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的学习方法》读后感5篇

时间:2019-05-15 13:55: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林黛玉的学习方法》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林黛玉的学习方法》读后感》。

第一篇:《林黛玉的学习方法》读后感

《林黛玉的学习方法》读后感

林黛玉不仅是一个愤世嫉俗,反对传统价值观念的人,还是一位卓越的写作教师。她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把香菱培养成一个诗翁,所以从她那里可以学到有关阅读和写作的真知灼见。下面是我总结出的几点感想体会。

一、举重若轻地交代作诗的要领,使学习者对作诗心中有数,充满信心。在香菱看来,写诗是具有特别天赋的人才能从事的事情,而且写诗是很难学会的,所以她要求林黛玉教她学诗时不可感到腻烦。不料林黛玉对她说“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这就消除了学习者的畏难情绪。为此进一步陈说了作诗的两条规矩。

第一条,说明诗歌形式上的要求:“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第二条,说明内容重于形式:“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经过这么简明扼要的交待,求学者一下子便看到问题的全部本质,疑云顿逝,豁然开朗,轻装上阵,直奔目标。然而,目标也有高低之分,于是引发了关于学习目标的讨论,那就是不可学习浅近的诗,不可入了浅近的格局。有了奋斗目标,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朝着这个目标进发。林黛玉的做法能够给我们什么启发呢?我们可否也象林黛玉那样把学习一篇课文的方法归纳为几条告诉给学生呢,并让学生根据这些方法去自学课文呢?而不是在课堂上搞什么激发兴趣呀,情境教学呀,课堂提问呀,师生互动呀,民主教学呀,幽默风趣呀等等浪费时间的玩样。本人收集的语文单篇的学习方法有如下几种,可以推荐给学生使用:1。源于《毛诗诂训传》的大家厌恶而欲改革的传统注经法或曰提纲法。2。马克思、毛泽东的圈点勾画批注笔记的抓信息法和抄录法。3。苏东坡的八面受敌法。4。课文诸要素法,骨架——肌质法,四角度法。5。钱梦龙先生的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了什么三步读书法6。朱熹的朗诵法。7。富兰克林的仿写法。8。明代张博的七录法。

二、从制高点精选学习对象,不到一年的工夫,便造就一位诗翁的教学策略。她说:“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瑒,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这里有三点需要注意:其一,选择最有学习价值的经典作为学习对象。我们知道,在我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就是李白、杜甫、王维这三位。一个是诗仙,一个是诗圣,一个是诗佛。我国诗歌艺术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而他们的艺术手法,诗仙侧重比,诗圣侧重赋,诗佛侧重兴。如果从借鉴艺术手法及艺术法度这个角度看,无疑要首选王维,因为王维工描的艺术成是最高的,营造的意境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其二,处理好精读与泛读的先后关系,并依靠精读,打好写作的底子。写作是一件先开渠后流水的事情。依靠精读,非常熟练的精读,达到如出己心的程度,以掌握艺术的形式,这好比开渠的工程。依靠泛读,比较广泛的阅读,以开拓写作的思路,获得要表现的内容及创作的冲动,这好比引水的工程。渠,开好了;水,引来了;写作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我们可以把林黛玉的开渠策略归结为一句话“熟读三百首,造就一诗人”。其三,有一个达到奋斗目标的时间预测。因为所制定的教学策略极为科学,所以便可以科学地、自信地预测出达到奋斗目标所需要的时间是“不用一年的功夫,就不愁不是个诗翁了”。毛泽东主席说:“没与预见,谈不上领导。”林黛玉和毛主席都是很好的预测家,因为他们的预测是以科学的策略作依据的。我们敢不敢作这种预测呢?如果我们的教学是建立在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策略上的,我们也可以做出预测。可惜我们没有。我们缺乏的是象林黛玉这样的教学策略家,我们多余的是目前那些只会玩弄某个教学技巧而实则是老驴拉磨的教育家。所以在这里,我们要借鉴的就是她的这种高效率的教学策略和教学预测。我们的缺点在于,学习的内容不是经典之作,尤其是小学生的语文课文,更不知胡编乱造些什么东西,根本达不到学习语言和文体的目的。我们根本就没有让学生背诵精美范文的意识,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上束手无策。我们给学生提供的泛读资料也是没有代表性的、杂七杂八的下三烂东西,而不是经典之作。每一个学生从小学入学到大学毕业,要花费十五年还多时间的学习语文,结果语文方面的积累一穷二白,词汇贫乏,语句不通,不会阅读,开不了笔。有人说,语文教学误尽苍生,一点也不假啊!基于这种完全失败的教学局面,更需要学习林黛玉的教学策略。

三、为学生选择学习内容,让学生去完成学习的过程,并适时使用解疑法和讨论教学法促进学习。林黛玉将王右丞的五言律递与香菱,说道:“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讲与你就是了。”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就这几句话,蕴含着科学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其一,林黛玉不仅为香菱介绍了学习的对象,而且给学习者选择了具体的学习内容。林黛玉把学习的任务交给学习者用一个阶段的时间去完成,她只负责解答学习者的零星提出的疑

难问题。只这两条,林黛玉就完全树立了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体地位。对比一下我们的教学,差距就出来了。首先,我们并不把学习对象和学习内容介绍给学生并让学生去独立完成学习过程,我们的教学内容是保密的,不是公开透明的,而且教师自己也只是跟着教参盲目走的,也并不去选择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其次,教学的起点并不是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而是把教科书所规定的那些教学内容全部由教师灌给学生,学习的过程由教师完成,或师生互动去完成。学生最大限度的主体地位就是课前预习或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然而这能算得上树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了吗?这种教学可以称作是“每天倒猪食的喂猪教学”,师生双方都没有主体地位。

待到香铃把林黛玉所给选的百十多首诗尽读,记得,并领略到一些诗的滋味时,黛玉便使用讨论读后感的方法促进香菱的学习。她说:“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由此可见,林黛玉最先使用的方法是答疑法,解答香菱在学习中理解不了的地方。待到香菱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并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产生了许多的读后感时,林黛玉就转而使用与学生讨论的教学方法,启发学习者谈谈学习成果和学习感受,并展开更上一层楼的拓展教学和比较教学。这里,需要我们注意的是讨论法实施的条件,那就是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学生可以出口成章地赏析一篇诗文。教学的出发点不再是原始的学习材料,而是学生的自学成果,教师对学生的自学成果给以点评和点拔。我们的教学使用讨论法却是不合时宜的。因为我们是在学生还没有阅读兴趣,还没有阅读体会的情况下使用的,所以讨论的话题往往由教师提出,参与讨论的也只是班内极少数学生,绝大多数学生是沉默的羔羊,徒然在他人的讨论中浪费时间。以前的自学辅导教学法试验五年而未果,现在实行的民主式教学也并不见佳,都是因为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水平而使用了高级的教学模式。

四、抓住从生活中发现文章的大好时机,大胆开笔,从而走上写作之路。香菱埋头精读了王维的百十多首五言律,便步入了一种能够欣赏诗作的境界。她不仅能够欣赏评价他人的诗作,而且还能够联系他人的诗作去欣赏评价现实生活中的诗情画意。《红楼梦》写道:“香菱笑道:‘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象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能够开口评诗,而且还能够联系他人的诗作去欣赏评价现实生活中的诗情画

意,这就是创作的契机。契机来到时,就应该像抓住灵感一样赶快去抓住,大胆开笔,大胆去写,不然创作的冲动也会逝去。而且对写诗的道理知道得越多,就越发产生畏难心理,就越发下不了笔。步入写作,需要抓住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那个时机,而不是一再延误冲动的时机。写作不是知耻近乎勇,反而是知耻近乎怯。写作是在不断写的过程中学会的、悟会的、反思会的,不是懂得了许多道理然后才学会的。关于写作开笔的时机,陆机在《文赋》中也说:“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於典坟。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而《红楼梦》也写道:“宝玉笑道:‘既是这样,也不用看诗,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不用再讲,倒越发倒学杂了,你就作起来,必是好的。’”

这给我们的启发就是两条,第一要培养创作锲机。培养的方法就是上述所说的专题阅读,读到精熟,精熟到能够讨论赏析这个质变的程度。对于教师来说,教师要精讲少讲,要腾出时间让学生多读多积累,迅速积累而初步登上赏析的台阶,然后再进行赏析教学。我们的教学误区在于学生还没有大量阅读,还没有一点点积累,而教师就开始细致入微的赏析,这就耗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甚至耗费了学生从小学入学到大学毕业的所有学习语文的时间,结果学生仍然学不会分析课文,更不用说孕育出创作的冲动了。有句话叫做十聋九哑,虽然说的是听话与说话的关系,但同样也可用来表达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在目前,我国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最大误区也就是十聋九哑:学生读得东西太少太少,根本启动不了学生的赏析兴致与创作冲动。读得太少,而讲一些写作的条条框框,让学生根据这些条条框框去写作,不亦谬乎?不亦十聋九哑乎?给我们的第二条启发就是,只管放开胆子去写,在写作中学会写作,用薛宝钗的话来说就是“原来诗从胡说来,再迟几天就好了”。如果说第一条可以概括为“在阅读中学会阅读”,那么第二条就概括为“在写作中学会写作”。这就是语文教学的两条规律,两个策略,两个步骤。

第二篇:读后感—林黛玉

读《红楼梦》有感 ―【终身误·林黛玉】

“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连王熙凤都直夸没见过如此标致的人。在《红楼梦》中,她清灵清丽而又多疑多妒的性格和气质吸引了大多人的目光。她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和宝玉一样都是封建道德的叛逆者。

事实上,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对她并无多大影响,黛玉仍保持着纯真的天性,很少顾及后果得失,因此她很难融入周围环境。所以,黛玉自矜自重,警惕戒备,用率真与锋芒去抵御、抗拒侵害势力。

黛玉的诸多哀愁也凭借她的才气在她的诗词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不忍看落花被玷污,希望她们“质本洁来还洁去”,她追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于是,用锦囊收集落花,建立花家,用“一杯净土掩风流”。一手《葬花词》道出的是她一生凄凉的感情和冲破封建礼教的渴望。一个不适宜寄人篱下有不惯于人多场合的黛玉,初到贾府后,贾母对她的宠爱,宝玉对她的体贴,使她更加不懂得如何顺应环境。内心抱着身世孤零的悲凉;生活上有饱受寄人篱下的影响她原具有高人一等的才华,但却无人教她人情世故,因此她抵触了封建社会指定的妇女规范,结果也就造成了她的悲剧命运。

虽然黛玉性格孤傲,但她的心是光明的。对于宝钗的引咎自责,她坦白的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有心藏奸,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可见,她有一颗宽容的心,与巧言藏拙、工于心计的宝钗相比,黛玉是那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般的纯净。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宝玉与黛玉的爱情天真、无邪,但他们却注定只能是个悲剧。一开始是贾母亲手把她送进了爱河,让她一点点自由浮游起来的。但当贾母发现黛玉不够条件了时,便立即抽掉了一切可以前进的帆和桨,听凭她在激流中去挣扎,忠诚的紫娟是那样聪明地试出了宝玉的真情。宝玉的一场病,毫不遮掩地向家长们公开宣布了他们两人的关系。但贾母流着眼泪竟说了一句:“我当有什么要紧大事,原来是这句玩话。”十分得体的轻描淡写,改变了这次**的主题。而且女孩子家心病又是最要不得的,就是满腹文章,也是鬼不鬼,贼不贼的。这是有关封建伦理道德的大问题,会扰乱社会秩序,归根到底会损害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这就注定了他的悲剧结局。黛玉吐了血,贾母反而心烦地责备她说:“我看那孩子太是个心细。”只有大夫给她的病做了科学诊断:“六脉皆弦,因平日郁结所致。”这是一个长期灵魂被伤害的证明。黛玉的一腔心事,因宝玉的定亲而决定生死。她是如此深情地执着追求自己的理想,但这希望渺茫得如天空的云,飘忽不定,变化无极。她获得了宝玉的爱情却失去了婚姻,“木石前盟”终于被当道者无情的击毁了。她从不劝宝玉追求功名,也不会逆着自己的性子做事。因此,宝玉视她为知己,当湘云劝他走仕途时,当着众人的面说:“林妹妹才不会说这种混账话!”黛玉听后也是又惊,有喜,又悲,又叹。惊的是,宝玉竟然当着众人的面夸自己,毫不避嫌。喜的是,自己果然没有看错人。悲的是,自己父母双亡无人为她做主,而且自己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叹的是,既然已为知己,又何必有金玉之说。也是因为这样,宝黛的爱情与封建家庭的利益发生了冲突,敏感多病的林黛玉注定无人可以依靠。于是,她怀抱纯洁的爱和对世俗的愤恨离开了尘世,实现了她的誓言:“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沟渠。”

从此,“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

第三篇:《红楼梦》读后感之林黛玉

《红楼梦》读后感之林黛玉

一次偶然的邂逅,翻开了《红楼梦》,于是我认识了她——林黛玉。她,让我深深的震撼,宝黛空前绝后的爱恋,流传千古,被世人妄加褒贬。普天之下,又有谁有这资格呢?从那以后,黛玉的影子就荡漾在我心里,来来回回,隐约中似乎听到她娇弱的喘息,脑海里是她伤感的容颜,带着一分憔悴却万分迷人。她落泪,因为只有放纵的哭过后才会更舒展,笑容才会更加绽放。闭上眼仿佛看见了他那柔情似水的眼神,闪烁着点点泪光,让人沉迷其中,为之动情,不能自拔。

常听人评价黛玉“小性子”甚至“心胸狭窄”,可我不这么认为!因为在这背后,只是因为她太在意宝玉了,因为爱的深、爱的切,所以不能不介意。我总觉得宝玉给黛玉的时间太少,黛玉的心太细腻,而宝玉却体会不到。

诗,是她美丽的灵魂,是她精神的寄托。每当读到她的诗,总有振人肺腑的感觉,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尖锐锋利的刀,深深地插入了读者的心里,让人有至窒息的幻觉,无形之中像是有谁掐住了自己的喉咙,挣脱不了的伤感,只能不情愿地放下书,让自己慢慢地清醒过来。记得她的《葬花词》:“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读完后像是被万箭穿心,肝肠寸断般的阵痛。

她的泪,像涓涓细流一样潺潺流动,()汇聚成一泓清泉,澄清着她的悲剧。她哭泣,因为她太委屈,她是悲惨的、是值得人们怜悯的,她和宝玉的爱情在那样的社会是不被容许的。

第四篇:红楼梦读后感--林黛玉篇

寒塘渡鹤影 冷月葬花魂

提到《红楼梦》,大家一定不陌生,它的不朽,更无需赘言。自清代脂砚斋所做的脂评,到今日新红学各流派的研究,其成果早已汗牛充栋,无论是其政治、历史价值,还是文学价值均得到了充分的研究和认可。目前流传的白话版共一百二十章节,前八十章节为曹雪芹所写,后四十章节为高鹗所续写,我与绝大多数的红迷一样,更为倾心前八十章节,高鹗续写部分较之雪芹,一则文笔未免不尽如人意,再则,宝玉大婚夜黛玉焚稿玉殒香消的结果更是差强人意了。

曹公用极细腻饱满的文字把书中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塑造的很丰满,每每读来都跃然纸上,如若在前。书中人物诸多,我定是无法言尽的,今天单就林黛玉略表一些浅见。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林黛玉的心性毫无疑问是清冷的。

黛玉开篇不久即为孤,只身远赴荣国府,受尽了明里暗里的嘲讽讥诮,本就清冷高傲的性情愈发的高冷起来,唯有宝玉,这个衔玉而来的看似风流成性,却也心思澄明最为本真的公子哥欣赏着她的才情,更怜惜着她的处境,时时处处的维护,才使得这清冷中有了阳光和微风,暗生情愫。最是两小无猜,却是木石前盟。

曹雪芹花了大篇幅的笔墨极细致的描摹出了黛玉、宝玉相处的形神俱貌,每一副对子、每一首或长或短的诗词都极尽心思,每一次读来都有不同的体会和感受,佳句更是俯拾皆是。如对黛玉的描述: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单这一句就把人引到一个美若仙境的世界中无法自拔了;及至广为人知的《葬花吟》: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仿佛在极静的时空中有着无法抗拒的力量俯视的打量着灵魂,安静,孤独,疼痛。

天尽头,何处有香冢?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每每读至此处,都深深感到人生之于浩渺星空,甚至都不及蝼蚁之于人的存在,微小到极微小,无能为力到极无能为力,这种压抑常让我几近不能呼吸,泪流满面而无法出声,而这,一定就是黛玉心中时时刻刻窝在心头的大石。质本洁来还洁去,人本就孤独而来,亦将孤老而去。所不同的,无非是你所走过的每一步路,你所经过的还能记得的风景。既孤不可避,且慢行,且走好记好每一步路,当让心中有泉水叮咚,有花开鸟语。

有太多的人诟病黛玉的小性子,认为小鸡肚肠到不可理喻,起初我常会与人争论,她有的是较比干多一窍的玲珑心啊,她还有的,是懂她玲珑心的宝玉,心上是压迫的大石,自然只好在心里面蜿蜒曲折,荡气回肠,如此才有一个眼波流转间的欢喜,一蹙眉间的懂得,才有“绿蜡春犹卷,共剪西窗烛”的相守。此般幸福,即便是山中高士晶莹雪的薛宝钗也无法懂得。宝玉终不忘的,是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及至现在更多的是安静的听一听就罢了。因为同样的一个馒头,有的人为能够饱腹而欣喜,有的人却深感生活的艰辛;同样的一条破洞牛仔裤,有的人感受到的是时尚和活力,有的人却只能看到到了心酸和落魄。所以,只要你觉得幸福了,只消狠狠幸福,用力守候就可以了,未必要去强求每一个人都懂得。人生几何,困苦几重山亦不过如烟云终将消散,然孤、守却唯艰,且终生相伴。能守当竭尽全力,若孤,当心中有南山,悠然可见。

第五篇:《红楼梦》读后感:浅析林黛玉

《红楼梦》读后感:浅析林黛玉

《红楼梦》读后感:浅析林黛玉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香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梦里,谁的轻吟?循声而去,我想要追寻,却见冷月移墙,浮香暗影,那花下的歌者,不见了踪影。

我于是黯然,坐下。又有一片柳絮飞落,在我眼前飘荡,像是询问。我低下头,想你。黛玉、黛玉。

黛玉是美的。“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闲静时如娇花照月,行动处似弱柳扶风。”曹雪芹定是最钟爱黛玉的,才有了花神一般的黛玉。绛珠草为何物,不知,但若能幻化成此般美人的,恐怕也是绝美的植物。正是这种美,集万千爱怜于她一身,这美给了她爱,给了她自怜的情思,却也是因着这美,“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绝美与悲剧往往相生相伴。我们今天说这美往往就怀着一种哀叹的情感,仿佛若不是这愁,此美便寡淡无味了。

黛玉是孤独的。先是由她的身世所致——幼年丧母,寄人篱下时父亲又去世,她的多愁与孤寂是自然而然的。然而正是在此般伶仃之境下,小小的她就因丧失了至亲,蒙受心灵上的创伤。她的老师贾雨村说她“不与凡女子相同”,不语但静思,才思敏捷。可这样深深藏匿自己于静默深处,不正是她受命运伤害的自我防御吗?失去了的痛苦叫她多疑,于是她更加孤独,纵使大观园内姐妹成群,长辈们宠爱有加,而她却只将万缕情丝深埋心底,旁人一句不慎便触及痛处;她是那么渴望着爱,渴望着陪伴。所以纵使对宝钗疑心重重,只经钗大道理一劝,便视为姐妹,肝胆相照,袒露心扉。虽然在人群里她嬉笑玩闹,却终究是习惯独自一人,独自扫花、独自吟花,独自伤痛、独自落泪。

黛玉是叛逆的。这也正与她的孤独相连。她的叛逆,在大观园里或许是一种乖张;但放在历史背景下,这便是一种勇敢,一种反抗。她明白宝玉与自己有着相似之处——不愿为世俗所羁、不屑被功名所累。于是她与宝玉的爱情有着精神上互通的支柱,绵长而没有决裂的可能;于是宝玉引其为知己,在宝钗、袭人等劝其了解“经济学”交涉官场时,他愤然地说“林妹妹不曾说过这混账话!”也正是因此,黛玉的孤独升华至一个更加崇高而又永恒的位置——这是在传统思想里与历史决裂的孤独,这是对封建思想无所不在、肆虐人心的反抗,而这就注定了她的悲剧、她的不遂人意,她的苦泪及她所受的折磨。但却正是这种叛逆,给了黛玉对立于“病西施”的一面——她的顽强、她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倔强,她的力量。

黛玉是善良的。这善良里包含着太多——聪慧,才情,善解人意。她因聪慧而知人冷暖,她因有才而“花草总关情”;她因善解人意而乐于向地位低下者予以真情。于是,她真诚地教苦心学诗的香菱作诗,在宝钗劝香菱“你本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得成个呆子了”时,她却笑着鼓励:“意思却有,只是措辞不雅”于是她悲吟五美,为她们赞歌为她们叹息;于是她伤怀落红,为它们的归所思虑,苦心护其“还洁去”,不使其“污淖陷沟渠”。难免的,每分善良都伴着十分善感。黛玉的善良有时也更多地出于悲己,转而将这种自怜转化为怜悯他人他物。但这又何妨呢?正是因此,她的善良才显得更真,更无须造作。

黛玉更是痴情的。她渴望爱,因而遇见了宝玉便倾其所有地去爱。然而她又有什么呢?无非是生命与血泪。前世便下定的决心,她是为泪而生的;可这泪便是她生命的源头啊!日日夜夜的思念,青灯照壁,冷雨敲窗,闺中人的泪不尽,滚滚沾袖渍,一滴一滴可是在燃她的生命啊!于是宝玉的病榻前,她无声抽泣;于是在宝玉与其他姐妹嬉玩时,她只是独自饮啜;一次次地,心为他所伤,泪直流,却总不变痴心;一遍遍地,病由他而生,却只有掩门自忍。“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终于一日,泪已尽,生命的源泉亦枯竭。我以心相许,你却最终弃我而去,错错错!只有在香魂归天一刻突出一句带血的悲唤——“宝玉、宝玉,你好„„”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黛玉去了,大观园里少了一位才女,仙境重归一位花神。她的泪已还尽,却引人泪流无数。为你痴、为你醉,你的才思,你的痴情,只蓄我满心话,说不出。梦已醒,唯有长叹你芳名——黛玉!黛玉!

下载《林黛玉的学习方法》读后感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林黛玉的学习方法》读后感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林黛玉进贾府 读后感

    林黛玉进贾府 读后感 第一篇: 黛玉母亲去世,抛父进京,《林黛玉进贾府》即通过黛玉的眼睛观察到贾府方方面面的人物。 首先出场的自然是林黛玉。作者对黛玉容貌的描写共有三处:黛......

    《红楼梦》读后感之林黛玉(5篇)

    《红楼梦》读后感之林黛玉一次偶然的邂逅,翻开了《红楼梦》,于是我认识了她——林黛玉。她,让我深深的震撼,宝黛空前绝后的爱恋,流传千古,被世人妄加褒贬。普天之下,又有谁有这资格......

    《红楼梦》读后感:浅析林黛玉(共5篇)

    《红楼梦》读后感:浅析林黛玉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香榭,落絮轻沾扑绣帘„„”梦里,谁的轻吟?循声而去,我想要追寻,却见冷月移墙,浮香暗影,那花下的歌者,不见了......

    林黛玉论文

    浅析林黛玉的性格及其悲剧命运的原因 林黛玉,一个忧伤的代名词,她是世外仙姝,品性高洁、淡泊名利、天资聪慧,却又如一般女子那般多愁善感……下面我将浅析林黛玉的性格,并就她的......

    小学生学习方法经验谈读后感

    《小学生学习方法经验谈》读后感(文山州实验小学 五年级 高文哲) 文山州实验小学 五年级 高文哲 (原文)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类的营养品,可以说没有了书,人类将无法生存,......

    [学习方法] 小学生如何写好读后感

    小学生如何写好读后感 所谓读后感就是先读后感,先读就是在动笔前先读懂原文的内容,是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复述和浓缩;后感就是在读后联系原文的内容,写出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它是在“......

    林黛玉教学设计)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及其故事情节大意。 2.体会本文人物出场的特点和重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3.通过文章环境,把握作品的主题。 教......

    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

    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 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委婉有致,从容细腻的笔调,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性格的人物形象,尤其对林黛玉人物形象的刻画,无不渗透着曹雪芹大量的心血。寄人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