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下所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之一,也是数学课堂中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之一。理解合作学习的本质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基础;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加强合作学习的经营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保证。
一、创设情境,营造宽松愉快的合作氛围
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愉快的合作。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心情舒畅的状态下学习工作,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活跃;而在情绪低落时,思路狭窄,思维迟钝。同样,学生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敢想、敢说、敢做、敢怀疑、敢标新立异。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无拘无束地展开讨论,必须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建立平等和谐、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学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就要因题而异,通过巧妙的诱导,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新教材编辑了大量的情境教学内容,图画精美、生动细腻,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为我们创设情境,营造宽松愉快的合作氛围提供了生动有趣的素材。总之,创设情境,营造宽松愉快的合作氛围,可以将数学知识融入孩子们的生活,学生乐于接受。并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便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例如,我在教学“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先写出一个数“321”,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小组学生准备几个多位数,先小组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小组同学报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的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吗?”几名学生说了好几种意见,但都不是最恰当的。一个个急得抓耳挠腮,都被难住了。接着我说“人多出神仙,同学们,你们齐心合作讨论讨论、交流交流准能解开这个谜,不信你们就试试看。”此时,合作交流变成了学生的最大愿望,讨论交流非常活跃。在此过程中,教师深入到学生中,成为小组讨论的一员参与其中,同时关注学生合作的进程,了解各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及时点拨,适时调整。同学们很好地掌握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二、科学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
选择恰当的合作学习内容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和关键。因此,教师要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依据学生的数学认知,把那些具有思考性、开放性、趣味性,必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内容才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例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寻找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动手操作,通过画、剪、割、补、拼等实践活动,去发现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小组交流将自己的观点、想法、收获告诉同学,同时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教师要深人了解班级学生的实际及教材的特点,精心预设,精选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三、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合作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低年级儿童学习最重要最直接的内部动力,是发展学生智力最活跃的因素。如果能让低年级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强烈的求知欲。恰当利用电教媒体,能很好地创设情境,激发情感,渲染气氛,震撼人心。比如在教学“9减几”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开场白“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客人。”(出示花仙子姐姐的画面,同时放录音,播出花仙子姐姐那甜甜的声音。)“你们认识我吗?我叫花仙子,大家叫我花仙子姐姐,我给你们带来了许多礼物。(出示小动物头像)你们喜欢这些小动物吗?不过,它们特别聪明,都住在数学宫里。数学宫里有三座大门楼,每座大门楼上都有数学题(即年授内容),如果你能解答出门上所有的题,就为你把大门打开,让你自己去挑选你所喜欢的小动物。有信心学会解答这些题目吗?”如此导入新课,生动有趣,身临其境,使学生产生了一种冲动,迫切希望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总之,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时尚。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正确观念引导下,积极参与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了解合作学习的进展情况,适时引导,指导合作探究,及时鼓励有创意的见解,科学评价合作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不断提高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质量,从而提高学生数学成绩,并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篇:《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中期报告
滨海县实验小学课题组
我校自课题开题以来,课题组全体成员积极投身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中去,为了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加深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理解,实验教师借助常规研修课、校公开课等教研活动,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的探索与研究进行了初步探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一、深化理论学习,提高理性认识
我们认为推动教师观念的改变,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需要学习。为了让课堂提问更加有效,我们坚持将不断的学习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中。通过学习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在全面进行课题研究中,我们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课堂提问艺术的文章,定期组织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交流有关实施研究情况和问题,并组织一些课堂教学中提问有效性研究观摩活动,每学期举行一次总结,在总结中,推广成功做法,修改存在的问题,重新完善方案,课题成员每人都要做好总结,并撰写专题教学论文。整个活动中参加课题研究人员都能积极参与研讨,自觉学习有关《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的文章,参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撰写组织“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体会和存在的问题。除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还经常召集数学学科教师对照案例进行探讨。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情况进行分析研讨,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课堂提问更加体现有效性。
二、依托课堂教学,改进提问方法。
在我校教科室的指导下,根据我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提问有效性差的现状,我们确定《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作为我校的研究课题,并向盐城市教育学会提出课题申请,并很快获批准。
在滨海县实验小学冯雷激校长等领导的关心、指导下,课题组成员通过各种方式和载体展开研究、探索实践。为了搞好本课题实验工作,结合我校的工作实际,我们制定了《滨海县实验小学<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管理制度》,从制度上确保课题研究工作扎实、有效。
在课题实施前期,课题组成员以数学课堂为主阵地,从创设问题情境、优化教师有效性
提问、提高学生有效性提问三个方面开展研究,形成“课前精心设计——课中巧妙提问——课后有效反思”的构想。
根据我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改革的情况,结合小专题研究,我们有计划的开展了选调教师展示课、青年教师展评课、骨干教师示范课、年级组教师同课异构等,立足教学实践,在教学中从创设问题情境、优化教师有效性提问和提高学生有效性提问等几个方面入手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进行研究,发现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总结反思,努力实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1.创设问题情境
我们发现优秀的老师在上课时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表达能力特别强,即使我们用同样的教学思路也会逊色许多,我们总是报怨学生素质不行,不会表达等等,这引起了我们的深入思考:真的是我们的学生不行吗?其实不然,关键在于我们没有给学生一个良好的情境氛围,学生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挖掘。于是,我们对如何创设问题情境进行了实践探索。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老师创设情境:滨海县实验小学2011党员教师献爱心活动,向贫困学生捐款1554元。问:假如将这些钱平均分给3个学生,不用计算你能判断每个学生得到的钱是不是整数?(生自由猜测)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迫不及待而又兴趣盎然地去学习,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循着教师讲课的线索自己去思考问题、进行猜想、验证,甚至进行自主、独立、系统地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把自己置身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地位,让学生亲历亲为,突出学生在“做”,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探索的情趣。在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上,我们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年龄和教材内容特点,在低年级多创设故事情境,中年级多创设悬念情境,高年级多创设活动情境和现实情境等,在此过程中,我们对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了创设原则、激趣原则、精简原则和生活原则。
2.优化教师有效性提问
我们认识到: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应用技术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废止不恰当的提问,研究提问的类型、表达、候答、理答等策略及技巧,实现课堂提问的优化。一方面,教师的设问,要提的问题一定要经过精心筛选,避免随意性。问题选择得当,能激发学生思维共鸣,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但是,如果选择的不恰当,容易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难以达到
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提高问题设计能力,做到问题精当、难易适度、思维含量高、切入点准确。另一方面,教师的发问,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选择适当的时机,采用适当的形式向学生提出问题,提高课堂发问的艺术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思维。
3.提高学生有效性提问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提问,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就能善于提出问题;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就悄然得到发展。由此可见,提出一个好的问题是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环节。我们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一是激趣促“问”,教学中我们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好奇,让学生觉得数学有趣、有用、好玩,而喜欢数学,我们还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使学生感到数学并不难,从而引发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进而在求知欲的驱动下,愿意向老师、同学、家长提出问题;二是氛围敢“问”,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课堂是师生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是学生自己充分展示才华的舞台,学生上课时有一种愉悦感和轻松感,思维处于积极状态,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对多提问的同学,或问题提得好的同学不失时机表扬和鼓励,肯定成绩,让他们获得成功感,使学生问有所乐,培养学生敢问、多问;三是教法善“问”,引导学生提高提问的质量,要问得深,问得妙。在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后,我们对提问者给予肯定性的评价,给提问者和其他同学建立一种导向:我们不仅要敢问,而且要善问,力争发现深层次的、独特的问题。我们还引导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比较详细地叙述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样做,不仅可以帮助提问者梳理自己的思路,使他们能够上升到理论的层次,自觉把握自己的思维,从而巩固和强化其良好的思维品质,而且有助于其他同学了解这个好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并且明白这样想的道理,对其他同学来说,理解提问者思维程序的过程,也是向同学学习如何深入思考的过程。
三、立足学校实际,开拓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主要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基于课堂提问有效性差的问题,通过教师之间相互合作,逐步探索出一套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策略,以此提高教师提问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方法。辅之以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进行。
在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中,针对研究的面窄、一些教师存在观望态度等问题,我们逐步将研究的范围扩大至全校60个班级所有学生及全校数学教师,取消实验班与非实验班和实验教师与非实验教师的划分。
课题研究工作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密切配合,既避免了教师重复劳动的压力,又提高了工作的实效性。每学期初都要根据上级教研部门和学校的教研思路进行工作协调,达到双赢的目的。
四、研究成果自我评价
两年来,课题组教师牢固树立开放的、综合的课程观。教学中注意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努力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问题情境,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科学、有效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我们在课堂有效性提问技巧及策略、小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问题情境研究方面有了一些初步的实践成果,另外,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方面也有一些明显的进步,现归纳如下:
1.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了提升。
有效性提问指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问的类型大致包括认知性问题、推理性问题、创造性问题、评价性问题、方法性问题、探究性问题等。要想使课堂有效,教师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全盘谋划,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精心巧妙地设计每一个提问。
2.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了增强。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学会提出疑问。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提问的平台,提供有“生命”的材料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学生质疑能力,让学生也有机会成为“问”的主体,充分体现“让学生自主探索,成为学习主人”这一新课标基本理念。
3.形成阶段研究报告
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通过前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逐步明晰了该课题研究中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并记录下问题形成和解决过程中课题组所做的工作,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阶段
研究报告。
4.阶段性研究成果
1.周友利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艺术》发表于《数学大世界》 2011.5 2.周友利
《<小学加法和减法>教学实录与评析》发表于《小学数学教学案》 2011.9 3.谢佐洋
《小学低年级评比栏的设计与应用》发表于《学校管理》 2013.3 4.王月香
《数学早读也能读出精彩》发表于《新课程》教研版
5.李如清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发表于《学生方法报》 2011年4月9日 第14期
6.李如清
《让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
7.高晓娟
《班主任工作语言艺术》 发表于《教育前沿》 2008.5 8.高晓娟
《一年级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发表于《小学时代》2011.6 9.周友利
《构建和谐课堂 实施有效教学》发表于《新课程》杂志2011.9 10.周友利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交流的有效性策略》获课题研究论文评比二等奖 滨海县教育学会2011.3 11.周友利
《让学生思维在建模思想中碰撞》获江苏省优秀教育论文三等奖
江苏省教育学会2011.12 12.周友利
《再谈讲授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有的地位》获盐城市教育科研优秀论文评比二等奖 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011.12 13.周友利
《大胆讲授又何妨》在省第八届新世纪园丁论文大赛县级评选中获二等奖 滨海县教育局2011.12 14.谢佐洋
荣获2012盐城市小学保险征文活动教师组二等奖 盐城市教育学会、盐城市保险行业学会2012.9 15.谢佐洋
《苦肉计》获盐城市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评比活动小学组二等奖 盐城市教育学会2012.9 16.谢佐洋
荣获2012盐城市小学保险征文活动教师组三等奖 盐城市教育学会、盐城市保险行业学会2012.9 17.周友利
《构建和谐课堂 实施有效教学》获优秀论文一等奖 《新课程》学术教育编辑部2010.9
18.周友利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交流的艺术》获盐城市优秀教育论文二等奖 盐城市教育学会2012.12 19.周友利
《默默学习快乐成长——我的专业化成长点滴谈》获“教师职业精神”征文比赛一等奖 滨海县教育工会2013.3 20.李如清
《小学数学提问技巧》获课题研究论文评比一等奖 滨海县教育学会2012.1 21.周晓丽
《合作让课堂绽放光彩》获江苏省优秀教育论文三等奖 江苏省教育学会2011.12 22.周晓丽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获课题研究论文评比二等奖 滨海县教育学会2012.1 23.周晓丽
《生活也是一种资源》获盐城市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评比活动小学组三等奖 盐城市教育学会2012.9
五、课题研究的困惑与困难
通过两年来的研究,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很多困惑与困难:
1.一些教师习惯于传统教学方法,对提问不够重视,提问的随意性大,提问、发问时不注意方法和技巧。
2.部分老师对一些研究方法的操作不够规范,致使研究走了不少弯路。3.教师积累的资料没有得到及时的整理和归档。
六、下一阶段的任务:
1.继续狠抓课堂教学。将课题研究与学校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发挥课题组成员的引领作用,建立与普通教师之间的帮扶计划,深入研究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在“提问”上下功夫,研究优秀案例,借鉴好的方法和策略,转化为每一位教师基本能力。
2.强化学习质量。以同伴互助为主,同时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并举的方法。利用每周星期二集体学习或备课时间互相研讨交流,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请专家指导,同时就近多与兄弟学校交流经验。
3.建立教师个人成长档案。装载每次研究过程中的个人研究成果以及个人撰写的案例分析、教学反思、教育教学心得体会、教学论文、优秀课例、研究课题等等,记载教师成长过程,便于随时查看自己的成果,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不断反思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研究素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两年的实践探索,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有效性提问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价值。课题研究工作任重道远,我们课题组将在各级教研机构的领导下,在全体参与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将课题研究工作做得扎实、有效。
第三篇:反思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反思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能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手段,特别是反思教学细节的处理、反思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的过程,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成与败,并把反思与学习结合起来,不断地总结教育工作的经验,使之上升为理性的认识,我们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才能不断地促进自我的发展。
在今年初三第二学期的政治课堂教学中,有许多课时我都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并对此及时地进行反思: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中,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个性化的答案,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使初涉课改的我坚定了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信心。而学生们高涨的参与热情、课堂上精彩的智慧碰撞,使我更加醉心于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然而,连续发生的几次尴尬让我陷入了迷惘。
尴尬一:教学任务不能完成
在上<<让社会给我投赞成票>>这一课时,出示了一段材料:
“小林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他答应每周日下午2点到4点都要准时为生病的同学辅导功课。有一天爷爷生病了,周日下午要看爷爷,小林为难了,说上午去不可以吗?爸爸说:“你忘了,上午还要到老师家学钢琴””。
请小组合作讨论思考问题:
⑴、面对诸多的事务,假如你是小林会怎么办? ⑵、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当多种需要做的事情发生冲突时应该如何选择?
在热烈的讨论后,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观点。同学们发言的热情高涨,并且相互间展开了辩驳。不知不觉,下课铃响了,原来预设的两个问题只探究了一个。
尴尬二:同学不愿参与讨论
在上《向往公平》这一课时,出示了一段材料:
“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决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统一取消和停止征收已有多年历史的义务教育借读费,让更多的适龄儿童在借读过程中也能享受免费的义务教育,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或拒绝执行。”
请小组合作讨论思考问题:
⑴.请从维护社会公平的角度谈谈我国为什么要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的借读费?
⑵.为保证公民平等的享有义务教育的权利,国家和社会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问题提出后,我意外地没有看到预期的热烈讨论的场面,许多同学在讨论时也是心不在焉,甚至讲起了与课堂无关的话题。我的心中顿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挫败感。
尴尬三:出现了“论坛霸主”
在上《面对责任的选择》这一课时,阅读材料: 材料一:被评为2008法制人物的河南省郑州市妇联权益部长刘宇,积极为受害妇女儿童伸张正义,努力为广大妇女儿童排忧解难。十多年来,她接待或解答妇女群众来访和咨询万余人次,成功处理了轰动全国的律师重婚、少女肚皮刺字、第三者状告合法妻子等案件。
材料二:2008年9月14日晚,经河北省正定县人民检察院批准,正定县公安局依法对涉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耿某等人执行逮捕。耿某兄弟因向三鹿集团销售的牛奶屡次检验不合格被拒收,逐向牛奶中掺加化工原料三聚氰胺,以蒙混过关。
材料三:2008年8月29日,由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组织的庆祝教师节暨抗震救灾感中国师德标兵表彰大会在京召开。谭千秋、张米亚、向倩、袁文婷„„70名在汶川大地震中感动了全国人民的英雄教师被授予“抗震救灾感动中国师德标兵”荣誉称号。
请小组合作讨论思考问题;
⑴.三则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
⑵.材料一和材料三有何内在联系?
⑶.你认为材料二中事故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⑷.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在巡查小组讨论的时候,我留心到个别同学在小组中一直在发言,占据了整个讨论时间,其他同学根本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全班交流观点时,这几位同学频繁举手,口若悬河,相互补充、辩论,俨然成为了政治课堂中的“论坛霸主”,而其他同学则成为了“观众”。
连续的失败,让我不得不对近期的课堂情况进行反思。其实在此之前,小组讨论中已经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如讨论时部分同学容易钻牛角尖、发表意见时总爱走题;讨论时的音量越来越低;主动举手发言的同学越来越少„„由于这些点滴的变化没有引起我足够的重视,最终产生了上述三幕令我震撼的场景。在迷惘中,放眼四周,发现课改后的政治课堂,小组讨论已成为新的宠儿,备受青睐。但同时,让我感到困惑的一系列问题也在各类公开课中频频出现。难道小组讨论法仅仅几个月就该“寿终正寝”?师生互动只能回到传统的单一“问答式”?小组讨论究竟该何去何从?
我认真学习了新课程的理论,再度审视小组讨论,更多地看到了它的局限性:
1.课堂教学节奏不易控制,比较耗费教学时间
小组讨论中,首先是小组成员在规定时间内围绕中心议题充分发表自己意见,并互相倾听、共同探究。然后,各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本组观点。在交流的过程中,有许多不可控因素,如发言人数、时间、质量等。另一方面,交流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课堂预设以外的新问题,并由此引发出新的讨论。因此,小组讨论中,课堂教学节奏不易把握,比较耗费教学时间,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矛盾也凸现出来。
2.学生的发言机会不易保持平衡 小组讨论中,每位成员都应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以达到合作交流、共享提升的目的。由于按座位划分小组相比较更省时、易操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较多用此种随机性分组。这样的学习小组是一个个成员相对固定的小群体,各成员在性格、学业、班内地位、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差异,必然会影响他们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被他人倾听和倾听他人等方面的表现,最终在小组成员中出现强势和弱势之分。因此,小组讨论中,学生的发言机会不易保持平衡,个别与全体的矛盾也随之显现出来。
3.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
小组讨论中,学生不仅要充分参与讨论而且要学会耐心倾听他人。全过程都需要学生个体具有较强的自制能力。同学的兴奋点,往往容易被吸引到发言中偶然提到的与议题无关的讨论中去。因此,小组讨论中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不会专心倾听他人、讨论容易走题,随意与有序的矛盾也随之产生。
小组讨论的局限性决定了简单、浮于表层的形式模仿必然没有持久的生命力。但小组讨论在生生互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中具有着其他教学方法无法替代的作用,于是我决定改进小组讨论。因此,我对自己提出了优化小组讨论的要求,并提出了以下几条对策:
1.理性把握小组讨论的时机
我经常在以下两个条件下采用小组讨论法:一是在解决重点、难点时使用;二是当其它教学形式的无法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时使用。2.科学设计小组讨论的问题
小组讨论的问题,要符合开放性、激励性、层次性的特点。开放性的问题能够促使学生作出多种解释和回答的可能性、发散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激励性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推动学生进行集体的或独立的思考和实践活动,推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向纵深发展。层次性的问题是建立在学生过去的经验或知识上,充分结合学生能够接触到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发展的实际。
3.创造性进行小组讨论的组织分工
创造性进行小组讨论的组织分工,可根据学情的需要灵活选择分组方式和组内角色分工。分组形式可以多样化,既可按照座位随机分组,也可按不同观点来分组,还可让同学自由组合等。组内角色分工,指组内每位成员分别承担记录、概括、汇报、主持等任务角色。讨论时可将有序发言和自由发言相结合,在有序发言阶段,每位成员都必须要发表自己的观点,且在自己发言前,先用简短的语句对前一位同学的发言进行概括。有序发言结束后,进入自由发言阶段,成员可自主发言。
创造性进行小组讨论的组织分工,有利于平衡学生发言机会和集中学生注意力,有利于学生耐心倾听习惯的养成,有利于讨论顺利进行。
经过改造后的小组讨论,在课堂中逐渐恢复了活力,我惊喜地发现,学生的热情慢慢地回来了,政治课堂又充满了精彩对话和智慧生成
第四篇: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张晓佳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产生深刻的影响,在数学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让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枯燥无味,给学生创设了大量的富有情趣的情景,让学生接触了更多的数学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满足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们看到了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技能,又能开发学生的智力,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将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生动,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要善于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教学,要善于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使教和学都能高效进行。
一、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怕学,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再者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的基础。处于学龄初期的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动力往往被学习兴趣所左右。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无论在人的发展还是在社会生活中都有巨大的作用。它引导着人们进入五彩缤纷的世界,种种事物的特点触发了人们的好奇心并对此引起关注,促使人们去探索、去认识,从而增长知识,开发智力,热爱生活。就数学教学而言,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和作业产生兴趣,教学效果才会更好。.因此,在课堂的导入环节精心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努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可以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获取知识。多媒体这种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正好适应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它能使形、声、色、动、静发生变化,向学生展现具体、形象、直观、声画并茂的视听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不仅有数式的变换,更重要的是一些“形”的变换。利用多媒体技术,flash软件,展示几何模型,进行图象的平移、翻转、伸缩变换,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简单化,同时把数学中的对称美、和谐美和曲线美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领略到数学学习中的无限风光,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情趣。例如教学新世纪小学数学五年级“平移与旋转”内容时,我先组织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利用平移、对称和旋转的图案,然后让孩子们说说这些图案是如何平移、对称和旋转的,它们的特点又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我又安排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图案设计。这是学生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好机会!如果让学生在方格纸上设计,有些图形做起来不容易,而且会影响图案的美观。但是若把它放到计算机上进行设计,就可以从一个简单的图形出发,将图形进行若干次的对称、平移和旋转,得到一系列新的图形,形成一个图案。开放的题目,给学生极大的想象和发挥的空间,它们可以任意驰骋在自由、轻松的世界里。最后通过学生机联网,集体欣赏学生的作品,从中感受图案的美、体会几何形体的变幻无穷,享受数学带来的乐趣!
(二)、信息技术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拓展学生视野
教学中应体现知识的来龙去脉,适当介绍数学内容与其他学科日常生活的联系,通过数学实习、实验、研究性学习等活动引导学生亲自利用数学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而信息技术可以帮助人们在搜集、整理、描述、探索和创造中建立问题的模型,通过研究模型而解决相关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为人们解决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简捷、廉价的手段,息技术网络资源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无论是在时间还是在空间上都为我们留下了广阔的发展余地。善加利用,一定会使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质的飞跃。例如学习了圆周长后,上网搜索祖冲之及圆周率有关知识,同学们兴趣盎然,方知世界之大、之绚丽多彩,受到了美的熏陶的同时,这更加激发了他们奋发学习,立志成才的信心和决心,信息技术教育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网络化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学习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网站上储存的大量的学习信息、习题讲解、疑难解答等内容,每一位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有目的的选择学习。这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合作学习能力。
数学学习活动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和工具展开。每一种新技术的运用,都会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规律的形成过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正是由于这个转变,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的受益者,变成了学习的真正主人。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试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在学生的探索和交流中,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展示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在个别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使所有学生能共享学习成果,进行平等的交流。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学会学习。.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将抽象化为具体、将枯燥变为生动,可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例如:在学习“直线、射线和角”这部分知识时,学生在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利用视频向所有学生展示自己和学习小组的探索过程和学习结果。在展示的过程中,学生体现了学习个体的价值,学会了倾听别人的意见,并把别人的研究成果作为自己学习的一部分。在独立思考、自我展示与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转变观念,转变方式,在这样的转变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课堂教学效率将会不断提高,也为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
(四)、借助信息技术发展学生思维,使思维“可视”。
数学概念、公式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而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如果在教学中,教师只是一味地通过讲解来使学生理解知识,一来枯燥乏味,学生不感兴趣;二来学生也很难理解,就是记住了,也只是死记硬背,根本不理解知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提供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为学生搭桥铺路,让学生参与其中,帮助学生观察、比较,逐步把握知识的实质,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数学概念、规律和法则。恰当地运用计算机课件辅助教学,把抽象变形象,不仅学生爱看,而且容易理解,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由此借助多媒体,不但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知识,同时,揭示数学知识的本质规律,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达到启迪学生思维的目的。
二、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运用中的实践思考
计算机技术让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枯燥无味,给学生创设了大量的富有情趣的情景,让学生接触了更多的数学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满足了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们看到了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从而不再局限于教师所讲,不再拘泥于课堂。但一切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传统教学和现代教育技术各有利弊,要合理取舍,不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认为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于数学课堂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要保留传统,传承“做”的直观教学
有了现代教育技术,不能丢弃传统教学手段。小学生数学学习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经验性学习,经验的获得大都靠亲自实践操作实现,没有大量的直接经验的积累,感知成为蜻蜓点水,表象无法在大脑中建立。例如,《千克的认识》教学就需要学生大量感知1千克物体的重量,要让学生通过实物的称一称、掂一掂、比一比、看一看、算一算等多种操作活动来学习。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要为教学服务。
计算机也是与黑板一样是一种教学工具,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是只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用来炫耀的新事物,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的更多的是一些形象思维的东西,使学生的视、听感官受到刺激,但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或不能科学地利用多媒体,会使学生产生思维的懒惰心理,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华而不实的课件不但不能优化课堂教学,还会令学生分散注意力,如有教师在一年级“100以内的加减法”的课件上设置了很多口算题,每题都有精美的图案背景,点击它还会出现声音及以动画形式展示答案,这样的训练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视觉干扰,引发视觉疲劳,达不到训练目的。因此,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是用来支持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突破重点难点的,主要用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解决传统教学中不易解决的问题。而不是教学的唯一方式,漂亮课件不是好的课件,而要看这个课件是否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的学习和有助于学生突破重点难点问题。
(三)、运用信息技术应注重实用性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们在利用信息
技术时,应从教学内容出发,根据内容确定形式,首先考虑教学的实用性,在实用的基础上再考虑切近生活的实际性和课件的美观性,而不宜把课件做得太花哨,否则会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教师与小学生之间言语的及时交流,组织探讨问题的活跃氛围等传统教学的优势,是任何现代化工具都不可替代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在黑板上板书重点内容时,正是学生审题、思考的时间,而且重点内容还可以始终保留。一味地利用信息技术,不给学生留足思考时间,表面上看整堂课学生活跃、师生配合协调,做到了以学生为主,其实,课后,学生脑海里多是课堂中热闹的场景,完不成接收知识的要求。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合,无疑是给传统的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恰当地选准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适时适量的运用多媒体,发挥其最大功效,就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重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实施,有效地培养创造性人才,符合现代化教育的需要。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合,无疑是给传统的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因鼠标而轻松,生活因网络而精彩。信息技术给数学教学注入旺盛的活力,随着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必将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传统的教学模式必将改变,必将推动小学教育改革的进程。
第五篇:观察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观察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在数学学习和研究中,常常通过观察来搜集新材料、发现新事实,通过观察认识数学的本质、揭示数学的规律、探求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任何一道数学题,都包含一定的数学条件和关系。要想解决它,就必须依据题目的具体特征,对题目进行深入的、细致的、透彻的观察,然后认真思考,透过表面现象看其本质,这样才能确定解题思路,找到解题方法。
关键字:数学教学;概念;数量关系
观察法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实物和现象在其自然条件下,按照其本身存在的实际情况,加以有目的的感知,确定他们的性质和关系的一种方法。数学观察则是对数学问题在客观情境下考察其数量关系及图形性质的方法。
观察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活动,是感知的特殊形式,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主动知觉。观察过程中,包含着积极的思维活动,知觉和思维密切地联系,这样才能发现观察对象的本质和内在的联系。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观察是数学活动的前提,数学活动的过程离不开观察。在解答数学题时,第一步是观察。观察是基础,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首要步骤。小学数学教材,特别重视培养观察力,把培养观察力作为开发与培养学生智力的第一步。本次实习我教授了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和“多位数乘一位数”两个单元的内容,接下来我将结合自己在这次在小学的实习经验和体会,通过几种案例来谈一谈观察法是如何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计算教学以及应用题教学中应用的。
一 观察法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1通过创设情境进行观察,有利于学生发现和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 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创设情境充分体现了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结合情境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观察和积极的思考,有利于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而理解概念的本质。
例如:在《倍的认识》第一课时理解倍的概念时,根据书本和教参的要求,教师往往会引出小兔子吃萝卜这一情境,让学生观察小兔子吃的胡萝卜、红萝卜和白萝卜的根数,从而对萝卜的根数进行分析。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有6根,6里面有3个2。从而引出“倍”的概念。再用同样的方法将白萝卜的根数和胡萝卜根数进行对比,让学生巩固对“倍”的认识。整个过程中,兔子和萝卜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学生对这一情境感兴趣,在课堂上就会认真听老师讲课,并且主动的去思考问题,努力想要得到问题的答案,最终理解了“倍”的概念。整堂课下来学生学得好也学得开心。
正是因为这种方法好,所以在人教版的教参中,几乎每个课时都设置了一个很好的情境,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产生对知识浓厚的兴趣,从而更好的接受知识的教学效果。
2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观察,有利于学生建立和形成数学概念 形成概念的教学是整个概念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观察,利于学生去发现概念,在此过程中建立和形成数学概念。在动手操作中,我们通常是将实验法和观察法结合起来的。
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我让学生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然后动手操作,用直尺去量,动手去折,然后观察总结得到长方形的边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都是直角。在了解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之后,再通过观察身边的图形,学生就能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了。
二、观察法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运用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数字特征,获得简便计算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小学计算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计算题进行观察、思考、判断,决定能否简便计算,从而合乎逻辑地进行分析、推理,尽快找到计算的捷径,以确保计算的正确、迅速与计算方法的合理运用,以便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进而提高计算效率。这一部分在四则混合运算中简便运算以及找规律等题目中体现的尤为显著。
如:四则运算:24+55-14;找规律99*1=99,99*2=198,99*3=297,99*4=396„然后问99*8=?99*9=?。诸如此类的题目,在教学中我们肯定不会主张学生去死算,而是让他们根据数字的特点寻找简便方法,24应先减去14再加55等于65。99*2,99*3都是在9*2=18,9*3=27中间加个9。像类似的题目是最能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教师在讲解时也更要注意讲解的方法。
4通过多角度观察,鼓励算法多样化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从多角度观察数字的特征,实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例:就以刚刚找规律9*1=99,99*2=198,99*3=297,99*4=396„然后问99*8=?99*9=?这一题为例,学生通过观察就会产生很多不同的规律,除了刚刚所说的那种规律还可能会说积的百位等于一位数减1,十位为9,个位为10减一位数。学生的猜想会有很多,对于学生错的猜想教师要及时更正,而学生对的又不和其他同学一样的猜想一定要及时肯定。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教师的肯定是对他们学习的最大认可。
三、观察法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应用
5通过观察教材中的插图,画线段图来观察,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题意及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掌握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般认为,解决问题的解答比较困难,学生学习时常常感到束手无策。教学时可结合线段图来观察、分析,解答时,可以结合反映应用题数量关系的线段图来观察,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搞清楚问题和数量关系,再根据乘除法的运算含义列出算式或列方程去解。通过直观手段加深学生对解决问题题意和数量关系的理解。
例如:在《多位数乘一位数》解决问题8中,题目是这样的:妈妈买3个碗用了18元。如果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三年级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种需要转一个弯才能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就是理清数量关系。所以在教学中我会要求学生根据已知条件画图或者列表。在这里我们来说一说画图法。3个碗用了18元,用3段相同的线段来表示18,从而学生就能很清楚的明白每段线段表示每个碗需要5。要买8个这样的碗就是有8个这样的线段,8个这样的线段是多少钱呢?学生通过画图就能很清楚的明白数与数之间的关系,然后就能迅速正确的列出算式得出答案。
观察是小学乃至以后学习数学最基本的途径。观察是具有目的性、顺序性、连续性和选择性的。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量好的观察品质,培养观察的典型性、合理性、多端性、精确性和深刻性。要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观察的基本方法,具备良好的观察品质,逐步养成主动观察、善于观察的习惯,使数学教学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