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关于进一步提高嘉定区社区教育实验项目实施质量的思考

时间:2019-05-12 06:54: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68.关于进一步提高嘉定区社区教育实验项目实施质量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68.关于进一步提高嘉定区社区教育实验项目实施质量的思考》。

第一篇:68.关于进一步提高嘉定区社区教育实验项目实施质量的思考

关于进一步提高嘉定区社区教育实验项目实施质量的思考

上海市嘉定区社区学院俞伟 张立春

摘要:作为首批“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之一的嘉定区,近年来一直在以实验项目为抓手,努力探索发达地区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模式。目前,嘉定区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实施社区教育实验项目,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如何进一步提高嘉定区社区教育实验项目实施质量提出了要实现“项目工作化”、“主体专业化”、“保障制度化”、“时间灵活化”、“过程科学化”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社区教育实验项目 嘉定区 实验质量 思考

2000年4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通知》,决定在部分大城市的区(县)和部分中小城市进行社区教育实验工作。自此,社区教育实验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随着实验工作稳步有序的进行,上海市社区教育的领导和专家发现:社区教育实验项目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可操作、易衡量的特点,项目的实施,便于积累发展社区教育的有益经验,并可将实验成果推广到其它区县,从而推动全市社区教育的发展。2006年5月,市教委向各区县发出了申报社区教育实验项目的通知,决定以项目管理的形式推动全市社区教育实验工作。

一、嘉定区社区教育实验项目实施情况概述

作为首批“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之一的嘉定区,近年来一直在以实验项目为抓手,努力探索发达地区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模式。2006年5月,嘉定区向上海市教委共申报14个社区教育实验项目,2007年6月,再次申报11个实验项目,经审查全部获得批准。项目的申报单位包括镇政府、街道办事处、镇(街道)社区学校(成人学校)、研究机构等,实验项目也涵盖了包括社区教育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社区文化、资源整合、学习对象、学习载体、学习形式、学习内容等在内的多方面内容,在社区教育实验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在市、区推进社区教育实验工作指导小组领导和专家的直接指导下,区内各实验单位不断探索,从项目选题的厘定到目标的确定、从方法的选择到过程的控制、从方案的制定到报告的撰写,逐步形成了嘉定区社区教育实验项目实施的一套方法和模式。目前,嘉定区2006年申报的14个市实验项目已达到预期实验效果,全部通过评估验收。2007年申报的11个实验项目也正按照原定的实施方案稳步有序地实施。

二、嘉定区实施社区教育实验项目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成立组织机构,明确实验任务分工

项目申报之后,区学习型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随即发文,成立了以教育局分管局长为组长的区推进社区教育实验项目工作指导小组(以下简称“区指导小组”)。2008年1月又成立了嘉定区学习型社区建设服务指导中心(区社区教育指导中心),明确中心成员各自的职责任务。各实验项目的申报单位也都分别成立了项目实施指导小组(以下简称“项目指导小组”),小组讨论决定了项目的实施方法、实施步骤、任务分工、人员安排。组织机构的成立,既为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也为项目的有序进行打下了基础。

(二)筹措实验经费,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在项目实施的经费筹措方面,我区主要采取两种渠道:一是街(镇)及其它实施单位自筹。明确各街(镇)要在全年社区教育经费(2008年已达人均4元)总额中列出专项开支用于实验项目工作的开展,同时申请由其它相关部门分担、并向社会各界请求赞助;二是区教育局给予补贴。整个项目的实施分为选题立项、中期检查、评估验收三个阶段,按照各项 1

目确立、实施和完成的质量,教育局分阶段给予社区教育专项经费的财政补贴,作为助推社区教育实验工作进一步发展的保障。据统计,2006年嘉定区申报的14个市实验项目共获区社区教育专项经费支助68万元,各项目实验单位自筹经费108.5万元,两项合计176.5万元,为实验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重要的财力保证。

(三)明确实验目标,确定实验具体对象

实验目标是项目实施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即通过项目的实施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要达到的直接目的和间接目的。要实现实验目标,首先必须确定实验对象。各项目指导小组在实验过程中,首先按照实际需要对实验对象进行分类,对不同的对象进行分组实验,使实验结果更加客观真实。如南翔镇的实验项目题为“新农村建设中培训新农民研究”,通过调查,项目指导小组将农民分为4个群体开展实验,即已获得非农化职业,但在户籍意义上还是农民;完全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全职农民;在从事非农职业的同时也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外来导入人口中从事土地承包的外来农民。这体现了实验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四)发放调查问卷,准确把握实验基础

问卷调查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征集、征求不同人员意见的一种方法,它具有省时、省力、较真实、结果易量化的特点,便于调查者在短时间内比较准确地了解调查对象的现实状况。嘉定区大多数实验项目在实施之初都采取了此种方法,比如江桥镇社区学校在实施“办好家长学校,创建学习型家庭”项目之初,对全镇30个村、居委的974户家庭代表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家庭类型、学习动机、学习需求等方面。这些调查结果为有针对性的开展项目实施工作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五)依据实验需要,合理采用实验方法

在实施过程中,各项目指导小组根据各自实验内容和研究对象,根据需要分别采用文献法、调查法(问卷、访谈)、个案研究法、比较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创造条件或者主动控制寻求社区教育发展的规律特点,探索通过社区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区的方法和途径。如嘉定区教育局的实验项目“发达地区农村社区学习中心的构建”,从区、镇、村三级层面选取区成教学院、安亭镇、华亭镇联华村和毛桥村为典型个案进行实验,取得了明显的实验效果。

(六)加强实验管理,切实保障实验质量

在实施过程中,嘉定区坚持以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并重的原则,确保项目实施的质量。首先,建立联络员制度。区指导小组向每个实验项目指派一名社区教育实践经验丰富、理论功底扎实的联络员,对口服务每个实验项目。其次,注重发挥专家在实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作用。在实施过程中,各项目指导小组多次请市、区社区教育专家进行指导。专家在实验项目目标定位、实施方案的制定、实施过程的控制、实验结果的总结和理论提升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再次,多次汇编项目实施书面材料。区指导小组将各个实验项目的实施方案、中期自查汇报材料、实验成果等汇编成册,在会上交流讨论,供大家互相学习、互相激励、互相促进。

(七)科学统计分析,完整提交实验报告

撰写实验报告是项目实施的最后程序。在嘉定区已经完成的14个实验项目中,各项目负责人都认真地对实验中得到的各类数据或文字材料进行整理和加工,力求将实验的结果物化为实验成果。目前,区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已将14个结项报告汇编成册,以便共享实验成果,并在新一轮实验中参考借鉴。

三、嘉定区社区教育实验项目实施取得的成效

(一)形成了行之有效的项目运行模式

首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建立和健全了嘉定区社区教育指导中心,指导中心集实验项目的管理、指导、咨询、服务的功能于一体。

其次,逐步形成了联络员制度、定期学习培训制度、交流研讨制度、评估督查制度、总结表彰制度等为广大实验工作者熟知的系列制度。

再次,日益完善了项目的具体操作流程。实验项目的申报、实施方案的制定、实验方法的选取、实施过程的控制、项目难点的突破等方面,都形成了相应的操作流程。

(二)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

据不完全统计,各单位在现已完成的14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共编写了《华亭镇老年健康教育》、《新成楼组故事》、《海伦新家园文明手册》等11本乡土教材,形成了《江桥镇学习型家庭建设评估标准》、《徐行经济城风筝队章程》、《安亭成校铲车工培训制度》等7项规章制度以及大量的典型个案材料,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50多个,培训35680多人次,直接受益民众达10多万人。

(三)显现了一定的工作亮点与特色

由于各实验单位根据自身的地域特点和工作实际情况确定项目选题,原来具有良好的实验基础,在实验过程中又不断优化了这方面工作,因而使这些工作特色更加明显。例如马陆镇的外来人口聚居区学习中心的建设、工业区的农民集中居住区的“百姓学习中心”建设、华亭镇的老年健康教育,江桥镇学习型家庭创建中的“空中家长学校”建设、教育局的社区学校建设标准等亮点都不断显现。

(四)部分实验成果开始辐射周边地区

实验项目的生命力体现在它是否具有可复制性、是否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内加以推广。我们发现,嘉定区现已完成的实验项目的部分实验成果已经开始辐射周边地区,如嘉定镇街道的“睦邻点”建设开始辐射到菊园新区的嘉馨居委、新成路街道的“楼组建设”经验推广到安亭镇等。实验成果的推广,意味着项目的实施取得了更大的成效。

四、关于进一步提高实验项目实施质量的思考

社区教育是一项服务社区全体群众的基础性、公益性的教育事业,同时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虽然目前嘉定区部分实验项目的实施已经完成,但社区教育实验工作仍然任重道远,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努力探索。为进一步提高社区教育实验项目的实施质量,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项目工作化

有些基层社区教育工作者认为,社区教育工作原本就面广量大,实施社区教育实验项目更是加重了自己的负担。其实不然,要注意将项目的实施与平时的工作相结合,将项目融合在工作中。项目的选题其实就应该是本单位急需解决的重点和难点工作,而单位本身既具备进行实验的人力、时间、经费、技术、场地等,也具有实验的基础、能力、知识和经验。实施实验的过程也就是开展工作的过程,实验完成时,工作难题也得到了解决。

(二)主体专业化

这里的“主体”不仅指项目的责任人和管理者,尤其包括项目的实施者,即广大的社区教育基层工作者。由于社区教育实验项目的实施时间不长,再加上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人员变动问题,许多人对如何实施实验项目存在着很多困难,因而一定要加大力度请专家对基层社区教育实施者进行培训。

在专家培训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专家组成员结构要科学,既有社区教育专家,也有社会学、经济学、甚至是统计学、心理学专家,他们既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二是培训内容要浅显易懂,用最平实的语言与一线工作者进行交流;三是专家培训要体现出针对性和适用性,要能够直接帮助基层工作者解决实际问题。

(三)保障制度化

社区教育实验项目的实施需要有人员、经费、技术等方面的保障。而要保证项目的稳步有序推进,必须使各项保障制度化。政府要明确规定各部门在社区教育中的责任,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工作,并将此作为其年终考核内容,以便引起各管理者的高度重视;要提高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待遇水平,确保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的稳定性;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划拨社区教育专项经费,为项目实施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同时,项目实施单位要在项目实施中形成并坚持定期学习培训制度、定期交流研讨制度、评估督查制度、总结表彰制度等,为项目的高质量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时间灵活化

一般来说,不同项目的实施不宜限定统一的时间,项目的完成时间应该由项目实施主体、内容、对象、采取的方法以及影响项目的变量等主客观因素来决定。但是,由于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的不稳定性以及实验本身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实验项目的实施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1-2年,否则很难保证项目的完成质量。

这就要求各实验单位的项目选题要具体、明确,范围要小,这样才便于将项目做实做深,更容易出实验成果。如果某一项目涉及面广,可以按照内容、对象、范围将其拆分为若干个小的项目,逐步完成,最终形成项目的序列化。

(五)过程科学化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验对象通常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如何保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提高项目实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建议:第一,进行分组实验,反复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为了更有效地考察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应该实际需要对实验对象进行分组,展开多组实验,并重复实验;第二,尽量严格控制各种无关变量的干扰;虽然在实验中不可能完全排除无关因素(特别是社会和心理因素)的干扰,但为了在更大程度上保证实验结果的客观性,需要尽量控制那些无关变量的干扰,保证因变量的变化确实是由自变量引起的。第三、主动向专家求得咨询意见。在实验中遇到困难或问题的时候,应该主动求得专家的帮助,寻求问题的及时解决。

第二篇: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民主生活会质量的思考

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民主生活会质量的思考

党员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是发展党内民主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加强党内监督、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水平和党性修养的有效什么,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一项重要措施。这也是为我们党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所证实了的行之有效的党建措施,对于解决召开民主生活会,深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积极制定整改措施,对于解决党员干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民主生活会的质量是党员干部党内民主生活的生命所系,没有质量的保证,就没有充分的民主;没有充分的民主,就没有问题的充分解决,党的先进性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由此可见,党员干部的民主生活会质量至关重要。

一、当前党员干部民主生活会丰在的问题

经过几十年的党建实践,党员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工作态度、利益要求等方面都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党员干部也不例外。在新的政治经济形势下,我们党的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党员干部的民主生活会质量,尤其是一些基层组织的民主生活会质量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不够深刻。一是有的党员干部对民主生活会的重要性和严肃性认识不够,有的人甚至觉得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民主生活会过时了,仅仅把民主生活会当作任务去完成,只注重程序和形式,不讲求质量和效果。二是一部分民主生活会的组织者有消极畏难情绪,领导班子成员在生活会上开展批评怕伤感情,会前征求意见时,有的同志不敢讲真话怕打击报复等等。三是会议程序简单化,缺乏高度负责的精神,把生活会等同于一般会议,该把关的没有把关,该严肃的没有严肃起来,甚至有的用学习会和工作会代替生活会。

2、会议主题不够明确。由于会前准备不充分,围绕主题安排的学习时间没有达到要求,成员与成员之间谈话谈心不够深入,发言村庄油有认真准备,征求意见不够广泛深入,渠道不多,形式单一,没有严格按照“群众提、自己找、上级点、互相帮”的要求去落实。导致会议议题不集中,针对性不强;随意性较大。党内民主生活会越来越没有了生活会的味道,甚至越来越“生活化”。有的只谈成绩不谈问题,“表扬和自我表扬相结合”,生活会开成了评功摆好会。

3、查摆问题不够较真。自查问题不能实事求是,没有做到“真、实、像”,存在着谈理论学习多、谈理想信念少,谈工作多、谈思想少,谈努力的方向多、谈具体整改的措施少等方面的问题。开展相互批评不够严格规范,对存在的问题和缺点只三言两语、轻描淡写,有的用共性问题代替个性问题,有的甚至用批评的方式表达表扬的意图,用成绩掩盖问题。

4、整改措施不够有力。民主生活会的目的是解决存在的问题。一些单位虽然对存在的问题找得很准,但由于落实流于形式,全部精力用在会上,会后意见梳理、完善整改措施、通报有关情况等不够重视,研究得不够透彻,拿不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或整改措施不够明确具体,没有做到责任到人而无法抓好落实,最终导致问题仍然是问题,矛盾仍然是矛盾,存在着虎头蛇尾的现象。

二、问题存在的原因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社会因素,也有党组织原因,还有党员自身原因。概括下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党性观念不强。近年来有些党员干部放松了政治理论学习,放松了自我要求,理想信念发生动摇,有的甚至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思想观念不能与时俱进,辨别是非能力退化,抵御腐蚀能力弱化,对金钱、物质、个人利益考虑过多,对社会上一些负面

现象不能正确认识,尤其是当个人利益受到冲击时,便心理失衡,抱怨组织、抱怨领导,对自身存在的问题,不能清醒地认识,予以改正;对党内不良现象不能理直气壮地提出批评,努力纠正;对正确的东西不能旗帜鲜明地加以肯定,大力支持,忘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组织纪律观念淡化。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种转型不仅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冲击,而且也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剧烈震荡。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导致一些人理想信念动摇、价值取向异化、社会行为失范。受社会不健康思潮的影响,一些党员干部组织纪律观念淡化,认为人情硬于原则。于是,自觉不自觉地把“关系学”搬到党内生活中来,并以此作为判断是非、处理问题的标准。遇事不是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上,而是处处考虑“关系”,事事考虑得失利弊,丧失党性原则,有的甚至违法违纪。

3、组织调控不得力。有些单位民主生活会的质量不高,有的是因为一把手重视程度不够,组织力度不大,会中把握方向、调控火候不当;有的是因为主要领导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时,表率和示范作用发挥得不好,不愿提醒,不敢较真,只求“一团和气”;有的是因为班子内部民主空气不浓,班子成员之间相互谈心沟通不够,不能真正做到开诚布公、坦诚相见;也有的是领导缺少民主,使人不敢开展正常的同志间、上下级间的批评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影响民主生活会质量的关键因素。

三、做法探讨

1、加强学习

2、营造氛围

3、改进方式,探讨做法。

第三篇:关于进一步提高干部考察材料撰写质量的思考

干部考察材料是对干部考察情况的综合反映,是选拔任用干部和加强干部管理的主要依据,撰写干部考察材料是干部考察工作的重要过程,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能否选准用好干部,关系到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整体水平。因此,提高干部考察材料撰写质量一直是组织部门加强组工干部队伍业务建设的重点内容,也是我们当前亟待认真研究和切实解决好的一个现实课题。

一、干部考察材料撰写质量不高的表现形式

当前,在干部考察材料的撰写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概念化、公式化和雷同化气息较浓,缺少个性,准确度不高。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内容片面失真、稍欠公正。考察材料的形成不是建立在对事实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而是凭印象,凭感觉,凭经验。有些材料的撰写易被表象所迷惑,凭一时一事来对考察对象进行评价,以偏概全,或一好俱好,或一丑俱丑,而对其真正的优点和不足却把握体现不够;有些材料撰写时因受考察者个人好恶和感情亲疏的影响,存在着误把优点当不足,误把不足当优点的现象,是非良莠表述不十分明了;还有些考察材料有意围绕领导的决策意图来撰写,对领导有意提拔重用的则肯定成份多,对不足和缺点一带而过,考察材料的撰写仅仅是例行公事走过场,内容表述的准确性、考察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与事实有些出入。

2、优点千人一面、缺少个性。对考察对象的情况把握不准,不能准确传神地描述被考察者的主要特点,材料的内容习惯按德、能、勤、绩、廉的排序面面俱到,具体表述时,写德,往往是流于几句概念性的套话;写才,习惯以工作取代个性,以成绩代替能力,以集体的作用代替个人的努力;写廉,虚的多,实的少。至于个人的个性特点、所做的具体工作、所起的具体作用则难以体现,谁都像,又谁都不像,优点不优,特点不突,千人一面。

3、不足含糊笼统、难以界定。对缺点、问题的描述,或惜墨如金,抽象笼统,只用一两句高度浓缩,缺少具体事例的印证和说明;或含糊其辞,不痛不痒,用“希望”、“建议”代之;或生拼硬凑,把“脾气急躁”、“性格内向”等性格特征也作为不足来反映,看不出短在何处,缺的程度,往往让决策者难以把握。

4、语言表述生硬、过于空洞。套话多,空话多,定式化的语言多,表述往往比较机械,不能通过生动具体的实例来体现。如写工作作风,习惯用“工作比较扎实,能深入基层,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等来表述,至于扎实深入的程度、帮助解决了哪些问题等则反映不多;如写自身建设,则往往用“自我要求严格,作风正派,遵纪守法,群众基础好”等来体现,缺少有令人信服的实例来加以印证,语言不生动,欠活泼,值得回味咀嚼的地方极少。

5、格式简单呆板、不够规范。只强调材料大框架的完整,平均用力,而在一些具体内容的描述上则重点不够突出,该表述的不表述,该详细的不详细,考察材料中能真正体现干部个性特长的内容较少,工作简历、奖惩情况却占了很大篇幅,测评情况和推荐情况以及学习情况等应该说明的内容却有时被疏忽。

二、干部考察材料撰写质量不高的原因简析

干部考察材料的质量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从考察者这一考察主体角度来分析和把握,影响干部考察材料撰写质量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1、考察主体主观努力不够。考察者对考察材料在干部工作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把考察材料的撰写作为一种程序上的完善,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考察时蜻蜓点水走过场,撰写时满足于一般化的应付,凭大体印象和现有的“经验框框”拼来拼去,只能是一份内容平泛的“大路货”。加之日常具体事务性工作较多,平时对如何进一步提高考察材料的撰写质量主动研究不够,思考不深。

2、考察主体思维层次不高。考察者由于自身思维层次的局限和对基层工作情况的不熟悉,对如何把握考察的切入口和重点心中无数,对问题的关键考准考实办法点子不多。考察中,遇到问题抓不住症结的关键所在,在外围兜圈子多,难以深入,使整个考察只能走马观花,浮光掠影。

3、考察主体分析能力不强。习惯于对考察情况进行简单的归纳,满足于考察材料与考察对象之间机械、直观的“形似”,对考察中取得的素材不能进行全面深入的辩证分析,考察中有时忽视少数人意见,有时则过分强调少数人的意见,易被一些表象所迷惑,存在“一人说了听、二人说了信、三人说了定”的现象,往往人云亦云,不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仅仅起一个“传声筒”的作用;对考察情况的把握不能历史地进行分析,把过去的表现与现实情况割裂开来,把阶段性的东西看成是一贯的表现,缺少科学性思维,使评价失真、失实、失准。

4、考察主体文字底蕴不厚。语言驾驭能力不强,有的“茶壶有饺倒不出”,内容表述辞不达意,评价不能准确到位。有的习惯于“八股式”的文风,拘泥于固定格式,甚至为了完成一定的文字数量要求而生搬硬套,不能运用生动传神富有特色的语言,在考察材料中以性格反映德才,将性格融于德才表现之中。

三、提高干部考察材料撰写质量的基本对策

干部考察材料质量的高低,取决于考察者是否具有较好的职业道德,取决于考察者能否运用合理科学的考核方式与手段去全面地掌握了解情况,取决于考察者是否具有辩证思考和综合分析的能力与水平。当前,提高干部考察材料撰写质量可着力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强化考察主体的责任意识。要组织考察人员深入学习《组织人事干部若干行为规范》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树立和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充分认识提高干部考察材料撰写质量的重要性,努力使考察工作能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要建立和完善干部考察工作责任制,把考察责任具体分解落实到考察的每个环节和每个考察参与者身上,对在干部考察中认真负责、识人准确、撰写材料质量较高的要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业务能力不强,是非标准不清,因力所不及造成考察不准,或不能坚持原则反映考察实情,材料撰写质量不高的要取消其考察资格;对因责任心不强、工作不深入、敷衍了事材料不实导致任用决策失误的,除取消其考察资格,还要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

2、提高考察主体的综合素质。要强化对考察人员综合知识的培训,努力提高思维层次,拓展知识视野,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类型干部考察的需要。要定期组织组工干部轮流到党校、干部行政管理学院学习培训,学习考察工作必备的业务知识,进行专门的考核工作业务考核,必要时实行持证上岗;组织部门要经常举办专题培训班,邀请对考察工作有丰富理论实践经验的同志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组工干部到环境相对复杂的单位实地考察,考察后及时对考察材料的撰写进行讲解,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组工干部优秀考察材料评选活动。要加强对考察工作的专题调研,对干部考察中遇到或可能遇到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专题进行研究和突破,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业务培训的针对性。

3、明确材料撰写的规范要求。要从实际出发,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统一格式来规范干部考察材料的撰写。考察材料应根据考察情况,按照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从重一般、轻个性的套路中解脱出来,突出体现德才表现和性格特征这一重点,找出最能体现这些特征的思想、行动、言论、轶事及数据,并运用富有特色的语言,使考察材料做到形神兼备,个性鲜明。材料力求做到对班子和成员个人特点体现要个性化,对存在的问题描述要具体化,对班子配备和个人发展的建议要明朗化。对能展现人物个性、性格的情况应浓墨重彩,对共性的内容或不是很突出的地方则能简则简。“不足之处”应以写实为主,切忌运用模棱两可、含义不确切的语句,对难以概括的问题应侧重以事例说明。语言的表述要力求生动活跃,摈弃八股式文风,只要考察材料能真实准确地反映被考察人的情况,就不必拘泥于某一固定格式,也不必简单地拼凑字数,原则上考察材料的字数以1500字左右为宜。

第四篇:关于进一步提高干部考察材料撰写质量的思考

关于进一步提高干部考察材料撰写质量的思考

干部考察材料是对干部考察情况的综合反映,是选拔任用干部和加强干部管理的主要依据,撰写干部考察材料是干部考察工作的重要过程,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能否选准用好干部,关系到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整体水平。因此,提高干部考察材料撰写质量一直是组织部门加强组工干部队伍业务建设的重点内容,也是我们当前亟待认真研究和切实解决好的一个现实课题。

一、干部考察材料撰写质量不高的表现形式

当前,在干部考察材料的撰写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概念化、公式化和雷同化气息较浓,缺少个性,准确度不高。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内容片面失真、稍欠公正。考察材料的形成不是建立在对事实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而是凭印象,凭感觉,凭经验。有些材料的撰写易被表象所迷惑,凭一时一事来对考察对象进行评价,以偏概全,或一好俱好,或一丑俱丑,而对其真正的优点和不足却把握体现不够;有些材料撰写时因受考察者个人好恶和感情亲疏的影响,存在着误把优点当不足,误把不足当优点的现象,是非良莠表述不十分明了;还有些考察材料有意围绕领导的决策意图来撰写,对领导有意提拔重用的则肯定成份多,对不足和缺点一带而过,考察材料的撰写仅仅是例行公事走过场,内容表述的准确性、考察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与事实有些出入。

2、优点千人一面、缺少个性。对考察对象的情况把握不准,不能准确传神地描述被考察者的主要特点,材料的内容习惯按德、能、勤、绩、廉的排序面面俱到,具体表述时,写德,往往是流于几句概念性的套话;写才,习惯以工作取代个性,以成绩代替能力,以集体的作用代替个人的努力;写廉,虚的多,实的少。至于个人的个性特点、所做的具体工作、所起的具体作用则难以体现,谁都像,又谁都不像,优点不优,特点不突,千人一面。

3、不足含糊笼统、难以界定。对缺点、问题的描述,或惜墨如金,抽象笼统,只用一两句高度浓缩,缺少具体事例的印证和说明;或含糊其辞,不痛不痒,用“希望”、“建议”代之;或生拼硬凑,把“脾气急躁”、“性格内向”等性格特征也作为不足来反映,看不出短在何处,缺的程度,往往让决策者难以把握。

4、语言表述生硬、过于空洞。套话多,空话多,定式化的语言多,表述往往比较机械,不能通过生动具体的实例来体现。如写工作作风,习惯用“工作比较扎实,能深入基层,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等来表述,至于扎实深入的程度、帮助解决了哪些问题等则反映不多;如写自身建设,则往往用“自我要求严格,作风正派,遵纪守法,群众基础好”等来体现,缺少有令人信服的实例来加以印证,语言不生动,欠活泼,值得回味咀嚼的地方极少。

5、格式简单呆板、不够规范。只强调材料大框架的完整,平均用力,而在一些具体内容的描述上则重点不够突出,该表述的不表述,该详细的不详细,考察材料中能真正体现干部个性特长的内容较少,工作简历、奖惩情况却占了很大篇幅,测评情况和推荐情况以及学习情况等应该说明的内容却有时被疏忽。

二、干部考察材料撰写质量不高的原因简析

干部考察材料的质量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从考察者这一考察主体角度来分析和把握,影响干部考察材料撰写质量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1、考察主体主观努力不够。考察者对考察材料在干部工作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把考察材料的撰写作为一种程序上的完善,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考察时蜻蜓点水走过场,撰写时满足于一般化的应付,凭大体印象和现有的“经验框框”拼来拼去,只能是一份内容平泛的“大路货”。加之日常具体事务性工作较多,平时对如何进一步提高考察材料的撰写质量主动研究不够,思考不深。

2、考察主体思维层次不高。考察者由于自身思维层次的局限和对基层工作情况的不熟悉,对如何把握考察的切入口和重点心中无数,对问题的关键考准考实办法点子不多。考察中,遇到问题抓不住症结的关键所在,在外围兜圈子多,难以深入,使整个考察只能走马观花,浮光掠影。

3、考察主体分析能力不强。习惯于对考察情况进行简单的归纳,满足于考察材料与考察对象之间机械、直观的“形似”,对考察中取得的素材不能进行全面深入的辩证分析,考察中有时忽视少数人意见,有时则过分强调少数人的意见,易被一些表象所迷惑,存在“一人说了听、二人说了信、三人说了定”的现象,往往人云亦云,不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仅仅起一个“传声筒”的作用;对考察情况的把握不能历史地进行分析,把过去的表现与现实情况割裂开来,把阶段性的东西看成是一贯的表现,缺少科学性思维,使评价失真、失实、失准。

4、考察主体文字底蕴不厚。语言驾驭能力不强,有的“茶壶有饺倒不出”,内容表述辞不达意,评价不能准确到位。有的习惯于”八股式”的文风,拘泥于固定格式,甚至为了完成一定的文字数量要求而生搬硬套,不能运用生动传神富有特色的语言,在考察材料中以性格反映德才,将性格融于德才表现之中。

三、提高干部考察材料撰写质量的基本对策

干部考察材料质量的高低,取决于考察者是否具有较好的职业道德,取决于考察者能否运用合理科学的考核方式与手段去全面地掌握了解情况,取决于考察者是否具有辩证思考和综合分析的能力与水平。当前,提高干部考察材料撰写质量可着力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强化考察主体的责任意识。要组织考察人员深入学习《组织人事干部若干行为规范》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树立和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充分认识提高干部考察材料撰写质量的重要性,努力使考察工作能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要建立和完善干部考察工作责任制,把考察责任具体分解落实到考察的每个环节和每个考察参与者身上,对在干部考察中认真负责、识人准确、撰写材料质量较高的要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业务能力不强,是非标准不清,因力所不及造成考察不准,或不能坚持原则反映考察实情,材料撰写质量不高的要取消其考察资格;对因责任心不强、工作不深入、敷衍了事材料不实导致任用决策失误的,除取消其考察资格,还要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

2、提高考察主体的综合素质。要强化对考察人员综合知识的培训,努力提高思维层次,拓展知识视野,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类型干部考察的需要。要定期组织组工干部轮流到党校、干部行政管理学院学习培训,学习考察工作必备的业务知识,进行专门的考核工作业务考核,必要时实行持证上岗;组织部门要经常举办专题培训班,邀请对考察工作有丰富理论实践经验的同志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组工干部到环境相对复杂的单位实地考察,考察后及时对考察材料的撰写进行讲解,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组工干部优秀考察材料评选活动。要加强对考察工作的专题调研,对干部考察中遇到或可能遇到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专题进行研究和突破,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业务培训的针对性。

3、明确材料撰写的规范要求。要从实际出发,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统一格式来规范干部考察材料的撰写。考察材料应根据考察情况,按照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从重一般、轻个性的套路中解脱出来,突出体现德才表现和性格特征这一重点,找出最能体现这些特征的思想、行动、言论、轶事及数据,并运用富有特色的语言,使考察材料做到形神兼备,个性鲜明。材料力求做到对班子和成员个人特点体现要个性化,对存在的问题描述要具体化,对班子配备和个人发展的建议要明朗化。对能展现人物个性、性格的情况应浓墨重彩,对共性的内容或不是很突出的地方则能简则简。“不足之处”应以写实为主,切忌运用模棱两可、含义不确切的语句,对难以概括的问题应侧重以事例说明。语言的表述要力求生动活跃,摈弃八股式文风,只要考察材料能真实准确地反映被考察人的情况,就不必拘泥于某一固定格式,也不必简单地拼凑字数,原则上考察材料的字数以1500字左右为宜。

第五篇: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研[2005]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要“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目的,是要深入探索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规律,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推进创新,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研究生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改善培养条件,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建立研究生科研创新激励机制,营造创新氛围,强化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使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研究生教育的整体水平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现就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一)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前提,以提高研究

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为核心,优化资源配置,激发研究生、导师和管理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机制的深刻改革、培养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和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战线共同的重要任务,要成为各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各级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的重点工作,要在国家统一规划下,分别制定适合各自特点的实施方案,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全方位的研究生教育创新体系。

二、主要任务

(三)深入研究,建立新型培养模式

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规律,借鉴和引进国外先进的研究生教育理念和经验,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要在研究生培养体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材教案、培养方式、科研训练、社会实践、导师指导方式、学位论文标准、管理与运行机制等方面加强创新研究,产生一批示范性研究生培养方案和新型培养模式。

(四)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培养条件

加强培养研究生的信息资料网络环境建设和实验装备研究条件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指导力量,改革管理机制,为研究生创新研究提供更优良的环境条件。

建设研究生创新中心,为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自主开展科学实验和实践创新思想提供专门场所,为跨学科研究生之间开展交流与合作提供平台。研究生创新中心要与有关优势学科的平台和基地有效衔接,充分地发挥校、院、系(所、中心)已有的研究条件和各种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

要积极争取社会支持,利用社会资源共建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校外研究生培养基地。

(五)建立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体系

加强优质研究生教学用书建设,发挥高校知名专家、学者的优势,在一些基础性、通用性课程编写出系统性强、内容新、水平高的教学用书或精品教案,或有组织地引进一批国外先进的教材或教案。

建立优质研究生教学资源网络共享体系,如高水平系列学术讲座、精品课程等多媒体课件、精品教案库、信息与学术交流网站以及其它网络资源利用平台。

加快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注意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加强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支持研究生参加国际间的学术活动。

(六)加强博士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资助优秀博士生科研创新。从政策上、经费上支持博士生从事对科学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或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重大工程或技术创新研究,激励博士生做出重大创新成果。

建立博士生访学制度。为优秀博士生访学提供支持,配备导师并为其进行实验、合作研究等学术访问活动提供条件,以发挥特色优势学科的辐射作用,实现学科间、高校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设立博士生学术论坛。博士生学术论坛以博士生自主开展学术交流和研究活动为主,促进博士生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营造浓厚的创新研究学术氛围;同时,积极发挥导师和著名专家的指导作用,达到开阔视野,启迪智慧,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评选优秀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通过评选优秀学位论文,激励和引导研究生培养单位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继续开展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选及其相关的奖励、科研资助工作。各省级学位主管部门和研究生培养单位可开展相应的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奖励工作。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对学位论文进行抽查。

三、组织实施

(七)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一般采取立项的方式进行。具体项目应有创新的内容,明确的目的,较大的意义,较好的实施条件,可操作的实施方案和必要的经费支持。项目实施应有专门管理组织和学术指导组织,实行项目责任人制度。项目批准部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或项目结束时要组织必要的检查和评价,以保证项目实施的效益。

(八)研究生培养单位是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体,要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积极探索,深化改革,把培养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研究生教育的最重要目标,切实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九)导师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是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力量,要在改革培养模式、指导和激励研究生提高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对优秀研究生导师给予更多的支持。

(十)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要列为学校整体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特别要与“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学科建设和重点大学建设计划紧密结合,充分利用重点学科建设奠定的良好条件,实现优质研究生教育资源的开放和共享,同时要发挥重大科研项目的牵引作用,促进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十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有关部委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本地区、本部门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案,积极推动本地区、本部门研究生教育创新改革的不断深入。

(十二)教育部对全国性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进行立项并给予资助,如继续评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举办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开设研究生暑期学校等;同时,对已获得省(自治区、直辖市)、主管部委及学校立项资助的,并具有示范性、创新探索性的重点项目给予立项支持。

(十三)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要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各单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工作。项目经费主要由

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列入预算,同时积极争取多渠道的投入与资助。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有关部委的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应分别筹措资金,用于支持创新计划项目的实施。

二00五年一月二十一日

下载68.关于进一步提高嘉定区社区教育实验项目实施质量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68.关于进一步提高嘉定区社区教育实验项目实施质量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