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引导学生习得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云南省新一轮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这一专题培训学习的关注点。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在做中学”。特别是他“以儿童为中心”和“在做中学”的主张,将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定位在学生能力的建设上,中国教育史上的先人在几千年前就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著名论述。如今,面对“知识呈指数激增”的时代,无数个呼唤汇成时代的强音——“学会学习”。“学会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使全世界的人的潜力都得到发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会学习”这一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学习方式的转变,也就是“要转变目前一些课堂中存在的单
一、他主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结合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对学生学习方式转变遇到的困难、存在的原因和实践情况做些分析和探讨。
一、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遇到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广大教师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教学思路上,每一个案例、每一个片段都尽可能让学生自主学习,动手实践,探究和合作,进行了许多尝试,积累了不少经验。
但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在转变学习方式的具体操作和实践问题上,笔者遇到以下问题和困惑:一是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方式问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不少教师知之甚少。其原因是有的老师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与落实“双基”割裂开来,认为花时间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就无法落实知识和技能目标。二是仍然有不少教师不能正确认识“接受式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在新课程中的关系,将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对立起来。《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指出:“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与接受学习是“共存共荣”的。传统教育以“接受学习”为主,新课程倡导学习方式多样化,特别要突出自主、合作、探究。其实,在传统教育中,接受学习并不必然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落、自主性丧失、厌学、逃学、退学。只不过,我们在操作“接受式学习”时,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就是那样的一种心态:教学,唯教材、唯大纲,唯教师。学生就是没有自己内心需求的“罐子”、容器。其实,接受式学习之所以“害人”,是因为“专制”。
二、变革教师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转变的探索和实践
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指出:学习方式的转变绝不意味着用一种学习方式(方法)代替另一种学习方式(方法):用自主学习代替指导学习;用合作学习代替接受学习,是强调单一性转向多样性,由片面学习转向全面学习,由狭义学习转向广义学习,让学生在读中学,玩中学、游中学、听中学、思中学、合作中学……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式,让身体的更多感官参与学习,从而获得学习的乐趣。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除了通过课程结构调整和改革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以外,最终要通过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方式的转变。笔者结合课例培训研讨活动和学习反思,作以下探讨和交流。
1、在教学内容上,选择以教材为轴线、以活动为纽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多元化教学内容。
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实际是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思维”加工,构想出一种处理教材的方案。这就需要:(1)明白课程设计的思路,读通本学科的课程标准。(2)做好教学内容的转化,将教学目标转化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指向、活动指南和操作依据;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和教师的策划统一起来。(3)进行课程开发,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通过引导学生活动将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悉心进行课程内容的加工、调整、组合、补充、改编……。如人教版数学第一册“认识人民币”一课,一位教师在教材处理上就紧密联系实际,创造性地运用了教材,他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结合一年级学生顽皮、好动、好奇、易激动的特点,上课开始把教材中各自独立的三幅主题图设计为有一定故事情节的动画课件,在创设情境方面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认识人民币的过程中把“分类”环节改为整理钱包活动,让学生在充分反复的认识过程中加深对人民币的直观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辨析和区分能力。
2、在教学方法上,选择以培养能力为目标、以“活动”为基本方法、在“做中学”的开放式教学。
新课程教学改革,重在“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思想观念的变革同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变革结合起来,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质疑、调查、尝试、研究、体验等活动,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新课程的教材编排,为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促进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情感体验。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由弱变强,对学习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能力不断增长和提高。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认识人民币”一课的教学中,老师把认识人民币的全过程用看一看、想一想(看动画片想到了什么?)——认—认、说一说(小组合作初步认识人民币)——分—分、理—理(整理钱包再次认识人民币)——猜一猜、摆一摆(猜价格、用学具摆出来)——算一算、买一买(算价钱买东西)等几个活动串连在一起,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动态的教学活动整体。在这一系列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既有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又有学生的操作与表述;既有小组的合作交流,又有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既有学生的自主探索,又有教师恰当的引导和点拨,使整个教学活动形成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组与组之间的立体交叉互动。真正使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活起来,实现新课标要求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的目标。
3、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共同活动,教学本身是围绕学习展开的,教是为学服务的。因此,现代教学中,注重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对知识的共同探讨、平等对话。教师角色不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自主开展学习活动,让他们的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从“认识人民币”课例来看,整节课的设计都将教师角色定位在学生学习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上,师生之间完全是一种朋友式、伙伴式的合作者关系,课堂气氛和谐、宽松。如“现在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来欣赏一段动画片好吗?”“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来认识人民币”、“咱们就按这两个同学说的方法来试试……”教师温馨的话语、宽松的教学环境、自由的学习状态对学生的心灵是莫大的安慰和鼓励。
总之,只要我们坚持“为学习而设计”,“为学生发展而教”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就容易处理好教学设计与课堂操作的关系,将教学内容的点点滴滴化作学生一次次合作、探究活动,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讨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每个学生的得到充分发展。
专家编辑点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如何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是当前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从当前主体教育、自主教育以及课改实验的研究来看,在小学教学中,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由单一转向多样化和完善、提升),关键在教师的引导。
那么,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该怎样引导?云南省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教材《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的主审余文森教授在谈学习方式的转变时讲到了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兴趣,二是责任感。兴趣,是每节课的教学,每个环节的教学,都可以进行引导。责任感,是要落实在交待学习任务、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学习分工、学习方式等上面。交待任务并不仅仅是在教学的开头进行,学习任务的延续、深入、转换,教师都应该针对学生实际,通过具体的语言来交待、提示,在学习过程的调控中不断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王丽萍老师《将“活动”引入课堂: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探索》对转变学习方式问题的探索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第二篇: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于扬
地理课本中的许多内容本身是由问题引出的,可以让学生边学边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设想,教师可引导学生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体验性目标,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而且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新课程强调的体验性学习,要求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基于此,在每一部分知识学习之后,教师都可以设计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向课外拓展。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选6《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一节前,联系学生的社会实践课,我让学生设计一个有关“城镇河流的污染调查及处理”调查表,要求学生在放月假时同镇的同学组成调查小组,可到居民家中、工厂访问了解,调查本镇河流的污染源有哪些?询问居民及工人是否知道这些污染源会造成什么环境问题?也可通过对河流内生物的生长状况判断河流的污染情况。并根据收集的资料,推断这些污染物需要多长的时间才可以消除?若不消除会造成怎样的危害?放假结束每一小组交一份调查报告。同时在课堂上给学生时间进行分组讨论交流;可采用什么措施消除这些污染?怎样才可以还我们一个青山绿水的社会环境?若你是镇长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治理这些污染?
在这样的体验性实践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他们成为学生答疑解难的朋友,及时给学生方法的指导,协助学生解决研究过程中发生的偏差和问题。向学生进行普及研究方法的教育,使参与的学习者明确体验性学习常用的方法与步骤:确立课题,制定方案,搜集信息、资料,得出结论,撰写论文、报告等。并且对具体课题的调查内容进行指导。将指导的重点放在“指导方法,解答疑难”上,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当教师真正让学生去进行研究性的体验学习,才能使学生经历知识探索和发现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学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正如《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的体验性教学,使学生不仅可发现生活污染物、农业污染物、工业污染物所造成的危害性,也可掌握公众参与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从观念走向实践这一地理知识,而且增强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并使学生将地理知识真正用于生活中。由此看来,怎样帮助学生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改变普通高中学生的地理学习方式,是新课程对每个地理教师的新要求。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当然教师要达到这一境界还是要下一番功夫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多种学习方式,能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了解、感受、审视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重大变化,去畅想未来生活的种种可能,使他们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有责任感、有能力的人。
第三篇: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伴随着“轻负高质”的强烈呼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把课程改革的焦点聚集到了教学的核心――教学模式的变革上来。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建立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下面结合教学实例,从情景互动、先学后教、活动式教学三方面探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方式,以期能让课堂教学丰富多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自主转变。
一、以情境互动倡导学生主动学习
通过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吸收和理解。它避免了以往“说教式”的教学方法,改变了学习语言一贯给人的枯燥乏味之感,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主动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因此,教师可以情为经、境为纬,将教学内容设计成现实主题,以支撑学生的知识习得,这不仅能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智力背景,同时也能给学生提供运用语言的空间。
例如在学习《牛津初中英语》7B Unit 3“Finding your way”中的Main task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问路指路”的英语对话的情节,让学生有如身临其境,加深他们对英语对话的理解。然后,我又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了我们泰兴城的景点图,请学生自己扮演导游的角色,随意确定港城的任一景点作为目的地,尝试着用英语介绍这一景点并将游客带到目的地。最后再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情景对话演示。在这一“听―说―演”的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热情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课堂气氛甚是活跃。
这种有别于常规的教学方式,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们不再觉得学习英语是枯燥无味的死记硬背,而是活泼有趣的生活乐章。
二、以先学后教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导学案是指以学案为载体,导学为方法,教师指导为主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应付、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实现从“学会”到“会学”再到“乐学”的转变,保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并逐步升华为一种学习能力。我们教师应通过“导学”这一手段,落实“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合一”的教学理念,通过一个个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以《牛津初中英语》8A Unit 5“Birdwatchers”的Reading为例,我编制了如下导学案让学生在课前自学完成。
1.通过课本和工具书学习新词汇,如“麻雀、鹤、海鸥、燕子、天鹅、金雕”;翻译并熟读词组,如“去观鸟、在市场上、鼓励某人做某事、参加观鸟俱乐部”等。
2.自主阅读漫画,注意语音语调,并回答下列问题:What is Eddie going to do? Does he really love birds? What kind of birds does he like best?
3.到目前为止,你学过哪些鸟类的英语名词?结合组内收集的鸟类图片,尝试用英语对鸟的各个部位进行描述。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课堂学习也将变得更有针对性,然后再在课堂上进行检测,让每个学生都能熟练掌握文章内容。通过让学生结合学案在课前自学,不仅体现了“抓住了学生,也抓住了课堂”的新理念,也使学生在自主阅读、认真思考、小组合作中提高了教学效益。
三、以活动式教学倡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外,教师还应积极利用其他资源来充实课堂。活动式教学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时空的天地,把英语学习从课本延伸到实际的生活中去,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例如,我发现班上有很多同学喜欢打电脑游戏,尤其是网络游戏。考虑到如今家庭拥有电脑已不是稀罕事,网吧亦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大街小巷,而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处在急剧变化的阶段,一旦迷恋上电脑游戏,往往难以自拔。为了帮助学生了解电脑游戏的危害,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电脑游戏,我组织学生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调查学生常玩哪些电脑游戏,搜集人们对电脑游戏的看法,用英语表述怎样玩这些游戏,搜集并结合电脑游戏受害者的有关情况,分析其危害,让学生在实践调查活动中去感受、体验,受到教育。然后再由学生整理内容,进行总结,并写成活动实录,以PPT展示。
以初中生身边较为熟悉、比较典型的青少年问题为题材,让学生在这一主题活动中清晰地认识到电脑游戏的危害,走出沉迷电脑游戏的误区,不仅有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更能激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实现以人为本,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泥潭里解放出来,彻底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构建更科学、灵活的适应新形势的教学模式,已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懈的追求。我们教师应积极探索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责任编辑 周侯辰)
第四篇: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方式
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方式
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1.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产生认知冲突的学习情境,诱发学生质疑,猜想。例如:利用进影院(教室)找座位的方法创设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数学情境;通过猜数游戏、找日历上数字的规律等活动创设函数与方程的问题情境;从剪刀剪开布片的实际操作创设两直线相交所成角的问题情境;通过讲买布的故事和希腊数学家丢番图生平的故事创设数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的问题情境。
2.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传统的数学教学只注重数学知识结论的教学,学生学到的是一些现成的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及一些枯燥的数学符号,而对这些概念、公式、法则等的形成过程却很少过问。数学课程改革既要求注重知识结论的教学,又要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所以,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索的机会,留给学生观察、猜想、讨论、探索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到的以及是如何应用的。在学习习近平面直角坐标系一章时,我作了如下处理:首先从建国50周年庆典中的背景图案,确定电影院中的座位以及确定教室中学生的座位等实际问题出发,引出有序数对,进而引出平面直角坐标系,通过对坐标系的研究,认识坐标系的有关概念和建立坐标系的方法,然后再利用坐标系解决生活中确定地理位置的问题(如确定同学家的位置),让学生经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通过对数学问题的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3.构建互动交流的学习的平台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我讲解利用圆来画五角星(图1)时,学生接受了我的方法以外,又补充了以下内容:
① 五角星还有其他画法:图2和图3。
② 可以用纸折出一个五角星
③ 一笔可以画出一个五角星
4.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数学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从大量繁杂、重复的运算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现代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开创了一个实验的平台,为学生“做”数学提供了必要的工具与手段,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及动态感方面的不足。比如: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以前都是用剪纸、拼接和度量的方法,让学生直观感受。但由于实际操作会出现误差,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现在利用“几何画板”随意画一个三角形,度量出它的三个内角并求和,然后拖动三角形的顶点任意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发现无论三角形怎么变,三个内角的和总是180度。又如,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在以前教学中这个结论是老师直接告诉学生。而计算器进入课堂后,学生就能利用计算器通过不足近似和剩余近似的方法估计的大小,得到越来越精确的的近似值,进而指出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的事实,为后面学习无理数打下基础。
三、转变学生
数学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
1.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阅读对于数学的学习同样必要。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将教材中的内容掰开了、揉碎了讲给学生听,忽视了学生“阅读”。现代教育提倡从学会到会学,提倡“终身学习”。因此,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基本前提是学会阅读自学。
首先要学会阅读教材。新教材的每一章节内容为学生阅读自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最初,可由教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再回答问题,掌握知识点。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可先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教材中的问题,然后总结归纳出重点知识,进一步提高自学能力。接下来,结合教材特点及教学内容,向学生推荐相关的数学史料,数学名人传、数学杂志、数学名题趣题及数学思想方法等课外读物,供学生阅读,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近年来,各式各样的阅读理解题已经成为中考热点。适当地进行一些阅读理解的训练,既能打消学生对“数学阅读无用”的想法,又为中考打下基础。
2.质疑
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
首先教师要创设一个民主的、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给学生一个提出问题的机会。其次,教师要根据具体内容,诱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猜想,提出概括性、置疑性、探究性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大胆解决。第三,教师要尊重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想尽一切办法去解决,不要打消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比如,在求证多边形内角和公式为时,我提供了一种证法(图1),即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引出(n-3)条对角线,它们将n边形分为(n-2)个三角形,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学生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如下问题:把一个多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还有其他分法吗?由新的分法能得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吗?于是,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探究,学生很快得出另外两种证法(图
2、图3)。接着又有同学提出问题:让点O动起来,在其它位置能否把多边形也分割成三角形呢? 能否得到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呢?我肯定了这些想法,鼓励学生课下进行讨论。
3.探究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教师要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研讨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掌握探究的方法,体验探究的乐趣。比如,在学习“平面镶嵌”这一节内容时,先让学生观察教室地面砖的铺设情况,总结出平面镶嵌的概念,在探究平面镶嵌的条件时,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1)剪正三角形、
第五篇: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高桥中学
徐盛国
摘 要: 教学面向学生,转变阅读教学方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想问”的基础上“敢问”,在“敢问”的基础上“会问”,切实转变学生语文学习方式。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去学习,使被动的学习过程变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让学生真正能从“学会”变成“会学”。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 学生; 提出问题 ; 转变 ; 学习方式 ;
前言
爱因斯坦曾经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但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师生仍无法站在一个平等交流交往的平台上。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教师教学任何一篇课文大都是从写作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到写作特点的固定教学模式。学生课堂上不敢越雷池一步,学生学习上也就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养成学生不愿去开动脑筋,提问质疑的良好学习方式。阅读教学中只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才能使学生从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变成发现式的学习方式。笔者就这一问题作如下阐述。
一.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包办,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多给学生独立阅读的空间,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多让学生体验成功,学生在体验中让想问。
王充《论衡实知》认为:“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不可知之事,待问乃解。”他认识到问问题的重要性,认为学习不提问就不可能解决疑难问题,也就不可能学到真正的知识。可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产生疑问尤为重要,做到每一节语文课学生都有想要问的问题,是保证学生真正学好语文的一把钥匙。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想问,就必须消除学生内心恐惧,保护好
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千方百计为学生排忧解困,让学生体验成功。学校一次语文教研公开课让我受益匪浅,一位教师执教朱自清《背影》望父买橘的片段时根据课文的“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提出:为什么觉得心里轻松?问题抛出不到五分钟一共叫了八位同学,老师就是这样一个接一个地“换人”。这种“替”形同变相体罚,挫败感严重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这八位同学的自卑直接影响了班上的其他同学,老师很尴尬地拿起参考书念了一句:“这种轻松的心情正是一种爱,父亲越是尽到自己的责任,心里就越感到踏实满足。”所以觉得心里轻松。老师这种急于代替学生阅读的教学方式。其实就是关上所有学生想通过探究获得情感体验的大门。课后思考这个问题,如果我们教师把这个问题进行分解,让学生在思考中去产生问题,或转换角度,另辟蹊径让学生在思考中去产生问题。效果又会怎么样呢?《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中的案例“老师是一只青蛙”我们语文老师应该明白什么,学会什么?《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指出:“发现性学习强调过程,强调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成功或失败甚至是一无所获,都是学生成长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能力发展的需要”。多给学生阅读的空间、多给学生体验阅读的过程、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意识。让学生在阅读中体现自身阅读的价值。
二.阅读教学中尊重学生、欣赏学生,让学生有问必问,有问敢问的习惯。
哲人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 教师就要用欣赏的眼光去关爱学生。学生一定会爱上语文课,有了闪光点,我们要不吝啬说出你真行你比老师想得更仔细„„对于他们来说,一句平平常常赞扬的话语,一个和蔼鼓励的眼神,一点实实在在欣赏的微笑都会让他们得到惊喜,让他们品尝得到成功的滋味,学生就会重新认识自己。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做到尊重学生、欣赏学生,学生对自己就会充满信心,一个对自己充满信心的人,就会有
激情。如我教学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甜甜的泥土》时,我鼓励学生预习时记下自己不明白(问题)的和自己收获的。第二天专门用一节课让学生把自己读的问题和收获进行交流,前面有几个语文优秀的学生谈了自己读后对母爱的重新认识,对离异家庭中孩子的同情和呼吁。最后有一个学生提出了为什么课文说“那泥土,甜丝丝的”的问题时,班上有很多同学回过头去用异样的目光看着这位同学,因为这句话前面有两个自然段作者交代了王小亮把舍不得吃的糖埋在地下,不想,地温回升,糖化了,渗入大地。还因为提问的这个同学平常在班上不是很听话,语文课也不是很认真。此时这位同学在同学们异样目光的注视中,低下了头,好像在接受同学们的嘲讽和老师的审判。我马上说:同学们,他提出问题说明他读得很认真。我接着问,你是怎么想的?这个同学还是没有抬起头,我建议全班同学为他能提出问题鼓掌。这位同学终于抬起头说:“老师,我学《七颗钻石》时,对课文最后的句子‘而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熊星座。’就没有弄明白”。我看到他那渴求搞清楚问题的眼神,我马上建议全班同学再次为他不懂就问鼓掌。这位同学又说:“老师,我想那泥土,甜丝丝的不一定全是指泥土是甜的。”我问这句话到底蕴含着什么呢?全班一阵短暂的沉默,一部分同学被我这一问似乎带回到课文中,有的同学开始猜测,最后提问的那个同学首先发言:“王晓亮虽然现在不快乐,但他看到糖,就如同得到妈妈的爱。所以他笑了。通过大家的讨论和探究,随着同学们对课文理解的不断深入,真正悟出了作者的用意。提问的这个同学得到了成功的幸福。他得到了别人的肯定。从那以后这位同学上课就喜欢提问题了。很多同学读课文比以前更仔细了。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已越来越多了。《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明确指出:“长期以来,我国的“接受教育”严重抑制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强化,并随着“接受教育”时间的延长学生问题意识越来越弱。”可见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把目标定在学生的问题上,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阅读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欣赏学生,让学生敢问。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 的转变。学生也就能自觉担起学习的责任,学生的学习才谈得上真正的自主。
三.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做好问的示范 让学生在阅读中会问,在老师问中继续发问,在老师问前自己去问。
学生已经敢于提问了,但是怎样提问题,提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问题呢?因此,要想学生会问,不仅要教会学生提“问题”的方法,必要时也要做好提“问题”的示范。我们语文教师平常的阅读教学中如果示范得法,长期训练,学生所提的问题自然不会表面化,肤浅化。因此,老师要想提高学生问的质量,要蹲下来看学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作示范。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提问就要讲究问题的“目的性”、“总体性”、“思考性”“启发性”、“针对性”、“逻辑性”。所以教师示范时应注意:设问要问在理解课文的关键处;问在理解课文的当问处;问在学生需要处。如我教学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三颗枸杞豆》时我让学生带着:“是三颗什么样的枸杞豆”去读,因为这个问题牵动全文,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能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能强化学生阅读的创造。有很多学生概括出是“ 富有教育意义的三颗枸杞豆。”“有深刻涵义的三颗枸杞豆”。“征服我的三颗枸杞豆”。“催我奋进的三颗枸杞豆。”课堂中老师再继续抛出富有什么教育意义?有什么深刻涵义?为什么征服我?的问题。进而使学生明白要读懂课文必须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果我们语文教师长期培养学生会问为什么,学生学习的方式会根本改变。《学习方法指导丛书——语文阅读与课文学习方法》指出:”培养学生质疑解疑自读法极其有用,学生不可能一辈子跟在老师后面听课、读书。因此培养学生质疑解疑自读法的能力,对今后学生独立阅读十分有用。”
四.切实转变语文阅读教学观念、营造轻松、民主、和谐的教学和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赖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轻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
氛。”语文阅读教学最忌古板保守。追求统一的标准答案,如果学生提出出乎老师意料的新见解,教师应平等的与学生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只要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的,哪怕只有一点闪光,教师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如:教学一篇课文要求学生预习时提出自己最想提的问题。课堂上把他们提出的问题拿来师生一起共同探讨解决。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一种认真阅读的好习惯。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竞争意识。《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指出:“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其实这样的环境就掌握在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手中,如果我们的阅读教学只是老师代替学生的阅读,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他们也只能机械、呆板、死记硬背完成学业。如果我们把阅读教学的课堂确定为互动式、探讨式、交流式、那就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实现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同时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学生就会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语文教师能将学生能力的培养溶入到这种轻松、民主、和谐、愉悦的情感氛围中,语文教学则必将成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沃土。如果教师把自己当成学生中的普通一员,与他们平等对话、耐心交流,共同研究探讨,就一定能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建立起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合作,强调学法,重视研究如何学,让学生有更多学习机会,更多思考空间,更多发表独立见解的余地,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学习方式就可能转变。
结语: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授学生鱼还是授学生以渔,教师起决定作用。如果我们还是注重传授了多少知识给学生。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被我们锁定在给什么,要什么,给多少,要多少。那就是授学生鱼,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追求“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境界。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又带着问题去阅读的习惯。并能敢问、会问。让学生从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
方法获得过程的体验。这是授学生以渔。所以我们语文教师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适应学生将来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晓梅 张英宏《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
[2]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 [3]李敏《课堂有效提问方法》中国人事出版社 [4]余清臣《研究性学习》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11月
[5]冯克诚 刘以林《《学习方法指导丛书——语文阅读与课文学习方法》国际文化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