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安康循环产业集群的几点建议

时间:2019-05-12 05:06: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构建安康循环产业集群的几点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构建安康循环产业集群的几点建议》。

第一篇:构建安康循环产业集群的几点建议

构建安康循环产业集群的几点建议

作者:查林

一、安康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安康面临着加快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两大任务,安康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就是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矛盾,这个矛盾存在于安康各个产业的发展中。

1、安康水能资源丰富,在陕西乃至全国都具有相对优势。经过多年汉江及其各支流的水电开发,已建成及在建的水电总装机已达到300万千瓦。目前安康水电开发已接近尾声,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不大。现在无论是沿江,还是沿河,一个水库紧挨着另一个水库,往日的急流险滩基本消失,极大地影响了一些河流探险、漂流旅游项目的开发。另外安康境内山高坡陡,地形破碎,属于中重度水土流失区。在水力的侵蚀下,库区的水土流失日益加重,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压力加大。

2、2008年安康就开始了新型材料产业发展的课题研究并编制了《安康新型材料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实际上新型材料产业的发展是运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在全市打造若干条新型材料循环经济产业链,促使安康的矿产业由“资源-产品-废物”的发展方式向“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2010年安康新型材料产业实现工业产值73.3亿元,增长49.4%,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并建成尧柏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旬阳大地复肥公司的循环经济链等示范项目,局部缓解了生态环境的压力。按照规划,到2015年,安康新型材料产业要实现工业产值600亿。可以说安康新型材料产业才刚刚起步,潜力巨大。但是,更应该看到新型材料产业发展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与挑战:一是新型材料产业属于载能工业,过分依赖电价的扶持,电价上调带来的压力非常大;二是全球经济放缓的趋势,可能会影响新型材料产品价格的下滑;三是由于减排和减耗、转化技术不成熟及治理污染费用大等因素,导致循环经济运行成本过高,使得经济效益难以显现;四是目前的循环经济多为企业间副产品的单链交换,从而缺乏柔性,一旦产业的某一环节出现断裂,就可能导致整个产业生态链的失衡和瘫痪;五是一些小型矿产企业仍无力承担治理污染的费用,致使周围生态环境恶化。

3、安康是秦巴生物多样性功能区的核心区,又是最易开发利用的富硒区域。生物医药、富硒食品、安康丝绸等产业既是安康的传统产业,又是安康的特色产业,符合国家主体功能区定位,能够得到国家政策支持的产业,尤其是这些产业链条较长,又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所以它们是广大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良好的生态效益,是安康绿色产业发展的希望。但是长期以来主要依赖天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和简单劳动力等低级生产要素,而缺乏对研发、设备、技术、管理、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等方面持续的投资与创新,因而只具有资源优势,而没有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因而发展相对缓慢,对安康经济贡献较小,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经济效益。

4、“千里秦岭满目葱绿,千里汉江风光如画。”这是对安康自然景色的真实写照。但安康旅游业的开发一直受到交通基础设施落后的制约,直到西康铁路、西康高速公路开通,才使安康旅游业出现了两次爆炸式增长,使人们看到了安康生态旅游的美好前景,吸引了境外一些大企业和众多商家对安康旅游业及相关行业进行投资,给安康旅游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各级政府也充分认识到生态旅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明确了生态旅游的主导产业地位,先后对安康主要景区编制了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并启动了安康市旅游整合提升规划编制工作。随着安康旅游产业基础设施的不但完善,安康旅游产业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2010年,安康旅游产业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6.68亿元,增长1.2倍,占全市GDP的14.6%。可以说,安康旅游产业生态环境效益明显,但对安康经济总量的贡献并不大。目前安康旅游产业发展目标、路径已定,大的发展格局已经形成。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完善旅游业配套设施,加强行业规范管理,提升安康旅游产业服务水平,打造安康生态旅游品牌,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定要坚持市场运作,政府服务的原则,千万不能操之过急,急功近利。

二、安康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安康经济的落后集中表现在产业的落后,而产业落后又主要源于产业结构的支离分散,呈现“小、散、全”的特征,经济效益差,发展速度慢、技术落后、创新不足,使得安康的产业综合竞争力弱。面对这样的现

实,安康理论界及各级党委和政府逐渐认识到,产业集群是安康经济实现“突破”发展的有效途径。安康经济要实现“突破”发展,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必须以产业集群为载体加速产业聚集,使区域形成专业化产业区,提高安康的产业效率和竞争优势。安康积极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以来,成效显著。目前,已有安康高新区和10个县域工业园区,入园企业已达到580户,工业产值达到67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0%。以产业项目为重点的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全年引进到位资金107.85亿元,增长66%。在产业集群发展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入驻企业产业趋同,数量少,规模小、门类杂,层次低。并且大部分企业都是建立在自然资源和资源大量消耗的基础之上,由此造成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可以说,虽然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发展速度问题,但并不能很好解决资源、生态和环境问题。实践结果表明,循环经济虽然有较高的资源、生态、环境效益,但由于区位、成本、技术等方面的原因,使得其运行成本较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不高。

实践表明,单纯依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或者单纯依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都不能很好地同时担负起安康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双重任务。目前理论界提出的一个新型的产业组织模式--循环产业集群模式,可能是未来安康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构建安康循环产业集群的几点思考

1、安康构建循环产业集群具备一定的基础:一是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资源是安康培育产业集群的天然基础。安康的农作物、畜牧产品、林产品、水产品等种类多,产量大,具有发展集群化和生态化农业的条件;二是安康的水能、矿产开发利用潜力较大,为其工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能源和资源基础;三是相对东部而言,安康低成本劳动力资源,在其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方面具有更大的比较优势;四是安康产业集群发展已有一定的效果,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同时循环经济的引入也使得生态环境有了局部改善。五是安康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人流、物流,扩大了安康绿色产品的消费,提高了安康的知名度,有利于加快安康的品牌建设。

2、构建循环产业集群的总体思路:以产业集群的高经济效率和高发展速度以及循环经济的高资源效率和高生态效益,来实现安康经济又快又好发展。通过产业集群的生态化、循环经济的集群化以及优势区域的生态集群设计等多种途径,以生态循环原理和集群成长规律来营造和构建产业集群,按照循环经济理念来运行产业集群;通过市场与政府的携手作用来充分调动集群的自组织机制,使之在自组织和他组织的共同作用下,真正形成竞争协同、高效有序、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俱佳的安康循环产业集群。

3构建林业循环产业集群的设想:安康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9.9%,森林蓄积量达到6026万立方米,森林资源优势明显。我认为安康林产业的资源优势完全可以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能够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理由是:第一、林产业是产权制度改革比较彻底的领域,产权清晰,利于市场整合资源。林产业发展涉及到农村千家万户的经济利益,通过市场引导,就能充分调动广大农户积极参入林产业发展的热情,实现兴林富民,为当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及生态效益;第二、林产业覆盖面大,除了林产品加工利用业、林下种养业外,还涉及生物医药、富硒食品、安康丝绸、生态旅游等产业,如果按循环经济理念,在全市打造若干条林业产品循环经济产业链,再与其相关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就能够取得巨大的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第三、安康林业又是国家重点支持的部门,国家每年对其资金投入巨大。如果能通过政府之手整合并合理配置这些资金,就能使生态建设与林产业共同发展,同时取得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4、构建安康渔业循环产业集群的设想:安康具有全省最大的水面资源优势,水资源总量约占全省总量的三分之一。2010年安康水产品产量达1.5万吨,约占全省总量的25%。而水资源相近的汉中市水产品产量达2.35万吨。显然,安康水产品产量与其水资源在全省的地位极不相称。2009年安康市水利局制订了《安康渔业发展规划》,提出5年内实现产值50亿元,而2010年安康渔业实现产值约2亿元,与目标尚有相当大的差距。如果安康渔业能形成淡水养殖、精深加工、储运销售于一体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再与库区旅游产业、水能源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就可能做到几十亿元规模。

第二篇:河北沿海地区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集群的几点建议

河北沿海地区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集群的几点建议

河北沿海地区包括秦皇岛、唐山、沧州市的管辖的行政区,陆域面积达35700平方公里,海岸线全长487公里,海域面积0.7万平方公里。河北沿海地区承接辽宁北部沿海经济带,天津滨海新区和南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在促进环渤海区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河北沿海地区加快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其中之一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约束。渤海属于内海,海洋环境脆弱,净化能力不足,而河北沿海地区重点发展石化工业、钢铁产业、装备制造等行业属于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因此,根据河北沿海地区循环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特提以下几点建议。

一、企业积极开展清洁生产,以循环经济理念加强对传统重化工业的改造。

清洁生产是生态环境问题的最佳预防手段,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是实现经济效益的最佳生产模式。河北沿海地区面临重大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问题,只有积极推进清洁生产技术,改变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从源头上采用新的生产工艺,从源头上实现污染零排放,企业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将清洁生产作为生产新理念,将物质资源消耗最低经济效益最大作为目标,推动技术创新才能呢个让传统产业改变目前落后的发展局面。

二、延伸产业链,打造河北沿海循环经济示范区

河北省长期发展形成的石化、钢铁、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均以高能耗高污染为主,是传统的资源密集型产业。面临渤海是内海,自净化能

力不足的突出问题,加上长期对资源的大量消耗,河北沿海地区要想获得长期发展就不需要转变发展方式。依据河北沿海地区的传统产业,在改进传统产业的同时,企业之间要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加强企业间的交流和合作,合理利用资源,使上游企业的废弃物成为下游企业的物质生产原料,通过循环经济的物质流打造产业链条,优化产品生产和废弃物排放环节的技术合作。同时随着曹妃甸循环经济区、渤海新区等的相继建立,要积极推推广循环经济区的成功发展模式,加强园区的建设和规划管理。

三、加强循环产业集群发展的体系建设

由于河北沿海地区循环产业集群发展起步较晚,沿海意识淡薄,河北沿海地区刚刚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所以河北沿海地区发展循环产业集群的相关政策法规还不健全,缺乏行之有效的指导和评价。循环产业集群具有循环及各级和产业集群的特点,有其自己独特的组织模式,为了科学的促进河北沿海地区循环产业集群的发展,要不断完善循环产业集群各项体系的建设。

首要建立适合产业集群发展相配套的法规体系,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根据国家相继出台的《循环经济促进法》、《资源综合利用促进法》、《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导则》等立法结合河北沿海地区实际发展情况制定法律法规,规划河北沿海地区的发展,是循环产业集群发展有法可依。

其次要健全评价考核体系,建立战略环境评价制度。区域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过去我国一度出现了绩效考核唯GDP论的局

面,导致大家相继开展基础设施建设、那种短期见效快经济效益好的项目,从而导致了巨大的环境问题和造成严重的歌资源浪费。随着绿色GDP和循环经济理念的日益发展,绿色发展和绿色评价得到了重视,一个地区的发展的绩效评价既要考虑带来的经济效益还要包括产业发展的魂精评价及政策和法律法规对战略换环境的评价。

最后要加强对循环产业集群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进行建设。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循环经济采用清洁生产作为生产技术,要求在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要有能够合理利用资源、减少废气物排放的技术。根据国编制的《国家鼓励发展的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技术目录》、《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重点行业循环经济支撑技术》和钢铁、铝、海洋化工等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导则,加强企业间的技术交流和学习。

第三篇:基于循环经济理念发展珠三角产业集群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发展珠三角产业集群

一、珠三角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根据哈佛大学波特教授的定义,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生产者、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产业集群作为融合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的良好载体,已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日趋重要的经济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产业集群得到了快速发展。在珠江东岸,以深圳、东莞、惠州及广州为主体,形成了著名的电子信息产业走廊,经济规模近4 000亿元,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在珠江西岸,以佛山、中山、江门、珠海为主体,形成了电器机械产业集群,经济规模达1000多亿元。珠三角地区404个建制镇,以产业集群为特征的专业镇占了1/4。产业集群以专业镇为依托,都具有自己的特色产业。例如,佛山南海区南庄镇是全国最大的建陶生产基地;顺德区容桂等镇已成为大型的电器机械生产基地,乐从、龙江的家具行业也日益壮大成型。中山市的古镇有灯饰企业近2500家,民用灯饰销量占全国60%上,是世界四大灯饰专业市场之一。在东莞市,虎门镇的服装产业集群名扬国内外。虎门现有上规模的服装生产企业600余家,年产服装6250万件,已经建成18个服装市场,4个专业布料市场,销售金额达到100多亿元,出口创汇4亿美元,成为我国四大服装基地之一。在东莞、佛山、中山等地,产业集群销售收入相当于当地GDP的40%以上;在顺德、东莞、中山等地,产业集群对县域经济、乡镇经济的贡献在70%以上。产业集群已经成为珠三角产业发展的一大特色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方面,对珠三角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珠三角产业集群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珠三角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面临着优化升级的挑战和环境资源等诸多问题的制约。环境压力增大、土地资源枯竭、能源紧缺等矛盾日益突出。

珠三角地区的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珠三角地区是广东环境污染负荷最重的区域,水环境污染又是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珠三角工业化程度较高,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大。2002年珠江三角洲水量仅占珠江流域的6.67%,但珠三角废水排放量达34.1亿吨,占全省的69.7%;城市生活废水排放量24.1亿吨,占全省70%,广州、东莞、深圳三市污水排放量占全省的46.9%,污水排放过于集中,城市附近水体,特别是内河受到严重污染。由于珠三角城市密集,城市间的距离极小,污染源大量集中,导致大气污染严重。据广东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近年珠三角城市空气质量虽然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但珠三角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降尘的浓度均明显高于粤东、粤西和粤北,2000年全省空气污染较重的10个地级市有7个在珠三角。由于集中了全省70%的火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致酸雨物质排放量巨大,珠三角已经形成以广州、佛山为中心的酸雨高发地带,酸雨频率平均达53%,并成为全球三大酸雨区域之一。

珠三角很多地方聚集的大量小型电镀厂、造纸厂、皮革厂的“三废”没有经过规范的处理就直接排放,污染了当地的土壤。2005年国家环保局完成的一项调查表明,珠三角部分城市采样点中有近40%的农田菜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超标,其中10%属严重超标。除此之外,还有农药残留物污染、硝酸盐、亚硝酸盐、有机物污染等污染因素。

另外,珠三角的土地和能源资源也构成了发展瓶颈。珠三角土地面积仅有4.17万平方公里,目前可供开发的土地相当有限,可谓寸土寸金。2005年,珠三角每平方公里承载的GDP达到433l万元,是全省(1248万元)的3.5倍。深圳、东莞、佛山等城市已基本没有

土地可供大规模开发。珠三角能源资源缺乏,供需矛盾突出,保障能力不足。2004年以来,珠三角已多次出现全年性电力负荷和电量双缺、煤炭和油品库存量远低于维持正常生产的安全警戒线等情况。

近年来,由于环境、土地、资源、能源和人才等条件的约束,珠三角地区有的产业集群发展已呈相对下滑态势。比如佛山南海罗村制革业久负盛名,皮革生产贸易历史已有一百多年。罗村原来拥有皮革生产企业70多家,每年产值超过4亿元,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皮革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重金属和废气对水及空气的污染十分严重。根据国家和广东省对环保的要求和行业的长远发展,罗村皮革企业加大了对污水处理设备的投资使用,对于环保不达标的企业采取了强行关、停、并、转措施。但由于大部分的皮革企业生产规模较小,难以承担高额的环保设备的成本,只能面临搬迁、关闭、转行生产其他产品的选择。经过一番治理后,罗村生存下来的制革企业目前不到20家。曾经风靡全球的罗村皮革业举步维艰,失去了昔目的辉煌。

造成这种局面有几方面的原因:首先,珠三角现有的产业集群基本以劳动力密集、耗能耗材、技术含量较低、污染严重的传统产业为主。其次,对产业集群规划引导不够。由于产业集群大多是自发集聚和发展起来,在产业规划、产业链配套方面规划严重不足,造成产业同构现象比较严重;集群内部企业多数停留在加工生产环节,在价格等方面的恶性竞争比较严重,产业配套不力,制约了集群优势的发挥。不少集群内产业园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滞后,道路、通讯、排水、排污等设施不配套,严重影响土地的集约化利用,环境污染比较严重,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后,珠三角产业集群中绝大多数是小型企业。据对珠三角51个主要工业产业集群的企业抽样调查,产业集群中的小型企业占90%以上。这些企业普遍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配套不完善、环保意识和保障差等问题。

三、循环经济和产业集群的关系

循环经济思想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鲍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是指在社会、经济和自然资源所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内,产品的资源投入、生产流程和产后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的线形增长经济,转变为“资源消费-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生态型经济。整个物质流和能量流在生产过程中几乎没有废物概念,只有资源概念,各环节实现了充分的资源共享,变污染负效应为资源正效应,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理念,它旨在科学、辩证地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短缺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产业集群的发展是动态演化的过程,产业集群演化的高级形态是产业集群发展的生态化,这是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产业集群的动态演化与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是耦合的。因为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本质是以生态化方式、可持续发展方式为内核。因此,产业集群式发展和循环经济式发展耦合于产业的生态可持续发展。产业集群和循环经济相依相存,主要表现在产业集群的生态问题和循环经济的组织依托问题。循环经济以产业集群为空间组织形式,产业集群向循环经济的模式发展,更利于提高区域产业的竞争力和产业可持续发展。二者互补互促,产业集群发展要改变过去单纯偏重经济效率而忽视其资源利用效率的弊端,循环经济的实施不能局限于企业内部层面,更应该立足丁产业集群层面。

珠三角人口密集,资源相对贫乏,生态环境脆弱。客观上要求产业集群必须由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开级转变。如果不尽快调整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理念和方式,经济发展将难以持续。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型产业集群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珠三角发展循环经济型产业集群的政策建议

珠三角产业集群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可从以下几个环节着手。

(一)对产业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优化

大力发展节能、降耗、减污、增效 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 发展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的现代 服务业;同时,对能源资源消耗量大的重化工业,通过实施循环再生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建立产业退出机制,按市场化原则淘汰高能耗、重污 染、低效率的产业,加快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使环保产业真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建立以循环经济链为主的集 群内企业间分工与合作关系

循环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延长和拓宽循环经济产业链,将污染尽可能在生产企业内进行处理,尽可能少排放废物,以做到减量化,并且加强上下产业链之间企业的联系,对所排放的废物尽可能重复利用、循环使用。

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横向联系是属于专业化分工的初始阶段,表现为一种量上的扩张,专业化分工水平不高,上下游产业联系不紧,产业链较短,效益不突出。纵向联系则是进一步专业化分工的结果,它属于一种深层次分工,上下游产业联系紧密,产业链延长,效益明显。珠三角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联系目前主要以横向联系为主,纵向联系尚未建立起来。这就要求各集群区域把有限的资源集中于少数领域以取得纵深推进,适度发展一些大企业以便把分工引向深入发展,并根据循环经济产业链的要求,规划建立生态补链项目,以保证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三)规范和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

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就是根据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设计产业园区,园区内采用废物交换、清洁生产等手段把一个企业产生的副产品或废物作为另一个企业的投入或原材料,实现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形成相互依存,类似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工业生态系统,达到物质能量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的目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的。

第四篇:关于地方产业集群研究的几点建议

学习用,尊重作者著作权

关于地方产业集群研究的几点建议

王缉慈 1

(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北京 100871)

摘要:地方产业集群对于提高国家竞争力和应对全球化越来越重要。但是,我国关于产业集群方面的研究仍然不足。面对国内读者,本文旨在四个方面对我国集群研究提出建议(1)研究集群理论的来龙去脉;(2)发达国家关于集群理论的讨论;(3)了解国际会议的研究议题;(4)分析我国研究集群的做法。根据作者的理解,本文简要综述了国际上对集群研究的反思的一些相关文献。

关键词:地方产业集群 全球价值链建议 多学科分工合作

大量经验表明,地方产业集群1(local industrial clusters)或地方企业集群(local clusters of enterprises)(以下简称集群)正在推动着世界各地的经济增长。全球经济中,一国欲获得竞争优势,不能只靠本国的全球性大企业,更重要的是那些在扎根于国土上的中小企业集群。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全球经济中,企业需要建立密切的伙伴关系。通过伙伴关系的建立,促进信息流动和创造性思维的传递,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由客商、供应商、竞争者,以及诸如大学、专业学校、顾问团、政府等支持性机构所构成的集群会降低成本和促进创新。集群这一主题在国际学术界已经进行了十几年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对集群(cluster)战略的关注也是世界性的。公共政策领域最新的关注表明,营造地方产业集群是提高国家竞争力以应对全球化挑战的一种重要政策措施。90年代中期以来,很多国家的地方政府在总结国际经验的基础上,都把公共政策重点转向了促进地方产业集群的培育、发展和升级,其核心是通过区域治理,使增强本地生产系统的内力和利用国际资源相结合。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力图推动产业集群战略和政策在第三世界地方公共政策中的实践。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一些学者对国际上集群研究一直在进行跟踪,1999年仇保兴《小企业集群》著作的出版[1],2001年我们撰写的《创新的空间》一书问世[2],以及2002年底中国软科学协会“产业集群(簇群)与区域创新发展”宁波会议,都对我国的集群研究起到了促进繁荣的作用。据初步估计,参与集群研究的以及对集群研究有极大兴趣的研究者遍布全国十几个城市。他们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软科学基金、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基金等纵向课题以及地方横向课题的支持下,集群研究方面的著作和论文与日俱增,到目前为止,据初步了解,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大学已经完成、正在写作和即将开题的博士生和硕士生论文至少有七部之多,涉及到的学科有经济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领域。

根据最近我所读到的国内外集群著作和论文,我产生一些看法,对集群研究的深入进行提出以下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研究集群理论的来龙去脉

国际上产业集群的经验非常值得我国各个地区借鉴,因此认真学习和跟踪国际上产业集群理论是第一位的。如果不是这样,我国产业集群的研究就会脱离国际研究的轨道。因此我建议,我国研究集群的学者要尽可能多地认真读原著和文献。国际上有关集群理论的文献十分丰富,包括学术论文和政府文献,涵盖意大利的(新)产业区理论、波特的集群理论、地方创新系统理论、学习型区域理论以及案例研究等,在我国,大部分集群研1 “集群”(cluster)一词最初见于波特著作《国家竞争优势》1990年英文版。这一词汇在汉语翻译时有分歧。王缉慈在2001年《创新的空间》一书的副标题中用“企业集群”,王缉慈在近年的论文中,又一直用“产业集群”,之所以认作“产业集群”,因其有特定产业内涵,又是跨产业部门的一群商务企业和非商业组织;之所以认作“企业集群”,因其有企业群集特征。随着波特著作《国家竞争优势》中文版的出版,台湾关于“产业集群”的称谓迅速在大陆传播,为适应大部分研究者的目前习惯,现将集群概念改为“产业集群”。

究者都是以学习波特1990年《国家竞争优势》[3]作为出发点,但是波特的理论有一些缺点,目前国际上有很多新的讨论,需要全面了解和进行深入分析,不能盲目崇拜,人云亦云。

目前我国已经有不少学者从事集群研究,后来者“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是很重要的,因此需要了解国内已有的研究的观点和问题,填补理论空白,切忌“拍脑袋”式,或重复别人的工作。从具体的一篇学位论文或刊物文章来说,没有必要把别人已经研究过的内容进行大篇幅的重复,而是作摘要的引用,并著名出处,以便自己或他人进一步地研究。在这方面,最重要的是把文献篇目和页码记下来,进行文献回顾,把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搞清楚,研究理论的来龙去脉,从而在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独立分析,探索新问题和新方法。

二、了解发达国家关于集群理论的讨论

当代集群理论主要关注区域竞争力、在区域层面的创新过程中的产业组织和企业间联系,以及创新的起源和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把对集群问题的分析从经济方面转到社会方面。大部分研究者以发达的集聚区域的成功经验作为其它区域发展政策的借鉴,解释这些区域的形成,并在区域发展理论和政策上作贡献。对“集群”这一个在80年代中期萌芽、90年代初期建立的理论进行反思的讨论是多方面的,以下仅概括其中的四个方面:

1、对波特集群理论的讨论

 竞争力概念应用过于宽泛:“企业-产业-区域-国家”

美国哈佛商学院战略管理学家波特将集群嵌入到一个更为广泛的动态竞争理论中去,这一竞争理论包含了成本战略、差异战略、静态的效率以及动态的升级和创新;同时也承认了世界是全球要素和产品市场组成的。从本质上看,波特将集群看作是一个自我增强的系统,这一系统刺激集群内企业的竞争战略,同时也刺激集群本身的竞争力。他认为这些过程部分地依赖于人际关系、面对面的交流、社会网络、社会资本等,所以集群理论将网络理论与竞争联系起来[4]。他甚至进一步指出:“集群提供了一种新理论方法去探讨网络、社会资本和市民参与影响竞争的机制[5](227页)。”在波特的著作中,有各种范围的“竞争力(competitiveness)”概念:企业、产业、本地企业集群或区域,以及国家。在波特看来,企业竞争就是集群竞争,就是国家竞争[6]。

 竞争力概念在企业、国家和区域间的类推

一些学者在批评波特理论时认为,由于波特交错使用“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竞争力(competitiveness)”和“生产力(productivity)”,使得问题复杂化了。实际上,国家间和区域间的竞争方式与企业间竞争方式是不同的,这种在企业、国家和区域间的类推是错误的[7]。

但是,波特的竞争方法和竞争战略,在企业经济学、产业组织学和管理学等研究领域,并没有成为普遍的共识。很多学者批评波特提出的关于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成本领先和专一化这三种竞争战略2过于一般化,相互交叉重叠并难以测度,而不象波特所说的那样简单而有普遍的适用性。巴克雷、帕斯和普热斯科特1988年曾经指出,竞争力这个概念相当复杂,并随着它应用的经济规模尺度不同而不同[8]。还有些经济学家以非常怀疑的目光来看待“竞争力”这一概念。他们认为,当这概念用在企业层面上还有些意义,但是将它提高到经济集聚的层面时就很成问题了[9][10][11]。

 把竞争力简化为生产力

1990年波特提出,“国家竞争力这个词本身没有什么意义,国家经济目标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要达到这个目标,不是靠竞争力,而是靠生产率(生产力),生产率又是每单位劳动与资金的产出价值,并由产品的质量、特性和生产效率来决定。”[12](第6页)他又明确说明,“在国家层面上,竞争力的唯一意义就是国家生产力”[13](第6页)。关于竞争力和生产力的概念时频繁交错使用的,例如“当产业的生产率提升导致国家生产率提高时,该国的出口成长就等于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换言之,如果这类生产因为缺乏国际竞争力,导2 在这一理论中集群的作用是,通过“竞争钻石”中要素间的互动,三种战略都可以得到提高。

致出口下降,则是该国的警讯”[14](第8页)。最近他将区域竞争力等同于区域生产力[15]。

生产力是区域和本地经济绩效的关键性指标,测度和决定区域生产力是经济调查中重要的课题。如果将竞争力与生产力等同起来,会引起混淆,以为区域的生产力水平高,就是更富有竞争力,或区域竞争力强,就是生产力水平高。将区域竞争力简化为生产力的观点掩盖了竞争力复杂的本质。

 集群理论的过于简单化和一般化

波特的理论试图用来解释所有集群,但各类集群的起源、结构、组织动力和发展轨迹等都大不相同,试图用高度一般化的特性去涵盖所有可能的事情。他还将大相径庭的两个观点——聚集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整合到了一个集群模式中,这两个理论有互为补充的一面,但是也有相抵触的一面。结果,对于不同的分析者来说,不得不各自选择不同的要素去适合不同类型的集群,用不同的方式来对集群和集聚进行经验性观察。

 集群概念的抽象和孤立性

波特的集群理论的根本性的局限是它从其他经济现象中抽象出了集群,集群往往以孤离的、自我封闭的实体出现[16]。集群理论似乎将集群看作是经济体系中的孤岛,忽视了在区域经济和地方经济中其它形式的发展和增长。换句话说就它没能整体考虑区域系统之间的动态、集群内特有的企业演进轨迹和互相依赖性,以及集群

3外企业的演进轨迹和互相依赖性。尽管波特提及过集群可能衰弱的问题,但是并没有详细地论述。实际上集群往往是在产业和创新的动态中不断演进的。

2、集聚的负效应和对老工业区的研究

尽管大部分理论研究集中于产业集群对竞争力产生的正效应,但是正如西欧的很多钢铁、煤炭、造船、纺织等老工业区那样,地理靠近的集群可能变成孤立的、内向的系统。因此,集聚也可能正是造成国家或区域竞争力降低的原因。近十年来很少有理论研究集中在这样的老工业区。最近,对北美、东欧和西欧的老工业区的经验研究 开始增多,但是对亚洲老工业区的研究不多。随着产业活动从北美和欧洲转向亚洲,问题也随之转移到亚洲。因此需要加强对老工业区的研究,也就是研究老工业区的衰退和区域经济的演进,其中“锁定”(lock-in)概念和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是重要的概念。

关于地方化的产业集群失去活力的效应称为锁定效应,格拉伯赫[17]把它分为

 功能性锁定(functional lock-ins): 锁定到本地企业间的关系

 认知锁定(cognitive lock-ins):认为将会有周期性低迷的长期倾向

 政治锁定(political lock-ins):保留原有传统产业结构的很强的制度组织,影响到本地的内生潜力和创造力的发挥。路径依赖和这三种锁定之一种或三种同时存在,将阻碍产业结构重组。

环境的变化比产业变化要慢得多,当内部的产业结构已经消失的时候,僵化的环境可能还会存在。

3、发达国家“知识创造的集群理论”强调全球性知识流通渠道的重要性

分别来自德国、瑞典和丹麦的经济地理学教授贝谢尔特(Harald Bathelt)、马尔伯格(Harald Bathelt)、马斯科尔(Peter Maskell)合作发表文章,从知识创造的角度研究了集群,他们认为,过去大量文献过分片面地强调了本地互动学习的重要性。实际上,无论是隐含经验类知识还是编码化知识的交流,都是既可以在地方上,也可以在全球远距离进行的。一方面,学习过程的出现可以根植于本地的行为主体中,仅仅是因为它们处在那个社区里,而社区里有“自播”(local buzz)的氛围;另一方面,由于企业与该环境之外的知识供应者建立交流的渠道而获得知识,这种渠道并不是自发出现的,而是需要进行专门的投入才能建立起来的。因此,知识的创造不仅需要本地企业之间、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知识交流,而且需要建立全球的交流渠道(global pipeline)。他们批驳了“隐含经验类知识=本地”-“编码化知识=全球”模式[18]。3 Pouder and St John(1996)在整个产业发展背景对比下,勾勒出了集群形成、增长和衰弱理论。Pouder, R.and

梅拉特(Maillat)也提到,在一个地方环境中的行为主体应该和外界信息资源建立系统的联系,以保证

[19]外部的重要的市场和新技术信息流如该环境内,否则,该环境会有淤塞的危险。布热斯那翰(Bresnahan)、加姆巴德拉(Gambardella)和萨克森妮(Saxenian)关于世界很多地方的集群的一项研究进一步发现,建立一个新集群背后的理由和支持一个已有集群的增长是不同的。在他们对信息和通讯技术集群的比较研究中发现,在集群的最初发展阶段,外部效应、集聚因素和结网协同并没有很大的影响。而显著的企业家活动、它们对承担风险并建立新企业的愿望、它们进入现有技术和市场新领域的能力,对于这些集群的产生是决定性的。在集群发展的最初阶段,企业家努力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企业进入集群外部市场的能力。而且,这些集群能够从区域外部吸引专业化的技能。因此,集群关系的开放性和积极寻找大型外部市场是了解成功的集群产生的关键[20]。之所以要强调非本地联系,是因为太靠近的、太排外的、太僵化的本地联系是危险的。这种社会关系将对单个企业或集群企业的竞争力造成威胁。建立和保持外部联系需要大量的努力和充分的时间,因此需要特殊的投入。

虽然外部联系能支持区域增长过程,但是当外部渠道太强的时候,也可能威胁集群的长期存在。强的外部联系可能控制本地区的环境。因此,本地交流少,结果本地自播就销声匿迹,企业留在本地的理由就不存在了。这种“空洞集群(hollow clusters)”的危险是现实的,企业转移到另外的地方,集群就不能生存了[21]。

4、联合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建议强调本地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上向上攀登

从技术发展的观点来看,发展中国家内部不再是铁板一块,一些地方是创造新技术的源泉,另一些地方则是应用其它地方创造的技术。在技术的创造和吸收方面,制度和政策的作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提出,发展中国家关键是如何发展本地产业集群,并在全球价值链上创新和学习,不断向上攀登[22]。

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或遍及全球的片断化价值链(fragmented value chain)、全球商品链(Global Commodity Chain)是指为实现商品价值而连接生产和销售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到从原料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者的整个过程,包括所有生产者和生产活动的组织及其利润分配。当前,散布于全球的、处于全球价值链上的企业进行着从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出售、消费、售后服务、最后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23]。

全球价值链的组织中,跨国公司的特别优势主要来源于技术创新,包括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创新。由于国家创新的体制在技术变化和产品创新日趋频繁、市场竞争越来越残酷的情况下逐渐表现出不足,技术创新的国际网络变得日益重要。一些地方中小企业之所以能够应对技术和产品创新日趋频繁、市场竞争越来越残酷的挑战,往往是因为它们参与生产者主导或客户主导的跨国生产和流通活动,与国际大公司联系,构筑起有能力创新和适应残酷竞争的网络组织。加入全球生产体系,依靠特定商品的出口竞争力赢得地区在国际劳动分工体系中的位置。

地方企业技术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并不只是企业个体的行为,而通常是在本地企业集体所构成的创新网络环境中,通过它们所建立的跨国生产联系而得到实现的。特定产业的空间集聚有助于加强产业的本地化联系,获得外部经济和集体效率,降低成本和提高创新能力,帮助企业从低成本竞争的陷阱中走出来,进入以创新、质量和市场应变能力等“高级优势”为基础的高端竞争轨道。

三、了解国际会议的研究议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柔性生产系统的发展、信息和通讯技术的扩散,以及世界贸易自由化,深刻地改变着企业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分配方式。全球化改变了大企业的组织方式,价值链进行垂直分离,部分分散在发达国家里,另一部分布局到发展中国家中去。全球化也改变着中小企业互动、与市场联系,以及与较大企业或机构联系的方式,同时改变着它们获得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人们认识到世界经济中典型的经济和社会现象-企业的地理集聚或产业集群直接与国家竞争优势有关。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全球化对它们的影响还没有完全被人们所认识。

根据互联网搜索到的信息,2003年9月,在意大利和荷兰各有一个最新的关于集群研究的国际会议,分别由

4,5意大利摩德那大学和联合国大学召开,综合上述两个会议的议题,可以看出,未来研究的议题主要集中在集

群的绩效和竞争潜力,这对于整个经济区域来说是关键性的。

(1)集群的国际专业化和变化格局;在全球经济中集群的形成、动态和竞争优势。需要回答的问题有:在开放的国际市场中和高速的交通通讯时代,区位还重要吗?当大型全球化企业在世界各地生产各种产品的时候,产业区和中小企业起什么作用?地方劳动力市场如何变化?什么因素决定地方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这些国际竞争优势如何增强?

(2)集群的转化及其倾向。需要就各个集群如何应对全球化挑战进行个案研究,例如地方系统的结构,等

级(科层)的结构,还是企业之间有劳动分工的分散化的结构,合作行为还是竞争行为,如何进行跨越产业、跨越机构和国际价值链的联系,如何开发新产品和发展新工艺,提高质量,应用新技术?

(3)集群内的企业的新结构和战略。集群内部的网络、生产格局和专业化如何变化?集群内的企业如何变

化?中小企业如何改变其生产战略和组织结构?如何变化其营销战略?无形资产是否更加重要?集群内的全球和跨国企业对于地方生产系统的变化起什么作用?

(4)在集群发展历史中,银行等金融机构和新的融资方式在支持产业集群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5)发展集群的政策措施。包括其中的教育、信息和技术支持、专业化培训和服务如何应对全球化?发展

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这些政策是否相同?

四、分析我国研究集群的做法

我国对集群的研究与国际上基本上是同步的,但是深度还远远不够,集群研究需要多学科的参与。

(1)集群研究内容。吸收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把在全球化价值链中创新和学习作为研究的重点。现阶段研究的具体内容可以包括以下方面:

 集群的概念和发展机制

 我国发展地方集群的意义

 我国地方集群产生的条件(包括各省市不同的制度文化因素等影响)

 我国地方集群的类型及其发展阶段

 全球价值链及其与地方集群的关系

 集群的知识创造和企业创新过程

 我国地方集群的治理结构

 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在地方集群发展中的作用

 我国地方集群统计和实例分析方法

 国内外集群的地理分布

 我国地方集群战略和政策

 我国地方集群的实例研究

 集群的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

(2)实例分析。我认为对于每一个实例,要真正解释集群的现象,至少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 这个集群的结构:企业所有制结构(国有、民营、外资)、企业规模结构(企业的职工人数、年生产能力或产量)等,以及相关机构(贸易组织、企业商会、同业公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税务机构等)。

 对集群内行为主体(企业)之间的联系,以及集群内外行为主体之间联系的分析。如何反映集群的企业之间的联系。

4 这个集群有没有协会等中介组织(这是集群形成的重要因素),有没有组织的活动(例如展览会、各种论坛)以及非正式的交流?

 地方政府对如此多的相关企业有没有进行过共同商讨未来战略或市场开拓、解决共性技术的活动?

 本地是否有与特色产业技术的专业学校?如何发展职业培训?

 有没有相关的公共网站?政府有没有在为企业提供市场信息方面的服务?

 本地劳动分工的现状如何?有没有与特色产业相关的专业化的市场营销企业、工业设计企业、运输企业、软件企业等?

 国际上该产业(或集群)的发展概况,主要竞争对手?

 最好举出国外企业、本地外资企业与本地企业的技术合作-在技术转移或技术溢出方面的实例。 在分析集群力量的基础上提出集群战略。

(3)集群研究的区域和产业。过去研究较多的80年代以来自发形成的产业集群之外,还需结合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区域的发展、纺织服装以及电子信息等产业部门的发展、传统重化工业和机械工业区的改造等现实问题,进行产业集群的研究。可以拓宽集群研究的产业部门。集群研究不但局限在制造业、重化工业,甚至采掘业等工业部门,而且可以拓展到农业、建筑业、运输业、文化业、旅游业、服务业等。尤其是所谓“创意型产业(creative industry)”的集群形态、发展趋势和对策,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集群研究的重点之一,它在我国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发展也十分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

(4)对于欠发达地区的研究。对于欠发达地区,除工业以外,可以应用集群理论,结合农业、旅游、会展等产业的发展,进行发展集群的探讨。在这类研究中,布热斯那翰、加姆巴德拉和萨克森妮关于建立一个新集群的研究[24]很有参考价值。在集群的最初发展阶段,外部效应、集聚因素和结网协同并没有很大的影响,而显著的企业家活动、它们对承担风险并建立新企业的愿望、它们进入现有技术和市场新领域的能力,对于这些集群的产生是决定性的。因此对于欠发达地区,企业家问题、企业进入集群外部市场的能力、对区域外部技术的吸引力、教育和培训等是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关键。

(5)多学科分工和合作。我国目前参与集群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因此多学科分工和合作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建议不同学科的学者加强交流,通过互联网和学术讨论会,加强讨论,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联合申请国家重点课题,或国际研究基金,对集群研究深入发展都是很好的途径。我国的地方产业集群研究网的开通(),无疑会大大促进这一进程。

(6)公共政策研究。我国集群研究的重点应尽早地转入公共政策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国家或地区关于集群发展的政策的出台,更好地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第五篇:车船零部件产业集群思考建议

产业集群已成为汽车零部件产业的主要形式,有人甚至说,零部件产业集聚决定汽车集团的发展。我省奇瑞、江淮两汽车公司也十分重视集群发展配套企业。近年芜湖、合肥围绕奇瑞、江淮配套已形成相当规模的产业集聚。目前,集聚合肥、芜湖的汽车零部件企业数分别在100家、400家左右,两地都在“xxx”规划中提出规划期要将汽车零部件产业做到300亿元。我市现有规模以上车船零部件企业50余户,主要集中在**开发区、枞阳汽车零部件工业园、桐城、岳西等地。XX年即有8户企业进入全市工业50强。环新集团、船用柴油机公司、板簧集团、迅讯蓄电池公司、金光凸轮轴公司、金科机器公司、**车桥厂等在各自行业占有一定市场份额。环新集团内企业生产的活塞环、缸套、活塞汽门座圈等主要为汽车摩托车发动机配套;板簧公司、迅启蓄电池公司等相当一批企业产品则为江淮汽车配套。相比较芜湖、合肥两地,我市发展零部件产业集群不具有就近配套优势,此外,合肥、芜湖还拥有更多的科教资源,以及国家级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因此,我市在产业发展上要避免为合肥、芜湖边缘化,必须加强产业研究和规划,发掘相对优势,整合资源,强化服务,加快产业集聚,优化产业生态。

1、把握省内汽车企业整合的机遇,积极参与汽车零部件行业的重组。

国务院新近出台的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明确提出支持奇瑞进行区域性重组,奇瑞、江淮整合的呼声很高。江淮汽车公司董事长左延安认为整合可从制造资源、配套资源合作开始。整车企业在产品平台、发动机、零部件采购方面发展合作也是当前国际汽车工业合作的新潮流。奇瑞、江淮很可能先从零部件采购平台开始合作。对此,我市汽车零部件企业应早作谋划,以应对由此带来的零部件配套企业重组局面。从产业集聚上看,我市枞阳汽车零部件工业园距奇瑞、江淮总装线都在百公里左右,是零部件企业比较理想的集聚地。政府应重视这一工业园的发展,创造条件,推动全市资源的汇聚。借此扩大我市汽车零部件在省内配套的份额,尤其是扩大奇瑞汽车的配套品种。

2、把握国家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机遇,发展电动车配套产业。

市政府出台政策支持安达尔电动车发展,零部件配套应紧紧跟上。一是围绕安达尔电动车配套,在望江县周边发展电动车零部件产业集聚。二是大力支持迅启蓄电池公司的发展,以蓄电池为重点,发展电动车关键零部件,延伸电动车产业链。

3、强化园区功能平台建设,创造集聚引力。

相关工业园以特定目标客户或产品集聚,建设相对应的功能平台,如枞阳突出省内汽车厂配套为重点,市开发区发挥环新集团、船用柴油机公司龙头作用,以内燃机配套为重点,建设与之配套的销售、物流、技术开发、信息等功能平台,为园区企业服务,增强园区企业竞争力。

4、加强产业研究和规划,围绕发展战略开展产业指导和服务。

一是加强行业联系,积极参加省内汽车产业联盟的酝酿及成熟后的组建工作,争取相应位置。二是多层面建立与汽车生产集团联系和沟通的渠道、平台,从整体上建立**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与主机厂的战略联盟关系。三是搭建相关平台,促进技术开发。利用**获批国家火炬计划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的机遇,争取项目,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利用国外中小零部件企业陷身经济危机的时机,引进技术和人才;进一步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细化项目,将市政府与合工大等院校合作协议落实到企业,完善市校合作机制。四是着力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在担保上,财政贴息上向零部件重点企业倾斜。针对产业集群特点,积极探索金融创新,拓宽融资渠道,针对主板和创业板,分别精选企业和项目,推进有条件的车船零部件企业上市融资。

下载构建安康循环产业集群的几点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构建安康循环产业集群的几点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分析建议

    1.打造一个纺织服装产业基地。我区已被评为“国家级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和“国家针织服装名城”。下一步,我们要以产业规划为龙头,以昌东工业区和民营科技园为平台,以招商选资和......

    产业集群思考

    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战略模式 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已形成了许多“块状”产业,即相同的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形成专业化块状产业。如浙江绍......

    产业集群发展

    产业集群发展 一、集中一集聚一集群 (一) 集中 在集群发展的起始阶段——集中过程中,产业园区的政策环境要素和设施配套要素是吸引园外企业入驻的最大原因。 在此阶段,园内企业......

    浅谈旅游产业集群

    浅谈我国旅游产业集群摘要:本文论述了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和类型,通过论述旅游产业集群和我国旅游产业的关系,并指出旅游产业集群代表着旅游产业组织形式的创新,旅游产业集群的形......

    中国石材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和建议

    中国石材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和建议 一、我国石材产业集群的现状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我国的石材业在国内外市场的强力拉动下得到快速发展,据统计2006年规模以上企业的主营业务收......

    发展中心城市产业集群的对策建议(大全)

    发展中心城市产业集群的对策建议 2012-07-09 07:08:00 来源: 黑龙江日报(哈尔滨) 有0人参与 00 依据《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和《黑龙江省“十二五”规划》、黑龙江省第......

    关于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的建议

    关于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的建议徐益波当前,服务业是全球增长最快的行业,其中具有高科技含量、高层次智力人员、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力和高开放度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对湖北省县市发展产业集群的几点建议

    对湖北省县市发展产业集群的几点建议 目前我省县市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特点: 产业集群是产业与区域的有效结合,通过产业、产品及关联企业的聚集,产生聚集效应。目前,我省县市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