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面深化改革涉及11大重点领域
全面深化改革涉及11大重点领域
(一)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
健全现代产权制度。重点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构建信息共享、监管联动的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和依法公开查询系统。
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各级国有企业和集体、民营、外资企业相互投资参股、联合组建公司。鼓励非国有资本参股国有资本投资项目。鼓励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混合所有制企业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建立民间资本投资开放项目库,形成向社会公开推介项目的长效机制。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和学校,并与公办医疗机构、公办学校享有同等政策待遇。
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企业投资项目,除关系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涉及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等项目外,政府不再审批。
以管资本为牵引带动国有企业改革。继续细化优化分类监管措施,加大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力度。
推进股份合作公司改革。剥离股份合作公司的社会管理职能,优化股权管理,探索股权改革。加大对股份合作公司的扶持力度。
(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提高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政府定价的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
构建完善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全力推进深港科技合作,努力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推进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探索创建新型金融机构,支持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适度探索资本项下项目开放,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三)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凡是未纳入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目录的,各部门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审批,法律法规以外的其他规范性文件一律不得设立行政审批事项。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转移。积极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
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
优化政府组织结构。适时推进行政区划调整,优化街道设置,合理划分和明确市、区、街道管理权限。探索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体制机制。
率先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大幅缩减对特定个别企业的直接补贴,严控财政资金用于一般竞争性领域的支出。建立政府资产负债表。规范政府性债务管理,争取率先自主发行地方市政债券。
深化公务员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建立与社会平均工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经济增长等指标挂钩的公务员工资形成与正常增长机制。改革和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障制度,探索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实现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和社会养老并轨。
(四)努力打造前海开发开放国家级战略平台,率先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推进前海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推动前海合作区向自由贸易园区转型,深化口岸通关便利化改革试点。加快实现“港人港资港服务”。积极推动深港两地律师事务所合营试点。构建支持企业“走出去”的体制机制。
创新国际经贸合作模式。
拓宽深港合作领域。稳步推进落马洲河套地区开发建设,加快莲塘—香园围口岸、深圳河治理以及深港西部快速轨道前期建设等基础工作。
创新区域合作体制机制。加快深莞惠经济圈、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
(五)创新城市发展体制,加快建设国际化先进城市
探索高度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管理体制。多途径、多模式推动原农村土地和建筑物产权明晰,逐步解决城市化土地历史遗留问题。探索土地使用弹性年期、差别化土地供应、土地资源资产资本一体化运作等土地供应方式。
构建新型城市规划体系。
完善提升城市化质量发展机制。推进撤销特区管理线,继续推动财政资源向原特区外地区合理倾斜。
探索国际化城市建设新路径。推进国际友城网络建设,吸引境外机构来深合作建立高水平的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全方位加强深圳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的能力和水平。
(六)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加快建设一流法治城市
推进人大工作理论与实践创新。强化人大在立法中的主体地位。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配套立法。加强人大对全口径预决算审查监督以及国有资产收益预决算和使用绩效的监督。明晰人大决定重大事项范围,规范工作规则和程序,完善各级政府出台重大决策前向本级人大报告制度。
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完善重要决策听取政协意见的制度,提升党委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建立权责统一的行政执法体制。清理规范政府工作部门的各项职权,制定和公开政府权力清单和运行流程,规范权力运作。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和行政执法人员管理。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
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继续深化完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建立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稳步推进和扩大法定机构改革试点。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切实保障审判权、检察权依法独立公正行使的有效机制,实行案件办理、决定责任终身制。积极稳妥推进法官职业化改革。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健全错案责任追究机制。进一步规范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程序。探索建立开放的法官遴选机制。
完善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机制。改革信访制度,取消信访数量排名,实现网上信访受理制度。建立完善政法机关执法质量终身负责制和责任倒查制。
(七)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制度,努力建设廉洁城市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健全民主推荐和民主测评制度,切实解决唯票、唯分、唯年龄等问题。完善和落实领导干部问责制,规范被问责领导干部重新任职的条件、程序。率先构建科学有效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开展新提任领导干部有关事项报告及公开制度试点。大力推进政务公开、部门预算公开等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前海廉政监督局的试点作用。充分利用特区立法权,制定更加完善、更具约束力的法规规章。深化派驻机构统一管理改革。
建立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围绕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形成常态化管理机制。改进会议制度,大力精简文件。建立完善“三公”管理配套制度,规范领导干部待遇,严格执行公务接待规定,大力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从制度上防范和杜绝“舌尖上的腐败”、“车轮上的铺张”,解决好“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问题。着力纠正跑官要官等不正之风。
(八)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激发文化活力和竞争力
完善文化管理体制。继续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
完善互联网管理和舆论监督机制。
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促进文化资源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多种形式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创新文博会办企办会办展模式,支持深圳文交所规范发展和创新发展,健全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体系。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文化设施网络建设。
(九)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进教育综合配套改革。建立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制度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长效机制,统筹义务教育资源公平配置。推进实施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试验。积极引进国际知名大学到深圳办分校,形成办学体制机制灵活多样。
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促进就业机会公平。促进充分就业,保障居民收入,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归零。逐步实现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逐步实现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享受无差异化的公共就业服务。实现职业培训补贴的全覆盖。
构建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加强市属国有企业薪酬管理,推进薪酬体系市场化运作。改革事业单位工作和津贴补贴制度,深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加大对低收入家庭、困难群体的救助帮扶。建立健全国有资本收益分享机制,划拨一定比例专项用于社会保障等民生支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继续推进公立医院“医药分开”。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加强药品生产、流通领域的监管,推动社康中心标准化建设。扎实推进异地就医结算机制,推动人事制度改革和医师多点执业,推进社会资本参与医疗卫生事业,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
创新多层次住房保障制度。完善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准入、分配、退出和协调机制,扩大住房保障覆盖范围。建立和完善“租售补”相结合的住房保障方式,逐步将住房保障对象从户籍低收入家庭向符合条件的非户籍无房家庭,从户籍住房困难家庭向非户籍人才家庭延伸。
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定《深圳经济特区居住证条例》,将个人就业、社保、信用等信息纳入居住证管理,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积极推进完善积分入户政策,增辟“居住证+社保”新型入户渠道,适度放宽技术技能迁户、政策性迁户条件,放宽投资纳税迁户政策条件。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服务水平,切实保障符合在深就读条件的适龄儿童平等接受9年免费义务教育。完善非户籍人员失业保险制度。保障非户籍职工的住房公积金权益。
(十)创新和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健全公共安全保障体系。探索成立公共应急服务管理中心,统一受理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市民咨询与投诉。建立食品药品安全企业信用档案。
构建现代城市社区治理体系。有序吸纳非户籍常住居民参与居委会选举和社区自治。试点推进基层治理模式改革,探索建立专业社工独立的职业体系。
积极推进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扩大社会组织直接登记范围,推动出台《深圳经济特区行业协会条例》。
(十一)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建设美丽深圳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建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在全市范围内建立权责明确的流域环境综合整治机制。实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建立市场化的节能减排机制。建立完善排污权交易市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部分领域试点开征环境税。
第二篇:全面深化改革涉及11大重点领域(本站推荐)
尊敬的党组织:
(一)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
健全现代产权制度。重点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构建信息共享、监管联动的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和依法公开查询系统。
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各级国有企业和集体、民营、外资企业相互投资参股、联合组建公司。鼓励非国有资本参股国有资本投资项目。鼓励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混合所有制企业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
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建立民间资本投资开放项目库,形成向社会公开推介项目的长效机制。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和学校,并与公办医疗机构、公办学校享有同等政策待遇。
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企业投资项目,除关系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涉及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等项目外,政府不再审批。
以管资本为牵引带动国有企业改革。继续细化优化分类监管措施,加大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力度。
推进股份合作公司改革。剥离股份合作公司的社会管理职能,优化股权管理,探索股权改革。加大对股份合作公司的扶持力度。
(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提高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政府定价的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
构建完善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全力推进深港科技合作,努力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推进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探索创建新型金融机构,支持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适度探索资本项下项目开放,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三)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凡是未纳入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目录的,各部门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审批,法律法规以外的其他规范性文件一律不得设立行政审批事项。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转移。积极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
优化政府组织结构。适时推进行政区划调整,优化街道设置,合理划分和明确市、区、街道管理权限。探索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体制机制。
率先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大幅缩减对特定个别企业的直接补贴,严控财政资金用于一般竞争性领域的支出。建立政府资产负债表。规范政府性债务管理,争取率先自主发行地方市政债券。
深化公务员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建立与社会平均工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经济增长等指标挂钩的公务员工资形成与正常增长机制。改革和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障制度,探索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实现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和社会养老并轨。
(四)努力打造前海开发开放国家级战略平台,率先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推进前海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推动前海合作区向自由贸易园区转型,深化口岸通关便利化改革试点。加快实现“港人港资港服务”。积极推动深港两地律师事务所合营试点。
构建支持企业“走出去”的体制机制。
创新国际经贸合作模式。
拓宽深港合作领域。稳步推进落马洲河套地区开发建设,加快莲塘—香园围口岸、深圳河治理以及深港西部快速轨道前期建设等基础工作。
创新区域合作体制机制。加快深莞惠经济圈、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
(五)创新城市发展体制,加快建设国际化先进城市
探索高度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管理体制。多途径、多模式推动原农村土地和建筑物产权明晰,逐步解决城市化土地历史遗留问题。探索土地使用弹性年期、差别化土地供应、土地资源资产资本一体化运作等土地供应方式。
构建新型城市规划体系。
完善提升城市化质量发展机制。推进撤销特区管理线,继续推动财政资源向原特区外地区合理倾斜。
探索国际化城市建设新路径。推进国际友城网络建设,吸引境外机构来深合作建立高水平的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全方位加强深圳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的能力和水平。
(六)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加快建设一流法治城市
推进人大工作理论与实践创新。强化人大在立法中的主体地位。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配套立法。加强人大对全口径预决算审查监督以及国有资产收益预决算和使用绩效的监督。明晰人大决定重大事项范围,规范工作规则和程序,完善各级政府出台重大决策前向本级人大报告制度。
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完善重要决策听取政协意见的制度,提升党委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建立权责统一的行政执法体制。清理规范政府工作部门的各项职权,制定和公开政府权力清单和运行流程,规范权力运作。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和行政执法人员管理。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
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继续深化完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建立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稳步推进和扩大法定机构改革试点。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切实保障审判权、检察权依法独立公正行使的有效机制,实行案件办理、决定责任终身制。积极稳妥推进法官职业化改革。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健全错案责任追究机制。进一步规范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程序。探索建立开放的法官遴选机制。
完善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机制。改革信访制度,取消信访数量排名,实现网上信访受理制度。建立完善政法机关执法质量终身负责制和责任倒查制。
(七)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制度,努力建设廉洁城市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健全民主推荐和民主测评制度,切实解决唯票、唯分、唯年龄等问题。完善和落实领导干部问责制,规范被问责领导干部重新任职的条件、程序。
率先构建科学有效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开展新提任领导干部有关事项报告及公开制度试点。大力推进政务公开、部门预算公开等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前海廉政监督局的试点作用。充分利用特区立法权,制定更加完善、更具约束力的法规规章。深化派驻机构统一管理改革。
建立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围绕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形成常态化管理机制。改进会议制度,大力精简文件。建立完善“三公”管理配套制度,规范领导干部待遇,严格执行公务接待规定,大力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从制度上防范和杜绝“舌尖上的腐败”、“车轮上的铺张”,解决好“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问题。着力纠正跑官要官等不正之风。
(八)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激发文化活力和竞争力
完善文化管理体制。继续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
第三篇:以重点牵引全面深化改革
尊敬的党组织:
有人这样形容快速发展的中国:“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表述尽管未必正确,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只有既目睹了发达城市的摩天大楼,也访问过贫困地区的茅屋陋室,才有可能全面了解一个复杂的发展中大国的基本国情。
和30多年前相比,今日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论平均,也已从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较大的地区差距、行业差距乃至收入差距提醒我们,现在的小康还是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要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任务依然繁重,仍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
全会作出的这一重要论断,深刻表明了党中央对我国所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所面临问题的清醒认识,和未来发展关键环节的准确把握。发展是硬道理,经济是硬实力。没有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所奠定的雄厚物质基础,就没有今天的总体小康;没有继续以改革推动经济发展,就不会有明天的全面建成小康,也难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发展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会产生新的问题。特别是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进一步改革面临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思想观念变化等诸多纷扰与挑战。如何应对时代挑战,回应人民关切,关系国家前途命运,关系执政基础稳固。
不发展问题和矛盾会越积越多,最终积重难返,导致改革前功尽弃;发展慢了也不行,错过解决问题的“窗口期”,让危机跑过改革,同样面临危险。值此改革勇涉险滩、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唯有始终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紧紧扭住发展这个硬道理不放,重点以经济体制改革带动全方位改革,以更大经济成果筑牢科学发展的基座,就能从容面对任何风险挑战,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是“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两字之变,凸显我们党对市场经济基本规律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向着更加完善的目标迈出重要一步。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让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进一步明确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的作用,使“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各司其职、相得益彰,经济体制改革红利就能充分释放,形成牵引各领域、各方面改革的强大力量。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以经济体制改革率先破题的中国改革,必将以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不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的更大辉煌。
汇报人:xiexiebang
2014-06-17
第四篇:试析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及趋向
试析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及趋向
摘要: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从经济与社会层面看,我国未来深化改革的领域在于:调整经济结构,持续扩大内需式消费;加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以“五位一体”取代“四位一体”,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强国建设;改革红利论;中国梦等方面。
关键词:深化改革;领域;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4-0040-0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笔者将以经济与社会层面之改革与发展为主谈我国未来深化改革的领域与其发展。
一、调整经济结构,持续扩大内需式消费
自十五规划以来,如何扩大消费内需一直是经济改革的重点之一,然而至今我国由投资与进出口带动的经济成长模式仍无太大的变化。而且在经历经济危机时,由于消费需求仍不足以承担带动经济成长之重任,因此政府支出与政府主导的投资仍是维持我国经济成长的主要动力。但长期来说,扩大消费内需是既定的基本方向。
扩大消费内需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是提升公众的消费能力,首要的工作便是使民众的消费意愿提高,而消费意愿与其收入、社会保障制度是否完善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提高收入分配中工资的比重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公众消费无后顾之忧是非常重要的改革方向。
二、加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我国收入分配不均一直是社会各界关心的重点,由此国务院于2013年2月出台《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并在十八大报告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居民收入成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城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出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低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之比重等总体要求。要实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实际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中低收入者收入成长更快一些、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之目标。在分配差距问题上,城乡、区域与居民之收入差距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扶贫对象大幅减少,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橄榄型”分配结构逐步形成等。
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2013年的两会期间,中国网对于本次两会热议的十大名词进行整理,排名第一者即为社会保障,说明公众对于社会保障现状的不满与对未来的期望。完善社会保障也是提高公众消费意愿的一大助力。
然而,由于我国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社会福利支出庞大,对于政府财政,尤其是地方政府而言是一大负担。另外,我国目前所推动的仍是以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为主,与真正的社会保障本质上有所不同。而目前的社会保险是仍有相当多的缺点,例如:被抱怨最多的是异地转续的困难,不仅跨省跨市,连市内跨区都很困难,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国的社会保险是由地方政府经营,而非中央政府统筹。另外,社会保险将公众分为农民、民企、国企、事业员工与公务员等不同身份,而有不同的待遇,也会造成社会矛盾。
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虽然近年来我国经济略有减速,但由于长久以来的经济快速成长,但随之而来的如经济成长模式不合理、收入分配不均、区域不协调发展与国企改革造成诸多问题等,均是本届政府必须持续面对的问题。
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推动城镇发展一体化,解决三农问题,使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力等,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关系。在对外经贸部分,有别于过去的出口扩张政策,而采取出口和进口并重,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加快走出去步伐,显示中性贸易是未来我国对外经贸之主轴。
五、户籍制度改革
户籍制度是我国计划经济背景下造成的地方分割、城乡二元结构下的产物,在改革开放后,在地方竞争、财政能力限制与资源优先分配给本地人民等诸多因素下,户籍制度改革始终进度缓慢,造成劳动始终无法达成一体化的市场。十八届三中全会特别提出加快推进户籍制度、社会管理体制和相关制度改革,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为人们自由迁徙、安居乐业创造公平的制度环境。推动劳动流通市场脚步向前推进,预期户籍改革将是未来改革之重点之一。
六、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与户籍制改革息息相关的是城镇化的推进。李克强任国务院总理后,曾强调:“我们强调的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现在大约有2.6亿农民工,使他们中有愿望的人逐步融入城市,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东、中、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地推进。还要注意防止城市病,不能一边是高楼林立,一边是棚户连片……这既是解决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也是降低城镇化的门坎。”
城镇化的发展亦是提高内需消费的重要政策,但影响城镇化速度的因素仍将是户籍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等的改革是否跟上进度,否则只是城镇化率的数字美好,而对消费的刺激效果有限。
七、以“五位一体”取代“四位一体”,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中,首次以“五位一体”取代过去使用的“四位一体”,即除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外,加入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根据中国环保部门所提出的数据,近年我国因环保问题所引发的群体事件增速约30%,已成为除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外,公众最关心的议题之一。因此,除了经济维持相当的成长速度外,有关如何降低环境与生态之破坏是未来的改革重点。
八、文化强国建设
在经济成长到达一定阶段后,量变将转为质变,人民富有后,对文化与精神文明之需求亦将跟着出现。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关键在于增强全国文化创造活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等,丰富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推动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产业应将有其优惠政策出台,而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文化业态,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等。
九、改革红利论
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曾在2012年首次提出“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使“改革红利论”成为我国热门的名词。李克强认为要以改革释放出经济成长的红利,而改革红利包括了制度红利与创新红利。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尚未完成,如法制的完善、公平市场环境、政府与市场关系、价格与分配机制的优化等,均有待制度改革解决,而城镇化的规范亦只能依靠制度创新,故应使用创新的经济制度取代旧制度,才能达成新的经济发展红利。
十、中国梦
习近平于2013年3月17日以国家主席身份在全国人大的闭幕会上提出“中国梦”。“中国梦”包含了四个特征,即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的“实力特征”、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的“幸福特征”与中华文明复兴中进一步演进的“文明特征”与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价值特征”。而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梦”等于将前述的改革方向进行概括,目标包括了经济实力提升、社会和谐、文明复兴与全面发展,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综合上述,我国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后,其问题早已不是收入“患寡”问题,而是收入分配与社会福利的“患不均”问题,而且我们的国情与三十多年前不同,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生态环保问题日益严重、产业与经济成长结构不健全等,造成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所未来的经济改革除了在稳定经济成长速度之外,更重要的是“扩内需”与“调结构”,且社会福利议题比重将会大幅提升,而经济增长议题比重将有所下降。
参考文献:
[1] 厉以宁,林毅夫,等.读懂中国改革――新一轮改革的战略和路线图 [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2] 吴敬链,俞可平,等.改革共识与中国未来 [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3] 吴敬链,张维迎,等.改革是最大政策 [M].北京: 东方出版社,2014.[责任编辑:王 帅]
第五篇: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往往取决于重大关头的抉择。35年前,在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紧要关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的重大决策。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的通过的《决定》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吹响了向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国梦进军的新号角。“ 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回首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每一次重大的改革都和国家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给事业前进增添强大动力。党和人民事业就是在不断深化改革中波浪式向前推进的,就是在改革从试点向推广拓展、从局部向全局推进中不断发展的。今天的中国,经过35年不断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使中华民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是,“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少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很多容易改的问题已经得到了有效解决,留下来 新问题与老问题相互交织、错综复杂,这项改革措施与那项改革措施相互关联、彼此制约。在新的重要关头,要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除了全面深化改革,别无他途。场经济尤其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经济发展就是要提高资源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以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十八届三全会作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社会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带来民企发展新机遇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改革开放的序幕,中国经济改革给了非公有制经济越来越宽广的舞台,无论从国家税收还是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非公有制经济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35年间,中国的民营企业从原来不足10万家发展到目前超过1000万家,数量不仅占据了中国企业的绝大多数,民间资本也占全社会资本的比例超过60%,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曾在评价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时说,这次全会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显出其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