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红楼梦》读后感:浅析林黛玉
《红楼梦》读后感:浅析林黛玉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香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梦里,谁的轻吟?循声而去,我想要追寻,却见冷月移墙,浮香暗影,那花下的歌者,不见了踪影。
我于是黯然,坐下。又有一片柳絮飞落,在我眼前飘荡,像是询问。我低下头,想你。黛玉、黛玉。
黛玉是美的。“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闲静时如娇花照月,行动处似弱柳扶风。”曹雪芹定是最钟爱黛玉的,才有了花神一般的黛玉。绛珠草为何物,不知,但若能幻化成此般美人的,恐怕也是绝美的植物。正是这种美,集万千爱怜于她一身,这美给了她爱,给了她自怜的情思,却也是因着这美,“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绝美与悲剧往往相生相伴。我们今天说这美往往就怀着一种哀叹的情感,仿佛若不是这愁,此美便寡淡无味了。
黛玉是孤独的。先是由她的身世所致——幼年丧母,寄人篱下时父亲又去世,她的多愁与孤寂是自然而然的。然而正是在此般伶仃之境下,小小的她就因丧失了至亲,蒙受心灵上的创伤。她的老师贾雨村说她“不与凡女子相同”,不语但静思,才思敏捷。可这样深深藏匿自己于静默深处,不正是她受命运伤害的自我防御吗?失去了的痛苦叫她多疑,于是她更加孤独,纵使大观园内姐妹成群,长辈们宠爱有加,而她却只将万缕情丝深埋心底,旁人一句不慎便触及痛处;她是那么渴望着爱,渴望着陪伴。所以纵使对宝钗疑心重重,只经钗大道理一劝,便视为姐妹,肝胆相照,袒露心扉。虽然在人群里她嬉笑玩闹,却终究是习惯独自一人,独自扫花、独自吟花,独自伤痛、独自落泪。
黛玉是叛逆的。这也正与她的孤独相连。她的叛逆,在大观园里或许是一种乖张;但放在历史背景下,这便是一种勇敢,一种反抗。她明白宝玉与自己有着相似之处——不愿为世俗所羁、不屑被功名所累。于是她与宝玉的爱情有着精神上互通的支柱,绵长而没有决裂的可能;于是宝玉引其为知己,在宝钗、袭人等劝其了解“经济学”交涉官场时,他愤然地说“林妹妹不曾说过这混账话!”也正是因此,黛玉的孤独升华至一个更加崇高而又永恒的位置——这是在传统思想里与历史决裂的孤独,这是对封建思想无所不在、肆虐人心的反抗,而这就注定了她的悲剧、她的不遂人意,她的苦泪及她所受的折磨。但却正是这种叛逆,给了黛玉对立于“病西施”的一面——她的顽强、她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倔强,她的力量。
黛玉是善良的。这善良里包含着太多——聪慧,才情,善解人意。她因聪慧而知人冷暖,她因有才而“花草总关情”;她因善解人意而乐于向地位低下者予以真情。于是,她真诚地教苦心学诗的香菱作诗,在宝钗劝香菱“你本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得成个呆子了”时,她却笑着鼓励:“意思却有,只是措辞不雅”于是她悲吟五美,为她们赞歌为她们叹息;于是她伤怀落红,为它们的归所思虑,苦心护其“还洁去”,不使其“污淖陷沟渠”。难免的,每分善良都伴着十分善感。黛玉的善良有时也更多地出于悲己,转而将这种自怜转化为怜悯他人他物。但这又何妨呢?正是因此,她的善良才显得更真,更无须造作。
黛玉更是痴情的。她渴望爱,因而遇见了宝玉便倾其所有地去爱。然而她又有什么呢?无非是生命与血泪。前世便下定的决心,她是为泪而生的;可这泪便是她生命的源头啊!日日夜夜的思念,青灯照壁,冷雨敲窗,闺中人的泪不尽,滚滚沾袖渍,一滴一滴可是在燃她的生命啊!于是宝玉的病榻前,她无声抽泣;于是在宝玉与其他姐妹嬉玩时,她只是独自饮啜;一次次地,心为他所伤,泪直流,却总不变痴心;一遍遍地,病由他而生,却只有掩门自忍。“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终于一日,泪已尽,生命的源泉亦枯竭。我以心相许,你却最终弃我而去,错错错!只有在香魂归天一刻突出一句带血的悲唤——“宝玉、宝玉,你好„„”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黛玉去了,大观园里少了一位才女,仙境重归一位花神。她的泪已还尽,却引人泪流无数。为你痴、为你醉,你的才思,你的痴情,只蓄我满心话,说不出。梦已醒,唯有长叹你芳名——黛玉!黛玉!
第二篇:《红楼梦》读后感:浅析林黛玉
《红楼梦》读后感:浅析林黛玉
《红楼梦》读后感:浅析林黛玉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香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梦里,谁的轻吟?循声而去,我想要追寻,却见冷月移墙,浮香暗影,那花下的歌者,不见了踪影。
我于是黯然,坐下。又有一片柳絮飞落,在我眼前飘荡,像是询问。我低下头,想你。黛玉、黛玉。
黛玉是美的。“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闲静时如娇花照月,行动处似弱柳扶风。”曹雪芹定是最钟爱黛玉的,才有了花神一般的黛玉。绛珠草为何物,不知,但若能幻化成此般美人的,恐怕也是绝美的植物。正是这种美,集万千爱怜于她一身,这美给了她爱,给了她自怜的情思,却也是因着这美,“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绝美与悲剧往往相生相伴。我们今天说这美往往就怀着一种哀叹的情感,仿佛若不是这愁,此美便寡淡无味了。
黛玉是孤独的。先是由她的身世所致——幼年丧母,寄人篱下时父亲又去世,她的多愁与孤寂是自然而然的。然而正是在此般伶仃之境下,小小的她就因丧失了至亲,蒙受心灵上的创伤。她的老师贾雨村说她“不与凡女子相同”,不语但静思,才思敏捷。可这样深深藏匿自己于静默深处,不正是她受命运伤害的自我防御吗?失去了的痛苦叫她多疑,于是她更加孤独,纵使大观园内姐妹成群,长辈们宠爱有加,而她却只将万缕情丝深埋心底,旁人一句不慎便触及痛处;她是那么渴望着爱,渴望着陪伴。所以纵使对宝钗疑心重重,只经钗大道理一劝,便视为姐妹,肝胆相照,袒露心扉。虽然在人群里她嬉笑玩闹,却终究是习惯独自一人,独自扫花、独自吟花,独自伤痛、独自落泪。
黛玉是叛逆的。这也正与她的孤独相连。她的叛逆,在大观园里或许是一种乖张;但放在历史背景下,这便是一种勇敢,一种反抗。她明白宝玉与自己有着相似之处——不愿为世俗所羁、不屑被功名所累。于是她与宝玉的爱情有着精神上互通的支柱,绵长而没有决裂的可能;于是宝玉引其为知己,在宝钗、袭人等劝其了解“经济学”交涉官场时,他愤然地说“林妹妹不曾说过这混账话!”也正是因此,黛玉的孤独升华至一个更加崇高而又永恒的位置——这是在传统思想里与历史决裂的孤独,这是对封建思想无所不在、肆虐人心的反抗,而这就注定了她的悲剧、她的不遂人意,她的苦泪及她所受的折磨。但却正是这种叛逆,给了黛玉对立于“病西施”的一面——她的顽强、她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倔强,她的力量。
黛玉是善良的。这善良里包含着太多——聪慧,才情,善解人意。她因聪慧而知人冷暖,她因有才而“花草总关情”;她因善解人意而乐于向地位低下者予以真情。于是,她真诚地教苦心学诗的香菱作诗,在宝钗劝香菱“你本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得成个呆子了”时,她却笑着鼓励:“意思却有,只是措辞不雅”于是她悲吟五美,为她们赞歌为她们叹息;于是她伤怀落红,为它们的归所思虑,苦心护其“还洁去”,不使其“污淖陷沟渠”。难免的,每分善良都伴着十分善感。黛玉的善良有时也更多地出于悲己,转而将这种自怜转化为怜悯他人他物。但这又何妨呢?正是因此,她的善良才显得更真,更无须造作。
黛玉更是痴情的。她渴望爱,因而遇见了宝玉便倾其所有地去爱。然而她又有什么呢?无非是生命与血泪。前世便下定的决心,她是为泪而生的;可这泪便是她生命的源头啊!日日夜夜的思念,青灯照壁,冷雨敲窗,闺中人的泪不尽,滚滚沾袖渍,一滴一滴可是在燃她的生命啊!于是宝玉的病榻前,她无声抽泣;于是在宝玉与其他姐妹嬉玩时,她只是独自饮啜;一次次地,心为他所伤,泪直流,却总不变痴心;一遍遍地,病由他而生,却只有掩门自忍。“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终于一日,泪已尽,生命的源泉亦枯竭。我以心相许,你却最终弃我而去,错错错!只有在香魂归天一刻突出一句带血的悲唤——“宝玉、宝玉,你好„„”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黛玉去了,大观园里少了一位才女,仙境重归一位花神。她的泪已还尽,却引人泪流无数。为你痴、为你醉,你的才思,你的痴情,只蓄我满心话,说不出。梦已醒,唯有长叹你芳名——黛玉!黛玉!
第三篇:《红楼梦》读后感之林黛玉
《红楼梦》读后感之林黛玉
一次偶然的邂逅,翻开了《红楼梦》,于是我认识了她——林黛玉。她,让我深深的震撼,宝黛空前绝后的爱恋,流传千古,被世人妄加褒贬。普天之下,又有谁有这资格呢?从那以后,黛玉的影子就荡漾在我心里,来来回回,隐约中似乎听到她娇弱的喘息,脑海里是她伤感的容颜,带着一分憔悴却万分迷人。她落泪,因为只有放纵的哭过后才会更舒展,笑容才会更加绽放。闭上眼仿佛看见了他那柔情似水的眼神,闪烁着点点泪光,让人沉迷其中,为之动情,不能自拔。
常听人评价黛玉“小性子”甚至“心胸狭窄”,可我不这么认为!因为在这背后,只是因为她太在意宝玉了,因为爱的深、爱的切,所以不能不介意。我总觉得宝玉给黛玉的时间太少,黛玉的心太细腻,而宝玉却体会不到。
诗,是她美丽的灵魂,是她精神的寄托。每当读到她的诗,总有振人肺腑的感觉,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尖锐锋利的刀,深深地插入了读者的心里,让人有至窒息的幻觉,无形之中像是有谁掐住了自己的喉咙,挣脱不了的伤感,只能不情愿地放下书,让自己慢慢地清醒过来。记得她的《葬花词》:“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读完后像是被万箭穿心,肝肠寸断般的阵痛。
她的泪,像涓涓细流一样潺潺流动,()汇聚成一泓清泉,澄清着她的悲剧。她哭泣,因为她太委屈,她是悲惨的、是值得人们怜悯的,她和宝玉的爱情在那样的社会是不被容许的。
第四篇:红楼梦读后感--林黛玉篇
寒塘渡鹤影 冷月葬花魂
提到《红楼梦》,大家一定不陌生,它的不朽,更无需赘言。自清代脂砚斋所做的脂评,到今日新红学各流派的研究,其成果早已汗牛充栋,无论是其政治、历史价值,还是文学价值均得到了充分的研究和认可。目前流传的白话版共一百二十章节,前八十章节为曹雪芹所写,后四十章节为高鹗所续写,我与绝大多数的红迷一样,更为倾心前八十章节,高鹗续写部分较之雪芹,一则文笔未免不尽如人意,再则,宝玉大婚夜黛玉焚稿玉殒香消的结果更是差强人意了。
曹公用极细腻饱满的文字把书中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塑造的很丰满,每每读来都跃然纸上,如若在前。书中人物诸多,我定是无法言尽的,今天单就林黛玉略表一些浅见。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林黛玉的心性毫无疑问是清冷的。
黛玉开篇不久即为孤,只身远赴荣国府,受尽了明里暗里的嘲讽讥诮,本就清冷高傲的性情愈发的高冷起来,唯有宝玉,这个衔玉而来的看似风流成性,却也心思澄明最为本真的公子哥欣赏着她的才情,更怜惜着她的处境,时时处处的维护,才使得这清冷中有了阳光和微风,暗生情愫。最是两小无猜,却是木石前盟。
曹雪芹花了大篇幅的笔墨极细致的描摹出了黛玉、宝玉相处的形神俱貌,每一副对子、每一首或长或短的诗词都极尽心思,每一次读来都有不同的体会和感受,佳句更是俯拾皆是。如对黛玉的描述: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单这一句就把人引到一个美若仙境的世界中无法自拔了;及至广为人知的《葬花吟》: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仿佛在极静的时空中有着无法抗拒的力量俯视的打量着灵魂,安静,孤独,疼痛。
天尽头,何处有香冢?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每每读至此处,都深深感到人生之于浩渺星空,甚至都不及蝼蚁之于人的存在,微小到极微小,无能为力到极无能为力,这种压抑常让我几近不能呼吸,泪流满面而无法出声,而这,一定就是黛玉心中时时刻刻窝在心头的大石。质本洁来还洁去,人本就孤独而来,亦将孤老而去。所不同的,无非是你所走过的每一步路,你所经过的还能记得的风景。既孤不可避,且慢行,且走好记好每一步路,当让心中有泉水叮咚,有花开鸟语。
有太多的人诟病黛玉的小性子,认为小鸡肚肠到不可理喻,起初我常会与人争论,她有的是较比干多一窍的玲珑心啊,她还有的,是懂她玲珑心的宝玉,心上是压迫的大石,自然只好在心里面蜿蜒曲折,荡气回肠,如此才有一个眼波流转间的欢喜,一蹙眉间的懂得,才有“绿蜡春犹卷,共剪西窗烛”的相守。此般幸福,即便是山中高士晶莹雪的薛宝钗也无法懂得。宝玉终不忘的,是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及至现在更多的是安静的听一听就罢了。因为同样的一个馒头,有的人为能够饱腹而欣喜,有的人却深感生活的艰辛;同样的一条破洞牛仔裤,有的人感受到的是时尚和活力,有的人却只能看到到了心酸和落魄。所以,只要你觉得幸福了,只消狠狠幸福,用力守候就可以了,未必要去强求每一个人都懂得。人生几何,困苦几重山亦不过如烟云终将消散,然孤、守却唯艰,且终生相伴。能守当竭尽全力,若孤,当心中有南山,悠然可见。
第五篇:《红楼梦》读后感之林黛玉
《红楼梦》读后感之林黛玉
一次偶然的邂逅,翻开了《红楼梦》,于是我认识了她——林黛玉。她,让我深深的震撼,宝黛空前绝后的爱恋,流传千古,被世人妄加褒贬。普天之下,又有谁有这资格呢?从那以后,黛玉的影子就荡漾在我心里,来来回回,隐约中似乎听到她娇弱的喘息,脑海里是她伤感的容颜,带着一分憔悴却万分迷人。她落泪,因为只有放纵的哭过后才会更舒展,笑容才会更加绽放。闭上眼仿佛看见了他那柔情似水的眼神,闪烁着点点泪光,让人沉迷其中,为之动情,不能自拔。
常听人评价黛玉“小性子”甚至“心胸狭窄”,可我不这么认为!因为在这背后,只是因为她太在意宝玉了,因为爱的深、爱的切,所以不能不介意。我总觉得宝玉给黛玉的时间太少,黛玉的心太细腻,而宝玉却体会不到。
诗,是她美丽的灵魂,是她精神的寄托。每当读到她的诗,总有振人肺腑的感觉,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尖锐锋利的刀,深深地插入了读者的心里,让人有至窒息的幻觉,无形之中像是有谁掐住了自己的喉咙,挣脱不了的伤感,只能不情愿地放下书,让自己慢慢地清醒过来。记得她的《葬花词》:“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读完后像是被万箭穿心,肝肠寸断般的阵痛。
她的泪,像涓涓细流一样潺潺流动,汇聚成一泓清泉,澄清着她的悲剧。她哭泣,因为她太委屈,她是悲惨的、是值得人们怜悯的,她和宝玉的爱情在那样的社会是不被容许的。她对宝玉太痴情,她一生无限伤感,然而临终前她笑着喊“宝玉,宝玉……”然后她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虽然她的故事结束了,但是给我留下了万千思念,合上书想要把这份内心的尘埃封住,但一闭上眼,那段应该被禁锢的伤感像尘埃一样在空中飞扬、旋转、舞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