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内江师范学院 关于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9
内江师范学院关于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结合学校实际,对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强化教学中心地位,建立科学发展机制
1.提高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认识。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领导精力、顶层设计、管理制度、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等都应体现以教学为中心,把提高教学质量落到实处。
2.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努力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培养适应基础教育的高素质教师和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专门人才。
3.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类型的改革。做精做优做特教师教育专业,找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大力发展与相关产业密切联系的应用型专业,积极探索办学类型的转型。保持专业数量基本稳定,加强特色建设,逐步建立专业评估与淘汰机制。
4.落实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各级领导深入课堂,了解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状况,并将听课情况纳入目标考核。
5.坚持教学工作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全校教学工作会议,校长办公会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教学工作专题会议,各教学单位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本单位教学工作专题会议,专门研究解决教学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改进教学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
6.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四项教学经费应达到学校学费收入的30%以上。保障专业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教学改革与研究、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等各类专项建设的顺利开展。
二、改善教学条件,提供基础保障
7.加强教室建设。积极改善教学环境,加强教学楼的文化建设和教室功能建设,为深化教学改革提供条件保障。增加教室数量,使各类教室座位总数不低于全日制在校生数的1.5倍,为开展教学模式改革、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创造良好条件。
8.加强教学实验室规划与建设。完善教学实验室建设规划和布局,不断改善实验教学条件。推进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打造和完善校级实验教学平台,进一步整合实验室资源,探索校企共建实验室新路子。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提高实验设备的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率。加强实验室对创新创业训练、学科竞赛、科技实践等活动的支持力度。加强实验室和实验室管理信息化建设。
9.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实习基地特别是非师范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本着互利互惠、保证质量的原则,与行业和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一批专业覆盖面广、实践教学条件好、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各非师范专业应有足量的实质性校外实践基地。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10.配足配强任课教师,确保教育教学质量。人事处积极配合二级学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调配教师资源,确保任课教师的数量和质量。聘任中小学和幼儿园名师为兼职教师,占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师的比例不少于20%。
11.完善助教制度,落实指导教师。应届毕业生或没有高等学校任教经历的新进教师,均须担任相应课程不少于一学年的助教工作,助教工作合格者方可独立承担教学任务。各二级学院应为新进教师配备导师,明确导师的指导工作量。
12.建立激励机制,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开展各种教学竞赛活动,鼓励和支持“示范课”活动,提高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认同感和荣誉感。继续开展“优秀教师”评选活动,加大对教学效果好、教学业绩突出的教师的奖励力度,并与绩效考核、津贴分配挂钩。
13.探索教师分类管理,实行分类评价。明确不同类型教师的岗位职责、任职条件及聘用、考核、晋升办法。探索教学型教授、教学型副教授、实验型教授评聘工作。对实验室教师队伍定岗定编定责,探索实验室人员与教师的等效评价制度,提高实验人员的积极性和实验室的管理效率。
14.搭建平台,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充分发挥校、院两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职能,构建立体化的教学培训和教学研讨平台,围绕教师教学发展,开展教师培训、教学改革与研究等工作。教师教育专业的中青年教师,应到中小学、幼儿园从事至少1年的教学工作。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和支持力度,非师范专业教师应有在企事业单位不少于半年的实践锻炼经历。实践锻炼经历作为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
四、坚持内涵发展,推进教学改革
15.改革招生模式。积极探索分类招生、分流分层培养模式,逐步实现从按专业招生向按学科大类招生的转变。在尊重学生志愿的基础上,实施专业的分流和专业发展方向的分流分层。加大对传统专业的提升与改造力度,使之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适应性差、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专业实行减招或停招,增强学生的专业满意度,提高专业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
16.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以发展为中心,教学做统一”的育人模式改革,在逐步完善“一条主线、两个延伸、三个平台”的操作模式基础上,着重改革课程体系、评价体系和管理方式,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探索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综合育人体系。提高专业发展选修课的学分比例,使专业发展选修课的学分不低于专业总学分的15%。建立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评价体系。推行小班教学、学业导师制和主辅修制,强化因材施教。
17.加强专业建设。落实专业负责人制度,保障专业负责人对专业的定位、建设、发展等方面的相关权利。加大专业建设投入,支持专业尤其是新办专业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善办学条件,提高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继续深入推进专业综合改革,大力培育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专业,形成专业品牌。
18.加强课程建设。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带动教学团队、教学名师、精品课程、优秀教材的建设。各专业遴选出5门左右核心课程进行重点建设,建立核心课程负责人制度。大力加强优质通识选修课、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建设,逐步形成一批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培育一批教学名师、教学能手。
19.推进教学改革与研究。加大教学改革专项资助力度,鼓励教师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改项目的规划管理,引导学校教学改革方向;以教学单位为主体,组织、实施教改研究与实践,更加注重教学改革的实效。加大教改成果的推广和转化力度,逐步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
20.强化实践育人。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在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的15%、理工农类本科专业不少于25%,各专业的专业实践不少于1个学期。分类制定实践教学标准,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完善以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综合实践教学、创新实践教学四层次有机结合并辅之以“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学生科研、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等活动,让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落实毕业论文(设计)各环节的要求和质量标准,严格控制指导人数,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
五、创新管理工作机制,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21.实施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管理。学校主要负责人为学校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分管副校长是直接责任人;二级学院主要领导为学院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分管副院长是直接责任人。落实各教学单位教学管理责、权、利,不断加强各教学单位的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教研室在教学与管
理中的基础性作用。教研室应切实开展教研活动,坚持集体备课与个性彰显相结合,深化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研究。
22.落实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建立教授、副教授给本科生开课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在岗的教授、副教授每学年至少应为本科生讲授一门课程。如无特殊原因,连续两年不为本科生授课的,不再聘任教授、副教授职务。每名专职教师每学期上课不得超过3门,在同一班级同一时段只能担任1门课程的教学,中级及以下职称教师每学期担任新课不得超过1门。
23.加快教学管理信息化和队伍建设。全面培训和提高教学管理队伍信息化水平,构建综合、高效、开放、共享的教学管理平台。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能力提升和工作绩效考核,保持教学管理队伍的相对稳定性,实施优秀教学单位评选活动,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24.严格调课审批制度。涉及全校或全院性质的调课、停课,须经校长或分管教学副校长批准。
六、加强学风建设,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25.采取各种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法制教育、诚信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人才观、就业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饮食习惯、起居习惯和锻炼习惯。
26.严格教学管理和学籍管理。严明学习纪律、严格考试管理、严肃考场纪律、严格评分标准,及时处理考试违纪行为。完善学业警示制度,加强对学生学业的过程管理,采取必要的淘汰机制,保持良好的学风。
七、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质量保障长效机制
27.完善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以学校领导、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院(部)领导、学生信息员等构成的校、院(部)两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逐步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加强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充分发挥各种质量保障手段的作用。
28.建立健全教学检查、教学督导、教学评价相结合的质量监控体系。
继续实施常规教学检查制度,做好教学检查工作。坚持教学运行周报制度和教学质量督导简报制度,进一步健全校、院两级督导体系,建设专兼职督导队伍,积极开展督建、督管、督教、督学工作,限期整改,健全领导、专家、同行、学生四维评教体系,有效开展教学质量监控工作。
29.建立教学评估长效机制。建立健全以自我评估为基础,以学院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三级评估体系和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为主要内容,以校、院两级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为主要手段的本科教学评估长效机制,切实提升我校教师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中心要围绕教学条件、教学服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符合度等关键领域开展自评。
30.建立项目推动发展机制。学校设立专项经费,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动态调整的原则,对重大改革以项目形式推进,确保取得实效。
内江师范学院
2013年1月9日
第二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
一、专业建设与调整建议
专业调整和设置应以2~3年为1个周期,适时通过社会调研了解社会对人才的现实需求,并以此为依据进行专业调整和设置。制定切合实际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既不能过大、过空、不切实际,也不能过于笼统和抽象,缺乏针对性。完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要摒弃学科型的“压缩饼干”式教学模式,应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来制定培养目标和完善教学计划,委员会成员应包括专业教师、学生代表和企业代表。在修改教学计划时,充分考虑专业指导委员会(包括用人单位)的意见,准确分析所对应的就业岗位和岗位群及其与之相关联的职业能力结构,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打破按传统的学科系统性、完整性设置课程的惯例,突出专业主干课,增加技能实训课,将课程设置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技能实训课等五大模块。围绕专业核心职业技能的形成安排理论课和实践课,理论“必需、够用”,注重实际操作技能训练。
二、实践教学方面的建议
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然而实践教学也是当前我校人才培养环节中的一个软肋。鉴于我校规模小、级别低、资金不足的实际情况,在实践教学模式的选择上,应采取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模式,既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完成社会实践,由教师进行相应的理论指导;也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室在校内进行实践教学。总之,实践教学不能流于形式,应遵循“哪种效果好就采用哪种形式”的实践模式。
三、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应优化专业教师队伍结构,采取引进与培养并重,打造高职称、高学历、双师型的骨干教师队伍;积极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委派教师参加各种专业学术活动和培训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在接受继续教育的过程中提高学术水平;鼓励教师在企业或公司兼职或参与、承担企业项目,提高专业技能;鼓励教师申报区级以上教科研项目,探索成人教育规律,结合教学实践发表教学研究论文和专业技术论文,并予以资助(如SCIEI资助80%,ISSCI资助50%,中文核心资助20%);聘请企业、公司的精英担任部分专业课兼职教师。通过这些措施,优化教师结构,增大专任教师中的高级职称比例、硕博士比例、双师型教师比例。学校应出台相应政策将教师的科研成果(包括科研课题和著书立说)、进修成果、教学成果等结合起来对教师进行量化考评,并以此作为教师年终考核的主要依据。在此,建议教学方面(包括课时量、论文指导、学生评教等)权重不低于40%,科研方面(科研课题、论文发表数量)权重为30%、进修10%,群众评议权重不超过20%)。
四、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建议
开展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规划,并初步进行教学管理文件、教学参考资料、行业资料等的收集工作。学校应力争通过1~2年建设,建成包括教学管理文件资料(专业教学计划、专业课程标准、实训管理文件等),行业企业资料(与开设专业相关的某合作企
业人才需求结构信息,岗位信息,技能标准等),专业教学参考资料(参考教材、学术论文、科研资料、专业期刊、专业工具书等)。探索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料库(电子教案、教学课件、案例库、试题库、图片、情景视频等教学影像资料等),同时建议兄弟学校能共同开发建设这个教学资源平台,大家共同分享,相互促进,为推进成人教学质量做出贡献。
五、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建议成立“教学督导小组”,负责对学校各专业的教学秩序、教学质量和教学工作状态进行监督、检查、测评。首先,对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的内涵进行分析和指标细化,对教学运行的各个环节进行全程监控和记录,并做好量化分值测评,发现问题,限期整改;其次,进一步完善、落实学生评教、教师评学、信息反馈等相关监控、评价制度,全方位保证教学质量;再次,完善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训及论文辅导,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研讨活动,促进教师相互学习、相互交流,打造共同学习、共同探讨的和谐氛围;最后,完善对兼职教师的考核评价工作,督促兼职教师遵守学校规章,不迟到不早退,加强对兼职教师教学工作及教学质量的检查和测评。
第三篇: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我了解到,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科学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学科基础扎实,具有自我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流人才。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训练,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好;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具备较强的获取知识能力,具有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优秀的科学品质。
培养人才的形式有多种,除了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进行系统教育的进修外,还可采取业余教育,充分利用成人教育、业余教育、电化教育等条件,提倡并鼓励自学成才。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各行各业都有所不同,但总的目标是达到德、智、体全面发展。
我认为学校学院不仅要把办学的视野放在为考试而准备之上,更要把教育放在爱和责任上,培养出学生健全的人格,不断提升学生的智慧,使我们的教育不仅关注知识,更关注知识的运用,以及知识的创造。提到教育质量的提升,我认为重点还要建设学校的文化,学院的人文精神。一流的学校不是因为有一流的环境设施,而是因为有一流的教师、有一流的文化。北京大学原校长蔡元培曾经说过,思想自由是大学的基本原则,大学为大,在于有思想自由与文化。建设学校文化,学院文化精神,形成一种精神,一种拒绝平庸,不断超越自我的校园文化。这种文化形成了就会成为一种精神,不断传承。结合到具体,我认为我院应多办人文,性格培养,潜能激发,人生规划启发方面的讲座,这样更有利于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也不是说科研方面的讲座没有用,只是接受度有限,效果也有限。
当然除了文化的涵养,还应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课程体系、方法体系以及评价体系。多把理论课和实践课安排在一起,理论实践双管齐下,很多同学都反应,我学院课程安排有问题,实验和课程不同步,这样达不到实验的效果,实验做过了,却没有理论作为依据,很难掌握知识。
我还发现,学校和学院对于学生干部和普通学生的人才培养方面有较大差距,学生干部相对有更多机会接受到更好,更适合,全面且有针对性的培养,然而学生干部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普通学生才是塑造一个大学文化和人文精神的主要对象,以及学校和学院该重点培养的对象。所以我认为加强对普通学生的能力培养尤为重要,比如从人际沟通,语言表达,团结协作,学习能力等学生干部所必须的素质方面对普通学生也进行一些适当的、切实可行的培养。
还有一点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大学的这两年,我深刻感受到,身边的人严重缺乏社会责任感,很大一部分人只是活在自己的小世界,我认为一个人的心胸和眼界如果都很狭隘的话,对他谈人才培养是徒劳的。学校和学院可以就这方面进行一些合适的引导和教育,建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开阔眼界和胸襟。
最后我说关于学校和学院举办活动方面,学校和学院举办活动,我个人认为目的应该就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才培养和丰富大学生校园生活,那么我觉得学校和学院就应该把重点放在学生身上,切实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就像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要以人为本一样,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得到学生更好的配合,学生才能够更好的从中获益,达到学校和学院最初的目的。如果偏离了这一点,我觉得很多事情都会偏离初衷,用一个不太恰当地比喻就是费力不讨好。当然学生也要摆正态度,明白自己是来大学干什么的。但是对于那些比较迷茫的学生,就是要靠学校和学院更多人文关怀和人性化的引导来帮助他们找到方向,向成才之路迈进的。
以上就是我对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第四篇:内江师范学院 关于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修订说明59
关于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2013)
修订说明
会议印发的《关于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2013)(征求意见稿),与现行培养方案的主要变化是:
1、通识教育课程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鼓励“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模块化”的教学模式,逐步推进由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模式转变为以计算机、网络、教学软件、课堂综合运用为主的自主学习模式,增强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和科学性。
(1)《大学生职业规划生涯和就业指导》、《创业基础》进行整合,将职业规划、就业观、创业理念贯穿整个学习阶段。
(2)《文献检索》结合学科特点有针对性教学,精炼理论讲解,增加实践环节,使学生掌握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方法。
(3)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考核方法,建立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易于考查学习效果的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积极探索闭卷与开卷、道德认知与实际行为、日常思想状况与关键时期表现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指标体系。把考核重点从单纯考查学生知识储备情况转变为全面、客观考核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想道德品质。
2、坚持控制学时总量的原则,加大选修课程开设比例,专业发展选修课的学分不低于专业总学分的15%,给学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课、自主学习空间,积极推进学分制改革。
3、同类学科专业设置相同的学科基础课程,学生经过通识课程和大类基础课程学习后,可根据自己的志趣和潜质、爱好和特长,确定专业及专业方向,为实行学科大类招生、分流搭建立交桥。
4、贯彻《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及目录(2012年)》,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规范主干学科、核心课程、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及授予的学位。
5、根据《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由教育科学学院牵头,对教师教育课程进行调整,把教学改革作为教师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落实到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全面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强化实践环节,加强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训练。落实师范生教育实践不少于一学期制度。非师范专业学生实习参照执行。
6、继续推进《大学外语》网络自主学习的平台建设,实施分级教学,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
7、“J”标识的专业,即师范兼非师范专业。根据自己的专业定位,分别设置适合于学生选择的专业方向,便于对学生进行分流、分类、分层培养,并制定不同类别的专业设置方向。学生经过大一试读,结合自身情况,确定择业意向,选择继续就读的专业。
8、各专业须根据学科特点设置辅修专业培养方案,允许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推进辅修专业的改革试点工作。
9、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普通化学等学科基础课程和其它相关课程(通识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军事理论课等),采取分级、分类教学方法,课程开设严格实行归口管理,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要求,开设不同内容的多级、多类课程。
10、学分计算:原则上理论教学15-17学时为1学分,实验(训)课程、课带实验等课程30-34学时为1学分;独立实践课程按15-17学时为1学分。各专业总学时不超过2500学时。
11、学校对教师教育专业普通话、三笔字技能等实行证书管理。教师教育专业学生要求达到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水平测试二级乙等,其中汉语言文学、小学教育、学前教育及广播电视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达普通话水平测试二级甲等。达到规定等级,方可申请教师资格证。
第五篇:关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14.8.26
关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
教育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也是一个学校工作的中心。为贯彻学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依法治校”的内涵发展战略,依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和《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决定》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深化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强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1.重视中青年教师实践教学与技术服务能力的培养。为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按照教师职业性的内在要求,学校要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加大与行业企业合作培养专业教师技术技能水平的力度,增大企业兼职教师比例,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高水平专、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2.建立推进中青年教师培养的长效机制。学校和系(部)制订师资培训规划和近期工作安排。实行短期培训与长期挂职锻炼相结合的方式,定期组织校内相关专业教师之间经验交流,不定期组织校外关于本专业实践教学能力的培训;同时,校企有效合作,通过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由各系每学期有计划地安排1-2名相关专业中青年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挂职锻炼,逐步打造对本专业基本技术技能操作熟练的技术专家。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和师资队伍“双师结构”的建设水平,建设一支与企业联系紧密、实践能力强、师德素质好、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详见《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3.中青年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要到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处签订《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协议书》,明确在专业技术、实践能力上应达到的具体要求,并遵守学校《关于中青年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的规定》;对挂职锻炼缺乏主动性的教师可采取轮训方式等。学校将由督导工作办公室、教务处、人力资源管理处对挂职锻炼教师进行过程管理与最终考核,通过考核者在职称评聘、评奖评优、津贴分配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以保障挂职锻炼工作确有实效。
4.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打造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为提升学校综合办学实力提供人力支持。有计划“外引内培”博士学历人才,重点引进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和急需的博士,充实学校教学与管理队伍,优化队伍结构。具体由人力资源管理处制订引进人才的基本条件与待遇;引进计划由各系部申报,人力资源管理处制订,学校审批。
二、加强考试管理,改革考试制度 1.加强试题库建设,推动命题方式改革
试题库建设是加强考试管理和实行教考分离的基础,各专业要加强试题库建设,逐步把期末考试命题转向题库抽题方式,最终实现由人工命题到采用计算机随机命题的根本性转变,实现教考分离,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确保教学质量。(详见《试题库建设与管理办法》)2.创新考试方式
以职业能力考核为主,试行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鼓励教师探讨操作类型考试,从职业特点分析入手,列出学生必须掌握的职业能力项目,确定职业能力标准,以考查学生动手能力、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在技术上能够满足随机抽题、随机组卷的前提下,推行机考,逐步实行考、教、评分离。
3.实行教师轮换式监考
任何教师和教辅人员都必须完成监考任务。学期末考试监考教师的安排采取各系(部)间轮换方式,即监考人员均到非本教学单位执行监考任务。具体监考单位由教务处宏观调控。
4.严格阅卷和成绩评定管理
考试结束后,所有各科考卷均需规范装订,由各系组织教师在指定地点进行集中阅卷,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阅卷工作。在成绩评定中,要实事求是,如有违纪现象,将按《教学工作失误、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给予处理。对单科不及格比例超过20%的,需上报系(部)主任,由系(部)领导班子共同研究确定调整成绩系数并报教务处备案。教务处于学期结束将全部集中调整成绩课程汇总报学校主管领导。
5.试行试卷抽查
由教务处组织各系(部)开展期末考试试卷抽查工作,督导室等人员全程参与工作。
由各系(部)根据考试工作的实际情况及试卷抽查人员的具体情况至少提前两天确定试卷抽查份数及试卷抽查地点报教务处,原则以学期考试试卷总份数的20%确定份数。由教务处统一印制《试卷抽查评价表》。
试卷抽查采取系部间交叉调阅方式。各系(部)随机抽取20%的试卷备查,教务处调配,对抽查出的核分不准确等问题当日统一处理完毕。抽查结束后进行统计分析,并形成报告。
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加强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宣传高校教师师德楷模的先进事迹,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健全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聘任和奖惩的首要内容,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四、加强校级教学团队的建设
进一步推动专业、课程、教材等建设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切实提高我校师资队伍水平,每年投入一定的资金,批准建设5-10个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优秀教学团队。
五、加强实训、实验教师的管理与考核
为了规范教学资源管理,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提高各部门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学校对实训室项目建设、设备维护维修办法、人员配备、开关门及卫生管理进行了全面梳理,决定进行分类管理,分别对应到教务处、信息化办公室、所属系(部)、保卫处、物业管理中心与后勤服务中心等部门负责管理,使我校教学资源管理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具体分工与相应职责详见《实训室工作条例》与《关于教学资源管理的几点说明》。
六、健全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学校每年召开一次教学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国家、省部等有关文件精神,总结过去教育教学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分析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提高质量为主题,加强教学基本建设,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同时表彰一批对学校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和集体。主要奖项有优秀教学成果奖、校级优秀教师等。
2.进一步完善校、系两级教学管理体制。重点加强教研室建设。建立健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促进校、系二级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细化管理办法,完善教学工作流程。建立由学校、系(部)、教研室构成的全方位、多层次、动态的三级教学质量监控网络。
3.不断完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进一步建立并完善教学质量的激励机制与教学责任事故的认定办法,引导教学管理和教师教学工作改进的方向,激发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提高教学质量上来。
4.进一步建立并完善畅通的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包括学生、督导、教学质量评价、期中教学检查、领导听课等获取信息的反馈机制。对这些信息应及时进行处理,做出快速反应和相应的工作调整。
七、加强教育教学研究
为进一步提高教师参与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积极性,学校将完善教学成果奖励政策,成立校长基金会,设立校长基金项目。每逢奇数年,设立50项左右教育教学改革课题,每逢偶数年设立30项左右教学成果奖。
八、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
结合学校原有设备和实际情况,学校建立一套校园视频监控系统,在所有教室、实训室等教学场所安装监控设备,使学校在教学与管理上成为一个智能化整体。将全面实施考场监控、远程教学质量评估、远程教学秩序实时检查、督导、教学观摩等信息化管理办法,增强学校的现代化教学和管理质量。
为了给师生提供便捷的多媒体教室,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学校安装140余个多媒体电教设备供全校师生使用。现已构建一个集开放式教学、智能化管理、远程控制、多媒体教学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教学应用与保障环境。
九、加强校外实践教学的管理
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实习,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更是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特别是顶岗实习中,各系要加强对学生实习工作的指导与毕业答辩的安排,做到考核评价有依据。参照学校《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各系要依据办法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顶岗实习实施方案》,确保学生实习质量与安全。同时,应积极探索因材施教,开展个性化服务,对未能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各教学单位要在校内做出合理安排,进行综合实训或相关教学活动,以同样达到实践育人的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毕业后的就业和择业竞争力。
十、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按照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精神,作为省级示范校,要加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力度,规范管理。每个重点专业要有4个以上大中型企业的校外实训基地,能够开展校企深度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总数达到100个以上,校外实训基地总数达到300个以上。学校将组织依托基地积极开发实践教学产品,力争打造1-2个国内知名的校外实训公共平台,并探索市场化。
十一、进一步推动学分制改革
学校实行学分制管理办法,教务处每学期进行一次学分统计,实行学业警告与退学制度。学业警告,即在一个学期内(第一学期除外),取得的学分大于等于5学分,少于9学分者,或者各学期累计未获得学分数在20学分(含20学分)以上,学校将给予学业警告,由学生处安排所属系(部)通知到学生本人。退学即在一个学期内(第一学期除外),取得的学分少于5学分者,或第二次受到学业警告者,学校将给予退学处理,严格按《辽宁建筑职业学院学分制教学管理实施方案》执行。
实行学分制后,不采用留级制度,必修课程不及格、选修课程没通过的,允许参加重选、重考;学生在校期间学完规定的课程,尚不具备毕业条件的,允许其延长学制,在一年内补修达到毕业条件。教务处要及时把握管理动态,有效实施监控反馈,以促进教风、学风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全校各单位要按照本意见精神,结合实际,加强领导,把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