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开展阳光审判促进司法公正
开展阳光审判促进司法公正
中共河津市委政法委
河津市人民法院
河津市是山西省率先进入全国经济百强的县市,地方经济活跃,社会发展迅速,但带来的问题和矛盾却十分突出,主要是极个别经济利益集团渗透腐蚀政治领域和司法领域,导致个别执法人员徇私舞弊,贪赃枉法,办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严重影响了司法的公正和文明。如何从根本上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制约司法权力滥用,一直是我市政法系统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的课题。
2005年全国政法系统开展了“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专项整改教育活动,河津市人民法院经过认真查摆问题,深刻分析原因,广泛征求意见,本着“干什么,练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结合法院近年来自身实际,紧紧围绕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积极实践,认真开展了阳光审判活动,对法律规定公开审理的案件,全程录像,每周在河津电视台播出一期,每期一案,让法官走近百姓,让法律贴近群众,广泛接受社会监督,从源头上遏制了司法不公现象,并且有效地促进了法官素质的提高,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一、开展阳光审判,规范审判秩序,创立公正、高效的审判机制
“暗箱操作”是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之一,影响了法院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为切实根除这一“顽疾”,河津市人民法院积极开展阳光审判,强化庭审功能,强化当事人举证责任,强化合议庭,强化合议庭职能,使当事人有话说在法庭、有理讲在法庭、有证举在法庭、法官查清事实在法庭,依法保护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他们的具体做法主要有:
一是举办庭审观摩。针对有些法官不按时开庭,庭审程序不规范,庭审用语不严肃,开完庭后不及时合议,宣判不公开等问题,河津市人民法院为保证阳光审判质量和社会效果,首先对16名主审法官进行了为期八天的庭审观摩,让法官在大庭广众之下,展示各自的审判业务水平,对一些有影响的疑难案件进行公开审理。每次开庭院里都邀请了市人大
代表、政协委员、老干部和执法执纪监督员参加旁听,从旁听席中随机抽查,让旁听人员对法官审判时的形象、业务熟练程度、驾驭庭审能力等方面进行评议,并让分管院长和庭长进行庭后点评和经验交流,使大家看到自身的不足和差距,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质,为开展阳光审判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实行阳光审判。自2005年8月以来,河津市人民法院在阳光审判过程中,一直要求审案法官做到“五公开”、“四规范”,五公开即:当庭质证公开、当庭认证公开、当庭审判公开、当庭宣判公开、当庭释法公开。四规范是:庭审程序规范、庭审用语规范、合议庭评议规范、判决说理规范。通过公开庭审,真正使群众感受到案件审判的公正与透明。案件审理的过程也是人民法院宣传法律的过程,更是广大群众学法、懂法、受教育的过程。当庭宣判使法院的全部诉讼活动公示于法庭,杜绝了“暗箱操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诉讼外因素对审判活动的干扰,增加了法庭审理的透明度,使当事人对法院公开执法有了直观的了解,进一步提高了对法院裁判的满意度。推行当庭审当庭判的做法,克服了过去“审者不判,判者不审”和层层把关的做法,落实了主审法官、独任审判员和合议庭的职权,进一步调动了审判人员的办案积极性、主动性,其办案质量意识、效率意识明显增强。今年,该院让各业务庭庭长、副院长、院长公开进行庭审观摩,让优秀法官当评委,大力开展“官教兵、兵教官”活动,目的在于解决各级领导光说不练的作风,把有限的审判资源合理得到利用,充分发挥了各业务庭长、副院长、院长的职责。
三是实行判后释法。这是河津市人民法院在推行阳光审判改革中的又一大创举。改变了过去判案即结束、不服就上诉的做法,为了使双方当事人在案件宣判之后,使赢者堂堂正正,输者明明白白,该院创造性地实施了判后释法制度。即所有审结的每一起案件,审案法官在宣判后,都要就案件查明的事实、认定的证据、适用的法律及时向案件当事人进行合法、合情、合理的说明,这虽然增加了审判人员的庭后工作量,但却化解了当事人的心理矛盾,达到了案结事了、息诉罢访的目的。一些当事人对判决不服,往往是由于对判决的法律依据了解不清,对法理概念懂的较少,因而盲目上诉,上诉不成又盲目上访,通过判后释法使当事人赢得明白,输得心服,起到了息诉罢访之目的,体现了司法为民的人
文关怀。去年九月份,河津市政协委员视察该院工作时,称赞“阳光审判”是河津的“今日说法”。
四是开展法官下访解民忧活动。河津市人民法院积极转变工作作风,以社会和谐为己任,在开展阳光审判过程中,针对农村当事人文化素质较低,法律意识淡薄,婚姻家庭纠纷中调解和好案件容易出现反复的实际,办案人员及时下访,督促当事人履行法律判决,并通过电话联系或登门看望等形式,及时了解他们思想、生活状况,促使各方更好地履行家庭义务,促进家庭和睦。特别对个别缠诉当事人,办案人员会同代理人及其亲友一起上门做思想工作,使当事人充分理解和信任法院的判决,主动息诉罢访。
五是开好发还改判案件分析会。对典型重大发还改判案件,再审中发现的带有普遍性和重大的案件质量问题,他们及时召开案件分析会,个别问题突出的直接点到承办法官,分析原因,查找失误,及时纠正,防止类似问题再度发生。通过对典型的重大改判案件,进行具体剖析,并由承办法官写出专题自查报告,从而收到纠正一件个案,发现一类问题,启发全体法官的效果。近三年来,全院共发布以上两类案件质量责任追究通报5期,在法官中引起很大震动。
实践证明,实行阳光审判,既能广泛接受社会各界对法官审判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的直观监督,使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案件判决的公开的透明。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诉讼外因素对审判活动的干扰,有效地杜绝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遏制司法腐败;既能提高审案法官的司法水平和驾驭庭审的能力,又能提升法院裁判的公信度。“阳光审判”专题节目播放两年来,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广大群众对这一专题节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阳光审判可以真正把案件开庭到宣判每一个环节都致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致于社会各界的监督之下,真正体现了公开透明和公正。
二、开展阳光审判,预防司法腐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一是从源头上确保了法院审判的独立,维护了案件审判的公平公正。法官们普遍感觉到,实行阳光审判以来,在法庭上胡搅蛮缠的少了,托关系、说情的人少了,法官和当事人误会也少了,审判、执行起来也容易得多。
二是阳光审判确保了案件的质量,提高了司法效率。郭某借张某1.5万元开店经商长达12年不还,庭审中慑于电视播放后对其经营信誉的影响,当庭主动要求调解,并很快履行了债务。阳光下的审判,使法院在群众中的公信力节节攀升,相当一部分民事和经济纠纷案件都在庭前或庭审中调解了。
三是阳光审判促使法官提高了素质。为了使“阳光审判”成功播出,法官们常常在庭前做很多细致的准备工作,有的在开庭前一天还进行预演,当晚又分析案情到深夜。刑事审判一庭王军同志说:“参加阳光审判活动就好像应对“突发事件”,这就激励我不断学习,不断提高驾驭庭审能力。”
四是阳光审判是防止司法腐败的“杀手锏”。一位律师认为,参加河津法院的“阳光审判”,没有精神压力,不用担心法官偏张向李,只要根据自己的证据为当事人力陈理由就是了。河津市委书记崔克信在一次大会上说“‘阳光审判’的公开透明,从制度上遏制了法官不敢也不能滥用职权。法院所办的每一起案件都要经得起社会的评论,经得起反对者的质疑,经得起执纪执法部门的查处,也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五是阳光审判是普法教育的有效手段。河津市法院在案件审判后,对案件相关法律规定所进行的通俗易懂的解读,使老百姓深受其益。一位河津市民说,《阳光审判》她每集都看,因为都是身边的人,身边的事,现身说法让她知道了什么是合情不合法,什么事可为不可为。
运城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一位领导讲,河津法院的《阳光审判》采用全程录像,并且选择典型案件在电视台播放,这在全国来说尚属首例,也是规范司法行为最成功的庭审改革。河津市人民法院的“阳光审判”活动先后被《新华社内参》、《法制与新闻》、《山西日报》、《山西晚报》等多家新闻媒体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关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山西省委政法委充分肯定了河津市人民法院“阳光审判”的这种做法。目前,河津市人民法院正在筹办“阳光审判”网站,提出了进一步完善长效机制的更高要求,并开启了院长电子信箱,决心将“阳光审判”作为一个工程去筹划和打造,进一步使“阳光审判”更具典型性、教育性和引导性。
三、开展阳光审判,探索深层课题,不断解决审判实践中的相关问题
河津市人民法院开展阳光审判活动两年多来,受到了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称赞和认可,但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案法官和干警对阳光审判思想认识还不很到位。个别干警由于思想有偏见,对阳光审判产生抵触情绪,有的人认为这样做是切断了法官的关系网,感到以后生活中不好处事;有的认为别的单位想办法“遮羞”,我们却来个主动“露丑”,把法官的一些不规范行为直接暴露给广大群众,感到面子上过不去。
2、落实阳光审判规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还不到位。我们按照法律规定,制定了阳光审判运行管理制度,但在执行过程中仍有个别法官由于受人情、关系,甚至金钱的干扰打“擦边球”,回避阳光审判。
3、审案法官的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当庭宣判的要求。个别办案法官庭前准备不充分,对案情熟悉不够,业务不精,庭审中照本宣科,审判方式不灵活,死板硬套,使阳光审判缺乏应有的活力,给人一种走过程的感觉。
4、阳光审判的形式不灵活。所播出的阳光审判专题节目全部是庭审内容,缺少以案说法,阳光执行,巡回开庭、听证会等内容,形式单一。
开展阳光审判,让案件的整个审理过程置于群众的监督下,杜绝了暗箱操作,遏制了司法腐败,是庭审改革的成功之举,有极其重要的司法实践价值和推广应用价值。
第二篇:审判作风与司法公正
审判作风与司法公正
滕一龙发布时间: 2002-03-04 08:07:44 内容提示:
审判作风建设是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法院的公正形象。审判作风作为法官在审判工作和司法实践中一贯表现的态度和行为,涉及法院工作的方方面面,本文试就审判作风的基本涵义及在思想、态度、工作和形象等表现层面并就改进和加强作些探讨。
€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是指导党的作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也为我们加强审判作风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人民法院要深入贯彻六中全会精神,把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落实到审判工作中,就要紧密联系法院实际,培育优良审判作风,全力维护司法公正。
一、充分认识加强审判作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1.审判作风建设是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法院作为党领导下的国家审判机关,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宪法和法律赋予的重任,同时,人民法院的各项工作也只有始终坚持和接受党的领导,才能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确保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审判工作中的正确贯彻执行。因此,审判作风是党的作风在审判工作中的
具体反映和体现。人民法院审判作风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党的作风的好坏,加强和改进审判作风建设,是人民法院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必然要求。我们只有站在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高度,正确认识审判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增强培育良好审判作风的自觉性,才能更好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法院的神圣职责。
2.审判作风关系到法院的公正形象。审判作风是反映法院工作和队伍建设的一个综合性指标,是衡量审判质量和效率的一个关键性因素,也是人民群众对人民法院作出客观评价的最直接的衡量标准。法官的基本职责是裁判案件、惩罚犯罪、定纷止争。在这个过程中,法官的公正独立与人格公信,直接关系到司法职能的发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如果一个法官作风拖拉,工作粗糙,庭审中心不在焉,即使案件的最终裁判结果实体和程序上都无可非议,但当事人仍然会因为法官在审判作风上存在问题而认为不公正,这就说明一个法官的形象,直接影响着案件的实体公正和形象公正。因此,审判作风的好坏,关系到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法制权威的信心,关系到公正与效率。从法院自身来讲,除个别案件的实体、程序确有瑕疵外,审判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客观上已成为社会各界、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反应比较集中的一个问题,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正确的审判工作指导思想的贯彻,妨碍了审判工作的质量、效率和效果。这
充分说明,审判作风并不是法官个人的行为,它代表的是法院的司法形象,审判作风有问题,足以使人民群众对法院的裁判是否公正产生合理怀疑。所以,我们要从确保司法公正和提高司法效率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审判作风的紧迫性,通过狠抓审判作风,使广大法官在审判工作中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进一步增强转变审判作风的自觉性,自觉从人民满意的地方做起,从人民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以形象公正确保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使六中全会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要求落到各项审判工作之中。
二、正确把握审判作风的基本涵义
作风是指人们在工作或生活上一贯表现的态度、行为。由此可知,审判作风是指法官在审判工作和司法实践中一贯表现的态度、行为。审判作风涉及法院工作的方方面面。从审判流程来说,它反映在立案、排期、庭审、执行、信访、接待等每一个具体的环节之中;从工作范围来说,它反映在法院每一个工作岗位、每个工作人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从工作时间来说,它不仅体现在8小时之内,同时也体现在8小时之外。法院工作人员8小时以外发生的问题,人民群众仍然把它与法院的审判作风联系在一起。因此,加强审判作风建设是一个涵盖法院全部工作的庞大系统工程。切实改进和转变审判作风,首先必须正确把握审判作风的基
本涵义。
1.审判作风的内在属性。审判作风取决于审判人员的内在素质,它是审判工作主体即法官对审判工作的认知、情感、行为的综合反映,是法官内在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道德素质和形象素质在审判工作这一特殊领域的外在表现。认知是指对审判工作本质特征的认识,包括审判工作的性质、宗旨、功能、职责、范围等。情感是指从事审判工作的态度,包括从事审判工作的动机、事业心、责任感、敬业精神等。行为是指在审判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评价体系等。法官只有深刻认识审判工作的本质特征,崇尚、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才能自觉自愿地献身于审判事业,并通过良好的审判作风表现出来。政治素质包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理论素养、大局意识、宗旨意识等。业务素质包括扎实的法学理论知识、良好的法律意识、高超的司法技能等。道德素质包括良好的品行、社会良知、谦虚严谨等。形象素质包括庄重的仪表、文明的举止、恰当的语言、严守司法纪律、遵守法庭规则、尊重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人格尊严等。上述四种素质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并通过审判作风表现出来。只有高素质的法官,才能有优良的审判作风。任何素质的缺失,都必然给审判作风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2.审判作风的表现层面。审判作风涵盖法院工作的方
方面面,主要通过思想、态度、工作和形象等四个层面来反映。思想层面上,主要表现在是否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思想觉悟和政治理论水平高不高,对审判工作的本质认识深刻不深刻,审判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否端正。态度层面上,主要表现在是否牢固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是否真正解决了“为谁掌权、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根本问题,对党和人民是否忠心,对法律是否忠诚,对自己从事的事业和岗位是否热爱,是否具有强烈的社会良知和公正意识,是否把通过公正高效的审判实践,去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人生价值的追求目标。工作层面上,主要是指对审判工作的投入程度,精力是否集中,做事是否认真,是否具有吃苦精神,是否追求工作的高质量、高效率,在依照程序、确认证据、查明事实、适用法律、作出裁判、制作文书、执行裁判等方面是否严格把关,是否尽力防止和杜绝各类差错,是否具有主动协调和积极配合的意识。形象层面上,主要是审判作风的外在表现,具体体现在着装仪表、言行举止、法庭秩序、文明素养等方面。形象层面是法官职业的特殊要求,也是审判作风外在表现的具体形式。
就上述四个层面来说,思想层面的问题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思想层面的问题不真正解决好,审判作风的根本转变就无从谈起,即使某段时间能有所改观,但必然难以长久。
态度层面是思想层面通过内化而形成的一种稳定而持久的情绪,又在工作层面时时处处体现出来,并由此而形成自身的工作特点和行为方式。态度层面的问题解决不好,在审判作风上就可能形成患得患失、起伏不定的状态。工作层面比较有形和直观,看得见,摸得着,可以通过定量方式进行考核评价,群众感受也最直接。审判作风反映在工作层面的问题解决不好,人民法院的公信度就难以提高。形象层面的问题解决了,有助于提升法官的职业魅力,增强亲和力、信赖感以及司法机关的公信力。如果形象层面的问题解决不好,人民群众就容易产生合理怀疑,审判机关的公信力就无从保证。司法实践中,人民群众反映法院审判作风比较集中的就是形象层面的问题。
3.审判作风的本质要求。审判作风的表现形式尽管是多方面的,但对人民群众的态度、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审判作风建设的核心。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的决定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法院作为党领导下的国家审判机关,担负着依法独立审判、确保司法公正、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历史重任。因此,在审判工作中,增强群众观念,转变审判作风,严肃执法、热情服务既是党的作风建设的要求,也是由人民法院的根本性质决定的。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公民法制意识的日益增
强,大量的民事经济案件诉讼到法院,人民法院被历史地推上了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第一线,对法院每个工作人员特别是法官的审判作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法院在审判作风上存在的问题,也是人民群众反映比较强烈,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因此,我们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法院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践行“三个代表”,自觉加强和改进审判作风,尽全力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坚持不懈地在实践中改进和加强审判作风
加强审判作风建设,重在实践中培育,实践中改进。就目前来讲,加强和改进审判作风,既是一项现实和紧迫的任务,更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系统工程,需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突出重点,循序推进。
——在审判工作中体现。审判作风并不是独立的,它渗透在各项审判工作中,通过法官的一言一行表现出来。因此,审判作风建设要始终贯穿于审判工作全程,从有形抓起,虚事实做,通过公正的审判,使人民群众切实体会到人民法院审判作风的转变。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强化公正意识,始终做到严格依法审判案件,不仅实体公正,而且程序公正、形象公正。严格执行审限制度,设身处地地为当事人着想,提高审判效率,把未结案件降低到最低限度。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司法观念,努力提高审判质量。从转变和优化审判作风 的高度,继续落实公开审判制度,增强审判工作透明度,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更好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审判方式和审判管理改革,实行立案、送达一条龙服务,减少环节,简化程序,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为群众诉讼提供便利。切实加大执行力度,规范执行行为,对执行积案进一步排摸清查,落实责任,限期结案。对部分法院实施的执行案件中的“债权凭证制”加以总结推广,充分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继续提高法律文书质量,以高质量的法律文书体现裁判公正,达到维护正义、宣传法制的目的。继续落实司法救助制度,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依法实行缓、减、免,为广大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善于倾听人民群众呼声,自觉接受各界监督,重视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反映、意见和建议,继续坚持院长接待日制度,强化信访工作,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答复。继续加强基层建设,让人民群众从基层法院良好的审判作风中感受人民法院的良好形象。总之,加强审判作风建设要立足于审判工作,抓住立案到执行的每一个环节,抓好每一个案件的审理和执行,写好每一份裁判文书,接待好每一件群众来访,从而使我们的审判工作取信于民,使人民群众和当事人在我们的审判工作中切实感受到人民法院审判作风的转变。
——在道德建设中培育。职业道德是人们在工作实践中
形成的行为规范,法官职业道德主要靠法官内心的自觉遵守。因而,加强法官职业道德建设,有助于培育良好审判作风。最高法院在总结队伍建设和作风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准则》),适应了以德治国重要思想的要求,也体现了人民法院在改进审判作风方面的不懈努力。《准则》从保障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保持清正廉洁、遵守司法礼仪、约束业外活动等方面对法官职业道德作出了具体规定,最大程度上反映了对法官职业的根本要求。这与最高法院先前制定的违法审判责任追究办法、审判纪律处分办法和回避制度的若干规定等相比,反映了我国法官职业的不断成熟,也反映了我国法官职业道德标准的不断提高。如果将上述的“两个办法”和“回避规定”视为法官的道德底线,那么《准则》就属于上线或中线。因为作为一个法官,不颠倒黑白、不徇私枉法,这是起码的行为底线,是每一个法官都应自觉遵守的最低限度的行为规范。如果一个法官连这些基本要求都做不到,那他也就丧失了作为法官的基本条件。《准则》的规定,使对法官行为的规范,从“不准……”的层面上升到“应当……”的层面,属于一种更高的道德追求,有助于造就道德高尚、作风优良的法官队伍。这样,对法官的某些既不违法、也不违纪的审判作风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职业道德规范来加以约束。从根本上来说加强审判作风建设,一靠教育,二靠制度。我们将以《准则》的学习、贯彻为抓手,通过加强对法官的职业道德教育,培育良好的审判作风。通过集中学习培训、法官现身说法、适时讲评交流等形式,组织广大法官认真学习,并对照准则的学习,找出差距,制定整改计划和措施。同时建立健全法官职业道德考核机制、通报讲评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把职业道德监督纳入党内监督、社会监督和行政监督之中,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在法官职业道德建设中的核心作用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时,欢迎社会各界对法官遵守职业道德进行监督,对法官违反职业道德的投诉,将区别不同情况,依照有关规定认真处理。通过多种形式,形成气氛,强调自律,在教育与司法实践中,使广大法官逐渐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风范,树立“独立、平等、中立、透明、公正、高效、文明”的现代司法观念,体现良好的职业形象,杜绝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司法不公、效率低下和对待当事人态度粗暴、“冷、硬、横、推”等问题,促使审判作风的根本好转。
——在制度管理中养成。良好的审判作风虽然主要靠点滴培养,但完善的制度和严格的管理却是加强审判作风建设的重要保障。如果把职业道德建设比做审判作风的软制约,那么制度和管理则是审判作风的硬制约,在强调软制约的同时,要强化制度管理,赏罚分明,坚持用制度管理队伍,用制度约束队伍。要把法官职业道德教育的导向性体现在科学
有效的法院经常性管理之中,把基本的道德要求贯穿于法院制定的工作制度和日常行为规范之中,把自律和他律结合起来,加强对广大法官的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和严格监督。着眼长远发展,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将审判作风方面存在问题的处理提升到“制度层面”,不限于一人一事一时,而要对任何人、任何事,在任何时候都必须遵章办理,注重形成审判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促使审判作风建设经常化、制度化。要狠抓制度的落实,防止形式主义。在审判作风建设中,要经常检查、经常讲评、经常通报,通过表彰先进,弘扬正气,树立典型。坚决贯彻从严治院的方针,认真执行违法审判责任追究办法、审判纪律处分办法和回避规定,坚决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坚持用法官法管理队伍,规范行为。认真执行地方法院领导干部引咎辞职制度,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少数法官的腐败行为。建立党组统揽、院长负总责的工作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齐抓共管。在审判作风建设中领导干部要身体力行,做好表率,要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要别人努力去做的自己首先要努力做,靠自己的党性、人格修养和实际行动在群众中树立威信和影响,从而使审判作风建设取得实效。
(作者系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第三篇:强化审判管理 确保司法公正
审判管理是法院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建立运行科学的审判管理机制,才能确保审判权的正确使用,真正实现公正司法。黑龙江省大庆市高新区法院自建院以来,坚持不懈地开展审判规范化建设,不断强化审判管理,案件质效不断提升,逐步树立了公正严明、文明高效、廉洁勤政的法院形象。2010年,全院共新收案件3 789件,审结3 705件,结案率99.63%,全市最高,案件上诉率1.89%,申诉率0.03%,发改率0.06%,均为全市最低,审判管理和各项工作综合得分均排名全市基层法院第一名。
一、完善查评体系,提高案件质量。强化以立案庭、审监庭、监察室、研究室和审委会为主体的审判管理职能,健全完善了以庭审考核,案件常规评查、定期抽查和法律文书质量评查为重点的审判管理制度。同时,细化了案件质量指标,就审限内结案率、调解率、上诉率、改判率、申诉率、再审率等制定出具体的控制标准和管理规则,完善了对审判庭和法官办案质量的双层次的考核评价体系,实行“一月一通报、一季一张榜、年终论奖惩”的制度,从案件程序和实体上全面评查案件质量。
二、强化学习培训,提高审判水平。切实强化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全院整体司法管理能力、司法审判能力和司法调解能力。学习培训的形式内容分三种:第一,制度学习。要求院级领导、审委会委员、庭室负责人、一线法官务必学透审判管理制度,做到院级领导执行制度公正严明,部门负责人推行制度精细全面,干警履行制度入心到位。并将规章制度作为季度考试的一项内容,与干警们的绩效考评直接挂钩。第二,交流学习。每周三下午为全院学习日,由各审判业务部门负责人轮流就审判管理工作与全院干警们进行交流探讨,以此促使各业务部门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勉前进。第三,岗位学习。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层面、不同对象定期组织开展审判业务工作会和审判业务培训活动,切实汇聚审判经验,统一执法尺度,集中解答法律适用疑难问题,及时纠正审判管理工作的现存问题。
三、实施动态管理,优化审判流程。完善了《审判流程管理规则》等规范性文件,将案件运行过程中的立案、延审、结案等重要节点归口立案庭统一管理,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逐步推行信息化流程管理,建立了电子卷宗系统,并安装了案件审限、归档期限网络警示系统模块,全面强化审判流程管理。同时,通过电子监控对开庭程序是否规范,庭审驾驭能力是否达标,审判作风是否严谨等方面进行全面检查。对立案审查、财产保全、文书送达等审判流程的规范性开展检查,重点解决案件在立案、送达、庭审等审判流程关节点存在的不规范问题,确保审判流程管理规定和诉讼程序法律规定的准确落实。对发现的问题制定整改计划,提出整改标准和要求,并限期整改,跟踪督办,推进全院庭审规范化进程。
四、加强庭审监管,规范诉讼行为。一方面,由院长牵头,副院长和审委会委员组成三个考评组,每月坚持旁听部分案件庭审,就庭审程序、审判形象、纪律作风、庭审驾驭、诉讼调解、适用法律、判决说理等七大方面32小项量化考核评分,当场面对面点评,充分发挥了审判委员会的业务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对典型案件开观摩庭,有效发挥分管院长、部门负责人及优秀法官在庭审工作指导中的示范、帮助作用。再一方面,落实好审判公开制度,实现审判活动“五公开”:一是依法应当公开审理的案件全部公开开庭审理并接受成年公民旁听;二是公开当事人的诉讼请求;三是公开举证、质证、认证;四是公开进行法庭辩论;五是公开宣判。将案件审理置于公众、媒体的监督之下,进一步规范审判工作。
第四篇: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
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
李 煜
加强对司法工作的监督是党的一贯主张和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司法公正是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立命之本,是维护法律尊严、树立法制权威的基础,是现代社会政治民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加强人大司法监督工作,促进司法公正,是新形势下人大及其常委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充分认识司法监督的必要性,提高人大监督实效
(一)加强司法监督工作是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消除司法领域中的腐败,实现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环节。只有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公正司法,才能维护法律的权威,保证依法治国稳步推进。强化人大对司法的工作的监督,是我国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推进依法治国方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环节。人大及其常委会是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必须以维护、实现人民的利益、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为己任,必须成为执法为民的表率。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不断推进,全社会法制观念的迅速提高,人们对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对一些不严格执法的违法行为深恶痛绝。人民群众渴望权力机关加大对司法监督的力度,保证宪法和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人大及其常委会肩负着法律赋予的重任,人民的希望,就是要求人大必须切实加强司法监督。
(二)加强司法监督工作是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统一的国家权力”,“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接受它的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组织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监督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工作,联系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受理人民群众对上述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申诉和意见。”因此,司法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国家权力机关监督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切实履行好对司法工作的监督,才符合宪法和法律精神的要求。人大监督的不作为,其实质就是违反宪法和法律。司法监督工作是人大监督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大监督权的有效载体和形式。加强司法监督工作要从内容和手段上强化人大的监督职能,增强监督的实际效果。
(三)加强司法监督工作是防止权力滥用的一种保障。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没有制约的权力,就容易产生腐败。在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司法腐败和司法不公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些都迫切需要人大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作用,通过监督促进司法机关及有关执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公正严明的司法是法治社会的重要标志和有力保障,也是法治社会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最后一道救济措施,依法治国要求公正司法,公正司法是法治社会的象征,是法治国家的根本标准,也是文明社会的基本要素。
人大司法监督权就是人大及其常委会为保证司法机关正确的贯彻和执行法律、法规,公正司法,防止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失职或滥用权力而依法实施监督、制约的手段。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必须正确运用司法监督权,切实加强对司法权的监督制约,以防止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滥用权力侵害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四)加强司法监督工作是对违法失职的司法行为或受侵害的公民进行补救的有效措施。司法机关的工作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独立性。宪法和法律要求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二是时效性。各类案件在处理程序上都有严格的法定时限。法律这样规定有助于司法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也有利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当前,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在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司法部门在执法活动中难免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而出现执法不公、越权办案、违反程序办事的现象,侵害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损害了法律的尊严,损害了司法机关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人大及其常委会加强司法监督一方面可以促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另一方面可督促司法机关对造成损害的公民予以及时补救。
(五)加强司法监督工作是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级人大代表的迫切愿望和要求。人大作为人民群众的代表机构,是人民群众利益的集中体现。加强人大对司法的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司法机关自觉接受人大的监督,才能牢牢把握和行使好人民所赋予的司法权,才能做到公正执法,才能真正把对法律负责与对人民负责、把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与保护当事人利益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二、人大司法监督工作的现状
(一)人大司法监督的方式滞后。人大对司法的监督有开展执法检查、述职评议、审议司法工作报告等多种形式,但是诸多形式与效果没有取得实质上的一致,司法监督工作中存在“五多五少”,即弹性监督多,刚性监督少;程序性监督多,实质性监督少;一次性监督多,跟踪监督少;工作监督多,法律监督少;常规性监督多,新问题监督少等。一些监督工作带有行政痕迹,缺乏严格程序意识,对发现的问题,缺乏应有的解决手段等等,导致司法监督的效果不理想。
(二)人大对司法监督缺乏专业性支持,监督力量薄弱。司法是一项专业性、实践性极强的工作,人大要对其进行监督,尤其是还要涉法信访案件,分析原因,寻找司法体制和司法政策上的薄弱点,这就要求监督者必须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丰富的司法实践经验和深厚的政治资历,这样才能监督得准、监督得下、监督得成。但实践中,有的地方人大法律专业人员相对较欠缺,即便有,司法实践经验也不够丰富或政治资历不够,缺乏监督心理优势,思想顾虑较多,力度不够,效果不明显。
(三)部分地方人大司法监督局限于解决具体个案。有些地方的人大将司法监督等同于个案监督,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调查案件的情节、证据,监督的终结点也仅限于案件是否改判,如何改判。这种做法有时的确使得一些错案得到了纠正,但隐藏在错案后面深层次的根因却没有人去分析总结,甚至有时制度上的薄弱环节反而因为个案监督带来的暂时震慑性而被掩盖,未能得到及时的救治和解决,司法公正无法从根本上得到保障。
(四)某些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以司法独立原则抵制人大监督。人大司法监督目的是借助涉法信访案件发现司法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司法机制的完善和法官、检察官素质的提高。该目的决定了人大在进行司法监督时,仍是以尊重司法独立为前提,而不是超越现有司法体制,成为法院之上的“法院”。由于其不太了解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地位、性质、作用及职权,因而对人大的司法监督产生一些错误认识,认为人大的司法监督是对司法权独立的干涉;认为接受监督是“一把手”的事,与一般办案人员无关,对人大的监督有抵触情绪,从而缺乏接受监督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加强人大司法监督的几点思考
(一)人大监督要从个案监督上升到司法监督。人大开展司法监督工作,纠正个案,确实能帮助群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问题是,如果制度不好,法官、检察官素质不高,就会有永远纠正不完的错案,人大的工作也陷入了繁杂具体的案件中。因此,准确而言,人大的司法监督不是对个案进行监督,而是对司法运行整体状态进行监督,具体而言就是对司法人员的监督和对司法制度的监督。一是对司法人员的监督,即监督法官、检察官的品行和法律素养是否良好,是否有收受贿赂、徇私枉法等与法官、检察官职务相违背的行为。中国现有的司法体制,决定了司法工作人员尤其是法官自由裁量权较大,司法腐败的根因更多的不是在于没有一个好的司法制度和司法程序,而是在于有的司法人员缺乏职业道德和法律良知,司法公正受到许多法律以外人为因素的干扰。人大进行司法监督,就是要把监督事和监督人统一起来,人大对司法公正的认可最终要体现在对法官、检察官个人价值的认可上。二是对制度的监督,即监督司法制度运行是否良好,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问题等。当发现司法制度运行受阻,不能保证司法公正时,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排除和改进,维护司法制度的正常运行。例如,目前存在的超期羁押现象,因审理期限的起算时间规定不明确,经常造成超期审判现象。又如存在的名为合议、实为独任审判的现象等。对此类现象,人大应该督促司法机关分析原因,寻求对策,督促其予以改进。
(二)必须规范人大司法监督的工作程序。要认真贯彻实施《监督法》,进一步规范人大司法监督工作的程序。当前,要规范人大司法监督程序,关键就是要明确人大信访工作、人大个案监督和人大司法监督的界限。信访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司法监督,只是群众和受理申诉部门之间的沟通平台,是人大进行司法监督的信息来源,信访不具备法律意义上的调查权,因此在案件处理上,应不涉及对案件的评判,其处理的限度应以转相关单位阅处,只能按一般信访件进行处理。内务司法工作委员会作为司法机关的专业对口联系部门,有其专业优势,由其承担调查的职责是合适的,可以针对案件事实、法律适用等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由司法机关根据该建议进行自我评判,决定案件是否需要再审或改正。针对案件背后所隐藏的深层次原因,对司法程序是否顺畅运行、司法权力是否在法律框架中得到正确有效的运行,司法人员是否公正廉明等问题提出意见,督促司法机关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和司法管理制度。人大常委会和人民代表大会是人大司法监督的最高层级,要专注于对司法人员和司法制度的评判,人大任何一个监督意见、建议、决定的产生都必须经过集体讨论,按程序进行,这样既可解决人大在司法监督中存在的随意性问题,同时也避免了司法机关对人大监督程序合法性、正当性的质疑。
(三)进一步完善人大专门监督机构与“两院”联系的相关制度。一是要确保人大对“两院”审判、检察活动的充分知情权,在充分掌握“两院”活动信息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行使监督权,对合法行为予以支持,对违法行为予以监督纠正,从而实现监督与支持的有机统一。要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司法文件审查备案、人大列席有关会议等一系列制度。二是要督促“两院”建立健全相应的责任追究制、目标责任制,实现奖惩有制、奖罚分明,并督促落实。三是人大对“两院”的活动信息要进行归纳、分析,对带倾向性的问题要出具监督意见书,及时督促整改。
(四)提高监督人员的法律专业素质和司法实践经验。督人者必先自明,尤其对专业性、程序性、实践性都极强的司法工作进行监督,监督者必须熟知法律,具有丰富的司法实践经验,才能从纷繁复杂的案件中,发现司法运行的问题,实现人大司法监督的目的,这就对监督人员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达到这一要求,一是要自强素质,人大内务司法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法律专业知识,同时要不断的加强政治理论和新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培训;二是要加强人大工作人员和司法工作人员的岗位交流,经过司法实践和工作熏陶,提高司法监督人员的司法实践经验,同时通过换位思考,也加强司法工作人员的人大意识,有助于人大司法监督的开展;三是可以借助外部力量加强人大司法监督的专业性,要通过聘请知名律师等法律专业人员组成专家咨询小组,通过审查批准一批具有相应专业特长的公民担任人民检察院、人民监督员,为人大司法监督工作提供专业技术支持。
(五)人大监督要与司法机关内部监督、检察院法律监督、党政纪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相结合。对权力的监督是一个深奥的课题,也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单凭人大一己之力,无法满足对权力监督的需要,人大监督作为一种外部监督,无法对司法权力运行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行为都及时监督到位,关键是要形成一种监督的氛围,让司法权在运行过程中有所忌惮,不超越法律的框架。要形成这种监督氛围,人大监督必须和司法机关内部的监督、检察院法律监督、纪检监察部门的纪律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社会公众的监督等各种监督形式互相结合,特别要注重启动司法机关内部的监督和检察院的法律监督来达到人大司法监督的目的,只有将这些监督方式综合加以运用,从各自的特点出发,进行优势互补,形成整体监督合力,才能布下监督法网,让权力得以合法运用,创造一个清明的政治环境,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化进程。
(作者系州人大常委会内务司法工委副主任)
第五篇:加强作风建设 促进司法公正
加强作风建设 促进司法公正
撰写时间:2007-09-18 怀集县人民法院 罗振明
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上强调指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党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必须常抓不懈,并大力倡导加强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干部生活作风等八个方面良好作风,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邪气,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人民法院是党领导下的国家审判机关。最高人民法院肖扬院长讲过“法院各级领导干部的作风关系到法院的形象,影响着司法的公信力和司法权威”。这是对法院作风建设重要性的反映。故此,加强作风建设是人民法院的一项重要工作之一,必须常不懈。就人民法院而言要抓好作风建设,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要从领导抓起。在作风建设中,领导班子作风建设的好坏至关重要。因此,在作风建设中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要以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深入检查自身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整改,不断提高自我。在作风建设中,班子要起表率作用,为建立良好作风树立一个风向标。
二要把加强法院作风建设与规范化建设相结合。优良的作风是从规范的管理中产生。就法院而言,一是规范立案。
二是规范审判工作。三是规范执行工作。进一步规范执行评估、拍卖工作,规范执行听证、财物管理等。四是规范法院行政管理,以制度管人、管事。
三要以落实司法为民为重点。在审判工作中,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群众利益观,通过公正司法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重点是结合地方实际开展巡回方案、巡回审判、实行诉讼风险告知、适时调解、适时审判,尽量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四要建立健全作风建设机制。当前我们法院要加强作风建设必须坚持以民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队伍管理建立健全不愿为的作风预防机制,不能为的作风监督机制,不敢为的惩戒机制,从制度上来规范法院领导干部工作。
五要增强自律意识和能力。自律是领导干部抵御不良风气的根本武器,是加强作风建设的力量根源。具体来说就是要求我们领导干部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管好自己腿,不该去的地方我们都不去,管好自己手,不该拿的坚决不能拿,管好自己的嘴,不该吃的坚决不能吃,同时还要管好自己家属及亲友,不能自己一身正气,身边歪风邪气。
只有法院领导干部的作风好了,公正司法才能实现,司法为民才能落到实处,司法权威才能树立,社会才能实现公平正义,法院才能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司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