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陕西省安塞县民间文化产业发展调查
陕西省安塞县民间文化产业发展调查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2日 14:22
来源:《求是》期号:2006.14作者: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联合调查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各级财政要增加对农村文化的投入,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同时,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近年来,陕西省安塞县坚持把打造黄土文化品牌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抓手,按照“挖掘古老文化、发展现代文化、开发特色文化、形成文化产业”的工作思路,依托深厚的民间文化资源,创作演艺精品,开发文化产品,使黄土风情浓郁的安塞腰鼓、剪纸、农民画等民间艺术饮誉国内外,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乡亲们高兴地说:“黄土地飞出了金凤凰”。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强群众文化的生命力
地处陕北黄土高原腹地的安塞县,集全国“腰鼓之乡”、“剪纸之乡”、“农民画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县”和全省“民歌之乡”于一身,被专家称为“保留、传承中华民族古老民间文化艺术最集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之一”。安塞县依托这种优越的文化资源,全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取得了显著进展。构建文化服务网络。安塞县投资400多万元对县、乡、村三级文化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改造。一是狠抓县直文化事业单位建设。新修了县民间艺术团排练厅,扩建了县文化文物馆展厅,展厅面积已达2600平方米,2004年被文化部评定为国家二级馆。同时,将民间艺术团和曲艺队纳入财政拨款单位,创收部分用于改善团队福利和装备,从而稳定了艺术人才队伍。二是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先后建成了谭家营、西河口两个高标准综合性文化中心。12个乡镇文化站全部定编建制,并配齐了站长和专职工作人员。从1998年起,全县各乡镇用于文化站的经费每站每年均在3万元以上,中心站达5万元。三是重视村文化室建设。全县211个村文化室全部持牌管理,并有专人负责。真武洞冯家营、谭家营桃树湾、西河口山王河等一批以剪纸、农民画、腰鼓为主要内容的民俗文化村正在形成。
培养艺术人才队伍。从1979年至今,安塞县共举办“民间美术创作班”、“安塞腰鼓教练培训班”、“民间泥塑培训班”等28期,累计有1260多人参加
了培训,有力地推动了各类艺术人才的脱颖而出,涌现了曹佃祥、胡凤莲、高金爱、白凤莲、贺玉堂、解民生等民间艺术大师。2003年7月,安塞县对民间艺术资源进行了“拉网式”普查,共发现各类艺术人才3.4万人,骨干艺术人才6686人。在对艺术人才实行信息化管理的同时,又在全县中小学校全面开展腰鼓、剪纸、农民画和民歌进入体育课、美术课、音乐课、艺术课“四进”活动,为民间文化艺术的开发创造了广泛而坚实的人才条件。
搭建文化活动平台。安塞人自古就有“闹红火”的习俗,春节前后,几乎村村都自发地组织秧歌“沿门子”、正月十五“转九曲”等自娱自乐活动。安塞县因势利导,加大投入,年年组织各具特色的新春系列文化活动。近年来,安塞县全力整合艺术资源,举办了“安塞腰鼓大赛”、“陕北剪纸大赛”、“现代民间绘画大赛”、“陕北民歌大赛”、“黄土画派”写生等规模大、档次高、影响远的文化活动,特别是“陕北过大年”全国摄影黄金周及“安塞杯”摄影大赛,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摄影家,为扩大安塞的知名度搭建了平台。
推进民间文化资源优势转化,增强文化事业发展的影响力
安塞县牢固树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的工作理念,不断创新文化体制,繁荣文化创作,加强文化交流,全力扩大优势文化艺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
推进文化体制创新。1999年,安塞县组建了陕北地区第一家民间艺术团。2000年又成立了曲艺队,均实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体制。两个艺术团队互相辉映、互为补充,以鲜明的地域特色,活跃于国内外,全面展示安塞民间文化。2002年底,安塞县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文化建设、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决定》,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机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拉开了“经营文化”的大幕。随后,又成立了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制定下发了《文学艺术创作、表演、参展等荣获市级以上奖励的配套奖励办法》,着力培养文化领域的领军人物和专业人才。
促进文艺创作繁荣。多年来,安塞县始终坚持“抢救、挖掘、整理、研究、提高、发展”的工作方针,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引导文化艺术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创作出更多体现黄土特色、富有民俗风情、渗透
民族精神的优秀作品。县文化文物馆馆藏的各类民间艺术品和文物逐年增加,现已达2.16万件。《牛头》等30多幅农民画分获全国性奖项,100多幅农民画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农民画《金鸡展翅》被国家邮政局印制成全国发行的明信片。安塞县还高度重视民间文化艺术的研究整理工作,先后编辑出版了《安塞剪纸》、《安塞剪纸艺术》、《安塞民间美术专辑》(三册)、《安塞腰鼓》、《安塞雄风》(丛书)、《安塞业余作者文学作品集》等书籍,并建立了“黄土地摄影网站”。
加强文化艺术交流。风情浓郁的安塞特色文化历来为国内外群众所喜爱。县民间艺术团多次到德国、泰国、新西兰参加中国政府主办的“中国文化品牌”活动和“奥克兰新年灯会”。李秀芳、王西安、侯雪昭、樊小梅等20多位剪纸艺术家先后赴法、奥、美、日、菲、新等10多个国家剪纸献艺。“民歌大王”贺玉堂曾在广州、上海等地举办了个人专场演唱会,民歌新秀王二妮、韩军、刘春风、谢伟伟在全国民歌大赛上获奖。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竞争力
安塞县确立了“把文化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工作思路,积极重塑文化市场主体,精心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不断找寻文化产业开发与旅游业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全力做大做强与县情实际相适应、与文化法规相协调、与市场经济相对接的文化产业。
培育文化市场。本着“不断培育、发展、壮大现代文化市场”的原则,安塞县贯彻落实国家有关产业政策,积极扶持和鼓励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文化产业领域,逐步形成社会“办”文化的产业格局。民营的“文化产业开发公司”举办了三届“陕北过大年”摄影大赛,文学青年注册建立了“安塞在线”网站,民营企业办起了“黄土风情旅行社”,个体老板投资兴建了安塞标志性建筑“腰鼓楼”,建起了“黄土风情园”。“民歌大王”贺玉堂,“鼓王”高向成,剪纸艺术家李秀芳、王西安、侯雪昭等开办了“民间艺术之家”黄土风情旅游点。在安塞,腰鼓教练当起了民间文化经纪人,民歌手受聘于外地全年演唱陕北民歌的事情很多。
打造文化品牌。为了把文化产业真正培植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安塞县全面实施品牌战略,每年投入200多万元资金,积极开发文化产品,精
心打造以腰鼓为“龙头”,以剪纸、农民画、民歌为主体的特色文化品牌。为此,安塞县巧打四张“文化牌”:一是做大腰鼓王牌——以势取胜,追求威风凛凛,虎虎生风,精气神十足;二是做强剪纸金牌——古为今用,力求细腻逼真;三是做优农民画名牌——推陈出新,务必流光溢彩;四是做“靓”民歌品牌——以情动人,在唱出原汁原味上下功夫,打造具有核心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品牌。2003年,安塞申请注册了共21项111个种类的“安塞腰鼓”商标。现已开发出三大系列30多个文化产品,年创收80万元左右。2005年,由安塞县多方筹资创作的大型陕北民歌史诗《信天游》,连续热演53场,创收120多万元,成为陕北文化产业的著名品牌。
发展文化旅游业。历史文化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旅游业是文化产业开发的独特内容。安塞县着眼于延伸文化产业链和建立大文化市场,坚持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相辉映,紧扣“陕北黄土风情旅游”这一主题,衔接“延安红色旅游”这一热线,积极探寻旅游业发展与文化产业开发的最佳契合点。经过3年的发展,现已初步形成了以王家湾毛主席旧居为中心的革命传统教育游(北线)、以李家湾大棚蔬菜示范园为中心的生态农业观光游(中线)和以石峡峪张思德牺牲地为中心的爱国主义教育游(南线)三条线路。
安塞县民间文化产业发展告诉我们:只有坚持政府主导,才能聚集力量,做大文化产业,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只有动员群众广泛参与,才能实现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只有加大社会投入,扶持非公有资本投入文化产业开发,才能不断壮大文化市场;只有打造品牌,创造性地生产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演艺精品,才能不断扩大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商品率。
第二篇:淄博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调查
关于淄博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
文化产业是国际公认的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朝阳产业,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及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目前,文化产业正以科技人文、绿色低碳、高附加值的优势,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新亮点,成为一些城市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淄博作为古齐国故都、齐文化的发祥地,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百年发展史的城市。今天,正面临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如何借助工业结构调整,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成功嫁接文化产业,这既是经济发展的新机遇,也是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因此十分有必要对淄博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做深入的调查和分析。
一、目前发展现状简介
淄博是齐文化的发祥地,世界足球的发源地,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的故乡,被誉为“齐国故都,聊斋故里,陶瓷名城,足球故乡”,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全市拥有190处市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00多个群众文化活动组织,10余个节庆文化品牌,是“中国琉璃之乡”、“中国花灯艺术之乡”、“民间艺术表演之乡”、“民间鼓乐之乡”。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我市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必要的载体和基础条件。2009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61.23亿元,比2007年、2008年分别增长51.22%和23.19%,占全市GDP比重为3.15%,文化企业2000多家,从业人员近20万人,城乡居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分别为1550元和528元。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印刷发行、文化艺术、网络传媒、机制纸及纸板制造、手工纸制造和工艺品及收藏品销售等重点行业,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初步形成了主业突出、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
(一)广播影视方面。淄博广播电视台的淄博人民广播电台,包括新闻、生活、交通、音乐4个频率;淄博电视台,包括新闻、生活、商务、影视、文艺以及付费频道7个频道;移动电视包括交通生活、新闻综合2个频道;全市60个电影放映队,加上三条院线,形成数字、巨幕、立体动感影厅和五星级影院,年均票房收入达1700万元。
(二)文艺演出方面。歌剧舞剧院、五音戏剧院、京剧院及聊斋俚曲剧团等齐文化专业演出团体10余家,800多个群众文化组织,拥有五音戏、鹧鸪戏、俚曲等10余个地方剧种。围绕悠久厚重的齐文化,创作生产了京剧《保鼎记》、《马夫掌鞭》、《颜文姜》,图书《齐文化与先秦地域文化》和电影《画皮》、电视连续剧《王渔洋》、大型乐舞诗《齐风韶韵》等一批反映地域文化、体现淄博风格的精品力作,一批以齐文化为题材的剧目正在创作中。我市现有淄博市歌剧舞剧院、五音戏剧院、京剧院及聊斋俚曲剧团、淄博市话剧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民间剧团59个,群众文化组织800多个,拥有五音戏、鹧鸪戏、俚曲等10余个地方剧种。围绕悠久厚重的齐文化,创作生产了京剧《保鼎记》、《马夫掌鞭》、《颜文姜》,图书《齐文化与先秦地域文化》和电影《画皮》、电视连续剧《王渔洋》、大型乐舞诗《齐风韶韵》等一批反映地域文化、体现淄博风格的精品力作,一批以齐文化为题材的剧目正在创作中。,获多项全国奖、省级奖。面向市场营业演出年均5000多场次,观众300多万人次,年收入4000多万元。
(四)文化娱乐市场方面。全市现有歌城24座,歌厅1039个,舞厅43个,音乐茶座32个,从业人员16000多名,年收入近7亿元。音像制品零售、租赁、放映点469个,从业人员近3000名,收入近7000万元。网吧600个,从业人员3400多名,收入1.6亿元。
(五)文博会展方面。全市现有馆藏文物202681件,历史人文资源314处,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8处。全市登记造册的古玩市场共有6家。“中国淄博(国际)陶瓷博览会以及饮食文化节”、“国际齐文化旅游节”、“传承齐风、面向未来”齐国历史剧展演活动和孝文化节等节庆活动的成功举办,有效推动了会展业的发展。
(六)报刊业方面。我市现有全国刊号报刊15种,淄博新闻网站1个,有43种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全市15种报刊期发行量己达55.61万份,年主营收入近2.04亿元,其中发行收入2263.6万元,广告收益10853万元,其它收入7300万元。全市43种内部资料期印刷量达12.6万份。
(七)印刷发行业方面。我市印刷企业分三级管理,省新闻出版局直管三大厂,市新闻出版局管理市属印刷企业共214家,区(县、市)文体局管理其它印刷企业200家和打字复印企业400余家。其中有国家定点出版物印刷企业87家,占全省(163家)的一半以上。国营书店在图书市场中仍占主导地位,现有6家大型民营书店,软件店由2000年的120多家精减至现在的62家。全市现有报刊批发市场两个,销售报纸200余种、期刊300余种。
(八)旅游业方面。我市现有景区点30余处。其中,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5处,国家2A级旅游景区1处,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两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三处。现有旅行社232家,其中:国际社18家,国内社214家。现有持证导游员3000多人。另有旅游星级饭店91家,其中:五星级3家,四星级11家,三星级45家,二星级32家,年接待入境旅游者22.6万人左右,国内旅游者1825.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195亿元。
(九)其它文化企业方面。我市现拥有广告企业952个,文化艺术品收藏企业30个,文教办公用品销售经营商店312个,乐器经营商店108个,工艺美术字画制作销售点126个,礼品制作销售公司232个,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年收入近80多亿元。
二、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优势
(一)我市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我市现代工业发展已有百多年的历史,期间历练和沉淀形成了厚重的工业文明。目前正处在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由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粗放型向集约型、高附加值经济增长方式升级、转变的关键时期,特别是近几年工业结构调整和改革发展都在往深层次中寻求突破,面临着大量的知识智力向文化产业转型。根据欧美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的经验,处在工业化转型时期的城市,正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大好机遇期。
(二)丰富的人文资源为发展文化产业奠定了基础。齐文化、聊斋文化、商埠文化、陶琉文化、渔洋文化、黄河文化、孝文化,以及孟姜女、牛郎织女传说文化、地区五音戏文化、饮食文化、蹴鞠文化等十几种文化相映成辉,8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山东省居第二位),10多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00多个群众文化活动组织,10余个节庆文化品牌,是淄博发展文化产业的前提条件。作为齐文化的发祥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淄博历史文化可圈可点。临淄为春秋五霸之首齐国的故都,因齐国最早兴起蹴鞠运动,临淄被国际足联认定为世界足球运动起源地。齐文化以其开放、务实、创新,以及兼容并蓄的特质,成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淄博历史上曾产生过许多著名人物,姜太公、齐桓公、管仲、晏婴、孙武、左思以及清代著名文人蒲松龄、赵执信、王渔洋等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东部齐国故城文物浩繁,有“地下博物馆”之称;中部有《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的故居;南部拥有鲁山、原山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开元溶洞、樵岭前溶洞、沂源溶洞等绵延数十里的溶洞群以及“沂源猿人”遗址和齐长城遗址;西部百年商埠重镇周村,有“天下第一村”之誉,还有被誉为“北国江南”的马踏湖、大芦湖。这些,使淄博成为环渤海地区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文化资源的富矿区。
(三)巨大的知识积淀和人才积累。我市工业化的发展过程,造就了大量的知识型人才,构成了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基础。我市工业发展历史悠久,门类众多,涉及行业和产业多,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型产业工人和科技创新人才。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高科技产业的崛起和快速发展,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丰富和提高了我市的人才层次和水平。
(四)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水平打造了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基础。从2000年我市国民生产总值过千亿元以来,至今,我市的GDP是连年快速增加。经济学家认为,人均达到1000美元GDP的时候,第三产业占GDP总量应在40%左右,其中文化类产品产值所占比重也应随之大大增加。生活水准将会从过去的温饱型转向精神消费型,这个时候精神消费商品就会升级,文化产业就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2007年淄博市GDP达到1945亿元,人均GDP达到6500
多美元,但是文化产业增加值仅有3.15%,相对偏低,所以,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巨大潜力。
(五)大量的文化艺术人才储备。我市每年大量考进考出的艺术类人才成为我市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的人才储备。据统计,从2002年以来,我市参加高考艺考报名和录取的学生占全省的比例均在10%左右,2006年以来,我市艺考报名的学生超过10000人,每年被各类院校录取的接近6000人。大量的艺考生高等教育毕业后,除了一少部分专业类拔尖的考生流到外地外,返回就业的艺术考生占到80%以上,随着艺考热的持续生温,这个数字还要继续增长。这些专业人才作为淄博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有生力量和后备军,将为我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六)丰富的文化与经济资源联姻形成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在优势。一百年来工业发展形成的经济总量优势,丰富的人文资源,大量的知识积淀,丰厚的人才储备,形成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优势。从近几年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增量上来看,文化产业潜力巨大,可持续能力强劲,后劲充足,涌现出了山东世纪天鸿、鸿杰印务、荣宝斋等一批强势发展的文化企业。荣宝斋淄博分店,是全国唯一的一家分店,据悉,这个具有300多年历史的文化品牌企业,曾在国内多处发展,但业绩均不理想。而天鸿书业等民营文化企业,过去曾在其他的城市发展,但是,囿于经济基础、人才积累等条件的所限,后续乏力,而一迁到我市,如鱼得水,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
综上所述,淄博市把文化产业作为全市经济的新支柱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条件业已成熟,在新一轮的产业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应抓住机遇,在规划立项、资金投入、政策保障、机制激励等方面,制定具体的落实措施,迅速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第三篇:如何发展文化产业
一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发展文化产业,也要与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样,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
二要积极主动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要围绕培育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依法运营的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区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同特点,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要鼓励非公有资本依法进入文化产业,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发展。通过改革,不断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营造有利于发展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三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要确定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门类,推动国家数字电影制造基地建设、国产动漫振兴工程、“中华字库”工程等一批具有战略性、引导性和带动性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加快发展和集约化经营。主要包括:发展影视内容产业,提升生产能力,增加数量,提高质量,满足多种媒体、多种终端发展的需求;推动出版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从主要依赖传统纸介质出版物向多种介质形态出版物共存的现代出版业转变,从主要依赖区域性市场向综合开拓国际国内市场转变;发行业重点发展连锁经营、现代物流和网络书店等现代出版物流通系统;印刷复制业重点发展高新技术印刷、特色印刷和光盘复制业;广告业要扩大规模,提高媒体广告的公信力;演艺业要发展演艺经纪商,加强演出协作网络建设;娱乐业要重点发展电子娱乐业,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健康向上和技术先进的新型娱乐方式,创新娱乐业态;文化会展业要发展各类综合及专业文化会展,重点支持覆盖全国并有国际影响的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产业要发展以数字化生产、网络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内容产业,加快发展民族动漫产业。
四要增强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目前我国文化产业总体规模还比较小,文化产品的进出口存在很大逆差,文化及相关产业创造的增加值还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约3%,而西方发达国家这一比重普遍高于10%。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创新文化“走出去”的形式和手段,实施“走出去”重大工程,培育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提升我国文化产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积极推动中华文化面向世界、走向世界。
第四篇:陕西省西咸新区体育文化产业发展论文
摘要:体育文化产业是否有着较高的竞争力,与体育文化产品在文化市场中的份额大小有着密切关系,其占有份额也关系着体育文化自身的影响力。可以说,提高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实力,也为实现体育文化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基于此,浅谈陕西省西咸新区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并提出促进陕西省西咸新区体育文化产业快速稳定发展的对策,以期能够给相关行业带来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陕西省;西咸新区;体育文化产业;类型;发展建议
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发注重追求新的生活方式,但却轻视了传统体育的发展,这样就造成了很多传统体育项目不能继续传承,而这就直接影响了传统体育项目的健康稳定发展。所以,如何才能促进我国传统体育项目发展,这是我国社会各界人们都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一、陕西省西咸新区体育文化产业的几种类型
1.体育健身娱乐业。在陕西省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下,人们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体育健身娱乐业也得以快速发展起来,市场需求也随之扩大。陕西当前有很多规模不
一、层次不一的修身娱乐健身场所,这些场所不但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广大公众对于体育健身、娱乐休闲等实际需要,而且也整合了产业结构,扩大了就业面。2.体育赛事表演业。陕西体育场有着“超白金市场”的美誉,可见,陕西省体育事业的繁荣性。我国足球超级联赛每年都会吸引很大一批观众,促进了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的发展。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环中国自行车赛等等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使陕西省正式成为了以篮球以及足球定级赛为主的竞赛表演市场,不但极大地丰富了陕西省人们群众文体生活,而且也大大促进了陕西省体育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在前几年,陕西卫视与陕西地方企业,以转让股权方式将广东日之泉足球俱乐部进行实力收购,大大促进了陕西地区的足球体育事业发展。在体育赛事版权贸易交际水平的日益提高下,陕西足球俱乐部的发展不但为推动了陕西地区体育事业的迅猛发展,而且也为体育文化产业链融入了新的鲜血。3.体育用品销售业。在陕西最为著名的体育用品销售企业便是陕西恒发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其在20世纪末期由几位高等院校青年学生创办建设,主要销售体育用品,通过体育运动项目器材日益扩大到体育运动各大行业中。当前,其投资开发经营管理的“陕体运动商城”,可以算得上陕西省最大的体育运动商城,其中包含了旅游项目、体育项目、科技项目等等,是陕西省一座综合型的体育文化中心。4.体育出版业。陕西省云集着我国很多高校教育资源,被称之为“教育大省”。但在地域环境的约束、经济文化的约束下,陕西省当前在硬实力建设水平还有待于提高。受到教育大省这一实际影响,陕西拥有着很多出版社,如陕西人民出版社、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等等,但这些出版社都是独立的,彼此之间并不合作,这样就造成体育类出版物极少,很多质量高的体育类出版物也在省外流失。NBA球赛以及转播的三大网球赛事等,为我国发展带来了空前的经济利润。陕西应充分发挥自身文化教育资源优势,对各种力量进行整合,为全国体育赛事转播音像制品以及书刊做好各项基本工作。
二、增强陕西省西咸新区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实力的建议
1.颁布相应的政策法规。陕西应结合相关文件政策,加大力度转播体育文化产业职能,出台可以促进陕西稳定长效发展的政策法规。可在实施简政放权中,减少管理微观事务,推行政企分开、政社分开,如加大速度促进体育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发展,由体育社会组织承担和负责可以由体育社会组织负责的公共服务和事项。2.加强体育文化产业从业者素质培养。对于体育文化产业之间的竞争而言,其实就是体育人才的竞争。想要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就必须要培养大量的体育人才。陕西省拥有着50多所高等院校,应对自身的教育优势充分发挥,积极与体育院校合作,构建与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有关的体育专业,培养体育文化产业所急需的体育人才,造成一批体育文化产业的促进者,并重视引进层次高、水平高的创意人才,营造良好、和谐的人才发展气氛。3.充分利用和挖掘陕西体育文化。在促进陕西体育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应结合陕西实际情况,防止出现同质化竞争,注重建设陕西省体育文化,并充分挖掘和利用体育文化。在陕西重点扶植传统体育产业项目;在陕北注重以汽车拉力赛以及沙漠旅游为特色的竞技体育表演项目;在关中重视扶持以休闲体育产业为主的健身项目。进而可以从根本上形成联动全省的体育文化产业格局,形成充满活力并具有较高魅力价值的陕西文化品牌,从而促进陕西体育文化走向新的发展。4.体育赛事的举办应凸现地域特色。当前,陕西普遍缺乏高端型赛事。上文所说的那些大型体育赛事,都是通过资源优势举办的高端型赛事,从而吸引了全国各地乃至其他国家人民的参与,促进了本地体育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在这些国际赛事的举办下,打造了我国影响力较高的赛事活动,构建了陕西省体育文化产业国际话语权平台。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借助秦岭的人文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与有关企业积极合作,选择一大片干区,构建山地体育运动精品型线路,真正意义上提高我国陕西体育文化产业的知名度。
三、结语
综上所述,陕西省西咸新区传统体育文化有其特殊的价值,应让人们多了解我国陕西传统体育项目起源与实际发展情况,并大力发挥西安运动项目中的开智、健身以及娱乐等效能,在促使本地区现代人们充分了解传统体育基础上,也能够让其他国家朋友了解和认知我国陕西传统体育文化。另外,在发展我国陕西省西咸新区传统体育文化产业过程中,我国可借鉴和学习其他西方国家的经验和做法,但不能盲目地借鉴和学习,而是需要结合我国国情与陕西体育文化实际发展情况,有目的地借鉴,进而来弥补我国陕西省西咸新区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中的不足。
参考文献:
[1]张铖,陈颇.我国体育产业核心竞争力模糊综合评价体系的理论构建与实证[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9):89-90.[2]由文华,钟勇.基于文化多样性的陕西省体育旅游发展策略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2):33-34.[3]静铁.陕西省秦岭北麓发展体育旅游的SWOT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2,(2):45-46.
第五篇:镇江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调查问卷终稿
文化产业发展调查问卷
尊敬的先生/女士:
您好!由衷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认真填写本问卷。
本次调查目的是进一步了解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和发展需求,以便政府相关部门
更好的发展文化产业,为企业和人才发展提供更好的政策与服务。请您支持我们的调研。对您所反映的信息我们将严格保密,且只用于政策研究。
一、基本数据
1.您的性别()A男B 女
2.您的年龄()
A. 18岁以下 ;B.18—24岁C. 25—35D.35—60E.60岁以上
3.您的学历()
A.小学 B.初中 C.高中D.大(中)专E.本科以上
4.您的年收入
A.无固定收入B.10000元以下C.10000---25000元D.25000---40000元
E.40000—80000元F.80000元以上
二、镇江市文化产业消费现状调查(请在对应选项序号上面打√,或填写选项)
5.您平时都参与(或消费)哪些有关文化产业项目
A.音像 ;
B.书报刊;
C.演出市场 ;
D.有线电视;
E.看电影 ;
F.网吧;
G.电子游艺;
H.文艺培训 ;
I.广告传媒;J.影视音响制作 ;K.工艺品 ; L.文化酒吧;M.印刷;T.文物(非遗)市场;U.电脑软件设计或动漫设计;V.有偿文艺创作;N.歌舞厅(卡拉OK);W.有关网站文化服务或O.温州鼓词.P.新闻出版;R.琴行;S.书画市场;浏览;X.数字电视;Z.其他
6.您目前以下几个项目开销中,按序排列前三的是:1、2、3、A.新闻出版产品(新闻、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
B.广播电视电影产品(广播、电视)
C.文化艺术产品(文艺创作与表演、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纪念馆、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艺术培训)
D.文化信息传输产品(互联网信息服务、增值电信服务、广播电视传输服务)F.文化创意和设计产品(广告服务、文化软件服务、建筑设计服务、工程勘察设计、专业设计服务)
G.文化休闲娱乐产品(景区游览服务、娱乐休闲服务、歌舞厅、电子游艺厅娱乐活动、网吧活动、其他室内娱乐活动、摄影扩印服务)
H.工艺美术品(工艺美术品、雕塑工艺品、金属工艺品、漆器工艺品、花画工艺品、天然植物纤维编织工艺品、抽纱刺绣工艺品、地毯、挂毯制造、珠宝首饰及有关物品制造、园林、陈设艺术及其他陶瓷制品、首饰、工艺品及收藏品)7.您与您的家人平均每人每月在文化项目方面的消费()
A.100元以下;B.100—500元;C.500—1000元;D.1000—2000元;E.2000—3000元;F.3000—5000元;H.5000元以上.8.您认为文化产业以怎样的模式最吸引你的眼球?
8.您是否到镇江旅游过?
8.您认为镇江最突出或者最有名的文化有哪些()(1)吴文化;(2)三国文化;(3)南朝文化;(4)宋元文化;(5)民国文化;(6)宗教文化;(7)漕运文化(8)饮食文化(9)军事文化(10)金山文化(11)书法文化(12)北固山文化(13)南山文化
(14)茅山文化(15)宝华山文化(16)金山湖文化(17)焦山文化(18)渡口文化(19)张云鹏故居(20)昭关石塔(21)观音洞(22)就生会古琴文化(23)白蛇传(24)醋文化(25)扬剧(26)秦淮灯彩
(27)封缸酒酿造技艺(28)董永传说(29)谷人文文化(30)牛郎织女(31)刘备招亲(32)梁红玉击鼓战金山(33)梁祝(34)竹编(35)剪纸(36)面塑(37)石雕(38)桃花(39)扎染
(40)烙铁画(41)其他
9.若第八个问题中所列的文化发展成为消费产业,您最有可能消费的类型是哪种? 10.第八题中所列的文化中让您最难忘(或最感兴趣)的三类是什么? 11.你希望你所难忘或者感兴趣的文化未来发展的文化行业方向是:()
A.新闻服务B.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C.广播、电视、电影服务D.文化艺术服务E.网络文化服务F.文化休闲娱乐服务G、其他文化服务H、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I、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
镇江市文化产业发展第二次考察所需材料清单
一、相关文件
1,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单位(市)实施意见 2,基层文化活动补助办法 3,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4,乡镇文化站建设补助办法 5,优秀文化人才,文艺精品奖励办法 6,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用地规划审批办法 7,部门乡镇文化建设联动责任考核办法 8,文化投入逐年递增机制 9,建立完善各类文化发展基金 10,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改制意见
11,促进民营文化企业转型发展的若干意见(办法)(如民营剧团,鼓词音像制作发行等)12,加强对文艺培训市场,文物市场,书画市场,文化(音乐)酒吧归属管理引导的实施
方案。
二、文化人才相关材料
(一)镇江文化人才政策
1、国办编制文化行政企事业干部职工;
2、村居文化管理员队伍;
3、民间文艺人才及各单位的文化活动组织领导人才;
4、非遗传承人;
5、文化产业服务经纪管理人才;
(二)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镇江的做法)
1、农村文化数据填报网络体系;
2、“二馆一站” 文化服务网络
3、文物网络平台;
4、博物馆、民间文化名人纪念馆网络;
5、非遗网络平台
6、村(社)区文化服务网络;
7、“2131”数字电影网络
8、其他
(三)文化产业服务网络
1、广播电视传输服务;
2、娱乐(酒吧)行业;
3、网吧行业;
4、印刷行业;
5、工艺品行业;
6、音像图书出版发行网络;
7、演出经纪市场网络;
8、电影市场网络;
9、其他
七、其他重点调研项目:
(一)关于演出市场:
一是全市有多少个戏台,固定投资多少,出资形式如何,全市戏台数占全市900个行政村的比例多少;
二是每个戏台平均每年接了哪些个剧团,演出多少场? 三是全市全年的戏金消费有多少? 四是镇江的老百姓最喜欢看什么戏?
五是以戏台为主的中心村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活动开展情况如何?
六是老百姓最希望政府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上做些什么工作,在哪些方面给予政策上或经济上或文艺人才、文化设施物品等的扶助? 七是农村演出市场有哪些人才:
1、演出经纪人才;
2、演艺突出人才;
3、组织领导人才等
(二)、关于镇江文艺培训市场:
一是全市有多少个文艺培训点(机构场所单位师资),形式内容如何? 二是镇江市民或其子女最热衷于哪些文艺培训,参与哪些文艺活动? 三是通过什么手段办法或环境让镇江市民对之情有独衷的?
四是镇江市民最希望政府对文艺培训市场做哪方面的引导管理工作,在哪些方面给予政策上或经济上扶助?
五是镇江文艺培训市场有哪些人才:
1、培训经纪人才;
2、教学水平突出人才;
3、才艺突出人才;
4、组织领导人才等。
(三)文化投入固定资产重点项目调研
1、艺术表演场馆;
2、图书馆与博物馆;
3、民间文化名人纪念馆;
4、农村文体设施投入(乡镇级与村居级)
5、娱乐场馆或网吧更新设施设备投入;
6、广播电视传输服务;
7、印刷行业更新投入(计入企业投入);
8、工艺品设备投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