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林黛玉

时间:2019-05-12 01:51: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后感—林黛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后感—林黛玉》。

第一篇:读后感—林黛玉

读《红楼梦》有感 ―【终身误·林黛玉】

“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连王熙凤都直夸没见过如此标致的人。在《红楼梦》中,她清灵清丽而又多疑多妒的性格和气质吸引了大多人的目光。她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和宝玉一样都是封建道德的叛逆者。

事实上,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对她并无多大影响,黛玉仍保持着纯真的天性,很少顾及后果得失,因此她很难融入周围环境。所以,黛玉自矜自重,警惕戒备,用率真与锋芒去抵御、抗拒侵害势力。

黛玉的诸多哀愁也凭借她的才气在她的诗词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不忍看落花被玷污,希望她们“质本洁来还洁去”,她追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于是,用锦囊收集落花,建立花家,用“一杯净土掩风流”。一手《葬花词》道出的是她一生凄凉的感情和冲破封建礼教的渴望。一个不适宜寄人篱下有不惯于人多场合的黛玉,初到贾府后,贾母对她的宠爱,宝玉对她的体贴,使她更加不懂得如何顺应环境。内心抱着身世孤零的悲凉;生活上有饱受寄人篱下的影响她原具有高人一等的才华,但却无人教她人情世故,因此她抵触了封建社会指定的妇女规范,结果也就造成了她的悲剧命运。

虽然黛玉性格孤傲,但她的心是光明的。对于宝钗的引咎自责,她坦白的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有心藏奸,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可见,她有一颗宽容的心,与巧言藏拙、工于心计的宝钗相比,黛玉是那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般的纯净。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宝玉与黛玉的爱情天真、无邪,但他们却注定只能是个悲剧。一开始是贾母亲手把她送进了爱河,让她一点点自由浮游起来的。但当贾母发现黛玉不够条件了时,便立即抽掉了一切可以前进的帆和桨,听凭她在激流中去挣扎,忠诚的紫娟是那样聪明地试出了宝玉的真情。宝玉的一场病,毫不遮掩地向家长们公开宣布了他们两人的关系。但贾母流着眼泪竟说了一句:“我当有什么要紧大事,原来是这句玩话。”十分得体的轻描淡写,改变了这次**的主题。而且女孩子家心病又是最要不得的,就是满腹文章,也是鬼不鬼,贼不贼的。这是有关封建伦理道德的大问题,会扰乱社会秩序,归根到底会损害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这就注定了他的悲剧结局。黛玉吐了血,贾母反而心烦地责备她说:“我看那孩子太是个心细。”只有大夫给她的病做了科学诊断:“六脉皆弦,因平日郁结所致。”这是一个长期灵魂被伤害的证明。黛玉的一腔心事,因宝玉的定亲而决定生死。她是如此深情地执着追求自己的理想,但这希望渺茫得如天空的云,飘忽不定,变化无极。她获得了宝玉的爱情却失去了婚姻,“木石前盟”终于被当道者无情的击毁了。她从不劝宝玉追求功名,也不会逆着自己的性子做事。因此,宝玉视她为知己,当湘云劝他走仕途时,当着众人的面说:“林妹妹才不会说这种混账话!”黛玉听后也是又惊,有喜,又悲,又叹。惊的是,宝玉竟然当着众人的面夸自己,毫不避嫌。喜的是,自己果然没有看错人。悲的是,自己父母双亡无人为她做主,而且自己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叹的是,既然已为知己,又何必有金玉之说。也是因为这样,宝黛的爱情与封建家庭的利益发生了冲突,敏感多病的林黛玉注定无人可以依靠。于是,她怀抱纯洁的爱和对世俗的愤恨离开了尘世,实现了她的誓言:“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沟渠。”

从此,“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

第二篇:《红楼梦》读后感:浅析林黛玉

《红楼梦》读后感:浅析林黛玉

《红楼梦》读后感:浅析林黛玉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香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梦里,谁的轻吟?循声而去,我想要追寻,却见冷月移墙,浮香暗影,那花下的歌者,不见了踪影。

我于是黯然,坐下。又有一片柳絮飞落,在我眼前飘荡,像是询问。我低下头,想你。黛玉、黛玉。

黛玉是美的。“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闲静时如娇花照月,行动处似弱柳扶风。”曹雪芹定是最钟爱黛玉的,才有了花神一般的黛玉。绛珠草为何物,不知,但若能幻化成此般美人的,恐怕也是绝美的植物。正是这种美,集万千爱怜于她一身,这美给了她爱,给了她自怜的情思,却也是因着这美,“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绝美与悲剧往往相生相伴。我们今天说这美往往就怀着一种哀叹的情感,仿佛若不是这愁,此美便寡淡无味了。

黛玉是孤独的。先是由她的身世所致——幼年丧母,寄人篱下时父亲又去世,她的多愁与孤寂是自然而然的。然而正是在此般伶仃之境下,小小的她就因丧失了至亲,蒙受心灵上的创伤。她的老师贾雨村说她“不与凡女子相同”,不语但静思,才思敏捷。可这样深深藏匿自己于静默深处,不正是她受命运伤害的自我防御吗?失去了的痛苦叫她多疑,于是她更加孤独,纵使大观园内姐妹成群,长辈们宠爱有加,而她却只将万缕情丝深埋心底,旁人一句不慎便触及痛处;她是那么渴望着爱,渴望着陪伴。所以纵使对宝钗疑心重重,只经钗大道理一劝,便视为姐妹,肝胆相照,袒露心扉。虽然在人群里她嬉笑玩闹,却终究是习惯独自一人,独自扫花、独自吟花,独自伤痛、独自落泪。

黛玉是叛逆的。这也正与她的孤独相连。她的叛逆,在大观园里或许是一种乖张;但放在历史背景下,这便是一种勇敢,一种反抗。她明白宝玉与自己有着相似之处——不愿为世俗所羁、不屑被功名所累。于是她与宝玉的爱情有着精神上互通的支柱,绵长而没有决裂的可能;于是宝玉引其为知己,在宝钗、袭人等劝其了解“经济学”交涉官场时,他愤然地说“林妹妹不曾说过这混账话!”也正是因此,黛玉的孤独升华至一个更加崇高而又永恒的位置——这是在传统思想里与历史决裂的孤独,这是对封建思想无所不在、肆虐人心的反抗,而这就注定了她的悲剧、她的不遂人意,她的苦泪及她所受的折磨。但却正是这种叛逆,给了黛玉对立于“病西施”的一面——她的顽强、她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倔强,她的力量。

黛玉是善良的。这善良里包含着太多——聪慧,才情,善解人意。她因聪慧而知人冷暖,她因有才而“花草总关情”;她因善解人意而乐于向地位低下者予以真情。于是,她真诚地教苦心学诗的香菱作诗,在宝钗劝香菱“你本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得成个呆子了”时,她却笑着鼓励:“意思却有,只是措辞不雅”于是她悲吟五美,为她们赞歌为她们叹息;于是她伤怀落红,为它们的归所思虑,苦心护其“还洁去”,不使其“污淖陷沟渠”。难免的,每分善良都伴着十分善感。黛玉的善良有时也更多地出于悲己,转而将这种自怜转化为怜悯他人他物。但这又何妨呢?正是因此,她的善良才显得更真,更无须造作。

黛玉更是痴情的。她渴望爱,因而遇见了宝玉便倾其所有地去爱。然而她又有什么呢?无非是生命与血泪。前世便下定的决心,她是为泪而生的;可这泪便是她生命的源头啊!日日夜夜的思念,青灯照壁,冷雨敲窗,闺中人的泪不尽,滚滚沾袖渍,一滴一滴可是在燃她的生命啊!于是宝玉的病榻前,她无声抽泣;于是在宝玉与其他姐妹嬉玩时,她只是独自饮啜;一次次地,心为他所伤,泪直流,却总不变痴心;一遍遍地,病由他而生,却只有掩门自忍。“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终于一日,泪已尽,生命的源泉亦枯竭。我以心相许,你却最终弃我而去,错错错!只有在香魂归天一刻突出一句带血的悲唤——“宝玉、宝玉,你好„„”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黛玉去了,大观园里少了一位才女,仙境重归一位花神。她的泪已还尽,却引人泪流无数。为你痴、为你醉,你的才思,你的痴情,只蓄我满心话,说不出。梦已醒,唯有长叹你芳名——黛玉!黛玉!

第三篇:《红楼梦》读后感之林黛玉

《红楼梦》读后感之林黛玉

一次偶然的邂逅,翻开了《红楼梦》,于是我认识了她——林黛玉。她,让我深深的震撼,宝黛空前绝后的爱恋,流传千古,被世人妄加褒贬。普天之下,又有谁有这资格呢?从那以后,黛玉的影子就荡漾在我心里,来来回回,隐约中似乎听到她娇弱的喘息,脑海里是她伤感的容颜,带着一分憔悴却万分迷人。她落泪,因为只有放纵的哭过后才会更舒展,笑容才会更加绽放。闭上眼仿佛看见了他那柔情似水的眼神,闪烁着点点泪光,让人沉迷其中,为之动情,不能自拔。

常听人评价黛玉“小性子”甚至“心胸狭窄”,可我不这么认为!因为在这背后,只是因为她太在意宝玉了,因为爱的深、爱的切,所以不能不介意。我总觉得宝玉给黛玉的时间太少,黛玉的心太细腻,而宝玉却体会不到。

诗,是她美丽的灵魂,是她精神的寄托。每当读到她的诗,总有振人肺腑的感觉,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尖锐锋利的刀,深深地插入了读者的心里,让人有至窒息的幻觉,无形之中像是有谁掐住了自己的喉咙,挣脱不了的伤感,只能不情愿地放下书,让自己慢慢地清醒过来。记得她的《葬花词》:“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读完后像是被万箭穿心,肝肠寸断般的阵痛。

她的泪,像涓涓细流一样潺潺流动,()汇聚成一泓清泉,澄清着她的悲剧。她哭泣,因为她太委屈,她是悲惨的、是值得人们怜悯的,她和宝玉的爱情在那样的社会是不被容许的。

第四篇:红楼梦读后感--林黛玉篇

寒塘渡鹤影 冷月葬花魂

提到《红楼梦》,大家一定不陌生,它的不朽,更无需赘言。自清代脂砚斋所做的脂评,到今日新红学各流派的研究,其成果早已汗牛充栋,无论是其政治、历史价值,还是文学价值均得到了充分的研究和认可。目前流传的白话版共一百二十章节,前八十章节为曹雪芹所写,后四十章节为高鹗所续写,我与绝大多数的红迷一样,更为倾心前八十章节,高鹗续写部分较之雪芹,一则文笔未免不尽如人意,再则,宝玉大婚夜黛玉焚稿玉殒香消的结果更是差强人意了。

曹公用极细腻饱满的文字把书中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塑造的很丰满,每每读来都跃然纸上,如若在前。书中人物诸多,我定是无法言尽的,今天单就林黛玉略表一些浅见。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林黛玉的心性毫无疑问是清冷的。

黛玉开篇不久即为孤,只身远赴荣国府,受尽了明里暗里的嘲讽讥诮,本就清冷高傲的性情愈发的高冷起来,唯有宝玉,这个衔玉而来的看似风流成性,却也心思澄明最为本真的公子哥欣赏着她的才情,更怜惜着她的处境,时时处处的维护,才使得这清冷中有了阳光和微风,暗生情愫。最是两小无猜,却是木石前盟。

曹雪芹花了大篇幅的笔墨极细致的描摹出了黛玉、宝玉相处的形神俱貌,每一副对子、每一首或长或短的诗词都极尽心思,每一次读来都有不同的体会和感受,佳句更是俯拾皆是。如对黛玉的描述: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单这一句就把人引到一个美若仙境的世界中无法自拔了;及至广为人知的《葬花吟》: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仿佛在极静的时空中有着无法抗拒的力量俯视的打量着灵魂,安静,孤独,疼痛。

天尽头,何处有香冢?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每每读至此处,都深深感到人生之于浩渺星空,甚至都不及蝼蚁之于人的存在,微小到极微小,无能为力到极无能为力,这种压抑常让我几近不能呼吸,泪流满面而无法出声,而这,一定就是黛玉心中时时刻刻窝在心头的大石。质本洁来还洁去,人本就孤独而来,亦将孤老而去。所不同的,无非是你所走过的每一步路,你所经过的还能记得的风景。既孤不可避,且慢行,且走好记好每一步路,当让心中有泉水叮咚,有花开鸟语。

有太多的人诟病黛玉的小性子,认为小鸡肚肠到不可理喻,起初我常会与人争论,她有的是较比干多一窍的玲珑心啊,她还有的,是懂她玲珑心的宝玉,心上是压迫的大石,自然只好在心里面蜿蜒曲折,荡气回肠,如此才有一个眼波流转间的欢喜,一蹙眉间的懂得,才有“绿蜡春犹卷,共剪西窗烛”的相守。此般幸福,即便是山中高士晶莹雪的薛宝钗也无法懂得。宝玉终不忘的,是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及至现在更多的是安静的听一听就罢了。因为同样的一个馒头,有的人为能够饱腹而欣喜,有的人却深感生活的艰辛;同样的一条破洞牛仔裤,有的人感受到的是时尚和活力,有的人却只能看到到了心酸和落魄。所以,只要你觉得幸福了,只消狠狠幸福,用力守候就可以了,未必要去强求每一个人都懂得。人生几何,困苦几重山亦不过如烟云终将消散,然孤、守却唯艰,且终生相伴。能守当竭尽全力,若孤,当心中有南山,悠然可见。

第五篇:《红楼梦》读后感:浅析林黛玉

《红楼梦》读后感:浅析林黛玉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香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梦里,谁的轻吟?循声而去,我想要追寻,却见冷月移墙,浮香暗影,那花下的歌者,不见了踪影。

我于是黯然,坐下。又有一片柳絮飞落,在我眼前飘荡,像是询问。我低下头,想你。黛玉、黛玉。

黛玉是美的。“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闲静时如娇花照月,行动处似弱柳扶风。”曹雪芹定是最钟爱黛玉的,才有了花神一般的黛玉。绛珠草为何物,不知,但若能幻化成此般美人的,恐怕也是绝美的植物。正是这种美,集万千爱怜于她一身,这美给了她爱,给了她自怜的情思,却也是因着这美,“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绝美与悲剧往往相生相伴。我们今天说这美往往就怀着一种哀叹的情感,仿佛若不是这愁,此美便寡淡无味了。

黛玉是孤独的。先是由她的身世所致——幼年丧母,寄人篱下时父亲又去世,她的多愁与孤寂是自然而然的。然而正是在此般伶仃之境下,小小的她就因丧失了至亲,蒙受心灵上的创伤。她的老师贾雨村说她“不与凡女子相同”,不语但静思,才思敏捷。可这样深深藏匿自己于静默深处,不正是她受命运伤害的自我防御吗?失去了的痛苦叫她多疑,于是她更加孤独,纵使大观园内姐妹成群,长辈们宠爱有加,而她却只将万缕情丝深埋心底,旁人一句不慎便触及痛处;她是那么渴望着爱,渴望着陪伴。所以纵使对宝钗疑心重重,只经钗大道理一劝,便视为姐妹,肝胆相照,袒露心扉。虽然在人群里她嬉笑玩闹,却终究是习惯独自一人,独自扫花、独自吟花,独自伤痛、独自落泪。

黛玉是叛逆的。这也正与她的孤独相连。她的叛逆,在大观园里或许是一种乖张;但放在历史背景下,这便是一种勇敢,一种反抗。她明白宝玉与自己有着相似之处——不愿为世俗所羁、不屑被功名所累。于是她与宝玉的爱情有着精神上互通的支柱,绵长而没有决裂的可能;于是宝玉引其为知己,在宝钗、袭人等劝其了解“经济学”交涉官场时,他愤然地说“林妹妹不曾说过这混账话!”也正是因此,黛玉的孤独升华至一个更加崇高而又永恒的位置——这是在传统思想里与历史决裂的孤独,这是对封建思想无所不在、肆虐人心的反抗,而这就注定了她的悲剧、她的不遂人意,她的苦泪及她所受的折磨。但却正是这种叛逆,给了黛玉对立于“病西施”的一面——她的顽强、她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倔强,她的力量。

黛玉是善良的。这善良里包含着太多——聪慧,才情,善解人意。她因聪慧而知人冷暖,她因有才而“花草总关情”;她因善解人意而乐于向地位低下者予以真情。于是,她真诚地教苦心学诗的香菱作诗,在宝钗劝香菱“你本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得成个呆子了”时,她却笑着鼓励:“意思却有,只是措辞不雅”于是她悲吟五美,为她们赞歌为她们叹息;于是她伤怀落红,为它们的归所思虑,苦心护其“还洁去”,不使其“污淖陷沟渠”。难免的,每分善良都伴着十分善感。黛玉的善良有时也更多地出于悲己,转而将这种自怜转化为怜悯他人他物。但这又何妨呢?正是因此,她的善良才显得更真,更无须造作。

黛玉更是痴情的。她渴望爱,因而遇见了宝玉便倾其所有地去爱。然而她又有什么呢?无非是生命与血泪。前世便下定的决心,她是为泪而生的;可这泪便是她生命的源头啊!日日夜夜的思念,青灯照壁,冷雨敲窗,闺中人的泪不尽,滚滚沾袖渍,一滴一滴可是在燃她的生命啊!于是宝玉的病榻前,她无声抽泣;于是在宝玉与其他姐妹嬉玩时,她只是独自饮啜;一次次地,心为他所伤,泪直流,却总不变痴心;一遍遍地,病由他而生,却只有掩门自忍。“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终于一日,泪已尽,生命的源泉亦枯竭。我以心相许,你却最终弃我而去,错错错!只有在香魂归天一刻突出一句带血的悲唤——“宝玉、宝玉,你好„„”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黛玉去了,大观园里少了一位才女,仙境重归一位花神。她的泪已还尽,却引人泪流无数。为你痴、为你醉,你的才思,你的痴情,只蓄我满心话,说不出。梦已醒,唯有长叹你芳名——黛玉!黛玉!

下载读后感—林黛玉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后感—林黛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林黛玉的学习方法》读后感5篇

    《林黛玉的学习方法》读后感 林黛玉不仅是一个愤世嫉俗,反对传统价值观念的人,还是一位卓越的写作教师。她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把香菱培养成一个诗翁,所以从她那里可以学到有关......

    林黛玉进贾府 读后感

    林黛玉进贾府 读后感 第一篇: 黛玉母亲去世,抛父进京,《林黛玉进贾府》即通过黛玉的眼睛观察到贾府方方面面的人物。 首先出场的自然是林黛玉。作者对黛玉容貌的描写共有三处:黛......

    《红楼梦》读后感之林黛玉(5篇)

    《红楼梦》读后感之林黛玉一次偶然的邂逅,翻开了《红楼梦》,于是我认识了她——林黛玉。她,让我深深的震撼,宝黛空前绝后的爱恋,流传千古,被世人妄加褒贬。普天之下,又有谁有这资格......

    我眼中的林黛玉读后感(精选五篇)

    我眼中的林黛玉读后感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眼中的林黛玉读后感,欢......

    林黛玉教案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 (四课时) 一、教学目标 (-)认识《红楼梦》的反封建意义和作者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态度。(二)了解文中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的性格特点......

    林黛玉论文

    浅析林黛玉的性格及其悲剧命运的原因 林黛玉,一个忧伤的代名词,她是世外仙姝,品性高洁、淡泊名利、天资聪慧,却又如一般女子那般多愁善感……下面我将浅析林黛玉的性格,并就她的......

    《红楼梦》读后感——林黛玉薛宝钗人物比较 (写写帮整理)

    《红楼梦》读后感——林黛玉薛宝钗人物比较林黛玉薛宝钗可谓贾宝玉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红楼梦》读后感——林黛玉薛宝钗人物比较。从宝玉梦游太虚,得知“金陵十二钗”正......

    林黛玉性格分析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一号女主角。她天生丽质,两弯罥烟眉,一双含露目,更兼具动静交融的柔弱气息。她虽才华横溢,却心底狭窄,与人常存芥蒂。特别是在与宝玉的爱情互动中,她一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