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构建和谐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话策略研究
“构建和谐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话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计划
大观中学:肖 丽
一、本课题的研究和实验计划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理论方面弄清楚什么是和谐课堂
和谐课堂就是 “坚持以人为本,使教育的各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形成完美的教学生态,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成长、自我完善。”
2.让所有教师都知道应该如何创设和谐发展型的课堂
和谐是一种能让人身心处于愉悦的平衡状态,和谐的过程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也有助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从而水到渠成地达到各项教学目标,这一点对于非知识性的教学目标的达成更是至关重要。那种粗放的、机械的、硬邦邦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环境是无法让学生实现体验学习的过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等目标的。我认为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和实施中,和谐是最基本的准则,它包括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教学情境等三个方面。
二、实验的实施步骤和方法
(一)实验的步骤
1.撰写研究和实验方案(2009年3—7月)
2.实验的实施和总结(2009年9月——2010年7月)
(1)实验教师根据本学校的实验方案开始实施(包括理论的学习),实验老师可边学习边实践。从2009年春季学期开始到2010年暑假,各实验小组每学期末都要写出阶段实验报告,总结一学期来的实验成果,研讨存在的问题,写出下学期的具体实验方案。
(2)2010年9—12月,各实验小组撰写实验报告,课题组汇总各实验小组的成果,撰写本课题的研究报告。
(二)实验的方法
严格的教育实验应采取对照实验法,即将当前的的班级情况及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意见做个调查并存档,将构建和谐课堂后的班级情况及学生意见做个调查,做对比,以观察实验的效果。这样能保证实验的信度和效度,说服力强。
第二篇:构建和谐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构建和谐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构建和谐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课题组
吉化第三小学
一、课题名称及其界定:
课题名称:构建和谐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
概念界定 : 1.和谐的含义:《吕氏春秋》里介绍了‚和‛的含义:‚和‛即‚正六律,和五声,达八音,养耳道也‛;‚谐‛是形音字,从言,皆声。《尔雅》中说‚谐,和也‛。把‚和‛与‚谐‛连在一起构成的‚和谐‛,就是指存在差别的各个成分可以相互协调地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和谐的最初含义表明:首先,和谐以承认个体的差异为前提;其次,和谐的目标是各部分之间的协调。
和谐指事物或现象各方面的协调、配合与多样性的统一。现象本身合乎规律的过程。在哲学上,和谐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事物最佳的表现形态,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现代心理学认为,和谐是美好事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它通过感知在人的情感和理智中产生积极的反应,在心理机制上使人愉快、满足,并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2.和谐教育。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社会发展需求与人的自身发展需求相和谐为宗旨,协调并整体优化各种教育因素,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教育模式。
3.和谐课堂。根据‚和谐‛的概念,我们对‚和谐课堂‛做如下的界定。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平等,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等呈现出协调、配合与多样性的统一。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入学习的状态中。从而使学生学习兴趣得以提高,潜能得以发挥,能力得到锻炼,个性得以优化。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构建和谐课堂是解决学生负担过重的迫切需要。
当前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它使学生厌学,心理负担过重,也使学生近视率不断上升,影响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这又严重危及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原因尽管复杂,但课堂的不和谐是关键的因素之一。不和谐的课堂里,不可能有高效率的教学,也不可能有高效率的学习,因而教学任务很难完成,这就必然会把课堂教学的任务留至课后;教师一般很难做到清楚、透彻地传授新知识、讲解新问题,这又往往造成学生的一知半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好在课余花大量的时间去弄懂本该在课堂内弄懂的问题,去完成本该在课堂内完成的学习任务。在和谐课堂里,能够实现高效率的教学和高效率的学习:不仅课堂纪律良好,师生关系和谐,而且学生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听课专心;教师能够恰当点拨和积极引导,学生往往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师生配合默契。可以说,构建和谐课堂是解决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顽症的有效途径。
2.构建和谐课堂是实现教育目标、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必然要求。
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不仅是实现教育目标的要求,而且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人的体能、技能、智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是人的生理与心理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是人之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是人之知识、技艺、能力、智慧、德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在不和谐的课堂里,受教育者很难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学生会因为课堂的不和谐而产生心理的过度紧张和情绪的焦虑或人格的分裂,也会因为课堂的散漫而变得对人、对事漫不经心,形成冷漠、孤僻的性格。由此可见,和谐课堂是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主要途径,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重要手段;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有赖于和谐课堂的构建。
3.构建和谐课堂是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需要强调的是,建设和谐社会不是一个在短时期内就能够完成的任务,而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经历一个很长历史过程一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一个需要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很长历史过程。‛完成这一长期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从现在做起,从具体的部门、行业、地区做起,需要从构建和谐家庭、和谐校园、和谐团体、和谐企业、和谐机关、和谐社区、和谐乡村、和谐城市做起。这些都取决于人的发展状态,因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是人类活动的产物,社会的发展是人类劳动创造的结果。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着眼于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就可能有什么样的社会。培养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就能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如果我们培养的人不能正确处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集体的关系,就会阻碍和谐社会的建设。课堂是培养学生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主渠道。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和谐课堂的构建有着密切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和谐课堂的构建,同时也为和谐课堂的构建创造了条件;而和谐课堂的构建则对和谐社会的建设起着积极而重要的促进作用。
4.构建和谐课堂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对学校提出了构建和谐校园的新要求。我们认为,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是构建和谐课堂。这不仅因为课堂是主阵地、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而且因为和谐课堂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孵化器、助推器、稳定器和调节器。和谐课堂的构建不仅可以使校园安定有序,而且可以使校园充满活力,从根本上促进学校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本课题研究现状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研究现状
1.我们通过图书馆查阅及互联网搜索发现,同类课题在江苏、福建开始有研究了,但数量不是很多,他们的课题注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关系,使这三方面的教育目标一致、时空衔接、功能互补,形成整体优化的和谐育人环境。和该类课题比较,我们的选题更侧重于微观,我们将着眼点落在小学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科学、品生、品社和谐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上,追求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和谐共长。《构建和谐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的研究,有利于探讨实践课堂的新型性,有利于改进教师教学和学习的关系,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国内学者相关研究文献资料:(1)《构建和谐课堂 实施有效教学,作者宋玲,发表于《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1年06期。
(2)《实施语文有效教学,构建和谐课堂》,作者许咏丹,发表于《广东教育(教研版)》2009年06期。
(3)《构建师生和谐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作者周新忠,发表于2《新课程(教育学术版)》009年第10期。
(4)《论和谐课堂的构建》,作者:明庆华,程斯辉。发表于《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第02期。
(5)《和谐课堂之我见》,作者张学茹发表于《成才之路》2007年第26期。
(6)《构建和谐课堂 提高教学质量》,作者赵湘,发表于《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04期。
(7)《构建高校和谐课堂 提高教学质量》,作者张伯泉发表于《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S1期。
(8)《和谐课堂 学校教学的必然取向》,作者徐刚,发表于《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03期。
(9)《论和谐课堂教学气氛的营造》,作者王成义,发表于《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年第10期。
(10)《以人为本 创建和谐课堂》,作者王彩莲,发表于《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年第06期。(11)《浅议构建和谐课堂》,作者赵新国、陈拯发表于《才智》2008年第08期。(12)《试论和谐课堂》,作者冯小立,发表于《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第07期。
(13)《构建和谐课堂的有效途径》,作者郑玲发表于《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01期。
(二)本课题研究创新点及突破之处
1.通过研究引导学生在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合作、学会生存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2.通过优化教学活动过程,达到教学活动氛围和谐化、教学活动过程审美化,使教学过程由高耗低效转变为和谐高效。
3.探索和谐课堂构建的策略及机制,最终形成师生、生生,师生与环境高度和谐的理想课堂。
4.改革课堂教学评价制度,促进学生素质和谐发展。
5.通过研究,激发教师课堂教学智慧,使教师掌握和谐教学的内涵,享受专业成长的快乐。
《构建和谐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进一步诠释了课堂上应以学生为核心的问题,研究富有实效性。和谐课堂的建构促使学校的整体发展更稳、更快,由课堂延伸出的健康、积极的因素渗透到学校工作各方面,从而为构建具有整体性、人文性的学校教育新体系打下基础。
四、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价值:(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作为教师,我们要树立新理念,走进新课程,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课堂教学改革,真正承担起新课改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永远保持对事物的好奇心。让学生不间断地保持学习的渴望。新课程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课堂要多给学生创设相互交流的空间、时间,让学生在自主研究合作中产生真知卓见,使我们的教学过程在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感染,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中生成新知识。让我们的教师与新课程改革同行,在改革中创造学生发展的未来。
2.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我们可从三个层次来理解和把握:‚第一层次是指人的心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是从人的心理素质角度概括全面发展,教育要通过德育、智育、美育等到不同渠道,促使个体心理素质的和谐、全面地发展,塑造出真、善、美统一的理想个性;‚第二层次指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这是把人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统一起来把握的全面发展,‚第三层次是个体和社会协调统一和全面发展‛,这里把个人的充分自由地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有机地统一起来。因此强调‚个性的充分而和谐地发展‛,这不仅更符合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基本思想,而且有助于纠正和扭转当前教育实践和教育政策中在目标导向上的偏差。‛
3.心理学理论。心理学认为每个智力正常的儿童,都有可观的心理潜能和 成才的可能。只要教育措施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内因,激活其心理状态,可以发挥其潜能。依据心理学原理,我们要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使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师生和环境产生愉悦的‚心理磁场‛,从而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
4.教育学理论。教育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于使自然人成为社会人,达到人的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和谐教育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对人才的要求和学生个性成长的内在需求。教育形态必须与社会生产方式相适应,教育进程必须与个体身心发展状态相适应。5.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自己的理解。学习的主体性是天然具有的,而非外界赋予的,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一方面,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接受外来的信息,而是要对其加以主动的选择和加工;另一方面,由于学习者本身的特点各异,因此建构活动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对意义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因而,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为其参与学习提供有效的保证。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社会性的交往活动,社会性的互动能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知识不仅是在个体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社会性的相互作用同样重要。‛因而,数学教学中,应该重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6.多元智力理论的评价观。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可以跨时空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的某种特质,而是随着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的、为特定文化所珍视的能力。‛就现代社会的人才要求和我国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而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智力,归根结底就是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因而,在教学中应通过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不是一种能力或以某一种能力为中心的能力,而是‘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多种智力‛。因而,数学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数理智力,还应该留意学生多种智力(如言语—语言、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交往—交流等智力的和谐发展。因而,对学生数学学习及学业的评价,应纠正‚以学科为中心‛的狭隘的教育观和评价观,而应着眼于学生智力的全面发展。7.第斯多惠的和谐教育思想。第斯多惠认为,教育不是要人消极不为、无所作为,而是要激发主动性、培养独立性,使人自我塑造、自我形成。因此,激发人的主动性,全心全意为真、善、美服务,一直被第斯多惠看作是‚最高的教育原理。‛根据他的解释,人的主动性的涵义,落实在人生观上,就是人要秉持一种积极的人生观,对现世的一切抱积极的态度,用实际行动来完成自身的使命,自己来探求奋斗和行动的合理理由。因此,我们追求的和谐课堂,说到底就是要师生充分发挥自主性、独立性。
(二)本课题研究的实践价值:
和谐课堂坚持以人为本,学生、教师、文本及环境等各方面协调配合,使课堂内各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形成完美的教学生态,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成长、自我完善。
1.和谐课堂是一个‚互动‛的课堂。信息能够交换,经验能够整合。
2.和谐课堂是一个‚自主‛的课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在和谐课堂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意识、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追求,以及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潜都能受到充分的尊重和开发。3.和谐课堂是一个‚共享‛的课堂。
只有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灵之间组成一种相似、和谐的振动,才能使学生与所学的知识产生共鸣。和谐的课堂是师生关系和谐融洽的课堂,是教与学相互促进,共同生长的课堂。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平等沟通,就能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就能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成长‛的双赢目的。4.和谐课堂是一个‚生命‛的课堂。
叶澜教授说,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里教师和学生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的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够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对教师而言,课堂不只是知识任务的完成,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对学生而言课堂学习不只是接受知识,形成能力,更是展示自我的场所。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不同方面的综合性课改实验。
5.和谐课堂是一个‚文化‛的课堂
课堂文化是指在长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并为师生所自觉遵循和奉行的共同的课堂精神、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课堂文化建设以科学的教学观为前提,以课堂为主要空间,以行为实践为主要形式,促使学生逐步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民主平等、合作探究的文化意识形态。可以说,课堂文化是现代学校文化的最高境界。而我们追求的和谐课堂既能推进新课程的改革,又能着力营造优化的课堂文化。主要表现为下列三种文化: A‚质疑文化‛,是一种在课堂中倡导以问题为纽带的探究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对求知始终保持足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对老师、对课本提出质疑。
B‚团队文化‛,就是要以课堂为中心建立学习共同体,在师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C‚生态文化‛,是创建一种符合人文精神的和谐生态课堂,使学生的个体发展在和谐课堂气氛中得到提升的常态课堂教学。
五、本课堂研究的主要目标、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标 :
1.通过研究引导学生在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合作、学会生存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2.通过优化教学活动过程,达到教学活动氛围和谐化、教学活动过程审美化,使教学过程由高耗低效转变为和谐高效。
3.探索和谐课堂构建的策略及机制,最终形成师生、生生,师生与环境高度和谐的理想课堂。
4.改革课堂教学评价制度,促进学生素质和谐发展。
5.通过研究,激发教师课堂教学智慧,使教师掌握和谐教学的内涵,享受专业成长的快乐。
(二)研究内容 :
1.构建和谐的学习生态环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包括了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指的是物化的环境,包括班级的布臵,物品的的摆设,周围自然因素的影响等。软环境指的是由师生共同创造的学习心理氛围,人际关系等。要构建和谐的课堂,教育者首先要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硬环境。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共建良好的学习软环境。
2.探索和谐课堂构建的内在机制。
教学领域中以‚教‛与‚学‛为主的各种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和谐是构建和谐课堂的核心。我们要加强课堂教学的研究,实现课堂教学从‚教师为主‛到‚学生为主‛的转变,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地对话,交流,从而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3.构建和谐教学的一般模式。
和谐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一种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教学。如果僵硬地用一种模式去套用所有的课型,是不科学也是不实际的,但我们可以从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和谐课堂的一般特点,从而构建和谐教学的一般模式。
4.实施和谐教学对学生素质提高的影响。实施和谐教学,构建和谐课堂的中终极目标还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评价形式等,会对学生的素质提高产生多大的影响,还需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验证和总结。
5.教师和谐教学策略探索
和谐教学是运用恰当科学和艺术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愉快的和谐气氛中进行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而要达到和谐教学的境界,教师首先要加强学习,掌握和谐教学的艺术。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针对本土性的课堂教学问题,以‚校本教研‛为主要形式和基本途径,积极吸收有关的教学教研人员参与研究实验工作,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以谋求解决,从而达成构想与实际运作。主要有:
1、问卷调查法;
2、个案研究法;
3、参与观察法;
4、实验研讨法;
5、经验总结法。
六、本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步骤和主要措施
过程设计:本课题研究期为一年多,大致分为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0年10月至2010年12月)
(1)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整理有关材料,写好开题报告,进一步修改课题实施方案。负责人:陈宇松
(2)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汇编‚理论学习体会文章集‛,为课题研究的展开做准备。负责人:陈宇松
(3)调查课堂教学现状,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初步的评估。负责人:陈宇松
(4)确定子课题研究人员,制订子课题研究方案。具体分工:
语文负责人: 成员: 数学负责人: 成员: 英语负责人: 成员:
(5)召开课题组全体成员会议,总结得失,调整计划,部署下阶段工作。负责人:陈宇松
2.实践探索阶段:(2011年3月至2011年12月)
(1)不定期召开教学论坛,对‚和谐课堂‛的构建进行专题讨论,汇编论文集。负责人:陈宇松
(2)对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收集整理,以供教师反思,从而完善课堂教学评价。汇编‚教学反思集‛和‚教学设计集‛、‚说课评课集‛等,举办中期成果汇报会。负责人:陈宇松
(3)组织论文评选活动,将老师优秀论文和学生优秀习作推荐到相关报刊发表。负责人:陈宇松
(4)收集课堂教学案例,对案例进行剖析,以案例研究促进教师提高。汇编案例集。负责人:陈宇松
(5)召开课题组全体成员会议,总结得失,调整计划,部署下阶段工作。负责人:陈宇松
3.总结提高阶段(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
(1)设计师生问卷,了解课题研究效果。负责人:陈宇松
(2)搜集整理资料,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总结,完善课题理论框架,撰写研究报告。负责人:陈宇松
(3)对研究的成果进行汇编,汇编课题研究‚教学案例集‛和‚优秀论文集‛‚教学反思集‛、‚教学叙事集‛等,形成系列成果。总负责人:陈宇松
具体负责人:各年段主任
(4)请上级领导专家对课题研究进行鉴定,举行课题结题会议。
负责人:陈宇松
七、主要措施:
1.对课题组每个成员进行强化充电,为了帮助和促进研究者理论水平的提高,我们在个人自学的基础上,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理论研讨活动,同时聘请教科研专家作专门的指导。
2.建立严格、规范课题研究及管理的网络化体系,使研究卓有成效地开展。根据总课题的研究需要,构建各子课题的研究组织,使整个研究围绕一个中心(总课题)展开,有重点、有层次地进行。3.注重对研究过程管理,使课题研究科学规范。
(1)建立课题管理、评估制度,督促课题研究按计划开展。
(2)定期召开课题组研究工作例会,做到有重点、有措施、有效果。
(3)注重研究过程的资料搜集、建档、保管;保证资料的准确,为课题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4)加强研究过程的检查,做好阶段性总结,不断调整、完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5)做好阶段性汇报,适时组织研讨会,各子课题定期向总课题组汇报研究进展情况,听取总课题组的指导意见。
八、完成本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师资力量比较雄厚。
课题组成员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有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各级刊物发表。课题组核心成员也大多为市、校级骨干教师,他们大部分参加过课题研究,能比较熟练的运用各种研究的方法,为课题研究的组织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2.前期准备比较充分。
本课题组所有成员在课题确定前,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为课题研究立项进行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收集和整理了大量有关本课题研究的信息,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课题组成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在两年时间内本课题可以顺利结题。
3.科研条件保障有力。
2011年是吉林市教育局规定的‚课堂教学效率深化年‛。要提高教学质量,构建和谐课堂教学是推进有效教学必由之路。为此学校领导深刻体会到只有坚持走科研兴校之路,学校才能持续发展,因此每学年都从有限的办学经费中抽取一部分作为教育科研的专项经费。这为该课题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本课题的研究工作,主要以课堂教学实践为主,在家校教学过程中进行,课题组成员都来自教学一线或教学研究部门,有充足的精力和时间开展研究工作,并且能调动本单位相当一部分教师参与教学实践研究并组织研讨交流,丰富研究内容,为课题研究教学实践提供强有力的人力和环境支撑。
第三篇:“构建和谐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课题实验方案
“构建和谐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课题实验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在传统的课程观中,课程内容规定着“教什么”,而教学则负责“怎样教”,课程与教学的界限泾渭分明。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很少有机会发挥自主性,只能跟在课程计划的后面亦步亦趋。传统的教学设计存在着以下问题:
1、重教材,轻学生。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主要依据教材与教参,力图将教科书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纳入自己的预想中,教学过程也就成了对教案的照本宣科。因此,传统教学缺少活力,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枯燥。
2、重结论,轻过程。传统的教学特别关注结论,却忽视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过程。这种教学设计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力,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而缺少质疑的能力、创新的能力。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深受传统教育思想与模式的束缚,只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引发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我们改革旧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模式,探索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新的教学设计,即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设计,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在新课改理念的引领下,为了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本学期我校确立了“构建和谐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这一实验课题。课题实验以科研为先导,以教学为中心,以改革为动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讲究策略,优化课堂,激活学生的求知欲,使课堂的教育教学更和谐,让每一个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人人学有所得。
二、实验的理论依据
1、以人格发展理论及新课程标准理念为科学依据。
2、主体教育理论:教学是“沟通”和“合作”的活动,未来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的、尊重学生个性的参与型的教学环境。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积极的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老师。
4、创新教育理论: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在实施教育过程中,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把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态度,创新能力和创新型个性品质置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创新教育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创新的空间。
5、现代教育理论: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学生是受教育者,具有主观能动性。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使学生具有充分的动力,主动学习,善于学习。课堂教学应着眼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夯实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
三、实验目标
总目标:改变“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教学现状,改革课堂教学设计,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构建开放性的教学体系,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分析,了解教学设计的过程及要素,探索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思想、原则和方法。
第一阶段(2006.9——2006.12)
本阶段为实验学习阶段,主要是成立课题领导小组,拟订课题实验方案;学习相关资料;聘请专家进行开题论证。
第二阶段(2007.1——2007.8)本阶段为全面实施操作阶段,其目标为:
1、按课题实施计划,展开课题研究;
2、开展研讨观摩活动和论文交流会;
3、整理反映本课题研究成果的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随笔等。
第三阶段(2007.9——2008.5)本阶段为实践总结阶段,其目标为:
1、完善发展研究课题,把课题实验扩大到蓬莱各所小学进行实验。
2、进行课题研究的系统总结,撰写实验报告,整理反映课题研究成果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和教学随笔、论文等。
3、撰写结题报告。
四、实验的基本方法
1、文献研究法:以《语文课程标准》、主体教育论、素质教育理论、多元智力论教育法律法规、邓小平教育理论、教育教学理论、现代化教育信息和教学技术为主,实验教师还可以根据本学科专业特点学习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并以此为思想理论精髓,引领和谐化的课堂教学。
2、行动研究法:通过课题理论学习,教学设计的评析(设计是否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是否新颖独特,是否有创意)、教学过程的检查(课堂结构的基本思路是否符合学科教学的一般规律及不同课型的特定要求,是否有序紧凑;教学方法是否充分体现大纲提示的教学方法,读、讲、议、练是否安排恰当;驾权课堂的能力是否达到优级标准)、组织教学评价(依据小学课堂教学评价表进行评价)等活动,检验研究成果,探讨新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要不断的进行回溯研究,在反思和总结中,探讨课程理念在教材、学生、教师之间如何有机整合。
五、实验的基本措施
教育是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是“伟大事业,人的命运决定于教育”(别林斯基语),无疑具有高度科学性和艺术性,自然也就更应该讲究方法。《孙子兵法》有云:“授人鱼,供一餐之用,授人渔,则享用不尽。”欧文说得好:“可悲的教学法必然会使孩子们的头脑无法接受平易、朴实和合理的教育。”而皮亚杰则认为:“良好的方法可以增进学生的效能,乃至加速他们的心理成长而无所损害。”如今,中小学教育效率不高的问题,已引起了全社会瞩目乃至“忧思”。究其原因,主要是课堂上面面俱到的分析和烦琐肤浅的提问应答占用了重要的本来应当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时间。学生被动应答,主体地位失落,只是在那里机械地配合着教师不折不扣完成答案的全程展示。因此,构建和谐课堂教学设计已刻不容缓。那么,在课堂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我们应当注意哪些问题,采用何等方略呢?
1、批判继承,在传统与未来的结合点上
我国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一开始就是自觉地在辨证唯物主义指导下进行的,因而,它并不排斥传统方法中的精华,时代的进程已经显示,希冀抛弃传统,另找一个全新的文化生存空间是愚蠢的。我们应当在传统与未来的结合点上,去认真地继承和发展,使它们在新的时代里重放异彩。如:串讲法设计、提要法设计、回讲法设计。
2、多元吸收,学科间的渗透与交叉
多元吸收,即广泛积极地吸收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于课堂教学。
一般地说,不同学科常采用一些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构成具有个性特征的学科教学法体系,但不同的学科之间也常有相通之处,在方法论上尤其如此。另一方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沟通的走向,已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在这种大背景下,各学科之间的科技联系,更日趋紧密,相互渗透。这无疑会开拓教学方法的理论视野和思维空间,从而推动课堂教学法研究的深入。如:直观法设计、实验法设计、演示法设计、尝试法设计、图示法设计、求证法设计、表演法设计、数序引导法设计。
3、相关引进,面向开放的世界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在教学界出现了积极审慎地点引进国外相关的额教学方法于课堂教学的良好势头。这种引进不仅使我们自然地产生对比,扩大了视野,也丰富了教学的方法。这是因为世界各国的教学,既有自己的传统,又有共同的规律,可以而且应当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我们应当自觉地改造自己封闭型的思维方式,而采取一种开放性的态势。这种相关引进,不是照搬照抄,一般都是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有所变革和发展。如:发现法设计、谈话法设计、范例教学法设计、创造教学法设计、伙伴教学法设计。
4、整体审视,“取”与“舍”的艺术
在课堂教学方法设计中系统原理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对教学的整体思考上,即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与结构的关系;整体与功能的关系。即强调着眼整体,有取有舍,有轻有重,调整程序,重组结构,寻求认知教材的最短程,以达到教学整体效果的最优化。
六、实验的控制
1、组织保证:成立由分管的校长为组长,教导处、教研组长、年段备课组长及实验老师为成员的实验课题组,领导组成员通过集体备课,说课、相互听课,专题研讨及阶段总结等共同活动对实验教学过程进行自我评价,案例反思或撰写教学后记,教学随笔,不断调整实验进程。
2、理论保证:组织课题组的全体实验老师学习小学语文(数学)教学修订大纲和小学语文(数学)课程标准,努力通过学习,转变教学观念,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从理论上认识实验的重要性,把握实验要领,明确实验步骤,掌握实验方法。
3、过程调空:教导处要跟踪实验,调控实验过程,协调各种关系,并及时总结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新思想,新经验,充实改进实验方案,指导实验教师的教学实践,使实验沿着整体改革,综合提高,发展素质的目标顺利进行。
4、物质保证:实验班要求学校添置相关的教学设备。
5、积累实验资料:要求实验人员注意收集积累实验资料(做法、经验教训、案例、笔记、教案、实验数据等),做好实验资料的建档工作。
七、课题的管理 课题组领导人员 课题组负责人: 课题组成员:
八、实验对象 小学全体师生
九、实验时间
实验总周期:2006.9——2008.5 实验阶段周期: 2006.9——2006.12 2007.1——2007.8 2007.9——2008.5
第四篇:构建和谐课堂教学
构建和谐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数学发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以“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其对数学的兴趣,让他们体验成功并萌发创新等”,为学生发展性教学目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主动地学、轻松愉快地学、让课堂涌动生命的活力。在新课程新课改的今天,应着重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促使学生和谐完美的发展。如何在与学生共处时,在每天的教学工作中、每一节课上、每一个教学环节中,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呢?做为小学数学课改的实践者、教学的组织者,如何构建和谐数学课堂教学显得尤其重要。
一、转变教师角色,建设和谐课堂教学
构建和谐课堂教学,促进小学数学发展性教学目标的建立,在“课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首先应实现教师角色的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评价的“主宰”,大多采用师生问答、教师评价的形式,课堂上缺乏了学生的积极参与,老师成了评价的权威,是学生学习表现唯一评定者。因此使学生缺乏了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所以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打破师生授受的传统讲授程式,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方向交流,在共同活动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成了课堂评价改革的关键。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如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研究探讨和实践的课题。《课程标准》赋予教师更高的要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应由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转变为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在过去有趣的图形的教学时,告诉学生什么是长方形,什么是正方形等等,怎么去分辨它们也就够了,而现在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共同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平等的交流,关注学生得到了什么信息,又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让学生自己解决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有趣的图形”一课是北师大版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认识平面图形的起始课,是借助于学生对学前这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生活经验的积累为背景,通过自己的活动,增加其感性认识,进而建立这些平面图形的模型,初步的加以区分。
这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在:在本节课中,我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熟悉的事物中导入新课,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教师的作用,在于营造一个极力探索和理解的气氛,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的关联,使其置身于问题情景之中。
交流,关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思维等方面,也许有的同学一时想不出,但毕竟他在参与。教师要更多地鼓励学生表达,并且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答案开展讨论,提示那些出现在学生中,新鲜的,有意义的交流实例。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想法,启发学生关注问题重要方面,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和结果,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
二、引导学生参与评价,优化和谐课堂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一要求指出了小学数学教学要能使学生学会用生活的眼光看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思考生活,从而在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有趣和有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面向生活的问题情境,为他们搭设一个生活的“舞台”,为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让他们在这个“舞台”中,尽情地展示自己,不断地创造自己。
现代素质教育观,要求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在愉悦的身心交往中发展学习技能,发展人格。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上这种需要显得特别强烈。我们引导学生参与评价,优化和谐课堂教学,提供了发现、研究、探索的空间,使学生有所发展、有所创造。
所以,当学生在课堂上成为了主人后,教师不再拥有评价的“专利”,学生人人都有机会参与评价,都可以畅所欲言,都可以自由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在这样一个和谐民主的氛围里,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在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中,不再只是老师问学生答,学生反馈老师引导的平行双线型的学习,而是来自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的学生个体智慧的碰撞和信息的交流,这是一个强大的网络化的学习体系。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得到的不是教师个人的备课所得,而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集体智慧的整合。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也不仅仅只是知识,而是人际交往、协调合作的个性品质的培养。
学生参与评价,能更好地燃点起思维的火花,激发起参与学习的兴趣。学生通过发表评价意见促进了自己分析事物、推理判断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分析别人语言表述的完整性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在与别人交流议论的过程中拓宽自己的思路,触发了灵感,启迪了思维的创新。
本节课教师引导学生由观察学具的一点到观察一类学具,后来学生自然而然地把不同类间的学具进行比较,建立起联系。“长方形的两条长边变短了,是不是就是正方形了?”“我们上学期学的圆柱里就有两个圆。”“圆和球好象哦,球能朝不同方向滚,那圆会滚吗?”……在这个交流过程中,学生对物体的认识不断丰富、完善,这种有新的生成的交流才是真正意义的交流。把学生引入一种参与问题探索的情境中,使其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激发学生探索动机。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索、发现,使学生能产生奇思妙想,形成独到的解题思路,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究的意识。
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促进主体和谐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学习的需求。小学数学课程的内容应尽量来源于自然、社会与科学中现象和问题,可以是与小学生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接触到的事和物。例如:数的计算、统计活动的学习素材,可以选取玩具、文具、食品的动物图片等;与此同时,天真爱幻想也是学生的天性,美丽的童话故事、有趣的小游戏、小谜语也是他们乐于接受与愿意思考的习内容。通过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愿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平台,拓宽了学生研究的视野,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深刻领悟新课程标准的内涵,转变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唤起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合作探究,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所有的同学都投入到激烈的讨论中去,在探索的过程中,对于他们的每一种想法,教师应及时启发、引导、点拨和鼓励,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发现,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要相信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完全能扮演好这一角色。他们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欲望,他们有交流、评价的能力。提出质疑的学生,他们是具有较强的学习力,他们已经学会了倾听、学会了思考,能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我们教师完全可以提供他们一个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在这一宽松、和谐、民主的平台上,主动学习,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共享学习成果。实践证明,教师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继续创设情境启发引导,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探索的时间,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索,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这实际上体现了师生间的互相尊重。比如课上到精彩处时学生自发地、真诚地为老师或同学鼓掌。教师的身教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谁来帮帮?”“谢谢你!”“你的想法真妙!”……这些话让听者感受到是发自内心的,体现了亲情,人文的关怀。在学生精彩的回答之后,教师进一步启发,激励学生,这题还有其它解法吗?一石击起千层浪,应抓住机会,创设情境并再一次让学生合作探究。
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引发学生积极探索,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热情。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通常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的学习常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从而导致学生不能主动获取知识,能力得不到较快的发展。为了改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创设“融洽”的问题情境,激起矛盾,促使学生在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动力源。
例如在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时,在基本练习后,可以设计以下练习:
1、“农夫山泉”矿泉水原来每瓶成本1.6元,现在比原来降低14,现在每瓶的成本是多少元?
2、好消息:“农夫山泉”原来每瓶售价2元,现打九折出售!(你看到这则好消息,准备怎样向同学们转告呢?)
3、双休日,全班同学去秋游,准备买一些矿泉水,怎么买才最合算呢?有关信息:全班同学(51人)去秋游,准备一人买一瓶“农夫山泉”(单价2元),整箱买(一箱12瓶)可以优惠10%。(1)有几种买法?(2)你建议采用哪一种方案?并介绍一下你的想法。
再如在教学《长方体》的复习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把四个火柴盒包装在一起形成一个大长方体,可以怎么包装?哪一种包装方案比较合理?并布置课外作业:你可以去调查一下形状是长方体的物体实际是怎样包装的,了解厂家为什么要这样包装?
四、构建合作学习课堂活动,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心理品质等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综观世界各国的合作学习研究与实践,我们认为,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头善于构建合作学习课堂活动组织内容。对学生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开始付给学生3-5分钟时间,简要表述各自探究中的难点。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不必过早解释,只要综合大家的提问,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即可。合作探究的形式有三种,教师可根据需要确定选用哪一种更好。这三种形式:一是生生合作探究。即让同桌学生发挥各自的学探优势,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然后四人小组再交流一下相互探讨的结果;二是小组合作探究。合作小组可以是四个、六个人。合作探究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三是大班集体探究。即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切不可搞成问答或对话形式,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答辩、争论、教师只需在关键处加以指点或导拨,要避免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可以让每位学生课前准备好24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上课时要求小组内成员每人用这24张纸片拼成一个长方形(每人拼的都不相同)。拼好后逐一按长、宽、面积等数据填在一张表格上,再研究:
1、这些图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
2、这些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每个图形的长、宽和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合作交流,共同发现了每个长方形的面积都等于长和宽的乘积,于是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的计算公式。再如在教学《长方体》的复习课时,以火柴盒为载体,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自主归纳整理长方体的知识,同时学会用观察、测量、计算等数学学习方法。
毕竟是小孩子,一切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还需要我们耐心细致地培养,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规范教育。这在小组学习的起始阶段里显得尤为重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发言、交流和倾听的礼貌教育。要培养学生清晰、连贯地讲话;文明有序地交流;认真、专注地倾听的良好习惯,以保证小组学习能够有序、有效地进行。在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合作小组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相当重要,这样做,能较快,更好地建立课堂的行为规范,学生知道了什么行为是有价值的,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可以受到特定的认可。
学生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做巡视指导工作,不断点拨强化学生的合作探究。以往组织课堂讨论,主题不明确,时间不充分,气氛不和谐,图形式走过场多,讨论探究效果很不理想,这是探究式课堂教学一定要引以为鉴的。合作探究能促进学生思想情感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构建民主和谐气氛,养成良好个性品质。
第五篇:“拒绝校园欺凌,构建和谐友善校园”策略研究
“拒绝校园欺凌 构建和谐友善校园”策略研究
关键词:农村初中;校园欺凌;应对策略
摘要:校园欺凌作为攻击行为的一种特殊形式,在青少年的生活中并不陌生。农村文化水平低,留守儿童多,重视校园欺凌的危害、寻求防治校园欺凌行为策略,已成为校园心理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
校园欺凌是个伴随学校存在的问题,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现象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校园欺凌现象增加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阻碍学生正常人格的发展及学习,持续或严重的欺凌会引起一些即时的心理问题,如抑郁、失眠、逃学、精神不集中等,长久的心理问题则包括永久性的焦虑、缺乏自信或导致学习障碍等。
一、校园欺凌行为表现。
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的行为,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由于很多国家实行多是九年制的义务教育制度,受害者会长期受到欺凌。欺凌过程,蕴藏着一个复杂的互动状态,欺负同学会对同学构成心理问题,影响健康,甚至影响人格发展。1983年,挪威发生了三位学生因受欺凌而相继自杀的惨痛事件,挪威教育部委托Olweus教授开展规模宏大的校园欺凌调研活动,至此掀开了校园欺凌作为一个国际性研究课题进行系统探讨的序幕。Olweus教授认为,当一个儿童在一段时间内重复遭受来自另外一个或多个儿童的消极行为时,这个儿童就是在受欺凌。这里的消极行为包括言语方面,如威胁、戏弄、辱骂、奚落、嘲弄和起外号等;也包括身体方面的,如打、踢、推搡、抓、咬以及勒索、抢夺物品等。目前大多数研究者采用英国伦敦大学Smith提出的欺凌定义:欺凌行为是指有意地造成他人伤害的行为,这种伤害可能是身体的或心理的。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教育的缺失,尤其是影视网络媒体等影响,校园欺凌事件不时见诸报端,近来还有持续高发的趋势,甚至有的事件血腥、暴力、令人发指,黑社会也不过如此,甚至有女生参与的恶劣事件令全社会深感震惊和不安。农村初中具有特殊性,留守儿童多,多数在爷爷奶奶照看之下,文化水平低,不注重品德教育。甚至认识不到校园欺凌的危害,因此校园欺凌行为的积极预防现已成为校园心理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防校园欺凌应对策略。
校园欺凌的成因有很多,与家庭、社会、学校各方面都有影响,作为学校要做到如下策略:
(一)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1、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由学校团委发出倡议书,号召全体同学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不参与打架斗殴,不讲所谓的哥们义气,反对校园欺凌,远离校园暴力。密切家校合作,通过发放《致家长朋友的一封信》,让家长教育孩子遵纪守法,学会宽容,用一颗仁爱的心对待周围的人和事。通过班级QQ群、宣传橱窗披露学校存在的欺凌行为,引起家长、老师和学生的共识、共鸣。
2、学校在醒目的位置和班级黑板报中张贴“校园防欺凌举报电话”,师生共同互相监督及时上报,以防止或杜绝欺凌事件的发生。
进一步制定完善校园欺凌预防处理制度,建立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成立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安保处、(二)建章立制,成立领导小组,建立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政教处具体负责,班主任及各任课教师一岗双责,共同负责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问题。
(三)开展主题教育,强化活动实效。
1、充分发挥德育课程主阵地,开展法制教育、纪律教育,培育学生的文明修养,让学生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尊重他人,尊重自我,形成健全人格。教育学生严守道德底线,做到自觉遵纪守法。
2、利用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以及组织法制报告会等形式,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养成守法习惯,在受到校园暴力侵害时,及时和老师、家长联系,不以暴制暴,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通过举办“拒绝校园欺凌,自觉遵纪守法”演讲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远离校园欺凌,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陶冶情操,立志成才。
3、开展拒绝校园欺凌共建和谐校园活动签名。让学生更加深刻认识到“校园欺凌”的危害,学会自我保护。
4、组织学习并张贴九部委《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特别强调,对屡教不改、多次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应登记在案并将其表现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必要时转入专门学校就读。对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必须依法依规采取适当矫治措施予以教育惩戒。对犯罪性质和情节恶劣、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的,必须坚决依法惩处。
4、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写出“拒绝校园欺凌”心得体会和承诺书
(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立体网络,凝合聚力全员“防欺凌”
1、利用家长课程组织家长学习《校园欺凌频发,家长怎样教孩子预防与面对?》引导家长掌握校园防欺凌的有关措施,教育影响孩子,在突发事件面前,理性应对。
2、开学伊始,邀请市司法局同志,为学生做了预防校园欺凌法制教育报告会。她用一个个具体的事例,以案释法,以法论事,深入浅出地作了生动报告。她列举了校园中容易出现的欺凌事件,分析了这些事件产生的原因、危害以及后果,要求青少年学生认识到法律的严肃性,切实提高法律意识。会后,还向学生发放了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宣传资料。
3、加强与家庭、社区合作,协调派出所,做好学校周边安全工作,化解校园欺凌事件产生的土壤,确保师生在校人身安全,营造良好、和谐、安静的育人环境。
(五)持久不懈,形成长效机制。
1、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学校安全基础不断夯实。提升学校“三防”建设水平。按标准配备专职保安7名,建有保卫室和一键式报警系统与公安机关“110”报警系统联网,配齐安全叉、橡胶棒、警棍、辣椒水等必要的安全防护和应急处置装备。更换、增设高清视频监控130余个。
2、是强化校园内及周边巡逻防控。上下学等重点时段加强学校保安和校园义务保安人员巡逻,以预防和及时制止欺凌事件的发生。成立校园学生管理小队,对上放学、大课间等重点时段,厕所、操场等重点地段进行巡逻排查
3、是加大校车安全管理力度。学校配合校运公司采取了各种预防措施,候车和来车时有值班教师包靠,车上交管员认真配合管理,做到无空隙管理。
4、全面排查管制刀具及危险物品,组建校园学生安全管理小队,整治安全隐患,降低学校安全风险。
六、加强学生日常管控,防患于未然。
学校为学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比如上课期间,学校大门关闭,学生不能私自走出校门。需家长来接的,需要班主任同意,填写《请假单》,方可离校。每位同学写出“”防欺凌保证书“”和“”对校园欺凌的认识“”等进行自我教育;要求学生放学后排好路队,及时回家,不在路上玩耍,不和陌生人搭讪。要求家长创造积极健康、和睦的家庭环境,为孩子提供处理问题的正向榜样,培养孩子的自信和良好的交往能力,对孩子在学校中的情绪、交往等有足够的关注,形成强大的校园反欺凌教育合力,确保学生的人身利益不受伤害。
青少年儿童处于成长阶段,对是非黑白的认知缺乏,犯错亦在所难免。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关键在于一个“管”字,项目的开展取得良好效果,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工作开展至今,相州初中未发生一起校园欺凌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