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合理使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改善的研究》课题方案
《合理使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改
善的研究》课题方案
一、课题提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现代化国家的数学教育观也有了新的认识。这些认识和观点最为核心的就是:数学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数学课程不仅是内容问题,而且还是课程结构的问题。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成为研究型的人才。而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从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出发,力求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要求,十分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突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县被确定为省级课程改革实验区后,经过认真地调查、思考、筛选,确立以《合理使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改善的研究》作为我县的实验课题。
二、理论依据:
1、理论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念阐明了数学的意义和作用,也充分说明了数学学习对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愈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课程标准》这一理念又是本次课程改革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明显标志,为实验教师指明了方向。
2、实践意义
通过课题的实验、研究,就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而言,可向学生
提供丰富多样的数学学习内容;为学生留有充分的活动、想象与交流的空间。能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体现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3、哲学基础
(1)教育实践是课题研究的源泉。辨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课题的研究是解决课程改革方面的认识问题,当然也离不开教育实践活动。只有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进行课题研究,才能取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才能对课程改革起到推动作用。
(2)理论和实践的反复循环是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认识从实践开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回到具体。这就是人类认识的一般过程,也是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课题的研究应当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认真收集资料,丰富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对资料进行思维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认识,然后再用这种理论去解决教育的实践问题。只有遵循这个过程,课题研究才能健康地向前发展。
(3)教育实践是检验课题成果的根本标准。辨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实践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预想的结果,人的认识才能被证实为真理。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得到的结论,无论在逻辑上多么完善,也必须通过教育实践的检验,才能判断它是不是真理。
4、科学方法论基础
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这“三论”介于哲学方法论与具体方法之间,在科学研究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故称为“科学方法论”。
(1)整体原理。整体原理是指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由各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任何系统都是有结构的,系统的功能是指它的整体功能。因此,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增进课程改革的整体效益。课题研究不仅要发挥各部分的功能,而且还要特别注意发挥各部分相互联系形成的新的功能。
(2)有序原理。事物的发展,是从无序向有序的演进。有序就是事物由较低级的结构转化为较高级的结构,是提高,是进步。因此,课题研究就是研究课程改革促进教育的发展,课题研究本身也应当是开放的,只有广泛吸取、借鉴;只有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的实践,课题研究才会有生命力。
(3)反馈原理。反馈原理是指任何系统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能实现控制,不能接受反馈信息的开放回路,是不能实现有效控制的。因此,如何取得真实反映课题实验的反馈信息,实现对课题研究的有效控制,应当是课题研究的重要任务。课题研究的过程本身也应当是一个反馈信息畅通的闭合回路,只有实现有效的反馈控制,才能保证沿着预定的目标前进。
三、实施原则和基本方法
1、实施原则:目标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2、基本方法: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以观察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为辅的研究方法。
(1)以学习、培训为前提,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
(2)以教学常规为主体,夯实教学常规各个环节;
(3)以“四课”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
(4)以“校本教研”为基础,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四、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1、挖掘教材的趣味性、现实性,有效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2、挖掘教材的开放性、挑战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挖掘教材的活动性、过程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4、挖掘教材的问题性、灵活性,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多角度地解决问题;
5、挖掘教材的人文性、教育性,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
五、课题实验的步骤
为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课题实验,我们将实验分为四个阶段:
准备阶段(2002年8月-------2003年7月),主要任务是制定方案,抓好教师的“通识性”培训、师德培训,更新教育观念。
实验阶段(2003年8月-------2004年7月),主要任务是准确把握《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挖掘各级、各册教材的编排意图及特点,重点实现教师角色、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深入阶段(2004年8月------2006年1月),主要任务是开展课题专项研讨会、经验交流会,探讨课题实验过程中的困惑、问题,收集信息、整理材料。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总结阶段(2006年2月------2006年8月),主要任务是推广实验成果,汇总实验材料,完成实验报告,申请鉴定。
六、研究成果形式
1、总课题实验方案和子课题实验方案;
2、优秀教学案例;
3、优秀课堂教学的录像课、课堂实录;
4、实验小结和课题实验报告;
5、课题实验经验材料汇编;
七、实验措施
1、大兴学习之风,掀起学习高潮。建立和完善理论学习的新机制,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构建开放的学习网络,调动广大教师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建立制度,加强研讨。坚持集体备课制度,落实课题研究活动,深入开展校本研究,切实提高教师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3、强化管理,互学互进。立足课堂,狠抓“两个”转变,推进教学“五交流”。即教案交流、课堂交流、作业交流、学生交流、方法交流。促进课程改革健康发展。
第二篇:新课改后《冀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使用与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开题报告12
新课改后《冀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使用与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
实验研究方案
作者:大名镇北关小学数学课题组安满香
一、问题的提出
1、国外现状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原有的教材体系和学习方式已不完全能适应以国际化、信息化等为标志的社会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已在致力于教材与学习及其之间关系的研究,进行课程改革。如欧美各国纷纷打破原来课程重知识的倾向,倡导“主体探究”活动;日本在新课程体系中专设“综合性学习时间”,其目的是“追求学科的、综合性的学习,并确认这种学习对培养儿童的生存能力、适应能力是十分必需的。”
2、传统的学生学习方式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变革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构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课程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转变学习方式究竟意味着什么?就是要转变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理论上,转变学习方式,是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教育实践中,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知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实践上,转变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
3、教材的使用
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国家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实验教科书,是一套较为集中地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又具有很强的实施可行性的教材。我校2005年9月选用这套教材以来,通过二年的使用,我们体会到了这套教材的许多优点。教材中题材选取生活化、现实化、趣味化;形式设计情境化、活动化、开放化;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供了充分的空间,为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学生改善学习方式搭建了平台。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认识,我们提出了“冀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使用与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这一研究课题。本课题通过对冀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使用开展行动研究,根据冀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特色,以冀教版教材为研究载体,自觉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培养目标衡量、分析教材内容,创造性地用好、用活实验教材;充分发挥新教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功能,把学生的和谐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发展作为数学课程的首要目标;试图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逐渐形成学生主动探索、自主思考、合作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努力把静态的教材资源转化为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活动的动态的活动资源;开发新的教材信息资源;精心设计教育教学方案;
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逐步体现了教师角色的转换,使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真正成为新课程教材的创生者、开发者、体验者、实践者,成为教育教学的决策者。
二、研究的意义和条件
1、更新教师教育观念,使实验教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理解透彻,教学中积极挖掘冀教版教材的优势,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适当拓展教材,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改变原来过于注重模仿记忆、机械训练等接受式学习的状况,初步形成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数学学习活动成为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和富有个性、创造性的过程,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提高。
2、挖掘冀教版教材优势,创造性地使用这套教材,依据新课程中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先进理念,精心设计、大胆探索,深入实践,定会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和谐的发展。
3、通过课题研究,丰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理论,推动我校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索发现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本课题采用实验研究的方式,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教师的业务素养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三、课题的界定
学生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等方面的特征。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建构自己对数学(包括数学事实,数学观念,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活动)的理解的过程。冀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致力于数学教学观念的变化,注意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提供给学生的素材能联系学生生活,对学生有吸引力、有挑战性;注意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为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供必要的保证,让学生在有效的数学活动中认识数学,获取知识,积累学习方式,充实学习情趣。“教材就应该让孩子们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不是教孩子们学习,而是教会他们怎样学习。”促使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实现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四、研究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教师在操作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自主权。要充分相信学生,在各个环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充满激情,主动活泼地参与学习,得到发展。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和实际参与。”留给学生充裕的实践时间和探索空间,而不是用演示来替代学生的实践。
2、过程性原则:通过展示思维过程,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问题性原则:即通常不是提供素材让学生理解记忆,而是创设一个问题情景,让学生领悟并提出一个或几个需要学习研究的问题,让学生沿着发现问题、选择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轨迹进行探索研究,不仅使解决问题有所突破和创新,而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研究目标:
1、使参与实验的教师能够具备先进的课程观、教学观、开放的教学思想,会取材、善设计、能组织。即会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科学合理取材,设计出学生需要的、乐于探究的、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内容,并能够组织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活动。
2、使学生能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学习活动,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确立自主的尊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3、为我校及兄弟学校数学教学改革提供先行经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而提高师生校园生活的质量。
六、研究的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使用对改善小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和作用:
(1)冀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使用对小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学习的影响和作用;
(2)冀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使用对小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学习的影响和作用;
(3)冀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使用对小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学习的影响和作用;
七、研究的对象
我校正在使用冀教版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学生。
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
八、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计划在两年内完成。为能顺利进行课题实验,我们将实验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7.1——2007.4)
1、深入学习理论,分析教材,确定研究方向。
2、制定实验研究方案。
3、实验教师确定子课题,制定阶段计划。
第二阶段(2007.5——2007.10)
1、按方案进行研究。
2、积累研究资料,分析实验效果。
3、及时进行阶段总结,效果分析,并针对问题调整方案。及时积累资料和成果展示。
第三阶段(2007.11——2008.3)
1、修订实验方案,深入实施。
2、继续积累研究资料,展示优秀课例、优秀教学设计和优秀论文。
3、分析实验效果并进行阶段性成果汇报。
第四阶段(2008.4——2008.12)
1、全面总结,撰写结题实验报告。
2、整理论文辑,典型案例,相关教学设计。
3、准备鉴定验收相关材料。
4、申请鉴定验收。
九、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取行动研究为主,实验研究、调查研究为辅的研究方法。
1、以教师的常规教学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行动保证。
2、实验教师的个体实践为主,课题实验小组集体研究为辅。
3、各实验教师要确定子课题,按学期分阶段制定计划,做好记录,完成总结,并及时撰写体会,总结成果。
4、以控制对学生有损害因素为起点,以完成常规教学任务为前提,以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最终目标。
十、研究的可行性分析与条件保障
1、主持人、参与者大都具有专科以上学历,都具有专业技术职务,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或小学数学教学多年,主持人是省骨干教师,其他人都是县级以上教学能手。实验教师都是年轻教师,他们教学改革热情高,基本功扎实,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具有较深的研究潜力。因此,这支研究队伍是专业知识、研究经验、年龄结构较合理的队伍,为实验的顺利进行和取得预定成果奠定了基础。
2、主持人和专业人员把握研究方向,进行理论指导,参与实验过程及解决疑难问题,总结成果,组织推广。学校领导和实验教师以行动研究为主承担实验具体任务。
3、学校现代化教学设本齐全,图书、音像等资料齐全,具备一定的科研经验,有较完善的课题管理制度。学校领导非常重视这项研究,将会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设备更新、资料订购、教师培训。
4、实验班的学生均为自然分班组成,使课题研究具有合理性,研究结果具有可靠性。
十一、预期成果
完成的时间:2007.1~2008.1
2最终结果形式:教学设计集、案例分析集、学生能力展示、图片、照片、影像资料、原始资料、实验报告。
十二、课题组织及分工
课题负责人:安满香
负责课题研究的设计、课题管理、实验指导、研究人员的组织协调。
课题组长:孙志强
负责研究方案的设计、实验指导、研究报告的组织和撰写
课题组其他成员负责实验执行、研究个案的收集整理。
第三篇: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研究课题题
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研究课题题
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研究课题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研究课题 研究报告
一、课题背景
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实验是在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在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原来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已被打破,出现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习实验假说是: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识规律,在现代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现行传统的集体教学形式的基础上,适当运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使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得以充分合作和互助,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业成绩,同时还能促进他们社会适应性的发展,合作意识、技能的提高以及健康个性的养成和积极情感的发展。
二、课题的目的、意义
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上的一种教学方式,即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在传统集体教学师生单维交流中,教师垄断整体课堂的信息源而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的发挥。
三、研究内容及目标:
A、实验对象:所任学科
B、实验时间:2003年9月至今
C、实验目标
(1)教师目标:更新教育观念,自觉地进行教学改革的尝试,提高自己教育教学水平,与学生共同成长。
(2)学生目标:
一是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性。即能主动动脑思考问题;有主见,不盲从;能根据情况做出决定。
二是培养学生具有合作性。即能虚心听取同学的意见,相互合作、取长补短。
三是培养学生具有探究性。即能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能主动进行探究。
四、研究原则及策略:
要遵循主体性原则、自主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和渐进性原则。
五、实验的具体做法
(一)抓理论学习,提升教师理论素养
我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领会新课程精神,把握新的教育动向,在课堂教学中融进课题研究,研教结合,使课堂教学不仅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创设各种途径让每位教师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同时课堂教学也成为体现教师教学理念的第一阵地。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在工作中学习,提升自身理论素养。
2、在组织活动中学习,提升自身理论素养。
3、在骨干教师引领中学习,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
4、在校本培训中,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
5、在外出培训学习中,提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
6、在大阅读平台中,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
(二)转变教师备课方式:
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先改变以往的“备课方式”。以往教师的备课仅仅将教材、教学参考书或者现成的教案复制到自己的备课本上,然后在课堂上将它们搬运和装载给学生,这样的备课是平面的,拿着这样的教案去讲课,就不可能有深度、宽度和广度,也不可能调控好课堂,处理临时性问题,只能凭借经验。这样的备课显然无法落实新课标理念:写个性教案、创新教案,即从写教案的备课形式转到写教学设计。包括这么几个方面:
1、创设情境
2、引导探索
3、自主探究
4、拓展延伸。重点考虑教师的教如何为学生的学服务,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以便尽情地张扬教学个性,并为教师表现课堂教学机智留足空间。扎实抓好“一人一课”的校性公开课,课前教师们除了能做到积极上网查找课件或自制课件,还能根据学生的需要、能力、思维,创造性地处理好教材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灵活地采用教学策略。
(三)引发主动参与
1、以“趣”激活,让学乐于参与
参与是学生心理的需要,是认识发展的需要,也是主动探索知识,成为新世纪创新人才的需要。而参与的前提是激发兴趣。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教师们充分各种手段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的参与的积极性。
兴趣的诱发并不是空洞的说教,在教学中,要尽量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唤起心理效应,激发求知欲。如:徐峥平老师在教学“时间的认识”时,利用多媒体课件,让生动的画面,轻快的音乐把学生带进这样的故事场面:小狗和小猪是好朋友,两人在不同的时间里两人不同的表现,小狗爱学习懂得珍惜时间,而小猪很懒惰,当出现不同的情境时,问学生如果是你,你该怎么办?这样一下把学生带到了身临其境的氛围中。殷莉莉教师教学《搭配中的学问》时将教材中的每一个问题串成一个大的情景,并把学生喜爱的动画人物引入课堂,同时也让学生以游园者身份置身于数学广角这个游乐园,把一道道题目变成一个个有趣的游乐活动,从游园前做准备,让学生从穿衣、吃饭这些日常生活事情中寻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方法,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进入数学广角,将每个内容都设置成为一个小障碍,使课堂有起有伏,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和学有所用,不知不觉中又巩固了组合的方法,游完数字乐园,学生思考了较多问题,思维活跃程度和情绪都稍有减弱,安排了领大家帮小丸子安排数学王国中足球比赛这一环节,整个环节将动画人物引入课堂,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而然地让学生将本节课所学到的排列组合思想方法运用到生活中,体会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实践证明,愉快的环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求知欲望,而合作交流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2、“放” 让学生全心参与
在课程改革中,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主渠道也是课堂教学。坚持“六个凡是”,即:凡是学生能读的就让学生读:凡是学生能说的就让学生说:凡是学生能想的就让学生想,凡是学生能讨论的就让学生讨论:凡是学生能写的就让学生写;凡是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亲自做。例如二年级的马金和老师教学的《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在认识角的特征时还有比较角的大小时,教师都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做到少讲精讲,充分让学生动手获得新知。
3、合作学习的方法需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①要培养积极参与的习惯,使学习懂得按照教师的要求,在组长的安排下认真地参加小组的活动,能在强烈的集体荣誉感驱使下,为合作学习取得较高目标达成高度努力。
②要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合作学习除了要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外,还应具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只有学会尊重他人,重视采纳他人的意见,才能优势互补,共同提高。让学生在“合作”中活而不乱。
(四)学会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应把它理解为生与生,生与师,多项互动的交流,使每个学生有语言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既让每一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也养成注意听取别人意见的良好的习惯,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启迪,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例如我校教师殷莉莉在引导学生学习《搭配中的学问》时,注重通过学生亲自实践探索,发现规律,总结方法,由于排列组合知识的同抽象性,让学生动手摆一摆连一连,在活动中感受排列组合的思想方法。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小组内分工合作,使学生在互相交流、补充中提高、学习,培养了学生团队合同精神。小组汇报进一步扩大交流范围,集思广益,拓展思路,加深学生对排列组合思想方法的认识,在此过程中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徐峥平老师在教学“时间的认识”让学生动手拨时间,来巩固时间的知识。二年级的马金和老师教学的《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在认识角的特征时还有比较角的大小时,教师都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并且让学生同桌合作比一比来寻找比较的方法等等。
(五)、周周撰写教学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我们要求每位教师一周撰写一篇教学反思,根据自己的授课内容,自我反思,自我提高。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
(六)、完善评价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我校初步构建了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从新课程对教师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发展的要求,制定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多元的、促进教育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七、课题实验成果
通过实验,我们认识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创新教育的关键,经过几年的实验与研究,我们初步探索了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途径,取得了一点点成绩,但还有一些问题需要继续探讨,恳请各位专家提出宝贵意见,以利于这项实验与研究更加完善和深化。
1、小组合作学习
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体会到:合作互动要做好前期准备:(1)分组要科学。
合作学习小组一般以4——6人为宜,人太少、太多都不利于提高合作学习效率。其次,要让学习上属于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以利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组与组间尽量保持相对平衡的水平,使之有利于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
(2)时机要讲究。
合作学习只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方法,它不是教学的全部,这需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及学生的学习情况相机设置合作学习的环节,通过合作学习的方法达到最佳效果。
(3)任务要求要明确。
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那么在设置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时,教师一定要使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任务、要求,以保整个合作学习过程活而不乱,以达到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相互促进。
①时间要留足。
教师要真正确立“以学习为主”的意识,要根据合作学习的任务、要求,留给学习充分的讨论、研究的时间。
②评价要突出两个结合。合作学习的评价要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要重视学习过程评价,要重视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前者的评价要重视学习过程评价,因为过程最能体现小组合作情况;后者的评价要更注重小组集体,因为合作学习是依靠同学之间的互学、互补、互带、互促达到提高学习效率。
课题的实施给学生和教师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①面向了全体学生
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学生在课堂上互帮互学的客观条件,提供了多于以往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在小组中学习没有心理负担,不会感到紧张和无所适从,为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情境,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有机会发言,人人有机会操作学具,人人有机会参与竞赛,人人做学习的主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学生自己学习,互助活动中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②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避免了集体教学中相对一部分学生因得不到充分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的得不处于“旁听”地位的被动状况,为各层次学生的普遍参与提供机会、创造条件。合作小组中,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每一个成员都能自由表述自己的意见,这种信息的多向交流能促进智力的相互激发,情感的相互感染、操作的相互合作以及学习结果的相互评价,最大限度地调度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使学生内容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在这种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学生理解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教学质量得到大面积提高。
③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
为达成小组的预期目标,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需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因此,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经常进行交流,互相帮助和支持,同伴之间建立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伙伴关系,许多学生在与同伴的交往活动中,逐步学会了如何有效地表述自己的观点,认真地倾听他人的意见,概括吸收同伴经验,从而形成团结、合作、相互尊重、互帮互助的优良作风。
④学生主体性得到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良好途径。小组合作有利于学生从同伴身上看到自己,逐渐学会以自身为尺度,客观地评价他人,从而也形成符合实际的自我评价,提高自我调控的能力。同时,群体中的认同、理解,将有效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和创新意识,使自身向更完善的方向发展。
⑤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对学生来说,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和志同道合者的那种教师。”这是因为良好的课堂环境最能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思维敏捷,易于点燃心智火花和灵感。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使教师置于学生之中,在与学生讨论、交流中,在师生易位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交流。“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教师亲近引发学生对教师所教的数学的兴趣和爱好,促使学生自动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达到肯学、爱学。同时,小组合作学习,促使学生学会交际,在活动中学习其它同学的学习方法和品质意志,在帮助别人共同进步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社会活动能力。要在教学中合理实施合作学习,首先应明确合作的意义,如果只是把小组合作作为课堂教学形式的一种点缀,或是把引进小组合作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象征呈现给听课者,显然失去它的意义。
2、自主、探究学习
传统的教学是“老师牵着学生走”,老师在课前就能基本安排好课堂教学的程序、节奏,预计到学生可能出现的困难、疑惑;课堂是在老师的控制下有秩序地进行的,而在自主学习的课堂是“老师围着学生转”,学生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增强。由于教师不能充分考虑,估计课堂上可能产生的多种变化;由于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手段丰富,给教师驾驭课堂带来了困难。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经验,掌握最新信息,以应付课堂上学生的提问。
①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探究活动激励学生去发现和捕捉这样的问题,用敏锐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增强问题意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②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之间需要针对随时出现的问题展开讨论,甚至是辩论,相互交流想法和意见。并且要求学生用规范和科学的语言,将探究的过程和结果表述出来。由于探究学习需要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各种信息和资料。
③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科学探求精神。探究学习是一个严谨、系统的过程,要求学生具有踏实、认真的态度,用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与方法来审视和处理问题。
④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该课题的实施,需要教师精心创设学生的探究问题,并根据学生自主探究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有效的、随机的开放引导,这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教师去钻研教材,捕捉信息,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3、教师自身的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
自2003年以来,我校课题组教师积极撰写的论文、案例、及教学设计。有15篇论文获昌吉州二、三等奖,有5篇论文案例获自治区的二、三等奖。在县级课题成果汇报活动中,有6节课分获一、二、三等奖。有2人被评为县级教科研先进个人。
八、课题实验带来的思考
1、学校管理方面:(1)课题研究需时间做保证,而学校工作的繁杂往往冲淡了教师的研究,使教师的课题研究工作常常处于被动状态,“听上级课题组的安排”去做的习惯不能根除。(2)学校在课题管理中,对于不同课题之间的整合不够,“各走各的阳关道”现象比较明显,使课题失去了相互间的补充。
2、在预设学习时间内学习内容难以完成。学生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增强,教师不能充分考虑、估计课堂上可能产生的多种变化;由于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手段丰富,给教师驾驭课堂带来了困难。
3、在合作学习之前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但这点很难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做到。
4、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例如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往往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小组汇报的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
5、学生学习方面:班额过大,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实验中,教师不嫩很好的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使个别教学策略在教学中不宜操作。
九、今后努力方向:
1、扎实开展好课题试验工作,使课题试验不流于形式,真正做到为促进课堂教学服务。
2、在工作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真正做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3、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真正做到为教师的发展服务。
4、继续加强管理,使课题试验为学校发展服务。
第四篇:张阳 合理使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主题图
2014年天津市基础教育 “教育创新”论文评选申报表
合理使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主题图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中的主题图颜色鲜
艳亮丽、种类情境丰富多样,相比之前的旧版来说更加的吸引孩子的眼球,更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使数学课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而更加符合现在新课标的要求,即“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须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然而其丰富的内涵往往令教师很难真正理解教材编写的意
图,有的教师忽视主题图弃之不用,主题图成为了摆设;有的教师只是开课创设情境用,对主题图的功能价值定位不够;有的教师使用形式单
一、缺乏灵活性,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还有的只停留在表面与浅层上,不能正确把握、合理利用,缺乏有效开发与深加工,使得主题图失去了其应有的数学价值。学生面对丰富多彩、画面鲜艳的教材喜欢看,但不会从数学视角去观察分析,面对繁杂的信息不会收集、整理,体会不到数学的本质。教师作为教材的使用者和开发者、教学的组织者,必须对主题图的丰富内涵有正确的理解和把握,并且能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的使用主题图,培养学生发现“主题图”中数学问题的能力。
主题图富有儿童情趣和丰富的现实意义,变抽象枯燥的数学
学习为富有儿童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为学生提供探索知识的空间,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同时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可借鉴的课程资源。不同种类的主题图在教学过程中的使用方法也有所不同,其相应的功能作用、价值、教学效果也不同。
我们教师自身要提高研读教材的能力,正确全面的诠释主题
图,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如果想要更好地合理利用教材中的主题图,那么首先就要切实的把握主题图的内涵,明白编者的意图。那么如何合理的使用这些教学资源,在教师充分理解主题图涵义的同时怎样将主题图融入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对主题图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和加工。
一、让主题图“动”起来
学生亲身经历的往往比看过或听过的更深刻,教材上的主题
图都是静止的,如果让这些图片动起来,让它们更生动、更形象的呈现在学生面前,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会更加强烈,改变数学在学生心目中的枯燥印象。
1.老师展示要呈现动态效果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学校的课堂里不仅仅只依靠黑板来
教学,而新加入的多媒体就是老师动态展示主题图的一个好帮手。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秒的认识》一课中,学生对1分=60秒的概念并不熟悉,对于表针的运动规律更是一知半解。书中给出了春晚倒计时的主题图,目的是让学生借助平时的生活经验学习新知识。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秒针与分针运动的动态过程,让学生充分的体会到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2.学生参与更要动起来
除了教师动态展示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参与,让每个学生都动
起来,例如学习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一节时,书中给出了一个三人握手的主题图,让学生单纯思考看图可能不能想到怎样搭配,这时老师可以假设一个场景,事情发生在自己班里,将同学分成小组,让学生互动表演一下,之后小组上台发言演示结果,并将结果画在黑板上,演示时其他小组可以思考和改进,这样既活跃了大家的思维,调动了积极性,又学到了知识,领悟到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让主题图适时呈现
讲授知识时,主题图的适时呈现很重要,不同种类的主题图
有着不同的作用,在课前呈现起导入引入的作用,课中的主题图有传授知识,帮助学生学习,揭示原理的作用,而最后呈现主题图起到了总结知识,课后练习及探索的作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在理解主题图正确涵义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学生年龄段的特点合理安排。
三、让住题图符合实际
教材中的有些主题图信息量过大,不利于学生对图片中信息的提取,有些主题图创设的场景则是学生较少接触或是没经历过的,对知识的引入帮助较少,教学中可以将主题图适度改编,使
其更符合实际,才更有利于教学。例如五年级下册《2、5、3的倍数特征》一节中,在讨论2的倍数特时书中用一个进电影院的图片引入,图中孩子们根据电影票的单双号进入电影院,现在的电影院大多数是小厅放映,很少有单双号进入的情况,老师可以换个例子导入,例如五年级上册学过的身份证,身份证的号码倒数第二位表示性别,这时可以提问学生,女性是单数还是双数,男性是单数还是双数,这样既引入了新知识又复习了旧知识。
总之,主题图作为知识的重要信息载体,拓宽了我们的教学
视野,不仅包含了数学知识,还渗透着深刻的数学思想,教师只有在充分研读、用心领会、因材施教、在实践中不断改进的情况下创新教学,才能充分利用主题图的功能和价值,让学生会学、学会、善思,真正有效的达到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
[2]窦盼英.小学数学教学法的研究与实施[M].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6.[3]程华忠.充分发挥教学教材中主体图的功能[J].云南教育,2006(1).[4]阎春阳.用主题图促进教学初探[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
育),2010(7).[5]胡进明,王雪.小学数学教材主题图的设计与功能探析[J].教育导刊,2009(10).[6]陈明荣.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实践与思考[J].教学月刊, 2005(9).[7]费岭峰.有了“主题图”以后[J].小学数学教育,2003(12).[8]肖祥森.“主题图”要注意深加工[J].中小学数学, 2004.(11).[9]王中甫,王静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效率[J].中国教育,2011,22(3).
第五篇:小学语文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研究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小学语文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研究”
研 究 报 告
一.研究的背景
本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一个弘扬人的主体精神的时代,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但传统的教学仍以教师为中心,过分地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及规范统一的教学要求和权威评价,注重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及思维创造性的培养,创新能力、实践探索能力得不到提高,学生总是按照教师的设计进行思考,按教师的要求来完成学习任务。它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这样的教育教学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
同时,我国的基础教育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鲜明的旗帜。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推进及新教材的使用,已经全面涉及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思想的更新,教学内容、学习方式、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的改变。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对“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教学中的初步尝试,教师们已经切身感受到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后,学生的兴趣、学习水平都达到了质的变化。学生也逐步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由“我学会”向“我会学”的方向转变。
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我校语文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为进一步适应时代的要求,着眼学生的终身学习,着眼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与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生活的综合素养。
二.课题的概念界定
小学语文课堂,是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自主、合作、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要点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形成学生主动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情境,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主动性学习——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积极自觉地参与学习全过程,手脑并用,生动活泼地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形成能够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个性品质。合作性学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通过交流、交往形成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创新性学习——在教师的启发激励下,学生呈现多向发散思维状态,自主加工信息,大胆质疑,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善于自我表现,能够标新立异,形成具有个人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三种学习方式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
(一)以邓小平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二)以素质教育的新思想为依据。
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面向全面、生动活泼地发展”,其中“生动活泼地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强调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就是肯定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而不应是被动地灌输、强迫地塑造的过程。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最活跃的情感、动机因素,是他们的认识兴趣,即“求知欲”。求知欲是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最直接的内趋力。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并保持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有了主动精神,才能充分发掘他们禀赋的潜能,才能驱动后天的积极因素。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实行愉快教学,让学生动眼看,动耳听,动脑想,动口读、说,动手写、做,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情愉悦,精神饱满,主动求知,主动发展。
(三)语文课标所倡导的新理念为依据。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四)以现代教学论和心理学为理论基础。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教学活动的本质特征既是学生在教师组织指导下对人类知识经验和文化成果的一种特殊认识活动,又是学习主体自主学习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并发展个性的实践活动。教师应以活动、交流、交往为中介调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把学生从教育的客体转化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研究的基本原则
(一)教学目标共性化和个性化相结合的原则。既要有整体性发展目标,又要有个性发展目标。整体性目标是若干个体发展目标的综合体现,是教学水平的宏观标志。个性发展目标是教学的归宿,是素质个性化品质形成的保证。
(二)教学过程学习化原则。教学过程是学习主体认识不断深化,品质逐步形成的过程,而非知识的堆积,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树立主体的实践意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动手动脑,勤于思考,努力实践,实现教学过程的学习化。
(三)教学关系民主化原则。教学关系就是导与学的关系,亦即师生的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主导为主体服务,爱护主体、调动主体、鞭策主体参与学习过程。主体尊重主导,信任主导,服从于主导,主动地接受主导的指导,形成互动互助、平等和谐、合作协调的师生关系。
(四)教学组织形式的整合性原则。整合性原则就整体合作性原则,即构建一个教师整体教学,小组集体合作学习,学生个体自主学习的动态组合的教学系统。
(五)教学风格创造性原则。即教师的教学设计、教法选择、学法指导具有差异性、独创性。
(六)坚持教书育人的原则。教书是手段,是桥梁,育人才是根本目的。课堂教学不仅着眼于知识传授,更重要的在于实现育人的三项主要指标——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效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中有效提升自我感悟、自我体验能力。
(三)在与他人合作学习中,学会交际,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竞争。
(四)在学会学习中,鼓励学生创新,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勇于展示自我,勇于标新立异,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挖掘创造潜力,展示创造才能。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自主识字
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力争一年级认识2000个常用汉字,为提早阅读创造条件。
(二)自主阅读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教给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使学生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扩大阅读量,力争比课程标准的规定量翻一番。
(三)自主习作
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把习作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我手写我心”,热爱生活,乐于表达,增加习作次数,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七.研究方法
(一)利用母语环境自主识字
1.让学生掌握三套识字工具:一是汉语拼音;二是笔画、笔顺、偏旁部首;三是按音序、部首查字典。由于九义教材中大写字母的教学安排在第二册的教材中,因此我们在一年级上学期先教会学生部首查字法。
2.自编教材,与拼音教学同步,教给学生识字方法,掌握识字规律。汉字中独体字少,合体字多。合体字中形声字占了80%左右,它的特点是声旁标音,行旁标义。我们根据汉字的构造特点,自编了识字教材,探索识字方法,培养学生掌握字的音、形、义的能力。入学初,我们重点对新生进行象形字教学,因为这些字具有实物的形象,且笔画简单,有的与图形非常相近,字形就容易记住。如:①、教“日”、“月”、等象形字时,我们利用象形字的特点分析字形“红日圆圆”,“月牙弯弯”。②、意义识字,如“森”,很多树木就形成了森林。③、“清”、“情”、“睛”、“晴”等字可以根据偏旁表意的特点学习。④、在学生掌握了一些形声字后,可运用演示法、图示法,让学生掌握一些会意字。如“灭”字,教师可演示火上盖一物,火就灭了,它的音、形、义就迎刃而解了。
3.让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 我们以前的识字教学只是在课堂上围绕课本进行,由于课本所容纳的东西实在太有限了,识字教学仅仅靠几册课本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把识字教学向生活中延伸。我们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到外面看看,多留意生活中的教材,如招牌、物品包装袋、车站名、商店名、报纸、广告、说明书等,并鼓励学生从报纸、广告、说明书、包装纸等来自生活的纸质媒体上剪下自己认识的字粘帖在自己的识字袋里,或记录在课外识字本上。我们还引导学生观看各种儿童节目、新闻报道等电视节目,找到自己认识的汉字,制成字卡,装进自己的识字袋。
4.诵读韵文自主识字
汉字的特点决定了汉字学习必须遵循“在语境中学习的原则”,即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我们主张学生通过诵读韵文识字,一是由于韵文朗朗上口,学生学习有兴趣;二是由于小学阶段是学生记忆发展的最佳时期,学生能利用这一优势通过诵读韵文识记更多汉字;三是学生通过大量诵读韵文,可以传承祖国优秀文化。
(二)激发兴趣,自主阅读
1、讲成语故事,以“讲”促“读”。
喜欢听故事是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成语故事通俗简洁,是历史文化的结晶,具有深刻的含义,对小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为了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实现自主阅读,我校开展了每天利用语文课的前五分钟讲述成语故事的活动。先由教师示范讲故事,内容包括成语的来历、意思及引申义;再由口才好、记忆力强、胆子大的学生组成成语故事小组轮流为大家讲成语故事;最后学生在示范作用的引领下按座位顺序上台讲成语故事。为了讲好成语故事,绝大多数学生都会做充分准备,精心挑选、反复练讲,还要把自己讲述的成语故事标题按规定记录在班级成语故事记录本上。整个过程,学生自主阅读、自主选择。上台讲述,不仅锻炼了胆量,锻炼了口才,更重要的是达到了以“讲”促“读”的目的。
2.以“悬念”促“阅读”,诱发兴趣(1)一篇带多篇,拓展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提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在小学阶段,每学期大约有30篇课文,六年大约能在课内阅读36万字。如果仅仅依靠课本,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的。《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出:“小学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这就明确指出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必须打开课堂教学的大门,打破课内外的界限,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得以沟通,指导学生进行广泛地阅读。如学习《牧场之国》的同时,让学生拓展阅读了荷兰的《花之国》和《水之国》,在教好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延伸扩展,由一篇带多篇。又比如学习《草船借箭》一文时,为同学讲《三国演义》的精彩故事;学习《景阳冈》一课时,将同学们带入《水浒传》中;学习《猴王出世》时,又讲起《西游记》的故事。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的愿望,使读书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2)以“悬念”推介课外读物
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我校定期举行“好书推介”会,让老师、学生轮流当主角进行介绍,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介绍者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述,提出一个与原著有关的问题,把同学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这时,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学生被故事的悬念吸引,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3留出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
(1)学校每周增设一节课外课外阅读课。阅读课上,每位语文教师可以按课表规定带领全班同学到阅览室进行集体阅读,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由借阅。教师也可以组织班上同学把自己的好书带到课堂上来与大家分享。我校图书室里的书大都适合学生阅读,在图书室里选择书的过程,在向同学们自由借阅的过程就是自主阅读的开始。
(2)给足时间课余阅读。我校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布置家庭作业:
一、二年级学生不留书面作业;
三、四年级学生家庭作业时间不超过半小时;五六年级学生作业时间不超过一小时。给足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固定每天用20~30分钟进行阅读,双休日稍作增加,充分利用寒暑假,让学生随意阅读。学生课外阅读时用专门的“阅读笔记本”,记录阅读的时间、书名、作者、摘录优美词句、主要内容、收获与感想等。教师通过定期检查或者不定期抽查“阅读笔记本”,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执行情况。坚持这样做,学生就会慢慢养成爱读书的习惯。这种自由式阅读符合小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学生可选择自己需要和感兴趣的文章来读,阅读量自然就大大增加。
4.开展相关活动,推动自主阅读
学校每学期会以征文比赛,演讲会、故事会、朗诵会等形式,结合平时课外阅读的情况,评选校级读书小博士、小硕士和小志士,并在六一表彰会上颁发胸章,以此表扬先进,鞭策后进。还会针对小学生天真活泼、喜欢表演等特点有意组织别开生面的联欢会,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有背儿歌,吟诵诗词、朗诵散文、表演小品、说相声、猜谜语、编故事等。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们课外阅读的热情,还避免了课外阅读的盲目性,有效地提高了课外阅读效率。
(三)自主习作,自由倾吐
“作文难,作文难,一见作文心就烦”。这一在学生中流传的顺口溜折射出不少学生把写作当成了一种负担。的确,我们发现学生在写作时确实存在着一些恶习:说空话、套话,甚至有抄袭的现象,不少学生害怕写作文,不愿意写作文。那么,如何才能鼓励学生自主习作呢?我们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的。
1、淡化写作技巧训练
淡化写作技巧训练是新课标的一个基本理念。以往的作文教学对写作技巧的要求很多,如“有中心,要围绕一个意思来写,使人知道是为什么而写的;有条理,按一定的顺序写,使人看得清楚明白;有重点,主要部分写详细些,次要部分写简略些,注意选词用语,要用恰当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意思,句子要通顺连贯”等。与此不同的是,《新课标》对小学生写作除了“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外,对写作技巧几乎没有具体的要求,仅在第三阶段的阶段目标中提到“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和“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与旧《大纲》相比,这几乎不算什么技巧方面的要求了。然而,小学生习作在表达形式上往往有许多人为的壁垒。只要稍稍翻一翻各种作文指导类书籍,就会发现这些书内容都是些“怎样开头”、“怎样过渡”、“如何照应”;或是“审题五法”、“立意六招”、“选材七条”、“布局八要”,这些本身并没有错,但是过多的条条框框、规矩法则,使学生作文处处受约束、时时受限制,无从下笔。即使作文写好了,也常常是已经模式化的作文了。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要淡化写作技巧的训练,要为学生减压减负,学生才能在习作中敞开心扉,做到如老舍先生所说的那样:“ 写‘从心里掏出来的’真心话”。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才能从种种禁锢中解脱出来,在作文时无所顾忌,真正做到心里怎么想,笔下就怎么写,无所不言。
2、鼓励自由选题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如何开放写作时空,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写出充满灵性的文章?我校从鼓励学生写“循环日记”着手,培养学生自主习作的能力。“循环日记”即在教师指导下全班同学共同参与,由五个同学一组(好、中、差搭配)共同使用一本日记本,轮流写作,循序渐进地进行写作训练。
写“循环日记”是我校自创的一种习作教学模式。学生在写“循环日记”时,我们鼓励其自由选题,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自由选题,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才能进行。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所谓自由,就是减少对儿童的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给其自由表现的机会;所谓安全,就是不对儿童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让他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吾手写吾心”作文源头自然就有“活水”来。因此,“循环日记”有利于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能真正的做到引导孩子“关注生活,抒写真情”。我们按开展“循环日记”的小组为单位,每月进行一次评比,将小组内每个学生所得作文的星级数相加,并加上每一次班级“名著阅读测试”星级数,成绩最高者评为状元,依次是探花、进士、秀才。在评比机制的诱导下,学生自主作文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为写出高质量的作文,他们发挥最大才能,各种文体百花齐放,有诗歌、童话、小说、寓言、调查报告、社会纪实等等。因为有充分的社会体验,学生的文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丰富多彩。
3.注重个别指导
我们的学生认知能力各不相同,因此作文水平也是参差不齐。作文水平高的学生提起笔来如同行云流水,水平低的学生却是不知如何下笔。为此,教师在作文指导时,不但要在课堂上进行集体指导,更重要的是要注重课外的个别指导。
教师在进行个别指导时可引导学生 ⑴先体验后写。爱玩是儿童的天性,在起步作文中渗入玩的成分,让学生在玩中学,结合玩来写,学生自然会有兴趣。教师可根据习作的内容,先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趣的活动。活动前提出要求,活动中注意提示,活动后引导回忆。学生在乐中玩,在玩中说,在说后写。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又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作文素材,使学生作文时,有话可写,写出的作文内容也就具体多了。
⑵边学边写。有了作文材料,不知怎么写,是学生习作的又一大难点。对于“怎样写”的问题,教师除了平时结合阅读教学让学生进行观察、思维与表达的综合训练之外,在学生写作文之前,可先写“下水作文”,给学生作出示范;有时教师还可同学生一起写作文,师生展开作文竞赛。这样,以教师对作文的热爱来感染学生,用教师的文章为学生的习作“引路”,让学生边模仿边写作,学用结合。学生不仅解决了“怎样写”的问题,而且可产生跃跃欲试的冲动,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他们的习作兴趣。
八.研究过程:
课题的研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0.6-2010.12)
①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方案。②确定研究对象与实验时间。③课题开展的前期调查工作。第二阶段(2011.1-2011.12)①开题并按计划实施研究,②完成阶段性实验总结,③典型的教案以及相关的案例分析。
④整理和分析有关实验资料,进行中期评估。
第三阶段(2012.1-2012.10)
① 针对中期评估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方案,深化研究,②撰写研究报告,研究成果结集成册。③进行校内经验交流;
④邀请专家对课题进行结题论证。
九.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几年来在上级领导、专家的关怀与指导下,潜心研究,积极探索,认真执教,我校的“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收获。
1、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教师已经从以往的知识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平等的首席”,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也开始从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化为自主探索式的学习。课堂教学由单一的一刀切分闭式转变成分层次、多样式、开放式的教学。
2、充满人文关怀的新型课堂已初步形成,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和向往。常常在文本、同学、老师的对话中各种富有个性的感悟体验时常让你惊喜与刮目相看。由于积极创设各种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造学习的教学情境,学生真正能够与教师、文本形成共鸣,语文课堂真正成了学生与教师、文本、作者平等对话的平台,学生能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获取独特的体验和感受,思维得到启迪,情趣得到熏陶,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提升。
3、课堂成为师生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经验的平台。如学生的参与状态,有没有参与或参与得够不够,都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尤其是参与状态的广度和深度。如广度,他看到的学生参与的各个环节;深度,我们也看到了由被动变成主动探究,由表面上的热热闹闹变成了实质上的认知的冲撞和情感的体验。由满足于现状到各学科的资源整合,由“要我学”到“我要学”。出现了师生互动力的多向交互的亮丽风景,成为师生共生、共长、共享的平台。
4、成功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来自不同的生活背景,他们在学习中有着不同的体验,对同一个问题的解说,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维和见解。本课题为这些不同的提供了表达的机会,并尊重于他们之间的差异。比如像小组合作学习,大家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性商议,思维活跃的孩子可以阐明自己的意见,而对于不爱发言的孩子在小范围内给他们发现的空间,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对研究问题进行初步的统一,然后把研究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这时学生对知识思考过程进行再现,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更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教学,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体验是快乐、幸福,而且在小组这种宽松氛围下,参与是积极的,思维是活跃的,使不同人获得不同的发展。
5、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本课题实验过程中让我们看到了新的课堂景象,一改过去课堂“一言谈”或“优生谈”的发言局面。自主合作学习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病,学生参与面更广,学生的发言机会大大增多。在这种参与互动中,学生容易找到学习的渐进区,互动交流锻炼的机会大大增多。使组内的每个同学都有体验成功的快乐。课堂上教师变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教学设计上更讲究的是主体意识、民主意识、资源意识、生成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6、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由于合作学习有人员分工,有共同的合作目标、动机和学习责任。学生彼此团结、彼此信任,大家朝着共同的目标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完成小组分给自己的任务,从而实现的自己的价值。另外通过对合作学习结果的自评、互评和他评的比较,又形成了一种更大范围的合作学习,这样既合作又竞争,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得到了培养。
7、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装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往往给老师带来始料未及的惊喜,尤其与同学、老师文本对话中,各种富有个性的感悟与体验,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世界的多姿多彩,感悟人生的奥妙无穷,让你值得惊喜和兴奋,带给你无尽的想象空间,经历了一次次生命精彩的旅程。
(二)课题研究两年来,通过学习实践研究,确立了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和质量观,并立足于课堂教学主阵地潜心探索教改之路,力图让师生的生命价值在课堂中得以彰显。挟课改之劲风,乘教研之热浪,奋发向上的教师群体正茁壮成长,志存高远的雏鹰正展翅腾飞。
(三)积累了开展教科研宝贵经验。通过多年的课题研究和探讨,我们积累了许多开展教科研的宝贵经验,收集、整理了几本教师教学论文集、优秀教学设计和反思的汇编,拍摄了十多节优秀课堂教学实例。构建了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
十.课题研究的几点思考
(一)培养学生有效自主学习需要“导而弗牵”。
自主学习也不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学,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自主学习不否定教师的作用,也不排除讲述法,而是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牢固树立“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
(二)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要协调发展。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很聪明的孩子学生成绩不好,问题不在于智力,而在于非智力因素未能得到培养和发展。为全面了解我校学生的自主学习现状,探究小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基本特征,掌握教科研的第一手材料,我们进行了一次网络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非智力因素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起决定作用。因此在引导学生构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不仅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心理因素,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需要家校合作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教学时,老师不仅要注意学生在校的表现,还要走进学生的家庭,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家庭教育状况、人际关系、以及学生在家庭中的种种表现。要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了解学校教育的要求和措施,争取家长的配合。
总之,研究无止境,今后我们仍将以这个课题的思想内涵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机地与新课改实验研究结合起来,真正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从而使我校的师生的生命价值在更高层次上得到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