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
关于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
各系、部、科(室):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文件、《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我校实践教学工作,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性
(一)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向实践学习、向社会学习,是大学生成才成长的必由之路。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对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对此,学校各级管理部门、各教学单位应有充分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也须得到全面的体现。
(二)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环节管理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我院的实践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拓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实践教学环节依然是我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各教学单位要切实转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以加强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以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为保障,强化实践教育环节管理,构建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规范管理、改革创新是提升实践教学环节质量的保证
(三)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具体要求,各专业须对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形式、实践教学方法等开展系统设计和优化。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逐步压缩验证性实验实训比例,增加设计性、综合性为主的实验实训项目比例;强化集中实践环节教学内容的专业性和针对性;把第二课堂纳入实践教学体系,逐步实现课内课外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健全实践教学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实验实训教学环节的分级质量管理制度,优化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过程管理体系,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的运行管理机制,建设第二课堂的多元协调管理机制。
(四)开展实验实训教学环节改革。全院公共性、基础性实验实训教学改革由学校教务处负责推动,专业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实训教学的系统性改革主要由各教学单位负责推进。改革的重点是调整实验实训教学内容的结构和层次,创新实验教学模式和组织形式。大学英语、计算机等公共性、基础性实验实训教学要根据生源特征的变化,调整实验实训项目,逐步实现分层次教学;金工实习等实验实训教学要根据专业大类特点,优化设计实验实训项目,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各专业要根据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推进专业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实训教学改革,尤其要加大实验实训项目开发与更新力度,项目年更新率不低于5%;同时,滚动开发开放性实验实训项目,以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的选择空间,满足学生个性化培养的需要。
(五)推进集中实践环节教学和管理模式创新。集中实践包括课程设计、学年论文、各类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教学环节。课程设计和学年论文等教学环节,要通过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的
协同,充分利用社会调查、学科竞赛、学生科研等第二课堂平台,着力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集中实习环节,要突出其专业性,加强教学过程的组织化程度,同时,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创新,充分利用校外实践教学资源,提高其教学效果。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学校层面上突出结果管理,而各教学单位强化过程管理,逐步形成倒逼机制,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毕业环节的教学质量。
(六)健全第二课堂管理体制。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科学、规范、系统地安排学生第二课堂各项活动,按照主题化、项目化的原则以及“模块为框架、活动为载体、项目给学分”的思路,设立学科竞赛、文化、艺术、体育竞赛项目,学术研究训练,论文、作品、专利等科研成果等课外学分项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各学院要建立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搭建平台,给学生提供更多机会,鼓励老师为学生开设学术讲座和开放性实验项目、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
三、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是实践教学效果提升的重要支撑
(七)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强校内实验中心(综合实验室)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建立大学生实践培训和创新创业训练中心,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我校现有的5个实验中心(综合实验室)达到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标准,1-3个实验中心(综合实验室)成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八)推进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构建基于双赢格局的校企深度合作办学模式,在现有五矿期货班、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试点成功案例的基础上,以国家级、省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申报建设为契机,以“卓越计划”等教学改革项目为重点,进一步推动校
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和校企合作模式创新。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实行分类管理,建立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准入和退出机制。每个专业需建设2个以上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校级以上的建设专业需建立1个产学研型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十二五”期间,学校拟建设20个校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四、完善质量监控体系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九)建立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各教学单位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各实践教学环节的特点,制订明确、具体及可操作的基于过程的实验实训、课程设计、学年论文、各类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教学环节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对照质量标准要求,做到计划、大纲、经费、教师、场所和考核落实,加强全过程质量管理。
(十)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完善由质量标准、评价、反馈、调整四个系统组成的基于过程和结果相结合的校院两级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学校评估处、教学督导委员会等作为学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主体,对学校实践教学质量进行宏观监控,对各教学单位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进行指导;同时,建立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评价系统;利用各种渠道及时将评价信息反馈给评价对象,以便于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提高教学效果与质量。学院也要成立相应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小组,负责日常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工作,落实质量保证措施。
五、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是提升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
(十一)保障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各教学单位要科学统筹安排实践教学经费,确保实践教学经费落实到位。工科类实验经费原则上每生不少于100元/学年,经管及其它类实验经费原则上每生不少于80
元/学年。工科类专业毕业环节经费原则上每生不少于500元,经管及其它类专业毕业环节经费原则上每生不少于400元。
(十二)加强实践教学队伍建设。引进、培养相结合,建立一支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综合素质较高的“双师型”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加强岗位在职培训,提升校内实验教师队伍业务水平。到2015年专业教师取得“双师型”资格不少于60%,其他专业的专业教师取得“双师型”资格不少于40%。同时,在现有校级教学改革项目中设立实践教学改革与研究专项,以推动实践教学的改革与研究。
第二篇:关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14.8.26
关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
教育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也是一个学校工作的中心。为贯彻学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依法治校”的内涵发展战略,依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和《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决定》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深化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强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1.重视中青年教师实践教学与技术服务能力的培养。为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按照教师职业性的内在要求,学校要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加大与行业企业合作培养专业教师技术技能水平的力度,增大企业兼职教师比例,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高水平专、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2.建立推进中青年教师培养的长效机制。学校和系(部)制订师资培训规划和近期工作安排。实行短期培训与长期挂职锻炼相结合的方式,定期组织校内相关专业教师之间经验交流,不定期组织校外关于本专业实践教学能力的培训;同时,校企有效合作,通过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由各系每学期有计划地安排1-2名相关专业中青年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挂职锻炼,逐步打造对本专业基本技术技能操作熟练的技术专家。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和师资队伍“双师结构”的建设水平,建设一支与企业联系紧密、实践能力强、师德素质好、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详见《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3.中青年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要到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处签订《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协议书》,明确在专业技术、实践能力上应达到的具体要求,并遵守学校《关于中青年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的规定》;对挂职锻炼缺乏主动性的教师可采取轮训方式等。学校将由督导工作办公室、教务处、人力资源管理处对挂职锻炼教师进行过程管理与最终考核,通过考核者在职称评聘、评奖评优、津贴分配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以保障挂职锻炼工作确有实效。
4.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打造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为提升学校综合办学实力提供人力支持。有计划“外引内培”博士学历人才,重点引进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和急需的博士,充实学校教学与管理队伍,优化队伍结构。具体由人力资源管理处制订引进人才的基本条件与待遇;引进计划由各系部申报,人力资源管理处制订,学校审批。
二、加强考试管理,改革考试制度 1.加强试题库建设,推动命题方式改革
试题库建设是加强考试管理和实行教考分离的基础,各专业要加强试题库建设,逐步把期末考试命题转向题库抽题方式,最终实现由人工命题到采用计算机随机命题的根本性转变,实现教考分离,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确保教学质量。(详见《试题库建设与管理办法》)2.创新考试方式
以职业能力考核为主,试行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鼓励教师探讨操作类型考试,从职业特点分析入手,列出学生必须掌握的职业能力项目,确定职业能力标准,以考查学生动手能力、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在技术上能够满足随机抽题、随机组卷的前提下,推行机考,逐步实行考、教、评分离。
3.实行教师轮换式监考
任何教师和教辅人员都必须完成监考任务。学期末考试监考教师的安排采取各系(部)间轮换方式,即监考人员均到非本教学单位执行监考任务。具体监考单位由教务处宏观调控。
4.严格阅卷和成绩评定管理
考试结束后,所有各科考卷均需规范装订,由各系组织教师在指定地点进行集中阅卷,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阅卷工作。在成绩评定中,要实事求是,如有违纪现象,将按《教学工作失误、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给予处理。对单科不及格比例超过20%的,需上报系(部)主任,由系(部)领导班子共同研究确定调整成绩系数并报教务处备案。教务处于学期结束将全部集中调整成绩课程汇总报学校主管领导。
5.试行试卷抽查
由教务处组织各系(部)开展期末考试试卷抽查工作,督导室等人员全程参与工作。
由各系(部)根据考试工作的实际情况及试卷抽查人员的具体情况至少提前两天确定试卷抽查份数及试卷抽查地点报教务处,原则以学期考试试卷总份数的20%确定份数。由教务处统一印制《试卷抽查评价表》。
试卷抽查采取系部间交叉调阅方式。各系(部)随机抽取20%的试卷备查,教务处调配,对抽查出的核分不准确等问题当日统一处理完毕。抽查结束后进行统计分析,并形成报告。
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加强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宣传高校教师师德楷模的先进事迹,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健全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聘任和奖惩的首要内容,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四、加强校级教学团队的建设
进一步推动专业、课程、教材等建设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切实提高我校师资队伍水平,每年投入一定的资金,批准建设5-10个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优秀教学团队。
五、加强实训、实验教师的管理与考核
为了规范教学资源管理,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提高各部门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学校对实训室项目建设、设备维护维修办法、人员配备、开关门及卫生管理进行了全面梳理,决定进行分类管理,分别对应到教务处、信息化办公室、所属系(部)、保卫处、物业管理中心与后勤服务中心等部门负责管理,使我校教学资源管理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具体分工与相应职责详见《实训室工作条例》与《关于教学资源管理的几点说明》。
六、健全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学校每年召开一次教学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国家、省部等有关文件精神,总结过去教育教学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分析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提高质量为主题,加强教学基本建设,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同时表彰一批对学校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和集体。主要奖项有优秀教学成果奖、校级优秀教师等。
2.进一步完善校、系两级教学管理体制。重点加强教研室建设。建立健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促进校、系二级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细化管理办法,完善教学工作流程。建立由学校、系(部)、教研室构成的全方位、多层次、动态的三级教学质量监控网络。
3.不断完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进一步建立并完善教学质量的激励机制与教学责任事故的认定办法,引导教学管理和教师教学工作改进的方向,激发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提高教学质量上来。
4.进一步建立并完善畅通的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包括学生、督导、教学质量评价、期中教学检查、领导听课等获取信息的反馈机制。对这些信息应及时进行处理,做出快速反应和相应的工作调整。
七、加强教育教学研究
为进一步提高教师参与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积极性,学校将完善教学成果奖励政策,成立校长基金会,设立校长基金项目。每逢奇数年,设立50项左右教育教学改革课题,每逢偶数年设立30项左右教学成果奖。
八、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
结合学校原有设备和实际情况,学校建立一套校园视频监控系统,在所有教室、实训室等教学场所安装监控设备,使学校在教学与管理上成为一个智能化整体。将全面实施考场监控、远程教学质量评估、远程教学秩序实时检查、督导、教学观摩等信息化管理办法,增强学校的现代化教学和管理质量。
为了给师生提供便捷的多媒体教室,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学校安装140余个多媒体电教设备供全校师生使用。现已构建一个集开放式教学、智能化管理、远程控制、多媒体教学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教学应用与保障环境。
九、加强校外实践教学的管理
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实习,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更是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特别是顶岗实习中,各系要加强对学生实习工作的指导与毕业答辩的安排,做到考核评价有依据。参照学校《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各系要依据办法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顶岗实习实施方案》,确保学生实习质量与安全。同时,应积极探索因材施教,开展个性化服务,对未能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各教学单位要在校内做出合理安排,进行综合实训或相关教学活动,以同样达到实践育人的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毕业后的就业和择业竞争力。
十、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按照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精神,作为省级示范校,要加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力度,规范管理。每个重点专业要有4个以上大中型企业的校外实训基地,能够开展校企深度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总数达到100个以上,校外实训基地总数达到300个以上。学校将组织依托基地积极开发实践教学产品,力争打造1-2个国内知名的校外实训公共平台,并探索市场化。
十一、进一步推动学分制改革
学校实行学分制管理办法,教务处每学期进行一次学分统计,实行学业警告与退学制度。学业警告,即在一个学期内(第一学期除外),取得的学分大于等于5学分,少于9学分者,或者各学期累计未获得学分数在20学分(含20学分)以上,学校将给予学业警告,由学生处安排所属系(部)通知到学生本人。退学即在一个学期内(第一学期除外),取得的学分少于5学分者,或第二次受到学业警告者,学校将给予退学处理,严格按《辽宁建筑职业学院学分制教学管理实施方案》执行。
实行学分制后,不采用留级制度,必修课程不及格、选修课程没通过的,允许参加重选、重考;学生在校期间学完规定的课程,尚不具备毕业条件的,允许其延长学制,在一年内补修达到毕业条件。教务处要及时把握管理动态,有效实施监控反馈,以促进教风、学风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全校各单位要按照本意见精神,结合实际,加强领导,把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第三篇:关于进一步提高耦耕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
关于进一步提高耦耕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小学校、幼儿园:
为全面贯彻落实镇党委、政府的三年发展战略,推进耦耕教育事业的发展,充分调动全镇教职员工投身耦耕教育事性,激发广大教师勇于探索和研究新课程改革的创新精神及创造活力,进一步提高耦耕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校园、和谐教育,把耦耕中小学办成全县一流的中心校,为振兴耦耕经济作出新贡献,经镇党委、政府研究,特制。
工作目标:
1、中学:2009~2011年三年中考综合考核名次分别上升3、2、2个名次,跻身全县前五名。每年中考达射中进线数业总生数中比例列全县中游位次。
2、小学:2009~2011年三年初考综合考核名次分别上升3、2、1个名次,跻身全县前三名。
具体措施:
1、强化班子队伍建设,提高班子整体素质。
学校校长是改革和发展的“火车头”,是一校之魂,肩负着把握办学方向、发展战略和改革思路等关系全局的重任长及学校中层干部应紧紧围绕校长制订的工作中心,协助校长不折不扣的完成自己分管的工作任务,实现工作目标抓好班子成员整体素质提高的同时,相应建立校级班子成员及中层干部任期目标考核制,对有思路、有策略、有才事、教学成绩显著的青年教师,校长要积极向党委推荐提拔重用,对实绩平平、碌碌无为或不肯干事的班子成员和,校长要向党委建议诫免谈话或降免职。党委、政府每年对各学校班子成员和中层干部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考核,发量不能上升,将分别追究校长、教学校长、教导主任等相关人员责任,坚持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学校综合竞争力。
我镇地处城郊,由于种种原因,学生进县城读书较多,生源受到影响,而教师队伍在不断壮大,造成在岗教师富余是全县师生比最大的一个镇。因此,搞好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师综合素养的提高迫在眉睫。师德修养是教师整体心因素,它不仅制约着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也制约着教书育人的水平。要充分教导广大教师大力发扬爱岗敬奉献的精神,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严格做到“四不准”:即一是不准以任何形式搞有偿家教;二是不准以任何名义种教辅用书、试卷等,杜绝乱收费;三是不准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四是不准参与任何形式的赌博、色情活动。一轻者教育,重者停职,在三年内不得评优、提拔、入党、职称晋升。
3、强化教学内涵发展,推动教学质量提升。
质量是学校办学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必须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把提高教学质量的第一要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坚持以规范管理为质量提升的第一保证。
教学过程管理,强化教学要素和教学课程的监控,建立有效的教学工作运行机制,严格计划制度、集体备课、上课辅评估等各个环节工作规范的执行和考核,强化跟踪督导,专项督查,教学视导,全面推动教学质量的整体攀升。
(2)坚持以课堂教学为质量提升的第一阵地。
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广泛开展“赢在课堂”的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广大教师关注课堂、聚焦课堂、思考课探索主动探究、活动体验、对话互动、合作研讨等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理想课堂的构建,让学生在充满生命活力与的课堂中张扬个性、自主创新,全面实施中学教学“五认真”,小学教学 “六认真”。
(3)坚持以教科研为质量提升的第一生产力。
课改思想指导下,充分发挥教导处、教研组的职能作用,建立一支强有力的骨干教师队伍,组织他们以校为主,联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健全校本教研网络,完善校本教研机制,逐步实现校本教研活动多样化,校本教研课题促进教师专业化、个性化的发展。对教科研方面出成果或多出优秀成果的人才学校给予重奖。
4、强化制度建设,实行奖勤罚懒。
制度建设和管理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学校内部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实施,是学校建立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好的校风、教风、班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中小学在修定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导向,要充分结合中小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各自特点,注重制度的可行性,突出可操作性。以求最大限度的挖掘、调师的内在活力和积极性。
(1)实行教师转岗制。根据我镇教师富余量较大的特点,结合省厅师生比的有关规定,新学开始严格执行“三制长负责制,教师岗位聘任制,教育教学责任制。让有思路、有才干、有经验、有责任心的骨干教师到教学第一线上数只占岗位、不干事或在自己选教学科中教学质量处于倒数位次的实行转岗制,教师转岗的比例不超过学校教师总,凡转岗的一律扣除第13个月绩效工资的30%。
(2)实行教师待岗制。待岗人员是指一线课不能上、二线教辅人员不能做、三线厨房下不了的,这些人员无论在那从事待岗学习,而且实行定时、定人、定位跟踪考核,直至上岗为止。教师待岗比例不超过学校教师总数的6%,凡岗的教师一律扣除第13个月绩效工资的50%。
(3)实行激励机制。
小学按每年县教育工作会议公布的综合考核名次计算,完成目标的政府分别奖励0.5万元、1万元、1.5万元。
(4)实行惩罚制。
内如发现不能实现目标的,校长和抓教学校长、教导主任实行诫免谈话;出现与目标下滑距离较大的,学校主要干
流或降职,学校中层干部进行换岗或降职。
第四篇:关于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
关于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
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高等教育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重大战略决策,是高等教育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转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核心内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抓好本科教学质量是关键;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责任主体在学校。经过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我校的教学工作呈现出良好局面,教学改革逐步深化,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随着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实施,全面启动《三江学院教学建设与改革工程总体方案(2006~2010)》(以下简称“168”工程),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精神,是进一步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提高学校办学实力和整体水平,推进学校实现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抓手。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整改方案及“168”工程总体要求,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牢固树立质量强校意识,切实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质量意识。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和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必须牢固树立“质量强校”意识,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根据我校新时期发展目标及要求,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采取各种措施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要紧扣时代脉搏,妥善处理“结构、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要以当前教育观念中最重要、最迫切的方面为议题,在全校范围内组织教育思想的讨论。学校将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评价和衡量各单位工作的重要依据,学校及各单位党政一把手作为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必须统筹各项工作,将质量意识落实到具体工作中。
2.切实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稳步推进教学管理组织体系建设。要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组织建设,完善由校长负责、教务处牵头、院(系)及教学单位为基础、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教学管理组织体系。不断深化教学管理改革,适应“学分制”管理的要求,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二级管理体系,强化院(系)在教学建设改革与管理中的关键作用,完善并扩大院(系)在教学管理、教学改革、教学建设及教学资源利用中的职责、功能作用,并逐步建立院(系)教务办公室。在“十一五”末初步建成一个包括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三个方面较为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管理人员要率先垂范,循规办事,做到以学生为本,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师要坚持教书育人,关爱学生,以身作则,遵章守纪;学生要自爱自律,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努力学习,奋发向上。
3.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加大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坚持“以生为本、德育优先、规范管理、以质取胜”的办学理念,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把制度建设作为学校的基本建设长抓不懈。加强分类指导和管理,不断完善学校宏观控制、管理重心下移的校、院(系)两级教学管理制度;学校内要打通教学信息采集反馈渠道,健全教学工作例会制度。在完善制度建设的同时,狠抓贯彻执行,使学校育人行为和管理工作都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各院(系)、教学单位要坚持重视教学大纲编写工作,教师不能随便改动教学大纲或不按大纲组织教学;已制订的教学计划必须严格执行,在执行周期内不得随意改动,若因不可抗拒的原因确需变动,须在每学期下达任务前按程序办理报批手续。
4.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进一步健全校、院(系)两级教学质量监控组织,扩大校级督导队伍,完善督导工作条例,分工合作,分层指导;充分发挥督导在教学改革中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做到“督巡有重点、引导有目标”,逐步实现由“督教、督学”向“导教、导学”转移;进一步加强教学巡视的分析与反馈工作,及时发 1
现问题、认真分析、快速整改,维护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健全完善多媒体辅助教学和双语
课程的质量标准和准入制度。各单位要认真贯彻执行学校有关教学质量的规章制度,细化、完善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要构建和完善专家督导评价、学
生评价、同行互评、教师自评和辅导员评价相结合的多方位、多层次的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综
合评价机制;构建由专业评价、课程评价、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实验教学评价、试卷质量分
析、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教学管理质量评价等多方面构成的质量评价体系,加强对
人才培养过程的管理,逐步建立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长效机制。学校将参照教育部本科
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要求,建立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院(系)评估制度,每三年对全校的教学
工作组织一次校内评估。
二、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5.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坚持“整体规划、发展内涵、突现品牌、创
新特色”的方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从学校发展定位及原有学科优势和实际条件出发,扬
长避短,进一步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加强新专业建设。各院(系)在新增本科专业时要坚持
“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加强调研,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和社会人才需求,密切关注招
生、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科学合理设置专业。每学年初学校将组织各院(系)领导认真分
析本的招生形势,根据行业需求和学生就业率合理制定本单位下一年的招生专业和计
划。今后除新增本科专业可先按方向招生外,其他各专业原则上不再细分方向招生。大力倡
导各院(系)在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上,在高年级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扩大学生就业
面。要充分利用我校多学科的特点,挖掘现有专业的地区、资源等优势,加强与产业和行业的联系,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应用学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学校将在多年办学
积淀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重点学科和品牌、特色专业,努力创建标志性学科专业,促进学校快速发展;争取在“十一五”末建成校重点专业10个,省品牌、特色专业3个以
上。
6.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巩固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成果,全面总结专业建
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积极开展社会需求、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生就
业质量等专项调研活动,继续推进计算机系“1+2+1”人才培养模式、电子学院“产学研”
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电气学院突出实践实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等教改方案,深入探索涵盖文、经、管等其它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改革方案,在此基础上,2010年前全
面优化本科培养方案,使之更加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社会发展需求及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
位。积极推动各专业与社会各界、国内外高校以及校内相关专业的广泛合作与交叉渗透,进
一步探索、完善多样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优秀人才培养机制。
7.加强科研与教学结合,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进一步增强科技兴校观念和自主创新意
识,大力开展知识产权普及活动。广大教师要围绕学科专业领域前沿及国民经济建设中迫切
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展科学研究,教学过程要及时反映科研成果的最新内容;可吸收优秀学生
参与科研项目,更好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已开展论文评奖的基础上,健全科学论文激
励机制,完善学术论文(专著)奖励办法。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资源和教师资源,采取校内
重点课题立项、申报省级以上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横向课题等多种渠道,努
力争取多种类型的研究课题。积极鼓励各单位与政府部门、企事业联合开展横向科学研究,学校将出台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在政策上加强引导作用和导向激励,尽量提供宽松有利的支
持环境。各单位要积极创造条件,帮助中青年教师申报科研项目,取得科研成果。要进一步
规范校级研究课题的立项、研究、结题和成果鉴定等管理工作,为申报省级及以上课题和项
目打好基础。
三、以课程建设为抓手,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8.切实抓好课程教学。课程教学是构成教学质量的基本单元,要牢固树立教学质量意识,提高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要求;适时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选聘具有高级职称、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担任课程负责人,通过其参与课程教学、制定教学大纲及工作规范、选定
教材、布置教学任务、组织开展教学研究、培养年轻教师、定期听课等措施推动提高课程教
学质量及教学效果。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加强教学研讨,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和手段提高和
加强课堂教学的思想性、科学性和信息量;学校将加大课堂教学检查力度,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检查、评价与考核,把教学质量的保障和监督落实到每门课程。要优化课程教学,向45
分钟要质量;要强化能力训练,向课外时间要效益。
9.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要认真落实“因材施教、精简课内、加强实践、注重应
用”的课程改革和建设方针,以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内涵发展为依据,注重知识传授与素质
能力培养相结合;通过整合课程、推进学分制、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增加实
践环节和课时数、减少课堂讲授时数等措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
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要加大课程
建设力度,重点建设对学生培养质量影响大、覆盖面广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根据地
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学优质的教学
资源,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教学内容。
有重点地培育精品课程,有效发挥其引导、辐射作用,大力推进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
建设;在“十一五”期间,建成校级精品课程20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以上,力争实现国
家精品课程零的突破。
10.进一步加强精品教材建设。认真落实《三江学院“十一五”教材建设规划》,采取有效
措施鼓励教师积极申报编写国家规划教材和各种高质量教材;完善教材建设管理办法,配合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重点支持具有我校特色教材的编写;要加强纸质教材、电子教
材和网络教材的有机结合,努力实现教材建设的立体化和多样化;建立健全科学的教材选用
制度,鼓励使用国家优秀教材,有选择地引进和使用近三年出版的适合我校学生的新教材和
先进原版教材,保证质量一流的教材进课堂。大力推进精品教材建设,有效发挥精品教材的引导、带动作用;在“十一五”期间,建成校级精品教材10部、省级精品教材4部以上。
11.进一步深化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进一步优化学
校教学改革项目管理,增强对教学改革成果的培育意识和推广应用意识。建立定期教研活动
制度,每学年至少开展一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教学观摩;各院(系)、教学单位要积极开展集体备课、教学法研究等教研活动。鼓励教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
目标,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教学效
果和质量的不断提高;积极探索研究性教学模式,广泛采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手段为学生
提供丰富的教学参考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多种学术观点并开展讨论、追踪本学科领域最新进
展,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继续探索考试方法的改革,扩大半开卷、开卷、口试、写论文等考试方法改革的成果,把学生的注意力由应付考试转移到注重平时学习上来。
12.积极实施和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加大投入,提供更多的优质教学资源和条件,不断探索英语教学新模式,切实促进学生英语
应用能力的提高。有选择地推进双语教学试点工作,要及时总结经验,循序渐进,适时推广。
鼓励和支持留学回国人员用双语讲授专业课程,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能力。
四、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实践、创造、就业、创业”能力
13.提高实践教学比重,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坚持“加强基础、增强能力、学用结合、服务
社会”的人才培养思路,立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加大实践教学的学时学分比例,列入
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时学分人文社科类专业一般要达到总学时学分数的20%,理工类专业一般要达到总学时学分数的30%;突出重点内容和环节,在教学时数和教学实
施上予以重点保障。理论教学要突出应用,实践环节要突出训练。充分发挥公共基础实验中
心、各专业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的作用,认真组织安排好实验、实习训练和各类课外实
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产学研密切合作,探索产
学研合作教学平台,拓宽大学生校外实践渠道,推进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采取
各种有力措施,确保学生实习和实践的时间和质量;积极组织开设多种类型的培训班,对学
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完善由实验、实习和专业实践等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包含
课内实验教学、课外实践教育、产学研合作教学、职业技术技能培训的“四大实践教学平台”。
14.积极组织开放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及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积极设置开放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大力推进“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技能培训与课外
实践,使学生拥有多个技能证书。学校和院(系)每学期都将积极组织学术报告会,并在高
年级学生中试行读书报告、科技讲座活动,丰富校园学术氛围;积极参加和开展大学生数学
建模、电子设计、科技制作等各类学科竞赛,不断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积极探
索更为有效的激励机制,加强对学生课外活动的引导与指导,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科学
研究,进行创新性实验和实践,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扩大创新教育的受益面,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5.健全完善实践教学保证机制,加大执行力度。各院(系)要按照评估标准,高度重视学
年论文、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依据学校有关规程,制定符合本专业要求的实
施细则。要加强对选题、论证、开题、指导、中期检查、评阅、答辩、评分等重点环节的严
格管理。学校将建立实践教学制度保证机制,围绕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健全一系
列的规章制度,从而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要健全每门实践课的教学大纲、实验指
导书、实践指导记录、实践成绩记录等资料,保存好学生实习报告、实训成果等资料并归档,建立实践教学的档案制度。加强对学生实践环节过程的督查力度,各院(系)要配备相应的实习指导老师,通过“面对面”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检查方式,加强学生实践性环节的过程控制,同时要求学生定期反馈情况。
五、完善素质教育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6.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
育贯穿于学生工作的全过程,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增强针对性,体现时代性,提高实效性,引导学生认识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加强政治理论课建设,建立课程平台,注重
理论联系实际,逐步建成精品课程;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密切联系社会实践,并结合专业特
点,在专业技能训练中,注意让学生将德育认知自然转化为“行为养成”。把心理健康教育
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17.不断丰富选修内容,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通过文化素质课程教学、学术讲座、课外科
技与素质教育活动三个层面,把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加大选修课的开设数
量,将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等纳入公选课,让学生通过公共选修课、讲座、网络课程、研读
名著等多种方式选修获取学分。以“心理健康活动月”、讲座、谈心等多种活动为载体,采
取多种方式,建立和完善学生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预警和干预机制,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建
设,将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从新生入学就抓起,坚持不断线;通过宣传
就业和创业典型,引导学生理性认识就业形势,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树立“先就业后择业
和自主创业”等正确的就业观念,积极主动就业、创业。培养学生养成“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同时要完善素质教育类名著选读课程管理办法。
18.建立和谐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一步明确创建和谐校园的具体目标要求,深
入推进校风、学风和制度建设,努力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校园文明,营造“积
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和“健康、快乐、学习”的育人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和谐发展。学
校要加强校园文化活动载体建设,积极开展学生文化活动,如在业余时间定期开办书法、音
乐、美术、文学、时事或专业等方面的讲座和课外学术报告;继续开展英语角等活动,组织自由论坛,让学生吐露心声,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组织学习经验交流会等多种有益活动。学校将制定相关激励措施,以立项的方式资助和鼓励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和实践创新活动,积极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和文体竞赛。
六、加大队伍建设力度,努力提高师资水平
19.大力实施“青蓝工程”,推动人才队伍建设。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首批投入300万元实施“青蓝工程”,通过建立目标责任制,加强过程管理,重点培养一批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创新团队、优秀中青年管理干部和优秀中青年实验技术、图书资料管理骨干。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加速优秀中青年教师成长,培养和造就杰出学术群体,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并以此为基础和突破口,不断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的文化素养水平,推动学校各支队伍健康、全面地发展。
20.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围绕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师资培养的政策和机制。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助教制度,青年教师通过为教授、副教授的主讲课程进行辅导,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升教书育人和教学水平。有针对性地加强高层次、高水平人才的引进,重点引进一批学科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尽快配齐、配强各学科专业带头人,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学科梯队。健全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加强对外聘教师的聘用管理,严肃教学纪律,规范教学过程,确保兼职教师因材施教。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力争尽快建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21.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和教学管理队伍建设。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培养一批中青年实验教学骨干教师,通过引进、进修、培训等方式提高实验系列教师的业务水平。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优化队伍结构:一是引进高层次的教学管理骨干,二是加强教学管理人员培养,积极组织开展教育教学管理研究,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建立管理人员日常学习和工作例会制度,一般每个月安排一次业务学习,每学年组织一次“教育教学管理”学术研讨会;切实加强管理队伍的作风建设,不断改进机关工作作风。
22.健全进修规划和考核制度,加强师资队伍考核和奖惩。继续重视、鼓励和支持教师对外开展学术交流,积极开展科研工作,提升职称层次。进一步深化校内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规范校内分配办法,积极推行人事二级管理制度。在学校原有的“钱钟韩奖教金”、“优秀教师”等教学奖的基础上,进一步增设教书育人奖,条件成熟时将启动教学名师等教学奖项,并定期开展有关评选活动,带动和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七、加强教学基础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
23.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着重培养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大力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在加强基础课实验中心建设的同时,打破各专业各自为营的局面,积极建立校级学科群实验平台,争取在2010年前再建设经管类、电工电子和物理等三个校级实验实训中心,并积极争创省级示范中心;在努力使省级电气信息综合实验中心建设点通过验收的基础上,争创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提高实验资源的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率。大力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充分挖掘各相关部门、机构的教学资源开展实习、实训。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和教学实验的结合,推进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制定相应政策,引导、吸引高水平教师从事实验和实习教学工作。
24.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力度。把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大力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统筹规划并建立学校网络教学资源库,进一步扩大“天空教室”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范围和功能,鼓励教师开发、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及网络课程,形成多学科、多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提高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水
平和效果。大力培养和提高本科生通过计算机和多媒体课件学习的能力,以及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
25.继续加大对教学工作的经费投入。学校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 1号)的有关规定,调整经费支出结构,加大对教学工作的经费投入,切实保证教学工作所需的各项经费,保证四项经费持续增长。进一步加大对实验室、图书资料等教学基本条件建设的投入,加大对教学改革、实践教学环节所需经费的支持力度。为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将有针对性地设立如特色品牌专业建设经费、教学改革研究经费、精品课程建设经费、教学名师专项经费、精品教材建设专项经费、双语教学奖励经费、教书育人奖励经费等各种专项经费,为加强教学基础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条件保障。
全校教职员工要高度重视教学质量建设,要把教学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及时了解、研究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团结和凝聚全校师生,积极投入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开创教学工作新局面。学校各部门和教学单位要根据本意见精神,及时制定本单位具体的落实措施和办法,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三 江 学 院
二〇〇七年十一月
第五篇:实施小班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实施小班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摘 要:班级内学生容量过大,教师的精力有限,无法照顾到所有学生,这势必导致学生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开展小班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成为了很多学校,特别的农村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本文旨在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简略谈谈开展小班化教学优势所在,并对如何实施小班化教学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小班教学;教学质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8-003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8.020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人走进城市打工、生活,他们的下一代也大多跟着进城上了学,致使农村学校的生源越来越少。有的地方,学校教育资源还没有进行重新整合,师资力量比较充足,有条件开展小班化教学。每个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班级内学生容量过大,教师无法照顾到所有的学生,势必导致学生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开展小班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成为了很多学校,特别的农村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
下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简略谈谈开展小班化教学优势所在,并对如何实施小班化教学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
一、开展小班化教学的好处
(一)有利于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中小学生的表现欲望和与人交流的愿望强烈,开展小班化教学,使得参加教学的人数减少,教学空间变大,这有于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进行互动,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踊跃表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施小班化教学,学生学习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开展学习,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每一个学生不是在应付学习,而是在享受学习。
(二)有利于张扬个性,激励学生表现自我
中小学时期正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阶段,在小班化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充足的精力,引导每个学生,使学生有更多张扬个性,表现自我的机会。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及参与教学的范围会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个性表现更加鲜明,促使学生愉快、自由地学习和成长。
(三)有利于加强指导,提高学生受教育度
学校教育重在课堂教学,教学空间的大小,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师生之间交流和互动的频率和密度。开展小班化教学,教学空间增大,有利于教师营造充满人性化的教育环境,通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展示和表现,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方案,强化与学生的交往,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并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和人格,从而大大提高每个学生接受教育资源的程度。
二、实施小班化教学的方法
(一)开展分组分层次教学,使每个学生都有提高
首先,教师要做好对学生的分组分层。对学生科学分组、合理分层,是保证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有所提高的前提条件。教师要综合考查学生的成绩,并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和了解,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学习有一定困难的为第一层,学习成绩相对稳定的为第二层,学有余力的为第三层,然后每层抽出特定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
其次,教师要开展分层教学。以学生为本,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是教师开展分层教学的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在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开展教学评价、布置课后作业等方面,尽可能地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多重视复习和联系之前的知识,从简单的、容易的问题入手,逐步化解和分散教学的难点,使每一位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使学习稳定的学生可以将知识进行适当的迁移;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不断拓展知识面,提高创造性思维和能力;使班内各有差异的学生依据他们自己的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学习上都有所收获。
再次,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促进使学生互助成长、进步。实施小班化教学,最常用的方法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由前文已知,每个小组中成员的学习层次不同,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之间可以先进带动后进,以主动带动被动,通过学习、讨论,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掌握新知识,习得新技能,学会学习,互助成长。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不仅可以彼此之间分享信息、整合资源,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同时还能够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表达,使学生成长为具备良好综合素养的人才。
(二)抓好作业辅导考核工作,使学生学有所得所成实施小班化教学,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注意精练、实用、适度。涉及基本知识、比较简单的题目,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一是能够及时巩固所学;二是可以节省作业时间,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三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自信心。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题目,宜安排在课下,一是能够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二是可以满足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发展需求,使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决定作业的完成情况。
实施小班化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抽出一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既向学习困难学生提供帮助,又向学习一般的学生提供指导,更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引导,让所有的学生在各自基础上都有所收获、有所成就。教师对学生进行辅导,不仅要重视知识上的查漏补缺,还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同时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实施小班化教学,教师要优化考核方案,适时对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考核,检验教学成果,巩固学习效果。如在教学过程中,组织课堂小测,进行周中测,开展月大测等。根据学生在测验中的表现,分析他们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据此调整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构建高效课堂。
(三)进行科学评价自我评价,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实施小班化教学,为对学生进行评价详细、具体的评价提供了可能。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评价,及时表扬达成分层目标的学生,并鼓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学生得到教师的肯定后,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起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为接下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情况。
在实施小班化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组织开展个性化的教学,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也应强调学生的个性特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审视学生,强调学生身上存在的特质,激励学生内在的潜力。此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使学生在审视、分析自我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认识自己的缺点和短板,从而有的放矢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沈克非.浅谈小班化教育[J].辽宁教育研究,2001(11).[2] 谭培生,周延凤.小班化教育研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山东教育科研,2001(Z2).[3] 张学华.小班化教学及其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2003(9).[4] 商黎黎.“小班化教学”使数学课堂“活”起来[J].基础教育论坛,2010(6).[5] 史秀凤.发挥小班化优势 让教学与快乐相随[J].黑河教育,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