亡的危重病人痛苦是不合理的,并暂停不堪忍受病痛折磨的病人既有结束生命。
对于这些生不如死的人来说,他们的安乐死对于亲属来说既是生理上的解脱,也是心理上的解脱,比起他们一天天地忍受痛苦,这样没有负担的安安静静的走对亲人来说是最大的安慰。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少了谁太阳都一样升起,并且,那些病人的提前死亡也可以为社会节省一大笔资金和资源,可谓益处多多。
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不断进步,人们的道德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那种好死不如赖活着的观念已慢慢退出历史的舞台,现在更多的人向往温柔地死去。他们认为“温柔”加速痛苦的死亡过程,比那种靠人工方式勉强维持生命而延长病人痛苦的历程更符合现代的道德观。
安乐死一词来自于希腊文,意思是幸福的死亡。人终有一死,我们没有办法阻止死亡,然而,我们现在有能力让死亡不那么可怕,在我们饱受折磨时可以安详的幸福的死去,这何尝不是一个人最大的幸福!我们大多是数人都是普通人,不想轰轰烈烈的去闯天下,只想要安安稳稳地过一辈子,不想要长命百岁,只希望活着的时候能健健康康,要是生病,也希望不要受痛苦。一句话,我们只是平凡的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不是任和书籍或剧本中出现的虚化的人,人并不崇高,生存和死亡也没有那么高调,所以安乐死的实行没那么神秘,不要给他带那么多高帽子。
注释:【新华网】《安乐死论争与第三条路线的法律评价》
《论死在中国合法化》
《论安乐死问题》
执笔人:丁旭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