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林黛玉薛宝钗人物比较 (写写帮整理)

时间:2019-05-12 05:36: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红楼梦》读后感——林黛玉薛宝钗人物比较 (写写帮整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红楼梦》读后感——林黛玉薛宝钗人物比较 (写写帮整理)》。

第一篇:《红楼梦》读后感——林黛玉薛宝钗人物比较 (写写帮整理)

《红楼梦》读后感——林黛玉薛宝钗人物比较

林黛玉薛宝钗可谓贾宝玉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红楼梦》读后感——林黛玉薛宝钗人物比较。从宝玉梦游太虚,得知“金陵十二钗”正册的头一首诗开始就注定了贾宝玉和林、薛这辈子都脱不了干系。正册上的畿语是这样说的:“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是曹雪芹第一次将二人的命运联系杂一起。“玉带林中挂”预示了林黛玉孑然一生,孤单飘零;“金簪雪里埋”注定了薛宝钗一辈子葬送在封建社会中,不得其所。一代人,三缕魂,纠缠解不得,宿命人奈何?三人的名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躲不过,也逃不过。

一个是潇湘无暇,一个是蘅芜仙葩

在贾宝玉眼中,林黛玉是一个这样的人:“两湾似蹙非蹙罥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皎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弱女子,病美人,可怜可爱。而薛宝钗:“头上挽着漆黑有光的髻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面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守云拙。”标准的贤妻良母的形象,是大家闺秀,气度不凡,更是封建社会中男性的择偶标准。也许是因为如此,令后来贾母更喜欢宝钗而非黛玉。黛玉就像一个瓷娃娃,让整个贾家疼着、惜着;宝钗就像一块翡翠,高贵得体,她的雍容华贵、细心聪明能为贾家撑起半边天。论外貌,两人都是绝世佳人,但论气质,则黛玉则活出真性情,做事只随着性子,不愿巴结,不愿讨好,孤高自傲。宝钗则处事圆滑,做事得体,言行举子顾全大局。在封建社会中,无疑宝钗的性子更胜一筹。

芙蓉傲岸芳自赏,牡丹雍容人皆怜

有那么一回,在贾宝玉的处所“怡红院”里林、薛都得了一句判词。林黛玉是:“莫怨东风当自嗟”即“芙蓉花”。薛宝钗的判词是:“任是无情也动人”即“牡丹”。芙蓉没有艳丽的色彩,没有扑鼻的芳香,那般的清高,那般的孤清。牡丹则是富贵的象征“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牡丹的华丽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富贵人家都爱上了这群芳之首——牡丹。黛蓉,宝钗如牡丹,是再适合不过的了,读后感《《红楼梦》读后感——林黛玉薛宝钗人物比较》。看《红楼梦》的人都知道,林黛玉说话只随着性子,不管别人爱不爱听,她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有时不但不讨好别人甚至为了逞一时之能而出口伤人甚至是伤害了好友,而已她还容不得别人说她的半点不是,动不动就闹得梨花带雨。她之所以性情孤僻,与她的童年有很大关系,黛玉三岁时,一个瘌头和尚让她除了父母外不见他人方可平安了一世。虽然,林家人对和尚的话不太在意,但也养成了黛玉不喜热闹的性格。“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拢空月痕。”“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黛玉所做之诗无不透露着忧郁的气息,引宝玉之花便是:“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哀音。”黛玉幼年丧母,继而丧父,又岂能不悲?相比之下,宝钗与人随和,稳重和平,就像王夫人逼死金钏儿一事上,宝钗不仅为王夫人解脱,还想出了用财物打发金钏儿家人的法子,宝钗将她圆滑的处事手段展露无遗。平时对待下人也是松紧有度,记不过亲也不过疏,“事不关己不开口”明哲保身。宝钗幼年丧父,还有一个不长进的兄长,硕大一个薛家全靠她与母亲苦苦支撑,如此环境下长大的宝钗岂能不精明能干?宝钗曾说她与黛玉是一样的,在贾家他们同是寄人篱下,虽宝钗有母有兄,但不长进的兄弟有无又有何区别?但她们又是不一样的,一个观看人情世道、春月秋风,一个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她们的性情又怎能相同呢?

命途多舛谁能异?

黛玉与宝玉是青梅竹马,两人朝夕相处,暗生情愫。但宝黛两人相爱却不能相守,最终成为“宝二奶奶”的是比黛玉迟来且关系更疏的宝钗。因为贾家一直爱惜着黛玉,将她捧在手心,但是终有一天他们倦了、厌了,贾家终于意识到他们想要的不是一个精致的花瓶而是一个精明能干、能够保住家业兴旺的主家母。命运的路线偏生不按两人的想法而行,两人都是得不到他们想要的结局。一个泣前尘,一个叹无缘;一个魂散销香(谐音:潇湘),一个独守怡红(注:怡红院乃贾宝玉居所),她们的缘起缘灭都因一个宝玉。宿命依旧是宿命,躲不过,逃不过。

有人说黛玉和宝钗都是封建“齿轮”下的牺牲品,牺牲的是幽魂,葬送的是幸福。或许贾宝玉的出家也有一大部分原因起于二人。许是黛、钗使他看破功名利禄、勘破红尘。他们的结局,谁也不能怨,谁也不能恨,他们是一个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宿命,躲不过,也逃不过。

第二篇:红楼梦解析——林黛玉和薛宝钗

林黛玉和薛宝钗,一个是知府的女儿,一个是皇家大商人的女儿;一个追求完美,一个自云守拙;有的人看见这首诗中同时写了林、薛二人,以为找到了“钗黛合一”的证据,这是错误的。矛盾着的双方既然互为依存,为什么不可以在一首诗中并提林薛这两个在思想倾向上彼此对立的人物,通过贾宝玉对她们的不同的态度的比较,以显示抑扬褒贬呢?

林黛玉形象从《红楼梦》面世之日起,就是在被理解和被误解中度过的。新时期红学正在呈现出百花争艳之势,然而对林黛玉而言,似乎又面临着一个新的厄运,尤其是在年青人中,黛不如钗的论调又相当流行,甚至径直以“讨嫌”来目黛玉了。要正确评价林黛玉,我以为必须把林黛玉放在她所生活的时代的荧屏上去显影。不然就始终摆脱不了那个周而复始的被理解又被误解的怪圈。

黛玉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字“颦颦”,名号“潇湘妃子”潇湘妃子是根据她住的屋子命的名。林妹妹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更具有绝世的姿容;富有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这些都突出了她的悲剧性格之美。林黛玉的娇美姿容是迷人的。然而,使她动人心魄、更具艺术魅力的则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不像薛宝钗那样世故,那样城府甚深,八面玲珑,取悦于人;她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

红楼梦里各个女儿都精华灵秀独具其魅,却只有黛玉美的让人由衷地心疼和爱怜。“两弯似蹙非蹙柳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形容词来综合形容这样脱俗的美和媚,或者“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也或者“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见几回!”,更能生动贴切些吧。

《红楼梦》中林黛玉前世为离恨天上三生石畔一颗绛珠仙草,日见枯萎之时,得神瑛侍者即后来的贾宝玉灌溉,天地灵气而修成人体,然而仅修为女体,心中结一份难释之情,说 若他下世为人,我也随他世间走一遭,将毕生眼泪还与他,以报灌溉之恩。后,通灵宝玉下世,这才使整个故事得以发生……

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二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她是《红楼梦》读者心目中的一位圣洁、美丽的爱神。

然而,在百花斗妍的女儿国大观园里,有妩媚丰美的薛宝钗,有风流娇艳的史湘云,有文采精华的贾探春,有美貌不亚于其家姐的薛宝琴,……为什么独有黛玉那样牵动人的衷肠,甚至有人因她而狂、为她而死呢?她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艺术魅力?她究竟美在何处、动人在何处?应该说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一点,则是林黛玉具有一种悲剧美。当人们说《红楼梦》是一部悲剧时?恐怕首先是指宝黛爱情的悲剧;其次是指青春少女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共同悲剧。而其中最悲者莫过于黛玉之悲了。真正的悲剧总是动人心魄的,因为悲剧是将美毁灭给人看。越是美的有价值的人生被毁灭,其悲剧就越壮美,越深刻,越动人。

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曾用“造化钟神秀”的诗句,来形容东岳泰山的壮美在他心中引起的惊奇。意思是说:大自然把它的神奇秀丽都集中在泰山上了。贾宝玉在阐述他的“女清男浊说”时道:“天地灵秀之气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渣滓浊沫已。”他后来见到薛宝琴、李纹、李绮时、又不胜感叹道:“老天,老天!你有多少精华灵秀,生出这些人上之人来!”曹雪芹这个“造物主”,也只把“精华灵秀”钟于女儿。并特别多地钟于林黛玉。他所创造的林黛玉,形容娇美,聪明绝顶,坚贞纯情,才学横溢,并具有诗人的气质和独特的悲剧性格。而她的叛逆的悲剧性格,则是她生命的主旋律。

为了突出林黛玉的悲剧性格,还在她出世之前,曹雪芹就用浪漫的笔调、奇特的想象和诗意,创造了新奇绝妙的亘古未有的“还泪”之说,以象征林黛玉是带着宿根、宿情、宿恨来到人世的。这绝不是宿命论,而是艺术的夸张、渲染和强化。她一生下来,就有“先天不足之症”;会吃饭时便吃药,而且不许哭,不能见外人。命运对她太残酷,太不公平了。少年丧母,不久又丧父,只有孤苦伶仃地长期寄居在黑暗龌龊的贾府。

我们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是她刚刚来到贾府。作者通过凤姐的“嘴”和宝玉的“眼”,描绘了她天仙似的人品。凤姐一见就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在宝玉的眼里,这“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则别有一种风范和神韵: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曹雪芹把我们民族的审美积淀进行了新的熔铸和创造,他把杨贵妃式的丰美赋予了薛宝钗,而把更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给了林黛玉,使林黛玉的形像具有绝世的姿容;作者有意将林黛玉的外貌与西施联系起来,并将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赋予林黛玉,还借宝玉之口给她取字“颦颦”,便突出了她的悲剧性格之美。

林黛玉的娇美姿容是迷人的。然而,使她动人心魄、更具艺术魅力的。则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她“心较比干多一窍”。她的蒙师贾雨村说,他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凡女子相同。”因其母名贾敏,“他读书凡„敏‟字他皆念作„密‟字,写字遇着„敏‟字亦减一二笔。”她到贾府时,尚在孩提,却牢记母亲生前的嘱咐:“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她总是眼看心想,暗暗审视;然其言行举止,却又那样彬彬有礼,适份合度。

但我们同时也感觉到,她一开始便受到心理上的压抑。她诗思敏捷,别人写诗,总是苦思冥想,而她却“一挥而就”。她对贾宝玉说:“你能一目十行,我就不能过目成诵?”的确,林黛玉的聪明在大观园里是有名的。

她善于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一次宝玉去看宝钗,正在一个“识金锁”,一个“认通灵”,不期黛玉已摇摇摆摆的进来,一见宝玉,便笑道:“哎哟!我来的不巧了!”宝钗笑问“这是怎么说?”黛玉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又问“这是什么意思?”黛玉道:“什么意思呢,来呢一齐来,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明儿我来,间错开了来,岂不天天有人来呢?也不至太冷落,也不至太热闹。”当宝玉听宝钗说吃冷酒对身体有害而放下酒杯时,正巧雪雁送手炉来,黛玉又一语双关地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我了呢!”雪雁说是紫鹃叫送来的,她马上又说:“也亏了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聪敏的颦儿,把她的妒意表达得多么锋利而又含蓄,机带双敲而又点滴不漏。又一次,宝玉看着宝钗雪白的膀子发呆。这时,“只见黛玉蹬着门槛子,嘴里咬着绢子笑呢。宝钗道:„你又禁不得风吹,怎么又站在那风口里?‟宝玉道:„何曾不是在房里来着?只因听见天上一声叫,出来瞧了瞧原来是个呆雁。‟宝钗道:„呆雁在那里呢?我也瞧瞧。‟黛玉道:„我才出来,他就忒儿的一声飞了。‟嘴里说着,将手里的绢子一甩,向宝玉脸上甩来。”

这种机敏,这种讽刺与戏谑,只有林黛玉才能做得如此精纯而又天衣无缝。大观园里有几张利害的“嘴”,如凤姐的“嘴”,贾母的“嘴”,晴雯的“嘴”,尤三姐的“嘴”,红玉的“嘴”;黛玉也有一张更利害的“嘴”。宝玉的奶妈李嬷嬷说:“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利害。”但凤姐等人的“嘴”与黛玉的“嘴”又有文野之分:凤姐多是“世俗取笑”;黛玉则显得典雅俊则。正如薛宝钗所说:“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把市俗粗话、撮其要、删其繁、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言为心声,心慧则言巧。

其实,林黛玉不像薛宝钗那样世故,那样城府甚深,八面玲珑,取悦于人;她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她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她对待紫鹃,亲如姐妹,情同骨肉,诚挚的友情感人至深。香菱学诗,宝钗讥她“得陇望蜀”,极为厌烦;香菱向黛玉请教,黛玉却热诚相接,并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纯真透明如一泓清泉。她给香菱讲解诗的作法和要求,还把自己的诗集珍本借给香菱,并圈定阅读篇目,批改她的习作,堪称“诲人不倦”。她待人很宽厚,与人不存芥蒂。史湘云因把她比作戏子伤了她的自尊,她有点不忿,可一会儿便携了宝玉的“寄生草”回房,便又“与湘云同看”。在对待宝钗的态度上,尤见出其天真笃实。本为情敌,无嫌犹猜。但在薛宝钗对她略表关怀,予以“训导”之后,她便开诚布公,肝胆相照,向薛宝钗掏出心窝子的话,并引咎自责:“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竞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此后她待宝钗如亲姐姐一般,连宝玉也感到惊奇。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曹雪芹胸中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于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曹雪芹似乎有意将历代才女如薛涛、李清照、叶琼章、李双卿等的某些特点,融进林黛玉的性格。比如,她代题“杏帘在望”为宝玉解围的细节,很易使人联想到李清照与赵明诚比作《醉花阴》的轶事;“堪怜咏絮才”、“冷月葬诗魂”,则是将林黛玉比晋代的谢道温和明代的叶琼章的。但林黛玉又完全区别于历代的才女,这就是曹雪芹赋予她悲剧命运和叛逆精神的个性特征。不过这种个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她诗人的气质和诗作表现出来的。在大观园里,她与薛宝钗可谓“双峰对峙,二水分流,”远远高出于诸裙钗,在博学多识方面,可能略逊宝钗;但在诗思的敏捷,诗作的新颖别致、风流飘洒方面,林黛玉却是出类拔萃、孤标独树的。诗社每次赛诗,她的诗作往往为众人所推崇‟,所激赏,因而不断夺魁。她的诗之所以写得好,是由于她有极其敏锐的感受力、丰富奇特的想象力以及融情于景的浸透力;即使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等极平凡的事物,她只要一触到,立即就产生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构思和独持的感受和见解。尤其可贵的是,她能将自己的灵魂融进客观景物、通过咏物抒发自己的痛苦的灵魂和悲剧命运。例如她的《白海棠》诗,既写尽了海棠的神韵,亦倾诉了她少女的衷情。尤其是“娇羞默默同谁诉”一句,最为传神:这既是对海棠神态的描摹,也是自我心灵的独白,她有铭心刻骨之言,但由于环境的压迫和自我封建意识的束缚,就是对同生共命的紫鹃、甚至对知音贾宝玉,也羞于启齿,只有闷在心里,自己熬煎。这便愈显其孤独、寂寞和痛苦。她的“柳絮词”,缠绵悱恻,优美感人,语多双关,句句似咏柳絮。字字实在写已,抒发了她身世的漂泊与对爱情绝望的悲叹与愤慨。尤其她的“菊花诗”,连咏三首,连中三元,艺压群芳,一举夺魁。她的诗不仅”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而且写得情景交融,菊人合一,充分而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中“满纸自怜题素愿,片言谁解诉秋心?”“孤标傲世谐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等句,更写出了这位少女的高洁品格和痛苦灵魂。此外,像她的《桃花女儿行》、《秋窗风雨夕》、《题帕诗》和《五美吟》等。都寄寓着深意,诗如其人,感人至深。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作为她诗谶的《葬花辞》.这是林黛玉进入贾府以后的生活感受,是她感叹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她以落花自况,血泪作墨,如泣如诉,抒写了这位叛逆者的花落人亡的哀愁和悲愤。“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非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则是对美好理想的渴望与热烈追求”;”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表现了她的高洁的情志和坚贞不阿的精神。至于“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未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并通过鹦鹉也会吟哦的描写,可知作者是大有深意的:花的命运也即黛玉的命运。这是用热血和生命写就的心曲,是与这个罪恶的世界决裂的檄文。它真实地展露了一个充满痛苦充满矛盾而又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凸现的是一种独立人格的壮美与崇高。《葬花辞》之所以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原因正在这里。

富有诗人气质,并且被诗化的林黛玉,诗魂总是时刻伴随着她,总是随时从她的心里和身上飘散出沁人心脾的清香。“无赖诗魔昏晓侵”,这是她的切身体验。诗,对于她,是不可一日无的。她用诗发泄痛苦和悲愤,她用诗抒写欢乐与爱情,她用诗表示抗议与叛逆的决心。诗表现了她冰清玉洁的节操,诗表现了她独立不阿的人格,诗表现了她美丽圣洁的灵魂,诗使她有一种迷人的艺术光辉!可以说,如果没有了诗,也就没有了林黛玉。

然而,最激动人心、催人泪下的,还是林黛玉的叛逆者的悲剧性格。在她的身上闪耀着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她不仅才情横溢、学识渊博,而且又是那样如饥似渴地阅读“性灵之学”和描写爱情的角本杂剧,那样如醉如痴地沉浸在艺术的境界。

林黛玉的精神之美,更集中更强烈地体现在她对贾宝玉的爱情之中。他们的爱情是一种新型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属于未来的爱情。这种爱情的最根本的特点,是建立在互相了解、思想一致基础之上的,表现得非常纯真、深挚、坚贞。林黛玉本是一个“情痴”、“情种”,她为爱情而生,又为爱情而死,爱情是她的生命所系。她对贾宝玉爱得真诚,爱得执著,始终如一,至死靡它。然而,焰们的爱情又是在不许爱的环境中发生、发展和生存的,这就难免有痛苦、有不家,甚至要为爱情付出生命的代价。再加上她诗人的气质和悲剧的性格,这种被压抑的燃烧着的爱情,只能用诗和哭来抒发,来倾泄。

诗,前已叙述;哭,更是林黛玉的家常便饭。她来到人世,是为了“还泪”。她第一次见到贾宝玉,就是哭,脂砚斋说:“这是第一次还泪。”此后,“不是闷坐,就是长叹,好端端的不知为什么,常是自泪不干的。”林黛玉的哭,分明饱含着现实人生的血肉。哭是她悲剧性格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哭,是她对生活折磨的强烈反映;哭,是她发泄痛苦的方式;哭,是她诗人气质的种种感受的抒发。质言之,她是为自己的爱情而哭。爱情曾使她几死几生。当他们这种同生共命的爱情最后遭到毁灭时,她便“焚稿”、“绝粒”,以生命相殉。这种爱情是怎样的至诚至坚,至纯至圣,感天地,泣鬼神,动人肺腑,撼人心灵!多少人为她洒下同情、痛惜和悲愤之泪!一生以泪洗面的林黛玉,临死之前反而发出了微笑,最后喊出了“宝玉,宝玉,你好——”的未完的一句话——留下了千载不消的遗恨!

林黛玉死去了,但林黛玉的纯美的精神,她与贾宝玉生死与共的爱情,他们所实践过的爱情原则,她的闪耀着艺术魅力的优美形像,将与日月争辉,与天地共存;这一形像所含蕴的哲理与诗意,将给予不同时代的读者以生活的启示和美感享受。

第三篇:红楼梦人物解析-薛宝钗

论文题目: 红楼梦人物解析——薛宝钗 姓名: 学号: 班级:文学院11级新闻2班

红楼梦人物解析——薛宝钗

关键词:薛宝钗 圆滑世故 封建礼教 引言

薛宝钗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主人公之一。作为这部著作的主人公她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她是宝、黛、钗三人爱情悲剧的组成之一,更重要的还在于这一形象所蕴藏的丰富内涵,作者对她人格的塑造和对于她性格的描写,都体现出作者的细心以及以薛宝钗为代表的当时的一类人的生存状况和内心感受。而这一形象也作为小说中的重要环境体现出当时文学写作的创新性。

对于薛宝钗这一形象,历来红学研究中就存在争议。有人以薛为尊,亦有人尊林而抑薛。历史上有邹弢与友人许伯谦因意见不合激烈争辩而几乎拳脚相向的故事,这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时至今日,在红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学问的当下,不同派别的红学家又有了新的争议。

不同的人喜好不同的性格。有人觉得林黛玉尖酸刻薄,心胸狭窄爱使小性儿;而薛宝钗则端庄稳重温柔大度。而有的人则觉得薛宝钗冷性无情,虚伪奸诈,是个女曹操,林黛玉相比之下确实小家碧玉蒲柳之姿的温柔乡了。同一个人物形象竟让人有如此相悖而行的看法,确然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关,却也体现出作者的文学功底以及其人物刻画中描写的丰满、复杂和客观性。

虽则今天我们要讲的是薛宝钗,然而有对比才有凸显,后续拙见是要对薛宝钗品评一二,却也不乏黛玉前来增光添彩。

正文 知书达理唤得八面玲珑,欲登白帝端称出奇守拙。

薛宝钗作为一个标准的封建社会中的大家淑女,做人上可以说作是八面玲珑。有人道薛宝钗虽说是个能在封建社会的大家庭中混得风生水起的人,却也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这么一个青春靓丽、知书懂理的窈窕淑女,做起事来总是晓得自己要得到的是什么,要避让的是什么,放在今天也是难能可贵的,然而正是这种圆滑世故却也让人觉得可惜了,可惜了这么个才华横溢面貌羞花的闺秀却生生成了封建礼教下挣扎生存的一株草。

倒是也有人说她是封建势力的帮凶。

帮凶是做什么的,帮凶是你给人一巴掌她还在后面再补上一脚的那个。要说薛宝钗在受到封建礼教荼毒的时候还是帮凶,却也有一定的道理。薛宝钗做人圆滑,在封建社会的生存自有她的一套,可以说她说话做事乃至思考的方式都是依仗着封建礼教给她划出的界限来得,倒是不清楚她自己是否晓得自己的这些行为习惯都是不好的,但长此以往形成的行事风格和做事手法却让她以同样的标准去衡量要求他人,这便是受着迫害的人也要迫害他人,没高中的举子要被贪官压迫的,中了举人了又反过来压迫平民,这些放在封建社会却也是个常事,责怪不得。

薛宝钗着实是个封建社会中的聪明人,如果说封建社会是个泥胚子,那她这尊陶铸的佛便是照着模子一板一眼模出来的,分毫不差,简直是为时势打造的好人物,真真是时势造英雄,巾帼不让须眉,好一个女英雄。

这么个人,她圆滑守礼识时务,没有林黛玉那样的小性子,即便是有些小性子,却也知道隐藏的严严实实,绝对不让人瞧出来这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女,倒是有些少年老成的味道,出于对于爱使小性子的人的厌恶,薛宝钗确实是让我好好地喜欢了一回。这个人平日里一副随分从时、裝愚守拙。寡言罕语的端庄贤淑样子,确然是符合了封建大家庭里所要求的大家闺秀、窈窕淑女的标准,然而小说里却也不乏各种心理描写,却也把她的白帝之心昭然揭示,大有“好风凭借力,随我上青云”的势头,在敦厚婉仪的面目下呈现出一股子“宅斗”的气息。换今天的话说,这是个“种田”好手。

薛宝钗其人,熟谙世故,城府极深。“来了贾府这几年”,虽然表面事事不动声色安分守己,实际上却是留心观察、处处着紧,而正因为这种事事上心,别人不在意的细节都能观察并铭记于心的能力使得她在荣国府这样人事错综复杂、矛盾交错纠缠的环境里仍然能过得左右逢源如鱼得水,换到今天的话说,这就是一个滑溜溜的人,着实适合水深的国侯之家。

然而换句话说,薛宝钗的生存手段却也是她不得不具备的能力,这与她的出身却也不无关系。

薛宝钗寄住在贾府,为待选入宫而进京。

薛宝钗出身于“珍珠如土金如铁”的皇商家庭。这“丰年好大雪”的薛家,是紫薇舍人之后,领内府帑银行商。薛宝钗的祖上没有封爵,现时也没有人在朝为官,是皇商。在轻视商人、把商人打入另册的封建社会,删删个人虽然有钱,但社会地位并不高,也没有政治势力,所以薛蟠为抢英莲,打死冯渊之后,才会请贾府帮忙。那门子介绍说“也不单靠这三家,他的世交亲友在京在外者本亦不少。”可见薛家是要靠亲友的力量的,而自己在政治上的力量非常薄弱。

相较之下,林黛玉的出身就比薛宝钗要高得多。

林黛玉之父林如海,“祖上袭过列侯,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袭过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是“前科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钦点出为巡盐御史”。由上述可知林黛玉祖上是有过封爵的,是显赫之家,其父林如海虽然没有了爵位,却也是官场中人切官位不低,而林家虽然没有出现在四大家族的护官符中,却也因为护官符说的是出自金陵的显宦而可能并不包括姑苏的林家。

这一比较可见林黛玉的刻薄小性却也可以理解,一个显宦之家的娇养女儿明显是要比商人家的女儿更宝贝更高贵的,即便是使了性子也叫人觉得可以理解,而薛宝钗则因为出身的限制,一部分影响了她做人做事循规蹈矩迎合人前的小心翼翼。换句话说,这种识时务的性格却也是大势所趋、环境逼迫。

上面说了薛宝钗性格的形成猜测,此处要赞赏的仍然是她的大方识体,虽说是因为对于其人的喜爱却也叫人不得不佩服她事事圆人心中所愿的能力。

贾母要给她过生日,要她点戏,她就依着贾母平日的喜好说了一遍,又把贾母喜吃的甜烂之食当做自己的喜好说出来,结果“贾母更加喜欢了”。

王夫人逼死金钏儿后,她和袭人都听到消息,就连一向奴性很强的袭人也哀伤不已流下泪来,而作为受到封建社会毒害同时却又是封建社会的维护者的薛宝钗,体现出了自己剥削阶级冷酷无情的本质,这使得她只感到“奇”便急忙撇下袭人,跑到王夫人处安慰她,并把全部罪过都归之于金钏儿的“糊涂”毕竟放在封建社会一个一个奴仆的死即便是主人的错误,为了全了主人的面子去也要说是奴仆的错,而此时却是安慰开到王夫人的良机。她还说:“不过多赏她几两银子发送她,也就尽主仆之情了。”而为了笼络王夫人(此人说不定便是她未来的婆婆,想来是入宫无望又无颜归家了),宝钗表现得非常大方,且表示她并不忌讳把自己的衣服赏给死去的奴仆,当即命人回家拿了几身衣服来。而至于同样受迫害的封建社会的下层统治者,宝钗为刑岫烟掩盖当衣度日的事实,来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面子。

她还设法拉拢黛玉,为病中的黛玉送去燕窝、糖片。

甚至就连赵姨娘这个众人嫌弃的女人有时也能得到一份宝钗送去的礼物,令她受宠若惊。

至于遇到她在宝玉面前谈论仕途经济,惹恼了宝玉当面给她下逐客令,宝钗为求两人关系和谐自然不能发火,也只是努力把愤怒和不满深藏心底,面上却不露声色一笑了之,让挑剔的袭人也对她的端庄贤惠大度宽容赞叹无比。

这是说待人上,而处事上,这也是个极聪明的女人。

薛宝钗是个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的人,装得在人前看起来温婉敦厚,确实是比舌灿莲花之人让人喜欢,“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是个即便放在现代社会也极有用的处事原则,这也使她凡事不会像林黛玉一样尖酸刻薄妄加评论,只会充耳不闻佯装不见,心里却透亮透亮的。而这一缄口不言的习惯却着实令封建统治阶级的主子们高兴,毕竟谁没做过几个见不得人的丑事,只盼着天知地知我知别人都不知才好,即便有人知道了,不能杀人灭口也希望剪了人家舌头的好,而没有人说出去,这是再好不过的了。

由此可见这确实是一个圆滑世故的人。

薛宝钗这个人,不仅仅会做人,也是个会表展现才能的人,才女说不上,却也不负了古人的文学教养。(虽说这都是曹雪芹的才气,就姑且当做是薛宝钗是个才女吧。)史湘云要起诗社却没有钱,薛宝钗便趁机替她设东。撇去她为了拉拢史湘云,顺带讨好了老太太等一干封建家长这一条极好的自我推销方式,单看她对诗社的热情,她的才情却也足见一二。

薛宝钗幼年的家庭环境富有充足的文化教养,这给了她一颗七巧玲珑心,也使得她拥有了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博的知识。她对文学、艺术、历史、医学乃至诸子百家和佛学经典都有广泛的涉猎,连以“杂学旁收”所称著的贾宝玉也不可望其项背。比如元妃归省时曾对贾宝玉诗中“绿玉”改“绿腊”有一二指点,还有为史湘云解释“棔树”。她对于艺术创作理解深刻,见解精辟独到,论画时懂得艺术家一定要胸中有丘壑才能表达出真实的内心感受,还有在诗词创作中要各出己见但求标新的想法,都是要有深刻的文化底蕴方能阐释的。而这一切都在向人展示她是一个确确实实的才女。

欣赏一个人物不单单是因为喜欢她的优点,同时也是要知道这个人的缺点的。薛宝钗这人,简直是个为适应封建社会统治而设计出来的妙人,却也逃不出虚伪的托辞。

疯和尚所说的“金玉良缘”她看不上,嘴上说着胡说八道,一边贾宝玉在她生病时看望她,她又要翻来覆去地去看贾宝玉的那块玉,一边还将那块玉“重新翻过来细看”,又“念了两遍”,借了丫环的口顺势说出一句“和姑娘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以引起贾宝玉的注意,还要掏出自己的金锁来现现眼。

另一边,元妃赐下来的红麝串她也是招摇过市地戴着,明明不爱花粉绿玉,只因为这是她和贾宝玉一对的,旁的人没有,就要这么不中了自己的意。而这正是暗示只有她才是天命所归堪配贾宝玉的人。

要我说,这就是虚荣作祟。其实贾宝玉也没什么好,一个不追求上进的公子哥,依仗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贾府,四大家族不过是同气连枝,却也不至于家家联姻弄得纠缠不清,另一方面薛宝钗本身就是个才女,又是个能适应封建社会的活络人,哪里又犯得着上赶着去给贾宝玉做女人呢。

然而换一句话讲,一个封建社会荼毒的女人,除了嫁个好人家才能有个好归宿,她又能怎么样呢,先前为了更好地活着而成为了一个圆滑世故的人,为了待选进宫又要努力变得才华横溢叫人喜欢,现时为了能叫人瞧得起嫁个“大户人家”又要小意奉迎,确实是可怜又可悲。然而又有什么办法呢。

虽说是喜欢薛宝钗这个女人,却也为她着实心生怜悯。

什么时代都要有她这样的人,迎合了社会的要求,成了家长眼中的好后生,从而平步青云、妾生贵喜,虽说是个能一辈子好好过活的人,却也不免空虚难过,只因为没有向着新时代迈进,没有为了新生挣扎着逃脱和献出一份力量罢了。

也或者这就是曹雪芹的意思?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做个笑脸逢迎的富贵如意假君子,也总比沈三白没了妻子祖宅落得个满身狼藉,一生清明却也难得无忧的强。

未有销魂时,空自嗟哀叹。参考文献:

《红楼梦的鉴赏与研究》 《薛宝钗性格特点分析》顾玉阶 《红楼梦评论》王国维

《王海洋:薛宝钗人格心理内涵论》明清小说研究

第四篇:红楼梦人物分析-----薛宝钗

红楼梦人物分析------薛宝钗

<引言>这是一个各方面丝毫不比林黛玉逊色的女性,从而对她的分析可以得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把这些放在今天,依然值得去思考,去反思,去学习。

<正文>“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盘,眼如水杏,罕言少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这是《红楼梦》第八回对薛宝钗的正面描写,这就是薛宝钗,外貌当然很美了,形为可不是拙,而是低调,心冷,城俯深,她很有才华,样样皆通的才女,也有她的沉静淡泊,然本质是受到封建礼教束缚太深,并维护着这种制度,用他来腐化其他人,自己也深受迫害。总之极为复杂,她有她可敬之处,不仅仅是她的外貌,而主要是两点,一是她那卓越的才学,二是她宽厚助人;她也很可恨,虽然也很无奈,也确实无奈,可她确是那么做的;她也很悲惨,后半生命运悲惨。

她的性格,思想脱离不了当时的时代束缚,也离不开自身的家庭教育。总之,她在我看来,放在现代,就可能是一极其优秀的人;而放在那个时代就是悲剧了。也没有这种可能性,因为每个时代的人就自然而然的会受到当个时代社会形势的思想的影响,而值得每个人记忆的是在那个时代,有没有去改变。

贾宝玉,林黛玉,晴雯是反抗者;薛宝钗没有,但一样也是受害者,但她留下的学识是会留传千古的!

<且先说薛宝钗在绘画上的造旨。在《红楼梦》四十二回中写道“我有一句公道话,你们听听。藕丫头虽会画,不过是几笔写意。如今画这园子的非离了肚子里头有几幅丘壑的才能成画。这园子却是像画儿一般,山石树木,楼阁房屋,远近疏密,也不多,也不少,恰恰的是这样。你就照样儿往纸上一画,是必不能讨好的。这要看纸的地步远近,该多该少,分主分宾,该添的就要添,该减的就要减,该藏的就要藏,该露的就要露,这一起了稿子,在端详斟酌,方成一幅图样……”从这里,我们就可以清晰的看出薛宝钗是多么的有才华,是真正懂艺术之人,现在的学校就缺少这种爱研究的人;同时,每一个人也应该做这样一个踏实的,懂得知识,懂得艺术的人,从这里,确实是收益很多,首先,是在现实生活中,说话就要说些有价值的话,对别人真正有用的话,薛宝钗说话很少,可每一句都说的有水平,有作用,就像她在讲绘画一样,思路明确,条理清晰,懂得大局。她在讲画也就似讲自己一样,能做到完美,能知道什么该留什么该去,而是那么的没有毛病。是,薛宝钗是很少说话,可在她喜欢的,她懂得东西时,她是大大方方的说了好些,而没有丝毫的保留。她确是一个难得的才女,在诗和画中,她的精神是安静的。

<同时,薛宝钗在现实生活中确是现实和虚伪,低调和冷漠的。如《红楼梦》第三十二回。关于金钏的死,薛宝钗为了劝解王夫人是这样说的“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玩玩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王夫人点头叹道:“这话虽然如此说,到底我心不安”她说:“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从中可以看出她的心是很冷酷.

第五篇:红楼梦读后感 评析薛宝钗

红楼梦读后感

——评析薛宝钗 《红楼梦》是曹雪芹的巨著,它以贾府为中心活动舞台,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为首要资料,经过对贾、王、史、薛为代表的封建贵族家庭由盛至衰的发展过程及豪华奢侈日常的生动叙述与描写,客观而真的地揭露出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并明白无误地预示了其无可挽回的覆亡趋势

《红楼梦》的思想内涵十分深厚,“丢弃了不离不弃黄金琐,忘记了莫失莫忘通灵玉”,一个多情潇洒的贾宝玉,一个娇嫩多病的林黛玉,但我更乐于去分析薛宝钗的人物形象。坦白说,在《红楼梦》中,我最欣赏的人物是薛宝钗。薛宝钗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大多都是保守、圆滑而又自私的。我觉得这并不能作为她的性格标签。大家都以袒护林黛玉的角度来看她,但若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的话,薛宝钗的可爱也并不下于林黛玉。薛宝钗,才不输黛玉,貌堪比可卿,能可替熙凤,巧齐平袭人。宝钗端庄稳重,温柔敦厚,豁达大度。薛宝钗一出场,作者就描写了她的美貌和品格。她穿着“不见奢华,惟觉淡雅”,她“品格端方,容貌美丽”;“罕言寡语,人谓装愚;随分从时,自云守拙。”这就概括地写出了她谨守封建礼教,顺应环境的个性特点,勾勒了一个封建淑女的轮廓。

薛宝钗很世故,即很会做人和处世。水亭扑蝶,自然可以看出她有心机。但其目的是让小红、坠儿以为她没有所见那些私情话,并非有意嫁祸林黛玉。借衣金钏,也并非有意识让王夫人嫌弃林黛玉。她这样做,完全是遵循封建主义的明哲保身的哲学,她处事周到,办事公平,关心人,体贴人,帮助人。一次,袭人想央求湘云替她做点针线活,宝钗知道后,马上对她讲明史湘云的苦衷,责怪她“怎么一时半刻不会体贴人”,并主动接去了要湘云做的活计。湘云要开社作东,宝钗因伯她花费引起她婶娘报怨,便资助她办了螃蟹宴。因此,这位心直口快、性情豪爽的小姐,曾经真心地这样称赞宝钗:“这些姐妹们,再没有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样一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薛宝钗这个形像,不是要一个虚伪奸隐的“女曹操”;也不止是塑造一个标准的封建淑女形像;是一个品格端庄,容貌美丽,才华出众,学识渊博的标准女儿,被封建礼教所毒害以至毁灭的过程。

薛宝钗的诗歌创作,也颇具特色。在大观园的诗人中,只有林黛玉可以跟她抗衡。她的诗构思新颖,意境深邃,具有雍容典雅,含蓄浑厚的风格。从这首诗中,可见薛宝钗的才学: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临江仙•柳絮 可就是这“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引起了多少的骂名。其实世人不都是这样的心态吗?大家都厌弃宝钗的“上青云”,可现实生活中,真正又有几个人真的是两袖清风,无所顾忌,不攀高,不勾心斗角呢?一个女子,就不能有这样的志气吗?就凭这一句,就给宝钗硬加上“功利”地想夺得宝二奶奶的位子,岂不是有“文字狱”的意思?

钗、黛关系的紧张,并不是宝钗要与黛玉争夺宝玉引起的,而是黛玉为保护自己的爱情而处处防范的结果。相反,宝钗对宝玉、黛玉的亲近,倒是采取了明智的回避做法。况且,在元妃送每个人礼物的时候有说过,宝钗因“金玉良缘”之说而故意远着宝玉,又看见只有她的礼物和宝玉的相同,心中更觉没趣,幸而有一个林黛玉,使宝玉一心扑在黛玉身上,她才得以抽身。难道这还不能说明她并不钟情于宝二奶奶吗?“情场冤家”终于和解,宝钗确实征服了黛玉,但那不是用的阴谋诡计,而是用她忠诚信奉的封建礼教。从这件事中,黛玉看出宝钗并未拿她的“行为失检”作话柄,到处张扬,大作文章,而是真心地劝,说她,开导她,因而消除了“疑癖”,主动作了和解的姿态,此后,通过“薛姨妈爱语慰痴颦”等章回;进一步描写了她们友情的发展。她们的关系亲密到“竟比别人好十倍”的程度,连宝玉都感到奇怪,“暗暗纳罕”。说宝钗为争夺“宝二奶奶”的宝座,处处监视宝、黛,陷害黛玉,是不符合书中描写的实际情况的,是没有任何根据的。宝钗不是相比而言,宝钗其实比宝玉、黛玉更为痛苦,因为他们毕竟真心相爱过,不管最终是泪尽而逝还是出家逃避。而宝钗却从未被人真心爱过,她只不过是一枚任被封建制度摆弄的棋子,一枚最后被用作打扫残局的棋子。她的痛苦与悲哀,比这两位抽身而去的,更令人感到同情。但她的痛苦,好像被世人忽略了。他们只记得黛玉的病焚诗稿,宝玉的泪洒潇湘,又有谁记得她的独守空闺,遗恨终身?会有人说,她的悲剧是她自己一手造成的,是她为了宝二奶奶的地位而至,我却不这么认为。她也不愿做那个名义上的二奶奶,那个背负骂名的“第三者”,她遵循的,只是父母之命不可违,她只是不会反抗,她也曾哭了一夜,但少有人去理解她的痛苦。

毕竟《红楼梦》是一部极其深奥的书,对于我来说,仍是囫囵吞枣而已。相信随着时间的增长,我对它的认识将更深入一层。

——高一(15)薛思航 拨乱其间的小丑,更不是破坏宝黛爱情的元凶。她和黛玉都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下载《红楼梦》读后感——林黛玉薛宝钗人物比较 (写写帮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红楼梦》读后感——林黛玉薛宝钗人物比较 (写写帮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红楼梦之薛宝钗(人物分析)

    冰山一枝梅 薛宝钗天资聪慧,博学多才,不喜欢涉及是非,懂得明哲保身,性格冷静随和。相信读过《红楼梦》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 宝钗自小丧父,母亲性格柔弱,哥哥又是那样的不成器。......

    红楼梦林黛玉人物分析

    浅谈《红楼梦》之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王国维先生曾说《红楼梦》乃“悲剧中的悲剧也”,而林黛玉则更是悲剧中悲剧的女主人公。可见,其人生也带有着强烈的悲剧色彩。而......

    《红楼梦》人物赏析-林黛玉

    《红楼梦》人物赏析-林黛玉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思想艺术最高成就的代表,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几百年来脍炙人口,声誉极高。《红楼梦》有着形形色色的女性人物,十......

    红楼梦人物赏析-林黛玉(范文)

    《红楼梦》人物赏析-林黛玉 【摘要】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把林黛玉塑造成了一个独具灵性、异常聪颖而偏有多难命运的“可怜人”形象。作者倾注在这个形象身上的审美情趣,不仅......

    《红楼梦》读后感:浅析林黛玉

    《红楼梦》读后感:浅析林黛玉 《红楼梦》读后感:浅析林黛玉“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香榭,落絮轻沾扑绣帘„„”梦里,谁的轻吟?循声而去,我想要追寻,却见冷月移墙,......

    红楼梦林黛玉人物赏析(最终五篇)

    红楼梦林黛玉人物赏析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

    红楼梦人物分析之林黛玉

    毕业论文论文题目:红楼梦人物分析之林黛玉 作者姓名:聂化东 指导老师: 所学专业:汉语言文学 所在班级: 联系方式:电话:***、86525488 邮箱:luoweiwei1999@163.com......

    《红楼梦》读后感之林黛玉

    《红楼梦》读后感之林黛玉一次偶然的邂逅,翻开了《红楼梦》,于是我认识了她——林黛玉。她,让我深深的震撼,宝黛空前绝后的爱恋,流传千古,被世人妄加褒贬。普天之下,又有谁有这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