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化学课改总结
高中化学课改总结
根据国家教育部推进高中课程改革规划和江苏省教育厅实施高中课程改革意见,我市从2005年秋季起,全面实施高中课程改革。三年来,我们化学学科紧紧抓住这一发展契机,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的周密安排、组织和指导下,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改革课堂教学为主线,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通过扎实而深入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面上看,我市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实验稳步推进,总体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从点上看,大部分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更新了教学理念,教学素养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一、成功做法
1.扎实搞好各类培训,教师的教育素养得到持续提升
要顺利推进课程改革,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关键是要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理念,深刻理解课程标准,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掌握先进的教育技术,因此加强教师培训是推进课程改革的有力保障。为了搞好新课程师资的培训工作,我们化学学科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和“边培训、边实践、边研究、边开发”的原则,根据上级教研部门有关培训的要求及早部署,建立了多级培训网络和机制,组织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一是教研员和骨干教师代表多次参加省、大市组织的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的培训,并及时做好辐射培训;二是依托学科基地和新课改专家组成员对全市学科教师进行培训指导,对课程标准进行详细的解读,对每个模块进行系统分析,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三是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对教材进行先研究,在每学期期初对本学期的教学内容进行较为系统的教材分析,使每位任课教师对教材的编写意图和需达成的目标有了深刻而较准确的把握,明确教学的深、广度,克服教学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保证了教学目标的落实到位;四是组织好三年一届的高中化学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活动,定期开展培训研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训内容既有系统的教育理论,又有针对性的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培训形式既有专家讲座、名师示 1
范课,又有培训学员的课堂教学实践、案例剖析。通过培训学习,这部分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迅速提升,成为我市各学科教学的中坚力量,起到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通过系统而有针对性的学科培训,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提升了绝大多数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素养,从而使教师从理论上、行动上真正投入到课程实验中,促进教师队伍的快速成长和课程的健康发展。
2.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为顺利实施新课改提供支撑
本轮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是教学方式的转变,这就要求每位化学教师加强理论学习,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研读教材,把握知识脉络,创新教学方法。新课程把自主学习当作“课标时代”的主旋律,体现了化学的新观念、新思想、新应用;体现了“三维”课程目标。它以社会发展线索和化学学科线索融合的方式进行构建;以化学实验作为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要关注学生“怎么学?”,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和方法的指导。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理念,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为顺利实施新课改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为此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加强了有关新课改的理论学习,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与有关课改专家进行交流座谈或请专家作专题讲座。三年来我们每年都组织骨干教师到兄弟县市进行学习交流,也聘请了南师大马宏佳教授、扬大吴星教授来宜作专题讲座。这些活动不仅开拓了教师的视野,也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
3.重视科学探究过程,不断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
新教材设计了课堂上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情境,以富有启发性、探究性的实验内容,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探究的平台,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提供了广阔的活动及思维空间,使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全过程和探究的乐趣,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三年来,绝大多数教师均能充分利用好“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等教材上的栏目,精心设计为活动方案,摆脱了以前学生实验中那种照方抓药、按部就班的被动局面,使学生在探究中既动手又动脑,既观察又
思考,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总是的解决中提升能力、培养科学素养。
4.大力倡导有效教学,加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以市局《深化教学改革,实施有效教学》为契机,立足课堂,以提高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训练检测、课后辅导的有效性为抓手,以创新教学常规,建设优质课堂为目标,着重抓好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建设,狠抓集体备课这一环节,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定期开展开展各类课型的研讨,通过听课、说课、议课、评课等形式,及时提出、分析和解决实施新课改中的疑难问题,将每一次的研讨活动开成群英会。通过三年的努力,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得到了一定的转变,使课堂成为教材做剧本、学生做演员、老师既当评委又做观众的舞台,使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更好地学到更多的化学知识,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加强。
二、问题与对策
1.课标与教材存在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由于课程标准比较原则,只规定了学生应该达到的要求,而对知识点的取舍每套教材都有自己的理解,那么多知识点和案例应该如何选择对教师来说难度太大。且初、高中教材之间跨度较大。我们的对策是以《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为标准,摒弃原来的一些做法,对《教学要求》已不作教学的内容进行大胆删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是把教材当作一个范例,用好教材,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教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初、高中的衔接,对初中化学中没有介绍而高中又不作详细介绍且是必备的知识作适当的补充。
2.教材结构变化大。传统的高中化学教材,知识体系科学缜密,体现了科学性和系统性,偏重学生知识的掌握,在知识和能力两者之中,牺牲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但新课程中的必修模块,基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性的新理念,打破了老教材传统的知识体系,注重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从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的角度切入展开学习,但真正在教学过程的实施中,却
会发现教与学的困难都比较大。我们的对策是新教材从结构到内容都有很大的变化,它侧重于展现知识的平台而非缜密的科学体系,侧重于启发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而非死板的知识的接受。这样的教材同时也给教师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作为一名教师,要学会用教材、用资源,重组教学内容,尽量使学生在轻松学习的同时又能很好的获取知识。
3.教学内容广,难以取舍。新教材必修模块内容涉及面广,几乎覆盖了旧教材中的所有内容。就化学《必修1》就涉及了高中阶段所有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同时还包含了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如物质的量、原子结构、电解、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基本实验操作等。内容多且课时紧,每节课经常在多个知识学习点中切换,而每个学习点在旧教材中都比较系统,现在浅尝辄止,不深不透,老师想讲, 时间不够,无法展开,学生听了更是一知半解。我们的对策是设置梯度、控制难度。怎样处理好内容多,时间不够这对矛盾,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学习领会新课标,把握教学节奏和教学内容的难度、深度和广度,讲究教学内容的螺旋上升而不是一步到位。先通过基础知识的讲授、基本能力的培养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能力,拓展他们的知识面,没有必要去加深必修模块的内容,等到部分学生的化学“个性”形成时,我们再来深入研究探讨,这样才能达到新课标素质教育的目的。
4.教学方式新,难以组织。和传统教学“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同,新课程教学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化学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在课堂上,老师们也热情的鼓励学生共同参与、平等互动,纷纷尝试和谐的、宽松的教学方式,但一段时间的实践后,发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首先,学生没有预期的互动能力,他们习惯于老师上课,学生听讲,缺少新课程所需要的质疑、探究的能力。其次,设计的探究并没有预期的效果好,老师又忙于灌输一些传统教材上较重要的知识体系,造成探究时间不够,形同虚设。于是,交流讨论、合作探究越来越少,课堂教学又回到原来单调陈旧的方式。我们的充分准备,注入活力。新教材对知识的呈现方式做了较大的改革,教学中可以直接感受到教材对探究活动的重视,其中有些结论没有直接说明,而要求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自己归纳总结;有些内容只介绍了基础知识,与这些理论有关的拓展、应用则要求用实验探究方法自己获取。这必然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在上课之前能做好充分准备,教师备课充分,尽量多找些资料,学生预习充分,才能在课堂上表现出思维活跃,形式多样,形成和谐、宽松、融洽的课堂文化。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动脑、勤动手、善提问,在课堂后,可多设计探究实验、兴趣实验、资料搜集等活动巩固课堂知识,尽量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改变到主动的探求知识中来。
5.实验探究多,难以实施。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不管是教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的分组实验,都是教学环节中重要的一部分。新课程增设了较多探究实验的课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但新教材中作为学生实验的“活动与探究”和作为演示实验的“观察与思考”的编排多了,对于教师来说,组织实施上都存在着困难。我们的对策是形式自主,灵活应变。我们在态度上应该认识到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坚决不能轻易放弃,更不能把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变成教师讲实验、学生听实验、课后背实验。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在我们现有的实验条件下顺利开展实验探究呢?我们可以作如下努力:首先,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学生情况等,对课本上的实验做些形式上的调整,把简单的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实验,实施比较困难的学生实验改成演示实验;其次,根据教学内容多少,安排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以我们现在的教学条件,是不可能按照新教材那样每节化学课进行实验探究,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内容和条件进行筛选一下,实验仪器比较简单,就在教室内进行;比较复杂,就在实验室里进行。
第二篇:高中化学课改总结[范文模版]
高中化学课改总结
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能使我们及时找出错误并改正,是时候写一份总结了。如何把总结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学课改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化学课改总结1根据国家教育部推进高中课程改革规划和江苏省教育厅实施高中课程改革意见,我市从xxxx年秋季起,全面实施高中课程改革。三年来,我们化学学科紧紧抓住这一发展契机,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的周密安排、组织和指导下,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改革课堂教学为主线,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通过扎实而深入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面上看,我市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实验稳步推进,总体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从点上看,大部分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更新了教学理念,教学素养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一、成功做法
1、扎实搞好各类培训,教师的教育素养得到持续提升
要顺利推进课程改革,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关键是要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理念,深刻理解课程标准,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掌握先进的教育技术,因此加强教师培训是推进课程改革的有力保障。为了搞好新课程师资的培训工作,我们化学学科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和“边培训、边实践、边研究、边开发”的原则,根据上级教研部门有关培训的要求及早部署,建立了多级培训网络和机制,组织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一是教研员和骨干教师代表多次参加省、大市组织的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的培训,并及时做好辐射培训;二是依托学科基地和新课改专家组成员对全市学科教师进行培训指导,对课程标准进行详细的解读,对每个模块进行系统分析,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三是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对教材进行先研究,在每学期期初对本学期的教学内容进行较为系统的教材分析,使每位任课教师对教材的编写意图和需达成的目标有了深刻而较准确的把握,明确教学的深、广度,克服教学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保证了教学目标的落实到位;四是组织好三年一届的高中化学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活动,定期开展培训研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训内容既有系统的教育理论,又有针对性的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培训形式既有专家讲座、名师示范课,又有培训学员的课堂教学实践、案例剖析。通过培训学习,这部分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迅速提升,成为我市各学科教学的中坚力量,起到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通过系统而有针对性的学科培训,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提升了绝大多数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素养,从而使教师从理论上、行动上真正投入到课程实验中,促进教师队伍的快速成长和课程的健康发展。
2、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为顺利实施新课改提供支撑
本轮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是教学方式的转变,这就要求每位化学教师加强理论学习,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研读教材,把握知识脉络,创新教学方法。新课程把自主学习当作“课标时代”的主旋律,体现了化学的新观念、新思想、新应用;体现了“三维”课程目标。它以社会发展线索和化学学科线索融合的方式进行构建;以化学实验作为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要关注学生“怎么学?”,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和方法的指导。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理念,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为顺利实施新课改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为此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加强了有关新课改的理论学习,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与有关课改专家进行交流座谈或请专家作专题讲座。三年来我们每年都组织骨干教师到兄弟县市进行学习交流,也聘请了南师大马宏佳教授、扬大吴星教授来宜作专题讲座。这些活动不仅开拓了教师的视野,也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
3、重视科学探究过程,不断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
新教材设计了课堂上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情境,以富有启发性、探究性的实验内容,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探究的平台,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提供了广阔的活动及思维空间,使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全过程和探究的乐趣,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三年来,绝大多数教师均能充分利用好“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等教材上的栏目,精心设计为活动方案,摆脱了以前学生实验中那种照方抓药、按部就班的被动局面,使学生在探究中既动手又动脑,既观察又思考,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总是的解决中提升能力、培养科学素养。
4、大力倡导有效教学,加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以市局《深化教学改革,实施有效教学》为契机,立足课堂,以提高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训练检测、课后辅导的有效性为抓手,以创新教学常规,建设优质课堂为目标,着重抓好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建设,狠抓集体备课这一环节,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定期开展开展各类课型的研讨,通过听课、说课、议课、评课等形式,及时提出、分析和解决实施新课改中的疑难问题,将每一次的研讨活动开成群英会。通过三年的努力,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得到了一定的转变,使课堂成为教材做剧本、学生做演员、老师既当评委又做观众的舞台,使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更好地学到更多的化学知识,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加强。
二、问题与对策
1、课标与教材存在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由于课程标准比较原则,只规定了学生应该达到的要求,而对知识点的取舍每套教材都有自己的理解,那么多知识点和案例应该如何选择对教师来说难度太大。且初、高中教材之间跨度较大。我们的对策是以《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为标准,摒弃原来的一些做法,对《教学要求》已不作教学的内容进行大胆删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是把教材当作一个范例,用好教材,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教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初、高中的衔接,对初中化学中没有介绍而高中又不作详细介绍且是必备的知识作适当的补充。
2、教材结构变化大。传统的高中化学教材,知识体系科学缜密,体现了科学性和系统性,偏重学生知识的掌握,在知识和能力两者之中,牺牲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但新课程中的必修模块,基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性的新理念,打破了老教材传统的知识体系,注重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从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的角度切入展开学习,但真正在教学过程的实施中,却会发现教与学的困难都比较大。我们的对策是新教材从结构到内容都有很大的变化,它侧重于展现知识的平台而非缜密的科学体系,侧重于启发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而非死板的知识的接受。这样的教材同时也给教师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作为一名教师,要学会用教材、用资源,重组教学内容,尽量使学生在轻松学习的同时又能很好的获取知识。
3、教学内容广,难以取舍。新教材必修模块内容涉及面广,几乎覆盖了旧教材中的所有内容。就化学《必修1》就涉及了高中阶段所有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同时还包含了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如物质的量、原子结构、电解、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基本实验操作等。内容多且课时紧,每节课经常在多个知识学习点中切换,而每个学习点在旧教材中都比较系统,现在浅尝辄止,不深不透,老师想讲,时间不够,无法展开,学生听了更是一知半解。我们的对策是设置梯度、控制难度。怎样处理好内容多,时间不够这对矛盾,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学习领会新课标,把握教学节奏和教学内容的难度、深度和广度,讲究教学内容的螺旋上升而不是一步到位。先通过基础知识的讲授、基本能力的培养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能力,拓展他们的知识面,没有必要去加深必修模块的内容,等到部分学生的化学“个性”形成时,我们再来深入研究探讨,这样才能达到新课标素质教育的目的。
4、教学方式新,难以组织。和传统教学“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同,新课程教学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化学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在课堂上,老师们也热情的鼓励学生共同参与、平等互动,纷纷尝试和谐的、宽松的教学方式,但一段时间的实践后,发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首先,学生没有预期的互动能力,他们习惯于老师上课,学生听讲,缺少新课程所需要的质疑、探究的能力。其次,设计的探究并没有预期的效果好,老师又忙于灌输一些传统教材上较重要的知识体系,造成探究时间不够,形同虚设。于是,交流讨论、合作探究越来越少,课堂教学又回到原来单调陈旧的方式。我们的充分准备,注入活力。新教材对知识的呈现方式做了较大的改革,教学中可以直接感受到教材对探究活动的重视,其中有些结论没有直接说明,而要求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自己归纳总结;有些内容只介绍了基础知识,与这些理论有关的拓展、应用则要求用实验探究方法自己获取。这必然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在上课之前能做好充分准备,教师备课充分,尽量多找些资料,学生预习充分,才能在课堂上表现出思维活跃,形式多样,形成和谐、宽松、融洽的课堂文化。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动脑、勤动手、善提问,在课堂后,可多设计探究实验、兴趣实验、资料搜集等活动巩固课堂知识,尽量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改变到主动的探求知识中来。
5、实验探究多,难以实施。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不管是教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的分组实验,都是教学环节中重要的一部分。新课程增设了较多探究实验的课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但新教材中作为学生实验的“活动与探究”和作为演示实验的“观察与思考”的编排多了,对于教师来说,组织实施上都存在着困难。我们的对策是形式自主,灵活应变。我们在态度上应该认识到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坚决不能轻易放弃,更不能把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变成教师讲实验、学生听实验、课后背实验。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在我们现有的实验条件下顺利开展实验探究呢?我们可以作如下努力:首先,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学生情况等,对课本上的实验做些形式上的调整,把简单的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实验,实施比较困难的学生实验改成演示实验;其次,根据教学内容多少,安排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以我们现在的教学条件,是不可能按照新教材那样每节化学课进行实验探究,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内容和条件进行筛选一下,实验仪器比较简单,就在教室内进行;比较复杂,就在实验室里进行。
高中化学课改总结2我校新课程改革教学已经进行4年,也是江苏省新高考的4年,这4年辛酸过程令人回味。
化学新课程的结构化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第二层次:揭示有意义的联系,第三层次:揭示更本质的联系,第四层次:内容功能化,赋予这些知识功能——即为何要学习。对事物变化中更本质的联系是无止境的,需不断认识,不断探索。
新课程实施以来的经验和问题:
第一年:经验是新课程开设呈现了生动活泼多样,注重能力和方法,重视联系生活生产实际。问题是课时紧,知识系统“散乱”,深广度难把握,实验探究难实施。
第二年:经验是模块开设操作化,建立学科知识系统,认识化学学科本质,发展学生学科能力。问题是模块选择性不高,技术和实验模块开设得太少,必修与选修跨度大,学科困惑和问题增多,教学方式重新回归,因省学业水平测试,文科生《化学与生活》模块教学不正规。
第三年:经验主要是高考复习层面,第一轮复习要依据教材,二轮综合课标、考纲和习题,必修选修实现整合。
第四年:全面总结第一轮实施经验,全面梳理核心知识内容的必修、选修和高考要求,准确把握不同课程模块功能定位,优化选修课和开课方式,合理制定本校高中三年整体教学计划,总结和整理前三年的教学资源。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这一切的实现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认为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鼓励教师深入开展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是使化学新课程得以落实的主要保障。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1.立足于教师综合素质提高,积极应对新课程改革
(1)为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提供机会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这是在教育界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在专业知识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教师还应注意使这桶水成为“源头活水”。学校每年都会拿出资金安排教师深造,近几年中,有两位化学教师参加南京师范大学化学研究生课程班的学习,此外,全组教师都有多次参加省市级新课程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学习和深造使化学组全体教师的专业知识得到提高,教育教学理念得到提升。
优秀教师的能力体现在以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智力为基础,学校给每位教师配了笔记本电脑,开设了电脑培训班和多媒体操作培训班。将计算机知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中学化学教学中,能够起到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果等作用。
(2)为教师研究新教材创设氛围
以往教材被认为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教材是学科知识的载体。新课程理念中的教材则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是引起学生认识、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在新教材中,除了化学知识本身,增设了“你知道吗”、“交流与讨论”、“拓展视野”、“问题解决”、“整理与归纳”等栏目,这些栏目各有用途,都突出表现出使学生学会探究和分析科学问题的方法。教师如果完全忽视它们的存在,仍按传统的教学模式去教学,那么新课程计划就失去了意义,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立足于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为了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新课程提出通过设立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但是,任何一种事物由旧到新的变革,都将经历一段过程,教学也不例外。
(1)教师探究与学生探究相结合,此观点建立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教师备“探究课”的本身就是探究过程。我们深深觉得:对教师而言,一堂探究课的准备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最好的探究体验。另外,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们化学组也经常为旧教具的改进和新教具的制作集体进行探究。
另一方面,在探究课堂中要建立师生共同探究的和谐气氛。新课程课堂中的师生关系,不是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关系,而是教师诱导,师生一起完成的关系。只有变“我讲你听,我教你学”为“我引导,你完成,你动手,我也动手”,课堂才会有生机,学生才会意气盎然。新课程中有许多崭新的东西是老师没接触过的,对于那些知识,在学生面前,老师并无多大优势。因此,教师要学会“退下来”,退到与学生一致的位置上去。以学生的思维,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学生一道去探索,去发现。
(2)理论探究与实验探究相结合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化学教学的基础,也是化学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因此,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标准的化学教学中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加强科学探究,所以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不但没有削弱,还大大加强了,因为实验既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科学探究打下基础,又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科学探究提供物质的保证。但是,化学史实证明理论推导能力可以说是化学规律的发现和新物质合成的直接推动力。如何使二者完美地结合才是现代的化学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更多关注、研究和探讨的问题,而不应该片面强调实验探究能力忽略理论推导能力。另外,在很多课中,我们可以把理论推导和实验探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效果更明显。
(3)自学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自学探究指通过自学、上网查资料等系列自觉行为形成探究的氛围。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前布置有梯度的内容,吸引所有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明确所研究内容的知识背景、研究目标以及研究的方法,使学生在读书本、读图、读网络的同时,感知问题、感悟知识,接受探究氛围的熏陶。学生在课前充分的自学准备,无疑像一针强心剂,既能打动学生心灵,又方便形成统一的课堂气氛,使学中有探,探中有学。
合作探究指学生间或师生间通过充分对话、答辩和争论形成探究的氛围。学生在自学探究基础上不能自行解决的问题,即可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多则班级全体参加,少则几个人,形式灵活多样,让学生充分对话、答辩、争论,教师只需在关键处加以点拨,可以收获意想不到的学术小成果。
(4)课内探究与课外探究相结合一方面,由于课内时间有限,课本知识局限,很多课堂学习的内容要延伸到课外,通过布置上网搜索、家庭小实验等作业促使学生在课外实施探究活动。
(5)“知识点探究”与“知识整合探究”相结合在通常的新课教学中,比较重视的是就某种物质的性质、某个实验的现象进行探究。所以学生普遍认为中学化学零星、细碎、易懂、易学,但日久易忘、难掌握,上课时轻轻松松、明明白白,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这些都与学生对化学知识点的外延、对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认识不够,没有形成整体的化学知识结构有关。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同时还严重阻碍了高中化学学科整体育人功能的发挥。如何使看起来零星、细碎的知识变成有序化、网络化,整体化,也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探究的内容。
作为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校本教材,早已被我校纳入教育改革的整体规划之中。我们化学学科经过慎重讨论,决定暂时先开设两门课程------化学实验设计和环保化学,自把它定为化学校本课程以后,我们正在积累资料,着手编写校本教材。
我们知道建立多元的评价结构体系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我们也在努力地尝试。比如:把演讲、交流贯穿于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的发展;在实验教学中,尽可能使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报告,动手实验,以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但是,目前的主要评价依然是单一的“量化评价”,没有建立“质化评价”体系。如何建立合理的符合化学学科特色的多元评价体系是我们要继续研究的内容。另外,我们也希望尽快把教师和学生从分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为我们建立多元的评价结构体系起到指导作用,并使之能进一步促进握们的新课程教学。
3、教师课堂方面的转变
(1)、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
新教材迫使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和方法。从原来课堂上以教师为主,改变成以学生为主;以传播知识,改变到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课本每一节都出现了很多像电脑一样的窗口,如:[知识支持]、[资料在线]、[方法索引]、[知识点击]、[化学前沿]、[历史回眸],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拨?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还要把握住教学目标和课时,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由于教材编写要求,每节课讲课前要给学生一定的看书时间,这样,学生听课前做到心中有数,非常好,这在我以前15年的教学实践中是很少有的。
以前,由于旧教材都是主要着重于从老师讲解的角度编写的,学生似乎只带了个耳朵来上课,自己讲课心理上一方面总怕内容讲不完,既便讲完了又担心学生是否掌握。从使用新教材开始,采取的是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总结的新型教学形式,学生学起来很有兴趣,很轻松。新教材特别强调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一节内容课本上应怎样引出并介绍知识,学生自己应该怎样总结知识点,掌握什么,怎样应用,老师要强调方法。整个过程老师是一个引导者,这样老师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课堂上学生兴趣特浓厚、老师和同学融合在一起,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这一节课上的比较成功,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比较好的理解了教材的设计思想。所以,使用新教材教学对老师驾驭教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在新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
化学新课程目标中,科学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知识与技能可以通过接受学习来获得,但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难以靠讲授灌输来形成。它们只能在具体活动过程中通过不断的体验、内化而形成。因此,我们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应注重教学过程的同时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具体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2〉注重选择涉及变化过程的练习;〈3〉注重实验教学中的过程教学。
注重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的教学,是现代教学论的基本主张。有时,过程比结论更具有意义,它能唤起探索与创造的欢乐,激发认知兴趣和学习动机;它能展现思路和方法,教会人怎样学习;“
4、教师必须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
教师备课应对知识结构的适当调整;合理开发课程资源,要了解每个模块的编写思路,明确重点知识的化学内涵,揭示化学核心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其次,能够根据社会发展、学生实际收集教学资源,对单元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包括改进试验,增加新的化学学习教材,更好的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发展需要。
5、加强教师间的合作
新课程体系得实施,对新老教师都是一次全面的挑战。面临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思维体系,合作就显的尤为重要。为此,我们采取了以备课组集体备课,合力攻关。大家围绕着每一节课的重点难点、以及对教材内容的调整、删除教科书中某些不适应学生的知识内容,并适当增加新的化学学习素材;构造知识体系等展开讨论,研究教学方法。有些内容大家分头上网找或查阅资料,资源共享,实现了快速自我培训和提高。然后各自又按各自的教学风格,精心教学。大家既是合作者,又是相互促进者。我们规定,每学期每位老师都必须上一节研讨课。通过说课和评课,找出优点和不足,对上课和听课老师的教学能力都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和提高。另外,要求每位老师每节课都要写出教学反思,把每节课的亮点和注意点都及时进行总结;年轻老师和老教师相互听课,相互促进,汲取各自之长,通过教师间的这些相互合作,使新课程得以顺利推广。
另外要以科研课题促进新课程实验研究。新课程实验的主战场在学校,在课堂。我们采取备课组集体备课,各抒己见,共同研讨,合力攻关的办法,效果较好。我们要求,每次备课要有一位教师作专题发言,其他教师再围绕该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以及对教材内容的调整、适当增加新的化学学习素材、构造知识体系等展开讨论研究,确定教学方法。方法确定以后,教学上需要的资料由大家分头上网查找或查阅文献资料,实现资源共享,然后各自又按各自的教学风格,精心教学。教师之间既是合作者,又是相互促进者,还有利于教师的自我培训和提高。另外,要求教师写教学反思,把每节课的亮点、不足之处和实施时需要注意的问题都及时进行总结,年轻教师和老教师相互听课,相互促进,汲取各自之长,共同提高。
在实践与研究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变化
①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教师逐步转向尊重和赞赏学生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经过四年的实践,我校的化学教师在教学上基本都能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和赞赏,特别对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教师在课内外都能给予鼓励和关怀,能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以及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或他们所付出的努力。
②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教师开始重视帮助和引导
经过四年的实践,我校化学教师逐渐明确,教的职责在于帮助学生检视和
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特长。教的本质在于引导,而且引导应是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引导也是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③在教学问题上,教师慢慢形成自我反思的习惯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非常强
调教师的教学反思。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教师逐步认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性,慢慢形成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进行反思。在教学前进行反思,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在教学后进行反思,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教学反思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在不断地反思中,教师的职业水平也不断地得到提高。
④教师之间的合作性逐步加强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面对学生外,还要与周围其他教师发生联系,实施新课程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在四年的实践中,教师都体会到相互配合、齐心协力、资源共享的重要性,同校或校与校之间教师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团结互助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地加强。
(2)在新课程实验中,教师的教学与教研水平得到提高
1、化学实验问题
回顾四年新课程实验,感到在发挥好实验的教育功能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够好,新教材里面有个别实验还未能做成功,特别是如何通过典型的化学实验事实帮助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如何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还有待于今后努力探索提高。
2、如何充分利用新教材提供的图表、图例和栏目的问题
新课标教材编排非常新颖,教材图文并茂,并附有[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学与问]、[实践活动]等栏目。如何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图例和栏目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化学,理解化学。把学习到的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使学生亲近化学,感到学习化学的快乐,体现出化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个问题才刚刚引起我们广大教师的重视,也是有待于继续深入探索提高。
3、对教材的编写意图与教学内容的理解把握问题
在新课程实验的过程中,我们的老师普遍感到,教材的编写似乎蜻蜓点水,一节课或一章书涉及的知识点多,但是内容却很简单,让人无所适从。讲少了怕学生有疑问,讲多了又怕超课时讲不完。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对新教材的设计思想以及整个高中新教材体系、必修与选修的关系还未能深入地了解。存在一个逐步了解、熟悉的过程,如果教师能连续教完一个循环,这个过程可以缩短。
4、今后的努力方向
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对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和新课程的理念理解不深不透引起的。因此,今后我们还是要继续加强新课程的理论学习,加强对高中新教材体系的学习,结合今年新高考的命题,深入理解新课程的改革目标和教学理念,进一步明确高中化学的学习内容和要求,努力解决好实验过程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今后,还要进一步地强调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新教材是在新课标、新课程理念下编写的,如果我们能深入地理解它,如:了解每个模块的编写思路,明确重点知识的化学内涵,揭示化学核心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规律;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对知识结构作适当调整;合理开发课程资源,适当增加新的化学学习素材,使之更好地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发展需要。这样,我们高中化学教学的质量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新课程给我们带来的思考和困惑
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激情、希望、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紧紧联系在一起,升华教育理念,保持与时俱进,为教师的发展而学,为学生的发展而教。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认识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教师意识到课改形势逼人,教师自身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的提高,掌握必要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等已迫在眉睫。
3.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掌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4.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下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
当然,在新课改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回避的困难和问题。我们也存在很多困惑,比如:
1.相关课改配套改革不到位。如现有的教学评价和考试制度不适应课改的实际,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关系尚不明朗。新高考方案迟迟不出台,老是变化,到高考完才知道,是新课改中教师最困惑的问题。
2.教材内容多、要求与课时不够的矛盾。教材内容多、教参和教辅良莠不齐,有些练习题偏难偏深,课标、教材、教参、教辅标高不一,有的教辅资料质量低劣,使师生无所适从。内容和课后练习不配套。这一点前面已经提到。建议教材编写的专家们,继续在这些方面下一些功夫,编写出更多更好的配套学习材料,以适应各地区各学校教学的需要。
3.课本中有些内容讲得太肤浅。由于减负,所以就把课本减得薄了又薄,认为这样就会把学生的负担减下来。课本一减再减,但高考怎样测评,把握不住。化学必修两本书,一年时间基本把原来三年的内容都涉及到了,面面具到,实际很多内容都讲不透。如物质的量这一章,原教材安排大约十几课时,现在只给三课时,但内容基本不变。阿伏加德罗定律,正文没有,在资料在线中又出现了。
4.活动探究。这种形式非常好,但是有些探究有问题,有些探究,学生实际能力达不到,如氧化还原反应讲完,接着[活动、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让学生探究Fe—Fe2+—Fe3+转化,而学生以前没有学过Fe的性质,所以预测不出,假设不出。以致大部分学生探究实验就像抓中药,试管中什么试剂都加;探究实验实际操作条件要求很高,很难达到。
5.课时感觉时间非常紧张。按照教材安排,内容中[观察思考],[活动探究],[迁移应用],[身边化学]都应该用起来,效果也很好。但是,如果全部应用起来,课程内容就讲不完。如第4章元素与材料世界一节:”观察思考金属铝的还原性——铝热反应实验。如果教师只在课堂上进行一下演示,时间是够用了,但若让学生参与这一实验过程,并进行讨论,时间就不够用了。不知教材编写专家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是否对课时和教学量进行过实际测算?
6、考试评价凌驾于课程目标之上
由于受高考的影响,目前有一种倾向是重考试大纲、轻课程标准,按明日高考形势及思维路线组织今天的教学。因此,课程设计思路、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时间都主要集中在高考上,教学中一步到位的现象比比皆是。必修选修内容混乱出现,习题严重偏离正常轨道,超课时、超要求、超容量、赶进度成为一股力量强大的暗流。在这种形势下,新课程体系如何应对?
第三篇:高中化学课改总结
高中化学课改总结
华士高级中学 化学组
我校新课程改革教学已经进行4年,也是江苏省新高考改革的4年,这4年辛酸过程令人回味。
化学新课程的结构化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第二层次:揭示有意义的联系,第三层次:揭示更本质的联系,第四层次:内容功能化,赋予这些知识功能——即为何要学习。对事物变化中更本质的联系是无止境的,需不断认识,不断探索。
新课程实施以来的经验和问题:
第一年:经验是新课程开设呈现了生动活泼多样,注重能力和方法,重视联系生活生产实际。问题是课时紧,知识系统“散乱”,深广度难把握,实验探究难实施。
第二年:经验是模块开设操作化,建立学科知识系统,认识化学学科本质,发展学生学科能力。问题是模块选择性不高,技术和实验模块开设得太少,必修与选修跨度大,学科困惑和问题增多,教学方式重新回归,因省学业水平测试,文科生《化学与生活》模块教学不正规。
第三年:经验主要是高考复习层面,第一轮复习要依据教材,二轮综合课标、考纲和习题,必修选修实现整合。
第四年:全面总结第一轮实施经验,全面梳理核心知识内容的必修、选修和高考要求,准确把握不同课程模块功能定位,优化选修课和开课方式,合理制定本校高中三年整体教学计划,总结和整理前三年的教学资源。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这一切的实现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认为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鼓励教师深入开展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是使化学新课程得以落实的主要保障。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1.立足于教师综合素质提高,积极应对新课程改革(1)为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提供机会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这是在教育界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在专业知识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教师还应注意使这桶水成为“源头活水”。学校每年都会拿出资金安排教师深造,近几年中,有两位化学教师参加南京师范大学化学研究生课程班的学习,此外,全组教师都有多次参加省市级新课程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学习和深造使化学组全体教师的专业知识得到提高,教育教学理念得到提升。
优秀教师的能力体现在以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智力为基础,学校给每位教师配了笔记本电脑,开设了电脑培训班和多媒体操作培训班。将计算机知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中学化学教学中,能够起到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果等作用。
(2)为教师研究新教材创设氛围 以往教材被认为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教材是学科知识的载体。新课程理念中的教材则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是引起学生认识、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在新教材中,除了化学知识本身,增设了“你知道吗”、“交流与讨论”、“拓展视野”、“问题解决”、“整理与归纳”等栏目,这些栏目各有用途,都突出表现出使学生学会探究和分析科学问题的方法。教师如果完全忽视它们的存在,仍按传统的教学模式去教学,那么新课程计划就失去了意义,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立足于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为了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新课程提出通过设立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但是,任何一种事物由旧到新的变革,都将经历一段过程,教学也不例外。
(1)教师探究与学生探究相结合,此观点建立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教师备“探究课”的本身就是探究过程。我们深深觉得:对教师而言,一堂探究课的准备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最好的探究体验。另外,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们化学组也经常为旧教具的改进和新教具的制作集体进行探究。
另一方面,在探究课堂中要建立师生共同探究的和谐气氛。新课程课堂中的师生关系,不是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关系,而是教师诱导,师生一起完成的关系。只有变“我讲你听,我教你学”为“我引导,你完成,你动手,我也动手”,课堂才会有生机,学生才会意气盎然。新课程中有许多崭新的东西是老师没接触过的,对于那些知识,在学生面前,老师并无多大优势。因此,教师要学会“退下来”,退到与学生一致的位置上去。以学生的思维,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学生一道去探索,去发现。
(2)理论探究与实验探究相结合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化学教学的基础,也是化学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因此,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标准的化学教学中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加强科学探究,所以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不但没有削弱,还大大加强了,因为实验既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科学探究打下基础,又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科学探究提供物质的保证。但是,化学史实证明理论推导能力可以说是化学规律的发现和新物质合成的直接推动力。如何使二者完美地结合才是现代的化学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更多关注、研究和探讨的问题,而不应该片面强调实验探究能力忽略理论推导能力。另外,在很多课中,我们可以把理论推导和实验探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效果更明显。
(3)自学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自学探究指通过自学、上网查资料等系列自觉行为形成探究的氛围。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前布置有梯度的内容,吸引所有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明确所研究内容的知识背景、研究目标以及研究的方法,使学生在读书本、读图、读网络的同时,感知问题、感悟知识,接受探究氛围的熏陶。学生在课前充分的自学准备,无疑像一针强心剂,既能打动学生心灵,又方便形成统一的课堂气氛,使学中有探,探中有学。
合作探究指学生间或师生间通过充分对话、答辩和争论形成探究的氛围。学生在自学探究基础上不能自行解决的问题,即可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多则班级全体参加,少则几个人,形式灵活多样,让学生充分对话、答辩、争论,教师只需在关键处加以点拨,可以收获意想不到的学术小成果。
(4)课内探究与课外探究相结合
一方面,由于课内时间有限,课本知识局限,很多课堂学习的内容要延伸到课外,通过布置上网搜索、家庭小实验等作业促使学生在课外实施探究活动。
(5)“知识点探究”与“知识整合探究”相结合
在通常的新课教学中,比较重视的是就某种物质的性质、某个实验的现象进行探究。所以学生普遍认为中学化学零星、细碎、易懂、易学,但日久易忘、难掌握,上课时轻轻松松、明明白白,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这些都与学生对化学知识点的外延、对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认识不够,没有形成整体的化学知识结构有关。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同时还严重阻碍了高中化学学科整体育人功能的发挥。如何使看起来零星、细碎的知识变成有序化、网络化,整体化,也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探究的内容。
作为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校本教材,早已被我校纳入教育改革的整体规划之中。我们化学学科经过慎重讨论,决定暂时先开设两门课程------化学实验设计和环保化学,自把它定为化学校本课程以后,我们正在积累资料,着手编写校本教材。
我们知道建立多元的评价结构体系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我们也在努力地尝试。比如:把演讲、交流贯穿于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的发展;在实验教学中,尽可能使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报告,动手实验,以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但是,目前的主要评价依然是单一的“量化评价”,没有建立“质化评价”体系。如何建立合理的符合化学学科特色的多元评价体系是我们要继续研究的内容。另外,我们也希望尽快把教师和学生从分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为我们建立多元的评价结构体系起到指导作用,并使之能进一步促进握们的新课程教学。
3、教师课堂方面的转变(1)、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
新教材迫使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和方法。从原来课堂上以教师为主,改变成以学生为主;以传播知识,改变到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课本每一节都出现了很多像电脑一样的窗口,如:[知识支持]、[资料在线]、[方法索引]、[知识点击]、[化学前沿]、[历史回眸],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拨?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还要把握住教学目标和课时,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由于教材编写要求,每节课讲课前要给学生一定的看书时间,这样,学生听课前做到心中有数,非常好,这在我以前15年的教学实践中是很少有的。
以前,由于旧教材都是主要着重于从老师讲解的角度编写的,学生似乎只带了个耳朵来上课,自己讲课心理上一方面总怕内容讲不完,既便讲完了又担心学生是否掌握。从使用新教材开始,采取的是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总结的新型教学形式,学生学起来很有兴趣,很轻松。新教材特别强调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一节内容课本上应怎样引出并介绍知识,学生自己应该怎样总结知识点,掌握什么,怎样应用,老师要强调方法。整个过程老师是一个引导者,这样老师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课堂上学生兴趣特浓厚、老师和同学融合在一起,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这一节课上的比较成功,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比较好的理解了教材的设计思想。所以,使用新教材教学对老师驾驭教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在新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
化学新课程目标中,科学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 的整合。知识与技能可以通过接受学习来获得,但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难以靠讲授灌输来形成。它们只能在具体活动过程中通过不断的体验、内化而形成。因此,我们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应注重教学过程的同时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具体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2〉注重选择涉及变化过程的练习;〈3〉注重实验教学中的过程教学。
注重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的教学,是现代教学论的基本主张。有时,过程比结论更具有意义,它能唤起探索与创造的欢乐,激发认知兴趣和学习动机;它能展现思路和方法,教会人怎样学习;”
4、教师必须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
教师备课应对知识结构的适当调整;合理开发课程资源,要了解每个模块的编写思路,明确重点知识的化学内涵,揭示化学核心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其次,能够根据社会发展、学生实际收集教学资源,对单元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包括改进试验,增加新的化学学习教材,更好的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发展需要。
5、加强教师间的合作
新课程体系得实施,对新老教师都是一次全面的挑战。面临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思维体系,合作就显的尤为重要。为此,我们采取了以备课组集体备课,合力攻关。大家围绕着每一节课的重点难点、以及对教材内容的调整、删除教科书中某些不适应学生的知识内容,并适当增加新的化学学习素材;构造知识体系等展开讨论,研究教学方法。有些内容大家分头上网找或查阅资料,资源共享,实现了快速自我培训和提高。然后各自又按各自的教学风格,精心教学。大家既是合作者,又是相互促进者。我们规定,每学期每位老师都必须上一节研讨课。通过说课和评课,找出优点和不足,对上课和听课老师的教学能力都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和提高。另外,要求每位老师每节课都要写出教学反思,把每节课的亮点和注意点都及时进行总结;年轻老师和老教师相互听课,相互促进,汲取各自之长,通过教师间的这些相互合作,使新课程得以顺利推广。
另外要以科研课题促进新课程实验研究。新课程实验的主战场在学校,在课堂。我们采取备课组集体备课,各抒己见,共同研讨,合力攻关的办法,效果较好。我们要求,每次备课要有一位教师作专题发言,其他教师再围绕该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以及对教材内容的调整、适当增加新的化学学习素材、构造知识体系等展开讨论研究,确定教学方法。方法确定以后,教学上需要的资料由大家分头上网查找或查阅文献资料,实现资源共享,然后各自又按各自的教学风格,精心教学。教师之间既是合作者,又是相互促进者,还有利于教师的自我培训和提高。另外,要求教师写教学反思,把每节课的亮点、不足之处和实施时需要注意的问题都及时进行总结,年轻教师和老教师相互听课,相互促进,汲取各自之长,共同提高。
在实践与研究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变化 ①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教师逐步转向尊重和赞赏学生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经过四年的实践,我校的化学教师在教学上基本都能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和赞赏,特别对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教师在课内外都能给予鼓励和关怀,能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以及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或他们所付出的努力。
②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教师开始重视帮助和引导
经过四年的实践,我校化学教师逐渐明确,教的职责在于帮助学生检视和
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特长。教的本质在于引导,而且引导应是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引导也是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③在教学问题上,教师慢慢形成自我反思的习惯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非常强 调教师的教学反思。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教师逐步认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性,慢慢形成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进行反思。在教学前进行反思,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在教学后进行反思,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教学反思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在不断地反思中,教师的职业水平也不断地得到提高。
④教师之间的合作性逐步加强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面对学生外,还要与周围其他教师发生联系,实施新课程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在四年的实践中,教师都体会到相互配合、齐心协力、资源共享的重要性,同校或校与校之间教师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团结互助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地加强。
(2)在新课程实验中,教师的教学与教研水平得到提高
四、存在问题与今后的努力方向
1、化学实验问题
回顾四年新课程实验,感到在发挥好实验的教育功能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够好,新教材里面有个别实验还未能做成功,特别是如何通过典型的化学实验事实帮助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如何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还有待于今后努力探索提高。
2、如何充分利用新教材提供的图表、图例和栏目的问题 新课标教材编排非常新颖,教材图文并茂,并附有[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学与问]、[实践活动]等栏目。如何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图例和栏目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化学,理解化学。把学习到的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使学生亲近化学,感到学习化学的快乐,体现出化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个问题才刚刚引起我们广大教师的重视,也是有待于继续深入探索提高。
3、对教材的编写意图与教学内容的理解把握问题
在新课程实验的过程中,我们的老师普遍感到,教材的编写似乎蜻蜓点水,一节课或一章书涉及的知识点多,但是内容却很简单,让人无所适从。讲少了怕学生有疑问,讲多了又怕超课时讲不完。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对新教材的设计思想以及整个高中新教材体系、必修与选修的关系还未能深入地了解。存在一个逐步了解、熟悉的过程,如果教师能连续教完一个循环,这个过程可以缩短。
4、今后的努力方向
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对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和新课程的理念理解不深不透引起的。因此,今后我们还是要继续加强新课程的理论学习,加强对高中新教材体系的学习,结合今年新高考的命题,深入理解新课程的改革目标和教学理念,进一步明确高中化学的学习内容和要求,努力解决好实验过程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今后,还要进一步地强调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新教材是在新课标、新课程理念下编写的,如果我们能深入地理解它,如:了解每个模块的编写思路,明确重点知识的化学内涵,揭示化学核心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规律;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对知识结构作适当调整;合理开发课程资源,适当增加新的化学学习素材,使之更好地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发展需要。这样,我们高中化学教学的质量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新课程给我们带来的思考和困惑
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激情、希望、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紧紧联系在一起,升华教育理念,保持与时俱进,为教师的发展而学,为学生的发展而教。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认识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教师意识到课改形势逼人,教师自身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的提高,掌握必要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等已迫在眉睫。
3.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掌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4.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下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
当然,在新课改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回避的困难和问题。我们也存在很多困惑,比如: 1.相关课改配套改革不到位。如现有的教学评价和考试制度不适应课改的实际,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关系尚不明朗。新高考方案迟迟不出台,老是变化,到高考完才知道,是新课改中教师最困惑的问题。
2.教材内容多、要求与课时不够的矛盾。教材内容多、教参和教辅良莠不齐,有些练习题偏难偏深,课标、教材、教参、教辅标高不一,有的教辅资料质量低劣,使师生无所适从。内容和课后练习不配套。这一点前面已经提到。建议教材编写的专家们,继续在这些方面下一些功夫,编写出更多更好的配套学习材料,以适应各地区各学校教学的需要。
3.课本中有些内容讲得太肤浅。由于减负,所以就把课本减得薄了又薄,认为这样就会把学生的负担减下来。课本一减再减,但高考怎样测评,把握不住。化学必修两本书,一年时间基本把原来三年的内容都涉及到了,面面具到,实际很多内容都讲不透。如物质的量这一章,原教材安排大约十几课时,现在只给三课时,但内容基本不变。阿伏加德罗定律,正文没有,在资料在线中又出现了。
4.活动探究。这种形式非常好,但是有些探究有问题,有些探究,学生实际能力达不到,如氧化还原反应讲完,接着[活动、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让学生探究Fe—Fe2+—Fe3+转化,而学生以前没有学过Fe的性质,所以预测不出,假设不出。以致大部分学生探究实验就像抓中药,试管中什么试剂都加;探究实验实际操作条件要求很高,很难达到。
5.课时感觉时间非常紧张。按照教材安排,内容中[观察思考],[活动探究],[迁移应用],[身边化学]都应该用起来,效果也很好。但是,如果全部应用起来,课程内容就讲不完。如第4章元素与材料世界一节:“观察思考金属铝的还原性——铝热反应实验。如果教师只在课堂上进行一下演示,时间是够用了,但若让学生参与这一实验过程,并进行讨论,时间就不够用了。不知教材编写专家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是否对课时和教学量进行过实际测算?
6、考试评价凌驾于课程目标之上
由于受高考的影响,目前有一种倾向是重考试大纲、轻课程标准,按明日高考形势及思维路线组织今天的教学。因此,课程设计思路、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时间都主要集中在高考上,教学中一步到位的现象比比皆是。必修选修内容混乱出现,习题严重偏离正常轨道,超课时、超要求、超容量、赶进度成为一股力量强大的暗流。在这种形势下,新课程体系如何应对?
第四篇:化学课改总结
高中化学课改总结
在课改春风吹拂下,校全体教师本着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理念,努力学习新课标,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向外校学习总结交流等形式,激发了教师教学教改的积极性。在化学学科课程改革试验教学实践中,我们取得了一些可贵的经验心得,具体情况和主要经验思考总结分享如下:
通过教师培训,学习《课程标准》,我们逐渐转变教育观念,深入研究教材,并且通过课堂教学来探讨新教育理念的落实、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学方法的转变等。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这一切的实现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通过交流学习实践,我们总结可通过如下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第一、在课堂上教师要运用多种方式方法,精心创设情景,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而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因此教师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兴趣的因素。教学中,我们除了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参与课堂的同时,还借助于图片、模型、幻灯、电影等手段进 行直观教学。这些活动的开展消除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也使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第二、教师要端正自己的教学思想,放下教师架子。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是传授知识发号司令的先生,这样严重压抑和束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不利于他们 的成材。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该是“导师”、“教练”。新课改的实施,要求教师应有充分的民主意识,把学生看成独立的“人”,发展的人,应与学生进行心 灵沟通,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知识上是“引导者”。同时培养师生情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要改变学生对教师、教材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是督促与引导者,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引路人。
第三、教师要让“学”与“教”融为一体,以教学教材为中心,激发学生研究学习教材的信心。以往教材被认为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教材是学科知识的载体。新课程理念中的教材则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是引起学生认识、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在新教材中,除了化学知识本身,增设了“你知道吗”、“交流与讨论”、“拓展视野”、“问题解决”、“整理与归纳”等栏目,这些栏目各有用途,都突出表现出使学生学会探究和分析科学问题的方法。教师要重视它们的存在,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
在实践与研究过程中,也要立足于教师综合素质提高,积极应对新课程改革。教育界广为流传的一句话“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充分证明了教师的“源头活水”的重要性。教师要利用一切学习的机会,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教学表达等能力。
第一、抓住学校教育局提供的学习培训机会,充分的利用给予的教育教学资源。在教育局或者校组织领导的给予的机会下,全组教师都有多次参加新课程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学习和深造使化学组全体教师的专业知识得到提高,教育教学理念得到提升。同时教研组还组织校本培训,钻研新教材,采用按单元分工负责,轮流说课,深入理解教材体系与具体内容,决定教学方法,写出教案与学案。每周举行观摩课、示范课、试验课,通过课堂教学来探讨新教育理念的落实、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学方法的转变等。
第二、要加强教师的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会受到学生的瞩目,并成为影响学生学习的关键。在化学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应让自己与教学教材充分地融合起来,深挖教材中的所有知识点,将教师掌握的、教材里具备的统统展现出来,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知识展示,让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更顺畅,对教师讲解的理解更透彻。教师的表达能力关系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这还需要教师不断加强自己的专业素质,在课堂上要切实做到每言必真,有言必中,减少假大空话,减少不必要的教学步骤,加强自己的表达能力,让每一堂课都能够成为有效课堂,都能让学生从中学到知识。
第三、教师要对自身的教学行为逐步调整。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教师逐步转向尊重和赞赏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根据西华二高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基础,教师在课内外及时给予鼓励和关怀,能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以及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或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教师开始重视帮助和引导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校化学教师逐渐明确,教的职责在于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特长。在教学问题上,教师慢慢形成自我反思的习惯。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教师逐步认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性,慢慢形成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进行反思。在教学前进行反思,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在教学后进行反思,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教学反思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在不断地反思中,提高教师的职业水平。
在课堂方面,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教师要敢于“放手”,努力让课堂活起来。化学新课程目标中,科学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知识与技能可以通过接受学习来获得,但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难以靠讲授灌输来形成。它们只能在具体活动过程中通过不断的体验、内化而形成。因此,我们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应注重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注重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的教学,是现代教学论的基本主张。有时,过程比结论更具有意义,它能唤起探索与创造的欢乐,激发认知兴趣和学习动机,它能展现思路和方法,教会人怎样学习。
课本每一节都出现了很多像电脑一样的窗口,如:[知识支持]、[资料在线]、[方法索引]、[知识点击]、[化学前沿]、[历史回眸],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拨?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为此,我们采取了以备课组集体备课,合力攻关。大家围绕着每一节课的重点难点、以及对教材内容的调整、删除教科书中某些不适应学生的知识内容,并适当增加新的化学学习素材。构造知识体系等展开讨论,研究教学方法。有些内容大家分头上网找或查阅资料,资源共享,实现了快速自我培训和提高。然后各自又按各自的教学风格,精心教学。大家既是合作者,又是相互促进者。汲取各自之长,通过教师间的这些相互合作,使新课程得以顺利推广。
在努力实现新课程新理念同时,也带给我们一线教师一些反思。
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教师们意识到课改形势逼人,才能不断的提高自身知识水平,业务能力,掌握必要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等。
对于活动探究,这种形式非常好,但是有些探究,学生实际能力达不到,如氧化还原反应讲完,接着[活动、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让学生探究Fe—Fe2+—Fe3+转化,而学生以前没有学过Fe的性质,所以预测不出,假设不出。这就需要教师做大量的课前工作,做好恰当的合适的衔接。另外,对于上课时间问题,有些教师觉得课堂时间非常紧张,如果按照教材安排,内容中观察思考、活动探究、迁移应用、身边化学都应该用起来,效果好,但是时间不充足。所以,如何合理的安排课堂时间,是我们需要深思的问题。
在今后,相信我们教师在不断地反思和总结中,会将这些问题和困惑加以克服、改进、提高。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激情、希望、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紧紧联系在一起,升华教育理念,保持与时俱进,为教师的发展而学,为学生的发展而教。总而言之,在我国当前的教育形式下,新课堂势在必行,只要我们坚持新政策新理念,振奋精神,坚定信念,相信就一定能够在新课改这场仗中取得胜利!
第五篇:化学课改
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课改心得体会
李伟伟
【正文】2011年6月2日,随着我市教育局常少明局长带队,市教育局、教研室、局属学校校长、业务副校长一行25人去宜川中学考察学习的开始,我们学校就开始了对宜川中学教学经验的学习和自主创新。
一、我校课改的现有模式
经过一年多的课堂教学改革,我校总结了宜川教学中“三环节导学式“教学模式,即以“自主学习——讨论展示——检测小结“为基本结构框架,以学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为载体,通过教师点拨、引导和帮助,使学生在使用学案的过程中质疑、选择、分析、综合和概括,采取讨论、交流、展示等形式激发学习的动机与欲望,进而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不断优化自主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式的经验,结合我校现有情况,提出了我校自己的教学改革模式。即“二、三、四”改革模式。其中,“二”为两个自主学习,自主管理;“三”为三个十分钟,早晨的疯狂英语诵读十分钟,中午的双语书写十分钟,下午的面壁思过十分钟;“四”为四个保障,保障学生全员参与,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保障每一个孩子不掉队,保障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二、三、四”改革模式为我们的教学、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模式与范例。
二、我的课改心路历程
2011年下半年我校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教学改革,以语文、数学、外语为龙头。因为我带的是初中化学,其课程开始时及面临的是那些初三马上要面临毕业的学生,学校为了稳妥起见,推后了物理、化学科目的改革开始时间,让我们对新的教学模式有了一个观察、体会的过程。在此期间,在不影响学生学习进度的情况下,我也做了一定的尝试,以制作学案开始,开始了我的课改路程。刚开始制作学案时,主要以课前预习与习题为主,把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纳入到了我的实时监督当中,学生在课程的开始阶段,必须实时检查,核对学生课前预习的部分,发现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难于理解的问题给出适当的强调。在课后,可根据我校学生自身的特点,随时调节课后习题的难度,使学生合理的提高学业水平,给我的课堂教学做了一个很好的补充。在此期间,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课改的好处,这种尝试给我今后的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也给我的制作学案提供了一个熟悉的过程。
随着学生对化学这门课的熟悉,在对化学专业术语、专业名词的理解上有了一定的基础,我在一些难度简单,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比较紧密的章节加入了学生展示的环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开始参与到课堂“教”的过程中,优先培养一些理解能力好,表达能力强且对化学兴趣高的学生,以点带面,充分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习题课中,全面展开学生提前做,小组讨论,课堂展示,学生点评,老师进行补充的课堂模式,为正式的课程改革做一个坚实的基础。
2012年年初,学校全面铺开教学改革,化学课程遂即也进入到了课程改革的浪潮之中,在理论性较强,实验较多的课程中,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学生毕竟对实验实际操作较少,学生展示实验时操作不规范,更为让人担心的是一些实验具有危险性,老师做都要非常的小心,何况是学生本身操作能力就不好。这个时候正好赶上学校的教室多媒体设备进入到了教室中,为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向。在自主学习课时,我会占用学生部分自主时间,提前对实验进行操作,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因为这个时候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描述实验的能力,能够进行观察分析,使课前自主时对实验有了一个直观的感受,在第二天的课堂展示环节,在网上下载实验视频,然后由学生随着视频去讲解,去感受实验的魅力。某个环节甚至可以反复的播,反复的放,加深印象。这个时候,我仍然是课堂的组织者,并没有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根据课程进度,在熟悉完课堂展示环节后,我的课程进入了复习阶段,课堂已经完全交给了学生。我的课堂模式已经稳定在了课前讨论做题,课时学生展示讲题,课时补充的模式。
我的课改基本上还是处在一个探索的过程,并没有一个完全成熟的模式,但其中的辛酸只有自己知道,当在这节课出现问题时的那种纠结与无奈,确实困扰在我新课改的历程当中。
三、课改反思
任何形式的课堂,其根本出发点都应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但在具体的实践中还要做到实事求是、精益求精。在学案的编制方面还要做得更细致,把握更准确,结合我校学生实际,要融进老师自己的思想、教学思路、教学方法,体现问题化、情境化、层次化。自主学习课堂上要体现出教师的方法指导,不能放羊式,也不能圈养式,教师应分层次指导,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不应学案发下去之后,学生无目的的做或者干脆就是抄。譬如化学自主课堂时,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初涉本课内容;浏览导学案,根据自研内容,再读课文,解决浅显问题;根据不会的问题,结合教师展示、解决难点;如果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再生生解决或师生合作解决。对于展示课,教师也要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展示题目,这些题目不能只为了所谓的课堂的“活”,而应在“活”的课堂形式下,学生真正能学到知识,培养能力。甚至教师也要写展示课的预案。比如我在教《化学肥料》的展示课时,就写出了比较详细的展示课教案,甚至写出了展示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言,目的就是教给学生展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展示能力,课堂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在课改初期,教师这样的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课程结束前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作简单的梳理,有一个系统整体的回顾,再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学案课后题目,明确哪些内容自己真正掌握,哪些内容掌握的还不够熟练,真正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由于学案上的达标测评题目一般量都比较少,教师在课外也要精心筛选一些补充内容,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训练需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化学综合学习能力。
除此之外,要结合每次考试大作文章,做好文章,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斗志。抓“考”,更要抓“评”、抓“奖”;“考”的目的是了解学生过去一阶段学的情况,“评”、“奖”的目的是激发学生下一阶段的斗志,就像烧锅做饭一样,要不停地加柴火,火势才能猛,饭才做的快、做的熟,因此,我认为抓住“评”与“奖”比抓“考”更重要。
课改任重道远,需在学习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完善,最终成就学生的成功。我们相信,在领导的重视和执着的追求与正确的引导下,课改的激情一定会汇成波涛汹涌的改革浪潮,共同推进启明这只大船搏浪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