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回国找工作 简历别太简
回国找工作 简历别太“简”
海归数量日渐庞大,单凭一份成绩单和一张学位证已经远远不能帮海归轻松得到一份好工作了。一份充实的简历对海归应聘的作用越来越大,而充实的简历离不开有分量、有说服力的实习经历。
简历太“简”屡屡被拒
从美国留学回国的林峰最近参加了多次招聘会,每次都是失败而归,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国外的实习和工作经验。小林投递了近百份简历,多数还是被拒绝了。他也坦言:“现在的企业不再只看重成绩和学历了,没有实践经验的海归已经不是企业优先考虑的人选。”
有些海归的简历上只有姓名、地址、成绩和就读学校这些最基本的信息,实习经历和工作经验这些能证明自己工作能力的内容却少得可怜,这在应届海归身上最为明显。
调查数据显示,海外院校的毕业生回国后在半年内顺利就业的人群中,70%在留学前有工作经历或者在留学期间有过与专业相关的实习经历。
实习经历为何很少
不善管理时间
有不少人在留学期间会到一些餐厅、咖啡厅、酒吧这些地方打零工维持生活,原因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家庭经济条件有限,需要打零工补贴生活费用;二是目光不够长远,没有职业规划意识,只看到眼前打零工赚钱的机会,忽视了长远利益。这些工作跟所学专业没什么关系,只需要付出简单劳动力,却会占用大量时间,根本起不到锻炼将来就业所需的能力的作用。
目标不明确
盲目跟风出国也是祸根之一。出国之前没有明确的专业目标,对将来回国后的就业方向也没有准确定位,只是感觉身边出国留学的人很多,就匆忙决定出国的人也不在少数。因为没有长远的就业目标,就算有实习机会也往往因为自己的不敏感而白白错过。
人际圈子狭小
在法国司汤达大学留学回国的海归崔博根据自己留学的经验提出,中国的留学生到了国外以后容易出现“扎堆”现象,倾向于只和中国留学生接触,跟当地学生的互动较少,加上不经常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因此造成信息闭塞,错过很多实习机会。
如何丰富实习经历
几位回国后在半年内成功就业的海归分享了他们在留学期间寻找实习机会、积累实习经验的做法。
从英国留学回来的蒋华说:“留学生只要修够学分,学校是允许我们在剩下的时间找实习工作的。留学生最好住在学校里,这样和当地同学的互动会比较多,大家在一起分享实习信息。有些同学还会介绍留学生跟当地公司的职员认识,然后找机会私下交流,如果有关于实习生的招聘,留学生也可以为面试提前做准备。我当初的实习机会就是从跟当地同学的交流中获知的。”
从日本留学回国的孙明也建议准备回国就业的“准海归”平时要注意合理安排时间,虽然日本的物价很高,但是他打零工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学分快要达到毕业要求时他就已经放弃打零工,专心找专业对口的实习机会。孙明经常浏览当地报纸的分类广告和招聘信息,也因此获得了一份难得的实习机会。(一览煤炭英才网CARRY)
第二篇:找工作难可能因简历太平庸
Having trouble with your job search? Not sure why you aren't getting more interviews?
找工作有困难?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进不了面试?
It could be because of your lacklustre(无生气的)CV.No matter how impressive your accomplishments are, your CV may not reflect them to your best advantage.Several LinkedIn Influencers weighed in on the topic this week.What could your CV be saying(or not saying)about you and yourcareer? Here's what two of them had to say.这可能是因为你的表现(无生气的)简历。不管你的成就多么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你的简历可能不反映他们对你最有利的。几个人在LinkedIn称这周话题。请问你的简历可以说(或不说)你和你的事业?这里有两个不得不说。
Liz Ryan,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and founder, Human Workplace
Don't underestimate the power of a CV to hurt your career when you least expect it, wrote Ryan in her post, Five Deadliest Resume Mistakes(And How to Fix Them).What might you be doing wrong?
Among the things Ryan wrote that would-be job seekers should beware of in their CV.“The worst brand in the world is the brand 'I can do anything!' No one will believe you,” Ryan wrote.“Even if you can do everything, you've got to choose something that you especially love to do, otherwise you come across as someone who doesn't know him or herself well enough or have the confidence to plot your own course.”
“Always start with a summary at the top, just under your contact section.Don't show hiring managers a list of past jobs and expect them to determine what you intend to do next,” wrote Ryan.Be mindful about giving too many details.“No one cares about your tasks and duties.That's just telling us what anybody in the job would have done,” wrote Ryan.“The more senior you are, the less detail you need to include.”
It's also crucial to not use boring language, Ryan wrote.“Using phrases like ‘Results-oriented professional with a bottom-line orientation'…was a wonderful way to write a resume in 1982 or even 1997, but not today.”
Alex Malley,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at CPA Australia
Is it possible that people have “lost the art of creative(but honest)writing,” in their CVs and cover letters, queried Malley in his post Stop Sending Out Boring Resumes.From what he has seen, the answer is yes.How can you differentiate yourself from the “chronological accounts of a professional existence”?
“A resume… is a story of personality, performance, persistence and persuasion,” he wrote.“It requires the use of simple language, short sentences and evidence by brief example of outcomes achieved.”
One way to make certain you achieve that, Malley wrote, is to avoid confining yourself to a resume template.“More and more, I see similarly structured resumes for more senior roles.Anyone with a substantive career behind them should not accept the confines of a template” if they want to show how their success came from what they brought individually to a career.How can you put that into practice? Pretend you're writing to a publisher to persuade them to commission your life story into a book,“ wrote Malley ”Learn how to represent your whole life in as interesting form as you can.This has to be personal, compelling, illustrative and emotive.“
To test your improved presentation, ”Select five people… and ask each one to read your story.Observe their body language and reactions.This is likely the first time you are able to see the response someone has to your story," Malley wrote.From that feedback, you can begin to craft an interesting--and stand-out CV and cover letter.更多英语学习:面试英语学习
第三篇:找工作简历
个人简历姓名:XXX 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学历:专业:毕业学校:户口所在地:身份证号码:现住址:邮编:联系电话:电子邮件:学习经历:工作经历:自我评价:其他:
第四篇:美国大学硕士回国如何找工作
美国大学硕士回国如何找工作
1)首先把“海归”归类成一种人是不对的,海归里也有各种不同国家、不同层级、不同专业的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个体。或者说,海归的共性在多年前被放得太大,当初只要能出国的就是人中龙凤,甚至都是各领域的专家。现在时候不同,出国越来越容易,在说共性的前提下,更要强调不同人的个体差异了。
2)不管是海归还是土著,不管是985、211还是一本、二本,一般这些纸面上的东西能把一个人送的最远的距离就是通过网申或者笔试,到面试的时候一个正常的面试官着重看的还是个人的能力,尤其是硬性的技能,可惜留学经历给人最大的收获大多数是软性的实力增长。这条可以理解为名校海归在求职初期阶段是有优势的,也可以理解为到了求职后期看的还是个人能力的差异。
3)国内大多数企业的招聘期在8月到12月之间,面向的是应届生,也就是正在上大四的学生。而海归一般的毕业时间大多数是6月,少部分是12月等。哪怕6月毕业的一般也不会立即回国。所以对于海归来说,首先回国找工作能不能被当做应届生对待是一个很多人忧虑的问题,其次就是很多海归都会错过校招期(目前只有极少数企业开启了海外招聘流程,在海外投国内工作因为不能参加笔试面试等,可行性几乎为0),且这些人也很少会有机会或经历去各个学校参加校园宣讲会招聘会等,所以在时间点和资源的角度来说,海归都是弱势群体。
4)人在大学的时候能做好选择想好出路是件很难的事情,大多数人的脑子里毕业的方向就是考研/保研、留学、公务员或找工作,殊不知留学或读研只是一个找到更好工
作的方式而已,这些都是过程和手段,最终的结果还是要找到一份好工作。所以很多海归在大学的时候要保证高GPA,要考托福、GRE,还要做科研项目,要准备申请等等,大多精力已经被耗光,根本无暇去做职业上的准备,比如实习等等。而实习经历反而是找工作的时候最重要的事情,所以对比于很多名校生在本科的时候专注于积累实习经历的,海归就又有了一个决定性的劣势。不过话再说回来,现在北京上海的学生比别的地方的学生找实习都容易了上百倍,这也造成了哪怕北京上海地区的二流学校的学生也可能比其他地区一流学校学生更具有竞争力的情况。这种经济发展结构的问题,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是极其不公平的。
5)由于海归们能力的参差不齐,很多公司已经不盲目迷信海归,甚至于会觉得海归没什么了不起,或有“这些人只是花钱去镀金”的一种类仇视心理。而除了哈佛、斯坦福等等名校,其余的好学校大多时候国内企业的HR并没有那么了解,而且一些海外的实习、项目、课程设置等和国内的完全不同,对于不了解的领域HR很难做比较或判断。比如我当初回国找工作觉得简历上最出彩的是几份管理咨询相关的实习,但是到了一些公司面试的时候,对于不了解这块领域的人来说,管理咨询的实习经历反而可能是减分项。所以如果是要去投行或咨询等比较高端的公司,海归其实还是有明显优势的,他们的付出和经历也可以被比较公平的衡量和比较。
6)国外的项目绝大多数情况下要比国内的学习要累,要看更多东西,对知识掌握的宽度和广度等要求更高。但大多数时候应届生招聘招到公司里的人是不需要用那么多知识的,所学知识和所做事情完全无关是一个比较普遍的情况,所以企业会挑更好用的人,他们对国内的学生更了解,觉得国内的学生更肯吃苦,工作的时间可能维持的更长,期
望的待遇更低,也就是更好用了(何况现在很多清北复交的人都有很多海外交流交换的机会,从这个角度来说,海归本身也是没有什么优势)。
7)现在每年都说是最难就业年,其实我觉得对于每个人来说找到工作从来不是难事,有很多工资三四千的工作,有很多三四线城市的机会,只是越来越少人愿意去而已。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要找到更好的平台,这本身是一件好事。海归群体的这种觉醒意识更浓烈,所以绝大多数海归回国都在北上广,都去争最好的公司,最好的职位,或者都会更着眼于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国内的最好的学校里最好的人也一样,和国内的这些人比起来,仅一个海外学校的文凭也是完全没有优势的。
8)最近看到一句话“眼界开阔了,但能力没有跟上”,我觉得这也是对海归的一个比较适合的评价。海归普遍比较着急,也比较自负,不得不说很多时候海归是有自负的本钱,比如更懂得国际化标准化的东西,更懂一些管理知识和概念等,以至于很多国内的企业看到这样的海归会觉得不接地气或太傲气,总而言之还是“不好用”。
很多人觉得海归要求的薪金太高,但其实我认识的很多海归都已经把标准降低到了6000左右,这实在不是一个很高的数字。哪怕要求在一万左右,和一般五十万以上的留学成本来看也不算什么。从某个角度来说我很理解海归们对薪资的要求,那不是他对自己能力的盲目自信,那是因为家庭初期成本的投入反过来都压在他们的肩膀上。不过其实海归的软性能力还是有价值的,所以我认为海归回国的第一份工作不应该着重看起点的高低,而应该看发展曲线斜率的大小。
另外,很多人觉得海归已经没有优势就不出国了,这就像很多人觉得会英语不是优势就不学英语了一样短视。当大多数人身上都具备某种技能或经历的时候,这项技能或
经历本身就不再是优势,但当你连这种基本的技能或经历都没有的时候,你就反而有了劣势。所以该出国还是要出国去看看,短期内海归会在国内社会比较挣扎,但长期来看,未来还是属于有更宽广视野的人的。
很多人选择海外留学是为了在未来就业时增加筹码,获得好工作的敲门砖。大家在考虑是否要出国镀金时,最好考虑好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将职业规划和学业深造结合。无论是在国内就业,还是海外求学,大家都必须重视实习经历的积累,现在没有企业有耐心来培养“眼界开阔,欠缺能力”的人
太傻留学美国频道:http://www.xiexiebang.com/usa/
第五篇:留学生回国找工作的弊端
留学生回国找工作的弊端
很多HR在面试的时候发现,留学生的外语水平并没有期望的那么高,这是因为很多留学生已到了外国就开始到华人圈里面扎堆,而留学生在国外越扎堆,圈子便会越封闭,成功融入当地社会的难度便会越高,社会化失败的极端案例也会越高。
随着越来越多的学成留学人员选择回国发展,“海归”就业难开始成为一个越来越被社会关注的问题。
“海归”扎堆回国的主要原因包括留学生规模的扩大、学位结构的低端化、培养质量的良莠不齐和国外就业环境的恶化,尤其是近年来各国在美国大规模QE的带领下滥发钞票,使得全球经济低迷不振,就业环境的恶化会被放大,然后作用到来自国外的留学生身上。
出国留学,是为了学习和融入发达国家,但是一旦开始扎堆,甚至会产生负面的效果。而在在美国纽约大学、南加州大学等地,甚至出现了中国留学生扎堆入学的现象。越扎堆,圈子便会越封闭,成功融入当地社会的难度便会越高,社会化失败的极端案例也会越高。另一方面,虽然中国留学生已经成为一些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金主”,但很多学校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及教育管理等方面的投入无法保持同步增长,留学环境难如早前。
随着留学生出国的低龄化的趋势逐步增强,由于低龄留学生在自己的行为方式上的判定和约束上的失衡,在低龄学生聚集的一些地方,校园暴力、交通肇事等恶性事件发生的几率也相对偏高,成为中国对外“输出”教育责任和社会责任的负面窗口。
当然,绝大多数中国留学生都是积极向上求进步,而且其中许多人都成为名副其实的“学霸”,但留学生在当地就业所需的,不只是成绩和能力,还要有人脉和圈子。
成功的社会融入,不仅包括经济收入和身份上的“达标”,还要受到种族、宗教、文化、婚姻和社会等多方因素的制约。
常青藤等名校毕业的白人学生,可以顺理成章地利用父母、家庭、师长等人脉资源,在华盛顿、华尔街等“政商圈”谋得位子。但对于留学生而言,这些资源都极其匮乏,“学霸”的精英光环禁不起毕业季的炙烤。能留下的,多数都是凭技术吃饭的“理工男”,进入管理层的,比例很低。
对于多数留学生而言,做“海归”才是现实的选择。不过,“海归”的过程也是时隔数年本土社会再融入的过程。其间,不能与时俱进者照样会败下阵来。部分单位更乐意接收熟悉国情的国内毕业生,有些岗位因为“专业不对口”也无法充分利用归国留学生的特长。因此,近三分之二“海归”就业去向都集中在了涉外企业。特别是一些学历层次偏低的“海归”,在与一些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国内高校毕业生竞争时,竞争力和含金量都难言优势。
专业不对口、起薪水平低、社会再融入难,让一些“海归”更青睐国际化程度相对较高的东部大城市。但是,人员地域流向的集中化,为就业问题雪上加霜,自主创业者比例低,有些人甚至不得不重启人脉钥匙,回归“传统”择业轨道。在国内经济景气程度亦不如前些年的当下,“海归”的光环也不再那么闪亮。不过,让归国留学生和国内毕业生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也是一个开放社会应有的常态。